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固体的方法缩分方法

第九章重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和一般步骤[论文设计],常用钢材理论重量表,常用钢材重量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仪器,萃取是一种常用的分离,美国常用重量单位,数据库分离步驟,常用重量单位,质壁分离实验步骤,日常用品重量

  •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上 修订版) 出版时间: 2015 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上 修订版)》共分四卷出版第三卷“囮工单元过程”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有流体输送机械非均相分离,搅拌与混合制冷与深度冷冻,换热器蒸发,工业结晶过程与设備设计蒸馏;下册内容有气体吸收与解吸,液液萃取吸附与变压吸附,气液传质设备膜分离,干燥化学反应器,并列举相应的实際应用实例可以指导设计人员在相应的化工单元过程设计中正确选取运用。适合从事石油化工、食品、轻工等行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苐1章流体输送机械 1.1泵1 1.1.1概述1 1.1.1.1泵的主要参数1 1.1.1.2泵的分类及特点1 1.1.1.3石油化工用泵的选用1 1.1.1.4泵轴的密封 9 1.1.1.5泵用联轴器及选用9 1.1.2离心泵10 1.1.2.1离心泵的有关参数10 1.1.2.2泵的性能曲线11 1.1.2.3管路系统的运行11 1.1.2.4泵的气蚀参数14 1.1.2.5泵的功率和效率16 1.1.2.6泵的比转速17 1.1.2.7离心泵的性能换算18 1.1.2.8离心泵的型号与结构形式24 1.1.2.9离心泵选型的一般顺序126 1.1.2.10离心泵数据表127 1.1.2.11离心泵选擇实例134 1.1.3旋涡泵136 1.1.3.1旋涡泵的工作136 1.1.3.2旋涡泵结构型式137 1.1.3.3旋涡泵参数选择137 1.1.3.4旋涡泵结构选择138 1.1.4混流泵140 1.1.4.1混流泵原理140 1.1.4.2PP系列化工混流泵140 1.1.5轴流泵143 1.1.5.1轴流泵的特点及主要结构143 1.1.5.2轴流泵主要参数的确定143 1.1.5.3轴流泵的特性曲线和调节方法144 1.1.5.4化工轴流泵的结构选择145 1.1.6部分流泵147 1.1.6.1部分流泵的基本原理和特点147 1.1.6.2部分流泵的选择计算147 1.1.7螺旋离心泵149 1.1.7.1螺旋离心泵结構149 1.1.7.2螺旋离心泵特点150 1.1.7.3螺旋离心泵性能参数150 1.1.8齿轮泵154 1.1.8.1齿轮泵的特点154 1.1.8.2齿轮泵主要性能参数确定155 1.1.10.1往复泵的分类與结构171 1.1.10.2往复泵的工作173 1.1.10.3空气室的类型175 1.1.10.4往复泵类型选择176 1.1.11螺杆泵185 1.1.11.1螺杆泵的工作原理和特点185 1.1.11.2螺杆泵的参数185 1.1.11.3三螺杆泵的主要性能参数确定186 1.1.11.4螺杆泵的类型选择187 1.1.12射流泵198 1.1.12.1射流泵的组成与分类198 1.1.12.2射流泵的特点198 1.1.12.3射流泵的参數确定198 1.1.12.4射流泵的选择200 1.2风机201 1.2.1概述201 1.2.1.1风机分类及应用201 1.2.1.2风机主要性能参数202 1.2.1.3风机选择203 1.2.2离心式风机203 1.2.2.1离心式風机主要性能参数及性能曲线203 1.2.2.2离心式风机无量纲性能曲线及选择曲线204 1.2.2.3离心式风机构造与系列207 1.2.2.4离心式风机类型选择208 1.2.3羅茨式风机219 1.2.3.1罗茨式风机应用范围及特点219 1.2.3.2罗茨式风机工作原理和结构220 1.2.3.3罗茨式风机热力计算221 1.2.3.4罗茨式风机主要结构参數选取222 1.2.3.5罗茨式风机类型选择223 1.2.4轴流式风机223 1.2.4.1轴流式风机原理及性能特点223 1.2.4.2轴流式风机结构231 1.2.4.3轴流式风机类型选择232 1.2.5混流式风机与斜流式风机235 1.2.5.1混流式风机结构与原理235 1.2.5.2斜流式风机结构与应用235 1.2.5.3GXF(SJG)系列斜流式风机236 1.2.6喷射式风机239 1.3压缩机240 1.3.1概述240 1.3.1.1压缩机的类型及应用240 1.3.1.2各类压缩机的特点及比较240 1.3.2活塞式压缩机241 1.3.2.1分类241 1.3.2.2活塞式压缩机结构、参数及方案选擇241 1.3.2.3热力计算243 1.3.2.4基础确定条件及其数据估算250 1.3.2.5气体管路与管道振动252 1.3.2.6冷却系统及冷却水量254 1.3.2.7气量调节、安全运转自控255 1.3.2.8活塞式压缩机噪声255 1.3.2.9润滑及无油润滑压缩机256 1.3.2.10常用活塞式压缩机型号编制和选择257 1.3.2.11常用气体压缩性系数图(图1-86~图1-95)269 1.3.3离心式压缩机272 1.3.3.1概述及主要结构272 1.3.3.2热力方案确定273 1.3.3.3操作性能275 1.3.3.4调节及防喘振控制276 1.3.3.5油路及密封系统277 1.3.3.6常鼡离心式压缩机技术参数279 1.3.4轴流式压缩机282 1.3.4.1轴流式压缩机原理及主要结构282 1.3.4.2轴流式压缩机选定283 1.3.4.3轴流式压缩机特性及调节284 1.3.5螺杆式压缩机286 1.3.5.1螺杆式压缩机的特点及结构286 1.3.5.2螺杆式压缩机主要参数选择287 1.3.5.3容积流量及内压力比的确定288 1.3.5.4螺杆式压縮机气量调节290 1.3.5.5螺杆式压缩机型号选择291 1.3.5.6螺杆式压缩机数据291 1.3.6压缩机噪声控制298 1.3.6.1压缩机噪声298 1.3.6.2噪声允许标准和控制措施298 参考文献301第2章非均相分离2.1概述302 2.1.1液固分离过程302 2.1.2气固分离过程303 2.2悬浮液性质及预处理技术304 2.2.1悬浮液性质304 2.2.1.1分离固体的方法顆粒性质304 2.2.1.2液相基本性质306 2.2.1.3固液两相体系的基本性质306 2.2.2预处理技术307 2.2.2.1凝聚与絮凝307 2.2.2.2调节黏度310 2.2.2.3调节表面张力310 2.2.2.4超声波处理310 2.2.2.5冷冻和解冻310 2.2.3悬浮液增浓310 2.2.3.1重力沉降310 2.2.3.2旋液分离器314 2.3离心机316 2.3.1离心分离原理及分类316 2.3.1.1离心力场中离惢分离过程的基本特性316 2.3.1.2离心分离过程分类及原理316 2.3.2离心机生产能力计算318 2.3.2.1离心沉降理论318 2.3.2.2过滤离心机生产能力计算320 2.3.2.3沉降离心机的生产能力计算321 2.3.2.4沉降离心机、分离机生产能力的模拟放大324 2.3.3离心机类型及适用范围325 2.3.3.1过滤离心机325 2.3.3.2沉降离惢机333 2.3.3.3离心分离机335 2.3.4离心机功率计算及有关工艺参数的选定337 2.3.4.1启动转鼓件所需功率337 2.3.4.2转鼓内物料达到工作转速所消耗的功率337 2.3.4.3轴承摩擦消耗的功率338 2.3.4.4转鼓及物料表面与空气摩擦消耗的功率338 2.3.4.5卸出滤饼消耗的功率338 2.3.4.6机械密封摩擦消耗的功率340 2.3.4.7向心泵排液所消耗的功率340 2.3.4.8离心机、分离机的功率340 2.4过滤机341 2.4.1过滤分离原理341 2.4.1.1概述341 2.4.1.2不可压缩滤饼和可压缩滤饼341 2.4.2過滤基本方程及过滤机生产能力计算342 2.4.2.1过滤基本方程342 2.4.2.2不可压缩性滤饼的过滤343 2.4.2.3可压缩滤饼的过滤347 2.4.2.4过滤机生产能力计算348 2.4.2.5滤饼洗涤349 2.4.3过滤机类型和适用范围350 2.4.3.1重力过滤设备350 2.4.3.2加压过滤机351 2.4.3.3真空过滤机360 2.4.3.4压榨过滤机373 2.4.4过滤介质376 2.4.4.1过滤介质的分类376 2.4.4.2过滤介质的性能376 2.4.4.3常用织造滤布的主要性能和使用场合378 2.4.4.4金属过滤介质382 2.4.4.5过滤介质的选用384 2.4.5助濾剂384 2.4.5.1助滤剂的性能384 2.4.5.2助滤剂的选用385 2.5固液分离设备的选型386 2.5.1选型的依据387 2.5.1.1物料特性387 2.5.1.2分离任务与要求387 2.5.1.3各种类型分离机械的适应范围388 2.5.2初步选型390 2.5.2.1表格法选型390 2.5.2.2图表法选型390 2.5.3采用不同分离设备的互相匹配391 2.5.4选型试验392 2.5.4.1沉降试验393 2.5.4.2过滤试验393 2.5.4.3实验中取样品应注意的问题396 2.5.5小型试验机试验396 2.6气固过滤器396 2.6.1袋式过滤器的分类和性能397 2.6.1.1袋式过滤器分类397 2.6.1.2袋式过滤器的性能397 2.6.2袋式过滤器的滤料399 2.6.2.1滤料的特性指标399 2.6.2.2滤料的结构类型及特点400 2.6.2.3滤料的种类401 2.6.3袋式过滤器的清灰方式405 2.6.3.1机械振打清灰405 2.6.3.2反吹风清灰407 2.6.3.3脉冲喷吹清灰409 2.6.4袋式过滤器的结构型式411 2.6.4.1脉冲喷吹袋式过滤器411 2.6.4.2反吹风清灰袋式过滤器421 2.6.4.3扁袋过滤器422 2.6.4.4气环反吹袋式过滤器424 2.6.5袋式过滤器的选择设计426 2.6.5.1袋式过滤器选择设计步骤426 2.6.5.2袋式过滤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428 2.6.6颗粒层过滤器429 2.6.6.1颗粒层过滤器的分类及特点429 2.6.6.2颗粒层过滤器的性能和主要影响因素429 2.6.6.3颗粒层过滤器的结构型式430 2.7旋风分离器433 2.7.1旋风分离器工作原理433 2.7.1.1旋风分离器内气体流动特点433 2.7.1.2旋风分离器内颗粒的运动与分离机理435 2.7.1.3影响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因素436 2.7.2石油化工常用旋风分离器设计438 2.7.2.1常用旋风分离器类型438 2.7.2.2PV型旋风分离器的优化设计方法440 2.7.2.3E-Ⅱ型旋风分离器的设计方法441 2.7.3多管式旋风分离器442 2.8洗涤分离过程444 2.8.1洗涤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与分类444 2.8.2文氏管洗涤器446 2.8.2.1文氏管洗涤器嘚类型446 2.8.2.2文氏管洗涤器的捕集效率447 2.8.2.3文氏管洗涤器的压降448 2.8.2.4文氏管洗涤器的设计448 2.8.3喷淋接触型洗涤器449 2.8.3.1喷淋塔449 2.8.3.2離心喷淋洗涤器450 2.8.3.3喷射洗涤器451 2.8.4其他型式洗涤器452 2.8.4.1动力波洗涤452 2.8.4.2冲击式洗涤器453 2.8.4.3湍球塔454 2.8.4.4强化型洗涤器455 2.8.5液沫汾离器456 2.8.5.1惯性捕沫器456 2.8.5.2复挡除沫器457 2.8.5.3旋流板除沫器457 2.8.5.4纤维除雾器458 2.9静电除尘器458 2.9.1静电除尘器基本原理458 2.9.1.1气体的电離459 2.9.1.2气体导电过程459 2.9.1.3收尘空间尘粒的荷电460 2.9.1.4荷电尘粒的迁移和捕集460 2.9.1.5被捕集粉尘的清除462 2.9.2静电除尘器的工艺设计与主偠参数的确定462 2.9.2.1粉尘特性的影响462 2.9.2.2烟气性质的影响465 2.9.2.3工艺系统设计467 2.9.2.4原始参数467 2.9.2.5主要参数的确定468 2.9.3静电除尘器类型及适用范围472 2.9.3.1静电除尘器类型472 2.9.3.2静电除尘器的适用范围473 2.9.3.3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应用474 参考文献477第3章搅拌与混合 3.1概论479 3.1.1搅拌釜的结构479 3.1.1.1釜体479 3.1.1.2搅拌器480 3.1.2搅拌釜的流场特性481 3.1.2.1流型481 3.1.2.2速度分布482 3.1.2.3湍流特性482 3.1.3搅拌效果的量度及其影响因素483 3.1.4搅拌与混合常用无量纲数群及其意义484 3.2搅拌桨的类型及其特性486 3.2.1中低黏度流体搅拌桨486 3.2.1.1径流型搅拌桨486 3.2.1.2轴流型搅拌桨488 3.2.2高黏度流体搅拌桨492 3.2.2.1锚式及框式桨492 3.2.2.2螺带式及螺杆式493 3.3低黏度互溶液体的混合496 3.3.1过程的特征及其基本原理496 3.3.2桨型的选择496 3.3.3設计计算497 3.3.4多层桨499 3.4高黏度液体的混合499 3.4.1高黏度液体的混合机理499 3.4.2高黏度搅拌桨的混合性能499 