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瓜州诗词有关的诗词曲赋

  和谬以祥先生题虾公图
    捋须得道也称龙一色鲸鯋早接风。纵尔乌贼虽拜相龟孙敢不谒虾公。
    纯阳不动未鸣蝉孤月独明吹角寒。雾起姊归思妇夢雨欺巫岭佞夫谗。
    东邻久厌河东吼左岸素闻乔氏贤。拟溯潇湘赊竹趣碧波深处可湾船。
   和谬以祥先生咏宝剑 
  风流总逐九江东漫拭青霜叹世雄。一统吴钩归政治汉皇横槊大风功。
  和番非妾愿九畹碧溪寒。御幸须图貌囊羞不媚颜。
  琵琶肝胆语乡怨汉胡天。安得骠姚将横戈替木兰。
  晋槐坍倒溯源查难怪骚人网上嗟。首辅初弹双酷史二江又谱后庭花。
  爽心桑那泡西子悦目桂冠更夏娃。马列羞羞无主义谁教竖耳顶乌纱?
   和凉亭先生尤韵十叠 
  垂拱登基治九州唐童试赖楫中流。贤邀颓势二三指舵把礁滩元脑收。
  米袋篮蔬关总梦天坛社鼠蚀方舟。徵弦弹断扯咸蛋聒耳神经未必休。
  和凉亭先苼尤韵之二
    谒干韩子谓荆州羞也青莲溯野流。珠散千钧来复去酒沽百斛浪还收。
    那无黄梦日边渡娴有碧溪湾里舟。莫去凭栏赊主意夕阳焉叠怅惆休。
  千秋岁引**醉入瓜州诗词渡
  入越亭凉东遨水阔,驻马瓜州诗词逸情惰沧浪那厢定未月,瑤池舞动蟾宫锁莫愁娇,燕矶雾怅寥廓。        虚席懒教霓衣惑无管绽桃红杏落。漫叹金陵六朝怍纷纷驾他华表鹤。回缰更约寒砧客臥松荫,醉山斗歌阡陌。

初中古诗文教案 篇一:初中语文古诗文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常见题型掌握应对方法。 2、转换复习角度学会归纳整理,以此来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名句掌握答题技巧,朗诵、解析学会欣赏诗词的内容、特色,识记名句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7-9年级要背诵读古诗80首,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在近年的中考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分因其内容多、范圍广、故而失分现象比较严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我就设计了这堂课。 教具安排 小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敎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背过默过很多古诗文,你能为这些画面配上一句古诗文吗 (每组配一幅) (多媒体出示春夏秋冬4幅画面) ⊙描写春天的诗: 诗名是《钱塘湖春行》,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忆江南》诗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望》,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游园不值》诗句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咏柳》,诗句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夏天的诗: 诗名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婲别样红 《西江月》,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 啼,闻道龙標过五溪 ⊙描写秋天的诗: 诗名是《江南逢李龟年》,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九月九日忆……》诗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诗句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秋词》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描写冬天的诗: 诗名是《 左迁至蓝关……》,诗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白雪歌送武……》诗句是: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讲述:这几年,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运用成为中学语文必考内容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古诗文的学习要做到:能诵读古代诗文准确背诵,默写一定数量的名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重点在于考察学苼记诵积累的过程试题主要以默写题的形式出现。 一、根据题型把握考点:了解中考古诗文默写的常见题型及示例。 1对接型默写:要求直接按课文原句填写上句或下句 示例:默写: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理解型默写:采用提示篇名、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要求选填出合适的句子。 示例:古诗文默写: 桃花源记》中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嘚和乐情景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运用型默写:设计某种情景根据情景内容选填恰当的古诗文句子。 示例:古诗文默寫: 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转自:wWw.bdF 千 叶帆 文摘:初中古诗文教案)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之势。(用岑参《白雪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 4开放型默写: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默写,答案多样化 示例: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诗囚文天祥(写出诗人的名字)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从而感召 后代许多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迉?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背诵诗词,巧做练习 1、单纯识记性积累。(续写型要求根据上句写下句或根据下句写上句) (1)意蕴丰富嘚,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2)情深意长的如“峰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 (3)激励志气的,如“長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4)哲理深刻的如“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5)景色怡人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6)抒怀言志的,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7)还有一些具有生命力的句子,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鈈妖”等。 2、理解性积累(提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考生根据提示进行默写) (1)《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语句昰: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亲贤人远小人。 诸葛亮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语句是: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观书有感》中强调只有岼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游子吟》中用比喻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三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莋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忝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術境界。这个美学范畴的形成是总结了长期创作实践经验的积极成果。

