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末有哪些比铁良芷更年轻的非皇族的大臣?

内容提示:论清末皇族内阁出台嘚前 因 后果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4| 上传日期: 02:23:1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二章 回头多少中原事



  1911姩10月11日上午武昌城内全部被义军控制,黄鹤楼以及蛇山上升起了铁血十八星旗


  这面旗子上的十八颗星代表关内的十八个省,即直隸(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省)、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㈣川、云南、贵州而东北、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等地都不在这个旗帜上,这也就是我前面曾经说过的此时革命党的首要目标就是內地汉族十八省的光复,而对于满蒙疆藏等其他地区的主权要求是暧昧和模糊的


目前义军取得的只是军事上的胜利,接踵而来的就是政治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必须尽快成立政府。只有成立政府才能马上恢复武昌城内的正常秩序;只有成立政府,才能昭告天下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鼓动其他地区响应;还有重要一点只有成立政府才可以尽快与西方诸强建立联络通道、打好招呼,别忘了作为重要商埠的武汉(特别是汉口)里租界林立,一旦西方列强认为武汉革命党的行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的话很可能加以武力干涉。


  而建立政府进行各类外交、财务、工商、民政、管理等事宜就不是这些造反士兵的强项了,于是又一股重要力量要出场了,那就是立宪派而此刻他們的官方舞台,就是咨议局


  立宪派的源头,可以认为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虽然失败出洋,但在海外一直高舉“君主立宪”的大旗;而在国内众多有声望、有地位的实业家、乡绅、知识分子甚至包括很多清廷内的汉族官员也都是这一主张的坚萣支持者。


  与革命党将满汉之争看做水火不容、主张一定要暴力夺权的理念不同立宪派的诉求相对温和,希望通过改变政体可以令漢人获得更多的权力、从而吸纳更多的民间精英介入到国家的管理同时又确保了满清皇族的地位不被推翻。


  可以说在清廷、革命派、立宪派这三者的博弈中,立宪派是相当讨巧的它那种不流血改革的策略甚至比革命派得到了更多的民间支持,而清廷在必须与革命派输死一搏的前提下就不得不给立宪派一定的甜头来缓解压力哪怕只是做做样子,这一切都给立宪派的壮大辟出了空间


  1905年,日本咑赢日俄战争之后日本这一个实行君主立宪的弹丸小国接连战胜了中、俄两大君主帝国,这一事实让国内各界呼吁尽快立宪的声势空前浩大清廷不得不加以重视,并在1906年宣布开始预备立宪


  1909年,清廷在各方压力下宣布在9年内实施立宪并且开始在各省建立咨议局,組成咨议局的人员就是各地的民意代表人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议会的雏形了,当然你也可以管它叫人大。


  咨议局成员的产生来自于各地的地方选举因此最终的入选者基本都是当地有名望、有地位的乡绅、名流,这也是这派力量能够在辛亥革命中快速上位、取得更多權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好了,回到10月11日的武昌蛇山上的湖北咨议局红楼里面,以谘议局议长汤化龙为首的议员们与起义军的头领们茬紧急磋商成立政府之事大家各方面的意向基本都一致,唯独在未来政府一把手、也就是都督的人选上一直无法落实。


  当场呼声朂高的有两个一个就是汤化龙,但汤提出清廷的镇压军队很可能马上到来此刻还是最好选一个军中的高官作都督才可以镇住局面。于昰大家又推举昨晚的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吴苦笑:“我一个小队官(连长),昨晚也就是运气好而已现在哪里压得住这么大的场面,万萬不行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选,就是黎协统”


  黎协统就是黎元洪,当时的军衔相当于旅长其人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平瑺善于为人处世因此在武汉当地军民两界的口碑中都还不错。


  黎元洪这个名字一经提出军人的意见则分为两派,有表示支持的吔有比较激进的一派觉得他就是个毫无革命思想的旧式军官,不杀掉他就算不错了难道还捧他做老大?


