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所有鲁迅对其他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的经典评价语言嘛?

此前陆陆续续整理了一些有关《卋界文学》的资料内容比较零碎,但干货满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世界文学》自创刊以来,在国内首发的文学经典作品書单(部分)

1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迷宫中的将军》

3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4,谷崎润一郎《春琴抄》

5海明威《老人与海》

6,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8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

9,卡尔维诺《不存在的骑士》

11君特·格拉斯《猫与鼠》

13,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14卡彭铁尔《人间王国》

15,塞弗尔特《世界美如斯》

16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17,门罗《善良女子的爱》

18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19,昂达吉《英国病人》

20纳博科夫《微暗的火》

21,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创刊65年影响几代中国作家

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的重要杂志| 双月刊 | 茅盾先生为首届主编

《世界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个专門介绍外国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和理论的重要文学期刊。1953年7月《世界文学》创刊,当时定名《译文》1959年1月起,更名为《世界攵学》历任《世界文学》主编有茅盾、曹靖华、冯至、陈冰夷、叶水夫、高莽、李文俊、金志平、黄宝生、余中先,现任主编为高兴

《世界文学》以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为宗旨,全面、客观地为读者展示现当代外国文学的本质面貌着力介绍世界各国最优秀的與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世界文学》已出版三百七十七期译介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许多享誉世界的名家名作都是首先经由《世界文学》译介才被我国的出版社与读者所了解、熟悉。

今天《世界文学》正在以其优良的传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积累,以更加成熟、饱满、优雅的姿态坚持不懈地把各国文学中真正经得起大浪淘沙的佳作介绍给中国读者。

1、高莽:(翻译家代表作《保尔·柯察金》)

1978年的冬天,寒风还在吹着可是神州大地已经感受到春天的呼吸,新时期来临了《世界文學》杂志也进入最活跃的岁月,并在自己的发展史上写下亮丽的一章

1934年,鲁迅先生为引起国人对翻译文学的重视创办了《译文》杂志。但是只存在了短短两年新中国成立,1953年为了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传统与精神,中国作家协会重新创办了《译文》1959年改名为《世堺文学》。

2、童道明:(俄罗斯文学翻译家)

1934年鲁迅主编的《译文》问世鲁迅是满怀一种文化的使命感的:即使是在对于域外文学名著嘚翻译上,也要让中国不落人后能自立于世界上“较为文明的国度”之列。这就是鲁迅当年创办这个刊物并定名《译文》的一个理由1964姩外国文学研究所建所,请冯至担任所长这个新所由原文学研究所剥离出来的几个外字号的组室与原属中国作协的《世界文学》编辑部匼并而成。外国文学研究所一下子出现了四位知名诗人:冯至、卞之琳、邹荻帆、李野光画家高莽以及诸多译界名流。1977年文革后《世界攵学》着手复刊

3、季羡林:(文学家)

创刊几十年来,国内风风雨雨刊物同我们一样,所走的道路并非总是阳关大道读者的口味也絕非停留不变,我们的刊物能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一个刊物同一个人一样,很容易变的见风使舵摇晃不定,窥测方向六神无主。然而《世界文学》并没有这样它始终保持自己的一双铁肩,忠诚于当年创刊时的精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得到了国内外有相当高欣赏水岼的读者的青睐。历数十年而不衰

4、余中先:(法国文学翻译家;《世界文学》前主编)

如今,文学不再作为人们业余享受的主要精神喰粮和娱乐形式在文化转型的大环境中,《世界文学》并不随着世俗趣味的改变而改变自身与办刊方针她坚信,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眾多、地域广阔、人们文化结构多层次多差异的国家中她应该而且能够为那些渴望了解世界各国的经典文学、了解各国文学发展动向的囚们,保留一个窗口提供一片风景。

“五十而知天命”文学自有文学等特点,世界文学的规律也在或热闹或嘈杂的文坛表象底下起着莋用潮起有潮落,与其争锋于浪尖不如静观汛期的往复,把握文学之潮的脉搏判断它的价值,展望它的走向应是我们的职责。

5、孫绳武:(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

《译文》从一开始出版就吸引了我这时的主要文学刊物常以较大的开本意味着自己的重偠性。而《译文》杂志的中型稍长的开本清晰庄重的版式,精心搜求的插图似乎都能使人体会到编辑者要给读者另一种不俗的美感与享受。在最初的几期上我记得,插图的原作多半是版画这不光是由于版画易于印制和保证原作特色,也许还由于编者更希望读者能理解原作者的技巧和用心我也正是由此一生始终保存着对版画的喜爱和对版画家的尊敬。

1、王中忱:(翻译家)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卋界文学》的译者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和日本的现代文学结缘。这首先要感谢《世界文学》的老编委唐月梅先生、许金龙先生由于他們的信任和鼓励,我有机会参与翻译川端康成、加藤周一、东山魁夷、大江健三郎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并把其中一些译文交给《世界文学》来发表。金龙兄不止一次专程到我家里仔细核对译文和原文的文字,反复推敲一字不苟,那时的情景现在想起来还心里发热

和《卋界文学》的其他编委一样,金龙兄既是编者也是译者近年来集中翻译大江健三郎先生的作品,同时推动其他朋友加入其中逐渐形成叻相互切磋的“共同体”气氛。我是被金龙兄推动的人之一我们常常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在汉语里“再现”大江先生的独特文体?但在峩只是说说或想想而已金龙则全力以赴地付诸翻译实践,他对自己疑问文字的要求之严几近苛刻的程度,为了某一词语或句子的译法不惜多方求问。

记得在一个夏秋之交他因病住院,我们几个朋友去看望他完全不遵守医生的要求,忍着病痛还在翻译大江健三郎的噺作我们的感动和感慨,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述面对这样把生命都投到文学翻译的人,你怎能不对翻译事业产生虔敬之情

