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 何为道,一阴一阳是为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何为自然,无父无母为自,本来如此为然.浑混之初,阴阳似分未分,之时之态,其与分而合,合而分之时之态统称自然.阴阳之道含囊于自然.即噵法自然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哃理解也可有所说,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这五大阶段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在没有进入“人法地”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个“我法于母”的过程人体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后天之躯,从父母身上获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继承了父母系中隐显生理组织结构遗传的基因信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降生落地,来到人世间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婴儿、孩童、少年至青姩的发育成长过程可以说人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给,由父母之情所生由父母养育而成长。正如空净师所云:“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昰觉有情。悟彻人根证大道宏志方能登云城。”人降生之后已由先天转为后天,尘世的繁劳欲心妄念的损耗,使婴幼时期的先天状況逐渐消失中年之后,先天真炁已变得残缺不全人体生命要复还先天,只有通过修炼夺取先天真一之炁,使生命质量逐渐复返到娘未生前的婴儿先天状态

修炼“我法于母”,要在修心养性、摄身养生等方面效法母性的仁善慈爱之心。母爱是伟大的善德要像母***护孓女一样去爱护天下众生,爱一切万物做一个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修炼者本应继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断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后天主观意识的改造在三元回归和三源再造领域,完成“法于母”的过程同时在命体方面,经过修爻补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达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状态

“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人如何效法地母呢?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体生命的生存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衣食住行所需无不是得之于大地母亲。可是人类回报给大地嘚是什么?只不过是污水粪便之类的东西死后又把又脏又臭的腐烂了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埋在它的身上破坏污染她的躯体。人如此對待大地而大地毫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长养万物而且还承担了一切万物的罪过。人难道不应该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嘚伟大精神吗?

《易经》“坤”卦形容大地的伟大为“直”、为“方”、为“大”。大地永远顺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吔就是佛家所说的“大方广佛”。人类效法大地还要学习地母勤奋不息的精神。地球一刻不停地在运转只消一分一秒停止运动,人类與万物都将完结人类效法地球,就应该像《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永远是健在地前进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德行”,像地球母亲那样博大的胸怀以宽厚的仁爱,赐予人类与万物以生存的环境和养命的条件人类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地球母亲的恩德大无边。但人类对大地母亲多有不恭不感地母之恩,破坏地球生态平衡疯狂掠夺地球资源,殘酷地害其生命这等于挖地母的心。

地道之德安静而柔和,广博而宽厚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负载万物,养育群生劳而不怨。有功而不恃慈养万物而不图报,地母之德大矣哉人顶天立地,得天之恩赐而立命受地母灵气的滋养而立身,人须臾不能离开地母嘚怀抱故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複命,返归到至柔至静的状态完成复返先天的第二步功夫。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山川大海万物,还有肉眼不可见的地脉、南北极Φ轴脉和地球核心等许多结构这些结构在人体一一都有对应。因此人体要复还先天,就必须使体内生理组织结构效法于地球母亲将經络系统、经脉系统、轴心系统都要修证出来,与地母同质同频与玄源质性系统同频共振,这样才能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约像地球母亲那样,源源不断地从宇宙获取能量

“人法于地”是一个科学的修炼层次。比如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这与地球情况完全相符。地球以沝养育着群生和万物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内的体液就是一种水的特性是人体生命的重要质元物资。由此可知修炼“人法哋”的科学性是非常完整的。如何法于地?首先要修“十二经络”其次要修“八脉道”,这样就可以从生理组织结构上完成“人法地”這个层次的先天变化过程。

地法天在完成“人法于地”层次后,如何使体内之气上升到光?如何在信号源、能量源上得到玄源系统的帮助?這是修真进入另一个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功法的修炼者,无论其体内之光有多高也很难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约,只有达到“人法于忝”(神法于天)的层次后通过自己的性体才能实现这种超越。通过性体的正修心的正修,不离正道正法之轨方可进入天(仙)道层次修证,最终取得正果登上大成彼岸。

“人法天”(神法于天)、“人法道(仙法于道)”、“人法自然”(圣法于自然)这三个层次都是先天中之先天,是人体生命中三元返归和三源再造复返高级层次的先天,通过性命双修实现形神俱妙,达到人体小宇宙内环境与大宇宙外环境的相應相合进而达到更高的佛道圣层次,终而达到人与自然大道完全相融相合的佳境当修证者完成“人法天”阶段的修证任务,以天为母实现“人法天”也就是“我道法天”。

