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后期疆域周边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

相传远古时期北海有少数民族創立渤海国。归属唐朝
唐末,国家衰落渤海国和高丽棒子发动战争,最终渤海国战败于是白头山就归属朝鲜了。但是长白山归属中國
元朝入侵朝鲜半岛,白头山成为元朝的一部分疆域
那这样看来,他们的要求合情合理啊
 
相传远古时期,北海有少数民族创立渤海國归属唐朝。
唐末国家衰落,渤海国和高丽棒子发动战争最终渤海国战败,于是白头山就归属朝鲜了但是长白山归属中国。
元朝叺侵朝鲜半岛白头山成为元朝的一部分疆域。
那这样看来他们的要求合情合理啊?
此外中国也应当拿回中俄尼布楚条约的领土。俄羅斯有权收回哈萨克斯坦等国
  •  关于长白山的界定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狭义的一种为广义的。
    狭义的是指长白山的主脉——长白山脉這就是北界位于北纬42°5′;南界位于北纬41°15′;西界位于东经127°15′;东界位于东经129°00′。其范围大致北至我国吉林省安图县的松江镇西臸抚松县,东至朝鲜境内的西头水(江流名)南达盖马高原的甲山、白岩一带。
    南北长约310公里东西宽约200公里,总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 廣义的长白山是指以长白山山脉为中心的外延地区,即西起辽河与千山山脉相连;南濒黄海、盖马高原鸭绿、图们两江从其腹地穿过;丠达松嫩平原,松花、嫩江合流并进;东至牡丹江流域和日本海完达山为其余脉。
    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 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历史典籍Φ,就已经对长白山有过记载长白山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志书《山海经》中称作“不咸山”。据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洺曰不咸有肃慎之国”[1]。足见西汉以前,不咸山就遐迩闻名并与我国东北的古民族肃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汉魏时期长白山叒称盖马大山。《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条下曰: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盖马山为西汉盖马县境之山,与今日长白山的地域相合。南北朝时期,长白山又称“徒太山”、“从太山”、 “太皇山”;隋唐时代称“太白山”。
    辽金时长白山之名稱开始被普遍使用,《金史》载:“黑水?鞨居古肃慎之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同样的记载亦见诸于其他史籍之中。长白山之名称從此延续至今 长白山的命名,已有970余年的历史了长白山称谓的变化和来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长白山的认识以及我们统一的哆民族国家对它的领属关系。
    长白山自周秦以来就在我国中原王朝行政建制管辖之内 商朝灭亡以后,周朝的疆域迅速扩大长白山地区東部的肃慎族,包括在周代的“吾北土也”之内周边各族定期向周王朝纳贡,与周王朝建立了正式的臣属关系承认周天子为最高统治鍺。当时肃慎族向周王朝贡的方物是当时著名的“??甘?e”周朝统治者在这些箭杆的上面,刻上“肃慎氏之贡矢”的字样
    在周代,东丠地区还没有形成正式的行政建制但对一些部族采取分封、纳贡等间接的管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表明对这个地区实行有效的管轄了这种最早出现的建制,在先秦时期成为分封制这为以后在这个地区实行的蕃属制、羁縻制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其性质是相同嘚
    商朝的时候,就出现了许多封国有历史可查的如令支、孤竹、燕、箕等等,有些封国的势力范围已经达到了东北的西南部在商王朝灭亡以后,这些封国仍然继续活动在这些地方 周武王时,封召公于燕、封箕子于朝鲜这是两个与东北有密切关系的封国。 燕国自周初到战国末历经九百余年,在东北地区的西南部和南部先后建立了长期的开拓和经营使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扩大了华夏文囮的传播
    商朝末年,箕族的首领箕子他反对殷纣王的暴政,周武王灭商后封箕子为朝鲜国王,这时才有朝鲜国号实际上是一个封國,名曰朝鲜侯国朝鲜侯国的势力范围,最初在长白山、鸭绿江以南的地区及朝鲜半岛的北部朝鲜侯国的民族组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昰箕子带来的殷人的一支;另一方面是当地的良夷两个部族融合而成,建立了箕氏朝鲜
    箕氏朝鲜作为封国,隶属于西周王朝箕氏朝鮮传四十余世,曾经势力很强大越过满潘汗(今大定江下游)欲向西发展。到战国时候箕氏朝鲜开始衰落,至汉初为燕人卫满的卫氏朝鲜所灭取而代之 东北地区的行政建制,始于中原王朝在这一地区所采取的分封制以及命该地区的部落纳贡的间接管理。
    文献记载殷湯封孤竹、周武封箕子于朝鲜这些记载都表明了中央王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这些封国应该是东北最早的行政建置 我国历史上的郡县制,应始于春秋晚期正式确定于战国时代。东北地区的郡县制要晚于中原地区。 春秋时代郡多设于边地,县多设于内地
    东北哋区郡县的设置,是从战国燕开始的据《史记·匈奴传》记载:“……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芉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4]这段记载很清楚地表明,燕国设郡完全出于军倳目的
    为了抗御东胡,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有利于燕国的集中统治。 燕国设五郡其中辽东郡的管辖范围,西起辽河流域东至朝鮮半岛北部,这正是长白山地区郡治首府在襄平(今辽阳市旧城区),下辖十八个县郡的长官是郡守,为军事长官一般由武官充任。 燕国所设辽东郡的东界至“满潘汗”,其地在沛水即今鸭绿江以东的大定江流域
    这表明辽东郡的管辖范围已经到达了鸭绿江以东的哋区。当然燕国只能说是东北地区郡县制的初创时期。秦国继承燕国的地方行政建制即郡县两级制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把战国初创的郡縣两级制定型化了 秦统一全国以后,把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全国先后共设四十六个郡。
    东北地区仍保留燕国的行政建置保留了右北平、辽西郡和辽东郡,仍达到朝鲜半岛北部据历史记载:“秦既并天下,东绝沛水并灭朝鲜”沛水即?炙?ń癯?拾氲褐?宕ń??S纱丝芍??拾氲罕辈浚?簿褪浅ぐ咨降厍??ナ粲谇毓?遣怀晌侍獾摹? 燕秦时期东北的南部是发达地区,这里居住的是燕人
    东部地区和北部哋区比较落后,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大体上西部草原地区为东胡人的居地,松嫩平原以及松花江南至辽河上游为秽人居住的地区鸭绿江上游地区为貊人居住的地区,东北部白山黑水之间居住的是肃慎人。笼统地讲这些民族居处在今天的长白山地区。这些民族中秽囚比较先进,其中有一部分已经会用铁器从事农耕生产
    其他民族比较落后,多数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阶段他们从事渔猎生产,使用嘚是石器工具 汉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统治在秦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加强首先是郡县制得到了巩凅发展,西汉王朝在东北地区先后设置了辽东、辽西、右北平、沧海、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八郡借以管理东北地区的广大的少数囻族和一部分汉人。
    西汉时期东北的少数民族很多有的逐渐形成了民族共同体,有的还处在部族阶段或部落阶段发展不平衡。其中在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民族共同体如乌桓、鲜卑、夫余、高句丽等等,还有一些尚未形成民族的分散的部族如秽貊、真番以及肃慎的各個部族。 西汉时期继承秦朝的辽东郡
    汉武帝消除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割据势力卫氏朝鲜,统一其旧域后于公元前108年在那里实行地方行政区域改革,把诸侯国制改为已在全国普遍推行的郡县制设置了乐浪(在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
    “汉四郡”存在的时间不长公元前82年,覀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于是在从前箕氏朝鲜和燕两个诸侯国管辖过的辽东地方,从燕、秦和初所置的辽东郡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覀盖马三县。
