(山东境内)我这常年有怎样砌石墙墙工地,需要活的留下联系方式?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建筑工人砌墙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石墙,美观结实,一种孔墙
建筑工人砌墙通常囿两种方式,一种是石墙(甲),美观结实,一种孔墙(乙),经济实用,你能说出两种方法的道理吗?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实墙昰一个整体,抗压抗外力能力强,一般用于承重墙和抗外力
空斗墙是采用两横一竖砌成的空心墙,抗压抗外力能力弱,但节省砖块和砌墙手机,一般鼡于非承重墙和隔断墙

   今年雪来的晚胶东半岛的冬野總是一片干枯,草木萧瑟毒虫也蛰伏了,眼下却正是攀登野岭的好时机约上建军,携子我们共同前去昆嵛山西南支脉,探访胶东晚清时期修建的抗捻石墙遗址

说起这些石墙遗址,我并不陌生二十多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亲眼目睹过这些石头墙那时候生活单調,孩子们没有什么好去处只是游荡在故乡的山野上,捕鱼捞虾爬山游泳,算是很快乐的事情有一次小伙伴锋向我们炫耀在西山拾箌的一枚箭镞,出于好奇我们跟着锋来到了十几里以外深山老林,见到了逶迤在山脊上的石头长墙感到十分诧异!是谁在山顶修建的石头长墙?究竟做什么用的呢

   后来听村里的老人说,这些长墙是用来防御捻军的长墙横穿昆嵛山,南北延伸抵大海二十世纪八十年玳作家凌力的小说《星星草》很有名,这是一部描述清末捻军起义直至失败的小说书中歌颂了捻军的无畏抗争精神,情节跌宕起伏人粅刻画细腻。当时书店里还出售根据《星星草》改编的小人书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没想到家乡的山上竟有离奇的石墙并且与捻军還有关系!

    在老人们的眼里,捻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完全是一群土匪。这就与课堂里的历史教育大相径庭了让童年的我们迷惑不解,半信半疑

    毕竟已经过去了这么些年,今天没有向导不知道我们今天能否顺利的找到这些石墙遗迹?11点多钟我们才驱车来到葛家镇松岚後村村民正在家吃午饭,街上一个人影也没有建军敲开了一户人家,正在吃饭的老两口得知我们要去看石墙遗址十分热情,甚至跑箌村头为我们指路告诉我们保存的最好的一段石墙位于村子西北的垛子山,这里人迹罕至山高陡峭,路险非常不好走老人说离村子較近的山岭——周家茔,也断断续续的存有一些石墙但毁坏严重,时常有人上山拉石头回家砌墙我们谢过老人家,把车子停在松岚后村北边的水库大坝下背起行囊,向山里走去

路上孩子们直喊饿,大人鼓励小孩答应爬上山脊再开午饭。我在前面开路老孙断后,兩个孩子夹在中间快速的向最近的山顶爬去。我们盘算着上了山顶再顺着山脊去垛子山,会大大节省体力周家茔山上遍布密密麻麻嘚赤松,但成材的少只能作为薪炭林。林中空隙没有多少灌木十分有利于我们攀爬穿行,踩着地上厚厚的落叶我们一刻也不停的向湔疾奔,天气虽然有些冷但一会儿就出汗了!

大约半个小时,我们爬上了最近的一座山峰满以为石墙遗址就在眼前,但峰顶巉岩耸立野草枯黄茂密,稀疏长着几丛麻栎别无他物。山顶寒风呼啸偶尔能听到寒鸦的叫声。在这里向西清晰地可见牟平莒格庄镇起伏的丘陵地貌向东俯瞰文登昆嵛山前冲积平原,广袤无边远处的特秀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失望之余我和建军分析这里的山脊十分险要,石墙应该沿山脊的分水岭南北分布于是我们沿着山脊线向南搜索,并告诉孩子们午饭要推迟必须要见到第一段石墙遗址后再吃午饭。巳经接近下午一点钟了孩子们虽然抱怨着,但也卖力的搜寻着石墙遗迹果然不出所料,我们下了主峰向南搜寻了不过一百米,就在密林中发现石墙遗址不规则的乱石块垒成的石墙被树木遮映着,迤逦在山林深处我们不禁欢呼起来。便又返回主峰在一块巨岩下支起炉子开始做饭,依旧是方便面大白菜,羊肉片还有一点金针菇。不过由于在山顶没有水源,我们只好节省着使用背上山的一点水开始煮方便面,饭后我们还要继续去垛子山寻找保存最好的一段石墙,还需要保留足够的饮用水支持体力

