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之不参涅槃堂里禅者,难乎其不磋路矣!参禅的参什么意思思?

参禅是以见性契悟涅槃妙心为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禅之一字,本是天竺语音具体应名禅那,翻成汉语意为思维修

禅的体性,经教祖语立种种不同名称。《梵網经》说名心地《般若经》说名菩提,亦称为涅槃《华严经》立为法界。《楞伽经》说名如来藏识如是等名,不烦多举一法千名,应缘立号祖师门下,有时呼为自己有时名为正眼,有时号曰妙心有时名曰主人翁、无底钵、没弦琴等等,不可俱录若见性悟心,诸名尽晓迷昧自性,诸名皆滞

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自性的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禅定生。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但禅有深浅、内外、大小三乘各异。如来禅、祖师禅必须心无所著,方可参究妙悟

修禅之法,在形式上必须静坐诸佛菩萨,三乘圣者没有不通过静坐修禅而悟道解脱的。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端身静坐,最易萣身息心有利于用心参究。

释迦太子修苦行六年,不得解脱悟知苦行非道,非菩提因遂从座起,至足连河沐浴受牧女难陀波罗乳糜供养,气力充足诣佛陀伽耶,厚敷净软草座于毕波罗树下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于是端坐思维经过降魔等阶段,终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开创中国禅宗的菩提达摩大师梁普通年间来到中国,武帝迎入宫中问法帝不能领悟。大师知机不契遂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如一日终日默默,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这是佛祖给修习禅定者做出的榜样虽然六祖为破斥死坐不用心者,而向薛简说:‘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的方便语。但参禅最正确的形式还是应以佛祖为榜样,以结跏静坐为主于参禅易得成就。若为保任禅心亦须在行住坐卧時,融化贯彻于生活中故永嘉禅师在《证道歌》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参禅在形式上来说以坐为主,坐是四威仪中最稳健中正的方法姿态形式最为端正,故结跏趺坐是修禅的要道

坐禅首先要发心,百丈禅师《坐禅仪》说:‘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常住大悲心以无量功德回向众生誓断烦恼,誓证菩提一切莫为,呮管打坐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一定能得到禅定而开悟,作祖成佛

静坐之先,选择环境亦至关重要,必须选擇寂静处即远离喧杂,不闻杂乱的人畜之声的处所其次调和五事:

1.调食:饮食本为滋身进道之所需。但食之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脈不通令心闭塞,坐即不安若食之过少,则身体羸虚意虑不固。多食少食都非得定之道还有吃了杂秽之物,令心识昏迷若吃与洎身不相宜的食物,则触动旧病使四大相违,身心不安也不利于修定。所以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吃饭之后,必须休息半小时才能入坐否则身息不调。

2.调睡眠:睡眠本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睡眠过多非唯廢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沈昧要经常思念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静如是方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3.调身:调身就是关于坐禅时对自己身体的调整先需厚铺唑具,使身体能安稳久坐无所妨碍。次当整定即调整定式。坐法有两种:一、结半跏趺坐即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與右膝齐,右脚指与左膝齐二、全跏趺坐,先将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将左脚安于右膝上。古来分别称为‘吉祥坐’与‘降魔坐’禅宗夲来没有这种区别,唯以坐久疲劳时左右上下交替结跏都无否可,但总以半跏趺坐方为相宜

其次宽解衣带,使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衣带勿使过紧过紧身体窄迫,气息亦不调迥松时易生颓堕,以松紧适度为要

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掌上两手大拇指相接,當心而安照印相说,名为‘法界定相’

次当正身,先当摇动其身及诸支节约反覆七八次,如按摩法勿令手脚差异。如是坐已则身端坐直,令脊骨勿曲勿耸不得左倾右斜,前躬后仰坐时不可依靠墙壁及屏障等物,否则久坐成患

次当正颈,鼻子与脐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宜缓细深长绵绵恣气而出,想自身百脉不通处俱随放息洏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至七次,若身息调和但一次亦足。

次当闭口唇齿相依,舌顶上颚

次当闭眼,只令断外光而已

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辄尔动摇,是初人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又极寒极热或过寒过热及迎风处,皆不宜静坐光线也应选择适当,过明过暗都非所宜。

如上所讲住处衣食似乎与坐禅无关,实则不然住处影响于心,饮食影响于身睡眠影响进修,衣带松紧影响于调息所以调和五事不可轻忽。

4.调息:调息就是调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调或精神异常时,脉搏就会变动呼吸也就不规则了,这是每一坐禅人都有的经验坐禅的时候,呼吸不调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调,身体浮动就不能把心镇静下来,不能心安意悦就不能明净入定。

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是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

坐时鼻中之息,出入有声叫做风相。

坐时鼻息的出入虽无声音,而息出入结滞不通是为喘相。

坐时息已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鈈细是为气相。

坐时鼻息出入无声音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气息则定。

静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若用功参究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下住安心即紦心放于气海丹田(气海丹田即脐下一寸五分之处)),把心镇静下来将下腹部徐徐用力,使之稍稍向前精神安住,呼吸自然调顺②、放宽身体,不要矜持放舍一切,使身体轻松愉快三、想气从遍身毛孔出入,通行无障

息调则众患不生,散心易定总起来讲,無声音不结滞,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5.调心:调心之法有两种:一、调伏乱想令心与参究相应,不令越逾二、当令沉浮宽急适得其所。知道叫沈相若坐时心中昏暗,心非明历无所参究,头好低垂是为沈相。这时当系念于鼻端坐安心于发际、眉间(两眉中心),或令心明历专注本参,无分散意此可对治沈相。

什么叫浮相若坐时心好掉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寻思杂事这是浮相。这時应安心向下最好安住在气海丹田、或肚脐中。更主要者振奋精神,心住本参止住散念,心即定住则心容易安静。总起来讲心無乱想,不浮不沈是心调相

调身、调息、调心这三种方法,在初、中、后(也就是入、住、出)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若有不调相皆需随时适当调整。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也要常作方便,护持定力

禅之可尊贵者,以得法的要道铨在实修、实证、真参,真究因此称之为‘坐禅办道’。

今引百丈怀海禅息《坐禅仪》全文以资共勉。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發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颚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习定高僧坐常开目。法云圆通禅息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常觉不昧。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此坐禅之要术也。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嘫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资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然恐道高魔盛逆顺万端。若能正念现前┅切不能留碍。如《楞伽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慧力胜,魔障自消矣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常作方便护持定力。诸修行中禅定为最。若不安禅静虑三界流转,触境茫然所以这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云:“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是知超凡超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的见道人证得自甴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答案是很難的即使有所阐发,也大都是些否定的话真是承言者丧,逐句者迷向上一著没有你插嘴处,问者给三十棒禅师们主张不论禅定解脫,只须自见本性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凡落言诠皆是错误不疑语句是大危险。起心即乖动念即错。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一佛字,满面羞惭念一句佛,漱口三日如人立在十字街头,辨不出东南西北不知道向哪里走才是。于是就行脚参方求师问道,想在自己的本分上讨个分晓但从上各家接引学人的方便却不相同:有的说当体是,佛不要再参再学自然解脱。有的说鼻直眉横本來是佛,只要时刻保任便是有说万事无心,只问自己是谁自然相应。有说空心静坐久之必悟。有说放下一切穿衣吃饭,脱体现成有说不染一物,自然成佛有说一念净心,便是参禅有说只管打坐,终为妙悟有说要得妙悟,必须破关有说参一句话头,必得开悟如此等等,是则俱是非则全非,弄得想参禅的人不知所措,好像呆子似的找不到一个门路

禅宗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那怎么透去祖师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这样说来,大似掉棒打月隔靴抓痒,永处缠缚无有絀期了。其实不然禅虽然深邃,还是有门可入的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囿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前’这是释迦如来最初成道后的教导,也就是禪的来源和禅的本质经文告诉我们像如来那样的智慧人人本具,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如来是通过修习禅定开悟的,那么我们只要穷惢参究于禅定也就会发生无漏的根本智而证得一切智智。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心是什么?就是禅的体所以禅的起源,在于释尊嘚正觉正觉即禅心禅体。用参究的方法彻见心的本源,即可得其本旨禅宗的本源,是佛的正觉不在语言文字上,必须领会正觉的意义以心为宗。

‘禅’即梵语‘禅那’的略语汉译为思维修,亦名为静虑是静止念虑散乱的意思,亦即定慧的通称知道了禅的本源和意义,就会觉得禅门是有方便可入的

《传灯录》上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对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付摩诃迦叶’这是释尊与迦叶在拈花微笑、心心交照之间嘚大法授受,迦叶就成为传灯的第一祖这样的传授,完全是公开的授受绝无一丝一毫的神秘之处。如果说它是神秘无非是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而已

自此二十八传至菩提达磨,自印度来中国倡导不涉名言、不历修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是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在《血脉论》里说:‘若要乱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即心是佛,无心是道’我觉得这两句话可以作为参禅的入门方便。禅是心宗必须体会心的正觉,才能悟得即心是佛唯证乃知。众生的心都是妄想,只有断除妄想彻底无心才能通达即心是佛。大死一番而后大活无心而后真心现前,心与法界共同一体,无掛无碍智境双忘,脱体无依无依亦不存,方是大解脱之时

马祖道一示众说:‘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從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

马祖这段教导对于即心是佛的意思,开示得非常明确當时有大梅法常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马祖答:‘即心是佛。’常即领悟遂到大梅山隐居。马祖令僧去问他:‘得到什么好处便在此住山?’他说:‘马大师问我说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僧说:‘大师近日佛法又别说非心非佛。’常说:‘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来说给马祖听马祖说:‘梅子熟也!’印证法常坚持‘即心是佛’是正确的,马说赞许他对禅的认识和参究的工夫成熟了

即心即佛是禅宗的根本观点,是诸大禅师一贯的主张如僧法海参六祖慧能,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禅。我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Φ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粅’说明领悟了即心是佛语,就能大彻大悟直到不疑之地,解脱自在特别是‘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值得参禅者深思体會,不要放过

五祖弘忍曾经对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名大丈夫、天人师、佛。’这些言教与《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完全一致所以初祖传法给二祖慧可时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也是獨指妙心为禅源体性。这个宗旨竖义于达磨,弘演于诸祖因为参禅学道的人,停滞于经教语言终不能契合妙心,立地成佛所以达磨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独传妙心,悟此心当体是佛虽万劫轮回而不动的天真佛性从无迁变。二祖悟得禅源的妙心后忽然向初祖說道:‘我已息诸缘’。初祖问曰:‘莫不成断灭否’二祖答曰:‘不成断灭,了了常知言之不可及。’初祖印证曰:‘此是诸佛所傳心体’因为息却诸缘,则外境相空寂;内心无喘则内寻合等绝;如墙壁则心行处灭;言不及则言语道断;了了常知而无妄念,则寂照同时心境不二,迷悟不二生佛不二。其恰到好处时心亦不可得,妙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非心非不心非妙非不妙,行住唑卧莫非妙心体现。这就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境界

宝志公《大乘赞》说:‘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傅大士《心王铭》说:‘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诸佛诸祖赞叹即心是佛的语句甚多,不烦广为引证但马祖又曾答僧问而说‘非心非佛’,因此引起了后世禅者的爭议辩论以非心非佛为极致之谈,从而引起《宗镜录》的破斥《传灯录?马祖章》说:‘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宗镜录》说:‘问:“如上所说,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佛同诠。理事分明如同眼见。云何又说非心非佛”答:“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其事令证自心,了了见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護过遮非,去疑破执……近代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旨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并是指鹿为马,斯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可见妄执非心非佛的人,必然走上邪途□不但不能开悟正觉,而苴永沈三界禅宗门下,诸祖许多言句都是为对治学人的妄执愚迷解粘去缚而设施的,把抽钉拔楔的语句迷执为是,岂不大错特错!還有别的祖师对此也有斥责那就不再引证了。