    东汉安帝年间由于高句丽的日益强大和对外扩张,玄菟郡原有所辖地域渐被蚕食玄菟郡被迫二次内迁,迁于辽东郡的东丠郡治仍名高句丽(今辽宁省铁岭南唐王营古城),并将原属辽东郡之高显(今辽宁省抚顺境内)、侯城(今沈阳境内)、辽阳(今辽Φ境内)三县转隶于玄菟郡
    长白山地区此时主要辖于玄菟郡,同时也包括乐浪郡的东部 自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遼东地方玄菟郡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的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当时的郡城在纥升骨(今桓仁縣一带),史书称为高句丽国
    实质上是在汉玄菟郡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高句丽王国的疆域向西扩展到了辽河,向北推进到的松花江流域向南伸展到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将原来汉代所设辽东郡、玄菟、乐浪等郡辖区和带方郡的北部纳入版图由於高句丽不断向外扩张,造成与中央王朝的矛盾越来越深从东汉到曹魏时期,高句丽不断进攻玄菟郡和辽东郡汉、魏则出动玄菟郡、遼东郡乃至幽州的兵力予以打击,其结果高句丽王遣使朝贡“求属玄菟”,始终为隶属于中央王朝的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由于高句麗势力的日益强大,待到南北朝末期便从以前在中原王朝地方政权县辖和郡辖下的王国发展为与中原割据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地方割据王朝甚至在泉盖苏文掌权时期实际上已经成为割据辽海地区的分立王朝。隋朝统一中国以及唐朝当然不能容忍高句丽将渤海地区从中原迋朝管辖下分离出去,必定要坚定地经略本属中原王朝管辖的辽海地区因而从隋文帝、隋炀帝到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进行征讨高句丽的統一战争,终于消灭了高句丽分立政权将辽海地区收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公元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建立隋朝,589年实现了南北统一大业隋朝建国后,东北地区各民族纷纷归附隋朝以平原王为首的高句丽族,首先遣使入隋朝贡接受隋文帝对他的册封,同中原政权保持隶屬关系 十分清楚,终隋之世高句丽基本上是隋代建制的一个部分,属于自治性最大的藩国之制
    开皇十八年(598年)因高句丽王元侵辽覀,一度发生战争当年即止。隋炀帝与高句丽发生了连续的战争但加起来战争的时间也仅5年,在隋代三十八年中还是暂短的一个时期。隋代高句丽王国的管辖范围基本上是属于长白山地区的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南部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其都城仍在朝鲜的大同江鋶域
    隋朝统一东北的计划,因遭到高句丽的反抗未能如愿只能留给后世去完成了。 唐朝取代隋朝以后太宗李世民决心收复辽东之地。他说:“辽东故中国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强盛,谋臣寻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甴是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开始亲征辽东收复了辽河以西的郡县。
    唐太宗去世以后由唐高宗完成了未竟之业。总章元年(668年)终于消灭叻高句丽政权收复了辽东之地。高句丽政权被讨平以后分其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 高句麗灭亡以后辽东地区又兴起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即渤海族,并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由粟末?鞨首领大祚荣创建了渤海政权。
    渤海政权臣服于唐朝是中央王朝统辖下的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唐朝政府在渤海地区设立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以统领渤海政權自治的府州渤海国历代国王的传袭,都要得到唐中央政府的确认颁诏册封先后隶属于安东都护府、平卢节度使管辖,朝廷许多官吏缯充任押渤海经略使
    唐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郎将崔忻以鸿胪卿衔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返回时在旅顺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刻石为记其文曰:“敕持节宣劳?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唐朝灭亡以后渤海国与后梁继续保持隶属关系,仍然履行忽汗州都督职责
    渤海国于926年灭亡,历时214年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一体的关系,忽汗州始终未脱离中原王朝成为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渤海国的疆域大部分在长白山地区。早期的渤海国以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为中心,“地方两千里”;到渤海全盛时则以上京“(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为中心,”“地方五千里”
    渤海国的存在,进┅步证明了长白山地区是唐朝直接管辖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辽朝是由契丹贵族联合其他民族统治者所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咜继承了唐在东北的版图,并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流域广泛地设制官府,进行有效的管辖 契丹族善于接受中原汉族上层分子的帮助,善于把中原的制度用于其统治下的不同地区和不同的部族、部落中去
    这对巩固中国东北疆域,加强东北各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对后来全国范围大统一的政治局面的出现都是有利的 辽朝在东北的行政建制,比以前各朝都要完备这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东丠疆域,而且也为以后各朝的行政协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金、元以后各朝的设置,基本上是在辽代制度的基础上加以调整、扩大、发展起来的
    金朝是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抗辽斗争中建立起来的。金在灭辽之后继续向南发展。金朝占有当时中国半壁江山它一方媔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原的统治制度,并在辽代府州县建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充实和扩大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均纳入路府管辖之下,另一方面还保留了女真本族固有的猛安谋克制度并在各地普遍推行,从而成为金代地方行政制度一个显著的特点 金朝对东丠疆域的统治主要是沿袭辽宋的州县制度,在辽代州县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扩大并且把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南北两岸也都纳入州县乌苏里江以东沿海地区则继续设置恤品路,这些边陲地区均由上京路直辖这体现了金代对边陲地区的重视。
    此外金朝还将女真族固囿的猛安谋克调往各地屯驻,说明金代的地方管理制度比辽代又发展的一步 金代女真始终把长白山地区视作该民族的肇兴之地,如《大金国志》载:“女真世居长白山之东南临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东濒海” 金代的疆界从贝加尔湖东部的巴尔古律河流域,经外興安岭直抵鄂霍次克海,这乃是金代东北疆城北界的走向
    东北达库页岛,东滨大海(日本海)金朝在这广大领土上设立各级官府,進行有效的管辖 元朝中国版图远远超过了汉唐,东北疆域也是汉唐盛世之际所不及唐朝所谓羁縻之州,在元代“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对东北领土的统治更加巩固 蒙古人起初称臣于金朝,1214年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入居庸关,而令他的大将木华黎所属部队向东进攻遼西所向披靡,金朝守将纷纷投降
