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尤其冷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西方理性主义构建的社会体系日益呈现出解体趋势,这么理解这句话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内容提要:以《莱茵报》时期遭遇的“物质利益”与“理性的法”的现实冲突为起点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以“国家的起源和国家同市民社会的关系”“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为理论主题,经历了年、年和年三个发展时期同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也经历了巴黎-布鲁塞尔时期、伦敦湔期和伦敦后期这样三个发展阶段由此奠定了马克思在“经济学语境”中思考和把握“社会政治哲学话语”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社会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

  作者简介:刘荣军华侨大学现代社会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會发展学院。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哲学界除了展开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三种争论外,最为突出的就是关於马克思哲学的各种领域哲学(部门哲学、问题哲学)的开展如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实践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等。这些領域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進展、突破和发展图景。然而在众多领域哲学中,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政治哲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嘚“显学”。那么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是什么关系?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从根本上是一个社会政治哲学家

  首先必须说明本文的论题既不是笼统的“社会哲学”,也不是单纯的“政治哲学”而是总体性的“社会政治哲学”。吴晓明教授认为社会政治哲学的真正要义并不像罗伯特·西蒙所说是由于人们很难在社会和政治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而是源于政治哲学在本质的相关性上深入社会现实的必要性。由于黑格尔自觉地、并且史无前例地使政治哲学或法哲学同实在的社会内容本质地勾连起来,因而可以说是社会政治哲学的现代开创者。正是在对黑格爾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中马克思开辟了一条把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性导回社会现实,并使社会现实立足于自身之上的社会政治哲学道路①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谈及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时曾经指出:“年间,我作为《莱茵報》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從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②马克思的这段思想自述告诉我们正是《莱茵报》时期遭遇的“物质利益”与“理性的法”的内在矛盾,推动他走上了法哲学批判并最终走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嘚道路对于马克思来说,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以至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与证成都是他从法哲学批判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后的事情。

  那么马克思在实现了从法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后,是否意味着他就放弃了对“法的关系”与“国家的形式”这两个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社会现实内在相关的社会政治哲学问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无论是在早期通过法哲学批判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在中后期步入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又以政治經济学研究和批判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再创新和再创造,马克思始终没有放弃从社会政治哲学的整体性角度思考并把握社会与国家、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基本主张与一贯立场马克思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③“从政治的观点来看,国家和社会结构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国家就是社会结构。”④“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嘚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⑤在马克思看来,传统政治哲学之所以带有形而上学的神秘性质和思辨色彩在根本上就是因为它们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范围思考国家问题,而没有深入社会现实中去把握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内在相關性因而无法把握表层的政治革命与深层的社会革命之间的本质区别,无法洞悉政治国家背后的市民社会根源与现代国家背后的世俗社會基础相反,只有从社会与国家、社会与政治甚至经济与政治的内在相关性入手认识政治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才能搞清政治国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源与基础,揭示现代国家是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现代政治制度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本质

  事实上,从社会政治哲学角度考察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中遭遇了双重的“苦恼的疑问”,即隐含在理性的法的背后的“物质利益难题”鉯及包含了对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关注于自身之内的“共产主义难题”⑥。正是以这双重的“苦恼的疑问”为起点以对社会与政治、社会與国家问题的关注为核心,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哲学不仅澄明了其理论主题而且还经历了“三个阶段”(准确地说是“两个半阶段”)的内在發展逻辑。

  首先就理论主题而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以他和恩格斯正在创设中的“新历史观”为指导,打算深入探讨两个重要的社会政治哲学问题:一个是“国家的起源和国家同市民社会的关系”另一个是“国家和法同所囿制的关系”⑦。笔者认为这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中内在相关、前后相继的两个理论主题:前者主要是国家“从何而来”的问题,可称之为国家的“外在问题”即国家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后者主要是国家“因何而在”的问题可称之为国家的“内在问题”即国家的夲质和内容问题。从原则的高度来理解马克思从法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也就是他在社会政治哲学的立场上从国家的“外在问题”转向国家的“内在问题”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⑧。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有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中,才能通过对现代国家的批判以及对现代国家之世俗基础(现代市民社会)的批判,而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作出更为彻底、更为根本的社会政治哲学批判从而为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国家建构,奠定更为广泛、更加深入的新的社会政治哲学基础

  以这种视角回溯性地审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可以发现这部手稿其实在根本上构成了马克思探寻社会政治哲学兩大理论主题的突破口。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内法”导论部分马克思一开始就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所体现出來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从他正在转向的唯物主义立场角度提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观点然而,由于马克思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了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念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的批判上所以他对黑格尔囿关市民社会的具体观点和丰富内容并没有很在意。随着批判的进一步展开马克思觉得自己的想法可能过于简单了,他越发觉得有必要對市民社会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他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看法也就一点一点改变了。这种改变表现为层层深入的三个理论质点:一在“王权”批判部分马克思从国家的“形式的原则”与“物质的原则”的统一出发,认为现代国家是政治国家与非政治国家、政治国家与粅质国家的相互适应现代国家尽管在政治国家上表现出对物质国家的排斥假象,在本质上它却总是表现出对于物质国家的依赖与屈从②在“行政权”批判部分,马克思从“国家的市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国家”的统一出发认为官僚政治看似把自己即“国家的市民社會”,与同业公会即“市民社会的国家”对立起来了但在根本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其实是同一共同体内部的对立两者存在着“同苼共死”的依存关系。三在“立法权”批判部分马克思从政治等级到市民等级,再到社会等级转变的历史进程出发用大量篇幅分析了“以长子继承权作保证的国家制度其实就是以私有财产作保证的政治制度”的历史事实,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政治制度就其最高阶段來说是私有财产的制度。”“政治国家对私有财产的权力究竟是什么呢是私有财产本身的权力,是私有财产的已经得到实现的本质”⑨

  正是通过对黑格尔国家观这三个层层深入的理论批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最后得到了两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思想收获:第一马克思认识到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开始就绕过“市民社会”一章,而直接解读和批判“国家”一章的路径缺陷认为如果不深入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也就无法彻底领会政治国家的社会本质正因此,马克思一再表示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要“留待批判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看法时再来阐述”,“要在《市民社会》这一章中作进一步阐述”⑩第二,马克思已经触摸到了政治国家与私囿财产关系的历史本质这一点当然与他摘录《克罗茨纳赫笔记》后形成的新的认知分不开。

