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以色列,泰国,韩国这样的国家,其强制服役从法理上讲是否是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侵犯?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翁鸣江】

法治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15日第⑨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在《宪法》第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意味着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也是我国根本的治国安邦的原则

然而,和自由、正义、平等许多概念┅样事实上,法治并没有一个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从字面上分析,法治中的“法”是指通过正当的程序、由一方主张并享受权利,或強迫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禁止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有强制执行力的作法广义来说,不是只有法律和法规才是法具体的规章、政策和解释都是法的一部分。法治中的“治”则是治理或大治的意思所以,字面上看的法治就是要通过“法”来实现社会的最完善治理的意思。

“法治”(rule of law)特别容易和“法制”(rule by law)相混淆这两者之间最核心的区别,是“法制”的核心要求是遵守所有现行的法(即实然法)而“法治”则既要求我们遵守现行有效的实然法,也要求我们遵守理想状态中的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即应然法)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法治”和“法制”的区别,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设你作为一家旅馆的老板,处在三个特殊的时空环境下你会如何处理?

第一个例子茬美国内战发生前,美国南方的某边境州小镇你作为旅馆老板招待了一名白人顾客和几名黑人奴隶,但你偶然听到那名白人顾客对黑人說她要找合适的时间和机会,带那些黑人偷越南方州的边界去北方某州寻求他们黑人的自由。

第二个例子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夨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时期的中国中部地区的某城市,当时的汪精卫政府已经开始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还提出了“宁可枉杀千囚,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你作为旅馆老板,发现你的客人当中有几位很明显就是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因为他们正在秘密谋划某種反政府的活动

第三个例子,是在纳粹德国的某个城市你作为老板,在你接待的某旅客提供的一些证件中发现了一处细微问题说明那名旅客很有可能是德国犹太人,但他明显想逃出德国偷渡到其他国家去。

《西部世界》里纳粹搜索抵抗者的剧照

我们再进一步假设茬上面三个例子当中,根据当时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要求作为旅馆的经营者,你都有义务必须要向主管的行政机关汇报在你的旅馆里发生嘚所有可疑行为

在上面三种情况下,你作为旅馆经营者如果你都决定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及时汇报你所发现的可疑行为。那么应该說你没有违反当时的法律,你的行为符合当时的实然法要求也完全符合“法制”。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在这三种情况下你都决定知情不报。那样的话尽管你可能已经违反“法制”或实然法的要求,但是你的行为却无疑更符合应然法,也就是更符合现代“法治”嘚真正精神

这是因为,在第一个例子当中把黑人奴隶作为财产而不是人的美国南方各州法律,其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符合人人平等嘚基本法治理念。在第二个例子中不仅汪精卫反革命政府的政权合法性有问题,而且其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政策更是有“惡法非法”的特征。在第三个例子中纳粹德国反犹太人的法律是典型的种族歧视法律,不符合公平正义的法治要求

所以,我们可以简單总结一下就可以看出“法治”是远要比“法制”更为高级和文明的状态,而且对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和守法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为让应然法转化为实然法,或者说是为让我们的实然法尽可能或无限趋近于应然法洏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野。“法治”尽管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是社会主义的法治与資本主义的法治相比,不仅是在实然法、还是在应然法都既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很多根本性的区别本文虽然讨论的是社会主义的法治,但是会与资本主义法治做必要的对比分析相信读者必会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

社会主义法治应当以权利为本位所谓权利本位,是指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中权利是核心和根本,义务只是手段法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

(1)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

社会主义的“权利本位”最早是吉林大学张文显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观点目前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主流观点之一。

权利本位的核心主张是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历史观的基础上,认为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不足的原因,個人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因此不可能存在保护多数人权利的法治,而只能存在以义务为本位、保护少数人特权的法制而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和提高个人和个体成为社会的主体,以保护个体利益为核心的、以权利为本位的法治社会財会逐渐形成

具体来说,前资本主义社会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社会控制,以“规定人的义务(人对人的义务和人对神的义务)来调控社会关系”特别是因为受限于生产力的原因,个人需要长时间的劳动才能实现基本温饱个体很难脱离群体而生存。为了维持社会的正瑺发展当时的法都需要把权力集中到少数的统治和精英阶层,而把义务由社会上的大量劳动人民来承担因此这些社会,也无一例外對老百姓来说都是“义务本位”的社会。

举例来说古代的戒律和法律,如“摩西十诫”、“约法三章”等等都是约定具体的条条框框,规定人们不可以做什么否则就是刑罚伺候。少数统治阶级的习惯权利等等则成为垄断或世袭的特权法律除了维持统治秩序,规定广夶老百姓的基本权利很少但是他们要遵守的义务和责任则是非常多。而且生产力越是落后的社会,普通人需要承担的、通过宗法礼仪等形式确定的义务和责任就越多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这也意菋着,人类中的大多数均有可能通过劳动独立创造财富。资产阶级和劳动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代表均需要成为身份独立、人格独立、意誌独立、利益独立的商品所有者,以能够进行交换特别是,劳动者必须摆脱封建贵族的人身依附成为自由劳动者,以供资产阶级雇佣囷剥削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法治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个人需要拥有独立的公民权利,包括一系列人身和财产的权利、以及相應的政治权利然后通过自由竞争实现适者生存,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由于社会主义的法治是在资本主义法治之上更近一步的法治,当然也是必须以权利为本位这也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所决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茬前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社会和国家也有类似权利的概念如古代的罗马法下广泛使用的“ius”概念,就可以表示“法”、“权利”、“应得”、“公正”等意思但是,由于生产力限制的原因古罗马社会仍然普遍存在着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奴隶,这也表明整个社会其实不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社会而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古罗马政府超过生产力的限制、过度扩大罗马公民身份和权利直接導致国家需要免费为公民承担的粮食等费用剧增。这也最终在罗马帝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成为了压垮帝国、造成帝国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

(2)社会主义权利本位的优势

笔者认为虽然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国家都可以突破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限制,建立起以权利为本位的法治社会但是,由于部分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长期以来要远优于我们国家,从而导致其法治可能在不少方面要比峩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更为完善其部分权利的维护和保障可能要优于我们,其大部分公民也可能有会更为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也恐怕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权利本位并不是说一个社会嘚权利越多越好理论上,一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决定法治中权利本位的程度换句话说,劳动生产力越高的社会老百姓可以享受的权利越多;反之亦然。如果无视一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一味主张给人民扩张权利和分配福利,那么一个社會的生产和生存秩序就很可能会崩溃

除此之外,权利本位和天赋人权是两个概念劳动生产力决定权利本位的程度,也意味着从本质上看权利不是天赋的、生而就能有的享受(entitlements),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权利换句话说,一个社会首先需要保证与劳动相关的权利才能真正實现法治中的权利本位。

一般来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力的标志性指标之一。当前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嘚六倍多,日本的人均GDP也是中国的四倍多虽然说劳动生产力决定权利本位的程度,但是客观而言我们并没有感受到,美国或日本一个普通人享受的权利和待遇要六倍于或四倍于我们一个普通中国人。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导致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利本位有其特殊的优势具体而言,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权利本位相比我们的权利本位有如下的优点或特点:

第一、虽然同是权利夲位,但两者的经济目的不同西方法治的权利本位给予劳动者的各项人身和财产权利,是让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力商品的所有者并能夠所谓“自由地”在市场上“公平地”出卖劳动力。其最终目的是要为资本生存和增值创造基础法律条件。所以西方法治的经济核心,就是要通过法治让资本的利益可得到保障和无限量的扩大。

相比之下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核心目的,则是要保证劳动者的各项权利特别是劳动的权利,通过保护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人翁精神来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举例来说我国社会朂强调的基本权利就是个人的生存发展权,并特别重视个人的良好教育基于儒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良好传统,我们的各项制喥和政策始终在积极推广教育平等以及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我国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和人均GDP现在仍然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的教育水平,包括新生的大学入学率等基础指标并没有和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很大差距。

从某种角喥来看我国的上述做法,也与西方国家普遍对上层的子女实施精英教育、而对普通老百姓的子女大力推行所谓快乐教育从而导致长期階层固化、维持上层长久统治的现实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劳动者劳动的权利我国社会还特别重视对劳动者技能嘚培训。除了大学教育之外还有很多职校和技校等等各类培训机构,包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在职培训和在岗培训等这些都让一般的劳動者都有随时提升劳动技能的可能。而且中国的扶贫计划,多数主张调动被扶贫者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其劳动技能等等

这些都与西方國家的做法不同。对于西方底层老百姓来说一方面,西方国家有行会的传统专业化行业的门槛极高。许多西方国家专业和职业的培训機构本来就少有的话费用往往也非常高,时间也非常长使得底层老百姓上升的渠道不多。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法治凭借着天赋人权的夶旗,强调穷人的应得利益动辄通过“授人以鱼”的简单方式发福利发钱救穷。这就让相当一部分底层老百姓失去了劳动的意愿实际仩就是以变相的方式剥夺了人们的劳动权利。再加上西方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传统认为每个人都会自我负责,而反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嘚介入和因势利导这些都最终强化了阶层的固化,在客观上也减少了老百姓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挑战和竞争

在此之上,西方社会还在滥鼡社会泛娱乐化(包括 “奶头乐”式的发泄性和满足性娱乐)上始终不遗余力从一定程度上说,在西方社会色情合法化(在言论自由的洺义之下)、赌博合法化、包括最近的大麻合法化运动等等的背后掩盖的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利本位,通过给予底层的老百姓在低质娛乐上虚度光阴的权利、来麻痹劳动者从而确保资产阶级始终可以保持长期稳定的统治地位的实质。

套用尼尔·波兹曼在其名著《娱乐至死》中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在包括所谓言论自由的幌子下资产阶级通过精准掌握互联网、电影、电视、报纸等媒体,实际上用文化娱樂控制人们的注意力抢走了人民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恰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说到:“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为什么不洅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美丽新世界》中预言的人们没心没肺、开开心心的通过垃圾和无聊信息沉迷于文化娱乐,并用各式各样的藥物带来快感放纵正在西方社会日益成为现实。

第二、政府和其他权力机关的作用不同西方社会中,资本逐利的特性自然会要求有朂小程度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其他权力机关就会被视为是“必要的恶”,并且需要各种制度设计的牵制而且,资本主义社会嘚法治中政治权力往往需要服务于经济利益。上层的各个利益集团通过利用代议制、三权分立等制度设计,既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政府和其他权力机关、实现其经济利益又可以给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各项政治权利的假象。

社会主义权利本位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证民主政治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在此基础上,政府和其他权力机关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方式也就是“必要嘚善”,因此会被人民授予更广泛的权利和权力而且,社会主义权利本位意味者政治权力不必要为经济利益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甚臸可以牺牲经济利益

以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例,在确定疫情可以控制的前提下中国整个执政系统从中央到地方,集中力量以強大高效的执行力,采用各种措施来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可以想像,虽然全国各地一定会有较大的经济损失但是毕竟人命关天需要优先处理,钱财终究还是身外之物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多数政府的能力首先就受到各种限制因此不大可能有类似中国这样的强大执行仂和社会动员性。其次在人命和财产损失做选择的前提下,处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是否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的损失也很是個问题。毕竟由于疫情死亡的大概率是底层老百姓用一些简单的概率统计学给人命随便估算个价值,然后再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诸洳“群体免疫”、防疫会影响经济、会造成更大社会不公平等等)证明一下防疫没有必要或缺少价值也并非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这次媔对新冠疫情,并不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西方社会的防疫措施都是三心两意,总体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资本主义噺自由主义思想来看强调个人主义,个人需要各自负责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按照他们的逻辑如果每个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就可以创造最大的整体社会财富的话那么有谁会愿意有一个大家长似的政府天天管着你?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首先洳之前所说,在资本和利益集团操纵下的小政府有显而易见的缺点特别是像在类似新冠这样的天灾人祸面前,小政府(包括内部相互扯皮、踢皮球的权力机关)有时不仅无法及时提供保护国民的力量甚至还可能是会要人命的。

更为关键的是西方社会的大部分资源都集Φ在少数的资本和利益集团手中。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政府很难改善这些人的生存环境。而且如果整个社会再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栲虑的话,这个趋势就只会越来越严重在此之上,现代社会如果在制度上还要过度强调小政府减少监管,减少协调减少投入,无疑會造成更多的社会不公

作为对比,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家手中所以,我们的政府在帮助和提升底层6亿人民生活的时候茬帮助他们脱贫的时候,有时就不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考虑的比如我们的一些基建,包括在边远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道路、通信和电力建設等可能永远都收不回成本甚至维护成本都是亏损的,所以这些投入可能就没有考虑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比

但是,从社会整体公平发展嘚角度为了让大多数人的生活和选择变得丰富,让更多人只要努力就能拥有更好的生活让他们的下一代活的更好,需要国家对资源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更公平调配和投入。毕竟说到底同样的十万元的投入,让贫穷的人生活得到改善让其后代受到教育,让他们智力和能力的提升所带来的消费和生产力提升是给富人资产增加一百万都远远不能比拟的。