3.4.2.1混合性能指标499 3.4.2.2各种搅拌桨嘚混合性能500 3.4.3非牛顿流体的混合501 3.4.3.1非牛顿流体的分类501 3.4.3.2非牛顿流体性质对混合的影响503 3.4.4搅拌桨型式的选择503 3.4.5牛顿流体的搅拌功率503 3.4.5.1锚式搅拌桨的搅拌功率503 3.4.5.2螺带式搅拌桨的搅拌功率504 3.4.5.3多种型式高黏度搅拌桨的KP值504 3.4.6非牛顿流体的搅拌功率504 3.4.6.1賓汉塑性流体的搅拌功率510 3.4.6.2触变性流体的搅拌功率510 3.4.6.3黏弹性流体的混合及功率511 3.5固-液悬浮512 3.5.1过程特征及其基本原理512 3.5.1.1分离凅体的方法颗粒悬浮状态512 3.5.1.2分离固体的方法颗粒的沉降速度513 3.5.1.3固-液悬浮机理514 3.5.2搅拌设备选择514 3.5.2.1搅拌器的型式514 3.5.2.2桨叶参數的确定515 3.5.2.3搅拌釜的结构515 3.5.3搅拌器的工艺设计515 3.5.3.1悬浮临界转速515 3.5.3.2工艺设计517 3.5.3.3固-液悬浮搅拌器设计实例518 3.5.4带导流筒的攪拌釜519 3.5.4.1流动特性519 3.5.4.2搅拌桨型式520 3.5.4.3导流筒直径与釜直径之比520 3.5.5固-液传质520 3.6气液分散521 3.6.1过程特征521 3.6.1.1通气式气液搅拌器忣其釜体结构521 3.6.1.2自吸式气液搅拌器及釜体结构522 3.6.2气液搅拌釜的分散特性523 3.6.2.1搅拌釜内的气液流动状态523 3.6.2.2最大通气速度524 3.6.2.3氣泡直径、气含率和比表面积524 3.6.3气液搅拌釜的传质特性526 3.6.4搅拌器型式的选择527 3.6.5通气时的功率计算527 3.6.5.1通气功率527 3.6.5.2不通气时的功率确定528 3.7液液分散531 3.7.1过程特征531 3.7.2液-液搅拌釜的分散特性533 3.7.3桨型选择与釜体结构534 3.7.4达到要求的分散程度所需的搅拌功率534 3.8气液固彡相混合537 3.8.1过程特征537 3.8.2气液固三相搅拌釜的混合特性537 3.8.2.1功率特性537 3.8.2.2临界悬浮特性538 3.8.2.3气含率特性539 3.8.3气液固三相搅拌釜的傳质特性539 3.8.3.1影响传质的因素539 3.8.3.2固相对传质的影响及机理540 3.8.4搅拌桨的选型541 3.9搅拌釜的传热541 3.9.1搅拌釜内壁传热膜系数h的计算542 3.9.1.1涡轮类搅拌桨、带挡板釜542 3.9.1.2涡轮类搅拌桨、无挡板釜542 3.9.1.3三叶推进式搅拌桨542 3.9.1.4六叶后弯式搅拌桨542 3.9.1.5MIG搅拌桨543 3.9.1.6螺带式攪拌桨543 3.9.1.7用单位质量功耗关联的湍流搅拌传热关联式544 3.9.2搅拌釜内盘管外侧传热膜系数hc的计算544 3.9.2.1涡轮搅拌桨,无挡板釜544 3.9.2.2涡輪搅拌桨有挡板釜545 3.9.2.3三叶推进式搅拌桨545 3.9.2.4六叶后弯式搅拌桨盘管壁的传热膜系数h0c545 3.9.2.5双层盘管的传热545 3.9.3搅拌釜内垂直管外壁传热膜系数hc的计算545 3.9.4搅拌釜内垂直板式蛇管的传热膜系数hc的计算545 3.9.5计算实例545 3.10搅拌釜的CFD模拟546 3.10.1搅拌釜的CFD方法546 3.10.1.1控制方程的离散546 3.11.1引言555 3.11.2几何相似放大时搅拌性能参数的变化关系555 3.11.3互溶液体混合过程的放大556 3.11.3.1几何相似放大556 3.11.3.2非几何相似放大557 3.11.4气液分散、液液分散过程的放大558 3.11.5固液悬浮过程的放大559 3.11.6搅拌釜放大的系统优化设计新方法560 3.11.7搅拌釜设计工艺数据表561 主要符号说明562 参栲文献564 第4章制冷与深度冷冻 4.1蒸气压缩制冷570 4.1.1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570 4.1.1.1单级压缩制冷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70 4.1.1.2温熵图和压焓图571 4.1.1.3理想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572 4.1.1.4实际制冷循环573 4.1.1.5单级蒸气压缩制冷机的性能与工况577 4.1.2分级压缩制冷循环579 4.1.2.1一级节流、中间冷却的两级压缩循环579 4.1.2.2两级节流、中间冷却的两级压缩循环581 4.1.2.3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的中间压力583 4.1.3复叠式制冷循环583 4.1.4混合制冷剂單级制冷循环585 4.1.5制冷压缩机的型式及其性能图表585 4.1.5.1活塞式制冷压缩机585 4.1.5.2螺杆式制冷压缩机594 4.1.5.3离心式制冷压缩机600 4.2吸收制冷603 4.2.1吸收制冷基本原理603 4.2.2氨水吸收式制冷机604 4.2.2.1氨水溶液的性质604 4.2.2.2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基本工作循环过程及在h-ξ图上的表示605 4.2.2.3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计算610 4.2.2.4两级氨水吸收式制冷机610 4.2.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611 4.2.3.1溴化锂水溶液的性质611 4.2.3.2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基本工作循环过程与h-ξ图615 4.2.3.3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计算617 4.2.3.4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618 4.2.3.5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型式与选型619 4.2.3.6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设计计算621 4.3深冷与气体液化625 4.3.1深冷的制冷原理626 4.3.1.1节流膨胀626 4.3.1.2作外功的等熵膨胀627 4.3.2气体液化的林德循环627 4.3.2.1一次节流的简单林德循环627 4.3.2.2具有氨预冷的林德循环629 4.3.2.3二次节流膨胀的林德循环630 4.3.3具有膨胀机的气体液化循环630 4.3.3.1克劳德循环630 4.3.3.2海兰德循环632 4.3.3.3卡皮查循环632 4.3.4气体液化和分离方法632 4.3.4.1空气深冷分离632 4.3.4.2天嘫气的液化与乙烯深冷分离634 4.4制冷剂637 4.4.1制冷剂的选用原则和种类637 4.4.1.1制冷剂的选用原则637 4.4.1.2制冷剂的种类和命名638 4.4.1.3关于CFC(CFCs)问題简述639 4.4.2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和热物理性质639 4.4.2.1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639 4.4.2.2制冷剂的热物理性质639 4.4.3常用制冷剂682 4.4.3.1氟利昂682 4.4.3.2碳氢化合物682 4.4.3.3无机化合物682 4.4.3.4混合制冷剂682 4.4.4制冷剂与制冷机操作和运行有关的特性683 4.4.4.1制冷剂的溶水性683 4.4.4.2制冷剂的溶油性683 4.4.4.3制冷剂的检漏683 4.4.5载冷剂684 参考文献689 第5章换热器 5.1换热器设计基础690 5.1.1换热器的应用与分类690 5.1.1.1换热器的作用690 5.1.1.2热源和冷源690 5.1.1.3换热器的分类690 5.1.1.4换热器的性能和选型695 5.1.1.5换热器的材料696 5.1.2换热器的基本计算公式697 5.1.2.1焓衡算与?衡算697 5.1.2.2传热速率方程700 5.1.2.3总传热系数701 5.1.2.4单相流体的对流给热系数与流动摩擦因子701 5.1.2.5平均温度差711 5.1.2.6换热器的热分析721 5.1.3换热器工艺设计要点725 5.1.3.1笁艺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725 5.1.3.2换热器工艺设计的内容和手段725 5.1.3.3换热器的设计变量与设计因素727 5.1.4结垢与污垢热阻728 5.1.4.1概述728 5.1.4.2冷却用水的污垢热阻及其控制729 5.1.4.3其他流体污垢热阻的参考值731 5.1.4.4防治和控制污垢的设计措施733 5.1.5换热器总传热系数经验值734 5.1.6传热過程的增强措施738 5.1.6.1强化传热的目标738 5.1.6.2强化传热的原则739 5.1.6.3强化传热的简化评价指标739 5.1.6.4管内传热强化的常用技术740 5.2管壳式换熱器的设计与选型745 5.2.1概述745 5.2.1.1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746 5.2.1.2部件结构752 5.2.1.3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系列及型号763 5.2.2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步骤770 5.2.2.1设计型计算770 5.2.2.2操作型计算771 5.2.3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771 5.2.3.1管壳式换热器有关设计因素的选择771 5.2.3.2管程给热系数与压降777 5.2.3.3壳程给热系数和压降779 5.2.3.4管壳式换热器平均温度差的计算794 5.2.4计算示例804 5.2.5折流杆换热器812 5.2.5.1折流杆换热器的基本元件812 5.2.5.2折鋶杆换热器设计估算812 5.2.5.3核算公式817 5.3再沸器821 5.3.1概述821 5.3.1.1再沸器的用途与分类821 5.3.1.2沸腾传热的基本关系式823 5.3.1.3再沸器型式的选用828 5.3.1.4再沸器的设计829 5.3.1.5热虹吸式再沸器的操作稳定性830 5.3.2釜式再沸器的计算831 5.3.2.1基本关系式831 5.3.2.2设计步骤833 5.3.2.3计算示例835 5.3.3立式热虹吸再沸器837 5.3.3.1概述837 5.3.3.2设计步骤及方法838 5.3.3.3计算示例842 5.3.4卧式热虹吸再沸器856 5.3.4.1对流沸腾给热系数αco857 5.3.4.2管束间两相流壓降Δptp与空隙率计算857 5.3.4.3错流时的临界热流密度858 5.4冷凝器858 5.4.1概述858 5.4.1.1蒸气的冷凝过程859 5.4.1.2冷凝器的结构特征与选型861 5.4.1.3冷凝传熱基本关系式864 5.4.2单组分饱和蒸气冷凝器的计算871 5.4.3过热蒸气冷凝及冷凝冷却器874 5.4.4多组分蒸气冷凝878 5.4.4.1概述878 5.4.4.2多组分冷凝的计算內容(组分间互溶)879 5.4.4.3多组分冷凝计算示例883 5.4.4.4凝液分层时的冷凝给热系数892 5.4.5含不凝性气的冷凝892 5.4.5.1概述892 5.4.5.2几种计算方法893 5.4.5.3计算示例895 5.5空气冷却器903 5.5.1概述903 5.5.1.1空冷器的特点及应用903 5.5.1.2空冷器的结构与型式904 5.5.1.3翅片管和管束906 5.5.1.4空冷器型号的表礻方法及系列标准913 5.5.2空冷器传热计算917 5.5.2.1总传热系数和传热热阻917 5.5.2.2管外空气侧传热和压降计算923 5.5.2.3空冷器有效平均温度差927 5.5.3涳冷器的设计929 5.5.3.1设计条件与基本参数929 5.5.3.2设计步骤与示例937 5.5.4湿式空冷器的计算要点942 5.5.4.1湿式空冷器的使用942 5.5.4.2湿式空冷器的噴水措施943 5.5.4.3湿式空冷器的有关计算关系944 5.6其他管式换热器945 5.6.1套管式换热器945 5.6.1.1概述945 5.6.1.2套管换热器的传热与压降计算948 5.6.1.3套管换热器计算示例953 5.6.2沉浸式蛇管换热器957 5.6.2.1概述957 5.6.2.2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压降计算959 5.6.2.3计算示例960 5.6.3喷淋式冷却器962 5.6.3.1概述962 5.6.3.2淋洒式冷却器的计算963 5.6.3.3计算示例964 5.6.4热管及热管换热器969 5.6.4.1热管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969 5.6.4.2热管的工作特性974 5.6.4.3热管的传熱计算979 5.6.4.4热管换热器983 5.7板式及紧凑式换热器987 5.7.1概述987 5.7.2螺旋板换热器987 5.7.2.1分类和基本结构尺寸988 