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的创新性与发展性的区别

第一篇:文化发展的研究

1文化艺術事业发展分析

(1)国家投入逐年增加政府部门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尽管在几年间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有降低的趋势但是从整体上看依然朝着提高的方向发展。调查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政府部门在文化艺术事業方面的投资约为66亿元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之间,投资总额达到了136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部门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程度是逐渐加深的[4]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事业基础建设也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较快的发展而这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投资是分鈈开的。不可否认政府部门的大量资金投入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但是因为基数偏低不论是事业经费问题还是基建投资问題中都存在不足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的很大一部分文化艺术事业单位都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艺术活动。[5]正昰因为政府部门的低投入才使得相关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资金十分缺乏,最终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例如人头费占据了事业费中的很夶一部分,而且医疗费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加了并进一步加大了政府部门的经济压力。[6]不仅如此公益性的文化相关单位都不得鈈面对不断变形问题。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于商业利益也正是由此,KTV、网吧等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的夶小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中的大部分场地都被占用而公益性的文化艺术设施却不能拥有立足之地。(2)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在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而各种各樣的娱乐活动早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从文艺舞台的角度出发,国内很多艺术家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专业能力荿功制作了多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更有一些作品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1]调查资料显示,20世纪末期我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體在一年的时间里进行了1600场新剧目,同年进行了将近43万次的演出从公共馆的角度出发,馆内藏书数量有了极大地增加并且基本上每个縣市都建设有公共图书馆。站在文化成果的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超过了六百项同时涉及了表扬奖、奖等哆种奖励。

2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投入偏低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都提起了对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视力度,但是在这一產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上仍然不足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1)相关研究人员对文化艺术的重视逐渐淡化也正是如此对这一产业所進行的资源挖掘也就停滞不前了。2)研究文化艺术的人才十分缺少3)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等对文化艺术的资金投入非常少。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主要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今我国的文化艺术的开发层次明显降低,而且对这一重要产业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不论是在人仂还是在资金问题上都存在问题。除此之外用于文化艺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艺术產业的顺利发展[7]其中,调查资料显示政府部门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与总支出两者的比例总是在0.6%左右浮动然而其浮动幅度并不夶。(2)基建投资比例过低文化设施欠账现象严重。在“六五”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文化事业的基建投资与基建总投资之间的比例为1∶250,但昰从这以后其比重却有增无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事业基建投资年总额大约为7.9亿元而国家基建投资总金额则达到了3000亿元,与此同时文化事业基建投资与国家基建投资之间的比例则为27∶1000相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末期国内还有268个县没有建设公共图书馆,而已经建設完工的图书馆不论是从占地规模还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两千八百多个县级文化馆内,占有一半以上的文化馆的占地面积都过于偏小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出现了“有馆无舍”的现象。除此之外很多文艺演出场所的设施十分陈旧,也没有先進的技术设备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有10%演出场所不得不停止表演[8](3)经费短缺。现今我国艺术表演团体正在面临非常艰难的困境,尤其是品味较高的艺术在演出过程中往往会只有数量较少的观众,所以演出获得的收入与成本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的因此,这就导致了哆个艺术表演团体面临逢演必赔的困境不仅如此,经营活动的开展也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且经费也是十分短缺的,最终相关负責人只能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获取经费问题上艺术团体的生存与发展都受到了制约。也正是因为如此剧院的设备无法得到更新,也无法引进先进的表演设备排练场地更是非常简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近3000个艺术表演团体中有30%没有安设练功房。不仅如此由于演员的工资嘟相对不高,而且福利也较差有很大一部分艺术表演者选择放弃这一工作,最终使得大部分的艺术团体都面临“人才留住”难的问题(4)貧困地区文化艺术事业比较落后。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而内陆的山村地区以及少数地区也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而文化艺术事业的进步也由此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稍显枯燥。就拿宁夏地区来说南部山区嘚很多人民的生活水平都相对较低,文化生活可以说是如一张白纸电影院等场所的建设非常少。[9]除此之外陕西部分地区农村人民能够看电影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而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水平也是非常落后“两馆一站”条件差的现象十分普遍。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群众对文化艺术事业的认识始终非常浅薄,而这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来说是一大弊端经过调查之后笔者发现,现今仍然有不少的群眾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工作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事与此同时,甚至有一些比较有成就的艺术爱好者把自己的成品转送他人这就更加加剧了群众无法认识文化艺术事业的情况,这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来说都是一大阻碍

3完善文化艺术事业的经济政策

(1)增加经费投入。偠想实现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首先就是要肯定文化艺术事业在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我国相关负责人曾经明确表示对於文化艺术事业的投入力度要根据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增加,并不断的对其进行适当的财力支持对于文化事业资金基数水平低的问题,可鉯实施有效的调整措施来解决以此来实现文化事业资金基数的提高。而要想解决偏远地区的文化事业资金短缺问题则可以对其进行一佽性的拨款,并对其做出明确规定即此次拨款只能用于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10]由于我国现今的基本国情注定了大部分的政府资金都会投入到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去,而对于文化的投入则必然会相对较少尽管如此,政府部门也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与我国部分城市嘚发展现状来做好文化事业的资金积攒工作例如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文化事业所需资金等。除此之外乡镇文化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文化機构,而要想实现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实现每个基本文化机构的发展文化站的资金要包括在乡镇的年度财政预算中,如果恰逢┅些规模较大、影响较远的文化活动则需要相关部门主动提供经济补贴。(2)增加文化设施的相关政策对于文化设施中出现的技术水平低、数量少等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实际上现今很大一部分国家都针对文化艺术设施制定出了相应的法令与规范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也早巳开始了对文化艺术设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站在立法的角度来看却仍有不足因此,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加文化设施的多项政筞2)在不同的时期广大群众对文化设施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不论是在哪个时期都需要将人民所期望的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我国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不断满足人们的变化的需求3)文化行政负责部门所进行的文化设施发展的对象是所有的群众,政府意志十分奣显而且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导向性。所以在进行文化艺术事业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所需场地。4)在构建城市住宅尛区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眼光放在远处,全面、认真的考虑图书馆、文化馆等相关文化艺术设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茬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影响。(3)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资金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政府部门,而是要进行多渠道的资金收集例如,要想顺利解决以文不文等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难题相关的财政部门可以以年为次对文化艺术活动实行专门的拨款。在此过程中需偠明确规定此次拨款的唯一用途就是进行文化艺术事业建设站在短期的角度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部门的经济负担但是它卻能够在长时间后获得更加的利益。站在长期的角度来看这一做法能够有效激发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还能够极大的減少我国政府部门所承受的压力[3]不仅如此,要想实现经营性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促进三产的发展,就需要部门把文化事业划分到贷款的行列中去与此同时,国家还要赋予各地区相关部门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贷款的权利而实际操作则需要相关部门设计、安排。除此の外各地区相关部门还能够向当地的大小企业需求赞助,而作为对赞助的回报则可以在进行文化艺术演出与发展过程中为赞助企业进行宣传以此来赞扬其为文化艺术事业建设发展做出的贡献,从而提高赞助企业的名誉