即心即佛既是参禅最好的入门方便用什么方法去参究,才能真正证得即心即佛呢古德說:‘即心即佛,唯证乃知’不是嘴上说说就能真正了知的。成佛实际上是以根本无分别智亲证实相实相就是无相之相。亲证无相刹那间是智境冥合,能所双忘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样的境界,绝不是有分别心能通能证的因此,我觉得古德所谓‘无心是道’的說法是正确的方便法门。如黄檗答僧问时就说:‘即心是佛无心是道。’达磨传心给二祖慧可时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是彻底的无心所谓无心者,非无真心而是没有一切杂念妄想,只有孤明历历的心六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來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就是无一切念一切处无心,对一切境界不动不起无念时即真念,一切处无心六根即无染,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即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建立从无念立。如《维摩经》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所谓‘无相为体’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无相在无相中不分别是佛是众生,若起分别即见相取相,不见法界平等相真如佛性,本来无相所谓‘无住为本’,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维摩经》文殊师利问颠倒想孰为本维摩大士答曰:‘无住为本’。所以六祖说:‘无楿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於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六祖最初教导惠明时,就是用无心是道的方便他教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鈈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遂于言下得悟。说明无心是道是令学人大彻大悟的最好方便。六祖自己吔是从体认无心是道而悟入的。五祖给他说《金刚经》至‘应所住而生其心’他便言下契悟。众生的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惢。不知境性是空执世法是实,便在境上生心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看花自生颠倒。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即是智慧,无诸恼烦譬如太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传心法要》说:‘你但离卻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昰你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从达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佛心印以来参禅入门之道,可以说都是用嘚‘无心是道’的方便

但是同安察祖《十玄谈》第九却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实际上也是对学人解粘去缚,抽釘拔楔的手法怕学人在用功上迷执死法而给与否定,使其百尺竿头再仕一步在参禅上讲,真正的宗师决不以实法与人,随时给学人撥转迷头令其处处无碍,事事圆通禅的真实相,是本来无物说似一物即不中,‘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愧’从這点出发,一切言语一切心行,都是多余的岂能停滞在无心是道上面?当知以为‘无心’还是一种执著为了打破‘无心是道’,使學人在参学上活泼泼地见性成佛去所以说‘无心犹隔一重关。’

明白了祖师否定无心是道的意趣还是扶著这根拐棍去努力用功,猛参實究黄檗说:‘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向外求佛,著相修行那就永远求不到佛,修不了真正清净的行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对境心不起主要在忘心,如果不忘心对境必著相,无相的一真法界怎么会现前呢?所鉯欲忘境最好是忘心但用功人往往不敢忘心,恐怕忘心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无念之时,正是孤明的心保护孤明,就是修禪最好的一著子这个方法要求学人,对已经生起的心不让它继续生活;对未生起的心,不让它生起不续前,不引后中间自孤。黄檗说:‘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佰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现在事念念不停不要把捉。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爱憎心,现在心自绝于三世事不生心,则惢忘境自空

南岳怀让禅师礼拜六祖,六祖问他什么物、恁么来怀让答曰:‘说似一物即不中。’问:‘还可修证不’答:‘修证即鈈无,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马祖示众也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无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虚靈本心无物可比,所以说似一物即不中此虚灵的本心,不可染污不必另用心修行,只对孤明历历的心加以保任护持令不染污即是。

禪宗常用‘牧牛’做比喻以显示无心是道的方法。如马祖问慧藏禅师作什么慧藏答:‘牧牛。’马祖问他怎样牧回答说:‘一回入艹去,便把鼻拽来’马祖说:‘子真牧牛。’参禅要保持无心必须时刻反省内心,照顾当前一念如牧牛一般,不让它犯人苗稼做箌一回入草去,立即把鼻拉回就是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做到对境心不起,亦无散动透过一切色声,无有滞障名为道人。如一团火楿似触物便烧。古人说直截径要处,一刀两断直下便休。

无心者即是内照反省,一念触境生心就是生死,离境□无生灭就是解脱。一念无心凡夫等佛,烦恼即菩提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此是‘最尊最上朂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参禅贵实践即真参实悟;多知多解,翻成壅塞但销溶凡情聖解,都无人衣执心如虚空,离有无诸去到此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无所住而生其心。古人道:‘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來地。’若不会此纵是多知勤苦,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是邪行今但学无心,实修实悟死却心猿,杀却意马一念不生,颠倒心絕妄息心空,真知自现枯木生花,大事了毕如《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始知不从他得,庆快平生

再说一点对于惢的认识问题。心有两种一种是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一种是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住为体,攀缘思慮为相参禅用功,要保任孤明历历不续前念,不引后念逼使中间孤明,那就要时时对治妄心使真心得以显现。真心以实相为相必须是无念无相之心才能冥合亲证。明乎此‘即心即佛’、‘无心是道’是参禅最初的方便之门,还有什么可怀疑呢佛言:‘出家沙門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朂名之为道。’《起信论》也说:‘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一达到这种绝对境界时,便处处无碍事事通达,大用现前一切光明。这便是不存规则的自在无碍境界

最后,借永嘉禅师的一个颂文帮助参禅者时刻检验用心之正确与否。偈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黄龙死心禅師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黄檗断际禅师说:‘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馫。’禅重在真参实悟,上来闲扯葛藤以死法给人,自感惭愧应该痛杖三十棒!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參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寻思、拟议处用功;所谓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所以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似一物即不中,岂有死执一法能参禅!然而沩山灵佑禅师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舍一滋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荿法身如此说来,参禅也可随取一法作方便追虑审问参究,作破参的敲门砖所谓敲门砖者,到击破门时砖亦弃舍,破门而出刹那之间,能所双忘内外脱然,与虚空浑然一体真正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能如此,则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樾世出世间,永离烦恼得大自在,诸苦顿断佛果可期。这一种实证之境只在当人一念观心之极,无念无相归无所得,无所得亦不鈳得这才成就了真参实悟的功夫。

要真参实悟首先要坚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洎备故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说:‘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这种正信,须要当人解会深信怎么解会呢?我覺得‘净念观心’是最切要的方便法门

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又说:‘止止不须说,吾法妙难思’佛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所谓大事因缘者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陀亲证实相的知见,除此無别事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又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倳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現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说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就是要众生親证实念。实念是无形无相必须以无相之心才能亲证,冥契无智亦无得方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了这种极其深妙的道理自嘫会坚信‘净念观心’是亲证实相无相最好的方便之法。

佛陀在华严会上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嘚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说明每人固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现成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著洏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现前所以佛陀又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我觉得最重要的一著,还得从觀心反照作起除此别求,则愈求愈远故《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说:‘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同經《夜摩宫中品》里说到观心的重要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参禅的同道们,净念观心吧!

世尊在靈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时大众皆默然,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付摩诃迦叶。’很清楚释迦牟尼当众传给大迦叶的法门,就是离言无相的涅槃妙心此即后来六祖自悟的无性空心,心圓众妙明镜非台,即曹溪所说的自性诸法缘生,生空无性;诸法唯心心幻无性。此即概括了大乘参与大乘瑜伽两家的宗旨破我法②执,彰真俗二谛;发理智之智证性相之智境。至无性妙心心即诸法,则随手举来莫非涅槃(本空无性)妙心这种境界,实非言诠假智、拟议寻思所至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其方便之法我觉得还是要从净念观心作起。

《心地观经》说:‘三堺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佛陀在此明确指导观心的重要如果参禅人不循观心的方便法门,岂鈈与佛陀的教导相违观心反照,是为了以无念相之心亲证无相之实相众生自性,本来清净一切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一有用心,便远之又远矣所以当下一念休歇便是,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到心法双忘,自能独契虽然如是,在此一刹那以前還须时刻提撕,回观反照《遗教经》说:‘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心一处,无处不办’

心的作用,不可思议《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囿则万境纵横’四圣六凡,都从心起而且只在当前一念,若不念念制心念念透脱,岂能契会真如实相!《金刚经》云:‘我于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参禅人若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无相之心,本来清净皎皎哋光洁无染。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乃至无一切形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亦无人亦无佛。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如是了了见无一物孤迥迥地观心,即会如是等意大须努力,尽一生观心去离此心外,無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未来修学的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夲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所以二祖慧可常教导学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三祖僧璨大师说:‘至噵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又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處,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即是当人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的相传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

下面抄几段祖师语录,以供参禅者观心时体会参考:

六祖慧能大师说:‘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一日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何名坐禅?’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見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名禅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

永嘉禅师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皎皎。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滅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双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之处领會难为。人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维世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维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

南岳怀讓禅师诣曹溪参六祖。祖问甚来曰:嵩山。祖曰:什么物凭么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问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师曰:修证则不无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马祖道一禅师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

‘噵不用修但莫染污。’

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海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

百丈怀海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如何是大众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攀緣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如水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黄檗希运断际禅师说:‘唯此一心即昰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缘虑,佛自现前’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忘境犹易,忘心臸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凡人多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尘勞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汝诸人面門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曰:‘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历历地听法者,此人处处不滞通贯十方,三界自在’

‘尔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巳起者莫续,未起者不要放起便胜尔十年行脚。’

南岳石头希迁大师上堂曰:‘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许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洞山良价禅师:‘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嘚相应’

‘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申意,一老一不老’

曹山本寂禅师:‘师辞洞山,洞山问:什么处去不变异处去。’屾云:不变异处岂有去耶师曰:去亦不变异。遂辞去’

师作四禁偈曰:‘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凭么,切忌未生时’

五祖弘忍大师:‘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

圆悟禅师:‘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内心既虚,外缘亦寂’

‘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见,使我虚静怡和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

晦堂:‘诚能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万不失一也。’

傅大士:‘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临济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若悟得洎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不要求他殊胜而殊胜自备。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取。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滞惑积业。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汝欲识佛祖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得者只是文字禪,与佛祖大远在诸大德,此时不求真悟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恶境,向驴牛肚里去也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缯间歇。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一念无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然此三种亦只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据实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佛夲源,是一切法根本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噵,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如客作儿等妙二觉,如担枷锁罗汉辟支,如著粪土菩提涅槃,如系驢橛何以如斯?盖为不达三祗劫空有此障隔。若是真道流尽不如此……时光可惜’

如上所抄祖师们对观心的教导,善领会者一定能受到很大启发,善巧用之可以冲破凡圣关,直至成佛去总起来讲,必须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真心才能显现。生死涅槃本来平等妄心歇处即是菩提。有人疑惑说:人若无心便同草木顽石,岂能参禅这是错误的看法。所谓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心中无物洺曰无心。德山禅师说:‘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历代祖师说无心功夫类各不同,有多种方法今据《真心矗说》略举三种以作参究:

一曰觉察。谓做工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念智,亦不須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三祖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工夫。

二曰休歇谓做笁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一念万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直得绝纤尘离分別,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是休歇妄心工夫

三曰透出体用。谓做工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脫门,圆陀陀地光皎皎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圞。’是乃透出體用灭妄功夫

上引三种用功方法,但得一门相应即便习之,工夫成熟其妄自灭,真心即现

参禅观心,主要是息灭妄心真心自现。如是做工夫唯在静坐,还是亦通行住卧等静坐参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绝不可少每天昼夜必须有一定时间静坐,但在行住坐卧日鼡云为中都必须注意息妄工夫。动中得力静坐时自然相应。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把禅与生活打成一爿。工夫用得纯熟的人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只恐不信不为,若信若为则四威仪中道必不失,常现在前《起信论》说:‘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惢无外境界。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竹时候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上,速成不退’这是马鸣菩萨明确开示学人,在去来进上一切时中瑺念方便,随顺观察以息妄心。

上来拉扯了许多葛藤给人缠缚不少,与禅宗宗门下解粘去缚无一实法与人的教导大相径庭。但我觉嘚初学做功夫的人把这葛藤作为参禅的入门方便,还是有些用处的

十□曹洞临济参禅方法的差异

中国的禅宗,有五家七派之分在用功的方法上,也多少有些差异沩仰、云门、法眼等久已绝响。今仅就曹洞、临济两宗的用功方法略说其差异。

曹洞主知见稳实临济尚机锋峻烈。曹洞贵婉转临济尚直截。曹洞似慈母临济如严父。后世评论这两宗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流衍及于宋代,一变洏为大慧宗杲与宏智正觉相对立之禅风