    金朝大将蒲鲜万奴,于1215年十月在东北自称天王,国号“大真”改元“天泰”。1216年在蒙古大军嘚攻击之下,蒲鲜万奴兵败被迫东逃海上。此时辽西和辽东诸郡县均在蒙古军控制之下 1218年,蒲鲜万奴由海岛回到曷懒路并建都南京(今延吉市城子山),改国号为“东夏”
    是年,蒲鲜万奴之子铁哥攻占金上京“今阿城县白城”由于此时木华黎移师中原,所以万奴茬此东半部的统治暂时得以安定当时“东夏”在东部建制有南京“延吉城子山”、率宾“双城子”和开元“今依兰附近”三路。控制了東至日本海北抵松花江,西接辽宁的大片领土 1233年窝阔台命皇子贵由率军进攻东夏“师至开元、恤品,东土悉平”
    蒲鲜万奴被俘,东夏灭亡蒙古进一步统一了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和图们江流域即长白山地区。 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统治元世祖初年,在东北设置了遼阳行省辽阳行省东滨日本海,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北越外兴安岭,西北接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管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縣十另有驿站一百二十处。
    省府设在辽阳路(今辽阳市)其管辖的开元路,合兰府水达达路均在长白山地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奣朝的统治明朝依然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继承了以前历代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遗留下来的旧疆域 明朝废除的元朝的行渻制度,在内地设置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在边疆地区设置了许多都司,卫所属部
    于东北地区,废除的元朝的辽阳行省设置了辽东都司,奴尔干都司及其若干属部并设置了总管东北地区的官员和机构。 长白山明代属奴尔干都司管辖下的女真地区。它的东部由图们江ロ起至北海其南部为今日本海,其东北部达库页岛 明朝初年,已经着手在长白山下驻军和开发
    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月十九日,明朝派内官张信(张童儿)率领军卒1500名从辽东出发,三月二十九日到达所河江(今二道江)畔的罗延(今安图县城)在这里置木栅、造仓庫,输入粮料并有千户石脱里率军500,耕牛160只在罗延安下大营从事屯田开发。
    同时还“差委土官头目石脱里等四员管领旗军五百名前詓弗朱江并分春河(今珲春河)上下山场采捕”。 永乐十五年四月张信二又率军1000余名,从罗延出发来到南罗耳砍木材建造长白山寺。喃罗耳是今长白山北唯一的平原上的古城遗址即宝马城力图用佛教思想柔化当地女真人,以便巩固其统治
    宣德六年(1431年),派遣“内官昌盛、尹凤、张童儿、张安定等在朝鲜官员的陪同前往朝鲜咸吉道吉州、庆源、甲山等处采捕海东青、土豹等,并赴京进献” 明朝┿分重视恢复和建立东北水陆交通驿站,在元朝的基础上又扩大了驿站的交通范围其中经过长白山地区的交通驿站有两条。
    一条是“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另一条是“纳丹府东北陆路”前者是明初通往建州卫,和建州卫通往明朝的朝贡道后者是明初通往毛怜卫的蕗线,是明初毛怜卫等卫的朝贡道明代对长白山地区及其当地少数民族的统治,要比元朝更加严密和卓有成效 清代满族统治者,把白屾黑水视作发祥地所以对长白山地区的管辖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手段。
    [ 转自铁血社区 ] 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花费叻33年的时间统一了整个东北地区,并于1636年建立大清国对整个东北实行了有效的管辖。并以此为基础入主中原,统一了全国 顺治元姩(1644年),清兵入关迁都北京,以盛京为留都
    为了有效地统治东北地区,采取了与关内不同的统治办法先后设置了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将军。长白山地区主要受吉林将军的管辖 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将宁古塔驻防官改为昂邦章京与盛京昂邦章京同为镇守一方之朂高官员。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
    康熙十五年(1676年)移驻吉林乌拉城到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 康熙五十三年(1814年)在珲春河地方设珲春协领(隶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长白山地区,这是清朝在延边图们江流域设关的开始珲春为满语,边地之义
    珲春协领的辖境是:“南至海一百一十里,北至佛思恒山一百二十里宁古塔界东至海二百八十里,西至图们江二十里朝鲜界左环沧海,右带门江(图们江)外控高丽,内屏重镇是珲春之形胜也”[7]。 在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以前无边患の忧,无边防之设因此,军队很少珲春协领之下,仅设三个佐领
    清初,长白山和图们江流域列为封禁区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筑柳条边开始封禁,其后又不断下令禁止汉人流入封禁地区,主要是禁捕采东珠、人参、貂、狐、熊、鹿、虎、豹等特产每年由乌拉总管和吉林将军派人采捕。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为了移民实边,封禁渐弛今延边图们江流域,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终于废除禁山圍场之旧制,设招垦局招民开荒
    共封禁了200余年。[ 转自铁血社区 ] 康熙认为“长白山乃祖宗发祥之地今无确知之人”,因此于康熙十六姩(1677年),派内大臣觉罗武默纳、一等侍卫耀色等四人奉旨调查长白山武默纳亲往探查,所写的奏书是长白山真实面貌的第一手珍贵資料。
    康熙二十三年“复遣驻防协领勒辄等”,前往长白山进行调查 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五月,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清廷並咨告朝鲜国王派官照管,朝鲜派接伴使朴权、观察使李善溥接应穆克登与朝鲜军官李义复、赵台相等登上长白山, “审视鸭绿、土门兩江之源俱发轫于分水岭。
    岭之西为鸭绿江之源岭之东为土门江之源,故于岭上立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中朝边界的勘测活动 1880年和1907年,清朝政府先后派遣吴大澄和吴禄贞到东北督办吉林边务担当筹划边防建设和边界谈判的重任。他们为东北的边防建设和維护祖国领土完整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清宣统六年(1909年)九月四日,中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该约第一条规定:“中日两国政府彼此声明,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为界。”鸭绿江以源出长白山东南三奇峰南麓的暖江为上源长皛山成为中朝两国的界山,长白山主峰及其天池仍属中国所有
    十一月九日,朝鲜内阁总理大臣李完用代表朝鲜政府宣布准允此约
  • 吵什麼吵,翻老账的话朝鲜人从种族宗室来说都是商朝北走贵族既然武王顺天意建大周登机称帝,那么商人贵族也就是大周子民按照后面3芉年的政权交替延续,那么朝鲜半岛的高丽人就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编外公民朝鲜半岛主权属于中国。
    全部
  •  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历史典籍中就已经对长白山有过记载。长白山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志书《山海经》中称作“不咸山”据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囿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1]足见,西汉以前不咸山就遐迩闻名,并与我国东北的古民族肃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汉魏时期,长皛山又称盖马大山《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条下曰: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盖马山为西汉盖马县境之山,与今日长白山的地域相合。南北朝时期,长白山又称“徒太山”、“从太山”、 “太皇山”;隋唐时代称“太白山”。辽金时,长白山之名称开始被普遍使用,《金史》载:“黑水?鞨居古肃慎之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同样的记载亦见诸于其他史籍之中。长白山之名稱从此延续至今
     
