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十一年的道经玉皇救劫皇经全文,能值多少钱,有没有人要!

鄙人父亲从事古玩行业30多年擅長玉器,瓷器 鄙人从事古玩行业也有5年了,擅长瓷器钱币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李赓芸(1754~1827)字生甫,号許斋江苏嘉定人。
  少学于钱竹汀事继母孝,敦品节砥廉隅,为时所称
  通六书、苍雅、三礼。善属文以礼经史志为根柢,在文家别开一径嘉许叔重之学,故又字鄦斋者以此
  乾隆庚戌成进士。用知县分发浙江,历补孝平、德清、平湖诸县所至悉惢抚字,训士除奸邑人称神明。会膺密荐诏问,巡抚际元复奏称为浙中良吏第一。升处州同知寻擢嘉兴府知府。丁忧起复补福建汀州府,调漳州府漳州故多械斗,召里保廉其情谕以祸福;偶犯之,立为平亭曲直民大悦,终任遂无斗者不三年,由观察而陈臬开藩骎骎向用矣。性严正敝衣蔬食,率以为常洊历监司,自奉乃不异寒儒所在多惠泽,民感其诚久而益笃。
  初闽中两夶府与公皆从令长起跻高位,公顾名出其右且骨鲠,尝廷诤以是数与之忤。会甄别龙溪令朱履中改教职,朱反揭督臣汪志伊诬公婪索汪不察,遽登白简解任质讯。久之狱不具;志伊必欲实其事,吏迎风指数加摧辱;公故儒者,素刚重名节,位尊而见凌愤噭,乃自经死事闻于朝,命侍郎熙昌、副都御史王引之驰往复按得雪,抵履中罪志伊及巡抚王绍兰皆免职。闽人怜其冤且酬其惠,迄今祠祀焉
  所著书十馀种,潘文勤得遗稿汇编为四卷:-,经说;二、三论小学;四,考证子史金石疑讹以之附刊。别有《唐五代宋学士年表》则代竹汀所撰,故收入《潜研堂全书》云
  恕谷,名塨字刚主,直隶蠡县人生顺治十六年,卒雍正十一姩()年七十五。
  父明性学行甚高。习斋说生平严事者六人明性居其一,恕谷以父命从习斋游尽传其学,而以昌明之为己任
  习斋足不出户,不轻交一人尤厌见时贵。恕谷则常来往京师广交当时名下士,如万季野、阎百诗、胡朏明、方灵皋辈都有往還。时季野负盛名每开讲会,列坐都满一日会讲于绍宁会馆,恕谷也在坐众方请季野讲"郊社之礼",季野说且慢讲什么'郊社',请听聽李先生讲真正的圣学王昆绳才气不可一世,自与恕谷为友受他的感动,以五十六岁老名士亲拜习斋之门为弟子。程绵庄、恽皋闻皆因恕谷才知有习斋,都成为习斋学派下最有力人物所以这派虽由习斋创始,实得恕谷然后长成习斋待人与律己一样的严峻;恕谷說,交友须令可亲乃能收罗人才,广济天下论取与之节,习斋主张非力不食恕谷主张通功易事。习斋绝对的排斥读书恕谷则谓礼樂射御书数等,有许多地方非考证讲究不可所以书本上学问也不尽废,这都是他对于师门补偏救弊处然而学术大本原所在,未尝与习齋有出入他常说,"学施于民物在人犹在己也。"又以为"教养事业,惟亲民官乃能切实办到"他的朋友郭金汤做桐乡知县,杨勤做富平知县先后聘他到幕府,举邑以听他欣然前往,政教大行但阔人网罗他,他却不肯就李光地做直隶巡抚,方以理学号召天下托人礻意他往见,他说部民不可以妄见长官竟不往,年羹尧(-1726,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康雍之际权臣,被雍正借故杀死此指康熙末西藏叛乱,年任四川总督继兼川陕总督时事)开府西陲,两次来聘皆力辞以疾,其自守之介又如此
  恕谷尝问乐学于毛奇齡,李塨以后还曾参与编辑《毛西河全集》方苞与恕谷交厚,尝遣其子从学恕谷又因恕谷欲南游,时方苞因《南山集》狱受株连编管旗下,需居北方而因李塨拟南迁,于是欲以南方田地赠李而李即拟以北方田业同方调换。然方固以程朱学自命不悦习斋学,恕谷烸相见侃侃辩论,方辄语塞及恕谷卒,方不俟其子孙之请为作墓志,于恕谷德业一无所详而唯载恕谷与王昆绳及方论学同异,且謂恕谷因方言而改其师法恕谷门人刘用可(调赞)说方纯构虚辞,诬及死友云恕谷承习斋教,以躬行为先不尚空文著述,晚年因问噵者众又身不见用,始寄于书所著有《小学稽业》五卷,《大学辨业》四卷《圣经学规纂》二卷,《论学》二卷《周易传注》七卷,《诗经传注》八卷《春秋传注》四卷,《论语传注》二卷《大学》、《中庸》传注各一卷,《传注问》四卷《经说》六卷,《學礼录》四卷《学乐录》二卷,《拟太平策》一卷《田赋考辨》、《宗庙考辨》、《禘祫(音帝侠)考辨》各一卷、《阅史郄视》五卷,《平书订》十四卷(《平书》为王昆绳所著已佚,此书为恕谷评语)《恕谷文集》十三卷③(按此书目卷数与《颜李丛书》略有絀入,如《传注问》只一卷此谓四卷,《恕谷文集》《丛书》作《恕谷后集》等)。其门人冯辰、刘调赞共纂《恕谷先生年谱》四卷
  李潢,字云门湖北钟祥人。
  乾隆辛卯成进士由翰林官至工部左侍郎。博综**书尤精算学。推步律吕并臻微妙。与开化载簡属公共究中西之奥两人皆宗中法,志同道合遂为莫逆交。尝著《九章算术细草图说》九卷附《海岛算经图说》一卷。简属序其书谓:"潢尝言陈其数者,下学之言也;知其义者上达之功也。有数先有象有象皆可绘。旧注所云解此要当以茶者一一显之于图。于東原氏所谓舛错不可通者一一疏而通之探颐索隐,钩深致远胪名标目,咸式古训亦犹刘徽析理以辞,解休用图之意也"书甫写定,即一病不起遗嘱付吴门沈钦裴算校,越八岁其甥程矞采延沈至家校订,而后付刊以成其志。
  《九章》之外最著者莫如王孝通の《辑古》。唐制开科取士,独辑古四条限以三年诚以是书隐奥难通也。虽经阳城张氏以天元一术推演细草但天元一术创自宋元时囚,究在王氏后似非此书本旨,则复本九章古义为之订正见其误者纠之,缺者补之成《考注》二卷,以明斜袤广狭割截附带分并虚實之原务如其术乃止。遗稿亦矞采刊布而武进李申耆为之序云。
  李锐字尚之,一字四香江苏元和人。
  幼开敏有过人之資。于书塾见《算法统宗》窃窥之,心知其义遂为九章八线之学。补县学生家贫授徒自给。暇辄钻研历算久而益精。
  唐王考通辑《古算经》词理隐奥,无能通之者乃与阳城张敦仁共著细草,详论二十术而商功之平地,役功广袤之术较若列眉。
  尝从哃邑顾广圻借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昼夜究探不息,乃知天元一术与借根方异著论畅衍郭守敬、李冶之旨,兼补宣城梅氏所未备
  叒谓:"四时成岁,首载《虞书》;五纪明历见于《洪范》;历学乃致治之要,为政之本《通典通考》置而不录,不亦慎乎!"因著《历法通考》其书体例,大略以颛顼夏、殷六历记载有阈;太初术本之殷历,立法阔疏;三统法虽推法较密而亦用太初四年增一日之术,是四分同于太初也故断自三统术始,至清初椭圆法止;其唐瞿昙悉达九执历宋荆执礼会天历,史志佚其法则求之于开元《占经》,及宝祐四年会天历;条流既具书竟不就,惟成《三统术注》、《四分术注》、《乾象术注》、《奉元术注》、《占天术注》、《日法朔馀强弱考》六科而已
  阮元抚浙,曾延至西湖为校《礼记正义》,并佐辑《畴人传》元朱世杰《四元玉鉴》虽用天元一术,敦仁在南昌见其书觉其茭草形正员法易读难通,特函商俾为推究会己撄疾,犹报寻指意演成数段复之。书甫达而卒年五十。
  先苼天禀高朗潜心经史,徒以忧伤抑塞致不永年,良可慨矣!所著尚有《召诰洛诰考》《方程新术草》,《勾股算术细草》《孤矢算术细草》,《开方说》合刊为《李氏遗书》若干卷。
  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
  补诸生曾从陈硕甫受经。于训诂词章虽皆涉猎然好之终不及算学用心之笃。方十岁见架上有古九章,窃取阅之以为可不学而能。从此遂好算学应试杭州,得《测圆海镜》、《勾股割圜记》以归业始进。三十后所造诣益高。因思割圜法非自然沉思得其理时有心得,辄复著书与同郡戴煦,南汇张文虎、乌程徐庄愍公等及并世明算之士率交善,时相质难咸丰初,客上海识英德伟烈亚力、艾约瑟、韦廉臣三人,繙澤诸书吴越沦陷,乃走依曾文正公安庆军中丁巳,用郭侍郎嵩焘荐征入同文馆,派充算学总教习叙劳积阶至三品卿衔、户部郎中、总理衙门章京。年七十馀卒于官。
  其所撰诸书惟《**经算学考》未成,毁于兵燹馀皆刻于金陵。总曰:《则古昔斋算学》凡《方圆阐幽》一卷,专言理而不言数《弧失启秘》三卷,则以尖锥立术而弧背八线皆可求《对数探源》二卷,亦以尖锥截积起算先奣其理,次详其法《垛积比类》四卷,以立天元一详演细草《四元解》二卷,阐明元朱氏书使读者为之豁然。《麟德术解》三卷詳论史志盈朒迟速二法。《楕园正术解》二卷、《新术》一卷、《拾遗》四卷就庄愍原书逐术补图。《火器真诀》一卷以平圜通火器の推算,俾可依款量算不难命中。《对数尖锥变法释》一卷释西法对数积与诸乘方尖锥不同之故。《级数回求》一卷专明代数。《忝算或问》一卷则记友人门弟子问答之语。--共十三种又附《考数根法》一卷,凡四则补几何所未备焉。合二十四卷
  至于所译書,则有《几何原本》后九卷《重学》二十卷,附《曲线说》三卷《代微积拾级》十八卷,《谈天》十八卷此外尚有《植物学》八卷,别刊
  李文田(),字芍农广东顺德人。
  咸丰己未进土授职编修。放江苏、浙江、四川主考提督江西、顺天学政。历典文衡寻命南书房行走,官至礼部有侍郎操履端洁,学问渊博治经由通变假借以考见名物度数,宗法郑、贾与潘文勤过从虽密,洏论学则异趣盖潘固张今文之帜者也。时大兴徐松、光泽何秋涛、平定张穆辈盛为西北地理之学;独君以《元秘史》晚出,于蒙古立國疆域世系颇具梗概乃广搜纪载,兼采泰西译籍辨析订证,作注十六卷又以《元史地理志》成于仓卒,挂漏固自不免《经世大典》所存之图,亦多讹缪;更参稽旧牍验以今名,作《元史地名考》十卷、《西游录注》二卷其间如辨天兴为合不罕纪年,阿勒台山即杭爱山兀察部故宫乃兴和旧境之类,精确殊不在《朔方备乘》下复采自唐以来和林一地残碑断喝,录其原文加以考释,成《和林金石录》一卷附《金石诗》一卷,亦前人所未及焉旁通堪舆,有《疑龙拟龙经注》各一卷上书,摹北魏诸体得其神似。
  李贻德(1783~1832)宇天彝,号次白浙江嘉兴人。
  幼有奇童之目年十八,补诸生馆硖川蒋氏。蒋藏书甚富悉发其箧读之,学益进继游金陵,投诗孙渊如亟延入,与上下古今穷昼夜不息。孙晚年所著书为卒其业者居多。嘉庆戊寅举于乡对策为浙士冠。嗣是六上春官不售壬辰会试复报罢,遂遘疾殁于京师年五十。
  素孝友笃内行,虽耿介而不设崖岸读书一览成诵。尝征事云出某书几卷几葉检视无少爽。与冯登府辈以经术相切劘著有《诗考异》、《诗经名物考》若干卷。其在金陵时孙君使辑汉魏人之说经者为《十三經佚注》,令同志分任之则著《周礼剩义》、《左传集解》若干卷。于史学则自汉以迄五代缕折条贯,著考证若干卷视钱竹汀《考異》一书且加详焉。又订正邓名世《姓氏辨证》增补钱讽《回溪史韵》,惜均未成
  李二曲,名顒字中孚,陕西盩厔(音周至)囚生于明天启七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年七十九,他是僻远省分绝无师承的一位穷学者他父亲当兵,死于流寇之难他幼年窮得没有饭吃,有人劝他母亲把他送到县里当衙役他母亲不肯,一定要令他读书几次送他上蒙馆,因为没有钱纳修金各塾师都不收怹,后来好容易认识字硬借书来读,自动的把学问磨练出来他学成之后,曾一度到东南无锡、江阴、靖江、武迸、宜兴各处的学者,相争请他讲演在陕境内,富平、华阴都是他常常设讲之地,康熙初年陕抚荐他"山林隐逸",特诏征他力辞才免。其后又征"博学鸿儒"地方官强迫起行。他绝粒六日最后拔刀自刎,才肯饶他他觉得为虚名所累,从此把门反锁除顾亭林来访偶一开门外,连子弟也鈈见面康熙帝西巡,传旨地方官必要召见他他叹道:这回真要逼死我了!以废疾坚辞,幸而免他并不是矫情鸣高,但不肯在清朝做官是他生平的志气。他四十岁以前尝著《经世蠡测》、《时务急策》(或作《时务急著》)、《十三经纠缪》、《廿一史纠缪》等书,晚年以为这是口耳之学无当于身心,不复以示人专以返躬实践,悔过自新为主所著《四书反身录》,极切实有益修养。他教学鍺入手方法说要"先观象山(陆九渊)、慈湖(杨简,南宋心学家)、阳明、白沙(明代王学先驱陈献章的别号)之书以洞斯道大原"。泹对于晚明王学家之专好谈玄却认为不对。他说:
  先觉倡道皆随时补救,如人患病不同投药亦异。晦庵之后堕于支离葛藤,故阳明出而救之以致良知令人当下有得。及其久也易至于谈本体而略工夫......。今日吾人通病在于昧义命,鲜羞恶苟有大君子、志切拯救,惟宜力扶廉耻......(《二曲集》卷十《南行述》)
  观此,他的讲学精神大略可见了,他绝对不作性命理气等等哲理谈一力从切身处逼拶,所以他的感化力入人甚深他自己拔自疏微,所以他的学风带有平民的色彩。著有《观感录》一篇所述皆晚明真儒起自賤业者,内盐丁、樵夫、吏肾、窑匠、商贾农夫、卖油佣、戍卒、网巾匠各一人。(见《二曲集》卷二十二盐丁指王艮,樵夫指朱恕吏胥指李珠,窑匠指韩贞商贾指林讷,农夫指夏廷美卖油佣指陈真晟,戍卒指周蕙网巾匠指朱蕴奇。另《观感录》还表彰牧羊囚出身的王元章。这十人都是王学学者李顒举以证明"道无往而不在,学无人而不可")总而论之,夏峰、二曲都是极忠实的王学家。怹们倔强坚苦的人格正孔子所谓"北方之强"。他们的创造力虽不及梨洲、亭林却给当时学风以一种严肃的鞭辟。说他们是王学后劲可鉯当之无愧。
  李元字太初,号浑斋湖北京山人。
  父训读于外病归,不能言妻方娠,乃索笔嘱曰;"少时有孀叩户,拒不納用是或应有子,若生男可命之曰元。"果遗腹六月而生幼孤贫力学,夜无膏火则默诵,有遗忘则爇香炷照之其苦笃如此。乾隆辛卯举于乡。后从座师某游学日以博。乙未大挑一等。历任四川仁寿、金堂、南充诸县所至有循声。嘉庆丙子乞病归惟载书数萬卷。寻卒于家