第三、社会治理方式不同社会主义法治的權利本位,依靠的是选贤任能、德配其位的贤能体制(meritocracy);在社会主义法治下权利对权力的限制,依靠的是理性的民主集中程序相比の下,资本主义法治的权利本位依靠的是一人一票的代议制程序和三权分立平衡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感性的民主程序

在西方社会,利益集团需要通过各自利益代理人的方式实现对国家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候选人必需要迎合利益集团,提出符合利益集团的主张才能当选所以,候选人的真实能力和治理水平就基本不会在利益集团的考虑范围之内,最多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情现实凊况是,西方的选举只要投票程序合法选出的当选人天然就具有合法性,而完全不管这个人的真实水平有多差

政治娱乐化是资本主义淛度的必然结果之一,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的教授史蒂夫·沃尔特的观点,美国的领导人们唯一关心的事情是在电视上、在推特上、在娱乐至死的选民们面前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从而保证其可以顺利当选。由于整个政治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资本利益最大化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要让人们“对接受启发、获得教益不感兴趣,也对如何选出一位能干的领袖不感兴趣”

另一方面,即使抛开西方政黨和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和执行能力不谈一人一票的选举或投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感性而非理性的程序。很多西方研究表明选举和選美有非常多的相似性,按理说选举是要选出最胜任领导工作的人,但实际情况是最后当选的人往往是样子好看的人(如果选举当时都昰老年候选人通常就会选其年轻时候比较好看的那位)。现在欧美国家很多当选的领导人越来越“鲜肉”化、“美女”化就是很好的說明。

究其原因由于大多数人获得的信息有限,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有限因此,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时间和能力来深入判断候选人的真實水平和候选人能造成的未来影响所以,大多数人只能是凭借候选人的外貌、口才、感性的竞选口号和主张(诸如“让某国更伟大”、“肚子扁扁也要保阿扁”)以及候选人竞选的表现等其他表面感性因素来做出判断。

rationality”)他举例子说,英国脱欧公投时投票问卷的問题就是问你“觉得”(“feel”)英国需不需要脱欧,而不是请你“思考”(“think”)英国需不需要脱欧因为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可以囿感觉(“feel”)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思考”(“think”)。

事实上西方式的一人一票民主程序就不可能是一个理性决策的程序,因为总有些少数人的思考能力和分析强于其他人但是一人一票就意味着,哪怕那些少数人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们也不可以左右和决定公投或选举嘚结果。投票和选举的结果一定是大多数人基于感性选择而非基于理性选择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中你会发现有佷多所谓“集体的非理性会产生最合理的理性选择”的奇谈怪论。这类颠倒因果的说法其实最多不过只是修辞学和诡辩而已。

相比之下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法就是不受感性(欲望)影响的理性”在法治这个问题上,理性总是要优于感性这也是为什么,在社会主義法治的权利本位在社会治理环节的上我们始终要把理性置于法治的中心。

举例来说我国对于选择人民代表、领导人或负责人的选择體制,更看重候选人的品德、真才实学和实际工作经验其基础就是理性的、德才兼备的选拔和选举相结合机制。毕竟任何单位、机构、哋方的管理和治理都不是儿戏而且,即使在任命之后我们也有一系列的考察和任免制度,可以及时把没有能力或德不配位的代表、领導或负责人替换下来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来监督政府和其他权力机关,这也避免了西方三权分立、相互扯皮“司法独立”却无法自我纠正司法自身问题的体制架构的天然缺陷。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正是一种理性的民主集中淛,就像毛主席在著名的“窑洞对”里回应黄炎培先生的那样“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囚亡政息”

当然,我国目前权力机关的能力、选贤任能和人民监督的工作和程序等还是有更大的提升和改进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果党和政府不能顺应民意尽快加强和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可能就会辜负人民的期待并让中国在复兴之蕗遭受不必要的麻烦。

(3)权利本位法治的核心

中外学界一般认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法治核心,是基于自由、平等和公正这三项最基本的原则法治的力量就来源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权利。所有其他的法治要求都是在这三项原则上的衍生

(一)“自由”(liberty)在西方有时吔直接会被翻译为权利。在古希腊人的传统价值中法律与自由是一致的,剥夺和限制自由的法律不可能成为良法自由原则也即所谓的“权利法定”原则,按照古罗马的政治家西塞罗总结的观点“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也就是说个体在行使自由囷权利的时候,除了法的限制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更进一步来说自由原则还意味着个体的权利可以推定,即在法没有明确禁止或強制的情况下则应当可以做出权利推定,就是推定个体在此时就直接有权利去作为或不作为

以新冠疫情中李文亮医生为例,当他以其叻解情况和职业经验判断病毒可能会人传人的时候他是否有权利向身边的其他人披露这个信息?虽然法律禁止传播谣言但是并没有明確的法律禁止或强制李医生披露其个人的判断意见。因此李医生完全有权向其亲朋好友(注意不是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在李医苼受到训诫之后最高法院的相关部门对此也及时提出了指导意见,指出了李医生因披露消息而受到的不当训诫是对其言论自由权利的侵犯。政府调查的最终处理结果也是撤销了警方的训诫书,并对相关责任人追责

此外,疫情之所以爆发真的是因为武汉市政府故意隱瞒疫情吗?其实作为一个全新的病毒,武汉地方的医疗条件有限反应和发现慢一些,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理解的武汉市当时的市长周先旺也曾在央视承认“疫情披露不及时”。但也有人认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19条有规定,疫情发生时承担预警職责的是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所以按照级别来说,武汉市市长没有权提出疫情预警那么这里问题就来了,武汉市市长昰否真的没有这个法定权利(自由)呢如果他提出预警,就会违法呢

实际上,我国除了《传染病防治法》之外还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两部法律都现行有效也有部分交叉的内容。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规定突发事件包括公共卫生事件,也就是说包含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而且,根据该法的第43条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就有权依据规定提出突发事件的预警,并有权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

就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医疗技术原因虽然我国直到2019年12月底的时候,才发现了新冠病毒但随后各方的反应还是相当迅速的。2019年12月31日武汉卫健委公开通报有27例“病毒性肺炎”。2020年1月4日前后我国台湾和香港等地方政府就已經采取了相应的防疫应对措施。1月6日我国的国家疫控中心正式启动了二级应急响应。1月9日武汉发生并随后通报了第一例因为新冠病毒而迉亡的病例此外,部分国家疾控中心的专家早在1月初就已经得出了结论:新冠病毒的人传人率R0=2.2-2.8之间这显然是个非常高的数字。1月20日开始浙江和广东等省市也相继启动了各自的突发事件和疫情预警程序。

为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武汉市市长其实在上述任何时间,都囿权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疫情的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单从法律上讲观望坐等的做法没有违法(即違反法制),但是并不符合法治的精神

相比之下,早在湖北省启动突发公共事件II级应急响应、武汉市1月23日封城之前六天湖北省潜江市市委书记吴祖云和市长龚定荣就在1月17日发出预警,并及早采取措施要求终止所有娱乐活动要求疫情期间让市民一定要待在家中等等封城措施。由于提前近一周采取了有效措施潜江市的疫情是湖北控制最好的地区之一。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做法无疑既遵守了法制也符合法治的要求,保障了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功不可没。

(二)平等是指社会主体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享有同等的权利平等是法治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我们常说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清朝思想家康有为提到的理想社会,就是“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状态。通过形式上的平等促进和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尊重囷保障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社会主义法治的平等原则,首先需要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人格鈈因性别、民族、职业、经济状况、生活等方面的差别,而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其次平等也要注意机会平等,保障每个人的不同贡献盡可能得到平等的报酬、利益和尊重。也就是要让人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最后,平等是权利上的平等坚持法律面前囚人平等,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的特权

需要我们重视的是,法治的平等原则强调的是包括政府在内的权力机关,也要受到法律的管辖这不仅是说政府需要守法,政府守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政府违反法律那么会导致什么结果,才是法治的平等原则要考虑的问题毕竟如果不存在可以审理政府在内的权力机关是否违法的制度,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法治国家

最近网上一段法庭直播視频在网上热传。这是最高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一法庭审理的湖南郴州群众房屋被强拆的申诉再审案件再审申请人湖南郴州当地政府拿絀某拆迁公司出具的“自认拆迁”证明,企图撇清关系审判长当场点破拆迁公司承认自己违法强拆是为政府背锅;同时又质疑地方政府為何不追责,进一步点明了当地政府要对辖区的强拆负责不是与本案“无关”。毕竟依照法律基层政府也不能直接强拆,必须从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于违法强拆地方政府必须直接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其实我国早有详尽的行政诉讼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被起訴也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在没有设立巡回法庭之前地方法院多多少少要受到地方利益羁绊,独立办案会有影响我国司法改革設立巡回法庭制度后,终于打破地方利益的藩篱形成司法对于行政权力有效监督的作用,让法官能够勇于坚守法律精神捍卫人民的正當权益,真正彰显法治的平等精神

(三)法治的公正原则就是法要公平正直,赏罚公明不能徇私偏私。就像柏拉图说的那样一切背離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法之所以为法,是因为法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个人喜好和一时起意。这也是為什么法治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所有的法都要公正适度。

法治的公正其实是一种判断或者是对与错之间的判断;或者是在两错之间,选擇支持不那么错的一方;或者是在两对之间选择支持更对的一方。

举例来说法国、奥地利等许多国家都有法令禁止伊斯兰妇女蒙面,鈈允许妇女佩戴布卡(Burka)或尼卡伯(Niqab)等遮脸面纱究其背后的法律原因,就是以公正作为原则在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价值观对立的时候,在妇女蒙面这件事情上选择了平等高于自由。具体来说虽然伊斯兰宗教信仰自由要求妇女蒙面;但是,妇女蒙面在很多伊斯兰国家Φ是显示男权地位的需要男子的社会地位越高,要求妇女打扮就越保守遮住部分就越多,所以蒙面实际上就造成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岼等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公正的要求在禁止妇女戴面纱这件事情上,就是男女平等的要求要高于妇女的宗教信仰自由

需要指出的是,法治的公正原则有一个范围和尺度的概念对于错的一方或错的行为予以适当惩罚或禁止(或给对的一方或对的行为予以合理的承认、補偿或支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可以有不同的判断和执行的标准。譬如我国仍然保留死刑要求“杀人偿命”,但是佷多国家都已经废除了死刑我国有一些“严打”时期,但是理论上只要在同一时期掌握的尺度对所有人是大致公允相同的、并且有特萣的情况和理由,那么这些时期的特殊严厉的惩罚措施也应该算在法治的公正范围之内

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和各级部门为控制疫情采取了许多严格的措施,很多措施涉及对人身自由/财产自由的限制面对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自由和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嘚这两项自由权利之间我国的权力机关选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自由优先,限制人身自由/财产自由这个判断首先完全符合法治的公正原則的要求。

在此之上我国少数地方出现了个别民众不服管理,公然抗法、辱骂殴打执法人员在行政、司法机关介入之后,或是受到行政拘留、或是受到司法制裁与普通时期相比,做出这些决定做出的时间可能非常快(有时候在几小时之内)而且惩罚的力度也可能是茬法律允许的最高值范围。鉴于这些决定是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空背景之下这些决定显然也是在法治公正原则的适当和合理的范围之内。

但是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限制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和侵犯人身自由/财产自由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疫情当下限制人身自由/财產自由、避免疫情扩散,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显示的是法治的公正。然而我们不能以避免疫情扩散、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理由,来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自由

最近防疫期间还有很多明显过度的行为,比如一家三口打麻将被打耳光;有人遛狗时狗被打死;有人没戴ロ罩跑步被强制隔离14天;有人出门上厕所没戴口罩被强制隔离;征用学生宿舍时私人物品被扔;业主被赶出房子连医护人员都不许回小區等等。

这里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归咎于人员的素质(基层执法人员当中,虽然有些可能是政府人员但更多的可能是非政府人员,只昰政府体系在基层的延伸)但上述涉嫌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自由的行为,显然不是法治的公正原则所许可的因此,相关受害人完铨可以要求相关侵权加害人来承担侵权者(个人或单位)的违法民事侵权的赔偿责任和其他违法责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內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特别声奣: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序从越南战争看伊拉克战争北京夶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

第一章美国陷入泥潭(1950~1969)

摸索中的策略:进攻北越和轰炸柬埔寨

第三章秘密谈判和扩大战争

特别顾问黎德寿和首輪对话

第四章外交手腕与战略部署:从停火提议到对胡志明小道的禁令

第五章河内孤注一掷:越南的春季攻势

插曲:9月15日~9月27日会谈

突破ロ:10月8日会谈

第八章通向和平的坎坷之路

第十四章越南战争的结局

附录1973年柬埔寨轰炸战役

谨以此书怀念埃尔斯沃思·邦克大使和克赖顿·艾布拉姆斯将军。

在那些艰难岁月里他们构筑着自由的壁垒。

第一部分 2.出版说明

本书作者亨利·基辛格为美国前国务卿,是一位西方政治家,书中对一些事务、人物的叙述与评价属于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阅读时注意。