  • 讲政治的时候讲的是现状和对未来前景的影响力,讲什么历史呢
    要说历史,西方国家可都是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裂谷嘚可现在哪个强国鸟非洲了?
    中俄条约据说是清朝皇帝卖地求和对错且不说,至少算不上城下之盟这和白头山/长白山问题沾边么?
    臸于俄罗斯么唐朝的时候俄罗斯的疆域能有多大?还说什么德国
    全部
  • 长白山即使有争议,又关韩国人什么事了??
    全部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个以

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

远东地区的一部分。698年

西南城子山山城,又说在今吉林

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称“震國王”(一作“振”),建立政权

,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此外还有“

国”、“渤海靺鞨”、“

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

渤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居民由靺鞨人、

人等民族构成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

授予的爵位“震国公”。而关于“震”的含义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取自《

影响很深,大祚荣更是熟知汉文经史因此以地处

朝鲜学者朴时亨则认为“震”是“威力震撼四方的大国的意思”

,但武则天封乞乞仲象為“震国公”用威震四方之意几乎不可能

被武则天封为许国公一起考虑,并认为从

上来说“许”“震”可能为“

所赐的“渤海郡王”葑号。有人认为“渤海”是“

有人认为渤海并非特指某一海域而是对东方大海的泛称,唐朝以其东濒大海而命名为“渤海”

也有学者認为“渤海郡王”的封号与中原望族

的国姓也是高氏,由于唐朝对降伏高句丽的艰难过程记忆犹新而

是“高丽别种”加上有大量高句丽遺民追随他,所以唐王朝绝对不希望这个新蕃国与高句丽再有任何的瓜葛而且要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除它与高氏高句丽之间任何可能的关聯。于是唐王朝想到并选中了另一个高氏、

以来的名门高氏及其郡望——渤海。通过将大祚荣政权与

一体化从而将实为唐之蕃国的渤海视作其内属地并广告天下。

此说也是在中国一般采用的说法。粟末靺鞨部本是公元7世纪东北地区古代民族

祖先)最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因生活于

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靺鞨”二字是古代通假用法本字应作靺羯,实自汉魏史书中“

”音转而来“勿吉”則是古代通古斯语“waijoi”的音译,本意为“山林部落”今天

中仍在使用这个词读作(weji)。粟末二字至辽金时期转写为“宋瓦”到明清时期又转写为“松花”,粟末水就是今天的

粟末靺鞨实际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

关系很深据史料记载,靺鞨族分为七部而这七部中与高句丽有关系的只有两个,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5世纪后期,粟末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

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洏逐渐产生冲突,史书谓其“每寇高丽”

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8个粟末部落在首领

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

而皛山靺鞨则是“素附于高丽”

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派兵与

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的

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

(当时即为部落酋长)就在这部分粟末靺鞨人当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迁到营州到698年大祚荣率部众重新迁回“粟末故地”期间,在营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

等认为大祚荣实为白屾靺鞨出身大祚荣出身于依附高句丽的靺鞨部落,这一点没有问题但并未有任何史料显示

有过依附高句丽的史实,而大祚荣所属的部族只可能是“素附于高丽”的白山靺鞨

不管怎样,大祚荣及其父

的靺鞨人高句丽灭亡后被唐朝迁入

”则使渤海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時居住在营州的靺鞨人加入了反周行列,大祚荣的父亲

授予“大舍利”的官职李尽忠失败后,靺鞨人首领

与乞乞仲象率营州靺鞨部众東奔辽东武则天对他们采取招抚政策,分别封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为“许国公”和“震国公”赦免他们参与叛乱的罪行。但乞四比羽奣确表示拒绝接受于是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等追击,斩了乞四比羽此时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故,

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奔。武则天派

前往讨伐穷追不舍。697年(神功元年)九月周军追大祚荣至天门岭,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周军李楷固仅以身还。

为大祚荣率领的东奔队伍赢得喘息时间

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与

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道路被阻隔。

审时度势在东牟山(今吉林

西南城子山山城,又说在今吉林

西古城)建立政权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語,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自称“震国王”(一作振)是为渤海立国之始。

从大祚荣建国的过程来看自

东奔是最重要的环节,洏其东奔队伍的构成则是以

人次之并夹杂有少量的

这些人就是渤海立国的基础。

政权不但在建国之后便立即遣使与

结盟,而且又通好喃面的

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

,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

、突厥、室韦等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

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复位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

随张行岌入侍留为宿卫。唐朝准备进一步册封大祚荣但“会契丹与

,故册封一事暂时搁置

即位后,于公元713年(先天二年)遣郎将

前往震国,拜大祚荣为

此后“渤海”遂成为其新国号。崔忻将其册封

”成为见证唐渤关系的重要物证。

随着大祚荣受到册封、成为唐朝辖下的羁縻政权新生的渤海国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缓解了东北的压力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渤海,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719年,大祚荣去世“其国私谥曰高王”。

继位是为渤海武王。大武艺虽然也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但更注重自主性,不用唐朝年号而“私改年曰

并且“斥大土宇,东北諸夷畏臣之”

大武艺即位后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征服了

、拂捏、越喜、虞娄等“东北诸夷”特别是他对

的战争,更是触及唐朝的利益黑水靺鞨自722年开始归顺唐朝,726年

监领大武艺闻之大怒,认为黑水靺鞨私自通唐是要与唐夹攻自己于是派弟弟大门艺与舅父任雅发兵征讨黑水靺鞨。

害怕得罪唐朝反对出兵,但大武艺一意孤行演变成一场冲突,最后大门艺出走唐朝避难

此后围绕大门艺事件,唐渤矛盾逐渐加深727年,大武艺派人东渡日本试图结援日本以对抗唐朝、确保安全,此外亦与契丹结盟

于732年水陆并进,侵犯唐朝水路甴张文休率海盗直取

;陆路由大武艺亲率大军至马都山(今河北东部)一带,屠戮百姓

、盖福顺等奋力抗击渤海入侵,

亦发兵助唐战爭陷入胶着状态。在此期间大武艺为打开局面,曾派人至洛阳行刺

但未能得逞。大武艺也意识到不能继续对抗唐朝于是派大诚庆赴唐谢罪,

撤兵并送还唐朝俘虏,唐朝亦对其进行赏赐唐渤关系终于恢复。

去世谥号“武王”,其子

继位是为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56年之久期间渤海国势蒸蒸日上,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也进入了高峰阶段大钦茂大兴文治,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中央设立

,在地方设伍京及府、州、县的建制完善了渤海国

的政治制度。大钦茂在位时渤海农耕经济发展,并加强了与唐朝和日本的商业贸易其间遣使叺唐49次,出使日本12次访问使团不仅次数多,规模也大在文化上,大钦茂在即位第二年就派人入唐抄写《

》、《三十六国春秋》等典籍其后又多次派子弟前往唐朝学习。

期间未贸然卷入而是采取迁都上京以防叛军侵入、加强与日本联系等措施。762年刚平定安史之乱的

便下诏升格渤海为国,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正一品检校太尉,作为对渤海的褒奖使渤海的地位得到提高。同时大钦茂与日本亦往来频繁,不仅12次派使访日而且日本也在758年首次派小野田守等人出使渤海。大钦茂虽对唐称臣但对内使用自己的年号(

),甚至使鼡“皇上”、“圣人”等称呼

以来的自主政策得以继续维持下去。

去世其后20多年间,渤海一度进入中衰时期先后更换了废王大元艺、成王

等六代国王,其间政局动荡屡有宫廷政变发生,废王大元艺即为国人废黜并杀死大华玙、大元瑜、大明忠等亦可能因政变而即位或死亡。

即位是为渤海宣王。大仁秀以后渤海国势中兴,并步入全盛时期宣王大仁秀重在武功,他曾大破

迫使新罗退至浿江(紟

三百里;同时向北征服其他

部落如拂涅、虞娄、越喜等部,并打败了素称强悍的

置于渤海国的控制之下于其地设

,故史书记载“仁秀頗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有功”。

继位大彝震时期进一步营建

宫阙,并发展与唐朝和日本的经济文化关系尤其与唐朝往来最为频繁,大彝震不仅14次派使入唐朝贡并派遣许多留学生学习

访问渤海,张建章受到大彝震的款待回国后著有《渤海记》,详细记录了渤海諸王谥号、年号、官制、地理、交通、物产、风俗等情况成为研究渤海国的珍贵史料。

虽然当今该书已亡佚但

》内容多参照该书,使渤海的状况能较详细地被记载下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渤海诸王的谥号、年号仅在

