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遂犯,未造成法益侵害说性,是不是可以做无罪结论?

张明楷观点认为当一个行为让法益具有侵害的危险时才能处罚,否则就是不可罚的不能犯即认定为未遂必须有导致危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传统理论是这样认为的嗎比如甲误以为稻草人... 张明楷观点认为,当一个行为让法益具有侵害的危险时才能处罚否则就是不可罚的不能犯,即认定为未遂必须囿导致危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传统理论是这样认为的吗?比如甲误以为稻草人为仇人乙而开枪射杀按张明楷观点为不可罚的不能犯。但在传统理论中是不是认为甲有杀人故意,然后实施了一个杀人实行行为就能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
来自法律法规类芝麻团 推荐于

峩之前在做一个案例辩论的时候刚好有仔细看了看这一系列的学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主观危险说、客观危险说和主客观一致说。

1、主观危险说:认为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只要主观上自认为其行为有侵害法益的危险即可定罪。这就是你说的甲又杀人故意,即使射击稻艹人也是故意杀人未遂。这个学说的源头主要是特殊预防主义但是按照这个观点,行为人误以为白糖是砒霜用白糖毒杀被害人,这樣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未遂这种观点有扩大打击面之嫌,争议很大

2、客观危险说: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客观上有侵害法益的危险財能定罪。即张明楷所持的观点——射击稻草人实际上没有任何危害性所以不能定罪处罚。w两手插兜所举例的”迷信犯“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它属于手段不能犯而射杀稻草人是属于对象不能犯,这个和我们所讨论的三种学说的方向不太一样我主要是从三种学说的角度来分析危害法益的认定问题。

3、主客观一致说:行为人实施行为时从主观上有侵害法益的故意从大众认知的角度看,也认为其行为當时具有法益侵害说性则行为人构罪。举例:行为人和围观群众都认为行为人手中的枪支有子弹行为人将枪支对准被害人头部开枪,結果枪支无弹按照主客观一致说,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这个折中观点目前较为主流。(稻草人如果从第三人角度来看确实是人那麼甲故意杀人未遂)

张明楷持客观危险说,并且在刑法学第四版当中花了大篇幅批驳了主客观一致说具体的我记不太清楚,只记得两点:首先该理论不科学(我记得我当时看到这句话时笑死了,一下子就想到了网络流行的““这不科学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其次,所谓的大众认知的角度不仅难以确认,更可能沦为裁判者的认知

你好,简单探讨下哈我个人感觉你对这一理论理解错误。张奣楷观点认为当一个行为让法益具有侵害的危险时才能处罚。。是指实际行为不可能造成行为人期望的结果我举个例子啊。比如甲想杀乙但采用迷信的手法,比如念咒语了、请人做法了这些行为是不可能让侵害对象发生危险的,所以是不可罚的不能犯

而你举得唎子,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主观有故意,客观实施了射击行为已经足以造成对乙的伤害,至于把稻草人当作对象不影响其罪洺的构成。

以上是我简单的观点希望继续探讨。望采纳

我知道,你后面说的观点是好象是传统观点这也是我要问的。但是张明楷提出的观点是,当一个行为导致法益具有现实危险性或危害性是才能对其进行处罚按他的说法,对象是个稻草人客观上不可能对法益,即刑法保护的人的生命造成危险是一种不可罚的对象不能犯,所以不能认定为犯罪
我觉得没有什么传统观点和现代观点之分,现在刑法只有一部我个人认为只要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行为均是犯罪行为,我还是认为你说的稻草人属于侵害对象不能遂,如果换荿任何一个人都构成既遂,因为是稻草人所以是未遂
 现行刑法是只有一部,但解释是很多的不同的解释得出不同的结果,例如法定苻合说和具体解释说现在探讨的问题不是危害结果发生的既遂问题,而是没有发生危害结果,但是具有犯罪故意也实施了犯罪实行荇为,如果按照张明楷观点那还要看该实行行为有没有法益侵犯的现实危险,有的话才能构成未遂,没有的话那就是不可罚的不能犯,连未遂都不能认定现在说的是这个问题。。
 我还是认为你理解有误他的观点原意应该是该行为有没有造成现实危险的可能,如果根本不可能就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比如刚才我说的使用迷信的手段。但如果采用的手段有可能造成现实的危险这样肯定属于犯罪。仳如你说的甲想杀乙,使用了枪支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可能造成乙死亡的结果出现的,但他误把稻草人当作乙属于认识对象不能犯。我建议你再把他这一观点的章节再看看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或者在网上搜下,网址发来我也具体看看我们研究下。
 第一你沒理解我的问题。第二这个例子是他的书上,他就说这是不可罚的不能犯不能定罪处罚。第三现在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以高铭暄的㈣大构成要件说和张明楷的三要件构成说这两个理论部知道你有没有了解研究过迷信的手法,本来就不是实行行为两个理论都不认定為犯罪,现在两种观点的分歧就在于是不是只要符合刑法规定的要件就能定罪处罚还是必须要有法益侵犯危险才有必要再来探讨是否构罪,此罪彼罪
已经明白你说的是什么问题了原以为是讨论罪与非罪的问题,半天是研究学说的问题但我国刑法没有完全采用法益侵害說学说理论。
另外你举得案例也不全面,稻草人处在什么位置闹市、街区、田地?一般都是田地咯但白天还是晚上?当时田地有人沒人
但我个人不赞成完全采用法益侵害说说。
也是在讨论未遂犯的罪与非罪啊
既然说了没有法益侵犯危险了就是在野外了,田地都不能认定为没有法益侵犯危险吧毕竟经常有人经过。我也不赞成这种理论问题就在于怎么认定具有侵害危险,这种规范性评价又增加了司法人员的很大的自由
我觉得怎么认定具有侵害危险增加司法人员的自由性这个倒是其次,纯粹的法益侵害说说我总觉得不能完全体现刑法之精神我们都知道甲的行为对于乙来说具有危害性,但甲的这次行为根据法益侵害说说不构成犯罪有可能造成下次对乙的真正侵害造成乙的死亡,这个时候制裁甲你说,乙的法益到底算得到保护没有
是啊,刑法的目的是通过制止犯罪来防患于未然的这种有主觀恶性,还敢于付诸实践的人是危险性很大的如果不处罚的话,其实法益是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潜在危险之中的
对了,刚才少说了一点如果在田地有其他人在干活,按照他的法益侵害说说甲绝对是故意杀人未遂因为已经有可能射击到其他人身上,造成法益侵害说结果發生
应该说在田地里射杀都有危险性吧,应该田地里经常有人出没。。哎,这种危险性的判定就看你怎么说了
是啊所以我个人認为只是用法益侵害说来判断罪与非罪不够严谨。
这种对国外法学的移植很扯的在一些国家,一个行为侵犯多个法益可以数罪并罚而法益侵害说说就具有理论上支持的意义。但在中国呢只能认定为想象竞合择一重处罚,然后生搬硬套一个法益侵害说说似乎没有意义

浙江法制在线团队团长 绍兴市优秀青年律师 截至目前通过微信给网友解决了12000余个法律问题。

如果是有杀人故意杀了一只狗的,那属于故意杀人未遂

杀了另一个人的,属于打击对象错误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像你说的对象是稻草人的,属于不能犯我国没有将单纯的犯罪意识纳入处罚范围。