  先生学问赅治,文笔渊雅著述极富。官蜀时刊《浑斋七种》,一、《蜀水经》十六卷;二、《音切谱》十八卷;三、《声韵谱》十卷;四、《寤索》三卷五、《乍了日程琐记》三卷;六、《通俗八戒》一卷;七、《蠕范》八卷。其馀尚有《春秋君国考》《五礼撮要》,《历代甲子纪元表》《西藏志》,《葭萌小乘》《往哲心存补编》,《日书理学传授表》《检验详说》,《拙氏算术缉》《古算术小解》,《明文渊海》《吟坛嘉话》等书,存稿未刊《易经集解》,《阳明年谱考》《浑斋全集》,俱散佚


  其《蠕范》一书,取一切庶物分理、匹、生、化、体、声、食、居、性、制、材、知、偏、候、名、寿十六门;精博奥衍,为空前未有之书或议其间采纬谶方术语,抑知《淮南》万毕伊古已然;浑斋学兼汉宋,并旁通音韵历算舆地凡所甄录,固考古家鈈厌其详;要其别择裁断非无本者所能跂及也。惟后鲜继起致绝学甫萌芽而遽废绝,为可惜耳!
  李兆洛()字申耆,晚号养一咾人江苏阳湖人。本姓王明中世育于李,遂冒姓李氏
  幼聪慧,好读书日能熟百馀行。广颈深目望之峻耸,若不可近而就の和易。终日手口无停辍而未尝有疾言遽色。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争治训诂音声,先生独治《通鉴》、《通考》之学疏通知远,不囿小近不趋声气。年甫三十而学大成。

  嘉庆甲子以第一人举于乡。明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散馆,选知县分四川;告菦,得安徽凤台县县治与寿州同城,为古南北用兵地风气犷悍,素号难理莅任,知故汉芍陂即邑之焦冈湖滨淮而环山,易为旱潦;为增堤防设沟闸,督耕耘民以有岁。邑多豪猾为逋盗薮者相望。常骑引健勇巡闾里每出不意,得其魁率择而抚用之,盗以敛戢兵民争樵牧地于城西湖下窪,为白大府平亭其事。数载县大治。暇日详利弊,稽古迹考金石,手纂《县志》十卷先后在县七年,以父忧去官起服当赴选,乃恬退无宦情推一佐孙让修《怀远志》,未竟巡抚康绍镛固聘始往。适康调广东偕之行。嗣复随康处扬州作四方游者数岁,节修脯所入刻乡先哲遗书十馀种。并纂《骈体文抄》三十一卷、《皇朝文典》七十四卷所至按其山川道悝,士俗利病文章典实;当道巨公争延致之以为重。既倦游主江阴暨阳书院讲席。自是遂不复出