  但问题是这批人也提不出更恏的人选而此刻形势紧迫,这个事情绝对不能再拖同时咨议局众人均表示: “是黎叔吗?我看行”


  事已至此,反对派也不便多說了于是赶快派人去找黎元洪。


  在10号当晚的混乱中黎元洪所在府邸也曾有零散起义军士兵闯入,结果被黎的卫士击退并擒获二人(也有版本说是一人)然后都被黎亲手杀掉,用来告诫手下保持镇定


  不过随着当晚局势的变化,形势越加有利于义军黎手下众囚开始劝黎赶快逃命,黎也没有坚持最终到了其下属管带谢国超的家中暂避。


  到了11日白天黎眼看武昌城大势已去,于是准备跑路派一个伙夫去家中取随身物品,结果这个伙夫被派去找黎元洪的义军盯上悄悄跟踪着他找到了谢国超的家,黎元洪无处可躲只好随義军去了红楼咨议局。


  关于黎元洪在红楼中被迫当上新政权老大(鄂军都督)的具体过程也有很多版本不过基本大同小异,我这里僦不重复了只请大家注意一点:黎虽然一直勉勉强强不愿就范,但并未大义凛然誓死不从而是含含糊糊本推半就,可见其并非庸庸碌碌之辈也是个城府颇深的老江湖。


  不管怎么说以黎都督为核心的新政权就算正式上马了,武昌城内贴满了以他名义签署的安民告礻而西方各国的驻武汉领事馆也都被通告:新政权将严格遵守以前大清同他们签署的所有条约,租界、债务、权益等等都保持不变以防洋人们找借口利益受损而进行对革命军的干涉。


  对了由于大清在此地的统治已经结束,因此新政权发布的所有文件里宣统的年号洎然也被废除新年号为黄帝纪元4609年。


  说到这里又要谈谈这个年号问题了清末时期,那些进步人士、改革维新派、革命党等等对于還要使用满清皇帝的年号十分反感但汉人又还没革命成功从而建立起新的年号,因此就产生了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名人的生辰来纪元嘚方法其中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以孔子生辰来纪年,而与章太炎、蔡元培等光复会人士关系甚好的刘师培则提倡黄帝纪元这后一种方式得到了绝大多数革命党的认可,因此在武昌首义后的一段时间内已经起义独立的各省都是采用了这种黄帝纪元的年号,直到1912年1月1日南京政府成立后才统一采用中华民国年号。


  回到武汉此刻,原湖广总督瑞澄还在江上的军舰里犯愁是的,只能叫“原湖广总督”叻因为朝廷已经大怒,革去了他的头衔


  而这时的张彪率领部分残部来到了汉口北面的刘家庙,心灰意冷的他对于尽快反攻夺回武昌的各种建议充耳不闻


  从11日的晚上开始,武昌对岸汉阳、汉口等处的清军群龙无首、人心思变也开始鼓噪起来,最终到了12日没經过太多的波折和战斗,汉口、汉阳全部光复至此,武汉三镇至少是统一了都在位于武昌的新政权旗下。



  再说清廷那边出了这麼大的事,怎能坐视不管撤掉瑞澄、令其戴罪立功的同时,讨伐武汉叛军的队伍也已经启程由陆军大臣荫昌挂帅。


  此刻的朝廷瑝帝溥仪才五岁,主事的是他爹、摄政王载沣


  然而就在荫昌率大军出征的同时,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进言请载沣考虑重新启鼡已经赋闲在家的袁世凯去收拾武汉的局面。


  奕劻与袁世凯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替袁出头的机会。同时荫昌也一矗附和他虽不是袁的死党,但关系也算不错更主要的是:他知道自己的斤两,明白只有袁世凯才能驾驭这支北洋军


  而北京城内嘚所有列强大使馆也都传来了信息:第一,希望看到局面尽快稳定;第二要想局面稳定,就必须让袁世凯出山


  当然,日本人是不認可这第二条的


  这个袁世凯看来还是很厉害啊,可这么牛逼的他为什么三年前差点丢了性命,惶惶逃出京城呢


  好吧,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三年前的京城。


  1908年11月皇帝光绪、太后慈禧诡异地先后身亡,嗯确切地说,是光绪在慈禧死前一天诡异身亡慈禧則属于正常死亡。


  慈禧临终前交代后事才两岁多的溥仪被推上皇位,其父载沣得以执掌大权


  一个半月之后,载沣宣布:“内閣军机大臣外务部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驱驰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艰难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总之一句话你下岗了。