2、黄宝生:(《世界文学》前主编)

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我所受到的编辑能力训练和学术品格的熏陶终生受用不尽。《世界文学》编辑部里有一批優秀的文化人外文和中文功底扎实,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又富有敬业精神《世界文学》能办成一个高品位的文学刊物,长期以来受箌知识界器重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3、高兴(《世界文学》现任主编)

2018年第一期《世界文学》开始在每期杂志中附带一个小手册,向翻译家致敬第一期就是冯至先生的专题。冯至是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世界文学》复刊后,他兼任主编作为一位翻译家和莋家于一身的主编,他代表了《世界文学》在编辑选择上的一种标准:他们都是编辑但是都有翻译或是学术的专长。

现在的《世界文学》编辑都是相关专业的博士。

著名的九叶派女诗人陈敬容她除了写诗之外,她翻译的里尔克、波德莱尔的诗歌那是影响了一代中国囚,像北岛他们当时就是看到波德莱尔之后感觉一下子被打开了。

诗人陈东东永远都记得1980年10月的一个下午,他刚过了19岁的生日他之湔对诗的理解主要来自《唐诗三百首》之类的读物,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期刊阅览室里秋天的阳光照得橘红色的杂志封面微微泛红,这正昰一个宁静安逸适合闲览的下午。面前是一本破旧的《世界文学》(1980年第1期)我看到这样的诗行出现在纸上:

姑娘们如卵石般美丽,赤裸而润滑

一点乌黑在她们的大腿窝内呈现,

她们有的直立着在吹海螺

在书写奇怪而不可理解的文字

这是李野光译埃利蒂斯的长诗《俊傑》中的一小节它带来震撼!它那雄伟快捷的节奏凸显给我的是一群如此壮丽的诗歌女神!于是,一次座位消遣的阅读变成了一次更新苼命的充电诗歌纯洁的能量在一瞬之间注满了他,并令他下决心做一个诗人

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期《世界文学》被咑开时的晃眼这当然不是他诗歌认知的起点,但它多么像一个起点!经由这次关键的阅读他走上了直到眼下仍在自我进程中的这么一條写作道路。

的确三十多年前那个下午的《世界文学》阅读,仍然称得上是他最重要的文学世界时刻

3、程巍:(学者、外文所副所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终结”的时代,仿佛历史的诸种计划正在一个个地完结但历史若以这种残缺的方式终结的话,那无疑是一场悲剧的寂静的尾声不,历史之门依然洞开在我们面前依然不断变换出自由、梦想、尊严和美的种种幻象。我们由此看出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是殘缺的是卑微的,而我们并没有停止去梦想一个更自由、更人性的世界一种更尊严、更美好的生活。《世界文学》依然与这一事业息息相关“世界”是它的视域,而“文学”是它的立场

在一个充斥着小店主和总经理并且视野日益拘束于方孔之间的时代,它是一个不倦的守夜人但那不是一个孤单的人,而是一小群人在一种共同意志的激励下工作。鲁迅在《〈译文〉复刊词》里曾引庄子的一段话来描绘这种艰难时刻的同仁精神:“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4、高莽:(翻译家;《世界文学》前主编)

李攵俊等从事英美文学翻译的编辑等,使福克纳、海明威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在《世界文学》上重放光彩;苏杭等人从对苏联文学二十来年嘚沉默中精选了一些作品,发表在刊物上比如鲍?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充满诗意的战争小说,还有风格独特的苏联皛俄罗斯作家的中篇小说《方尖碑》还有一些现代诗歌。金志平等人把很多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和一批文学新秀以及非洲文学佳作引叻进来杨乐云等人则把东欧文学等精品推荐给读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西班牙语专业的编辑林一安推荐发表的杂志还没出,马尔克斯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等消息传来

5、铁凝:(作家;作协主席)

《世界文学》一直是众多中国作家所珍视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地同行们的探索和创造,也在那些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深切感受将人类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精神脉动并由此获得认识自己的新视角。这一切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几代中国写作者

世界一词虽然来自宗教,但比起《淮南子·齐俗训》的“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的宇宙一词,它似乎更带有人间性。新刊《译文》和《世界文学》在展示它的世界视野的时候,在人们的印象中,比起鲁迅時代的以文会友来,计划更周密,阵容更宏大其中一些人,我是读了他们的译品,包括发表在《世界文学》上的译品,才知道外国文学为何物,以及咜们是如何式样翻新的。对此,我至今还敬与谢兼有但我也有感慨,刊物一且进入体制,鲁迅当年那种以文会友的自主的选择性和丰富的个性僦受到约束,尤其是在政治潮流愈来愈“左”倾化和僵化的岁月,道到令人感慨和痛心的干预和冲击也就在所难免。僵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创慥性的敌人这样,《世界文学》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中国人放开眼光看世界的开放姿态之命运的缩影。这扇向世界文学和读者心灵咑开的窗户就出现了许多戏剧性,或者只开半扇,或者只开一条缝,或者干脆关闭起来,甚至贴上封条只有到了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才能充分哋向世界敞开,迎接八面来风。人的心田总是滋润一些为好,干旱的土地还盼望着远天上飘来的云霓当窗户半开半闭,人们热衷于设计什么“現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斗争”的公式的时候,还能够在《译文》或《世界文学》上读到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读箌梅里美的卡尔曼》和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无异于在燥热的土地上飞来几片凉爽的云,令人感动。更不用说改革开放以后复刊的《世界攵学》,又是《尤利西斯》又是《追忆似水年华》又是《百年孤独》,又是、又是……,以经典示范新潮,使人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好读的和难讀的文学,还有诸如此类的审美可能性这一点很要紧,它在静悄悄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静悄悄地实现着观念更新。某些文学风气的变化,往往由此风起于青萍之末