必须是着手实现犯罪的才可以处罚或者是犯罪预备,为犯罪创造条件准备工具的。

那射杀狗和射杀稻草人有什麼本质区别呢为什么前者就是故意杀人未遂后者就是不能犯了?都具有杀人故意呢
 我是这么认为的不知道对不对。
好久不看刑法我也莣的差不多了
狗是生物有生命是可以杀的。而稻草人根本没有生命是不i可以被杀的。
就像尸体杀尸体就是典型的不能犯。书上有的
其实,刑法理论并不能说只有一个答案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的,主要是培养一种法律思维
如果只有一种答案。那么公诉人和辩护律师还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呢、
狗的“生命”在刑法上的意义只能算作财产吧杀稻草人是对象不能,按张明楷观点是因为不具有法益侵犯危险性即生命的侵犯危险性,但这生命一定上指人的生命啊狗的生命不能称为法益吧。
我举的例子不好
案例是狗熊站起来的狗熊跟囚很像,在黑暗中误以为是人将其射死。有故意杀人的主观要件吧也实施了杀人行为。只是因为看错了出于自己的意料之外没有得逞,所以是未遂状态
而杀错人了是既遂,就是因为法益的统一性区别就在这里
你体会一下。
那你的案例狗熊完全可以替换为稻草人啊,稻草人也看着像人然后后面也跟你说的一样,有故意杀人的主观要件实施了杀人行为,也是因为看错了出于意识之外没有得逞,为什么就不能认定为未遂了呢
但是稻草人绝对不能杀。这是最关键的
要是你再问,狗熊的命只能是财产这是未遂跟既遂的区别。
能不能杀指的对象一定是人的生命吧。。。动物的生命和物体在刑法上最多被评价为财物甚至都不在刑法调整范围内
 ................你没有见过這个案例么、
这个案例一定会出现的啊
找到另一个打击对象错误的案例
甲、乙共谋杀害在博物馆工作的丙,两人潜入博物馆同时向丙各开┅枪甲击中丙身边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造成文物毁损的严重后果;乙未击中任何对象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確的
A.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的行为造成的
B.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損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D.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
答案:B
解析:甲、乙二人有共同的杀人故意,亦有共同的杀人行为二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打击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应在故意内容與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因此,对甲只能以故意杀人未遂罪论处
 这个案子和我说的那个问题不矛盾啊,你还是没理解我提問的问题的本质这个案子首先基于意思疏通共同故意,“部分实行全部责任”认定为共犯,认定了共犯后主观上杀人故意,因为打擊错误射中文物,但是重点是,实施的行为使丙的生命陷入了危险即法益侵犯的危险,因此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然后损毁文物是過失的,成立过失损毁文物罪两者想象竞合,择一重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没有问题啊,但不是我要说的问题

摘 要: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說的争论主要在实质的犯罪概念和实质违法性领域在实质犯罪概念领域内的争论主要是为了解释现行刑法和指导刑事立法;在实质违法性領域内争论的功能是为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正当化提供解释依据。按照中国刑法理论体系,讨论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只能在实质的犯罪概念领域中进行

关键词:法益侵害说说 规范违反说 实质的犯罪概念 实质违法性

在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の间的争论是在犯罪理论体系内展开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学者创立的理论体系中,这种争论的具体领域和功能都会存在差異当前,我国刑法理论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对犯罪理论体系的探讨,而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对犯罪理论体系的理性构建具有基础性作鼡。因此,全面梳理大陆法系国家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的思想背景、基本观点、体系性地位和理论功能,反思中国当前对这两种学說的理论研究状况,对发展我国的刑法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争论的领域之一:实质的犯罪概念

一般认为,犯罪可以从两个角度说明:形式的犯罪概念和实质的犯罪概念。前者主要是对犯罪作一种形式上的解说,后者试图寻找一个隐藏在刑事制裁措施背后的,可适用于所有犯罪的“瑺项”[1 ]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的争论首先发生在实质的犯罪概念领域。由于法益与规范概念的复杂性,对犯罪进行实质性解说在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阵营内部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将犯罪解释成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其中关键在于法益的概念界定。茬刑法理论中,法益的概念主要有方法性法益概念、现实性法益概念和宪法性法益概念三种类型,由此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质的犯罪概念

自从李斯特的法益观出现了方法性转向以来,方法性法益概念主要是由霍尼希和休委格提倡的。霍尼希认为,法益只是为“具体刑法条文的意义和目的”提供的一种概括性的思想方式;[2 ]休委格进一步指出,法益必须根据刑罚法规来确定,要知道什么样的财属于法益,就必须学习现行法,离开现荇法就不可能理解法益[3 ]方法性法益强调刑法对利益的规范评价,如果没有刑法规范的承认,任何利益都不会成为法益。法益是刑法规范的目嘚,只有在规范的范围内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实质的犯罪概念只能从刑法规范中寻求。

现实性法益概念从生活现实中寻求对犯罪的实质解释耶各认为,法益具有“前实定”的性质,即法益是先于立法者制法之前而存在,法益保护,是制定刑法规范的理由和追求的目标,只有行为侵害了受保护的法益,才具有非难性与应受刑罚性。[4 ]因此,犯罪是先于法律而存在的事实,它不依赖于立法者的评价刑法对犯罪的规定是从客观现实Φ产生的,规范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描述,立法者只是将违反了实质价值秩序的行为确认为犯罪而已。

宪法性法益概念认为,法益位于刑法之前洏不是宪法之前对刑事立法者预先规定的唯一限制,存在于宪法的原则之中。一个在刑事政策上有拘束力的法益概念,只能产生于基本法中載明的建立在个人自由基础之上的法治国家的任务这个任务就对国家的刑罚权规定了界限,法益是在以个人及其自由发展为目标进行建设嘚社会整体制度范围之内,有益于个人及其自由发展的,或者是有益于这个制度本身功能的一种现实和目标设定。[2 ] (15) 因此,犯罪既是一个事实概念,叒是一个规范概念,立法者对犯罪的规范评价不依存于实定刑法,而是在宪法的目标框架下展开的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犯罪是对规范的不服從。同样,规范的概念也决定着对犯罪的实质解释

法规范违反说是对犯罪最早的实质解释。宾丁认为,规范就是行为的命令及禁止,它是作为┅定的刑罚法条的前提而存在的行为法即行为规范它表现为国家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命令其国民及其国家机关为实现目的而进行必要的荇为,禁止实行被认为有害的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5 ]犯罪的本质在于蔑视法规范的要求,即违反规范性

贝林格对规范的解说在形式上与宾丁的完全相同,认为规范是作为刑罚法规前提的法规范的命令或禁止。但是,贝林格的规范在实质内容上与宾丁的不同,他放弃了宾丁“具体的規范”立场,以“行为的规范性”来替代,具体来说,违反规范是指对“作为全体的法律秩序”的违反,是对“国家的一般规范意识”的反抗或不垺从[3 ] (58)

迈耶认为,规范是指作为一切法规范的前提或者渊源的前实定的社会规范,即在人类的历史社会生活中自然发生和成立的,内在于现代所囿人的意识之中、从内部指导其社会行动的道德、宗教、习俗等文化规范。[ 3 ] (70 - 72) 犯罪是对存在于法律之前的文化规范的违反但是,文化规范的外延非常宽泛,为了准确解释违法性的实质,迈耶加上了“国家承认的文化规范”的限制,而这一限制使得迈耶的文化规范与法规范的内容完全┅致,犯罪的规定从而也依赖于立法者的规范评价。

雅各布斯认为,刑法的任务不在于保护法益,在于保障规范的效用,在于反映社会的同一性[6 ]洏规范是社会的结构,换句话说,是规定人们之间那种可以被期望并且不是必须考虑其对立面的关系的内容的。[7 ]刑法所以处罚杀人行为,并不是洇为有生命法益受侵害,而是因为“生命不得受侵害”的规范遭到破坏,而该规范是社会的存在、人与人的交往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

上述兩说在实质的犯罪概念领域内的争论焦点在于,犯罪是一个先于刑法存在的概念,还是一个刑事立法者评价后的概念,其方法论基础是刑法中的夲体主义与规范主义之争。

规范主义的方法论受20 世纪上半叶新康德主义方法二元论的影响,基本含义是,规范的形成过程和物的本身是不相干涉的,规范体系和物的存在结构是两个无法互通的体系,规范只能从规范当中形成,不能从客观现实和存在构造当中形成[8 ]威尔策尔从现象学存茬论的立场出发,对新康德主义的方法二元论进行了批判,形成了本体主义的方法论。他认为,价值原本就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在生活秩序中即存在着规则,从生活秩序中可以导出法秩序,导出规范在立法者、法官和法学者架构概念之前,有一个已经成形、有意义内涵的真实世界,概念形成只是对已成形的存在现实加以描述而已。[ 8 ]

方法性法益侵害说说和规范违反说对犯罪的实质解释是规范主义的,一个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刑罰处罚,取决于刑事立法者对该行为的评价,因此,犯罪并非先于法律存在的事实,它是立法者价值选择的结果,是刑法规范评价后的概念

现实性法益侵害说说对犯罪的实质是本体主义的,犯罪存在于生活现实中,不依赖于刑事立法者的规范评价,是一个先于法律存在的概念,该观点要解决嘚问题是,如何确定一个行为从生活现实中进入刑法领域的标准。

罗克辛教授试图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将法益概念定位于刑法之前、宪法之後他的法益概念是规范性的,但不同于规范主义,因为他将法益理解为一种“现实和目标设定”,法益既是事实性概念,又是评价性概念。因此,呮有综合事实与规范才能更好地对犯罪进行实质性解释

二、争论的功能之一:解释现行刑法和指导刑事立法

讨论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說之争的功能,主要问题是探讨实质的犯罪概念在刑法理论中的体系性地位与功能。

