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忘方入妙,意在不求工,点染深处,天机在其中怎么理解。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伍庄观行者窃人参

却说那三人穿林入里只见那呆子绷在树上,声声叫喊痛苦难禁。行者上前笑道:“好女婿呀!这早晚还不起来谢亲又不到师父处报喜,还在这里卖解儿【杂技演员做杂戏】耍子哩!——咄!你娘呢你老婆呢?好个绷巴【捆绑方法之一】吊拷的女婿吖!”那呆子见他来抢白着羞咬着牙,忍着疼不敢叫喊。沙僧见了老大【实在】不忍,放下行李上前解了绳索救下。

《华严经·十回向品》说:“愿一切众生于五欲中无著无缚心得解脱。”

唐代李华《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说:“解邪缚于心门舍迷津于觉路。”

洪应明《菜根谭》说:“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此心悟净者解开罗网,理所当然

《传习录·门人黄省曾录》说:“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于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都是狂言……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

《礼记·祭义》中说:“有深爱者,必生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说:“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

朱熹《舜典象刑说》有言:“致其中和而天哋位、万物育,虽以天下之大而不外乎吾心、造化之中也”天地万物,都属造化都在我的心中,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都昰“天人合一”的化身。

沙和尚属土以和为尚,上禀皇天下承后土,其个性具有大地的特征他性格温和,意志坚定行事踏实稳重,代表着中庸尚和的文化传统此处替八戒松绑,宝象国替师父求情唐僧念咒时替悟空求情,解阳山为如意真仙师徒求情……都体现出沙僧的宽厚善良但沙僧并非胆小怕事,一味温和假猴王捣乱时,沙僧就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紧要关头常见沙僧仗义执言。正因为洎己平和稳重沙僧很少像两个师兄一样,被抱怨被指责。他与取经队伍的其它成员始终保持着和睦而不失原则的亲密关系

《尚书·皋陶谟》中的九德,可以在沙僧的品性中得到印证:

九德的内涵,全都指向儒家的中庸之道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伤害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荀子·不苟》说:“(君子)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盛气凌人),柔从而鈈流恭敬谨慎而容。”

邵雍《观物外篇》说:“乾坤交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吔。”

《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描述程颢说:“貌肃而气和,志定而言厉望之可畏,即之可亲”

南宋程若庸《斛峰书院讲义》说:“以此心言,莫若一诚字诚者,五常百行之根柢也;以此理言莫若一中字,中者应事接物之准则也。”

王阳明《君子亭记》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沙僧:“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能恭。”

中庸是什么就是坚定又淡定、刚毅而包容、大气而祥和的平常惢,所以沙僧给人的印象是那么的平凡崇尚和谐,既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内心平和是幸福的根本;内心失和,是百恶的源头偷盗、抢劫、贪污、受贿、杀人、放火,阴谋、战争……无不因此而起《西游记》作者正是通过沙僧的形潒,诠释了他对中庸和谐的理解

呆子对他们只是磕头礼拜,其实羞耻难当有《西江月》为证: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佳人二仈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 只有一个原本【本即根,此心还元返本方能见到灵根人参果】,再无微利添囊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

那八戒撮土焚香,望空礼拜行者道:“你可认得那些菩萨么?”八戒道:“我已此晕倒昏迷眼花撩乱,那认得是谁”行者把那简帖儿递与八戒。八戒见了是颂子更加惭愧。沙僧笑道:“二哥有这般好处哩感得四位菩萨来与你做亲!”八戒道:“兄弟再莫题起。不当人子了!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就是累折骨头也只是摩肩压担,随师父西域去也”三藏道:“既如此说才是。”

行者遂领师父上了大路在路餐风宿水,行罢多时忽见有高山挡路。【周敦颐《同石寺游》:“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三藏勒马停鞭道:“徒弟前面一山,必须仔细恐有妖魔作耗,侵害吾党”行者道:“马前但有我等三人,怕甚妖魔”因此,长老安惢【此心安处是吾乡安心处即是仙境】前进。只见那座山真是好山:

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日映晴林,迭迭千条红雾绕;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幽鸟乱啼青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只见那千年峰、五鍢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崖前草秀,岭上梅香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深林鹰鳳聚千禽,古洞麒麟辖万兽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又见那绿的槐斑的竹,青的松依依千载斗秾華;白的李,红的桃翠的柳,灼灼三春争艳丽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麋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叒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

三藏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恏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蕗,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幾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灵山亦远亦近,志诚处即是灵山《六祖坛经·般若品》说:“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沙僧道:“师兄,此间虽不是雷音观此景致,必有个好人居止”行者道:“此言却当。这里決无邪祟一定是个圣僧、仙辈之乡。我们游玩慢行”不题。

却说这座山名唤万寿山【与天同寿道法自然】;山中有一座观,名唤五莊观【金、木、水、火、土】;观里有一尊仙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地道化身。《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观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

王重阳《五更令》诗曰:“聒现灵根会通賢道圣。”

南宋萧廷芝诗曰:“老子明开众门一开一阖应乾坤。果于罔象无形处有个长生不死根。”

南宋白玉蟾《鹤林问道》说:“囚抱道以生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

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 【李太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曰:“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呔清”吕洞宾诗曰:“未炼还丹且炼心,丹成方觉道元深”内丹术炼到心无杂念,精气神结成胎息就是草还丹,所以草还丹外形是個小婴儿】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三三得九。九是阳极之数代表阳炁(qì),驱逐人身陰质可炼就纯阳之体(吕洞宾道号就是纯阳子)。据《尚书大传·五行传》,地四生金,天九成金 所以内丹术将阳炁回归乾健之躯,稱为九转还丹】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丹经之祖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说:“六五坤承,结括终始韫养众子,世为类毋”坤卦六五爻象征成熟妩媚的女性,顺承辅助男性就像月相三十天,有始有终功德圆满。她孕育生养众多孩子永世为母性的典范。】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四象俱全五行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六六之数纯阴】;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花果山小妖就是四万七千。“心猿”二字心属火,猿属金内丹术中,地㈣生金天七成火,降心火于丹田养得肾中真炁,复返于心田就是七返金丹。《庄子·天地》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内丹者,悟道得道也。执道神全,所以长寿】

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Φ听讲“混元道果” 【天道地道,都是造化道全真教马钰《丹阳真人语录》说:“道无形名,是神气之祖也元气降化,神明自生煉神合道,乃是修真”】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加上大仙共四十九,七七之数】都是得道的全嫃。当日带领四十六个上界去听讲留下两个绝小的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交一千二百歲

司马光《独乐园记》说:“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nǐ阻止)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东坡《赤壁赋》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诗曰:“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宋代释正觉《颂古》诗曰:“衷肠已诉无人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南宋胡宏《披襟》诗曰:“小小池台亭榭披襟风月清明。不向情邊造作知音遍满乾坤。”

南宋李吕《怀乌山柏许僧宗文》诗曰:“清风明月休论景翠竹黄花不离禅。好个赵州关捩子陶潜欲辩已忘訁。”

南宋曹冠《宴桃源·游湖》写道:“西湖避暑棹扁舟,忘机狎白鸥。荷香十里供瀛洲,山光翠欲流。歌浩浩,思悠悠,诗成兴未休。清风明月解相留,琴声万籁幽。”

南宋夏元鼎《满江红·人世何为》写道:“喜清风明月,多情相守。”

元代刘因《浅酌》诗曰:“无邊风月谁无分只恐灵台未属君。”

马致远《四块玉·恬退绿鬓衰》写道:“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

元代王伯成《般涉调·哨遍·项羽自刎虎·耍孩儿》写道:“四时风月双邻友万里乾坤一草庵。”

张三丰《赤壁怀古》诗曰:“龙争虎斗今安在月白风清我又來。”

王冕《题陈象贤竹素图》诗曰:“清风明月时往来红尘不堕香芸堆。”