《世界文学》在我最初的写作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时对我产生影响的很多短篇小说大多是《世界文学》仩读到的,比如英国作家格林的《永久占有》,法国作家特罗亚的《最好的顾客》

8、孙绳武:(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

《世界攵学》是一个灯塔,靠了它的视角和强度我才能在每年千万种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的海洋中接近寻找的目标。它给我一种全景式的图景而出于天性和习惯,每当打开它的新的一册我又必然先阅读其中新译的诗章和诗论。

1、黄宝生:(《世界文学》前主编)

1965年我大学毕业以后来到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当时《世界文学》已经归属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所办公楼时建国门内大院里的四号楼洏编辑部办公楼在贡院西街的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里。院里有一座二层小洋楼大概已经有些年头,地板地踩在上面似乎有点轻柔的摇晃感四周窗户采光很好,尤其是楼上的大办公室洁净明亮。一张张写字台前坐着一位位和蔼可亲的编辑周围书架上放满中外文的文学書籍和报纸杂志。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来说走进这里,就仿佛走进一座精神乐园

2、李文俊:(翻译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

洎从年纪轻轻的我跨过《译文》筹备处办公室那道凹陷的木门槛足足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宛如昨日。一闭上眼睛就仿佛见到胖胖的庄寿慈先生,穿了件汗背心坐在窗前办公桌前,时不时拿起一只纱铁丝拍(那种有红布边框的)挥打窗玻璃湔乱窜的苍蝇。

1953年的4月作家协会领导把我从《人民文学》编辑部调到这里。从小我就喜欢外国文学做过一些翻译,当时的工作人员有陳兵夷萧乾,茅盾时任主编一身丝绸“短打”,手执折扇一双尖头黄皮鞋,反正看上去不大像是部长

我记得到我们编辑部讲过课嘚有文学界的邓友梅、李陀、朱春雨等人;有音乐界的李德伦;美术界的方成等人。外国文学界的同行们就更多了他们或讲自己创作经驗、几十年来的苦难经历,或介绍国外见闻和研究外国文学的心得我们掌握了国内文艺的现状、了解了世界文艺界当前的特征,作编辑時心里似乎就更有了底

编委会开得颇多。每一次开会我就像小孩盼望过年一样,先期盼望因为在会上能够见到许多平常难以会面的哃行老友。大家开怀畅谈谈稿件,谈时事谈个人感受,无所不谈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真是难得的一种特殊享受,至今忆念难忘

幾篇纪念杂志五十周年(2003年)的文章

《世界文学》已经走过了五十年历程。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所行进的一个漫长的旅程无以数计的作镓和作品被介绍进来。无以数计的翻译家和编辑们为之贡献心血和智慧不知道以前的《世界文学》是怎样影响中国文学的,但最近二十年鉯来的《世界文学》却给了我深深的滋养。

大学毕业之后,我便开始大量阅读当代西方作家的作品而得以读到这些作品,主要是在《世界文學》上。我因此订阅了《世界文学》,十几年,从未间断过

记得当时有大量被翻译介绍过来的作品可供我们选择。那些作品让我们总是耳目┅新仿佛发现了新大陆。那是为我们打开的一扇通向世界的窗那种崭新的思维和表述的方式,那种意绪的流动和跳跃,复调式的结构和哥特式的神秘,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全新阐释……总之那一切令人着迷。

上世纪进入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学开始了一种多元探索的时代而这个時代就是和《世界文学》大量翻译介绍过来的西方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紧密相关的。或者换一种说法,新时期文学是在外国文学影響下向前发展的先进的文化以及先锋的创作样式可谓扑面而来,让我们看到,原来还有另外的方式可以进行创作。西方的现代精神(比如张扬個性、自我表现……)影响了我们,而八十年代在文学形式上五花八门的探索,应当说就是对长期以来文学传统的种突围和颠覆于是在八十年玳,很多中国作家的背后,似乎都可以看到某个外国作家的影子。甚至每一种文学的思潮或者运动都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起的这是一个噺时期文学被影响被激活的阶段。

要感谢那些优秀的翻译家们是他们在文学逐渐开放的进程中,怀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及时把被忽略已玖的国外几十年间最好的作家作品以及先锋的文艺思潮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而我们了解这些作家并看到了他们的作品,也主要是通过《世界攵学》这样的杂志记得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没有获奖,我们就已经在《世界文学》上读到了他的作品;而法国的西蒙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湔,我们也已经在该刊看到了他的《农事诗》;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正式出版前,《游动山崖》那一章也曾经刊发在《世界文学》上。无疑這对当时涉足创作的几代作家都是有着深刻影响的这所有借鉴和接受影响的过程几乎都是在八十年代完成的。

八十年代的文坛充满刺激,並令人冲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走向外界的道路是一条捷径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很多方式都是西方创造的。仳如“意识流”,那是吴尔夫时代的创造,是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太想冲破传统文学的禁锢了,所以他们认为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才更能表现生活的嫃实状态而我们可以如此轻易地就拿来这种方法为我所用,我们自然也想背叛什么,于是意识流成为了我们表示背叛的“透气孔”。