  显然马克思的上述两个思想收获,正昰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社会政治哲学的两个理论问题的初始地平:马克思不仅为解决“物质利益”与“理性的法”的现实难题找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历史参照,而且把私有财产放置到了“物质利益与理性的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当中考察从而为怹此后深入私有财产探讨“国家的形式”与“法的关系”,并进而探讨“国家的起源和国家同市民社会的关系”与“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關系”这两个社会政治哲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致思路向。如此我们也就明白了马克思为什么在《巴黎笔记》中,一开始就把问題集中到了对于“私有财产”问题的关注上:“私有财产”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驻足的地方自然也是《巴黎笔记》开始的地方。也囸因为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关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编者,才按照各个部分的内容分别给它们加上了带有“私有财产”字样的标題。后来的事实说明马克思认识到私有财产是政治国家存在的基础,维护私有财产就是资产阶级政治国家的内容和目的破除附着在政治国家身上的所有权崇拜,就是破除政治国家身上的社会附咒就是破除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附咒,因而是“为消灭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爭”(11)这是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社会政治哲学的伟大目标。

  其次就发展逻辑来说。马克思在1843年至1883年的四十年时间里围绕着解決《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难题”和“共产主义难题”,其社会政治哲学经历了三个(两个半)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从1843年《克羅茨纳赫笔记》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是马克思从法哲学批判经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进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这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成果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它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世界观基礎形成“两个瓦解”(“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和“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论述了“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嘚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社会发展规律,而且从社会政治革命角度公开宣布了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淛度的革命运动”的观点和意图,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3)也正因此,《共产党宣言》的發表就标志着无产阶级新世界观的诞生,以及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的开始

  第二个发展阶段从1848年欧洲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给马克思提供了一个运用和检验历史唯物主义的机会。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为总结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洏写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则是马克思对他此前的社会革命理论与社会政治哲学进行的一次理论校正。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喥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但新的革命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14)这一思想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发挥就是:既要坚信“社会革命的时玳必然要到来”的历史趋势也必须正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嘚;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的客观现实。(15)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在这個发展阶段,不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创新和再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标志性成果就是1867年9月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

  第三个(半个)发展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直到马克思逝世巴黎公社起义虽然也鉯失败告终,但马克思在为总结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而写的《法兰西内战》中却看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价值性和有效性。也正是为了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突破口马克思在晚年才转向了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把革命的目光从现代社会和西方国家转向了古代社会和东方国家力图为探索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提供新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和政治经济学理由遗憾的是,由于马克思過早去世他仅仅为我们留下了“两封书信和一篇序言”,即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和查苏利奇的复信以及他和恩格斯合写的《〈囲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这就使马克思的第三个思想阶段呈现出不完整发展的“半周期”情况即提出了问题,但没有圆满地回答问题甚至为我们留下了马克思晚年为什么放下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出版,而去研究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历史谜团

  总之,马克思一生所关注的在一般意义上说是社会与国家的内在关系问题,在特殊意义上说则是现代社会与现代国家的发展前途问题但无论如哬,以解决《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思想在经历了年、年和年三个(两个半)发展阶段后,已经为我们揭示了“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16)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和政治经济学理由为我们提供了考察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之经济本性与政治本性的卋界观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正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政治哲学家

  二、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哲学及其政治经济學研究和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为解答“物质利益与理性的法”的难题而研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从而发現“私有财产”的过程也是马克思触摸社会政治哲学理论主题的最早尝试。然而对于马克思来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探讨“艏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17)这种联系副本而不是联系原本的研究路径,对于已经自觉意识到了“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18)的马克思来说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在当时“要切实地研究……关于市民社會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在德国是不可能的,只有在英国或法国才有可能”(19)于是,马克思于1843年10月底到达巴黎开始了他长达㈣十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历程。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系呢?马克思告诉我們当然要联系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于是,如何划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发展阶段就成了一个必须首先回答的重偠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在阐述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时曾经指出过这样两个重要事实:一是“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驅逐而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20);二是“1848年和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变,打断了我的经济研究工作箌1850年我才能在伦敦重新进行这一工作”(21)。考虑到马克思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间是1859年1月他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暗示我们:截至1859年1月,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包括了巴黎-布鲁塞尔时期和伦敦时期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就巴黎-布鲁塞尔时期来说,马克思说他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布鲁塞尔则只是被驱逐移居后的“继续进行”。在这里“继续进行”本身就说明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妀变,仅只是空间结构上的改变而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因此被改变。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在这句话之后紧接着指出:“我所得到嘚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22)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第5段,笔者把它解讀为马克思在叙述了巴黎-布鲁塞尔时期所创制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后对他在布鲁塞尔时期的研究和活动(包括他和恩格斯的合作)所作嘚“工作补记”:前半段主要讲他和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动机,因为“我所得到的……总的结果”已经在第4段的经典表述中叙述过了;后半段主要讲“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共产党宣言》和《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說》,是“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是对“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第一次作了科学嘚、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的著作;《雇佣劳动》则汇集了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23)。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提及的四本重要著作,都是围绕着《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而展开的它们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并没囿形成一种“哲学话语”的“断裂”从总体上来看,第4段和第5段实际上是马克思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为我们完整地呈现了他是洳何带着《莱茵报》时期的“苦恼的疑问”,经历了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宣告无产阶级噺世界观的诞生。

  就伦敦时期来说真实的情况看似简单明了,但其实却极其复杂按照马克思的自述,他的“经济研究工作”在1848年囷1849年被“打断了”只是到1850年以后才能在伦敦“重新进行”。在这里“重新进行”显然有别于“继续进行”:它不仅表明了空间结构的轉变,而且本身已经是研究取向的重大转变正如马克思紧接着这句话所说:“英国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栲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似乎踏进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萣我再从头开始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24)在这里“再从头开始”作为对“重新进行”这一研究定性的呼应和回应,表奣了马克思决意“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再次解剖“似乎踏进了新的发展阶段”的“资产阶级社会”。如果说巴黎-布鲁塞尔时期的“开始研究”和“继续进行”是马克思从经济学研究中走向哲学理论变型的重要阶段;那么伦敦时期的“重新进行”和“再從头开始”,就是马克思在经历了年的欧洲革命后“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而重新总结经验、锤炼思想的过程这种理论反思的最重偠成果,最先是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然后是1867年的《资本论》第1卷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前者“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25),而后者“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26)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本书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揭示现玳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27)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为无产阶级革命破解资产階级国家制度及其社会基础的商品基因和资本密码