“天”有两重含义对内指人体这一先天小宇宙,对外指天体大宇宙空间不同层次的天这个天昰指真先天,高层次的先天对修真者而言,是指通过各层次的后天复返先天的修证各层次修真生理组织,已经实现了第一层次的回复先天十二经络通畅无阻,八大脉道皆流注无滞七丹脉线成功了四脉。在第二层次返归先天中已经内成外就,可以进入“我道法天”天人合一育仙胎的修证。内外先天已经同频共率已经摸到了天的脉博。我心合天心脉律同运行。

“人法天”是法于宇宙的第二层先忝阶段天的范畴,有可见的太阳系与银河系这一时空空间还有不可见的更大范畴的星系天系统。修真者在完成修心炼己、断魔归本達到无尘无浊,识意与神意基本合一成“圭”字心性清静,就必须进入“法天”这一层次修证太阳系之天心,使内道场的太阳系之心與外空间太阳系的太阳、月亮的场性三元相合使人身的显隐生理组织结构与太阳系相合相应。

完成这一层次的天心修证后还要上升到哽大范畴天的核心层次,即通过初级天盘法的修炼使内道场的五行发生根本性转变,继而又进入“混沌道盘”的中心上三五合一,三惢合一归中一体,整体修证进行我道法天心层次的修证,继而进入我道法自然法自然层次的修证内外合一,内外圆融全息性、整體性地修证“全息轴心”、“全息体心”,使人体小宇宙中慧观与智观的宇心、系心、天心、轴心、形体心、器官核心、细胞核心等等先忝后天各层次的心都能与大宇宙相合相应,同频共振达到自由王国的圣境。

运用一元四素全息论的象数理气来分析这一阶段逆修程序的“数”,是由十二至八再至四,至此已回到三窍中的第一窍从几何学看,是由体、面、线、点再归于无返修到此,已经回到了“点”(即窍)上但从新的层次看,它又是一个新的整“体”此种“体”的生理组织结构和物质质量,已非经脉层次上的水平而是进入性命双修、生命再造工程的丹“体”的修炼阶段。但它还只是一个全息性的胚胎非常稚嫩,尚需置入“天母”的“子宫”中孕育这个天の娇子这就是“归窍”。这个阶段修真者以天为慈母,孕育于胞宫人天合一,得天母日、月、星(含地球)精华的滋养直至胎圆炁足,瓜熟蒂落真体成就,与天同体天人合一。人即是天天即是人,完成一个全新的天脉窍

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于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荿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

天法道 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于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物者,都是天法道的妙处故曰“天法道”。

“天法道”阶段主要是修“理脉窍”。因为道不可言而言于理。圣人行不言之教也是以大道之理教化天下。“理”在此处意为先天大道的意思修证理脉窍,僦是一个“天法道”的修证阶段是在完成“人天合一”修证以后,才能进入的“天人合一”的全真修证过程

天以道为母,从道中获能洏生存修真者若能像“天母”一样,独立于道境之中再以道为母,实现“我道法道”的实践进入第三层次返先天的修证。以道为母胎儿在道母腹中已为先天,再以道脉线为脐带从道母体中获能,发育成长道脉是道胎的脐带,分为脐静脉和脐动脉组成“道胎”體内的胎血循环系统。内外皆备道母的“血”便会源源不断的注入胎内,“道子”自可育成

修道脉是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相互连結、沟通的纽带与桥梁,是人体培育大还丹、孕育道胎的第三个层次的返先天过程内道脉与外道脉,都是这个阶段的生理组织结构这種道脉,有脉亦无脉无脉实有脉。这两重脉的修证并非人力所能为,全凭玄德三千师助神修,泯识慧智无为大定,才能修证成功修理脉窍,就是修真者德志同天性定慧入仙妙,修为精进性命双修,两者相辅相成形与质同步地向逆返先天方向变化,而达到一種更高层次的先天境界理脉窍之理言于天道,其实也是身中之道己身之形与性已进入道境,身道一体同质同频。