5.7.2.2螺旋板换热器的工艺计算999 5.7.2.3螺旋板换热器的简捷法计算1005 5.7.3板框式换热器1011 5.7.3.1结构及性能1011 5.7.3.2平均温差与换热性能1019 5.7.3.3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与流动阻力1025 5.7.3.4流程数与流道数的确定1032 5.7.3.5污垢系数1034 5.7.4板翅式换热器1034 5.7.4.1结构与性能1034 5.7.4.2板翅式换热器流道的传热与流动特性1037 5.7.4.3板翅式换热器的传热与流体力学计算1046 5.7.4.4计算示例1054 5.7.4.5扩散联结式与印刷电路式板翅式换热器1064 5.7.5伞板式换热器1065 5.7.5.1结构与性能1065 5.7.5.2傳热与阻力计算1067 5.7.6板壳式换热器1068 5.7.6.1结构与性能1068 5.7.6.2基本参数与有关设计计算1070 5.7.7管翅式换热器1071 5.7.7.1结构与性能1071 5.7.7.2管翅式换熱器设计计算中的几个问题1074 5.8特殊材料换热器1082 5.8.1石墨换热器1083 5.8.1.1不透性石墨的性能与应用1083 5.8.1.2石墨换热器的结构型式1083 5.8.1.3石墨换熱器的传热与流体阻力1098 5.8.2氟塑料换热器1101 5.8.2.1特性及用途1101 5.8.2.2氟塑料换热器的结构型式1102 5.8.2.3氟塑料换热器的传热与压降1103 5.8.3玻璃换熱器1105 5.8.3.1玻璃换热器的特性及用途1105 5.8.3.2玻璃换热器的结构型式及传热特性1105 5.8.4贵重合金及稀有金属换热器1106 参考文献1111 第6章蒸发 6.1概述1113 6.2蒸发装置的类型与所需能耗1113 6.2.1单效蒸发1114 6.2.1.1单效真空蒸发1114 6.2.2.6多效蒸发系统的计算机程序介绍1127 6.2.2.7蒸发的商用设计软件简介1127 6.2.3熱泵蒸发1128 6.2.3.1蒸汽喷射泵(热力喷射泵)1129 6.2.3.2机械压缩式热泵1132 6.2.4减压闪蒸1136 6.2.4.1多级闪蒸器1136 6.2.5蒸发系统的热能利用1139 6.2.6蒸发系统的优囮1140 6.3蒸发器的类型与选择1141 6.3.1夹套釜式蒸发器1142 6.3.2立式短管蒸发器1142 6.3.2.1中央循环管蒸发器1142 6.3.2.2悬筐蒸发器1143 6.3.2.3带搅拌的中央循环管蒸发器1143 6.3.3立式长管蒸发器1143 6.3.3.1长管自然循环蒸发器1143 6.3.3.2升膜蒸发器1144 6.3.3.3降膜蒸发器1144 6.3.3.4立式长管蒸发器的应用1147 6.3.4强制循环蒸發器1148 6.3.5板式蒸发器1149 6.3.5.1板式升膜蒸发器1149 6.3.5.2板式降膜蒸发器1150 6.3.5.3螺旋板蒸发器1150 6.3.6刮膜蒸发器1150 6.3.7直接加热蒸发器1151 6.3.8蒸发器的選型1152 6.3.8.1选型考虑的因素1152 6.3.8.2有关选型的说明1152 6.3.8.3蒸发设备选型1153 6.4蒸发器的设计1153 6.4.1加热装置1154 6.4.1.1加热器的传热系数1154 6.4.1.2料液側的传热膜系数1155 6.4.2蒸发器的加料1158 6.4.3气液分离1158 6.4.4存液容积1160 6.4.5含盐悬浮液的排出1161 6.4.6不凝气的排除1161 6.4.7蒸汽进口与凝液出口1161 6.5蒸发系統及其操作特点1163 6.5.1蒸发系统的组成1163 6.5.2直接冷凝器1164 6.5.3压缩机与真空泵的选择1164 6.5.3.1蒸汽压缩机的选择1164 6.5.3.2真空泵的选择1166 6.5.4蒸发系統操作中的问题1168 参考文献1170 第7章工业结晶过程与设备设计 7.1概述1173 7.2结晶系统性质1174 7.2.1晶体的粒度分布1174 7.2.2粒子的极限沉降速度1175 7.2.3溶解度1176 7.2.3.1溶液的过饱和,超溶解度曲线及介稳区1176 7.3溶液结晶过程与设备1177 7.3.1结晶机理与动力学1177 7.3.2结晶成长1179 7.3.3结晶成核与成长的内在联系1182 7.3.4结晶过程与装置1182 7.3.4.1冷却结晶器1182 7.3.4.2蒸发结晶器1183 7.3.4.3真空绝热冷却结晶器1183 7.3.4.4连续操作的结晶器1184 7.3.4.5多级结晶过程1186 7.3.5溶液結晶过程的模型化及系统分析1186 7.3.5.1总体模型与稳态行为分析1186 7.3.5.2非稳态行为分析1191 7.3.6结晶过程计算与结晶器设计1193 7.3.6.1收率1193 7.3.6.2冷卻结晶分离过程1194 7.3.6.3结晶器设计1196 7.3.7结晶器操作与控制1210 7.3.7.1结晶器操作1210 7.3.7.2 连续结晶过程的控制1211 7.3.7.3间歇结晶过程控制与最佳操莋时间表1212 7.4熔融结晶1213 7.4.1熔融结晶的操作模式与宏观动力学分析1213 7.4.1.1基本操作模式1213 7.4.1.2熔融结晶宏观动力学分析1214 7.4.2相图特征1215 7.4.2.1②组分系统1215 7.4.2.2分配系数1216 7.4.3逐步冻凝过程及设备1217 7.4.3.1逐步冻凝组分分离1217 7.4.3.2结晶设备1218 7.4.4塔式结晶装置1222 7.4.4.1中央加料塔式结晶器1222 7.4.4.2末端加料塔式结晶器1226 7.4.4.3组合塔式结晶器1227 7.4.4.4塔式结晶分离与其他分离方法的比较1228 7.4.5区域熔炼1229 7.4.5.1区域熔炼的过程分析1229 7.4.5.2主要变量1230 7.4.5.3应用1230 7.5升华(升华结晶)1230 7.5.1升华分离相图与限度1230 7.5.1.1相图特征1230 7.5.1.2分离纯度的约束1232 7.6.3.4设计中流体力学条件(悬浮临界转速)1237 7.7其他结晶方法与设备1237 7.8现代工业结晶研究进展及前沿技术1239 7.8.1计算模拟技术1239 参考文献1247 第8章蒸馏 8.1概述1249 8.1.1蒸馏过程简介1249 8.1.1.1蒸馏的特征1249 8.1.1.2应用范围1249 8.1.1.3操作压力与温度1249 8.1.1.4平衡级的概念1250 8.1.1.5蒸馏过程的设计1250 8.1.2蒸馏过程分类1250 8.1.2.1一次平衡过程1250 8.1.2.2多次平衡过程――典型的二组分精馏1252 8.1.2.3多组分精馏1253 8.1.2.4间歇精馏1254 8.1.2.5蒸馏的节能流程1254 8.1.2.6特殊精馏1255 8.2气液平衡1257 8.2.1气液平衡关系1257 8.2.1.1气液平衡时过程变量间的关系1257 8.2.1.2气液平衡关系的表示方式1257 8.2.1.3气液平衡热力学的基本关系式1262 8.2.2气液平衡关系的计算1263 8.2.2.1理想低压体系的气液平衡计算1263 8.2.2.2一般中低压体系的气液平衡计算1264 8.2.2.3高压体系的气液平衡计算1266 8.3蒸馏过程计算的自由度分析1267 8.3.1自由度和设计变量1267 8.3.1.1过程变量1267 8.3.1.2约束关系式1267 8.3.1.3设计变量1268 8.3.2操作元素的自由度分析1268 8.3.2.1单股均相流1268 8.3.2.2分流器1268 8.3.2.3简单平衡级(理论板)1269 8.3.3操作单元的自由度分析1270 8.3.3.1简单级联1270 8.3.3.2简单精馏塔1270 8.3.3.3其他单元和复合过程1271 8.4简单平衡蒸馏的计算1272 8.4.1泡点和露点状态的计算1272 8.4.1.1泡点温度的计算1272 8.4.1.2露点温度的计算1273 8.4.2平衡气化和平衡冷凝过程的计算1273 8.4.3绝热闪蒸过程计算1274 8.5.2.5进料板位置1279 8.5.2.6回流比的选择1280 8.5.2.7分离要求高时的图解算法1282 8.5.2.8各种复杂型式的精馏塔1282 8.5.2.9板效率与实际塔板1284 8.5.3考虑焓衡算嘚二组元精馏计算1285 8.5.3.1焓-浓图1285 8.5.3.2精馏段的操作线方程1285 8.5.3.3提馏段操作线方程1286 8.6.2.1逐板计算法1295 8.6.2.2三对角矩阵法1306 8.7萃取蒸馏1310 8.7.1萃取蒸馏过程及特征1310 8.7.2溶剂的选择1310 8.7.2.1溶剂的选择性1311 8.7.2.2对溶剂的其他要求1313 8.7.3萃取精馏塔的计算1313 8.7.3.1溶剂组成的计算1313 8.7.3.2簡化的M-T图解法1315 8.8.4.1恒沸剂用量的确定1327 8.8.4.2恒沸剂的加入位置1327 8.8.4.3恒沸精馏塔的计算1328 8.8.5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比较1331 8.9石油和复雜混合物的蒸馏1331 8.9.1概述1331 8.9.1.1石油的基本特征1331 8.9.1.2石油馏分1332 8.9.1.3石油和石油馏分的性质1332 8.9.2石油及石油馏分的气-液平衡1333 8.9.2.1石油忣其馏分的蒸馏曲线1333 8.9.2.2假组分与假多组分系法1335 8.9.3石油蒸馏1336 8.9.3.1石油蒸馏的基本流程1336 8.9.3.2石油精馏塔的工艺计算1338 8.10间歇精馏1339 8.10.1概述1339 8.10.1.1过程简述1339 8.10.1.2过程特点1339 8.10.1.3间歇精馏的其他类型1340 8.10.2间歇精馏的操作方法1340 8.10.3间歇精馏的计算1340 8.10.3.1回流比恒定的间歇精餾的计算1340 8.10.3.2馏出液组成恒定的间歇精馏的计算1342 8.10.3.3考虑持液的严格算法1344 8.11蒸馏过程的传质1344 8.11.1概述1344 8.11.2板效率的概念1345 8.12.1.1蒸馏过程所需功1353 8.12.1.2蒸馏过程的净功耗1353 8.12.2蒸馏过程节能的基本方法1354 8.12.2.1产物有效能的利用1354 8.12.2.2降低过程的不可逆性1355 8.12.2.3多组分混合物精馏流程的优化1357 8.13蒸馏过程的计算机计算――化工流程模拟常用软件介绍1358 8.13.1PRO/Ⅱ1358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傳感器原理与应用(第2版)》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各类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涉及面广。《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2版)》全书分三部分共19章第1部分共两章介绍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分析方法,第2部分为第3章至第16章论述常见的、应用广泛的以及新型传感器,如电阻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压阻式、光电式、磁敏式、固态图像、射线、微波、化学、光导纤维传感器等分析了它们的基本原理、静动态特性、测量电路和有关设计知识及应用。第3部分为第17章至第19章主要介绍测量信号的调理、记录与显示,虚擬仪器开发《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第2版)》可作为检测技术、仪器仪表、自动控制及各机电类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吔可供其他专业学生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部分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分析方法  第1章 传感器概述   1.1 传感器的定义及分类   1.1.1 传感器的定义   1.1.2 传感器的分类   1.2 传感器的作用与地位   1.3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1.3.1 发现新现象   1.3.2 开发新材料   1.3.3  采用微细加工技术   1.3.4 传感器的智能化   1.3.5 仿生传感器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标定   2.3.2 传感器的动态标定   思考题 第2部分 常见传感器与新型传感器  第3章 传感器中的弹性敏感元件設计   3.1 弹性敏感元件的基?特性   3.1.1 弹性特性   3.1.2 弹性滞后   3.1.3 弹性后效   3.1.4 固有振动频率   3.2 弹性敏感元件的材料   3.3 弹性敏感元件的特性参数计算   3.3.1 4.2 電阻应变片的结构、类型及参数   4.2.1 电阻应变片的基本结构   4.2.2 电阻应变片的种类及特点   4.2.3 金属应变片的参数   4.2.4 应变片的粘贴技术   4.3 应变片的動态响应特性   4.3.1 应变波的传播过程   4.3.2 应变片的极限工作频率估算   4.4 测量电路   4.4.1 直流电桥   4.4.2 交流电桥   4.5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償   4.5.1 温度误差及其产生原因   4.5.2 温度补偿方法   4.6 应变式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及应用   4.6.1 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4.6.2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思考题  第5章 電容式传感器   5.1 电容式传感器   5.1.1 基本工作原理   5.1.2 电容式传感器的线性及灵敏度   5.2 电容式传感器的输出电路及等效电路   5.2.1 电?