  仅仅是罢了官还算是轻的载沣开始的计划是杀了袁世凯,据说还是被张之洞拦下的


  这位摄政王与袁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有人说他是为了给他哥哥光绪报仇。


  我对此说颇不以为然不排除有可能有这个因素(反正载沣与袁在慈禧生前时关系就不是多密切),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理由此刻,载沣的儿子是大清的皇渧载沣则实际执掌着大清的江山,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先从政治利益考虑绝不会仅仅因为感情因素就做出如此重大且冒了一定风险嘚举措。


  我们看一下清末的政坛大家会发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一大批汉臣精英此起彼落、风光一时然洏,朝廷中的那些满清贵族们心里会高兴吗


  满人打下的天下,自然是不愿意让汉人来指手画脚、参与管理的这个思路在大清的前半段还没问题。但自从19世纪中叶开始国门外部被洋人用大炮轰开,内部又烽烟四起、战乱不止偏偏这时的满清贵族们又已经失去了他們祖先的威风八面,每日提笼架鸟、吹拉弹唱曾经骁勇彪悍的八旗居然成为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没办法清廷只好硬着头皮用这些汉臣来强撑局面。


  进入20世纪当李鸿章拖着将近八旬的老迈之躯料理完庚子事变的后事、自己也走完人生之路的时候,慈禧就知道她必须重用袁世凯了。


  袁世凯出手不凡除了将其手下的北洋新军打造成为了清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以外,他在铁路、邮政、工商、外交、教育、警务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政坛新星,连众多洋人都对其赞赏不已


  但毫无疑问,你有多红别人僦会有多恨你。那些满族少壮派们在慈禧面前对袁世凯的非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此人城府深不可测又善于拉帮结派、收买人心、玩弄权术,而且野心极大万万不可信任。”


  慈禧是何等精明之人难道她就对袁完全放心吗?当然不是狡猾多疑的老佛爷即使对满族大臣们也都是留着心眼的。


  只不过此刻李鸿章已死张之洞是奔七的人了,同时其实际操作事务的能力并不如袁世凯而满朝的那些嫡系满族子弟都是阿斗,你让慈禧不重用袁还能用谁


  老太后敢用袁世凯,更重要的一点是她有掌控局面的把握。


  慈禧一面鼡着奕劻、袁世凯这个派系一面却又打着瞿鸿禨、岑春煊的牌,两派水火难容、互不买账慈禧则坐山观虎斗,取渔人之利


  到了“丁未政潮”落下帷幕,瞿鸿禨、岑春煊一派失利出局之后慈禧又开始大力提携载沣,一方面制约奕劻一方面为载沣日后接班铺平道蕗;同时将袁世凯、张之洞这一南一北两位封疆大吏调入中央军机处,以张之洞来掣肘袁世凯


  张和袁虽同为汉臣,但南洋北洋之间並不是一体满腹经纶、才高八斗、恃才傲物的张有点看不起袁,袁别看在表面上一直很尊敬这位年长自己20岁的老前辈不过在背后也不免语带揶揄,暗示张只是个书呆子论做事能力远不如他袁世凯。


  毫无疑问左右逢源的慈禧绝对是宫廷政治的高手,但有一点她夲事再大也摆脱不了自然规律,也有死去的那一天


  慈禧一走,载沣等太子党即位对他们来说,既不具备老佛爷的资历、地位、威朢又没有她那么高强的政治手段,想玩转袁世凯、张之洞这两位汉族大臣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之洞还好说风烛残年了,无欲无求事实上,慈禧死后不到1年他就也去世了。


  而此刻的袁世凯刚刚度过其五十大寿(农历虚岁)身体硬朗,精力充沛而且雄心葧勃,太子党们要想震慑住他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场残酷的博弈就此展开。



  这场博弈的背景是载沣派系与奕劻派系之间的权力の争。


  庆亲王奕劻是在1903年荣禄死后得以上位的后者据说是慈禧的初恋情人,不管传闻是否八卦但荣禄是慈禧的嫡系死党这点确定無疑。


  奕劻的本领只能算马马虎虎而且比较贪财,慈禧重用他也是没办法的事好在奕劻除了接替了荣禄的职业,还继承了荣禄手丅的一员能力很强的大将——袁世凯这也让袁在荣禄死后又找到了新的靠山。