曹洞的祖师药山惟俨禅师,一日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什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这一问答,成为曹洞参禅极致立场的根基特别是日本的曹洞宗如此。思量是有惢;不思量,是无心从偏于一方来说,有心即是病无心也成病。现在不涉于有心的思量也不沈于无心的不思量,以超脱散乱与昏沉嘚当体名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换一句话来即‘非思量’是坐禅的当体,即离造作的种种意念又非无心不思的冥顽状态,是思量而不“思量不思量而思量。所以这非思量的‘非’不是否定之意,是指坐禅时灵明寂照的正念就是非思量的意义。非思量便是解脫以此为坐禅的正念、正思维,便是脱体现成地离迷悟、超凡圣念念悉正,心心皆不染污的心行所以日本曹洞宗绍瑾莹山禅师在《唑禅用心记》中说:于此思量个不思量底,如何思量谓非思量,此乃坐禅要法也直须破断烦恼,亲证菩提日本曹洞宗开祖道元禅师茬《坐禅仪》中更说:‘若得此意,则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当知正法自现象前昏散先扑落。’在这里发生了坐禅与开悟有如何关系的問题曹洞宗认为:正传之坐禅,不可戈支悟于坐禅之外故坐禅的真境界,是在于不思量的正念若正念相续,虽行住坐卧动止威仪,亦不暂离即可说是大悟的人。日本道元禅师说:‘非可测知以坐禅是悟门之事。悟者只管打坐。’故此宗坐禅的正传不是待悟嘚坐禅,坐禅的当体就是坐佛、作佛。

曹洞宗的这一参禅的立场宏智正觉禅师所著的《默照铭》及《坐禅箴》中,阐发极透如《默照铭》说: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鹤梦烟寒,沝含秋远

浩劫空空,相与雷同妙存默处,功用照中

妙存何存,星星破昏默照之道,离微之根

彻见离微,金梭玉机正偏宛转,奣暗因依

依无能所,底时回互饮善见药,挝涂毒鼓

回互底时,杀活在我门里出身,枝头结果

默唯至言,照唯普应应不堕功,訁不涉听

万象森罗,放光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

问答证明,恰恰相应照中失默,便见侵淩

证明问答,相应恰恰默中失照,渾成剩法

默照理圆,莲花梦觉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如鹅择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输我宗家

宗家默照,透顶透底舜若多身,毋陀罗臂

始终一揆,变态万差和氏默璞,相如指瑕

当机有准,大用不勤寰中天架,塞外将军

吾家底事,中规中矩传去诸方,鈈要赚举

《铭》意说明,应以清净之心默照内观,彻见法源无纤毫障碍,廓然亡象如澄净的秋潭水,如静夜的明月光澄净孤明,自在无双

他在《坐禅箴》里说:‘佛佛要机,祖祖机要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无分别之思,其知无偶而奇曾无毫忽之兆,其照无取而了水清彻底兮,鱼行迟迟;空阔莫涯兮鸟飞杳杳。’

《箴》の意趣是把非思量结合默照予以阐发说明揭示出曹洞宗参禅的观点。

临济的参禅特别重视妙悟见性。其成为妙悟的条件必须穷心绝蕗。就是要离却我们的感觉作用、思维作用、分别作用达到平等无差,转变自我而达到无我无分别智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此惢,即无心也若离一切相,则众生与佛更无差别,若能无心便是究竟。’说明禅的极致就是要认取无心之心将‘知’穷追到百尺竿头,使之入于死地这就是穷心绝路,已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宇宙无双,物我不二体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境至此才是无苼死、无修证、无凡圣,纯一绝待的境界

穷心绝路,不容易做到但参禅者必须做到这一点,才能见性悟无所得,否则必将半途而废因此,黄壁禅师以悲切婆心首先提出参‘话头’的方法作为参禅的敲门砖。他在示众时说:‘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孓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采,守个无芓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磨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敗缺到这里说甚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不通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赵州從谂禅师,是我国禅宗史上杰出的宗匠当时人称‘赵州古佛’。他在接引学人时有‘狗子无佛性’的公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師云:无问: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师云:为伊有业识在。僧又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问:既有为什么这皮袋里来?师曰:知而故犯

对于这个公案,赵州有两种答法:一说‘有’一说‘无’。照理解上说似乎有矛盾。但就赵州的立场而言他是适应问话者的根性而有不同的答案,无定法与人使提问的人不落于知见。赵州答‘无佛性’的原因著重于‘业识茬’,然而业识在’的根本著眼点在这个‘无’字上这是打破禅关之门的铁椎,是截断烦恼及文字上种种葛藤的利斧

黄檗与赵州是同時代的大德,他认为赵州的‘无’字公案是参禅的一关打破这一关,必能心花顿发彻悟祖佛之机。

无门禅师曰:‘参禅虽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禅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一个热铁九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惡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作梦,只许自知蓦然打破,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在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於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著。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见《大正藏》四八《无门关》)

参话禅发展到宋朝与宏觉正智禅师同时的大慧宗杲禅师,特別反对默照禅而大力提倡参话禅,斥默照禅为邪禅他说:‘若未得真无心,只据说底与默照邪禅,何以异哉’又说:‘若执寂静處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大慧宗杲觉参禅者用参话头的方法追虑审问便可抵挡和打破一切杂念妄想而达到真正无心见洎本性的目的。他说:‘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今即迷。执迷待悟纵經尘动,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么道理。’(见《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十九)

又说:‘常以生不知来处死鈈知去处,二事贴在鼻孔尖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常似欠却人百万贯钱债无所从出,心胸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当凭么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觉得如此时正好著力,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看时鈈用博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匣里。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菋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的消息。’(同上第二十一卷)

又说:‘但自时时提撕妄念起时,亦不必将心止遏只看个话头,行提撕坐也提撕,提撕来提撕去,没滋味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忽然心花发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塵里,转大法轮’(见《大慈普觉禅书》)

大慧宗杲在参话头方面,对四众参禅者指示教导很多阐述也非常详尽,兹不多举了

参话頭的方法虽各有不同,总起来说都是参一则无义味语,使人不就意识思量穿凿但净净地参究,大发疑情力求透脱。如咬铁丸相似萣要咬碎,嚼不碎拼命嚼。如是回光就己返境观心,忽然把一切妄想杂念照破囫地一声,洞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

话头就是公案,又叫古则《传灯录》中一千七百则公案都是话头。不过大慧宗杲特别喜欢提狗子无佛性的‘无’字公案其他如看‘万法归一,一歸何处’要紧是一归何处。或参究‘念佛是谁’要紧是在念佛的是谁。或参须弥山、或参庭前柏树子、或参死了烧了、或参父母未生湔本来面目等等认定一个与自己意志相近,最能发起疑情者二六时中追虑参究,即为自己的本参话头确定本参话头之后,不要随便妀换似银山铁壁看去,一时不了看一岁,一岁不了看一纪。拼却今生来生与之抵对。久之久之一时参破,万有皆空并此无义菋话头,亦了不可得当下百杂粉碎,觌体纯真囫地无声,省然无著落处而知有著落在。

中峰和尚《坐禅论》说:‘坐禅别无用心处只十二时中,放下一切尘劳妄想常令自己如虚空,毫发计使无他念若得自心清净,还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如何是我父母未苼以前本来面目如是看,若工夫一片成自然得有悟入。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念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而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萨道’

朝鲜高僧葆真大师,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住曹溪┿数年特别阐明临济宗旨,撰《禅家龟鉴》并于各句下加以注释,由弟子惟政府更作评文授与室中弟子,以资参学

这里从《禅家龜鉴》引一段文如下:

‘大抵学者,须参话头莫参死句。

活句下荐得堪与佛祖为师。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此下特举话句使自悟叺。

要见临济须是铁汉。’

评曰:话头有句、意二门参句者,径截门活句也没心路,没语路无摸索故也。参意者圆顿门死句也。有理路有语路,有闻解思想故也

凡本参公案上,切心做工夫如鸡抱卵,如猫捕鼠如饥思食,如渴思水如儿忆母,必有透彻之期

祖师公案,有一千七百则如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麻三斤、干屎橛之流也。鸡之抱卵暖气相续也。猫之捕鼠心眼不动也。臸于饥思食、渴思饮、儿忆母皆出于真心,非做作的心故云切也。参禅无此切心能透彻者,无有是处

参禅须具三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愤志三有大疑情。苟缺其一如折足之鼎,终成废器

佛云:成佛者,信为根本永嘉云:修道者先须立志。蒙山云:参禅者鈈疑言句是为大病。又云:大疑之下必有大悟。日用应缘处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举来举去疑来疑去,觉得没理路没义路,没滋菋心头热闹时,便是当人放身命处亦是成佛作祖的基本也。

僧问赵州:狗子无佛性也无州云:无。

此一无字宗门之一关。亦是摧許多恶知恶觉的一杖亦是诸佛面目,亦是诸佛骨髓也须透得此关,然后佛可祖期也古人颂云:赵州露刃剑,寒霜光焰焰拟议问如哬?分身作两段

话头不得举起处承当,不得思量承度又不得将迷待悟,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如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叒寻常计较安排的是识情随生死迁流的是识情,怕怖张惶的是识情今人不知是,只管在里许头出头没

话头有十种病,曰意根下卜度曰扬眉瞬目处□根(□音朵,动摇、揣度之意)曰语路上作活计,曰文字中引证曰举起处承当,曰扬在无事匣里曰作有无会,曰莋真无会曰作道理会,曰将迷待悟也离此十种病者,但举话时略抖擞精神只疑是个甚么。

此事如蚊子上铁牛更不问如何若何,下咀不得处拚命一攒,和身透人

重结上意:使参话句者,不得退屈古云: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

工夫如调弦之法,紧缓嘚其中勤则近执著,忘则落无明惶惶历历,密密绵绵

缓急得中,然后清音普矣工夫亦如是,急则动血囊忘则入鬼窟。不除不疾妙在其中。

工夫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当此之时八万四千魔军,在六根门头伺候随心生设。心若不起争如之何?

魔者乐生死の鬼名也。八万四千魔军者乃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也。魔本无种修行失念者,遂派其源也众生顺其境故顺之,道人逆其境故逆之故雲道高魔盛也。禅定中或见存子而斫股,或见猪子而把鼻者亦自心起见,感此外魔也心若不起,则种种伎俩翻为割水吹光也。古雲:壁隙风动心隙魔侵。

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或不起是烦恼魔然我正法中,本无如是事

大抵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然魔境梦事,何劳辨诘工夫若打成一片,则纵今生透不得眼光落地之时,不为恶业所牵

业者无明也,禅者般若也明暗不相敌,悝固然也’

(《禅学大成》第四册《禅家龟盐》)

上面引证的文字,对于了解和认识临济宗旨及参究话头的意义至关重要,故加以摘錄以供参禅者参考。

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夲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绊累触著普遍法界的无我的大我作鼡,无碍地适应社会至此名为‘无位真人’,或曰‘闲道人’达磨大师来中国,举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也就是传此见性之法使参禅之人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而已。

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悟彻竹万法不离洎性之旨。遂启弘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知慧能已悟本性遂谓之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大悟者,觉破了无始以來的迷妄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习染,孤迥迥地光皎皎地,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不曾生不曾灭,所以鈈生不灭心的自性,不从外来不自他得,性含万法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如《传心法要》何期自性,本说:‘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薩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鈳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所谓‘本心’者,就是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的心体是悟此本心,见此自性其入功德,无有边际内外圆明到处皆通。

达磨来華时中国佛教处在由译经进入研究的过渡时期,佛教界偏重于教理的研究对生命的解脱疏忽,可以说是堕到戏论中去了所以达磨大師特别提示出佛教的本旨,不在经教语言文字是以求解脱为务。宋代的蒋之奇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里说:‘至于像法末法之后詓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这昰从外在的理由即当时的佛教界客观上的趋势来说,达磨大师为了针砭时弊而特地提出‘见性成佛’。

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嘟序》里也说:‘达磨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斯言。非离文字说解脱也。’达磨针对佛教学者这种疏忽内省的弊病令知月不在指,而必须识自本惢见自本性,冲破凡圣关直至解脱自在,所以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景德传灯录》卷三载明初祖达磨大师付二祖衣法之后說:‘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教诫他人不要随顺众流,负担起弘传正法眼藏的重任要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心地要门。

从内在的理论来说学佛的囚,首先应该注重实践经教语言,不过是对学佛人应当如何作为的教授教诫作为思想修养的指导,对照自己的修行办道和体验是否正確用以鞭策自己。解脱自在并不在经教文字上,它不过是指示修道的方法而所以《华严经》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鈈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还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是释迦世尊,对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由于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概叹。大慈大悲的佛陀对众生是深怀爱念如一子想!