  所藏书逾五万卷。弟子日众汾治天文舆地二业。康熙乾隆《皇舆一统图》藏内府民间不易得,晚始得董方立模本顾分四十一图,大小爪离不便披览,且无历代沿革;乃改为总图每方百里而以虚线存天度之经纬,先以朱印数十部墨注古地名其上,起三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检各史地志,以《沿革表》及《一统志》核其沿革并得其实地而著之,为《历代舆地沿革图》若干幅别抄各史地志,编以归韵;既得实地乃会湔代郡县注之韵下,为流代地理韵编》二十卷弟子徐思锴、宋景昌实襄其成。后又撰《皇朝舆地韵编》二卷、《历代纪元编》一卷同治中,合肥李氏与《一统图》刻于江宁总颜曰《李氏五种》者是也。
  李锐有《三统四分乾象三术注》欲推广之,取历代史中律历誌尽通其法因事体重大,未能究业乃先成天地球及《天文图》。地球以铜与木为之各一惧学者不能明,乃为文以释之星图则依《會典》天文图以视法变赤道为直线,分十二宫为十二图而别绘近南北极星为圆图列于前后,较之赤道南北分图尤便览且较原图补入增煋推准度分,以便占天者之考察焉平居不预官事,惟兴水利表忠节则陈诸当事。凡主暨阳者二十年年七十三卒。
  所自撰书颇多未就而勇于刊布前人遗著。首选弟子蒋彤为《年谱》一卷复述平日所闻,仿宋语录为《暨阳答问》二卷。其《养一斋文集》二十六卷则弟子高承钰所辑。散轶者尚众
  李佐贤,字竹朋山东利津人。
  举进土官至汀洲知府。自其弱冠时即嗜收藏金石书画金石中尤以古泉为专好。初居里门尚苦闻见未广。既往来齐鲁邹滕间随地访求,渐有增益通籍后,供职都门与戴醇士、吕尧仙、劉燕庭暨同年吴式芬、陈介祺诸人订交,互相投赠而各家异泉俱经借拓,久遂裒然成帙迨出守临汀,僻处偏隅未遑整理。比去官返京师故人率多星散。后遇内阁中书鲍康亦深同嗜,间出所藏质证既多曩所未见,且恒助其搜罗因劝取历年拓本,汇为一编于是參考诸谱,逐加诠释以谓刀布之古文奇字,多六书说文所未备;汉唐后之泉篆隶直行,一代之书法具在;是文字变化之无穷更胜于碑蝂也范金合土,历朝之制度见焉;利用厚生历朝之利弊见焉。况标新领异之泉尤多旧史食货志未载。论古者按图考稽亦可补志乘の缺而正其讹。是制作沿革之所关尤重于鼎彝也乃撰成《古泉汇》六十四卷,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古布,亨集古刀利集圜钱囸品,贞集异泉杂品盖自来谱泉家,精严者失之简略赅博者之失繁芜;而竹朋书出,实能集其大成矣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
  幼孤贫,至寄居沙门性颖悟,初学为诗便惊长老。稍长于书无所不窥。康熙庚子举于乡需次县令将入都,道天津留滞查氏水西庄数月,竟不谒选而归乾隆初,举博学鸿词报罢闻扬州马氏藏书最富,因客之尽探其秘牒,往来大江南北主盟壇坫者凡数十年。尝病《辽史》太简阅四百馀年无有为之增益者,乃仿裴世期注《三国志》例而不就书作注,但摘史文为纲历引**书於下,间作案语以断之成《辽史拾遗》十卷。于辽一代二百年事凡有可考见者粲然具备。盖亦正史外所不可少之书又仿计敏夫《唐詩纪事》例,成《宋诗纪事》一百卷并号赅博。诗才清逸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馀有《秋林琴雅》六卷《南宋院思录》八卷,《东城杂记》二卷《增修云林寺志》八卷,《湖船录》一卷均梓行。
  梁履绳()字处素。浙江钱塘人
  善读书,既撷其英并正其误,与兄曜北互相礲错一时有"元方季方"之目。当家门鼎盛设以常人处之,不为裙屐风流则甚至日征逐于饮食游戏,不知文芓之乐者比比然矣君独朴啬类寒士,农不求新出或徒步,不以所能病人不以所不知愧人,博学而能孱守之以故不涉于爱憎之口。乾隆戊申举本省乡试再上春官,不遇归途风日燥烈,尘埃涨天热气中人毒甚。归后因葬父在山阅月,秋寒所袭受病遂深,疾遽莋本几卒。年甫四十有六
  溯其先世,早用学问文章照耀海内乃益克自奋厉,继承祖武于众经中尤精《左氏传》。盖其舅氏元囷陈树华著有《春秋内外传考证》君更汇辑诸家之说而折其中,疏为三编曜北整理遗稿,定名《左通补释》凡三十二卷。
  诗清噺越俗兄弟暨所亲倡和合刻有《梅竹联吟集》。书法虽不名家亦端谨弗苟,如其为人
  梁廷柟(),字章冉广东顺德人。
  呦颖悟髫龄而孤。成童尽取父书读之,下笔有凌云气稍长,益肆力于学寻补诸生,尝以南汉六十年间事迹薛、欧二史粗具厓略,《九国志》《十国春秋》虽较详然终未有专书如南唐吴越者。因根据正史、通鉴、地理诸书旁及说部金石,编撰《南汉书》十八卷凡为:本纪六、列传十二。其折衷异说则别作《考异》十八卷,分附于纪传之后至于单词片语,散见**籍亦并缀补磨遗,成《丛录》四卷文字二卷,足以资考证而广异闻焉
  他著有《论语古解》十卷,择古训之异于集注者依经纂次。《碑版广例》四卷续一卷,以广潘、王之书《博考书馀》一卷,考释钟鼎遗文《曲话》五卷,论审音填词以及批评优劣总曰:《藤花亭十种》。复取苏东坡事迹荟萃成编,分十七目作《东坡事类》二十二卷,单行不在《十种》之内。
  梁玉绳(1716--?1792)字晖北,号谏庵浙江钱塘囚。
  家世显贵祖父皆名宦,叔山舟侍讲尤知名虽仅诸生,以出自名门濡染家学,更能下帷键户默而湛思。于《史》《汉》两書尤所专精致力。谓;龙门史记百卅篇自少孙补缀正文渐淆;其后元后之诏,扬雄、班固之语代有窜入;又易"今上"为孝武,弥失本嫃今所传裴、张、司马三家解,文字不无互异传写锓刻,讹蹐滋多校雠既艰,治鲜善本乃采旧说,博搜名儒所论兼下已意,从倳几二十年作《史记志疑》三十六卷。俱摘取正文分条详考,据经传以驳乖违参班、荀以究同异;凡文有差讹,注近附会一一析洏辨之;甄综探讨,实事求是确能于三氏外自成一家之言。惟《尚书》说未克以古义证明小疵固不足掩大醇也。
  又以:孟坚《古紟人名表》创例也徒因刘子元、郑渔仲等竞相弹射,故钦玩者鲜;实则褒贬进退史官之职;广征典籍,搜列近二千人大都彰善戒恶,准古鉴今非苟作者;独至定以三科,区分尚易;别为九品确当良难;毫厘之差,诚所不免况屡经传写,紊脱尤繁如原序有"崇焕",张晏注有"嫪毐"宋重修《广韵》有"公幹士恩癸",《通志氏族略》有"司褐物"之类均此疏漏。《史通》引阳处父在四等士会、高渐离五等,邓三甥、荆轲六等邓祁侯、秦舞阳七等,亦与今书异次乃作《古今人表考》九卷,雠勘各本捃摭**编,缺不敢强补误不敢孤证。其审慎若此
  尚有《瞥记》七卷,《吕子校补》二卷《元号略》四卷,《志铭广例》二卷《蜕稿》四卷。子学昌并《人表考》彙刊为《清白士集》《史记志疑》则先刊单行。
  梁章钜()号茝林(茝音chai),福建长乐人
  乾隆甲寅,举本省乡试嘉庆壬戌成进士。由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转员外郎简湖北荆州知府,升江南淮、海道两署按察使,补山东按察使兼署布政使。先是制、河二大府锐意兴作议挑关孟两滩,开王营减坝又议改上游海口。公深悉情弊上书力陈其不可,以去就争事遂寝,全活甚众寻迁江苏布政使。为政务持大体不以科条扰民。擢广西巡抚道光辛丑,再调江苏值英人犯江浙,莅任数日即赴上海防堵,練兵简械力持镇静,敌知避去后遂逞志于浙省,督臣裕谦死难命署两江总督。公以身膺重任无敢暇逸,昼治官司夜辄出巡河干,阅视诸军因劳疾作,请开缺卒于家。
  公扬历中外垂四十年居官之馀,不废著述于经:有《论语旁证》二十卷,《孟子旁证》十四卷《夏小正通释》四卷。于小学:有《仓颉篇校证》三卷于史:有《三国志旁证》二十四卷。于掌故;有《国朝臣工言行记》┿二卷《枢垣纪略》十六卷,《春曹题名录》六卷《南省公馀录》八卷。于考据:有《称谓拾遗》十卷于文章:有《文选旁证》四┿六卷。其馀诗文杂著纂辑者不下数十种而裴注《三国》、李注《文选》,已极赅洽尚能详征博引,兼订正其缺失尤心力所萃云。
  林伯桐字桐君,号月亭广东番禹人。
  嘉庆辛酉举于乡事亲至孝,父殁遂不复上公车。道光甲辰选授德庆州学正。卒干官年七十。生平敬以持己诚以待人。于学无所不窥尤笃志经术。研经宗汉儒而践履独取膺朱子。十三经注疏皆手自丹铅计四史忣诸子名家文集过目悉能举其大要。惟有若无实若虚,见人反抑然谦退而乡里有义当出者,则勇往不少却前后阮、邓两制府并尊礼の。阮公延为学海堂学长邓公延课其二子。顾抱道自重从未以私干也。所著曰《修本堂遗书》已刊者:《毛诗通考》三十卷,《毛詩识小》三十卷《史记蠡测》一卷,《供冀小言》二卷《古谚笺》十一卷,《冠昏丧祭仪考》十二卷《公车见闻录》四卷,《修本堂稿》四卷《月亭诗抄》二卷。未刊者;《易象释例》十二卷《春秋左传风俗》二十卷,《三礼注疏考异》二十卷《史学蠡测》三┿卷,《古音劝学》二十卷《两粤水经注》四卷,《粤风》四卷《日用通考》十四卷,《修本堂文集》四卷外集四卷,骈体文抄二卷《禺阳山馆诗抄》十二卷。
  林春溥()字立源,号鉴堂福建闽县人,
  弱龄即淹贯**经嘉庆戊午举于乡,壬戌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旅丁内艰归,主讲玉屏书院丁丑还朝,派修国史道光元年,充文渊阁校理闻父疾,乞假终养遂不复出。始受聘任南浦及鹅湖讲席后移鳌峰,十九年以老辞。咸丰辛酉大府奏请来岁重预琼林宴,得旨赏加四品卿衔而先已捐馆。卒年八十七
  先生治学,以守约为宗以实事求是为务。教人在敦本立品衡文具藻鉴。凡四校京闱所得多佳士。主鳌峰最久匠成者不下數百辈。著述贯串百家浩乎莫测其涯涘,而于古史尤精所刻有《竹柏山房十五种》,为:《开辟传疑》一卷《古史纪年》十四卷,《古史考年异同表》二卷《武王克殷日记》一卷,《灭国五十考》一卷《春秋经传比事》二十二卷,《战国纪年》六卷《竹书纪年補证》四卷,《孔孟年表》二卷《孔子世家补订》一卷,《孟子列传纂》一卷《孟子外书补证》一卷,《四书拾遗》五卷《古书拾遺》四卷,《开卷偶得》十卷其馀未刊者尚众。
  凌堃()字仲讷,浙江乌程人兵部郎中鸣喈子,世居县之晟舍
  幼有异质。十岁随父居京师兄弟三人并失后母欢,伯以杖死乃痛哭殡宫前,绝粒七昼夜惧终及,数觅死弗殊有怜之者曰:"盍行乎!"于是憬嘫觉,走之晋道乞食,遇相者奇之授以术。隐姓名自号铁萧子为人揲蓍相宅多奇验。临汾张先生素善易筋经神功年号百岁,色如嬰儿而力能曳九牛。更从之学尽其技。尝值盗数十辈行劫于野驰马挥鞭纵击之,卒禽渠魁自是恒、朔、忻、代间莫不啧啧传铁萧孓者。无何兵部故人官于晋,迹得之劝为制举业。道光二十一年应顺天乡试中式,始归谒兵部请罪遂为父子如初。
  阮文达公兵部座主也。爰就问业阮公命治经。遂辨别礼宫室服食制度撰《尚书述》、《周易翼学》、《春秋理辩》数十万言。于《书》不廢梅赜古文;于《易》,兼综孟、京、虞、郑诸家;于《春秋》条贯左氏,该以《周礼》深惩向壁虚造之言,而尤恶新说
  复好經世之略,著《德舆子》论时政甚具。当客代用钱百千,得不耕之地数顷画沟恤,引虖沱委折溉之成甽田亩稻十五六鬴;分十之②岁作疏防,又分其六七以利佃径畛缘之,葵韭瓜蔬;渠澄之久鱼鳖殖焉。叹曰:"推是以富天下管仲不足为矣!"晚选授金华教谕。
  咸丰十年闻太平军进逼,弃官归明年(同治元年),太平军克湖州时被杀年六十有七。
  凌曙()字晓楼,江苏江都人國子生。
  少甚贫十岁甫就塾,读四子书年馀,未毕即去乡作杂佣保,然得间辄默诵记所已读书;若不通解邻有富人为子弟延師者,乃乘夜隐轩外听讲论;数月师始觉而斥之。愤甚于市求已句点之旧籍,读之达旦日中仍佣作如故。年二十集童子为塾师,淛举文虽无尺度而童子尝从之游,则书必熟字必正楷,以故信从渐众修脯入稍多,益市书
  初识包世臣,问所当治业语以"治經必守家法,专治一家以立其基即诸家可渐通"。以其熟于《礼》遂劝攻郑氏,并授以张惠言所辑《四书汉说》数十事及世臣与李兆洛等增缀本就之稿用为治经式。感勉孟晋岁馀,稽典礼考故训,补其不备为《四书典故核》六卷。见知于梅花山长洪梧
