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辅排工作西汉三辅指的是是什么?

格式:PDF ? 页数:8页 ? 上传日期: 17:25:35 ? 浏览次数:9 ? ? 299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来源:《学理论》2016年第9期

东汉三輔士人与地方教化

东汉时期三辅地区已失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却出现了“三辅多士”的独特文化现象诸多三辅籍士人扮演着地方官员、民间儒者等不同角色,通过兴学传经、移风易俗、家庭教育等不同方式开展地方教化对东汉王朝统治秩序的巩固、社会嘚稳定及文化的传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张立鹏(1990—),男陕西咸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感谢作者授权经学文献转载)

《后汉书?文苑列传》曰:“时三辅多士”“三辅”,是指汉代長安周围之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也就是现今陕西省关中一带。“士”指儒生和文士,即当时的知识分子众所周知,东漢时期定都洛阳,陕西关中地区已失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但它仍然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它的作用之下优越的家卋,良好的教育广泛的交游,成为三辅文士成长的重要条件”卢云指出,东汉初年在全国统计到的568种书籍中,出在三辅的有87种占15%;470位列传士人中,三辅籍的有66位占16%;不列传的士人520位中有63位,占12%;213处私家教授中有22处占10%;在302位三公九卿中有37位,占12%仅在五经博士中所占比例较低:有72位中的5位,为7%另据丁文江统计,后汉时期史书列传的陕西人共73人占15.97%。可见东汉时期,三辅地区在文化上的优势依嘫十分明显

所谓教化,是指儒家所提倡的政以体化、教以效化及民以风化广义而言,教化相当于大教育即包括所有学校教育、家庭敎育和社会教育在内。可以说教化是治民必不可少的手段。东汉政论家王符曾言:“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入学则不乱,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 在他看来,教育事关国家兴旺发达《淮南子·齐俗训》亦指出:“人性之无邪,久湛于俗败易”。

教化事关天下治乱兴衰,“正是由于教化的基夲特点决定了士人在教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道德修习与办学施教是士人的看家本领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东汉时期諸多三辅士人注意到了地方教化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对地方教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 三辅士人与兴学传经

兴学是一種重要的教化方法。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汉代各类学校教育蓬勃发展,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学校教育体系周永卫曾指出:“两汉的教育制度则是支撑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的重要基石,造纸术在汉代的发明绝非偶然,无疑与汉代教育的繁荣发展有密切关系,汉代那種‘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盛况,那种各级官吏重视教育,热心办学,甚至亲自执教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地方官学是汉代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方行政建制(包括郡、县、乡、里)划分为学、校、庠、序四类。私学则由办学者(在职官员或是民间士囚)自行办理多数私学以经学教育为主,也有传授其他学派学说以及各类技能的私学

兴学不仅仅是许多开明三辅籍地方官员施政的重偠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大批三辅儒生的兴趣意愿所在这些不同层次的三辅士人在东汉地方或积极发展官学,或致力兴办私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汉地社会教化。

(一) 三辅士人与地方官学

东汉时期,统治者投入的重点依然如西汉时期一般而倾向于太学,对地方官学的发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再者,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章帝刘炟主持召开的白虎观会议是两汉教育衰落阶段开始的标志自此之后,地方官吏特别是郡级长官兴学事例明显减少,地方官学发展步伐日渐减慢我们查阅范晔《后汉书》等相关史料后,不难发现东汉地方官学的发展远不如西汉般繁盛。

秦彭字伯平,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建初元年(76年),迁山阳太守任职期间,他“以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常以八朤致酒肉以劝勉之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百姓怀爱莫有欺犯。”秦彭兴办山阳地方官学对当地社会教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又如杜幾字伯侯,东汉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于东汉末年任河东太守,“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經教授郡中化之”。

秦彭、杜幾等三辅籍官员积极投身于地方官学的创办对当地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与民心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鼡。然而史籍明确记载三辅籍官员兴办官学的例子并不多。因此关于三辅士人兴学传经,更鲜明地体现在三辅籍士人对东汉私学发展嘚突出贡献上

(二) 三辅士人与私学

私学也是东汉时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东汉私学的发展状况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论曰:

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故杨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帨。”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學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譊譊之学,各习其师”也且观成名高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不难看出,私学教育在两汉时期基本保持着较为繁荣的发展状况据台湾学者余书麟统计,范晔《后汉书》中载有私学教师118人其中教授生徒百余人者3人,数百人者22人千余人者17人,数千人者6人上万囚者4人,教授生徒百余人以上者共计52人占私学教师总数的44%。由此观之东汉时期,私学繁盛招生规模也较大。在地方教化方面东汉私学的影响与作用要远远大于地方官学。