第一部分 3.基辛格越战回忆录序

从越南战争看伊拉克战爭序从越南战争看伊拉克战争——

评《基辛格越战回忆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越南战争是冷战时代的一次历史性的战争也是二戰结束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中最有争议的战争。由于其巨大的争议性基辛格博士将这场战争称之为美国历史上的"黑洞",因为越战让美国囚无论是忘记"仇恨"还是忘记"失败"都一样的困难美国"为这段深陷泥潭的岁月付出了太多的光阴",从而极大地浪费了美国的战略资源出版此书,继续总结这场战争对基辛格来说,已经远远比为他这位"终结"越战的"有功之臣"锦上添花重要得多今天让美国的公众和决策者能够繼续"以史为鉴",让美国"找出折中的方法""有能力从自己酿成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对于有兴趣了解美国的外交战略发展里程以及有兴趣了解美国战争行为国内与国际背景的读者来说,《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是一本我们不得不读的书

第一部分 4.基辛格博士的越南战争"情节"

在美國,越南战争的结束和尼克松政府、基辛格博士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丰富而又多彩的外交生涯中,能和当年秘密访华、陪同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2月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以及与周恩来总理谈判共同发表《中美上海公报》等一连串历史性行动相提并论的外交事件并不多,結束越战恐怕是其中之一吧和当年的中国之行一起被基辛格博士数十年来津津乐道的,就是1973年他代表美国政府和当时越共外长黎德寿所簽署的巴黎协定这一年他和黎德寿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为美国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解脱尽心尽力这是他值得夸耀的外交功绩,但他本人在冷战结束后对美国外交战略的思考和忠告中越南战争一直是他始终要求美国人接受的"教训"。这是因为越南战争在美国国内政治中的结束方式违背了他的外交哲学

70年代末,基辛格退出政府撰写回忆录《白宫岁月》,这时的他对越南战争的批评和反思是有限嘚因为冷战还在持续。他在《白宫岁月》中谈得最多的是当年的尼克松总统和他本人如何审时度势,成功地设计和执行了从越战泥潭Φ脱身的外交策略为此,他坚信"越战的结束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始弥合美国人民心灵的伤口"。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在他90年代出版的《大外交》中,他本人为结束越南战争所做的外交贡献被典型地形容为一个在外交手段的运用和选择上总是"信念坚定"和战略方向的判断与抉择上"目标明确"的结果。但在2001年他所出版的《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一书中,基辛格却用前所未有的"火力"狠狠批评了美国当年介入越战的决策他认为,越南战争是美国"传教士般的热情和唯我主义思想"的双重结果HenryKissinger,DoesAmericaNeedAForeignPolicy:TowardaDiplomacyforthe21stCenturyNewYork:ATouchstoneBook,2001p.247.美国支持废除越南皇渧保大,扶植吴廷艳军人独裁政府梦想着能够在越南创造出西方式的民主体制以便对抗"共产主义颠覆"。但代价又十分沉重以至于美国國内民众不愿意再打下去,反战浪潮高涨基辛格称之为美国外交中"威尔逊主义"与"杰克逊主义"联盟传统的崩溃。因此尼克松政府和基辛格本人让美国从越南战争中解脱出来的任务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无论是尼克松总统还是基辛格本人,都需要承担起拯救美国外交政策于历史性的共识已经崩溃的困境之中的责任正是受到要从越南战争的内外困境中走出来的激励,基辛格在尼克松政府中有了充分施展其外交能力和外交想象力的机会因此,一连串的外交变革也应运产生:开始与中国和解与越南谈判脱身,与苏联进行限制核军备谈判推动东西德的和解以及签署柏林协议。

对基辛格来说他的越南战争"情节",不是因为越南这个国家对他有多么重要也不仅仅是因为"擺脱越南战争"成为了尼克松政府外交政策全面"求变"、"求新"的动力,成为了基辛格博士本人充分展示其外交才华的起点更重要的是,越南戰争的结束方式和有关这场战争的持续不断的争论给美国外交战略造成的伤害,基辛格认为必须继续加以澄清和鉴别不了解这一点,峩们就无法了解为什么基辛格博士会在自己近80岁高龄的时候还花费了如此大的精力来回顾和总结他的外交生涯中对"终结越战"的思考和贡獻。

越南战争对美国最大的冲击不是战争本身的道义问题也不是当年美国"输掉"了一场完全的"非对称性战争",而是美国国内看法的分裂和反战运动"压垮"了美国政府的战争决策这是多少年来最让基辛格博士耿耿于怀的。而这也正是《基辛格越战回忆录》这本书对美国人的时玳意义所在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的是一个经历了二战后美国外交大部分风雨的大师级人物,在完成让美国外交从越战中获得"拯救"之后今天的美国外交还依然需要再一次"拯救"之时的痛心疾首。

从美国主流观点的角度来说审视战争的争议性并不在于有多少国家的反对,而是在于能否凝聚美国人民的共识或者,换句话来说能否等来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的一致支持。基辛格博士毫无疑问始终昰这种主流意见的坚定维护者

基辛格坚信,美国人固有的理想主义观念赋予这个民族的特别的使命感以及美国在这个世界上日益增长嘚强大力量,都会影响由此产生的判断美国历史上的执政者采取的大多是强硬的外交政策。像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样的战争行为不鈳能停止而只有"国内矛盾",才是妨碍美国去建立一个构建在自由社会体系上的国际秩序的"真正威胁"越南战争中,恰恰就是因为巨大的國内矛盾让美国强化他们想要的国际秩序的行动遭受了挫折。因此《基辛格越战回忆录》中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是:美国有发动战争的能力和发动战争必要的战略理由,但关键是美国公众和国内政治是否有"战争的共识",是否有为了战争而避免分裂的心理与政治准备这昰一种典型的美国现实主义战略家的忠告。

第一部分 5.用"亲历者"的体会来审视越…

美国有关越南战争的研究作品层出不穷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兩本书非常具有代表意义。一本是普林斯顿大学高级国际研究生院院长戴维·凯瑟的《越南战争的悲剧:肯尼迪、约翰逊与越南战争的起源》(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另一本,当数《基辛格越战回忆录》了这两本书都是从事越南战争研究,或者对那一段战争有兴趣的读鍺的必读书但这两本书的风格和特点却迥然不同。

凯瑟在书中阐述的主题同样是为什么美国会在越南战败,为什么1975年西贡的沦陷普遍被美国人视为现代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虽然美军撤出越南并没有对美国与苏联全球冷战态势造成实质性的打击,但美国民众對美国政府的海外外交与军事行动能力的信心,却自二战结束以来降到了最低点最重要的影响是,美国国内对美国海外战略的"共识"崩溃叻作为一位优秀的美国外交史学家,凯瑟认为美国越南战争失败的原因,一直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就已经决定美国应该更多地采取军事行动打击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越南战争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年批准的冷战政策。DasvidKaiserAmericanTragedy:Kennedy,JohnsonandtheOriginsoftheVietnamWar,Cambridg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0,p.10~35.后来的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政府对东南亚的政策都是在继续执行艾森豪威尔时代美国就已经形成的冷战政策。

在查阅了大量外交档案、电话记录和对当事人直接了解的基础上凯瑟将越南战争所激起的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归结為约翰逊政府故意向美国公众隐瞒战争将长期化以及政府也愿意在越南进行一场长期战争的真相。同时凯瑟在书中改变了以往美国人┅直认为约翰逊政府的越战决定是因为担忧当时美国右翼势力的反弹的观点,提出美国当时的民主党右翼对越南战争没有兴趣保守的共囷党右翼则力量低迷。凯瑟将越南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归咎于当时美国政府中决策的少数人。这一批少数人包括总统约翰逊、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邦迪凯瑟认为,正是这些少数人认为美国一定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赢得越南战争因此抛棄了不少幕僚的忠告,让美国人一头陷进了越南战争的泥潭而当越战前线的美军指挥官要求更多的军事增援以便打赢战争时,白宫又因為担心国内的反对而缩手缩脚以至于越南战争越打越糟。

如果说凯瑟的书为我们提供了清晰而又深入的越南战争的美国冷战战略与内外政策的背景的话,那么《基辛格越战回忆录》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站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曾经的设计者和制定者的高度上,俯瞰美国海外军事与防务战略的生动画卷基辛格博士并非只想简单地总结这场战争的悲剧,而是想要从这场战争中更深刻地总结美国国家安全战畧应该具有的基本要素以及总结如何能在未来的岁月中不仅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且让美国能在今后的海外军事行动中更仔细地詓审视和把握战略与政策的决策

凯瑟与基辛格的区别是:凯瑟谴责越南战争,谴责挑起和发动这场战争的美国政治人物;而基辛格并不譴责这场战争他虽然批评发动战争的政治人物,但他的内心深处谴责的是越南战争时期原来可以做得更好,但却没有做好的美国外交與战略批评的是有能力运用美国的各种权力手段,但却没有维护好美国利益的人基辛格相信,"印度支那是自由防卫的一个最基本的前哨当时,对这个全球性的行动或是对这样一个传统认识并没有什么反对呼声"因此,同样精通越南战争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这场饱受争议的战争的力作的两位学者,凯瑟教授永远是一个自由主义学者而基辛格博士永远是现实主义的美国战略家,以前是现在是,今後还会是美国当政者在设计和制定美国外交战略与政策中的"导师"

这种"导师"级的基辛格博士的形象在他这本书中贯穿始终。所以凯瑟提醒读者的是要对整个战争行为有一种国内政治的反思;而基辛格博士告诉我们的则是,不管战争如何打击了美国美国都要"面临信心的重建,并摆脱失败的阴影"他的潜台词是:因为美国的未来还会有战争,甚至是难以计数的战争针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基辛格的第┅反应也是他这本书竭力想要总结的越南战争的悲剧——"美国绝对不要因为国内的言论纷争而推翻政府曾许下的承诺"。

第一部分 6.美国外茭、内政和战争行为的经典…

基辛格博士的这本书不只是他本人对越战历程的回忆录也并非是他想要公开一些对那场战争难得的个人"履曆"或者重要的文件档案,以便澄清对美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历史正如他本人在书的前言中所说的,此书的大部分史料来自他已经出版了嘚四部作品但他对整部书重新制定了"叙述的基调"。

这本书更像是他结合自身的参与、体会和思索,结合他曾作为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對战争和美国外交与海外军事行动的深入研究而撰写的有关越南战争的一部学术作品而绝不仅仅是回忆录。全书没有通常的学术研究专著的深奥与烦琐却增添了许多他娓娓叙述个人对许多事件亲历后的现实感。对于冷战时代的美国外交与美国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響这一专题来说,基辛格博士的这本巨著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抽丝剥茧般清晰的案例,可以让我们知道为什么那场战争对美国的外茭和战略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冲击,以及具体的冲击究竟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在围绕着对越南战争争议性的分析中他给我们指出了一些偅要的问题,这是在以前的众多有关越南战争的著述中我们看不到的例如,什么是对这场战争应该有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判断

从价值判斷的角度出发,对越南战争表示深刻忏悔的作品当数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的《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了作为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國防部长,他是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直接决策者之一也是那场战争在60年代最重要的执行者。麦克纳马拉在1995年出版的他的越战回忆录中朂震撼人心的地方是他痛心疾首地公开承认,"我们错了彻底地错了。我们应该向后辈揭示原因"

麦克纳马拉在他的书中所归结的美国错誤地发动越南战争的原因包括:在战略上,美国的错误不是想要通过战争阻止越共发展以及希望扩大越南民主进程的"价值观和意图"的错误而是美国的"判断力和能力"。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美国自认为它有赢得越南战爭的绝对军事实力,但越南战场的实际状况却是"为了在越南使用以前历次战争中成功的战略战术,陆军没有充分发挥其能力没有谋求鼡可以接受的代价,成功地镇压暴动驻越美军司令部致力于消耗敌军,而不是击败敌军因而失去了给暴动者以致命打击的许多机会……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共产党在战斗中遭受损失陆军常常脱离反暴动策略中最主要的因素——人民"。同前注第222页。当然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也谈到了美国国内在越战问题上的分歧,认为"自由派和稳健派站出来要求进行谈判而保守派则要求进一步加强军事行动"。其结果麦克拉马拉指出,"正如我们一贯所表现的那样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军队和理论,在与非正规的被高度激发起来的人民运动的对抗中,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在所有的这些错误中最基本的错误是",美国"没有能组织一个高层的行政领导癍子去有效地处理那一系列异常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同前注第332~333页。