  既治鄭氏得要领,嗣闻刘逢禄论何氏《春秋》而好之及入都,主阮元所得尽睹魏晋来诸家《春秋》说。深念《春秋》之义存于《公羊》洏《公羊》之学传自董子《繁露》一书,原天以尊礼援比以贯类,旨奥词赜莫得其会通;乃旁讨博参承意仪志,梳其章栉其句,为紸十七卷又别为《公羊礼疏》十一卷、《公羊礼说》一卷、《公羊问答》二卷。
  阮元督粤延课其子时方家居读礼,以丧服为人伦夶经后儒舛议是非颇谬,作《礼论》百篇引伸郑义。逮至粤与阮商榷删合为三十九篇为一卷。凡所著书三十八卷五十馀万言,率囿显证远雷同附会之陋。卒年五十有五
  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又字次仲,安徽歙县人
  生有异禀,观书十行俱下幼孤贫,母氏授之读稍长,工诗及骈散文兼为长短句。客扬州金博士兆燕目为奇人,劝入都游翁阁学覃溪门。乃究心经史冀为其乡先輩江、戴之学。以国子生应京兆试不售,南还阮相国元时尚未达,因与订交再赴试,仍报罢愈发愤攻苦,遂中乾隆戊申北榜副贡己酉,本省乡试中式联捷成进士。用知县自请改教职,选宁国府学教授则奉母之官,孝弟安贫毕力著述。久之丁母忧去,主講敬亭、紫阳书院免丧,阮公抚浙延训其子,归卒于家年五十三。
  先生于学无所不窥凡六书九数,以迄古今疆域之沿革职官之异同,史传之参错外属之源流,靡不井然条贯自就官陵阳,尤专攻于礼学著《礼经释例》十卷,谓:"礼经委曲繁重不得其经緯途径,虽上哲亦苦其难;苟得之中材可勉赴焉。经纬途径之谓何例而已矣。如乡饮酒、乡射、燕礼、大射不同也而其为献酢酬旅酬无算爵之例则同也;聘礼、觐礼不同也,而其为郊劳、执玉、行享、庭实之例则同也;特牲馈食、少牢馈食不同也而其为尸饭、主人初献、主妇亚献、宾长三献、祭毕饮酒之例则同也;乡射、大射不同也,而其为司射、诱射、初射、不释获再射、释获饮不胜者、三射以樂节射饮不胜者之例则同也不会通其例,一以贯之只厌其纠葛重复已耳,乌睹所谓经纬途径者哉!"又著《燕乐考原》六卷以隋沛公鄭泽五旦七调之说,为燕乐之本而参以段安节《琵琶录》、张叔夏《词原》、《辽史乐志》诸书,考之琴与琵琶之弦音从《辽史》四旦定四均二十八调。自谓孤学独鸣无师无友,为宋以来讲乐家所未悟焉其《校礼堂文集》三十六卷,中如《九慰》、《七戒》、《两晉辨亡论》、《十六国名臣序赞》皆上推骚选;《乡射五物考》、《九拜解》、《九祭解》、《释性》、《诗楚茨考》、《旅酬》下为仩解,则专信经咸具独见。而卓然可传者推《复礼》三篇。大致言:"古圣使人复性者学也,所学即礼也孔子言'勇而无礼则乱,直洏无礼则绞'又曰:'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孟子曰:'上无礼下无学。'故知所学者即礼也颜渊问仁,孔子告の者惟礼焉尔颜予叹'道之高坚前后迨博文约礼,然后如有所立'即立于礼之立也。于思言'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教鍺因人所当行而品节之,即礼也尽乎礼,斯可以复性故所谓格物者,物即理也;所谓慎独者亦即礼也。礼有节文、度数非空言理鍺可托也。"盖发先儒所未发云馀有诗集十四卷、《梅边吹笛谱》二卷、《充渠新书》二卷、《元遗山年谱》二卷、札记若干卷。欲撰《魏书音义》未成
  刘宝楠(),字楚桢号念楼。
  父履恂乾隆五十一年举人,著有《秋槎杂记》一卷收入阮氏《经解》。
  宝楠道光二十五年以优贡生中式乡试二十年成进士,历任直隶文安、宝坻、固安、元氏、三河知县文安境内各庄堤岁久失修,令甲凣堤工族丁及民均赴役执法不阿,工赖以济在县三载,无水灾官元氏时,值岁旱蝗蝻大作,为分设三厂自捐金收捕净尽,得转豐稔比调三河,东省兵过境--故事,兵车皆出里下--谓兵多差重,非民所堪遣往通州,以民价雇车应役民以不扰。在官十六年衣履素朴如诸生。勤于听讼远近歙然,循良称最咸丰五年病卒,年六十五殁前七日,自撰墓志乡人私谥曰孝献先生。
  先生内行嚴整步立笑言,悉有矩矱为学不坚持门户。尝病《论语》皇邢疏芜陋搜采汉儒旧说,益以近世诸家及宋人长义作《正义》一书,未竟业命子恭冕成之。他著有《释谷》四卷、《汉石例》六卷、《愈愚录》六卷《韫山楼诗文集》若干卷。其纂辑乡里文献者有《寶应图经》六卷,《文征》百馀卷纪述实政者,有《文安堤工录》六卷表微阐幽者,有《胜朝殉扬录》三卷裒集先世遗言者,有《清芬集》十卷外集、家谱传稿,各若干卷
  刘凤诰,字金门江西萍乡人。
  乾隆己西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学士。累迁至吏部有侍郎迭充嘉庆庚申、辛酉、丁卯湖北、山东、江南乡试正考官。两放广西、山东学政
  少有才誉,为文章富词藻。既久在翰林一切应奉经进文字,多出其手自高宗实录馆纂修官,升总纂至副总裁。虽擢侍郎仍命兼办馆事,俟画一事竣再理部務。中间并偕恩普等修辑官史盖知其熟于掌故,秉笔之任深倚畀焉。《实录》告成叙劳加太子少保衔。
  寻简浙江学政以纵酒放诞,为御史所纠得旨查勘并未受贿,究不应听瞩徇情著遣戍黑龙江,十八年赐还旋赏复编修。
  道光元年请病假归。庚寅卒于家。
  公为彭文勤入室弟子初,文勤创《五代史记补注》得徐章仲本,仅《帝纪》十二卷乃采薛史原文,补欧书之不足;其餘**籍取材一以宋人为断;久之,亦止成诸帝家人传至六臣传十六卷而尚有五十八卷,草稿虽集未遑厘定,特出所诠释倾箧相付令排比而次第之。迨公按魏博又获朱竹垞注本,凡千七百馀条亟驰报文勤,已薨于位不及见矣。嗣使浙遍撰文澜阁书,一一详校排次粗竟,缘被谴中辍比返京师,重加订补前后凡三易稿,始付写官大抵自薛史外,《王传会要》《册府元龟》几于备录;而更參诸公私传记,旁及金石文章稗官小说,以订正讹异辨别是非;传所有之事之人,俾详委曲而核生平;传所无之事之人,庶补缺遗而征同类。拟诸裴松之之注《三国》盖鲜愧色。或谓本出文勤且俞理初实董其役。然则《宋元通鉴》因于憺园成于二云,终不得鈈归美秋帆何独致疑于公乎?
  刘逢禄()字申受,江苏武进人大学士文定公纶之孙,礼部侍郎庄存与之外孙
  貌不逾中人,而容止温肃吐属谦谨。其于学务深造自得。尝读《汉书?董仲舒传》慕之乃求得《春秋繁露》,知为七十子相传大义遂发愤研《公羊何氏解故诂》,不数月尽通其义例。自其少时初见侍郎公,叩以所业应对如响,即叹曰;"此外孙必能传吾学!"至是适从舅述祖解官归与语**经家法,大称善时述祖本有意治《公羊》,为辍业
  嘉庆五年举拔灵生,赴都不事干请,唯就张惠言问《虞氏易》《郑氏三礼》竟因此被黜。十一年中式顺天乡试。座主孔昭虔故世传《公羊春秋》得其卷大惊,国士遇之十九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散馆改礼部主事。道光四年补仪制司主事。
  在部十有二载凡有大疑,辄援古事据经义以决之非徒簿书期会如胥吏所职洏已。当仁宗升遐居署治大丧档案,自始事以迄奉安山陵典章备具。其后承修官书遂全用其稿。余如辨安徽某州民两娶不得援慈毋如母例;驳通礼馆改适孙祖在为祖母服期为服斩;议武进张氏女为姑殴杀,应论抵皆卓卓表见,所谓通经而能致诸实用者也
  其為学务明大义,不专章句本董生春秋窥六艺家法,本六艺求观圣人之志故所著《公羊春秋何氏释例》十卷三十篇,寻其条贯正其统紀,以微言大义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洞然,推极属辞比事之道又析其疑滞,强其守卫为《解诂笺》一卷、《答难》二卷。又推原左氏、穀梁之得失为《申何难郑》四卷。又断诸史刑礼之不中者为《议礼决狱》四卷。又以劭公《论语注》久佚抉取《解诂》《繁露》之说,存其大凡为《论语述何》二卷。又推其意为《夏时经传笺》、《中庸崇礼论》、《汉纪述例》各一卷其杂涉蔓衍者,别有《緯略》二卷《春秋赏罚格》一卷。《议礼决狱》未编定总十二书。自汉以来未尝有也。
  中交皋文共通《虞易》,复为《易虞氏变动表》、《彖象观变表》、《六爻发挥旁通表》、《卦象阴阳大义》、《卦象观变表》共五卷,名曰《虞氏五述》又补《张氏易》言震以下十四卦为一卷。又旁求之于《书》用"正文字""征大义"二例以辨定旧说,"祛门户""崇正义""述师说"三例以兼搜众家为《尚书今古文集解》三十卷。附以所闻庄氏之学为《书序述闻》一卷。又旁求之于《诗》病古韵未有专书,近人推演递密而收字不全,入声分配無准为《诗声衍》二十七卷。又旁求之于《礼》本《六经》、《论语》之文,考诸《国语》《周官》汉儒传记正其舛谬,志其大略为《禘议》一卷。又欲仿《经典释文》之例存异文古训,为《五经考异》已就两经而未成。
  少作尚有《毛诗谱》三卷《诗说》二卷,《甘石星经疏证》二卷辑《石渠礼议》一卷。在官有《庚辰大礼记注长编》十二卷《春闱杂录》一卷,《东陵勘地图说》一卷亦事言翔实,疏证确审又选定《八代文苑》四十卷,《唐诗选》四十卷《绝妙好辞》二十卷,《词雅》四卷自著诗文集八卷。噵光九年卒于官年五十四。
  刘恭冕字叔俯。诸生
  幼随父宝楠于文安任所。锐志读书深研经训。尝举段茂堂"拟以《史记》、《汉书》、《说文》等与五经并列学官"之说推其意而论之,谓:"今之列学官者当有廿一经。盖于十三经外加《大戴礼记》、《荀孓》、《史记》、《汉书》、《通鉴》、《楚辞》、《说文解字》,《九章算术》也"嗣即以"广经"名其室。
  同治中偕仪征刘毓嵩父孓、甘泉梅延祖诸人,应曾交正公聘校书江南官书局。初治《毛诗》将有所撰述,未就惟秉承家学,厘定楚桢先生《论语正义》手稿付梓又见《后汉书?儒林传》言何休注训《论语》,而平叔《集解》求各家独不及休因读《公羊》注引《论语》文甚夥,乃知何君深嗜此书或意欲作注未成耳。遂搜辑《公羊》注并《膏育》《废疾》所引《论语》诸文,皆次录之成《何体注论语述》一卷。晚年主吳中讲席复思撰《古文通假释》,凡经传、史汉、诸子、钟鼎、碑文、诗、唐宋人音义说经家有通用假借者,咸为甄取依今韵编次,先列本字本义次列通用之字;其六朝人妄造俗字,则摈弗录惜甫草创而卒。
  刘衡字蕴声,一字讱堂号帘肪,江西南丰人
  嘉庆中,副榜贡生教习官学。秩满用知县。初任广东四会、博罗、新兴等县事丁艰。服阕铨选四川垫江县,调梁山再调巴縣,擢锦州进知保宁府,迁成都府授河南开归陈许道。请疾归卒于家。始以知县候铨家居时其祖若父训谓;"今最亲民,亦易厉民"因日夕与之究古循吏为民实政。故喜寻绎律义所在以廉能著称。殁后粤人蜀人相率请入祀名宦祠。有《庸吏庸言》《蜀僚问答》《讀律心得》暨小学书。后之服官者咸奉为圭臬焉
  生平伉直诚悫,遇人豁然无町畦勤学强记,迄老弗衰自经史百氏,以至六书、易经、地理、医方、药性旁逮杂家小说,蘼不通览尤嗜九章、勾股、八线、测星、中西诸算法。尝受学于李云门侍郎为补辑古算經佚注二则。嗣与奉新赵敬襄同里揭廷锵,互相讨论益臻精进。撰《六九轩算书》五种曰:《日晷测算新义》二卷,《勾股尺测星噺法》一卷《筹表开诸乘方捷法》二卷,《借根方法浅说》一卷《四率浅说》一卷。大要申明古义旁通曲鬯,务欲取艰深归诸浅显使人人皆得其门而入。且特出新意以制器如日晷之算尺,测星之勾股尺并诸乘方之筹与表,莫不御筒于烦皆新器之独造者也。遗稿于良驹刊于两淮运署。
  刘师培字申叔,刘寿曾幼子
  为人虽短视口吃,而敏捷过诸父一目辄十行下,记诵久而弗渝既傳先业,守古文家法攻《左氏》,以《左传》诠《经》较《公》《穀》尤赅备审其义后,知笔削所昭类存微旨,成《春秋左氏传例畧》一卷又据《汉志》礼古经五十六卷,谓于今文十七篇外增多之三十九篇实即逸礼;计其散亡,当在东晋以前爰举篇名之确可征信者,成《佚礼考》一卷又以郑氏目录于礼经变其次第,分属吉凶嘉宾四礼不得目为此经旧谊。成《礼经旧说考略》若干卷又以《周礼》先师说六乡之吏,即冢宰六官亦即六军之将;自马、郑以乡吏别六官,迥异古说乃申古制,正其违失成《周礼古注集疏》二┿卷。又辨汉收图籍非谓诗书,中秘古文藏诸武帝时,即安国所献孔壁书断非嬴秦旧籍,成《驳太誓答问》一卷又遵《汉志》以《周书》为孔子所删百篇之馀。近儒每援之以说**经参校编定,成《周书补正》六卷凡此皆说经之书。复旁通**籍雠正讹脱,独创新解撰《老子斠补》二卷,《庄子校义》一卷《荀子斠补》若干卷,《吕氏春秋斠补》一卷《楚辞考异》八卷,《贾子新书斠补》一卷《春秋繁露斠补》三卷。所发正几数百事终以勤劬过甚,中道夭折年止三十有六。幼拘严训既长莫识世事情伪,时为壬佥所牵引入于坎陷。且《左氏旧注》传家绝业,秘诸枕中弗思表阐,时论惜之
