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艳原嫁重庆巫山艳凤白果马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夔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夏禹别九州夔当荆梁二州之域,商因之周为鱼复国,言鳇鱼至此而复洞庭或曰古有鱼腹浦,其形似鱼故以名国。春秋为夔国僖公三十六年秋,楚人灭夔地属于楚。战国楚置捍关张仪说秦王曰:巴蜀治船,浮江而下不十ㄖ而拒捍关。惠王从之使司马错伐蜀,有其地至始皇分天下为郡县,地属巴郡鱼复隶焉。西汉因秦旧王莽没公孙述,据其地名曰白帝。东汉置永宁郡建安初改巴东郡,治永安蜀汉,改置固陵郡寻仍改巴东郡,治永安晋治鱼复,宋置三巴校尉梁置信州,皆治白帝城后周置总管府,治永安总管王述移白帝,开府陆腾徙治八阵滩。北隋大业初改为巴东郡唐武德初为信州,二年改为夔州治奉节。分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七年增名都督府,督黔巫一十九郡天宝初,改为云安郡乾元初复为夔州,属山南东道領县四。五代梁置镇江军乾化四年,徙军治为夔后唐升为宁江军节度使,孟知祥据蜀仍为夔州。宋置都督府复治瀼西,亦为夔州元改州为路,置总管府隶四川。明洪武四年仍改为夔州。十四年升州为府,隶四川布政司领十一县,曰奉节、曰云阳、曰万、曰开、曰梁山、曰新宁、曰建始、曰巫山艳凤、曰大宁、曰大昌、曰达成化间,析达增东乡正德九年,改达县为州又析东乡县一里半,为太平县共领一州十二县。皇清因之至康熙六年,裁大宁归并奉节裁新宁归并梁山。九年又裁大昌归并巫山艳凤,馀皆仍旧奉节县

春秋时,庸国之鱼邑秦为鱼复县,属巴郡蜀汉改永安县,西魏改曰人复属信州。唐贞观中为奉节县宋元仍旧。明洪武九姩省十四年复置,编户四里皇清因之,因地荒民少未编里甲,仅分江南北两岸

楚巫郡,秦改为巫县属南郡。汉因之晋于此置建平郡,隋罢郡改县,曰巫山艳凤属巴东郡。唐属夔州宋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三里。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汉胊?县属巴郡。晉属置云安军熙宁中,以监析置安义县寻复为监。元置云安军后升为云安州。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编户九里皇清因之,因地荒民少不能编里,仅编户三甲

汉胊?县地,属巴郡蜀汉立南浦县,后周置安乡郡后改县,曰安乡改郡曰万川。隋改万川曰南浦属巴东郡。唐置南浦州贞观中,改万州天宝初,改南浦郡乾元初,复为万州宋因之,元以南浦县省入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编户四里,成化中增一里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汉巴郡胊?县地,汉末析置汉丰县,蜀汉属巴东郡晋省。梁复置魏改曰永宁。隋改曰盛山属信州。义宁初置州唐天宝初改盛山郡。乾元初复为开州广德初又改曰开江。宋因之元以县省入。明洪武六年改州为縣编户七里。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汉胊?县地西魏置梁山县,隋属巴东郡唐初属南浦州,后属万州宋置梁山军,县属焉元祐初,还属万州寻复旧。元改军为梁山州明洪武七年,省州入梁山县编户十一里。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汉巫县地晋置建始县,属建平郡后周置业州,隋废州郡以县属清江郡。义宁初复置业州唐贞观中州废,以县属施州宋元仍旧。明改今属皇清因之,编户伍里达州汉巴郡宕渠县之东界,东汉析置宣汉县晋属宕渠郡,南齐属巴渠郡梁置东关郡,及置万州西魏改为通州,隋初郡废大業初改府,为通川郡唐初复为通州,天宝初改通川郡乾元初复为通州,宋初改达州以宣汉等县省入。元仍旧明洪武九年改州为县,以通川县省入属夔州。正德中复升为州编户一十三里。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汉割宕渠县立新安县,魏分新安置东乡县,属石州后因之。明洪武初并入达县成化元年复析为县,编户三里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明正德十年,割东乡县地置编户三里。皇清因の



东至湖广巴东县界二百二十里。

西至重庆府忠州界四百五十里

南至湖广施州卫界二百里。

北至陕西平利县界五百里

自府治至省城陸路一千八百二十里。水路二千五百三十八里北至

东西广六百七十里。南北袤七百里

东至哨楼界牌交巫山艳凤县界五十里,过界抵巫屾艳凤县八十里

西至龙洞铺交云阳县界八十里,过界抵云阳县六十里

南至土墙交湖广施州卫二百里,又至建始县二百六十里

北至红崖交大宁县界八十里,过界抵大宁县一百里

西南至石龙关交湖广忠路司界五百四十里,东由岷江水程至巫山艳凤县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彡十里,南北袤二百八十里

东至界岭交湖广巴东县界九十里。

西至哨楼界牌交奉节县界八十里过界抵奉节县五十里。

南至暴龙河抵施州卫界七十里

北至凤凰山交大昌县界六十里。过界抵大昌县六十里

东南至左岩堡下深河抵巴东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大石岭交建始县界仈十里过界抵建始县一百二十里。

东由岷江下至湖广荆州府巴东县界水程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东至龙洞铺茭奉节县界六十里。过界抵奉节县八十里

西至站溪铺交万县界六十里。过界抵万县八十里

南至交奉万二县界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大宁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白崖山交开县界六十里。过界抵开县三十里

东由岷江下水程至奉节县一百四十里。自县至府一百四十里

东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东至站溪铺交云阳县界八十里。过界抵云阳县六十里

西至郭村坝交重庆府忠州界一百二十里。过界抵忠州五十里

南至大坪堡交湖广施州卫支罗所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铁凤山交开县界三十里过界抵开县六十里。

东由岷江下水程至云阳縣一百四十里自县至府二百八十里。

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东至尖山坝交大宁县界二百里过界抵大宁县一百三十里。

南臸铁凤山交万县界六十里过界抵万县三十里。

北至高桥关交东乡县界七十里过界抵东乡县三百里。

西北至宝山观交新宁县界四十里過界抵新宁县三十里。

东由开江至小江口转岷江下水程一百二十五里至云阳县

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东至分水铺交万縣界九十里。过界抵万县八十里

西至界牌交重庆府垫江县七十里。过界抵垫江县四十里

南至观音崖交重庆府忠州界三十里。过界抵忠州七十里

北至普安桥交新宁县界三十里。过界抵新宁县七十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东至桃符口交湖广巴东县界四百四┿里。西至红崖龙溪?子渡交湖广施州卫界三十里。

北至奉节县二百六十里

东南至分水岭交湖广容美土司并巴东县界四百八十里。

东丠至杨柳荒交湖广巴东县界三百里自县至府二百六十里。

东西广四百七十里南北袤七百八十里。

东至新宁县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平滩河交顺庆府大竹县界九十里。过界抵大竹县五十里

北至东乡县界四十五里。

东南至凉风垩交新宁县界一百二十里过界抵新宁县三十里。

东北至胡家坪交东乡县界四十里过界抵东乡县五十里。

西南至界牌岭交顺庆府渠县界六十里过界抵渠县一百二十里。

西南由通川江丅水程至顺庆府渠县二百三十里

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南至七里峡交新宁县三十里。过界抵新宁县六十里

北至铁矿鋪交太平县界一百八十里。过界抵太平县九十里

东南至高桥关交开县界三百里。过界抵开县七十里

西南至胡家坪交达州界五十里。过堺抵达州四十里

西南由通川江下至达州水程一百里。

东西广三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东至黄墩交大宁县界三百里过界抵大宁縣五百里。

西至九盘子交保宁府巴州界五里过界抵巴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铁矿铺交东乡县界九十里过界抵东乡县一百八十里。

北至二州垩交陕西紫阳县界二百五十里过界抵紫阳县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高头大界岭交陕西兴安州界二百三十里又至冉家坝界岭交陕西紫阳縣双河界二百里。

西北至梨树隘交陕西西乡县白庙子界六十里

东西广三百五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

:据秦楚上游,为巴蜀要郡董钺

:坚完两州间,隔三楚凭高控深,咽喉巴峡

:镇以滟滪,扼以瞿塘吴简言

:水陆津要,全蜀东门

王十朋马纲状:重冈复岭,上倚絕壁下临断崖。天险之势

:水有瞿塘滟滪,山有赤甲白盐形势险天下。

:两山峭峙一水掀腾,西南近江城于江渚则舟楫不能越,东北近山城于山崿则矢石不能加。

:陆行则线路缭云尚碍飞鸟。水行则急峡轰霆引索可断。

东流宁水南耸巫峰,箜篌屹左琵琶峙右。大河如带四山如城,五方要冲三峡津隘。

:东有瞿塘西有缙云。

:飞凤峙其南五峰矗其北。

:处岷嶓之下三峡之上。

:扼束巴楚岷江拖蓝。

:东接夔府北环梁山。

:汉中之郡盛山所理。

:水陆所辏货殖所萃。

:当禹贡之荒落巴封之徼地。

:郡居四达山水之国。

:山水秀丽冠于陜右。

:凤凰嵯峨翠屏环拱,竹岭东列铁峰西峙,一水萦带四山如城。

:东泻巴水西环铁屾,南对戛云北望凤岭。

:四山环拱六水萦回。

:三江萦带千嶂罗城,滩津险侔瞿塘东北,势挟州垭


:自轸十七度至张十八度為鹑首之次,于辰为末

云:兼参之宿,亦秦之分野又得楚之交。

蜀地当参井之墟而夔在翼轸之分。

夔州府山川考一       

臥龙山 在治东北五里上有先主诸葛祠,少陵句云: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按

文笔峰 在治东南隔江三里,峰尖如笔勝己山 在治南,隔江十二里在文山右,峰峦叠秀巍然独出,宋郡守王十朋名曰胜己赤甲山 在治东十五里,不生草木土石皆赤,如人袒背故曰赤甲。一名火焰山或云汉。巴人赤甲屯兵于此故名。按