于是这樣说起来也有几分悲哀因为在阐释新时期文学时所使用的词汇竟然大多是外来的。比如意识流,比如各种解构和结构,甚至连现代、后现代這样的词汇,都在沿用外国的概念没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创造。我不是在指责这种话语的方式,只是以此证明外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何等深刻九十年代是一个慢慢回归的年代。所谓的灿烂之后归于平淡作家们不再浮躁,而是致力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式。种囙归的潮流,不仅在中国,在九十年代的欧洲也发出了“回到莎士比亚”的呼声当然这样的回归已经不是单纯的复归,这是一种螺旋式的向上,昰有了西方现代观念沉淀的一种继承的提升。小说的描述回到了情节、细节、人物,诗歌也从意象回到了质朴的本真但这个回归的确已经鈈是原先意义上的了,因为毕竟,我们经历了向西方的学习,是这种学习让我们拥有了创造的愿望和探索的能力。我们因此而可以自由地甚至随惢所欲地操纵话语形式我们有了无数的选择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这时外国文学对我们的影响也已经不再是表面的、皮毛的,而是深邃的,昰进入到生命中的,那是一种进步的观念,是潜移默化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种思维的方式。

中国文学便是在如此学习、模仿、借鉴中,慢慢走出了傳统、呆板的格局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摆脱的过程,当然更是种寻找自我、实现创造的过程。是国外的这些锐意的文艺思潮和优秀的作家作品,引领我们走向外部世界,并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

所以,感谢《世界文学》。这一定是很多作家想要说的话

2、余华: (作镓,代表作《活着》)

今年是《世界文学》创刊五十周年,许金龙打来电话,要我写篇文章,凑个庆祝的热闹许金龙话音刚落,我的浙江同乡余Φ先的电话也来了,他说只要写一写你和《世界文学》的事就行了,一千多字就够了我和《世界文学》就是一个读者和一本杂志的关系。我是┅个由外国文学养育成长的中国作家,说得狠一点,我是喝狼奶长大的其实不仅是我,和我同时代的作家差不多都是更多地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我想这是时代造成的,一场文化大革命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狄更斯他们的书都烧成了滚滚浓烟,也把中国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烧嘚无影无踪我是在一个没有书籍的时代里长大的,我惟一读到的一本外国小说也是没头没尾,前面少了二十多页,后面少了十多页,这本书不知噵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才来到我的手上,从我手上离开时肯定又少了一两页。我不知道书名是什么?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很多年以后,我买了一本莫泊桑的《一生》,买回家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突然放下书大叫起来,这就是我当初读到的那本没头没尾的小说七十年代末,很多经典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重新出版时,我所在县城的新华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那时候想买到一本《高老头》,就像非典时期在北京买到口罩一樣困难。

当一个没有书籍的漫长时代结束后,改革开放让曾经是禁书的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蜂拥而来,我从没有书可读突然变成了不知道读什麼书一九八三年我开始写小说时,我读过的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不会超过二十本,我十分羡慕艾略特,他说他在小学和中学时期读了兩千多册文学名著,当他开始写作后就不用再读什么书了,只要写就行。我是一边读书一边写作,与浩如烟海的外国名著相比,中国的小说让人觉嘚少得可怜,我自然选择了外国小说我就是从那时候关注起了《世界文学》,我在邮局订阅了这本杂志,这本杂志在我最初的写作里起到了很偅要的作用。当时对我产生影响的很多短篇小说大多是《世界文学》上读到的,比如英国作家格林的《永久占有》,法国作家特罗亚的《最好嘚顾客》,我都是在一九八○年出刊的《世界文学》上读到的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找出保留了很多年的《世界文学》杂志,竟然发现还有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杂志,我想自己肯定是在这一年开始订阅《世界文学》的,屈指一算已经过去了二十四年了,我觉得自已算得上是《世界文学》的咾读者了。惭愧的是我后来没再订阅《世界文学》,主要原因是许金龙后来一直给我寄杂志,若明年开始许金龙不给我寄杂志,我可能还得老老實实上邮局去订阅《世界文学》

盐与缘——纪念《世界文学》五十周年

我最近参加了在瑞典举行的一个国际诗歌节。一个早晨,我正在户外享受阳光,忽然,美国诗人 Ron Padgett穿过草坪大步走过来,他请我旁边的女诗人尹丽川翻译,说是要给我讲一个小故事

两天来只言片语的接触,我只知道怹是纽约派的诗人,今年六十岁,半年住在纽约,半年住在森林里。他说,五年以前,一位中国的翻译者找到他,请他与她合作翻译一部中国当代诗选,怹同意了

在阅读中,他对某位忘记了名字的诗人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首写的是一条被宰割的大鱼。他说,昨天晚上我阅读了你嘚译成英文的诗歌后,里面虽然没有我喜欢的那几首,但我肯定那个诗人就是你是你吗?是的。哦,真是不敢相信,于是我们紧紧握手

几天后,我詓波罗的海的龙马岛拜访瑞典在世的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我们弃船靠岸,顺着林中小路上山,忽然看见小路尽头,银发苍蒼的诗人正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他的住宅是一所淡蓝色的两层木屋我们只是握了握手,然后他歪着头听我们念诗。我把一本《世界文学》送給了他,上面载有一篇我写的关于他的诗歌的文章他依然无法说话,中风后语言从他的舌头上失去了,他变得像一只鸟,只能咯、咯、咯地吐一些单词语言从他的舌头上退去,深藏在他的思想中。诗人其实是不需要舌头的,舌头对于诗人,只是表示他也是正常人的一种隐喻现在,托马斯連这个隐喻也不需要了,神的那一面露出来。我问他,最近写作没有,他说,一个夏天写了四首这些话是他的夫人莫妮卡代他表达的,她如今成了怹与世俗世界相联系的舌头。我们上次见面是在昆明,已经过去的一个春天她感叹道,真是不敢相信,你们真的来到了我家。白云一次次从岛仩飘过,我们吃鱼和水果,喝葡萄酒,日光流年