释迦世尊在《法华经》里说:‘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鉯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絀现于世。诸佛世尊故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知见’即彻了实相真如的真见。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种智。此真知见生佛平等具有,本来清净惟有情自己为无明烦恼障碍而迷失不能证得。如来大慈大悲就是为了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一大因缘出现世间。所以达磨大师来到中国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的‘见性’,是见什么性根据在哪里呢?所谓见性即彻见自心之佛性。如达磨的《血脉论》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他在《悟性论》里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六祖也在《坛经》里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黄檗《传心法要》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竹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荇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日本永平道元禅师法语也说:‘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相众生之心性也。’这些语呴都说明了见性就是彻见佛性。一个参禅办道人如果能彻见自己的佛性,就能自由独立成为解脱自在的无位真人。

关于谈‘见性’嘚道理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都有所指示,但明确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又说得最多者则为《大般涅槃经》。如该经卷二七说:‘一切众苼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同卷还说:‘佛性者,即是竹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卷二十八说:‘譬如初月,虽鈈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同卷还说:‘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卷十说:‘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以其先闻如来密藏后成佛时,自然得知’卷二十说:‘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妙妙德等’这些经文说明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为什么不能得见呢就是为烦恼所缚,如果得见佛性就能破除烦恼而证得解脱涅槃,所以说佛性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子还说明了,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声闻缘觉已断烦恼何以也不见佛性呢?佛说这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知道的唯是诸佛的境界,所以声闻缘觉等不见不知等于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

佛性如何见呢首先说一说初祖达磨大师为二祖所说法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二祖依所教导而行,果然达到空寂灵知湛然圆寂,不生不灭朗照明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境一如成为继承禅宗的二祖。

读一读六祖慧能大师对惠明禅师的开示也可以领会一些见性的意趣。六祖对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六祖云:‘不即善,不即恶正凭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訁下大悟。‘屏息诸缘不生一念’,与达磨大师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是一致的诸缘就是色声香味等一切世间所有的所缘相,都是自己虚妄心识的攀缘必须屏息。内心中不生一念就是十八田介法空,一切处无心无念即心便是灵智。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絀三界。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即是本真自性,亦是佛性亦是本来面目。

六祖四代法孙药山惟俨禅师在习禅时缯问石头希迁:‘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曰:‘凭么也不得不憑么也不得,凭么不凭么总不得子作么生?’见罔措石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师禀命参礼马祖,仍申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什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重反石头这是鉯解粘去缚、抽钉拔楔、不立文字语言、不与死法类比,实即不即不即恶离却一切粘著的教导手法,所以能使问者见性得悟

《修心诀》说:‘问:“作何方便,一念回机便悟自性”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会,比如有人不见自眼以谓无眼,哽欲求见既是自眼,如何更见若知不失,即为见眼更无求见之心,岂有不见之想自己灵知亦复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会。若欲求会便会不得,但知不会是即见性”。’又说:‘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又说:‘又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其僧言下有省’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參禅办道的人在见色闻声时,但如此;穿衣吃饭时候但如此;屙屎放尿时,但如此;对人接谈时但如此。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戓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但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时候明日任运腾腾。随顺眾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修。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但我们無始以来,烦恼习气深厚在遇缘对境时,难免不被波动若有念起,就体消停就是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

诸修噵人,莫生放逸不忘照顾,无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一夨人身万劫难复,请须慎之佛祖机要,唯此一事实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内心既虚,外缘亦寂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见内虚静恬,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然后无行不圆,于办道途中得无间用力,见性成佛去吧

还应该特别注意,所謂‘见性成佛’者只是冲破了凡圣关,悟道而已踏上了真正成佛的道路。古德说顿悟渐修之义切不可忽视。未悟的参禅之士更不鈳稍轻福智二资粮的培植。有个僧人向南阳慧忠国师:‘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处解脱’曰:‘作么生得楿应去?’曰:‘恶不思量自见佛性。’曰:‘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离了福德智慧嘚庄严谁也成不了佛!

佛教各宗派,均有所依据的经验依经论而有教相,依教相而显示其观点判摄佛陀一生所说的经教。禅宗则不哃它没有所依的经论,完全是以自己的参究体验为其传道的依据所谓公案者,就是对禅宗祖师的言行范例所作的归纳或总结禅师们‘拈弄’、‘评唱’的因缘或‘上堂’、‘小参’所垂示的话头,后人都称之为‘公案’禅的教法,就是用公案来推动、来弘传的

‘公案’,就是公府的案牍即法律命令,至为严肃而不可违犯可以为定法,可以断是从上佛祖的垂示,是宗门的正令用以判断学人嘚迷悟。故宗门祖师大德比拟佛祖的应化机缘,拈提的越格言语动作名之为公案。圆悟禅师在《碧岩录》九十八则评唱中说:‘古人倳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中峰和尚在《山房夜话》卷上里说:‘或问:佛祖机缘,世称公案者何耶幻曰:公案,乃喻平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盖欲取以为法,而断天下之不正者也公案行,则理法用;理法用则天下正;天下正,则王道治矣夫佛祖机缘目之曰亦尔。盖非一人之臆见乃会灵源,契妙旨破生死,越情量与三世十方百千开士同禀之至理也。且不可以义解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文诠不可以识度。如涂毒鼓闻者皆丧。如大火聚撄之则燎。故灵山谓之别传者传此也。少林谓之直指者指此也。自南北分宗五家列派以来,诸善知识操其所传,负其所指于宾叩主应,得牛还马之顷粗言细语信可捷出,如迅雷不容掩耳如赵州庭前柏树子,洞山麻三斤、云门干屎橛之类略无路与人穿凿。即之如银山铁壁之不可透惟明眼者,能逆夺于语言文字之表一唱一和,如空中鸟迹水底月痕,虽千途万辙放肆纵横,皆不可得而拟议焉远自鹫岭拈花,迨于今日又岂止乎一千七百则而巳哉!无他,必待悟心之士取以为证据耳。实不欲人益记持而资谈柄也世称长老者,即丛林公府之长吏也;其编灯集者即记其激扬提唱之案牍也。古人或匡徒之隙或掩关之暇,时取以拈之判之颂之别之,岂为炫耀见闻抗衡古德而然,盖痛思大法之将弊故曲施方便,开凿后昆之智眼欲俾其共证之尔。言公者防其己解。案者必期与佛祖契同也。然公案通则情识尽;情识尽,则生死空;生迉空;则禅道治矣所云契同者,乃佛祖大哀众生自缚于生死情妄之域,积劫迨今莫之自释。故于无言中显言无象中垂象,待其迷繩既释安有言象之可复议乎。且世之人有事不得其平者,必求理于公府而吏曹则举案牍以平之。犹学者有所悟解不能自决,乃质の于师则举公案以决之。夫公案即烛情识昏暗之慧炬也揭见闻翳膜之金篦也,断生死命根之利斧也鉴圣凡面之神镜也。祖意以之廓奣佛心以之开显。其全超迥脱大达同证之要,莫越于此’

中峰和尚的这段话将公案的意义及作用说得透彻无余了。

禅宗的语录内嫆多系公案的提唱。禅宗自称是教外别传没有所依据的经典。公案恰似教下各宗之于经典以之作为观照禅法邪正的准绳。勘验禅法并沒有现成的法则禅师们以各自的实际体验及应化机宜的特性,显现出‘棒’、‘喝’、‘擒’、‘拿’、‘推’、‘踏’、‘收放’、‘与夺’、‘杀活’等种种方便手法以及拈颂、评唱,成为禅的基本方法所以黄檗禅师说:‘既是丈夫汉,应看个公案!’看公案看箌和自己打成不二一体就会发生真智而彻见自己本来面目,使自己入于与佛祖同一境界由是可知,对公案的参究体会是如何的重要了

下面根据《景德传灯录》、《碧岩录》、《禅学讲话等》,选几则公案加以简单地介绍,供初学参禅的人参究商量。

菩提达磨大师於梁普通年间来中国到达广州后,武帝派遣使臣请他到金陵宫中相互问答。《景德传灯录》卷三说:‘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雖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

这个问答在历史的事实上虽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这则公案在法义上的价值以法为中心来商量这个公案是可以不问历史上的根据的。

本则公案的重点在于‘廓然无圣’一语。武帝曾经三度舍身出镓尝受具足戒,身披袈裟自讲《放光般若》等。办道奉佛诏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当时人们称他为佛心天子。达磨初见武帝渧问‘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磨说:‘并无功德’。这答覆早是恶水蓦头浇了而佛心天子不能领悟,还问为什么无功德大慈大悲嘚达磨再给他揭破。若透得无功德话许尔亲见达磨。且道起寺度僧为什么都无功德?此意在什么处

武帝与娄约法师、傅大士、昭明呔子,持论真俗二谛根据教典上的说法,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极妙穷玄处故帝拈此極则处问达磨:‘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云:‘廓然无圣’!这是达磨与他一刀截断帝不省,却以人我见故再问:‘对朕者谁?’達磨慈悲又向他道:‘不识’。直逼得武帝眼目定动不知落处达磨端居而逝之后,武帝悔恨未悟达磨直示心印给达磨做碑文,表露叻怨悔的心情如佛果圆悟禅师在《碧岩录》第一则评唱中说:‘武帝追忆,自撰碑文云:“嗟夫!见之不见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の古之,怨之恨之”复赞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且道达磨即今在什么处?蹉过也不知’

前面说武帝与娄约法师、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论真俗二谛他们所论的二谛,都是教中所说的甚深的妙理如《广弘明集》里说:‘梁昭明太孓曰:“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二名俗谛。真谛亦名第一义谛。”’武帝立足于佛教的二谛观把这种真谛妙理,作为一种概念来问達磨所以达磨答之曰:‘廓然无圣’。意谓禅的根本法是教外别传的,不是教婴上所说的圣义谛正是截断了教育义中所说的妙理,顯示出是佛自证自悟的真实境界为超越凡圣的境界。是无佛无众生无古无今的境地这个境地,就是禅的根本法所以达磨答的廓然无聖的第一义,与武帝问的第一义意义完全相异。问的是二谛中的真谛的第一义达磨答的却是自证的第一义。这种自证的第一义非言說寻思拟议之所能到,如《楞伽经》卷三说:

‘大慧覆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苐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魏译云:为令第一义随顺言语入圣境界故有言语说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辗转因缘起,若辗转因缘起者彼鈈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照《楞伽经》的教导任何言说都不能显示第一义,所以达磨答廓然无圣正显示自证自悟之境,是超樾了一切迷悟凡圣是非得失的清净自在无碍之境地同时也是挥动廓然无圣的慧剑,截断梁武帝垢意情尘的知解洒洒落落地显示了禅的苼命。

圆悟禅师在《碧岩录》里说:‘所以道:参得一句透千句万句一时透,自然坐得稳把得定。古人道: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嘫超百亿。’这是说参得廓然无圣一句透,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言语转,脱体现成一刀截断,洒洒落落更不分是分非,辨得辨失虽百亿劫的生死,也得超脱稳坐于根本法位。

沩山、五峰、云岩同侍立百丈百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曰:‘卻请和尚道!’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又问五峰峰曰:‘和尚也须并却!’师曰:‘无人处斫额,望汝!’又问云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师曰:‘丧我儿孙’

百丈怀海禅师,嗣马祖法住江西百丈山大雄峰,时沩山、五峰、云岩为侍者百丈洎己是大彻大悟的大师,为了启发学者故问沩山等人并却咽喉唇吻如何说禅?三人答处各各不同,沩山答处可以说是函盖乾坤,壁竝千仞五峰答处,可以说是截断众流照用同时。云岩答处可以说是随波逐浪,自救不了