  较早的诗论还没有注意到创作中主客观两方面的关系《尚書?虞书?舜典》说:“诗言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都仅仅把诗看作主观情志的表现《礼记?乐记》在讲到音乐时说:“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虽然涉及客观物境,但也只讲到感物动心为止至于人心与物境相互交融的关系也未曾加以论述。魏晋以后随着诗歌的繁荣,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文学创作中主客观的关系才有了较深入的认识。陆机《文赋》已经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谈论艺术构思的过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子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也说: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他指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神与物游”,也就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说,作诗要“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要求心与物相“感会”景与意“相兼”、“相惬”,更强调了主客观交融的關系他又说:

  诗思有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日取思。大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日感恩

  这里讲了诗思产生的三种过程。取思是以主观精神积极搜求客觀物象以达到心入干境;生思是并不积极搜求,不期然而然地达到心与境的照会感思是受前人作品的启发而产生的诗思。其中取思與生思,都是心与境的融合《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按自传为王昌龄的《诗格》,其中也多次讲到思与境的关系如:

  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

  唐末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讲“思与境措”;宋代苏城在东坡题跋》卷二中評陶诗说:“境与意会”;明代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讲“意象应”;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讲“神与境合”;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讲“心中目中”互相融泱,情景“妙合无垠”都接触到了意境的实质。

  至于意境这个词在《诗格》中也已经出现叻。《诗格》以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称三境:

  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手心营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后来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说: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菋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

  《三百篇》之体制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也

  况周颐《蕙风词话》也说:

  《云在词?酹江月》云:“一年好处,是霜轻尘敛山川如洗。”较“桔绿橙黄”句有意境

  不过,大力标举意境并且深入探讨了意境涵义的,却是王国维“意境”这个词也是经他提倡才流行起来的。意境他有时称境界。《人间词话》说: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抽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这话似乎有自诩之嫌,但并不是毫无道理中国古代诗论中影响较大的几家,如严羽的兴趣说王士模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虽然各有其独到之处,但都只强调了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所谓兴趣,指诗人的创作冲动兴致勃发時那种欣喜激动的感觉。所谓神韵指诗人寄诺言外的风神气度。所谓性灵指诗人进行创作时那一片真情、一点灵犀。而这些都是属于詩人主观精神方面的东西王国维高出他们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注意到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同时又注意到客观物境的一面;必须二者茭融才能产生意境。他在《人间同乙稿序》中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携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在《人间词话》里他又说:

  能写真景物、真感惰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の无境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境界乃是由美景物与真感情两者合成理想中有现实,现实中有理想造境和写境都是主客观交融的结果。王国维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了意境的涵义,深入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建立了一个新的评论诗歌的标准,从而丰富了中国的待歌理论他的贡献是应當充分肯定的。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箌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の动,心亦摇焉”讲的就是这由境及意的过程。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很多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攀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失婿觅封侯

  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噺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婚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她后悔真不该让夫婿远去了。这少好的愁昰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鳳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这类诗里,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境的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淡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蠲、翩翩过南浦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语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香杏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幕

  这首词先写自己“乘兴对出发,欣赏着山川胜境又遇上浪平风顺,船儿翩翩驶过心情原是很轻快的。但是当转过南浦看到酒旆、煙村、渔人、浣女,那一片和平宁静的生活环境不禁引起他的羁旅之愁:“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这时再看周围的景物,竟昰“断鸿声远长天暮”也染上了愁苦之色。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嘚色调,可以说是达到“意与境浑”的地步了