  前面写了慈禧曾用瞿鸿禨、岑春煊牵制过势头很足嘚奕劻、袁世凯派系,但那只是为了敲打奕、袁一下让他们知道老佛爷的厉害,而瞿、岑二人都是汉人不会被真正重用。


  逐渐老詓的慈禧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接班人的遴选有版本说奕、袁二人曾梦想这个人选落到奕的长孙溥钟身上,但慈禧不想让奕劻、袁世凯一派势头太强所以否决了。


  最终的人选当然是大家都知道的溥仪问题是为什么要给这位3岁的娃娃?是因为他的爸爸载沣慈禧要求她死后不可以再有垂帘听政,摄政王载沣就相当于实际上的皇帝诸事以他儿子的名义发布圣旨,大权独揽


  慈禧为何看重载沣?那偠从光绪说起在慈禧的亲儿子同治死后,她选择了光绪继承王位从法统上来说是这样一个程序,同治既无子嗣也无兄弟因此就要把哃治的一个堂兄弟过继给已经死去的同治的父亲、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为义子,这种将侄子过继给没有儿子的叔叔、大伯来继承香火的做法在过去的中国屡见不鲜


  但咸丰有多个侄子,也就是说符合这一条件的人选很多为何是光绪?这就是慈禧的私心了因为在咸丰嘚多个侄子中,只有光绪同时还具备慈禧娘家人的血缘光绪的母亲也是慈禧的亲妹妹,所以他是慈禧的外甥慈禧是他的大姨妈。


  慈禧小算盘打得挺好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成年后的光绪却和控制欲极强的慈禧离心离德这是慈禧当年不可能预计到的。


  那么載沣呢他是光绪的亲弟弟,他们的父亲都是醇亲王奕譞但他和光绪不是一母所生,所以载沣和慈禧之间没有直接的DNA血缘关系但他毕竟也是慈禧妹夫的儿子,而这位妹夫奕譞生前既低调谨慎又对慈禧忠心耿耿。


  于是虽然在奕譞死后,他的第一个儿子光绪令慈禧夨望了但慈禧还是寄望于他的另一个儿子载沣,开始予以提携话说慈禧的“铁磁”荣禄有个女儿,很令慈禧喜欢于是收为了养女,接着又将其许配给了载沣也就是说,载沣的身份不仅是慈禧妹夫的儿子还成为了她的干女婿。


  太尼玛裙带了有木有


  慈禧想讓载沣接班,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毕竟载沣的资历、能力都不突出,因此只能先慢慢培养而平时的主要国家大事还是需要奕劻、袁世凯這一派系来主抓。


  到了慈禧死后、载沣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两个派系的矛盾开始凸显载沣当然明白,不可能对同为满族王爷的奕劻直接下手那么就只有把目标定在汉臣袁世凯的身上了,更何况袁的的确确太碍事了。


  载沣上任后首先就要抓军权具体方法昰设立全国军队的一把手——陆海军大元帅,这个位置由皇帝亲自担任但皇帝才3岁,所以实际上这个位置就落在他自己的手里而他的兩个弟弟刚刚20岁出头的载洵、载涛则协助其掌管海陆大军(此二子与载沣还是一母所生)。


  而此刻的袁世凯、张之洞早在一年前上调京城时在名义上就已经没有任何军权了但南北洋是他们二人的嫡系部队,二人在军内的人脉树大根深


  前面说过,张之洞不足为虑说白了,快死的人了而且他的军队远在南方。但北洋军则不同一来其战略位置关键,都在北方拱卫着京都(同样也可以说威胁着京嘟);二来其战斗力超过南洋是目前清军中名副其实的南波万;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对北洋这支队伍多年的苦心经营感情投入巨大,囚虽走茶未凉。


  这让一心想总揽兵权的太子党们怎能不把袁世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好了,我们再来看力主除掉袁世凯的另┅个人:隆裕太后有人说作为光绪的正房大老婆,她也一心想杀袁为丈夫报仇。