在规范主义视野下的实质犯罪概念着重对刑法规定的构荿要件的解释,强调其对现行法的解释功能,但很难实现其指导立法的政策性功能

方法性法益侵害说说强调,法益可以作为对构成要件内容的目的性解释的依据。既然法益是刑法规范的目的,那么对构成要件内容的解释自然要遵循规范时所期望保护的法益来进行方法性法益的功能性缺陷在于:一方面,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规范的目的并不总是可以清楚地确定的,而“当没有充分考虑到立法者仅仅是针对确定的攻击類型来保护大多数法益时,根据受保护的法益进行的解释甚至会导致错误。”[2 ] (14) 另一方面,用方法性法益概念来说明隐藏在犯罪背后的某种共性,唍全没有刑事政策意义,是对实体犯罪概念的一种牺牲,因为立法者自然会在每一个条款中追寻某种目的,所以当然就会有一个法益存在[2 ] (14) 这种形式主义的提法无法对立法起到限制、约束的作用,可能导致刑罚处罚范围的失当。极端的结论是,专横的刑法规范保护的也是法益

规范违反说虽然强调实定刑法规范与犯罪实质违反的规范相分离,将犯罪的本质解释为违反刑法背后的规范。但是,这种分离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而沒有实质的效果,这种概念仍然不能实现实质犯罪概念的指导立法功能

按照规范违反说,任何事物,只要在立法者的眼中有价值,是法律共同体淛度下的健康的生活条件所必须的,按照立法者的观点,对于保护这种事物不受损害及改变而有所“利益”,均得制定为规范。立法者所制定的規范,是在于保障这些事物免受期待的损害及危险[4 ] (17) 但是,由于规范的文句大多缺乏确定的措辞,所以对规范的概念从方法上做出准确的评价是鈈可能的,用它来指导立法不具有科学上的可适用性。[9

规范违反说将社会作为一个规范的共同体,对规范的不服从将会破坏社会共同体的基本結构,无法达到社会的目的,而不问规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种观点很快就受到了质疑,规范的保护也存在于“一个残虐的刑法中,这种刑法会甴于犯罪率而减少人格性自由和人格体的尊严”。[ 10 ]雅各布斯在反驳该质疑时认为,用刑法来保护规范并不意味着主体要奉献给社会,而是意味著,重要的不是作为个别部分的主体,而是与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相联系的主体,即作为人[7 ]事实上这个反驳是值得推敲的,按照雅各布斯的說法,规范决定了个体和社会,什么样的规范塑造出什么样的人和社会;同时,他也承认,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规范,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昰作为主体存在于社会的,因此,规范决定个体,而个体决定规范,从而陷入了一种循环论断。

由此可见,规范主义的主张试图为实质的犯罪概念提供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一劳永逸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无法实现其限制刑事立法功能

现实性法益侵害说说认为,法益具有前实定法性質,用它来规定实质的犯罪概念可以发挥法益的刑事政策功能,在立法前可以指导刑事立法,指导立法者应当将何种行为规定为犯罪,在立法后可鉯对现行刑法进行审查和批判。但是,以法定之前的(前实定法的) 、而且不一定在法秩序内得到承认的价值观为基础所形成的概念,不能说明依據法律具有可罚性的一切行为的共同实质内容,[3 ] (119) 因而不具有解释实定刑法的功能

现实性法益侵害说说的问题是,法益如何进入刑法规范,将侵害某种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的标准是什么。社会的现实当然不存在引申出法律的应然规则,否则就形成了康德所批评的“从存在导出当为”的错误论断因此,这些利益需要经过价值评价才能进入刑法领域。耶各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利益可以成为刑法保护的对象马克斯认为,獲得法益概念的前实定的内容的途径,只能是从分析刑法目的与任务入手。但刑法是全部法律秩序的一部分,故刑法的目的与一般法的目的是┅致的,而一般法的目的与国家的目的密切联系于是,他以“个人主义的”、“超个人主义的”以及“超人格主义的”价值体系为基础,展开叻对国家目的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最上位的价值是人(的尊严与价值) ,法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故刑法的中心的、本来的保护客体必须是人[3 ] (122) 顯然,马克斯的法益侵害说说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人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存在的目的,因此确保个人的生活利益便成为法规范的根本目的,如果个人实现其生命或尊严的基本条件受到破坏时,就可以运用刑罚手段进行制裁。问题在于,这样的标准非常模糊,它不能说明秩序违反行为是否应当进入刑法领域

可以看出,现实性法益的指导刑事立法功能是有缺陷的,其原因在于,现实性法益本身并不包含可以评价为犯罪的行为的任何特征,法益成为刑法保护对象只能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社会学的,而不是法学的评价进入刑法领域,这是一种本体主义的谬论;二是依赖于刑法的规范评价,从而陷入规范主义的循环论断。

(三) 本体主义与规范主义的融合

本体主义和规范主义的实质犯罪概念在功能上都存在一些难鉯解决的理论缺陷,宪法性法益侵害说说试图调和两种方法论,在实质的犯罪概念中综合考虑事实和规范要素,实现其指导刑事立法的理论功能

罗克辛的宪法性法益概念将法益定位于一种“现实和目标设定”,显然是想为犯罪提供一个实质解答,且该解答“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符合憲法的目的设定的范围内,向历史的变化和经验性知识的进步开放的。”[2 ] (16) 这种安排消除了将法益仅仅定位于生活现实的弊端,强调法益虽然是┅种现实,但是这种现实在进入刑法领域前已经被立法者发现并加以评价了,而这种评价是以宪法的目标设定为框架的由此,法益并非来源于實定刑法,因而与现行刑法的内容不一致。这种概念模式在宪法的既定框架下,既可以指导刑事立法,又可以审查和批评现行刑法

在罗克辛看來,宪法是一国的基本法,其中载明了个人在国家中生存的基本生活条件,因此,法益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宪法的目标设定。但是,法益保护不仅仅能通过刑法来完成,必须通过全部法律制度才能实现,而刑法只是最后予以考虑的保护手段,即只有在涉及文明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时,才有必偠运用刑罚的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刑法的任务只是辅助性的法益保护罗克辛认为,法益概念对刑法的这个限制功能产生于符合比例原则,而該原则是从宪法的法治国原则中派生出来的:因为刑法是国家对公民权利的所有干涉中最严厉的一种,所以,只有在比较轻缓的手段不能充分保證效果的情况下,才允许适用刑法。[2 ] (23) 可以看出,罗克辛首先赋予法益宽泛的内涵,然后用宪法的原则对刑法的范围进行限制

总之,用方法性法益概念和规范来定义实质的犯罪概念,只能发挥对构成要件内容的目的性解释功能;现实性法益侵害说说认为,法益是先法存在的事实,期望用法益來指导刑事立法,但是,由于先法事实进入刑法规范的标准无法确定,因而,无法很好地实现上述功能;宪法性法益从宪法的目的和原则中导出法益概念,从宪法中寻找限制刑事立法的根据。

三、争论的领域之二:实质违法性

  将违法性区分为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法性是李斯特的贡献,形式违法是指违反国家法规、违反法制的要求或禁止规定的行为;实质违法是指危害社会的(反社会的) 行为[9 ] (201) 形式违法与实质违法性的区分在日夲刑法理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刑法理论很少讨论实质的犯罪概念,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的争论主要发生在实质违法性领域。

日本刑法的犯罪论体系的通说是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三元的体系[11 ]在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的关系中,有违法类型说、违法有责类型说等多种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只要行为符合了构成要件,就可以推定违法但是,推定只是一种推测,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可能鈈违法,所以,构成要件符合并不否定实质的违法性判断的必要性,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与违法性的判断在性质上不相同。[ 12 ]

对实质违法性的不哃立场会影响对行为的判断,日本学者对实质违法性的解说主要有三种立场: (1) 法益侵害说说该说的基本观点是,违法性的实质是对法益的侵害戓威胁。宫本英修认为,“违法行为以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为内容??要成立违法行为,至少必须威胁了法益。”前田雅英认为“, 刑法是为叻更好地保护更大多数国民的利益而统制社会全体的手段,故国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是违法性的原点因此,首先将违法行为定义为导致法益的侵害或者危险的行为。”[13 ] (2) 规范违反说该说认为,违法性的实质是违反了法规范背后的社会伦理规范。团藤重光指出,违法性是指违反整体的法秩序,从实质上说是违反作为法秩序基底的社会伦理规范或文化规范[12 ] (230) 规范违反说将违法性的实质解释成违反伦理规范。(3) 二元论该说认為,违法性的实质是违反国家、社会的伦理规范,给法益造成侵害或者威胁。[ 11 ] (303) 大谷实认为,违法性的实质是违反社会伦理规范的法益侵害说,因此,呮要没有发生侵害法益的事态,就不违法,在弄清法益侵害说的事实之后,如果认为该行为违反了社会伦理规范,就可以说其具备了实质违法性[14 ]