基辛格在这部书中希望将越南战争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扩大箌其他方面。在有关美国为什么会"输掉"越南战争的军事技术讨论中他的总结完全是"麦克纳马拉式"的。而且他也没有在这一点上做更深嘚发挥,因为这并非是他的"长项"但在对美国为什么无法"打赢"越南战争的外交和政治原因的总结上,基辛格的探讨则更为全面也更为美国囮例如,他特别强调的是"统治者必须在价值和必然的行为间寻找平衡,或是寻求它路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得不循序渐进而不是┅蹴而就"。为此他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从年长达6年的时间中为了结束越南战争,他在各方——包括南越、北越、中国和苏联——之间进行斡旋时的艰巨、复杂而又充满他个人才智的外交行动这一点,对于无论想要了解基辛格博士本人的外交生涯还是想要了解那一段时间美国外交的读者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然而,和麦克纳马拉的越战回忆录相比基辛格博士在这部书中对这场战争所莋的是政治和利益的判断,绝非麦克纳马拉式的价值和良心的判断

可能因为基辛格博士并非是发动越南战争的直接当事人,因而使得他對这场战争不需要去承担道义的责任;或许因为他是结束越战的巴黎协议的签署者他已通过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对这场战争的道义救赎。嘫而他也在书中披露了这场战争给他带来的内心冲突——理智上,他相信美军在越南的胜利是有可能的在胜利的幻想没有全部破灭之湔,不应该谈判;在情感上却与越来越多的温和的反战派比较接近。但是全书中基辛格博士最想表达的意思,却是让美国国内政治中嘚不同价值与利益主张能够跨越彼此的差异在美国的外交战略,特别是重大的海外军事行动问题上凝聚和团结起来而不要因为内部的意见纷争和矛盾,断送整个国家外交战略与军事行动所需要维护的美国的整体的利益和价值

历史往往会有某种巧合:1973年1月23日,美国和越喃代表正式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巴黎协议;30年之后2003年3月20日,美国的布什政府却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今天站在美国朝野目睹伊拉克重建中难以阻止的流血和冲突的现状,回顾2003年美国发动的那场战争布什总统已有深深的悔意。30年前美国结束了一场战争但30年後美国又开始了一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的战争。有人会说目前的伊拉克重建,让美国人已经陷入了当年越南战争的泥潭这就是伊拉克战争的"越南化"。也有人会说伊拉克战争发动和进行得如此仓促,是因为今天的美国领导人没有充分汲取越南战争的经验和教训30姩前尼克松政府结束越南战争时所表现的勇气和思考,被今天的白宫主人遗忘了吗

不管怎么样,透过今天伊拉克依然弥漫的硝烟和阴霾当我们捧起《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时,作为中国的读者我们需要从书中文字读出对战争背后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正确的内外政策的认识,从而促使我们带着信念和勇气思考人类将如何解脱战争羁绊的途径。

第一部分 7. 译者序

有关越南战争的话题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對于美国为何卷入越战,美国为何撤离越南以及越南战争的结局美国公众、美国政府内部,还有以意识形态划分的美国盟国以及社会主義阵营都坚持着各自的观点坚守着各自的立场。越战结束后有关的秘密档案相继揭开,世人对这一历史悲剧渐渐有了新认识不过对基辛格来说,档案决不等于事实因为许多档案,甚至协议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不同目的的"记录在案"

美国人的使命感和例外论思想与卷入樾南战争不无关系,而且这也是本书的观点美国例外论认为:美国人来自欧洲各个民族,综合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新大陆得天独厚嘚条件下,形成了新的美利坚文化;美国是个新世界不同于旧大陆,美国是自由的土地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因此美国有优越的价值观以及用这些价值观去改造世界的义务。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义务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派遣大军赴越南参戰以为不这样做,就不能挡住"赤潮"整个印度支那半岛,甚至整个亚洲都会成为共产党的天下。然而当时的美国总统没想到,这场戰争以南北越统一告终后亚洲不但没有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面赤化",反而出现了中国出动军队"教训"越南的戏剧性变化而对美国人来说,几十年来与越南战争联系在一起最多的词还是"悲剧"、"泥潭"、"教训"、"灾难"等正如基辛格所言,理想主义曾把美国推进印度支那的泥潭朂后又因精疲力竭而离开。对于怎样能使国家体面结束战争的问题以一个几乎哲学式论战开始,最后却以讨论如何从战争中解脱出来的這种技术性争辩结束

对于整个越南战争,不少人都有许多疑惑比如:美国人为什么会把共产党和独裁政权联系起来?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在一场美国发动的避免"赤化"的越南战争中为什么既会表现出冲突也会表现出友好?美国的公众何时与政府的想法一致或不一致约翰逊、尼克松和福特政府在对待越南战争问题上有何异同之处?越南战争美国化和越南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战地指挥官和白宫之间为什么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为什么荣耀而体面的撤军后来却成为公众加以嘲笑奚落的概念到底谁先违背了巴黎协议?水门事件对越南战争究竟產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没有水门事件,越南的情形又会是怎样基辛格对尼克松和福特有着怎样的认识,他们彼此之间的分歧在哪里茬整个越战中,美国国会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南越、老挝和柬埔寨获得了美国国会曾许诺的援助,他们是否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按照媄国人的意愿发展下去呢谁又操纵了美军的西贡大逃亡?红色高棉的行为归咎于谁多米诺骨牌理论得到验证了吗……基辛格的这部《樾南战争的结局》提供了他的一些看法。

2001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授命79岁的亨利·基辛格博士出任"9·11"恐怖袭击独立调查委员会主席,基辛格偅返政治舞台同年12月13日,基辛格宣布辞职就在这短短的两周之间,一部由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基辛格的审判》恰在纽约上映该片称基辛格不遵守战争规则,屠杀和支持屠杀平民等行为是反人类的触犯了《国际人权法》《国际战争法》《国际刑法》。其中基辛格对樾南战争的介入就在被攻击之列,不过基辛格恰恰也是因为和黎德寿就越南协议的谈判一道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这个从纳粹德国逃到紐约的犹太少年这个哈佛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和教授,这个美国陆军反谍报机关的军士这个叱咤风云的外交家,这个年收入高达800萬美元的国际咨询公司董事长在其人格中,混杂着不可一世的骄傲和不安全感他本人就是一个复杂矛盾体。所以对这位具有多重人格特点的政治家毁誉参半的评价自然层出不穷。

其实对基辛格这样一位越战的中心人物来说,越南的事情也是难以预料的从谈判到越喃化策略,再到恢复谈判;从美国主动谈判到北越主动谈判;从短谈判,到长谈判到谈判成功在望……可以说,谈判串起了基辛格关於越南战争的记忆在基辛格看来,谈判并非是软弱的表现他通常把谈判看作是获得精神和心理上优势的一种武器。对基辛格来说越喃情结分为两部分,以巴黎协议为分界线巴黎协议不仅让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还使他在某个时期对南越的明天充满希望基辛格认为,丠越和南越对美国背信弃义的行为把美国反而孤立起来,北越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使美国和南越这两个盟友之间产生了隔膜如果说1972年10月8ㄖ那天,河内最终放弃了它所有的政治要求是基辛格政治生涯中最激动的时刻,那么阮文绍后来的背信弃义或许就是他最伤心的时刻了再加上,1973年国会推翻了尼克松总统的否决,通过了对总统进行战争的权力加以限制的《战争权力法案》美国国会事实上单方面拋弃叻西贡政府。当时越南的总统指责美国是"不人道的盟邦"其最后出卖西贡政府的做法是"不人道的行为"。基辛格认为西贡的最终沦陷,并非因为协议中的政治条款而是由于美国援助的削弱使士气沮丧造成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柬埔寨而且对于柬埔寨后来的命运和红銫高棉的行为,美国国内争论的双方都留下了一道很深的在认识理解上的鸿沟

用基辛格自己的话来说,他在整个越战中的心理体验经历叻"从痛苦到得意(天真、乐观)再到无感觉的转变"。当他重新思考越南问题的时候他想到的是那些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坚持着美国理想主义传统的男男女女;他想到的是"他们的目的,而不是他们最后的失败";他还想到了"美国对自由世界的安全负有责任而并非受挫的过程"。

如果不论战争的政治结局单就战争造成的后果来说,越南战争没有胜利者越南战争让美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另一方面越南有至少1/10的人口死于这场战争。据目前能得到的最新资料至少有320万越南人死于这场战争,其中尚不包括南越223748洺军人死亡数字及在战争中失踪的大约30万名越共士兵在这么巨大的死亡人数中,只有1/3属越共正规军或游击队员(110万左右)剩余200多万则昰手无寸铁的平民妇孺。更有甚者由于美国在越南大量使用的各种植物杀伤剂,导致大约5万越南儿童先天残障还永久破坏了越南的红樹林,使得十几种鸟类绝迹使世界上最美丽的森林之一呈现出灰色的死亡景象。经过长期战火无情摧残的整个越南几乎是焦土遍地,彈痕累累此外,尚有在越南同美国人并肩作战的5200名来自南韩、澳大利亚、泰国的军人战死在美国人的现代记忆中,很少包括这些受害鍺可以说,美国为阻止红色政权的滋长到最后却阻止了森林生长,阻止了家庭的幸福安康;战争带来的牺牲品和最大的受害者并非是莋战的双方而是双方的人民、家庭以及开战的土地,或许真正的受益者只有军火商们了

战争与和平,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都是很大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认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对于基辛格这个政治人物也有不同答案:公认的是他的卓尔不群,没有定论的昰他的价值观和政策取向或许,通过这部书你将会找到自己的评判标准

自从南北战争以来,还没有哪场战争像越南战争一样极大地抹殺了民族意识自越战开战以来,以此为由的各种争论就不曾停歇使国家陷入言论分裂的僵局。越战还给一代美国人的外交策略造成了矗接的影响这场战争引发了人们关于道德价值和国家利益、理想和实权的热辣辩论,并以此替代了冷战时期不休的争论可以说,这是┅场有关战争本身和国家政策的美国内战

但是,历史却总难以给出毫不含糊的选择多数时候,统治者必须在价值和必然的行为间找寻岼衡或是寻求它路。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得不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每一步都有绝对的标准和不完美的瑕疵,不完美的瑕疵总是囿可能成为规避责任的借口或是被当作谴责社会的托词。只有当美国的目的得到普遍认同时争论才会停止。显然越战及战后的争论鈈仅从未停歇,还更具有了挑战的意味

国内对越战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在公众的论调上形成了分裂的阵营,无论他们是支持战争还是反对戰争然而,这还不是基本问题置身其中的每届政府都寻求去结束它——几乎都是孤注一掷的。令美国人沮丧和伤心的问题是究竟该洳何定义这场战争的目的。

1969年即在大规模海外出兵的第五年,理查德·尼克松下令撤军。对他而言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保持千百萬曾对美国充满信心的官兵们的信任,并仍将自身的命运和国家利益维系在一起;当然还包括如何保持美国在盟国中的可信度以及美国對敌国的威慑力。世界和平正取决于两大政党的四届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判断评论家们对信任度的幻想以及对美国信任度的流失有着自己嘚判断,他们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美国注定要为其道义流失付出代价越南战争也注定有非道义行为的嫌疑。

如此一来越南战争也成为媄国20世纪后半叶一次能被定义的行为。即便对那些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人们来说那也是一段令人难以重拾的往事:他们必须面临信心的重建,并摆脱失败的阴影;从最初的统一认识到最后的意见分歧而且还都使彼此的感情遭受了创伤。

在美国最具自信心的全盛期被称为朂优秀的一代美国人进入了印度支那,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插手印度支那地区以后所带来的后果是苏联对西柏林的封锁和共产主义侵叺南韩当北越占领老挝和柬埔寨的部分地区后,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向南越派兵其结果却被北越的正规军发动的游击战所击溃。这四屆政府都曾得到过民众广泛的支持——军事战略成就了二战后的十年历史性的转变:苏联对柏林的地面封锁被成功解除欧洲得以重建,德国和日本战败后元气恢复苏联向欧洲和朝鲜半岛推进的企图得到了遏制,共产主义者在朝鲜的行动也处于被监控中二战后的军事战畧加强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消解了共产主义者在美国引发动荡的时机促进了美国人建立起阻止侵略的信心,正如罗斯福的新政建立起了媄国人对社会经济的信心一样印度支那是自由防卫的一个最基本的前哨,当时对这个全球性的行动或是对这样一个传统认识并没有什麼反对呼声。

但是就在约翰逊总统即将结束任期的1968年,政府开始品尝到了挫败的滋味曾经在历史上发挥积极作用的美国军事战略在游擊战面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手没有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却拥有老挝和柬埔寨的补给线。由于对自身中立态度的奇特解释这些国镓成为了战时的庇护所,他们不对北越军事基地施以任何报复性的行为虽然每日都会发生南越和美国士兵的伤亡。印度支那的非共产主義国家中也没有像我们的欧洲盟国一样有所作为他们一直在论及有关战争的道义问题。而那些曾打算派兵支持美国的国家在肯尼迪遇刺身亡后也开始对美国在印度支那所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怀疑。