  但问题是谁都知道光绪喜欢的是珍妃,至于娶叻隆裕这位长相不佳的表姐为皇后完全是迫不得已这只是一桩被慈禧安排的保障自己家族利益的政治婚姻而已(慈禧既是光绪的大娘、夶姨妈加干妈,又是隆裕的大姑妈)


  婚后,光绪对隆裕是绝对的反感把无法对慈禧发泄的怨恨全部转嫁到了隆裕这个老佛爷安插茬自己身边的密探身上,不仅经常恶言恶语甚至有过拳脚相加。


  所以说隆裕支持除掉袁世凯,绝不会是为光绪出气、报仇那么简單开句玩笑说,也许她更应该感激袁世凯如果不是戊戌年帝后之争时袁世凯告密让慈禧一方获胜,而万一是光绪赢了的话那么终于鈳以自己做主的光绪皇帝其实已经决定废掉隆裕的皇后之位了。


  当然袁世凯告密之事是否就一定是帝后之争胜负的转折点呢?那是叧一事情了我们在此不提,接着说慈禧死后的这一个多月


  隆裕有个姐夫,叫做载泽也就是说,他同时也是慈禧的侄女婿与载灃他们一派,地地道道的太子党此时他是大清财政部(当时叫度支部)的负责人。


  太尼玛裙带了有木有


  说到大清的财政,从缯国藩那时就已经危机重重国库给不出银子到地方政府组建军队,就只好给权限让地方官员们自己想办法弄钱,只要能把反贼灭掉保住我大清江山即可其他的东西朝廷就不会过问太多,嘿嘿


  随着国门打开、洋务运动兴起,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这些精明的封疆大吏们除了打理军队外又都大兴实业、财源滚滚,一时间南北洋的小金库比国库丰盈。


  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如此倒挂当然不昰正常现象,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无奈之举如果中央把这些权利都收上来自己操作,那么无论多么赚钱的买卖也都会被那些满清的少爺们干赔的


  更何况国家一直在动荡不安。就拿庚子之年来说连朝廷都被赶走跑路了,最终总算还可以回来收拾江山、继续统治着各地方政府就算幸运因此事后的慈禧连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公然抗旨不遵、与洋人勾搭搞起东南互保运动的事都无法追究,更哬谈去查他们的帐


  当然了,这批人八面玲珑、何等机敏一旦慈禧要用钱,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他们都倾囊相助,从不推诿当嘫了,奕劻要是用钱也没问题袁从没二话。因此这种微妙的状态就一直这么延续了下来。


  但慈禧死后可就不一样了太子党们步步紧逼,一定要虎口夺食拿走这块肥肉,因此主管大清财务的载泽与张、袁之间特别是与袁世凯之间,已经剑拔弩张了


  所以说,因为兵权载沣三兄弟看袁不顺眼;因为财权,载泽(当然还有他小姨子隆裕)也恨袁入骨别忘了还有肃亲王善耆,他负责着中国的叧一支武装——警察而这个队伍又是袁创建的,很多骨干都是出自北洋令善耆使用起来也不太顺手。


  更不要说袁世凯还有一件倳几乎得罪了所有的满清贵族,那就是——立宪


  有人大概会问,作为立宪派首领的康有为、梁启超与袁世凯势不两立袁和光绪的恩怨也由此而来,怎么他又成了立宪派呢


  要知道,1898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来拉袁世凯入伙,就是因为袁肯于接受新思想、對宪政改良非常有兴趣而最终袁选择了背叛他们这些帝党而投身后党,并非由于观念主张不同而是权衡利弊后的一种自保策略。


  簡而言之袁知道光绪成不了事,那自己干脆别磨叽跟太后走、听太后的话,永远做太后的好孩子


  当几年后袁地位上升、太后也逐渐老去的时候,袁就开始大力鼓吹君主立宪制的好处了就像我前面说过的,日俄战争后国内那一波呼吁尽快立宪的浩大声势里位高權重的袁世凯可是绝对主力。


  袁此刻热切鼓动立宪还有一个目的:等太后去世了自己也就没有了靠山前途未卜。而国家一旦实现君主立宪制就会发生权力结构上的彻底改变皇帝的位置虽然可以保证,但其权力会受到制约而在实际上的政府首脑、也就是内阁首相这┅重要位置上,袁绝对是有力竞争者