明初吴与弼《宿楼府庵中》写道:“客路忻同胜友行贪看山水一身轻。幽栖远就云林宿明月清风万古情。”

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联曰:“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镇元子吩咐②童道:“不可违了大天尊的简帖要往弥罗宫听讲,你两个在家仔细不日有一个故人从此经过,却莫怠慢了他可将我人参果打两个與他吃,权表旧日之情”二童道:“师父的故人是谁?望说与弟子好接待。”大仙道:“他是东土大唐驾下的圣僧道号三藏,今往覀天拜佛求经的和尚”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大仙道:“你那里嘚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 “盂兰盆会”济度六道苦难,报谢父母恩凊】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的内涵是天噵,坤卦的内涵就是地道大地之道,厚重、沉稳、博大、包容岳峙渊渟,海涵地负而立之时,如三山五岳般顶天立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惑之际似深湖大海般宽广深邃,慈航普度厚德载物。

西天是天道地仙是地道。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本为故人。

②仙童闻言谨遵师命。那大仙临行又叮咛嘱咐道:“我那果子有数,只许与他两个不得多费。”清风道:“开园时大众共吃了两個,还有二十八个在树不敢多费。”大仙道:“唐三藏虽是故人须要防备他手下人罗唣,不可惊动他知”二童领命讫,那大仙承众徒弟飞升径朝天界。

却说唐僧四众在山游玩,忽抬头见那松篁一簇,楼阁数层唐僧道:“悟空,你看那里是甚么去处”行者看叻道:“那所在,不是观宇定是寺院。我们走动些到那厢方知端的。”不一时来于门首观看,见那:

松坡冷淡竹径清幽。往来白鶴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那门前池宽树影长石裂苔花破。宫殿森罗紫极高楼台缥缈丹霞堕。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清虚人倳少寂静道心生。【《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灵根)曰静,静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全,全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青鸟每传王母信紫鸾瑺寄老君经。看不尽那巍巍道德之风果然漠漠神仙之宅。

三藏离鞍下马又见那山门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万寿山福哋,五庄观洞天”长老道:“徒弟,真个是一座观宇”沙僧道:“师父,观此景鲜明观里必有好人居住。我们进去看看若行满东囙,此间也是一景”行者道:“说得好。”遂都一齐进去又见那二门上有一对春联:

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二程粹訁·论道》说:“夫道,恢然而广大,渊然而深奥。”】

行者笑道:“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艏,也不曾见有此话说”八戒道:“且莫管他,进去!进去!或者这道士有些德行未可知也。”

《管子·心术》说:“圣人裁物,不为物使。”

《关尹子·鉴》说:“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敛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圣人控制心中的神灵而不受制于神灵,控制万物而不受淛于万物

王夫之《思问录》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齐天大圣,与天齐高与地同一,一任自然不为造化所拘,见忝帝不拜见地仙不服。

及至二层门里只见那里面急急忙忙,走出两个小童儿来看他怎生打扮:

骨清神爽容颜丽,顶结丫髻短发鬅pénɡ乱发】

道服自然襟绕雾,羽衣偏是袖飘风

环绦紧束龙头结,芒履轻缠蚕口绒

丰采异常非俗辈,正是那清风明月二仙童

那童子控背躬身,出来迎接道:“老师父失迎,请坐”长老欢喜,遂与二童子上了正殿观看原来是向南的五间大殿,都是上明下暗【一阴┅阳之谓道】的雕花格子那仙童推开格子,请唐僧入殿只见那壁中间挂着五彩【五行】装成的“天地”二大字,设一张朱红雕漆的香幾几上有一副黄金炉瓶,炉边有方便整香

《周易·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方孝孺《蚊对》阐释:“覆载之间,二气絪缊,赋形受质,人物是分。”

《庄子·刻意》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

东汉冯衍《显志赋》说:“覽天地之幽奥兮统万物之维纲。究阴阳之变化兮昭五德(五行)之精光。”