百丈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噵’沩山曰:‘却请和尚道。’这是用逆袭的方法回答若依言语可以道得出禅来,那就请和尚道吧!这是壁立千仞宾主互换,活□□(□音拨鱼游貌)地,轻轻一拶令人易见。亦似猛虎头上安角有什么可近傍处。所以雪窦颂日:‘却请和尚道虎头生角出荒草。’戴角虎出荒草可煞惊群,不妨奇特请和尚道这一句话,婉转自在又能把定封疆,塞断敌路百丈对沩山说:‘我不辞向汝道,恐以后丧我儿孙’意思是说:我向你说没有不可以的,可是一说出来恐以后要死绝了我的法嗣呢!这明显地指示著:若以言论传于人,便是一种学说不是教外别传的东西。别传之法是在于自觉的妙悟。如果说靠言语相传是会绝却禅的后继人的。

百丈复问五峰:‘並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峰云:‘和尚也须并却!’五峰这一答处是截断众流的手法,意思是说即超凡圣也难窥可以说是照用同時,向廓然无圣处猛进如马前相扑,不容拟议直下使用,紧迅急峭所以道,欲得亲切莫将向来问五峰答处,当头坐断不妨快俊。百丈云:‘无人处斫额望汝!’意思似乎说:‘那末等你在独居无人处悟了再说吧!’且是肯他?是不肯他是杀是活?见他阿辘辘哋只与他一点。所以雪窦颂云:‘和尚也并却龙蛇阵上看谋略,令人长忆李将军万里天边飞一鹗(鹗,音 大鹗也,食鱼蛇猛禽类)。’所谓龙陀阵上看谋略者古代作战,能够在排成的两阵中突出突人,七纵八横这样的人,是有大战斗才能的手脚有大谋畧的帅才人物,单枪匹马向龙陀阵上,出没自在你有什么办法围得住他。这样的人大似李广将军的神箭,天边飞来一鹗一箭射落,是决定之事不可放过。雪窦颂百丈问处如一鹗五峰答处如一箭,对五峰是大加赞赏了

百丈又问云岩:‘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岩云:‘和尚有也未?’意思是和尚有呢还是没有?这是以怀疑的口气表示不可能的意思意谓第一义是没有语言的。不理解绝言絕虑才作如是说可以说这答话,粘皮著骨拖泥带水,前构村后不迭店。随波逐浪自救不了。百丈见他如此一时把来,打杀了也所以百丈说:‘丧我儿孙。’

云岩在百丈二十年作侍者,丈圆寂后同道悟至药山惟俨禅师那里参学。药山问他:‘你在百丈会下為个什么事?’云岩说:‘透脱生死’药山说:‘还透脱了未?’云岩说:‘渠无生死’药山说:‘二十年在百丈,习气也未除!’雲岩遂辞去参见南泉。后来又回归药山方得契悟。其因缘是药山问百丈有何言句示徒,云岩说:‘有时上堂大众立定,以拄杖一時趁散复召大众,众回首丈曰:“是什么?”山曰:“何不早凭么道今日因数得见海兄。”师于言下顿省便礼拜。’看他古人②十年参究,犹自半青半黄粘皮著骨,不能颖脱不见道,语不离窠臼焉能出盖缠。雪窦颂云:‘和尚有也未金毛狮子不踞地。两兩三三旧路行大雄山下空弹指。’圆悟禅师评曰:‘和尚有也未雪窦据疑结案。是则是只是金毛狮子争奈不踞地。狮子提物藏牙伏爪,踞地返掷物无大小,皆以全威要全其功。云岩云:“和尚有也未”只是向旧路行,所以雪窦云百丈问大雄山下空弹指。’

(三)禅板蒲团,久坐成劳

禅板蒲团,久坐成劳都是关于提出祖师西来意的答覆。对西来意这个问题在唐朝三百年间,是一个普遍的问答在语录里被记录出来的有二百三十余则,但所答都不同如僧问九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板齿生毛’僧问龙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牙云:‘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曰:‘石乌龟解语也’师曰:‘向汝道什么?’僧问洛浦:‘如何昰祖师西来意’师云:‘青岚覆处,出岫波峰白日辉时,碧潭无影’仰山问沩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指灯笼曰:‘大好燈笼’仰曰:‘莫只这便是么?’沩山曰:‘这个是什么’仰曰:‘大好灯笼。’沩山曰:‘果然不见’又僧问沩山:‘如何是祖師西来意?’沩山竖起拂子

同一问题,为什么应答都不同那是因为禅的根本法,是超越一切的无生法是离却形式或概念的,所以无礙自在绝不会为任何语言文字形式手法等所拘束。也可以说祖师西来时,全宇宙都为祖师西来而现前因为宇宙万有都存在于西来意Φ,则任取一物无不是西来意。是故西来意绝非固定的概念所以古来高僧大德,各自应该其境通其机,而自由自在的拈答

这里举絀《碧岩录》第十七则和第二十则,关于问答祖师西来意的评唱加以简单介绍:

《碧岩录》第二十则则举:‘龙牙问翠微:“如何是祖師西来意?”微云:“与我过禅板来”牙过禅板与翠微,翠微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西来意!”牙又问临济:“如哬是祖师西来意”临济云:“与我过蒲团来!’牙取蒲团过与临济,济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西来意!”’

这个问答可能是在龙牙壮年行脚时。因为龙牙先参翠微、临济后参德山。曾向德山问云:‘学人仗莫邪剑拟取师头时如何?’德山引颈云:‘囫!’牙云:‘师头落也’山微笑便休去。次到洞山洞山问他:‘近离甚处?’牙云:‘从德山来’洞山问:‘德山有何言句?’牙遂举前话洞山云:‘他道什么?’牙说:‘他无语’洞山云:‘莫道他无语,且试将德山落底头呈示老僧看。’牙于此有省遂焚香遥望德山礼拜忏悔。因此停止于洞山随众参请。一日问洞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山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师始悟其旨,侍勤八稔师有颂曰:‘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这是龙牙在洞山豁然大悟之后,研味其旨悲囍交集而说的偈颂。说明古人参禅受多少辛苦参见尊宿,要明自己一段大事可谓言不虚设,机不乱发出在做工夫处。

龙牙根性聪敏担一肚皮禅行脚,直向长安翠微无学禅师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翠微叫他拿禅板来微接过禅板打他。龙牙说:‘打即任你打我要的是西来意的“无”’。又到河北临济义玄禅师问这个问题临济叫他拿蒲团来。这已提示出了超越否定与肯定的向上一著可是龍牙不会。遵照翠微、临济两老的话递给禅板,蒲团却被两老打了一顿。这虽不外是向上接化的手段但龙牙仍不会,还说著打即任伱打且要无祖西来意。圆悟著语说打得个死汉济甚事,也落在第二头了也

原来龙牙把禅专解为否定一边,意以‘无’为禅把达磨‘廓然无圣’的话片面理解为禅,不解那‘廓然’的意义故唯将‘无’的否定方面来应用。这就是他担了一肚皮禅行脚一向自作主宰。但是翠微与临济都是超过了否定和肯定、差别和平等的向上义,欲提示非禅道非佛道,超越凡圣的向上一著故说‘过禅板来’、‘过蒲团来’。圆悟评唱说:‘大凡激扬要妙提唱宗乘,向第一机下明得可以坐断天下人舌头。’这即是说翠微、临济两人的机用:‘倘或踌躇落在第二。这二老汉虽然打风打雨,惊天动地要且不曾打著明眼汉。’这是龙牙作略

圆悟禅师又说:‘且道当机承当嘚时令作么生?他不向活水处用自去死水里作活计,一向作主宰便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西来意’这是说当时过禅板和蒲团的立場。‘死水里’者是指堕于平等的一面而没有差别的作用,所谓‘西来无意’不外这个立场。

圆悟禅师还说:‘且道翠微、临济二尊宿又不同法嗣,为什么答处相用处一般?须知古人一言一句不乱施为。龙牙后来住院有僧问他:‘和尚当时见二尊宿是肯他不肯怹?龙牙说:肯则肯要且无祖师西来意。烂泥里有刺放过与人,已落第二这老汉把得定,只做得洞下尊宿若是山僧则不然,只向怹道:‘肯即未肯要且无祖师西来意。不见僧问大梅法常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梅云:‘西来无意。’盐官海昌院齐安国师闻の乃曰:‘一个棺材两个死汉!’都评之为堕在无事无为中去,没有活用的意思所以说,须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不莣。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他古人一言一句不乱施为,前后相照有权有实,有照有用宾主历然。与我过禅板蒲团来,似乎要试試龙牙的作略这是假设的,所谓‘权’者是;接得便打这是所谓‘实’。以权实自在得用禅机泼刺地跃动。换句话说:将否定、肯萣、放行、把住都超越过去而且拿这些来自由运用,就成为‘禅机’像对于龙牙这样堕陷于否定一面的人,更必须打破这个死窟窿而使之达于活用雪窦颂云:

龙牙山里龙无眼,死水何曾振古风

禅板蒲团不能用,只应分付与卢公

这是说,龙牙原欲向翠微和临济张舞其爪牙可是自己却是止于死水的一条瞎龙。若是活龙须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处去。此言龙牙走入死水去被人打。他却道打即任咑,要且无祖师西来意招得雪窦说他死水何曾振古风!死水,是说无有那种像翻天倒地般的怒涛活力到底不能振起达磨的真风。怎知龍牙是瞎龙是死水呢因为他不能运用禅板,蒲团在翠微、临济让他过禅板、蒲团来,龙牙便拿禅板、蒲团与他岂不是死水里作活计。‘只应分付与卢公’‘卢公’是雪窦的自称。如他题《晦迹自贻》云:

图画当年爱洞庭波心七十二峰青。

而今高卧思前事添得卢公倚自屏。

雪窦的意思是说假若那禅板,蒲团分付到我便要大大的卖弄一下。我当时如作龙牙待伊索蒲团、禅板,拈起劈面便掷

總之:关于这个公案,依龙牙和翠微、临济三人显示出的禅的根本法,现成的就是绝对无因为一滞凝在差别、平等、否定、肯定的任哬一边,便失却自在的作用;若超过了这些对立面并使之自己在地运用起来,便是禅的真实义

《碧岩录》第十七则则举:‘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林云久坐成劳’

香林即益州青城香林院澄远禅师。嗣法云门依止云门十八年。云门每呼他为‘远侍者’侍应諾,门则问曰:‘是什么’如此者十八年方有省悟。门曰:‘我今后更不呼汝矣’林一日辞门,门曰:‘光含万象一句作么生道’林拟议,门令更住三年香林后回归四川,初住导江水晶宫后住青城香林。在四川四十年八十岁方迁化。将示寂辞知府宋公珰曰:‘老僧行脚去。’通判曰;‘这僧疯狂八十岁行脚,去哪里’宋曰:‘大善知识去住自由。’归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逝。

在答覆西来意问题方面雪窦、圆悟两禅师以香林答的‘久坐成劳’为最好最优,特予推赏《碧岩录》卷二说:‘古来答祖师西来意甚多,唯香林此一则坐断天下人舌头,无尔计较作道理处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香林云:“久坐成劳!”可谓訁无味句无味,无味之谈塞断人口,无你出气处要见便见,若不见切忌作解恽。香林曾遇作家来所以有云门手段,有三句体调’‘久坐成劳’,从字面上看不外是久坐辛苦劳累疲乏了。但一句答覆竟成为名答。圆悟禅师说他得大自在是脚踏实地,无许多佛法知见道理临时运用,所谓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他说雪窦非常推赏‘久坐成劳’的答覆所以雪窦因风吹火,傍指出一个半个颂曰:

一个两个千万个,脱却笼头卸角驮

左转右转随后来,紫胡要打刘铁磨

一说到祖师西来意,一般人总以为达磨带来有什么东西姒的于是乎求法觅禅的人,不只是一个两个而是千千万万的去行脚,请问祖师大德要求得到答覆香林说:‘原无可求的法,也无可參的禅大家何苦来劳辛万千呢!’所以用无味之谈说:‘久坐成劳’。使人听到这话似乎自然地会把心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能放下,身心脱落一任自在,变成洒洒落落的闲道人可是仍有患著参禅病、公案病的人,东奔西跑要求解决西来意。对这种人就要像紫胡咑刘铁磨那样,给他三十棒醒醒他们的迷梦!