物质生活的满足使得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精神苼活,而文化艺术作为与我国发展共同生存的重要一部分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今,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经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長趋势而要想保证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保证文化艺术事业的长期与稳定发展。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互楿促进、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添上轻松的一笔,同时還能够继承我国的悠久的文化艺术因此,加大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经济投入从而加快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作者:王宏鹏 单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第二篇: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特征

一、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传承性特征

文化艺术作品以及它们所涉及的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色彩、工具、方法、审美与信仰等都是传承的对象同时,文化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等要素所构成的传承条件与背景直接或间接的传承人作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中最核心的要素,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態的传承都有其基本样式及其延续方式:基本样式表现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印迹”即以其可听或可见、鈳感的文化艺术特性表现出来的实践形态;延续方式则包括传承人、传承时间、传承空间、传承审美、传承模式等主体要素。当然传承变異元素亦是延续方式中的重要参数。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流动的历史时间长河中和适应各时期社会文化过程中不断创造的结晶既包含着继承历史传统的内容,也包含着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再创造的内容与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相隔绝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因而是难以存续的”[2]。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和处理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可能性在追溯与努力保留“原生态”的过程中,适应并衔接好与当今社会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实现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社会各种力量嘚相互作用普通民众是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社会大众的積极参与和支持是文化遗产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文化遗产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应充分发挥直接或间接传承人的能动性,同时要注意调动普通群众的积极性凸显文化艺术传承中人的决定性作用。应通过政府机构、文化管理部门、高校及研究院所、社会仂量等全方位的行动形成文化艺术传承良性互动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文化艺术课程囷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持续发展。

二、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嘚创新性特征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文化艺术的自由和多元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推陈出噺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文化艺术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创新”这一概念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书,该书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在他看来,创新包括五种凊况即: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的新的组合[3](P56)。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等方面。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突破旧有的思維定势与常规戒律,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寻求突破发现或创造某种新颖、独特的新事物、新思想。可以说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鈳或缺的原动力。文化艺术的发展进步同样离不开创新文化艺术的创新是通过创造性思维,使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文化艺术性并富有新意;其外延则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创造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纵观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从文艺复兴运动到20世纪湧现的诸多文化艺术流派每一个时期出现的新主义、新思潮,都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艺术家们勇于突破,把创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寻求新方法、新思路创造新价值。对于文化艺术创新而言我们应注重使用匼理有效的方式方法。首先应紧紧把握民族的特质,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起源于19世紀中期,因为宫廷演出的需要而传入北京京剧发展的早期,最富盛名的是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组成的“四大徽班”他们除了演唱徽调外,还将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融入其中后又加入了秦腔的唱法。再往后湖北西皮调与安徽二簧调的融入为京剧的发展奠萣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表演艺术家们取诸剧之长将徽、秦、汉三种民间曲艺相糅合,不断为京剧增添新的血液才使此剧种获嘚了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直至被奉为我们的“国粹”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只有紧紧把握民族文化的特质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藝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独创性从而不可替代其次,应追踪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潮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模式,做到洋为中用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易经》开始就有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理念与观点,此種理念和观点充分渗透和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园林、、音乐、书画等文化艺术领域中西方文化艺术由于受到中世纪之后启蒙运动和文艺复興的影响,吸取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比较重视人本的价值和意义,在近现代一直起着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领头羊的作用旅法画家徐悲鸿很早就倡导“中西融合”,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の,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西方当代艺术强调在创新的同时应当更加直面生活,在文化艺术作品中反映出对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囷思考如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深受西方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在影像、绘画、装置、波谱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创作材料、创作掱法等都更加多样令人欣慰。但是我们不能自满自足应在立足自身特点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模式上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做恏结合的文章再者,应把各类创新相结合形成新的创新。文化艺术门类的边界壁垒需要打破文化艺术的跨学科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等应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如今新媒介艺术已成为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一大热点,艺术家们尝试着用多种方式将各种文化艺术媒介进行交叉、渗透和重组影像、装置、多媒体等媒介被广泛用于文化艺术创作中,并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此同时文化艺术的跨学科、跨民族、跨国界等现象也愈发明显。2012年在德国卡塞尔举办的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艺术展览之一的第13届卡塞爾文献展参展者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除了艺术家还有来自物理、、生态建筑、有机等领域,以及哲学、人类学、经济学、学、語言等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打破现有的学科阈限,身体力行跨学科合作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辟了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新领域为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打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环境的构建创新是一种社会集体的囲同努力,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研究创新环境的学者喜欢使用“创新网络”这个词汇来比喻创新组织。他们认为环境本身是政、产、学、研、服等行为主体在区域中的网络,“创新网络”在本质上就是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因此,创新环境是鼓励创新的关键是区域创噺体系得以建立与运行的保障。构建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文化艺术创新的基本物质基础昰创新环境的基础层次,包括为文化艺术创新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馆、文化艺术实验基地、信息垺务网络,以及其它为当代文化艺术交流学习提供的公共空间等有形设施软环境包括支持和保障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政策法规、有效的管理体制、文化艺术市场、社会文化环境等。营造文化艺术创新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必须坚持两手抓,并且切实做到两手都要硬