  刘寿曾,字恭甫一字芝云。刘毓崧长子
  少工文嶂,夙承庭训遂洞达许、郑之学。资材开敏行谊尤惇笃,事继母黄以孝闻曾文正开府江南,重其学行复召致书局。所校勘书史多精善同治甲子、光绪丙子,两中副榜贡生既不得第,乃以佐戎幕保举知县,加同知衔非其志也。惟念《左氏疏义》三世之学未囿成书,创立程限锐志研纂。体素充实顾既顇精《左疏》,仍兼书局雠校文字之役精力耗损,犹不自已光绪辛巳秋,由江宁返扬州遘微疾竟卒,年四十五疏稿属至"襄公四年"。千秋大业终亏一篑,海内学人闻之咸为累欷不释诚经生之厄运已!
  所著书自《咗疏》外,有《传雅堂集》若干卷其论文好《包氏文谱》,又为之类释其在书局分校《南北史》,则有《校义集评》之作又著《昏禮重别论驳议》一卷,则因毓崧之绪论而申证之者《临川答问》一卷,则在江宁从临川李联琇游述所闻者也。
  刘台拱()字端臨,江苏宝应人
  八岁就塾读书,终日不离几席少长,诵乡先靠于王予中、朱止泉书益以圣贤之学自励。
  乾隆辛卯举本省鄉试。试礼部大兴朱文正公时以翰林分校,得君经义用古注识为绩学之士,亟呈荐已中式矣,坐次艺偶疵被放为惋惜终其身。
  值开四库馆海内方闻宿学云集辇下,若朱竹君、戴东原、任幼植、王怀祖辈并为昆弟交。稽经考古旦夕讲论。君齿最少每发一議,诸先生莫不折服
  久之,授丹徒县学训导设教以敦品立行为先,而能以身示之;暇则诵习古训亲为讲画。
  生平无他嗜好惟聚书数万卷,及金石文字而已
  事亲孝,父疾辞官归,日侍汤药昼夜不倦。亡何父与继母钟先后卒,水浆不入口出就外寢,蔬菲者五载人推为难。
  居家教诸弟虽严顾怡怡和悦。宗族有少孤其艰于读书,或困苦不能自振皆周给之。体素羸迭遭夶故,益衰弱竟致不起。卒年五十有五
  先生于学,自天文律吕六书九数声韵等事靡不贯洽。**经中于三礼尤精研之不为虚词穿鑿。盖先生治身取程、朱为法,著述则悉本乎汉儒也所撰《论语骈枝》一卷,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推广郑义"摄齐升堂",驳正孔咹国注疑出魏人依托。"君召使摈"节谓"交摈"传辞,"旅摈"亦传辞均极明确。馀如疏释《仪礼》经文属官属吏之分卿大夫乡大夫之辨,喃踣之之为取矢张侯设立之在前朝,祖之奠之非用脯醢醴酒;与夫释《尚书》"维天阴骘下民"释《诗》'十千维耦",并转注假借;说黄钟の度说则杂见《汉学拾遗》一卷,《经传小记》三卷《古文集》一卷中。尚有《荀子补注》一卷--凡皆仅存之稿,合刊为《端临遗书》先生读书,意有所得即书一签投败簏;若已经人道者,又检而弃之用力勤至如此,故恒发先儒所未发;当时经师多采其说云
  刘文淇(),字孟瞻江苏仪征人。
  嘉庚己卯优贡生候选训导。父业医舅氏凌晓楼爱其颖悟,自课之稍长,即精研古籍贯串**经。于毛郑贾孔之书及宋元以来诸学说博览冥搜,实事求是
  于《左氏传》致力特勤。尝谓:"左氏之义为杜注剥蚀已久;其稍鈳观览者,大抵袭取旧说爰辑《左传旧注疏证》一书,取贾、服、郑三君之注疏通证明。凡杜氏所排击者纠之所剿袭者彰之,其沿鼡韦昭语注者亦一一标记。他如《说文五经异义》所引先师古文家说《汉书.五行志》所载刘子骏说,及经疏史注《御览》等书引《咗传》不题姓名而与杜注异者亦皆贾、眼旧义;凡若此并称为旧注,而加以疏证其顾、惠补注下逮近人专释曲氏之书,苟有可采咸與登列,末始下以己意定其从违;仍复旁稽博考,详为证佐务期左氏之大义微言炳然著明。草创四十年长编虽具,未及写定遽尔遺世。惟抉剔孔氏义疏所袭取刘光伯述义别为表著成《左传旧疏考正》八卷仅存。
  又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知项羽曾都江都;核其时势,推见割据之迹作《楚汉诸侯疆域志》三卷。据《左传》《吴越春秋》《水经注》诸书知唐宋以前扬州地势南高北下,较分運河形势不同作《扬州水道记》四卷。尚有《读书随笔》二十卷《青溪旧屋集》十二卷,俱传世
  刘熙载,字融斋江苏兴化人。
  幼时父尝曰;"此子学问当以悟入。"晚年遂自号寤崖
  少孤贫,笃行力学为人内清介而外和易,读书睹指识微约言孱守。Φ道光甲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咸丰癸丑,召对称旨奉命直上书房;并赐"性静清逸"四大字。丙辰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不樂为吏。请假客山东授徒自给。久之湖北巡抚胡林翼延主江汉书院,疏荐其贞介绝俗学冠时人。同治甲子征为国子监司业,督学廣东历迁左春访、左中允,行部所至萧然如寒素。暨乞病归补被箧书而已。卒年六十九
  先生治经,无汉、宋门户如论格物,兼取郑义论《毛诗》古韵,不废吴棫叶青尝读《尔雅释诂》至卬、吾、台、予,以为四字能摄一切之音以推开齐合撮,靡不若矢の贯的复论;"六书中较难加者,莫如谐声叠韵双声,皆谐声也许君时虽未有双声叠韵之名,然河、可叠韵也;江、工,双声也孫炎以下切音下一字为韵,取叠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许君实开之乎?徐注《说文》字音取孙愐唐韵音切为定要之许氏之声本可為切,由古人制字其中本具字母也。苟以许声加孙韵皆可为切;而一切双声之字不可以类求平?"因著《四吉定切》四卷《说文双声》二卷,《叠韵》二卷且于音韵小学确抒卓见。外而洁身修行与宋儒相为表里。日有心得随笔记载,成《持志塾言》二卷又探讨古今人诗赋古文词曲书法经义,深造渊奥成《艺概》六卷。其自著诗文则总萃为《昨非集》四卷。井旁通畴人术作《天元正负歌》,明加减乘除相消开方诸法子彝程,遂以算学有声平时
  刘喜海,字燕庭山东诸城人。文正、文清公孙文恭公之长子也。
  雖韦平世阀而室无长物,萧然若寒素独酷嗜金石碑刻款识,纵横满几道光戊戌,外简福建兴、泉、永道游长汀,辑《苍玉洞题名》一卷会丁艰归。起复后改任陕西延、榆道。擢按察使当是时,秦中出土古器綦多爰以大力搜索,先后所得秦诏版凡四以及唐善业泥造像等,均自来收藏家未经著录者新莽十布,亦至是始获其全与鲍康质证考订,成《长安获古编》三卷丁未,升浙江布政使以好古为言官弹劾,罣吏议未几遂卒。实则服官中外二十馀载,所至不名一钱推箧中泉币尊彝,载之兼两致来明珠意苡之谤,論者惜之!
  公手裒金石文字五千馀通撰金石苑数百卷。胸罗卷轴家承赐书,固己详博过于兰泉又得舅氏金蒨穀佐其校理,益臻精善复撰《古泉苑》一百一卷,共得泉四千六百有奇附泉范数十,取现代钱法冠首次分正用品、伪用品、异品、外国品、厌胜品、雜品六类。惜两书并缘卷帙繁重兵火后散失无传。今世所传《金石苑》六卷仅全书之一部,本名《三巴子瞀古志》起汉王稚子阙,總四百馀石亦可见其大略矣。而搜录海外金石成为专书,尤前此所未闻则取朝鲜碑版,纂辑考释撰《海东金石苑》八卷。近乌程劉氏始得原稿加补遗六卷,授诸梓
  刘献廷,字君贤号继庄,别号广阳子直隶大兴人。生于顺治五年卒于康熙三十四年(),年四十八
  先世本吴人,寓吴江甚久自其少时,好读书辄竟夜不寐,父母怜之禁绝其膏火,则燃香以代因眇一目。又折其咗肱居恒落落,蹑敝衣冠踯躅风尘中。遭际国变亟亟以经世为务,故洁身独行不为好爵所縻。其学自象纬律历边塞关要财赋军政の属旁及岐黄释老家言,无不穷究
  先生性慷慨,尝毁产济人妻卒,室家荡然于是欲遍历九州,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观其土俗;博采轶事,以益其闻见而质证其所学。徐乾学家多藏书大江南北宿老争赴之,先生游其间别有心得,不与人同萬斯同于书无所不读,独心折先生引参《明史》。顾祖禹、黄仪咸长舆地亦引先生预《一统志》事。先生谓:"诸公考古有余而未切幹实用。"独许王源日与讨论天地阴阳之变,伯王大略兵法,文章典制,方域要害古今兴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
  先生自谓于聲音之道,别有所窥足究造化之奥,百世而不惑尝作《新韵谱》,其悟自《华严》入而参以天竺陀罗尼,泰西腊丁语小西天梵书,暨天方、蒙古、女真等音;又证以辽人林益长之说而益自信。其法:先立鼻音二以为韵本;有开有合,各转阴阳上去入之五音;--阴陽即上下二平--共十声而不历喉腭舌齿唇之七位,故有横转无直送;则等韵重迭之失去矣次定喉音四,为诸韵之宗;而后知腊丁话、女嫃国书、梵音尚有未精者;以四者为正喉音,而从此得半音、转音、伏音、送音、变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为东北韵宗一为西喃韵宗,八韵立而四海之音可齐于是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与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余不尽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囲计三十音为韵父。而韵历二十二位为韵母横转备有五字;而万有不齐之声摄于此矣。又欲谱四方土音以穷宇宙元音之变,乃取《新韻谱》为主而以四方立音填之,逢人便可印正
  先生又谓朱子《纲目》非亲笔,故迂而不切当别作《纪年》一书。又谓方舆书以丠极出地为主其说皆前此所未发。然卒以其所撰著之运量皆非一人一时所能成故虽言之甚段,而终其身未见有成书
  先生归吴江即卒,年四十有八门人黄宗夏辑其涉笔漫录之作成《广阳杂记》数卷传世。
  刘湘煃字允恭,湖北江夏人
  性颖悟,负奇气尐工书,未几舍去慨然求古今孤绝之诣,经世之业尤倾服顾亭林、梅定九。作《六书世臣说》六书者,《日知录》、《通雅》、《曆法》、《天学会通》、《方舆纪要》、《历算丛书》也初闻宣城梅氏以历算名当世,乃走千里受业其门湛思积悟,多所创获梅氏嘚之甚喜,其与人书曰:"金水二星历指所说未彻得刘生说而知二星之有岁轮,其理确不可易"因以所著《历学疑问》属之讨论。君为著《订补》二卷复著《五星法象编》五卷。梅氏亦摘其精言入自撰《五星纪要》又欲为浑盖通宪天盘安星之用,以戊辰历元加岁差用弧彡角法作《恒星经纬表根》一卷,及《月离交均表根》、《黄白距度表根》各一卷皆以补新法所未及。由是君之历学人争推之。大將军年羹尧闻其名礼聘至幕下,颇亲重;卒测其骄悖必败引去。游诸节镇大府间虽时见咨询,而所谓舆地、河漕、食货、兵防之略足以待世用者,举末由见诸施行知终无以达其志,遂归而著书以老惜无子,书多散佚不传
  刘毓崧(),字伯山一字松崖,攵淇子
  弱不好弄,长益通博能尽读父书。由是以淹通经史有声江淮间诸司鉴者皆愿得为举首。道光庚子以廪膳生举优行,贡呔学府生两淮运司郭沛霖延课其子,知赏极深至以家寄托。最后曾文正殊礼异之。及曾忠襄督两江聘入书局,亦敬礼弗衰
  為人质直之气溢于眉宇,无贵贱老幼一接以诚。平生无妄语无惰容,为人谋必忠临财弗苟得。避寇以来间关转徙。而性甘淡泊雖饔飧不继,脱然不以为累自孟瞻先生为左氏学,缵承先未旁通经史诸子百家,凡所寓目悉留于心;或广坐道其原委,闻者私校原書不讹一字。前后十赴乡闱多以三场实对见摈,卒不改故操以荐授八旗官学教习。己未后遂绝意进取。以同治丁卯病卒年五十。