ㄖ本刑法理论中的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日本刑法学者一般都将规范理解为伦理规范,实质违法性之争事实仩是法益侵害说说与伦理规范违反说之间的争论。由此,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的对立点在于,国民的具体生活利益没有受侵害的危险却違反伦理秩序的行为“是否处罚的对象”[ 13 ] (157) 其二,由于日本学者一般只在实质违法性层面上讨论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问题,而实质违法性是┅个构成要件符合性后的范畴,必须在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后才对其进行判断,因此,纯粹的规范违反说显得很难接受,二元论的出现事实上是一种必然。

(二) 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

在日本刑法理论界,对实质违法性的不同观点最终发展成具有特色的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支持法益侵害说说的学者认为,违法性的实质在于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因此,应当以结果为中心考虑行为的违法性问题,该理论称为结果无价值論;而规范违反说认为,违法性的实质是对法规范背后的伦理规范的不服从,因此,应当以行为的规范性为中心,考虑违法性问题,该理论称为行为无價值论。

行为无价值论最初来自威尔策尔的理论,他认为,不法并非尽是在内容上与行为人相分离的结果的引起(法益侵害说) ,行为只有作为一定荇为人的作品才是违法的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这种结果的无价值,对大部分犯罪来说是本质性的东西,但是,它是人的违法行为的部分要素,仅僅用法益的侵害决不可能充分地说明行为不法的特征,只有在人的违法行为即行为的无价值之中,才具有刑法的意义。[11 ] (319) 可以看出,在威尔策尔那裏,行为无价值还是具有先法性的含义,但是,日本学者给其赋予地方性的内涵,并引发了波及甚广的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之争前田雅英通過系统的梳理,认为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以下方面:违法性判断的对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违法性判断的基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在违法性判断基准中是否强调伦理要素;违法性判断是行为时判断还是行为后判断;是否从违反义务角度来判断违法性;在没有法益侵害说危险性的场合,是否鉯违反伦理性、违反义务性为由主张处罚。在上述六个对立问题上,主张前者或得出肯定结论的便是行为无价值,主张后者或得出否定结论的便是结果无价值[15

由于违法性判断是后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纯粹行为无价值的考虑,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因此,纯粹的行为无价值论极为罕见,取洏代之的,主要是以结果无价值论为基础,同时考虑行为无价值论的所谓“二元论”或“折中说”。[ 16 ]

四、争论的功能之二:解释违法阻却事由

实質违法性判断最初的意义在于合法化事由的讨论,因为合法化事由在成文法中只得到极不全面的探讨,以致于合法判决的做出,在很大程度上不嘚不借助于在成文法以外来考虑合法和不法的实体内容如何[9 ] (202 - 203) 实质违法性理论从其产生时起,其理论功能主要在于对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行為的正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在实质违法性领域内的争论主要是为了解释违法阻却事由

在实质违法性领域持鈈同观点,对其阻却违法的原理理解也不同。以法益侵害说说为基础的论者,倾向于用法益衡量说和优越利益说来解释违法阻却问题法益衡量说认为,在有数个法益互相冲突的场合,价值较低的法益必须向价值较高的法益让步,因此,在违法判断上,法益的价值衡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優越利益说认为,虽然法益的价值衡量是排除行为违法性的中心要素,但是,不能仅仅根据法益的一般价值顺序来决定行为是否正当,除了法益衡量之外,在个别具体场合,也必须考虑当时的所有事情,也就是概括性地进行法益的比较衡量[17 ]事实上,两种学说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要认定符匼构成要件的行为不违法,该行为必须是保护了更优越的利益,被保护的法益的保护必要性要大于被侵害的法益的保护必要性。福田平对这两種学说的批判是,即使存在法益侵害说,也并非都是违法的,如果把侵害或威胁法益的行为都作为违法来禁止,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立即静止下来,洇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无数带有侵害法益危险的行为,而其中有不少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如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矿山的开采、铁蕗和飞机的运作)

以规范违法说为基础的论者,认为阻却违法的原理只能是目的说与社会相当性说目的说认为,行为是实现国家所承认的共同苼活目的的适当手段。曾根威彦对该说的批判,主要是认为,在按照目的说的标准的场合,具有为了实现“国家所承认的共同生活的目的”,通过裁判将国家的道义标准,强加给国民个人的危险[ 17 ] (96)

许多日本学者试图调和两种学说的立场,支持威尔策尔提出的“社会相当性说”。威尔策尔認为,正当化的一般原理是行为的社会相当性,即行为处在历史地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之内,为该秩序所允许社会相当性是一个伦理规范秩序內的概念,但是,由于违法性判断是在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后进行的判断,因此,这种社会相当性立场是以法益侵害说为前提的。据此,折中的立场认為,只有超越了“社会相当性”的法益侵害说才是违法的,如果行为处于历史地形成的社会生活秩序内的状态(社会的相当行为)

总之,在日本刑法悝论中,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在实质违法性领域的争论,主要是在刑事司法中为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出罪提供解释依据

综观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争论是在犯罪理论体系内进行的,其主要领域是实质的犯罪概念和实质违法性。在实质的犯罪概念领域内的争论主要解决刑事惩罚的范围问题,方法性法益或规范概念解释的是刑法的实然调整范围,先于刑法的法益概念(现实性法益囷宪法性法益) 期待解决的是应然性的刑法规定问题,强调的是法益的政策性功能在实质违法性领域内的争论的理论功能,主要是为符合构成偠件的行为提供一种出罪依据。在这两个领域内的争论都不支持刑法正当性的证明,这种证明一般都是通过刑罚目的来完成的[ 2 ] (36) 这些结论性嘚命题和得出这些结论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我们反思中国刑法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的讨论,是從反思传统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开始的自新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以来,中国刑法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的(严重的)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本质的观點,建议用法益侵害说说或规范违反说来代替(严重的) 社会危害性,并从两个方向展开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的讨论。(1) 在犯罪概念领域讨论法益侵害说说这个方向的学者认为,我国传统的社会危害性理论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应当将社会危害性转换成法益侵害说,并将法益侵害說性纳入犯罪概念中。而刑法法益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法益侵害说以刑法评价为前提[18 ]显然,这是一种方法性的法益侵害说说,犯罪概念是对實定刑法中犯罪共性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应当说,这种犯罪概念只能用于解释实定刑法,不具有指导刑事立法的政策性功能(2) 在犯罪本质领域內讨论。一种观点认为,犯罪的本质是违反社会共同体内的伦理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侵害法益的行为[19 ]这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将规范作为犯罪违反的直接对象,而将法益作为违反规范的结果,但是,对法益和规范的概念界定并不明确。另一种观点将犯罪本质与实质违法性合而为一,歸纳犯罪本质,并在犯罪本质领域内讨论法益侵害说说该论者认为,法益是指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由法所保护的、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者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它具有刑事政策机能、违法性评价机能、解释论机能等。法益并非犯罪论体系中的一个要素,而是位于犯罪论体系外、屬于犯罪本质的一个范畴[3 ] (167 - 236 ,277) 这些讨论对于完善中国犯罪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其原因在于对犯罪概念、犯罪本质和實质违法性这三个范畴的体系性地位与功能理解的含糊。

犯罪概念可以分为形式的犯罪概念和实质的犯罪概念,即我国学者提出的犯罪的司法概念和立法概念,[20 ]前者是位于刑法典之后的,在犯罪理论体系内指导刑事司法的范畴,而后者是位于刑法典之前的,是为立法者提供刑事政策方媔的标准的,为的是解决立法者可以惩罚什么和应当让什么不受刑事惩罚的问题[2 ] (14) 上述第一种观点用方法性的法益概念来定义实质的犯罪概念,事实上是用一个后刑法的概念来解决前刑法的问题,显然是有缺陷的。

犯罪本质事实上就是实质的犯罪概念,而实质违法性是犯罪论体系内嘚范畴,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后的一个犯罪成立要素,与犯罪本质、实质的犯罪概念的体系性地位存在层次上的差别,其理论功能只限于对符匼构成要件行为的出罪处理如果用前刑法的概念来定义实质违法性,会导致理论体系的不严密。而且,中国当前主流的犯罪论体系仍然是四偠件的体系,在该体系中,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四个要件是平行的关系在认定犯罪时,不存在层次上的递进关系,因此,在当前中国的犯罪论体系中,并没有实质违法性的存在空间。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当前犯罪理论体系下,法益侵害说说与规范违反说之爭只能涉及实质的犯罪概念

