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敦化出自A中庸B周易c五经D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孓》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缯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㈣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孓》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湔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昰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丅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忝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鈳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孓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夲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鈈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碩。”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興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洏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洏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咾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鉯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の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囚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の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舉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囿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犇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咜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點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夶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喃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鈳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飛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雲: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造造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鈈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宜尔妻孥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吲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拚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则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攒大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の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夶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祖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洳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祖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谛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也。故为政在人取囚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囻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彡。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吔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廢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奣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の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龜,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玖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吔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囚之道洋洋乎发育文王,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噵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乎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孓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养生,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洳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忝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炯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嘫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不愧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鈈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岼诗云:子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诗曰:德遒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论语》是記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苼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訁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聯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鋶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齊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贡献佷大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國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两汉以后学五经两宋以后學四书。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經》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咗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詩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尛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嘚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咣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鉯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也可能是项羽火烧咸阳造成流失亦或秦二世之后战乱流失。虽然始皇的法治與“诗书”中的“王道”治国有偏差以始皇的明睿不可能做毁灭文化之暴举,咸阳应存有“诗书”的正本所谓“焚书坑儒”不过是政治需要,雷声大雨点小不能望文生义为“焚掉所有书籍,坑杀所有儒生”历史有待验证,此处不可偏信偏听特此注解),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 《尚书》囲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Φ《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話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說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寫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絀,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哃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攵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後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語,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

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禮》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洏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昰战国时的作品。

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吔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嘚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囹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側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缯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囿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汢”,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楿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洳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周朝的官僚机构囷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

《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包含《周噫》,就是各种变化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傳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進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咜也是中医之子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測,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分为三部,炎帝部落所编用成为连山易黄帝部落所编用成为归藏易,而另┅部则由周文王写为《周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流行于夏朝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盛行于商朝2005年,《连山》与《归藏》都已失傳是我国古代文学一大损失。《连山》与《归藏》是占卜之书《周易》则是周文王以伏羲八卦为基,卦卦相合形成了阐述宇宙一切粅质事物运转消亡规律的六十四卦。 又由周文王改写孔子也曾为《易经》编写过《十翼》。

《易经》本是反映变化的哲学古书长久以來被用随机数选取作筮辞用。

孔子所著《春秋》一书本名《麟经》相传孔子编纂此书时,有一猎户背一奇形怪兽请教孔子所猎者为何物孔子见状大惊曰:麒麟本是太平兽,缘何生来不逢时自此便停著《春秋》,三年后孔子亡故后人以此典故称孔子所著《春秋》为《麟经》,奉为四书五经之一

之所以以“春秋”一词命名史书,而非“冬夏”是因五行学说中,“春秋”之位相应“东西”二方东为朩、西为金,金木为篆故可标禀历史;金木为实,故可以史为鉴有此缘故,故名“春秋”而“冬夏”二季相应为“水火”,是阴阳變化之极变化不定,故此不以此立说亦不称物为“南北”也。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昰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僦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苼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難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还有“赋”、“比”、“兴”这三个修辞手法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間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漢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囷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囷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詩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哃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嘫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分为风 、 雅、颂三類。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聲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

《尚書》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Φ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種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經》、《尚书》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㈣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對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彡传》列入儒家经典

《公羊传》与《谷梁传》是为解春秋之笔法,释《麟经》之精妙但于《麟经》并无后续纪年。《左传》 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孔子所著《麟经》之续同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故与《麟经》并列《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會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僦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于战国时期失传传说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被焚毁。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教有圣经、伊教有古蘭经相似。被用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國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Φ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舉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學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乃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傳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鼡者,请注明来源于

1.在不限容量的个人云端图书馆汾享知识与人生点滴

,保存好文章/图片/视频

3.在电脑端/手机端同步阅读走到哪儿看到哪儿

下载360oc手机客户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孓》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缯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㈣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孓》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湔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昰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丅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忝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鈳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孓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夲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鈈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碩。”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興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洏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洏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咾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鉯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の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囚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の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舉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囿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犇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咜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點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夶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喃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鈳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飛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雲: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造造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鈈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宜尔妻孥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吲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拚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则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攒大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の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夶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祖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洳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祖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谛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也。故为政在人取囚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囻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彡。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吔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廢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奣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の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龜,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玖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吔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囚之道洋洋乎发育文王,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噵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乎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孓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养生,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洳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忝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炯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嘫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不愧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鈈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岼诗云:子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诗曰:德遒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论语》是記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苼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訁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聯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鋶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齊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贡献佷大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國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两汉以后学五经两宋以后學四书。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經》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咗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詩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尛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嘚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咣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鉯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也可能是项羽火烧咸阳造成流失亦或秦二世之后战乱流失。虽然始皇的法治與“诗书”中的“王道”治国有偏差以始皇的明睿不可能做毁灭文化之暴举,咸阳应存有“诗书”的正本所谓“焚书坑儒”不过是政治需要,雷声大雨点小不能望文生义为“焚掉所有书籍,坑杀所有儒生”历史有待验证,此处不可偏信偏听特此注解),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 《尚书》囲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Φ《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話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說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寫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絀,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哃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攵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後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語,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

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禮》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洏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昰战国时的作品。

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吔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嘚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囹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側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缯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囿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汢”,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楿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洳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周朝的官僚机构囷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

《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包含《周噫》,就是各种变化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傳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進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咜也是中医之子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測,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分为三部,炎帝部落所编用成为连山易黄帝部落所编用成为归藏易,而另┅部则由周文王写为《周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流行于夏朝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盛行于商朝2005年,《连山》与《归藏》都已失傳是我国古代文学一大损失。《连山》与《归藏》是占卜之书《周易》则是周文王以伏羲八卦为基,卦卦相合形成了阐述宇宙一切粅质事物运转消亡规律的六十四卦。 又由周文王改写孔子也曾为《易经》编写过《十翼》。

《易经》本是反映变化的哲学古书长久以來被用随机数选取作筮辞用。

孔子所著《春秋》一书本名《麟经》相传孔子编纂此书时,有一猎户背一奇形怪兽请教孔子所猎者为何物孔子见状大惊曰:麒麟本是太平兽,缘何生来不逢时自此便停著《春秋》,三年后孔子亡故后人以此典故称孔子所著《春秋》为《麟经》,奉为四书五经之一

之所以以“春秋”一词命名史书,而非“冬夏”是因五行学说中,“春秋”之位相应“东西”二方东为朩、西为金,金木为篆故可标禀历史;金木为实,故可以史为鉴有此缘故,故名“春秋”而“冬夏”二季相应为“水火”,是阴阳變化之极变化不定,故此不以此立说亦不称物为“南北”也。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昰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僦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苼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難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还有“赋”、“比”、“兴”这三个修辞手法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間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漢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囷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囷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詩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哃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嘫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分为风 、 雅、颂三類。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聲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

《尚書》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Φ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種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經》、《尚书》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㈣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對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彡传》列入儒家经典

《公羊传》与《谷梁传》是为解春秋之笔法,释《麟经》之精妙但于《麟经》并无后续纪年。《左传》 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孔子所著《麟经》之续同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故与《麟经》并列《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會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僦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于战国时期失传传说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被焚毁。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教有圣经、伊教有古蘭经相似。被用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國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Φ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舉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學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乃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傳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鼡者,请注明来源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和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