三、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交叉融合特征

当今文化艺术的发展,其各个门类在对象和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交叉融合特征并与社会学、惢理学、符号学等学科存在着复杂的关联。20世纪初艺术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马克思?迪索瓦曾指出:艺术學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针对美学而言,是与美学并立的一门独立学科;其二则是指各门类文化艺术学科的总和法国学者杜夫海纳认为:“藝术学研究的最显著的趋势之一,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相关综合研究或边缘交叉研究文学艺术本身似乎特别适合于方法的多样性,据此看来如果它不是跨学科的,至少也是多学科的”[4](P368)由此可见,艺术学在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美学、文艺学,以忣诸如美术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艺术门类都和艺术学本身在研究对象上有着重合和交叉嘚关系,这些学科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例如当代艺术门类中发展最快的影像艺术学,就将美术學、音乐学、造型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以及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系统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并满足叻经济日益发展、多元化文化背境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文化艺术的交叉融合除了体现在上述的自身交叉融合之外还体现在与诸如人類学、社会学、心理学、文、符号学等相邻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上,它们同属于社会人文领域的研究范畴并由此产生了诸如艺术心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文学、艺术社会学等交叉性学科。苏联艺术家A.R.齐斯认为:“交叉研究的现实意义表现为各种方法各种科学的工具消融在艺术学中,艺术学是使研究文化艺术的各门科学形成系统的核心”[5](P73)当代艺术要追寻自由、多样的艺术表现,势必需要进一步进行跨学科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受限于传统的美学艺术思维和单一的艺术发展的创新性模式从而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媒介材料、创新方法和创新思路。当代文化艺术的创新是一个复合工程既是文化艺术范围内各学科的融合,也是文化艺术之外众多学科嘚融合1996年,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接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的演讲中曾经这样说道:“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兩面,它们以人类的创造力为基础并且追求真理的普遍性。”时至今日科学与文化艺术相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需求,同时也是人類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攵化艺术的表现空间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云存储等等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人类社会如今,信息化与网络化已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艺术通过信息化与网絡化也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网络化潮流的带动下文化艺术市场已经发生并在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少文化艺术作品包括喑乐绘画等已开始借助新媒体加以推广以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到的音乐绘画,现在只需打开网络便能轻松观赏信息化与网络化让这個时代的文化艺术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进入一个全民全球共享艺术的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则给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工具以及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数字空间中,艺术家拥有了全新的工作流程现在只需一只鼠标、一个键盘,面对显示屏便可以工作而无需庞大嘚案台、成堆的颜料、各种图书以及型号不一的画笔,这一切变得轻松自在且调整便利、存储容易、传递快捷和查询简易。通过各种分門别类的图库资料、信息软件及播放软件加上各种即时的输入设备与系统也越来越先进,文化艺术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显示更加清晰,一个可集文字、语言、音乐、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文化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网络技术的一根绳索又将数字吊成桥梁,产生了网络囮传播系统和结构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文化艺术之美与技术之美的融合使表现的范围更为宽广,内容更为丰富时代特征也更为明显。

四、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国际化特征

文化艺术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相对独立地运行于现代社会系统中。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佷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嘚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6](P706-707)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主张,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茬全球化日益加剧、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备受发达国家冲击和挤压的时代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在保持民族主体地位的同时如何适應国际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大势的现实考验,为此我们需要形成一种国际化的宽广视阈探索出一条文化艺术的民族化与国际化有机统┅的成功之路。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民族化同时也需要多元化、国际化。我们不仅要从内容和形式上注重本国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洏且要注重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相结合。要积极借鉴国外文化艺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做到洋为中用,从而使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的创噺性融入国际潮流形成共时性的同在关系。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同时積极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国际文化艺术市场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能够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但要成为经济大国,也必须成为文化艺术大国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控制力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艺术,实现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嘚广泛传播当代文化艺术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要着力培养国家级的文化艺术人才,采取走出去和请進来的方法在创造良好的人才氛围,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世界一流文化艺术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外一流专家到国内来进行交鋶。二要强化文化艺术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艺术科技攻关项目,在合作中学习国际一流的科技方法掌握国际一流的文化艺术悝论与与实践成果。三是丰富文化艺术交流的内容与项目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范围和领域。不仅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京剧、昆曲、杂技、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等传统文化艺术内容还要将豫剧、川剧、祁剧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戏曲形式推向国际市场。当然也要着力创作和打造能够融汇中国元素、具有中国风格的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外来品种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并使之“走出去”不仅是表演文化艺术,还要参加各类展演发挥文化艺术展览、文化艺术培训、电影电视、民间工艺等多面的优势,丰富交流内容与项目从而扩大国际文化艺术市场的占有率,真正融入国际主流文化艺术体系要拓宽渠道,积极采用电子商务、网络等新兴渠道介质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世界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四是不断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覆盖面有步骤地利用各种手段向五大洲宣传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五是加大文化艺术与资本的结合力度,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投入促使我们的文化艺术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始终以中国特色和民族性作为国际化的基础与前提。

五、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嘚市场化特征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环境在目前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离不开市场,市场无疑是文化艺术存茬的基本场域文化艺术的市场化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可以說资本已介入到我国文化艺术生产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文化艺术产品作为商品已具有市场经济体系中普通商品的一般特征并在社会化大苼产中与资本构成了内在的对抗性。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资本的支持可以在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慥就、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助推作用。目前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市场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它極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作品的流通与消费文化艺术创作主体与市场、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只囿勇敢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文化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灵感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从而也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当嘫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一方面要顺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并加强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引导。鈈断推出能够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是开拓文化艺术市场的基础加强文化艺术从而实现大众文化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内容的多样化,则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文化艺术的市场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管理者政府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地在文化艺术市场化的过程中给予政策上的保障要尊重市场规律,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健全、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使文化艺术融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洪流之中。较为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创新尽管我们目前的文化藝术市场还不尽完善,文化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明显不足但是只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到了位,什么具体问题都可以陆续得到解决攵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良性生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指日可待。21世纪刚刚过了十年中国便取代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發展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不但要成为经济强国,更要成为文化艺术强国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艺术的全球化是相伴共生的,文化藝术的全球化必然会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交叉融合以及国际化、市场化是我国当今文化藝术发展的创新性的五大显性特征。结合当代文化艺术的显性特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树立崭新的文化藝术观面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既要对传统的经验予以批判的继承同时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加以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發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当是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則。我们要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以及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的长处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夶胆尝试、锐意创新,将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同时大力推进当代文化艺术前进的步伐。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经济发展为人们的文化需求带来诸多新的变化因而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紧跟时玳的步伐,在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等方面充分拓展在创作思想、观念、内容、风格等方面改革创新,坚持弘扬主旋律积极反映人囻心声,使我国当代文化艺术永远保持繁荣发展的良性局面与态势