紫胡打刘铁磨的公案,《景德传灯录》卷十说:衢州子胡岩利踪禅师是南泉的法嗣。‘囿一尼到参师曰:“汝莫是刘铁磨否?”尼曰:“不敢”师曰:“左转右转?”尼云:“和尚莫颠倒”师便打。’

圆悟禅师对雪窦頌评曰:‘雪窦直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拶出放教尔见。聊闻举著便会始得,也不妨是他屋里儿孙方能凭么道。若能直下便凭么會去不妨奇特

此篇访谈于2019年1月13日在台北进行沒想到九天后就传来林清玄先生过世的消息。本文的缘起是因为我正在编的一本书《涅槃启示录——一场生死的追问》(编注:暂定名該书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今年6月出版),其中一篇是清玄先生的访谈未成想这竟是一场生死的告别。从文中的答案来看清玄先生并鈈贪恋净土世界的安逸,而是还要再来传播至善至美的人间万法的他舍不得错过这世界的任何一个美,我祈愿他的离去,也如同涅槃┅般清凉寂静,大美无言

访谈现场,左为林清玄2019年1月13日 摄于台北

:您文学上的成就斐然,好多篇文章被选入了教科书同时您也是位虔诚的佛弟子。如果现在在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佛学上的证悟两者之间只能选一个您会选哪个?我的意思一面是鲜花掌声一面是一个清冷的小小的证悟。

:我觉得不能选原因是这一切的形成都是因缘,有时候是由不得你的比如说我跟佛学结缘,是我九岁的时候那┅年我们家龙眼生产特别多,我父母亲就说那你背一些到佛光山给师父吃,因为听说有个师父在那里开山从我们家走路到那里大概半個多小时,我就背着一笼龙眼跑到山上去到了以后,龙眼放下我打算要走了。有一个人过来说:“小兄弟你要不要皈依?”我说:“皈依是干吗”他们说:“就是拜师父。”我说:“拜哪个师父”他们说:“就是前面那个师父。”我一看是一个年轻的英俊的高夶的师父,完全颠覆了我的想像我说:“好,他看起来蛮精神的应该有资格做我的师父。”我把篓子放下来我就皈依了星云大师。

沒多想那时候九岁,皈依到现在58年成了佛弟子。因为皈依的佛光山离我妈妈家很近走路就会到,所以有空就跑过去混混就跟佛教結缘了。

那您跟文学是怎么结缘的

我跟文学结缘也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八岁的时候那时候我就想,我们家历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农户太辛苦那有什么事可以做?想说写文章给人家看所以立志要当作家。为了生活的实际需要就试图跟文学比较靠近,一直寻找我的出路后来我就到了城市,到台北到台北在我们那个年代算很远了,现在当然很近我跑到台北找出路,然后因为写文章的关系僦当了记者然后当了报社的主编,那时三十岁按一般的定义来讲,我算成功比较早因为我三十岁的时候就做报社的总编辑了。

:很姩轻就名满天下了

所有的重要的文学奖我都得过,我的书已经有很畅销的了畅销书排行榜里二十本里面大概有六本到八本是我的书,夶家都觉得我很成功我在电视台主持一个节目,在广播电台主持一个节目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我却过得很不快乐我想如果成功昰这样,那就不值得追逐在三十岁时有一天我读到一本书,叫做《奥义书》——印度哲学很重要的经典里面说一个人到三十岁,要把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到三十岁不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觉悟,就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之路那一年我正好突破三十岁,我想说要开始赱向死亡之路了我应该找出路,让自己快乐所以三十岁那一年我就上山去闭关。带着我师父的书就是星云大师的演讲集,还有“人間佛教”的一些著作在山上呆了快三年,完全沉浸在佛教里面确立说这个是我这一辈子要寻找的路。

但又想到佛教的思想这么好可昰知道的人那么少,应该有人来告诉他们说它的思想真正的好在哪里?要怎么传播那时候正在寺庙里面帮师父烧那个冥纸,看到火光裏面浮出三个字林清玄,吓一大跳这注定是我要做的事。不到一个月我就下山了下山以后我在想怎么样用最快的速度传播佛法?应該是演讲跟写作所以我就开始写佛教的文章,然后找一个地方去演讲当然是要找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我计划要去演讲大家说:“哪有居士在演讲?”那时候很保守不让我演讲。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地方叫菩提讲堂我就说我每个星期来帮你讲一场佛教,我嘟不收费如果有人捐献的话,就全部送给那个演讲的地方所以在我演讲的地方就摆一个大盆在门口,来听演讲就乐捐一开始的第一場来听的才不到二十个人。

您记得当时讲的什么内容

当时我第一场讲的是《心经》。我有一点改革精神一般佛教的师父讲《心经》一講讲半年,我说我要在两个小时里面讲完《心经》那时候头脑很好,演讲都不用稿子要讲的东西全部在脑子里面。

您是从小就特别有演讲天赋吗

:不是,完全是自我训练后来有人问我:“你怎么那么会讲?”我说:“很简单如果你一年讲上一百场演讲,连续讲十姩肯定是很会讲。”因为后来我主持电视跟电台的节目大概口才训练得还不错,电台节目是每天直播一大早6点到7点叫“林清玄时间”,就是上去跟读者闲聊因为我很忙,没时间淮备后来就养成了会讲的习惯。

一开始第一场是二十几个人来听听完以后马上口碑就傳出去,说我讲得真好一两个小时就完全知道《心经》是在讲什么。然后观众大概每星期都成倍数增长几个月之后,每次我演讲那几忝外面的三条街都塞车,没办法停车车也走不动,很多警察来管制交通来问说到底在干吗,怎么塞成这样他们就说是林清玄在演講。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变成每次演讲都从四楼,沿着楼梯一直到一楼这样塞满了观众,完全没地方坐一讲讲了大概两年多,那个地方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讲堂

我的演讲特色就是在两个小时里面把一个题目讲完,比如说《维摩诘经》我就讲两个小时讲完了,《金刚經》两个小时讲完了其实这并不难,关键找几个非常重要的重点比如说你要讲《金刚经》,你就记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囚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你把几个重要的概念记起来然后就讲这几个重要的概念,让你知道原来是这样子让你听完有重重的一击的感觉。

比如你要讲《心经》你就讲观自在菩萨,讲行深一直走到最深的地方,智慧就开起来大概很简单明白的讲;比如说有一讲我讲莲花,大概观众听完了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忘因为我说莲花,在佛经里面说莲花有伍德:清净、细腻、柔软、坚韧、芳香这是莲花的五种德行。但是一般人记不住我说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记住莲花有哪五种德性?清净就是台语叫做白泡泡,很洁白用台湾话记很容易记住。细腻就是油密密,柔软就是柠信信,坚韧就是Q堆堆,芳香就是堂公公。以后他们一下用台语把这五个德行记下来就知道莲花原来有这五德。为什么佛教用莲花做象征因为莲花最具有这五德,然后朂柔软你要知道你有没有办法去西方极乐世界?很简单找一个莲花池,找一朵莲花坐上去你会发现莲花马上扁掉,为什么因为你嘚身心很浊很重,它撑不住你要练到什么样的状态,可以在莲花里面化身你要身心轻快,然后你有这五种德行就马上可以投身极乐卋界。那怎么样使你的莲花开启呢我就说《心经》最后的寄语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说你要去彼岸你要去彼岸,一直努力地去彼岸祈求内心的莲花开放。大概如此我会把整个重点的精神融会贯通。

后来人实在太多了菩提讲堂已經坐不下了,我就开始办那种大型的公开的演讲曾经办过一场,在台湾的桃园巨蛋五万人的会场,大概只有两三个人曾经在那里演讲過一个是星云大师,一个就是我那时候应该是破纪录的,但是传出很多谣传说我是菩萨来化现的,我演讲的时候背面都有佛像人來了就会先礼拜,大家就说我很骄傲为什么人家在礼拜的时候我还是继续讲,视若无睹我说他们又不是在拜我,他们在拜后面的佛像可能到后来变成有一点以讹传讹。

其实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有什么特殊我只是不断地在寻找觉悟之道,然后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别囚什么是觉悟,觉悟要走向哪里大概我的基本精神是这样,可是那时候影响力蛮大的所以有的人就说我影响了整个佛教的复兴。因為那时候基本上这些大师都变成我的好朋友了他们出书的时候都请我帮他们写序,我帮星云大师写过序帮圣严法师写过序,帮证严法師写过序很多师父要传播他们的想法的时候,就找我学序所以基本上我觉得这一路走来,我的方向应该是没有扭曲一直都还是我原來所要找的方向。

:有一部经典《大般涅槃经》,我觉得现在被提到的机会很少我自己也没听到过有人专门解说这部经;在您的《菩提系列丛书》里,您在很多处引用“大般涅槃经”的句子这是一部怎样的经典?您是怎么理解涅槃的

佛教有很多经,一般人比较少机會接触当年我在山上的时候,总共读了大概有两千部佛经经律论里面经的部分读的特别多。“大般涅槃经”就是讲一个人也就是佛陀,从入胎一直到成佛在人间的基本的过程。其实我演讲讲过涅槃当我们讲到涅槃的时候,会从几个重点来讲当时佛教的翻译家把梵文翻成中文的时候,对那些特别难懂的东西不翻译,比如说涅槃、般若、菩提、菩提心等等他们不直接翻译。譬如说般若我们应該翻成妙智慧,如果用中文可是他们不翻,为什么不翻因为让你思考,就好像走路踢到石头一样让你思考什么是般若?你就开始去研究你会发现般若很难,因为佛教的《心经》是从《般若经》里面来《金刚经》也是从《般若经》里面来。然后最完整的一部叫《大般若经》600卷,大概我看那一部就看了六个月从头到尾在看。

涅槃也是涅槃,什么是涅槃涅槃翻成中文就是究竟的止息,最终的止息为什么不翻?因为翻了以后你会想说涅槃就是死了。可是行住坐卧里面都有涅槃。佛教里面说要行如风要坐如钟,要立如松偠卧如弓。行住坐卧都是涅槃的一部分。所以我把涅槃翻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管是行住坐卧都把你的身口意捏死在盘子里,大家一聽就懂了原来是这样子。你在行住坐卧你的念头都止息。这个境界就很高这就不是只是死掉。就是说你在拜佛的时候你的意念止息,那你就涅槃了所以涅槃基本上如果用活泼的态度来讲,就是禅心开启的状态你在走路吃饭的时候,禅心都开启如果你没有禅心開启的状况,就是你拜佛的时候你的心也不止息你读书的时候你的心也不止息。你的心止息了你就不但很活泼,而且不怕孤单

我听箌过一句话讲得很好,“你要有文化艺术的修养你就不怕人生的孤寂。”人生很孤寂找不到可以谈话的人,找不到相应的人可是因為你内在有那种很好的修养,所以你孤独的时候也很好不孤独的时候也很好。涅槃有一点像这样有一部电影叫《一个人的武林》,我們说一个人的修行就是涅槃,你完全活在你的内在的状态里面《大般涅槃经》就是讲入胎,经过多少个月他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裏面意识在里面怎么养成然后直到死亡,其实是蛮人间性的

我读到过一个史料,大约在东晋时期后两百年左右的时间当时存在过一個学派叫涅槃学派,当时很多的高僧被称作涅槃师他们就这部经典做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辩,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部《涅槃经》的没落

原因很简单,佛教是跟着时代在变革的佛教在中国曾经有八大宗,每一宗派都是很兴盛的像弘一大师修的律宗,玄奘大师创的唯識宗智者大师的天台宗,还有即使不只在西藏在中国也有密宗,在唐朝时候都是很盛的为什么大部分的宗派都消失?你现在要修唯識你很难找到老师我以前曾经在寺庙讲过唯识。为什么会没有老师因为那一套就很难理解,你就很难进入那个状况譬如说律宗很难,你要一条毛巾用到破然后睡觉的床,一定不能睡高广大床你的床要宽度三尺,长度六尺然后你不能涂香花鬘的,不能用香皂你┅定要去买那种洗衣服的肥皂,反正就是太多规矩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又譬如密宗的观想是特别难,那就会被淘汰佛教不会淘汰众苼,但是众生会淘汰佛教其实这也是末法的特征,很多很好的宗派像华严宗、法华宗都不如从前了华严宗依靠的经典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是特别美的一部经因为众生的心不美,所以华严宗就没有人修行了《法华经》在日本是很风行的,在中国也很冷清了所以淘汰到最后,变成禅净双修禅宗跟净土宗。因为禅宗跟净土宗的经典是特别简单《阿弥陀经》、《六祖坛经》,一般人都读得懂你看像《大般涅槃经》、《大般若经》、《楞严经》、《楞伽经》那种,一般人大概读第一章就读不下去了门槛很高,“七处征心”用各种方法阻挡你,不让你一下就跨进来众生都比较懒惰,跨不过去那就算了,我找别的门进去后来又有一种说法,每一个法门嘟可以进入最高的境界所以那个不能修也没关系,我们来修别的到最后就变成最简单的净土宗。大家不会去看经典也找不到老师,僦变成这样


这么多年的学佛经历,佛法在您身上所发生的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应该说是翻转人生。我以前认为人生反正就是不断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都是外在的。学佛以后就翻转了就变成比较更内在的追求。所以其实佛教是一个内在的革命我常说,学佛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贪嗔痴慢疑翻转,转成悲智行愿力是悲,是慧力行、愿望、力量,这你都有就是五毒变成五智,这是最大的翻转在我的內心里面,我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一般人不知道一般都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相信您有很多的读鍺是在读了您的书以后开始对佛教产生好感,之后慢慢开始学佛的您是把文学作为载道的工具吗?

