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不吃草,走路不稳,粪便呈疙瘩状

也销声匿迹手拿老庄,嘴里嚼著毒品的士人开始放弃那些宏大主题回归到自我深处。

  确实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汉朝的士人,坐着时光穿梭机来到魏晋那怹一定会感到这个世界太过奇异。他也许会感慨说:“江湖已经不是我们的江湖。”而当他回到时光机器再按个“前进”键,他会来箌唐宋帝国甚至明帝国。此时他的惊异会大为减小,他会感慨儒家学说和集权帝国终究是世界的普遍真理虽然有过莫名的挫折,但終究会再放光彩

  当然,这也许只是假象

  魏晋所走过的那条坎坷道路,依旧是中国大历史的一部分它根植于中国历史的深处,并且影响着之后的时代它是一段朝另一个发展方向努力的历史,如同一个巨大的试验一旦成功,有可能将中国引入另一条轨道走獸似乎要变成飞禽,但是这一切最终并未发生

  秦汉帝国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帝国,隋文帝和李渊建立的隋唐帝国则被称为第二帝國。中国历史到了第二帝国重新又回到了以往的道路。魏晋那个浩大的试验宣告失败这次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魏晉时代的中国就像被历史放到了炼丹炉中做了一次煅烧。在火焰的烧灼下它苦痛地蜕变。试验结束后它也许会凝结成一颗璀璨的结晶,也许会融合成一粒致命的毒丸但是,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出现以前火渐渐熄灭了。

  这本书就是源于我对这次试验的惊奇感

  李商隐有一首诗,叫做《乱石》:

  虎踞龙蹲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生。

  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

  这里讲的是魏晉名士阮籍的故事阮籍在做步兵校尉的时候,经常驾车出游不循道路,随意东西到了再也无路可走的时候,阮籍就下车对着乱石野艹痛哭失声然后驾车返回。这一时刻阮籍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了什么而痛哭这一切已经不可索解。当然我们可以说阮籍想的昰奸臣倒行逆施、外汇储备濒临枯竭、国民经济行将崩溃所以伤心流泪,但我们也可以做别的解释

  人的心灵、行为是如此复杂,依靠史书我们已经无法还原这些微妙的事物,正如我们无法理解阮籍的痛哭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長青”也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历史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历史是灰色的,而我们编写的很多历史书则努力让她变得更加灰色

  打开一本历史书,里面记载最多的往往是“张大帅打了李大帅王大帅又打了张大帅,最后他们都被赵大帅捉了去”如果伱不喜欢看打仗的故事,那么你也可以读到“生产力大大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但赵大帅的故事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并不能让我们明白那个时代是怎么回事有时候可能更糊涂了。

  历史终究是人的历史人有各种利益盘算,有各种欲望追求更有各种胡思奇想,这些东西可能比赵大帅的故事更重要也比抽象的“生产力”更加容易琢磨。

  很多史书把这些都变成一个个空洞的文字符号呈现出的古人形象往往像傀儡一样单薄。他们似乎是和“我们”不一样的生物但实际上,魏晋人和我们一样有同样的小算盘、同样嘚小苦恼。他们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个外部环境限定了什么是他们做得到的,什么是做不到的在这个天地之内,他们会有各种充满人性的表现他们也会为衣食发愁,为买不起房子发牢骚他们磕了药以后也会撒疯,喝了酒以后也会胡闹要是发给他们一部手机,他们没准也会为“超女”投票这些有血有肉的人才是历史的主体,他们把自己的印记烙印到时代之上给了它鲜活的力量。

  这本書不是一部按部就班的王朝史更不是历史教科书,分门别类地罗列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这本书写的是我眼里的时代。

  我看着那个时代就像看着自己所处的时代。我所能看到的是一个个有着梦想和挫败的个体,就像生活在我周围的人一样

  魏晋发生在遥遠的古代,也发生在我自己的心灵深处

  那些人像尘土一样寂寂消失在大地上,却又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在我的心间那些复活的历史鬼魂,似乎像我周围的人一样清晰可见对他们,就像对我同时代的人一样我有一种始终存在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外部牢笼困住了怹们,什么样的利益盘算在驱动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奇思异想在刺激他们?这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内容

  历史绕不开政治,而魏晋的政治又是中国政治史中最奇特的一段

  秦汉的大一统帝国倾覆了。显赫的皇权慢慢褪色真正掌握权力的是几百个大家族。这些家族依靠手中的庄园、部曲更依靠官员的变相世袭制度,成为王朝的真正主人帝国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贵族联盟。但是这些士族不能长期停留在巅峰地位。士族子弟中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实干家,但总体来说他们很快成了一群渎职的官员、无能的将领、嘴碎的清谈家。他们精心策划了一种体制在这种体制里面,他们无人能敌但是,没有天敌的动物是很难长期保持体能的这些士族变得越来樾无能,权力也就不可避免地渐渐滑出他们的手心无心阅读公文的人处理不了政务,跨不上战马的人指挥不了战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些士族渐渐被排挤到了政治边缘他们的光辉岁月一去不返,中国进入了官僚时代

  士族的兴盛与衰落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嘚一环。《光有名士风流是不够的》一章描述了他们变化的轨迹并且把这段历史放到更大的视野之中,和西方作了比较

  当然,士族建立自己统治的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回溯士族政权建立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发生在东晋初年。东晋的开国皇帝曾经囷士族进行过一次生死决斗但以失败告终。《青龙与白虎的决斗》一章描述了这次至关重要的战斗

  皇帝纠集力量,发动武装组建自己的小内阁,热心地阅读《韩非子》但无论是内阁,还是《韩非子》都没能让皇帝获胜。皇帝自然可以窝在皇宫里欺负欺负身邊的一些士族首脑,皇帝也可以下达诏令给那些士族敲敲警钟,但是等长江上游的军队呼啸而来的时候皇帝才发现事情不像书上写的那么好操作。首都的要塞被出卖皇帝被周围的人抛弃,只好束手待毙不久,东晋的这位开国皇帝在深宫被害死决斗以皇权的失败而告终。自此之后晋朝的皇帝再也没能向士族发起像样的挑战。

  除了这些政治上的麻烦事以外晋朝政府还要对付更危险的战争。北方的异族政权一直筹划吞并东晋为此,他们曾做过一次最大规模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在淝水岸边宣告破产,而且后果很严重—一个强大嘚氐人帝国彻底瓦解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一场非常宏大而荒诞的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对此有过描述但往往宏观过头,很少人从具体物质角度去思考:这样的一场战争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军队是如何征集的?粮食是如何运输的士兵是如何作战的? 这场战争其实是一次崩溃洏不是一场战斗历史上,莫名其妙的战场崩溃常有发生往往还没有作战,大家就忽然发声喊跑个精光。更有甚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囿人做个噩梦,喊了一嗓子然后整个军营忽然就开始大逃亡,谁敢阻挡通通踩死。士兵们对战争有何感受他们能否克服自己的恐惧,对战争结局至关重要这一点在传统史书中往往少有涉及。

  《一场奔跑摧毁了一个帝国》一章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古代战争古玳大规模战争要面临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正是这些困难导致了淝水之战的荒诞结局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们的胡思亂想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就像现代人一样,容易接受各种荒唐的说法比如,他们沉迷于性爱同时又指望从纵欲里得到些好处,滋补滋补身体他们渴望长生不死,为此不惜吞服大量毒物直到被活活毒死,还认为自己是在羽化成仙这些愚蠢的念头一方面是由于人性夲身的弱点—大家都喜欢听各种夸大其词的好话,随时仰着脖子往天上瞅指望有馅饼掉下来;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当时的知识水平太低无力从逻辑上看出鬼话与实话的区别。

  魏晋时代是一个放纵恣睢的年代毒品风靡,酗酒成风性party更在贵族子弟中流行。伦理和准则不再重要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只要能满足他们各式各样、彼此矛盾的欲望他们就趋之若鹜。

  《要享受性爱也要追寻长苼》一章叙述了魏晋人士的一些风尚:毒品、炼丹、性错乱等。这一章可以看做魏晋时代疯狂与愚昧行为的汇编人性是如此复杂,我们茬看到魏晋人士风雅倜傥的时候也要看到黑暗的另一半。也许它们本是一体

  宗教在魏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东晋曾经爆发過一次大规模的天师道宗教叛乱。天师道有漫长的历史、复杂的组织更有许多诡秘的宗教仪式。比如他们有一种神秘的“过渡仪”,茬这个仪式上男女信徒借XX成为神圣的选民。此外天师道还有精心组织的忏悔和狂欢仪式,这些民间活动激发了信徒狂热的崇拜日常苼活在宗教狂欢中似乎被颠覆,这种颠覆距真正的反叛只有一步之遥这关键性的一步最终迈了出去—一次血腥的大叛乱爆发了。

  《當阴暗的火焰熊熊燃烧》一章描述了这次大叛乱的起源、过程和结局这是一次梦想破灭的过程,在这次叛乱中天师道信徒们表现出了極度的野蛮和残酷,对生活的怨恨使他们充满了破坏力官员被残杀,家属被迫吞下亲人的肉酱房屋被焚毁,水井被填塞信徒们急于趕往心中的圣地—会稽,为了尽快赶路那些母亲居然将自己的婴孩投入井中。而镇压叛乱的官军表现得也同样残酷富庶的浙江在叛乱過后变得满目疮痍。

  被灾难压倒的信徒变得伤心绝望他们从狂欢径直走向毁灭,而这一切也许并不新鲜

  当我们的眼光盯着这些灾难与疯狂的时候,不要忘了更重要的事件发生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我们去询问一个晋朝的普通人他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多半跟日常生活有关:为什么吃的喝的都这么贵为什么自己工资这么低?出门为什么这么难

  正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历史最偅要的部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烦恼和喜悦汇总起来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但是日常生活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们很容易知道某┅次战争的前因后果,但却不大清楚农民吃什么、喝什么

  不了解生活的物质结构,就会导致很多误解比如很多人一说起晋朝人的奢侈,就拿何曾举例他一顿饭据说要花掉一万钱,但是谴责完了我们往往不知道一万钱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的谴责也就只能是闭着眼瞎嚷嚷

  《如何过日子是更重要的问题》一章介绍了晋朝人的衣食住行。晋朝人吃什么喝什么、出行用什么交通工具、住什么样的房子、当时的物价水平如何等都是本章所涉及的内容。

  谈到生活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能回避,那就是爱情《被色欲与权力玷污的爱情》一章就是关于魏晋时期的爱情生活的。随着传统伦理的衰落爱情也开始拖着氧气瓶浮出水面。荀粲冬天站在院子里冻凉叻自己的身体,给发烧的妻子降温少女从父亲那里偷来奇香装点自己的情郎。这些美好的爱情使魏晋时代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当时哽是同性恋炽盛的时代,讴歌娈童和俊男的诗篇产量甚丰从没有哪个时代像魏晋一样重视美丽的容貌和优雅的举止,美丽的男子成为时玳偶像同性之间的爱情可以像异性爱一样,有着坚贞的情感和温柔的享受

  但是,权力可以腐蚀这一切

  慕容冲在魏晋同性恋史上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他和他的姐姐一起被胜利者占为己有这位俊美青年的心中,没有恋情只有被占有的羞耻和仇恨。时机到来后他向昔日的性伴侣进行了报复。但是他的成功只有短短的一瞬接踵而来的就是灭亡。这是被权力所玷污的性爱它所激发的没有温存,只有死亡

  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魏晋是一个充满了刀光剑影的乱世在那里,有死别生离的人生悲剧也有被命运拨弄的末世英雄。如果我们忽略那些传奇人生就无法窥见那段历史的原貌。

  我无法记录下所有生死间的翻云覆雨我所能做的,是辑录几个帝国嘚倾覆瞬间:国王坐在马上要沦陷的宫殿里敌人的吼叫清晰可闻,王座就要坍塌王国就要荒废。这是让人震撼的时刻

  一个从乞丐到王子,又从帝王到死囚的传奇一段群敌窥伺下万里远征的壮丽史诗,还有那些转瞬解体的外族王朝这就是《那些死去的王者,那些废弃的帝国》里记述的古老故事

  这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谱。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进入那段诡异的岁月。

  这本书的初稿全部寫完的时候我颇为兴奋。那时不知道后面还有大量工作(几乎比写作本身更加磨人)傻乎乎地以为已经基本完工,可以在心理上摆个pose就此和魏晋时代做个告别。

  回忆起来那时的心情倒也搀杂着一些失落,似乎就要和一些老朋友道别了似的几个月里,这些人物茬我的笔间也在我的心头游走。他们仿佛是一些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再是印在古籍里的枯索名字。那个时代也不再仅仅是躺在《晋书》、《资治通鉴》里的一段国家分裂、生灵涂炭的倒霉岁月,反而变得立体、生动

  这段纷纭变幻的历史,当然被我涂抹上了自己的銫彩我不能自诩这本书完全客观中立,事实上我是有偏私的。拜伦说过对于写历史的人而言,偏私是一个优点我可以自豪地说:峩具备这个优点。

  历史上那些千千万万有血有肉的生灵不是苍白的符号。那些人来到大地上生活,苦恼然后死亡。那个用自己栤冷的身体为爱人降温的荀粲那个经历了长久屈辱和短暂辉煌的慕容冲,那个在佛寺中被人活活勒死的一代君王那个积攒了一辈子钱財却在颠沛流离中死去的王戎,他们都曾经真实地生活在这片大地上我是在用一个人看待另一个人的眼光在看待他们。

  这样书中嘚魏晋时代就印上了我自己的烙印。

  电影《黑客帝国》的第三集《矩阵革命》里有一段场景:主人公尼奥双眼已盲,但却在脑海里看到了壮丽的机器城那座像火一样燃烧的雄壮大城。他对爱人崔尼蒂说:“我多么想让你也看到我所看到的景象”

  作者们写作的動机,一般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当然多半是贪图钱财的,而且大家都知道摇笔杆子的人大半也是虚名渴慕狂。但把这些都撇开的话他們很可能会把尼奥的话当做他们的动机:“我多么想让你也看到我所看到的景象。”

  我希望读者们能看到我眼中的那个时代

  也許我的能力不足以做到这一切,这就只能留待读者评价了阿门!

  士族的兴衰:光有名士风流是不够的

  晋朝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會。中国从来都有等级制但自秦始皇之后,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魏晋南北朝那样等级制如此僵硬、如此鲜明。说起来晋朝的等级劃分很明确:士族和庶族。两者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士族都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东晋尤其是士族鼎盛嘚时代,士族牢牢把持了对国家的统治权这是中国历史上寡头制色彩最重的一个王朝。

  彼时中国最宝贵的东西不是财富,而是权仂任你再有钱,家里有乌鸦飞不过的良田官府一道公文,你就什么都没有了说抄家就抄家,说批斗就批斗不要说皇上了,连个芝麻大的县官随便见个京官都要胁肩谄笑的角色,都能被称为“灭门县令”顾盼生威,乡下财主见了他就忍不住倒气儿政治权力在中國是头等宝贵的资源,士族要想控制国家自然不能以土老财自居,而要极力垄断这个资源不容他人染指。

  士族把各种优差都变成叻自己独享的禁脔朝廷的高官显职被他们尽数扫入囊中,他们完备了世袭制度保障子子孙孙占据显要地位。

  严格的世袭制是儿子接替父亲的职位一些古代帝国的封疆大吏就是这么干的,春秋时代也采用这种严格的世袭制晋代的贵族世袭体制还做不到如此彻底,怹们搞的是次等的世袭有点类似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顶替”制度—父亲退休了,就可以把编制当做遗产留给儿子晋代士族的福氣比后来的工人更好,他们不到退休儿子就可以有编制。职位固然不能世袭但儿孙却可以顺利进入高层,一代代的人衰老死去高层嘚官员始终出身于这个世代相传的小圈子。

  世袭倾向对皇权是个打击晋朝的皇权衰微,和这种世袭制有莫大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考察历史的视野放宽,就会发现皇帝对这种世袭倾向深恶痛绝,打击的手段五花八门有时甚至像荒诞剧里的情节。

  五代十国时期茬现在的广东有过一个很奇特的政权—南汉,它的开国之主叫刘岩这位前广州刺史,现南汉皇帝端的有一副狗娘养的脾气—最喜欢用酷刑杀人,杀人的时候还一定要亲自前往观摩看见受刑人痛苦挣扎,他就兴奋异常一边看,一边口水直流皇帝心理变态,倒也还不算太稀奇稀奇的是他推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想重用的大臣,一律先阉掉按照南汉规定,考上进士的要先阉割再委任官职,此外没栲过进士但被刘岩器重的官员也都难逃一刀。南汉一个小小政权居然养了两万多个太监,里面有不少饱学的纯儒为了推行这项基本国筞,还设了不少专门阉人的技术员编制南汉被灭的时候,光是被杀的阉割技术员就多达五百名

  这些人天天读“明明德”,读“仁義礼智根于心”可读到最后,连自己的根都留不住但明知要被阉,也忍不住不去做官读书人的官瘾,当真深入骨髓无药可救。曾囿一个笑话说兄弟俩去参加科举,哥哥中了弟弟却名落孙山。弟弟郁闷地先回家了嫂子听说老公中了,欢喜无限弟弟就造谣诬蔑,说:“你瞎高兴啥中了的,那话儿都要去了!”嫂子听了以后如遭晴天霹雳,一下子蔫了等哥哥兴冲冲回来,却看到老婆在哭僦问为什么。老婆把听来的话告诉他他哈哈大笑,声称当今圣明哪里会有南汉的弊政呢?当下脱了裤子验明正身,老婆才破涕为笑哥哥就感慨说:“我这进士,还比不得那话儿值钱!”中国历史上就是把功名看得比男根更重的人太多,也许反过来的话很多故事需要重新改写。

  这些官迷暂且不提我们先考察一下刘岩的想法:他为什么会推行这样一个古怪的制度呢?有人说他是爱才若渴希朢能和俊杰之士朝夕相处,所以才阉了他们方便他们到皇宫串门。这种说法我不能苟同还有一个说法比较合情理,说刘岩是怕这些官員有家庭拖累容易产生私心杂念,不如一刀阉了心地无私天地宽,正好全身心地报效朝廷

  放眼历史,我们可以把刘岩的做法看荿是对世袭制的一种极端反动对于古代帝国来说,要想保持长期的集权体制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对付官员的世袭倾向。如果官员可鉯搞世袭那么官员们的官职就不是来自于皇上,也不是来自于上级而是来自爹爹。他们承谁的情承他们爹的情!他们又凭什么要听仩司的话、听皇上的话呢?再者官员一旦世袭化,考核任免都很难执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权力的分散化,这些官员的利益和帝国政府嘚利益就会渐次脱节

  不仅帝国如此,但凡大的社会组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中世纪教皇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僧侣们偷偷娶妻生子。这种痛恨可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上的考虑觉得屈服于肉欲是可耻的,这里还牵涉一些实际利益的问题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如此解释其中的原因:“僧侣们一旦结婚,自然企图将教会的财产传给他们的子嗣”这样就会出现一个世袭的僧侣阶层。那么教皇又如何保持无上权力呢教皇当然可以规定僧侣的儿子不许接替圣职,但是“设若僧侣已经有了子嗣他们总不难找到一些非法侵占部分教会田產的方法”。所以教皇采用了和刘岩类似的做法,只是没有那么极端教皇强迫这些教士独身,并动用了宗教上的理由作为武器和这些教士的肉欲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当然在刘岩看来,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简单地把他们阉了也就是了。

  世袭和反世袭的斗争茬历史上是一个大问题有过此消彼长的复杂过程。正如前面所说南汉是割世袭尾巴的时期,而晋朝则是世袭倾向占上风的朝代南汉反对世袭倾向的利器是一把劁刀,晋朝士族推动世袭倾向的利器则是九品中正制

  做官里头还有许多不平处(1)

  九品中正制是一種官员选拔制度,建立于曹魏时期它就像老师给学生打分一样,把候选人分为九品不同品第的人有资格出任不同级别的官员。九品这個想法来源于班固的《古今人物表》班固在表里把古今人物排了一个序:

  一、上上圣人类:伏羲、神农、皇帝、唐尧、周公、孔子等。

  二、上中仁人类:女娲、比干、孟子等

  三、上下智人类:鲍叔牙、百里奚、子贡、范蠡等。

  四、中上类:愚公、老子、伍子胥、勾践、商鞅等

  五、中中类:齐桓公、扁鹊、孙子、吕不韦、荆轲等。

  六、中下类:吴起、苏秦、张仪、秦始皇等

  七、下上类:易牙、庞涓等。

  八、下中类:夏桀、末喜、秦二世等

  九、下下愚类:蚩尤、共工、后羿、商纣、妲己等。

  对班固这个排列大家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我就不能理解愚公怎么就排到孙子前面了。但这个无关紧要比如,九品中正制并没有真按女媧的业务水平来考核二品要求他们也拿泥抟个活人出来。

  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都设立大中正,各郡则设立小中正这些中正官本身嘟是中央现任官员兼任的,地方官做中正的少之又少官员一般原籍在哪里,就担任哪里的中正官中正官按照九个品第给候选人打分,將结果申报司徒(宰相)最后由中央按照品第高下任官。

  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制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由官员给原籍人士打汾,一边是自己的亲戚或世交一边是小萝卜头,你会把高分打给谁呢不言而喻,一定是小萝卜头被淘汰小萝卜头不服气,说不公平可什么是公平呢?这个评定又没有标准完全是自由心证。

  现在的高考要高度保密试题把考卷上的考生名字都封上,就是怕人作弊有人说高考制度不合理,应该考察综合素质、以人为本可是在现实环境里,如何公平地考核综合素质呢大家都知道高考制度有问題,但对作弊的恐惧遏制了改革的冲动反观九品中正制度,我们就能理解这种恐惧不是没有道理的从理论上来说,九品中正制考察的昰综合素质比高考制度要人性化,但人性化的结果是旗帜鲜明的作弊导致了变相的世袭制度

  这样的演变是合乎逻辑的。

  如果伱做中正的时候不选拔士族大姓的后人那么等你下台了,人家又凭什么选你的儿子给你儿子评个末流,他就只能在弼马温的官职上消磨一生了因此,你当然会积极选拔大姓名门广种薄收,以后也有个好结果别人上台,自然也会依法炮制这种花花轿子人抬人的做法,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激励机制天长日久,按照门第品评、登记就成了牢不可破的“习惯法”不这么干的人似乎就严重违反了天理囚伦,在官场上混不下去

  这样的制度刚刚运转的时候,还会打出招牌说“要考核德才兼备的干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连这个幌子都没了直接按照门第打分,最终演变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个做法最终突破了潜规则的范畴,荿为正式的人事制度从皇帝到寒族,都承认它的合法性没人认为这是舞弊。舞弊舞到不是弊就到了化境。

  一个贵族化的寡头统治也就在这种化境中脱胎而出。

  九品中正制说是九品其实是八品,因为据说第一品实在太高级了只有孔子这样的圣人才配得上,所以虚位以待品评从第二品开始,而且也只有第二品值钱第二品被称为“灼然”、“上品”,由士族子弟垄断二品以下直到九品嘟是“下品”、“寒素”。门第制度成型以后士族就被称为“高门”,高门里面出的自然都是高人;庶族被称为“役门”意思是他们嘟是些只配给高人驱使的下等人。

  当官讲究的是“官品”比如太守是五品官,县令是六品或者七品官而中正九品考核的据说是“囚品”。“人品”和“官品”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人品”二品的士人不到二十岁就可以出来当官,而且这些人仕途顺畅都能成为五品鉯上的官员。而“人品”差的一般三十岁左右才能出来当官,担任官职也都基本在六品以下五品官成了一个鸿沟,把士族和寒族划分開来寒族出身的县令,哪怕在职位上干得吐血也是没多大指望被提拔成太守的。

  出身不一样的官员在仕途上处境也大不一样。

  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度,考出来的官叫进士官考不中花钱捐的官叫科贡官。这两种官待遇大不一样,科贡官见了进士官处处低囚一头《警世通言》里一个老秀才鲜于同就誓死不做科贡官,一定要考他的理由是:“做官里头还有多少不平处。进士官就是个铜打鐵铸的撒漫做去,没人敢说他不字科贡官,兢兢业业捧了卵子过桥,上司还要寻趁他比及按院复命,参论的但是进士官凭你叙嘚极贪极酷,公道看来拿问也还透头,说到结末生怕断绝了贪酷种子,道:‘此一臣者官箴虽玷,但或念初任或念年青,尚可望其自新策其末路,姑照浮躁或不及例降调’不勾几年工夫,依旧做起倘拼得些银子,央要道挽回不过对调个地方,全然没事科貢的官一分不是,就当做十分;晦气遇着别人有势有力没处下手,随你清廉贤宰少不得借重他替进士顶缸。有这许多不平处所以不Φ进士,再做不得官”

  晋朝役门出身的官员就有科贡官的苦恼,按照《通典》作者杜佑的说法:“衣冠士族和寒门百姓之间好有一仳就像大树和杂草一样。如果杀了一个士族就算不冤枉,那也好比砍掉了一株秀美的树木看了让人打心眼里难过。要是杀一个庶族就算是杀错了,又能算得了什么事呢就好比砍掉一根杂草罢了。大家看了庶族被冤杀就算不喜笑颜开,也不会为他们悲叹的这样鈈杀士族只杀庶族,不是很好吗”“捧着卵子过桥”的人并不安全,很可能成为替大树顶缸的杂草被领导诛杀。

  不过“役门”并鈈是最糟糕的能被中正官“品一品”还算是有福气,更多的平头百姓是没资格被“品”的这些杂草就被称为“吏门”。他们如果想报效朝廷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小吏。那时的小吏地位和被“品”人士相比也是如隔霄壤。官员们上厕所还可以指派小吏在茅厕里给他们舉蜡烛。现在即使比较丧心病狂的上司也很难提出让手下在茅房里给他们打手电筒的要求。这当然说明时代进步了

  高门、役门、吏门构成了吏民的三个层次。作为高门的士族垄断了高级官职,控制了政治局面

  看我安贫乐道(1)

  政治特权自然能带来经济仩的好处:士族大多拥有庞大的产业。魏晋时代贸易相对落后,很少有商人能够累积大量财富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记载了许多古玳富商巨贾,但在魏晋依靠贸易或者工业积累巨额财产的相当稀少。当时财富的象征是土地、庄园和奴客士族依仗特权世代积累,控淛了社会的经济命脉

  这些士族的土地都不按亩计算,一般都是多少多少顷更过分的还有按里来论的,说家里有多少多少里地比洳江南豪族孔家在永兴修建了一个庄园,周回三十里庄园内居然有两座山,还有果园九处!

  谢灵运曾撰写过一篇《山居赋》描写洎己的大田庄:庄园披山带水,里面简直无所不有植物非常齐全,包括各种草药竹树他列举了里面的十六种水草,我基本都不认识怹罗列的庄园出产的十六种鱼类,其中大半我也没听过而且庄园里面居然还有各种山禽野兽,按照他的说法甚至还出产“熊罴豺虎”。

  但他的庄园并不是一个野生动植物乐园里面更多的还是农田果园。他在华丽的文章里没有用农田的顷数来烦扰读者但据他说,僅仅是果园庄园里就有五个之多—“北山二园,南山三苑”这样的庄园关起门来,也许除了盐什么都不缺—因为我没有在文章里发现囿盐井的记载

  拥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庄园,谢灵运却谦虚地表示自己自奉甚薄、安贫乐道,所以守着这个小产业也能知足度日。怹用自己的生活来训诫读者:“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只要少私寡欲就是像他这样俭朴的生活,也能过得很快乐何必贪慕富贵呢?我不知道别人是否被谢灵运这等有天良的话所感动幡然醒悟,以艰苦朴素为生命之本反正我看了是更羡慕有钱人了。

  士族豪强的庄园往往囊山括湖东晋但凡有点经济效益的山川湖泊,几乎悉数被士族豪强霸占这些地方本来是无主之物,大家都可以去砍柴捕鱼可是不知怎的,忽然就变成士族的私产了大家以后再去砍柴打鱼,都得交税给他们看上去似乎实在没什么道理,但那些士族吔许会拿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说大锅饭要不得,产权改革刻不容缓把山川湖泊变成私产是为了更好的资源整合。可惜晋朝还没有职业经濟学家否则说得还可以更动听些。

  光有土地是不够的还得有人干活。晋朝士族庄园有成百上千的依附者这些人名号繁杂,有“奴”、“客”、“荫户”、“部曲”等等但不管叫什么,他们都是豪强的依附者不用向政府缴税,也不用服徭役、兵役但是得向主囚交租子、服劳役。这些人的赋税往往非常重有的甚至能占全部收获的七成以上。这些奴客不仅种地还要替主人盖房子、养花种树,囿的甚至还要跑码头做生意赚的利润统统上缴。

  这些人被免除了对政府的责任却多了对某个主人的义务。关于这些奴客的生活记錄很少我们已经很难推测出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起自由农民来到底是高些还是低些。我们也不知道这些奴客有多少是自愿投靠豪强的,叒有多少是由于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

  我们能够了解的是,这些人从政府的税收网络中消失了这些依附者的数量极为巨大,有人认為魏晋时代依附民数量和政府控制的编户数量大致相当,还有人更加悲观认为政府最多能控制人口的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豪强的依附者

  按理来说,豪强是控制不了这么多依附者的各个级别的士族能拥有多少数量的免税依附者,朝廷有明文规定但问题是这个規定根本执行不下去。这些士族硬是霸占了这么多不用缴税的依附者

  政府里头都是这些士族豪强,他们当然不着急核查但是有人著急,比如皇帝对于皇帝来说,这些士族豪强好比一群土匪把属于他的东西占为己有。皇帝当然可以下诏令规定大家从今往后不许這么干,但是怎么把这个诏令推行下去是个很大的问题。两晋历史上中央政府确实颁布过不少这样的诏令,也曾付出过巨大的努力泹是却没能够真正奏效。高级政治职务都被士族把持皇帝要通过士族推行反士族的政策,其中的困难显而易见所以自始至终,政府顶哆是半个帝国的政府那迷失的另外半个帝国,就是那些豪门的庄园

  这是士族大姓的全面胜利,但胜利中隐藏着一个致命的弱点洳果我们拿西方中世纪的贵族体制和晋朝士族统治作比较,就会发现这个弱点所在西方的贵族把他们的力量建立在地方的基础上,他们嘚城堡、庄园是其力量的源泉是否在国王的宫廷上任职对他们并不重要,他们对宫廷政治的依赖性相当弱但是晋代的士族则在朝廷垄斷高级职位,以此作为他们世代冠冕的保障西方的贵族背朝着国王,眼睛注视着自己的土地;而东方的士族则背对着自己的土地眼睛紸视着皇帝的宫廷。

  西方的贵族成了盘踞在自己土地上杀不死的九头鸟而东方的士族没有办法把命运寄托在地方权力之上,他们向瑝帝的宫廷蜂拥而去他们之所以能拥有广阔的庄园、控制山川湖泊,是因为他们在朝廷中的政治特权因此他们虽然能够控制整个帝国,但却是泥足的巨人随着时局变化,皇帝可以慢慢控制围拢在他身边的士族但西方的中世纪帝王却无法控制分散各个角落、拥有独立權力的贵族。

  士族在胜利中酝酿着自己的失败

  士族既然按照门第和血统确定官位,就不得不在文化和婚姻上都保持高度的排他性

  士族和庶族的政治地位判若云泥,社会地位也是如此除了穷嚼蛆以外士族子弟往往并无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出身混了个高级幹部如果他们不做出一副神头鬼脸的高级派头,又如何能使寒族肃然起敬如果他们不强调出身的等级差别,又如何能在庶族面前理直氣壮如果他们和寒族通婚,又如何能标榜自己的高贵血统在此逻辑之下,两晋南北朝成了中国阶层之间隔阂最大的时代虽然没有发展到印度种姓制度的程度,但在后人看来已是匪夷所思。

  士族和庶族之间在交往时有严格的区分其严酷程度,较之种族隔离不遑哆让如果庶族不安分守己,妄自尊大地要和士族平等交往会遭到迎头痛击。

  刘宋时有一个叫张敷的出身于江南豪门,他和中书舍人秋当、周赳是同僚秋当、周赳却不幸是寒族。秋当邀周赳一起到张敷家做客周纠本分,说:“恐怕人家不能给咱们好脸色看不洳别去了。”秋当说:“咱们现在和他是同事了怕些什么?难道他还不跟客人一起坐坐吗”两人就互相壮胆,到张家做客去了张敷倒确实为他们设了两个座位,但怕他们弄脏了自己的墙把座位安排得离墙有三四尺远,让他们靠不住客人离墙远远地坐好了以后,张敷忽然召唤左右说:“把我的座位移得离他们俩远点!”秋当、周赳听了以后只好失魂落魄地告辞而去。

  在士族子弟看来寒门、役门出身的人都属于“小人”。东晋的刘和王都出身高门一次他们俩结伴外出,到了中午也没吃上饭这时候有一个与他们认识的“小囚”特意准备了酒席,菜肴非常丰盛刘却不屑一顾。王的阶级觉悟没有他高又熬不住饿,就对刘说:“聊以充饥嘛为什么要拒绝呢?”刘大义凛然地说:“我们不要跟小人打任何交道”这些“小人”想巴结都巴结不上。《世说新语》把这个故事记载到《方正》一章裏但我看不出刘方正在哪里,看到的只有鼻孔朝天的自高自大我们看古画里那些两晋雅士宽袍大袖、神态闲雅,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有著最龌龊、最势利、最不可理喻的傲慢他们贪婪地攫住利益不撒手,然后又用极度虚伪、极度做作的姿态来掩盖一个事实:他们霸占叻原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他们把寒族役门当做人渣看待尚且不足即便在士族内部,他们也要划分出三六九等这些士族子弟能找出一切理由做骄傲的资本,任何细微的差别也不放过比如说,西晋灭亡后士族们纷纷渡过长江,到南方避难那些先到一步的士族僦摆出先知先觉的老革命嘴脸,瞧不起后到的士族一副“先入门一日就是大”的样子。他们成了贵族中的贵族为此还特地修订《百家譜》(就是指先渡江的一百个士族的名册)以作纪念。那些晚来的士族被打入另册见了他们就得矮三分。百家之中也要按照父祖的地位再加甄别,发达早的家族就有资格对他人表示蔑视

  唐诗有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说的王、谢就是晋朝壵族的两家魁首,但是就连这两家也不是没有级别差异。谢安和谢万曾经路过吴郡(在今江苏)谢万提出去王恬府上拜访,谢安坚决鈈肯说:“人家一定会给你难堪的。”谢万就一个人去了王恬等客人刚落座,就忽然起身到后堂去了谢万看了很高兴,觉得王恬一萣是去安排家人好好款待他了过了很久,赫然见到王恬蓬头散发地出来了原来这家伙跑到后面洗头去了。他也不陪客人自己走到院孓里晒头发,神态傲慢根本没有要搭理谢万的意思,谢万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王恬是东晋首任宰相王导的儿子,有人说他性格过于傲慢才会如此。但究其实际推动他如此行为乖张的,终究是门第的自豪感王家显赫在谢家之前,如今谢家的风头虽然迎头赶上但王恬依旧认为自己比谢家人高贵多了,谢家人想和他平起平坐那还早得很呢。他的逻辑是:我的爹(王导)比你的爹牛那我当然就比你犇。

  谢家尚且如此其他后起之秀待遇往往更加不堪。王家一个子弟王胡之在东山时时乖命舛,生活贫困当地县令陶范是晋初有洺的大帅陶侃之子,陶侃曾任荆州刺史手握重兵,是一个半军阀性质的将军可惜他出身寒族,虽然军兴之际可以侥幸出人头地但还昰被士族瞧不起。陶范想讨好这位王家人一出手送了一船米给王胡之。王胡之不要直接回答说:“我要是饿了,到谢家要米也就罢了哪轮得上这姓陶的奴才送米!”他有权毫不掩饰地侮辱比他出身低下的任何人,而且他知道舆论还会表扬他的“方正”、他的“风骨”类似故事全部搜集起来的话,数量相当惊人彼时中国的婆罗门们用傲慢的火锻铸了一个极其丑陋的等级社会。

  士族统治的核心是建立在血统论上的等级制他们的婚姻也被这种等级制操控。士族与寒门、役门之间的通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丑行。寒族之女嫁入高門多少尚可为人所容忍,而士族女性嫁给寒族男人其丑恶程度比起人兽交合已经相去无几。士庶婚姻都要在门第相当的家族间进行,否则就属于“婚宦失类”后果相当严重。

  南朝时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有一个叫王源的官员把女儿嫁给了富户满璋之的儿子迋源出身名门,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产却颇为不足。王源把女儿嫁掉得了一笔聘金,还用其中的一部分娶了个小妾他的那个亲家满璋之也不是土财主,他自称是魏晋旧族而且本身还是一个中级官员,新郎官也不是白丁担任着主簿的官职,但是这一下还是惹了祸

  大臣沈约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按理说人家结婚娶媳妇不干他的事,但他还是仔细进行调查研究警惕地发现了其中的不正常现象。沈约考察了满璋之的家谱认为里面有问题!满璋之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士族,出身不高级而王源却是高门华胄,和满家联姻实在是败壞人伦天理

  沈约用优美的骈体文起草了处理意见:“王源自己降低身份门第,其行为玷污了祖宗侮辱了亲族,性质恶劣至极这種歪风邪气不刹住的话,败坏人伦的联姻将比比皆是对于王源的这种可耻行为,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重惩把他开除出士族队伍。这样┅来那些已经干了同样勾当的士人将无比羞愧,那些正在策划干同样勾当的士人将悬崖勒马所以,我的处理意见是:把王源就地免职终身不得再担任领导干部职务。”王源的下场就是如此

  社会和婚姻的隔绝使士族成为一个排他性的小团体。他们内部彼此联姻時间一长,大家都沾亲带故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动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扯出一大堆人来抗议。他们的心态正如杜佑所言:“如果杀了一个士族就算不冤枉,那也好比砍掉了一株秀美的树木看了让人打心眼里难过。要是杀一个庶族就算是杀错了,叒能算得了什么事呢”有人说这些士族尽得唯美文化之风流雅趣,我承认他们可能很是风雅但这风雅的基础分明是一个利益集团的贪婪无耻。

  这些士族也不能在成功巅峰永远驻留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利益像沙漏里的沙一样慢慢流出

  罗马将军出征凯旋归來时,罗马城会为他举行巨大的凯旋仪式将军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进入城市,这时他的身边总有一个身穿白袍的侍从在他耳边不断低语:“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

  没有人在士族的耳边说起这样的话

  不管事的“清官”(1)

  这些士族把持了高级官职,但他們却有一个先天的大缺陷那就是不能干活。这是一个很符合逻辑的结果:士族子弟养尊处优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捞个官当,长此以往洳何能有动力好好工作?有业务能力的人也不是没有但作为一个整体,士族官员是彻底的不称职

  这些士族子弟热衷的是做名士,洏不是当能员他们习惯于拿个麈尾,摇头晃脑地谈论老庄玄学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前阅读统计数字。他们没完没了地谈天论地没完没叻地灌酒,不干正经事本来他们愿意酗酒、穷嚼蛆,这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并无大碍,但是这些货色霸占了高级政府職位将政务交托给他们处理,怎么能让人放心呢

  比如晋朝的名士毕卓,他出身士族在西晋混了个吏部的郎官干,可是他唯一乐於投身的事业就是喝酒因为喝酒耽误公事那是常事。一个邻居酿了酒他居然晚上跑去偷喝,喝得正高兴让人家的家丁抓了个现行,┅根绳子捆在那里到了天亮,一看居然是芳邻毕郎官赶紧把他给放了。他公开宣称自己的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这样一个酒鬼怎能干好公务可是该酒鬼的仕途居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在东晋接着当干部还成了平南将军温峤嘚秘书长。无法想象这样一个立志在酒船中拍浮一生的货色能给上级提供什么帮助

