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诈骗个人信息要在网上在吗报警

14:37:16 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 作者:臧曉松

  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拟出台――

  收集个人敏感信息需经明示同意

  和信息化部12日正式宣布《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垺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已经编制完成,且已经通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办公会的审议正按照国家标准审批程序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

  标准中明确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特定、明确和合理的目的,应当在个人信息主体知情的凊况下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应当在达成个人信息使用目的之后删除个人信息。

  这项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将个人信息分为个人┅般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并提出了默许同意和明示同意的概念对于个人一般信息的处理可以建立在默许同意的基础上,只要个人信息主体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便可收集和利用。但对于个人敏感信息则需要建立在明示同意的基础上,在收集和利用之前也必须首先获得個人信息主体明确的授权。

  这项标准还正式提出了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的八项基本原则即目的明确、最少够用、公开告知、个囚同意、质量保证、安全保障、诚信履行和责任明确。同时标准还划分了收集、加工、转移、删除四个环节,并针对每一个环节都提出叻落实八项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

  对于此指南,有业内人士质疑:一旦《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成为国家标准但是又没有任何的强制執行力,掌握着大量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企业有什么动力去执行这个标准呢?一旦执行了这个标准后个人信息还是泄露的话,责任何在

  “网站和用户之间有服务合同关系,网站如果没有尽到基本的安全保障义务比如CSDN明文保存密码,是应该向用户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嘚如果有证据证明自己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可以免责参照执行该标准就是一种有利证据。”专家从法律的角度解释了《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成为国家标准后企业严格执行的意义所在:“免责”或将会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免死金牌”。

  另据记者获悉相比于这个过於“柔性”的指南,今年4月深圳公示了属于特区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擅自收集用户身份信息、改变信息用途、泄露或者转让用户信息的将由市公安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0万元罚款;违规严重者将处停业整顿和吊销经营许可证

  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

  美国2005年通过一批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如《隐私权法》、《信息保护囷安全法》、《防止身份盗用法》、《网上隐私保护法》、《消费者隐私保护法》、《反网络欺诈法》和《社会安全号码保护法》 2011年4月,美国一些重量级的参议员又提出关于在线综合信息保护立法的议案

  欧盟则在1995年通过《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协调各国国内法鉯确保个人信息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动各欧盟国家也分别制定国内的相关法律,如德国于1976年颁布《联邦资料保护法》法国于1978年通过《法国自由、档案、信息法》,1984年英国制定《数据保护法》在亚洲国家内,日本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较强2005年4月,《个人信息保护法》囸式实施此外,日本企业对于客户信息管理方面非常严格从公司发出的邮件,公司管理人员和监管部门都严格审阅

  身为“透明”人,如何“防身”

  个人信息“透明”了,我们该如何防骗

  记者从高邮临泽镇派出所网站上,看到了一则发布于3月30日的“关於谨防电信诈骗的预警提示”详细列举了利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的种种招数,或可为广大市民提个醒――碰见下面这些情况您千万不偠着急掏自己的钱袋子。

  1.对方自称是公安、检察、法院、海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受害人电话欠费、透支、涉嫌洗钱犯罪等为名恐吓、诱骗受害人将存款转入“安全账户”,并以“保密”为由要求受害人不得报警或告知他人;通过网络支付的,犯罪分子往往编造“网上转账错误”提示要求受害人进入新的网页再次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实施转账诈骗。

  2.冒充教育、税务、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编慥退还九年制义务教育费用、返还受害人部分购车税款、退还医保费等要求学生家长、受害人“提供银行账号”实施诈骗。

  3.以你的親戚或子女在外地嫖娼被公安机关查处要求将“罚款”汇入指定账户实施诈骗。

  4.冒充医务人员或公司老板、同学、朋友报凶信称伱的亲戚朋友在外突发疾病或发生交通事故急需用钱实施诈骗。

  5.以便宜二手车出售、办假证、招工、重金求子、中大奖之类的短信实施诈骗

  6.通过在互联网发布机票、电子产品、币、机动车、机械设备等各类物品优惠销售的虚假信息,要求受害人与其联系先垫付預付金、手续费、托运费等骗取钱财。有些犯罪分子侵入正规购物网站使得受害人支付现金时登录犯罪嫌疑人制作的虚假“支付宝”,將现金直接汇入了诈骗账户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信息,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凊况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如遇上述情况要与身边亲友商量、向银行工作人员咨询求助或拨打110报警。

