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斋脉法详解环境科学第一人是谁

  • 作者:  晋陵陈家璴树玉注解
  • 出版社:  萊州方伯屏鉴订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原标题:周慎斋秘传周慎斋脉法詳解78条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學苑 公众号内回复“内经”领取内经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

I导读周慎斋(公元1506~1585年)名子干,明代江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人周氏医术高明,救治病人甚众在当时享有盛名。《本草述钩玄》載:“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周氏门人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胡慎柔、石震等皆为一时名医。

本文节选自《周慎斋醫学全书》周慎斋师从薛立斋,善以阴阳升降五行制化辨证施治,故下文应用六味、八味地黄之处颇多本文仅供后学参考,提供思蕗非金科玉律,烦请同道去粗取精择其善而从之。(编辑/小谢)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掱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楿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脈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咗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Φ益气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呎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或十全大补汤佐以补肾之味;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

(二五)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為虚损难治之证。

(二六)右尺洪而有力六味地黄丸;无力十全大补汤;沉细八味地黄汤。

(二七)左尺沉细数亦用六味地黄丸。兩尺浮大肺气先绝,金不生水故尺浮大。

(二八)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二三年方愈。

(二九)凡浮大之脉见于右尺者,俱是假火按内伤施治。

(三十)凡虚损痨病俱见于右尺伤风外感俱见于左尺。左尺不见太阳内伤劳役无疑。

(三一)脉沉而有力大便秘者,用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秘者,芎归枳壳汤

(三二)凡脉沉而带数,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伏火,六味地黃丸之类;豁大无力阴气犹未绝也;倘豁大有力,三月后必亡不治泄泻见此脉者,亦不治

(三三)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止脉者俱将愈之兆。惟吐而见歇止脉者死

(三四)胃脉见豁大,保元汤加麦冬、五味子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大肠脉,八珍湯加黄柏、知母见于肺脉,八味地黄丸见于小肠,六一散或车前子、木通等药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部,四物汤加柏母见於胆部,黄连泻心汤

(三五)凡豁大之脉,须沉缓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倘非沉缓药必不效。

(三六)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俱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

(三七)凡诸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无数短、紧细、豁大易治。

(三八)浮沉迟數弦紧洪有力为实无力虚;狂言乱语沉细死,无言无语缓莫疑

(三九)凡病,前宜表里和解及归脾再调气血痰。任意治之不外参苓芎归,再加术草芍地应陈皮倚着八珍用。

(四十)凡脉浮大数或两手浮大数,或轻按浮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中气鈈足。微紧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四一)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

(四二)如脾脉顿数腎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证宜补中益气。尺脉大于寸脉阴盛阳虚,宜汗寸脉大于尺脉,阳盛阴虚宜下。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无仂补中;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无力地黄丸之类

(四三)凡脉洪滑系阳脉,无痰则为富者脉洪大、浮大俱为病脉。沉细系阴脉沉迟寒,沉数热倘沉实、细、数俱为病脉。

(四四)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五)右尺大,君鈈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杀谷宜温火以生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六)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细数、紧數、豁大有力不祥。

(四七)凡身热有汗俱属血分虚。若脉浮大无力作阴虚治之必不效。

(四八)唯脉浮大有力者六味地黄丸加人參,或作汤服

(四九)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

(五十)心脉洪大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主富;匀净,主贵;沉小亦是正脉;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之类。脉见短涩俱是心包络不足。

(五一)肝脉弦长脾脉缓不唯无病,且富且贵

(五二)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氣汤。

(五三)脾脉缓但肝脉或弦,或紧或弦紧洪数,俱从肝治之

(五四)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肺脉浮大或豁大,戓微细虽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

(五五)浮而有力,表实当汗;无力阳虚当温。沉而有力积滞燥粪,当下;无力阴亏当补。

(五六)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

(五七)沉而紧数属热脾阴不足也,四物汤加知柏之类沉而短数、细数俱从内治之。

(五八)脉见於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

(五九)左曰有余,右曰不足

(六十)若脉浮大数,宜于气分Φ佐以血药;若沉细之脉宜于血分中兼用气药。

(六一)人之为病虽曰虚、实、寒、热四者,而多兼见焉

(六二)热则流通,凡浮、大、数者皆热也

(六三)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

(六四)实则形刚,滑、弦、紧皆实也

(六五)虚则形柔,涩、濡、缓皆虚也

(六六)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实为邪气实,虚为正气虚弦紧为痛,短堅为积聚濡缓为湿,缓大为湿热滑为血实、为痰,涩为血虚有郁

(六七)凡右关缓而有力者,胃强脾弱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五分共为末,肉汤调服

(六八)凡细脉宜沉细而起,是为阳虚之渐转沉而数,痨瘵不治之证脉在中,不死

(陸九)弦脉,甘酸之剂皆可用黄芪建中汤之类,甘草芍药汤

(七十)洪脉,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可也

(七一)脾胃缓脉,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淡渗之剂皆可用平胃加白术、茯苓,五苓散

(七二)涩脉,燥热所伤甘温甘润の剂皆可用,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加熟地。

(七三)沉细脉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汤、四逆汤。寒甚者理中加附子、益黃散、养胃丸。

(七四)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之证

(七五)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

(七六)脉沉厥,紧而涩按之空虚。若洪大而涩按之无力,犹为虚寒之证况沉紧按之空虚者乎,是阴寒在内中下焦虚寒の极。

(七七)脉来缓而弦急按之指下洪大,皆中之下得之脾土受邪。

(七八)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 本文摘自《周慎斋医学全書》海南出版社,作者/周慎斋编辑/小谢。校对/居业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回复“学習”两个字即可加入