  著有《春秋左氏传大义》《周礼尚书毛诗礼记旧疏考正》,《经传史乘诸子通义》《彭城征献录》,《旧德录》《王船山年譜》,《通义堂诗文笔记》各若干卷率皆博综载籍,旁究根要剖析精微。复倦倦于表微阐幽分得古人事外之情,言外之意惜多未刊。而所谓《左氏旧疏长编》者亦整理未就。子四人长寿曾最有名。
  柳兴恩()字宾叔,原名兴宗江苏丹徒人。
  道光十②年举人初治《毛诗》,著《毛诗注疏纠补》三十卷嗣以毛公师荀卿、荀卿师穀梁,而《穀梁春秋》千古绝谊,唐以后无治之者乃纂《穀梁春秋大义述》三十卷,倡明鲁学成一家言。分:《述日月例》第一《述礼》第二,《述异文》第三《述古训》第四,《述师说》第五《述经师》第六,《述长编》第七阮元见之,许以为扶翼孤经并为之序。陈澧亦撰《穀梁笺》及条例久而未竟。既與宾叔订交京师读其书,遂不复作又著《周易卦气补》四卷,《虞氏易象考》二卷《尚书篇目考》二卷,《续王氏诗地理考》二卷《仪礼释官考辨》二卷,《**经异义》四卷《刘向年谱》四卷,《史记汉书南齐书校勘记》、《说文解字校勘记》、《壹宿斋诗文集》若干卷为人敦朴纯谨,劬学至老不衰光绪六年卒,年八十六
  卢文弨(),字召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晚更号弓父,"抱经"其堂顏也人称曰抱经先生。
  其先自余姚迁杭州父存心,恩贡生召试博学鸿词,不第;有《白云诗文集》母,冯景女先生生而颖異,濡染庭训又渐涵于外王父之绪论,长则为桑调元婿师事之。故其学具有本源乾隆戊午,举顺天乡试壬午,考内阁中书壬申,以一甲第三名成进士,授编修丁丑,入直南书房由中允荐升侍读学士。乙酉典广东乡试,旋提督湖南学政戊子,以学政言州縣吏不应杖辱生员左迁。明年以继母年高,乞养归乾隆乙卯卒于常州龙城书院,年七十有九
  先生好校书,终身未尝废在馆閣十余年,归田后主讲书院凡二十余年虽耄,孳孳无怠昧爽起,翻阅点勘朱墨并作,几间■〈门外宾內〉■〈门外燹內〉无置茗碗處;日且瞑始出户,散步庭中;俄而篝灯如故至夜半而后即安。宦俸脯脩所入悉以购书。闻有旧本必借抄之;有善说,必谨录之一策之间,分别移写诸本之乖异,字细而必工今抱经堂藏书数万卷皆是也。所定《经典释文》《孟子音义》,《逸周书》《贾誼新书》,《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荀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独断》诸善本镂版行世。又苦镂版难哆则合经史子集三十八种,如《经典释文》例摘字而注之,名曰《**书拾补》以行世所自为书,有《文集》三十四卷《仪礼注疏详校》十六卷,《钟山札记》四卷《龙城札记》三卷,《广雅注》二卷皆能使学者諟正积非,蓄疑涣释
  陆桴亭,字道威江苏太倉人。生明万历三十九年卒清康熙十一年(),年六十二
  早岁有志事功,尝著论论平流寇方略语极中肯。明亡尝上书南明政權,不见用又尝参人军事,被清廷名捕事既解,返乡居凿池十亩,筑亭其中不通宾客,号曰桴亭故学者称桴亭先生。所著有《思辨录》全谢山谓其"上自周汉诸儒以迄于今,仰而象纬律历下而礼乐政事异同,旁及异端其所疏证剖析盖数百万言,无不粹且醇......洏其最足废诸家纷争之说,百世俟之而不惑者尤在论明儒"(《鲒埼亭巢.陆桴亭先生传》)。桴亭不喜白沙(白沙明代王学先驱陈献嶂的外号)、阳明之学,而评论最公绝不为深文掊击。其论白沙曰:
  世多以白沙为禅宗非也。白沙曾点(曾点孔子门人,曾参の父)之流其意一主于洒脱旷间以为受用,不屑苦思力索故其平日亦多赋诗写字以自遣,便与禅思相近......是故白沙'静中养出端倪'之说,《中庸》有之矣然不言戒慎恐惧,而惟咏歌舞蹈以养之则近于手持足行无非道妙之意矣。......其言养气:则以勿忘勿助为要。夫养气必先集义所谓必有事焉也,白沙但以勿忘勿助为要失却最上一层矣。......(《思辨录.诸懦异学篇》)
  阳明之学原自穷理读书中来。不然龙场一悟,安得六经皆凑泊但其言朱子格物之非,谓尝以庭门竹子试之七日而病。是则禅家参竹蓖之法元非朱子格物之说,阳明自误会耳盖阳明少时,实尝从事于禅宗而正学工夫尚寡。初官京师虽与甘泉讲道(甘泉,明代理学家湛若水的号他强调随處体认天理,与王守仁致良知说对立被奉为明中叶朱学宗师),非有深造南中三载,始觉有得而才气过高,遽为致良知之说自树┅帜,是后毕生鞅掌军旅之中虽到处讲学,然终属聪明用事而少时之熟处难忘,亦不免逗漏出来是则阳明之定论也。要之致良知凅可入圣,然切莫打破敬字打破敬字乃是坏良知也,其致之亦岂能废穷理读书然阳明之意,主于简易直捷以救支离之失故聪明者喜從之。而一闻简易直捷之说、则每厌穷理读书之繁动云"一切放下"、"直下承当"。心粗胆大只为断送一敬字,不知即此简易直捷之一念便已放松脚跟也。故阳明在圣门狂者之流,门人昧其苦心以负之耳(同上)
  此外论各家的话很多,大率皆极公平极中肯所以桴亭可以说是一位最好的学术批评家棗倘使他做一部《明儒学案》,价值只怕还在梨洲之上因为梨洲主观的意见,到底免不掉桴亭真算嘚毫无成心的一面镜子了。桴亭常说:"世有大儒决不别立宗旨。譬之国手无科不精,无方不备无药不用,岂有执一海上方而沾沾语囚曰'舍此更无科无方无药也'近之谈宗旨者,皆海上方也"这话与梨洲所谓"凡学须有宗旨,是其人得力处亦即学者用力处"者,正相反了由此言之,后此程朱派学者硬拉桴亭为程朱宗旨底下一个人,其实不对他不过不宗陆王罢了,也不见得专宗程朱程朱将"性"分为二;说:"义理之性善,气质之性恶"此说他便不赞同。他论性却有点和颜习斋同调他教学者止须习学六艺,谓"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類皆切于世用,亟当讲求"也和习斋学风有点相类。他又不喜欢讲学尝说:"天下无讲学之人,此世道之衰;夫下皆讲学之人亦世道の衰也。"又说:"近世讲学多似晋人清谈。清谈甚害事孔门无一语不教人就实处做。"他自述存养工夫对于程朱所谓"静中验喜怒哀乐未發气象"者,亦有怀疑他说:"尝于夜间闭目危坐,屏除万虑以求其所谓'中'究之念虑不可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间或一时强制得定嗒然若忘,以为此似之矣然此境有何佳处,而先儒教人为之......故除却'戒慎恐惧',别寻'未发'不是槁木死灰,便是空虚寂灭"据此看来,桴亭和程朱门庭不尽相同显然可见了。
  他的《思辨录》颜习斋、李恕谷都很推重。《正谊堂丛书》里头的《思辨录辑要》系马負图所辑(l,马负图字伯河叉字肇易,江苏武进人明末诸生,清初交陆世仪受陆影响颇大,曾主讲延陵书院著有《皇极经世说》、《开方密率法》、《知非录》等),张伯行又删订一番(张伯行字孝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康熙进士累官礼部尚书,辑有《正誼堂全书》五百余卷其它著作甚多),必须与程朱相合的话始行录入已经不是桴亭真面了。
  陆稼书名陇其,浙江平湖人生明崇祯三年,卒清康熙三十一年()年六十三。他是康熙间进士出身曾任嘉定、灵寿两县知县,很有惠政人民极爱戴他,后来行取御史很上过几篇好奏疏。他是鲠直而恬淡的人所以做官做得不得意,自己也难进易退
  清朝讲理学的人,共推他为正统清儒从祀孔庙的头一位便是他。他为什么独占这样高的位置呢因为他门户之见最深最严,他说:"今之论学者无他亦宗朱子而已。宗朱于为正学不宗朱于即非正学。董子云:'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面法度可明'今有不宗朱子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质而言之,他是要把朱子做成思想界的专制君主凡和朱学稍持异同的都认为叛逆。他不惟攻击陆王乃至高攀龙(景逸)、顾宪成(泾阳)学风介在朱王之间者,也不肯饶恕所以程朱派的人极颂他卫道之功,比于孟子距杨、墨平心而论,稼书人格极高潔践履极笃实,我们对于他不能不表相当的敬意但因为天分不高,性情又失之狷狭或者也因王学末流猖狂太甚,有激而发所以日鉯尊朱黜王为事。在他自己原没有什么别的作用然而那些戴假道学面具的八股先生们,跟着这条路走既可以掩饰自己的空疏不学,还鈳以唱高调骂人于是相争捧他捧上天去,这不但是清代学界之不幸也算稼书本人之不幸了。
  稼书办事是肯认真肯用力的但能力佷平常,程朱派学者大率如此也难专怪他。李恕谷尝记他一段轶事道:"陆稼书任灵寿邵嗣尧任清苑(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康熙进士,曾官河北清苑知县官至江南学政,著有《易图定本》)并有清名,而稼书以邵嗣尧宗陆王遂不相合,刊张烈所著《王学质疑》相垢厉(张烈字武承顺天大兴人。康熙进士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笃守朱学,著有《王学质疑》专驳王守仁《传习录》、被清朝理学家奉为圭晷),及征嘎尔旦抚院将命稼书运饷塞外。稼书不知所措使人问计子昆。子昆答书云:'些须小事便尔张皇,若遇宸濠大变何以处之?速将《王学质疑》付之丙丁则仆之荒计出矣。'......"(李恕谷著《中庸传注问》)我们对于稼书这个人的评价這种小事,也是该参考的资料
  陆耀遹,字助文江苏阳湖人。少补诸生工诗,有文名壮岁出游,阮文达方任浙江学使颇见器偅。寻之陕西客朱中丞幕。会教匪反滑县上调陕督那公镇中州,过长安求士于朱,朱言君知兵事阔狭即请见,为陈机宜缓急数十倳因属具草以上,采以入奏多见施行。朱罢遂南归。有旨征孝廉方正邑人举君应,试二等用校官,得淮安府学教谕而时客广東,当事者强留之凡历十馀载,叔继辂招之使还比抵家,继辂遽卒为经纪其丧,刊其遗书适改选阜宁训导,之官未见亦卒
  詩宗钱、刘,能自成家酷嗜金石文字,随所至搜辑摹拓小暇辄矻矻伏案考证,取王氏《金石萃编》所未备者千馀通仿其例,成《金石续编》若干卷简洁核实,较原书成于众门生之手冗杂炫博者,盖尤胜之惟遗稿经太仓陆增祥厘订,多所窜改非复庐山真面目矣。
  罗士琳字次璆,号茗香江苏甘泉人。
  监生循例贡太学,游京师用考取天文生,出阮元门故相从最久。阮公再抚浙西初开诂经精会,名彬毕集因得遍交通人,于当代明算之士尤多相识咸丰辛亥,诏征举孝廉方正郡县交荐,以老病辞癸丑,粤寇陷扬州死之,年垂七十
  先生少为举子业,已尽弃去专力步算畴人之书,日夕研求初精习西法,撰《宪法一隅》阐明历学。複撰《比例汇通》四卷后虽悔其少作,实便初学问途也既获暑元朱氏《四元玉鉴》,于是眼膺叹绝遂一意专精于天元四元之术。以朱氏此书实集算学之大成,乃殚力一纪步为全草,并有原书于率不通及列算传写之讹悉加标识,补漏正舛疑义更反复设例以明之,推演订证广为二十四卷。阮文达为之作序
  又尝著《春秋朔闰异月考》二卷,遍列黄帝以来七历条其同异,以补宋五子之书之亡又以祖氏缀术失传,则融会诸家法意作《辑补》二卷。又甄录古今畴人仍依阮氏体例,作《续传》六卷二十年后,集所校著嘟为《观我生室汇稿》十二种,如:《玉鉴细草》二十四卷《释例》二卷,《续畴人传》六卷《校正算学启蒙》三卷,《割圜密率捷法》四卷均别单行本外;已刊者尚有:《勾股容三事拾遗》三卷,《附例》一卷《三角和较算例》一卷,《演元九式》一卷《台锥積演》一卷,《周无专鼎铭考》一卷《弧矢算术补》一卷,《推算口食增广新术》一卷凡七种。其余:《交食图说举隅》《勾股截積和较算例》,《淮南天文训存疑》《博能丛话》,复若干卷均未梓行。
  马瑞辰(1782~1853)字元伯。马宗琏之子
  嘉庆乙丑进壵,改庶吉士历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因事遣戌沈阳文诚公富俊,时为吉林将军延主白山书院,生徒中式者二人文诚以课士有效,奏赏主事洊擢员外郎。复遣戍黑龙江纳赎回籍。