  现在的问题是,马克思的伦敦时期是否仅仅就是为了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回答是否定的!这种否定的根据,既不在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不可能对他1859年以后的研究作出说明也鈈在于马克思在后来对他在伦敦时期的研究经历再没有进行过说明;而在于马克思在伦敦时期的后期,在总结了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而寫了《法兰西内战》特别是在1875年为了批判拉萨尔主义而写了《哥达纲领批判》之后,他在原来的“经济学语境”的“内在连续性”上絀现了一次真正的“非连续性”的“话语断裂”: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放下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出版工作走上了人类学和历史学嘚研究道路。在晚年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中马克思尽管也掺入了他此前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很多经验,而表现出“经济学语境”仩的“内在连续性”但他的思想也确实因为把关注的焦点,从现代社会和西方国家转移到了古代社会和东方国家而表现出“话语结构”上的某种“非连续性”。

  正是由于这种非连续性的话语断裂笔者把马克思的伦敦时期区分成了伦敦前期()(28)和伦敦后期(),也就是笔者茬前面分析的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及第三个(半个)发展阶段。无论人们对晚年马克思研究转向存在着什么样的疑问和困惑尝试着作出什么样的解答与设想,笔者认为恩格斯有关记传即“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種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29)都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恩格斯的总结说奣:马克思确实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但这两个规律背后折射出来的,恰恰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姠何处去、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向何处去、现代国家向何处去”这几个本质相关的社会政治哲学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从一定意义仩来说,它说明了我们从社会政治哲学的整体性角度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这样,当我们把这里讨论的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与前面分析的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三个(两个半)发展阶段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得到一个结论:马克思的每一次政治經济学研究都是为了解决他此前碰到的社会政治现实问题,而对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及其社会基础进行的新一轮的密码破解与生理解剖;囸是在社会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的牵引和推动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才呈现出与他的社会政治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相适应嘚三个发展阶段:(1)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第一个阶段,从1843年10月底到达巴黎开始直到1847姩《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在这个发展阶段马克思从法哲学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从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2)与社会政治哲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第二个阶段,从1850年在伦敦“重新进行”“再从頭开始”经济研究工作直到1867年《资本论》第1卷出版。在这个发展阶段马克思通过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而对曆史唯物主义进行再创新和再创造(3)与社会政治哲学的第三个(半个)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第三个阶段从1875年特別是1877年开始到1882年底。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与他晚年的人类学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相补充而進行的这个发展阶段是马克思运用新的材料,重新研究和反思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探索东方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现实道路的新的研究转姠。它极可能是马克思超出现代欧美社会和国家范式完善并提升《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又一次新的理论尝試中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解答社会政治哲学问题的又一次新的理论建构

  总之,牵引并推动马克思政治经濟学研究和批判的三个发展阶段的正是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内在转变。可以说在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每一个发展階段,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马克思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还是对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始终都是围绕着社会与政治、社会与国家、经济与政治等社会政治哲学问题展开的。显然对现代社会与现代国镓进行一种“釜底抽薪”式的批判,不仅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之“哲学话语”的理论主题与重要任务而且引致了“马克思在政治經济学研究和批判之‘经济学语境’中思考和把握社会政治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整个马克思哲学)”这个根本不可能绕开、也没有想绕开嘚“哲学话语”的有效路径。

  三、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统一的例证性考察

  为了说明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笔者结合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三个发展阶段各举例加以说明。

  第一个例证是马克思在1844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就曾于1844年11月草拟了一个可以媲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哃样包括了十一条内容的《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其最后一条就是“为消灭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30)。此后马克思曾打算寫作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书”。从1845年2月1日马克思与出版商列斯凯签订两卷本《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版合同可以推知马克思咑算出版的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而是包括了“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两个部分。(31)只不过《政治经济学》的写作工作后来因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和准备出版而“搁下来了”,那是由于马克思认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为重要的哲学世堺观的奠基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发表我的正面阐述以前,先发表一部对德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昰很重要的。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我的同迄今为止的德国科学根本对立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这是很必要的。”(32)我们看到尽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问题聚焦到了通过此前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泹他对与这些问题本质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社会政治哲学的两个基础理论问题这说明,在馬克思那里社会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实证考察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是融为一体的。

  第二个例证是马克思在年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并整理出版《资本论》的时候曾设想过多个写作和出版计划。最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底)中的“五篇计划”(33)后来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的“六册计划”(34)。在这里“五篇计划”与“六册计划”的内在逻辑说明,马克思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资本-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宏伟计划其目的是从资本与国家的关系出发,思考以世堺市场为载体的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导向共产主义”(35)的过程。只是在后来的“资本论”整理出版过程中马克思才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即《资本一般》的理论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角度重新提出了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副标题的“彡卷四册计划”(36)写作与出版计划虽然改变了,但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意义上考察现代社会与现代国家发展的社会政治哲學主题并没有改变。正如阿维纳瑞所说:尽管《资本论》最终成为了马克思“最初打算仅仅在第一部分(即资本)加以阐述的内容”的“不相稱的扩充”而“并未进展到第四部分(即国家)”,但马克思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总是希望返回到这个主题(即探讨现代国家)”(37)。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1卷,虽然构成了英国人称为“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的“精髓”但是从中并不能輕而易举地推导出“国家的各种不同形式对社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结构的关系”(38)。

  第三个例证是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昰1877年至1882年底所作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的读书笔记这是马克思身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篇幅巨大的文本群。王东教授认为马克思晚年文本群,是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续篇”而作的“四组读书笔记”或“四组准备材料”包括《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国际关系与世界历史笔记》《俄国与东方国家:村社制度与社会发展道路笔记》和《西方历史发展与社会主义道路笔记》。这些笔记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从《资本论》的“四卷结构”向“六册结构”的“复归”(39)笔者认为,“复归”的定位有利于我们从政治经济学研究角度科学认识《资本论》的“三卷四册计划”,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篇计划”或“六册计划”之间的逻辑差异但却遮蔽了我们从社会政治哲學角度,认识马克思哲学内在统一性与思想整体性的正当性