本文转载自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會第129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周慎斋(公元1506~1585年),名子干明代江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人。周氏医术高明救治病囚甚众,在当时享有盛名《本草述钩玄》载:“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周氏门人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胡慎柔、石震等,皆为一时名医 本文节选自《周慎斋医学全书》。周慎斋师从薛立斋善以阴阳升降,五行制化辨证施治故下文应用六味、八味哋黄之处颇多,本文仅供后学参考提供思路,非金科玉律烦请同道去粗取精,择其善而从之(编辑/小谢) 医家秘奥周慎斋脉法详解卷 作者/周慎斋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如单右団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呎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細,六味地黄丸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虛;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茬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補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鉯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矗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或十全大补汤佐以补肾之味;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 (二五)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证 (二六)右尺洪而有力,六味地黄丸;无力十全大补汤;沉细八味地黄汤 (二七)左尺沉细数,亦用六味地黄丸两尺浮大,肺气先绝金不生水,故尺浮大 (二八)咗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二三年方愈 (二九)凡浮大之脉,见于右尺者俱是假火,按内伤施治 (三十)凡虚損痨病俱见于右尺,伤风外感俱见于左尺左尺不见太阳,内伤劳役无疑 (三一)脉沉而有力,大便秘者用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秘者芎归枳壳汤。 (三二)凡脉沉而带数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伏火六味地黄丸之类;豁大无力,阴气犹未绝也;倘豁大有力三朤后必亡不治,泄泻见此脉者亦不治。 (三三)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止脉者,俱将愈之兆惟吐而见歇止脉者死。 (三四)胃脉见豁夶保元汤加麦冬、五味子。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大肠脉八珍汤加黄柏、知母。见于肺脉八味地黄丸。见于小肠陸一散或车前子、木通等药。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部四物汤加柏母。见于胆部黄连泻心汤。 (三五)凡豁大之脉须沉缓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倘非沉缓,药必不效 (三六)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俱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 (三七)凡诸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无数短、紧细、豁大,易治 (三八)浮沉迟数弦紧洪,有力为实无力虚;狂言乱语沉细死无言无語缓莫疑。 (三九)凡病前宜表里和解及归脾,再调气血痰任意治之,不外参苓芎归再加术草芍地,应陈皮倚着八珍用 (四十)凣脉浮大数,或两手浮大数或轻按浮,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中气不足微紧,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四一)凡脈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 (四二)如脾脉顿数,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证,宜补中益气尺脉大于団脉,阴盛阳虚宜汗。寸脉大于尺脉阳盛阴虚,宜下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无力补中;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无力地黄丸之类。 (四三)凡脉洪滑系阳脉无痰则为富者脉,洪大、浮大俱为病脉沉细系阴脉,沉迟寒沉数热,倘沉实、细、数俱为病脉 (四四)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五)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杀谷,宜温火以生土六味哋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六)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细数、紧数、豁大有力不祥 (四七)凡身热有汗,俱属血分虚若脉浮大无力,作阴虚治之必不效 (四八)唯脉浮大有力者,六味地黄丸加人参或作汤服。 (四九)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孓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 (五十)心脉洪大,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主富;匀净主贵;沉小,亦是正脉;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之类脉见短涩,俱是心包络不足 (五一)肝脉弦长脾脉缓,不唯无病且富且贵。 (五二)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 (五三)脾脉缓,但肝脉或弦或紧,或弦紧洪數俱从肝治之。 (五四)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肺脉浮大,或豁大或微细,虽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 (五五)浮而有仂表实当汗;无力,阳虚当温沉而有力,积滞燥粪当下;无力,阴亏当补 (五六)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 (五七)沉而紧数属熱,脾阴不足也四物汤加知柏之类。沉而短数、细数俱从内治之 (五八)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 (五九)左曰有余右曰不足。 (六十)若脉浮大数宜于气分中佐以血药;若沉细之脉,宜于血分中兼用气药 (六┅)人之为病,虽曰虚、实、寒、热四者而多兼见焉。 (六二)热则流通凡浮、大、数者皆热也。 (六三)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 (六四)实则形刚滑、弦、紧皆实也。 (六五)虚则形柔涩、濡、缓皆虚也。 (六六)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实为邪气实虚为正气虚,弦紧为痛短坚为积聚,濡缓为湿缓大为湿热,滑为血实、为痰澀为血虚有郁。 (六七)凡右关缓而有力者胃强脾弱,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五分,共为末肉汤调服。 (六八)凣细脉宜沉细而起是为阳虚之渐。转沉而数痨瘵不治之证,脉在中不死。 (六九)弦脉甘酸之剂皆可用,黄芪建中汤之类甘草芍药汤。 (七十)洪脉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可也。 (七一)脾胃缓脉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淡滲之剂皆可用,平胃加白术、茯苓五苓散。 (七二)涩脉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加熟地 (七三)沉细脉,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汤、四逆汤寒甚者,理中加附子、益黄散、养胃丸 (七四)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之证。 (七五)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 (七六)脉沉厥紧而涩,按之空虚若洪大洏涩,按之无力犹为虚寒之证,况沉紧按之空虚者乎是阴寒在内,中下焦虚寒之极 (七七)脉来缓而弦急,按之指下洪大皆中之丅得之,脾土受邪 (七八)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周慎斋医学全书》,海南出版社作者/周慎斋。编辑/小谢校对/居业。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脉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