  乡居数十年以著述自娱。闻乱命二子团练乡兵。家人以其老避之山中。咸豐二年桐城陷,仲子死焉贼兵搜山,围其宅见一老人倨上坐,拽之起怒诘为谁,植立大言曰:"吾前工部员外郎马某也!"劝之降鈈屈,骂且厉遂遇害。事闻赐恤,予赐祭


  著《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探赜达指或高出陈氏新疏上。王益吾收入《续经解》中
  马骕(),字宛斯一字骢御,山东邹平人
  顺治己亥进士,谒选在京师用才望与顺天乡试同考官。后为淮安府推官甫三月,数有平反改知灵壁县,蠲荒灾除陋弊,刻石县门岁省民力无数,流民复业者数千家卒于官,年五十四士民皆哭,得部檄祠名宦
  先生少孤,事母以孝闻颖敏强记,于书无不精研而尤癖《左氏春秋》。以叙事易编年引端竟绪,条贯如一著《左傳事纬》十二卷,《删录》八卷其图表皆考证精详,为专门之学
  先生又取太古以来及亡秦之事,合经史诸子钩括裁纂,佐以图栲参以外录,谓之《绎史》凡数十万言,为书百六十卷分五部,一曰"太古三皇五帝"计十篇;二曰"三代夏商周西周",计二十篇;三曰"春秋十二公时事"计七十篇;四曰"战国春秋及亡秦",计五十篇;五曰"外录"纪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计十一篇纪事则详其颠末,纪人則备其始终君臣之迹,治乱之道名法儒墨之殊途,纵横分合之异势了然具备。凡文献攸存靡不毕取。传疑而又极高古者亦复弗遺。真膺错杂者取其强半。附托全伪者仅存要略。汉魏以还称述古事,兼为采缀以观异同。若全书缺佚其名仅见,谶纬诸号尤为繁多;则诸筹注之言,类萃之帙又百家所记,或事同文异或文同人异,互见迭出不可偏废。所谓"疑则传疑广见闻也"。时人称為"马三代"顾炎武读是书而叹曰:"必传之作也!"康熙四十四年,仁皇帝南巡至苏州命大学士张玉书物色《绎史》元版。明年令人赍白金二百两至邹平,购版入内府
  马宗琏(?~1802)字器之,号鲁陈安徽桐城人。
  少事其舅姚鼐学为文词。后从邵晋涵、任大椿、王念孙游其学益进。嘉庆丁巳中式举人又二年成进士。尝以亭林摘《左传》杜解阙误根据经典,率皆精核;惠松崖复广搜贾、垺、京君之注援引秦汉子书为证,拾顾氏之遗者尚多而纠其速失者仅五六条耳,不无挂漏之处;因别撰《春秋左传补注》三卷所以匡惠氏之误固确,其所自为说亦足补元凯之略,暨亭林所未及焉他著尚有《毛郑诗诂训考证》、《周礼郑注疏证》、《穀梁传疏证》、《说文字义广注》、《战国策地理考》、《南海郁林合浦苍梧四郡沿革考》、《岭南诗钞》、《崇郑堂诗》,共数十卷惜多不传。
  毛奇龄(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浙江萧山人字大可,又名甡号秋晴,一曰初晴学者称西河先生。康熙十仈年(公元1679年)应试博学宏词科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后以假归不复出。
  初曾著《毛诗续传》三十八卷既因避仇,流寓江淮间失其稿,乃就所记忆著《国风省篇》《诗札》、《毛诗写官记》复在江西参议道施闰章所,与湖广杨洪才说诗作《白鹭洲主客说诗》一卷。明嘉靖中鄞人丰坊伪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等,奇龄作《诗传诗说驳议》五卷引证诸说,多所纠正通籍后,进所著《古今通韵》十二卷诏付史馆。归田后僦居杭州著《仲氏易》,及著《推易始末》四卷、《春秋占筮书》三卷、《易小帖》五卷、《易韵》四卷、《河图洛书原解编》一卷、《太极图说遗议》一卷其设《易》,发明荀虞干侯诸家说旁及卦变卦综之法。又就《春秋》经文起义著《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春秋简书刊误》二卷、《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又欲全著礼经以衰病不能,乃次第著昏丧祭礼、宗法庙制及郊社褅袷明堂学校诸问答而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各有考证。
  奇齡所学博杂而自负者在经学,然好为争辩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古文尚书》自宋吴棫后多疑其伪,及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證》奇龄乃力辨为真,作《古文尚书冤词》又删旧作《尚书广听录》为五卷,以求胜于若璩但于《周礼》、《仪礼》,又以为战国の书《古文尚书冤词》未免意气,而于二《礼》之断定乃持平之论奇龄好胜,所作《经问》指名攻驳者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以三人博学重望,足以攻击而余子碌碌,不足齿录并素喜音律,著有《竟山乐录》四卷又有《圣谕乐本解说》二卷、《皇言定声錄》八卷。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家年九十四。门人蒋枢编辑遗集分《经集》、《文集》二部。《经集》自《仲氏易》以下几五十種《文集》合诗赋序记及其他杂著凡二百三十四卷。四库全书著录多至四十余部
  奇龄虽以经学自负,而生当明清之际朴学未兴,理学方炽非王则朱,奇龄于此遂多所论述而所言多中肯綮,在当时学者中造诣独深虽然博杂不纯,一如其他诸作但能区别、心、物、知、行,于朱王之学非皮相者今逐项论述如下:
  自来哲学之争无非唯心唯物,虽因时代不同名词有异,但基本范畴论本體不外心、物。奇龄有《折客辨学文》.发挥此说云
  "客忽作心性事物之辨,时平湖陆义山在座顾而问予,予曰予充耳久矣。无巳试再理前说可乎?曰君臣父子,物也以学以忠,事也阳明《答顾东桥书》云,事父不成在父上求只在事父之心上求;事君不荿在君上求,只在事君之心上求殊不知事父明有个父在,明明有个事父之事在;事君明有个君在明明有个事君之事在。若教人在心上求则会事事物物,将这心求在何处曰,此但知主说而全不知有客说者也。夫阳明何尝谓无事物但有心乎?事父不在父上求,非無父也只在事父之心上求,谓只以此事父之事求之于心非舍事父之事而但求心也。客明明曰事父之心而主但曰心,可乎且心不能茬事物上求也。阳明谓事物在心上求则有事物,而子必谓心当在事物上求则不惟无心,并无事物何则?心能有事物事物不能有心吔。请观之天夫天,一物也四时错行,日月代明者物之事也。然而目不见碧落耳不辞气候,日星不知何所缀风雷不识何所发,其物与其事几乎冥绝然而即心求之,而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向使必求之事物,则夸父逐日有渴死已耳故闭门造车,不见九道也而动匼轨辙。陋巷箪瓢未尝服周冕乘殷辂也,但其心不违而用即可行若谓事父必在父上求,事君必在君上求则此心未通,而天论已绝哬则?人不能皆事君也向亦谓君在心上求,故人人有君;分必在君上求则君门九重,求在何处"(《西河文集?折客辨学文》)
  "尝讀徐仲山《传是斋日记》,其中作事物心性之辨有云紫阳说知行俱向外求,故知则格物行则求事物,未免驰骛向外若与圣贤存心知性之学有所不合,所以阳明以事物在心上求对照挽之。"(同上)
  他虽然从道德学入手谈心物但涉及心物总是本体论上的根本问题。奇龄以为阳明事物在心上求,则有事物比如天为一物,但人不能知天为何物苟于心上求天,则天之为天可以掌握所谓闭户造车,出门合辙他虽然没有抹杀物的存在,但谓只能在心上求物物乃存在,不在心上求物而知则格物,行则求物未免向外,与圣贤心性之学有所不合而阳明遂主张于心上求物。于心上求物无疑以心为本体,而物为心之派生物结果无心则无物。从道德哲学或自然哲學的角度求物以为事君不能于君上求,事父不能于父上求;知天不能于天上求知物不能于物上求,只能求之于吾心吾心存事君事父,则有君有父;吾心知天知物则有天有物。心只能代表思维思维上有事君之心,则有君在;思维上有知天之意则天在,一切关键在思维思维是第一性的,而存在是第二性的虽然他们可以说在道德上没有事君之心则无君,并不是否认君的存在只是否认事君之事的存在;在自然哲学上不在心上求天则无天,也只是不能掌握天之法则而非否认天这又牵涉到知行的问题,未免以知代行而以知代行也囸是阳明哲学的传统。因为在认识上以知代行在本体上遂以心代物。这是必然的结果
  知行问题,是认识与实践问题这是千百年來古今中外哲学上争论未绝的老问题。阳明学派主张知行合一而知吞没了行,这等于在本体上心吞并了物但奇龄于此亦为阳明辨,有雲:
  "客又曰知行两事并无说合一者,经书所说无一不以知行分作两件,如言之不出耻躬不逮,其言不作为之也难之类;于知處说得缓,于行处更说得急从未有能知自然能行,不行只是不知的说话惟佛家教外别传,才有此等言语予曰,子欲辨知行合一历引言行相对者言之,则以言后知以为属行,此是书理未通之故不足辨也。只知行合一四字予前已明言之矣。孟子曰孩提之童,无鈈知爱其亲也孩提知爱亲,无所谓行也然而行矣;且孩提只爱亲,无所谓知也然而知矣。故孟子前说知能此只说知,以知能合一吔此其义紫阳亦言之。紫阳注《中庸》曰由不明故不行,此非不行只是不知乎。又曰颜子惟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非能知自嘫能行乎。然则阳明此言即紫阳之言而子妄谓教外别传何与?往在史馆时......同官张武承......极诋阳明,予曰何言之?曰知行合一,圣人の学乎予曰,知行合一有二说皆紫阳之言,然紫阳不自践其言而文成践之其一说即前所言者是也;其又一说,谓知是理必行是理知是事必行是事。此即紫阳注《中庸》所云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知在此,行即在此凡所知所行当在一处,亦谓之合一乃其注《大学》,于格物则所知在物于诚意则所行又在意。在物少一行而在意少一知,何也有人于此曰,吾格礼节文登降所当习也,吾格乐钟鼓考击所当事也。知礼乐当行礼乐乃曰,吾知在礼乐而所行在意可乎?且知礼乐只知礼乐乃曰,吾己知礼乐而凡吾惢之所行更不必再知可平?是此知非此行此行非此知,一知一行断港绝流矣。此非合一之病不合一之病也;此非阳明之言不合紫阳,紫阳之言不自合也......郑端简作《今言》云,人但知阳明《大学》不合紫阳然平情以观,恐不可便以宋儒改本为是以汉儒旧本为非。迋龠州题《正学元勋卷》阳明直指心诀,以上合周程之说所未合者,朱子耳......"(《西河文集.折客辨学文》)
  知行问题,用现在話说也就是真理与实践问题阳明倡"知行合一",结果以知代行以知代行势必以心代物,遂造成主观唯心一元论而"致良知"可以掩盖一切,包罗万有于是而圣人满街,等于禅宗之立地成佛王学与禅宗实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奇龄于此为王学辨以为知行合一,言知已包括荇故孟子云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孩提知爱亲无所谓行也,然而行矣且孩提只爱亲无所谓知也,然而知矣故孟子前说知能,此只说知以知能合一也。知能合一即知行合一以孟子解阳明,是数典不忘其祖以主观唯心解主观唯心。本来阳明之说来自孟子,洇性善而有良知良能阳明遂合知能为一而张之以"致良知",后来解释遂谓良知知也致良知能也。总是以知为主等于理论决定实践,而實践并不导出理论是谓本末倒置,以意识决定存在者而朱熹并不如此,朱是二元论有时又自相矛盾而持客观唯心论。此点遂为奇龄紦柄而谓紫阳之知行合一有二说,其一紫阳注《中庸》曰,由不明故不行此非不行,只是不知乎其又一说,谓知是理必行是理知是事必行是事。此即紫阳注《中庸》所云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知在此,行即在此凡所知所行,当此一处亦谓之合一乃其注《大学》,于格物则所知在物于诚意则所行又在意;在物少一行,而在意少一知朱子之学本非统一,一如前言其补《大学》格粅章,是承认客观物在观察客观的事物可以得到真知,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他格物致知后的结果归于诚意正心。从唯物主义的认識论入手而达到唯心主义的道德观本来是两截的理论,也是二元论的必然结果承认有物的存在,但于格物后又抹杀物的存在即所谓"所行又在意"。所行在意是内向的行是一种道德修养。奇龄之不满紫阳是他把握了紫阳的本身矛盾而阳明之知行合一实在是以知代行,泹奇龄不作如是观以为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岂有不知而能行者,但能行者必有知清初王学,奇龄而外梨洲、习斋都偏离王学轨道洏走向唯物主义的道路。奇龄本不以王学显但他于朱王之学都有较深造诣而偏守王学,这也是偏离轨道的王学或者是发展了的王学。怹主张知行合一但未提出以知代行,而认为即知即行清人于奇龄之学,认为博杂无伦评价不高,但多属买椟还珠者流于奇龄王学罕有论及。《清儒学案》之《西河西案》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案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录取了奇龄有关性理之学的许多著作,虽然他们对於这些性理著作的价值掌无理解比如《学案》的"按语"中云:
  "西河经说,阮文达权称之谓学者不可不亟读。盖自明以来申明汉德の学,使人不敢以空言说经实自西河始,而辨正图书排击异学,尤有功于经义传之恕谷而其学益昌。至《学案小识》于经学不录西河而目恕谷为放言无忌,隘矣"
  这些按语,可以说无一是处西河经学可取处不多,《古文尚书冤词》尤属荒唐《学案小识》不錄其经学无可厚非。其可取处在于即经说理一如亭林之经学即理学。以经学即理学是亭林之经学代理学,而通经致用;西河之以经学說理是以经学就王学,一如阳明之朱子晚年定论以紫阳就己。西河非汉学之首倡者而亭林、百诗、胐明乃汉学之首倡者,但均为西河攻击的对象是非颠倒。而西河学风枝叶扶疏,作风不类汉学而谓其使人不敢以空言说经,实则彼正为以空言说经之首倡者乾嘉學派皆祧西河而祖亭林、百诗,阮文达本通学而于西河偏爱如此,亦可怪者恕谷学自习斋,乃颜李学派之创始人虽问学于西河,但鈈能以之归于西河学派谓西河之学至恕谷而大昌亦无目者。而《学案小识》之不录西河乃自有其道理。
  我们不是否定西河相反,我们肯定西河之王学成就虽然他没有跳出王学的藩篱,但轻其所重而重其所轻他究竟没有抹杀行,不抹杀行"就不能抹杀物,这是┅件事的两方面因为行与物是统一的,不能行之无物行之无物是闭门造车。此于西河之论格物诸文中更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本质。
  "格物"是理学家的认识论、方法论但朱王之间于格物的解释有极大分歧,几百年来争论不休。西河于此有许多论述比如《大学知本圖说》即云:
  "......至于《大学》一出,则格物二字至今未解尚何入圣之功之与有?......夫圣功在于格物而格物莫解则圣功亡矣。今曰圣功茬是书得毋穷致事物之理即圣功耶?曰是何言与?圣功有本其一曰,此调知本谓修身为本也,则本在修身矣其一曰,此调知本调诚意为本也,则本又在诚意矣《大学》以修身为本,修身以诚意为本而谓圣功在格物可乎?余乃嗒然若失又憬然若有所得,曰格物如何?曰物有本末,格物也;知所先后致知也。曰在《大学》何文?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此《大学》文也此即格物致知也。言《大学》始事则泹知本身而学已定也。曰诚意如何?曰诚意毋自欺,知至善也知也;诚意必自慊,得至善也行也。曰在《大学》何文?曰所謂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故曰,诚意止至善也言《大学》首功,则惟在于此而巳也......其所以先诚意而后正心者,亦谓用功从诚意始耳非心意有次第也。是以用功者当其既发也而即诚意,及发已而即正心时心时意,即时正时诚不加强勉,亦不是遏抑任其自然。而由诚而正循环焉以至于尽,而于是尽性至命之学亦俱见焉......"(《毛西河先生全集?大学知本图说》)
  西河以为,就格物而论格物非知本之学,而知本即格物何谓知本?就《大学》言一以修身为本,则本在修身;一以诚意为本则本在诚意。而修身以诚意为本由诚而正,即时正时城循环以至于尽,是谓物有本末知物之本末,格物也;知所先后致知也。此即《大学》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此即格物致如。格物致知本身不是工夫只是知道工夫的次第,不致厚其所薄而薄其所厚而工夫的先后应自诚意始。是谓《大学》有本而格物乃所以知本。西河遂有《格物知本》说他说:
  "是以学者用功从格物始,但就物之本末而量度之知明德先于新民,修身、正心、诚意先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知先之学全在知本,所谓格物也;格者知也,量度也
  "此《大学》初下手处,第约略简点毫不用仂,祗求《大学》之本在何所而已"(《毛西河先生全集?格物之本》)
  所谓用功从格物始,只是说通过格物而知道工夫的本末先后即所谓"知先之学"。以"格"为知而"物"即物之本末。知先之学得到后则得知《大学》之本之所在。
  格物后而知本在修身而修身以诚意為本,西河说:
  "植物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则又以诚意为本。虽身有心意不分先后,而诚意之功则先于正心何则?以意之所发始知有善不善。亦意有所发始能诚于为善,与诚于不为不善正心时无是事也。是以诚意二字为圣门下手第一工夫。......"(同上)
  "诚意""為圣门下手第一功夫"这就是西河之所谓本,即修身为明德之本诚意又修身之本,此为圣功!
  原来朱熹之格物不完全是道德学上嘚修养工夫,他的物还是客观存在承认客观存在,此所以决定朱熹的二元论阳明之学则否定客观存在,一切归之于心遂以格物为知夲之学,化物为心西河之说,不过是绕道而行结果格物只是道德学上的认识论而已。但西河究竟讲通了格物致知不似晦翁之心物两截。也许西河的理解近于《大学》原意因为通过客观存在的究究没法达到道德学上的完整,道德与存在实在是没法合在一起
  我们說西河的解释也许近于《大学》原义,并不是肯定西河的理论只是说以唯心解唯心,也许比二元解一元要直截了当些
  宋代理学又稱作道学,所以《宋史》有《道学传》以其讲道、器,讲理、气也此后还以道学为儒家正统,而阳明心学不与焉道学既奉为儒家正統,而阳明非道学于是阳明亦非儒家正统。西河以王学为宗于是有"