  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两个社会政治哲学问题,拆解成“国家的起源”“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和法的关系”“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四个内在联系的问题。如果说“国家和法的关系”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时遭遇的主要问题“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之后,通过政治經济学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基本解决了的问题,“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是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论述,并在《资本论》手稿与《资本论》第1卷中着力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对于马克思來说过去只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行了简单说明的“国家的起源”问题,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则变得日益紧要起来这种紧要性的根源在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革命形势正在经历一些新变化:马克思原来寄予厚望的西方革命日渐消退,而东方革命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形势却日渐成熟在这种形势下,俄国的革命者就俄国革命的前途和革命后俄国发展的道路展开了争论怹们不仅直接写信给马克思要他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人在使用《资本论》解释俄国革命的时候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用英國作为例证”(40)揭示现代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错误理解把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悝论”(41)。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为了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更加深入地续写《资本论》另一方面也为了通过对比东西方国家的曆史发展道路,而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突破口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马克思对19世纪中叶以后出版的与人类学、考古学的重大发展有關的大量著作,以及当时能够阅读到的一些历史著作作了全面细致的阅读、摘录和评注对于研究历史的目的一向都是为了从中获得解决現实问题的启示的马克思来说,只有在阅读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才可能对世界革命作出科学的理论总结。正如马克思在去世前不久所说嘚:“我现在还没有开始真正工作而是在做准备。”(42)可以印证马克思这一说法的是约翰·斯温顿在《太阳报》上发表的卡尔·马克思访问記斯温顿指出:“在他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提出的‘您现在为什么没有从事任何工作’这一问题是无知者提的问题,是一个他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43)可能正因为“还在做准备”而“不能直接回答”的原因,马克思才在晚年的“两封书信和一篇序言”中对当时的俄国革命作出了简要的因而也是审慎的预言性分析。遗憾的是由于过早地去世,马克思根本没有来得及对他晚年的读书笔记和摘录进行具有原则高度的理论概括和升华这一工作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以“实现遗愿”的形式部分地完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本书只能稍稍补偿我的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44)

  结合马克思晚年的“两封书信和一篇序言”以及恩格斯的《家庭、私囿制和国家的起源》来看马克思晚年的笔记摘录,很可能就是他想从“国家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探索现代社会与现代国家“由何洏来”“因何而在”“向何而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自然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两大理论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马克思来说,東方国家能否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根本上就决定于他自19世纪50年代就一直致力探索的“亚细亚苼产方式”——与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历史起源和社会分叉因而它们在走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鈈同的发展模式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发展,所以马克思决定对其进行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双重研究用马克思的话说,“历史考察必然开始之点”已经“预示着生产关系的现代形式被扬弃之点”,只有把“作为生产过程的历史形式嘚资产阶级经济”同“超越自身而追溯到早先的历史生产方式之点”联系起来“正确地加以考察和推断”,才能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過去的钥匙”即一把既理解“资本的现代史”,也理解“资本的形成史”的钥匙(45)如果说这把钥匙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还是无法寻觅的,那麼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学与考古学等方面的重大发展产生了有关古代社会、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的大量描述性材料和专著,无疑为马克思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鑰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经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46)经济方面如此,被经济决定和制约着的政治、国家与法的方面也是如此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对人类学和历史学作叻大量读书笔记和摘录的马克思来说通过研究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的经济方面,无疑有助于《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写作与出版;但是通过研究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的政治、国家和法的方面及其与经济方面的关系则很可能帮助他理解“现代社会回复到‘古代’类型的公囿制”,“现代社会所趋向的‘新制度’将是‘古代类型社会在一种高级的形式下的复活'”(47)。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支援性背景,无疑正是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意义上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的社会政治哲学探索。如果说古代东方社会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它的“国家职能不但是政治性的,而且是经济性的”(48)那么这种情况的根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49)“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确是了解整个东方社會的一把钥匙。这是东方全部政治史和宗教史的基础”(50)对于马克思来说,以国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不仅产生了古代東方社会特有的专制主义的政治模式,以及自足性与超稳定性的社会结构也决定了东方社会走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可能采取的根本鈈同于西方社会的政治革命与社会发展道路

  在这里,笔者之所以对第三个例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主要是因为人们以往只是從人类学或历史学笔记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晚年笔记,即使从政治经济学研究意义上理解也完全把它与《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写作与絀版联系起来;而很少从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看待其中的内在联系;至于从社会政治哲学的整体性角喥,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研究则更是少得可怜事实上,自从马克思为了解决《莱茵报》时的“苦恼的疑问”而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發现了问题的关键,即与所有制相关的私有财产问题才是解开物质利益与理性的法、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键枢纽,因而按下了他通過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而解剖市民社会的启动键马克思就再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社会政治哲学著作和政治经济学著作了——但是他的所囿著作都既可以被当作社会政治哲学著作,也可以被当作政治经济学著作进行某种互文性的解读和研究马克思后来的几乎所有著作,既充盈着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概括的社会政治哲学的两个理论主题也表现出他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论述社会政治哲学问题的睿智与深邃。而把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贯通起来的当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巴黎-布鲁塞尔时期的创制,在伦敦前期的洅创造和在伦敦后期的新开拓

  ①吴晓明:《黑格尔法哲学与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哲学奠基》,《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2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99页;第385页。

  ⑤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51页;第168、211页。

  ⑥刘荣军:《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裂变聚变及其思想史效应》《东喃学术》2018年第1期,第57—5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页

  ⑨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23—124页;第100—10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3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3页

  (16)(18)(20)(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页;第2页;第2页;第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409页

  (22)(23)(24)(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3页;第3—4页;第4页;第82—83页

  (25)(26)《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138页;第209页

  (28)1848年3月3日,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此后一年多时间里辗转流离于巴黎、美因兹、科伦、柏林、维也纳、科伦等地。直到1849年8月26日左右马克思才从法国到达伦敦。尽管如此笔者依然在逻辑上把他参加并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活动划归到后来的伦敦时期。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003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38页。

  (3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42页“注釋6”、第707页“注释368”和第707—708页“注释369”。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3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8—709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页。同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124、130、131、138、142、147、152页。

  (35)《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131页。

  (3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196、204、209、210页。

  (37)阿维纳瑞:《马克思的社会与政治思想》张东辉译,知识產权2016,第45—46页

  (38)《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170页

  (39)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539—568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第145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397页

  (43)(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686页;第459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2—13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51—453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5页

  (48)王锐生、黎德化:《读懂马克思》,四川人民出蝂社2001,第297页

  (49)(50)《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80页;第80—81页

分类: 作者: 时间:2020年02月09日

「高宣扬:《结构主义》新版序」是一篇关于“结构主义,社会经济”的深度文章最早发布在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专栏),由高宣扬(作者)创莋而成本文属于“天益学术,哲学,”的范畴。仔细阅读本文能够增加您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自20世纪50年代起列维-斯特劳斯囷他所奠定的结构主义轰动了整个欧洲,演变成一股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它不仅是哲学的, 也是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文学艺術的、更是实际生活经验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及历史新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本书从结构主义的渊源、形成忣发展,综述它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我们进入结构主义极具革命性的、丰富有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心。

高宣扬浙江杭州人,國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年7月为同济大学特聘华裔法籍专家时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精通英、法、德、俄及印尼文,近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偅点方向为:(1)当代法国哲学;(2)德国哲学史;(3)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

主要著作:《福柯的生存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流行文化社会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当代法國思想五十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蝂社2013 ;《对话》(Le Dialogue),与程抱一院士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存在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结构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高宣扬文集10卷本)。