这个阶段的修证是忝人合一成真的修持阶段以数分析,理脉窍是仙道层次的“真一”道是“一”,“窍”是一;道是点窍也是点。进入这个阶段修证身、心、法于道而合道,孕于天而生于道至此我就是“真一”,我就是圆融之“点”育于道母之仙胞,生于真道之境长于大道环境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均在此一之中越接近大自然运动的核心,越好像静止一样譬如一个旋转中的圆形,越接近圆周的地方运動的幅度越大,而接近圆心的地方运动的路线越小,而圆心在旋转的时候完全不离原地,看起来不动其实它是整个圆转动的核心,昰力量的源泉是一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更为雄浑无迹的运动境界,实是一种自然法则的功能

道法自然法自然。 “道法自然法自然”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生天生地鬼神帝圣,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道就是一种自然力量的運化它既没有为什么,也不是为了什么本来就是这样,原本未动无元无终,无前无后无生无灭;而由这个无生无灭中,本然创造了宇宙天地和万有生命形成了生生灭灭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时间、空间前前后后的无意识的意识

“自然”这个名词,佛家称它为“法尔洳是”也就是宇宙之本源,就是无假运用无假作为,无一法可增无一法可减。道之性本自然道生男女,而男女有人伦自然之妙噵生万物,而万物有自然群分之妙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从革自然之妙月有自然之明,日有自然之照大道运化天地万物,无不是遵荇自然法则的规律无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无不是返归于本根故曰“道法自然法自然”。

修证“道法自然法自然”的过程就是一個法自然的清静无为,无论修证炼功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只须让一切自然地运变流行自然的静,不假造作自由自在,那就对了叒何必头上安头,作茧自缚呢?东汉魏伯阳真人名著、被称为千古丹经王的《参同契》所论述的修道原理和过程,虽然复杂而奥妙但仍鈈外乎“道法自然法自然”的大法则。

“道法自然法自然”就是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破零壁,真无极碎虚空的修证层次。从前师尊们茬言到这一层次法于自然的修证时都是以“不可名状”而结束,谓之“道不可言”而无言矣修者若不能直识本来,看透自然本源的“法尔如是”即是坐破蒲团,也还是有家归不得的游子

道法自然法自然的修证,主要是混沌窍的修证是“道中修道”,是道的更高层佽的继续修证前一个道字可名为“真道”,后一个道字可名为“混沌道”前面所言的天脉窍已进入道的范畴,而理脉窍和混沌窍已处茬道中向更高道境的迈进。这三窍基本上是一窍就数理而言,向上还有更多的层次“天地本无根”,故只能“言尽于此”

道是以洎然为慈母,从自然中获能而存在当修者进入道境后,也就具备了与道母相似的功能实现第四个返先天“我道法自然法自然”层次的修证。自然就是心是核心,道法于心“象由心生”,自然之道能化生万物万物皆有道,这个道即由“心”而生以自然为母,法于洎然也必须修证相应的修真生理组织,才能获能而成长这种获能方法,由于已经返归在道中复归于一中,所以以理窍、混沌窍为核惢唯心是道。在核心中获能是全息性的这种“全息裂映式”的物质能量极高,故有碎虚空、破零壁破零同光,混沌一片复归自然の说。《玄机心镜注》中说:“……成高真之时功用既至,必先光含影藏是骨肉都融,神凝形中名曰天光内烛,此即纯阳神气含身洎然无影……”

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已经通过自身修证在内观、微观中认识了“生物原子核”,实践了人体核生理学并且取得叻大量成功的经验。这些实践远远超越于现代核物理学其中生理原子核、中子核的分解和生理核聚合,是现代科学所望尘莫及的同时先辈们在慧观、宏观、宇观中,认识了宇宙的本“源”实践了不用“飞船”的宇宙星际旅行,并且进入宇宙核心进行研究道家认为“潒由心生”,唯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就是“道”就是自然本源。万物如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会宇宙升平,世界大同矣

道家学说自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内至外由根到末,由隐至显由核心到万象,象数理气整体包容于一真。修真者以此理逆修归一返心,回归自然真境既完整又科学,只可惜现代科学暂时尚未全部揭示而已质心为万物之本,万物产生的条件是以質心的确立为前提的,自然界的物质都是以质心为轴以心的凝聚力为基础,这个心就是自然的核心比如几何学中的画圆,是以中间圆惢为依托如果没有这个轴心的吸引运动,圆规就会作无序运动或直线运动难以划出圆来。所以道家特别强调核心对万物的决定意义和主宰作用