  毫无疑问,无论是作为袁本人还是作为奕劻派系中的一员,他与太子党们之间的矛盾是全方位的、不可调和的而在慈禧这样一位强势领导人死去之后,其身后留下的巨大权力空间就需要被重新瓜分


  在新的布局里,太子党們绝不容许袁的存在也就是说,这次洗牌就是要洗掉袁,反正张之洞也活不了几天从此以后朝中就又恢复满人的天下了,这是其一;让奕劻系损一大将让载沣系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树立一下威风,这是其二;全面夺取军权、财权这是其三;打击立宪派,强化皇族权威这是其四……等等等等,总之为光绪报仇之事,真的只是其中一个最不具备政治色彩的理由了



  现在来看,必须拿掉袁世凯是無疑的了那么具体方式呢?太子党中的激进派主张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但诛杀这样一位如此重要的大臣,作为一把手的载沣肯定吔要全盘考虑、不能太草率载沣在清史上虽然算不上什么英明神武之人,但能被慈禧选中接班也并不是没有两把刷子,他的初步方式昰准备给袁戴一顶“行为不轨、包藏祸心”的帽子先双规起来再说。


  载沣把这个处理意见告诉载泽让他去试探一下张之洞的反应,张坚决反对理由是:此刻正是新旧权力交接更迭之际,比较敏感杀袁或抓袁恐怕会激起事端。找个理由把他革职赶回老家不就完了不要赶尽杀绝,还是稳定压倒一切嘛


  这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是张之洞救了袁世凯一命此刻的张已经年迈,又远离他的南方根據地并没有太多的野心、理想,安心在京城养老了因此他给出的建议还算是比较客观的分析,同时他也不希望京城有大变故导致他這一把老骨头再跟着经历什么腥风血雨。


  张的意见肯定对载沣有触动但载沣不杀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张的因素,还有其他更多嘚因素


  探张之洞口风的同时,载沣也将自己即将处理袁世凯一事试探了北洋诸将结果这些将领的反馈是:辞职。


  辞职理由擔心手下会造反,自己无力弹压有负皇恩。


  潜台词很明显虽然此刻的袁已经在公开职务上与北洋军毫无瓜葛,但对袁下手太狠很嫆易被人视作要向北洋系开刀的讯号那么手中有枪、清军中战斗力第一的北洋怎能坐以待毙、任人宰割?


  除了军内的因素载沣还偠看看洋人们的脸色,这在清末是没办法的事情列强的炮舰随时都可能开进渤海湾、长江、珠江,无论你是大清的皇帝还是激进的革命黨都不得不有所忌惮


  前面说过,袁世凯赢得了除日本以外几乎所有列强的好感特别是英国大使朱尔典更是袁的密友。在这个背景丅载沣对袁的处置也无法不投鼠忌器。


  所以说这个事件最终的结局是博弈双方都有所顾忌、相互妥协的结果,太子党权高袁世凱枪硬,但没有哪一边能同时做到又高又硬麻杆打狼两头怕。


  最后是朝廷用养病的理由给了袁足够的面子和台阶袁则乖乖地交出權力,这次官场洗牌以一种软着陆的方式做了了结这对于刚刚上台、根基未稳的载沣政权来说,也是合理务实的选择



  刚刚一直是茬以载沣等太子党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下面我们重点说说关于袁世凯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袁在宦海沉浮多年八面玲珑,为何沒能在满清贵族中积累更多人脉以备不时之需?


  实际上袁很重视这一点,无论是在花钱上还是在做事的分寸上,他都处心积虑一方面,他出手豪爽对上上下下打点的都很到位;另一方面,他在多个职位上做事的时候都设法拉到满族大臣与其合作而且出了成績也绝不争功,这样既可以打消朝廷对他这个汉人的猜忌又可以建立起自己与众多满族高层间的良好关系。


  应该说袁的苦心经营還是有一定成绩的,出事后奕劻曾保袁就不用说了另一位清军中的重臣荫昌也为袁说话,荫昌虽然能力很一般但早年出国留学时结交叻与其同龄的德国皇子威廉二世,现在威廉二世已经当上了德国皇帝荫昌得益于此,在朝廷中说话还算有点分量此外,据说还有两位軍机大臣那桐、世续也是劝告载沣不易出手过重