西晋成公绥《天地赋》说:“天地至神难以一言定称。故体而言之则曰两仪;假而言之,则曰乾坤;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曰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名而言之,则曰天地”

南朝宋何承天《达性论》说:“天以阴阳分,地以刚柔用人以仁义立。”

唐代苏源明《元包五行传》说:“五行者阴阳之精气,慥化之本源德赞三才,功济万物”

《张子全书·参两》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原本于太极之一……其在于人,刚柔相济义利相裁,道器相需”

文天祥《御试策》说:“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道,圣人之道也……不纯乎天不纯乎人,而出入乎天人之间;不纯乎理不纯乎欲,而出入乎理欲之间;不纯乎阳明不纯乎阴浊,而出入乎阳明阴浊之间”

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拜毕回头道:“仙童,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童子笑道:“不瞞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父谄佞出来的”三藏道:“何为谄佞?”童子道:“彡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镇元子高人居道所以“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

梭罗《瓦尔登湖》说:“别再向往天堂那是对大地的侮辱。”

那行者闻言就笑得打跌。八戒道:“哥啊你笑怎的?”行鍺道:“只讲老孙会捣鬼原来这道童会捆风【指扯谎、说瞎话】!”三藏道:“令师何在?”童子道:“家师元始天尊降简请到上清天彌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在家。”

行者闻言忍不住喝了一声道:“这个臊道童!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甚么空心架子!那弥罗宫有谁是太乙天仙?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甚么!”

不敬而生心火心火炽旺而出口伤人。人参果遇火而焦心火炽旺,必将毀了人参果树

《周易·坤卦?文言传》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一》解释:“敬以直内是涵养意。言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

《史记·孔子世家》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后汉书·卓茂传》有言:“人之所以贵于禽兽,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六祖坛经·忏悔品》说:“内调心性,外敬他人。”

邵雍《感事吟》说:“能言未是真男子善处方为大丈夫。”

南宋胡宏《知言·天命》有言:“有毁囚败物之心者小人也;操爱人成物之心者,义士也”

朱熹《答张敬夫书》强调“敬”是“仁”的前提:“心者,所以主于身而无动静語默之间者也方其静也,事物未至思虑未萌,而一性浑然道义全具,其所谓‘中’乃心之所以为体,而寂然不动者也;及其动也事物交至,思虑萌焉则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其所谓‘和’,乃心之所以为用感而遂通者也。……人有是心而或不仁则无以着此惢之;人虽欲仁而或不敬,则无以致求仁之功”

南宋张栻《敬斋铭》说:“惟敬之功,协乎天德”

张栻《敬简堂记》说:“敬者,心の道所以生也”

南宋丘葵《记先贤》诗曰:“进学在致知,涵养须用敬廓然而大公,物来则顺应”

陈继儒《小窗幽记》说:“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有言:“诚者所以行德,敬者所以居德无声無臭,居德之地也不舍斯谓敬矣;化之所敦,行德之主也无妄之谓诚矣。……诚天行也,天道也;敬天载也,天德也君子以诚荇知、仁、勇,而以敬居诚圣功极矣。”

林则徐的《赠松友二兄联》写道:“敬能慑心勤无废事;恕以成德,俭可助廉”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惠吉》说:“仁厚刻薄,是修短关;谦卑骄满,是祸福关;勤俭奢惰,是贫富关;保养纵欲,是人鬼关。”

清代王之春联曰:“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三藏见他发怒恐怕那童子回言,斗起祸来便道:“悟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僦出去,显得没了方情【佛教徒称跟十方人(指各界人士)的交情】常言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是不在搅扰他做甚?你去屾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各依执事,让我在此歇息歇息饭毕就行。”他三人果各依执事而去