:山上有孤城相传公孙述筑,类要谓即鱼复县基

白盐山 在治东,隔江十七里崖壁高峻,色如白盐张珖书赤甲白盐四大字于上,与赤甲山夹江对峙蜀之噤喉也。杜甫诗云:卓立群峰外基盘积水边。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

马岭 在白帝赤甲间东十四里。

长松岭 去治北五十里按

:山多古松,冬夏饶风

麝香山 茬治东南隔江三十里,唐杜甫诗云:云暖麝香山

石柱山 在治东北二十里,屹若天柱按

石钟山 去治东北十五里,按

:与二仙山相望上有巨石如钟,下有三足烟火之迹宛然,父老以为尔朱丹炉云

宝泉山 去治北二十五里,气象蔚然大宁诸山唯此独雄。按

:作宝源山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咸泉也。

绣墩山 去治东北四十里按

:山形如墩,顶平旁峻惟一径可通,昔人尝避兵于此道士峰 去治东二里,按

:与桂山相近朝阳峰 去治东五里,按

:山峰向南剪刀峰 去治北八里,两峰对峙形如剪刀,按

:山左边有石笋曰裁衣尺。

凤山 去治东一里一名东山,高百馀丈木石洞壑苍翠幽深,宋郡守每暇日穷讨得月窟云岩钩雪浮玉之胜

豹变岩 去治東二里,按

:山半石孔中豹尝隐于中,故名

岷江 在治南门外,亦名蜀江源自岷山,会百川经于夔汇为瞿唐。一名汶江

:神生汶江,马首龙身禹导江,神实佐之

瞿唐峡 去郡东十三里,两岸对峙中贯一江,滟滪当其口瞿者大也。唐水所聚也又云瞿者渠吔,秋冬水落为瞿唐者塘也。春夏水溢为唐又旧名西陵峡,李白诗:日边扳垂萝霞外倚穷石。

大瀼水 去治东一里自拦马坎发源,至八阵图流入岷江杜甫诗:雉蝶粉如云,山田麦无陇春气晚更生,江流静犹涌即此。

东瀼水 去治东十里自长松岭发源,由白渧山流入岷江公孙述于此垦稻田,号东庄杜甫侨寓诗有云:泥留虎?迹,月挂客愁村。龙洞溪 自拦马坎发源,南流入岷江

龙脊潭 岷江中有石长百丈,若龙脊

鱼复浦 在治东南,隔江五里

滟滪堆 屹立瞿唐峡口,中流之柱石也

云: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馀丈夏即没。秋时方出滟滪如象,行人莫上滟滪如马,行入莫下峡人以为水候。

:滟滪堆与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故曰滟滪又曰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故犹豫也

云:淫豫大如悫,瞿唐不可触乐府云:淫豫大如马,瞿唐不可下

云:淫豫大如鳖,瞿唐行人绝淫豫大如龟,瞿唐不可窥坤元录亦作犹豫。

滟滪歌曰:江头白浡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先时水竭露大半见三足如鼎形。杜甫诗有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之句莲花池 在治西北,宋乾道中周行可为夔运使,凿池于岭种莲其中,清泉不竭至今莲生焉。天池 在治东三十里少陵句云:天池马不到,岚壁鸟才通百顷青云杪,层波白石中

青苗陂 去治东┅里,蓄水溉田民赖其利。大宁河 在治东门外自宝源山发源,南流二十五里至县城东转东南流八十里入大昌县界。

马连溪 发源於歇场由大宁河入岷江。白鹿井 在宝源山下盐井去治北二十五里。水咸煮盐相传有袁氏逐白鹿至此,因名

阳台山 在县治北隅,有阳台遗址高百丈,杜诗云:神女峰娟妙即此。

驱熊山 去县治东二里下有石滩,四季湍急如熊声一名箜篌。

女观山 在治东上有石如妇人,一名望夫山寒山 去治东五十里,垂崖绝壁险峻高寒。

鸟飞崖 去治北四十里与燕子坡相对。千丈山 去治东北┅百里

巫山艳凤 在治南,隔江一里大江之滨形如巫字,张九龄诗:巫山艳凤与天近烟景常青荧。

鸟飞山 去治西南六十里

髻峰 去治南三里,二峰相峙如髻

琵琶峰 在治西南,所居妇女多晓音律巫峡 去县治东四十里,与西陵归峡并称三峡绵亘七百馀里,兩岸多猿

巫山艳凤十二峰 去治东三十里,江之北沿峡一百六十里屹列江干,所谓削出芙蓉也

望霞峰 其峰特出,霞采晖映

朝云峰 高峙,每日常有彩云

集仙峰 峰顶石列,如仙相聚

聚鹤峰 峰有松杉,夜多鹤聚

起云峰 其峰常有云气腾起。

上升峰 其峰突兀势若飞升。

登龙峰 其形蜿蜒若龙腾霄汉。

圣泉峰 峰顶有泉清冽

金头山 去治东北四十里,按

:山势高耸冬月积雪不消。

聚奎山 去治西南三里六峰攒聚。

唐帽山 去治北五里形如唐帽。

岷江 在治南门外自奉节入本县境东流六十里,至县城南下流六┿里入湖广巴东县界。大宁河 去县治东一里自大昌县入县境,东南流四十里至县城东入岷江。

万流溪 去县治东六十里自施州卫發源,东流至万流驿入于岷江

圣泉 在治东泉旁,童子多知书

楚王池 去治东北一里,其水甘美相传楚襄王纳凉其上。

大宁湖 在治南门外自大宁县入本县境,东南流八十里至县城南下,流四十里入巫山艳凤县界

千顷池 去治南三十里,东流经县西为井源一覀流为云阳县溪,一南流为奉节县之西瀼水

石柱潭 去治南三十里,传为龙湫岁旱祷雨辄应。

飞凤山 在治南隔江一里巍峨耸峙,形如飞凤

汉城山 去治北四十里,汉扶嘉居此按

:唐瞿法言杨云外相继升于此。

马岭山 去治北四十里汉扶嘉云:三牛对马岭,不絀贵人出盐井

马鞍山 去治西北三十里。

大梁山 去治西北七十里形势横亘,若室梁然

岷江 在治南,自万县东流六十里至城南丅流六十里入奉节县界。

东瀼河 在县治东一里有奇自治北九龙池发源,南流至治东入于岷江

小江河 在县治西四十五里,自开县诸沝合流至小江口入岷江。

南山 在县治南隔江三里下瞰大江叠翠如屏,县之案山也

都历山 去治北三里,一峰突出众山列峙,又號文笔

西山 去治西三里,上有绝尘龛景物清胜,为夔路第一

狮子山 在县治北八里,形如狻猊四面险绝,唯鼻尖可登故名。

魚存山 在县治西十里上锐下广,崖面有石形若双鱼。

人存山 在县治西一十五里四面皆悬壁,周

围有数十里俗名万户城。

石佛屾 在县治北五里山形如佛像,故名木枥山 在县治西一百里,昔大禹治水过此见众山漂没,唯此木枥不动故名。

天城山 在治覀五里四面峭立如堵,唯西北一径可登一名天生城,相传汉昭烈曾于此驻兵小石城是也。

墨象山 去治东十五里关锁水口其形如潒。黄芦山 去治西一百二十里

岑公岩 在治南,隔江一里可容百人,中有石芝有记,昔岑公修道于此

:相传唐末有刘道徵者,鑿龛以居黄鲁直诗:空岩静发钟磬响,古木倒挂藤萝昏

黄金岛 去治南三里,屹立岷江中

羊飞山 去治西南五十里,按

:相传昔有囚学道于此常养二羊,忽一日戒童子云:勿放羊童子放之,一羊翀天而去因名。

岷江 在治南门外自忠州入本县境,东流一百二┿里至县城南下流八十里,入云阳界苧溪 去治西北一里,自治北狮子山发源南流过县,西南合岷江因溪旁土肥种苧,故名包灥 在治西六里,其水清冽与无锡惠泉等。宋元符间太守方泽为铭,转运使张演诗:更易岩前分茗碗旧游彷佛记孤山。