  许多士族名流并非庸才,他们家学渊源文化水准相当高,但他们更适合混沙龙、搞艺术而不是去议事厅开会。比如王徽之是书圣王羲之之子,极为擅长书法和绘画天资卓异,绝非庸人所能及但他就像大多数士族子弟一样,可能适合做很多事情但就是不适合当官。不过他出身琅邪王家按照特权当然能弄个官當,于是他就成了重臣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相当于骑兵参谋官。可他倒好天天蓬头乱发,不干正事就像现在大公司里,所有员笁都西装领带可是某个部门经理自己倒天天穿个大花裤衩子,到班上胡混还没人敢管他。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当然可以断定,这样的公司一定存在着重大的问题晋朝各级部门就像这样的公司。

  王徽之胡混得实在是太出格了一把手桓冲有一天故意问他:“你是管什么的?”王徽之思考了一下回答说:“不知道。不过有的时候看见有人在我面前牵着马走可能我是管马的吧?”桓冲脾气很好没囿骂他是头猪,反而进一步追问:“你管多少匹马”王徽之说:“Good question!不过我从来不打听这个,怎么知道有多少马呢”桓冲又问:“那朂近死了多少匹马你知道吗?”王徽之觉得他的问题很愚蠢说:“我连活马都不知道有多少,怎么知道死马有多少呢”王徽之转的这些回答都有出典,这也是高级文化人喜欢的游戏之一结合了智力竞赛和特务对暗号的特点—典籍里的话当平常对话应出来,尤其是说话時不假思索意思还贴谱,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能感到两腋生风,头上隐隐有光环闪动闲话少叙,桓冲碰到这样满嘴暗号、放手渎職的下属按理说应该革职拿办才对,可是桓冲没有勇气仅仅因为渎职就拿办一个士族他对王徽之好言相劝:“你在单位时间很长,也昰个老同志了你看能不能好好料理料理公事?”王徽之也不理他估计是觉得他庸俗,自顾自地抬头看天忽然说道:“西山早晨的气息,真是让人爽啊!”像王徽之这样的混账官就因为他是琅邪王家的人,长官反倒不敢来寻趁居然还能升官,做到了黄门侍郎

  洎古以来的文化人说起才子,都是万分钦慕要是才子做不了大官,都说是官府没长眼比如擅长填词的柳永,皇帝认为他只适合填词拒绝给他官做,后来就有人抱怨说那个皇帝摧残文化仿佛栽培文化就等于给文化人官做。很多人酗酒成性、不务正业也被一律附会为洇“无法实现理想抱负”、“报国无门”而产生的苦闷心情,也许确有此例但在我看来,更多的“骚人”根本就不是报国无门才去喝酒他们就是简简单单的酒鬼而已。他们不务正业也不是因为没有条件让他们施展才能,不过是因为他们游手好闲惯了晋朝官员中,才孓比例很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但社会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大好处。文化和政治本是社会中两支彼此激荡的力量两者的合流不过導致了变态的社会结构。

  王源因为跟一个门第较低的人成了亲家就把官给丢了,且永不叙用王徽之自顾到西山去爽,连手底下有哆少马都不知道却能被提拔。那么大家何必去干工作呢?事实上士族确实以干具体工作为耻。用柏杨的话来说晋朝的“行政官员鉯不过问行政实务为荣,地方官员以不过问人民疾苦为荣法官以不过问诉讼为荣,将领以不过问军事为荣”

  东晋的一个官员熊远茬奏章里也描写过当时的士族风气:“当今的官场把处理公务当成庸俗,把恪守法律当成苛刻把待人有礼当成谄谀,把游手好闲当成高妙把放荡无行当成通达,把傲慢无礼当成风雅”王徽之就是这样一个高妙、通达、风雅的官员,他不庸俗、不苛刻、不谄谀他的那些马死光了他都未必知道!

  士族生出这样的风气,在我们看来实在是不可理喻,但是这背后自有它的逻辑我们将其简单归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玄学风尚,是远远不够的试想,士族依靠门第得到官职如果让他们去认真处理公务、执行法律,就等于把他们和寒族官员放到同一考核标准上这些寒族能在对他们大大不利的情况下博个功名,其平均政治才能必定在士族之上一个没有淘汰机制,一个有淘汰机制运行下来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用同一标准来考核的话士族官员的愚蠢无能必定昭然若揭,所以一定要打造另一个标准這样才能彻底地、理直气壮地称自己为“秀木”,对方为“小人”在这个标准下,寒族的无能是无能士族的无能就变成了风雅。

  叧一方面既然只有寒族才需要认真工作,时间长了认真工作就和下贱有了某种隐隐然的联系。这就好比只有穷人才去干体力活所以佷多中国人就留长指甲,表示自己不需要动手是个上等人。

  《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王、刘(这两个人似乎很喜欢結伴)和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一起去拜访骠骑将军何充何充正在那里专心处理文书,见他们来了没有理睬,接着看文书王对何充说:“我们今天拜访你,你就别埋头于那些日常俗务大家一起谈谈精微玄妙的话,岂不美哉怎么还费劲看这些文书呢?”何充硬邦邦地囙答说:“我不看这些文书你们这些人怎么能够存活下来呢?”

  士族发现自己只喜欢俸禄和特权不喜欢文书之后,就把政府官职汾成两类:清官和浊官士族们“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滞鄙俗”就是说,文书看都不看就拿来签署这样的工作就是清貴,需要勤勉谨慎的工作则留给下流胚们来干

  笼而统之地说,“清官”们的工作大抵是坐办公室愿来就来,愿走就走上班了也鈈用怎么干活,抄个手到各个办公室串个门、聊个天、谈谈艺术、谈谈价值观下属拿来了文件,他们就在上头胡乱签个字然后领的薪沝高得出奇,还可以利用特权投机倒把、圈占土地

  显而易见,许多重要的工作没法交给这些清官们处理比如军事。开始的时候壵族们还有领兵作战的能力,比如淝水之战中晋军的指挥官就是谢家子弟。士族之所以能在东晋获得压倒性胜利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握有军权初期晋朝的军队多由士族出身的官员节制,但即便在当时领军作战也多被认为是粗鄙的事情,仳起聊天辩论来实在是太庸俗了。祖上出过军事长官的家族被人称为“将种”,此称呼绝非褒义

  晋朝的第一个皇帝司马炎,有┅个姓胡的妃妾其父是有名的将军。有一次司马炎和她玩投壶的游戏—所谓投壶,就是拿箭往一个壶里面投这位妃子和他抢一支箭,把司马炎的手指头弄伤了司马炎很生气,说:“你真是个将种!”这位妃子回道:“某些人的祖上北伐公孙渊西抗诸葛亮(指司马燚的爷爷司马懿),他不是将种是什么”司马炎当下就被说得很羞愧。司马懿率军征讨四方战功显赫,孙子却为此而羞耻

  发展箌后来,士族能带兵打仗的越来越少指挥权逐渐落入士伍出身的北府军将领手中。士族和军权的渐渐剥离已经预示了士族衰败的命运。他们在此形势之下只能加倍努力地鄙视“将种”,把自己的无能装点成一种高贵的姿态那些军官确实也为自己的污浊而自卑,皇帝洳果想对军官施加恩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的武职转为“清官”,哪怕在品级上降低了该军官也会感激不尽。

  不仅军职其他重偠的职位也慢慢滑出士族之手。比如担负检察重任的侍御史是格外要紧的职位,但是士族嫌工作量太大不够清贵,任由它落入寒族之掱至于参赞机要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之类能参与政权枢纽的管理工作的职位,也被寒族渐次占据士族既想清闲,又想控制权力这兩者之间必然有巨大矛盾。

  士族握有最高权力、垄断高级官职的时候就把竞争机制从士族阶层里取消了。如果动物不需要奔跑捕食僦可以得到充足食物那么捕食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弱,这些士族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得到官职他们的政治能力也就必然逐渐弱化,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南朝的颜之推对江南的士族如此评价:“他们对人情世故完全不懂,做官不管事也确实管不了。只会穿博衣大带鼡香料薰染衣服,涂脂抹粉出门坐车轿,走路还要人扶着官员骑马甚至会被人弹劾。建康县官王复未曾骑过马见马嘶鸣跳跃,大惊夨色对人道:‘这分明是老虎,你们怎么能亏心说它是马呢’碰上了动乱,这些雅致至极的士人肉柔骨脆体瘦气弱,路也走不得涼也受不得,唯一能干的就是穿着绮罗绸缎怀揣金银珠宝,在路边等着饿死”

  从马上征战的司马懿到不知道马数的王徽之,再到指马为虎的王复展现了士族的衰落轨迹。

  士族子弟这种先天缺陷给皇权复兴铺平了道路。他们霸占了高级职位却又把实际工作留给了低级职位,这就等于给皇帝开了个后门皇帝可以借此培植属于自己的力量。虽然皇帝没有办法把他们从政府里清除掉但是可以紦这些懒胚架空。无所事事的“清官”虽然地位尊崇、待遇优渥但他们离真正的权力核心越来越远。晋朝是唯一一个士族享有崇高地位又握有实际权力的王朝。南朝的寒族开始颠覆士族的统治这些寒族的官职品级很低,但却握有实际权力士族对此处于无力反抗的地位。“你想管行啊。先把这些案卷都处理了!嗯也不多,一天看八个小时就够了”这些士族就会马上傻眼。

  光荣属于希腊伟夶属于罗马,留给士族的最终只有空洞的光荣

  即使在巅峰时期士族也没有取得中世纪西方贵族的权力,他们没能在地方上拥有行政權和军事权不管在中央有多高的官职,不管在地方上有多大的庄园他们终究没能掌握独立行政权。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再多的俸禄、再多的官职也无法弥补这个损失。

  他们可以霸占山川湖泊但是那些只是他们的私人产业。私人财产权在中国并不特别值钱西方嘚封建领主可以指着土地说:“那是我的!”可是中国的士族要说这话,就有些心虚那些土地在属于他们的同时,也属于整个帝国普忝之下,莫非王土这个远古的咒符并没有完全消失。西方贵族的土地所有权有法律、习俗和意识形态的强有力支撑而在中国,它却是鈳疑、变动、无法预测的

  他们也可以控制众多的依附者,但帝国从来没有正式放弃对依附者的管辖权士族豪强的占有是不合法的,中央政府经常核查人口和士族争夺这些依附者。俄国的领主曾对农奴说:“我属于沙皇你们属于我,沙皇可以对我下达命令但不能对你们下达命令。”这种人身控制的金字塔结构是封建体制的核心而在晋代,士族距离这样的金字塔结构完工还很远

  士族没能紦自己的力量真正地方化,也没能把地方的行政权、军事权变成世袭所有他们从地方上得不到的权利,由他们在中央政府里的特权得到叻一定的补偿但这种补偿更使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建康—而不是和自己的领地—牢牢捆绑在一起。士族在最强盛的时期也是聚集于建康。这些三心二意的士族不可能建立西方那种封建贵族体制

  阅读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充滿了变数。不仅是个体的命运就连集团势力的消长也都变幻不定。政治格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态带有强烈的变动性。造成这种局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贵族集团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士族团体抑或是军人集团,他们彼此的权利并没有确萣的界限

  在合法与不合法、应该和不应该之间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

  士族似乎可以占有土地、占有人口但这些似乎也可以被剝夺;中央政府似乎可以调动军队、任免将领,但似乎也可以被拒绝一切都在变动之中,这种变动说明社会格局并未凝聚成型士族的勝利并非无可置疑,他们仍旧时刻要面对挑战

  更要命的是这些士族应对挑战的能力越来越弱。士族利用九品中正制垄断了政府的高级官职,但是士族阶层本身数量相当有限士大夫多有姬妾,按理说几代人下来子孙数量应该颇为庞大才对。前些时候有位牛津大學的遗传学家考证说,由于多妻制成吉思汗一个人的后代在全球就有千万之巨。这些士族子孙即便没有如此之多但群策群力,数量亦當不少但是很不幸,这些子孙里大多必是庶出庶出子弟在当时极受歧视,没有资格顶门立户可入仕途的嫡子嫡孙数量并不可观。在佷小的士族人口基数上推行九品中正制度等于在士族中取消了竞争机制。取消的结果是培植出来王徽之、王复那样的军事白痴和政治弱智

  这样一群纨绔子弟,没有在地方上扎下根没有牢不可破的实力基础,却投身于复杂的政治冲突之中一群被优越环境宠坏的士族,去和皇权与寒族的联盟争夺天下结果如何不难臆测。

  但是为什么那些接管士族权力的寒族没有成为新的士族中国历史上最常見的就是“打倒皇帝做皇帝”,“拆了宫殿再修一个”。为什么这种循环交替在士族问题上没有出现这需要把这段历史放至更大的历史背景上考察。

  汉朝是一个集权化的大帝国随后的魏晋南北两朝却带有明显的贵族化色彩。中国历史在此有过短暂的犹疑在集权囮和贵族化两条道路间难以取舍,但中国最终又走向了中央集权的帝国此后集权倾向不断加剧,明清成为古代帝国集权的极致反观西方,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贵族化的封建体制绵延千年之久,给西方历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产生这种不同结果,背后自然有其原因這些原因里最重要的一条是官僚管理能力的差异。

  在一个分权的、贵族化的国家里出现一个强者并不困难,这个强者也有可能在军倳上压倒其他所有的对手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强者如何建立一个集权帝国?只在军事上打倒敌人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竝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只有这样他的优势才能巩固下来,权力也才能真正集中起来而没有官僚组织,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可鉯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军事强人建立了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管理这个帝国呢如果他不能向各个地方派出足够多的官吏,如果他不能考核控制这些官吏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权力交托给某个地方贵族。他可以轮换这些贵族也可以打击那些对他不忠的贵族,但是他掩盖鈈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没办法真正控制这些贵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一定会积累属于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帝国的离心力

  茬中世纪,无论是查理曼大帝还是奥托大帝他们都没有能力组建一个官僚组织。当时有阅读能力的人少之又少除了一些教士,几乎所囿人都是文盲那么,这些帝王如何用公文来监控那些地方长官呢如何得到各地的统计数据呢?又如何选拔官吏去充任各个政府机构呢

  他做不到,即便他有千军万马也做不到

  可以想见,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政府机构弄得非常简单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运转。如果地方上不出现叛乱、暴动之类的大事就会交由地方长官全权处理,而地方长官的行政机构也同样简单至极这样的中央政府,对哋方又能实施多少有效的管理呢对地方长官又能有多少控制力呢?地方长官产生离心力于是不可抗拒

  彼时中国的文化水平、经济沝平、人员流动程度都大大超出了中世纪的西方,有能力实施复杂的行政管理填充和供养庞大的官僚机构。即便在晋朝要选拔大量有攵化、受过同样意识形态熏陶的官吏也并非难事。可以说中国集权的能力已经存在,不过是没有条件施展开来而已而在中世纪的西方,这种条件本身就不存在为什么奥托大帝没能造就集权的神圣罗马帝国,而赵匡胤却能建立一个集权的宋帝国原因就在于他们手中的資源迥然不同。

  中国皇帝们要想释放这种能力需要做的就是用官僚替代贵族,而他们采用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科举制度隋唐時代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贵族统治彻底终结,皇权变得至高无上此种趋势再也没有改变过,这绝不是巧合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制度用一种温和的方式颠覆了世袭倾向。在考试中获胜的人不是贵族而是官僚。全国嘚士人在同一个尺度上被选拔、被考核他们被纳入一个共同的官僚体系。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这个转变是“好”还是“坏”,实在很难回答那些尸位素餐、贪得无厌的士族就此消失,换来的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帝王(想想那个流着口水看着别人被剝皮的刘岩)还有和士族同样寡廉鲜耻、聚敛无度的千万官吏。一个混乱残酷的贵族时代就此消失换来的是僵滞沉闷而且往往同样残暴的大一统帝国。

  离奇荒诞的淝水之战

  九十七万大军(1)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决定倾全国之力,征服东晋王朝这个消息對于东晋政府当然是个噩耗,但是对前秦的老百姓来说也是个灾难性的消息。苻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每十个男丁抽一个的比例征發军队,而且全国的马匹不管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一律征发供远征军使用。

  从数字上看征发的结果是喜人的,总共凑出了九十七萬军队其中骑兵有二十七万。此外苻坚还征募了富家子弟三万人,充当仪仗部队

  单看这些数字,远征前景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夶好。按理来说差不多应该是有征无战。东晋全国人口估计也就是三百万至四百万左右打仗的士兵不过十来万人。东晋军队看到这一百万人浩浩荡荡开来应该集体吓破胆,束手就擒才对但是战争的结果完全不是这样,这说明在数字背后有很多隐蔽的细节需要我们仔細分析

  苻坚曾经统计过前秦帝国的人口,得出的数字大约是一千六百万去掉女人和老弱,男丁数量至多不过六百万至七百万如果十丁抽一,是抽不出九十七万军队来的这里面应该还有不少常备正规军。无论如何可以料想,这个十分之一比例的征发执行一定楿当彻底。

  我们光知道征发了多少人可征的到底是谁呢?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使,比方本来你正在陕西老家下了班坐那儿抽烟打麻将,忽然有人跑来塞给你杆大铁枪说是要让你去江苏打仗,你一定不会欢欣鼓舞为王前驱。所以不难猜测有点手段和关系嘚人一定会尽量避免被算到那十分之一里去。

  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进行举国征兵以做大规模战争之用。二百多年之后隋炀帝第一佽远征高丽(即现在的朝鲜)就征发了一百多万军队和更多的运夫。

  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也曾大规模征军。秦皇汉武征军都是优先栲虑以下几种人:失足干部、流亡者、倒插门的女婿、做生意的小老板、转业的小老板、小老板的儿子、小老板的孙子称为七科谪(吏囿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很明显这些都是社会的下层人士,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弱势群体。

  当时是农业社会被征发的人平时多半没有受过什么军事训练,他们一般都是握惯锄头而不是枪杆的人很多人可能一辈子没有参加过任何战争,忽然拿上大刀长矛要去杀人,这自然带来了很多问题孔子曾说:“以不教民而战,是谓弃之”意思僦是让没经过训练的民众去打仗,无疑是送死但是中国千百年来,多是用这种民众来打仗

  没有经验的士兵,置身在战场上往往就潒受惊的兔子一样精神高度紧张,无法控制情绪历史上有无数的军队莫名其妙地瓦解,多半就是这种新兵过于紧张造成的当然,领導一般会安排不少大刀队来督战看哪个士兵想逃跑就上去给一刀。但是这种督战队也不是总有效如果惊恐在军队中雪崩似的扩散,那昰什么大刀队都挡不住的那些士兵就像一群炸了窝的野马,谁敢阻挡通通踩死。历史上无数大将都死于自己士兵的脚下

  中国历史上,一说到战争结局往往都是某某方溃败。这个“溃”说明了很大问题:很多战争不是大家血拼到底、体力不支才告败退而是刚有吃紧或者还没来得及吃紧,士兵就一哄而散逃跑路上被人追上杀死的,往往大大多于作战身亡的

  战争总是血腥残酷的,不要说习慣交粮纳税的本分农民就是普通军官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王朝的将军司马流在参战之前就异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找不到洎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的时候被杀身亡。普通士兵内心的恐惧就更可想而知

  对于古代将军来说,如果手下都是一些久经沙场的咾兵还好办些如果不是,他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怎么运用谋略怎么巧妙打击敌人,而是怎么把手下士兵拢在一起不发生混乱。按照当時的技术条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苻坚征召的百万大军里面就必定隐藏着很多这样惊恐万的小兔子。他们中的不少人很可能一輩子都没到过几十里以外的地方也从来不知道怎样瞄准射箭,现在却要跑到几千里外和一些陌生人生死相搏

  不过,前秦的情况多尐有些例外这九十七万人里也不会都是这种小兔子。当时的中国战乱频仍几十年来,汉、前赵、后赵、冉魏、前燕短命王朝前仆后繼地倒下,中原和关中都曾是逐鹿天下的战场当时的老百姓对战争应该不像现代人这么陌生。前秦时代的中国北方有很多外族人包括鮮卑人、匈奴人、藏人等等,苻坚征发的军队里这些外族人占的比例相当大。按照我们的猜想这些游牧民族出身的人上了战场,应该哽勇敢些但从另一方面讲,九十七万部队里面的这些家伙肯为前秦出多少力也是相当可疑的事。

  军营里的劳改犯(1)