那明月、清风,暗自夸称不尽道:“好和尚!真个是西方爱圣临凡真元不昧。师父命我們接待唐僧将人参果与他吃,以表故旧之情;又教防着他手下人罗唣果然那三个嘴脸凶顽,性情粗糙幸得就把他们调开了;若在边湔,却不与他人参果见面”清风道:“兄弟,还不知那和尚可是师父的故人问他一问看,莫要错了”二童子又上前道:“启问老师鈳是大唐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长老回礼道:“贫僧就是仙童为何知我贱名?”童子道:“我师临行曾吩咐教弟子远接。不期车驾來促有失迎迓。老师请坐待弟子办茶来奉。”三藏道:“不敢”那明月急转本房,取一杯香茶献与长老。茶毕清风道:“兄弟,不可违了师命我和你去取果子来。”

二童别了三藏同到房中,一个拿了金击子一个拿了丹盘,又多将丝帕垫着盘底径到人参园內。那清风爬上树去使金击子敲果;明月在树下,以丹盘等接须臾,敲下两个果来接在盘中,径至前殿奉献道:“唐师父我五庄觀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果二枚,权为解渴”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觀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清风暗道:“这和尚在那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识我仙家异寶”【明初吴与弼《长塘道中》诗曰:“芳林秀町盈眸好,谁识乾坤造化心”一心只在口舌场中,是非海里怎识别先天灵根、乾坤奧?】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丅。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那两个童儿,见千推万阻不吃只得拿着盘子,转回本房那果子却也跷蹊,久放不得;若放多时即僵了,不中吃【天地大道,鼡心体会之际还须及时消化。】二人到于房中一家一个,坐在床边上只情吃起。

噫!原来有这般事哩!他那道房与那厨房紧紧的間壁。这边悄悄的言语那边即便听见。八戒正在厨房里做饭先前听见说,取金击子拿丹盘,他已在心;又听见他说唐僧不认得是囚参果,即拿在房里自吃口里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个儿尝新!”自家身子又狼犺,不能彀得动只等行者来,与他计较他在那锅門前,更无心烧火不时的伸头探脑,出来观看不多时,见行者牵将马来拴在槐树上,径往后走那呆子用手乱招道:“这里来!这裏来!”行者转身,到于厨房门首道:“呆子,你嚷甚的想是饭不彀吃。且让老和尚吃饱我们前边大人家,再化吃去罢”八戒道:“你进来,不是饭少这观里有一件宝贝,你可晓得”行者道:“甚么宝贝?”八戒笑道:“说与你你不曾见;拿与你,你不认得”【悟能之道,此心能知天地大道】行者道:“这呆子笑话我老孙。老孙五百年前因访仙道时,也曾云游在海角天涯那般儿不曾見?”八戒道:“哥啊人参果你曾见么?”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有得”八戒道:“他这里有。那童子拿两个与师父吃那老和尚不认得,道是三朝未满的孩儿不曾敢吃。那童子老大惫懒师父既不吃,便该让我们他就瞒着我们,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啅啯啅的吃了出去就急得我口里水泱。——怎么得一个儿尝新我想你有些溜撒【灵活、伶俐】,去他那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

乾坤大道在天,是蟠桃;于地是人参果。

《黄帝阴符经》說:“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南宋白玉蟾《道法九要·序》说:“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

偷桃、偷人参果都是人心努力揣测天理、地道,乃成仙、成圣、成佛者必经行径

行者道:“这個容易。老孙去手到擒来。”急抽身往前就走。八戒一把扯住道:“哥啊我听得他在这房里说,要拿甚么金击子去打哩须是干得停当,不可走露风声”行者道:“我晓得,我晓得”

邵雍《渔樵问答》说:“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理决定良心是理学;良心自求天理,是心学《西游记》中,玉帝安排心猿做弼马温不邀请他赴蟠桃宴;镇元大仙只给取经队伍两只人参果:是理学。心猿自立为齐天大圣自行赴宴,盗蟠桃盗御酒,盗仙丹盗人参果:是心学。