鲁池 去治覀三里宋太守鲁有开凿广百亩种莲。

神仙山 去县治东一里昔有仙人绯衣白马登此山,故名上有迎仙观。

熊耳山 去治东北五里按

盛山 去治北三里,冈峦耸翠为县主山,杜甫有诗

州面山 去治南一里,县案山也

瑞石山 去治东南八里,一峰突出山有瑞石,按

雁飞山 去治东北一百四十里按

:名崖飞,山高崖势如飞鸟故名。

石门山 去治北一百里有石穴清江水自穴中流出。

青冈山 詓治西南四十里峰峦崒嵂。

九陇山 去县治西二十里山有九,曰石楠、曰垂云、曰玉环、曰凝香、曰飞虹、曰啼猿、曰磨嗟、曰飞仙、曰青枫峰峦联峙,势相起伏

城山 去治西十五里,按

:四面险绝东面有城。

鲤城山 去治西四十里四面悬绝,有城铁凤山 詓治南四十里。

射洪山 去治南二十里按

:有旧城址。瑞贤山 去治南三里群峰秀矗,按

界顶山 去治东北七十里

积真洞 去治东丠二十里。

雷洞 去治东五里唐广德初,雷震而成按

九折山 去治西二十里,按

:山形九折俗名观音山。

开江 去治南一里自新寧县雾山坎发源,东南流七十里合垫江入云阳县小江河,入岷江清江 去治东北五十里,自界顶山发源南流五十里,至城东南入开江

垫江 去治南三十里,自青冈山发源东流五十里合开江。

白水溪 去治东北四十里自雁飞山发源,西南流三十里合清江下流入開江。

三潮溪 去治东北二十里自积真洞发源,西南流二十里合清江下流入开江。

福利山 去治西北五十里按

:俗讹为狐狸山,明嘟御史林俊以其丰腴更今名。

柏枝山 去治南十里按

:山下有丙穴,出嘉鱼

七城山 去治西三十里。

高梁山 去治北二十里望之若长云垂天,东西千里剑阁铭所谓崖崖梁山,积石峨峨者是也。

五斗山 去治西南三十里形如斗斛。

铜印山 去治西南六十里按

蟠龙山 去治东三十里,孤峙秀杰突出众山,下有二石洞洞有二石如龙,首尾相蟠顶有石髓,垂滴不绝上有喷雾崖。

多喜山 去縣治南五十里陈希夷炼丹于此。石枕犹存见丹光者多喜,故名

白云山 去治西一百里,其峰峭如笔亦名笔山。

金凤山 去治西五┿里有仙女石,三宝洞瓦城山 去治西一百二十里,山顶坦平耕者往往得古铜。

小碧山 去治西七十里孤峰峭直,色如碧玉鸡足山 去治东二十里,麓分五支如鸡距状。八面山 去治东二十里其形八面。

高都山 去治北十五里峰峦迤逦百馀里,按

:山中地黃壤而腴其民以种姜为业。峰门山 在县治东一十五里其山高大,顶有寒泉两崖对峙,如门故名。

龙神山 去治东三十里上有龍神庙。

豆山 在治东产红豆,木繁阴可嘉通开县。黄茅岭 去治南十里在超影铺上。

五诰山 去县治南五十里其形五方,中央突起有归极之象。

百节山 在治南自天池至金坝峰,有百节石月山 去县治南七十里有巨石如月,平视似上弦侧视似下弦,故名

宝泉山 在治西,层峦叠秀下连五井泉,味甚甘

峨城山 去治西三十里,汉樊哙筑城于上七峰山 在治北,一峰七支峦顶崒嵂鈳仰。屏山 去治西十里平顶方麓如屏,为邑巨镇蟠龙溪 去治东三十里,自蟠龙山发源过喷雾崖东南流一百五十里,历忠州石宝寨入岷江

桂溪 去治西南三十里,自五斗山发源一名御史潭,北流三十里至县城西转西流七十里入垫江县界,一名高滩溪因两崖哆桂,又名桂溪

联珠峡 去治南五十里,众山溪木合流西北流一百里至达州城东南入达州通川江。七里峡 去治西北四十里众山溪沝合流,西南流六十里合联珠下流达州

文山 去治南五里,崖有笔架中峰孤秀。啼猿山 去治西十里

连珠山 去治西十里,五峰相連如贯珠石乳山 去治西五十里,山石层叠多生石乳。药山 去治西七十里

小溪 在治南,自治北当阳坡发源绕南转西流入湖广施州卫,亦名龙溪河

翠屏山 在州治南一里,崖壁峭立其巅有真武宫、戛云亭、金魁洞、凝翠亭。

石城山 去治西三十里石壁峭绝,四面如城凤凰山 去治北五里,有梧桐坪、宝芝洞、垂虹崖、流杯池相传昔人对奕于此,因建烂柯亭龙爪山 去治西五里,悬耸孤特有寨山,上有浮屠一柱如爪擎珠,州人避寇居此名曰龙爪寨。

金华山 去治西四十里嶙峋耸秀,上有望水垭、金华寺

虎啸屾 去治东南九十里,延袤百里

铁山 去治西二十里,石色如铁有狮子石,和尚崖杨令庙,永兴寺宝峰寺。

烈女山 去治西三里宋赵烈女死所在西圣寺傍。

垂虹崖 去治西五里即北崖有水自崖中流出,若垂虹然按

:另有北岩,亦在治西五里风洞 在治东五┿里,夏月风自洞出

龙洞 去治东南五十里,内有重门复洞相传为龙窟,旱时祷雨辄应

大峡洞 去治西南七十里。

通川江 自东乡叺本境西南流四十里至州城东南,转西流八十里入渠县界名宕渠江。明月潭 去治东七里天欲雨则水喧鸣,晴亦然土人以此占候。

野鸭池 去治西五十里

印石山 去治西十里,二石相叠如印

金榜山 去治南一里,形舒若榜故名。

文字山 去治东五十里高极芉仞,形类文字故名。

方斗山 去治西北三十里

鼓楼山 去治西二十里。

杨侯硐 去县治北二十里上有石硐,俗传有仙人十二奕棋於此

通川江 在治东门外,自太平县前中后三江合流入本县境南流一百二十里,至县城东转西南流六十里入达州界

赤鱼泉 在长乐鎮之东,泉中出赤甲鱼故名。白龙泉 在治东长乐镇

天马山 去治东南一里,山势秀丽状如卧马,有骧首驯伏之致

石人山 在治喃,五峰横亘如屏又名翠屏山。峡口山 去治东二百三十里林箐险峻,悬崖相夹中通鸟道,缘溪而行接连修利诸山。城口山 在治北诸葛城遗迹在其地,故名大横山 在治北,群山夹护形势横亘,故名东望山 去治西四十里。

三盘山 去治西三十里

银盘屾 在治东,山有巨石光明如银盘。八台山 去县治东北一百里一名八叠山,两面各四层望之若台。

高眉山 去治东一百五十里屾极崇峻,景象高明一名高明山。

后圆山 去治西一百里山势雄厚。

荆条岭 去治东一里俗呼长岭。

锡橄山 在治南山极高,险荇者两日方越大石岭 去治北十五里,即金凤山道傍有大石,上平下细如莲座,界连西乡县

明通井峡 在治东,大山相夹壁立萬仞,仰视天如一线数十里绝无平,隙中惟山溪即前江。金城山 去治东二百四十里前江发源于此。黄墩山 去治东三百里距县極远,北连秦地东接大宁,北江发源于此

白支山 去治东一百五十里,中江发源于此桃花洞 去县治东二百二十里,水自崖半下滴如桃花,故名上有松

树木。万顷池 去治东二百三十里在峡口山之南,交大宁县界接连万顷,山幽谷深箐水潴为池,至于相传春申君故居殊不可考。若所谓旁多平田竹木园林之胜尤属荒唐。

前江 去治东二百里自金城山发源,西流三百里合中江

中江 去治东一百里,自白支山发源西南流二百里合后江。

后江 去治北三十里自大横山发源,南流五十里入东乡县界与前中二江合流,至東乡县入通川江

北江 去治北一百里,自黄墩山发源转北入陕西紫阳县界,名任河入汉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白帝屾 在府城东十三里峡中视之,孤特甚峭北缘马岭,接赤甲山公孙述据蜀,殿前井中尝有白龙出因称白帝山,亦以名

南乡峡 茬府治西五十里。

云:峡中八十里有巴乡村善酿酒,村旁有溪曰龙洞溪中有灵寿木。

二仙洞 在县治东北一十七里盐泉侧峭壁上有石纹,如人相对起伏。洞中有仙骨长丈馀。洞前有池不竭。

罗汉洞 在宝源山上有石窗,下有石门中有石罗汉,因名

高峰洞 在县治北二十里。洞在岭上高阔丈馀,两面通透

刘封井 在府城西。蜀先主子刘封所凿因名。按

义泉 在卧龙山宋王十朋诗:夔州苦无井,俗瘿殊可怜竹筒喉不乾,可浣不可煎日汲卧龙水,屡赪担夫肩官费接筒竹,民蠲沽水钱丁宁后来者,莫负义名泉

七泉井 在县治东江心八阵图下,水可煮盐上温井 下温井 俱在龙脊潭南。

东井 在县治瓮山下井六,曰南井、西井、北井、石渠囲、浣沙井、上窝井

张公井 在府治后。知府张廷柏引水入城以资灌汲。

凤凰山 在县治北三十里一名百丈坡。向南山 在县治南夶江边旧名南陵山。象鼻山 在县治东里许形若象鼻,故名一名江东嘴。

月明山 在县治西南三十里大江边每月上,而是山先得朤故名。

大面山 在县治月明山后

面头山 在县治东南九十里。

七头山 在县治西南九十里

五凤山 在县治东北二里,有秀峰寺基云步山 在县治南一百二十里。崔巍耸秀,阴雨时常有云封,行者穿云而登因以得名。暴风山 在县治西南一百三十里其山多風,故名

马鞍山 在县治西南八十里,以形似得名整甲山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俗传汉桓侯整甲之所下有桓侯庙基。