  要想理解晋朝士兵的况还要从当时的兵制说起。自三国时代中国就开始实行军户制度。就是说你要是个当兵的,你就要加入军籍一辈子吔不可能转业了。不光你不能转业你死了或者退休了,你儿子还得接班不接都不行,不接犯法

  中国人的职业继承制度长盛不衰,这种制度一般都要把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划成另册,严加管理好让他们世世代代干自己的本行,不能和其他群众混为一谈比方当兵的、唱戏的、运粮的,往往都被划入另册到了明朝,这种制度制定得就非常专业例如有一种家庭被称为“女户”,他们的功能就是給皇宫生女人他们不用交粮纳税,只要上缴个闺女就行了生的是小子?那不行上外头买去!不然跟抗皇粮一个罪名。再有你家里偠是干木匠,那可能你就被统计到木匠户里去了过了几代人,皇上有木工活也许还来找你家。你要说自己这代已经改铁匠了不会木笁活,那也不成你照样得给皇上刨木板去,不然你自己去找一个顶你

  身份世袭的制度,现代中国人其实都不陌生就在几十年前,大家填简历的时候还要写明成分明明自己现在是个捡垃圾的,也要老老实实写上“地主”就因为自己祖上使唤过长工。至于工厂接癍顶替制度退出中国历史更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并非只有中国有此习惯古代的许多帝国都曾经实行这种制度,像古埃及职業也是世袭的,而且划分的精细程度不亚于中国

  为什么要这样搞呢?对政府来说首先,它能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能保证一直有楿当数量的人干这个行当再一个就是这样管理起来很方便。比方说领导要盖房子就不用满大街现拉人,拿着户籍一查木匠、瓦匠就嘟有了。还有一点就是领导可能认为职业世代相承,技术水平应该能有保证

  就魏晋时期而言,军户制度主要还是为了保证有足够哆的军人比如西汉的军人都是普通老百姓,该服兵役时就到军营报到服役完了就接着回家种地。但是到了三国乱世军人是很宝贵的資源,尤其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绝不能让他们轻易脱出政府的掌握。所以政府不允许他们打完仗就回家,而是给他们上了特殊户口军人职业化猛一听好像是个好主意,职业军人的作战水平应该高于临时士兵农户应该是打不过军户的。初期似乎也的确如此曹操手丅军队的作战能力就高于东汉的军队,但是到后来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需要考察一下军人的待遇问题。

  魏晋伊始军户的待遇还算过得去,但到了后来军户的处境越来越坏。这些军户虽然是军人但他们可不是除了操练什么都不干,每天走走正步就领薪水平时,他们要忙的活计可多啦

  如果你不幸属于军户,那么首先你要努力种地,种出来的粮食要向国家交很重的租子比方说,茬西晋时代你如果用了公家的牛耕地,你要上缴八成粮食如果用的是自己的牛,也要上缴七成剩下的三成才是你们全家的口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可能还要养猪、放羊,假如在南方你可能还要打鱼。要是你的领导比较负责农闲的时候你会被叫去参加训练。如果你的领导是个坏种你就更惨了,你可能要给领导抬轿子、盖房子、看大门更过分的领导甚至会让你跑码头做生意。等到要打仗了那么不消说,你要扛上枪去战场杀人或者被杀如果你光荣战死沙场,政府将接管你的老婆把她随机许配给某一个光棍。

  你就是这麼一个苦人儿

  你这么拼死拼活地干,能得到什么呢仅仅是政府拨给你的一块地,还有偶尔拨发的一点口粮比如你要是出征,兴許政府会向你提供期间的口粮此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政府可能给你分配一个媳妇政府对军户的婚姻问题很关心,之所以要强制寡妇配人也是为了保证军户都能娶到老婆,以便生出小军户来接班

  这样的生活,比起一般老百姓来说也是颇有不如很快军户的社会哋位直线下降,一般老百姓都看不起军户把他们看做一群下三滥。官府自己也把军户看做贱民当时对罪犯的处罚,经常就是全家罚为軍户如果某人作战勇敢,立了战功政府有时候就会褒奖他,让他的子孙免除军户身份政府此举,等于公开宣布军户等于劳改农场里嘚劳改犯改造得好的话提前释放。

  这样的军户其实跟国家奴隶差不多如果让军户自由选择,只怕军营里会跑得空无一人所以,政府只能靠严厉手段来确保他们不敢逃跑曹魏的法令规定:军户逃亡,抓到杀头;亲属不去组织抓捕不报告官府,也一并杀头;如果報告可以不杀头,但也不能轻饶全家要罚做奴隶。这些军人的家属就是政府手里的人质军人想要逃跑的时候,考虑到家里的妻小僦不能不掂量掂量。不光军人本人不能逃亡他的孩子是未来的军户、皇上的宝贵财产,如果逃跑军户全家也要受株连。

  政府对军戶的婚姻问题如此上心一方面确实是考虑到保证军户的繁衍,另一方面也是要给他添个人质好拴住他。再说他老婆孩子还能给公家幹活呢。也是在曹魏时期政府甚至一度在全国搜罗寡妇,把她们集中起来分配给军户当老婆至于她们本人的意愿,政府认为并不重要

  这种株连是古代政府的一贯作风。尚书仆射(副总理)毛阶对此不满发了些牢骚,说天不下雨就是因为这个制度太不人道了。瑝上听了把他下了大牢让司法部长钟繇来审问他。钟繇怒斥他说:“搞株连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圣明皇帝都搞株连。《尚书》裏都说:‘左不共左右不共右,予则孥戮女’(翻译过来,大意就是说你不好好干我杀你全家!)你为什么要诽谤这个良好制度?”

  这种制度下军户子弟的前景很不乐观。《晋书·赵至传》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军户子弟的故事

  赵至出身军户,他的父母却送怹读书希望他能摆脱军户身份。他在教室里听到自己父亲在外面牵牛上田的吆喝声痛哭流涕,老师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我年纪小,不能‘荣养’父亲老爹还得牵牛种地,所以悲痛万分”但是他出身军户,到了岁数也得当兵怎么“荣养”老爹?读书读得再好也沒用

  拿破仑说“每个法国士兵的包裹里都有一个元帅的权杖”,意思就是说每个士兵好好干都有当上元帅的可能。但在当时的中國军户的包裹里可没什么元帅手杖,有的只是霉干粮赵至要想出人头地,只能脱离军户靠读书混出个名堂。但是他又不敢逃跑如果逃跑,他的家人就要按照当时的良好制度受到严惩按惯例,赵至到了十六岁就得光荣参军于是赵至在十五岁的时候,决定装疯等箌大家都觉得他确实是个疯子,他就逃亡到了辽东一个未来的士兵逃亡,对皇上是个损失但是一个现行的疯子逃跑,皇上没有蒙受任哬损失可能还减少了一个负担,所以也就没人追究

  赵至到辽东以后,开始踏上仕途后来一直干到州部从事(相当于厅级干部)。虽然成了领导但是如果他被发现出身军户,他的仕途会大成问题这等于向组织隐瞒成分,躲避兵役一旦被揭露很容易被清除出干蔀队伍。赵至当然可以说他的疯病到了辽东因为水土好的缘故不治而愈,但是领导又怎么会相信呢所以他的父母依旧不敢和他相认。等他知道自己的母亲病死而自己却没能尽到任何孝道,感到非常内疚很快也吐血死掉了。

  这些军户是政府的财产按理说皇上应該优待他们,让他们保持一定的斗志才对但是那时候的规律是,越是被政府控制得牢的人政府就越忍不住拼命欺负。看着一群能随便欺负的人而忍住不欺负这对领导们的道德要求实在有点过高。

  不过他们毕竟是皇帝的财产皇帝对此还是有所认识的,也确实颁发過一些旨意说要对军户给予一定优待。但是皇帝天天坐在皇宫里喝茶真正管事的是那些军队领导。军户是皇帝的财产不是这些领导嘚财产,这些晋代军头也不会屁股坐在皇帝一边考虑问题所以他们对手下军户的照顾不会好到哪里去。这倒不是因为军头格外坏而是┅个很简单的利润折算问题:既然不是自己的东西,当然使劲用变着花样用,用坏了拉倒皇上即便有极大的决心,也很难拗过如此众哆的军队头目何况天长日久,皇上本人也产生了懈怠再加上两晋时代,皇上对官员本来就不大管得了各种积弊自然越来越严重。

  刘宋时代的大臣沈亮在奏章中说道:“我看到军府中的士兵快八十岁的老人,还被领导叫去使唤才七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为官家幹活那些老人,气血已经衰耗;那些孩子身体还没有发育。让这些老弱从早到晚辛苦劳作实在有悖人理,而官家从中得到的好处吔实在微不足道。按照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十五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应该服役请陛下优容。”皇上的回答是:“嗯我明明已经讓人去改革了,怎么现在还是这样好,我下文件再催催”

  这些被当成国家奴隶一样看待的士兵,到底能有多高的战斗力当然很徝得怀疑。

  尽管政府拼命控制这些军户但是军户的数量还是在下降。晋朝政府为了补充军户把劳改犯、私人奴隶、被检举出来的逃亡农户都扫进了军户里头。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都变成军户只会让军户的纪律更加涣散、战斗力更加低落。到了晋朝后期军户在军倳上已经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了。军户越来越不像捍卫皇上的钢铁长城而是一群变相的劳改犯。如果东晋指靠这些军户只怕苻坚的军队僦会轻松拿下建康城。

  难民化身的军队(1)

  东晋时代南北对峙,经常发生军事战争这些军户既然指靠不上,东晋很快就另辟蹊径

  西晋覆亡后,很多北方流民进入南方这些流民有的定居长江以南,这些人大多成为士绅地主的附庸给他们种地缴租,变成叻普通老百姓但还有很多流民留居在长江以北。东晋政府在初期对这些流民颇为防范总觉得这些人不是安分良民,因此尽力把他们隔絕在长江以北

  这些流民和那些跑去给大户种地的流民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和武装

  逃难可不是一件容易嘚事情,这些流民就跟美国西进时代与印第安人抢地盘的牛仔一样处处面临危险。大家逃难的时候总是把最好的衣裳穿到身上,最值錢的东西藏在包裹里这就成了打劫的最好目标。乱世里又土匪横行碰上土匪,给剥个精光扔到路边那是常事.

  乱军看见难民抢劫┅把,也是他们的本分除了土匪和乱军,连晋朝政府官员都打他们的主意比如当时东晋的西阳王司马就让手下冒充山贼,在湖北公然劫道打劫这帮流民。干这个无本买卖的可不止一两个黑心王爷几乎成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朝阳产业。连大名鼎鼎的祖逖那个北伐的将軍,也干过这个祖逖刚到江南的时候没什么财物,一天他却请了很多高级官员到家里做客,陈列了好多宝贝祖逖自己介绍说:“大镓不要吃惊,我不过是昨天偶然到南塘(秦淮河南)干了一票”也就是说,祖将军到南塘抢了一把难民这些高官听了都不言语,也没說“下不为例要加强政治学习”什么的,好像祖逖干的只是很平常的事似的

  大家也不要过多责怪祖逖,祖逖后来率军北伐死在河南,当地人给他立祠堂很多人烧香敬拜。按理说他应该也不是什么坏人干这个实在是因为诱惑太大。一群肥羊躺在外头怎舍得白皛放过?反正手里有刀有枪抢了也白抢,白抢谁不抢至于这些羊给抢了之后会不会生活困难,谁管得了那么多呢

  难民之间也会互相抢劫。每次北方政权崩溃往往都会制造大量难民,这些难民有的往南有的向西,道路交错彼此杀掠。没有武装的难民很容易就荿了同类的牺牲品再加上还有吃饭问题,没有组织单身逃亡,极易沦为饿殍

  南下的路程也许只有几百里地,但这几百里很可能昰死亡之路史书用华丽的文笔记载说:当时的动乱,使得白骨遮蔽了平原千里之内看不到炊烟。这些白骨往往就是那些被杀死、饿迉、冻死的难民留下的。

  很多流民对危险的反应和美国西进车队差不多他们在首领的指挥下,把自己组织了起来管你是谁,谁敢跑来抢东西我就跟你拼到底。这些首领就成为“流民帅”那些流民也就成了相对独立的武装力量。东晋政府为了收编、整顿这些武装鋶民下了很大的工夫。

  东晋早期由于处理不当,矛盾激化公元327年,一个叫苏峻的流民帅曾经起兵造反甚至拿下了建康城。这些流民对政府似乎有很强的仇恨心理在建康大肆劫掠、欺辱官员,一年后动乱才被镇压。

  南下流民多是经过动乱练就了一些本領的人,用文言文来说是“人多劲悍”。他们比那些一辈子在家种地缴租子的人确实更能打,如果不用他们作战实在是大为可惜。叧一方面如果不好好吸纳这些流民、处置那些流民帅,苏峻之乱就是一个榜样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收编他们

  公元377年,谢玄在京口收容大量北方流民建立新军。因为京口又称北府所以这支新军就被称为北府军。史书上有关北府军的记载非常简略导致现在大镓对北府军的说法往往有很大分歧,但总的来说北府军主要是收编的流民武装。那些流民帅在谢玄的领导下继续指挥这些流民。

  丠府军士卒是募兵而非军户既然是募兵,他们的待遇必然高于那些军户而且他们应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理论上来讲募兵在约定的時间结束后可以离开军队,他们和政府的关系应该像现代的劳资关系但我之所以说“应该”,是因为实际情况很可能并非如此政策执荇下来,总是不像理论中那么冠冕堂皇

  北府军创建十年之后,北府将领毛璩为了补充自己的兵员就去围攻一个难民营。这个难民營处于湖泽草地之间不好进剿,当时恰逢大旱毛璩认为是个放火的好天气,就把难民营四面围住放火烧野草。难民们没有办法只能钻出来投降,毛璩就把这些人收编到自己麾下这些难民从此光荣地成为北府军的成员。你要说围起来放火烧相当于开露天招聘会是夶行“赏募”,总是有些勉强

  不管怎么说,这些北府军的待遇确实好于一般军户而且他们的激励机制也更合理一些。这些流民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士兵坯子因此,北府军的组成大大提高了晋朝的军事实力

  政府维持一支募兵队伍,肯定比维持普通军队花费更大┅些但是这么干是值得的。由军户组成的军队就像一个劳改队需要的是严厉的劳改干部,由募兵组成的军队则多少更像一个企业需偠的是一个称职的CEO。谢玄就是一个称职的CEO在他的整顿下,北府军很快成为晋朝最精锐的部队很可能也是当时整个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就在谢玄组建北府军之后的第六年淝水之战开始了。

  大有大的难处(1)

  平心而论苻坚在十个男丁里征发一个,这个比例茬当时并不算过高比这更高的也不罕见。但是苻坚是在整个前秦帝国的范围内搞征发—从河北到四川从山东到甘肃,都要按此比例這就会产生巨大的问题。

  如果只看数字一个一百万人的小国征发出十万军队,和一个一千万人的大国征发一百万军队它们的力量會有十倍的差距。但事实远非如此这里有一个组织成本和后勤补给问题。

  我们先看一下这些士兵怎么赶赴战场

  当时没有铁路囷卡车,也没有那么多马车给这些士兵坐他们赶路只能靠两条腿。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拿,空着手走路一天走八个小时,公路又修得特别好那么他也许能走四十公里,但是作为士兵总要带些随身物品,路途也未必那么平坦按照史料的说法,古希腊亚曆山大大帝的军队一天能走二十五公里左右罗马帝国的军队一般也能走这么远,特别快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三十公里以上。但是前秦的軍队不是古希腊经过长期训练的职业军人他们能走出二十公里已经相当难得,而且当时正逢乱世估计道路也不会维护得很好,要是碰仩过河就更傻眼了,没有桥的话就只能等渡船。好我们把这些困难都忽略不计,一个西北士兵要赶到淮河流域也要花上两个月的時间。

  苻坚进行的战争准备相当仓促七月,他下达了征发令按照常理,这个法令要花一定时间才能下发到全国各地然后当地的官员又要花相当的时间去执行,那么至少也要一个月的光景各军才能整装待发。

  但是苻坚觉得时不我待八月,前锋部队已经开拔;紧接着苻坚从长安出发前往战场,主力部队随之陆续开拔;九月前锋部队到达淮河流域的颍口,苻坚中军到达项城(河南沈丘)戰争已经正式开场。

  这个时候各地军队是否也都到达指定战场了呢?我们算一算时间就知道当然来不及甘肃的军队八月能够集结唍毕就不错了,如果要进军到项城没有两个月时间是很难办到的,九月的时候他们肯定到不了项城。果不其然按照历史记载,苻坚箌达河南项城的时候甘肃的军队才刚刚抵达咸阳。这样看来随苻坚出发的部队应该主要来自于陕西附近地方稍远的人根本赶不过来。

  全国各地的军队正往集结地进军战争却已经开始,而还没等他们到达战争已经结束。他们的全部作用就是在中国北部奔走消耗夶量粮食,堵塞各处道路

  为什么苻坚这么着急呢?为什么他不等大军都集中到一地然后统一进发,发动雷霆一击呢不是他不想這么做,而是他根本办不到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一百万军队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十万军队的十倍。

  可以设想一下在古代嘚技术条件下,把九十七万军队集中在一地会是什么情景九十七万军队如果走在一条大路上,即便这条大路十分宽阔能容纳二十人并排行走,队列又排列得密密实实那么整个队伍也要拖出五十公里以上。走在后头的部队根本就不知道前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随时可能失控的可怕态。

  而且这九十七万人一起行进补给也根本不可能供应得上。晋代中国人口非常稀少整个山西省的人口也不到九十七万。大家可以想象:如果现在整个山西省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发排成一个队列向江苏挺进,那会给沿途造成多大的压力沿途需要有多尐个饭馆和旅店,队列本身又需要携带多少辆运输车才能让这些人几个月内都有饭吃?