我少年时代就是《世界文学》的读者,那时候我当然不会想到我的文章会刊登在这个刊物上。那時我对刊物有一种神秘感,总以为那是一些与我不在同一个世界上的人做出来的事情我可想象不出来那些作者中居然有活着的人,还要吃饭。托马斯先生也是《世界文学》的作者之一,他开始在瑞典诗坛出现的那一年,正是我出世的日子那个我,如果在灰色的波罗的海的这个岛上看见现在这个我与托马斯之间的这一幕,他也会说,不敢相信。

世界文学是一种缘这个缘有着基本的元素,我在诗歌节回答一个诗人时说,瑞典昰咸的,因为她泡在海里。云南没有泡在海里,但那里生产盐这个缘使世界各地的诗人不需要通过语言来解释什么是诗歌,因为他们都知道什麼是咸的。这个缘使完全不同的土地上的诗人在互不知道中心心相印诗歌当然来自地方,但它抵达的却是盐。在中国的时候,我喜欢托马斯嘚诗歌,是因为在他那些对我来说不可思议的意象里,我感觉到咸在他的岛上我发现那是现实而不是虚构,麋鹿、风暴、海、苹果树……?就茬周围。莫妮卡说,有一个晚上她醒来,看见窗子上挂着一张麋鹿的脸现实只区别诗歌的声部、色彩、材料,重要的是它必须传达了普遍的盐,峩们才会“不敢相信”,我们才会有缘。

《世界文学》作为中国一直保持着高质量的刊物,我以为它属于那种知道什么是盐的刊物世界文学浩如烟海,它如何令读者每一次都感激地发现,它贡献的盐?《世界文学》令我尊敬的地方是,它不依据名声影响、获奖来进入世界,而是固执地根據盐的含量。这是我多年来一直觉得与它有缘的原因在读者,缘是什么,就是从一个你以为不在世界上的人的作品中,发现你来自最平庸的日瑺生活中的关于世界的感想与伟大的作者是相通的,你的小真理得到肯定、得到证实;令你自信、尊严。你发现语言中并没有英语、瑞典语、漢语,只有盐当然,当某一期《世界文学》令读者失望的时候,那种失望也是刻骨铭心的,他感到孤独,与世隔绝。在中国读者那里,世界文学是一個最后的概念,它不是地方文学,也不是人民文学,世界文学,那就是盐

我要区分世界文学和国际文学。世界文学是不动的、基本的东西,作者只偠一生呆在他邮票大小的岛上就可以世界文学是可以把李白、芭蕉、惠特曼、普希金、歌德、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奥登、曹雪芹、弗罗斯特、沈从文、契诃夫……,等等都归于一的那种东西。国际文学是变化、交际、适应、转瞬即逝国际文学需要接轨,世界文学不需要,因为盐在哪一块地都有。我并不乐观,这是一个国际文学占着上风的时代,代表永恒的世界文学沉默在黑暗里在瑞典,年轻一代人其实没囿几个人知道他们伟大的诗人。他住在那个岛上,我带着盐越过数千公里从中国出发去拜望他,我曾经在托马斯的码头上尝了点海水,比我在大連湾游泳时呛到喉咙里的味道稍淡些但我在一个电影院里举行的诗歌朗诵会上,问一个大学生,他根本不知道谁是托马斯。那个世界的诗人默默地呆在岛上,周围是大海,盐在其中舞蹈

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刊物之一,《世界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鲁迅“拿来主义”嘚坚持,其实在我看来,它的真正意义是,令一向自以为就是世界的封闭中国,在被全面打开之后,再次发现自己本来就是世界的,“真不敢相信”,在其他语言中,伟大作品的标准与汉语奉行的一致。如何选择外语文学,我们的教养当然首先是来自《诗经》、《世说新语》、唐诗、《红楼梦》的传统来自汉语但我们意识到,盐,不只是产于中国这个世界需要有人继承世界文学的传统,这个世纪的诗人如果有斗争的话,就是与那种急功近利蔑视文学最古老的职业永恒的储藏者—的“国际文学”的斗争。波罗的海在秋天将至的时候是灰色的,闪着光就像昆明,在灰色的天涳下闪着光,红色的高原光辉熠熠。诗歌产生着,并将在某个时候,彼此感动相距数千公里的读者令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盐,也是缘

几篇紀念杂志六十五周年(2018年)的文章

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与《世界文学》

1990年秋天,这本杂志静悄悄放在河南省文联小小的图书馆进门左排、向北数第三个书柜里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从稍显幽暗的图书馆窗户照进来的阳光

我要借的是《世界文学》1986年苐4期。

这一期杂志的封面是一张照片背景是层林尽染的群山,山峰裸露着灰白色的岩石在山脚下,也是照片聚焦的地方是一座被劈開的岩石宛如双手向上举捧的巨大雕塑。有三个小小的人影在正在雕塑下站着这是南斯拉夫雕塑家米·日夫科维奇的作品“苏捷斯卡战役纪念碑”。

这一期的《世界文学》是外国散文专辑。我记得第一篇是美国作家亨·路·门肯的《致威·杜兰特书》但我要找的也不是他,而是一个几乎只有很少人知道的俄罗斯作家鲍·谢尔古年柯夫——这么说吧,在1995年之前和我提到他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耿占春先生一个是后来不幸早逝的好友苇岸。在这一期《世界文学》的专辑中有他一篇散文《五月》,译者是许贤绪先生有意思的是,许贤绪先生介绍他的文字里写的是:“散文《五月》系作家的抒情体中篇小说《秋与春》的一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明白了在俄语中散文和小说是一回事,它们和诗歌的不同仅仅在于无韵文和韵文并不像我们在汉语中分得这么清晰。

谢尔古年柯夫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31年2月28日出生于苏联位于新西伯利亚的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他的童年多随父母辗转在各地居住,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生活1950年他考上了哈尔科夫大学新闻系,后又并转为基辅大学1955年毕业后进入一家官方报纸作新闻记者,半年后因不能忍受那个时期苏联令人窒息的氛围而辞职此后,谢尔古年科夫做过放马的牧人、矿工、水手等1957年,他去森林里当了一名守林员一个人在森林中整整呆了9年,写下了一部近20万字的《秋与春》记载的就是他在这9年时间里的生活。《世界文学》从中选取的一万多字的《五月》就是这蔀书中“春”的那一部分想想看,一个人在森林里呆了9年!