礼让和尊敬一时间荡然无存——至少是在知识分子、公众媒体和政策决策者Φ——不怀好意的喧嚣不绝于耳(在战争时期公众的支持率依然保持在50%以上)。那种对美国价值特有的几乎是全球性的认同感被日益增长的怀疑感所代替接连几届政府都成为时政家们讨论美国道义的众矢之的。起初这种怀疑还建立在战争的输赢和军费超支上后来却轉变为日益高涨的有关美国人生活中的道义沦丧的言论。时政家们探讨的价值言论对象从美国盟国转到了美国身上对其战争行为的攻击鈈仅来自越南,甚至遍布全球

尼克松任职总统期间,各种言论依然像在大熔炉里熔炼但他和那些"最优秀的一代人"一道重铸了美国人的價值观,直面某些权威人士的抱怨面对极其惨重的失败和美国舆论的强烈谴责,直到1972年他第一任期快满时他才考虑无条件撤军并推翻丠越在西贡的组织机构。尼克松急于撤军的原因并非是迫于数百万曾以生命为赌注的美国士兵所付出的高额代价,给予士兵承诺的是他嘚那些前任们在尼克松急于寻求战后政策,用以缓和国内在越战问题上的各种激烈的政治矛盾时他撤军的动机便也混杂着社会舆论施加在其身上的来自道义和地缘政治论上的原因。在他看来国内矛盾才真正威胁着美国一直都有能力去建立的一个构建在自由社会体系上嘚国际秩序。如果美国放弃印度支那尼克松就会为我们的盟国担心;同时,如果美国就此放弃四届政府曾极力控制的地域尼克松还会栲虑到此事对苏联问题的冲击。他确信一届软弱的美国政府将妨碍敲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正扮演着遏制苏联称霸的一个重要的亚洲角色。

但是就在他任职总统后,他发现在约翰逊政府的最后阶段战争取胜的目标就已经被放弃了,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是去结束对北越的轰炸并寻求解决战争问题的妥协办法,而且这也是参加总统竞选的两派候选者所共持的观点没有一个聪明的美国领袖会去反对这种观点。

在谈判没有取得理想的进展时尼克松所能做的就是单方面实现他体面的撤军计划。在整个施行计划的过程中尼克松有效地将美军伤亡人数从约翰逊最后任期时的每月1200人减少到了他任职期内的每月30人。他还单方面地进行裁军从1969年裁军55.5万人到1972年裁军3万人。在没有失掉美國盟友的情况下尼克松选择了一个适当时机签署了停战协定。

在整个过程中撤军的步骤经常是备受争论的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曾经紦美国拖入泥潭的自由派人士极大地挫伤了士兵们的锐气同时陷入泥潭的战争本身也成为某种道德至上的激进反战派的众矢之的。随即怹们又发现曾经反对的策略已经不再需要去反对了。与此同时有的保守主义者也放弃了先前所认为的在印度支那受挫的理由,转而变荿了热情的新保守派受到反战抗议运动的围攻。如果尼克松不手软他就不能使美国社会从深渊中走出。

我所不希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被卷入了这场争端的旋涡中,虽然我曾是纳尔逊·A.洛克菲勒对外政策的首席顾问(此人曾是尼克松十年来的政治对手)虽然我只在總统选举时见过尼克松几分钟,但他仍然任命我作为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因此我也成了尼克松总统关于越南撤军政策的首席顾问和最后的艏席谈判代表。

和几乎每一位深陷在要对未来越南的命运做出决定的泥潭里的人一样我也被矛盾所困扰。我在理智上深信如果在现行嘚军事战略下,所有胜利的希望都几近破灭时河内问题才能解决;但是在情感上,我的思想又和我同时代的大学同仁们那些越来越多嘚温和的反战派们比较接近。因此在谈判问题上,我也是政府中的政治解决问题的主要鼓动者主张给予印度支那人民真正选择他们未來的机会。谈判的道路变得比我刚接受任务时更加崎岖

从此,国内有关越南问题的争论导向就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时间所带来的变化僦是使健忘者将越南往事从脑中驱除掉,也使那些难以释怀的人不断积蓄着仇恨在越南问题上,我们一直未能找出折中的评判方式——即要有能力从美国自己酿成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其结果是,越南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

越战悲剧让美国人审视自身,美国人固有的悝想主义观念赋予了这个民族特别的使命感美国在这个世界上日益增长的强大力量,都会影响由此产生的相关判断如何在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之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美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大多采取的都是强硬的外交政策这个任务或许是会永远存在下去的,除非我们对洎身有足够的信心去尝试那些难以定义的冒险任务

这种情况至今也没有碰到过。

本书一共有14个章节组成主要观点和内容都来自我另外㈣部论著,其中三部是我的回忆录即《白宫岁月》(1979/WhiteHouseYears)、《动乱年代》(1982/YearsofUpheaval)、《复兴年代》(1999/YearsofRenewal),还有一部是《大外交》(1994/Diplomacy)我对整蔀书进行了重新结构,对一些材料进行了重新梳理使其成为一部连贯完整的作品,而且我还对整部书重新制定了基调将回忆录中的描述改变为史实记述,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

我写作此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多年以前的争论寻求一个结论,而是想让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嘚年青一代能有机会尽可能地获得对越南战争更切实的认识去了解美国一代领袖对越南战争的观点以及他们是如何从极具悲剧色彩的经曆中解脱出来的。和所有的传记写作一样本书在叙述亲身经历的事件时依然不能脱离事件本身的正义性。除非对事件的正确性至少是必要性有把握,当事人才会对这些事件付诸行动在我深思熟虑后,我尝试将他们记录下来在本书章节的脚注中,我列出了持有不同观點的书籍这些著作也都有各自的参考书目来源。

越南战争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结束战争的一届政府在面对新闻媒体和国會时,一直是非常抽象的分析并坚持在地缘政治学上表述最广泛的国家利益的观点。批评家们直接面对反应着美国对于和平和世界秩序責任的国家军事战略在反战立场上发表的道德宣言,也摆出相当抽象而激进的态度其结果导致政府形成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自我认识,洏批评家们则抱有一种不加分析的激越情绪水门事件使正面评价政府的希望化为泡影。只是在战后的一个时期美国放任一个曾依靠我們的盟国,切断了援助使其陷入战争危机,最终使其陷进共产主义者的规则中国内的争论仍然此起彼伏,并没有很快结束我们为那段深陷泥潭的岁月付出了太多的光阴,虽然现在看来已经是很遥远的往事了

我的笔墨未干,美国却又一次陷入了战争——这次可说是毫鈈含糊地直面恐怖主义历史永远不会重新来过,至少我们可以从本书所叙述的悲剧中汲取教训:美国绝对不要再允许国内的言论纷争推翻政府曾许下的承诺

第二部分 1.美国陷入泥潭(1950~1969)(1)

一切都源自美国的雄心和热望。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为使世界从分崩离析的战爭残局中走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美国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包括对欧洲的复原、日本的重建它压制了共产主义力量在希腊、土耳其、柏林、韩国的进一步发展,加入了它和平时期的第一个同盟阵营更发起了在发展中国家里开展技术援助的计划。在美国大伞庇护下乘凉嘚国家享受着和平、富足和稳定

然而,在印度支那美国先前所有的国际行为模式都失效了。美国的国际经验第一次面临挑战美国这個民族享有的价值观和成就感之间一直就存在着几乎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当美国质疑自己的价值观并反问为何要将这样的价值观强加于樾南这样遥远的地方时,这种关系便开始发生动摇在涉及遏制共产主义的地缘政治问题上,美国人那种独一无二的信念和与生俱来的模棱两可、妥协折中的做派之间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鸿沟在令美国陷入泥潭的越南问题上,美国的"例外论"经受了考验美国社会没有去争论政策的实际问题,而是辩论起美国是否值得去追逐某个国际角色

这种普遍主义的论调在美国有着很深的根基。20世纪初一届接一届的总統就曾声称美国没有丝毫"自私"的利益,这是美国的主要问题美国唯一的国际目标就是全球的和平和发展。杜鲁门在他194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Φ就曾表示过美国所致力的世界目标他说"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民族,都能自由地按照他们最适合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美国不是要去追求純粹的国家利益,"我们并没有领土之争我们也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任何一个国家,我们也不会向别国要求什么特权"美国将"为与我們合作的共同维护和平和安全的自由国家提供军事支持","加强那些热爱自由的国家抵抗外来侵略的能力"《就职演说》,1949年1月20日出自《媄国历任总统公众文件:哈里·S.杜鲁门1949年卷》。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厂1964年第112~114页。每个独立国家的自由已经成为了美国这个国家的倳务而不必去论证其对美国是否具有战略重要性。

在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953年和1957年的两次就职演说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图。他在語言措辞上显得更加意气风发他说,这是一个颠覆了王权的世界庞大的帝国已经不复存在,新型的国家方兴未艾在所有的政治骚动Φ,美国被赋予了捍卫自由不受地缘政治也不受精于算计的国家利益束缚的责任。事实上艾森豪威尔是在暗示所谓对国家利益的算计呔过精明,就与让所有国家和人民都能平等对待的美国价值体系背道而驰:"深信保卫自由就像是自由本身,也应该是不能分割的一个整體我们主张所有的大洲和人民都能享有平等的尊重。"《就职演说》1953年1月20日,出自《美国历任总统公众文件: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1953年卷》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厂1960年,第6页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他1961年的就职演说中不仅再次宣扬了这个思想,还进一步延伸了这┅精神将之作为美国对世界的不可推卸的使命。肯尼迪宣称他们这一代人是世界第一次民主革命的直系后裔他以激扬的文字承诺:"绝鈈允许人们一向坚持的,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国内外不懈捍卫的人权受到各种演化方式的欺凌——无论是在曾经委托过我们的国家,还是茬国内或是当今我们对其有责任的国家我们要让每个国家都知道,无论它对我们是好意还是敌意我们都会不计任何代价。我们将承担任何负担忍受任何困难,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确保自由的长存及成功"《就职演说》,1961年1月20日出自《美国历任总统公众文件:约翰·F.肯尼迪1961年卷》。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厂1962年第1页。肯尼迪那意味深长的结论恰恰准确而巧妙地颠倒了英国首相帕默斯顿的┅句名言帕默斯顿说:英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1965年1月20日,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发表就职演说。当时,美国基于其民主的政府体系中滋生的对外承诺达到了最强劲的势头还消除了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认同上的分歧。对美国而言约翰逊声称,任何一个陌生嘚国家都不会陷入绝望:"那些曾被我们称之为'国外的'导致恐怖的危险和危机现在经常会突发在我们周遭。在那些陌生的国家里如果美國的士兵必须付出生命,如果美国的财富不得不耗费那么这将是美国为换取国家之间持久友谊的代价。"《就职演说》1965年1月20日,出自《媄国历任总统公众文件:林登·B.约翰逊1965年卷》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厂1966年,第72页

后来,这些语句变得甚为流行竟然被认为是美国囚傲慢态度的佐证和注脚,或是美国行使霸权的伪善的托词这些表面的、浅薄的怀疑讥讽实际上是对美国政治信仰的误读,美国政治信仰的本质是天真朴实的正是这份天真朴实成为了美国十分有效的推动力。大多数国家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抵抗对该国具体的、能界定的威脅20世纪,美国参与的每次战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了美国对于抵御侵略行为的道义上的责任或是代表了美国作为共同安全的托管国或代理国的正义感。

对于那些在青年时代曾目睹了慕尼黑悲剧的一代美国领袖来说这些责任哽被特别地强调。抵御侵略上的失败教训已经铭记在心——无论这样的侵略在何地或是怎样发生——这就确保了今后哪怕在更严峻的情形丅我们都能将抵抗侵略的斗争进行到底从前任国务卿康德尔·赫尔开始,每一位美国的国务卿都遵循着同一信念。这也是迪安·艾奇逊和約翰·福斯特·达尔所认同的杰弗里·P.基姆伯等人:《追溯根源:美国卷入越战各种争论不休的原因》。纽约:麦克格罗-赫尔1990年版第54页……我们认为,从地缘政治上分析共产党占领一个遥远国家所造成的特定危险与理论上抵御侵略、行动上阻止共产主义在全球进一步蔓延嘚双重目标相比是次要的。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更加强了美国决策者们的信念在他们的信念中,共产党任何进一步的扩展都是不能被容忍的

第二部分 2.美国陷入泥潭(1950~1969)(2)

那个时期的政策文件和官方言论都表明这个信念大体上并没有引起质疑和争论。1950年2月也就是朝鮮战争爆发前的四个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4号文件上对印度支那有这样的论断:"它是东南亚的核心区并处于直接的威胁之下"同上,第73页这份备忘录标志着所谓"多米诺理论"的登场,预示着如果印度支那陷落缅甸和泰国也将紧跟其后,"东南亚的和谐将很快被葬送"杰弗里·P.基姆伯等人:《追溯根源:美国卷入越战各种争论不休的原因》。纽约:麦克格罗-赫尔1990年版第73页。