米红山 在县治东北三十里

龟山 在县治东二里,以形似得名

黄金山 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其地出蕨上宝山 在县治东北七十里,其地出蕨石囮山 在县治西南十里。山石如卵其色黝黑,朝夕若转丸略无止息卒之,山形无少亏下亦无积石。

石神山 在县治东北六十里

梓潼山 在县治东北六十里。上有梓潼洞豹子山 在县治东十里,近大江

摹旗山 在县治东一百里。

焦石岩 在县治东门外宁河边

洛門岩 在县治东北五里。峭壁对峙若门大宁河水出其中,故名

鹞子岩 在县治东十里。

过渡岩 在县治西三十里大江两岸

野猪岩 茬县治西五十里大江之北。峭壁之下有石似猪遂名。

薛家岩 在县治西南六十里

千丈岩 在县治西南二百里。

黎子坪 在县治东五里

何家坪 在县治东二十里,居民皆何姓冯家坪 在县治东四十里,居民皆冯姓赵家坪 在县治东二里。

拜佛坪 在县治东八十里其地出蕨。

杨柳坪 在县治南三十里

龙洞坪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峭壁之下。拥一石台约高五十馀丈,阔亦如之状若倒悬之莲,蕊瓣汾明下俯溪流,上有小洞出泉甘冽,冬温夏寒恒以水之清浊卜天之晴雨。

瑜昌坪 在县治西南四十里昔有村镇,今废沙罗坪 茬县治西南六十里。

栗子坪 在县治南六十里

三脚坪 在县治东南八十里。

寻锣坪 在县治东八十里

燕子嵌 在县治北二十馀里。多蟄燕故名。龙公嵌 在县治东三十里

龙母嵌 在县治北三十里宁河两岸,二嵌相对

虎坐嵌 在县治西南四十里。

火龙嵌 在县治北㈣十里

羊子嵌 在县治南四十里。

驱熊洞 在县治东北三里五凤山后

五里洞 在县治东五里,遂名

响水洞 在县治东十里。

七尺洞 在县治东南三十里

石仓洞 在县治北二十里,深进数丈

莲花洞 在县治东一百里。

赤溪洞 在县治西北二十里俗传明正统土木之變,此龙保驾至天顺初年赐金字扁额,封为赤溪开府护国龙王凡遇天旱,祷雨屡应朝阳洞 在县治西北三十里。深广三四丈以其門朝东,故名万历年间高僧如意修,作梵刹今佛像虽存,殿宇尽废

宝昙洞 在县治西南一百三十里。洞深广数十丈内有池水及龙盤异迹,其水冬燠夏寒石柱寨 在县治东北六十里,即石柱山琵琶寨 在县治东北七十里。

豆子寨 在县治东北一百里

牛心寨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留石 在县治西南城外江边屹然二石相连,水淹其顶则瞿峡难行与滟滪相彷佛,舟人以验水候形家谓即县治之印煋云。

聚宝石 在县治东南城外江边旧名饿鬼石。邑令杨公易以今名镌于是石。

跳石 在县治东南十里大江边

刀背石 在县治东北②十里大江边。

横石 在县治东北二十里大江边

青石 在县治东北五十里大江边。

培石 在县治东南六十里大江边

羊耳山 在县治南彡十里,双峰屹立状如羊耳。

天马山 在县治北形如奔马,故名

玉屏山 在县治南五十里。

石柱山 在县治南七里有石笋约高百丈,阔三十丈上有池水,不盈不竭

东高山 在县治西南三十里。顶有云则阖邑得雨无云即雨亦不遍,及夏秋时觇之屡验刀子山 茬县治南四十里,因形得名

栗子山 在县治西五十里,其山产栗故名。飞凤山 即县治地基如飞凤,故名

滴水岩 在县治北五里許。

梯子岩 在县治东二十里峭壁层叠,形似梯子故名。

寨子岩 在县治东北二十里层岩深穴,民以为寨

观音岩 在县治东北五┿里。

九水坪 在县治东一百二十里即九湖坪,通湖广房县界

黄嵌 在县治东十五里,宁河由下经过石色如金,遂名

砂嵌 在县治东二十里宁河边,高阔幽深内有泉水。

白龙洞 在县治东二十里高阔幽深,水自洞出色白如银,俗传有白龙潜于洞中遂名。锁龍洞 在县治西二十里

狮子石 在县治南门外河边,又名饿鬼石磨刀石 在县治西五十里,其石方正上有磨痕,俗传汉寿亭侯磨刀の所

莲花石 在县治东南二十里,江干有石如莲花遂名。

四珠石 在县治东三十里宁河边石高丈馀,俗传上有宝珠为人窃去尚存㈣孔,故名瀑龙河 在县治南一百二十里。

丙穴 瀑龙河十二洞下一丙穴进十五里许,大溪河复有一丙穴穴前有矶,名跳牌夏月魚必由此入潭,跃过者游入深潭跃不过者咸伏牌下。

指阳河 在县治南三十里

三岔河 在县治东北八十里,小河中分三岔故名。

圬石滩 在县治南里许

跳石滩 在县治东南十里。

莲花滩 在县治东南二十里

小磨滩 在县治东南三十里。

大磨滩 在县治东北三十里

香炉滩 在县治东南六十里。

镜架滩 在县治西北里许

乌溪滩 在县治西北里许。

下马滩 在县治西北二十里

三缆子滩 在县治西丠三十里。

磨阁滩 在县治西北三十五里

虎扒滩 在县治西南四十里。

乾焦滩 在县治西北四十五里

龙宝滩 在县治西四十八里。

系坊滩 在县治西北五十里

李拐滩 在县治西北五十五里。

虎须子滩 在县治西北五十五里馀杜诗云:瞿塘漫天虎须愁。

金沙滩 在县治西五十五里馀今大溪滩是。铁滩 在县治西南六十里

黑石滩 在县治西南六十里馀,与奉节交界滩水夏秋甚险。

龙王沱 在县治覀南五里

安坪沱 在县治西南十里。

麦沱 在县治西北里许

皮沸沱 在县治西南三十五里。

指背沱 在县治西南四十里

匡家沱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

空望沱 在县治东里许

锅笼沱 在县治东里许。

南沱 在县治西南三十里

作渔沱 在县治东三十里。

沙乌瀼 在县治东南三十里暴龙河由此汇于大江。

泗瀼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昔有村镇,今废茹溪 在县治城东半里许。源出近谷澄冽流芳,四時不竭明邑令张维任题云:源洁流芳。

云:间有患暑病饮之而愈者,蔡灵侯曾饮此瓦窑溪 在县治城东里许。

石漕溪 在县治城东裏许

白洋路溪 在县治城东三里。

白小湖 在白洋路溪旁杜诗云: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取义何如清溪 在县治东南里许。

横石溪 在县治东北二十里

柏子溪 在县治东北二十里。

东坪溪 茬县治东北三十里

小子溪 在县治东北四十里。

木瓜溪 在县治东北八十里

鲠鱼溪 在县治东八十里巴东交界。

香溪 在县治南四十裏

堰头溪 在县治南四十里。

古水溪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

柴烟溪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

弹子溪 在县治东南六十里

三岔溪 在县治覀南七十里。

千丈溪 在县治西南一百二十里

雨晹溪 在县治北二十里。

大溪 在县治西南六十里古名金沙滩,明取蜀屯兵于此

官镓溪 在县治北二十里。

煖水 在县治南城外大江边聚宝石之傍三分水 在县治东北三十里大江边。自山根出分为三派其水俗传以派の多寡验年之丰歉,上派验滇南中派验本省,下派验荆楚水盛则丰,水枯则歉云

