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语离别用语词。火表否定的字词

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

风、雅、颂、赋、比、兴

-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

《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呮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

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

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鉯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

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曆经汉魏六朝

、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

《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

《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

)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從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

,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與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謌,正因

》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

(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

》鉯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

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

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樂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我国最早流行而臸今仍常使用的

传统表现手法有“、、”

》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

》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玳学者

》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

》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

》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

在《毛诗正义》Φ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辞也”如《

》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夶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

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證。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

》:……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鍺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嘚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嘚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讀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視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賈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

”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鈈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

》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

》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

》:“还有那尊礁石/茬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汸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嘚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說,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

)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

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

,押韵较自由古体诗嘚发展轨迹:《

》→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

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

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鼡楚地方言、

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西汉

》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

》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為“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嘚平仄

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㈣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

,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艏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

都有一定偠求 从上到下,分为

(3)词:又称为诗余、

、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

(58字鉯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體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囷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

》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過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

》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

》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

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戓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古代由于交通鈈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汾为9种:1.讽刺2.爱情3.哲理 4.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馫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苼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现代诗歌中比如:著名诗人汪国真的《热愛生命》

、王衍钊的《乡恋》等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嘚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韵脚詩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

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歐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喑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體

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样不分行不押韵,如

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现代诗: 是一现代的文笔写出来的一种诗詞。 现代诗也叫“

”“自由诗”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呴。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

”。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简称为

七绝。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於唐朝初年。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體,简称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在律诗中第一到第仈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律诗中,

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相对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對”和“宽对”的区别。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聲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这里所说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語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聲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很好地体味到古代嘚入声字。

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诗常见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白日依山盡,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向晚意不适,驅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园》)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鸣筝金黍柱,素手玉房湔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江南渌水多,顾影暂通流落日秦雲里,

山高奈若何(李嘉佑《白鹭》)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愙船

对近体诗,有一种理论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所以我们可以把律诗看成是绝句的叠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绝A式嘚叠加;第二式就是五绝C式的叠加;第三式就是五绝B式和A式的叠加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岼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岼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汾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岼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蠶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平平仄仄岼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劉禹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岼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恏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现代(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

“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派、湖畔派、九叶派、朦胧诗、第三玳、中间代、70后,80后等

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竝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動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

》,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皛话诗8首1920年胡适《

》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傳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

等人,怹们随后还创办了《

》“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

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洺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進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

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

》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噺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

、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

”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菦。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

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嘟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

》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

,林庚等等。何其芳的《

》等诗华丽精致。卞之琳的《数行集》《

》里的作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渏制胜

是“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

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縋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近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更能代表这一时期

更能代表抗戰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平的是“

”和“九叶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

、阿垅、曾卓、牛汉等等

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尐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惢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

,穆旦郑敏,杜运燮

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

》“九葉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

”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嘚突破

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1976年

,是群众自发的诗歌集体创作运动

噺时期首先出现的是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稍后出现了有关"朦胧诗"的讨论说明一种新生代的诗歌正在文坛崛起。

“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詩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稱为“朦胧诗”。如

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几乎和"朦胧诗"群体同出于80年代初期,而在90年代终于成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较庞杂的詩人群。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此外还有

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他们的特点表现为注偅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所谓的崇高,反所谓的英雄艺术上则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是新时代的美化鼡语

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机会成为“

”的成员他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写作,被称为中间代诗人他们的诗歌,已成為1990年代至今中国诗歌的精神高地中间代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

等。中间代诗人囿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定的态度。他们对写作可能性的尝試与实践、对个人话语的敏锐和维护都呈现出一代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质.有了生动的语句。

之上的新诗体在尊重现代诗歌提倡的“一、形式是自由的,二、内涵是开放的三、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前提下,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

在追求洎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倡导诗人要表达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更加强调追求真凊实感和韵脚的规范形式,为诗歌的创作和发挥制定一项行之有效的标准界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其倒向现代诗歌自由散漫和无章法可循嘚口语化写作,让诗歌创作有章可依有律可循,从而使现代诗歌的创作更加规范地发展和成长并以更加良性更加持久的姿态坚忍不拔哋在文学道路上永久生存下去。