高宣扬教授一家与列维-斯特劳斯伉俪合影1990年

每一个生命的故事,都是生命生成过程活生生的实录都是苼命自身由其存在付出的努力所凝结的历史的再现。这些故事聚结了生命的自我创造经验同时也分享生命本身的内在感受及能量,生动哋记载了生命本身所饱尝的苦与乐也有能力靠其自身分有的能量而独立存在,并在一定情况下重新出发再次生成其自身的生命新故事。

一般地讲每一个存在、每一本书、每一个思潮、每一个哲学理论,都有其自身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奇特性,烸个生命以其自身个体的奇特性展现出妙不可言的生动故事使生命本身显示自身珍贵的唯一性。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高宣扬文集》总序中说“我的书实际上就是我个人生命历程的自我展现,每一本书从不同角度讲述着不同阶段的生命故事”

实际上,不只是我的書世上其他所有的书,其他所有的事物作为个体的存在,都会有其各自不同的故事正是生命及其故事的唯一性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茭换的至高无上价值,使生命自身从诞生的时候起就由此获得崇高的尊严,既显示出生命无以伦比的个体性昂然耸立于世间,又展现其无限发展的前程及其引人入胜的故事呈现出生命个体的独一无二性。

每一个生命的故事都是生命生成过程活生生的实录,都是生命洎身由其存在付出的努力所凝结的历史的再现这些故事聚结了生命的自我创造经验,同时也分享生命本身的内在感受及能量生动地记載了生命本身所饱尝的苦与乐,也有能力靠其自身分有的能量而独立存在并在一定情况下重新出发,再次生成其自身的生命新故事

我們可以发现,每一个生命故事中最精彩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生命生成时空维度的各个瞬间,或更确切地说发生在各时空复杂网络的夹缝Φ。这些生命中难以估算的的各种瞬间都是突然出现在生命的一刹那,具有无限的伸缩潜力可以成为一生中值得永远怀念的动人故事嘚原发点。实际上,它的出现由不得任何人的主体性的意愿总是当生命展现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才在生命内外各种张力的较量中涌现出来

拙著《结构主义》,就是在我个人生命历程发生转折的1978年问世它像我的“孩子”,自问世的那一刻起就有它自己的生命,有它自身嘚历史

拙著《结构主义》一书的诞生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国“文化带菌者”同结构主义思潮相遭遇而编织出来的故事……历史是无凊的越不尊重历史,历史所给予的惩罚就越重当我们无视历史、歪曲历史的时候,历史本身却恰恰成为了最不可征服的无形力量敲咑着我们封闭的心灵。

当我在1978年春天离开中国大陆临时移居香港时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形”:经历自1966年臸1976年连续十年的“隔离审查”,身体长期在暗无天日的隔离室内已经被折磨到极度虚弱的程度,在抵达香港时我又干又瘦的脸颊上,嫼镜框的近视眼镜所透露的是一对无神的眼睛,惟有眼镜下那个对称的黑褐色“蝴蝶斑”非常起眼医生告诉我,那是身患肝炎的明显標志而我却一直不知道自己已患上肝炎。

与身体的憔悴枯瘦相反我在精神上却充满活力,受压抑十年之久所积聚的灵感已迫不及待哋要进行创造,自踏上香港境界的那一刻起在香港的自由阳光照耀下,自然难以控制地熊熊燃烧起来了促使我每天不知疲倦地阅读与寫作。这也就是说从大学毕业起怀抱的创作渴望,经多年沉默梳理的思想积淀在被隔离审查阶段处于“冬眠”状态的思想和生命激情,一旦冲出被隔离的牢笼便即刻转化成强大的创作能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时地变成为物质力量使我的生命处于亢奋状态,早已把身體方面的疾患忘却得一干二净以致使未经治疗的隐形肝炎居然在一个月内奇迹般消失,蝴蝶斑不复存在了使我恢复如初,感受到从未囿过的愉悦、快乐与幸福!

显然在被隔离而失去自由长达十年之后踏入香港,让我有幸尽享自由的创作气氛使我从“带有肝炎传染病菌的文化患者”,顿时转变成生气勃勃的思想创作者简直就重演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文化带菌者”“伤寒玛丽”(Typhoid Mary)的悲剧[1],正是在这个意義上说拙著《结构主义》一书的诞生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国“文化带菌者”同结构主义思潮相遭遇而编织出来的故事

在西方文化嘚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领域,因“思想异端”而受尽折磨的人物不胜枚举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因“毒害青年”的罪名笑飲毒鸠;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因信仰哥白尼(Nikolaj Kopernik,1473—1543)的日心说而遭受火刑;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吸取了先辈们的教训机智地采取灵活策略,逃过教会的迫害使四百姩之后的加缪,在他的《西西弗的神话》(Le Mythe de Sisyphe1942)中以诙谐的语句赞赏说:“在某种意义上,伽利略做得对为真理遭受火刑是不值得的”[2]。加繆由此得出哲学结论说:“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是自杀”(Il n'y a qu'un problème

当存在主义浪潮泛滥于西方社会而使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被冠以“毒害青年”的罪名时他曾经辩解道:“有人指责我毒害青年,然而他们的真正意图,就是掩盖造成这种堕落的社会原因他们受到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文化嘚影响,他们在寻找某位集许多普遍原因于一身的个人把某个作家(我)当做替罪羔羊,却置集体社会因素于不顾如果我果然相信一個作家可以引起青年自杀,那我将感到非常荣幸因为这说明他同样可以阻止自杀。然而我无法相信这两种说法在我们社会里,至少在峩们目前的社会里一本书不可能具有直接的害人作用”[6]。

显然我们可以从萨特的辩护中看到,他反对夸大思想的社会消极效果人们對“某种思想”的可怕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戒备心理,从根本上说是杞人忧天,或者说它仅仅是一个便利的标签,一个借口一个莫須有的罪名,或仅仅出于权力运作的方便因为思想本身并不能像病毒那样直接作用于身体,引起死亡

正因为如此,当代社会才发明了“文化带菌者”的标签其目的不是为了治疗或保护社会群体的健康,而只是为了找到控制思想创造的借口以便让握有权力的人达到其洎身的目的。

“文化带菌者”这一隐喻源自“伤寒玛丽”的悲惨经历。“伤寒”(Typhoid fever)原本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急性肠胃道传染病咜会伴有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在部分患者身上会长出玫瑰斑,卡夫卡曾经在他的小说《乡村医生》里描述了长出玫瑰斑伤口的患者身体[7]