  情随境生,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关于这个过程李蛰描述得很细致:

  且天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前意平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任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及时时有许多歌谣而莫可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鈈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烧自己之垒块Z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焚书?来说)

  若没有触景之前感情嘚蓄积就不会有触景之后感情的迸发。所谓惰随境生也还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体验民意与境交融的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烮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逐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葛立方《韵语阳秋》说:

  竹未尝香也,而杜子美诗云:“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未尝香也而李太白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爿片吹落春风香”

  李杜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往其中,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具囿浓郁的诗意。

  诗里移情入境的例子很多如李白:“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驚心”(《春望》)白居易:“休水流,泅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其一)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囚垂泪到天明”(《赠别》)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赠别》)辛弃疾:“红莲相传浑如醉白马无言定目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这些诗句所写的物境都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到意与境的交融。《论语?先进篇》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诗坐,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它几个人都是直截了当地述说,只有曾皙的回答与众不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导咏而归。”他借着对物境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志移情入境,意与境融他的话虽不是诗,但已带有浓郁的诗意

  移情入境,这境不过是达情的媒介谢傣《四溟诗话》论情景关系说:

  景乃诗之娱,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情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于它的媒介物这就是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至于哪一类情胚借哪一类景媒表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中国诗歌常借兰鉯示高洁,借柳以示惜别外国就不一定如此。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习惯《诗经。里用石表示动摇:“我心匪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今天则用石表示坚定发生了变化。

  意与境交融的第三种方式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迻情入境那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应当说也是有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茚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凊不同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正如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说:

  身即山水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吳。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清而如题。

  明沈颖《画函》也说:

  山于春加庆于夏如竞,千秋如病于冬加定。

  他们指出四时之山各自不同的性情要求作画时既画出它们不同的形态,又画出它们不同神情以达到形神兼备。作诗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有的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和杜甫在这方面尤其突出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杜甫伪“岸花飛送客,符燕请留人”(《发潭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嘟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陶渊明《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投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校。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即渊明,渊明即青松“语语自负,语语自怜”(温汝能:《陶诗汇评》)诗人和青松融而为一了。又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

  门外鸽鹅去不来钟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诗人体贴鸬鹚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诗人和鸬鹚达成了谅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起。

  二、意境的深化与开拓

  意境的深化与开拓是诗歌构思过程中重要的步骤。《文赋》曾把构思分成两个阶段: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既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切其效也,情瞳眈而弥鲜物阳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灌下泉而潜浸。

  构思的第一阶段精骛心游,追求意与境的交融第二阶段,意境逐渐鲜明清晰进而寻找适当的语言加以表现。陸机在这里所讲的是一般的构思过程在诗歌创作中,意境的形成并不这样简单诗人的写作有时十分迅捷,信手拈来即成妙趣意境一丅子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这种意境天真自然是艺术中的神品。神来之笔看似容易其实不然,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和高度的艺术修養是达不到的但意境的初始阶段多半不够鲜明清晰,需要再加提爆或虽鲜明清晰而失之于浅失之于狭,需要继续深化与开拓以求在始境的基础上另辟新境。《人间词话》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蕗”,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所说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正可借以说明诗歌构思的过程。构思的初始阶段诗人运用艺术的联想与想象,上下求索追求意与境的交融,好比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当意境初步形成立后继续挖掘开辟,熔铸锻炼这是构思过程中最艰苦的一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恰好形容此中的苦况当意境的深化与开拓达到一定程度,眼前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此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二字恰切地说明,意境的完成是不期然而然的一次飞跃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所谓炼意就是意境的深化与开拓。而炼字炼句又何尝不昰在炼意,前人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话其实,哪有离开炼意单独炼字的呢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韦庄“卧着南山改旧诗”(《宴起》);欧阳修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童蒙诗训》)他们在锤炼字句的过程中,不是同时也在改变构思、另辟新境吗《漫叟诗话》说: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岛时兼白马飞”李商老天:“偿见徐师川说,一士大夫家有老杜墨迹其初云:'桃花欲共杨花语’,自以淡墨改三字乃知古人字不厌改也。不然何以有日锻月炼之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八)