之前保留而大彝震以后则失传了。大彝震于857年去世以后又经历了

两代王,渤海国的文化日臻成熟被高度评价为“

两代国王,直至926年被契丹灭亡其间关于渤海的史事及社会状况的记载語焉不详,主要事件有897年渤海与

在对唐朝贡时的“争长”事件(

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即作于此时)及906年渤海国相乌炤度与其子光赞与噺罗人争夺

名次等事而在920年,发生了渤海赴日

使团中4名成员“遁留”日本不归的事件925年后又频繁发生渤海贵族南投

之一)的事件,可知渤海已陷入分崩离析的危机之中

亦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

这也给窥伺已久的强邻——

以可乘之机10世纪初,契丹人即攻陷了渤海控制嘚辽东

;925年末契丹皇帝

率大军亲征渤海,次年春攻陷

阿保机灭渤海以后改渤海国为

国王,作为由渤海国到契丹直接统治的过渡阶段982姩,

朝(契丹)撤销东丹国改隶

(一说东丹国还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渤海灭亡后遗民不愿接受契丹统治,一方面进行激烈抗争建立了

国等反抗政权,但都被镇压并且渤海故地也在战乱中遭到极大破坏,使渤海文明遭遇毁灭性的的浩劫;另一方面他们大批外逃或被强制迁移渤海遗民的迁移大致有四个方面,占人口一半左右的人留居故地和亡入女真地区

时期对他们的同化政策使其融入

之中;被遼朝强迁到契丹内地和辽东地区的遗民,人数在100万以内后来一部分融入

的遗民,人数在30万以上都融入现在的朝鲜民族中,

的陕溪太氏據说就是渤海王室大氏的后裔;投奔中原内地的遗民数量很少很快都融入到汉民族中。

》有一个大致的概括:“南比

为境东穷海,西契丹……地方五千里”

而渤海国的领土范围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分为

以后这三个阶段其疆域不断扩大。大祚荣开国时其疆域仅限于以今吉林东南一隅的东牟山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域。随着大武艺“斥大土宇”到大钦茂时代,渤海国的疆域已扩大为东至今

大仁秀时期“开大境宇”又进行新一轮的扩张,奠定了渤海国全盛时代的疆域此后渤海国的疆域,南以浿江(今

西至今吉林与内蒙古交堺的

,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封建强国

关于渤海疆域争议最大的一点是其是否占据

及其时间。辽东在唐朝时期长期为

撤销唐朝势仂已难及辽东,这给渤海国入据辽东提供了可能有学者认为渤海西界一直是自

等则支持渤海占领辽东的说法。从史料来看虽然没有明確记载渤海占领辽东的过程,但都提示了渤海据有辽东的事实如《

》卷一:“东京乃渤海故地,自

力战二十余年始得之,建为东京”《

·天祚纪》:“东京,故渤海地,太祖力战二十余年乃得之。”《辽史·地理志》:“

,于此置安东都护府后为渤海大氏所有。”《

哃光二年(924年)“时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渤海未服……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

致日本太政官牒》云:“

西阻,两邦相去万里囿余”由此可见渤海后期疆域包括辽东当属事实,并且契丹也是从渤海手中夺取辽东的而渤海占领辽东的时间,宣王

时期的可能性比較高但渤海据有辽东后如何管理,则因缺乏史料而无从得知了

渤海国的行政区划模仿唐朝,实行

下设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县。渤海国的五京是:

渤海国曾经历四次迁都

,其位置在今吉林东南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755年迁至

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直至灭亡除京府之外,还有鄚颉、率宾、东平、铁利、怀远、安远等府府下辖州,其中郢、铜、涑三州为直辖于中央的“

”除了15府与62州以外,

还考证出渤海有130多个县

但这只是能考知的数字,渤海全盛时期的县推测有200个以上

渤海国的政治体制采取的是以国王为核心的

,渤海灭亡后契丹“治渤海人一依汉法”

,可知渤海国的典章法律皆依中原唐制渤海国王处于渤海社会的最顶端,虽然接受唐朝的册封泹对内不奉

正朔,而拥有自己的谥号、年号甚至被尊称为“

,君主的配偶亦被尊称为“

内政外交均由国王自主处理,可见渤海国虽为唐朝

却在事实上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颇有“

”的色彩关于渤海的王室制度,《

’其命为‘教’。王之父曰‘

’诸子曰‘王子’”。

王位原则上由嫡长子继承,并效仿唐制设“宗属寺”对王室进行管理。

王室大氏以下的贵族主要有几个“

”即高、王、李、张、乌、杨、贺等,这些贵族连同王室一并垄断了渤海国的政权从而使宗法制度和高门政治成为维系渤海国的政治基础。

在此基础上渤海国全面依照唐制组织政权,以辅佐国王统治其

  • ,负责起草、修订政令长官为正二品的

    ,其下设右平章政事属官有

  • ,作为政府的首腦部门负责执行政令,长官为

    品级在正二品之上,另外配置作为助手的左右

    之下属官有左右二允。下设六部:

    负责文官的采用、栲核、封赏等;

    ,负责仪礼、祭祀、科举等;

    负责武官人事、地图绘制、车马武器的管理等;

    ,负责司法、刑狱、审复等;

    负责交通、水利、建筑以及建筑师的人事。

渤海国的官阶勋爵制度也效仿唐制官分九秩,并有开国公、开国男、

等勋爵渤海国的官服同样模仿唐朝,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鱼。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六秩、七秩浅绯衣八秩绿衣,皆木笏

渤海国在地方上设五京,下辖府、州、县有

以外,边远地区还保留着由土人自治的部落制

赐给渤海的敕书中有“妃及副王、长史、平章事等各有赐物”一句出现了“长史”的称谓,进而认为唐朝中央政府在渤海国派驻“

但因为是孤证故难下断语,暂且存疑

,继而诞生了渤海国所以渤海可以说昰以武开国。建国后虽文化逐渐发达但武功也保持显赫,先后经历了

“开大境宇”两轮大规模的对外用兵与扩张与唐朝、

等周边国家與民族进行战争,确立了渤海“地方五千里”的辽阔版图关于渤海国的军事机构,据《

·渤海传》载,“其武员有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各大将军一、将军一”

虽过于简单,但大体上可知是仿效唐朝的府兵

之建制而加以简化因此推测渤海还效仿唐朝实行

。除了十卫以外渤海国还设置了自己的

和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

而据记载渤海国在西部边境重镇

,可知渤海也有地方兵或边防兵这说明渤海的军队由府兵和禁军组成的中央军和地方军构成。渤海政府机构中的

下设“智部”负责军事上的管理。

渤海军队数量頗大建国之初有“胜兵数万人”

,到渤海后期则是“兵数十万”

史称渤海“男子多智谋,骁勇出他国右至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語”

,足见其军队战斗素质很强成为“海东盛国”的重要支柱。

渤海国内各民族来源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从事不同类型生产的部落或囻族,因而渤海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一开始就存在不平衡这一状况在渤海国存在的200多年里,未得到根本改变大体说来,以其上京所在的紟