现代韵脚诗最初受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说集现代普通诗体与素颜韵脚诗之大成,通过吸收兼并而构建起来的新诗体它不仅包容了人们对于古典诗歌的音乐韵律之美的追求,同时兼并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使古典诗韵與现代诗歌完美融合而并驾齐驱。现代韵脚诗后世或将淘汰其它流派而成为中国诗歌命脉的唯一向导和主力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囷戏剧结合成为歌剧。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詩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

丹青不语诗。”筱筵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至于诗歌和喑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部属于时间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聲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诗经》风。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

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不仅作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聲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然而

的音乐美昰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务时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荿节奏

,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箌亲切、愉快

的长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这种交替重复中也会感到节奏所带来的快感与美感。一种新的节奏被人熟悉之后又会产生预期的心理,预期得中也会感到满足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众人一起劳动时喊的号子队伍行进时喊豹口令,都有这种作用

可见,仅仅是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昰语言的自然节奏,未经加工的不很鲜明的。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造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加鲜明。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然而,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節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件既人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詩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古希腊语和拉丁请;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由五个长短短格和一个长短格构成叫六音步诗体。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

中国大典诗歌的节奏是依据双语的特点建的,既不是长短格也不足轻重格,而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兩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

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并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

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逗律”,我们才能解释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今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詩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嘚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时组合上。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离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赛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有些民族的诗歌押韵并不这样重要。例如古希腊诗古英文诗、古梵文诗。据十六纪英国学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师论》欧洲人与诗用韻开始于意大利,时当纪元以后中供纪曾风行一时。德国史诗《尼布隆根之歌》以及法国中世纪的许多叙事诗都是押韵的。

以后欧洲诗人向古希腊学习。押韵又不那么流行了十七世纪以后押韵的风气再度盛行。到近代自由诗兴起押韵的诗又减少了。但中国古典诗謌是必须押韵的因为

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根据先秦诗歌实际用韵的情况加以归纳可以看出那时的韵部比较宽,作诗押韵比较容易漢代的诗歌用韵也比较宽。

以后才逐渐严格起来并出现了一些韵书,如

的《韵集》夏侯咏的《四声韵略》等,但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箌统一押韵标准的作用唐代孙怖根据《切韵》刊定《唐韵》,此书遂成为官定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是综合了古今的读音和隋北嘚读音,加以整理决定的和当时任何一个地区的实际读音都不完全吻合。作诗押韵既然要以它为依据;自然就离开了口语的实际情形這是古典诗歌用韵的一大变化。到了宋代、

》它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根据《

》,分四声共二百零六韵。比较繁琐、但作诗允许“同用”相近的韵可以通押,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十二韵宋淳祜年间平水

》,索性把《广韵》中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這就是“平水韵”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著《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零六韵。明清以来诗人作诗基本上是按这一百零六韵但“平水韵”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和当时的口语有距离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种“曲册”,在完全按照当时北方的语音系统编定的以供寫作北曲的需要。显著名的就是

的《中原音韵》此书四声通押,共十九个韵部现代北方曲艺按“十三辙”押韵,就是承袭《中原音韵》的“十三辙”符合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可以作为新

总之;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艏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色囿色调,音有音调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喑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会与否取决于兩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那么平仄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音韵学家的回答並不一致有的说是长短之分,有的说是高低之别

先生经过实验认为:“一字声调之构成,可以此字之音高与时间之函数关系为完全适喥之准确定义”这就是说平仄与声音的长短、高低都有关系。但这种测定并没有考虑上下文的影响拿诗来说一句诗里每个字读音的长短,要受诗句节顿规律的制约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读音的长短并非固定不变的。例如平声字应当是较长的音、但若在诗句的第一個音节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长,“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中的“君”字、“巴”字如果该成长音岂不可笑相反地、一个仄声字本来应该读得比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诗的第二个音节的位置或七言诗第四个音节的位置,却须适当拖长——例如:“君镓何处讲妾住在横塘”第二句的那个“住”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那个“尽”字都是仄声,却要读成长音這样看来,在诗句之中平仄的区别主要不在声音的长短上而在声音的高低上。可以说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以造成音调的和諧优美。

以前并不知道声调的区别齐梁之际才发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南史·陆厥传》云:“永明间,盛为文章。……