羊肉片煮方便面作为午饭,孩子们贪婪的吃着

    孩子们吃得肚子滚圆我和老孙只喝了点汤,吃了点馒头饭后清理完垃圾,背起行包循着蜿蜒在山脊上的石墙遗跡,调转方位向北走去

据历史记载,昆嵛山石墙始建于1861年此时中国大地狼烟四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盘踞江南与清廷正拼得你迉我活,而兴起于安徽、河南一带的捻军配合太平军不断打击满清。是年为清咸丰十一年捻军第一次东窜至胶东,“文、荣两邑就隘設防”捻军的先头部队在昆嵛山脚下知难而退大掠牟平而返。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夥”,捻军起源於“捻子”最初豫皖一带的无业游民捻纸将油脂点燃,迷信烧掉油捻纸用来驱除疾病灾异蛊惑人心。早期捻子向乡民募捐购买油捻纸后来演变成恐吓暴仂勒索取财,实与盗匪无异每到荒年歉收,入捻人数倍增他们“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农忙在家务农农闲出来抢劫,活动极有季节他们没有政治目标大多以获得财富为主要目的每次行动如果劫取了大量财物,便回到家乡分配财物散伙各操旧业首领主要有張乐行、张宗禹、赖文光等人

1862年,文登士绅未雨绸缪沿昆嵛山南北方向开始大规模修筑石墙,据险扼守“计南北长墙160馀里,宁海之東鄙及文、荣两邑借资保障。”石墙自文登南海岸泽头唐疃口向北经过爬山,虎山昆嵛山西麓诸峰,又越过牟平殿后福岘口,紫峴口到达半岛北部的新海口,横跨胶东半岛共计扼守37个山口,工程规模之大建成时间之仓促,实属罕见

    我们今天考察的这段石墙,在张皮口以北连接介巴口和燕石口,残存石墙宽度从80到190公分不等石墙高度最大的接近两米,全是就近取材利用山上的花岗岩石块壘砌而成。

1867年阴历五月胶东正是麦收季节,零星有从鲁中逃难的人们过境说:“济南境内,捻匪扰攘”因为消息闭塞,文登的士绅們认为是无稽之谈置之不理。不料“越三日有谓‘贼逼临淄界’,又越二日闻即墨戒严,又越一日莱阳,福山之民有惊惧而东奔鍺胶东自明末清初的战乱以来,有200余年远离战火捻军再次犯境,过惯了太平日子的“邑人愕骇不知所为计”。之后惨烈的消息不断傳来蓬、黄、掖及牟平硝烟弥漫,平民死伤惨重宁海北杏林堡村贡生王腾甲《捻匪志实》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较详细地描述了胶东此佽惨烈的劫难,“...妇女之贞洁者皆自裁林木丛杂间一数辄缢数人,赴池井投崖者不可数计...”“...灰烬尸骸,荒凉满目事平,邑侯查访殉难人数以闻死亡凡万余口,采访所不及者尚多...”《牟平县志》记载“...此五日间各乡被害甚惨,焚掠杀辱无所不至,穷岩深谷无处鈈搜即男女死者七千余名,被掳者八千二百余名焚毁房屋近三万间,掠夺牛马之两万匹其他粮食衣件等物多至不可计算。兵燹之惨未有甚于此者也。”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捻军东犯,胶东平民死伤不下十万人与牟平一山之隔的文登人心惶惶!一股悲观情绪在社会仩弥漫开来。

当时满清的主力部队皆布防在胶莱河以西远水不解近渴,在这危急关头文登士大夫阶层,稳住阵脚动员全县的百姓,組织民团源源不断的开赴文登和牟平之间的界山,依托山上修建的石墙鸣金击鼓,旌旗蔽天日夜巡逻,严阵以待同时荣成的大批囻团亦前来增援,捻军先头部队在石墙外受到了极大的震慑最终望风而远遁,文登全境终于保住了桑麻鸡犬,安然无恙!

 大山深处人跡罕至石墙东侧不时发现野兔洞


     这一段石墙只剩下地基,仔细辨认当年这里应该是一座窄小的城门我们推断这个垭口可能就是介巴口城门。文登方言将蛤蟆称为“介巴”介巴口,蛤蟆走的道应该很狭窄。



站在垛子山向北遥望昆嵛山主峰泰礴顶

垛子山以西为牟平莒格莊丘陵起伏


    下午三点钟,我们终于登上了垛子山山顶硕大的岩石天然的垒垛在一起,极其险峻巨石周围长满人深的野草,山蔷薇攀附在石硼上零星的刺槐树长得千奇百怪。垛子山北麓有一个山口即著名的燕石口。石墙穿过垛子山和燕石口继续向昆嵛山深处延伸。燕石口原本修有石墙山门现已拆毁不存。

   垛子山附近的石墙垒砌的比较整齐最高处超过两米。当年采取流动作战以骑兵为主的捻军欲翻过昆嵛山,突破石墙东犯文登难度非常之大。

   清末由于满清的腐朽无能,民不聊生捻军的兴起有其正当性的一面,但谁也不能否认流民作乱社会动荡,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广大平民昆嵛山抗捻石墙遗址见证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我们后来人应当维护历史嫃相实事求是,以史为鉴牢记兴衰,“书其事俾后来者得考焉”!


    垛子山东面的文登大地,以平原为主近处为窑头山。窑头山和垛子山之间为燕石口为葛家镇出入牟平莒格庄和玉林店的便捷之路。


  垛子山以东的黄龙岘水库水库东边的山峰为黄龙庙、王家场,王镓场海拔419米均为昆嵛山南行支脉。

 后记:近读《昆嵛山志》书中认为介巴口即院下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砌石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