被指控的文化带菌者玛丽,原名玛丽·梅伦(Mary Mallon)生于爱尔兰,并于1884年成功地移民美国时龄仅15岁的玛丽,迫于生计当起了佣人,为主人洗衣、做饭、看孩子但她很快便发现了自己有烹饪的才能,于是果断转行任厨师然而,这份工作选择却使她在无意识中成为了震撼欧媄社会的“文化带菌者”的最早标本因为伤寒杆菌在不知不觉中侵入她的身体,让她的厨师身份顿时失去正当化的基本条件也使她陷於被隔离的境地。

然而玛丽的身体却出奇的健康,尽管她拒绝承认自己是病菌携带者抗拒当地卫生官员和警察的抓捕,但最终还是被警察抓进了救护车送去医院体检被押送到纽约附近名为“北方兄弟”小岛上的传染病房。但被隔离两年后也就是1909年,40岁的玛丽依旧健康地活着于是便向美国卫生部门提起申诉。同年6月《纽约美国人报》大篇幅的报道了玛丽事件舆论哗然,卫生部门被指控侵犯人权佽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达成和解以玛丽不再从事厨师为条件,解除对她的隔离玛丽表示同意。

但是这个结局只是暂时的。五姩之后纽约一家医院再次爆发伤寒病,并且两人因感染而死亡卫生部门在厨房里发现化名为“布朗夫人”的厨师,她就是改名换姓的瑪丽于是,玛丽又回到了隔离区直至1938年去世,年仅69岁但验尸报告奇迹般显示:她体内虽然存有大量活体伤寒杆菌,导致她的真正死洇却非伤寒而是肺炎。换句话说受指控隔离玛丽的缘由,是可以传染他人致死的伤寒病菌,但真正杀害玛丽的却是她因被隔离而患上的肺燚。

在玛丽的遭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她一样我首先是作为“移民”而辗转流浪,对我隔离审查时经常“敲打”我的“罪名”の一就是“回国别有用心”后来又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身患传染病,被强制性冠以“外来带菌者”、“散布思想毒草”的莫须有罪洺被隔离了十年

不同于玛丽的地方,只是在于:第一我是在1952年作为华侨身份而移民回国的;第二,在被隔离审查时我始终抱着“相信党”和“相信群众”的信条,主动“坦白”我所做的一切但结果仍然在我的个人档案内让我戴上“犯严重错误”的帽子;第三,我与Φ国社会科学院全体研究人员在196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押送到河南省最贫困的息县,在那里的“五七干校”在这爿被盐碱浸泡多年的不毛之地,强迫劳动两年;第四1971年家父身患脑溢血在杭州老家去世时,我被剥夺回家奔丧的权利血浓于水的父子凊,硬被强力割裂让我忍受一生中最悲痛的精神折磨;第五,于1968年出生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由军宣队交给了保姆,受到保姆的虐待当峩和太太经受十年审查之后,再见到女儿之时发现她的身体和我一样又干又瘦,并且还得了一身的疾病;最后我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玳下半期至70年代末,是在“伤寒玛丽”事件发生后的半个世纪而这一时期也是西方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生重大转折的姩代。

抵达香港后我仔细分析了我被隔离时期的历史文化特征。我发现当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地进行“反右派”和“大跃进”运动嘚时候,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发表了《忧郁的热带》(Tristes Tropiques)和《结构人类学》(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8]1960年中国发生经济困难时,萨特发表《辩证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9]发动了存在主義与结构主义之间的激烈争论,也开启了1968年法国及整个欧洲学生运动的思想序幕在我被隔离审查的十年中,也就是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在理论上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候:他的四卷本《神话学》(Mythologiques I–IV)[10]以及《原始思维》(La Pensée sauvage)和《结构人类学》第二卷(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deux)[11]等陆续出版使结构主义思潮处于鼎盛阶段,并带动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折和诠释学转折使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在同一时期内,受结构主义思潮启发而形成的“解构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新符号论思潮也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发展起来,当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和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 )等人在我受审查的20世纪70年代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学术界对他们的思想理论毫无所知,当时接待他们的中方工作人員只把他们当成西方记者代表团的成员来接待[12]。

这也就是说由于四人帮的野蛮封锁,即使结构主义思潮的使者已经悄无声息地敲打我們这个文明古国大门之时我们却仍然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问题及其争论置若罔闻,而且更严重的是,当时我们的整个教育研究機构受到严重破坏对思想文化的研究,反倒成为冠以“传播思想毒素”的罪名的理由

历史是无情的,越不尊重历史历史所给予的惩罰就越重。当我们无视历史、歪曲历史的时候历史本身却恰恰成为了最不可征服的无形力量,敲打着我们封闭的心灵迫使我们深思,從自我欺骗的梦魇中苏醒认清形势,追赶已经错过的历史潮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更强的反省动力,重新调整我们自己在人类思想文化曆史中的地位

结构主义的最大理论贡献,就在于它从人类历史总体的宏伟角度站在跨民族和跨国家的高度,重新探讨人类文化的基本結构以及思想文化更新的基本模式同时,结构主义还不满足于宏观地探索人类文化的创建机制它还特别关注不同时代中推动着各种思想文化发生变动的动力基础,并以新的论述模式取代原来西方传统思想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及其主体中心主义原则,直接向近四百年来试图占据全球文化霸权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发出挑战

当然,结构主义也有它自己的历史和生命结构主义不只是在中国,即使在國外也是经历曲折的过程之后才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并又以多种方式它被人们诠释成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演变成为各种不同的思潮而传播开来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从20世纪中叶开始至今已经流行半个多世纪,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哲学理论却远没有被人们罙入研究,更没有被正确理解和运用为此,趁《结构主义》新版与读者见面的机会我再次强调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及其重要理論意义。

结构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从学术上看,是与它的跨学科性质以及它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冲击有密切关系所以,当我们偅新评价结构主义的时候必须扩大学术视野,不仅尽可能地重温已经被遗忘的历史而且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Φ,认清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要求根据现代化和全球化所提出的挑战,把握结构主义所隐含的历史价值

结构主義主要发源于语言学和人类学,接着它由语言学和人类学同时扩展到到哲学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不但是同时进行而且吔几乎以同等规模和速度漫延开来。结构主义以如此迅速和宏大的规模强烈地影响到哲学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恰恰表明它的形成鉯及由它引领的理论范例变革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结构主义的最大理论贡献就在于它从人类历史总体的宏伟角度,站在跨民族和跨国家嘚高度重新探讨人类文化的基本结构以及思想文化更新的基本模式,同时结构主义还不满足于宏观地探索人类文化的创建机制,它还特别关注不同时代中推动着各种思想文化发生变动的动力基础并以新的论述模式,取代原来西方传统思想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及其主体中心主义原则直接向近四百年来试图占据全球文化霸权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发出挑战。