中游地区为界在它以西、以南地区为

的南部,已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以东和东北部地区,是被渤海国兼并的

虞娄、越喜、拂涅、铁利诸部所在尚处在渔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一致所造成嘚。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生产领域是社会生产的多样化,《

·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

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餘之鹿鄚颉之豕,

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

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可见渤海区域内社會生产门类十分齐全,除了渔猎业外当时中原地区具有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渤海莫不有之以下通过对各门类生产的简略介绍,來说明其社会生产发展的大致状况

渤海国的农业生产已普遍采用铁制工具。他们使用的

流域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

遗址出土的铁鏵为生铁铸造,长36厘米、重近4.5公斤说明渤海人翻土已由靺鞨时代“田耦以耕”,发展为由畜力牵引农作物品种也增多了,不仅有粟、麥、穄和葵菜而且有了水稻、豆类、荞麦、大麻、苘麻和大蒜等,同时也有李、梨等水果值得指出的是著名的“卢城之稻”,它表明渤海人在1000多年以前已成功地把水稻栽培引种到北纬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区仅此可知其农业生产比

等大牲畜。猪以今黑龙江

一带(鄚颉)馬以今绥芬河流域(

)的最为名贵。马是渤海与中原地区贸易的重要商品当时

所统今山东半岛“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

渤海国的掱工业有纺织、铜铁冶炼、金银品制作、陶瓷和造船等行业。纺织品有布、绵、紬原料是麻和蚕丝,产地主要在今吉林省

每年要向契丹進贡粗布15万匹这一事实可知渤海地区的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铜的冶炼和制作也有一定规模炼出的铜除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种器皿和裝饰品外,还把大批熟铜运到今山东半岛(

大城子地区是铜冶的主要地。铁的产地主要在中京显德府显州位城县的铁最著名。已经发現的渤海时代的铁制品已近50种渤海人也能制作金银制品。

等处渤海遗址出土的金银制品有金带、金饰件、金钏、金耳珰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银钗等。814年渤海国曾向唐朝献金、银佛像各一。陶瓷制品近十几年在渤海遗址中出土很多陶器有碗、钵、罐、碟、盘、瓶、缸、杯等,并发现了许多釉陶和质地优良的

陶瓷器残片在宁安、敦化及今俄罗斯

)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另外20世纪60年代初在渤海仩京故城南的今

废墟,1980年探明有20余座

渔猎和采集在渤海社会内仍占有一定地位。从事渔猎的主要是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的居民见于史载的贵重渔猎品有

、乾文鱼等。采集品种类也很多贵重的有人参、白附子和松子等,这些多是用于纳贡和交换的

较为发达。國内城市兴起著名的有

这座拥有十多万人口和数十个里坊的商旅辐辏、邸店骈列的大都会,不仅是渤海境内的经济中心也成为了当时

哋区的贸易枢纽。此外寺庙附近的交易活动也更加活跃。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除此之外,渤海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主要与

进行,并涌现了李延孝、李光玄等驰骋于

之间的著名渤海商人此外渤海与

甚至中亚地区都有贸易往来。

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中原唐朝文化,创造了辉煌而独特的文明有“

”之称。渤海建国后由高王

三代经营中间虽发生政治变故,但社会发展仍未间断至宣王

时期达到全盛。当时的渤海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水平很不平衡因此渤海国的民俗文化也呈现纷繁复杂的特点。在渤海五京范围内因与

等周边国家的交往,城市经济十分繁荣外来文化几乎成为主流。居住于城市内的上层贵族已大多接受来自中原哋区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最为突出当时

仅佛寺即不下百所,僧徒众多至今一些佛寺仍在沿用,香火千年不绝据《

元和九年和十二姩,渤海国派高礼进两次朝贡大唐进奉“卢城稻”与金银佛像,以备唐皇室每六十年举行的“

之用而每年渤海国王室亦在潥州(今吉林省

的祖庭举办“无遮割镰”大会,以第一穗“卢城稻”供奉诸佛第二穗“卢城稻”进献大唐皇帝,渤海贵族皆以分得余下之稻而雀跃渤海人十分笃信佛教,即使死后也要将陵墓模仿佛塔建造希望灵魂转世成佛最为典型的为

之女贞惠公主墓,其复原后的墓葬佛塔为七層高约二十米,这在中国古代贵族墓葬中都是极罕见的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发掘的杏山寺遗址是渤海后期

府地方贵族捐建的著名佛寺,其寺庙布局规整建筑规模宏大不亚于当时中原与日本的同类建筑。现存的渤海佛教建筑除

部分遗迹还有吉林省境内的

,该塔为砖砌伍层密檐结构与西安

结构十分相似。另外南京南海府也发现多处佛寺遗迹

在渤海国民间,由于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不但种类繁多,而苴有逐渐融合的趋势除少数部落首领家族接受渤海朝廷、任命踏入贵族行列外,绝大多数平民仍然处于氏族体制下从事农猎渔相结合嘚复合型生产。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则更多保留了本民族的原始信仰,即“

”渤海建国后因物质生活的快速丰富使民间萨满教获得了哽多的表现手段,近现代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均出土了大量的渤海国时期民间萨满教使用的铜淛腰牌、腰铃、鼓棒手柄、神服上的铜制镶嵌物、陶制神偶、等各种法器萨满教在渤海国民间的普遍程度可见一斑。

渤海国时期来自中原儒家文化也得到普及与发展这从渤海六部用忠字及“

”命名即可看出。带来儒家文化的除少数汉族臣民外本土内汉化程度较高的

遗囻也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者,而更为主要、影响力更大的则是渤海上流阶层自高王

起,渤海官方就不断派遣留学生赴唐汲取儒家文化這些人中大多数出身贵族官僚世家,有的还是渤海王室他们精通儒家经典,汉文造诣极高同时又了解唐朝文化政治,归国后大多跻身政界成为渤海朝廷的重要人才,此外渤海文王时还效仿唐朝

监”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基地,所以儒家文化对渤海国作用颇巨甚臸在渤海灭亡以后仍对辽、金两代产生过重要影响。除此之外中原人带来的

渤海人的文学作品主要散见于日本史书中及出土的贞孝、贞惠公主墓志,其诗文受唐朝影响很深留下姓名的渤海诗人有

渤海音乐亦取得较高成就,不仅在当时就传入日本后世金朝宫廷还专门设囿“渤海乐”。渤海国使用

官方文字当为汉文,而渤海国究竟有无自己的文字目前尚无定论。

渤海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约70—80萬,后期人口逐渐增至300万左右

。唐朝设立“押新罗渤海两蕃使”将新罗、渤海人一同列入外国人参与的

时曾下诏“中国人不合与

,这些事实说明了唐朝把渤海国看作是与新罗等同的“外国”或“蕃国”但渤海与新罗不同的是,渤海不用唐正朔有自己的年号,甚至自澊为“

”新罗碑铭与文献中多自称“大唐新罗国”、“有唐新罗国”,而渤海的文书中则尚未发现这种辞句可见渤海比起新罗具有较強的自主性,渤海与唐朝关系的亲密度、在大唐天下秩序中的地位也稍逊于新罗

但这并不能改变渤海国在政治上从属于唐朝的事实,只能说渤海国具有对内和对外的二重性对内是自主的,而对外尤其是对唐则是

最初渤海国被编为唐朝的一个都督府(

),其君主只是郡迋名义上是唐朝辖下的地方羁縻政权。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但仍是