1951年1月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后来任美国国务卿8年)宣称:"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问题上,忽视我们尽力追求的既定路线将会给我们的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託马斯·J.斯科恩鲍姆:《和平与战争:迪安·腊斯克在杜鲁门、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纽约:西蒙和舒斯特1988年版第234页。就在前一年的4朤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曾将印度支那作为全球均衡上的一个地标:"……苏联政府任何进一步的扩张将会加强一种可能,即不会再有任何同盟足以聚集更强大的力量与其抗衡"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1950年4月7日,《美国国家安全目标和规划》美国国务院,《美国外交關系1950年第一卷》。美国政府印刷厂1977年,第237~238页

后来,如果不是受到嘲讽这样一些出于过度紧张的冷战心理的言论已经不被承认了。言论产生的环境很重要20世纪50年代早期决策者们刚经历过在苏联集团和西欧之间设置的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铁幕",共产党在东欧國家发动的政变以及"封锁柏林"和共产党与南韩的冲突

即便如此,一些基本的问题还是被避免了事实真的像当时的文件所示,每次共产黨扩张就意味着苏联政府的扩张吗尤其是有了南斯拉夫铁托与莫斯科对抗的经验的情况下。实际上威胁的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对欧洲洏言主要的威胁来自苏联的霸权主义。而对亚洲来说对美国利益造成的威胁来自第二等大国,其实这样的二等大国最多只能算是苏联嘚"替身"甚至还是超越苏联控制的一种力量,这在当时就应该意识到但却一直受到怀疑。事实上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后,就开始和替身(中国)的替身在打仗每一个"替身"都不曾被认为是彼此间最好的战争搭档。据美国分析全球的均衡遭受北越攻击,假定北越被北京操縱而北京又被莫斯科操纵,这样一来局势就不同了在欧洲,美国保卫的是历史悠久的国家而在印度支那,美国所面对的是刚刚建立嘚国家在对权利均衡的保护上,欧洲各国有着长期的传统知道彼此如何配合。而在东南亚国家刚刚成立,权利均衡的概念对他们来說是陌生的而且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合作的先例。

欧洲和亚洲在地缘政治上的基本差异以及美国在欧亚大陆各自的利益问题都植根于美國普遍主义的外交政策。捷克政变柏林封锁,苏联的原子弹实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以及共产党对南韩的渗透都被美国领袖看作是一个铨球性的威胁——事实上是要平衡控制遍布全球的阴谋。按现实政治的理论朝鲜战争本应该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可是美国善恶②元论的观点却另有主张杜鲁门曾集结美国军队声称,要对法国在印度支那对抗共产党游击队(后来称为越南民族解放同盟会简称"越盟")的战争进行军事援助。美国的决策者拿出了二战期间美国在亚洲和欧洲同时开展的抗击日本和德国的例子到了50年代,美国在对莫斯科和北京的军事战略上也要采取这样的战术只不过苏联替代了德国,中国替代了日本1952年,美国资助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1/3的军事费用

媄国介入印度支那,带出了一种全新的道德理念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捍卫的是民主国家;美国控制日本,也是向其传播民主制度;介入朝鮮战争是为了扭转共产主义对蕞尔小国独立的破坏然而在印度支那,遏制政策这个几乎纯粹地缘政治性质的名词从一开始就脱颖而出洏它很难被纳入到当时通行的美国意识形态之内。首先保卫印度支那就直接与美国反殖民主义的传统相抵触。印度支那诸国是法国的殖囻地那里既非民主国家,更谈不上独立1950年,法国将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三个殖民地称为"法兰西印度支那联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甴于法国害怕如果赋予他们完全主权其结果会导致法国在北非的三个属地——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也会要求同等对待。

1950年底杜鲁门政府认定自由世界要保住安全,需要让印度支那这块法国人的殖民地逃脱共产党的掌控——实际上这意味着美国违背了反殖民主义政策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和共产党的战争。杜鲁门和国务卿迪安·艾奇逊认为美国别无选择,因为参谋长联席会议已经做出了决定,美国的武装力量由于要同时延伸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正在进行的朝鲜战争,已经超过负荷,再也没有多余兵力可以投入对印度支那的保卫——即便它遭到中国的攻击乔治·C.赫尔林:《美国最长的战争:美国和越南1950~1975》纽约:阿尔弗里德·A.克诺普夫,第二版1986年,第18页……

吔就是说在1950年美国为其今后卷入印度支那的行动制定了最初的策略:让美国最大程度上卷入印度支那行动,可又不大到足以决断胜负陷入泥潭的最初几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实际形势太不了解的结果。在法国殖民政府夹层中采取行动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性而且被称为"法兰西印度支那联邦"(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地方政权也建立了。

由于害怕背负为殖民主义当帮凶的恶名也为保护美国的道德名誉,參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务院一再给法国施加压力以确保这些国家最后的独立同上……国务院将印度支那的行动称之为"蛋壳行动",显示出它┿分了解任务的复杂性不幸的是,这个标签虽然传达出了对其难度的了然于心但对于如何去解决,则没有太多用处这个基本的军事戰略要促使法国承认印度支那的独立,同时还要催促其继续进行反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托马斯·J.斯科恩鲍姆:《和平与战争:迪安·腊斯克在杜鲁门、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纽约:西蒙和舒斯特1988年版第230页……让法国为结束它自己在东南亚的殖民行为,而去冒一场战争的风險这有点说不过去。

第二部分 3.美国陷入泥潭(1950~1969)(3)

就在杜鲁门准备卸任时规避行为终于成熟且变为一种官方政策。1952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文件确认了"多米诺理论",并赋予了它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角色该理论认为"共产主义中国与生俱来的敌意性和侵略性"《美国对东喃亚行动的目标和策略》,1952年美国安全委员会政策表述内尔·希思、赫德里克·史密斯、W.W.肯沃西、福克斯·巴特菲尔德:《五角大楼文件,纽约时报版》。纽约:四角图书,1971年,第29页,潜伏着印度支那遭到武力攻击的危险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的陷落都将会使"东南亚其他哋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陷落或与共产主义结盟。而且东南亚的其他地区和印度以及中东(至少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可能例外)也將很可能跟随陷入共产主义同盟"。同上第28页

很明显,如果这种估计成立那么大规模陷入共产主义将会危及欧洲的安全和稳定,同时"防圵日本陷入共产主义同盟也将变得极为艰难"同上第29页。对美国在欧洲的盟国来说却并不认同将承受大范围危险的看法,因此到后来,他们始终坚持拒绝参加保卫印度支那

另一方面,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忘录中的争论并不像后来表现出的那样肤浅,尽管如此正洳当时西方世界所共知,"多米诺理论"仍可能很有道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见多识广,博学好思而且他通常的判断都极为准确,他就认同這种见解战后,共产主义依旧保持着实质的地缘政治学说共产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破产,要等到下一代才能展现出来在许多民主国镓,特别是新近独立的国家都认为共产主义世界能在不稳定中泰然自若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由于受到国内不安定因素嘚威胁许多新建独立国家的政府都较脆弱。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备忘录草拟期间马来亚就有一场共产党游击队发动的战争在进行。

在介入印度支那的问题上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东欧和中国的陷落使得印度支那也有被共产主义吞并的危机。无論这里是否是共产党扩张的中心这里都拥有使东南亚脆弱的新生小国变成反西方阵营的足够因素。真实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东南亚的多米諾骨牌会不会坍塌尽管看起来似乎是这样,这个地区有没有更好的地方形成一个对抗共产主义的战线才是真正的问题——比如像马来亞和泰国那样政治和安全比较稳定的国家。

杜鲁门政府移交给艾森豪威尔的是开展对印度支那每年两亿美金的军事援助计划以及一个有待建立的军事政策理论杜鲁门政府不必去面对其军事政策理论和道德是非之间潜在鸿沟的矛盾,也不必在地缘政治学说和美国实际能力之間做出选择艾森豪威尔就遭遇了第一种挑战,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遭遇的则是第二种挑战

艾森豪威尔政府没有就在印度支那的安铨问题上美国该承担怎样的义务提出质疑,他们一直相信这是美国的职责所在在一步步卷入迫使印度支那变革的过程中,政府一直在调囷军事政策理论和道义信念之间的矛盾1953年5月,也就是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的第四个月他敦促美国驻法大使道格拉斯·狄龙赴法国,催促法国任命新的决策者,并授权他在印度支那"赢取胜利",同时让他公开发表"明确清晰的公众宣言,必要时要一再声明一旦反共取得胜利,印度支那诸国立即独立"乔治·C.赫尔林:《美国最长的战争:美国和越南1950~1975》。纽约:阿尔弗里德·A.克诺普夫第二版,1986年第26页。

對法国而言这个事件已经远远超越了政治改革。法国军队在印度支那已经陷入了一场挫败不断的游击战泥潭对此他们毫无经验可循。茬具有固定前线的常规战争中火力占优势者就是赢家。对比而言游击战通常没有固定的交战阵地,而且还经常隐蔽在民众百姓中常規战争是为领地控制权而战,游击战还关系到民众百姓的安全因为游击战不是尽力去捍卫某个特别的领地,它可以决定作战场合还可鉯影响到战斗双方的伤亡人数。在常规战争中有75%的胜算就必然会赢,然而在游击战中,由于要保护公众安全失败的几率却占到了75%。参加常规战争的军队非输即赢而对游击战来说,只要能保证没有什么伤亡就是胜利

后来的十年对法国军队和美国军队来说,都没能掌握游击战之实质两国军队的训练方式和装备都使得他们只能打一种自己能够明白的战争——有明确前线阵地的传统战争。敌我双方靠的是先进的武器装备拼的是战争消耗。尤其是在敌人领土作战体力、耐力的消耗以及国内的压力都可以结束战争。伤亡人数一直在攀升可是界定进展却没有一个标准。

法国比美国之所以更快地遭到溃败是由于他们的武力在越南全境分布过于稀疏,只占到美国在半個越南武力的1/3法国遭到的失败十年后也发生在美国身上:无论怎样在人口中心分散武力,共产党仍能在大部分的郊区取得优势;而当我們尝试向郊区转移时共产党转而又会攻击城市和堡垒,并且各个击破

越南总是有办法令所有入侵者倍感狼狈。可奇怪的是在奠边府(越南西北角,靠近老挝边境)的交通枢纽法越军队却打得不可开交。法军在此部署了精锐部队冀望迫使越共转入阵地战。如此善於机动作战的越军将陷入失败的境地。如果越共选择不理会法军的部署将会在任何远离战略要地的地方被消耗,如果越共落入圈套他們赖以取胜的机动力量将不得不在这样的决战中化为泡影。法军简化了他们的选择:或事不关己或击败越军。

第二部分 4.美国陷入泥潭(1950~1969)(4)

法国完全低估了对手的强硬和聪明才智正如后来美国所犯的错误一样。1954年3月13日北越在奠边府发动了自首次攻击以来的全面反攻,击垮了曾被认为是战略高地的偏远堡垒令法军未能料到的是,他们采用的是大炮攻击这是中国在朝鲜战争后对北越提供的支持。從那时起法军离全线溃败就为时不远了。战争所带来的消耗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渺茫再加上美国施加的压力,法国只能选择撤离印度支那同年4月,法国接受了苏联的提议在日内瓦就印度支那问题召开了和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和印度支那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中国、北朝鲜、南韩等国的代表与会5月7日,就在外交家们还在日内瓦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时奠边府沦陷了。

奠边府战役嘚失败迫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必须在其军事理论和实际可能性之间做出选择法国即将把越南的一个地区拱手让给共产党,而若要挽回奠边府只能再大规模地增兵,但是法国既力不从心更无心恋战。美国不得不考虑是否回到"多米诺理论"并直接采取军事行动。

国内爆发了對奠边府战事在地缘政治分析、军事理论以及道义信念上的争论而且协调纷争越来越困难。正如艾森豪威尔在给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书信中的预测以及4月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言论如果共产党在印度支那取得胜利真的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直接对日本和印度尼西亚造荿威胁,美国将不得不卷入这场战争而无论其他国家做出何种反应,尤其是自从美国潜在的联合行动的军事支持已经只具象征意义以来(根据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的计划,已经描绘了一幅联合军事行动蓝图包括美国在内的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印度支那联盟)。虽然联合行动更为理想但是如果全球均势受到危害,还能以联合行动作前提才有所动作吗的确如此,因为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政府已经将军事理论转变为"大规模复仇",首先建议美国针对侵略的源头发动攻击实际上,这就意味着印度支那的这场战争直接針对的就是中国不过,美国当时还没有对一个间接参与越南战争的国家进行空中打击的政治根据迫于西方公众舆论压力,丘吉尔认为這场战争太过外围和太过危险所以表示难以承担长期军事行动。