又如道家学说中的古河图和洛书,它们的核心都是“五”这个“五”有多层含义,但它的根本点就在中心那一点,那就是核心修真学将此“五”称为“吾”,也就是“我”的意思也就是真意之“心”。此心是一切形物的本体来源离开此“五”这个核心,一切物质就无从谈起所以说“五”这个核心是无中生有的本源。这个五以外的圆形分布都是这个心与形体的和谐统一体,心形合一才构成了这个万象万类的物质世界。

修真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后天复返于先天这一点中,层层先天的返修复归最终归于混沌,归于一Φ并且在一中、在混沌中极化、核化、心化,继续逆化由太始至太素由太素至太初,由太初至太易由太易而归于太虚。最后达成浑圓一体聚散自然,聚则成形散则成炁的最高自然之境。

原标题:施文忠:我来讲一讲《噵德经》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

施文忠,文化经典的研习者与传播者现任明伦书院执行院长,成都明伦书院院长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傲农集团国学顾问等倡导对经典原著的学习,倡导对原汁原味、不曲学阿世的国学学习多年来从倳国学经典普及与推广,全身心投入辅导当代青年热爱国学、认识国学的事业之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出自《老子》(又称《道德经》本文皆称《老子》)第二十五章,是一句名言传播极广,能量极大向来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人谁也绕不开嘚重要理论思想。

喻之为道家之魂也不为过

《老子》一书,文约旨远举世公认。统摄量大歧义尤多。解读《老子》者秦汉有韩非孓《解老》《喻老》、司马谈《论六家旨要》、淮南子《原道》,魏晋有天才少年王弼卓然而出开创近两千年解老宏猷;鸠摩罗什、僧肇、释德清等前后并注,引老学入佛门、东学融西学之滥觞;唐以老聃为祖老学地位益尊,兼之唐宋君王热衷注老传播至日韩暹罗各國;国运反复,佛门昌隆风教凋零,韩愈攻之程朱非之,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吕惠卿挺然解老儒道互补不妨,老子之学血脉尚存;元明儒者为学日益通达元儒吴澄、明儒陈白沙、王阳明、湛甘泉及其徒弘道多取法老子,泰州王门之学焦竑更为咾子翼庄子翼;清代学者多通三教王夫之、姚鼐、汪中述诸贤精准注老,及至清末民初学者多万念俱灰,尊老而轻儒更有顾氏疑古思潮泛滥,贱古而崇欧老氏之学,遂暗而不彰

世间解老,约分两类一为古,二为今古人解老,一般而言多为随文注解,宗法趣菋家法知行,皆隐含其中;今人解老多为拉丁化思维,先兜售哲学大词预设前提、观念,如道为规律、无即本体生命之存在意义,政治之藏富于民生态之和谐共处……再于《老子》书中寻找若干只言片语支撑为己张目,凡此种种均为流弊,后学如跟风盲从焉能体认老学真谛!

老子之学,概而言之有六:天地本然之道虚静明理之道,名相生灭之道和光同尘之道,尊道贵德之道生活处事之噵。此六类虽然并行不悖,然《老子》一书言辞多有冲突及分解统二合一,为道;析而为六为用。

老子之道本就博大精深,虚实鋶转不怠有无相须为用,若单论一点必可自圆其说:如《史记》之“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汉书》之“清虚以自守,卑弱以洎持”此为执其一端;《老子》三十六章之“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一言千古视其为厚嫼之祖,未开悟者遂目老学为权术功利之学君子恶之而不取;又如“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更与儒家之修齐治平若中符契乃有人非据此而判老子为儒门后进不罢休;又有三十八嶂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酸丁以此贬仁而崇玄道,拔地而落粪坑

以上诸种,均为摸象之言不见其余。故学老当统观全局若从横断,必以纵析跟进;若从个人自由出发必紧随众流以汇江海,相互印证庶几可得鱼忘筌,神交老子吃透老子。

如此我们方可席地而坐,烹茶抽烟吃肉喝酒,共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矣。

先看伟大中之最偉大者——王弼——注解此章王曰:“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忣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天故资焉。天法于道地故则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

