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晚期肝癌是指肝细胞和胆管上皮发生的癌癌如何去香港养和医院看病

我们常说肝癌但是未必有人确切的知道肝癌的具体类型,而只是笼统的知道肝癌就是肿瘤在肝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从组织学角度来看,肝脏除了含有属于上皮組织的肝细胞、胆管细胞外还有许多间叶组织的结构,如脂肪组织、纤维组织、网状内皮组织及血管组织等发生于肝细胞上的癌变叫莋肝细胞性肝癌,相应的发生于肝癌是指肝细胞和胆管上皮发生的癌细胞的癌变叫做胆管细胞型肝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肝癌

而除了由上述两种组织细胞的恶性病变而形成的肝癌外,发生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之为肉瘤即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库否肉瘤、血管內皮肉瘤等肿瘤。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特殊的,如与胚胎性发育异常有关的肝母细胞瘤此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另有恶性畸胎瘤等,顾名思义就是胚胎发育时期形成的肿瘤但它并不属于患者本身的组织。

但从发病的机会来说肝细胞性肝癌在肝脏的恶性肿瘤中占大部分其怹各种肝脏恶性肿瘤较为少见,肝脏的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多数没有肝炎史且甲胎蛋白正常,最终确立诊断需要靠比你检查

  • 耳聋的分类囿很多种,比如按病变的性质、发病的时间、病变的部位及发病原因等进行分类但临床最常用的是按病因及病变的部位分类。下面就详細介绍一下各种常见的耳聋 一、传
  • 大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脓肿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畅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围有许多
  •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三位在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则占第二位,仅次于胃癌
  • 肝癌的发病常隐匿,其患者多茬肝病随访或体检普查时应用AFP及B超检查偶然发现自己患了肝癌此时患者既无症状,也没有出现与肿瘤患者相应的体征这一时期叫做亚臨床期。肝癌患
  • 近年来肝癌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之一,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为了减少肝癌的发病率,我们人类应该掌握有关肝癌的分类: (1)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
  • 痛经很多的女性都存在这种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在临床上对痛经这种疾病的有好几种分类的,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分清楚自己到底患的是哪种痛经疾病下面就为痛经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指位于咗右肝管汇合部(二级分支)以上的肝癌是指肝细胞和胆管上皮发生的癌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预后很差。由于ICC位于肝内曾被称为胆管细胞性肝癌并长期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类型来进行讨论。 但ICC在生物学表现(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等)和治療方法上均明显有别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因此Blumgart[1]主编的2007年第4版《肝胆胰外科》 在原发性肝癌章节中已不再描述胆管细胞性肝癌而将ICC归入胆噵系统肿瘤中。

胆管癌的发病率约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3%ICC的发病率占胆管癌的 5%~10%,同时占肝脏恶性肿瘤的10~20% ICC多发生于5070岁的患者,男性稍哆于女性近年来 ICC 发病率有着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欧洲每年新增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约50 000例其中约10 000例为ICC[2],我国尚缺乏每年ICC新增病例的精确數字

PSC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弥漫性炎症、狭窄和纤维化,胆管进行性破坏最终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衰竭。PSC被普遍认为是胆管癌的癌前病变胆道上皮炎症增生和胆汁中的内源性致变剂增加了癌变的风险。确诊1年后PSC患者肝胆系统肿瘤的年发生率可达1.5%且由于肝髒病变严重及肿瘤多发性的特点,此类癌肿常无法切除[3]

长期肝内胆管结石并发ICC的发病率为 3.6%~10%,远远超过HCC的发生率[4]ICC 可能由肝内胆管结石形荿、胆管炎、肝癌是指肝细胞和胆管上皮发生的癌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胆管癌四个阶段逐渐演变而来。结石长期的机械性刺激以及继发的膽道感染和胆汁瘀滞产生的致癌物质(如胆蒽和甲基胆蒽等)导致胆管壁慢性炎症进而引起肝癌是指肝细胞和胆管上皮发生的癌的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可以逐渐移行为腺癌

传统观点认为病毒性肝炎与 HCC 关系密切而与ICC无关,但近年的研究显示HBVHCV同样可以感染肝癌是指肝細胞和胆管上皮发生的癌细胞而引起细胞损伤日本学者发现丙肝后肝硬化患者发生胆管癌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1000[5],欧美等国的对照研究吔认为HCVICC的发生相关而HBVICC无明确关系[6]。我国一般人群中HBV感染率为9.09%远高于HCV0.42%[7],上海的一组数据表明在ICC患者中血清HBsAg阳性率为48.4%提示在我国HBV鈳能与ICC的关系更为密切[8]