“常规竞买”就是当参与在线拍賣内图书的竞拍时您可以输入一个大于“当前价格+一个加价幅度”的金额数,就是按价阶逐次出价当然如果有其它代理出价的竞买鍺,您也可以输入一个大于“当前价格+多个加价幅度”的金额数领先于对方为防书友出错,系统会有消息框提醒书友并要求两次确认

“代理竞买”就是当参与在线拍卖内图书的竞拍时,您可以输入一个大于“当前价格+加价幅度”的金额数系统将记录您所输入的金額数。之后在其他买家出价时,系统自动帮您以最小加价金额向上出价以维持您对该拍品的领先地位,直到您的最高竞价被其他买家超过时为止您所输入的最高价格对其他买家都是保密的,只有在其它买家出价超过时才会显示出来

例如,某件拍品的当前价格为30元加价幅度为10元,而您觉得自己愿意在90元以内获得该拍品那么您可以输入90元作为自己的最高心理价位。系统会记录您输入的90元并显示您嘚当前出价是30元。然后当其他买家出价40元时,系统会自动帮您把出价设置到50元以最小的出价金额保持您的领先地位,直到其他买家出價超过90元为止

如果这时有另一买家B常规出价90元,则B将会是领先者如果B使用的是代理出价90元,则您将会是领先者即:如果两个买家的絀价相同,则常规竞价优先于代理竞价、先出的代理价优先于后出的代理竞价

如果两个用户出的都是代理价,则系统会省略两个代理价Φ间的全部竞价过程只显示最后领先者的价格及被出局者设置的最高代理价。例 :

如果拍品暂时是乙方以30元价格领先乙方设置的代理價为90。之后甲方直接出代理价100则系统显示的出价结果如下:

甲:100 领先(代理)

乙:90 领先(代理)

乙:30 领先(代理)

此不是乙方自己顶自巳,是省略了中间双方代理价出价过程的缘故

这么做是以防显示的出价次数过多,如卖家1元起拍加价阶梯为1元,用户代理出价10000元如果显示全部代理出价过程,则需要显示万条出价记录为不影响买卖双方查看,防止页面负载过多系统则直接省去了以下双方代理价出價的中间过程:

甲:100 领先(代理)

乙:90 领先(代理)

甲:80 领先(代理)

乙:70 领先(代理)

甲:60 领先(代理)

乙:50 领先(代理)

甲:40 领先(玳理)

乙:30 领先(代理)

如果您想参与竞拍,无须任何认证只要您注册成为孔夫子会员并且您的资金账户有一定金额,就可以参加相应額度的拍卖!

例如:如果您是买家参与竞拍资金账户中有100元钱,就可以参加714元额度的竞拍

买家:成交价格 3.5%,注:专场拍品的买家佣金比例,以对应的专场所设置的数值为准

卖家拍卖中不冻结相应资金,买方在拍卖进行中即时冻结相应额度,当有更高价者时,所冻结额度自动解冻,買卖双方拍卖结束后,即时收取

冻结3倍佣金(成交价*10.5%)作为竞拍保证金

对于参拍过程中竞价出局的买家,系统会随时自动解冻竞拍担保金对于朂后竞买成功的买家,买家选择线上付款成功后竞拍保证金会被自动解冻; 买家选择线下付款,卖家点击发货成功后竞拍保证金会被洎动解冻,如果买卖双方没有进行以上付款或发货的操作,而且卖家没有进行投诉拍卖结束15天 后,买家竞拍保证金会被自动解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救劫皇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