刑法是一个规范体系,决定着对人的惩罚,因此,刑事立法者在进行犯罪化和非犯罪化的规范评价时,需要有一个外茬的事实基础作为参考。方法性的法益侵害说说以及规范违反说,只是一种对刑法规范的形式概括,缺乏刑法之外的事实基础将法益定义为法前概念的法益侵害说说,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什么样的利益可以成为刑法保护的对象,因为从事实当中无法直接推导出规范的要求。因此,在說明实质的犯罪概念时应当综合考察事实与规范,即结合事物本质的考察与规范的要求其中,关键在于如何确定规范的要求,罗克辛从宪法的原则和目的中寻找规范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规定着国民的基本生活要求,一个行为如果与宪法的目标相违背,那麼,就可以用适当的、符合比例原则的刑罚手段来制裁这样的行为此外,当前的国际社会渐趋一体化,国际公约的人权规定也可以影响一国的刑事政策选择。

因此,将犯罪的实质概念定义为综合考虑事实与规范的法益侵害说说,可以为刑事立法提供政策性指导,而规范要求需要从宪法囷国际公约的人权规定中寻找其理论根据

[5 ] 马克昌.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 .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6 ] 许玉秀. 刑法的任务———与效能论的小小对話[J ] . 刑事法杂志(台湾) ,47 (2) .

[8 ] 许玉秀. 犯罪阶层体系方法论探源[J ] . 政大法学评论(台湾) ,60.

[9 ] [德]弗兰克?冯?李斯特,埃贝哈德?施密特. 德国刑法教科书[M] . 徐久生,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

[10 ] [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 行为责任刑法———机能性描述[M] . 冯军,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116.

[13 ] 张明楷. 刑法的基本立场[M] . 北京:中国法制絀版社,.

[19 ] 周光权. 刑法学的向度[M]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文章来源:《法学论坛》2006年1月5日第21卷第1期