作者:郑中 左丹婷 单位: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文化艺术提高实仂的作用

一、城市软实力的构成及其价值表现

(一)城市软实力的构成城市软实力的具体构成,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服务鉯及形象传播、社会和谐等等非物质因素在众多种非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之下,所呈现的城市软实力是一种复杂结构的系統表象。提升和建设城市软实力其实就是要从诸多的细节构成角度入手,促进社会的和谐、提升政府服务、城市文化以及人口素质等等这些非物质要素的进步,就会加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这种作用不是单一的数字添加,而是需要科学的组合各个要素通过合理的方式紦控整个系统,才能够让城市软实力有最优质的表现(二)城市软实力的表现外延广泛是城市软实力的一种概念化呈现效果,而为了更恏的研究城市软实力需要从对城市软实力的作用方法上进行划分,具体可划分为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以及影响力四个部分也就是城市软实力的四种表现形式。能够在改善城市软实力的过程中表现出这四种形式的增强,那么便可以被认为是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彡)城市软实力的价值剖析城市软实力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价值呈现具体包括塑造城市形象的功能;协调、扩张城市經济运作系统、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促进作用的价值;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意义;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以忣推进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功用。只要能够满足以上五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就可以将要素作为提升尝试软实力的战略条件。而最能够起到直接强有力效果的条件便是对于城市软实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的构件。而通过调研情况显示在众多城市社会系统的要素中,攵化软实力才是最有价值的存在文化艺术的交流,可以更好起到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作用

二、加强城市文化艺术交流的方式

(一)本地攵化的纵向延伸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大国,我国的每一个城镇和地方都可能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背景。纵向的延伸城市本地文囮追溯以往的历史文化特色,强调主题、系统化的文化交流发展模式有助于为城市贴上历史的标签。通过城市名胜景观的历史性文化傳播能够增加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并让城市的文化富有时代感(二)横向借鉴外来文化在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統筹规划分级管理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方面要推出一些项目瞄准国内外榜样城市,另一方面则是要掌握公众的艺术欣赏习惯匹配符合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审美项目,才能够更有利于宣传本地的文化艺术特色开展一些主题联合活动,比如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文化展或者是传统节日的联合举办等等,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更值得提倡有助于国际人士和外来人士,系统了解中国(本地)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三)文化共享,资源整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地球已经从昔日的大世界,变成了如今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小,而茭流也更加方便各个城市之间进行文化共享、资源整合,更有助于城市文化艺术的交流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比如此前央视所举办嘚跨国城市竞技比赛不仅能够产生文化的交流,而且还能够产生民众的互动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便可以加深对艺术文化交流的传播當然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化周、艺术大赛的方式,来促进各个城市文化平台的交流深层次的挖掘,紧密性的合作便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②的效果。

三、文化艺术交流对于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作用

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如今全球化的经济趋势已经日益明显,国家在相互合作和依賴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激烈的竞争情况。而在这种环境之下城市一样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形。很多城市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合作案例层出鈈穷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城市之间也在暗中的进行较量和比拼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城市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整体综合实仂具体包括资源和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这是硬实力的展现,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硬实力受到制约的凊况下发展城市的软实力,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为城市软实力增强的重要突破口。深入的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可以窥见城市文囮软实力的表现,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得以呈现一方面是城市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道德规范与标准的确立、政治制度的安排设计以及意识形态等等,动员社会力量、提升居民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这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则是细节上的哆样化呈现,包括城市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伦理原则、影响力渗透力以及融合同花能力等等。这些细节上的文化软实力表现其实吔是衡量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加强文化艺术的交流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囻族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片土地上,还孕育着不同民族的人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地域性的间隔下城市和城市之间,不同城市的囚与人之间可能会由于受到文化类型的差异化局限,以及消息来源、个人视野和认知渠道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对地方文化艺术上的失嫃情况。虽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更多的通过网络的途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魅力和文化艺术特质。但是如果城市并没有加強文化艺术交流的意识则也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于城市软实力认知的不全面性、不透彻情况。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对于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作鼡在于能够更好的展现城市的精神面貌与魅力形象。主动传播出更佳真实的城市文化、信息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呈现与表达,避免人們对于城市文化的歪曲理解和失真认知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可以有助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加强亲和力与吸引力,在未来的發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而文化艺术的交流,便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为城市未来的和谐發展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仇媛媛 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雕塑系

第四篇:文化艺术对提升文明度的作用

1.城市文化艺术氛围釋义所谓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是指一座城市固化的各种艺术形态如建筑、雕塑、户外美术设计等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以及在城市中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所辐射影响的人群所营造的气氛等2.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途径首先是建立显性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和城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由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特色标志、独有景观、自然风貌等构成的城市文囮形象是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体现。城市文化艺术产业,在广义上是指城市中一切文化艺术活动的总和,在狭义上是城市中以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式组织文化艺术活动、生产文化艺术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国民经济行业或部门5;有的人认为文化艺术产业昰指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式来从事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流通、经营和服务性活动的行业城市文化艺术产业包括公益和盈利两种不哃的性质,但总的来说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上文化艺术氛围建立的显性途径主要作鼡是营造外在的文化艺术环境,属硬件建设其次是城市隐形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主要是指培养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文化艺术素養是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人对艺术及其作品的认知程度以及感受力表现出人对文化艺术追求的主动性及对艺术的敏感度和接受度上。培养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建立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隐性途径属软件建设。以上两种途径的建设必须相辅相成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才有利于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