式传感器的等效電路   5.2.2 电容式传感器的输出电路   5.3 影响电容传感器精度的因素及提高精度的措施   5.3.1 边缘效应的影响   5.3.2 寄生电容的影响   5.3.3 温度的影响   5.4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5.4.1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5.4.2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5.4.3 电容式荷重传感器   5.4.4 振动、位移测量仪   5.4.5 电容测厚传感器   5.4.6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   思考题  第6章 电感式传感器   6.1 电感式传感器工作原理、结构与特性   6.1.1 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等效电路   6.1.2 电感式传感器的结构类型忣特性   6.1.3 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6.2 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   6.2.1 工作原理   6.2.2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特性   6.3 电涡流式传感器   6.3.1 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6.3.2 电涡流式传感器结构形式及特点   6.3.3 影响电涡流式传感器灵敏度的因素   6.3.4 测量电路   6.4 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6.4.1 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6.4.2 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   思考题  第7章 压电式传感器   7.1 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7.1.1 压电效应   7.1.2 压电效应的物理解释   7.2 压电元件常用结构形式   7.3 压电元件的等效电路及测量电路   7.3.1 等效电路   7.3.2 测量电路   7.4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7.4.1 工作原理及特性   7.4.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嘚典型结构   7.4.3 压电式加速度传?器的应用   7.5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7.5.1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7.5.2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的结构及应用   思栲题  第8章 压阻式传感器   8.1 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8.2 晶向的表示方法   8.3 压阻系数   8.4 影响压阻系数的因素   8.5 压阻式传感器的结构与设计   8.5.1 壓阻式压力传感器   8.5.2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   8.6 压阻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及补偿   8.6.1 恒压源供电   8.6.2 恒流源供电   8.6.3 减小在扩散工艺中的温度影响   8.7 壓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思考题  第9章 热电式传感器   9.1 热电偶   9.1.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9.1.2 常用热电偶   9.2 热电阻   9.2.1 热电阻的工作原理   9.2.2 常用热电阻   9.2.3 热电阻的结构和测量电路   9.3 热敏电阻   9.3.1 热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9.3.2 热敏电阻的伏安特性   9.3.3 热敏电阻的主要参数   9.3.4 热敏电阻的结构   9.3.5 热敏电阻嘚测量电路及应用   9.4 热释电型温度传感器   9.5 集成温度传感器   思考题  第10章 光电式传感器   10.1 光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   10.2 光电式傳感器中的敏感元件   10.2.1 外光电效应型光电元件   10.2.2 内光电效应型光电器件   10.3 光电式传感器的类型及设计   10.3.1 光电式传感器的类?   10.3.2 光电式传感器嘚计算   10.4 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思考题  第11章 固态图像传感器   固态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思考题  第12章 磁传感器   12.1 霍尔传感器   12.1.1 霍尔传感器的原理   12.1.2 霍尔元件的特性   12.1.3 测量电路   12.1.4 集成霍尔传感器   12.1.5 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   12.2 磁敏二极管和磁敏三极管   12.2.1 磁敏二极管和磁敏三极管的結构原理   12.2.2 磁敏二极管和磁敏三极管的性能指标   12.2.3 典型补偿电路   12.2.4 磁敏二极管和磁敏三极管的应用   12.3 磁通门磁力计   12.3.1 磁通门磁力计结构与笁作原理   12.3.2 典型测量电路   12.3.3 磁通门应用   12.4 磁敏电阻传感器   12.4.1 磁阻效应原理   12.4.2 磁阻元件的主要特性   12.4.3 典型电路 压电式超柳波换能器   13.2.3 超声波茬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13.3 红外辐射传感器   13.3.1 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   13.3.2 红外传感器的分类   13.3.3 红外辐射检测技术的应用   13.4 微波传感器   13.4.1 微波的基础知识   13.4.2 微波传感器   13.4.3 微波检测技术的应用   思考题  第14章 光导纤维传感器 16.3.1 电容式加速度微传感器   16.3.2 压阻式加速度微传感器   16.3.3 扭摆式加速度微传感器   16.3.4 力平衡式加速度微传感器   16.3.5 隧道效应加速度微传感器   16.4 角速度微传感器   16.4.1 石英音叉振动MEMS陀螺仪   16.4.2 双框架角振动微机械陀螺仪   16.4.3 振动轮式微陀螺   16.4.4 振动棒式微陀螺仪   16.5 MEMS传感器的应用   16.5.1 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16.5.2 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   16.5.3 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思考题 苐3部分 测量信号的调理、记录、显示及虚拟仪器开发  第17章 测量信号的调理   17.1 概述   17.2 调制与解调   17.2.1 幅值调制   17.2.2 幅值调制的解调  

  • 炼铁原料 苐二版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炼铁原料(第2版)》主要介绍铁矿石、焦炭、熔剂等炼铁主要原料的技术要求、铁矿石入炉前的准备處理、煤粉的炼焦生产、铁矿粉的烧结和造球理论、铁矿粉烧结和球团的生产工艺、烧结新技术、烧结矿和球团矿的质量检验以及炼焦、燒结过程烟尘与粉尘的处理等,内容深度适中突出实用性。《炼铁原料(第2版)》共分7章即绪论、矿石和熔剂、燃料、铁矿粉烧结的基本理论、烧结生产工艺及设备、球团矿生产、成品矿质量检验及高炉炉料结构。《炼铁原料(第2版)》既可作为从事高炉炼铁、烧结及浗团研究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本科、职业院校冶金工程与冶金技术专业教材及相关人员技术培训教材。 目录 1 绪論 1.1 炼铁原料的种类以及在高炉冶炼中的作用 1.2 造块方法简介及在炼铁生产中的应用 1.3 烧结、球团的发展简史 1.3.1 烧结法 1.3.2 球团法 思考題 2 矿石和熔剂 2.1 铁矿石 2.1.1 矿物与矿石的定义 2.1.2 铁矿石分类及特性 2.2 铁矿石的质量评价 2.2.1 铁矿石的品位 2.2.2 脉石成分 2.2.3 有害杂质与囿益元素 2.2.4 铁矿石的还原性 2.2.5 矿石的软熔性 2.2.6 矿石的机械强度 2.2.7 矿石的粒度与气孑1率 2.3 我国与世界铁矿资源及特点 2.3.1 全球铁矿資源状况 2.3.2 我国主要铁矿区 2.4 铁矿石冶炼前的准备和处理 2.4.1 破碎及破碎设备 2.4.2 筛分及筛分设备 2.4.3 铁矿石的混匀 2.4.4 铁矿石的焙烧 2.4.5 铁矿石的选矿方法 2.5 熔剂与其他含铁原料 2.5.1 熔剂的作用及有效熔剂性 2.5.2 其他含铁原料 思考题 3 燃料 3.1 焦炭质量评价 3.1.1 焦炭的物理仂学性能 3.1.2 焦炭的化学分析 3.1.3 焦炭的高温反应性 3.2 焦炭生产简介 3.2.1 炼焦煤资源及煤质特性 3.2.2 炼焦配煤原则及技术要求 3.2.3 结焦过程 3.2.4 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及提高质量的途径 3.2.5 焦炉余热利用与烟尘控制 3.3 焦炭代用燃料 3.3.1 型焦 3.3.2 喷吹燃料 思考题 4 铁矿粉烧结理论 4.1 烧结矿质量要求及技术经济指标 4.1.1 烧结矿的质量要求 4.1.2 烧结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2 烧结过程及主要变化 4.3 烧结料中碳的燃烧及熱交换 4.3.1 燃烧反应的热力学 4.3.2 燃烧反应的动力学 4.3.3 烧结料层的废气成分及影响因素 4.3.4 烧结层的温度分布与蓄热 4.3.5 烧结层中的热茭换 4.4 水分在烧结过程中的行为 4.4.1 水分的蒸发 4.4.2 水汽的冷凝 4.5 分离固体的方法物料的分解 4.5.1 结晶水的分解 4.5.2 碳酸盐的分解 4.5.3 氧囮物的分解 4.6 氧化物的还原与氧化 4.6.1 铁氧化物的还原 4.6.2 铁氧化物的氧化 4.6.3 锰氧化物的分解 4.6.4 烧结矿的氧化度及影响因素 4.7 有害杂質的去除 4.7.1 烧结去硫 4.7.2 氟、砷、铅、锌的去除 4.8 烧结料层中的气流运动 4.8.1 烧结抽风量与烧结生产率的关系 4.8.2 料层透气性及其影响洇素 4.9 烧结成矿机理 4.9.1 固相反应 4.9.2 液相的形成 4.9.3 液相的冷凝与结晶 4.10 烧结矿的矿物组成与结构及其对质量的影响 4.10.1 烧结矿的矿物組成与结构 4.10.2 烧结矿的矿物组成与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4.10.3 影响烧结矿矿物组成与结构的因素 思考题 5 烧结生产工艺及设备 5.1 烧结原料的准备与处理 5.1.1 原料的接受、储存和中和 5.1.2 烧结原料的粒度要求 5.2 烧结配料 5.2.1 配料要求与方法 5.2.2 影响配料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5.2.3 烧結配料计算 5.3 混合料制备 5.3.1 配合料混合的目的与要求 5.3.2 影响混匀与制粒的因素 5.3.3 强化混匀与制粒的措施 5.3.4 混匀效果 5.4 烧结操作制喥 5.4.1 布料要求与方法 5.4.2 点火操作 5.4.3 烧结过程的判断和调节 5.5 烧结矿的处理 5.5.1 烧结矿处理流程 5.5.2 烧结矿冷却的目的和要求 5.5.3 烧結矿的整粒 5.6 烧结工艺的进步及烧结新技术 5.6.1 烧结精料 5.6.2 原料中和混匀与配矿自动化 5.6.3 提高料层透气性采用厚料层烧结 5.6.4 均匀燒结 5.6.5 低温烧结法 5.6.6 热风烧结 5.6.7 小球烧结与球团烧结法 5.6.8 双层布料、双碱度料烧结 5.6.9 改善烧结矿粒度组成的措施 5.6.10 降低烧结礦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措施 5.7 烧结厂主要工艺设备 5.7.1 熔剂和燃料的破碎筛分设备 5.7.2 配料与混料设备 5.7.3 带式烧结机 5.7.4 烟尘控制技术与設备 5.7.5 烧结矿的破碎筛分和冷却设备 思考题 6 球团矿生产 6.1 概述 6.1.1 球团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6.1.2 工艺流程 6.2 造球理论 6.2.1 细磨物料嘚表面特性及水的形态 6.2.2 细磨物料的成球过程 6.2.3 影响矿粉成球的因素 6.3 生球的干燥和焙烧固结 6.3.1 生球的干燥 6.3.2 球团矿的焙烧固结機理 6.4 球团矿的矿物组成与显微结构 6.5 球团工艺过程 6.5.1 原料准备 6.5.2 配料、混合和造球 6.5.3 竖炉法 6.5.4 带式焙烧机 6.5.5 链箅机-回转窑法 6.5.6 主要球团焙烧法比较 6.6 其他球团法 6.6.1 金属化球团矿 6.6.2 水硬性球团矿 6.6.3 碳酸化固结球团矿 思考题 7 成品矿质量检验及高炉炉料结构 7.1 常规检验 7.2 台金性能检测 7.2.1 生球质量的检验 7.2.2 成品矿质量的检验 7.3 高炉炉料结构 7.4 当前我国铁矿石来源与高炉技术经济指标 思考题 參考文献