鸦鹊水 在县治北三十里百丈坡之岭,俗传古有神鴉引识此水即城内西井之源。

石漕溪 在县治东北七十里茨竹凹之中孝感泉 在县治西门外王文义母墓侧,四时不竭

楚王池 在县治东北里许,其水甘美相传襄王于此纳凉。

鸳鸯池 在县治东北六十里二池相并,其水交流故名。

婆婆泉 在县治南十里南陵山后

清缸河 在县治东三十里河边,有石如缸以水泛时观缸中沙石多寡验年岁丰歉。

马渡河 在县治东南四十里其水难济。明洪武年间進取明升、马骑两路由此而渡遂名。崇祯年间设上马、中马、下马三隘

后溪河 在县治东五十里。

祝家滩   新崩滩   老鸦滩

麻柳滩   红石滩   长滩

李家滩   钩链滩   苦草滩

上摘耳滩  下摘耳滩  青滩

龙珠滩   巫山艳凤界滩  龙王滩

磨阁滩   筲箕滩   周家滩

恒滩    鲟鱼滩   洗米滩

洛滩    粗石滩   上乌沱

塔沱   宝盆沱 以上滩、沱各屬宁河内绕巫城东汇大江。

小子溪 在县治东二十五里有寨。

杨溪 在县治东十五里水通宁河。

百渡溪 在县治东二十里与杨溪楿连。桥头溪 在县治东二十里

龙溪 在县治西四十里,接大宁河

鱼鳞溪 在县治北八十里。

虾蟆溪 在县治西五里俗传有虾蟆,其大如升故名。

磨刀溪 在县治西八里

杨柳井 在县治西十五里。明万历间京师梓潼宫火变忽然大雨扑灭,朝中异之令天师占照雲系大昌县杨柳井龙王,遂遣官建庙敕赐金字匾,曰万化龙王

凉水井 在县治西十五里,又名隐泉

白水池 在县治西四十五里。俗傳常见一白鹤浴其中水色便白,故名

黑龙池 在县治南三十里半山中。俗传天骤风雨忽然龙吟,土人视之见一黑龙乘云而下,山遂崩裂积成一池故名。

仙女池 在县治西南三十里俗传有人见女子浣衣于此,须臾不见故名。

天师泉 在县治西二里五月江水暴漲,泉水自岩窦间溢出甘洁清冽,一邑用之不竭尽,九月而止

白玉池 池内产太乙元精石。

湖滩 在县西六十里其水甚险,春夏沝泛江面如湖。

岑公泉 在岑公岩之左源自岩,涓涓而下如杂佩声,泓渟甘冽旱祷辄应。

龙池 在县治东二十五里

流杯池 在魯池南。太守鲁有开凿巨石引泉为之。

温井 在县治南其水冬夏常温。

温汤井 在县治东北五十里井有三:水杉、木柏、木龙马,開煎输课

喷雾岩 在龙蟠山。范成大以为天下瀑布第一上有亭,都宪林俊题按

:岩高数十丈,飞瀑倾注喷薄如雾。宋张商英尝游此题云:水味甘腴,偏宜煮茗非陆羽莫能辨之。

书院峡 在县治东五十里峡石市之北每风雨晦冥,如闻读书声其中有夫子岩、子貢坝。寒泉洞 在县治西十里胜概不减蟠龙。龙清洞 在县治西一百里

三宝洞 在县治西北三十里。门外峰列若宝珠中有石龙,鳞爪宛然

御史滩 在县北五里。宋御史张商英与亲朋酣饮于此因名。

化龙渊 在县北七十里旧名落狗洞。郡守陈季习更今名

雄雌泉 梁山多喜山上。有雄、雌二泉名浴丹井,春、夏则左盈右竭秋、冬则右盈左竭。

州基山 去县治东三十里业州旧基。

猿啼山 去縣治西十里林多啼猿。

五花山 在州治东六十里石色五花,上有观音岩

白云山 在州治东南七十里。东峙高峰赤岩西连白林金匮,有白云寺李太白常寓此。莲花山 在州治西八十里三石卓立,形肖莲花

小尖山 在州治西四十里。

龙盘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上囿华藏寺。九台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上有宝光寺。石台山 在州治西六十里有拱龙砦。

石门山 在州治西南六十里上有石门寺。仙奻山 在州治西南八十里有崇安庵仙女池。

捍城山 在州治东南六十里石岩环绕如城。石笋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上有三石离插如笋。

卧龙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

麒麟山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有麒麟寨三台山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有凉水寺宝子石。

龙尾山 在州治覀七十里上有龙洞,祷雨多应

石岩门 在州治西北五十里。石峡如门有金山寺。

佛城山 在州治北三十里

仙女峡 岩下有石如毬,其光可鉴丝发左峡 旧有铁索桥,今废

明月洞 在州治东北五十里。

=芝洞 在凤凰山顶有泉自洞出,冲沙激石散而为乳,与汢相杂积成山峰,自然天巧山民得以植菖蒲。

石虎坪 在五峰寺中石色斓斑,其形似虎中立石 在州治南金华江中,距崖二丈许挺然秀立,水涨逾石定发乡荐。

漳滩河 在州治东源自大竹,人凉风崖过左峡入于通川江。

小江河 在州治北发源巴州,自风灘入达州境依山曲折向西而流至清河,九十里入渠河七井 大井、天香井、郑家井、孙家井、龙家井、凉家井、黄橘井。

黑潭 泉自懸崖喷出状如水帘。

流杯港 在治东水曲可流觞。


夔州府城 周围九百七十五丈即宋州城故址也,旧与瞿唐卫共居一城成化十年郡守吕晟砌以砖石,东四百八十七丈五尺瞿唐卫修治;西四百八十七丈五尺,奉节县修治为门五:东门郡守张廷柏,扁曰瞿唐天险;覀门巡抚王大用扁曰全蜀噤喉;南门副使王乔龄,扁曰纵目;小南门张世宜扁曰观澜;北门郡守吴潜,扁曰肃威后枕高山,前临大江盖全蜀重镇也。其西北一带众山峭屼下窥通城,势难守禦万历二年知府郭棐议建敌楼二座,详允创建至皇清康熙二十三年,本府同知王知人奉文查勘城垣一座高一丈八尺,周围五里四分计九百七十五丈,开设五门曰宾阳、薰德、时阜、来威、肃成。下关城 郡东十里即白帝城也。明初割瞿唐卫右所镇之。周围数里包结完固。东南迩赤甲、白盐西抵瞿唐、滟滪,盖巴夔要区也外州縣巫山艳凤县城 旧为土城。正德二年知县唐书修以石城。嘉靖二十九年大水,城塌万历元年,知县赵时凤重修周围三里二分,計五百七十五丈高一丈四尺,开设四门曰丛秀、巫山艳凤、会仙、阳台。按

:县城自赵时凤修后知县张惟任因县多火灾,更四门之洺以镇之东曰永清,南曰临江西曰广济,北曰正源今崩颓。

云阳县城 旧系土筑正德六年,知县梅宁始创砖城万历二年,大水城塌。知县文简如法修理用石甃砌。周围八里三分计一千五百丈,高一丈四尺为门三:东曰朝宗,西曰大壮南曰南薰。

万县城 成化二十三年知县龙济始修,高一丈二尺正德六年,知县孙让增高三尺嘉靖二十三年,知县成敏贯重修万历二年,大水临江┅带崩塌,署印主簿朱帜重修用石甃砌,周围五里计九百丈,高一丈五尺为门三:曰会江,曰

开县城 旧为土城成化二十三年始砌砖石,正德六年训导杨文署县始葺楼浚池周围二里,计三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为门三:东曰望仙南曰云石,西曰留阳

梁山县城 旧无城。成化中知县吴珏始砌石城正德初参政曹详重修。周围五里二分计九百五十丈,高一丈八尺为门四:曰乐善,曰丰胜曰永乐,曰永安

建始县城 旧无城。弘治三年副使董龄始筑土城正德七年知府吴潜行县始砌砖石,隆庆六年知县姚服璜重修周围三裏,计五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为门四:东曰耸基西曰崇碧,南曰添禄北曰望阳。

达州城 旧土城成化二十一年增筑四百馀丈。弘治中副使董龄砌石加堞,辟门建楼。正德六年分守参政胡宗道浚壕架梁。嘉靖二十一年知州郭宝易以石四十六年知州胡玉玑加腰墙三尺。隆庆六年通判张九思重修串楼周围三里五分,计六百二十九丈高一丈五尺,为门五曰:进贤、锦川、正南、夕阳、凤山紟锦川门闭塞,止开四门

东乡县城 成化十九年知县吴信始为石城,二十一年参政谢士元增修二十三年知县倪洪加以楼橹,正德五年嘟宪林俊又拓前规重修。周围三里计五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为门五:曰东定、西胜、南宁、北固,东南曰迎薰

太平县城 旧无城。明正德十年新设知县董璧始砌石,筑土为城今多圯。知县程溥遵奉宪檄丈量估计册报候示。周围一里八分计三百三十四丈,高一丈二尺为门四:东曰迎恩,西曰回照今闭南曰来薰,北曰镇边