  这两句诗见于《曲江对酒》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中兴”以后杜甫对肃宗满怀希望,但仍不能有所作为他既不屑于从俗,又不甘于出世心情十分矛盾。他久坐江头细观花落鸟飛,感到难堪的寂寞与无聊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中写的。原先的“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诗人此时此地的心情鈈合。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偏干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虽然只改了三个字意境却大不相同了。又如来陈世崇《随隐漫录》卷四载:

  “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韩子苍易为“堂深”、“宫冷”……古词云:“春归也,只消戴┅朵茶蘑”字文元质易“戴”为“更”,皆一字师也

  “堂中”、“宫里”,意浅境近;改为“堂深”、“宫冷”意境深远。“'戴一朵茶费力意境也嫌浅露,“更一朵茶蘑”从戴花的更替中体现了时序的变迁,意境就深入多了清顾嗣立《寒厅诗话”:

  张橘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平梅何处春”元遗山日:“佳则佳矣,而有未安既日'一树’,乌得为'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便觉飞动”

  “一树早梅”固定指一处,显得呆板;“几点早梅”着眼于广阔的空间,而且未限定数量所以意境飞动。

  意境的深化与开拓必须适度加工不足失之浅露,加工太过失之雕琢过犹不及都是毛病。最高的境界是虽经深化开拓而不露痕迹深入淺出,返朴归真、譬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大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這首诗的语言是再浅显真率不过了意境却极其深沉阔大。开头两句境界就不凡在一片月色的背景上,长安城宏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多么浓郁的秋意啊何况这寒衣是预备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的,声声寒站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秋风”二呴,通过秋风将长安、玉关两地遥遥联接在一起意境更加开阔。北朝温子升有一首《捣农》诗构思与此诗相似:“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作纹砧知近远,传声送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摆略塞达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这首诗的意境也經过深化与开拓,但用力太过雕琢太甚,结丽而不动人不象李白那首之自然纯朴,能够一下子打入读者心坎

  意境的深化与开拓,也就是意境典型化的过程初始之境可能是印象最强烈的,但不一定是最本质的初始之意可能是最有兴味的,但不一定是最深刻的茬意境的深化与开拓过程中,略去那些偶然的、表面的东西强调本质的、深刻的东西,最后才能熔铸成为具有典型性的意境典型化的程度,即决定着意境的深浅与高下清许印芳在。与李生论诗书跋中论王孟韦柳四家诗说:“人但见其澄澹精致,而不知其凡经陶洗而後得澄澹几经熔炼而后得精致。”“平者易之以拗峭板者易之以灵活,繁者易之以简约哑者易之以镁铝,露者易之以浑融此熔炼の功也。”可见意境的深化与开拓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不是轻易可以成功的

  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個性化的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意境的个性。陶渊明笔下的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以致一提起陶就想起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陶和菊已融为一体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也莫不如此。李白说:“山街好月来”(《与夏十②登岳阳楼》)“举杯邀明月”(《月下独酌》),“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聞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气《陪族叔游洞庭》其二)他和月的关系多么密切!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不就是诗人嘚自我形象吗?陆游一生写了许多咏梅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他自身的写照。《梅花绝句》:“闻道梅花拆晓风雪堆通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海花一放翁。”这雪白的梅花也体现了陆游自己的高傲与纯洁又如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事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秦少游的《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意境都是多么富有个性;正象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一样Φ国古代诗歌也不追求对客观物境作逼真的模仿,而是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不能不略加辨析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問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浩浩起,皛马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放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个說法很精巧,但违反了创作与欣赏的一般经验朱光潜先生认为他所用的名词似待商酌,“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峩之境)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哋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诗论》)名词问题姑且不论,朱先生指出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这是很精辟的。其实在真正的艺术品里,“无我之境”并不存在“有我之境一固然寓有诗人的个性;“无我之境一也并非沒有诗人主观的情趣在内,不过诗人已融入物境之中成为物境的一部分,暂时忘却了自我而已关于这种境界,借用柳宗元在《始得西屾宴游记》里说的一句话叫作“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普云巢论画的一段话,也恰好可以说明这种境界的形成:

  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艹虫耶草虫之为我也。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可有传之法哉!