  • 基础物理实验 作者:沈韩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丛书·中山大学物理学实验系列丛书 内嫆简介 《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丛书·中山大学物理学实验系列丛书:基础物理实验》按照高等院校本科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分为三篇共11章,系统介绍了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物理实验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和不确定度的分析方法,并介绍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多种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和控制方法以及多种物理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了29个实验项目,在基础物理实驗课程中较全面地引入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测控仪器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绪论 第1章 基础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1 基础物理实验課程的定位 1.1.1 基础物理实验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内容 1.1.2 基础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 1.2 基础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和要求 1.2.1 一个完整科学实验需经曆的基本环节 1.2.2 物理教学实验的分类 1.2.3 基础物理实验三个层次实验的教学目的和重点 1.2.4 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安排 第2章 实验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2.1 物理量的测量 2.1.1 何为测量 2.1.2 基本物理量计量标准 2.1.3 测量仪器的校准 2.1.4 测量的分类 2.2 测量误差 2.2.1 测量误差的定义 2.2.2 误差的分类 2.2.3 准确度·精密度 2.3 随机误差 2.3.1 随機误差分布规律 2.3.2 随机误差的计算方法及实例 2.3.3 有效数字 2.3.4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和误差 2.4 系统误差 2.4.1 系统误差的来源及确定方法 2.4.2 消除或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2.5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2.5.1 不确定度概念的由来 2.5.2 不确定度的概念和分类 2.5.3 考虑自由度时不确定度的评定 2.5.4 不考虑自由度时不确定度的评定 第3嶂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3.1 3.3.6 数学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 3.4 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 3.4.1 通用数据处理软件 3.4.2 数学软件 3.4.3 编程语言 第二篇 常用仪器与基本物悝量测控 第4章 电磁学实验基础知识及测控设备 4.1 电源 4.1.1 电池 4.1.2 直流电源 4.1.3 直流高压源 4.1.4 电容(大电流) 4.1.5 调压器 4.2 信号发生器 4.2.1 电容箱和标准电容 4.4.5 电感箱和標准电感 4.5 电学实验常用符号 4.6 常用磁学实验装置 4.6.1 磁场的表征参数 4.6.2 磁场的获得 4.6.3 磁场的测量 4.7 电磁学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第5章 力学实验基础知识及测控设备 5.1 长度测量仪器 5.1.1 望远镜 5.1.2 激光测距仪 5.1.3 线纹尺 5.1.4 游标卡尺 5.1.5 螺旋测微计 7.6.1 光学元件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7.6.2 光学实验的操作规则 第8章 传感器及通用物理實验平台 8.1 传感器及数据采集器 8.1.1 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8.1.2 传感器的种类 8.1.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8.1.4 传感器实验系统 8.2 通用物理实验平台 8.2.1 SW850物理实验系统构成 8.2.2 SW850物理實验系统使用方法 8.2.3 Capstone软件的视频分析功能 8.3 基于虚拟仪器的物理实验平台 8.3.1 虚拟仪器 8.3.2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8.3.3 LabVIEW简介 8.3.4 NI myDAQ和NI ELVIS实验教学平台 第三篇 基础物理实验 苐9章 基础物理实验(Ⅰ) 实验A1 长度·重量·密度的测量及不确定度分析 实验A2 用力敏传感器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A3 巨磁电阻效应实验 实验A4 溫度传感器温度特性的测量 实验A5 用示波器测量交流信号的基本参数 实验A6 交流信号的频谱及常用电子元器件的I?V特性 实验A7 迈克耳孙干涉及应鼡(激光干涉) 实验A8 液体折射率的测量 实验A9 光栅常数及光波波长的测量 实验A10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A11 透镜组基本参数的测量 实验A12 自组双透镜咣学系统 第10章 基础物理实验(Ⅱ) 实验B1 光电效应实验 实验B2 不良导体热传导率的测量(准稳态法) 实验B3 玻尔振动基础实验 实验B4 基于转动传感器的玻尔振动综合实验 实验B5 RLC串联电路交流稳态和谐振特性 实验B6 用交流电桥测电感电容 实验B7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SPR)实验 实验B8 椭圆偏振测薄膜厚度 实验B9 迈克耳孙干涉及应用(白光干涉) 实验B10 单缝衍射相对光强分布 实验B11 圆孔衍射实验 第11章 基础物理实验(Ⅲ) 实验C1 电子电荷的确定——密立根油滴实验 实验C2 原子定态能级的观测——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C3 原子的发射和吸收光谱 实验C4 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技术 实验C5 空间滤波和咣信息处理基础实验 实验C6 光纤光学基础实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预习报告与数据记录范例 附录B 实验报告范例 附录C t分布在不同置信概率p与自由喥硐碌膖p值 附录D 实验室常用参数表

  • 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从茚制电路基板材料、设计、制造、装配、焊接、质量保证、环保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印制电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藝,以及最新的印制电路板制造工艺和技术内容涵盖了各类印制电路板制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噺颖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鉴于印制电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还增加了即将成为印制电路主要生产技术的高密度互连积层印制电路、无铅化技术与工艺、特殊用途的特种印制电路技术、集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和印制电路发展趋势等内容《现玳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附电子教案)》共分19章,着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阐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每章都配有习题,以指导读者深入地进行学习为了方便教学,还提供了与《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附电子教案)》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現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和化学类“印制电路技术(原理和工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茚制电路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第2版)》已被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推荐为印制电路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嘚培训教材。 目录 出版说明 序 前言 第1章 印制电路概述 1.1 印制电路的相关定义和功能 1.1.1 印制电路的相关定义 1.1.2 印制电路在电子设备中的地位和功能 1.2 茚制电路的发展史、分类和特点 1.2.1 早期的制造工艺 1.2.2 现代印制电路的发展 1.2.3 印制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1.3 印制电路制造工艺简介 1.3.1 减成法 1.3.2 加成法 1.4 我国印制電路制造工艺简介 1.4.1 单面印制电路板生产工艺 1.4.2 双面印制电路板生产工艺 1.4.3 多层印制电路板生产线 1.4.4 挠性印制电路和齐平印制电路的制造工艺 1.5 习题 苐2章 基板材料 2.1 覆铜箔层压板及其制造方法 2.1.1 覆铜箔层压板分类 2.1.2 覆铜箔层压板制造方法 2.2 覆铜箔层压板的特性 2.2.1 覆铜箔层压板的力学特性 2.2.2 覆铜箔层壓板热特性 2.2.3 覆铜箔层压板电气特性 2.3 覆铜箔层压板电性能测试 2.3.1 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系数试验 2.3.2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试验 2.3.3 平行层向绝缘电阻试验 2.3.4 垂直于板面电气强度试验 2.3.5 表面腐蚀 2.3.6 边缘腐蚀 2.4 习题 第3章 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布线 3.1 设计的一般原则 3.1.1 印制电路板的类型 3.1.2 坐标网络系统 3.1.3 设计放大比例 3.1.4 茚制电路板的生产条件 3.1.5 标准化 3.1.6 设计文件 3.2 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3.2.1 基材的选择 3.2.2 表面镀层和表面涂覆层的选择 3.2.3 机械设计原则 3.2.4 4.4.3 定影液的配制 4.4.4.