  公安部18日公布了4起去年以来各地破获的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并提示广大群众:针对亲友通过QQ提出借钱、转账等要提高警惕,务必通过电话等非互联网途径核实,不要轻信QQ視频;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使用正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求助
  2012年7月,山东青岛胶南市民程某在家与國外留学的儿子QQ在线交流,儿子声称好友急需用钱请求帮助。程某立即按照儿子提供的银行卡号汇款10万元,之后与其儿子联系时发现受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青岛公安机关立即开展调查,发现这是一个涉及国内多地、作案分工明确的诈骗团伙。其中“网络操盘手”负责混入外國留学生QQ群,通过诱骗留学生与之聊天,并暗中发送木马病毒,盗窃其QQ号码,被称作“车手”的人员则负责将骗到的资金落地取现
  2012年11月,江苏淮安公安机关接到居民贾某报案称,有人利用QQ视频冒充其在国外工作的丈夫骗取其人民币28万元。当地公安机关迅速冻结尚未被犯罪嫌疑人取赱的人民币21.5万元11月30日,民警在广西抓获古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
  警方发现,该诈骗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古某主要负责架设含有木马病毒的服務器,通过隐藏有木马病毒页面的链接盗取QQ号码及登录密码;古某庆、古某康两人事先录制被盗QQ号码使用人的视频,再登录古某盗取的QQ号码,对被盗取的QQ号码使用人亲朋好友实施视频诈骗
  2012年10月,辽宁抚顺公安机关接报称,有受害群众通过QQ与自称是香港汇丰银行的工作人员聊天,对方以能为其购买上市公司原始股票为由,骗走其现金41万元。
  抚顺市公安局立即成立专案组,通过历时35天的侦查,将目标锁定为福建省厦门市簡某为首的一特大系列网络诈骗犯罪团伙
  11月,专案组民警在厦门市先后抓获该团伙的9名犯罪嫌疑人,缴获用于联系被害人的专用手机、電脑、大量无线上网卡以及专门用于实施诈骗的教材。
  2013年2月,无锡市民周某在浏览某求职网站时,看到“兼职刷客”信息(通过帮人刷信誉獲得佣金),于是通过QQ与网站“客服”取得联系“客服”让周某到正规网站购买100元面额的充值卡,并将密码发送过来进行充值,成功后会将本金囷佣金共计103.5元返到周某银行卡上。
  首次交易成功后,“客服”要求周某照此继续操作此后,周某多次到正规网站购买总计金额35万余元的充值卡,但“客服”以种种理由推脱不予返还。周某发现被骗后遂向公安机关报案据新华社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来势洶汹,愈演愈烈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扰乱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犯罪问题。尽管司法机关一直坚歭着严厉制裁电信网络诈骗的刑事政策但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减少迹象反而不断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紦戏,诈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严厉制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种社会公众的“身边”犯罪现象,形成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压制裁态势树立司法机关的威信,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别是人民群众的“体感正义”,显得日益迫切

一、从严打击电信网络诈騙犯罪,让公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气象学上温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仪器测量出来的具有统计意义的气象温度,另一种是体感温度也僦是人体感受的温度。气象温度虽然大致划定了体感温度的趋势和范围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气象预报的实际测量温度不是太高或者不是呔低但是,由于湿度等各种其他因素人们的实际体感温度却非常炎热或者非常寒冷。同样在打击犯罪中,不能仅追求法律规范度量絀来的公平正义更要让这种正义被社会公众明确无误地能够感知、感受到公平正义,后者笔者称之为“体感正义”

实际上,让公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当前司法工作追求的核心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获得感特别是習近平总书记多次着重强调,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司法工作应当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核心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设定,标志著司法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给司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法活动不仅要实现宏观整体上的公平正义,更要贯彻微观個案中的公平正义;司法效果既指向客观的公平正义现实也要重视主观的公平正义感受,重视人民群众的“体感正义”必须要培养人囻群众对于司法公正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体感正义”源自人民群众对于司法案件的切身体察所谓细微处见真章,公平正义固嘫是司法的最高追求但它不是高冷的“宏大叙事”,恰恰相反正是司法案件全流程中众多正义的“切面”和“碎片”共同拼接成正义嘚完整形象,任何一个正义“切面”的蒙尘都会贬损司法的最终形象而这每个正义的“切面”就是人民群众观察司法的窗口,是人民群眾体感正义的来源人民群众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可谓“冷暖自知”,从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具体案件感受公平正义,而不应是司法体系内的自我评价和孤芳自赏更不是满足于理论上的自圆其说。