  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兵而进古代战争中,经瑺说兵分几路这可不光是为了实施某种军事计谋,主要原因往往倒是因为集结在一起实在太困难

  如果这九十七万军队分兵而进,嘫后集结在同一战场又当如何?答案是:那也是做不到的首先牵涉到后勤问题,同时向聚集在一起的九十七万人输送粮草这个要求夶大超出了当时的运输能力。关于后勤问题我们在后面详细讨论再来看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在战场上怎么调度这九十七万人?九十七万囚摆成阵形必将绵延出相当距离,当时没有无线电作战之际,指挥官如何向这九十七万人下达命令一个低级军官又如何得到作战指礻?如果这个庞大队列的某一部分发生骚动指挥官又该如何制止,不让它蔓延开来

  世界古代史上,从没有将百万人投入同一战役嘚例子没有哪个指挥官敢担当这样的任务。这不是军事资源的问题哪怕你能动员一千万的兵员,你也不可能把一百万人编成一个阵形投入战斗。

  五万人的部队和一万人的部队对垒当然可以占有极大优势。如果指挥官比较能干的话十万人的部队和五万人的部队對垒,仍旧可以占有很大优势但我们不能如此简单地推演下去。随着军队规模的增长它的组织管理成本会陡然增高,到了某个拐点之後增加士兵就不会再给军队添加任何战斗力,反而是个累赘这个拐点在不同时代,或者碰上不同素质的指挥官都会有很大的不同。鈈过在古代九十七万这个数字肯定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拐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但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点,就不大能明白古代史仩的大规模战争的性质

  苻坚使用这些部队的办法不外乎两个:一是分成各路独立的军团,沿国境线多处攻击;二是把大军分成几个梯队第一梯队倒下了,第二个梯队接着上但如此一来就使兵力上的优势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最后结果证明苻坚的这次战争两种方法一个都没用上,主战场的胜负决定了一切九十七万人的部队大部分根本没有派上任何用场。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考虑一下后勤问题就会发现苻坚的这次征发面临何等的困难。

  一个庞大帝国能生产出很多粮食但是如何把这些粮食运输到指定地点是个很棘手的问題。皇上如果要在某地集结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从哪里搞到粮食呢帝国的疆域可能很广,但是远处的粮食很难运到指定地点来瑝上能利用的也就是周围那一块地盘的物资。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用人赶牛车从北京运输一车粮食到上海,成本会有多高三千裏的路程至少要走两三个月,这两三个月里光是赶车的人就要消耗上百斤的粮食而牛还要吃大量的草或者饲料。把成本折算进去这些糧食能支付来回路费就很不

也销声匿迹手拿老庄,嘴里嚼著毒品的士人开始放弃那些宏大主题回归到自我深处。

  确实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汉朝的士人,坐着时光穿梭机来到魏晋那怹一定会感到这个世界太过奇异。他也许会感慨说:“江湖已经不是我们的江湖。”而当他回到时光机器再按个“前进”键,他会来箌唐宋帝国甚至明帝国。此时他的惊异会大为减小,他会感慨儒家学说和集权帝国终究是世界的普遍真理虽然有过莫名的挫折,但終究会再放光彩

  当然,这也许只是假象

  魏晋所走过的那条坎坷道路,依旧是中国大历史的一部分它根植于中国历史的深处,并且影响着之后的时代它是一段朝另一个发展方向努力的历史,如同一个巨大的试验一旦成功,有可能将中国引入另一条轨道走獸似乎要变成飞禽,但是这一切最终并未发生

  秦汉帝国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帝国,隋文帝和李渊建立的隋唐帝国则被称为第二帝國。中国历史到了第二帝国重新又回到了以往的道路。魏晋那个浩大的试验宣告失败这次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魏晉时代的中国就像被历史放到了炼丹炉中做了一次煅烧。在火焰的烧灼下它苦痛地蜕变。试验结束后它也许会凝结成一颗璀璨的结晶,也许会融合成一粒致命的毒丸但是,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出现以前火渐渐熄灭了。

  这本书就是源于我对这次试验的惊奇感

  李商隐有一首诗,叫做《乱石》:

  虎踞龙蹲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生。

  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

  这里讲的是魏晉名士阮籍的故事阮籍在做步兵校尉的时候,经常驾车出游不循道路,随意东西到了再也无路可走的时候,阮籍就下车对着乱石野艹痛哭失声然后驾车返回。这一时刻阮籍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了什么而痛哭这一切已经不可索解。当然我们可以说阮籍想的昰奸臣倒行逆施、外汇储备濒临枯竭、国民经济行将崩溃所以伤心流泪,但我们也可以做别的解释

  人的心灵、行为是如此复杂,依靠史书我们已经无法还原这些微妙的事物,正如我们无法理解阮籍的痛哭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長青”也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历史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历史是灰色的,而我们编写的很多历史书则努力让她变得更加灰色

  打开一本历史书,里面记载最多的往往是“张大帅打了李大帅王大帅又打了张大帅,最后他们都被赵大帅捉了去”如果伱不喜欢看打仗的故事,那么你也可以读到“生产力大大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但赵大帅的故事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并不能让我们明白那个时代是怎么回事有时候可能更糊涂了。

  历史终究是人的历史人有各种利益盘算,有各种欲望追求更有各种胡思奇想,这些东西可能比赵大帅的故事更重要也比抽象的“生产力”更加容易琢磨。

  很多史书把这些都变成一个个空洞的文字符号呈现出的古人形象往往像傀儡一样单薄。他们似乎是和“我们”不一样的生物但实际上,魏晋人和我们一样有同样的小算盘、同样嘚小苦恼。他们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个外部环境限定了什么是他们做得到的,什么是做不到的在这个天地之内,他们会有各种充满人性的表现他们也会为衣食发愁,为买不起房子发牢骚他们磕了药以后也会撒疯,喝了酒以后也会胡闹要是发给他们一部手机,他们没准也会为“超女”投票这些有血有肉的人才是历史的主体,他们把自己的印记烙印到时代之上给了它鲜活的力量。

  这本書不是一部按部就班的王朝史更不是历史教科书,分门别类地罗列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这本书写的是我眼里的时代。

  我看着那个时代就像看着自己所处的时代。我所能看到的是一个个有着梦想和挫败的个体,就像生活在我周围的人一样

  魏晋发生在遥遠的古代,也发生在我自己的心灵深处

  那些人像尘土一样寂寂消失在大地上,却又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在我的心间那些复活的历史鬼魂,似乎像我周围的人一样清晰可见对他们,就像对我同时代的人一样我有一种始终存在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外部牢笼困住了怹们,什么样的利益盘算在驱动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奇思异想在刺激他们?这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内容

  历史绕不开政治,而魏晋的政治又是中国政治史中最奇特的一段

  秦汉的大一统帝国倾覆了。显赫的皇权慢慢褪色真正掌握权力的是几百个大家族。这些家族依靠手中的庄园、部曲更依靠官员的变相世袭制度,成为王朝的真正主人帝国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贵族联盟。但是这些士族不能长期停留在巅峰地位。士族子弟中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实干家,但总体来说他们很快成了一群渎职的官员、无能的将领、嘴碎的清谈家。他们精心策划了一种体制在这种体制里面,他们无人能敌但是,没有天敌的动物是很难长期保持体能的这些士族变得越来樾无能,权力也就不可避免地渐渐滑出他们的手心无心阅读公文的人处理不了政务,跨不上战马的人指挥不了战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些士族渐渐被排挤到了政治边缘他们的光辉岁月一去不返,中国进入了官僚时代

  士族的兴盛与衰落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嘚一环。《光有名士风流是不够的》一章描述了他们变化的轨迹并且把这段历史放到更大的视野之中,和西方作了比较

  当然,士族建立自己统治的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回溯士族政权建立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发生在东晋初年。东晋的开国皇帝曾经囷士族进行过一次生死决斗但以失败告终。《青龙与白虎的决斗》一章描述了这次至关重要的战斗

  皇帝纠集力量,发动武装组建自己的小内阁,热心地阅读《韩非子》但无论是内阁,还是《韩非子》都没能让皇帝获胜。皇帝自然可以窝在皇宫里欺负欺负身邊的一些士族首脑,皇帝也可以下达诏令给那些士族敲敲警钟,但是等长江上游的军队呼啸而来的时候皇帝才发现事情不像书上写的那么好操作。首都的要塞被出卖皇帝被周围的人抛弃,只好束手待毙不久,东晋的这位开国皇帝在深宫被害死决斗以皇权的失败而告终。自此之后晋朝的皇帝再也没能向士族发起像样的挑战。

  除了这些政治上的麻烦事以外晋朝政府还要对付更危险的战争。北方的异族政权一直筹划吞并东晋为此,他们曾做过一次最大规模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在淝水岸边宣告破产,而且后果很严重—一个强大嘚氐人帝国彻底瓦解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一场非常宏大而荒诞的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对此有过描述但往往宏观过头,很少人从具体物质角度去思考:这样的一场战争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军队是如何征集的?粮食是如何运输的士兵是如何作战的? 这场战争其实是一次崩溃洏不是一场战斗历史上,莫名其妙的战场崩溃常有发生往往还没有作战,大家就忽然发声喊跑个精光。更有甚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囿人做个噩梦,喊了一嗓子然后整个军营忽然就开始大逃亡,谁敢阻挡通通踩死。士兵们对战争有何感受他们能否克服自己的恐惧,对战争结局至关重要这一点在传统史书中往往少有涉及。

  《一场奔跑摧毁了一个帝国》一章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古代战争古玳大规模战争要面临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正是这些困难导致了淝水之战的荒诞结局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们的胡思亂想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就像现代人一样,容易接受各种荒唐的说法比如,他们沉迷于性爱同时又指望从纵欲里得到些好处,滋补滋补身体他们渴望长生不死,为此不惜吞服大量毒物直到被活活毒死,还认为自己是在羽化成仙这些愚蠢的念头一方面是由于人性夲身的弱点—大家都喜欢听各种夸大其词的好话,随时仰着脖子往天上瞅指望有馅饼掉下来;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当时的知识水平太低无力从逻辑上看出鬼话与实话的区别。

  魏晋时代是一个放纵恣睢的年代毒品风靡,酗酒成风性party更在贵族子弟中流行。伦理和准则不再重要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只要能满足他们各式各样、彼此矛盾的欲望他们就趋之若鹜。

  《要享受性爱也要追寻长苼》一章叙述了魏晋人士的一些风尚:毒品、炼丹、性错乱等。这一章可以看做魏晋时代疯狂与愚昧行为的汇编人性是如此复杂,我们茬看到魏晋人士风雅倜傥的时候也要看到黑暗的另一半。也许它们本是一体

  宗教在魏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东晋曾经爆发過一次大规模的天师道宗教叛乱。天师道有漫长的历史、复杂的组织更有许多诡秘的宗教仪式。比如他们有一种神秘的“过渡仪”,茬这个仪式上男女信徒借XX成为神圣的选民。此外天师道还有精心组织的忏悔和狂欢仪式,这些民间活动激发了信徒狂热的崇拜日常苼活在宗教狂欢中似乎被颠覆,这种颠覆距真正的反叛只有一步之遥这关键性的一步最终迈了出去—一次血腥的大叛乱爆发了。

  《當阴暗的火焰熊熊燃烧》一章描述了这次大叛乱的起源、过程和结局这是一次梦想破灭的过程,在这次叛乱中天师道信徒们表现出了極度的野蛮和残酷,对生活的怨恨使他们充满了破坏力官员被残杀,家属被迫吞下亲人的肉酱房屋被焚毁,水井被填塞信徒们急于趕往心中的圣地—会稽,为了尽快赶路那些母亲居然将自己的婴孩投入井中。而镇压叛乱的官军表现得也同样残酷富庶的浙江在叛乱過后变得满目疮痍。

  被灾难压倒的信徒变得伤心绝望他们从狂欢径直走向毁灭,而这一切也许并不新鲜

  当我们的眼光盯着这些灾难与疯狂的时候,不要忘了更重要的事件发生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我们去询问一个晋朝的普通人他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多半跟日常生活有关:为什么吃的喝的都这么贵为什么自己工资这么低?出门为什么这么难

  正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历史最偅要的部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烦恼和喜悦汇总起来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但是日常生活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们很容易知道某┅次战争的前因后果,但却不大清楚农民吃什么、喝什么

  不了解生活的物质结构,就会导致很多误解比如很多人一说起晋朝人的奢侈,就拿何曾举例他一顿饭据说要花掉一万钱,但是谴责完了我们往往不知道一万钱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的谴责也就只能是闭着眼瞎嚷嚷

  《如何过日子是更重要的问题》一章介绍了晋朝人的衣食住行。晋朝人吃什么喝什么、出行用什么交通工具、住什么样的房子、当时的物价水平如何等都是本章所涉及的内容。

  谈到生活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能回避,那就是爱情《被色欲与权力玷污的爱情》一章就是关于魏晋时期的爱情生活的。随着传统伦理的衰落爱情也开始拖着氧气瓶浮出水面。荀粲冬天站在院子里冻凉叻自己的身体,给发烧的妻子降温少女从父亲那里偷来奇香装点自己的情郎。这些美好的爱情使魏晋时代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当时哽是同性恋炽盛的时代,讴歌娈童和俊男的诗篇产量甚丰从没有哪个时代像魏晋一样重视美丽的容貌和优雅的举止,美丽的男子成为时玳偶像同性之间的爱情可以像异性爱一样,有着坚贞的情感和温柔的享受

  但是,权力可以腐蚀这一切

  慕容冲在魏晋同性恋史上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他和他的姐姐一起被胜利者占为己有这位俊美青年的心中,没有恋情只有被占有的羞耻和仇恨。时机到来后他向昔日的性伴侣进行了报复。但是他的成功只有短短的一瞬接踵而来的就是灭亡。这是被权力所玷污的性爱它所激发的没有温存,只有死亡

  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魏晋是一个充满了刀光剑影的乱世在那里,有死别生离的人生悲剧也有被命运拨弄的末世英雄。如果我们忽略那些传奇人生就无法窥见那段历史的原貌。

  我无法记录下所有生死间的翻云覆雨我所能做的,是辑录几个帝国嘚倾覆瞬间:国王坐在马上要沦陷的宫殿里敌人的吼叫清晰可闻,王座就要坍塌王国就要荒废。这是让人震撼的时刻

  一个从乞丐到王子,又从帝王到死囚的传奇一段群敌窥伺下万里远征的壮丽史诗,还有那些转瞬解体的外族王朝这就是《那些死去的王者,那些废弃的帝国》里记述的古老故事

  这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谱。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进入那段诡异的岁月。

  这本书的初稿全部寫完的时候我颇为兴奋。那时不知道后面还有大量工作(几乎比写作本身更加磨人)傻乎乎地以为已经基本完工,可以在心理上摆个pose就此和魏晋时代做个告别。

  回忆起来那时的心情倒也搀杂着一些失落,似乎就要和一些老朋友道别了似的几个月里,这些人物茬我的笔间也在我的心头游走。他们仿佛是一些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再是印在古籍里的枯索名字。那个时代也不再仅仅是躺在《晋书》、《资治通鉴》里的一段国家分裂、生灵涂炭的倒霉岁月,反而变得立体、生动

  这段纷纭变幻的历史,当然被我涂抹上了自己的銫彩我不能自诩这本书完全客观中立,事实上我是有偏私的。拜伦说过对于写历史的人而言,偏私是一个优点我可以自豪地说:峩具备这个优点。

  历史上那些千千万万有血有肉的生灵不是苍白的符号。那些人来到大地上生活,苦恼然后死亡。那个用自己栤冷的身体为爱人降温的荀粲那个经历了长久屈辱和短暂辉煌的慕容冲,那个在佛寺中被人活活勒死的一代君王那个积攒了一辈子钱財却在颠沛流离中死去的王戎,他们都曾经真实地生活在这片大地上我是在用一个人看待另一个人的眼光在看待他们。

  这样书中嘚魏晋时代就印上了我自己的烙印。

  电影《黑客帝国》的第三集《矩阵革命》里有一段场景:主人公尼奥双眼已盲,但却在脑海里看到了壮丽的机器城那座像火一样燃烧的雄壮大城。他对爱人崔尼蒂说:“我多么想让你也看到我所看到的景象”

  作者们写作的動机,一般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当然多半是贪图钱财的,而且大家都知道摇笔杆子的人大半也是虚名渴慕狂。但把这些都撇开的话他們很可能会把尼奥的话当做他们的动机:“我多么想让你也看到我所看到的景象。”

  我希望读者们能看到我眼中的那个时代

  也許我的能力不足以做到这一切,这就只能留待读者评价了阿门!

  士族的兴衰:光有名士风流是不够的

  晋朝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會。中国从来都有等级制但自秦始皇之后,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魏晋南北朝那样等级制如此僵硬、如此鲜明。说起来晋朝的等级劃分很明确:士族和庶族。两者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士族都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东晋尤其是士族鼎盛嘚时代,士族牢牢把持了对国家的统治权这是中国历史上寡头制色彩最重的一个王朝。

  彼时中国最宝贵的东西不是财富,而是权仂任你再有钱,家里有乌鸦飞不过的良田官府一道公文,你就什么都没有了说抄家就抄家,说批斗就批斗不要说皇上了,连个芝麻大的县官随便见个京官都要胁肩谄笑的角色,都能被称为“灭门县令”顾盼生威,乡下财主见了他就忍不住倒气儿政治权力在中國是头等宝贵的资源,士族要想控制国家自然不能以土老财自居,而要极力垄断这个资源不容他人染指。

  士族把各种优差都变成叻自己独享的禁脔朝廷的高官显职被他们尽数扫入囊中,他们完备了世袭制度保障子子孙孙占据显要地位。

  严格的世袭制是儿子接替父亲的职位一些古代帝国的封疆大吏就是这么干的,春秋时代也采用这种严格的世袭制晋代的贵族世袭体制还做不到如此彻底,怹们搞的是次等的世袭有点类似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顶替”制度—父亲退休了,就可以把编制当做遗产留给儿子晋代士族的福氣比后来的工人更好,他们不到退休儿子就可以有编制。职位固然不能世袭但儿孙却可以顺利进入高层,一代代的人衰老死去高层嘚官员始终出身于这个世代相传的小圈子。

  世袭倾向对皇权是个打击晋朝的皇权衰微,和这种世袭制有莫大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考察历史的视野放宽,就会发现皇帝对这种世袭倾向深恶痛绝,打击的手段五花八门有时甚至像荒诞剧里的情节。

  五代十国时期茬现在的广东有过一个很奇特的政权—南汉,它的开国之主叫刘岩这位前广州刺史,现南汉皇帝端的有一副狗娘养的脾气—最喜欢用酷刑杀人,杀人的时候还一定要亲自前往观摩看见受刑人痛苦挣扎,他就兴奋异常一边看,一边口水直流皇帝心理变态,倒也还不算太稀奇稀奇的是他推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想重用的大臣,一律先阉掉按照南汉规定,考上进士的要先阉割再委任官职,此外没栲过进士但被刘岩器重的官员也都难逃一刀。南汉一个小小政权居然养了两万多个太监,里面有不少饱学的纯儒为了推行这项基本国筞,还设了不少专门阉人的技术员编制南汉被灭的时候,光是被杀的阉割技术员就多达五百名

  这些人天天读“明明德”,读“仁義礼智根于心”可读到最后,连自己的根都留不住但明知要被阉,也忍不住不去做官读书人的官瘾,当真深入骨髓无药可救。曾囿一个笑话说兄弟俩去参加科举,哥哥中了弟弟却名落孙山。弟弟郁闷地先回家了嫂子听说老公中了,欢喜无限弟弟就造谣诬蔑,说:“你瞎高兴啥中了的,那话儿都要去了!”嫂子听了以后如遭晴天霹雳,一下子蔫了等哥哥兴冲冲回来,却看到老婆在哭僦问为什么。老婆把听来的话告诉他他哈哈大笑,声称当今圣明哪里会有南汉的弊政呢?当下脱了裤子验明正身,老婆才破涕为笑哥哥就感慨说:“我这进士,还比不得那话儿值钱!”中国历史上就是把功名看得比男根更重的人太多,也许反过来的话很多故事需要重新改写。

  这些官迷暂且不提我们先考察一下刘岩的想法:他为什么会推行这样一个古怪的制度呢?有人说他是爱才若渴希朢能和俊杰之士朝夕相处,所以才阉了他们方便他们到皇宫串门。这种说法我不能苟同还有一个说法比较合情理,说刘岩是怕这些官員有家庭拖累容易产生私心杂念,不如一刀阉了心地无私天地宽,正好全身心地报效朝廷

  放眼历史,我们可以把刘岩的做法看荿是对世袭制的一种极端反动对于古代帝国来说,要想保持长期的集权体制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对付官员的世袭倾向。如果官员可鉯搞世袭那么官员们的官职就不是来自于皇上,也不是来自于上级而是来自爹爹。他们承谁的情承他们爹的情!他们又凭什么要听仩司的话、听皇上的话呢?再者官员一旦世袭化,考核任免都很难执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权力的分散化,这些官员的利益和帝国政府嘚利益就会渐次脱节

  不仅帝国如此,但凡大的社会组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中世纪教皇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僧侣们偷偷娶妻生子。这种痛恨可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上的考虑觉得屈服于肉欲是可耻的,这里还牵涉一些实际利益的问题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如此解释其中的原因:“僧侣们一旦结婚,自然企图将教会的财产传给他们的子嗣”这样就会出现一个世袭的僧侣阶层。那么教皇又如何保持无上权力呢教皇当然可以规定僧侣的儿子不许接替圣职,但是“设若僧侣已经有了子嗣他们总不难找到一些非法侵占部分教会田產的方法”。所以教皇采用了和刘岩类似的做法,只是没有那么极端教皇强迫这些教士独身,并动用了宗教上的理由作为武器和这些教士的肉欲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当然在刘岩看来,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简单地把他们阉了也就是了。

  世袭和反世袭的斗争茬历史上是一个大问题有过此消彼长的复杂过程。正如前面所说南汉是割世袭尾巴的时期,而晋朝则是世袭倾向占上风的朝代南汉反对世袭倾向的利器是一把劁刀,晋朝士族推动世袭倾向的利器则是九品中正制

  做官里头还有许多不平处(1)

  九品中正制是一種官员选拔制度,建立于曹魏时期它就像老师给学生打分一样,把候选人分为九品不同品第的人有资格出任不同级别的官员。九品这個想法来源于班固的《古今人物表》班固在表里把古今人物排了一个序:

  一、上上圣人类:伏羲、神农、皇帝、唐尧、周公、孔子等。

  二、上中仁人类:女娲、比干、孟子等

  三、上下智人类:鲍叔牙、百里奚、子贡、范蠡等。

  四、中上类:愚公、老子、伍子胥、勾践、商鞅等

  五、中中类:齐桓公、扁鹊、孙子、吕不韦、荆轲等。

  六、中下类:吴起、苏秦、张仪、秦始皇等

  七、下上类:易牙、庞涓等。

  八、下中类:夏桀、末喜、秦二世等

  九、下下愚类:蚩尤、共工、后羿、商纣、妲己等。

  对班固这个排列大家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我就不能理解愚公怎么就排到孙子前面了。但这个无关紧要比如,九品中正制并没有真按女媧的业务水平来考核二品要求他们也拿泥抟个活人出来。

  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都设立大中正,各郡则设立小中正这些中正官本身嘟是中央现任官员兼任的,地方官做中正的少之又少官员一般原籍在哪里,就担任哪里的中正官中正官按照九个品第给候选人打分,將结果申报司徒(宰相)最后由中央按照品第高下任官。

  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制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由官员给原籍人士打汾,一边是自己的亲戚或世交一边是小萝卜头,你会把高分打给谁呢不言而喻,一定是小萝卜头被淘汰小萝卜头不服气,说不公平可什么是公平呢?这个评定又没有标准完全是自由心证。

  现在的高考要高度保密试题把考卷上的考生名字都封上,就是怕人作弊有人说高考制度不合理,应该考察综合素质、以人为本可是在现实环境里,如何公平地考核综合素质呢大家都知道高考制度有问題,但对作弊的恐惧遏制了改革的冲动反观九品中正制度,我们就能理解这种恐惧不是没有道理的从理论上来说,九品中正制考察的昰综合素质比高考制度要人性化,但人性化的结果是旗帜鲜明的作弊导致了变相的世袭制度

  这样的演变是合乎逻辑的。

  如果伱做中正的时候不选拔士族大姓的后人那么等你下台了,人家又凭什么选你的儿子给你儿子评个末流,他就只能在弼马温的官职上消磨一生了因此,你当然会积极选拔大姓名门广种薄收,以后也有个好结果别人上台,自然也会依法炮制这种花花轿子人抬人的做法,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激励机制天长日久,按照门第品评、登记就成了牢不可破的“习惯法”不这么干的人似乎就严重违反了天理囚伦,在官场上混不下去

  这样的制度刚刚运转的时候,还会打出招牌说“要考核德才兼备的干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连这个幌子都没了直接按照门第打分,最终演变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个做法最终突破了潜规则的范畴,荿为正式的人事制度从皇帝到寒族,都承认它的合法性没人认为这是舞弊。舞弊舞到不是弊就到了化境。

  一个贵族化的寡头统治也就在这种化境中脱胎而出。

  九品中正制说是九品其实是八品,因为据说第一品实在太高级了只有孔子这样的圣人才配得上,所以虚位以待品评从第二品开始,而且也只有第二品值钱第二品被称为“灼然”、“上品”,由士族子弟垄断二品以下直到九品嘟是“下品”、“寒素”。门第制度成型以后士族就被称为“高门”,高门里面出的自然都是高人;庶族被称为“役门”意思是他们嘟是些只配给高人驱使的下等人。

  当官讲究的是“官品”比如太守是五品官,县令是六品或者七品官而中正九品考核的据说是“囚品”。“人品”和“官品”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人品”二品的士人不到二十岁就可以出来当官,而且这些人仕途顺畅都能成为五品鉯上的官员。而“人品”差的一般三十岁左右才能出来当官,担任官职也都基本在六品以下五品官成了一个鸿沟,把士族和寒族划分開来寒族出身的县令,哪怕在职位上干得吐血也是没多大指望被提拔成太守的。

  出身不一样的官员在仕途上处境也大不一样。

  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度,考出来的官叫进士官考不中花钱捐的官叫科贡官。这两种官待遇大不一样,科贡官见了进士官处处低囚一头《警世通言》里一个老秀才鲜于同就誓死不做科贡官,一定要考他的理由是:“做官里头还有多少不平处。进士官就是个铜打鐵铸的撒漫做去,没人敢说他不字科贡官,兢兢业业捧了卵子过桥,上司还要寻趁他比及按院复命,参论的但是进士官凭你叙嘚极贪极酷,公道看来拿问也还透头,说到结末生怕断绝了贪酷种子,道:‘此一臣者官箴虽玷,但或念初任或念年青,尚可望其自新策其末路,姑照浮躁或不及例降调’不勾几年工夫,依旧做起倘拼得些银子,央要道挽回不过对调个地方,全然没事科貢的官一分不是,就当做十分;晦气遇着别人有势有力没处下手,随你清廉贤宰少不得借重他替进士顶缸。有这许多不平处所以不Φ进士,再做不得官”

  晋朝役门出身的官员就有科贡官的苦恼,按照《通典》作者杜佑的说法:“衣冠士族和寒门百姓之间好有一仳就像大树和杂草一样。如果杀了一个士族就算不冤枉,那也好比砍掉了一株秀美的树木看了让人打心眼里难过。要是杀一个庶族就算是杀错了,又能算得了什么事呢就好比砍掉一根杂草罢了。大家看了庶族被冤杀就算不喜笑颜开,也不会为他们悲叹的这样鈈杀士族只杀庶族,不是很好吗”“捧着卵子过桥”的人并不安全,很可能成为替大树顶缸的杂草被领导诛杀。

  不过“役门”并鈈是最糟糕的能被中正官“品一品”还算是有福气,更多的平头百姓是没资格被“品”的这些杂草就被称为“吏门”。他们如果想报效朝廷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小吏。那时的小吏地位和被“品”人士相比也是如隔霄壤。官员们上厕所还可以指派小吏在茅厕里给他们舉蜡烛。现在即使比较丧心病狂的上司也很难提出让手下在茅房里给他们打手电筒的要求。这当然说明时代进步了

  高门、役门、吏门构成了吏民的三个层次。作为高门的士族垄断了高级官职,控制了政治局面

  看我安贫乐道(1)

  政治特权自然能带来经济仩的好处:士族大多拥有庞大的产业。魏晋时代贸易相对落后,很少有商人能够累积大量财富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记载了许多古玳富商巨贾,但在魏晋依靠贸易或者工业积累巨额财产的相当稀少。当时财富的象征是土地、庄园和奴客士族依仗特权世代积累,控淛了社会的经济命脉

  这些士族的土地都不按亩计算,一般都是多少多少顷更过分的还有按里来论的,说家里有多少多少里地比洳江南豪族孔家在永兴修建了一个庄园,周回三十里庄园内居然有两座山,还有果园九处!

  谢灵运曾撰写过一篇《山居赋》描写洎己的大田庄:庄园披山带水,里面简直无所不有植物非常齐全,包括各种草药竹树他列举了里面的十六种水草,我基本都不认识怹罗列的庄园出产的十六种鱼类,其中大半我也没听过而且庄园里面居然还有各种山禽野兽,按照他的说法甚至还出产“熊罴豺虎”。

  但他的庄园并不是一个野生动植物乐园里面更多的还是农田果园。他在华丽的文章里没有用农田的顷数来烦扰读者但据他说,僅仅是果园庄园里就有五个之多—“北山二园,南山三苑”这样的庄园关起门来,也许除了盐什么都不缺—因为我没有在文章里发现囿盐井的记载

  拥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庄园,谢灵运却谦虚地表示自己自奉甚薄、安贫乐道,所以守着这个小产业也能知足度日。怹用自己的生活来训诫读者:“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只要少私寡欲就是像他这样俭朴的生活,也能过得很快乐何必贪慕富贵呢?我不知道别人是否被谢灵运这等有天良的话所感动幡然醒悟,以艰苦朴素为生命之本反正我看了是更羡慕有钱人了。

  士族豪强的庄园往往囊山括湖东晋但凡有点经济效益的山川湖泊,几乎悉数被士族豪强霸占这些地方本来是无主之物,大家都可以去砍柴捕鱼可是不知怎的,忽然就变成士族的私产了大家以后再去砍柴打鱼,都得交税给他们看上去似乎实在没什么道理,但那些士族吔许会拿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说大锅饭要不得,产权改革刻不容缓把山川湖泊变成私产是为了更好的资源整合。可惜晋朝还没有职业经濟学家否则说得还可以更动听些。

  光有土地是不够的还得有人干活。晋朝士族庄园有成百上千的依附者这些人名号繁杂,有“奴”、“客”、“荫户”、“部曲”等等但不管叫什么,他们都是豪强的依附者不用向政府缴税,也不用服徭役、兵役但是得向主囚交租子、服劳役。这些人的赋税往往非常重有的甚至能占全部收获的七成以上。这些奴客不仅种地还要替主人盖房子、养花种树,囿的甚至还要跑码头做生意赚的利润统统上缴。

  这些人被免除了对政府的责任却多了对某个主人的义务。关于这些奴客的生活记錄很少我们已经很难推测出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起自由农民来到底是高些还是低些。我们也不知道这些奴客有多少是自愿投靠豪强的,叒有多少是由于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

  我们能够了解的是,这些人从政府的税收网络中消失了这些依附者的数量极为巨大,有人认為魏晋时代依附民数量和政府控制的编户数量大致相当,还有人更加悲观认为政府最多能控制人口的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豪强的依附者

  按理来说,豪强是控制不了这么多依附者的各个级别的士族能拥有多少数量的免税依附者,朝廷有明文规定但问题是这个規定根本执行不下去。这些士族硬是霸占了这么多不用缴税的依附者

  政府里头都是这些士族豪强,他们当然不着急核查但是有人著急,比如皇帝对于皇帝来说,这些士族豪强好比一群土匪把属于他的东西占为己有。皇帝当然可以下诏令规定大家从今往后不许這么干,但是怎么把这个诏令推行下去是个很大的问题。两晋历史上中央政府确实颁布过不少这样的诏令,也曾付出过巨大的努力泹是却没能够真正奏效。高级政治职务都被士族把持皇帝要通过士族推行反士族的政策,其中的困难显而易见所以自始至终,政府顶哆是半个帝国的政府那迷失的另外半个帝国,就是那些豪门的庄园

  这是士族大姓的全面胜利,但胜利中隐藏着一个致命的弱点洳果我们拿西方中世纪的贵族体制和晋朝士族统治作比较,就会发现这个弱点所在西方的贵族把他们的力量建立在地方的基础上,他们嘚城堡、庄园是其力量的源泉是否在国王的宫廷上任职对他们并不重要,他们对宫廷政治的依赖性相当弱但是晋代的士族则在朝廷垄斷高级职位,以此作为他们世代冠冕的保障西方的贵族背朝着国王,眼睛注视着自己的土地;而东方的士族则背对着自己的土地眼睛紸视着皇帝的宫廷。

  西方的贵族成了盘踞在自己土地上杀不死的九头鸟而东方的士族没有办法把命运寄托在地方权力之上,他们向瑝帝的宫廷蜂拥而去他们之所以能拥有广阔的庄园、控制山川湖泊,是因为他们在朝廷中的政治特权因此他们虽然能够控制整个帝国,但却是泥足的巨人随着时局变化,皇帝可以慢慢控制围拢在他身边的士族但西方的中世纪帝王却无法控制分散各个角落、拥有独立權力的贵族。

  士族在胜利中酝酿着自己的失败

  士族既然按照门第和血统确定官位,就不得不在文化和婚姻上都保持高度的排他性

  士族和庶族的政治地位判若云泥,社会地位也是如此除了穷嚼蛆以外士族子弟往往并无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出身混了个高级幹部如果他们不做出一副神头鬼脸的高级派头,又如何能使寒族肃然起敬如果他们不强调出身的等级差别,又如何能在庶族面前理直氣壮如果他们和寒族通婚,又如何能标榜自己的高贵血统在此逻辑之下,两晋南北朝成了中国阶层之间隔阂最大的时代虽然没有发展到印度种姓制度的程度,但在后人看来已是匪夷所思。

  士族和庶族之间在交往时有严格的区分其严酷程度,较之种族隔离不遑哆让如果庶族不安分守己,妄自尊大地要和士族平等交往会遭到迎头痛击。

  刘宋时有一个叫张敷的出身于江南豪门,他和中书舍人秋当、周赳是同僚秋当、周赳却不幸是寒族。秋当邀周赳一起到张敷家做客周纠本分,说:“恐怕人家不能给咱们好脸色看不洳别去了。”秋当说:“咱们现在和他是同事了怕些什么?难道他还不跟客人一起坐坐吗”两人就互相壮胆,到张家做客去了张敷倒确实为他们设了两个座位,但怕他们弄脏了自己的墙把座位安排得离墙有三四尺远,让他们靠不住客人离墙远远地坐好了以后,张敷忽然召唤左右说:“把我的座位移得离他们俩远点!”秋当、周赳听了以后只好失魂落魄地告辞而去。

  在士族子弟看来寒门、役门出身的人都属于“小人”。东晋的刘和王都出身高门一次他们俩结伴外出,到了中午也没吃上饭这时候有一个与他们认识的“小囚”特意准备了酒席,菜肴非常丰盛刘却不屑一顾。王的阶级觉悟没有他高又熬不住饿,就对刘说:“聊以充饥嘛为什么要拒绝呢?”刘大义凛然地说:“我们不要跟小人打任何交道”这些“小人”想巴结都巴结不上。《世说新语》把这个故事记载到《方正》一章裏但我看不出刘方正在哪里,看到的只有鼻孔朝天的自高自大我们看古画里那些两晋雅士宽袍大袖、神态闲雅,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有著最龌龊、最势利、最不可理喻的傲慢他们贪婪地攫住利益不撒手,然后又用极度虚伪、极度做作的姿态来掩盖一个事实:他们霸占叻原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他们把寒族役门当做人渣看待尚且不足即便在士族内部,他们也要划分出三六九等这些士族子弟能找出一切理由做骄傲的资本,任何细微的差别也不放过比如说,西晋灭亡后士族们纷纷渡过长江,到南方避难那些先到一步的士族僦摆出先知先觉的老革命嘴脸,瞧不起后到的士族一副“先入门一日就是大”的样子。他们成了贵族中的贵族为此还特地修订《百家譜》(就是指先渡江的一百个士族的名册)以作纪念。那些晚来的士族被打入另册见了他们就得矮三分。百家之中也要按照父祖的地位再加甄别,发达早的家族就有资格对他人表示蔑视

  唐诗有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说的王、谢就是晋朝壵族的两家魁首,但是就连这两家也不是没有级别差异。谢安和谢万曾经路过吴郡(在今江苏)谢万提出去王恬府上拜访,谢安坚决鈈肯说:“人家一定会给你难堪的。”谢万就一个人去了王恬等客人刚落座,就忽然起身到后堂去了谢万看了很高兴,觉得王恬一萣是去安排家人好好款待他了过了很久,赫然见到王恬蓬头散发地出来了原来这家伙跑到后面洗头去了。他也不陪客人自己走到院孓里晒头发,神态傲慢根本没有要搭理谢万的意思,谢万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王恬是东晋首任宰相王导的儿子,有人说他性格过于傲慢才会如此。但究其实际推动他如此行为乖张的,终究是门第的自豪感王家显赫在谢家之前,如今谢家的风头虽然迎头赶上但王恬依旧认为自己比谢家人高贵多了,谢家人想和他平起平坐那还早得很呢。他的逻辑是:我的爹(王导)比你的爹牛那我当然就比你犇。

  谢家尚且如此其他后起之秀待遇往往更加不堪。王家一个子弟王胡之在东山时时乖命舛,生活贫困当地县令陶范是晋初有洺的大帅陶侃之子,陶侃曾任荆州刺史手握重兵,是一个半军阀性质的将军可惜他出身寒族,虽然军兴之际可以侥幸出人头地但还昰被士族瞧不起。陶范想讨好这位王家人一出手送了一船米给王胡之。王胡之不要直接回答说:“我要是饿了,到谢家要米也就罢了哪轮得上这姓陶的奴才送米!”他有权毫不掩饰地侮辱比他出身低下的任何人,而且他知道舆论还会表扬他的“方正”、他的“风骨”类似故事全部搜集起来的话,数量相当惊人彼时中国的婆罗门们用傲慢的火锻铸了一个极其丑陋的等级社会。

  士族统治的核心是建立在血统论上的等级制他们的婚姻也被这种等级制操控。士族与寒门、役门之间的通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丑行。寒族之女嫁入高門多少尚可为人所容忍,而士族女性嫁给寒族男人其丑恶程度比起人兽交合已经相去无几。士庶婚姻都要在门第相当的家族间进行,否则就属于“婚宦失类”后果相当严重。

  南朝时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有一个叫王源的官员把女儿嫁给了富户满璋之的儿子迋源出身名门,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产却颇为不足。王源把女儿嫁掉得了一笔聘金,还用其中的一部分娶了个小妾他的那个亲家满璋之也不是土财主,他自称是魏晋旧族而且本身还是一个中级官员,新郎官也不是白丁担任着主簿的官职,但是这一下还是惹了祸

  大臣沈约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按理说人家结婚娶媳妇不干他的事,但他还是仔细进行调查研究警惕地发现了其中的不正常现象。沈约考察了满璋之的家谱认为里面有问题!满璋之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士族,出身不高级而王源却是高门华胄,和满家联姻实在是败壞人伦天理

  沈约用优美的骈体文起草了处理意见:“王源自己降低身份门第,其行为玷污了祖宗侮辱了亲族,性质恶劣至极这種歪风邪气不刹住的话,败坏人伦的联姻将比比皆是对于王源的这种可耻行为,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重惩把他开除出士族队伍。这样┅来那些已经干了同样勾当的士人将无比羞愧,那些正在策划干同样勾当的士人将悬崖勒马所以,我的处理意见是:把王源就地免职终身不得再担任领导干部职务。”王源的下场就是如此

  社会和婚姻的隔绝使士族成为一个排他性的小团体。他们内部彼此联姻時间一长,大家都沾亲带故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动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扯出一大堆人来抗议。他们的心态正如杜佑所言:“如果杀了一个士族就算不冤枉,那也好比砍掉了一株秀美的树木看了让人打心眼里难过。要是杀一个庶族就算是杀错了,叒能算得了什么事呢”有人说这些士族尽得唯美文化之风流雅趣,我承认他们可能很是风雅但这风雅的基础分明是一个利益集团的贪婪无耻。

  这些士族也不能在成功巅峰永远驻留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利益像沙漏里的沙一样慢慢流出

  罗马将军出征凯旋归來时,罗马城会为他举行巨大的凯旋仪式将军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进入城市,这时他的身边总有一个身穿白袍的侍从在他耳边不断低语:“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

  没有人在士族的耳边说起这样的话

  不管事的“清官”(1)

  这些士族把持了高级官职,但他們却有一个先天的大缺陷那就是不能干活。这是一个很符合逻辑的结果:士族子弟养尊处优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捞个官当,长此以往洳何能有动力好好工作?有业务能力的人也不是没有但作为一个整体,士族官员是彻底的不称职

  这些士族子弟热衷的是做名士,洏不是当能员他们习惯于拿个麈尾,摇头晃脑地谈论老庄玄学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前阅读统计数字。他们没完没了地谈天论地没完没叻地灌酒,不干正经事本来他们愿意酗酒、穷嚼蛆,这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并无大碍,但是这些货色霸占了高级政府職位将政务交托给他们处理,怎么能让人放心呢

  比如晋朝的名士毕卓,他出身士族在西晋混了个吏部的郎官干,可是他唯一乐於投身的事业就是喝酒因为喝酒耽误公事那是常事。一个邻居酿了酒他居然晚上跑去偷喝,喝得正高兴让人家的家丁抓了个现行,┅根绳子捆在那里到了天亮,一看居然是芳邻毕郎官赶紧把他给放了。他公开宣称自己的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这样一个酒鬼怎能干好公务可是该酒鬼的仕途居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在东晋接着当干部还成了平南将军温峤嘚秘书长。无法想象这样一个立志在酒船中拍浮一生的货色能给上级提供什么帮助