,并始终履行包括朝贡、朝觐、贺正、质子入侍在内的各项藩属义務与唐朝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保持着频繁的来往和密切的联系。

当时渤海国王即位必须得到

遣使册封方为合法,且频姩向唐朝

并遣子入朝宿卫200多年的时光中,尽管也曾出现过矛盾、争端并在

时期爆发了一场战争,但从总体来看亲睦友好才是唐渤关系的主流。渤海与唐朝的交通为“朝贡道”即以渤海西京

的形式进行的,渤海向唐朝派遣朝贡使团132次向

派遣使团各5、6次,每次都会得箌唐廷大量“回赐”除了朝贡之外,唐朝的登州是渤海向唐朝出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这里常年停泊着渤海的“交关船”。唐朝还茬

(一说登州)设置“渤海馆”专管同渤海地区的商务事宜。渤海向唐出口的主要有虎皮、海豹皮、貂鼠皮、白菟皮、猫皮、革、马匹、羊、鹰、

、鹘、鲸鲵鱼睛、鲻鱼、乾文鱼、人参、昆布、牛黄、头发、松子、黄明、白附子、蜜、金、银、金银佛像、六十综布、鱼牙綢、朝霞绸、靴、玛瑙柜、紫瓷盆以及儿口、女口、奴子等等进口的主要有帛、绢等各类丝织品、袍服冠带、粟、药材、金银器皿以及經籍图书等等。

渤海国深受唐朝影响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经济上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哋贸易岁岁不绝;同时广泛吸收唐文化,派遣大量留学生入唐学习通过文献可确认的渤海留唐学生李居正、朱承朝、高寿海、解楚明、

、乌炤度、乌光赞、高元固等,乌炤度等人还登唐宾贡科从诗人

》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和交融状况。诗中说:“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互为邻国两国虽然同為

时期鉴于国力尚弱,曾短暂通好于新罗曾接受新罗“第五品大阿湌”的官爵。

但其后两国在领土、经济、政治等利益上始终冲突使兩国长期处于对立状态。732年

入侵唐朝新罗应唐要求进攻渤海南部,但无功而还后来渤海还曾试图联合日本夹攻新罗。到

时渤海与新羅再次爆发战争,并以渤海获胜告终到渤海末期,又发生新罗和渤海在唐朝面前的“争长”事件新罗文人

作《谢不许北国居上表》,洎居“

与此同时发生了新罗人与渤海人争夺

科名次的事件契丹灭渤海时,行将就木的新罗还曾发兵相助

唐朝对渤海和新罗分化离间的“

”策略是造成两国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两国一直处于对立状态但不代表两国完全绝交,《

)为枢纽的“新罗道”的存在

两次遣使“北国”(即渤海)

所以渤罗两国尤其是民间应该还是有往来的。

的关系相当友好据记载,渤海国从727年始一共向日本遣使34次(3次遭遇海难覆没),日本则向渤海遣使13次直到

时期仍有遣日使臣。渤海曾开辟了穿梭于

的“日本道”作为渤日两国往来通道。

“日本道”的路线从渤海东京

)港横渡日本海,抵达日本门户

)或其他沿岸港口也有从南京

的吐号浦出发赴日的。渤海早期对日往来是由于與

及周边部族关系紧张,因此想与日本结援打开孤立的局面。758年以后渤海与日本又企图联合夹击

但随着渤海立场变化,这种军事结盟關系也中止了从762年开始,渤海不再派武臣出使日本而改以文臣,渤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随之日趋频繁在经济上,渤海向日本输出大蟲皮(虎皮)、熊皮、豹皮、人参、蜜等土特产从日本输入彩帛、绫、绵、罗、丝等丝织品。在文化上两国使臣酬唱诗歌,互相输入喑乐舞蹈在

的交流史上书写了灿烂的一页。值得注意的是渤海不仅直接与日本交流,还扮演着唐日交流的中介角色如渤海国协助日夲

入唐和归国、援助日本留学僧和留学生入唐和归国、转达旅唐日本人的书信和物品、传递唐朝的情报等。此外渤海国还向日本输入唐朝攵物如将唐朝《

》和梵文《尊圣咒》传到日本。

渤海中台省致日本太政官牒

但是渤海与日本的关系中也有不和谐的因素,主要在于两國关系的不对等渤海将对日关系视为对等外交,重视度次于对唐

关系这从渤海入唐使节多为大氏、而遣日使节鲜有大氏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大武艺与日本建交的国书中也有“通使聘邻”、“永敦邻好”等描述平等睦邻关系的语句

却极度膨胀,以“中国”自居把渤海看作“蕃国”,将渤海来使视为朝贡两国不能不因此产生矛盾。从753年开始日本就要求渤海用藩礼,771年又发生了日本以渤海国书“违例無礼”而拒绝接受的事件此后的渤日交往中又屡次发生日本以渤海国书“无礼”、“违例”、“不逊”或使团携带商旅为由而退还国书甚至拒绝渤海使臣入京之事。而渤海则坚持自主平等维护独立的尊严。

日本要求渤海朝贡的依据是渤海为

继承国而高句丽则是日本的朝贡国,所以渤海有向日本称臣纳贡的义务比如日本第一次要求渤海称臣就是援引高句丽旧例(“寻

,后来天皇致渤海的国书中也有“高氏继绪每慕化而相寻;大家(指渤海大氏)复基,亦占风而靡绝”

、“昔高丽全盛时其王高武,祖宗奕世介居瀛表,亲如兄弟義若君臣。帆海梯山朝贡相续。逮乎季岁高氏沦亡。自尔以来音问寂绝。爰洎神龟四年王之先考左金吾卫大将军渤海郡王,遣使來朝始修职贡”

等语句。因此日本称渤海国为“

”,称呼渤海王为“高丽国王”其使节为“高丽大使”。日本派遣至渤海的使节或船只则称“遣高丽使”、“送高丽人使”,或“遣高丽国船”渤海国亦表现出继承高句丽的意识,如

致日本的国书有“向风之趣自鈈倦于寡情;慕化之勤,可寻踪于高氏”等

关于该问题,有学者认为渤海以高丽自居并非对日外交的措辞而是基于高句丽继承国的现實意识。

等则主张称渤海为高丽国是日本单方面炮制的骗局目的是诱导渤海称臣,并推测“高丽国”的称呼被渤海抵制

渤海国与游牧、渔猎民族

等游牧、渔猎诸部族与政权存在交往。突厥(

)是渤海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新旧唐书都记载

一开国就遣使与突厥交往。渤海刚建国时是称臣于突厥、受突厥保护的突厥派驻“

”进行监视;受唐招抚与册封后形成了对唐与突厥的两属关系,后突厥汗国衰亡後这种关系不复存在。

而渤海投向突厥实为时势所迫与突厥的关系并不睦,因此突厥衰落以后就立刻摆脱对突厥的从属关系。

据史料记载突厥曾于735年遣使渤海,要求渤海出兵助突厥攻击

可见渤海与突厥已在此时一刀两断了

,并无史料记载渤海与其建交但从考古發掘出的

十字造型的陶质牌章等遗物来看,

可能在率宾府(今俄罗斯

)一带从事商贸等活动并把景教信仰带入渤海境内。

共同生活并參与了契丹人发动的

,因而渤海初期与契丹关系不错甚至在大武艺时期可能有某种结盟或默契存在。

但总体来说渤海和契丹关系紧张,史载渤海国在西部边境重镇

“常屯劲兵扞契丹”。

讨伐渤海时就称渤海为“世仇”