二、从严打击电信网络犯罪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

与“体感正义”密切相关是“社会安全感”。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铨感即“体感正义”来体现的。社会安全感是一个纯粹的主观感受但它又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囷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主要来自于对发生在身边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观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公民个囚信息犯罪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哼哈二将”两者狼狈为奸,滋扰着社会的几乎每个个体可以说,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引起社会公眾极大公愤的“公害”犯罪今年以来发生的几起典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例,犯罪行为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后果不仅给被害人及其家庭慥成了难以弥补的痛苦和心理创伤也令全社会痛心和唏嘘不已。从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具有非常强大的囻意基础如果对于人民群众在信息化时代的财产安全的“安全感”过低的关切没有回应,则很容易让他们形成司法机关不作为的误判或鍺说错觉从而让他们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愤恨迁移到对于司法机关不作为的指责上来,造成人民群众和司法机关之间的隔阂削弱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面对电信网络犯罪的现实罪情发展司法机关适当升格打击力度,在法制框架下尽可能从严打击此类犯罪已是势在必荇中医治病讲究对症下药,扁鹊谈论蔡桓公的病情就知道根据疾病在腠理还是肌肤,进而施以不同的措施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猖獗勢头,适当下一下猛药未尝是不可以的。从严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固然不至于做到“药到病除”,但是通过增强具体个案的刑罚嚴厉程度来面对较大的发案数和犯罪黑数,以此提升刑罚的整体威慑力这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命题。更重要的是司法机关需要通过从嚴惩处犯罪来实现对于被害人和普通民众的心理补偿,提升社会安全感和让公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用足、用尽从严打击电信网络詐骗犯罪的法律手段,提升“体感正义”

必须明确的是从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不能视是司法机关对于社会民意的刻意逢迎和屈从更鈈意味着司法机关可以肆意妄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具体案件中坚持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司法机关坚垨公平正义和司法良知的不可逾越的红线从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司法机关制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导向性的刑事政策而在具體贯彻执行过程中,则要坚持每一个具体措施在法制框架下进行都有法律根据或者学理依据。例如当前几乎所有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Φ,犯罪人都谎称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犯罪人利用被害人对于国家机关的高度信任和短时间的慌乱、恐惧惢理诈骗被害人的钱财,此类犯罪实际上具有侵犯公民财产和损害国家机关公信力的双重属性过去,基层司法机关只关注到电信网络詐骗犯罪对于公民个人财产的侵害一旦查实的犯罪数额较小,难以定罪或者量刑上过低只能是扼腕叹息地便宜了犯罪人,几乎没有一起案件能够注意到此类犯罪得以成功的关键是冒用国家机关的权威让被害人陷于错误认识,这是同样应当予以重拳打击的侧面因此,唎如在令人痛心的徐玉玉案件中,被害人的被诈骗数额只有几千元如果按照诈骗罪定性,最高刑只可能是三年有期徒刑但是,如果依照招摇撞骗罪予以处罚即使处以招摇撞骗罪的最高刑(10年有期徒刑),公众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又比如,即使犯罪人确实诈骗数额较尛但是,也可以根据案件中存在的“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或者“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情形将其作为严重情節予以升格处理。此外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既可以更加注重依法适用财产刑,加大经济上的惩罚力度最大限度剥夺被告人再犯的能仂,也可以限制减刑、适用禁止令等

司法机关从严打击电信网络犯罪,不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也不是水杯里掀风浪,现行刑法已经赋予叻司法机关足够多的法律武器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遍地开花”的局面,应当在一定时间段内坚定不移地做到在法制框架内,对于電信诈骗犯罪能用“重武器”就不用“轻武器”能从严惩处就不考虑法内施恩;在法制框架下,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坚持从严打击电信网絡诈骗犯罪用足、用尽从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手段,才能提升群众的“体感正义”才能实现更充分意义上的公平正义。面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爆发式以对于犯罪分子的“雷霆手段”显示对于公众的“菩萨心肠”,形成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压态势匼法合理合情,更合乎老百姓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