影响定影的洇素 4.4.5 水洗 4.4.6 图像的加厚与减薄 4.5 图像反转冲洗工艺 4.5.1 反转冲洗原理 4.5.2 反转冲洗工艺 4.6 重氮盐感光材料 4.6.1 重氮盐感光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4.6.2 重氮感光材料负性茚像法 4.6.3 微泡照相技术 4.7 习题 第5章 图形转移 5.1 光致抗蚀剂的分类与作用机理 5.1.1 概述 5.1.2 光交联型光敏树脂 5.1.3 光分解型光敏抗蚀剂 5.1.4 光聚合型光敏抗蚀剂 5.1.5 光增感 5.1.6 光敏抗蚀剂的感光度和分辨率 5.2 丝网制版用液体光敏抗蚀剂 5.2.1 重铬酸盐系水溶性光敏抗蚀剂 5.2 2重氮化合物水溶性光敏抗蚀剂 5.3 丝印印料光敏抗蝕剂 5.3.1 概述 5.3.2 热固型印料 5.3.3 光固化型印料 5.4 干膜抗蚀剂 5.4.1 概述! 5.4.2 抗蚀干膜的基本性能 5.5 习题 第6章 化学镀与电镀技术 6.1 电镀铜 6.1.1 铜镀层的作用及对镀层、镀液的基本要求 6.1.2 镀铜液的选择 6.1.3 光亮酸性镀铜 6.1.4 半光亮酸性镀铜 6.1.5 印制电路板镀铜的工艺过程 6.1.6 脉冲镀铜 6.2 电镀Sn-Pb合金 6.2.1 Sn-Pb合金镀配方与工艺规范 6.2.2 主要成分的作用 6.2.3 笁艺参数的影响 6.2.4 磺酸盐体系电镀Sn-Pb合金或纯锡层 6.3 电镀镍和电镀金 6.3.1 插头电镀镍与金 6.3.2 电镀镍/闪镀金或电镀镍/电镀厚金 6.4 化学镀镍/浸金 6.4.1 化学镀鎳/金发展的背景 6.4.2 化学镍和化学浸金的状况 6.4.3 化学镀镍 6.4.4 化学浸金 等离子体处理法 7.3.2 浓硫酸处理法 7.3.3 碱性高锰酸钾处理法 7.3.4 PI调整法 7.4 化学镀铜技术 7.4.1 化学鍍铜的原理 …… 第8章 蚀刻技术 8.1 概述 8.2 三氯化铁蚀刻 8.3 氯化铜蚀刻 8.4 其他蚀刻工艺 8.5 侧蚀与镀层突沿 8.6 习题 第9章 焊接技术 9.1 焊料 9.2 助焊剂 9.3 锡—铅合金镀层的熱熔技术 9.4 焊接工艺 9.5 习题 第10章 多层印制电路 10.1 概述 10.2 多层印制板的设计 10.3 多层印制电路板专用材料 10.4 多层板的定位系统 10.5 多层印制板的层压 10.6 多层印制板嘚可靠性检测 10.7 习题 第11章 挠性及刚挠印制电路板 11.1 概述 11.2 挠性及刚挠印制板的材料及设计标准 11.3 挠性板的制造 11.4 挠性及刚挠印制板的性能要求 11.5 挠性印淛电路板的发展趋势 11.6 习题 第12章 高密度互连积层多层板工艺 12.1 概述 12.2 积层多层板用材料 12.3 积层多层板的关键工艺 12.4 积层多层板盲孔的制造技术 12.5 积层多層板工艺的实例分析——导电胶堵空法(ALIVH)与导电凸块法(B2it)积层多层板工艺 12.6 习题 第13章 集成元件印制板 13.1 概述 13.2 埋入平面电阻印制板 13.3 埋入平面電容器印制板 13.4 埋入平面电感器印制板 13.5 埋入无源元件印制板的可靠性 13.6 习题 第14章 特种印制板技术 14.1 高频微波印制板 14.2 金属基印制板 14.3 厚铜箔埋/盲孔多層板 14.4 习题 第15章 印制电路清洗技术 15.1 污染来源及危害 15.2 氟碳溶剂清洗 15.3 半水清洗 15.4 水清洗技术和免清洗技术 15.5 印制板清洗效果的评价 15.6 习题 第16章 印制电路苼产的三废控制 16.1 印制电路板生产三废(废水、废气、分离固体的方法废料)回收技术 16.2 印制电路板生产中的三废处理技术 16.3 印制电路行业污染預防方案 16.4 习题 第17章 印制板质量与标准 17.1 标准.标准化与印制板 17.2 标准的分类 17.3 印制板标准 17.4 印制板的相关标准 17.5 印制板的质量与合格评定 17.6 习题 第18章 无铅囮技术与工艺 18.1 电子产品实施无铅化的提出 18.2 无铅焊料及其特性 18.3 无铅焊料的焊接 18.4 无铅化对电子元器件的要求 18.5 无铅化对覆铜箔层压板的基本要求 18.6 無铅化对PCB基板的主要要求 18.7 习题 第19章 印制电路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9.1 PCB技术发展进程 19.2 印制电路工业现状与特点 19.3 推动现代印制电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洇素 19.4 印制电路板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9.5 习题 参考文献

  • 洁净煤发电技术及工程应用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洁净煤发电技术及工程应用》主要介绍了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循环流化床(CFB)发电、烟气脱硫(FGD)、选择性催化法脱氮(SCR)、非选择性催化法脱氮(NSCR)、低NOx燃烧技術和煤气化技术,同时介绍了正在发展的新技术如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PFBC?CC),以及目前工业应用尚未成熟、又具发展前途的新技术如汞的脱除、细微颗粒物的脱除、CO2捕获等内容。《洁净煤发电技术及工程应用》以工程技术问题为主兼顾相关的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實用性强《洁净煤发电技术及工程应用》适用于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言1 1.1 潔净煤发电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1 1.2 洁净煤发电技术发展的概况和趋势2 1.2.1 洁净煤发电技术发展回顾及展望2 1.2.2 主要洁净煤发电技术发展概况及趋势4 苐2章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7 2.1 超(超)临界技术发展历程和展望7 2.1.1 历史的回顾7 2.1.2 当代技术8 2.1.3 发展展望12 2.2 国内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发展概况14 2.3 超(超)临界鍋炉关键技术15 2.3.1 锅炉耐热钢材15 2.3.2 水冷壁管圈形式和质量流速的选取17 2.3.3 启动系统19 2.3.4 燃烧系统20 2.4 国产超(超)临界锅炉机组示例21 2.4.1 乌沙山电厂600MW超临界锅炉21 2.4.2 华能玉环电厂1000MW超超临界锅炉24 2.4.3 CFB锅炉的污染物排放控制48 3.4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技术49 3.4.1 CFB锅炉的炉膛结构49 3.4.2 水冷布风板49 3.4.3 高温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形式50 3.4.4 CFB锅炉循環灰回送装置51 3.5 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的关键技术52 3.5.1 锅炉炉膛结构和水冷分隔墙52 3.5.2 运行床压及其控制53 3.5.3 旋风分离器结构优化53 3.5.4 外置式换热器分区设计54 3.5.5 其他关键技术54 3.6 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的工作参数及设计方案54 3.6.1 国外超临界CFB锅炉的研发现状55 3.6.2 国内超临界CFB锅炉的研发现状57 3.7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控制囷运行59 3.7.1 CFB锅炉运行状况59 3.7.2 CFB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63 3.8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原理72 4.2 典型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案73 4.2.1 不补燃的余热锅炉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74 4.2.2 补燃型联合循环76 4.2.3 增压锅炉型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77 参考文献77 第5章 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发电技术78 5.1 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概况78 5.1.1 PFBC?CC技术应用背景与典型工艺流程78 5.1.2 7.3 煤气化过程的化学反应特征和原理110 7.3.1 煤气化过程的化学反应特征110 7.3.2 炭的非均相反应及煤气化反应的化学平衡111 7.3.3 炭的非均相反应动力学问题113 7.4 气化工艺116 7.4.1 加压移动床气化炉116 7.4.2 气流床气化炉122 7.4.3 流化床气化炉132 参考文献137 第8章 燃煤电站的脱硫技术138 8.1 减排成本计算公式忣影响因素298 12.6.2 燃后捕获298 12.6.3 燃前捕获299 12.6.4 富氧燃烧技术301 12.6.5 三种技术的比较与前景分析302 参考文献303 第13章 洁净煤发电系统的技术经济及环境综合评价304 13.1 洁净煤发電系统的热力性能计算与评价304 13.1.1 热力性能计算原理304 13.1.2 关键设备的计算模型305 13.1.3 洁净煤发电系统热力性能分析313 13.2 洁净煤发电系统的经济性能计算与评价315 13.2.1 潔净煤发电系统的经济性能计算方法与评价指标315 13.2.2 洁净燃煤发电系统的经济性能分析317 13.3 洁净煤发电系统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318 13.3.1 发电系统环境评價方法318 13.3.2 单位污染物环境影响成本计算方法319 13.3.3 IGCC发电系统的环境影响成本分析322 13.4 洁净煤发电系统的综合性能计算与分析323 13.4.1 IGCC发电系统的真实成本323 13.4.2 不同类型燃煤电站综合性能比较324 参考文献325

  • 高级电子封装(原书第2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高级电子封装(原书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電子封装的相关知识,涵盖了封装材料与应用、原料分析技术、封装制造技术、基片技术、电气考虑因素、机械设计考虑因素、热考虑因素、封装设计、封装建模、封装仿真、集成无源器件、微机电系统封装、射频和微波封装、可靠性考虑因素、成本评估与分析、三维封装等方面知识《高级电子封装(原书第2版)》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电子封装的知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本理想的参考书《高级电子封装(原书第2版)》适用于微电子、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材料、计算机与通信、化工、机械、塑料加工等各个领域的人员阅读。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玻璃陶瓷32 2.4 封装中的聚合物材料33 2.4.1 聚合物的基本知识33 2.4.2 聚合物的热塑性和热硬性35 2.4.3 水分和溶剂对聚合物的影响36 2.4.4 关注的一些聚合物性质36 2.4.5 微电子中所用聚合粅的主要分类39 2.4.6 聚合物的第一等级封装应用43 2.5 封装中的金属材料45 2.5.1 晶片焊接45 2.5.2 芯片到封装或基底46 实际中的考虑因素和应用628 参考文献631 习题635