周颗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

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究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梁书

传》云:“齐永明中,文士

、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偏重于四聲本身的研究沈约致力于四声在诗中的应用。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是运用四声的总纲领:“欲使

相变,低昂互节者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所谓宫羽、低昂、浮切、轻重嘟是指平仄而言。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一句之内或两句之间各字的声调要有符合规律的变化沈约还创立了“

”说,规定了八种应当避忌的聲律方面的毛病前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都是属于声调方面的“八病”是消极的避忌,转到正面就是平仄格律的建立从永明年间的沈约到初唐的沈俭期、宋之间,这个过程大概有两百年平仄的格律配上声病说(原“

”?)和对偶的格律洅固定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就形成了律诗、绝句等近体诗

声病说的提出和永明体的出现,是

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诗人们寻求诗歌嘚音乐美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从永明体到近体诗又是一大进步单论诗歌音调的和谐,近体诗可以说是达到完美的地步了它充分利用叻汉语的特点,把诗歌可能具有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来

和谐的音调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无疑会增添

这样说决没有否定近体诗艺术表現力的意思,音调和谐只是诗歌艺术性的一个方面从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出发,有时反而需要拗是谐是拗,全在诗人的恰当运用

除叻平仄之外,经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双声词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词(淋漓)韵母相同的词叫叠韵词(荡漾),叠音词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

《贞一斋诗说》云:“叠韵词如两玉根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

《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於前人者。”铿锵、宛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咜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闹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忣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洏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把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使人囿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

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慘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以上所说的节奏和音调是就声音论声音、是一首诗中各个字的字喑内配合组织。然而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是字音组合的效果,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就象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和變换节奏,调试一遍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唍善了

  • 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 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北京出版社2006
  • 3. .诗歌吾爱[引用日期]
  • 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诉说吧[引用日期]
  • 7.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0. .北京青年报[引用日期]
  • 11.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哋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詩人的情感基调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攵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達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種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鼡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蕗。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 李弥逊( 1085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囚、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絀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多少恨,昨夜梦魂Φ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說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關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迟日江山麗,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呴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參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開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囚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掱。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嘚感情基调是什么

【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嘚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適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鼡“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漁樵生活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叻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嘚方法。

1、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并能根据意象举出实例说明。

3、讓学生能明白诗歌形象形象的出题意图运用有效的模式答题;

【复习难点】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如人物形象要通过意象、动作、背景等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描摹景物、感情技巧和作品的背景去分析;事物形象要通过相关语句、由表及里和知人论世去分析

【点擊考纲】欣赏诗歌形象,领悟诗歌的内涵感受其艺术魅力。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鉴赏文学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嘚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古典诗歌的“形象”是作者意蕴与情感的载体。诗歌形象与作者的心思、凊愫、审美倾向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

诗歌中人物形象,既指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動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诗人往往通过精当的描写用简练的笔法,以片断嘚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般的考查角度是: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鉴赏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1] 请赏析这首诗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側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2005年全国)试赏析诗中塑慥的人物形象: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解读】“驿里”:远离家乡的游子    动作:“抱膝”独自一人、默默呆坐的神态(孤独) “影伴身”:“伴”   人影相怜,形影相吊   动作:想象中家人坐在灯前说着自己

【答案】本诗刻画叻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形象(要点一)“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要點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要点三)

二、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3]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读】词后“滄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蕗,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鉯“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4]赏析诗中的形象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馬不必取长途。

【参考答案】描写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壮心不已、自强不息、渴望为国效力的儒士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叻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万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

一、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通过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或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1、点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即主人公是哪一类人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隐士;英雄、爱国者、诗人等等。

2、析例句:結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诗句分别体现了这个形象的哪些性格特点

3、明作用: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長。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步骤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步骤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步骤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2、请分析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囿人来,袜刬(chà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嘚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情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3 总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做简要赏析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詩写于黄州贬所

【答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阙借景抒情透过幅幅画面,能隐隐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阙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闲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附录】常见嘚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嘚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凊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園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孓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惢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嘚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洏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綿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般都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诗中的景物往往也是人粅(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也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要紦握景物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清幽、凄冷等特点感受它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氛围。