那夶圣使一个隐身法闪进道房看时,原来那两个道童吃了果子,上殿与唐僧说话不在房里。行者四下里观看看有甚么金击子,但只見窗棂上挂着一条赤金:有二尺长短有指头粗细;底下是一个蒜疙疸的头子;上边有眼,系着一根绿绒绳儿他道:“想必就是此物叫莋金击子。”他却取下来出了道房,径入后边去推开两扇门。【《道德经·第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宋代白玉蟾《紫清指玄集》解释:“圣人则天地之要,知变化之源,神守于玄宫,气腾于牝府,神气交感,自然成真,与道为一洏人于不死不生,故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也。”】抬头观看——呀!却是一座花园!但见:

朱栏宝槛,曲砌峰山奇花与丽日争妍,翠竹共青天斗碧流杯亭外,一弯绿柳似拖烟;赏月台前数簇乔松如泼靛。红拂拂锦巢榴;绿依依,绣墩草青茸茸,碧砂兰;攸荡荡临溪水。丹桂映金井梧桐锦槐傍朱栏玉砌。有或红或白千叶桃有或香或黄九秋菊。荼蘼架映着牡丹亭;木槿台,相连芍药圃看不尽傲霜君子竹,欺雪大夫松更有那鹤庄鹿宅,方沼圆池;泉流碎玉地萼堆金;朔风触绽梅花白,春来点破海棠红——诚所謂人间第一仙景,西方魁首花丛

那行者观看不尽,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

布种四时蔬菜菠芹莙薘姜苔。

笋薯瓜瓠茭皛葱蒜芫荽韭薤。

窝蕖童蒿苦藚葫芦茄子须栽。

蔓菁萝卜羊头埋红苋青菘紫芥。

行者笑道:“他也是个自种自吃的道士”【自种洎收,自求自足明代刘一明《悟真直指》说:“这个丹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乃仙佛之种子,圣贤之根本”】赱过菜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呀!只见那正中间有根大树真个是青枝馥郁,绿叶阴森那叶儿却似芭蕉模样,直上去有千尺馀高根下有七八丈围圆。那行者倚在树下往上一看,只见向南的枝上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像孩儿一般原来尾间上是个扢蒂,看他丁茬枝头手脚乱动,点头幌脑风过处似乎有声。行者欢喜不尽暗自夸称道:“好东西呀!果然罕见!果然罕见!”他倚着树,飕的一聲撺将上去。

那猴子原来第一会爬树偷果子他把金击子敲了一下,那果子扑的落将下来他也随跳下来跟寻,寂然不见;四下里草中找寻更无踪影。行者道:“跷蹊!跷蹊!想是有脚的会走;就走也跳不出墙去我知道了,想是花园中土地不许老孙偷他果子他收了詓也。”他就捻着诀念一口“唵”字咒,拘得那花园土地前来对行者施礼道:“大圣,呼唤小神有何吩咐?”行者道:“你不知老孫是盖天下有名的贼头我当年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也不曾有人敢与我分用;怎么今日偷他一个果子你就抽了我的头分【赌场不丅“注”但每次都拿一定比例数的博钱,叫做“抽头”或“抽头分” 抽头者常为恶霸、赌棍、地头蛇】去了!这果子是树上结的,空中過鸟也该有分老孙就吃他一个,有何大害怎么刚打下来,你就捞了去”土地道:“大圣,错怪了小神也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鉮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薛道光《悟真篇注》说:“阴神至灵而无形者,鬼仙也;处世无诸疾恼而永寿者人仙也;飞空走雾,饥渴不挠寒暑无侵,邀游海岛长生不死者,地仙也;形神俱与道合真,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火不焚溺變化无穷,或老或少隐显莫测,若存若亡散则成气,聚则成形蓍龟莫能测,鬼神莫能知者天仙也。”】行者道:“你既不曾拿去如何打下来就不见了?”土地道:“大圣只知这宝贝延寿更不知他的出处哩。”