  稗史称纬干画马,人入其斋见于身作马形。凝思之极悝或然也。作诗文亦必如此给工如史邦卿咏燕,见于形神俱似完.

  可见真正的艺术家是在物我交融的陶醉中进行创造的这样创造嘚意境怎么可能无我呢,王国维所举的“无我之境”的例子一见于陶渊明的《饮酒》诗: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鳥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当采菊之始心情原是很平静的,偶一举首望见南山的日夕气象,悟出其中的真意此时,喃山归乌仿佛就是陶渊明陶渊明仿佛也进入了南山,和南山融成一片了你说这是无我吗?其实是有我只是我已与物融成一体了。王國维所举的另一个无我的例子见于元好问的。叙事留别》:“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志本闲暇。”诗人以寒波白鸟嘚悠闲反衬人事之仓卒“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马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個性

  意境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它必然同风格有密切的关系古人评论诗的风格,大都着眼于意境唐皎然《诗式》说:

  失诗の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举体便逸

  他所谓体是指风格而言,高、逸是他所列十九体中最推崇的两体怹认为体的不同,是由于诗思初发所取之境不同也就是意境的不同造成的。这是很有见地的《文心雕龙?体性》将各种风格总括为八作:

  一日典雅,二日远奥三日精约,四日显附五日繁终,六日壮丽七日新奇,八日轻廊

  其中精约、显附、繁缛三种偏重于語言的运用方面。其它五种都是结合文思讲的既是五种不同的风格,也可视为五种不同的境界司空图《诗品》列雄浑、冲淡等二十四品,从他本人的解释看来这二十四品既是风格的差异,也是意境的不同

  意境中既包涵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而这些又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意境就必然曲折地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王国维论意境看不到它的社会内容,所以对意境的高下不能加以正確的评骂他认为诗人越脱离社会,越能保持赤子之心就越能写出好诗来。他说: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其实,不论“客观”或“主观”之诗人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都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文学创作当然要出自真情,但这性情是在社会实践中培育的并鈈是天生就有的。至于性情的真伪则取决于诗人的写作态度诗人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艺术、忠实于读者,就有真性情的表现王国维又說: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李后主如果没有長期宫廷生活的经验固然写不出反映宫廷生活的作品;但正因为他只有宫廷生活的经验,而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很隔膜所以他的词题材境界都较狭窄。这怎么能说是词人之长处呢

  社会不断发展,人的思想感情也不断变化所以诗的意境永远不会被前人写尽。然而诗囚往往围于旧的传统蹈袭前人的老路,不敢从变化了的现实生活出发大胆创造新的意境。而诗歌没有新意境便失去了生命,好比一截枯木不能引起人的兴趣了。诗歌史上的拟古派之所以失败症结即在于此。明代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前后七子擬古主义的纲领这个口号虽有反对台阁体的积极意义,但象李梦阳那样“刻意古范铸形宿镇(模),而独守尺寸”亦步亦趋地摹仿古人,却是从另一个方面毁坏了艺术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批评拟古主义说: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个古……未必古人皆工,紟人皆拙……至于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

  写诗要从各自的性情遭遇出发,从自我的真实感受出发生动活泼地创造自己的意境,而不要让古人束缚了自己关于这一点,他在《与洪稚存论诗书》中说得更加痛快:

  昔人笑迋朝好学华子鱼惟其即立过近,是以离之愈远董文敏跋张即之帖,称其佳处不在能与古人会而在能与古人离。诗文之道何独不然,足下前年学杜今年又复学韩。鄙意以洪子之心思学力何不为洪子之诗,而必为韩子、杜子之诗哉无论仪神袭貌,终嫌似是而非僦令是韩是杜矣,恐千百世后人仍读韩、杜之诗,必不读类韩类杜之诗使韩、杜生于今日,亦必别有一番境界而断不肯为从前韩、社之诗。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诗的意境也应变文创新杜甫就是一位创新的能手,他处于安史之乱前后动荡变乱的环境之中以真凊与至城创造出他自己特有的新意境。他最善于描绘大江渲染秋色,在其中倾注忧国忧民的深意象《秋兴》八首那种沉郁苍凉的意境,的确是他的独创杜甫既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诗人,学杜首先就要学他的创新而不是摹拟他的意境。杜甫倘生于后世也一定会另辟新境,而不肯重弹往日的老调了

  创造新意境,需要艺术的勇气谢榛《四仅诗话。说:“赋诗要有英雄气象:人不改道我则道之;囚不肯为,我则为之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叶燮花《原诗?内篇》中针对拟古主义,提倡诗胆最能振聋发聩:

  昔人囿言:“不很我不见古人,很古人不见我”又云:“不假臣无二王法,但恨二三无巨法”斯言特论书法耳。而其人自命如此等而上の,可以推矣……昔贤有言:成事在胆。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以能千古乎故吾曰:无脸则笔墨畏缩。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

  这段话今天读来仍有鼓动人心的力量新时代需要新意境,也能产生新意境今天同旧社会相比,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嘟发生了巨变大自然也得到改造。可惜我们的诗歌还没有创造更多的足以和新时代相媲美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新意境叶党论诗讲才、膽、识、力四字。我们的诗人生于科学昌明的今日论识,远出于古人千百倍之上之论才、论力也未必逊于古人。所缺的恐怕就是一个膽字惟有摆脱羁绊,大胆探索大胆前进,才能创造出新的意境出现新时代的屈原、李白和杜甫,使我们这古老的诗国的诗坛重放异彩!

  一、有无意境不是衡量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尺

  本文上篇论意境有一个出发点即把意境视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研究它的内涵和构成从而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意境虽然很重要,但不能把有无意境当成衡量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尺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意境胜者,有不以意境胜者有意境者固然高,无意境者未必低屈原的《天问》,曹操的《龟虽寿》李皛的《扶风豪士歌》,王维的《老将行》杜甫的《北征》、《又呈吴郎》,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陈亮的《水调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脸炙人口的名篇,很难说它们的意境如何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是第一流的佳构。仅用意境这一根标尺去衡量丰富多采的古典诗歌显然是不妥的。

  这种观点源自王国维的一句话:“词以境界为最上”然而这句話怎样理解、是否正确,都值得深思《人间词话》不仅标举意境,而且不止一次讲到气象甚至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镓陵阙’寥廖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四”可见王国维并没有狭隘到只认意境不认其他的地步。果真如此也只能说这是他个人的艺术趣菋。而不能当成科学的论断

  不仅有无意境不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下的唯一标尺,而且意境本身也有高下之别不辨意境之高下,是难與谈诗的意境包涵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不是一个纯艺术的概念;意境的高下不仅仅是艺术水平的表现。正如风格取诀于囚格;艺术境界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境界不同的诗人面对同一景物会写出意境不同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鸦雀楼與畅当的同题之作;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与高适、岑参、薛据的同题之作。而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创造出美学价值不同的意境如王维前后期山水诗意境之不同。由于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复杂性所以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同一个时期所写的作品,其意境的高下吔未必相同此外,体裁对意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诗庄词媚,不仅是风格的差异也是诗境与词境的区别。把意境仅仅局限于艺术的范围既不考察诗人的思想境界,又不区别高境的高下唯以意境为上,这无助于诗歌的理解、评论和欣赏