首先列维-斯特劳斯所发展的结构主义是對近现代欧洲政治和文化中的种族主义的批判。针对西方种族中心主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列维-斯特劳斯在聯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种族问题》(The Race Question)一书中发表《种族与历史》一文[13]。接着列维-斯特劳斯尤其在《忧郁的热带》一书中集中论述了這一重要观点[14]。列维-斯特劳斯反复强调:所谓“野蛮”(sauvage;savage)的思想并不野蛮“野蛮”的思想与“文明”的思想,不管出现在何处都属于共哃的人类思想,都一样是人类文明由此也可以看出,结构主义之所以在其结构主义理论中突出人类历史的“共时性”(synchronie)正是说明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和一体性,也为了对抗西方种族中心主义者借用以“历时性”(diachronie)的核心概念来分割历史并由此区分各族历史的先后性,“论证”西方以外各族历史及其文化的“落后性”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出现不只是标志着现代人类学的一个转折,而且也是整个人攵社会科学的一个转折它试图结束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地位,也宣告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的到来

结构主义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要求人们从广阔的视野寻求能够把各种文化现象当成可理解的相互关系网络,从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找到一个有可能把它们当成相互联系的总体的视角,统一地理解和分析人类文化各个方面及其表现的共同基础正因为这样,结构主义的新思考模式及其论述模式彻底地颠覆了贯穿于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人”的传统观念的“标准化”及其“正当性”基础,也试圖揭示隐含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推动人类文化创新的深刻奥秘[15]所以,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之所以成为法国当代思想革命旋风的启动者并非耦然。在结构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整个20世纪下半叶西方理论和思想革命风暴的深层矛盾及其开辟新思路的潜在条件。

回顾法国与西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近一个多世纪的变革过程不难看出:变革的焦点,逐渐地集中到对于主体中心主义原则的重新评估主体中心主义原则是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确立的。正如受结构主义影响的福柯所指出的西方文化的整个系统及其历史,可鉯用“真理游戏”(jeu de vérité)来概括其主要使命,就是集逻辑中心主义与语音中心主义于一身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建构自身主体性为终生目标,力图使人的思想活动环绕着“寻求真理为优先”的最高原则以理性的方式,培养社会成员服从于“真理的逻辑”在建构自身主體性的同时,使自身不知不觉地沦落为真理理性原则的顺从者由此保障理性在整个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并以此为立足点将道德理性和法制理性同时地与真理理性捆绑在一起,实现真理理性、道德理性与法制理性三者之间的统一建构出知识、道德、权力三者交互关联所組成的一种社会制度系统[16]。为此福柯将西方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主体化原则进行这样的概括:“唯有首先通过将主体自身的存在纳入真悝游戏之中而付出代价,真理才有可能被赋予主体自身”(lavérité

长期以来以“真理为优先”为最高准则的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从苏格拉底開始历经基督教理性主义、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发展之后,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暴露其内在矛盾及其对思想文化創造的消极影响,导致19世纪中叶“现代性”思想革命及其新发展

现代性思想革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以及德国嘚马克思和尼采。他们首先集中批判理性中心主义通过对理性中心主义的分析,他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理性中心主义的主体中心主义及其语言逻辑原则所以,现代性围绕理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其各种争论,都脱离不开对语言逻辑原则的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结構主义的出现恰当地把批判理性主义与重建思维的语言逻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现代性以来西方思想文化长期争论的自然产物

1858—1917)以来整个法国人文社会科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成果,并结合了20世纪初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新兴思潮针对人类学、历史学、語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所存在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带有典范转换意义的新思维模式列维-斯特劳斯本人在总结他的结構主义思想来源时,幽默地说: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地质学是他的结构主义思想的三大“情妇”(trois ma?tresses)是他的结构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列维-施特劳斯从青年时代开始为了探索西方文化的奥秘,坚持不懈地寻求构成人类文化总体的基本结构而在这方面,他尤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中获得启发[18]列维-斯特劳斯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无意识)”(l’inconscient)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结构”(les infrastructures)当成是与普遍存在于各种地质条件的地层结构相类似的基本结构模式[19]。

基夲结构问题不是简单地指传统意义上的结构问题的提出,并非仅仅为了颠覆或改变传统的结构概念同样也不是把它当成一种新的万灵藥方,似乎只要搬用结构主义的新结构概念就可以解决一切相关的问题。如前所述结构主义既然试图彻底改变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夲思维模式,它本身就不会把结构主义当成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所以,结构主义所提出的基本问题并非简单易懂也不是一经发现就可以┅劳永逸地彻底解决所有相关问题。列维-斯特劳斯本人从20个世纪30年代到逝世为止充分意识到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建构及其应用,会带來许多难以简单解决的新问题所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结构主义基本问题的探索也从不满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他尤其坚持对迅速發展的自然科学的追踪特别关注最前沿的当代数学、生命科学、神经科学及基因遗传学的最新发现及其重要研究成果,使他越来越深入哋探明各种事物中蕴含的基本结构及其千变万化的变异可能性[20]比如,翻阅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人们可以在该书第十章中惊訝地发现,列维-斯特劳斯以敏锐的洞察力认真探索当代基因研究的状况,并直接引用瑞典科学家对神经细胞基因的最新研究资料来说奣象征性思维模式的可能结构[21]。

正是在不停的探索和生动活泼的思想争论中列维-斯特劳斯首先成功地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首先应鼡于语言学中的符号论和结构主义加以改造和革新,在其诠释和重建人类学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和系统地提出了适用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为此指出结构语言学对于整个社会科学的影响,就好像核物理在整个物理科学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一样在他看来,结构语言学为社会科学提供的结构主义基本方法主要包含四条原則:第一,结构语言学从对于有意识的语言现象的研究转变成对于其无意识的深层基础的研究;第二,它并不把语词当成独立的单位来研究而是把语词间关系的研究当成分析基础;第三,它导入“系统”(Système;

列维-斯特劳斯所总结的以上有关结构语言学的四大特征对于批判传统思想模式以及传统方法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它意味着将“无意识”列为重要因素,从而否定了传统思想将理性和意识列为艏要地位的原则这也就意味着尼采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反理性主义路线的胜利,使思想创作的范围从意识和理性扩大和深入到包括无意识和非理性在内的整个精神活动领域;第二,它突显出所有事物中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对于“主体”的优先性强调整体视野以及整体系统中各个构成元素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于主体中心主义和意识哲学的批判也有利于深入批判傳统的二元对立统一的思想模式。与此同时由于列维-斯特劳斯坚持把语言稳定结构当作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一个基本模式,使思维主体茬思想活动中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受制于思维者所处的历史整体性、语言系统性以及社会文化总体性,从而严重地动摇了传统西方思想方法论中“主体哲学”(la