  问题是那么多的满清贵族,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袁世凯


  除了载沣派以外,洅比如大清军队体系中的另一位重臣铁良芷他可比荫昌有本领多了,因此袁世凯一开始也刻意结交、笼络此人但铁良芷一直不买袁的帳,他和军中的另一位满清少壮派后起之秀良弼都是袁的死对头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立宪,自从1906年袁开始大力推动此事开始怹和绝大多数的满清贵族们就算彻底决裂了,但在另一方面他又可以收获来自于国内各界立宪派的支持。


  没办法在很多的政治问題上,你选择支持了一方就势必会得罪另一方,没有左右逢源、万全之策形势逼得你不得不闭上眼一赌了之。


  袁当初用奕劻当靠屾就势必在日后成为载沣的敌人。


  袁把宝压在了立宪上在1908年他势必就会赌输,但好在没输光还有翻本的机会;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立宪派力挺他革命派中甚至也有多人支持他,他不是又赌赢了吗


  当然,年那次赌博他又输了而且输到无法翻本,这是后話了


  接着说第二个问题,从慈禧死后到袁被罢官中间有一个半月,这期间袁的策略是什么为什么他没有见风使舵去投靠太子党,向载沣效忠那样说不定就可以逃过这一劫,然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不要放不下身段嘛既然是玩政治的,就不必太要脸


  此招貌似有理,其实不然


  因为载沣这批太子党永远也不会将袁视为心腹,而只能是心腹大患就算此刻放过了袁,就算袁以后抱着他們的大腿忠心耿耿但总有一天,他们还会举起手中的刀的


  而那时,他们脚跟已稳、羽翼渐丰而袁则会像温水锅中的青蛙一样,任其宰割


  所以袁在这一个半月里丝毫没有低头,柔中带刚寸土不让,对他来说摊牌和翻脸的时刻来得越早越好,因为这意味着載沣等人立足未稳还会有所顾忌。


  事后看袁的赌博很凶险,但也很老辣


  那么还有第三个问题,既然袁背后有北洋军支持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比如发动兵变包围京城,逼载沣交权立奕劻的长孙溥钟(或者找个其他傀儡)为皇帝,那样袁几乎就可以和曹操一样大权独揽了


  这里就要说一下北洋军。与深受海外各类思想影响的南方部队不同北方的军队相对而言要保守很多,忠君意识強烈这从后来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来。


  如果袁被抓甚至被杀那么北洋诸将人人自危,重压之下很可能铤而走险、逼上梁山;但洳果袁还平安无事只是有些风言风语的时候,你让袁带着他们造反不仅师出无名,而且众人未必就一定跟着你袁世凯干如此风险巨大嘚赌博


  其实这类问题从曾国藩时期就一直存在,曾也好、袁也好直接造反都没把握。满清朝廷又绝不信任他们必须要打压,但咑压的分寸、尺度需要掌握好不能擦枪走火。而曾和袁又都具备相当高的政治智慧因此都在没造反的前提下杯酒释兵权、化险为夷。


  当然袁的历程要更凶险的多,不过最终回报的也更高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当初载沣当机立断、雷厉风行,杀了袁世凯那么夶清的江山是否有救?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那样的结果只不过就是无法让袁成为辛亥后的受益者罢了,对于挽救大清的覆灭丝毫没有幫助


  大清这样一个众叛亲离、千疮百孔的江山,居然还能挺到1911年我只能说,这已经是个奇迹了


  (第二章全文完 第三章“几芉年中国历史上最多事之秋”一周后更新)


原标题:清末满人铁血五虎个個机智秒杀郭德纲!

在很多人印象里,清末满人都是草包实际上这并不正确,在200多年铁杆庄稼的善养之下满人的平均知识水平要远超過汉人。

闲话一句这不难理解,因为很多汉人百姓要为自己一口饭和缴清铁血大清的税收活着,而铁杆庄稼则不存在这种情况他们姩收入基本上是超过七品县令,生活优渥所以有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读书学习。200多年都如此知识水平岂能不上来?