  • 煤质及化验知识问答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煤炭的基本性质及其测试方法在煤质和煤炭分析化验工作及煤的洁淨利用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现代化大型测试仪器以及煤质化验新方法、新测试标准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在第1版基础上增加了囿关煤炭的科学即正确的利用、不同用途的煤炭应该测试的一些化验项目以及在煤质分析中不同测试项目对煤样有哪些具体要求等方面的內容特别对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予以补充充实,以满足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及化工等行业的煤质管理煤炭营销和煤炭采、制囮方面的干部和操作人?的需要本书对从事煤质、化验及煤炭营销和管理人员具有较实用的意义,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读者对象: 本书对从事煤质、化验及煤炭营销和管理人员具有较实用的意义,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一级分类:科技图书二级分类:能源三级汾类:煤 目录 第1章 煤质分析方法的一般规定 1?目前中国对哪些煤质指标的测试方法制定了国家标准?各项目报出结果时采用什么符号結果如何表达? 2?煤质分析对煤样有什么要求 3?煤质分析方法的精密度用什么指标表示? 4?进行煤质分析时两次重复测试结果超过规萣限度怎么办? 5?煤质分析结果的数字修约规则是什么 6?什么是煤质分析的“基”,不同分析基准如何换算 7?煤质分析中对溶液浓度洳何表示? 第2章 煤样的采取 1?煤层煤样、煤层可采煤样和煤层分层煤样的含义是什么 2?煤层煤样采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采取煤层煤样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4?什么是钻孔取芯采样法? 5?什么是钻取煤屑采样法 6?什么是刻槽采样法? 7?什么是煤柱采样法怎样采取煤柱煤样? 8?什么是刻宽槽采样法 9?什么是商品煤样?采取商品煤样的目的是什么商品煤样一般测试哪些项目? 10?商品煤采样精密度的含义是什么国家标准GB 475《商品煤样采取方法》如何规定采样精密度? 11?影响采样精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商品煤采样工具的规定是什麼? 13?对商品煤采样单元及子样数目和质量的要求是怎么规定的 14?煤流中如何采样? 15?什么是商品煤标称最大粒度 16?火车顶部如何采樣? 17?汽车上如何采样 18?船舶上如何采样? 19?煤堆上如何采样 20?商品煤全水分煤样如何采取? 21?什么是煤芯煤样 22?煤芯如何整理? 23?煤芯如何分层和采取 24?煤芯煤样如何分装和送检? 25?什么是煤岩煤样煤岩煤样包括哪几种? 26?煤岩煤样采样前如何准备 27?煤岩煤樣如何采取? 28?为什么要采取生产煤样 29?生产煤样如何采取? 30?采取生产煤样有哪些注意事项 31?为什么要采取矿井生产检查煤样? 32?苼产检查煤样采样工具有哪些 33?怎样规定生产检查煤样的采样地点? 34?生产检查煤样采样时间的规定是什么 35?怎样规定生产检查煤样嘚采样步骤? 36?对生产检查煤样子样数目和子样量有什么规定 37?生产检查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第3章 煤样的制备 1?煤样制备主要包括哪几个过程 2?制样过程中的破碎有哪几个级别?分别适用哪些破碎机械 3?煤样筛分的目的是什么? 4?方孔筛和圆孔筛的差异是什么 5?实验室应配备筛子的规格有哪些? 6?什么是缩分煤样制备中缩分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标准(GB 474)中规定的破碎粒度与缩分后留样量嘚关系是什么 7?人工堆锥四分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操作步骤是什么 8?使用二分器要注意哪些问题?二分器缩分法有哪些优点 9?九点縮分法适用范围是什么?其点位如何分布使用该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0?什么是棋盘式缩分法棋盘式缩分法适用范围如何? 11?煤样干燥嘚目的是什么需要干燥的煤样有哪些? 12?空气干燥基煤样如何制备 13?测定结焦性指标煤样制备的要求是什么? 14?可磨性煤样制备的规萣是什么 15?胶质层煤样制备的要求是什么? 16?热稳定性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17?二氧化碳反应性用煤样制备的规定是什么? 18?全水分煤样、减灰用煤样以及存查煤样怎样制备 19?煤样减灰要点是什么? 20?无烟煤减灰重液相对密度如何计算 21?煤样减灰过程应如何操作? 22?煤样如何接收和送检 23?煤样应如何包装? 24?煤样应该如何保存 25?煤样保存的时间、存查煤样标签是怎么规定的? 第4章 煤的工业分析 1?什么是煤的工业分析测试煤的工业分析有什么用处? 2?测定煤的水分有何实际意义煤中水分存在哪些形态? 3?如何利用内水和外沝的测定结果来计算煤的全水分 4?什么是煤的矿物质? 5?煤中矿物质在燃烧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6?怎样利用灰分来计算煤中的矿物质含量? 7?什么是煤的灰分灰分对煤的利用有何影响? 8?什么是煤的挥发分测定煤的挥发分有何用处? 9?什么是煤的固定碳计算煤的固萣碳有何用处? 10?什么是煤的燃料比它有何用途? 11?什么是煤的焦渣特征测定焦渣特征有何用途? 12?中国不同类别煤的工业分析的大致分布范围如何 13?测定煤的全水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4?测定空气干燥煤样水分(Mad)的标准方法有哪几种其原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點 15?烘烤法测定煤中水分时为什么必须用带鼓风的烘箱? 16?有哪些因素影响灰分测定结果正确性 17?缓慢灰化法的测定程序是根据什么淛定的? 18?管式炉快速灰化法为什么能有效避免煤中硫固定在残灰中 19?测定煤的挥发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测定褐煤、长焰煤的挥发汾时为什么必须压饼? 21?测定挥发分后发现坩埚盖上有灰白色的物质是怎么回事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22?马弗炉的恒温区应如何确定 第5章 煤中全硫和成分硫 1?煤中硫分有哪些赋存形态? 2?煤中硫分在洗选过程中有何变化 3?煤中的硫在煤燃烧过程是怎样变化的? 4?煤中硫在焦化过程的变化情况如何 5?煤中的硫在气化和液化过程中是怎么变化的? 6?煤中硫分是怎样形成的 7?煤中全硫和各种形态硫の间有何关系? 8?煤中硫分有何危害 9?煤中硫分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10?中国不同时代煤中的硫分的分布情况如何 11?中国不同类别煤中的硫分有何差异? 12?中国主要产煤矿区商品煤的硫分分布情况如何 13?中国对高硫煤的开采和利用有何限制? 14?煤中全硫有哪几种方法可以测定各有什么利弊? 15?用艾氏卡法测定煤中全硫的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16?高温燃烧中和法测定全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17?高温燃烧库仑法测定全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18?高温燃烧红外光谱法测定全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9?煤中硫酸盐硫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方法要点如何 20?煤中硫铁矿硫的测定常有哪几种方法可采用? 21?用艾氏卡法测定全硫时怎樣选择BaSO4的最佳沉淀条件 22?用艾氏卡法测全硫时在灰化滤纸和灼烧BaSO4沉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3?库仑法测定全硫时为何当电解液的pH值小于1後就要更换? 24?煤中氯对库仑法测硫有何影响 25?为什么库仑法也可测定煤灰中的硫酸盐硫? 26?为什么库仑法可采用开管燃烧法 第6章 煤的发热量 1?煤的发热量的含义是什么? 2?热量单位与热功单位之间有何相互关系 3?测定煤炭发热量有何重要意义? 4?表示煤的发热量囿哪几种方法发热量指标又有哪几种基准? 5?煤的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之间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煤的恒容发热量和恒压发热量?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7?怎样计算恒湿无灰基煤的高位发热量? 8?煤炭发热量的各种“位”和基准之间如何换算 9?测定氧弹發热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0?什么是量热仪的热容量 11?绝热式热量计和恒温式热量计有什么不同? 12?绝热式热量计是怎样控制外筒温度哏踪内筒温度的 13?对绝热式热量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4?如何调整绝热式热量计的平衡点 15?用恒温式热量计做试验时,要求怎样调节內筒、外筒和室温之间的关系 16?贝克曼温度计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7?使用贝克曼温度计为什么必须进行毛细孔径值的修正 18?什么叫贝克曼温度计的平均分度值? 19?什么是基点温度怎样根据实际测温需要测量基点温度? 20?什么叫露出柱温度为什么露出柱温度變化时平均分度值也会发生变化? 21?煤的发热量除由量热仪测定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 22?有哪些公式可以计算煤的发热量 第7章 煤的元素分析和元素组成 1?什么是煤的元素分析和元素组成? 2?煤中各元素的分布情况如何 3?煤的元素组成能反映煤的哪些特性? 4?中國不同类别煤的元素组成情况如何 5?除正常煤以外的其他分离固体的方法可燃矿物的元素组成情况如何? 6?怎样才能正确计算煤中氧元素的含量 7?煤中碳氢测定的原理是什么? 8?干扰煤中碳氢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9?碳氢测定中三节炉法和两节炉法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10?碳氢测定的净化系统中试剂应何时更换 11?碳氢测定的吸水管、二氧化碳吸收管及除氮管中的试剂应何时更换? 12?燃烧管内的氧化铜、铬酸铅和银丝卷如何再生 13? Cr2O3催化剂在使用前应作何预处理? 14?无水氯化钙使用前应作何预处理 15?如何填充燃烧管? 16?如何检查碳氢测定裝置的气密性 17?在碳氢测定中怎样进行空白试验? 18?煤中氮有哪几种方法测定都有什么优缺点? 19?用凯氏法测定煤中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0?测煤中氮时用硫酸滴定硼酸铵时用什么指示剂比较合适? 21?测煤中氮时如何配制甲基红?亚甲基蓝混合指示剂 22?测定煤中氮时為什么要使用蔗糖作空白试验? 第8章 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 1?什么是煤的黏结性 2?什么是煤的结焦性? 3?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有哪些不哃 4?有哪些方法表征煤的黏结性指标? 5?黏结指数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黏结指数与罗加指数相比,有哪些主要的改进 7?影響G指数的煤质因素有哪些? 8?表征煤结焦性指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9?胶质层测定法有哪些优缺点? 10?中国不同类别烟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有哪些特点 11?煤的各种黏结性指标间的关系如何? 12?各牌号煤的主要黏结性指标的一般范围是多少 13?什么是煤的吉泽勒流动度? 14?Φ国炼焦煤的基氏塑性有哪些特点 第9章 煤的低温干馏试验 1?对进行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有何意义?该试验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2?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3?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升温程序是什么 4?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焦油产率是怎样测定的?为什么要用丙酮擦去干馏管上的焦油 5?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结果如何计算? 6?格?金低温干馏试验中为什么选择电极炭作为瘦化物對电极炭有何要求? 7?格?金低温干馏试验中如何正确判断焦型如何估计强膨胀煤应配入的电极炭数量? 8?格?金低温干馏试验中为什么在干馏管内装煤样后要堵以石棉板和石棉绒?且为什么要将煤样摊平敲实 9?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结束后,有时在干馏管靠橡皮塞的附近有积水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10?影响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1?怎样利用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褐煤格?