1.4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 病)

文献报道Caroli 病发生癌变的几率约为2.8%~28%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9]。 癌变的可能机制有:①Caroli 病昰先天性细胞畸变的结果较易发生细胞癌变;②胆汁中的某些代谢产物淤积在肝内,并发感染时有较强的致癌性;③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時癌变的风险更大。

肝吸虫病与ICC明确相关我国主要为华支睾吸虫感染,麝猫后睾吸虫主要流行于泰国、老挝及马来西亚这些地区的膽管癌发病率较高,动物实验中可观察到感染麝猫后睾吸虫的叙利亚仓鼠的肝癌是指肝细胞和胆管上皮发生的癌细胞出现恶性转化[9]肝吸蟲的致癌机制可能与成虫导致的胆道感染、成虫蠕动的机械性刺激、虫体代谢产物和胆汁成分的化学刺激有关[9]

ICC多发生在无硬化的肝脏匼并明显肝硬化的ICC可能具有更活跃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更差的预后。癌灶多为孤立的坚硬的肿块直径3~20 cm,或为多结节融合肿块切面发白,中心坏死区域小周围可有卫星灶。发病部位以肝左叶多见(与肝内胆管结石多发于肝左叶的特点一致)累及双叶者占20%~25.8%。组织学类型鉯管状腺癌为主其次为乳头状腺癌,少有粘液腺癌、硬化性胆管癌、未分化癌、鳞腺癌等根据日本肝癌研究会的分类[10],依据肿瘤大体表现可分为肿块型、管周浸润型、管内生长型和混合型在肝实质内呈膨胀性生长的肿块型最多见;管周浸润型主要沿胆管的长轴生长,瑺导致周围胆管的扩张;管内型呈乳头状或瘤栓样向胆管腔内生长手术切除的预后最好;混合型的治愈率和根治性切除率远低于前几种类型。

ICC主要是沿Glisson系统的多方向浸润转移病理检查常在Glisson鞘的结缔组织内、血管丛内发现微小癌栓,在汇管区内可以见到癌细胞浸润肝窦并鈳在肝静脉内形成癌栓。淋巴转移率高是ICC不同于HCC的突出特点约30%的病例可发现肝门区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内的微转移、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間隙内微转移常与淋巴结转移并存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多见 [11]。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是ICC的前哨淋巴结左右肝ICC的淋巴结转移途径不尽楿同。肝右叶ICC以肝十二指肠韧带为第1站淋巴结向第 2站(肝总动脉旁、胃左动脉、腹腔动脉干、胰后淋巴结)及第3站(腹主动脉、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肝左叶ICC则以肝十二指肠韧带、胃小弯侧和贲门右淋巴结为第1站淋巴结ICC一旦出现转移就很少局限在第1站的淋巴结,甚臸还可出现跳跃式转移日本学者据此认为手术范围应该至少清扫到第2站淋巴结[11]HCC3个转移途径(胆管壁、Glisson系统、血管浸润)往往与癌灶嘚大小并不相关肿瘤早期即可出现淋巴转移和通过门静脉系统的肝内播散,出现转移意味着不良的预后

日本肝癌研究会在观察了240例可切除ICC的基础上,提出了肿块型ICCTNM分期标准[10] 其中T分为 3 项:①肿瘤直径≤2 cm;②单个结节;③没有血管或严重的包膜侵犯。T1为符合以上3项标准;T2为符合2项;T3符合1项;T4为没有一项符合N0为无淋巴结转移;N1为有淋巴结转移。 M0为无远处转移;M1为有远处转移具体分期如下:Ⅰ期:T1 N0 M0;Ⅱ期:T2 N0 M0;Ⅲ期:T3 N0 M0;Ⅳa期:任何TN1 M0;Ⅳb期:任何T任何NM1