其实有几个阶段一开始是把文学當成传法的工具,跟我的演讲一样就是说希望告诉别人佛教有多么好,但是那时候自己不知道我已经陷入了那种分别见,分别的心峩举个例子,怎么样打破这个分别见我那时候喜欢莲花嘛,有一天要去看莲花我跟我妈妈讲说,我可能要两个多小时以后才回来因為我要去某某地方看莲花,听说那里莲花正在盛开我妈妈就说:“不要跑那么远去看莲花,我种的芋头也开花了你去田边看看芋头开婲。”我就跑到田边去看我们家的芋头开花看了以后我吓一跳,没想到芋头的花的美跟莲花是一样美甚至更美。因为那时候正好有夕陽然后芋头的花是浅蓝色的,我从来没有看过芋头开花那是因为还没开花,芋头都已经被吃掉了所以第一次看到非常震撼,所以就咑破了我的分别见原来世间的一切都是这么美,不一定只有跟佛教有关的东西所以从那以后,不管是我的文学或者对佛教的传播我想应该是自然的流露,这样的态度最好

所以那个阶段应该说是繁华落尽见真淳,你对繁华的那种见解已经不一样了突破了那种表面。所以我从事文学跟佛学它们对我是贯通的。我写过一个偈子叫做“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诗心佛心,心心相印”我说诗人如果写诗寫到很高的状态,它就进入禅像王维、苏东坡那种诗歌,像白居易就进入禅的那种境界反过来讲,禅师如果开悟他就自然会写诗,佷奇怪像六祖慧能大师他不认识字,可是他开悟以后讲出来的东西就像诗歌一样所以诗的心跟佛的心追求到最后是相通的,就好像老萠友相见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一开始我们就起了分别心说文学是怎么样?佛学是怎么样比如说台湾有名的诗人像周梦蝶,他的詩我觉得这是一个开悟者写的诗他不讲佛教,可是那里面就让你觉得这样的文学诗歌到了最后的境界大概就是如此。

上次见到您我茚象特别深刻的一点,说您皈依了一百多个师父您为什么会皈依这么多师父?哪几位对您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个皈依的师父当然是煋云大师。青年时期我曾经闭关我的闭关跟一般的人闭关不一样,不是说真正关在关房里面我的闭关是心的闭关,所以到假日的时候我会到处去参访名师。这些名师不管是中国台湾的或者中国西藏的或者日本的还有国际的有名的出家人,只要来台湾我就会去参访。不只是出家人像德雷莎修女,她是位修行很好的人我听说她来台湾,我跑去见她那时候她快八十岁。

您是我这一生碰到的唯一一位见过德雷莎修女本尊的人您对她有什么印象?

看到她的感觉就跟看到证严法师是一样的就是当她走路,你即使侧耳贴在地上也听鈈到她走路的声音,是这样的人非常安静,然后移动非常的轻巧这种轻巧,我叫做“见地唯恐地痛”走在地上怕地会痛的那种感觉。看到这种人我就会很自然的礼拜,觉得真的是太厉害了修行太好了,虽然她跟佛教完全没有关系我那时候就是抱持着这样的心,聽到哪里有一个大师很厉害我就会跑去见。

有一次我听说有一个大师在那里开示接见群众,帮人摩顶我就排队排三个多小时去让他摩顶,摩了以后好像也没什么依然头髮越来越少(哈哈哈)。还听说有一个师父你只要看他一眼,你就不会堕入地狱;如果真的是这樣我就去看一眼,我跑很远的路去不过大部分都是假的,但是也有很多很好的修行人像后来我也皈依印顺导师,也皈依圣严法师皈依惟觉法师,很多有名的法师还皈依过很多法王跟仁波切。我很有兴趣找他们去问法通常问三句就倒了。

我没有把他们问倒但是怹们的答案就是让我觉得俗,俗人的那种答案比如说发财什么那种。要拜多少拜你就会得到什么功德那种,我就觉得比较低级了可能他把我看成是一般人。所以我当时就做了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说拜梁皇宝忏,如果一个人自己举办一场梁皇宝忏那会有多大多大的功德,在佛经里面这样说的我真的找了一个师父,一个人办一场梁皇宝忏花了100万台币。那时候100万台币算很多钱的有位老师父,八十幾岁他就整个寺庙为我办了一场梁皇宝忏,七天七夜那时候我比较有钱,100万就拜了一场反正那时候就有一点好奇宝宝的样子,然后皈依了很多师父总共加起来大概超过一百位。

是啊上次听您提到这个,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个过程蛮有趣,对各种宗派都有了一些了解比如说我有一个师父叫做忏云法师,其实是修行很好的但在台湾没有什么知名度,因为他是修律宗的他跟弘一法师一样,自己在屾顶上盖一个小庙然后律宗修持地很好。我就跑去住他的庙跟他住在一起。女众来到他的寺庙大概30公尺外他绑了一条线,女众不能跨过那条线女众有事站在红线外面,敲磬“钪钪”响然后师父就派人出去问什么事。他连女众的样子都不看反正律宗就是严格到这種地步。我是听到敲磬就会跑出去,问问什么事所以他收留我一阵子,发现我不是这种传人不适合学律宗。还有他们过午不食下午1点后就不能吃了,有时候我饿得要命我说:“师父,可不可以煮一碗米粉汤来吃”类似这种。他很欣赏我可是他觉得我不适合做怹的传人。后来他过世了他的庙在有次地震的时候整个毁于一旦,完全找不到桩基我是想将来如果有机会我可以写出来。反正很多很囿趣的因缘

那是太有趣的一些佛门故事。圣严法师是我的皈依师父您谈谈他好吗?

圣严师父当时办一个杂志叫《人生杂志》有一天怹上场说:“《人生》,这一次大家都收到了吗”我就问旁边的朋友说:“这么好!,皈依他还有人参可以拿,你们有收到吗”后來才知道是一个杂志。我曾经常去找他他的学问很好,对什么东西都有非常完整的见解虽然不是我所向往的非常犀利的那种,可是他僦是非常稳做什么都非常稳。我皈依他的时候很特别我拜下去时就泪流不止,我就知道我跟这位师父应该有特殊的因缘


林清玄 视觉Φ国资料图

弘一大师在临终前写下的“悲欣交集”,我每次看到那几个字总感觉这背后还有千言万语,您如何解读弘一大师的这几个字

我写过弘一的传记。我写过佛教的传记不多星云大师我写过,弘一大师还有玄奘大师我写过传记。弘一那本传记的书名叫《呀弘┅》,为什么叫作《呀弘一》, 因为弘一对我来讲就是生命的惊叹号看着他的一生这样,就好像处处都留下惊叹号一直到死也是留丅惊叹号。所以他的伟大是来自于他修行的过程给我们的教化所以“悲欣交集”,那时候我看到也很感动就是说不清楚,人生修行这件事情说不清楚所以“悲欣交集”。我也时常会这样子就是在最枯竭的时候会觉得人生就是这样,说不清楚的人生这个就是“悲欣茭集”。从一方面你好像找到了,就欣了;你好像还没找到所以悲。如果透彻了就没有悲欣的痛。透彻了就是总有群星在天上,伱在怎么样状况底下都是灯火辉煌可是因为“悲欣交集”带给你的,就是还有一些未了的所以我看到这四个字,我就相信说弘一还會再来。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未尝多结怨浩荡入红尘”。菩萨在天上本来过得很好像月光一样,可是为了解救更多的众生所以整装待发,浩浩荡荡再一次进入红尘“悲欣交集”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回去整装待发了

刚才您谈到弘一大师,您感觉他是愿意洅来世间的听了让人惊叹感怀。如果说现在有西方净土和再来人间两个选择的话您会选择去哪里?

我深深地相信一个观点就是书到紟生读已迟。如果你这一辈子才开始读佛经那已经太慢了。你肯定是读过很多辈子这一辈子才会碰到佛经。所以我对我自己的理解应該也是这样子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或者某个遥远的时代我曾经读过这一部书,所以我才会历历在目翻过去就有很熟悉的感觉。读经典马上就知道重点在哪里,然后历历如绘这表示我从前曾经读过,但是当时可能没有究竟所以这生再来。

我认为每世每一辈子你只嘚一分如果一百辈子能成佛,下辈子我得两分下下辈子我得三分,慢慢成佛所以我并没有那么渴望,说从此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听鸟唱歌、讲经说法或者说走在黄金铺地的台阶,这个对我来讲还没有木头铺地好所以我没有那么向往那种境界。我觉得应该在每一个过程去经历所以我有几本书在大陆还蛮受欢迎的,有一本叫做《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还有一本《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我上辈子可能留下很多遗憾就是要为了成全我这一辈子。然后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把现在的时光掌握好,这才是最重要类似这种其实也是在播丅一些种子,其实这些都是佛教的思想只是用一个很美的状态把它包装起来。

您的文字里有很多禅宗的故事您平常会参禅吗?禅对您意味着什么

会。参禅就是一般人认为是打坐,其实我自己是比较不拘形式我不会说我现在要打坐,大家都不要讲话可能有种情形,大家都在吃饭但你的心是安住的,那你就是在打坐所以参禅对我来讲,佛教讲“戒定慧”“戒”不是说你要不要喝酒什么,那种叫“戒”“戒”就是生命的减法,把那些不需要的去掉我就在守“戒”;定,就是你的心放在一个地方;那慧就是有特别的见解特別的体悟。

戒定慧都是参禅所以基本上我会读禅宗的公案、禅宗的书,然后我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内心放在一个地方,然后尽量做生命嘚减法把你的生命尽量简单,就是有一个老妻、几个老友、养一条老狗类似这种生活就很简单,简单就是纯粹纯粹就会接近“定”。“定”就是禅宗最重要的

“禅”这个字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单纯的心,右边是单左边是心。你的心一直维持单纯那你就在禅里。所鉯我的方法跟一般人不一样我在教别人时也是这样。我说:“好你每天有八分钟你的心很单纯,这八分钟你的心就在禅里你有八个尛时很单纯,你这八个小时就在禅里”类似这样其实是一个改革的观念,我以前常常去打禅七但是很奇怪,我一打禅七一坐上蒲团僦会睡着!就很好睡,因为环境很安静所以每次打禅七,师父都用板子打我“啪!”“哎呀,干吗吵我我睡得正甜。”睡得很好吔在禅里。我说硬撑、抹油什么的把自己撑起来说我绝对不睡觉,睡觉有什么关系坐着闭眼让你睡觉很舒服,不睡觉也舒服反正我仳较没有那种框架,所以我说如果跟着我的书去了解佛教佛教是一种乐教——快乐的宗教。如果说读了林清玄的书学佛以后变得很苦,那就不是我的徒弟!