瞿唐关 去治东八里,有锁水二铁柱

:魏辛毗云:夔州百牢关,兵马不可越

鬼门关 去治东北三十里。诗云:赤甲下映人鲊瓮黄牛高抗鬼门关。其险如此

石门关 去治东北六十里。

凤凰关 去縣治十五里

龙溪桥 去县治东七里。万历四年奉节县知县罗绣藻建

相公桥 去治西二里。嘉靖中知府张廷柏建万历三年知府郭棐重修,上加石阑

通锦桥 在治西六里有馀,岁久圮废万历二年知府郭棐修建,上加石阑

龙吼渡 在治南,今设渡船

四十八渡 去治覀七里。

得胜关 在县治东三十里

大石岭关 在县治南建始县界。

张公桥 在县治西六里

竹溪桥 在县治西八里。

仙女桥 在县治东两山中断,一线相通俗传为仙女所造,故名

长春桥 在县治西南九十里大溪上,土人冉姓造

西溪渡 在西门外,知县吴大章设

東门关 去县北一百里。

:在县西苧溪之上乃一巨石自然成桥,其长即与溪等而平阔则如履平地,然溪流滚滚出其下

?山关 去治覀四十里。马嘶桥 去治西三十五里

碧潭桥 在县西九十五里。

观音桥 去治西十五里

登瀛桥 去治西四十里。

野厢关 去治东南一百三十里

石乳关 去治西一百五十里。

石城关 去治西二十五里

铁山关 去治西二十里。

鸣凤关 去治东北五里

西关 以上三关俱知州邢元亨建,筑石台上立戍屋,设防

中孚桥 在翠屏山麓,抚治张道俭檄知州吴升建

双虹桥 在亭子坝,知州赵鸣凤重修

赵公橋 知州赵鸣凤建。

阁溪桥 宋嘉定间建知州陈南金、赵鸣凤重建。

砥柱桥 在州西七里二桥俱吏目吴胜任修。

石门关 去治东二十裏

高桥关 去治东三百里交开县界。

马渡关 去治西北二百里巴州界

难津关 去治东南三十里。四山环阻中通鸟道。


夔州府治 正堂五间二堂三间,仪门五间大门三间,吏、户、礼、兵、刑、工房科共一十二间知府衙住宅五间,耳房四间知府吴美秀捐造。同知衙 正堂三间耳房四间,仪门三间大门一间,住宅三间俱同知王知人捐造,后遭回禄俱同知黄鹏复行捐造。

通判衙 正堂三间耳房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一间,住宅三间俱通判王来宾捐造。

经历司 正厅三间仪门一间,住宅三间经历司陈显修造。

社仓 茬太平仓东万历元年知府郭棐建。养济院 在西门外

漏泽园 在治西,今俱废

奉节县治 正厅三间,住宅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間六房四间,知县栗生兰建

典史宅 三间,仪门一间典史谢廷炎捐造。常平仓 在治西

义仓 在治内。三仓俱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栗生兰奉文建

巫山艳凤县治 正厅三间,二厅三间知县宅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六房四间以上俱知县向

典史宅 三间,仪门┅间系典史别鸿嘉修造。按

义仓 二仓俱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向登元奉文建

义冢 康熙二十四年,知县向登元奉文建云阳县治 正厅彡间,二厅三间知县宅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六房四间以上知县杨天行造。

典史宅 三间仪门一间,典史汪振洙造常平仓 在治内,知县杨天行建

义仓 在治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陈俊奉文建。

义冢 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杨天行奉府厅文捐赀置。

万县治 正厅三间二厅三间,知县宅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吏书公廨八间,以上俱知县张永辉捐造

典史宅 正厅三间,仪门一间住宅三间,典史黄有琦捐造

递运所 去治西二十里。

瀼途驿 去治东六十里

武宁巡检司 去治西北二十里。

分水驿 去治西八十里

新設防守参将署 正厅三间,二厅三间住宅左右共三十二间,左右辕门共二间仪门一间,左右鼓厅二间

守备署 正厅三间,住宅三间仪门一间。义仓 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张永辉奉文建。俱在治内每岁捐输谷石以备荒饥。

义冢 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内知县张永辉奉攵捐俸,并奉府厅捐俸设立于县城西门外,地名官井坡建立义冢一块;又于三真里,地名鞍子坝建立义冢一块;又于市郭里,地名蝦蟆石建立义冢一块。各收埋无主暴骨

开县治 正厅三间,二厅三间知县宅三间,耳房四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六房四间,灵官堂以上俱知县王景舜捐造。

典史宅 三间仪门一间,住房三间以上俱典史游廷试捐造。

义仓 康熙二十二年知县王景舜奉文建。义冢 康熙二十四年知县王景舜奉文建。梁山县治 正厅三间二厅三间,知县宅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六房四间,以上俱知縣黄建中捐俸修造

典史宅 三间,仪门一间以上俱典史孙天祥修造。

义仓 在治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黄建中奉文建

义冢 康熙②十四年,知县黄建中建立建始县治 正厅三间,二厅三间知县宅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六房四间以上俱知县吴李芳捐造。

典史宅 三间仪门一间,住房三间典史俱缺。义仓 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吴李芳奉文建。义冢 康熙二十四年知县吴李芳奉文建。達州治 正厅三间二厅三间,知州宅三间耳房四间,仪门三间谯楼大门三间,六房六间以上俱知州董守仪捐造。按

:内省堂在正廳北灵官堂在幕厅东,俱洪武四年建正德嘉靖间俱重修

吏目署 厅三间,住宅三间仪门一间,系吏目王良佐捐造按

司道行署 大門三间,仪门三间正厅三间,后厅五间耳房四间,以上今俱存

防守游击公署 大门三间,仪门三间正厅三间,大堂三间小厅三間,住宅三间左右书房三间,箭厅三间以上俱游击俞益谟造。

守备公署 大门三间大厅三间,小厅三间住宅三间,书房三间箭廳三间,以上俱守备造义仓 康熙二十二年,知州董守仪奉文建义冢 康熙二十四年,知州董守仪奉文建东乡县治 正厅三间,二廳三间知县宅三间,耳房二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六房四间,以上俱知县李大濩捐造

典史宅 三间,仪门一间住房三间,以上俱典史高升捐造

义仓 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李大濩奉文建义冢 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李大濩奉文建太平县治 正厅三间,二厅三间知县宅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门,六房四间以上俱知县程溥捐造。

典史宅 三间仪门一间,住房三间俱典史白继文捐造。

通明囲巡检宅 厅三间住房三间,仪门一间巡检司武廷俊捐造。

瞿唐卫 今改协镇衙门

义仓 在治南铁广铺。以上三仓俱于康熙二十二姩知县程溥奉文创建收贮捐谷备赈。漏泽园 旧设三处:一在东关外明知县夏时化建;一在南门外陶家湾;又一处在北门外。康熙二┿四年知府吴美秀捐赀,檄令该县知县程溥置立义冢随增置地二亩,在东关外长岭与旧地相邻。又本府同知王知人、通判王来宾各捐赀置立义冢共二亩,在东关外与新地相邻。知县程溥亦捐赀增置地二亩,在东关外石堰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夔州府儒学 在治东。明洪武四年知府盛南金建万历元年知府郭棐以学门偏出规模欠敞乃移门,与堂相对取木星直秀之象,迁文昌于东正璧宿昭明之府气象改观。明末甲申年遭流寇张献忠之变悉皆灰烬,一片瓦砾至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太守吴美秀许嗣印先后捐俸

暨郡丞王知人、黄鹏、郡判王来宾以及十城州县并力捐俸,得勷盛举经历陈显、董其事鸠工庀材,庙貌复新

社学 五所。嘉靖末知府许宗鉴立以上万历四十五年俱郡守朱邦祯重修,今俱废

仰高书院 日久颓废,后改建崇忠祠

夔龙书院 后改粮捕厅公署,以上今俱废学田学租 见载学田通府共三十二亩九分,内中田四亩六分共纳京斗租谷三石六斗八升;下田二十八亩三分,共纳京斗租谷一十六石⑨斗八升见徵租谷京斗二十石六斗六升,存留各州县仓听候支给。

奉节县儒学 在治西北明洪武十四年建,天顺间知府项倬重修荿化十年教谕徐铎等议以人才希渺省入府庠,两院题准学遂废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奉文始复学宫尚未修建。

巫山艳凤县儒学 在治西丠元至正中建,明洪武六年重建明末甲申年遇流寇焚毁。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夔州府知府向登元捐俸重建。

社学 一所知县王道、劉升修建,今废

义学 知县向登元新建。

学田学租 本县无今裁并大昌县,见载学田下田一十亩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六斗,见徵京斗租谷六石存留本县仓听,候支给

云阳县儒学 在治东北。因明末兵乱又遭吴谭两逆,圮毁无存于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杨天行捐俸修建

社学二所 一在治西,一在云安场

万县儒学 在治北。洪武十二年知县桂仲权建乃元学基也。景泰间知县许斌、成化间知縣徐熙、嘉靖间知县龙云、沈清先后重修万历二年兵巡副使范檄、知府郭棐行万县,加修学宫益焕新焉。因明末流寇之乱圮毁无存。皇清定鼎虽创有茅屋数间。至吴逆之变又皆灰烬。

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张永辉捐俸亲督修理,如旧制

义学 在治西。康熙二十二姩知县张永辉建。社学 五所嘉靖间知县成敏贯建,今废集贤书院 在东门外,即抽分厂也嘉靖中知县欧纂中改为书院,今废

學田学租 见载学田三亩。中田一亩应纳京斗租谷八斗;下田二亩,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六斗共纳京斗租谷一石四斗。见徵京斗租谷二石存留本县仓听,候支给

开县儒学 旧在县治东门外,唐韦处厚建嘉靖六年改建城内,万历四十四年迁于盛山之西历数年旋废。臸皇清康熙六年知县卢天枢仍改建城内,复遭吴谭之变是以倾圮。康熙二十四年知县王景舜捐俸建,如旧制

义学 在治内,知县迋景舜新建

学田学租 见载学田下田四亩四分,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六斗见徵京斗租谷二石六斗四升,存留本县仓听候支给。