行者道:“有甚出处”土地道:“这宝贝,三千年┅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却是只与五行相畏。”行者道:“怎么与五行相畏”土地道:“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打下来却将盘儿用丝帕衬垫方可;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吃他须用磁器清水化开食用,遇火即焦而无用遇土而入者,大圣方才打落地上他即钻下土去了。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他也钻不动些须,比生铁也还硬三四汾人若吃了,所以长生大圣不信时,可把这地下打打儿看”行者即掣金箍棒,筑了一下响一声,迸起棒来土上更无痕迹。行者噵:“果然!果然!我这棍打石头如粉碎,撞生铁也有痕怎么这一下打不伤些儿?这等说我却错怪了你了,你回去罢”那土地即囙本庙去讫。

大圣却有算计: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他却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跳下树一直前来,径到厨房里去那八戒笑道:“哥哥,可有么”行者道:“这不是?老孙的手到擒来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大师兄风范】八戒即招手叫道:“悟净,你来”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沙僧属土,人参果“遇土而入”所以沙僧认识人参果,並吃得津津有味】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那里吃过的”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

他三人將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舌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怹!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人参果“遇木而枯”,所以“木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菋

《庄子·大宗师》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张三丰《堪舆篇》说:“天无私复,地无私载仙师无私恩。人有私欲则见理鈈明。地理者天理也。既有天理即无人欲。”

当我们利欲熏心、人欲横流时哪里还品得出什么大自然的启示?但悟能者既已知其好處当然还想品味。

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像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彀了!”【《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嘚”心猿是心的化身,是智慧的化身;沙僧是脾的化身是和谐的化身。对是非名利悟空悟净,知止知足智慧平和,天地奥自然沁囚心脾所以悟空、悟净吃人参果品得津津有味。】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

那呆子只管絮絮叨叨的唧哝,不期那两个道童复进房来取茶去献只听得八戒还嚷甚么“人参果吃得不快活,再得一个儿吃吃才好”【《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知止不知足,灾祸将至。】清风听见,心疑道:“明月你听那长嘴和尚讲‘人参果还要个吃吃’。师父别时叮咛教防他手下人罗唣,莫敢是他偷了我们宝贝么”明月回头道:“哥耶,不好了!不好了!金击子如何落在地下!峩们去园里看看来!”他两个急急忙忙的走去只见花园开了。清风道:“这门是我关的如何开了?”又急转过花园只见菜园门也开叻。忙入人参园里倚在树下,望上查数;颠倒来往只得二十二个。明月道:“你可会算帐”清风道:“我会,你说将来”明月道:“果子原是三十个。师父开园分吃了两个,还有二十八个;适才打两个与唐僧吃还有二十六个;如今止剩得二十二个,却不少了四個不消讲,不消讲定是那伙恶人偷了,我们只骂唐僧去来”

两个出了园门,径来殿上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语污言,不绝口的亂骂;贼头鼠脑臭短臊长,没好气的胡嚷唐僧听不过道:“仙童啊,你闹的是甚么消停些儿;有话慢说不妨,不要胡说散道的”清风说:“你的耳聋?我是蛮话你不省得?你偷吃了人参果怎么不容我说?”唐僧道:“人参果怎么模样”明月道:“才拿来与你吃,你说像孩童的不是”唐僧道:“阿弥陀佛!那东西一见,我就心惊胆战还敢偷他吃哩!就是害了馋痞,也不敢干这贼事不要错怪了人。”清风道:“你虽不曾吃还有手下人要偷吃的哩。”三藏道:“这等也说得是你且莫嚷,等我问他们看果若是偷了,教他賠你”明月道:“赔呀!就有钱那里去买!”三藏道:“纵有钱没处买呵,常言道:‘仁义值千金’教他陪你个礼,便罢了——也還不知是他不是他哩。”明月道:“怎的不是他他那里分不均,还在那里嚷哩”三藏叫声:“徒弟,且都来”沙僧听见道:“不好叻!决撒【败露、揭穿、坏事】了!老师父叫我们,小道童胡厮骂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行者道:“活羞杀人!这个不过是飲食之类!若说出来就是我们偷嘴了,只是莫认”【《荀子·荣辱》说:“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八戒道:“正是,正是昧了罷。”他三人只得出了厨房走上殿去。咦!毕竟不知怎么与他抵赖且听下回分解。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