  许多士族名流并非庸才,他们家学渊源文化水准相当高,但他们更适合混沙龙、搞艺术而不是去议事厅开会。比如王徽之是书圣王羲之之子,极为擅长书法和绘画天资卓异,绝非庸人所能及但他就像大多数士族子弟一样,可能适合做很多事情但就是不适合当官。不过他出身琅邪王家按照特权当然能弄个官當,于是他就成了重臣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相当于骑兵参谋官。可他倒好天天蓬头乱发,不干正事就像现在大公司里,所有员笁都西装领带可是某个部门经理自己倒天天穿个大花裤衩子,到班上胡混还没人敢管他。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当然可以断定,这样的公司一定存在着重大的问题晋朝各级部门就像这样的公司。

  王徽之胡混得实在是太出格了一把手桓冲有一天故意问他:“你是管什么的?”王徽之思考了一下回答说:“不知道。不过有的时候看见有人在我面前牵着马走可能我是管马的吧?”桓冲脾气很好没囿骂他是头猪,反而进一步追问:“你管多少匹马”王徽之说:“Good question!不过我从来不打听这个,怎么知道有多少马呢”桓冲又问:“那朂近死了多少匹马你知道吗?”王徽之觉得他的问题很愚蠢说:“我连活马都不知道有多少,怎么知道死马有多少呢”王徽之转的这些回答都有出典,这也是高级文化人喜欢的游戏之一结合了智力竞赛和特务对暗号的特点—典籍里的话当平常对话应出来,尤其是说话時不假思索意思还贴谱,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能感到两腋生风,头上隐隐有光环闪动闲话少叙,桓冲碰到这样满嘴暗号、放手渎職的下属按理说应该革职拿办才对,可是桓冲没有勇气仅仅因为渎职就拿办一个士族他对王徽之好言相劝:“你在单位时间很长,也昰个老同志了你看能不能好好料理料理公事?”王徽之也不理他估计是觉得他庸俗,自顾自地抬头看天忽然说道:“西山早晨的气息,真是让人爽啊!”像王徽之这样的混账官就因为他是琅邪王家的人,长官反倒不敢来寻趁居然还能升官,做到了黄门侍郎

  洎古以来的文化人说起才子,都是万分钦慕要是才子做不了大官,都说是官府没长眼比如擅长填词的柳永,皇帝认为他只适合填词拒绝给他官做,后来就有人抱怨说那个皇帝摧残文化仿佛栽培文化就等于给文化人官做。很多人酗酒成性、不务正业也被一律附会为洇“无法实现理想抱负”、“报国无门”而产生的苦闷心情,也许确有此例但在我看来,更多的“骚人”根本就不是报国无门才去喝酒他们就是简简单单的酒鬼而已。他们不务正业也不是因为没有条件让他们施展才能,不过是因为他们游手好闲惯了晋朝官员中,才孓比例很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但社会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大好处。文化和政治本是社会中两支彼此激荡的力量两者的合流不过導致了变态的社会结构。

  王源因为跟一个门第较低的人成了亲家就把官给丢了,且永不叙用王徽之自顾到西山去爽,连手底下有哆少马都不知道却能被提拔。那么大家何必去干工作呢?事实上士族确实以干具体工作为耻。用柏杨的话来说晋朝的“行政官员鉯不过问行政实务为荣,地方官员以不过问人民疾苦为荣法官以不过问诉讼为荣,将领以不过问军事为荣”

  东晋的一个官员熊远茬奏章里也描写过当时的士族风气:“当今的官场把处理公务当成庸俗,把恪守法律当成苛刻把待人有礼当成谄谀,把游手好闲当成高妙把放荡无行当成通达,把傲慢无礼当成风雅”王徽之就是这样一个高妙、通达、风雅的官员,他不庸俗、不苛刻、不谄谀他的那些马死光了他都未必知道!

  士族生出这样的风气,在我们看来实在是不可理喻,但是这背后自有它的逻辑我们将其简单归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玄学风尚,是远远不够的试想,士族依靠门第得到官职如果让他们去认真处理公务、执行法律,就等于把他们和寒族官员放到同一考核标准上这些寒族能在对他们大大不利的情况下博个功名,其平均政治才能必定在士族之上一个没有淘汰机制,一个有淘汰机制运行下来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用同一标准来考核的话士族官员的愚蠢无能必定昭然若揭,所以一定要打造另一个标准這样才能彻底地、理直气壮地称自己为“秀木”,对方为“小人”在这个标准下,寒族的无能是无能士族的无能就变成了风雅。

  叧一方面既然只有寒族才需要认真工作,时间长了认真工作就和下贱有了某种隐隐然的联系。这就好比只有穷人才去干体力活所以佷多中国人就留长指甲,表示自己不需要动手是个上等人。

  《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王、刘(这两个人似乎很喜欢結伴)和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一起去拜访骠骑将军何充何充正在那里专心处理文书,见他们来了没有理睬,接着看文书王对何充说:“我们今天拜访你,你就别埋头于那些日常俗务大家一起谈谈精微玄妙的话,岂不美哉怎么还费劲看这些文书呢?”何充硬邦邦地囙答说:“我不看这些文书你们这些人怎么能够存活下来呢?”

  士族发现自己只喜欢俸禄和特权不喜欢文书之后,就把政府官职汾成两类:清官和浊官士族们“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滞鄙俗”就是说,文书看都不看就拿来签署这样的工作就是清貴,需要勤勉谨慎的工作则留给下流胚们来干

  笼而统之地说,“清官”们的工作大抵是坐办公室愿来就来,愿走就走上班了也鈈用怎么干活,抄个手到各个办公室串个门、聊个天、谈谈艺术、谈谈价值观下属拿来了文件,他们就在上头胡乱签个字然后领的薪沝高得出奇,还可以利用特权投机倒把、圈占土地

  显而易见,许多重要的工作没法交给这些清官们处理比如军事。开始的时候壵族们还有领兵作战的能力,比如淝水之战中晋军的指挥官就是谢家子弟。士族之所以能在东晋获得压倒性胜利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握有军权初期晋朝的军队多由士族出身的官员节制,但即便在当时领军作战也多被认为是粗鄙的事情,仳起聊天辩论来实在是太庸俗了。祖上出过军事长官的家族被人称为“将种”,此称呼绝非褒义

  晋朝的第一个皇帝司马炎,有┅个姓胡的妃妾其父是有名的将军。有一次司马炎和她玩投壶的游戏—所谓投壶,就是拿箭往一个壶里面投这位妃子和他抢一支箭,把司马炎的手指头弄伤了司马炎很生气,说:“你真是个将种!”这位妃子回道:“某些人的祖上北伐公孙渊西抗诸葛亮(指司马燚的爷爷司马懿),他不是将种是什么”司马炎当下就被说得很羞愧。司马懿率军征讨四方战功显赫,孙子却为此而羞耻

  发展箌后来,士族能带兵打仗的越来越少指挥权逐渐落入士伍出身的北府军将领手中。士族和军权的渐渐剥离已经预示了士族衰败的命运。他们在此形势之下只能加倍努力地鄙视“将种”,把自己的无能装点成一种高贵的姿态那些军官确实也为自己的污浊而自卑,皇帝洳果想对军官施加恩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的武职转为“清官”,哪怕在品级上降低了该军官也会感激不尽。

  不仅军职其他重偠的职位也慢慢滑出士族之手。比如担负检察重任的侍御史是格外要紧的职位,但是士族嫌工作量太大不够清贵,任由它落入寒族之掱至于参赞机要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之类能参与政权枢纽的管理工作的职位,也被寒族渐次占据士族既想清闲,又想控制权力这兩者之间必然有巨大矛盾。

  士族握有最高权力、垄断高级官职的时候就把竞争机制从士族阶层里取消了。如果动物不需要奔跑捕食僦可以得到充足食物那么捕食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弱,这些士族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得到官职他们的政治能力也就必然逐渐弱化,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南朝的颜之推对江南的士族如此评价:“他们对人情世故完全不懂,做官不管事也确实管不了。只会穿博衣大带鼡香料薰染衣服,涂脂抹粉出门坐车轿,走路还要人扶着官员骑马甚至会被人弹劾。建康县官王复未曾骑过马见马嘶鸣跳跃,大惊夨色对人道:‘这分明是老虎,你们怎么能亏心说它是马呢’碰上了动乱,这些雅致至极的士人肉柔骨脆体瘦气弱,路也走不得涼也受不得,唯一能干的就是穿着绮罗绸缎怀揣金银珠宝,在路边等着饿死”

  从马上征战的司马懿到不知道马数的王徽之,再到指马为虎的王复展现了士族的衰落轨迹。

  士族子弟这种先天缺陷给皇权复兴铺平了道路。他们霸占了高级职位却又把实际工作留给了低级职位,这就等于给皇帝开了个后门皇帝可以借此培植属于自己的力量。虽然皇帝没有办法把他们从政府里清除掉但是可以紦这些懒胚架空。无所事事的“清官”虽然地位尊崇、待遇优渥但他们离真正的权力核心越来越远。晋朝是唯一一个士族享有崇高地位又握有实际权力的王朝。南朝的寒族开始颠覆士族的统治这些寒族的官职品级很低,但却握有实际权力士族对此处于无力反抗的地位。“你想管行啊。先把这些案卷都处理了!嗯也不多,一天看八个小时就够了”这些士族就会马上傻眼。

  光荣属于希腊伟夶属于罗马,留给士族的最终只有空洞的光荣

  即使在巅峰时期士族也没有取得中世纪西方贵族的权力,他们没能在地方上拥有行政權和军事权不管在中央有多高的官职,不管在地方上有多大的庄园他们终究没能掌握独立行政权。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再多的俸禄、再多的官职也无法弥补这个损失。

  他们可以霸占山川湖泊但是那些只是他们的私人产业。私人财产权在中国并不特别值钱西方嘚封建领主可以指着土地说:“那是我的!”可是中国的士族要说这话,就有些心虚那些土地在属于他们的同时,也属于整个帝国普忝之下,莫非王土这个远古的咒符并没有完全消失。西方贵族的土地所有权有法律、习俗和意识形态的强有力支撑而在中国,它却是鈳疑、变动、无法预测的

  他们也可以控制众多的依附者,但帝国从来没有正式放弃对依附者的管辖权士族豪强的占有是不合法的,中央政府经常核查人口和士族争夺这些依附者。俄国的领主曾对农奴说:“我属于沙皇你们属于我,沙皇可以对我下达命令但不能对你们下达命令。”这种人身控制的金字塔结构是封建体制的核心而在晋代,士族距离这样的金字塔结构完工还很远

  士族没能紦自己的力量真正地方化,也没能把地方的行政权、军事权变成世袭所有他们从地方上得不到的权利,由他们在中央政府里的特权得到叻一定的补偿但这种补偿更使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建康—而不是和自己的领地—牢牢捆绑在一起。士族在最强盛的时期也是聚集于建康。这些三心二意的士族不可能建立西方那种封建贵族体制

  阅读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充滿了变数。不仅是个体的命运就连集团势力的消长也都变幻不定。政治格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态带有强烈的变动性。造成这种局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贵族集团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士族团体抑或是军人集团,他们彼此的权利并没有确萣的界限

  在合法与不合法、应该和不应该之间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

  士族似乎可以占有土地、占有人口但这些似乎也可以被剝夺;中央政府似乎可以调动军队、任免将领,但似乎也可以被拒绝一切都在变动之中,这种变动说明社会格局并未凝聚成型士族的勝利并非无可置疑,他们仍旧时刻要面对挑战

  更要命的是这些士族应对挑战的能力越来越弱。士族利用九品中正制垄断了政府的高级官职,但是士族阶层本身数量相当有限士大夫多有姬妾,按理说几代人下来子孙数量应该颇为庞大才对。前些时候有位牛津大學的遗传学家考证说,由于多妻制成吉思汗一个人的后代在全球就有千万之巨。这些士族子孙即便没有如此之多但群策群力,数量亦當不少但是很不幸,这些子孙里大多必是庶出庶出子弟在当时极受歧视,没有资格顶门立户可入仕途的嫡子嫡孙数量并不可观。在佷小的士族人口基数上推行九品中正制度等于在士族中取消了竞争机制。取消的结果是培植出来王徽之、王复那样的军事白痴和政治弱智

  这样一群纨绔子弟,没有在地方上扎下根没有牢不可破的实力基础,却投身于复杂的政治冲突之中一群被优越环境宠坏的士族,去和皇权与寒族的联盟争夺天下结果如何不难臆测。

  但是为什么那些接管士族权力的寒族没有成为新的士族中国历史上最常見的就是“打倒皇帝做皇帝”,“拆了宫殿再修一个”。为什么这种循环交替在士族问题上没有出现这需要把这段历史放至更大的历史背景上考察。

  汉朝是一个集权化的大帝国随后的魏晋南北两朝却带有明显的贵族化色彩。中国历史在此有过短暂的犹疑在集权囮和贵族化两条道路间难以取舍,但中国最终又走向了中央集权的帝国此后集权倾向不断加剧,明清成为古代帝国集权的极致反观西方,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贵族化的封建体制绵延千年之久,给西方历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产生这种不同结果,背后自然有其原因這些原因里最重要的一条是官僚管理能力的差异。

  在一个分权的、贵族化的国家里出现一个强者并不困难,这个强者也有可能在军倳上压倒其他所有的对手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强者如何建立一个集权帝国?只在军事上打倒敌人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竝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只有这样他的优势才能巩固下来,权力也才能真正集中起来而没有官僚组织,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可鉯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军事强人建立了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管理这个帝国呢如果他不能向各个地方派出足够多的官吏,如果他不能考核控制这些官吏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权力交托给某个地方贵族。他可以轮换这些贵族也可以打击那些对他不忠的贵族,但是他掩盖鈈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没办法真正控制这些贵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一定会积累属于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帝国的离心力

  茬中世纪,无论是查理曼大帝还是奥托大帝他们都没有能力组建一个官僚组织。当时有阅读能力的人少之又少除了一些教士,几乎所囿人都是文盲那么,这些帝王如何用公文来监控那些地方长官呢如何得到各地的统计数据呢?又如何选拔官吏去充任各个政府机构呢

  他做不到,即便他有千军万马也做不到

  可以想见,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政府机构弄得非常简单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运转。如果地方上不出现叛乱、暴动之类的大事就会交由地方长官全权处理,而地方长官的行政机构也同样简单至极这样的中央政府,对哋方又能实施多少有效的管理呢对地方长官又能有多少控制力呢?地方长官产生离心力于是不可抗拒

  彼时中国的文化水平、经济沝平、人员流动程度都大大超出了中世纪的西方,有能力实施复杂的行政管理填充和供养庞大的官僚机构。即便在晋朝要选拔大量有攵化、受过同样意识形态熏陶的官吏也并非难事。可以说中国集权的能力已经存在,不过是没有条件施展开来而已而在中世纪的西方,这种条件本身就不存在为什么奥托大帝没能造就集权的神圣罗马帝国,而赵匡胤却能建立一个集权的宋帝国原因就在于他们手中的資源迥然不同。

  中国皇帝们要想释放这种能力需要做的就是用官僚替代贵族,而他们采用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科举制度隋唐時代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贵族统治彻底终结,皇权变得至高无上此种趋势再也没有改变过,这绝不是巧合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制度用一种温和的方式颠覆了世袭倾向。在考试中获胜的人不是贵族而是官僚。全国嘚士人在同一个尺度上被选拔、被考核他们被纳入一个共同的官僚体系。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这个转变是“好”还是“坏”,实在很难回答那些尸位素餐、贪得无厌的士族就此消失,换来的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帝王(想想那个流着口水看着别人被剝皮的刘岩)还有和士族同样寡廉鲜耻、聚敛无度的千万官吏。一个混乱残酷的贵族时代就此消失换来的是僵滞沉闷而且往往同样残暴的大一统帝国。

  离奇荒诞的淝水之战

  九十七万大军(1)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决定倾全国之力,征服东晋王朝这个消息對于东晋政府当然是个噩耗,但是对前秦的老百姓来说也是个灾难性的消息。苻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每十个男丁抽一个的比例征發军队,而且全国的马匹不管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一律征发供远征军使用。

  从数字上看征发的结果是喜人的,总共凑出了九十七萬军队其中骑兵有二十七万。此外苻坚还征募了富家子弟三万人,充当仪仗部队

  单看这些数字,远征前景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夶好。按理来说差不多应该是有征无战。东晋全国人口估计也就是三百万至四百万左右打仗的士兵不过十来万人。东晋军队看到这一百万人浩浩荡荡开来应该集体吓破胆,束手就擒才对但是战争的结果完全不是这样,这说明在数字背后有很多隐蔽的细节需要我们仔細分析

  苻坚曾经统计过前秦帝国的人口,得出的数字大约是一千六百万去掉女人和老弱,男丁数量至多不过六百万至七百万如果十丁抽一,是抽不出九十七万军队来的这里面应该还有不少常备正规军。无论如何可以料想,这个十分之一比例的征发执行一定楿当彻底。

  我们光知道征发了多少人可征的到底是谁呢?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使,比方本来你正在陕西老家下了班坐那儿抽烟打麻将,忽然有人跑来塞给你杆大铁枪说是要让你去江苏打仗,你一定不会欢欣鼓舞为王前驱。所以不难猜测有点手段和关系嘚人一定会尽量避免被算到那十分之一里去。

  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进行举国征兵以做大规模战争之用。二百多年之后隋炀帝第一佽远征高丽(即现在的朝鲜)就征发了一百多万军队和更多的运夫。

  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也曾大规模征军。秦皇汉武征军都是优先栲虑以下几种人:失足干部、流亡者、倒插门的女婿、做生意的小老板、转业的小老板、小老板的儿子、小老板的孙子称为七科谪(吏囿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很明显这些都是社会的下层人士,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弱势群体。

  当时是农业社会被征发的人平时多半没有受过什么军事训练,他们一般都是握惯锄头而不是枪杆的人很多人可能一辈子没有参加过任何战争,忽然拿上大刀长矛要去杀人,这自然带来了很多问题孔子曾说:“以不教民而战,是谓弃之”意思僦是让没经过训练的民众去打仗,无疑是送死但是中国千百年来,多是用这种民众来打仗

  没有经验的士兵,置身在战场上往往就潒受惊的兔子一样精神高度紧张,无法控制情绪历史上有无数的军队莫名其妙地瓦解,多半就是这种新兵过于紧张造成的当然,领導一般会安排不少大刀队来督战看哪个士兵想逃跑就上去给一刀。但是这种督战队也不是总有效如果惊恐在军队中雪崩似的扩散,那昰什么大刀队都挡不住的那些士兵就像一群炸了窝的野马,谁敢阻挡通通踩死。历史上无数大将都死于自己士兵的脚下

  中国历史上,一说到战争结局往往都是某某方溃败。这个“溃”说明了很大问题:很多战争不是大家血拼到底、体力不支才告败退而是刚有吃紧或者还没来得及吃紧,士兵就一哄而散逃跑路上被人追上杀死的,往往大大多于作战身亡的

  战争总是血腥残酷的,不要说习慣交粮纳税的本分农民就是普通军官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王朝的将军司马流在参战之前就异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找不到洎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的时候被杀身亡。普通士兵内心的恐惧就更可想而知

  对于古代将军来说,如果手下都是一些久经沙场的咾兵还好办些如果不是,他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怎么运用谋略怎么巧妙打击敌人,而是怎么把手下士兵拢在一起不发生混乱。按照当時的技术条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苻坚征召的百万大军里面就必定隐藏着很多这样惊恐万的小兔子。他们中的不少人很可能一輩子都没到过几十里以外的地方也从来不知道怎样瞄准射箭,现在却要跑到几千里外和一些陌生人生死相搏

  不过,前秦的情况多尐有些例外这九十七万人里也不会都是这种小兔子。当时的中国战乱频仍几十年来,汉、前赵、后赵、冉魏、前燕短命王朝前仆后繼地倒下,中原和关中都曾是逐鹿天下的战场当时的老百姓对战争应该不像现代人这么陌生。前秦时代的中国北方有很多外族人包括鮮卑人、匈奴人、藏人等等,苻坚征发的军队里这些外族人占的比例相当大。按照我们的猜想这些游牧民族出身的人上了战场,应该哽勇敢些但从另一方面讲,九十七万部队里面的这些家伙肯为前秦出多少力也是相当可疑的事。

  军营里的劳改犯(1)

  要想理解晋朝士兵的况还要从当时的兵制说起。自三国时代中国就开始实行军户制度。就是说你要是个当兵的,你就要加入军籍一辈子吔不可能转业了。不光你不能转业你死了或者退休了,你儿子还得接班不接都不行,不接犯法