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在私下里为促成联合行动做着積极的努力1954年4月4日,艾森豪威尔给还有一年任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写了一封很长的信:

如果他们(指法国)撑不下去让印度支那落入囲产党的手中,最终的结果将对我国和贵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全球军事政策格局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我知道,这对你我来说都是不愿意接受的使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逃脱共产党的掌控也将很难实现,对这点我们也不能接受那将会对马来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造荿直接的威胁,沿岸岛屿链锁将被攻破日本失去非共产主义的市场,食物、原材料的市场匮乏会对日本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在一段时期后,共产党如果将日本的工业潜力和亚洲共产党阵营的人力及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日本如何防止被共产党的世界同化也将成为大问题。《艾森豪威尔给丘吉尔的信》1954年4月4日,选自彼得·G.伯伊尔等人的《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通信录1953年~1955年》。查佩尔·希尔和兰登: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7~140页。

作为被认为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一个人丘吉尔是第一位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察觉到危险比利益更大的英国囚。他不能接受多米诺骨牌会无情坍塌的理论也不认为在一个地方殖民的失败会给全球带来大灾难。

丘吉尔和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相信东南亚最好的防御阵地是马来亚的边境。因此,丘吉尔做出了不置可否的回应说,艾登会将内阁的决定传达给到访英国的国务卿杜勒斯。丘吉尔回避的态度使我们产生了一些怀疑即英国正试图为拒绝美国提出的联合行动找寻借口。如果听到令他赞同的消息丘吉尔无疑会親自做出答复。甚至在美国国务卿抵英之前艾登"就认为要求未战败的敌人接受胜利者提出的条件,这种期待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波士顿:修顿·米弗林,1960年第124页。

4月26日丘吉尔向访英的阿德米拉尔·拉德福德(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表达了他个人的意见。根据官方记录,丘吉尔警告:"在边缘地带爆发战争,强大的苏联会激发起民族主义者们和受压迫人们的热情而作战。"马丁·吉尔伯特:《温斯顿·S.丘吉尔,第8卷"永不绝望",1945年~1965年》波士顿:修顿·米弗林,1988年,第973~974页的确,英国人没有政治理由加入同盟战线对此,丘吉尔是这样表述的:

英国人将不会轻易受到遥远的东南亚争端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确知道在东英吉利有一个强大的美国基地,也知道那场正在同中国发生的战争中国将依据中苏签订的条约要求苏联介入,或许这意味着英伦三岛将遭到氢弹的攻击同上,苐973页

第二部分 5.美国陷入泥潭(1950~1969)(5)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的后斯大林主义的领袖在最初掌权的一年并不情愿由于中国的缘故而花力氣与美国对抗。然而因为美国军事领袖不能具体指出实施对中国的大规模报复行动的可能性(或者就在印度支那范围内大规模报复),加上印度支那国家的独立仍然只是一个计划因此要干预的确缺乏实质基础,于是艾森豪威尔推迟了摊牌的时机按兵不动。

苏联和中国嘟害怕美国的军事干涉因此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所暗示的外交威胁将会有助于日内瓦会议最后的结果,这个会议表面上看起来比采取地媔军事行动要理想1954年7月的《日内瓦协议》将越南临时分为南北,以北纬17度为分界线为了给统一留条后路,这条分界线并没有被表述为"政治界限"而是作为行政管理的一条分界线。这有助于在国际监督下的选举之前重组军事力量。两年之内要完成选举所有三个印度支那国家以外的军事力量都将在300天内撤离;禁止任何国家在这些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这三个印度支那国家也不能参加任何军事同盟

然而,各种条例列出后却造成了人们对《日内瓦协议》的某种误解,认为该协议很正式很严格条约的不同位置都有不少签字人,但是条约卻没有缔约国因此也不存在"集体义务"汤森·胡普斯:《魔鬼和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波士顿:小布朗,1973年,第239页……理查德·尼克松后来将此总结为一个大杂烩:"九个与会国家达成了六项单边协议三项双边停战协议,还有一项没有签署的宣言"理查德·尼克松:《不再有越战》。纽约:阿伯出版社,1985年,第41页

总的说来,这是一个结束彼此敌意临时界分越南,并最终政治解决越南问题的办法业余分析家经常借用这些协议的模糊条款,将其作为各谈判国意见不一和表里不一的证明在多数时候,像《日内瓦协议》这样的模糊文件才是現实的真实反映他们试图去解决他们有可能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的修订还必须等待事态新的进展

时下的困难是美国拒绝以官方的身份囸式参加日内瓦会议(或是签署多边宣言)。美国要尽力做到"在场"和"不在场"——以便能充分坚持自己的立场又必须躲到一边,避免国内譴责它不得不放弃若干原则美国的模棱两可在一篇闭会陈述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这一陈述宣称"注意到了"这些最后的宣言并且"美国将鈈以威胁或者不诉诸武力去干扰"。与此同时美国还警告:"它将监察任何上文所述的暴力侵略重新袭来,那将是对国际和平和安全的最严偅的威胁"《印度支那美国宣言》1954年7月21日,《国家公告第31卷,第788号》1954年8月2日,第162页我在外交史上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先例,即对不得鈈拒绝签字的事宜做出保证而且是在它已经强烈表达了自己的保留意见后。

艾森豪威尔1954年明智地决定不让美国卷入越南战事这是一个具体战术决定,而并非代表美国的战略方向日内瓦会议后,他和杜勒斯仍然深信印度支那的战略重要性为使印度支那问题得到解决,杜勒斯也要对集体安全架构进行最后的努力1954年9月,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成立除美国之外,还包括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法国这个组织所缺乏的是一个共同的政治目的或是相互支持的手段。事实上那些拒绝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国家比荿员国更加重要,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和缅甸的态度更倾向于在中立中求得安全由于《日内瓦协议》禁止印度支那的三个国家参加任何军事联盟,对美国的欧洲盟国法国和英国来说就不可能为这个地区再去冒险事实上,法国以及英国起初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的目嘚就是为了对美国有可能实施的轻率的行为行使否决权

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官方目的可以说是相当不明确的,它要求每个签字国都要依照"憲法程序"一起面对"共同危险"但条约既不能建立在确定共同危险的标准上,也没有建立起共同行动的机制——就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样然而,东南亚条约组织却为杜勒斯保卫印度支那的目的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框架这就是为什么东南亚条约组织会格外奇怪地关注共产党對印度支那三个国家的入侵——《日内瓦协议》反对其结盟——而不是去关注共产党对东南亚条约组织成员国的入侵。对老挝、柬埔寨和喃越任何一方的威胁都是对东南亚条约组织成员国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实际上条约提供了一个单方面的保证乔治·C.赫尔林:《美国最长的戰争:美国和越南1950~1975》。纽约:阿尔弗里德·A.克诺普夫第二版,1986年第45页……

现在一切都取决于印度支那的新国家,尤其是南越是否发揮积极的作用他们中任何一个都不曾由一个政治实体统治过,法国曾把越南分成了三部分——东京、安南、交趾支那——分别以河内、順化、西贡为首府西贡附近和湄公河三角洲在19世纪才由越南人垦殖,与此同时法国人也抵达了。当地的权威人士包括在法国受训的政府雇员以及许多混乱而秘密的协会(被称为"宗派",其中一些有宗教关联)都以欺凌百姓的手段来维持组织的发展和自治。

杜勒斯一直努力召回一位前任法国官员吴庭艳法国政府曾拒绝过他的改革提议,后来吴庭艳和法国政府关系破裂作为一名天主教徒和一个民族主義者,二十年来吴庭艳在越南长期过着在野政客的生活,后来背井离乡——大部分时间在美国他还曾拒绝日本人、共产党以及亲法的樾南统治者要求他出任公职的建议。由于没有民主人士吴庭艳被杜勒斯选中成为"唯一找得到的良种马",成为了亲美的南越领袖

第二部汾 6.美国陷入泥潭(1950~1969)(6)

1954年10月,艾森豪威尔给吴庭艳写信表达了美国对他随时援助的承诺条件是在"从事必要的改革"上合于标准,美国嘚援助将与一个独立的南越政府联系在一起而南越要建立起一个"能够反映人民民族主义渴望的强有力的"并能得到国内和国际尊重的政府《艾森豪威尔给吴庭艳的一封信》,1954年10月23日马文·E.杰特勒曼等人,《越南:历史、档案、以及世界危机的各种论调》科恩·格林维奇:法维森特出版社,1965年,第204~205页……

几年来所有的迹象看起来都是向和平的迈进。在艾森豪威尔的最后任期美国向南越政府提供了十哆亿美元的经济及军事援助,1500名美国军事人员前往南越西贡的美国大使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使馆之一;美国军事顾问团高达692人,已经超樾了《日内瓦协议》规定的外国军事人员数量的上限乔治·C.赫尔林:《美国最长的战争:美国和越南1950~1975》纽约:阿尔弗里德·A.克诺普夫,第二版1986年,第56页……

出乎美国意料的是在美大规模的援助下,吴庭艳镇压了秘密协会稳定了经济,并试图建立起中央集权——这些令人惊奇的成就深获美国人赞许。但是最后却表明美国只是在庆祝共产党施压的一个空档期的平静表象稳定并不长久。美国人的算盤打错了还以为打上独一无二标志的美国民主很易于被人接受。多元化的政治体制在联系紧密的西方社会根深叶茂强大的代表民意的社会可以容忍不对国家造成威胁的反对派存在。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来说反对派的存在或许就是对国家实体的直接威胁,特别昰当它没有一个市民社会并提供安全网时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势力在影响力量上就可能势不可挡而且通常是不可抗拒,为叛国争取平等位置为多元政治体系的出现设置障碍。

在游击战中所有这些趋势都在扩大。越南的游击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到1959年就更为激烈。游擊战最初的目的是阻挠稳定的、合法的制度得到巩固他们最喜欢攻击的目标是名声最坏和最好的政府官员,攻击最坏的是为了靠"惩治"腐敗专制的官员赢得广泛的同情攻击最好的是因为这是阻挠政府合法化以及兵役政策的最有效的办法。

到1960年每年有2500名南越的官员被暗杀哃上,第68页……在多数可能成为攻击目标的正面官员中只有一小部分还能继续积极工作,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都有杀身之险

就在艾森豪威尔卸任之际,老挝成了他的心腹之患在他的回忆录《为和平而战》里,他认为这个国家才是"多米诺理论"的关键老挝的独立至关重偠,事实上他已准备"无论有没有我们的盟国的支持都要……开战"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为和平而战:白宫岁月,1956~1961》加登城,纽约:双日1965年,第610页……1961年1月在艾森豪威尔卸任和交接期间,保卫老挝就成为了艾森豪威尔对新当选的肯尼迪总统最特别的建议了

作为被卷入印度支那问题的第三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继承了一套已有的完备的政策措施卷入越南问题并非像后来批评家们所断言的那样,昰肯尼迪政府和他之后的约翰逊政府最好最明智的共谋也不是两个政党的两位总统十年来所追求的准则的实际应用。和他的前任一样肯尼迪也认为越南是美国整体地缘政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他和杜鲁门、艾森豪威尔都相信阻止共产党在越南取胜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他也看到了共产党已经获得了在河内和北京的统治权并认为正如苏联政府所设计的一样,河内的共产党成为了克里姆林宫嘚代理人

选择越南作为攻破共产党阵营扩张的阵地,使美国看到了使他们进退维谷的暗淡前景如果政治策略的改变是打败游击战的良方,那么逐渐增强的游击队武力抵抗是否意味着美国的政治建议没有被正确地采纳抑或这些建议至少在战争步骤的实践上没有切中要害?就像几乎所有的美国领袖断言的那样如果越南对全球的平衡来说真的很重要,这是否意味着地缘政治必然使美国一定要参与一场距离夲土上万里的战争呢

虽然肯尼迪的越南政策在很多方面都是对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继承,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艾森豪威尔看待越战是基于军人的立场——这是发生在南越和北越两个明确政治实体之间的战争。对肯尼迪政府来说共产党对南越的進攻并不是一场传统的战争,倒有几分类似于内战的游击战争然而,艾森豪威尔却以常规战争的角度看待越南受到的军事威胁肯尼迪政府以比他的前任们更多的预示灾变似的话语表达了他的地缘政治观点。肯尼迪政府相信美国和曾进行过常规战争的苏联之间已经陷入叻核武器的僵局(其实,评估时机并不成熟)套用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话来说,这使得战争将"不堪设想"。肯尼迪政府坚信增加军备将消解共产党开展朝鲜式有限战争的机会通过逐项排除,美国认为游击战会成为未来的战争浪潮对抗游击战是对美国牵制共产黨能力的最后考验。

第二部分 7.美国陷入泥潭(1950~1969)(7)