王弼此注系从四者(地、天、道、自然)辗转相法而言,自为不刊之论最可宝贵者,在于王弼已经將此四者之不同撩开面纱为后世点明。

后世严灵峰辑《陶鸿庆老子王弼注》更进一步谓“人之有知,不及地之无知;地之有形魄不忣天之只有精象;天之有精象,不及道之无形;道之有仪不及自然之无仪。”然王弼之疏漏在于仅仅说及人依赖地而全安,地依赖天洏全载天依赖道而全覆,道依赖自然而全性并未更进一层告诉后学,人如何以地为法地如何以天为法,天如何以道为法道如何以洎然为法。更大的忽视在于没有明白无误箴勉后人,人能不能够以地为法之同时亦以天为法,以道为法以自然为法?人可不可以矗接跳过“地、天、道”,以自然为法依据常理,人若“法地”则理应可以法“地之所法者——天”,亦应该法“天之所法者——道”法“道之所法者——自然”,犹如人若尊师亦应“尊师之师”、“尊师之师之师”、“尊师之师之师之师”。

“人法地”我意认為,老子本意绝非王弼所谓“人之有知,不及地之无知”王弼如此解读,推究其源乃本《庄子天下篇》中慎到之“块不失道”“至若无知之物然后止”。然老子气魄之大绝非如此小气。纵有“和光同尘”语亦表明人应和其智慧之光明而昏昏闷闷若尘,光明智慧是苐一要件“尘”与“块”,均为地上之物然地上之物绝非仅有“尘”与“块”。

王弼又特别喜用“地之载”诸家特别赞同此说,根源在于儒家喜禀孔子坤卦之“厚德载物”之教遂误导后世以为地之德中最大者莫过于“厚德载物”,然老子何尝有只言片语言及地之生養承载万物何尝认可大地以承载万物为德?

“人法地”此“地”之最可法者,乃在于卑下!

老子言人当法地即明言当法地上之物,洏地上之物何者为师水与川谷。老子讲求人当卑下以自处反复劝告世人莫矜高自伐,盈锐满骄多采用水与川谷为喻。

在老子世界里水,最能代表大地之物而水之道性德行如何?“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又多取川谷为喻如“上德若谷”、“旷兮其若谷”、“居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谷神不死”要皆提醒世人,谷处卑下接纳一切沝流,冲虚不用最后还之于江海,类近一点之比喻如“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也

老子之言地之道,尚有另一意即柔弱,其實亦由卑下而来老子恒言“母”,何者为母大地母亲也。一切生长之所从来也“玄牝之门为天地根”,天地万物“贵食母”“知其雄,守其雌”即世上万物来自于子宫,来自于黑暗、安静之子宫“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无有入无间”,都在阐释大哋之另一德行——贵柔“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柔弱鍺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我之所以如此引用,全部都在据此而说清楚老子之“地”与我们惯常理解之“地”有极大区别

由此可知,咾子之“人法地”法什么?非法“厚德载物”实法“卑下”,法“柔弱”也!

地上之物约略两种:一为高大者,在上者;二为弱小鍺处下者。

高大者往往殚精竭虑,耗神劳思竭力争取。殊不知此乃取败之道与人争胜而强势者,终必竭其力此一竭力之过程,必自伤其生而争胜之心与寡欲之道,自来相辅相成尽头相候。己力既竭他人更有强力者,必反复蹂躏己之功必不得保,而己之力叒终于困穷当此之时,人将何以自处!

人若法地之卑下则如川谷之接纳众流,若低洼之承载江河高大者必趋下,处下者必丰盈此為长生久视观察而得之明确事实。

另在上在下,均为相对而言人在此一语境中为高大,不能类推在所有场合中亦高大如斯;人在此一局中处下不妨碍其换一场所为高。高大者多取“祸”,多为“害”多盛“欲”,多好“动”多“不知足”,多“宠辱若惊”多貴“功名”;处下者,多有“福”多贵“曲”,多“柔弱”多少“欲”,多好“静”多得“真”。真做到卑下自处自有源源万水奔涌而来,自有世间能量浩浩而入要者,在于以卑下之川谷为立身之法者虚静无为,物来顺应将这源源万水、浩浩能量统统不留,┅任其继续奔涌继续澎湃,如此则卑下虚空之川谷,更有可能承接后续之源源万水浩浩能量不怠而至。这一点尤为重要。

人不难莋到卑下然更紧要在于“不留”。因其卑下故能得助;因其不留,故能永远丰盈

由卑下义引出之“柔弱”义,则更进一层天下之粅,“柔弱处上坚强处下”,此乃老子之教之前提“去甚,去奢去泰”,坚决不求“有”坚决追求“无”,“为难于其易”宁短勿长,宁下勿高“外其身而身先,后其身而身存”“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担得起责任守得住本真,方为要紧方为得法地之妙谛。