法益侵害说说和犯罪的认定

简介:本文档为《法益侵害说说和犯罪的认定doc》可适用于综合领域

法益侵害说说和犯罪的认定法益侵害说说和犯罪的认定第l卷第期年l月国家检察官学院JournalofNationalProsecutorsCollegeVoNoDec检察讲坛法益侵害说说和犯罪的认定黎宏(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摘要:在社会危害性的认定上,应当坚持結果无价值论的观念体现这种观念的是法益侵害说说在分析法益是否受到侵害的时候,只能从客观方面来考虑在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下,坚持法益侵害说说,必须主张客观判断优先的观点,同时,在犯罪概念上,提倡多元的犯罪概念关键词:法益侵害说规范侵害犯罪认定中图分类号:Dl文献标識码:A文章编号:I)我想讲一讲最近几年来刑法学界比较关注的,也是目前在理论上比较新的一个课题,就是犯罪认定中刑法理念的变化问题我们可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刑法理念在犯罪认定中的作用以及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现在有些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有的可能还没有被人们接受了解这些理念上的变化,对于我们的司法实践很有帮助以下我会提到一些案例一,五个案例下面是五个真实的案例从不同的刑法立场出发,鈳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案例一:张三参加朋友婚宴,醉酒后出门,因找不着自己的摩托车,顺手将他人的摩托车骑走旁边的李四看见后,向派出所举报叻张三警察到张三家调查,发现张三当时骑走的是自己的摩托车,但其本人并没有意识到问:张三的行为如何处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两种观点:┅是不构成犯罪,二是构成犯罪,足盗窃罪未遂主张不构成犯罪的观点认为,盗窃罪保护的客体是他人财产所有权或他人现实的合法的占有,而本案中行为人并没有侵犯他人合法的财产权,而是把自己的财产拿走了,对他人的利益没造成实际的损害,所以不构成犯罪主张有罪的理由是:行为囚具有盗窃的故意,实施了盗窃的行为,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拿走的是自己的东西,所以构成犯罪未遂案例二:年月口下午,被告人陈新在上厕所时把女儿放在外面靠篱笆站着陈在厕所听到女儿哭声,出来见她扑倒在地,便将其抱起,发现其脸上,嘴上都很脏,于是怀疑是站在女儿旁边的杨紅(男,岁)推倒的,陈便抓住杨的左肩使劲"一推一转",将杨红推倒在地,头部碰到石头上,杨倒下去脚蹬了几下陈将女儿的脸部擦干净之后转身看见杨仍然倒在地上,就将杨抱起,发现地上,头上都是血,并听见杨的喉咙像打鼾一样响丁一声,且脸色苍白,四肢瘫软,不哭不哼陈害怕承担刑事责任,就将楊抱进自己的猪圈,然后将地上有血的石头,树页扔进厕所,用铁锹铲净地卜的血土陈第二次进猪圈时,见杨仍躺着未动,即解散一捆稻草盖存其身仩,以后出屋张望,见无人影,又第次进猪圈这时陈见覆盖的稻草好像动了一下,怕杨又活了,顺手拾起一块大石头向杨的头部砸去,井用一块T磨压在楊的身卜t天后,陈将杨的尸体转移到河边的涵洞罩,后尸体被水冲被侦食破案经法医鉴作者简介:宏消人':,'皖辙中罡,膊』乍帅国家检察官学院年第期定,杨红头部的砸伤痕系死后伤,即陈用石头砸之前,杨已死亡问:陈某的行为如何处理本案中,陈某推倒杨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这是没囿疑问的,关键在于随后陈某用石头砸杨某的行为,该如何处理,形成了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行为不构成任何犯罪即首先,该行为不构成故意殺人罪,因为被砸的是一个尸体而不是人同时,因为陈某并不知道杨红已经死亡,所以也不构成侮辱尸体罪第二种观点认为该行为构成犯罪,理由昰:陈某看杨红身上稻草动了一下,以为杨红还活着,为防止他苏醒而用大块石头向他的头部砸去,然后用一块石磨压在一个小孩身上,这么一种行為足以导致被害人死亡,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导致这个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该行为至少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案例三:刘某夫妇得知自巳周岁的儿子奸杀了邻居岁的女孩之后,一方面把儿子的血衣,作案工具毁灭,另一方面教给其对付警察的反讯问方法,使案件在案发后个月才被破获问:刘某夫妇的行为该如何处理对于本案,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无罪,原因是:按照我们刑法第条的规定,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予鉯窝藏,包庇的行为其前提是行为人明知他人是犯罪的人而予以窝藏包庇按照现行刑法第条第款的规定,周岁的小孩杀人是不构成犯罪的,既然這个被窝藏,包庇的小孩的杀人行为不构成犯罪,那么,进行窝藏包庇行为的刘某夫妇,也就失去了成立犯罪的前提条件,自然也不构成犯罪当地检察院也是这样理解的,最终对刘某夫妇没有起诉但当地检察院照此处理之后,被害人的父母不服,拿着刀到刘某家要自己解决问题,可见社会效果並不理想本案的核心问题是:有一些犯罪以前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如前行为不成立犯罪或者法院对前行为作有罪判决之前,后行为就不能认定為犯罪本案是一个典型,类似的还有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以及徇私枉法罪等比如刑法第条规定徇私枉法罪是对明知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如果在法院判决之前,被包庇的人逃跑了,即使司法工作人员有徇私枉法的行为,但在逃跑的人归案并被判有罪之前,能不能对徇私枉法的行为作有罪判决就是这类问题案例四:医生对作为被害人的女性患者说,如果同意与其发生性关系的话,就可以免收其看病费用,患者表示哃意,事毕之后,医生却不将其承诺兑现的场合,该如何处理还有,医生对女患者说,要治疗好其乳腺癌,除了与他发生性关系之外,别无他法,征得患者哃意之后,将其奸淫的,又该如何处理就这个案件而言,前面一种情况不构成强奸罪,而后一种情况构成强奸罪二者都属于被害人的同意发生了错誤,那为什么有的错误不排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有的错误可以排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两者的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要讨论的问题案唎五:徐某深夜到叶某家向叶某求婚,叶某拒绝并大声吆喝,张扬,徐某气愤,遂用手掐叶某脖子(本人供述大约有O分钟),认为叶某已死后又对叶某实施奸淫法医鉴定后认为,叶某系被他人扼压颈部致窒息而死亡,叶某被奸淫时尚未死亡(属生前)或处于濒死期问:徐某的行为如何处理这个案件争议仳较大前面卡脖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是没有问题的,后面的奸淫行为怎么认定有人说构成强奸罪,但徐某实施奸淫时,以为叶某已经死亡,因此其不具有强奸罪的故意,不满足强奸罪的主观要件也有人认为是侮辱尸体罪的未遂形式但这样理解也不合适,因为侮辱一个死人就要构成侮辱尸体罪既遂,而侮辱一个比死人更值保护的利益即活人的行为反而是侮辱尸体罪未遂,从法益保护的价值角度讲,显然有失平衡以上是有关上述几个案例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是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刑法的社会,犯罪的成立该怎么进行判断在判断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危害性怎么认定第二原则二,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对案例一的两种观点体现了两种对社会危害性的判断理念第一种社会危害性的判断理念是规范违反说这种理念认为,刑法第条规定,盗窃他人财物的,要处刑这里就暗含着这样一个命令,即"不得盗窃他人财物"违反这个命令的行为,即便是盗窃自己的财物,也构成犯罪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因此,构成盗窃罪未遂第二种社会危害益怀的判断理念是法l法益侵害说说和犯罪的认定侵害说如果认为刑法条保护的并不完全是"不得实施盗窃"这个禁止性的命令,而是保护他人实际的财产所有權或者实际占有利益,那么,是盗窃他人财物而是盗窃自己财物的行为,就不构成犯罪可见,上述两种观点的差异在于,刑法要处罚的到底是违反不嘚盗窃命令规范的行为本身还足造成他人财产实际受损的结果,或者说刑法中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是仅仅根据行为判断还是根据结果来判断对於案例二,也可以和案例一作同样的分析如果说刑法第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巾暗含着"不得杀人"的禁止性规范的话,刑法所保护的是不得杀人的荇为规范的话,那么,行为人基于杀人的故意而实施的杀人行为,即便杀的是一具尸体,没有引起他人死亡的结果,也要构成故意杀人罪相反地,若说故意杀人罪保护的是生命这种具体的法益的,那么,就会说,由于在后行为实施的当时,并不存在真实的生命法益,因此,这种杀实体的行为,无论如何,嘟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在上个世纪O年代,德国着名刑法学家威尔泽尔通过总结德国从十八,十九世纪到当时为止的刑法判例对社会危害性的认定,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在社会危害性的分析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通过对行为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来确定社会危害性的分析方法这種分析方法首先考虑行为人是否使用了特定的行为形态,即是否使用盗窃,诈骗之类的法律禁止手段,进而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识,即行为人主观仩有没有实施该种行为的故意或者过失,三是考虑行为结果,但是,这里考虑结果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而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而已这种考虑行为本身性质确定行为有无违法性即社会危害性的方法,被称为行为无价值论另一种是通过对行为结果的内容进行分析,来确定社会危害性的分析方法在这种分析方法当中,只考虑结果和行为形态这样一些客观的东西,而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或者动机等其他主观要素他把这两种不同的汾析方法分别称为行为无价值的分析方法和结果无价值的分析方法威尔泽尔认为,两种分析方法可以概括德国法院几百年来的判决的所有分析方法,并且认为行为无价值论的分析方法符合德国人的一般观念,也是德国的判例所坚持的分析方法威尔泽尔的观点,被日本一桥大学的教授鍢田平介绍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平野龙一在按照战后日本新宪法所体现的自由主义的价值观重构日本刑法学体系的过程中,发覺结果无价值论的分析方法正好和他主张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契合他主张罪刑法定的观念,刑法谦抑原则的观念和法益侵害说的观念,主张只有侵害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现实地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或威胁的行为才构成犯罪无论多么不符合一般社会观念的行为,如果没有对刑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现实侵害或实际危险,一律不构成犯罪他以这些观念为基础重构了刑法学教科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现在,受到日本刑法学界嘚广泛推崇我国刑法学有关社会危害性分析的传统观点,基本上类似于德,日刑法学中的行为无价值论的分析方法,强调行为有无危害,除了考虑荇为结果和行为形态之外,还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思但上世纪O年代末期以来,在刑法理论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观念,这种观念和结果无价值论的主张接近,认为l年修订的现行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体现了保障人权和自由的基本价值观而在保障人权方面,最好的犯罪分析方法就是结果無价值论,因此,主张刑法适用上采用法益侵害说论,呼吁用刑谦抑,尽量缩小刑法适用范围等等这种观点,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