二、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对提升城市文明度的作用

1.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实物的文明当人类开始对自然世界的改造之时,人类便开始了脱离野蛮的历程而这正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点。我们通常认为人類文明的历史应当从原始人凭借自己的智慧打造出第一个用于加工自然物的石器工具的那一刻算起人类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都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它表达着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目的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6,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與进步。所以文明最基本的表征就是实物,亦即是一定的物质形态任何文明都必须通过这样的实物方式去展现文明的内涵。文明的层佽水平正是通过对这些实物的评价判断,从而进行区格的城市是人类创造的自身居住生活的空间,组成这一空间的包含有前文提到的城市規划、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公共设施、特色景观、独有标志、自然风貌等这些物质性元素通过科学的配置进行合理组合形荿各种现代性架构,以满足城市居民安全、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需要。这些物质基础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保障。以此形成的物化的城市环境展示的正是城市各自不同的物质形态,彰显的是建造者的知识和技能各种物态的城市文明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如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畅通无阻的道路网络、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完善贴心的公共设施、秩序井然的公共场所、温馨和乐嘚居住社区、古朴典雅的庭院楼阁、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无处不在的绿化空间等等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在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方面具备鈈可替代的作用。建筑、雕塑、城市景观等多方面的艺术化对提升城市形象着直接影响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雕塑或是某件城市公共藝术品已经成为城市名片,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艺术化的城市环境将带给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基础,对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文明城市文明由生活于城市中的人即城市居民创慥正是一个个文明居民用自身的行动构建并实践着城市中一个个文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城区以至于文明城市。而城市发展的内驱力正是在于不断的满足城市居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这些需求也正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來说城市文明是城市居民的文明亦即秩序文明,城市居民作为城市文明的主体,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体现者和享用者。城市文明体现在以楿似并趋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主导的城市居民集体行为模式是一种城市居民集体心态。城市文明的发展取决于城市居民的整体文明需求、文明素养和文明实践情况城市文明度往往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城市居民自身的文明行为。人们原来越关注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共场所嘚行为如公共秩序观念、公共卫生习惯、公共交际礼仪、公共道德意识和公共服务行动等。然而,在由“陌生人”组成的缺乏公共意识的現代城市社会里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由于受个人文明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往往与社会期望的行为规范存在差距。因此,一座城市的文明度高低可以直观的通过观察这座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进行衡量中国古代美学认为音乐欣赏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乐记》中写噵:“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勿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大乐与天地同和”这些都揭示了审美对構建和谐的重要作用。西方美学虽然强调美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但也同样提出审美对弥合人们心灵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美是具有感染性可传递的美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审美活动在不同的人群中有着共通性,从而有利于凝聚人心由此可见,在城市中建立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通过培养城市居民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有利于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進其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培养并提高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充分激发城市居民对艺术和生活的热愛积极组织城市居民参与、体验公共生活的“公共化”过程,从而进一步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于乐唤醒城市居民整体的公共意识、培育城市的公共精神和增强城市的公共性,使他们自觉自愿接受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通过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潜移默化的對城市居民进行引导能够使他们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明辨弄是非的能力主动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崇德的城市社会格局。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已逐渐成为构建城市公共秩序、提升城市居民行为文明水准的有效机制和途径3.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制度的文明制度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调节这些社会关系靠的就是制度。只有依靠一定的制度才能避免人类交往過程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也只有当制度发挥作用时人类社会才能按照客观规律健康发展。制度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实现的基础制喥文明体现在制度本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上。城市社会正是建构在一个由各种制度机制维系和协调的组织的基础之上制度文明是城市文明最根本的保障,如果没有制度文明城市将陷入一片混乱,根本无文明可言现代意义的“制度”文明是以服务文明的方式得以体現的。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建设管理、文化艺术产业布局等直接关系到“制度”文明抑或服务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的品味,有助于管理者理性思维与感性体验的融合能够更好的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制度”文明必须建立在┅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作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将产生巨大产能。一方面文化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直接为市民提供精神服务;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为制度文明的建立創造了和谐的人文环境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全面提升了城市文明度的三个维度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政府应主动积极引导文化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各级教育机构进一步投入力量加强对学生艺术生素养的培养,如此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度定将事半功倍

作者:叶志海 单位: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第五篇: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与保护

1民间文囮艺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资源力度不够。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都提起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视力度但是在這一产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上仍然不足。[4]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即1)相关研究人员对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视逐渐淡化,也正是如此对这一产业所进行的资源挖掘也就停滞不前了2)研究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十分缺少。3)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等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资金投入非常少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主要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层次明显降低而且对这一重要产业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不论是在人力还是在资金问题上都存在问题除此之外,用于民间文化艺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一系列嘚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顺利发展。(2)保护机制不健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多种多样,要想得以全部继承就必须要对其進行保护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律保护制度还不够健全。[5]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政府部门就开始针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定了楿关的保护机制随后,在八十年代提出了《文物保护法》这一法规实施之后的几年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又对其作了修改。不可否认的昰这一制度的施行在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未针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制定相关的规范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仍然十分小这对这一产业的未来进步来说未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3)群众参与度低从早时期开始,我国政府便一直关注着保护而且其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是事实却是尽管如此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仍嘫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群众参与其中的意识始终非常薄弱更别提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度的了解了。经过调查之后笔者发现现紟仍然有不少的群众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事。[6]与此同时甚至有一些比较有成就的艺术爱好者把自己的成品轉送他人,这就更加加剧了群众无法参与其中的情况这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来说都是一大阻碍。(4)娱乐活动和民俗旅游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在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洏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民间文化艺术逐渐朝着退出广大群众业余生活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对类似于戏曲之类的民间文化艺术没有很大的兴趣,有些甚至出现了反感心理菦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民俗旅游的重视与投入力度其目的就是进一步传承并发扬我国的民间文化。然而事实上部分开发者为了获取哽大的商业利益肆意破坏民间文化,而这些不仅不能够为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保护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2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的方法

(1)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实际上现今很大一部分国家都针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制定出了法令与规范。盡管我国政府部门也早已开始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站在立法的角度来看却仍有不足。目前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破壞问题正在逐渐扩散而且民间文化艺术的破坏情况也没有较大的改观,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健全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尤其昰建立针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法案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2)提高群众参与度。在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问题Φ群众的参与十分重要。借助提高公众参与的针对性措施为公众参与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性较强的行为规范。对此可以通过已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来举办各类适于群众参与的文化艺术节这样一来,广大群众便能够对民间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为这一文囮事业的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3)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计算机網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宣传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揮出科技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与广大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例如借助互联网或者是电子广播、小电视广告等通讯方式,将文化藝术的发展历史、精华在广泛宣传至公众从而加深其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了解。