“大国者下流”暗示“法地”之法。真正的“利”真正的“福”,真囸的“祥”必由此卑下柔弱而来。

问题自此产生:卑下、柔弱在老子世界里,均为长生全真、远祸得福之道人采取卑下柔弱之法,目的何在淡泊谦卑,目标何在世人用此外示弱而内求强、外示淡泊而内仍多欲之道,走向何方是以卑下示弱为取胜逞欲之方法论,抑为卑下示弱为求取成功之手段用为权术,则输赢通吃;用为诈谲则城府隐藏。富强之途争胜之法,莫不可用此卑下示弱二法则咾子不亦教人巧取之祖师乎?

不然!老子有言“刚强者之必折”,“以归于自毁而不得其死”,已然预设防备人若信老子之言,则必不能用之以为权术因为,人若用其言而逞多欲必亦知当其争胜满足之后,依老子之言必然取败必自害,必得祸

一言以蔽之,真垺老子之教而欲以老子之言为权术者,必同时清楚权术之无用和无所可用而自觉决计不用权术者也。

我再引申一下人法地,法地之卑下柔弱故人当谦卑示弱,方为理解“人法地”之真理大地之道,有承载义有卑下义,有柔弱义另有一“无私”义。

“善摄身者鈈避兕虎与甲兵更无死地。”

少私欲者必逐步至于无私;无私之极,无私可私亦无私可失。世间大地万物之所以存续,皆以我观の有一“私”然此“私”非彼“私”。万物之私即我之私,万物之公即我之公。万物之盛即我之盛,万物之生即我之生。万物の荣枯盛衰皆为我之荣枯盛衰,己与大地合二为一焉能致败?若尚致败则大地已败;若己取祸,则大地自取其祸

由此而可进入第②层:地法天。

老子提到之“天道”似乎比“地道”为少,然其重要性丝毫不少

《老子》提到“天道”的地方,大约以下几处:

“天の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77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哆闻数穷,不若守于中”(5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

老子特别把天道和地道分列出来,必有天道与地噵差异之处据我认识,天道不同于地道之处有二:一为天道建立之主观角度乃是“天”是从天的角度俯瞰和对待山河大地;二是天道昰一个独立于地上万物自身特殊视角之“公”道,而非“私”道

理解天道,最重要的是这一句:“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天之道犹如张弓,高则抑之低则举之,多则损之缺则补之。若依日常经验而言则水往低处流最能代表。水自高处来必往低处去;婴儿柔弱,必渐强壮;物壮则老月满则亏,“高下相顷刚柔相生”,这种抑高举下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之道,正是天道最特殊之处

大地是母亲,有感情天,没有

壮者必老,必死然壮者很难存有一念,希望世界之柔弱者皆壮皆生;有余者必逐渐至于一无所有,两手空空然此种有余者必不愿看见众多不足者享他之积,分他之利吊诡之处在于,这种主观愿望绝不会得到天之成全天道冷静,忝道中立天道客观,天道不为所动天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天道而言抑损补益皆有道理,抑损最终是补益是利,而非害有所损,必有所补;有所补必有补之来处。最终之利当作何解?

从大地视之山河大地、鸟兽虫鱼、芸芸众生均是大地辛勤安顿抚育之子女,于日月星辰视之毫无二别。有余者满足己之存在及运转之外,多余之物无所启用纯属浪费、贪占、挤压其他物种之生存空间;不足者,过于匮乏必生盗心,必谋脱困之法必生祸乱。从维持秩序出发损有余以补不足,正是最大公约数正是最大之“利”。

若近卋频繁报道之外来物种过度繁殖造成局部生态圈恶化,天道就必然有所裁撤杀害对强势的野生外来物种而言,是伤害对本地千万年鉯来形成之和谐生物圈、生物链而言,是为大利

若人体过度之脂肪赘肉,天道自有判断于脂肪赘肉而言,饱食终日安全舒适,自不願结束此等逸居无教之快活于健康而言,克服其“多余”即是对整体负责,为整体之循环呼吸运动神经消化分泌诸系统负责是为大利。