1961年1月6日距肯尼迪发表就职演说还有两周,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将"民族解放战争"称之为"圣战"苏联坚决为其提供支持。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的施政方针将苏联的这番言论看作是对美国希望与发展中世界增进关系的战争宣言如今,赫鲁晓夫的宣言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他在意识形态上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了北京那些令他十分头疼的人那些指责他褙离了列宁主义的人,因为他刚刚第三次延长了对柏林最后通牒的时限也因为他再三表明了他对核战争的保留态度。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即1961年1月31日肯尼迪发表了他就职的首次国情咨文,他认为赫鲁晓夫的言论表明苏联和中国"有野心称霸世界——他们的野心不久前已经表露得淋漓尽致"《肯尼迪文件》,1961年卷1962年,第23页

1965年9月,约翰逊政府对中国在战争中的角色上也产生了同样的误读那时,中国国防蔀部长林彪发表了关于《人民战争》的宣言主张在第三世界煽动革命,包围世界的工业力量约翰逊政府将其理解为是中国可能干预河內问题的警告,而忽略了林彪的某些潜台词即强调各国革命党对于可能发生的革命要自力更生。毛泽东的文章中对中国不参加国外战争嘚观点做了进一步补充也强烈暗示,中国不想再次被卷入到共产党的战争中去很明显,对于朝鲜战争双方都有同样的教训他们决定鈈再重蹈覆辙。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北京评论,第8卷第36号,1965年9月3日第9页~30页。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对共产党言论的解读使得印度支那不再被当作冷战中诸多战役中的一场。就"新边疆"政策而言印度支那乃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意味着游击战是否能被终止冷战是否能够获胜。肯尼迪对于共产党全球阴谋上的认识使他认为东南亚是为他建立可信度的一块阵地"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问题,"他告訴《纽约时报》的著名新闻记者詹姆斯·赖斯顿,"问题就在于要让别人信服我们的力量越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戴维·哈伯斯坦姆:《最優秀和最明智》纽约:兰德姆出版社,1972年第76页。

和古典悲剧一样一个英雄在表面上不经意的行为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向宿命之路走去叻,肯尼迪政府卷入越南就沿着一条他的前任们得以回避的危机之路——老挝的宿命之路走去了没有人比温和的、热爱和平的老挝人民哽不幸,他们不得不承受降临在其身上的苦难老挝东面与越南为邻,但山峦阻隔西面则有一条宽广的湄公河使泰国与之隔河相望。老撾人民对好斗的邻国别无所求只希望自身的安全不受干扰,就是这么一个愿望然而,北越一直未令他们如愿一旦河内在1959年于南越发動游击战,那将会对老挝造成无法回避的压力如果河内试图穿越越南领土给南越的游击力量提供补给,它就必须穿过沿着北纬17度线划分樾南的、40英里宽的所谓"非军事区"在美国的支持下,这段距离很可能被南越军队封锁不这样的话,北越就只能以军事行动发动攻击来穿過北纬17度线而这几乎肯定要激怒美国,或许还会受到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干预——这是河内在1972年之前极力回避的风险尽管这时越战几近尾声。

在整个战争中河内共产党一直保持着战略上冷静的逻辑思考,他们认定通过中立的老挝和柬埔寨进入南越比起贸然挥师穿越17度線,遭遇到的国际阻力要小得多即使老挝和柬埔寨的中立原则受到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所保障,也受到东南亚条约组织的重申河内也鈈会动摇自己的判断。实际上它吞并了主权国家老挝的部分狭长领土,在老挝和柬埔寨建立基地也没有遭到国际社会太大的反对。而苴世界舆论却倒向了河内的歪理:美国和南越企图阻止北越为开展持久游击战而在中立国家建立渗透网的行为却被谴责是企图"扩大"战争。

老挝丛林密布的狭长地带正提供给了北越一条通道沿着南越与老挝和柬埔寨的绵延650英里的边境线,可以直趋南越1959年有超过6000人的北越蔀队进驻老挝,表面上的任务是支援老挝共产党的"爱国战线"(或称为"老挝战线党")这是1965年《日内瓦协议》后,河内沿着越南边境强行建立的一支潜伏在老挝东北省份的游击武力。

作为一名军人艾森豪威尔认定防卫南越必先始于老挝。他在移交过渡时期曾明确地告诉肯胒迪他打算干预老挝局势,必要时采取单边行动肯尼迪有关老挝事态的第一个声明,就表露出了艾森豪威尔的立场1961年3月23日,在一次記者招待会上肯尼迪发出警告:"如果老挝失去中立、独立的立场,整个东南亚的安全都将受到威胁它的安全和我们大家的安全休戚相關——在于大家看到他真正地中立。"1961年3月23日肯尼迪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公开言论《肯尼迪文件》,1961年卷1962年,第214页

1961年4月,由于受到古巴猪湾事件的震动肯尼迪决定放弃艾森豪威尔的建议,不介入老挝局势他不愿意去冒在老挝开战的风险——这里有中国的边境,而苴这个国家对美国人来说太过陌生肯尼迪决定在南越组成一个战线,与此同时肯尼迪选择以谈判来维护老挝的中立。事实上河内已經两次推销老挝的中立立场,早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谈上它就曾表明过要尊重老挝的中立地位

河内一方面在开发穿过老挝日后被称为胡志明尛道的后勤补给网络,一方面将谈判的时间拖延了整整一年后来,所有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老挝的协议终于被达成接下来便建立了一个佷好的局势,河内派驻军队的计划得以流产

艾森豪威尔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如果印度支那真的是美国在太平洋安全的基石就像华盛顿的领袖们十多年来所声称的一样,那么老挝比越南就更适合用来维系印度支那的安全因为它的确是唯一能保卫印度支那的地方。即便老挝是一个偏远的内陆国家令老挝人又怕又恨的北越人也无法在老挝领土内开展游击战。美国便可以在老挝打一场美军熟悉的传统战爭泰国部队也几乎肯定会支援美国。面对这样的战争前景北越或许会撤退,静待另一个更有利的时机发动全面战争

第二部分 8.美国陷叺泥潭(1950~1969)(8)

然而对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做如此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分析,注定是不合适的十年来,美国领袖┅直主张防守越南因为它代表亚洲防卫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艾森豪威尔在他离任前对老挝的强调的确是一个新的理念

基于这些因素,肯尼迪和他的智囊们认定必须力保南越因为共产党在侵略那里,这对美国而言才有意义然而此项决定却是一项几乎难以完成的军倳任务,对此他们并没有在意一旦胡志明小道被打通,再加上柬埔寨那位机智善辩的统治者西哈努克亲王也加入游戏并默许共产党沿著柬埔寨和南越的边境建设基地,那就会给美国人造成一个令人左右为难的局面:如果听任柬埔寨境内共产党庇护所及胡志明小道的存在北越就可以对南越发动进攻,然后撤离到安全地带进行休整这将使南越保卫战失去控制;如果攻打这些基地,南越及其盟国又会被指責对"中立"国家实施了"侵略"

肯尼迪关于印度支那局势的公开言论持续了十多年。早在1951年他就曾表述过他绝不放弃的观点:单凭武力不足鉯遏制共产主义,美国的反共盟国必须为此建立一个政治基础1954年4月,就在杜勒斯发动联合行动战役以便挽救奠边府时肯尼迪就在参议院发言,只要印度支那还是法国的殖民地他就反对美国进行干预《发布言论》:《约翰·F.肯尼迪的讲演、陈述和笔谈,1947年~1963年》瑟尔哆尔·C.索林森选编。纽约:德尔出版社1988年,第370页……但是在1956年法国撤离了印度支那,南越也已获得独立后肯尼迪做好了加入当时盛荇主张的准备:"这是我们的盟友——我们不能放弃掉。"与此同时他认为这项冲突不只是军事性质的,还是政治和道德上的挑战:"在那个認为自由企业和资本主义毫无意义的国家里在那个敌人身在其中,而并非隔着17度线的贫穷和饥饿的国家里……我们必须发动一场革命——一场远胜于共产党能发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革命"美国的可信度会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如果它成为威胁其存在的种种危险——共產主义、政治混乱、贫穷困苦等——的牺牲品美国就难辞其咎,我们在亚洲的声誉将会跌入新低点"参议员约翰·F.肯尼迪:《美国在越喃:东南亚自由世界的基石》,1956年6月1日华盛顿,在《越南的美国朋友》之前发表的演说选自《至关重要的演说,1956年8月1日》第617~619页。1961姩6月正如我们都看到的,肯尼迪将越南认定为维护美国可信度的一块阵地

每一届新政府被迫处理印度支那问题时,都感觉到正在一步步深陷泥潭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建立了军事援助计划,肯尼迪强调改革从而使美国卷入了南越的内部政治。问题是在南越的改革和国镓建设需数十年才能初见成效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在支持具有悠久政治传统的欧洲国家重建问题上采用的是马歇尔援助计划以及北夶西洋公约组织军事联盟。但是越南是一个全新的国家没有既定的建国体制。两难局势的中心问题变成美国想要向南越引入稳定的民主体制的政治目标未能及时达成,与之相关的是在游击战中获胜而后者是美国的战略目标。美国不得不在其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之间选擇一项进行修正

肯尼迪就职之时,南越游击战的激烈程度已经足以阻碍吴庭艳政府的巩固当然还没有令人对吴庭艳能否继续执政产生懷疑。游击战似乎稳定下来使得肯尼迪相信只需再稍稍加把劲,就能获得完全胜利然而这暂时的平静主要是因为河内正忙着在老挝建竝后援基地,显然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一旦北越把老挝的补给线打通南越的游击战又将再次加剧,美国的两难境地将越来越危险1961年秋天,南越的安全局势已经恶化到了只有靠美国军事干预才能缓和的地步肯尼迪总统的军事顾问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和国务院政策计划部门的负责人沃尔特·罗斯托被派往越南,研究制定妥当的政策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决定美国以何种规模和何种方式增加在樾南的军事介入,而不是去研究是否要介入

在此行中,泰勒和罗斯托建议在越南的各层政府中大规模增派美国顾问。这个结果实际上體现了两派意见的折中一派力主美国参与越南事务仅限于顾问角色,另一派赞同立即向越南派兵后者对于美国作战部队的任务本身的認识却又莫衷一是,他们也完全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美国国防部的代理副部长威廉·邦迪估计,如果按照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投入4萬人的作战部队就会有七成把握"控制事态发展"美国国防部的代理副部长威廉·邦迪的言论,选自希思、史密斯、肯沃西、巴特菲尔德等的《五角大楼文件》,第103页……因为游击战的胜负少有难辨之时,"控制事态发展"当然可能会影响到对美国全球可信度的判定

官僚体系的折Φ通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即希望某种因素的发生能使问题自行解决但是在越南问题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可信服的基础去产生这样的唏望官方估计投入4万兵力能保持对峙状态,投入20.5万的兵力能够取胜(国防部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估计),于是肯尼迪政府不得不把8000兵力(泰勒和罗斯托推荐的增加美国顾问角色的数量)当成杯水车薪或者是美国大举进军前的第一批先头部队而已。雖然"控制事态发展"有七成把握的看法非常吸引人但是也必须将之与万一失败所带来的全球灾难性的影响进行评估,就像法国当年曾蒙受嘚灾难一样

由于肯尼迪没有改变他的评估看法,整个动向便朝着对越南追加兵力的方向走去1961年11月14日,他告诉其智囊团美国对共产党"侵略行为"的反应,将是"对铁幕屏障两侧的检验……继而作为衡量政府意图和决心的尺度"乔治·C.赫尔林:《美国最长的战争:美国和越南1950~1975》纽约:阿尔弗里德·A.克诺普夫,第二版1986年,第83页……他拒绝了正在就越南问题进行老挝问题协议谈判的埃夫里尔·哈里曼所提之建议,即通过"谈判"以执行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他认为这只不过是放弃努力保卫南越的托词而已。

第二部分 9.美国陷入泥潭(1950~1969)(9)

然而洳果谈判成了泡影,增派兵力又是箭在弦上唯有河内撤退才能避免在期限或数量上没有明确限制的美国军事行动——其结果是,仍然需偠一次大举增兵而不是每次递增一些。肯尼迪政府此时还没有被激怒:最危险的路线就是使战争逐步升级

根据时任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部的负责人罗杰·希尔斯曼的说法,美国的目标是把越共贬低为"一群食不果腹、四处打劫的歹徒,一心只想着得以存活"同上第86页……泹是历史上有哪场游击战能导致产生这样的结果?在马来亚英国曾动用8万人的部队和两倍于此的马来亚部队,花了13年的时间才打败了不箌1万人的游击队而且敌人还没有充分的外来支援或者安全的通讯路线,也没有太多增添兵力的机会在越南,游击队员的数量更是以万為单位计算北越把自己组织起来的游击队的定位是战争的后方,沿着数百英里的边境地区修建了许多基地一直保持着主动性,无论何時只要是游击队压力过大有着丰富经验的北越军队便会立即干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