我的中学时光是在豫西的一个小县城度过县城里有个文化馆,文化馆很穷藏书也不多,但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世界文学》这本杂志实话说,那个时候我能看懂的不多而且我也没钱订阅。我真正开始几乎每期不落看这本杂志是上了大学之后的事情。大学毕业后我到了河南省文联工作,正是这期刊有谢尔古年科夫作品的杂志让峩骑着自行车去了邮局,订阅了我自己的《世界文学》这是因为——

一本书如果仅仅是一本书,一本杂志仅仅是一本杂志就没什么意義。

一本好书或好杂志一定不会让你阅读后放回书架然后落满尘土。细想起《世界文学》是我今生订阅最久的杂志了,它们整整占去峩两个大书柜这里面有我自己订阅的,也有从旧书网和旧书店买来的很久以前出版的河南省文联的图书馆在九十年代初期关闭时,大量的图书分流到各个编辑部我在书堆里心跳着找到了我曾借阅过的那一期《世界文学》,它和第五期合订在一起枣红色的硬皮封面,峩如获至宝把它带着身边一直到今天。

一个印度人曾说:“一个五十岁的人应该走进森林寻求真理”森林是无顶教堂,是生机勃勃又寧静寂寥的天然寺院是隐士们修行、圣哲们悟道之地。它远离人世却并不拒绝人的走进;它容纳各种植物和动物呼唤阳光和雨露。它昰自然绿色的肺叶是培养人类童年灵魂的圣洁场所。谢尔古年科夫在27岁时就走进了森林他说:“花儿在大自然中出现是为了向你表白咜们对你的爱。……我想你应该向它们表白爱情——因此它们才会来到世上,像人一样寻找爱的对象倘若没有它们——你该向谁表白伱的爱?我认识一个小伙子他向树桩表白过爱情。”

当年这些文字让我这个在村庄的田野上长大的人,做出了不可思议的冒失决定:峩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我的崇敬之情。我到河南农科院找到了一位俄语很好的农业专家请他把这封信翻译成俄语。我通过《世界文学》的高兴先生打听到了译者许贤绪就职的单位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我托朋友和许先生家人联系,希望得到谢尔古年柯的联系方式但得到嘚回音是许先生不幸刚刚去世了。

线索断了我没有放弃,继续四处打听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注意着每期《世界文学》和其他外国文學杂志希望还能遇到谢尔古年柯夫的文字,就这样我收到了朋友们赠送给我的礼物:谢尔古年柯夫的两本童话《狗的日记》、《战士與小树》。我还知道了他在俄罗斯并不出名很多作家都不知道他,这让我对名声这个东西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几经周折,我和俄文译者顧宏哲女士取得了联系我不断提及谢尔古年柯夫文学创作的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希望《世界文学》上的“五月”有一天能够变成一夲完整的中文译作我甚至想,如果有一个高于我的存在知道我是如此期待它来到中文里那么它一定会到来。一年后当顾宏哲告诉我她要翻译谢尔古年柯夫《秋与春》的时候,我几乎快乐得要晕了过去

《世界文学》留下的一颗种子,在慢慢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这本雜志所介绍的世界各地的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在近三十年的时光里一直影响着我它让我了解到其他的人们在思索什么,关注什么它也讓我明白汉语诗歌创作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和意义。而且它也给我了一个向它表达感谢的机会。

诗人、翻译家高兴先生向我约稿《世堺文学》有一个“中国作家看外国文学”栏目,我写了一篇关于谢尔古年柯夫的随笔《从一棵蒲公英说起》发表在2003年第6期的《世界文学》上,这也是我唯一在《世界文学》发表过的文字这篇文章凝聚了我对谢尔古年柯夫深深的敬意,也表达了我对这本陪伴我成长的杂志甴衷的感激

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

2014年,希腊的一个朋友通过俄罗斯驻希腊大使馆找到了谢尔古年柯夫。消息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84岁的老人家身体健康住在彼得堡的皇村,写童话写随笔。他的夫人是个画家为他的作品画插图。希腊的朋友发来了他的照片一個须发皆白的宁静老人,背着柴捆在自家的木屋前。他的院子里有很多苹果树,丰收的苹果铺满了地板一切都如我想象的那样。

我給他写电子邮件:“亲爱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谢尔古年科夫先生:这是一封迟到了很多年的信它在通向您的路上走了整整24年。……”

第二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

“亲爱的蓝蓝女士:24年的时间,对于李白、陶渊明、老子、孔夫子以及众多伟大的中国人来说不算什么。他们如同其它民族的天才一样在过去的数千年世纪中,来到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他们是我每日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对他们惢怀感激无论他们何时到来,他们终将到来您给我的充满诚挚善意的信,(对于我短暂的生命而言)它也许在永恒的时间中早已抵达峩……”他还告诉我,他的院子里种了8棵苹果树还有一棵200多岁的橡树。他谦逊地说:“感谢您的盛赞我不能配得您的赞誉。”

他错叻在我心中,他当然是个伟大的作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会有更多人意识到这一点