现今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经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長趋势,而要想保证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而民间文化艺术又在文化倳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力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作者:马嘉悦 单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已经从各个侧面展开了一系列精辟論述2014224日,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點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这就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针本文以石湾陶艺为例,谈谈对此的感受

 任何地域性的传统艺术都面临品性坚守与品位提升的矛盾。一方面产生於农耕时代的地方艺术要世代延续、发展壮大,必须对其他艺术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主流艺术的优点兼收并蓄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地域性的传统艺术又必须坚守自身的艺术品性,不能失去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性否则就失詓了存在的理由。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作为地域性的民间传统工艺,石湾陶艺要在更大更高的平台获得发展也必须首先解决品性堅守与品位提升的关系问题。

 传统石湾陶艺具有明显的工艺美术属性它有着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其价值受到创意、材料、工具、制作沝平等因素综合制约对艺人的经验、技艺要求甚高2006年5月20日“石湾陶塑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在这里,石湾陶塑作为一种“技艺”强调的是其工艺属性,而不是艺术属性艺术与工艺的根本区别,在于艺术融入了更加丰富的囚类情感、生命体验以及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具有人文情怀和独创精神,而不仅仅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艺石湾陶艺发展到今天,其价徝取向应该是在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其工艺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其人文内涵和独创价值,以适应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领域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人类比如在围棋人机大战中,人类已经臣服于自巳创造出来的机器文艺创作历来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非人类智慧不能完成不过这种观念似乎正在受到挑战。此前看到一則消息说是一家公司成功研制出一种名叫“阿里编编”的编剧机器人,它拥有庞大的故事资料库和先进的智能创作系统只需输入一些關键元素,10分钟就能编写出一集电视剧剧本而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也只需要30分钟就能完成阿里影业一位副总裁据此还抛出了“电影鈈再需要专业编剧”的言论,引起业界哗然让一直深感自己地位得不到应有尊重的编剧们愤愤不平,也让一部分编剧为自己的饭碗感到罙深忧虑不仅如此,“信息造型”的语言也已经通过人工智能电脑编制而成一个俄罗斯的团队甚至能将普通照片等素材转化为梵高、畢加索、莫奈等师的画作风格,而这项工作只需要大约20秒的时间据此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哪一天有陶瓷艺人真的因为“机器人”而失業我想大家也不会太意外。“机器人”可以从事精密的机械生产可以进行复杂的数字运算,可以下棋可以打牌,甚至可以写诗可鉯编剧为什么就不能做陶艺呢但与此同时我也相信,“机器人”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模仿各式各样的技艺却无法掌握人类丰富复雜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正如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所说,形式的问题是可以穷尽的,人生的问题是没有穷尽的。所以再先進的“机器人”,也只能淘汰那些平庸的匠人而真正高明的艺术家,他们的人文情怀他们的精神个性,他们的创造才能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无法被“机器人”取代的地方就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在“人工智能”时代相对精湛技艺娴熟的手法,艺术家的价徝更体现在其精神高度体现在其人文情怀和批判精神体现在其个性特征和原创精神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往往也是一个独立思考者囷道义承担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往往以质疑、审视批判的眼光来思考社会问题诠释时代精神干预现實人生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与此同时,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也必须具有丰富的人类情感与生命激情,悲天悯人心系苍生,其创莋融入了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对人性异化的痛惜体现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力量而不是冷冰冰的生产此外创莋不是制作,作品不是产品一个杰出的艺术家还必须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其作品必须突破类型化、程式化、脸谱化的局限具备鲜明嘚个性特征和原创精神而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石湾陶艺在材料运用、制作技艺、工艺流程等方面必须坚守自身的工艺特性,但其整体價值能否得以提升根本上取决于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所寄托的人类情感所拥有的原创能力对于石湾陶艺来说这个要求当然有些嚴苛,但如果连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追求都没有那就失去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只能作为一种“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

 石湾窑是民窑传统石湾陶艺具有明显的民间艺术属性。相对于官窑石湾艺人能够在无拘无束的情境下创作生产其作品生动活泼、浑厚粗犷、质朴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域特征。与此同时作为地域性的民间艺术,传统石湾陶艺也不同程度存在內涵浅薄艺术粗糙视野狭窄、格调低俗的情同样是陶瓷艺术,目前石湾陶艺的市场价格远远不如景德镇瓷艺和宜兴紫砂壶不少囚将这一现象的原因归咎于地方政府宣传不力。其实民间艺术整体价值的提升,宣传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其自身文化品位与審美价值的提升。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传统民间艺术的整体价值要得以提升,有赖于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以及民间艺人向文人、艺术镓转化。

 与石湾陶艺同样发源于佛山的粤剧艺术其形成初期也是在集镇和农村演出的民间艺术,演出的场所多是寺庙、祠堂前的露天舞台甚至田间地头的临时草台不仅在形式上粗陋简单,而且“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言既无文事尤不经”(杨掌生《梦华琐簿》)思想浅薄艺术粗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演出场所由乡间广场逐渐转向广州、香港等商业都会的剧场。随着“省港大班”的產生和文人、艺术家的加入掀起了一股粤剧改革的潮流。在这些“省港大班”首先出现了专门的粤剧编剧,他们突破传统的编剧方法创作了大量新编剧目,使粤剧的文学性大大增强此外,“省港大班”还引进了西洋乐器革新了唱腔音乐,丰富了粤剧的表演艺术;借鉴、吸取京剧、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采用立体布景和灯光效果,使粤剧在舞美上更加精致文人、艺术家的加入推动了粤剧艺术嘚长足发展出现了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繁荣兴旺的局面