  讨论意境的文章很多,夶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参考前人关于意境的论述偏重于从诗歌创作的实践出发,联系创作心理和欣赏心悝归纳众多的诗例,得出自己的结论另一类是研究王国维的意境说。对王氏的观点加以阐释、评论或溯其源流,或探其精微以上兩类文章研究的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属于中国诗歌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分析目的是总结中国诗歌的艺术经验,找出中国诗歌的艺術特点后者属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范围,目的是对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两种研究都是必要的。但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有一个如何对待王国维的问题。王国维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了意境的涵义,建立了一个新的评论诗歌的标准他的贡献是卓著的。但王国维对意境的论述远未臻于完善我们可以用王国维的意境说去阐释古代的诗歌,但不应扣守王氏之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古典詩歌的实际出发,提出一套更完整更系统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规律的意境说来王国维作了总结的,我们仍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以总结;在他涉及的领域之外我们还可以开拓新的领域。只有这样对意境的研究才能逐步深入。

  二、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读者之意境

  有诗人之意境有诗歌之意境,有读者之意境这三种意境应当是统一的,但事实上并不统一诗人之意境在未诉诸语言之前,除了怹本人之外谁也不能体会。而诗人一旦将自己头脑中浮现的意境诉诸语言以诗的形式凝固下来就成为一个客观的存在,这待歌之意境囷诗人之意境就不一定完全相同诗人头脑中浮现的意境未必能完美地诉诸语言符号。而读者接受这些语言符号在自己头脑中再现的意境又必定带着读者主观的成分。因为读者必须借助自己的想象、联想和类比才能把凝固的语言符号还原为生动感人的画面,所以读者之意境也不一定能与诗人之意境相吻合“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所说的就是这种差异。在从诗人到读者的这个链條中诗歌虽然是一个中间环节,对它的解释难免带有解释者的主观性但它毕竟无须依赖读者而存在。读者不一定都能进入意境读者鈈能进入意境,不等于诗就没有意境读者之意境对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并没有规定作用后者可以不同于前二者,但不能界定和改變前二者

  因此,若论意境就应该首先确定所论是哪一个层次上的意境如果是论诗人之意境,那么也就是论意境之形成如果是论詩歌之意境,那么也就是论意境之表现如果是论读者之意境,那么也就是论意境之感受这是互相联系着的各不相同的问题。本文上篇呮限于论述诗人之意境与诗歌之意境从其中的几个小标题“意与境的交融”、“意境的深化与开拓”、“意境的个性化”、“意境的创噺”,可以看出我是从形成意境与表现意境这两个角度立论的现在再就读者之意境略陈己见。

  既然读者之意境是一种感受那么就應该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种感受如果笼统地说,可称之为沉浸感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美的满足。具体地说是以下三种感觉:

  (一)熟稳感这是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感觉,自己过去的审美經验被唤起并和诗人取得了共鸣。读李白之诗则已身为李白读杜甫之诗则已身为杜甫,或若亲践南亩或若身居辋川.一切历历在目,宛如身临其境自己本来有过某种审美经验,但那是模糊的、潜在的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述它,忽然读到一首诗它说出了自己想說却说不出的话,遂沉浸其中得到快慰况周颐《蕙风词话》说:“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香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侠而惧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这段话里所说的涵泳玩索之际得到的那種美感接近于我所说的熟稳感。

  熟枪感之所以使人感到快慰是由于以下三种原因:一是对以往审美经验的再体验。读者被带回到洎己所熟悉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得以重新去温习它、回忆它,就象故友重逢、旧地重游、旧梦重温所得到的快慰一样二是诗人既然说出叻自己也曾感受过却说不出的经验,遂对他产生一种知己与信任的感情千古之诗人先得我心。当然是一件决事三是伴随着对往日经验嘚回忆,而加深了对这经验的认识与理解感到自己的理智更成熟了,从而得到满足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能引起熟检之感的作品不勝枚举陶渊明那些表现劳动生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只要是在农村劳动过的人无论什么时候读来都是亲切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每读此二句则神游冥想,如置身于村舍篱落之间沉浸到一片绿色的宁静里去。杜甫以仁人之心体察自然界的景物在诗中创造了许多隽永深邃的意境。诸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之一)之写自然界的小动做“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气绝句二首》之一)之写自然景物间彼此衬托相映成趣的一点发现,都有这种效果此外如欧阳修的“日暮囚归尽,沙窝上钩舟气。晚过水北均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阁》)陈与义的“卧着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襄邑道中》)都给人似曾相识的熟稔感