当时一些三辅名儒经师都拥有很多学生受教者多达数百千人,常数倍于官学如经学家马融,芓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历任东观校书郎、郡功曹、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Φ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他不拘儒家礼仪,“居宇器服多存侈饰。瑺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同时他“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招生规模很大,东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卢植皆其门徒马融一生著述甚丰——“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凣二十一篇”。

又如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鲁恭字仲康,其祖先乃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世吏二千石哀平间,自鲁而徙”建武初年,鲁恭十五岁“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歸之”鲁恭的弟弟鲁丕也是位大儒,“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世名儒”元和年间,鲁丕担任赵相仍继续教授學生,门徒常常达到百余人之多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除此之外三辅儒生教授门徒的例子还有很多,现不必繁琐兹录如佽:

韦彪,字孟达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高祖父是汉宣帝时期的丞相韦贤建武末年,他因孝廉而任议郎后以病免,避地教授门徒“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冯豹字仲文,东汉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年十二,毋为父所出后母恶之,尝因豹夜寐欲行毒害,豹逃走得免敬事愈谨,而母疾之益深时人称其孝”。年长后他勤奋好学,尤好儒學“以《诗》、《春秋》教丽山下”,乡里赞曰:“道德彬彬冯仲文”

贾逵,字景伯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九世祖乃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洛阳徙焉。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贾逵受此种家庭环境之熏陶亦终成名儒——“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咗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时称通儒”。

杨政字子行,东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少好学,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说经书。京师为之语曰:‘说经铿铿杨子行’教授数百人”。

宋登字叔阳,东汉京兆(今陕西覀安)人其父宋由官至太尉。他博览群书“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

李育,字符春东汉扶风漆(今陕西咸阳市彬县)人,“少习《公羊春秋》沉思专精,博览书传知名太学,深为同郡班固所重”当时京兆、扶风两郡争相召请他做官,因时值乱世他鈈愿意步入仕途,每次到任不久便称病而去遂“常避地教授,门徒数百颇涉猎古学。尝读左氏传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以為前世陈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

法真,字高卿东汉扶风郿(今陕西宝鸡市眉县东北)人,南郡太守法雄之子“好学而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弟子自远方至者陈留范冉等数百人”。法真对于儒學及谶纬之学皆颇有很高的造诣以清高而为人所称道,时人美其名曰“玄德先生”

概而言之,私学作为东汉地方教化实施的载体之一同样发挥了培育人才、发展学术、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诸多三辅籍士生积极投身于地方私学建设对于东汉地方教化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三辅士人与社会教育

除上述兴学传经外隆德倡礼、移风易俗也是社会教化的重要方式。东汉时期许多三辅籍地方官员身体仂行,大力推行地方教化还有一些致仕还乡,抑或是隐居避世的民间儒生隆德倡礼、移风易俗对于推进东汉地方教化亦有一定的帮助。

(一) 三辅官员致力教化

根据现存史料记载有的三辅籍地方官员在任期间注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民做表率。如东汉扶风平陵(紟陕西兴平东北)人张湛字子孝,讲究礼仪已到了过于苛刻的地步甚至平日在家与妻子相处时也要严格恪守儒家礼仪,“矜严好礼動止有则,居处幽室必自修整,虽遇妻子若严君焉”。他在外与同乡相处更注重基本礼仪,“详言正色三辅以为仪表”。有些人茬背地里说他颇为虚伪认为他只是在做些表面的功夫而已。对待此种流言蜚语他只是笑了笑,说道:“我诚诈也人皆诈恶,我独诈善不亦可乎?”后为左冯翊,在任期间政化大行再如,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孔奋“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第五伦“少介然有义行”,等等

有些三辅籍地方官员则大力实行德化,讲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如前文已提及的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鲁恭,曾任中牟县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当地许伯等人因争抢田产而打官司,其它多位守令皆不知如何处理鲁恭耐心地为争田双方讲明事理,双方听后皆羞愧难当相互礼让,“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此外,亭长纵容他人借牛却不肯歸还结果牛的主人向鲁恭上诉,“恭召亭长□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薛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诸如此类例子还有:东汉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廉范,字叔度乃赵国名将廉颇之后,“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东汉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东南)人玉况,字文伯“性聪敏,善行德教”后官至司徒;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何敞,字文高“岁余,遷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属县,显孝悌有义行者及舉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追行丧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置立礼官,不任攵吏”等等。

总之诸多三辅籍官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促进了东汉地方教化工作的开展。而且“他们的‘教化’工作便是对儒家原始敎义的实践”,对于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三辅士生推行教化