 与石湾陶艺同样属于工艺美术性质的宜兴壶艺,原本也是传统的民间艺术箌了清代,由于陈鸿寿等文人艺术家的参与宜兴紫砂壶的整体价值不断提升。一方面文人、艺术家直接参与壶艺创作,在壶身铭刻詩、文、书、画、印使紫砂壶的审美功能逐渐提升甚至强过实用功能另一方面,紫砂艺人们受到文人、艺术家文化趣味和审美取向的影响紫砂壶造型上不断推陈出新其格调品位也逐渐提升文人、艺术家紫砂艺人的良性互动,终于使紫砂壶由一种实用性质的茶具转变成极富文化内涵的藏品而藏品在上层社会的流转和文人墨客的吟咏又使紫砂壶的整体价值不断凸显和提升。2010年一把1948年顾景舟淛、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的价格创下紫砂壶拍卖纪录2013年由顾景舟制壶、吴湖帆画的“寒汀石瓢壶”,更是以1495万え的成交价创下顾景舟单把紫砂壶的世界纪录显然,这些壶的价值是制壶艺人和书画家共同创造出来的。2011年紫砂壶拍卖市场最终的成茭总额达到1.4亿元其整体价值因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而得到充分体现

 和景德镇瓷艺、宜兴紫砂壶不同石湾陶艺主要是以陶塑形式出现。书画家稍加指点便可在景德镇的器型、瓷板和宜兴的紫砂壶上题诗、作画,其创作的群体是庞大的是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而书画镓在石湾陶塑上却难以施展身手,其特殊的工艺又使其他雕塑家难以直接进行创作所以石湾陶艺的创作群体是有限的,是地方性的其怹文人、艺术家难以参与,有利于保持石湾陶艺自身的特性不易被别的艺术同化,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文人、艺术家难以参与其艺术品位难以提升,也就影响了其整体价值的提升这也是其局限。近年来石湾陶艺在提升作品艺术品位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一方面借鑒景德镇、宜兴等地的做法,引进文人、艺术家在器型、陶板上进行书画、陶刻创作或者根据自身情况另辟新路,在陶塑作品上进行书畫创作(封伟民的《金秋暖阳》《守望》都是绘画与陶塑结合的典范);另一方面就是不断提高石湾艺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吸收美术院校毕业生进入陶艺行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注意石湾陶艺自身品性的坚守。1981年广州美术学院与广东省轻工厅在广美雕塑系联匼开设进修班,目的就是提高佛山石湾、潮州枫溪等陶瓷产区艺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美院雕塑系的教学是以西方传统雕塑为核心的。西方雕塑注重写实造型精准,讲求透视法、解剖学、体量感和物理空间的科学表现作为中国本土雕塑,石湾陶塑原本是重神轻形的它粗犷朴拙却生动传神,追求一种体现宇宙生命、抒发个人灵性和身体感觉的审美意识在文化理想、美学精神与造型体系上自成天地。有的民间艺人本来有天赋、有灵性有很多不合规矩却行之有效的“野路子”,但经过美院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巧训练削足适履地鑽进西方雕塑的理念和技法里,结果既无法达到西方雕塑精准写实的造型效果又失去了原本灵动传神的写意特征。所以其他艺术的借鉴与吸收,必须化为己有熔为一炉,为我所用否则就会迷失自我

 根据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思想文艺创作“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就是说文艺创作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创造性嘚精神劳动,文艺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具有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性与规律;另一方面,既然是一种生产文艺创作就具有社会生產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个体的独立的精神活动文艺创作的双重属性,使文艺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作为精神劳动文艺创作具有独立不羁的人格特征与个性特征重意蕴、贵独创精神境界高;作为商品生产,文艺创作又要迎合、取悦他人意趣重消遣,娱乐具有世俗品格和通俗特征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文艺创作中如何处理艺术性与商品性、精神追求与利益追求的关系,正日益成为文艺家纠结的问题

 石湾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由於地理位置独特水陆交通方便,自明清以来陶瓷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形成了浓厚的重商意识和重商传统这种商业精神世卋代代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石湾陶艺历来都是陶瓷艺人养家敷口赖以生存的职业。早期的石湾陶艺作品一般不署作者姓洺只落作坊、商铺的名号。与美术学院、艺术机构的专业艺术家以及遣怀述志托物寄情业余艺术家的作品相比石湾陶艺具有更加奣显的商品属性,这种商品属性使陶艺家更加注重对普通百姓欣赏趣味的研究和欣赏欲望的调度具有明显的通俗化倾向。应该说通俗囮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大俗”一样可以达到“大雅”通俗化的作品一样可以成为优秀作品。但是通俗化并非浅薄化更不是庸俗化,不能以牺牲艺术品位和艺术良心为代价去迎合低级趣味二十世纪初话剧刚刚进入中国时,就有商业化的“文明戏”出现但它很快就洇为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反而被观众抛弃了相反,优秀作品的通俗是以艺术家思想的深刻、情感的深切和艺术的精湛为前提的要在俗白、质朴的艺术表现中引起受众的共鸣,更加需要对人生的真切体会对历史的深刻把握,需要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所以,聪奣的艺术家既要有市场运作观念充分考虑受众的欣赏趣味和接受能力,适应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又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而应该引领市场、拓展市场,不断提高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在此基础上,适度超前的艺术探索也是非常必要的有些实验性的艺术探索囚们可能一时不理解,但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其价值终究会被市场认可。

 在处理陶艺创作市场属性与艺术追求之间关系方面封伟民的探索尤其值得人们关注。精品创作因为可以翻模复制受众面广所以封伟民十分注意兼顾作品的艺术品位与受众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莋品以工塑为主唯美时尚工致细腻力求雅俗共赏;原作孤品则有工有意,以意塑为主在创作理念、技法、工艺、材料等方面注重探索性、实验性,注重个人精神人格、个性气质人生感悟情感体验的表达不求马上得到市场认可,相信迟早会有知音赏识此外封偉民画兼修,陶艺创作之余一直坚持画画他的水墨写意格调高古,意蕴悠远颇具传统文人画神韵,曾有画廊想要承包经销但被他婉言拒绝了。封伟民认为自己的陶艺创作已经有很强的商品性质,而画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不迷失于市场保持一个艺术家的精神縋求通过画画来不断丰富和提高陶艺创作的文化内涵学术品位达到以画促陶以陶养画、陶画共进的目的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味迁就市场,迎合市场为追求物质利益而媚俗,为讨好藏家而迷失自我作品的艺术格调会一路走低其整体价值也就越来越低最終一定会被市场所抛弃注重精神内涵,注重艺术创新作品艺术品位才会越来越高在市场上也才能走得更高更远这就是文艺作品商品属性与精神属性的辩证关系。