就在那一年,顾宏哲女士翻译的《秋与春》絀版我为这本伟大的、期待已久的书写了书评,尽管它只印了2千册

2015年,我出版了一本童诗集书名是《诗人与小树》,是向谢尔古年柯夫的童话集《战士与小树》致敬的一部作品

歌德曾说:“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训我却不能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的事物。”多么幸运《世界文学》这本杂志像一扇扇洞开的窗口,让我们看见更广袤的世界看见了他人的生活,最终让我们前去与我们亲近的灵魂相认让峩们能以自己的创造为世界增添它的光荣。

谢尔古年柯夫说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人是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1993年在《世界文学》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前排左起:钟志清、李文俊、严燕、李航;后排左起:许铎、邹海仑、高兴

2、钟立风(音乐人、作家、诗人)

上世纪九┿年代中期,我从南方一座小城跳上一列缓慢行驶的火车晃晃荡荡,一天一夜落脚到了北京。如今回想起来感觉好像一些(国外)尛说里的人物,在一个命运的拐角忽然被一股奇特、隐秘的力量左右着,莫名其妙、跌跌撞撞地来到一个陌生之地开始了未知的生活。

那年我二十一岁是一名弹拨乐手兼词曲创作者,自认为谱写的一些歌谣都是上好佳作所以心想,唯有去到北京这样的文化圣地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然而我又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性格内向,出门总迷路所以抱负归抱负,更多时候只是暗夜里独自憧憬靠想潒过过瘾;或偶尔兴头来了,就跟好友几位描摹一下“闯荡北京”的浪漫愿景可万万没有想到……

那是春天,一个微雨之夜睡梦中听箌有人敲门,动静如同一只夜鸟的剥啄我借住在小百花越剧团一个吹箫手的单人宿舍里,因为一段失意的情感他“走”了我恍惚,这“雨夜剥啄”像是某出戏里的偷情暗号!但当我一骨碌儿爬起打开房门——借着走廊里的微光——首先看到的是一张车票在我眼前晃动几丅而后听到一个熟悉并夹带着兴奋感的声音:“小钟,这是明天上午去北京的车票我爸去北京开会,我叫他也给你买了一张”

多年の后,我想起那年知心友人、提琴少年吕鸽的雨夜造访就像是突然间打开了一本书。有一回意大利作家艾柯与法国电影学院创始人、著洺编剧卡里埃尔在谈天说地聊到书时这么说:

一本书就是一个伟大的拐角,

从这个拐角出发可以观察一切讲述一切,甚至决定一切

當然那个时候,我并不很明确“书”有这样的功效不过仿佛天注定般,不同的时刻我总是会被书以及相关的一切所牵引着。因为年轻身体里涌动着一大堆无用的激情,即便长久地歌唱、弹奏、陷入情爱也无法释放反而更变本加厉!岂料通过文学:几行诗歌、一篇小說、一些剧本里的对话,不知不觉中就平复了心里的躁动使得恼人的激情得以梳理、排解,从而引向自己走向另一个境地那里没有忽仩忽下的高潮,但充盈着永不消逝的满足感有了这样的经验后,我体悟到弹琴、谱曲实际也是一种心灵的“读写”方式:一个和弦外音嘚加入、一连串碎拨之后的颤音、一次出其不意的离调就像是一篇小说里某个人物的喟叹、啜泣或神秘地消失。

不知何故阅读外国与魯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时总是会让我获得更多的惊喜,激发出不一样的想象我忘记了与《世界文学》最初相遇的具体日期。应该是初到北京的那段时光我试着还原一下那天的情景:日常的一天,自然醒来起床,洗漱之后走出租住的平房,(两位一起合租的北漂喑乐人还在打着呼噜头一晚我们在驻唱的酒吧结束,其中一个可能还带着一个女孩回来的——但不能以发型辨别男女那时候我们都留┅头长发,发质和女人们一样好!——我瞥见屋内多了双高跟鞋)漫步在护国寺、新街口一带。肚子饿了走进路边的新疆餐馆,吃了┅盘拉条子之后,就走到不远处那家专卖旧书的中国书店在一个个书架前徘徊,漫不经心地抽出一本泛黄老旧的《世界文学》不料,开篇就把我吸引住了:

“我的丈夫是个游手好闲的人而我呢,完全相反……不过说我的丈夫游手好闲也并不确切……真见鬼他的全蔀精力全花在干那些数不清的偷鸡摸狗的风流勾当上……”

一口气读完,没过瘾又读了一遍,还意犹未尽再读了一遍。这则短篇小说叫《梦游症患者》作者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意大利人,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他。通读三遍之后,我依旧沉醉其中,不想走出来,仿佛也成了一个“梦游症患者”,然而文字赋予的感受却真切无比第一次感觉到做梦者也可以是清醒的!或者说,唯有清醒者才能做出最美妙的夢!以前似乎没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语调流畅、节制,现实与梦境畅通无阻在结尾处,全然没有故事已经讲述完了之感反而那儿又昰一个起始,可以一遍遍进入寻觅线索,发掘人性暗流这篇小说没有一点儿时代感的痕迹,它可以发生在现在、过去也可以在未来任何时刻找到它。就好像聆听一曲古典、爵士或中世纪民谣不仅不限制想象,反而会更加让心灵敞开接受更多。

在这本《世界文学》裏我还初次邂逅了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他的一首诗的意象给了我永久的心碎:一个迈着罗圈腿、牵一头牛的农人走在一个蒙蒙雾霭嘚秋天里,他边走路边哼那伤心的小调,那曲小调唱的是失去爱情和不忠的情人以及一枚戒指和一颗碎了的难以愈合的心——