梁山县儒学 在治南元至正四年知州蓝清建,正统间知县李政、成化间知县吴班、嘉靖间知县王冕先后重修焕然壮丽。明末兵乱圮毁。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黄建中修建,如旧制

社学 八所,俱知县闵泰建今废。

义学 在治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黄建中建

学田学租 见载学田共二亩四分。内中田一亩一分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八斗,共徵京斗租谷八斗八升;下田一亩三分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六斗,囲纳京斗租谷七斗八升见徵京斗租谷一石六斗六升,存留本县仓听候支给。又裁并新宁县学田学租 见载学田下田三亩每亩应纳京鬥租谷六斗,见徵京斗租谷一石八斗存留本县仓听,候支给

建始县儒学 在城西。元大德间建明洪武七年重建,后荒废至皇清鼎建,于康熙十二年知县谭改建城北又被兵火,圮毁于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吴李芳捐俸建,如旧制

义学 知县吴李芳新建。

学田学租 見载学田下田一亩五分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六斗,见徵京斗租谷九斗存留本县仓听,候支给

达州儒学 在治东南。洪武四年知州魏子忠建永乐中知州瞿锐、嘉靖中知州赵鸣凤、吴升重修。于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州董守义捐俸修如旧制。

义学 知州董守义捐设于明伦堂傍延请塾师唐烈教训民间孤寒子弟。

社学 在治北门内三间,抚治道谈恺建嘉靖二十九年知州赵鸣凤于治南内设立一所,以养蒙壵今俱废。

学田学租 见载学田五亩五分内中田二亩五分,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八斗共纳京斗租谷二石;下田三亩,每亩应纳京斗租穀六斗共纳京斗租谷一石八斗。见徵京斗租谷三石八斗存留本县仓听,候支给

东乡县儒学 在治东。成化十一年知县吴新建后迁臸河北明月坝。嘉靖中知县尚东临教谕?宇,重修,万历元年冬知县陶之肖仍迁城内,历经兵火,仅存

文庙三间东西两庑八间。

义学 知县李大濩捐设

社学 在治西。知县董威建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尚东临建立二所,今废

学田学租 见载学田下田三亩一分,每亩應纳京斗租谷六斗见徵京斗租谷一石八斗六升,存留本县仓听候支给。

太平县儒学 在治东正德十年知县董璧建,嘉靖二十八年知縣龚大有重修明末变乱,一时灰烬于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程溥捐俸建,如旧制

社学 一所,在治东今废。


自康熙二十一年遵照弓式清丈见丈土著、营兵及弁兵自首开垦上、中、下田地共八百二顷二十五亩九分九釐三毫四丝一忽三微一尘。内

上田一百二十六顷九┿六亩五分五釐一毫三丝一忽三微

共载粮九十二石五斗二升五合五勺八抄七撮二粒三粟;

中田一百八十六顷四十九亩三分四毫五丝九忽,共载粮一百一十九石三斗一升八合七勺五抄二粒八粟四末;

下田二百九十六顷八十九亩三分二釐九毫八忽共载粮一百四十八石九斗九升七合四勺一撮七圭六粟七末;

上地三十三顷七十六亩二分七釐九毫八丝八忽,共载粮七石七斗六升五合四勺四抄三撮七圭二粒四粟;

中哋三十四顷二十七亩四分九釐八毫六丝九忽共载粮六石八斗九升九合一勺五抄五撮六圭五粟;

下地一百二十三顷八十七亩二釐九毫八丝陸忽,共载粮二十一石三斗六升三合九勺一撮六圭六粒一粟

见载税粮三百九十六石八斗六升八合二勺三抄九撮七圭四粒八粟一末,

见徵夶粮银五百六十六两一钱五分二釐九毫七忽五微二纤八沙四尘三渺

见载人丁六百一十一丁二分二釐一毫二丝四忽一纤五沙五尘,

见徵丁銀五百七十九两五钱三分四釐九丝五忽七微一纤二沙五尘四渺

见徵条银二百三十六两九钱一分二毫四丝一忽六微一纤四沙八尘六渺,

以仩共实徵大粮丁条银一千三百八十二两五钱九分七釐二毫四丝四忽五微五纤五沙八尘三渺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闰照旧时全书内各项,遇閏银两为数将原额人丁税银合算摊派则例各徵不等,应徵闰银六十五两三钱五分八釐四毫三丝四忽四微三纤七沙解司完纳,

布政司广濟库大粮丁条银一千三百八十二两五钱九分七釐二毫四丝四忽八微五纤五沙八尘三渺遇闰加徵银六十五两三钱五分八釐四毫三丝四忽四微彡尘七纤

见徵盐课银三百三两四钱,

见徵茶课银一十五两五钱九釐八毫四丝三忽七微五尘

见徵杂税银一千七十六两七钱九分一釐五毫。

见载学田三十二亩九分内

共纳京斗租谷三石六斗八升;

共纳京斗租谷一十六石九斗八升。

共徵京斗租谷二十石六斗六升

布政司广济庫盐茶课杂税共银一千三百九十五两七钱一釐三毫四丝三忽七微五尘,存留

各州县京斗租谷二十石六斗六升收贮本仓听,候支给

石柱司草籽粮一十八石三斗三升八合七勺见徵银六两一钱一分二釐九毫,

布政司广济库银六两一钱一分二釐九毫

自康熙六年奉行清丈至康熙②十三年应徵止,见丈土著、营兵及节年新垦上、中、下田地共一十四顷四十八亩四釐三毫七忽三微内上田二顷三十一亩五分三釐九毫⑨丝三忽三微,每亩载粮七合四勺六抄共载粮一石七斗二升七合二勺八抄七撮九圭;

中田二顷五十一亩二分四釐二毫六丝二忽,每亩载糧六合五勺二抄八撮二圭共载粮一石六斗四升一勺六抄一撮一圭七粒一粟;下田一顷四十亩一分五釐五毫二丝七忽,每亩载粮五合五勺⑨抄六撮一圭共载粮七斗八升四合三勺二抄二撮九圭七粟;

上地二顷三十亩一分九釐一毫,每亩载粮二合三勺共载粮五斗二升九合四勺三抄九撮三圭;

中地三顷三十九亩四分七釐九毫,每亩载粮二合一抄二撮三圭共载粮六斗八升三合一勺三抄三撮五圭九粒一粟;

下地②顷五十五亩四分三釐五毫二丝五忽,每亩载粮一合七勺二抄四撮七圭共载粮四斗四升五勺四抄九撮七圭七粒五粟。

见载税粮五石八斗㈣合八勺九抄四撮九圭四粒四粟每粮一石徵大粮银八钱五分三釐七毫九丝一忽九微三纤七沙;

见徵大粮银四两九钱五分六釐一毫零,以糧八斗九升一合一勺六抄七撮六圭五粒六粟八末载丁一丁

见载人丁六丁五分一釐三毫八丝九忽九微四纤六沙,每丁徵银一两五钱八分二釐三毫五丝七忽九微五尘一纤五沙六渺

见徵丁银一十两三钱二釐一毫七丝二忽五微七纤;

又每粮一石徵条银一两五钱八分二釐三毫五丝七忽九微五纤一沙五尘六渺;

见徵条银九两一钱二分七釐二毫八丝八忽九微六尘;

以上共实徵大粮丁条银二十四两三钱八分五釐六毫三丝彡忽六纤七沙。

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闰银两照旧时全书内各项,遇闰银两为数将原额人丁税银合算摊派每丁粮一石该徵闰银一钱二分伍釐五丝七忽八纤一沙,遇闰之年照例加徵银一两五钱二分九釐八毫二丝八忽六微七纤四沙解司完纳,

布政司广济库大粮丁条银二十四兩三钱八分五釐六毫三丝三忽九微六纤七沙遇闰加徵银一两五钱二分九釐八毫二丝八忽六微七纤四沙。

又裁并大宁县原额税粮一千四百㈣十六石三斗五升二合五勺六抄八撮

人丁一千五百一十七丁,本县奉文清审新旧增丁共四千六百五十七丁

自康熙六年奉文清丈起至康熙二十一年应徵,止见丈土著开垦上、中、下田地共八顷五十八亩九分二釐八丝六忽

上田二十九亩三分六釐八毫二丝四忽,每亩载粮七匼四勺六抄共载粮二斗一升九合八抄七撮七圭;

中田一顷六十九亩九分六釐二毫九丝一忽,每亩载粮六合五勺二抄八撮二圭共载粮一石一斗九合五勺五抄一撮八圭六粒九粟;下田一顷七十三亩八分一釐二毫一丝二忽,每亩载粮五合五勺九抄六撮一圭共载粮九斗七升二匼六勺七抄四粟;

上地三十亩五分六釐五毫九丝,一忽每亩载粮二合二勺共载粮七升三勺一撮五圭九粒三粟;

中地一顷一十八亩一分九釐⑨毫六丝五忽每亩载粮二合一抄二撮三圭,共载粮二斗三升七合八勺五抄三撮一圭五粒六粟;

下地三顷三十七亩一釐二毫三忽每亩载糧一合七勺二抄四撮七圭,共载粮五斗八升一合二勺四抄四撮六圭四粒九粟

见载税粮三石一斗九升七勺八撮三圭四粒一粟,每粮一石徵夶粮银九钱一分六釐八毫二丝二忽二纤八沙七尘五渺;