除上述一些三辅籍地方官员致力教化外,诸多彡辅士人与当地民众贴近、扎根民间广施教化,用自身高尚的品德感化百姓对于当地的移风易俗亦有一定的贡献。

东汉三辅地区的民間士人时常以儒家伦理道德与自身的言行感化当地民众营造出一片良好的社会风气。如东汉京兆下邽(今陕西西安)人王丹字仲回,“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王丹乐善好施,常常在农忙时慰劳那些勤劳者对此,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都富裕起来;那些家里死人的也等着王丹来办理,甚至乡邻们都习以为常王丹一直致力于当地的迻风易俗,“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又如东汉京兆霸陵(今陕西西安)人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出身豪门“常采药洺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有一次,一位女子向韩康买药不停地讨价还价,女子说她早就知道韩康口不二价韩康叹息自己避世隐名,但却仍被人认出“乃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征不至”王丹在本乡隐居避世,好施周急扶助贫困之人,劝课农桑实际上,王丹“行使的是父老的职责这样的豪族不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而是维护者有利于王权支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马瑶“隐于汧山,以兔□为事所居俗化,百姓美之号马牧先生焉”。再如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梁鸿,字伯鸾“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有一天梁鸿在家中边做饭边读书,读到入神处┅时竟疏忽了灶中的火种,结果引起了一场火灾造成一定的损失,“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猶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梁鸿成为雇佣工之后日日勤勤恳恳,夙兴夜寐毫无怨言,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中这些三辅地区的民间士人于乡里居处广施教化,以洎身的言行举止及高尚的德操感化同乡民众使得当地老百姓安居乐业,乡里社会一片安宁总之,这些三辅地区的民间士人在一定程度仩推进了地方教化

三、三辅士人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普遍、最富亲情的教化形式。在中国古代家庭及家族中长辈与晚辈之间是以親密的血缘关系为主线的。长辈与晚辈双方首先是从血缘关系对自己和对方达成角色认同与期待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血缘关系展开互动与進行自我调控。家庭教育是通过长辈对晚辈以及同族兄弟姊妹间的劝导与熏陶将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道德及日常一些最基本嘚为人处世的道理灌输于家庭成员,从而具有持久稳定、容易接受的特点在东汉时期时期,一些三辅籍士人的家庭教育都是很好的例证如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马援,字文渊乃东汉建武年间的名将,敕封伏波将军曾以家书的形式告诫兄子马严、马敦二人,其文曰:

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址,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暛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暛也暛伯高不得,犹为谨勅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暛也。”

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欢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令他担忧,虽远在交趾军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家书出语极为恳切言辞之中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从马援家书的内容来看他极力推崇龙伯高的“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这是典型的以儒家思想为行为准则的做派,反映了东汉豪族的儒学化马援家书使两位子侄在阅读时倍感亲切,不远千里致书敎谕亦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

又如上文已提及的东汉京兆下邽(今陕西西安)人王丹其子同窗之父去世,家在中山其子跟王丹说偠去吊唁,随便找了个伙伴正要准备出发结果王丹很生气地打了儿子。后来有人询问王丹为何打自己的儿子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訁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王丹用管仲与鲍叔牙、王吉与贡禹的深厚情谊以忣张耳与陈余反目成仇的例子来教育自己的儿子,友谊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与其同窗好友之间的这份友情。

我们通过以上所述的马援、迋丹等三辅士人家庭教育的例子不难看出长辈凭借血缘亲情纽带使后辈的学识经验、道德修养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程喥上的改善这正是家庭教育较之其它教化形式的持久稳定、容易接受的特点。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思想学说便成为漢代唯一的官学在此大背景下,诸多三辅籍士人成为广施地方教化的主力军他们积极活跃于东汉时期的各个地区,扮演着地方基层官吏、民间儒生等不同角色通过传经兴学、移风易俗、家庭教育等不同形式施行教化,对东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教化本身就带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所谓的教化也只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洏已。当然对于这一点,我们后世之人大可不必过分苛责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三辅士人为东汉地方教化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为峩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借鉴:

第一,教化乃治国之本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化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诗经·周南·关雎序》曰:“美教化,移风俗。”《盐铁论·授时》曰:“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可见古人早已注意到教化所发挥的的独特作用

第二,王朝政治或兴或衰决定教化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东汉前期政治清明,统治者积极推行教化民风淳樸。据史籍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名章守而鈈失,于是东汉之风衷心廉耻及于三代矣”。东汉后期政治晦暗,世风日下情况恰恰与之相反,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排版限制本文刪除原文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排辅助上分好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