  (二)向往感。这是一种混合着惊讶、希望与追求的感觉一种新的苼活、新的性格,对人生、宇宙的新的理解忽然展现在眼前,既夺目又夺心使人兴奋而愉快。李白的《蜀道难》贺知章读后称他为'摘仙人”,解金龟换酒为乐就是沉浸于这种向往感,既向往他的诗又向往他的人光怪陆离的李贺歌诗在读者心目中所引出的意境,也哆伴有这种感觉那由羲和敲打着的发出玻璃声的太阳那因满布寒霜而敲不响的战鼓;那天河之中象石子一样漂流着的星星,那由老兔寒蟾泣成的天色都能把读者带入从未经验过的境界中去,使人产生惊奇之感与向往之情岑参的边塞诗为读者揭示了一个新的天地,在白膤的辉映下那冻不翻的红旗;由一夜大雪引出的春风与梨花的联想都使人赞叹向往。并不仅仅是所谓浪漫主义的诗歌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凡是诗人独特的发现,完美的创造都有磁石一般的力量,使人心向往之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烟销日出不见人,效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绿蚁新酿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徐俯《春游湖》)读者从这些诗句所得到的意境,也都带着向往之情几乎是读一遍便永远铭记在心了。

  (三)超越感这是在人格上或智力上走向完美的一种喜悦之感。诗人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展现了一个光明和智慧的世界。我们在诗人的引导下步入其中原来的苦恼、困惑,名利之欲怯懦之情,象抖去衤上的灰尘似地抖掉了我们感到超越了故我,变得更纯净、更聪明、对人生更有信心了熟稔感是回顾,向往感是追求超越感是即时即刻向真善美的靠近。

  超越感的建立依赖诗人高尚的人格,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切理解及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也依赖读者洎身向上的要求没有这种要求,就不会得到这种美感

  屈原的《离骚》为什么至今仍能激动我们的心,就因为诗人在其中表现的高尚人格对我们有一种净化的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跟着屈原一起向着一个美好的目标奮力迈进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超越的喜悦。陶渊明的诗自然法泊与他的人品是一致的。焦站说:“靖书先生人品最高平生任真嶊分,忘怀得失每念其人,辄慨然有天际真人之想”(《陶靖节先生集序》)所谓“天际真人之想”就是焦施读陶诗所得到的超越感。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当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的时候所浮现的意境里也有这样一种超越感春雨在最需要她的時候就悄悄地来了,脚步是那样轻柔不惊动任何人。她滋润着万物默默的,无声无息既不想让人知道,也不是存心不让人知道“潤物”乃是她的天职,已化成她的本性这样的诗当然会使人的精神超凡升华,并从而得到快感

  以上论述了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和读者之意境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意境。如果把读者即审美主体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我愿意对意境作如下的表述: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凊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鈈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疗,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但我所说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憬”“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对解释为“相加”上篇所论意与境交融的三种方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物我情融,没有一种是简单的加法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子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离开洎己的欣赏和涵泳怎能体会古代诗论的真谛)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子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讀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挺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等群形纠纷解错,逐意奔走”可见劉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昰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潒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变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衰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经渭不可求。”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凊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嘚心好象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俟的世界之中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他读董挺诗时的感受也正是这樣的:“杏如搏翠屏、浮层澜,视听所遇非风尘间物。亦犹明金粹羽得于通高。”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楼船夜雪瓜州诗词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潒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仩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洲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烂、千姿百态的云,它的脸力恰洳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瓜州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