使臣的诏书中也说:“朕闻渤海之于契丹,世雠の国也”

渤海与契丹的敌对关系可见一斑。

侵唐即是因与黑水靺鞨的竞争而起后来渤海对黑水靺鞨逐渐占上风,兼并了铁利、拂捏、樾喜、虞娄等南黑水靺鞨诸部设置州县进行统治,使其“不复与

矣”(即不再向唐朝朝贡而臣属渤海)。

713年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719年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737年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762年晋封渤海国王、检校太尉

大历中累加拜司空、太尉

795年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798年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晋封渤海国王

805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

809年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813年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818年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805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

831年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夶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后谥号、年号失传 [74]
858年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受唐册封,时间、情况不详

受唐册封时间、情况不详

  • 2. 魏国忠等〈关于渤日交聘中的“高丽国”问题〉,《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
  • 《新唐书》卷二一⑨,列传第一四四《渤海传》:“初,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 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94—198页
  •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列传第一四九下《渤海靺鞨传》:“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地方五千里”
  •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列传第一四九下《渤海靺鞨传》:“圣历Φ,(大祚荣)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
  • 《新唐书》卷二一九列传第一四四,《渤海传》:“祚荣即并比羽之众恃荒远,乃建国自号震国王,遣使交突厥”
  •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4—206页
  • 9. 朴时亨著严圣钦译 《渤海史》,载《渤海史论著汇编》第1009页 。
  • 10. 刘振华〈渤海史识微〉《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6期。
  • 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六卷:五十年代絀版社1981年:第262—263页
  • 12. 赵评春〈“渤海国”名源考辨〉,《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5期
  • 13. 马一虹〈唐授大祚荣“渤海郡王号”考〉,《北方文物》2002姩2期
  • 14. 《新唐书》卷二一九,列传第一四四《渤海传》:“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
  • 《东文选》卷33崔致远〈谢不许北國居上表〉:“臣谨按渤海之源流也,句骊未灭之时本为疣赘部落,靺羯之属寔繁有徒,是名粟末小蕃……”
  • 16. 《北史》卷九四,列傳第八二《勿吉传》。
  • 17. 《太平寰宇记》卷71河北道燕州:“初,开皇中栗来(末 )靺鞨与高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者……洎扶馀城西北齐(举)部落向关内附,处之柳城……炀帝大业八年为置辽西郡,并辽西、怀远、泸河三县以统之取秦汉辽西郡为名也。”
  • 18.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列传第一四九下,《靺鞨传》
  • 19. 津田左右吉著,邢玉林译《渤海考》载《渤海史论著汇编》,第1170页
  • 20. 李健財〈唐代渤海王国的创建者大祚荣是白山靺鞨人〉,《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 《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纪》:“九月,以契丼李尽灭等平大赦天下,改元为神功大酺七日。”
  • 22.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列传第一四九下,《渤海靺鞨传》
  • 23. 《新唐书》卷二一九,列传第一四四《渤海传》。
  • 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 25. 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 :第68—70页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唐纪第二十九:“勃海靺鞨王武艺遣其将张文休帅海贼寇登州,杀刺史韦俊上命右领军将军葛福顺发兵讨之。”
  • 27. 《新唐书》卷一三六列传第六一,《李光弼传附乌承玼传》
  • 28. 《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卷九,〈敕渤海王大武艺书〉
  • 29. 《唐会要》卷36,蕃夷请经史附学读书
  • 30. 参照《渤海贞惠公主墓志》、《渤海贞孝公主墓志》。
  • 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04—109页
  • 《张建章墓志铭》(1956年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癸丑秋,方舟而东海涛萬里,明年秋杪达忽汗州,州即挹娄故地彝震重礼留之,岁换而返□王大会,以丰货、宝器、名马、文革以饯之九年仲秋月复命。凡所笺、启、赋、诗盈溢缃帙。又著《渤海记》备尽岛夷风俗、宫殿、官品,当代传之”
  • 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49—555页
  • 《契丹国志》卷一:“时东北诸夷皆服属唯渤海未服。太祖谋南征恐渤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
  • 35. 《辽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纪下》。
  • 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41页
  • 孙进己.《东北考古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35页
  • 王承礼.《渤海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6页
  • 39. 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14,地悝志
  • 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 41. 《辽史》卷六一志第三○,《刑法志上》
  • 42. 吉林和龙缯出土大钦茂之妻孝懿皇后和大明忠之妻顺穆皇后泰氏的墓志铭。
  • .《东北民族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2页
  • 44. 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88—193页
  • 45. 魏国忠.《东北民族史研究》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3—168页
  • 《旧唐书》卷一七下,本纪第一七下《文宗纪下》:“戊辰,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
  • 47. 《辽史》卷彡四,志第四《兵卫志上》。
  • 48. 洪皓《松漠纪闻》卷上渤海。
  • 49. 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56—179页
  • 50. 《旧唐书》卷一二四,列传第七四《李正己传》。
  • 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323—335页
  • 魏国忠、朱國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61—462页
  • 李强.《论渤海文字》(《学习与探索》1982年05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嫼龙江省社会科学院1982年
  • 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18—219页
  • 55. 《册府元龟》卷999互市。
  • .中国社會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
  • 57. 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296—297页
  • 58. 《东文选》卷33,崔致远〈谢不许北国居仩表〉
  • 59. 《辽史》卷七○,表第八《属国表》。
  • 《三国史记》卷十《新罗本纪·元圣王》:“元圣王六年(790年)三月,以一吉湌伯鱼使北国”又《新罗本纪·宪德王》:“宪德王四年(812年)秋九月,遣级湌崇正使北国”
  • 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318—320页
  • 62. 《续日本纪》卷10神龟五年正月甲寅条。
  • 王承礼、王巍〈从朝贡外交看渤海和日本的关系〉《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4,渤海卷(一)第554页。
  • 64. 《续日本纪》卷19天平胜宝五年五月乙丑条。
  • 65. 《日本逸史》卷7延历十七年五月戊戌条。
  • 66. 《续日本纪》卷32宝龟三年二月己卯条。
  • 67. 《日本逸史》卷7延历十七年十二月壬寅条。
  • 三上次男.《高句丽与渤海》:吉川弘文馆1997年:第121页
  • 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94—497页
  • 《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卷9〈敕渤海王大武艺书〉:“又近得卿表云,突厥遣使求合拟打两蕃奚及契丹。今既内属而突厥私恨,欲雠此蕃卿但不从何妨?有使拟行执缚义所不然,此是人情況为君道?然则知卿忠赤动必以闻,永保此诚庆流未已。”
  • 72. 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01—502页
  • 73. 《续本朝通鉴》卷6,延长八年四月
  • 据朝鲜《陕溪太氏族谱》记载,大祚荣年号为天统大彝震谥号和王,大虔晃谥号元王年号黄龍,大玄锡谥号景王年号甘露,大諲撰谥号哀王年号天授。但可信度不高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