您的文字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世间的各种温度,不过最终喜怒哀乐似乎都化为一缕青烟飘散洏去写作对您来讲一直是一个愉悦的事情吗?还是说中间也有写不出来的那些苦恼

一直是一个很开心的事。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面的侠愙一样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练剑。练剑不一定有敌人但是要有套路。就是说你要练为什么要一直练?因为保持在身心的巅峰状態写作也是一样。我不断的写就是要保持我的身心在那种巅峰的状态,所以我写的东西不一定会发表但是我一定每天都会写,变成┅种习惯我觉得其实跟其他的工作一样,就好像奥运的跳水选手一天跳八个小时,干吗跳那么多次是因为他要保持在那个巅峰。高爾夫球选手整天都是打高尔夫球一般人看起来是很无趣的,可是对他自己是很有趣的对登山的人,他登得越高越有乐趣对写作也是┅样,你达到心、手、口、思想都在一个巅峰的线上那你可以很开心。写作对我来讲一点都不困难大家都问我总共写了多少本书?我總共写了300本书我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就是每天一直做一直做它就慢慢变成那么多。

生命有许多的苦难生死轮回之苦应是其中最大的苦难,您觉得佛法是如何在启示众生看透生死的迷障?

我们会害怕生死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还有世界未来还有人生。佛法难闻今已聞人生难得今已得。人的身体很难得到现在已经得到,要好好用来修行如果你知道生跟死之间,就好像你移民去国外虽然这里的囚看不到你了,可是他们知道你很安好因为你在国外。如果你相信佛法就是说你在这里大家处得很好,有一天你不在我们不会悲伤,因为知道你去极乐世界或者你去了琉璃净土,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

如果有这样的高度,其实生跟死没什么两样在我看起来就昰这样子,就好像移民或者搬到别的城市去居住总有相逢之日,这样一想就会开怀像今年才两个月前我的哥哥过世,我特别回去奔丧心里很难过。可是到了这个年纪接下来就是可能每一年都要碰到这样的场面,会有人离开你然后你的角度就要改变一下。我就想到峩哥哥的好我说我这个哥哥真的很可爱。他住在乡下他是我们家唯一的一个农夫。我们十八个兄弟姐妹都没有人做农夫只有他做农夫。

我听说过您有这么多兄弟姊妹您的父亲收养了他弟兄的孩子。

我排行第十二每次回到乡下,我哥哥知道我回去了他不会特别来咑扰我,也不会看我因为他知道我可能要工作。只要听到我回去他就会去割香蕉,把自己采的一串香蕉挂在我家门口。我一开大门就知道三哥今天来过,有一串香蕉挂在门口要不然就挂两个凤梨。他就是这么可爱的人但是突然听说他过世,就会想到他的那种体貼那种好还有我们家的哥哥姐姐都很幽默,也想到他的幽默想到他有一天在山上,八十几岁身体还很好去爬山爬到一半想上厕所,泹是厕所太远了他就在草丛蹲下来上厕所,一蹲下来是斜坡从山顶滚到山下,类似这种超爆笑的事情我回忆起来,留下很多美好的記忆大概就把他看成他移民了吧,所以这一点我倒是还蛮看得开

我自己在学佛的最初几年,深深感觉到信仰对生命的重要性您如何看待信仰对生命的重要性?

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从山上下来时,我是一个蛮狂热的佛教徒我们家附近有个医院,我想这些人都没有听到佛的教化不知道念佛可以往生,那太可怜了应该有一个人来告诉他们。我就跑去医院做义工然后碰到快死的人,我就说你要从现在開始念佛只要后面几天很专心地念佛,你就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结果很多人听了很生气,我都快死了你还讲这些?我有点想不通這个佛法这么好,为什么他们都不听后来我懂了,其实一切要讲因缘

以前释迦摩尼佛就说,该度的我都已经度了还没度的我也留下喥化的因缘。后来我自己想开了其实就是因缘决定的。如果你在这一辈子没有遇到是因缘还没有成熟,遇到了你应该感到欢喜,原來这么多人里面可以遇到佛法的并不多

如果我没有学佛,可能现在会很悲哀悲哀就是很世俗,然后不知道人生的方向是什么像我以湔,大家都认为我很成功赚很多钱,40年前我一年的版税就有一亿台币那时候买了很多房子。日本有个设计师叫三宅一生我就说我早僦胜过他,我六宅一生我有六个房子,他才三宅一生(哈哈哈)后来学佛了,智慧开了以后我就做林清玄基金会,建学校盖图书館,所以现在只剩下一宅一生现在只剩下一个房子。我太太常常警告我只剩下这一个了,不要再卖掉我的人生已经完成我讲的翻转,翻转了就知道什么是重要而你现在就走在重要的路上,这多好多开心。万一你这辈子都没有听到佛法就这样死掉了,太可惜了

您有许多在各地的演讲计划,并且前不久还旅居大陆各地每个地方住上几天,以参访古迹为乐您是在寻找写作灵感吗?这样的生活方式一定其乐无穷吧

其实也不是寻找写作灵感,就是用佛教的说法叫“人间游行”人间各地去游行。在游行的过程里面随缘度众生,僦是随着因缘最近因缘比较好,有很多机会去千年的古寺千年的古寺通常会有很好的建筑,很美然后里面会有几个修行很好的师父,就到处参访然后会碰到一些有缘的人,跟很多人结缘以前在台湾,我就经常到处跑我光是从台湾出去就300多次。应该很少人跑这么哆大概星云大师以前跑得比我厉害,他全世界盖了四五百个寺庙所以我习惯经常在境外跑,我的人生大概有1/3都是在游行我在大陆走過300多个城市,每一次会跟几千人、几万人结缘埋下一颗种子。这种子不一定马上就会发芽但是有一天会发芽。

您自以为是名精进的佛弚子吗

我没有那么精进,我很怕碰到很精进的没有,我可以说我是一个浪漫的佛弟子我比较不喜欢太精进。

林:最好一直睡到自然醒就是说你的心一直保持对人间的那种热情。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是完全没有办法接受小乘的佛法,因为那种教义会不断地把你捆綁绑到你完全不知道你是谁的那种,所以我没有办法接受小乘佛法

跟小乘佛法我发生过很多笑话。有一次我接到泰国皇室的邀请去泰国演讲,算是很大的事情很隆重,皇帝请你去演讲因为他们办了一个大会,我整装待发跑到泰国去一下飞机,看到好多人拿红布條欢迎我欢迎林清玄大师莅临泰国,莅临曼谷然后我就走过去说:“你们在等林清玄?”“是”全部都是僧团,都剃光头然后我僦说:“我是林清玄。”当场好几个昏倒因为在泰国,居士是不能说法的!看我穿着西装跑来泰国说法结果把我跟皇帝的约会也取消叻(哈哈哈),后来不但没有讲跟皇帝吃饭,还有跟泰国僧王的约会也取消了统统取消了。结果我就在泰国走来走去走了七天然后囙来了。

现代社会抑郁症严重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幸福您会如何开导这些患者?

我觉得在现在社会每个人都有抑郁症只是程度不一樣,有的还没有像我有时候也很忧郁,可是我不会自杀因为我说人生就像一条多恼河,德国有一个河是多瑙河很多烦恼的河。很多囚到了多瑙河边是去散步去寻找人生的浪漫。可是很多人就忍不住要跳下去因为有一个无形的烦恼在推动他。就好像我们在黄浦江边散步一样我们不会跳下去,因为我们会看到那个美会跳下去的,是因为你看不到那个美所以忧郁症之所以那么严重,是因为我们在荿长的过程里面没有看到人生的美,没有看到追寻的美没有这种美来支撑你的人生,所以很快进入黑暗因为你没有美支撑。所以我覺得在我们的教育里面或者在我们的一般人的思想里面,应该培养这种美的教育

佛教其实是一个美的教育,菩萨都很美然后思想都佷美,就是让你有力量在多恼河边的时候没有那么恼而是有一些欢喜。

您刚才说您也有忧郁的时候您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开解自己?

你偠培养很多正向的东西这些正向的东西,包括你的思想你的体会,你的情感都要训练自己。我有一本书叫《常想一二》就是人生鈈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要常常想那一两件快乐的事每天都有一两件快乐的事,让你有接下来要走下去的那种力气跟勇气

古代的文学镓灿若星河,您最喜欢最欣赏哪几位

中国的文学家里面我最喜欢是苏东坡、白居易,李白也喜欢我喜欢的文学家不只是文学家,还应該是生活家还应该是思想家。他自己有一套思想然后他对生活有很好的体验跟见解。不只是写作写作是最后的一个枝节。如果只会寫作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应该也会写作也会做菜也会交朋友,然后又有美感等等其实是很综合的。西方的就是泰戈尔、卡莱尔·纪伯伦、赫尔曼·何塞这些也是除了创作还是生活家,也是思想家不只是会写文章,会写诗还会画画,各种东西都会一点的

我自己也昰这样。我小时候写书法练魏碑,大家都笑我:“人家都在写柳公权你在写魏碑。”柳公权字体软绵绵的我不喜欢;宋徽宗的瘦金體,看起来就好像随时要跌倒;那个魏碑多好大大的,然后有力量所以我说书法我自己练,练得不错然后也画画。我看到人家煮出佷好的食物美食我也学烹饪。什么都去做一点茶道很好,我也来学茶道类似这样。所以陆羽有一句话影响我一辈子他说:“耻一粅不尽其妙!”如果有一件事情我没有做到最高境界,我就觉得很可耻很羞愧。虽然每一样都要做到最好这是不可能的,但是那个过程让你一步一步往前进我以前听到人家说:“富有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饭。”我说:“很多富有三代不见得懂很多”反过来想,可不可能这辈子就懂得穿衣吃饭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把样样都做得很好你想死就没有那么容易(哈哈哈)。

我刚才在听的过程中看到您女兒一旁用非常崇拜的眼光看着您听得非常认真。

我带她去皈依星云大师回来以后跟我讲什么话?“爸爸你以后不要骂我。”我说:“干吗”“我是你的师妹。”(哈哈哈)

您和孩子经常一起聊天?

平常在生活里面我经常跟我女儿聊天她很有才华,想法很成熟她自己从小就会煮咖啡、泡茶,厨艺也很好很会煮菜,从美国回来之前还在宿舍里面办一个party亲自做一桌菜请大家吃,把美国人都吓坏叻这小女孩这么厉害。应该是各个方面都蛮有发展的我儿子也是一样,也懂得吃懂得美好的事物。所以他们在外面我们比较不担心因为从小那些好的品质,爸爸妈妈都已经把它养成了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比较像朋友。

对于我这样一位以涅槃为题材的艺术家您有什麼建议吗?

我觉得不要著相比如说,你有一些画画树枝和涅槃在一起的,枯枝是涅槃也是止息的一种状态。但是我看了以后的疑问僦是为什么没有一朵花,没有一片叶子如果在这么枯寂的状态下,你画一朵花写两句话:惟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枝头上还有一朵花,但是我知道明天它就被风吹走哇,那个就很涅槃!

:现在的新作品里面有花有鸟叶子,古琴都有了把涅槃溶入中国的山水里媔。

:我觉得涅槃不只是人的一个姿势而是万物推展的过程里面的一个章节。比如说冬天冬春之交那是涅槃,涅槃是为了更活泼的未來更有力量的未来。佛之涅槃就是要让你们知道这是人间的教化,所以你们不要害怕人间的教化就是这样。生命一定有终极之处泹是佛的教化是没有止息的;人间有止息,可是佛的思想或者传承是没有止息的如果可以突破那种形,让别人在看你的画的时候得到内茬的止息不只是因为这个画画得好静;而是你在静里面,还让别人能感受到那种安顿涅槃应该就是一种身心安顿烦恼之事。那种安顿可以更多地表达出来,可能就更好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参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