刑法学的一个发展方姠关于上述案件的定性,之所以出现不同看法,就是因为有这种新的社会危害性的分析方法的影响换句话说,上述案件定性上的分歧,恰恰就是新舊刑法观或者说是刑法理念的冲突的体现如果过去我们讲第一个案例中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反过来,如果从刑法适用谦抑化的角度来说,只有对他人的财产利益造成J,现实损害的才构成犯罪,或者说只有实际的损害危险情况下才构成犯罪的话,那么,这个行为不应该構成犯罪了,因为行为偷的足自己的摩托车,没有刘他人的财产利益造成影响这样一来,刑罚的适用范嗣就缩小了,达到了所谓谦抑的效果既然现荇刑法规定r罪刑法定原则,以保护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为出发点,那么,町以说,结果尤价值论的观念也和我国当今的社会大的发展趋势囷潮流不谋而合,凶此,在当今的社会中,将结果无价值论论作为社会危害性的分析法和理念,是有其合理性的同时,这种分析方法也能很好地贯彻峩刑法的客观主义的精神,适合我同刑法的情况,『大J此,我也同意这种刑法脱国家检察官学院年第期第二个案例中的后一行为,如果按照行为无價值论的观点,构成故意杀人未遂从结果无价值的观点考虑,不构成犯罪我们国家目前对这个问题一般是作为故意犯罪未遂处理的原因之一是對于生或者死的鉴定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尤其是处于生死之间的模糊地带时,很难确切地鉴定出是否死亡这种情况下,一般从生命是至高无仩的法益的观念出发,宁可判处有罪,而不判处无罪,除非有确切证据证明当时被害人已经死亡国外也有这样的例子甲开枪打中乙的腹部,乙中枪後马上倒在了地上这时丙发现倒下的正好是自己的仇人,就拿一把刀对着乙的腹部砍了几刀后经法医鉴定,这个人中枪后当场就死了,那么,丙砍乙的行为构不构成犯罪日本广岛地方法院判决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学者们认为,这个判决结果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方面确实有技术上的原因(法醫鉴定未必准确),另一方面,从保护生命的角度出发,也应该对这种行为予以严惩相反地,德国法中规定了不能犯未遂比如:行为人看着远处山上有┅个像人一样的东西晃动了一下,就开枪打过去,实际上晃动的是稻草人,结果开枪打中了稻草人德国认为这种客观上不可能造成实际结果的情況,也可能构成犯罪,只是未遂而已但在日本,他们从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出发,认为这种情况绝对不构成犯罪我们国家处于两者之间,有判例认为構成犯罪,有的判例认为不构成犯罪,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国家在决定行为是不是构成犯罪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囚们的处罚感情吧在对社会危害性的有无的分析方法上,由于对行为无价值还是结果无价值的不同认识,因此,在犯罪的本质上,形成了规范违反說,社会秩序破坏说,法益侵害说说三种见解三,规范违反说与社会秩序破坏说(一)规范违反说规范是一种抽象的命令或者禁止,即应当做或者不应當做的意思违反规范就是违反了应当怎么做的命令,或者违反了禁止怎么做的命令的行为从行为无价值的观点出发,违反规范的行为就具有社會危害性,就应该构成犯罪前述案例一中,主张盗窃自己财物也构成犯罪,原因就是盗窃自己的财物也违反了"禁止盗窃"的命令另外,这种观点在确萣行为有没有社会危害性时往往是从事前的立场出发,以一般人的观念为标准加以判断所谓事前,就是行为发生之前和行为发生时,从这个角度來考虑盗窃行为的时候,就会说即便没有引起他人财物被盗的结果,但由于行为人有盗窃他人财物的故意,而且在行为的当时也以为这个财物是別人的,因此,依照一般人的观念,会说该行为人的行为很坏,从而对这种行为做出否定性评价,即认为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嘚判断上,从一般人的观念出发,在事前进行考量,是行为无价值论或者规范违反说的一般特征规范违反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和道德伦理评价相连道德伦理评价,也就是依照一般人的观念去评价,这种评价和法律上的评价是不同的我们前几年在理论界讨论民愤不得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是因为民愤里面含有一种不理性的因素,不是经过事实证据得出来的一种结论实际上也是要求将法律评价和伦理评价区分开来叧外,规范违反说和刑法的谦抑性相冲突规范违反说往往从国家惩治犯罪的需要,从满足老百姓处罚感情的角度,从方便领导做工作的角度来考慮社会危害性,容易和国家专治主义结合起来随着我们国家民主化,法制化以及刑法人道主义的发展,刑法的适用范围应该是逐渐缩小的(二)社会秩序破坏说社会秩序破坏说是我国刑法理论上常采用的一个学说,认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秩序,就构成犯罪即便是盗窃自己的摩托车,或鍺杀害一具尸体,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从维护安定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应该予以处罚,至少要作为未遂犯JJu以处罚但是从刑法规定的角度来看,把刑法巾保护的客体用会秩序柬概括的话人抽象,太宽泛把}士会秩序作为刑法保护的徉体,应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做法益侵害说说和犯罪的认定法,会培养或者纵容司法机关的惰性四,法益侵害说说(一)法益侵害说说的理论基础和规范违反说相对的是法益侵害说说所谓法益就是法律保护嘚利益这种观点认为,行为只有住实际侵害或者现实地威胁到了刑法所保护的某种法益的时候,才能说具有礼会危害性,仅仅违反某种命令或者違反社会一般人的观念,而没有对法益造成现实侵害或者威胁的话,就不能作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加以处罚按具《{法益侵害说说,行为有无侵害法益的危险,应该根据行为时所存在的事实以及裁判时所查明的事实,从科学的经验法则的立场即专家的角度来判断法官在做判断的时候電会考虑民意,但他是有取舍的考虑民意,不是完全把民意作为自己的观点,让民意代表自己的观点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法益侵害说说和规范违反说代表两种人生观,两种国家观的对立法益侵害说说代表了一种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认为国家不是凌驾于个人之上,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个人利益而存在,网此,在刑法的适用上,应当谦抑,将实际侵害或者威胁到法益的行为作为犯罪处理相反地,规范违反说则代表了一种国家主义的价值觀,认为刑法是维持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予段,强调国家的道德和国家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刑法适用一L,涉及面就比较广,即便是没有实际侵害法益嘚违规行为,也要被作为犯罪处理面对二者的对立,德国倾向于规范违反说,El本选择法益侵害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取舍我认为,在我国目前比较关注囻主,人权,强调政党要执政为民的大形势下,法益侵害说说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二)法益的认定刑法中的法益,应该是值得用刑罚的手段來加以保护的利益有些法益是刑法明文规定的,还有一些法益,是由刑法保护还是由行政法规加以保护,并不一定清楚,要通过法官,检察官或司法莋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刑法的机能的角度,进行考查IrWin介绍卖淫的行为,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都有规定,而且处罚条件都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如果出现了介绍卖淫的行为,是构成刑法中的犯罪还是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呢这就要根据对法益的侵害程度来加以判断,考虑介紹卖淫的人数,次数,造成的影响等因素,确定该行为是不是达到r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程度在确定刑法中的法益侵害说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罪刑均衡的问题,即在判断是否存在法益侵害说的时候,一要根据法律的罪状规定,二要结合法定刑有一个案例足这样的,行为人将小孩骗到电影院看电影,然后给小孩的父母打电话说:你女儿在我手上,拿钱来赎,不拿钱的话这个小孩就没了后来等警察找到这个小孩的时候,小孩还在电影院津津有味地看电影对这个案件如何认定,能否认定为绑架罪呢我认为足不能的大家知道,绑架罪的法定刑很高,起刑点就是十年这就说明,绑架罪的法益侵害说,必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过去的司法解释当中,绑架只有三种形式: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暴力就不用说r,胁迫足以暴力为内容的胁迫,以揭发隐私为内容的胁迫不构成绑架罪要求的胁迫,麻醉也是严重危害人身安牟=的一种行为,至于其他行为,都不在绑架的成立范围之内这主要就昰考虑到绑架罪的法定刑太高的缘故萆于这一点,在卜面的案件中,行为人的行为埘法益的侵害还达到要处十年以上刑罚的程度,不宜认定绑架罪,可以考虑敲诈勒索或者诈骗这足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根据法定刑来倒推法益侵害说是否存在的问题其次,法益保护说是一种法益衡量戓者是优越利益保护说实际卜,法益侵害说的存在否的判断,实际L,就是两个法益之间的相冲突和比较平衡的问题比如说正当防卫,在自己或者他囚的生命利益或财产权益遭受侵害或者有现实侵害危险的时候,口以刘'小法加害人进行反击,这个反击只要小超过必要限度就不构成犯罪还有緊急避险的情况,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利益,侵井无书的第人的利益,这同样电是l埘种利益的秘衡『口J题:为了保护大的利益而得已牺牛牛小的利益住通过法豁的比较衡阜=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可以从法益的比较衡量之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存紧急避险I吖f个特昧情况,就足j『』】待呵能性的问题比如,两个人叫'掉水'fIt只钉块水国家检察官学院年第期板,这个木板只能承受一个人,两个人都抢这块木板,最后劲大的人把那个劲小的人嶊到水里淹死了还有,父亲背着儿子过河,突然上游山洪爆发,河水来势凶猛,如果不把小孩扔掉,两个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于是,父亲就把小孩扔掉,自巳得救了,小孩淹死了再比如,在被歹徒追杀时,将第三人拉倒自己面前,挡住歹徒的尖刀,自己得救了,第三人却惨遭重伤上述三种情况纯粹根据法益比较和衡量,是无法得出结论来的我认为,人在危急情况下,都有强烈的求生本能,因此不能期待行为人牺牲自己拯救别人,也就是说不具有期待怹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在没有期待可能性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即便侵害了法益,也无法说其行为构成犯罪最后,在法益的判断上有一个唎外,就是被害人同意放弃自己利益的时候即被害人有承诺的时候,法益不受保护如强奸,盗窃,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被害人同意的话,就不构成犯罪但有的时候,即使有被害人同意,也要构成犯罪,比如和十三周岁的女孩子发生性关系,即使女孩子同意,也构成强奸罪,因为这个年龄的人并不清楚自己同意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对涉及到国家,社会利益的行为,即便对方有同意,也要构成犯罪,因为国家,社会利益,个人无法表示放弃这些都是被害人承诺原理在法益侵害说的认定当中的重要体现但是,对于同意无侵害的原理,我国刑法学上的认识似乎还不够如就诬告陷害罪而言,如果被誣告陷害人同意他人诬陷自己的话,构不构成犯罪严格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理解,是不应当构成犯罪的,因为刑法第条规定的诬告陷害罪是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其所保护的法益属于被害人自己可以放弃,处分的利益但是,我国有很多学者认为应该构成犯罪,因为这种诬陷行为侵害了國家的司法利益或者说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秩序这种理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诬告陷害罪并没有被规定在妨害司法秩序罪中,而是规定在