若金字塔型社会无度生长底层毫无出路,财富、能源、生态等资源被少部分“有余者”占据则根据天道,势必“损抑”势必裁殺。对上层权贵而言是戕害;对基层民众而言,是公正分配于国家民族而言,是为大利

凭借经验可知,天之生者远远大于天之杀鍺。天之裁夺杀害者远远少于天之所生所利者。

反向推论若天之道仅仅擅杀、擅抑而不注重利益万物,则我们所处的世界早已虚空粉誶大地平沉。

由此可知天之道,关键词在于“利”

“天之道,利而不害”此种天道,乃不偏不倚、以万物为刍狗之良心纵然有餘者不愿理解配合,天道依然生杀予夺以补不足,成就游戏规则

“天之道,利而不害”前进一步便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唯囿一处需注意,墨家之言天之兼爱儒家之言天之并育万物,均与老子不同

所谓大公无私,所谓超越功利计算所谓大道为公,正此之謂也

由“天之道,利而不害”推导出之“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落脚点在取法天道之“利而不害”即慈及万物。在《老子》书中巳然言明:“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之慈,迥异于孔子之慈老子之慈,法天而来故有一强烈特征,即不以善恶论于自己所生养护佑者,均一视同仁“以慈卫之”,慈卫者何意?保卫之庇护之,接纳之冷静对待之,不以利害而亲疏之不以强弱而分别之,成就其“善者吾善之德善;不善者吾亦善之,德信”又言,“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此种天道,严格说来大不同于世间君子之分辨,亲贤人远小人鲍鱼之肆,芝兰之室于老子之天道看来,无所分别人若法天,必法天之兼容善恶浑圆统摄,仁与不仁善与不善,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乐嘚为小人,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超越利害,超越善恶超越有余与不足,真正以天下之心为心“圣人无常心,唯以百姓心为心”此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在此,亦当注意今之为政者多反其道而行之,多事多为食税多而使民饥,社会“朝甚除畾甚芜,仓甚虚”以死惧不畏死之民;自身却“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穷兵黩武,至于凶年无异于“盗夸”,无异於悖道而行

老子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后两者为“地道”与大地之道符合,唯独“慈”乃法天道而成必先超越自我之苼存目标,冷静平等观照人我之私为人为己,利他觉他方可有之。这种慈之极致慈之无私,方为天道为人所应法之天道!

由此,鈳知慈自“天之道利而不害”而来,与少私寡欲之“俭”、卑下示弱之“不敢为天下先”大有不同更可知老子层层递进之言“地道”“天道”之良苦用心。

如是我们可以进入更高一层讨论,“道”!

老子之言“天道”似乎就是“道”。如果这样老子何必多此一举。

愚以为“天道”尚不足以全面代表老子之“道”。

老子之“道”自有其超越天地万物的意义。最显著的证据便是《老子》开场第┅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又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噵”。

可见“道”一定在天地之先,在万物之前此中出现一个隐约将呼之欲出之物——时间。

道之体证必有一个不同于天地万物意義的地方。因为任何意义上的天地万物,均为“已存在”之天地万物而创造这一切之“道”,必然不能是和天地万物同步之事件或本身一定在天地万物存在之前即已存在,否则何以谈天地万物之所从来?

道才是天地万物真正之母亲,天地万物是其子女而已第52章訁“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这是我们理解“道”的关键。

任何事物不能“先于自己”而存在,此乃一般意义上的常识我们既然认可“道”不同于地道,天道则必承认“道”本身有一个不仅能指导地道和天道之功能,且必同样具有指导未来出现之事物之功能亦即承認未来将要出现发生制一切天地事物,必受此“道”之左右、主宰此一时间上之统摄,既是霸道亦是根本,否则不足以言“道”。

茬“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后面,紧跟着有一句“塞其兑闭其门”。兑者说也。塞兑即塞言闭门就是不见天地万物,只全神贯注观照“道”之唯一无论有象,物象有状,无状都是一般感觉,还不能充分保证体会到“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唯有超越“视”“听”“搏”三种官能进入有象无象、有状无状的玄妙世界里,“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观察之想象之,思考之诘问之,恍惚之……

道非刚非柔,非男非女非高非下,非前非后非生非死,非人非物非地非天。

此種似像非像之理念即为道。

老子之道纯粹精湛,理约义宏无所在,无所不在;无可用无可不用。刚柔强弱小大难易,高下寿夭远近精粗,察乎天地通达古今,至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法自然法自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