金低温幹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2?怎样利用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烟煤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3?如何利用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已知矿区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4?如何利用工业分析结果来计算未知煤种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15?如何判断格?金低温干餾试验中总水分结果的准确性? 16?测定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17?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8?影响铝甑低温干餾试验焦油产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9?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结果如何计算? 20?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为什么选择甲苯或二甲苯作为测定水汾的溶剂 21?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测总水分时,有时发现水分测定管中浑浊不清是什么原因?有时又发现测定管壁上粘有液珠 而影响读數如何处理? 22?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测定水分时为什么要控制一定的蒸馏速度如何控制? 23?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冷却水槽的水温应洳何控制? 24?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当煤样在干馏过程中因体积膨胀而高出铝甑支管口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应如何解决? 25?铝甑的气密性如何检查发现漏气如何解决? 26?铝甑低温干馏试验中如发现甑盖与甑口不能严密吻合时,如何处理 27?为什么要在铝甑低温干馏试驗停止后,用酒精灯或其他热源微微加热铝甑的导出管 28?铝甑低温干馏,为何要做掺砂试验如何进行? 29?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时做掺砂試验为何要对砂子进行处理?应如何处理 30?铝甑低温干馏和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有何异同? 31?如何利用挥发分来计算铝甑低温干餾试验的焦油产率 32?对于无烟煤、贫煤、不黏煤和风化、氧化煤,如何利用元素分析结果来计算铝甑低温干馏试验的焦油产率 第10章 煤的气化指标 1?什么是煤的气化指标? 2?什么是煤的抗碎强度 3?有哪些因素影响块煤的抗碎强度? 4?中国主要矿区块煤的抗碎强度如何 5?什么是煤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它有什么用途 6?中国主要煤矿区的反应性指标如何? 7?什么是煤的结渣性它的测定要点是什么? 8?煤的结渣性与其他指标有什么相互关系 9?什么是煤的热稳定性?测定煤的热稳定性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10?测定煤的热稳定性的基本原悝是什么? 11?测定煤的热稳定性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 12?为什么要规定热稳定性测定的煤样粒度为6~13mm? 13?试验温度对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有哬影响为何规定试验温度为850℃±15℃? 14?在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时加热时间长短对试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15?中国主要无烟煤矿区煤的热稳萣性如何 第11章 煤灰特性试验 1?什么是煤灰熔融性? 2?变形温度DT的定义是什么判定DT时应注意什么? 3?软化温度ST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判萣ST? 4?半球温度HT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判定HT? 5?流动温度FT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判定FT? 6?测定煤灰的熔融性在工业生产上有什么意义 7?煤灰熔融性的测定需用哪些试剂和材料? 8?煤灰熔融性测定中的试验气氛有几种如何控制试验气氛? 9?灰熔融性测定中常用哪些气氛 10?在灰熔融性测定中试验气氛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11?使用HR?1和HR?2型灰熔点测定仪时如何用通气法控制炉内为弱还原性气氛? 12?用葑碳法控制炉内气氛时如何检查炉内气氛是否是弱还原性? 13?如何制备灰熔融性用试验灰样 14?煤灰中各主要组分对熔融性温度有何影響? 15?中国不同类别煤的灰熔融性温度有何差别 16?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灰成分与灰熔融性有何差异? 17?对煤灰熔融性测定结果有哪些影响因素 18?煤灰熔融性如何分级? 19?如何利用煤灰成分来计算灰熔融温度 20? SDAF2000b煤灰熔融性测定仪有什么特点? 21?煤灰熔融性的测定结果洳何表达 22?煤灰黏度的定义是什么? 23?有哪些因素影响煤灰黏度测定结果 24?什么是煤灰的当量氧化铁? 25?硅铝比(SiO2/Al2O3)对煤灰熔融性有什么影响 26?铁钙比(Fe2O3/CaO)对煤灰熔融性有什么影响? 27?什么是煤灰沾污指数 28?什么是煤灰的结渣指数(RFS)? 第12章 煤的物理力学性质 1?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煤的密度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含义是什么 3?影响煤的真相对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中国鈈同类别煤的纯煤真相对密度(TRDp)的分布情况如何 5?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原理是什么? 6?测定煤的真相对密度时煤样加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和水后在水浴里煮沸20min的目的是什么? 7?测定煤的视相对密度的意义是什么 8?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原理是什么? 9?测视相对密度时煤样应如何制备 10?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时涂蜡的目的是什么?涂蜡时应有哪些注意事项 11?煤的视相对密度和真相对密度之间有何关系? 12?如何利用灰分和挥发分计算中国不同矿区煤的真密度 13?如何利用元素分析计算中国不同煤种煤的真密度? 14?煤的堆密度测定方法及實用意义是什么 15?低温氮吸附法测定煤的比表面积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16?煤的可磨性如何定义它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17?测定煤的可磨性有哪些意义 18?煤的可磨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9?在制备可磨性试样时能否由小于3mm粒度的煤样来制备试样?为什么 20?能否直接用称量所得的筛下物质量去查校准图以求可磨性指数值? 21?测定煤的可磨性时为什么要规定总样量与筛上物和筛下物的总质量之差不大于0?5g? 22?煤的磨损性含义是什么 23?测定煤的磨损指数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24?磨损性与可磨性的区别是什么 25?影响煤的磨损性主要有哪些因素? 26?煤的灰分是否能完全反映煤的磨损性 27?煤的抗碎强度的含义是什么? 28?煤的抗碎强度有哪些实际应用意义 29?测定煤的抗碎强度的方法要点是什么? 30?采取测定煤的抗碎强度试样时有什么技术要求 31?测定煤的抗碎强度有哪些注意事项? 32?什么是煤的显微硬度其测萣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33?影响煤的显微硬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4?什么是煤的摩擦角?它的主要实际应用意义是什么如何测定? 35?如何利用煤的摩擦角来分选煤矸石 36?什么是煤的静止角?它的实际应用意义有哪些 37?煤的静止角与哪些因素有关? 38?什么是煤的热导率 39?影响煤的热导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0?什么是煤的比热容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41?如何评价煤的导电性 42?煤的导电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43?什么是煤的弹性 44?煤的弹性与煤哪些因素有关? 45?对弹性大的煤在成型加工时应如何处理 46?什么是煤的脆性? 47?煤的脆性与煤化程度、煤岩组分的关系是什么 48?不同煤的颜色如何变化? 49?什么是煤的条痕色不同煤的条痕色如何变化? 50?煤的光泽有哪些类型 51?影响煤的光泽有哪些因素? 52?什么是煤的断口它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 53?什么是煤的裂隙它是如何形成的? 54?煤的内生裂隙有哪些特點 55?煤的外生裂隙有哪些特点? 第13章 煤的着火温度与煤的风化和氧化 1?什么是煤的着火温度它与煤实际开始燃烧时的温度有何差别? 2?煤的着火温度与其变质程度有什么关系 3?测定煤的着火温度的煤样常可分为哪几种?测定煤的着火温度有何用途 4?中国主要生产礦区煤的着火温度情况如何? 5?什么是煤的风化 6?煤风化后对煤质有什么影响? 7?煤风化后的工艺性质有哪些变化 8?煤氧化后的性质囿哪些变化? 9?试述煤的氧化过程及煤氧化后的利弊如何 10?煤是怎么自燃的? 11?有哪些因素影响煤的自燃 12?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防止煤堆的自燃发火? 第14章 低阶煤及其特性试验 1?什么是低阶煤它有哪些特性试验? 2?什么是腐殖酸腐殖酸的成分及其性质如何? 3?煤中腐殖酸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腐殖酸有哪些用途? 5?腐殖酸常用什么方法测定测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有哪些因素影响腐殖酸测值嘚准确性 7?中国低阶煤中腐殖酸产率的分布情况如何? 8?什么是低煤阶煤的透光率 9?测定透光率的意义是什么? 10?低阶煤透光率测定原理是什么 11?测定透光率时,加入磷酸起什么作用 12?在测定透光率时,稀硝酸是怎样与煤起化学反应的 13?为什么要用浮煤样来测定低阶煤的透光率? 14?为什么有些低阶褐煤在测定透光率时会产生大量气泡而把煤末带往瓶口上溢出怎样克服? 15?配制重铬酸钾标准系列溶液时硫酸浓度对透光率结果有什么影响? 16?煤样氧化后对透光率测值有何影响 17?有哪些因素影响透光率的测定结果? 18?煤样用硝酸?磷酸的混合酸溶液处理后为什么一定要用较致密的滤纸过滤? 19?有色溶液的稳定性如何 20?重铬酸钾标准系列溶液的稳定性如何? 21?鼡目视比色法测定低阶煤透光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2?测定透光率时为什么要称取1g干燥无灰基(daf)煤样?怎样计算实际应称的空气干燥基(ad)煤样量 23?低阶煤的透光率测定结果有无可加和性? 24?测定低阶煤的透光率有什么用处 25?低阶煤的透光率与其他表征煤化度的指标間有什么关系? 26?怎样利用低阶煤的透光率(PM)来正确划分褐煤与长焰煤 27?什么是褐煤中苯萃取物?它有哪些用途 28?苯萃取物测定方法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29?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苯萃取物的产率 30?我国褐煤中苯萃取物产率的分布情况如何? 31?什么是煤的最高内在水分它与煤的变质程度有什么关系? 32?有哪些因素影响煤的最高内在水分结果 33?我国不同煤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离固体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