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当中个人的人身,民主权利,除了生命之外,其他都是行为人自己可以放弃的在被害人放弃的时候,就不存在法益侵害说,行为人的行为从道义上看,无论怎么可恶,都不应当构成侵害该种法益的犯罪这是法益侵害说说在具体适用过程中的一个例外根据上述理甴,我们来看一下案例四中的前一种情况医生骗患者说,如果和他发生性关系,就免收其医疗费,患者同意,但完事之后,医生却不将其承诺兑现对这種医生欺骗患者的行为,如果作为强奸罪处理的话,那就会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强奸罪保护的法益是个人的信用,而不是妇女的性自由权利本案中,婦女在知道自己行为的性质以及后果的情况下,同意和医生发生性关系,实际上就是同意他人侵害自己的性自由,而成年妇女的性自由是的主体鈳以自由支配的利益,做出同意的决定,并无不可尽管行为人在对医生是否会兑现其诺言这一点上存在错误,但这个错误不是有关和医生发生性荇为的事实的错误,不是对侵害自己法益的一点有认识错误,而是在和对方发生关系的话,对方就会免除自己医疗费的认识上有错误,即在发生性關系的动机上有错误,因此,患者的同意有效,医生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如果说这种一定要构成犯罪的话,最多只可能构成诈骗罪,因为,医生没有兑現自己的诺言,没有免除患者的医疗费用这种财产性利益在案例四的后一种情况当中,医生对女患者说要治疗乳腺癌,除了和他发生性关系之外,沒其他的办法,患者只好表示同意的场合,医生的行为应当构成强奸罪因为,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容易使产生误解上述情形当中,由于医生的欺骗,使患者以为医生和自己发生性关系的行为,不是侵犯自己的性自由的犯罪行为,而是给自己治病的医疗行为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错误,就不是和医生发生性关系的话,自己会得到什么好处的动机错误,而是将医生奸淫自己的行为理解为了医学上的治疗行为,没有认识箌该行为是侵犯自己法益的行为,这种错误是法益处分的错误既然对处分法益的性质和后果不清楚,那么,被害人l的同意行为就当然无效了在被害人同意无效的情况下,医生的行为应该构成强奸罪所以,在被害人的同意影响法益侵害说的认定的场合,对于同意的内容也要仔细分析五,犯罪嘚认定法益侵害说蜕的前提下,该如何认定犯罪呢在我国,犯罪的认定,是根据犯罪构成来具体实现的法益侵害说说和犯罪的认定犯罪构成由客體,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这样四个方面的要件组成这四类要件有一定排列顺序,其中有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一种犯罪认定的导向和客观主义嘚刑法理念l,不可以随便置换苗'先有客体遭到了侵害,引起了犯罪结果,然后才有可能进入诉讼程序,紧接着公安机关去调查,寻找犯罪嫌疑人是谁,並查明他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行为这就是实际犯罪的发现和认定过程这种过程,体现的是从客观到主观,从外在到内在,从形式到实质的犯罪认識和裁判过程相反的,还有一种认识方法,就是首先考虑犯罪主体,再考虑主观方面,再考虑客体,最后考虑客观方面这种分析方法是从主观到客观,從内在到外在,从实质到形式的分析方法我们认为这个分析方法是不合适的自近代以来,刑法学已经确立了一种基本观念,即成为处罚尺度的只能是物理的,客观外在的有形损害,思想和观念不能成为刑法的处罚对象,而上述后面一种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将思想和观念作为了衡量犯罪的絀发点,这种做法是历史上臭名昭着的主观主义犯罪观的体现,违背了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按照这种观点,即使一个人的行为客观上没有太大的法益侵害说,但在主观方面非常恶劣时,也会被作为犯罪处理我国刑法,在犯罪成立的分析上,应当采取前一种分析方法,而不是后一种因此,在犯罪嘚认定上,首先要考虑有没有客观危害,在有客观危害的情况下,再考虑有没有故意,过失,然后再考虑该行为在刑法当中是不是具有明文规定,即是鈈是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日本有个学者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大意是,现实中一旦发生了某种激动人心的侵害事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懲罚的冲动,但这种惩罚冲动要变为现实,必须经过三道关口,一是考虑该行为是不是侵害了法益,其次,所造成的损害不是因为故意或者过失而引起的,如果是由于不可预见或是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则不能处罚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的时候,还要看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有没有规定呮要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就不构成犯罪这种观点,实际上和我们上面所说的犯罪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当然,在既有法益侵害说,又有主观罪过的场合,仅仅因为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而否定成立犯罪或者不成立某种犯罪的场合,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仅仪从形式上考虑该种行为是不是為法律所明文规定,还要实质性地考虑,该种处罚结果是否公平合理即在遇到和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有关的疑难案件处理的时候,应该从处罚的匼理性的角度来考虑,分析按照法律规定,对该种行为处罚会怎么样,不处罚会怎么样,从这种角度处罚会怎么样,从那种角度处罚会怎么样,即将处罰的利益和不处罚的利益,综合起来考虑,从中做出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从这种立场出发,我们探讨一下案例五中的"奸淫"行为的处理首先可以肯萣,该"奸淫"行为不能构成强奸罪,因为成立强奸罪,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强奸罪的故意,即认识到自己强奸的对象是妇女即活着的女人,而上述案件Φ,行为人以为对方已经死亡,以为自己奸淫的是一具尸体,因此,难以说行为人具有强奸的故意其次,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考虑构成侮辱尸体罪的未遂因为,他主观上有侮辱尸体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奸尸这种侮辱尸体的行,可以考虑构为,因此成侮辱尸体罪只是,行为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想到侮辱的是一个活人,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能构成侮辱尸体罪的未遂这是根据刑法学的原理,绝大多数人都能推出的结论尽管从刑法规定以及楿关理论出发,可以推理出上述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显然难以叫人满意,因为出现了处理上的不平衡的结局即侮辱死人的,要构成侮辱尸体罪,而侮辱一个大活人的,却要构成侮辱尸体罪的未遂,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合理的在,『体和活人之问,法律应当更加强调对活人的保护,而不是强调对尸体嘚保护事实上,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当巾,也是如此如果侮辱尸体的行为是既遂,是重罪,而侮辱一个活人反而是未遂,是轻罪的话,就应当'l兑得出这种結论的推理分析过程是有问题的就卜述案例五而言,尽管由于行为人认识上的错误,最后侮辱了一个活人,而不是侮辱尸体罪巾的犯罪对象死人,泹我们认为,该行为还是应该构成侮辱体罪的既遂从刑法中认识错误的处理角度出发,也lJ'以为这种结论进行论证行为人基于侮辱人体的故意,实施了"奸尸"这种侮辱人体的行为,因此,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讲,该行为足以卡勾成侮辱体罪尽管行为人在"奸尸"的时候,该",体"实际f足活人,但人体既包括尸体血包括活人,从这种意义卜讲,行为人所奸淫的是人体的点I,其主,客观'足一致的,不存国家检察官学院年第期事实认识上的错误其奸淫活人囚体的行为应该构成侮辱尸体罪的既遂,而不是构成侮辱尸体罪的未遂,不然就会得出不合理的结论这就是我的基本看法六,实质的犯罪与可罚嘚犯罪在我国,说到犯罪,就是指同时具备客体,客观要件,主体,主观要件四个方面的内容,缺少其中之一,就不构成犯罪这一点和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哃在国外,就最终的犯罪概念而言,也和我国一样,要求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具备,但在有些场合,则有多种犯罪概念如在共同犯罪的场合,教唆犯,帮助犯之类的共犯,其成立并不要求被教唆,被帮助的正犯的行为,就一样符合最终的犯罪概念,而是只要正犯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形式上苻合刑法规定的犯罪类型就可以了,而并不要求其一定要达到符合刑事责任条件的程度即纯粹的客观的侵害,也是一种犯罪,只要造成了危害的結果,不管其有没有责任,哪怕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也没有故意或者过失,都构成犯罪这种犯罪概念的好处是,除了在理论上满足客观违法性说の外,实践当中,也有利于一种犯罪的成立以另一种犯罪的成立为前提的犯罪类型的处罚和共同犯罪的处罚在我国刑法理论上,由于不存在多种犯罪概念,所以,在具体案件的认定上,就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在案例三中,如果认为被窝藏,包庇的周岁的小孩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对窝藏包庇的人即其父母也不能处罚,这种理解,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也在刑法理论上难以说得通实际上,窝藏包庇罪是妨害正常司法秩序的犯罪窝藏包庇周岁的杀人者的行为,无论如何都是侵害了上述法益的行为同时,对这里的犯罪也不能完全从法律规定的角度来理解如按照刑事訴讼法的规定,任何人在被法院宣判有罪之前,都是无罪的,如果在窝藏包庇罪的认定上,死扣法律规定的话,对于被窝藏包庇者逃亡无法审判的案件,或者被窝藏包庇者死亡的案件,都无法认定为有罪这样做的结果,显然是不合适的,会将刑法上的类似条款变为一个虚设定罪量刑要遵循罪刑法定原则,这固然是不错的,但对法定原则的理解要进行实质性的理解,而不能只从形式上理解在形式地理解会得出明显不合道理的结论时,就要栲虑实质判断的问题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窝藏包庇的规定当中的"罪",不应该是完全符合犯罪构成四个方面要件的犯罪,而是侵害法益,造成了危害结果这种客观意义上的犯罪,不要求其把四个方面的条件完全具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在我国刑法理论当中,也要提倡多元的犯罪概念,一種是实质的犯罪概念,就是客观侵害意义的犯罪,另一种是可罚的犯罪概念,是要具备四个方面条件才能受到处罚的犯,对于上述罪否则案例三的凊形,就无法做出妥当的处罚TheoryofLegalInterestViolationandtheDeterminationofCrimesLiHong(LawSchoolof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Abstract:Indeterminationofthenatureofsocialharm,itshouldabidebythedoctrineofworthlessresult,andthisdoctrineisembodiedofthetheoryoflegalinterestviolationWhetherlegalinterestwasviolatedshouldbeconsideredonlyfromobjectiveaspectWithinthesystemofconstitutionofcrimeinChina,thetheoryoflegalinterestviolationshouldbeguidedbytheopinionofpriorityofobjectiveestimation,andmultiplecrimeconceptionshouldbeadvocatedaswelKeywords:violationoflegalinterestnormviolationdeterminationofacrime(责任编辑:杨会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益侵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