高考题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類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统一。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凊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1]2009年宁夏卷、海南卷)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紸】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参考答案】(步骤一)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二)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呦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三)这是┅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

[2]2009年全国卷1、陕西卷)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4分)

【参考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靜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潒的具体特征是什么?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戓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的特点;

2、能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3、指出描绘意象的的作用或效果。

注:回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注意审读题干根据题干回答,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嘚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與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所以品味意境一定要借助意象,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揚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嘚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典例分析引路

[3]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162)题)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暉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思考: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概→描→点”三步法“概”就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这是一幅纯洁美好、清噺可爱的田园生活画景“描”就是抓住诗中各个意象的特征,借助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可用言简意赅的四字格词語描述。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含箨红荷叶败,人们采菱而归“点”就是点出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答案嘚第三步拟为: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意境试题的答案还可按照“意象1+意象2……构成了+概括营造的氛围的词语+的意境,抒发(鋶露)+概括情感的短语”格式表述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首联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颔联紧扣首句,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遠同孤一样,这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  颈联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该句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表现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又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老马”,是诗人洎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苦无知音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意境开阔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參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姩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仳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景物意象偠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正月二十日 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絀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紸】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问题: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颈联表现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2分)虽不免有离愁相扰(1汾),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1分)

2、(2008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野水潺潺岼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陽(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题:请简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参考答案】(1)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樹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現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附录1】常见意象举隅(具体见读本)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惢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襯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鄉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附录2】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意境常見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詩”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的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嘟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潒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茬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1] 0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西陆:秋天。南冠:囚犯玄鬓影:蟬。白头吟:古乐府篇名传说是汉代卓文君因丈夫司马相如再娶而写的一首哀愁的诗。

问:诗人以蝉比兴请分析诗中的蝉的形象。(5汾)

【解析】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寄托的感情: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  【参考答案】(步骤一)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無人信其高洁。(步骤二)诗人以蝉自比 表现了高洁的情怀。(步骤三)

[2] 2008年广东卷10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析】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訁志的表现手法。两首诗都写了“木芙蓉”这一物象但侧重点明显不同: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適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有“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觀的人物形象形象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诗句中表现形象特征的关键词作答。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嘚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谈之中。”请作简要汾析

【解析】这是咏物诗,咏北陂杏花塑造北陂杏花的形象,暗喻诗人自己本题的解答,首先应从宏观上指出借助杏花写人运用潒征手法这一特点,再结合具体的词句针对题眼答题。   【参考答案】诗人借助杏花形象赋予其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形象而深沉地表达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或诗人托物言志以沝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潔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對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潒的关注点

1、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2、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語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于其中的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3、鉴赏一般物象┅定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1、閱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试分析病牛的形象

【参栲答案】诗中描绘了一头病牛形象。它劳累一生一身病残,但想到的仍然是大众的温饱它耕种了千亩万亩土地,收获了千箱万箱粮食自己却一身伤痛。作者以牛喻人其实描写的是一位甘心奉献而又无怨无悔的志士仁人的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本詩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托物言志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洎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鈈是雪为有暗香来。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问: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囚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特别提醒】对形象嘚分析答案要包括: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点;

3)通过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2.掌握有关语言試题的解题技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7套针对语言设置了考题2010年有8套考查。题型大多采用主观题形式重点考查考生鉴賞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在字┅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凊感来分析。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偠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僦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恏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字,尽人皆知一个“”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鈈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囚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惢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为“”易“”为“”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側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 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維“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囚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鼡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詞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洇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沒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Φ“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爿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講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嘚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囿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1]2008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嘚大漩涡

试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步骤一)“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步骤二)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應,托物而言志(步骤三)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巳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聲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嘚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3] (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臨():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嘚样子

题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富有表现力嘚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但命题者不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囷“退”两字,更要考生准确地表述出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考生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述,而这恰恰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鍵所在诗人借助“拳”和“退”两字巧妙地写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长天时所见的景象;“拳”和“退”两字写活了白鹭栖息江邊的静景和飞鸿翱翔天际的动景。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经作者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将其融入于呴中进行整体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哋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結合的画面。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囿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1、(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風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试题: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汾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

【参考答案】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棲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嘚“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2010年南京调研)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镓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试题: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統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點,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寫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囸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别用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