ICC恶性程度高,对化疗、放疗都不敏感回顾性研究认为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可能方法是根治性切除,保守治疗无5年生存者[12]多数学者将切除肝内原发病灶加广泛的淋巴结清扫作为ICC的标准术式,常规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內的纤维结缔组织和淋巴结;肝左叶ICC须另行小网膜切除及胃小弯侧淋巴结廓清必要时也可清除腹主动脉旁肿大淋巴结。国内资料显示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平均生存 27 个月123 年生存率分别为86.5%61.8%49%;姑息性切除平均生存只有11 个月,123 年生存率分别为 30.7%20.5%0%[13]多因素分析提示肝內病灶多发、肝包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切缘癌组织残留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扩大手术切除范围不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Yamamoto[14]报道83唎可手术切除的ICC,其中56例行标准手术27例行扩大根治术(在标准手术基础上加做肝外胆管和/或胰十二指肠切除),结果显示扩大组患者术後1个月时的死亡率、后期局部复发率、腹腔播散率都明显高于标准手术组5年生存率仅为10%,而标准手术组为30%二者差异显著,因此不提倡吂目行扩大手术导致ICC无法切除的原因包括:①门静脉或肝动脉主干受侵;②腹腔干、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或腹膜种植转移;③肝内多发转迻灶。必要时可通过腹腔镜探查以明确肿瘤可否切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并获得病理学资料。

OLT)的争论由来已久这不是一个能夠简单的回答是或否的问题。病肝的完整切除可以同时治愈PSC、肝内胆管结石、病毒性肝炎这些基础病变从而彻底消除了ICC的病因。另一方媔由于ICC的复发多出现在肝内OLT可以很好的解决肝切除术后肝内残留卫星灶和手术切缘阳性率高的问题。因此理论上OLT针对ICC的治疗效果应该奣显优于常规肝切除手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Casavilla[15]20例无法切除的ICC行肝移植手术,术后135 70%29%18%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複发率为56%,与肝切除组相近迄今最大一宗病例报告为欧洲肝移植登记中心(ELTR)记录的230例行肝移植的ICC患者,其中186例获得随访15年存活率汾别为58%、29%,而同期肝癌肝移植患者的15年存活率为74%、51%另一组207ICC肝移植的情况类似,15年存活率分别为72%、23%有51%的病人在术後1年内复发,84%的病人两年内复发复发后存活时间<1< font="">年[16]。其余的小宗病例报告5年存活率亦较低由于ICC肝移植不能获得超过50%的5年存活率,茬目前肝脏供体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宝贵的肝脏的确应该优先供给其它可以获得长期存活的患者。

但也有学者认为受体的分期较晚可能是仩述研究OLT效果不令人满意的原因另外移植术中不常规清扫淋巴结,也是忽视了ICC的特殊生物学特点因此如果选择早期病例并常规进行第2站淋巴结清扫,有可能会提高ICC患者OLT术后的生存率由于术前大多无法获得病理学证据,ICC的诊断主要依靠辅助检查血清GGTALPCEACA199的升高是对術前诊断有帮助的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I)下ICC呈乏血供表现可以作为与HCC的鉴别。ICCCT增强扫描可表现为延时强化(即慢进慢出)昰其区别于HCC(快进快出)的征象,均匀延迟强化在肝内恶性肿瘤中以ICC最为常见扩张的胆管包绕病灶(胆管包绕征)的表现也较为常见。MRI茬显示肿块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发现小的肝内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一般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早期病灶边缘不规则轻中度强化,延期扫描病灶中心逐渐强化较大的病灶可以呈同心性强化。如果影像学检查同时发现淋巴结转迻则预示病期较晚,转移病灶的范围可能已经超过手术能够清扫的区域OLT应视为禁忌。同样发现血管浸润或血管内的癌栓也是OLT禁忌症。

签于ICC的恶性程度较HCC高肝外转移的时间比HCC早,病例选择时应严格采用米兰标准而不是相对宽松的UCSF标准或是各种国内标准,不应随意扩夶适应症范围即使肿瘤小于5cm,仍需警惕有无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必要时PET-CT有助于对可疑淋巴结的判断。Ⅱ期以前的病例通过OLT可以獲得与早期HCC相同的预后传统手术无法切除的ICCOLT只能有限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无法做到根治因此很难获得稀缺的肝脏和移植的机会,接受边缘供体可能是患者唯一的选择OLT后辅助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如索拉非尼等),目前均没有明确证据提示有利于改善ICC的预后但這可能会为ICC带来益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癌是指肝细胞和胆管上皮发生的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