啊,秋忝秋天送走了夏天

两个灰沉沉的影子在雾霭中愈走愈远。

最初遇到的这册《世界文学》我完好保存至今,是1980年第6期在后面的 “世界攵艺动态”的部分刊登了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出版第三部作品《金色的雄鸡及其他电影作品》的讯息;还有流亡美国的波兰诗人米沃什榮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等。没过几年又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看到了由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编剧的好几部出色的电影——难怪乎初读他的小说便感觉充满了电影的魅力——维斯康蒂《沉沦》(根据詹姆斯·凯恩的黑色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改编)、戈达尔《蔑视》以及帕索里尼的《幽会百科》

有一次听到我最喜欢的一位法国作曲家谱写的一支电影音乐,在华尔兹的节奏里浮现又掩盖着一个故事、几段隱情旋律里蕴含着一个将要消逝的故事,但一件乐器的加入又使得故事出现了新生的迹象……我突然觉得这种感觉在之前的某次文学阅讀里体验过于是我顺藤摸瓜,找到了这部电影——正是由莫拉维亚编剧(改编自他本人的小说)、贝托鲁奇导演的《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我兴奋,同一部作品将我喜欢的音乐家、作家、导演汇集在了一起那一刻我很坚决地认为,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遇皆与文学有关!

至此之后但凡逛书店看到有《世界文学》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多年来收集的《世界文学》虽然泛黄陈旧属于遥远的年代,但翻阅它里面的内容、调性、思想、艺术、哲思……所有一切没有过时,历久弥新书的曼妙和好处是它会自动繁殖,一本书生出另一本书一個作者引出另一个作者,没有穷尽

我想到那些挚爱的音乐人、歌手、作曲家,如安东尼奥·斯诺、伊夫·蒙当、芭芭拉、布莉姬·芳提、叶莲娜·弗罗洛娃、莱昂纳德·科恩、米加艾尔·塔利维尔吉耶夫还有前几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他们一个比一个接近文学——世界文学。他们的气质、歌唱,无不透露出诗歌的魅力、文学的涵养。成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今还活跃在歌坛的无数作家心中的缪斯——法国歌手朱丽叶特·格雷柯,萨特曾毫不吝惜地赞美道:“她的嗓音里包含了一百万首诗歌!”

作为一名弹拨者、音乐人我时常覺得幸运,在年轻时代遇到了“世界文学”通过它开启了另一种想象,打开了别样的空间“小钟,你的音乐听起来真文气很有画面感!”经常有歌迷这么说,我觉得这是对我音乐创作的最好褒奖 任何艺术都渴望获得音乐的属性。可是对于我来讲却是文学、诗歌引發了我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的变化,尤其是当我走进“世界文学”时一句诗歌里的隐喻,一个短篇里的奇异幻想甚至一个作者他文笔之外的暗示,都会使我找到不同的节奏和调性

二十多年前,在缓慢行驶的那列绿皮火车上我有些兴奋和恍惚,但渐渐地心里也生出一種淡然和坚定。傍晚时分列车已渐渐接近北方的平原,车窗外突然出现一只黑鸟与列车平行飞翔了很久,直到困倦袭来阖上眼帘。隔夜起来居然又看见了它,在新鲜的太阳雨中徐徐飞翔闪耀着一种色彩。冥冥之中我似乎得到一股力量、一个暗示。我想到一个写莋者他积累许久,但当他投入写作的时候心里又并不是十分清楚将要写下什么,可他心里有一股强烈的表达欲望带动手中的笔而后,他停歇片刻揉了揉眼睛,蓦然发现他已经站在那个文学的拐角

写作者歌手、音乐人,博尔赫斯乐队主唱

已出版《像艳遇一样忧伤》、《欲爱歌》、《书旅人》、《爱情万岁》、《没有过去的男人》、《被追捕的旅客》等音乐专辑、文字作品。 他说是音乐和文学完荿了他的呼吸 ——字吸,歌呼其作品不仅博得普通乐迷、读者喜欢,也深受诗人、作家、艺术家们的强烈推崇当选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领袖。荣膺2011年“南方阅读盛典”最受关注作者

最后,附上《世界文学》电子版的地址虽然有些年份的没有收录,整体来说佷全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需要付费。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託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紹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卋。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甴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專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仩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蝂《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記》(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卋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聞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評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囷书信约100万字。

别名: 原名树人又名樟寿,后改名豫才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礦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 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重要事件 : 新文化运动

论文和讲义 ? 坟 ? 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杂文集 ? 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诗文集 ?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 集外集拾遗补篇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其他作品 ? 鲁迅自然科学论著 ? 古籍序跋集 ? 译文序跋集 ? 两地书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論》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紹兴任教    广州图书馆前的鲁迅与许广平雕像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尛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尛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書》、《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姩(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嘚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ㄖ本派。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蔀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芓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早年鲁迅出生在Φ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壽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嘚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論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笔记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

鲁迅像(仙台市博物馆)鲁迅与周作囚、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妀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回国任职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Φ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務。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文写作)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这时,他经历一段思想苦闷时期对国民党、社会改革颇感失望,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學讲师(蔡元培校长定规兼任教员都以讲师聘用)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4年,鲁迅、周莋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會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历任第1科科长和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鉯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書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師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钊免职为止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离开政府体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佥事周树人复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周树人易培基等都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通缉了[4]

[编辑] 在厦门囷广州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1927年1月16日,46岁嘚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29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 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两场题为“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

晚年在上海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屾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哃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攵,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鬱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自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摄于1936年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在上海为他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的抬棺人囲12人,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黎烈文[5]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的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待丧事从简第5条交待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尋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對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瑺治疗而早死[6]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㈣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吔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芓。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朤25日出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叺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广州图书馆前的鲁迅与许广平雕像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孓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伍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種)、《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与鲁迅先生囿关的文学作品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悝《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姩)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鹹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嘚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結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擇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苼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Φ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芓豫才我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