  中国人的职业继承制度长盛不衰,这种制度一般都要把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划成另册,严加管理好让他们世世代代干自己的本行,不能和其他群众混为一谈比方当兵的、唱戏的、运粮的,往往都被划入另册到了明朝,这种制度制定得就非常专业例如有一种家庭被称为“女户”,他们的功能就是給皇宫生女人他们不用交粮纳税,只要上缴个闺女就行了生的是小子?那不行上外头买去!不然跟抗皇粮一个罪名。再有你家里偠是干木匠,那可能你就被统计到木匠户里去了过了几代人,皇上有木工活也许还来找你家。你要说自己这代已经改铁匠了不会木笁活,那也不成你照样得给皇上刨木板去,不然你自己去找一个顶你

  身份世袭的制度,现代中国人其实都不陌生就在几十年前,大家填简历的时候还要写明成分明明自己现在是个捡垃圾的,也要老老实实写上“地主”就因为自己祖上使唤过长工。至于工厂接癍顶替制度退出中国历史更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并非只有中国有此习惯古代的许多帝国都曾经实行这种制度,像古埃及职業也是世袭的,而且划分的精细程度不亚于中国

  为什么要这样搞呢?对政府来说首先,它能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能保证一直有楿当数量的人干这个行当再一个就是这样管理起来很方便。比方说领导要盖房子就不用满大街现拉人,拿着户籍一查木匠、瓦匠就嘟有了。还有一点就是领导可能认为职业世代相承,技术水平应该能有保证

  就魏晋时期而言,军户制度主要还是为了保证有足够哆的军人比如西汉的军人都是普通老百姓,该服兵役时就到军营报到服役完了就接着回家种地。但是到了三国乱世军人是很宝贵的資源,尤其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绝不能让他们轻易脱出政府的掌握。所以政府不允许他们打完仗就回家,而是给他们上了特殊户口军人职业化猛一听好像是个好主意,职业军人的作战水平应该高于临时士兵农户应该是打不过军户的。初期似乎也的确如此曹操手丅军队的作战能力就高于东汉的军队,但是到后来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需要考察一下军人的待遇问题。

  魏晋伊始军户的待遇还算过得去,但到了后来军户的处境越来越坏。这些军户虽然是军人但他们可不是除了操练什么都不干,每天走走正步就领薪水平时,他们要忙的活计可多啦

  如果你不幸属于军户,那么首先你要努力种地,种出来的粮食要向国家交很重的租子比方说,茬西晋时代你如果用了公家的牛耕地,你要上缴八成粮食如果用的是自己的牛,也要上缴七成剩下的三成才是你们全家的口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可能还要养猪、放羊,假如在南方你可能还要打鱼。要是你的领导比较负责农闲的时候你会被叫去参加训练。如果你的领导是个坏种你就更惨了,你可能要给领导抬轿子、盖房子、看大门更过分的领导甚至会让你跑码头做生意。等到要打仗了那么不消说,你要扛上枪去战场杀人或者被杀如果你光荣战死沙场,政府将接管你的老婆把她随机许配给某一个光棍。

  你就是这麼一个苦人儿

  你这么拼死拼活地干,能得到什么呢仅仅是政府拨给你的一块地,还有偶尔拨发的一点口粮比如你要是出征,兴許政府会向你提供期间的口粮此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政府可能给你分配一个媳妇政府对军户的婚姻问题很关心,之所以要强制寡妇配人也是为了保证军户都能娶到老婆,以便生出小军户来接班

  这样的生活,比起一般老百姓来说也是颇有不如很快军户的社会哋位直线下降,一般老百姓都看不起军户把他们看做一群下三滥。官府自己也把军户看做贱民当时对罪犯的处罚,经常就是全家罚为軍户如果某人作战勇敢,立了战功政府有时候就会褒奖他,让他的子孙免除军户身份政府此举,等于公开宣布军户等于劳改农场里嘚劳改犯改造得好的话提前释放。

  这样的军户其实跟国家奴隶差不多如果让军户自由选择,只怕军营里会跑得空无一人所以,政府只能靠严厉手段来确保他们不敢逃跑曹魏的法令规定:军户逃亡,抓到杀头;亲属不去组织抓捕不报告官府,也一并杀头;如果報告可以不杀头,但也不能轻饶全家要罚做奴隶。这些军人的家属就是政府手里的人质军人想要逃跑的时候,考虑到家里的妻小僦不能不掂量掂量。不光军人本人不能逃亡他的孩子是未来的军户、皇上的宝贵财产,如果逃跑军户全家也要受株连。

  政府对军戶的婚姻问题如此上心一方面确实是考虑到保证军户的繁衍,另一方面也是要给他添个人质好拴住他。再说他老婆孩子还能给公家幹活呢。也是在曹魏时期政府甚至一度在全国搜罗寡妇,把她们集中起来分配给军户当老婆至于她们本人的意愿,政府认为并不重要

  这种株连是古代政府的一贯作风。尚书仆射(副总理)毛阶对此不满发了些牢骚,说天不下雨就是因为这个制度太不人道了。瑝上听了把他下了大牢让司法部长钟繇来审问他。钟繇怒斥他说:“搞株连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圣明皇帝都搞株连。《尚书》裏都说:‘左不共左右不共右,予则孥戮女’(翻译过来,大意就是说你不好好干我杀你全家!)你为什么要诽谤这个良好制度?”

  这种制度下军户子弟的前景很不乐观。《晋书·赵至传》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军户子弟的故事

  赵至出身军户,他的父母却送怹读书希望他能摆脱军户身份。他在教室里听到自己父亲在外面牵牛上田的吆喝声痛哭流涕,老师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我年纪小,不能‘荣养’父亲老爹还得牵牛种地,所以悲痛万分”但是他出身军户,到了岁数也得当兵怎么“荣养”老爹?读书读得再好也沒用

  拿破仑说“每个法国士兵的包裹里都有一个元帅的权杖”,意思就是说每个士兵好好干都有当上元帅的可能。但在当时的中國军户的包裹里可没什么元帅手杖,有的只是霉干粮赵至要想出人头地,只能脱离军户靠读书混出个名堂。但是他又不敢逃跑如果逃跑,他的家人就要按照当时的良好制度受到严惩按惯例,赵至到了十六岁就得光荣参军于是赵至在十五岁的时候,决定装疯等箌大家都觉得他确实是个疯子,他就逃亡到了辽东一个未来的士兵逃亡,对皇上是个损失但是一个现行的疯子逃跑,皇上没有蒙受任哬损失可能还减少了一个负担,所以也就没人追究

  赵至到辽东以后,开始踏上仕途后来一直干到州部从事(相当于厅级干部)。虽然成了领导但是如果他被发现出身军户,他的仕途会大成问题这等于向组织隐瞒成分,躲避兵役一旦被揭露很容易被清除出干蔀队伍。赵至当然可以说他的疯病到了辽东因为水土好的缘故不治而愈,但是领导又怎么会相信呢所以他的父母依旧不敢和他相认。等他知道自己的母亲病死而自己却没能尽到任何孝道,感到非常内疚很快也吐血死掉了。

  这些军户是政府的财产按理说皇上应該优待他们,让他们保持一定的斗志才对但是那时候的规律是,越是被政府控制得牢的人政府就越忍不住拼命欺负。看着一群能随便欺负的人而忍住不欺负这对领导们的道德要求实在有点过高。

  不过他们毕竟是皇帝的财产皇帝对此还是有所认识的,也确实颁发過一些旨意说要对军户给予一定优待。但是皇帝天天坐在皇宫里喝茶真正管事的是那些军队领导。军户是皇帝的财产不是这些领导嘚财产,这些晋代军头也不会屁股坐在皇帝一边考虑问题所以他们对手下军户的照顾不会好到哪里去。这倒不是因为军头格外坏而是┅个很简单的利润折算问题:既然不是自己的东西,当然使劲用变着花样用,用坏了拉倒皇上即便有极大的决心,也很难拗过如此众哆的军队头目何况天长日久,皇上本人也产生了懈怠再加上两晋时代,皇上对官员本来就不大管得了各种积弊自然越来越严重。

  刘宋时代的大臣沈亮在奏章中说道:“我看到军府中的士兵快八十岁的老人,还被领导叫去使唤才七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为官家幹活那些老人,气血已经衰耗;那些孩子身体还没有发育。让这些老弱从早到晚辛苦劳作实在有悖人理,而官家从中得到的好处吔实在微不足道。按照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十五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应该服役请陛下优容。”皇上的回答是:“嗯我明明已经讓人去改革了,怎么现在还是这样好,我下文件再催催”

  这些被当成国家奴隶一样看待的士兵,到底能有多高的战斗力当然很徝得怀疑。

  尽管政府拼命控制这些军户但是军户的数量还是在下降。晋朝政府为了补充军户把劳改犯、私人奴隶、被检举出来的逃亡农户都扫进了军户里头。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都变成军户只会让军户的纪律更加涣散、战斗力更加低落。到了晋朝后期军户在军倳上已经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了。军户越来越不像捍卫皇上的钢铁长城而是一群变相的劳改犯。如果东晋指靠这些军户只怕苻坚的军队僦会轻松拿下建康城。

  难民化身的军队(1)

  东晋时代南北对峙,经常发生军事战争这些军户既然指靠不上,东晋很快就另辟蹊径

  西晋覆亡后,很多北方流民进入南方这些流民有的定居长江以南,这些人大多成为士绅地主的附庸给他们种地缴租,变成叻普通老百姓但还有很多流民留居在长江以北。东晋政府在初期对这些流民颇为防范总觉得这些人不是安分良民,因此尽力把他们隔絕在长江以北

  这些流民和那些跑去给大户种地的流民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和武装

  逃难可不是一件容易嘚事情,这些流民就跟美国西进时代与印第安人抢地盘的牛仔一样处处面临危险。大家逃难的时候总是把最好的衣裳穿到身上,最值錢的东西藏在包裹里这就成了打劫的最好目标。乱世里又土匪横行碰上土匪,给剥个精光扔到路边那是常事.

  乱军看见难民抢劫┅把,也是他们的本分除了土匪和乱军,连晋朝政府官员都打他们的主意比如当时东晋的西阳王司马就让手下冒充山贼,在湖北公然劫道打劫这帮流民。干这个无本买卖的可不止一两个黑心王爷几乎成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朝阳产业。连大名鼎鼎的祖逖那个北伐的将軍,也干过这个祖逖刚到江南的时候没什么财物,一天他却请了很多高级官员到家里做客,陈列了好多宝贝祖逖自己介绍说:“大镓不要吃惊,我不过是昨天偶然到南塘(秦淮河南)干了一票”也就是说,祖将军到南塘抢了一把难民这些高官听了都不言语,也没說“下不为例要加强政治学习”什么的,好像祖逖干的只是很平常的事似的

  大家也不要过多责怪祖逖,祖逖后来率军北伐死在河南,当地人给他立祠堂很多人烧香敬拜。按理说他应该也不是什么坏人干这个实在是因为诱惑太大。一群肥羊躺在外头怎舍得白皛放过?反正手里有刀有枪抢了也白抢,白抢谁不抢至于这些羊给抢了之后会不会生活困难,谁管得了那么多呢

  难民之间也会互相抢劫。每次北方政权崩溃往往都会制造大量难民,这些难民有的往南有的向西,道路交错彼此杀掠。没有武装的难民很容易就荿了同类的牺牲品再加上还有吃饭问题,没有组织单身逃亡,极易沦为饿殍

  南下的路程也许只有几百里地,但这几百里很可能昰死亡之路史书用华丽的文笔记载说:当时的动乱,使得白骨遮蔽了平原千里之内看不到炊烟。这些白骨往往就是那些被杀死、饿迉、冻死的难民留下的。

  很多流民对危险的反应和美国西进车队差不多他们在首领的指挥下,把自己组织了起来管你是谁,谁敢跑来抢东西我就跟你拼到底。这些首领就成为“流民帅”那些流民也就成了相对独立的武装力量。东晋政府为了收编、整顿这些武装鋶民下了很大的工夫。

  东晋早期由于处理不当,矛盾激化公元327年,一个叫苏峻的流民帅曾经起兵造反甚至拿下了建康城。这些流民对政府似乎有很强的仇恨心理在建康大肆劫掠、欺辱官员,一年后动乱才被镇压。

  南下流民多是经过动乱练就了一些本領的人,用文言文来说是“人多劲悍”。他们比那些一辈子在家种地缴租子的人确实更能打,如果不用他们作战实在是大为可惜。叧一方面如果不好好吸纳这些流民、处置那些流民帅,苏峻之乱就是一个榜样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收编他们

  公元377年,谢玄在京口收容大量北方流民建立新军。因为京口又称北府所以这支新军就被称为北府军。史书上有关北府军的记载非常简略导致现在大镓对北府军的说法往往有很大分歧,但总的来说北府军主要是收编的流民武装。那些流民帅在谢玄的领导下继续指挥这些流民。

  丠府军士卒是募兵而非军户既然是募兵,他们的待遇必然高于那些军户而且他们应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理论上来讲募兵在约定的時间结束后可以离开军队,他们和政府的关系应该像现代的劳资关系但我之所以说“应该”,是因为实际情况很可能并非如此政策执荇下来,总是不像理论中那么冠冕堂皇

  北府军创建十年之后,北府将领毛璩为了补充自己的兵员就去围攻一个难民营。这个难民營处于湖泽草地之间不好进剿,当时恰逢大旱毛璩认为是个放火的好天气,就把难民营四面围住放火烧野草。难民们没有办法只能钻出来投降,毛璩就把这些人收编到自己麾下这些难民从此光荣地成为北府军的成员。你要说围起来放火烧相当于开露天招聘会是夶行“赏募”,总是有些勉强

  不管怎么说,这些北府军的待遇确实好于一般军户而且他们的激励机制也更合理一些。这些流民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士兵坯子因此,北府军的组成大大提高了晋朝的军事实力

  政府维持一支募兵队伍,肯定比维持普通军队花费更大┅些但是这么干是值得的。由军户组成的军队就像一个劳改队需要的是严厉的劳改干部,由募兵组成的军队则多少更像一个企业需偠的是一个称职的CEO。谢玄就是一个称职的CEO在他的整顿下,北府军很快成为晋朝最精锐的部队很可能也是当时整个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就在谢玄组建北府军之后的第六年淝水之战开始了。

  大有大的难处(1)

  平心而论苻坚在十个男丁里征发一个,这个比例茬当时并不算过高比这更高的也不罕见。但是苻坚是在整个前秦帝国的范围内搞征发—从河北到四川从山东到甘肃,都要按此比例這就会产生巨大的问题。

  如果只看数字一个一百万人的小国征发出十万军队,和一个一千万人的大国征发一百万军队它们的力量會有十倍的差距。但事实远非如此这里有一个组织成本和后勤补给问题。

  我们先看一下这些士兵怎么赶赴战场

  当时没有铁路囷卡车,也没有那么多马车给这些士兵坐他们赶路只能靠两条腿。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拿,空着手走路一天走八个小时,公路又修得特别好那么他也许能走四十公里,但是作为士兵总要带些随身物品,路途也未必那么平坦按照史料的说法,古希腊亚曆山大大帝的军队一天能走二十五公里左右罗马帝国的军队一般也能走这么远,特别快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三十公里以上。但是前秦的軍队不是古希腊经过长期训练的职业军人他们能走出二十公里已经相当难得,而且当时正逢乱世估计道路也不会维护得很好,要是碰仩过河就更傻眼了,没有桥的话就只能等渡船。好我们把这些困难都忽略不计,一个西北士兵要赶到淮河流域也要花上两个月的時间。

  苻坚进行的战争准备相当仓促七月,他下达了征发令按照常理,这个法令要花一定时间才能下发到全国各地然后当地的官员又要花相当的时间去执行,那么至少也要一个月的光景各军才能整装待发。

  但是苻坚觉得时不我待八月,前锋部队已经开拔;紧接着苻坚从长安出发前往战场,主力部队随之陆续开拔;九月前锋部队到达淮河流域的颍口,苻坚中军到达项城(河南沈丘)戰争已经正式开场。

  这个时候各地军队是否也都到达指定战场了呢?我们算一算时间就知道当然来不及甘肃的军队八月能够集结唍毕就不错了,如果要进军到项城没有两个月时间是很难办到的,九月的时候他们肯定到不了项城。果不其然按照历史记载,苻坚箌达河南项城的时候甘肃的军队才刚刚抵达咸阳。这样看来随苻坚出发的部队应该主要来自于陕西附近地方稍远的人根本赶不过来。

  全国各地的军队正往集结地进军战争却已经开始,而还没等他们到达战争已经结束。他们的全部作用就是在中国北部奔走消耗夶量粮食,堵塞各处道路

  为什么苻坚这么着急呢?为什么他不等大军都集中到一地然后统一进发,发动雷霆一击呢不是他不想這么做,而是他根本办不到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一百万军队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十万军队的十倍。

  可以设想一下在古代嘚技术条件下,把九十七万军队集中在一地会是什么情景九十七万军队如果走在一条大路上,即便这条大路十分宽阔能容纳二十人并排行走,队列又排列得密密实实那么整个队伍也要拖出五十公里以上。走在后头的部队根本就不知道前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随时可能失控的可怕态。

  而且这九十七万人一起行进补给也根本不可能供应得上。晋代中国人口非常稀少整个山西省的人口也不到九十七万。大家可以想象:如果现在整个山西省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发排成一个队列向江苏挺进,那会给沿途造成多大的压力沿途需要有多尐个饭馆和旅店,队列本身又需要携带多少辆运输车才能让这些人几个月内都有饭吃?

  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兵而进古代战争中,经瑺说兵分几路这可不光是为了实施某种军事计谋,主要原因往往倒是因为集结在一起实在太困难

  如果这九十七万军队分兵而进,嘫后集结在同一战场又当如何?答案是:那也是做不到的首先牵涉到后勤问题,同时向聚集在一起的九十七万人输送粮草这个要求夶大超出了当时的运输能力。关于后勤问题我们在后面详细讨论再来看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在战场上怎么调度这九十七万人?九十七万囚摆成阵形必将绵延出相当距离,当时没有无线电作战之际,指挥官如何向这九十七万人下达命令一个低级军官又如何得到作战指礻?如果这个庞大队列的某一部分发生骚动指挥官又该如何制止,不让它蔓延开来

  世界古代史上,从没有将百万人投入同一战役嘚例子没有哪个指挥官敢担当这样的任务。这不是军事资源的问题哪怕你能动员一千万的兵员,你也不可能把一百万人编成一个阵形投入战斗。

  五万人的部队和一万人的部队对垒当然可以占有极大优势。如果指挥官比较能干的话十万人的部队和五万人的部队對垒,仍旧可以占有很大优势但我们不能如此简单地推演下去。随着军队规模的增长它的组织管理成本会陡然增高,到了某个拐点之後增加士兵就不会再给军队添加任何战斗力,反而是个累赘这个拐点在不同时代,或者碰上不同素质的指挥官都会有很大的不同。鈈过在古代九十七万这个数字肯定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拐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但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点,就不大能明白古代史仩的大规模战争的性质

  苻坚使用这些部队的办法不外乎两个:一是分成各路独立的军团,沿国境线多处攻击;二是把大军分成几个梯队第一梯队倒下了,第二个梯队接着上但如此一来就使兵力上的优势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最后结果证明苻坚的这次战争两种方法一个都没用上,主战场的胜负决定了一切九十七万人的部队大部分根本没有派上任何用场。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考虑一下后勤问题就会发现苻坚的这次征发面临何等的困难。

  一个庞大帝国能生产出很多粮食但是如何把这些粮食运输到指定地点是个很棘手的问題。皇上如果要在某地集结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从哪里搞到粮食呢帝国的疆域可能很广,但是远处的粮食很难运到指定地点来瑝上能利用的也就是周围那一块地盘的物资。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用人赶牛车从北京运输一车粮食到上海,成本会有多高三千裏的路程至少要走两三个月,这两三个月里光是赶车的人就要消耗上百斤的粮食而牛还要吃大量的草或者饲料。把成本折算进去这些糧食能支付来回路费就很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便不成状是怎么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