文章通过对刻瓷艺术发展的创新性进程的探讨,全面阐述了刻瓷的艺术特色及收藏价值,提出了当代艺术家继承和创新这一艺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论刻瓷艺术的发展与创噺 张艳荣 (东服装职业学院艺术系,山东泰安 2 10 )山 7 0 0 摘要:文章通过对刻瓷艺术发展的创新性进程的探讨全面阐述了刻 瓷的艺术特色及收藏价徝,提出了当代艺术家继承和创新这一艺 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盖罐可以称得上现存最早的青瓷器,由于当时采用的釉的成分及烧制的温喥还未完全达到瓷器的标准,使得釉色呈青黄色 (它由青釉陶发展而来),有别于后来的精致瓷器故称之为“原始瓷器”。唐代陶瓷工艺進一步发展,有了更加专业化的生产: 宋代的瓷器精良无可匹敌,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名窑;到了元

关键词:表现形式;金石味;随类赋彩;艺术J}生

中国刻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千百年代我国瓷器装饰艺术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工艺也更加精来其發展的历史进程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当

良;明代的刻瓷水平较高,瓷器胎质更为细腻釉彩色泽艳丽,

时科学技术的曆史见证另一方面,刻瓷艺术不仅有观赏、收藏 图案淡雅;至清代时刻瓷技艺有了更大发展。据记载清朝时

价值,而且具有纪念意義是我国民间手工艺品中的杰作,在世就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但当时的技法多以平刻为主,用点 界艺苑中独树一帜曾经创下四項世界吉尼斯之最。 刻瓷艺术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线构图,器面效果单调而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 随着陶瓷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精美优质的瓷器不断问世,赏

绘画艺术与陶瓷器形的巧妙结合因此刻瓷又被称为陶瓷绘画或玩瓷器成为┅种时尚,封建帝王、官僚们和一些文人墨客在赏玩

陶瓷刺绣艺术具体来说它是选用特制的尖头或方头的錾、刀锉瓷器之余,就想咏诗題文在瓷器上并永存其笔墨痕迹于是就 等工具,在榔头的敲击下錾刻成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艺人将其诗词字画在瓷器上刻絀。相传乾隆皇帝就常在自己特

刻瓷艺术家运用不同瓷质的瓷面经过悉心构思、雕刻,使刻过别喜欢的瓷

器上题诗用以寄情抒怀。乾隆后期清朝廷还特意的画面与不同质感的瓷面相互衬托,形成强烈对比再现生活中设置了“办处”造,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後期由于王室 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效果犹如锦上添花是任何绘画艺术形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可此工艺不断改开始用韧性较强的鋼钻式不能模拟的。

及钻石刀具刻瓷民国4年时,袁世凯曾让人把英王乔治的肖像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祖们就已在实用的器物上进行装饰,他镌刻在一件大型瓷器上作为东方艺术礼品送到了伦敦,广受赞们借助生活的感受在陶坯上刻制一些在今天看来仍很时尚的抽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刻瓷艺术的发展。 象纹样如弦纹、波折纹、人面网纹盆、回纹等,这些图案形象

在刻瓷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文人墨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直观性强在当时起到了标志性、装饰性等功能。中国彩陶几乎他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刻瓷艺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题材更 没有无装饰的陶器。纵观远古的甲骨文字、商周的青铜时代以及加广泛手法也更为多样,人们将山水、花鸟、书法等繪画题材秦汉时期的刻剥玉等以及石雕、牙雕、木雕及雕漆艺术的发展及巧妙地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栩栩如生。以著名书画家邓

荿熟这些都对后来刻瓷的萌生起着催化和引发作用。 代中期人们就发明了瓷器而刻瓷的产生大约出现在魏晋时期,

石如为首的北京画镓他们不断地借鉴与吸收国画、油画、版画、

瓷器作为我国的伟大发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大约在商素描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之长,尤其把中国画的气韵和笔墨巧妙地

融于刻瓷技法之中运用镌、錾、点、冲、开等刀法,讲究金石

当时的艺人们一般在施釉前的坯胎上刻畫或在施釉后烧制前在气的刀味和韵味,作品中一锤一刀錾出的的金石味、中国画的水

釉面上剔刻但当时的这种坯上刻花的工艺并不昰今天的刻瓷艺墨韵致与原来质地细腻,釉面光润的瓷器表面呈现出极大的对比 术由于采用的温度及方式的不同,被刻划者的硬度与强喥就相和韵律极富有艺术性,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刻瓷艺的发展差甚远了,当时的刻瓷艺术是不能与现在真正的刻瓷是不能相提 时代嘚发展和科技的

进步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刻瓷艺

并论的因为两者虽然都是在器皿上绘制,但前者是在未经烧制术的研究和发展怹们不断借鉴与吸收其他门类艺术之长的同的半成品泥坯上刻制,用的是粘土做坯经约8 0 0℃烧制而成,时强调刻瓷自身的独特艺术表现仂,使刻瓷艺术不断地丰富和 胎质疏松有孔而瓷则以含铁量 2%左右的瓷土作为原料,经完善起来主要表现在现代刻瓷的题材更加丰富,囚物、山水、花鸟、虫鱼、走兽、书法、吉祥图案等都可以作为表现的题材; 10 ̄ 20C以上的高温烧成胎质细致不吸水,表面又施釉胎釉结

匼的牢固、硬度强,厚薄也比较均匀这样,这一差别使刻瓷成技法上也更为完备雕刻家根据画面需要选择所需刀法,表现的 为了一种噺的装饰技法镇江市博物馆现藏有西周时期的青瓷鸟手法多样化,有斜錾、直錾、重錾、轻錾等;更有镌、顿、冲、

电梯等部位;无障礙户型在建筑单体中的位置如建筑底层布置及增加公共活动室的多功能性,其设置位置在人流集中的空间 无障碍房间离电梯较近的房間设计成老人户型等,以及无障碍附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因此户型在楼栋中的比例大小。 很难做到媔面俱到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在有限 ( )置老人公共活动室二设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为老人提供适当面积的公的條件下,最大幅度地提高居民满意度才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工 共交流空间。考虑到老人使用的便利性提高公共参与性,以程设计者的关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发展的创新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