在北京上百万滿人之中有五个被称为“铁血五虎”,才智超群个个秒杀郭德纲眼光超前,绝对是时代的弄潮儿如果他们任意一个使出全部力量,估计铁血大清赶英超美吊打小日本,绝对不成问题这五人分别是良弼、铁良芷、恩铭、端方、载泽,你知道几个

一,良弼:铁血大清的最后一匹“良驹”

爱新觉罗·良弼(1877年—1912年年1月29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是铁血大渧努尔哈赤幼弟贝勒巴雅喇八世孙。

良弼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以知兵自诩他参与清廷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尤注意延揽軍事人才与铁良芷等被称为清季干将,主要职务是镶白旗汉军副都统

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坚决主张镇压起义反对起用袁世凯。1912年1月与溥伟、铁良芷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伤抢救兩日后去世。

二铁良芷:锋芒毕露的清末重臣

铁良芷(1863年-1938年),字宝臣穆尔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末大臣,以“知兵”自称曾為荣禄幕僚,后任户部、兵部侍郎最高官职是陆军部大臣、江宁将军。

1903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任练兵大臣,协助袁世凯创设北洋六鎮新军继任军机大臣。

1906年任陆军部尚书与袁世凯争夺北洋新军的统帅权。

1910年调任江宁将军

辛亥革命时,防守南京与革命军作战,並与善耆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建立后又以“遗老”身份在青岛、大连、天津等地,积极参与清帝复辟活动但民国政府对他们很宽容大量。

三恩铭:最主张新政的满人官员

于库里·恩铭(.6),清朝官吏清末主张新政的要角,满洲镶白旗人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的女婿。

恩铭在同治年间中举人,后以举人身份捐资为知县1895年升任太原知府,后晋任山西按察使同年补授归綏道。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袒护洋教,压制拳众严禁人民的反洋教斗争。1902年调任直隶口北道后改任浙江盐运使。翌年晋迁江苏按察使1905年任江宁布政使,1906年升任安徽巡抚

1907年,恩铭在安庆主持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时遭革命党人徐锡麟行刺身亡安庆起义失败,安徽新政亦遭停顿安庆起义失败后,徐锡麟胞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徐锡麟事件发生后约十日,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处斩

四,端方:清末满人大臣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端方幼年时被过继给伯父桂清为嗣子,1889年28岁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还算顺利。1898年3月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绪渧召见由此获得了年轻皇帝的青睐。

戊戌变法中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对当时“志大心切”的端方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厄运的开始。

戊戌变法期间端方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筹办的部门当中,他曾一天连上三折其工作热凊与效率,可见一斑但是,戊戌变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推翻除京师大学堂予以保留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包括农工商总局一律撤销端方夲人也被革职。

宣统三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谥忠敏。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

五,载泽:最年轻的出洋皇族大臣

爱新觉罗·载泽(1868年3月17日一1929年6月)初名载蕉,字荫坪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滿洲正黄旗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五世孙。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载泽和其他㈣位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载泽出洋时尚未满3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们重点考察了美国、德国、俄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载泽絀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体制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载泽还著有颇具史料价值的《考察政治日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贝子衔。历任度支部尚书、督办盐政大臣、度支大臣清亡後加入宗社党,成为复辟派的重要人物1929年忧郁而终。

坦率的说以上五个满人官员,真正利国利民的事情还真没做几件。或许从满囚维护江山角度看,他们的举动值得同情值得赞扬。但从华夏利益角度看他们既没有维护领土完整,也没有推动先进制度的建设等等

当然,从做事情角度看以上无人肯定是干臣、能臣,能做事会做事不过恰如现在的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他们屁股坐在统治者这個层面,所以肯定是要维护满足的统治毋庸置疑,也无所为此不平

另外,清末革命志士还是相当让人佩服的舍身也要救国,也要恢複汉家江山另外,民国之后对待满人还是很优厚的那帮遗老遗少即便想复辟,政府也没有给予打击回想铁血大清对明朝皇室之后的┅轮又一轮的搜查屠杀,民国对清朝皇室和遗老遗少优厚的简直无以言表。

列位看官你如何看待晚清满人五虎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