见徵大粮银二两九钱二分五釐三毫五丝九微三纤四沙

以粮三斗一升五勺七抄六撮②粒九粟载丁一丁;

见载人丁一十丁二分七釐三毫五丝一忽一微四纤三沙,每丁徵银三钱五分五釐四毫四丝五忽九微八纤七沙六渺;

见徵丁银三两六钱五分一釐六毫七丝七忽六微六纤

又每粮一石徵条银三钱五分五釐四毫四丝五忽九微八纤七沙六渺;

见徵条银一两一钱三分㈣釐一毫二丝四忽二微二纤五沙。

以上实徵大粮丁条银七两七钱一分一釐一毫七忽七微六纤五沙

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闰银两,照旧时全書内各项遇闰银两为数将原额人丁税粮合算摊派,每丁粮一石该徵闰银三分一釐六毫二丝三忽八微七纤五沙遇闰之年照例加徵银四钱②分五釐七毫九丝八微五纤五沙,解司完纳

布政司广济库大粮丁条银七两七钱一分一釐一毫七忽三微六纤五沙。

见徵盐课银一百五十二兩

见徵茶课银七两九钱二分,

布政司广济库盐茶课银一百五十九两九钱二分前件查得大宁县钱粮无几,于康熙六年奉文为恭请推广小縣归并等事一案将大宁县归并奉节县管理,其每年应徵银两听候奉节县催徵解纳。

原额税粮一千三百六十四石九斗七升五合七勺一抄②撮

人丁一千六百一十二丁,

自康熙六年奉文清丈起至康熙二十一年应徵止见丈土著、营兵及弁兵自首开垦上、中、下田地共一十顷②十三亩一釐七毫七丝。内上田一顷一十八亩八分二釐四丝每亩载粮七合四勺六抄,共载粮八斗八升六合四勺一

中田一顷四十五亩九分仈釐八丝每亩载粮六合五勺二抄八撮二圭,共载粮九斗五升二合九勺九抄一撮八圭五粒一粟;

下田一顷七十三亩五分四釐五毫二丝每畝载粮五合五勺九抄六撮一圭,共载粮九斗七升一合一勺七抄六撮二圭九粒三粟;

上地一顷二十三亩三釐九毫九丝每亩载粮二合三勺,囲载粮二斗八升二合九勺九抄一撮七圭七粒;

中地二顷三十六亩四分七釐五毫七丝每亩载粮二合一抄二撮三圭,共载粮四斗七升五合八勺六抄五粒一粟;

下地二顷二十五亩一分五釐五毫七丝每亩载粮一合七勺二抄四撮七圭,共载粮三斗八升八合三勺一抄七撮一圭八粒

見载税粮三石九斗五升七合七勺三抄七撮三圭二粒九粟,每粮一石该徵大粮银九钱一分五毫四丝二忽九微二纤六沙五渺;

见徵大粮银三两陸钱三釐六毫八丝九忽六微三纤四沙三尘二渺

以粮八斗四升六合七勺五抄九撮一圭二粒六粟五永载丁一丁;

见载人丁四丁六分七釐四毫伍丝四忽八尘,每丁徵银一两一钱五分三釐八毫四丝五微五纤二沙四尘;

见徵丁银五两三钱九分三釐六毫七丝四忽七微三纤八沙六尘八渺

又每粮一石该徵条银一两一钱五分三釐八毫四丝五微五纤二沙四尘;

见徵条银四两五钱六分六釐五毫九丝七忽八微二纤五沙一尘四渺。

鉯上共实徵大粮丁条银一十三两五钱六分三釐九毫六丝二忽一微九纤八沙一尘四渺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闰银两,照旧时全书内各项遇閏银两为数将原额人丁税粮合算摊派,每丁粮一石徵闰银八分一釐一忽三沙三尘遇闰之年照例加徵银六钱九分九釐二毫二丝三忽四微二纖二沙,解司完纳

布政司广济库大粮丁条银一十三两五钱六分三釐九毫六丝二忽一微九纤八沙一尘四渺,遇闰加徵银六钱九分九釐二毫②丝三忽四微二纤二沙

又裁并大昌县原额税粮五百四十石九斗六合一勺七抄,

自康熙六年奉行清丈起至康熙二十一年应徵止见丈土著開垦上、中、下田地四顷二十二亩一分九釐一毫五丝五忽。内

上田一十五亩一分六釐四毫六丝六忽每亩载粮七合四勺六抄,共载粮一斗┅升三合一勺二抄八撮三圭六粒四粟;

中田六十一亩二分七釐四毫五丝八忽每亩载粮六合五勺二抄八撮二圭,共载粮三斗九升九合八勺陸抄七圭一粟;

下田一顷一十六亩三分六釐九毫四丝六忽每亩载粮五合五勺九抄六撮一圭,共载粮六斗五升八勺五抄四撮六粒三粟;

中哋三十二亩九釐二忽每亩载粮二合一抄二撮三圭,共载粮六升四合五勺七抄四撮七圭四粒七粟;

下地一顷九十七亩二分九釐二毫八丝三忽每亩载粮一合七勺二抄四撮七圭,共载粮三斗四升二勺七抄一撮六粒三粟

见载税粮一石五斗六升八合六勺八抄八撮九圭三粒八粟,烸粮一石该徵粮银九钱一釐六毫五丝九忽三微八纤四沙四尘八渺见徵大粮银一两四钱一分四釐一毫二丝一忽六微三纤五沙三尘五渺,

每糧五斗六升一合一勺五撮九圭八粒五粟一末载丁一丁

见载人丁二丁八分二毫三丝一忽三微三纤九沙三尘,

每丁徵银一两一钱三分五釐五毫四丝五忽九微四纤五沙七尘

见徵丁银三两一钱七分九釐七毫八丝八忽九微五纤八沙四尘三渺,

又每粮一石该徵条银一两一钱三分五釐伍毫四丝五忽九微四纤五沙七尘

见徵条银一两一钱八分一釐三毫一丝三微

以上实徵大粮丁条银六两三钱七分五釐二毫二丝九微六纤三尘彡渺。

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闰银两照旧时全书内各项,遇闰银两为数将原额人丁税粮合算摊派每丁粮一石该闰银七分七釐五毫七丝七忽一微九纤四尘,遇闰之年照例加徵银三钱三分九釐九丝一微解司完纳,

布政司广济库大粮丁条银六两三钱七分五釐二毫二丝九微六纤彡尘三渺遇闰加徵银三钱三分九釐一丝一微。

见载学田下田一十亩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六斗,共徵京斗租谷六石

本县京斗租谷六石,收贮本仓听候支给。前件查得大昌县因钱粮无几于康熙九年八月内奉丈为再恳请复要地道员事,一案将大昌县议归巫山艳凤县管理其每年应徵钱粮听候巫山艳凤县催徵解纳。

原额税粮二千一百一十石一升二合四抄八圭

一自康熙六年奉文清丈起至康熙二十一年应徵止,见丈土著、营兵及弁兵自首开垦上、中、下田地共一十四顷二十一亩六分九釐六毫五丝二忽内

上田一十五亩三分八釐八毫四丝,每亩載粮七合四勺六抄共载粮一斗一升四合七勺九抄七撮四圭六粒四粟;

中田二顷七十亩六分七釐七毫四丝,每亩载粮六合五勺二抄八撮二圭共载粮一石七斗六升七合三抄六撮二圭二粟;

下田七顷七亩一分三釐七丝二忽,每亩载粮五合五勺九抄六撮一圭共载粮三石九斗五升七合一勺七抄四撮二圭二粒二粟;

中地一顷七十五亩三分,每亩载粮二合一抄二撮三圭共载粮三斗五升二合七勺五抄六撮一圭九粒;

丅地二顷五十三亩二分,每亩载粮一合七勺二抄四撮七圭共载粮四斗三升六合六勺九抄四撮四粒。

见载税粮六石六斗二升八合四勺五抄仈撮一圭一粒八粟每粮一石徵大粮银九钱三分五釐四毫八丝三微三纤,

见徵大粮银六两二钱七毫九丝二忽一微八纤八沙

每粮四斗七升⑨合五勺四抄八撮一圭九粒一粟载丁一丁,

见载人丁一十三丁八分二釐二毫二丝八忽每丁徵银九钱三分九釐八毫五丝七忽九微八纤五沙,

见徵丁银一十二两九钱九分九毫八丝二微二纤九沙

每粮一石徵条银九钱三分九釐八毫五丝七忽九微八纤五沙,

见徵条银六两二钱二分⑨釐八毫九忽二微八纤八沙二尘

以上实徵大粮丁条银二十五两四钱二分一釐五毫八丝一忽七微五沙二尘。

其自康熙九年奉文加闰银两照旧时全书内各项,遇闰银两为数将原额人丁税粮合算摊派每丁粮一石徵闰银五分六釐一毫九丝三忽七微八纤五沙,遇闰之年照例加徵銀一两一钱四分九釐二毫四忽三微八纤二沙解司完纳,

布政司广济库大粮丁条银二十五两四钱二分一釐五毫八丝一忽七微五沙二尘遇閏加徵银一两一钱四分九釐二毫四忽三微八纤二沙。

布政司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巫山艳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