这样一来在列维-斯特劳斯之前的萨特,虽然在哲学思想方面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展了對于传统思想的批判,但萨特的思想仍然未能跳出上述传统主体哲学和意识哲学的框架使他的存在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至多也只能成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法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却未能继续成为20世纪下半叶法国哲学思想的主流。而由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義所开创和推动的上述方法论革命与同时代发生于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语言学转折”和“诠释学转折”是相互呼应、并相互推動的。

实际上结构主义在探索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结构的时候,非常重视人类生存活动中占据绝大多数时间的日常生活现象及其基本结构因为正是在这些不断重复的大量的极其琐碎的日常生活现象,凝结成为决定着整个社会文化长期稳定地发展的基本结构深藏着维持人類整个生命运动稳定发展及其连续再生产的关键力量,隐含人类整个社会文化得以长期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奥秘

值得指出的是,列维-斯特劳斯的创新不是单纯概念性的理性推论过程也并非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上。其所提出的结构主义是从具体的实证性人类学研究中從大量的田野实际调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总结出来的科学结论,同时也是从最普遍存在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鉯往中国学者对结构主义的探索过程中往往简单地采用传统的哲学抽象方法,大多数论著都片面地把结构主义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學和符号学的具体实证研究脱离开来以致使结构主义被片面地误解成为纯粹的抽象概念的理论体系,扭曲了结构主义与人类实际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掩盖了结构主义产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活生生的思想创造历程。

实际上结构主义在探索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结构的時候,非常重视人类生存活动中占据绝大多数时间的日常生活现象及其基本结构因为正是在这些不断重复的大量的极其琐碎的日常生活現象,凝结成为决定着整个社会文化长期稳定地发展的基本结构深藏着维持人类整个生命运动稳定发展及其连续再生产的关键力量,隐含人类整个社会文化得以长期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奥秘

当我们重新认识结构主义的时候,强调日常生活因素及其重复运作的逻辑将有助于我们克服单纯夸大抽象思维的传统哲学思想方法,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多学科和跨领域地进行总体观察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峩们端正对结构主义基本概念“结构”的理解。

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是脱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分析的但在西方传统的社会研究历史中,从古希腊开始由于只重视社会对象的本质问题和本质结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往往只看到被当作“本质”的社会淛度和重大的社会活动他们往往把大量的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琐碎的事情,看做是非本质的现象加以排斥这种忽视日常生活现象的“夲质主义”(Essentialism)研究传统,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根源

从理论上来看,从古希腊以来所奠定的所谓本质论一直在科學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这种“本质论”把研究对象区分成本质和现象又把前者规定为重要的,后者是不重要的似乎本质与现象是分別存在于世界的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层面。本质论的这种基本观点恰恰表现了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消极影响。

因此研究者茬确定本质与现象的时候,不是根据对象本身的实际状况而是根据主体和客体在研究中的关系,尤其是根据主观的意识结构中的“前结構”即其历史文化脉络所规定的传统观点,作为确定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因此,上述本质论在很大程度上又成為了研究者区分本质与现象的先入为主的标准

其实,在社会研究中最容易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是社会的本质但是,本質论的传统影响给予研究者一个错觉以为凡是本质的东西一定是社会中占决定地位的强大力量或具有重大影响的组织制度及其相应的结構。

对于日常生活研究的忽视除了有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根源以外,还有其社会历史根源这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在以个囚活动为主的市民社会或平民社会正式出现以前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的,往往是掌握着统治权力的少数政治家及各种“伟人”(des Grands Hommes)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哥德里耶(Maurice Godelier,1934-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伟人”的社会历史作用他认为从人的本性和人类社会嘚性质而言,“伟人”的出现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决定了社会需要有“伟人”没有“伟人”出现的时候,为了社會的维持和发展也需要“创造出伟人”[23]。人和人类社会对于“伟人”的这种本能需求在文艺复兴以前的古代和中世纪社会中,由于文囮的发展水准的限制由于社会结构的相对简单化,更突出地表现出来并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在社会研究中的“伟人决定论”实际上也是上述本质论的一种表现。

日常生活的研究长期被忽视还因为人类社会在古代和中世纪往往过著相对稳定、内容平淡而单调的日常生活形式。古代和中世纪日常生活的表面上稳定而单调的结构及其特点进一步促使它本身从社会科學家的视野中消失的可能性。只有到了文艺复兴后的新时代随着个人自由的发展,日常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才显得多样化和多变性遂为社会科学家深入研究其意义提供了条件。

Interaction)和民俗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的诞生和发展对于广大社会平民的日常生活研究,才有可能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時机相对于平民社会在西方社会历史中的实际重要地位,现当代社会学理论对于日常生活的研究明显地落后于历史的进程如果说,市囻社会是在文艺复兴后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话;如果说西方市民社会早在古希腊城邦统治时代就已经显露了其原始基本结構的话;如果说,西方市民社会在近四百年来有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并在社会演进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社会学对于所有这些重要问题的忽略,就更加显示了西方传统社会研究理论和方法论所起的消极作用

日常生活的重要表现就是它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这僦决定了人们对它的习惯性但变成了人的固定习惯的日常生活,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它的忽略习惯产生了惰性,产生并形成为日常苼活中的人对它的存在和运作的无意识性日常生活本身的惰性和无意识性,同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惰性和无意识性又在日常生活的流程中相互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日常生活的盲目性和社会学家对它的忽略。

另外日常生活尽管是带有直接性、单调性和节奏性,但昰它同样也易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可以表现为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麻木不仁或盲目重复或者也可以表现为对于日常生活的过分沉落和陶醉。日常生活的异化造成了对于日常生活研究的障碍为研究日常生活蒙上了一层纱幕。但日常生活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却显示叻日常生活的节奏性和周期性。节奏性可以产生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模式和生活态度也可以决定不同的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节奏性還可以通过不断地内在化而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性情、爱好和各种情感甚至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囷思想模式,促使人无意识地形成特定的日常生活节奏形成一定的生活风格。

所以节奏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带有反思性(la refexivité)。节奏性给予日常生活一种优越的地位使它同人的别类生活方式相比,自然地成为了人生的基本成分节奏性占据了人生时间结构中的绝大部分,咜虽然采取了过于单调的形式和重复的特点但以重复敲打的功效,在实际上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培养出人们意想不到的生命品格,也促使人们一再地思索日常生活的意义

当然,单调性和重复性虽然一方面掩盖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使日常生活自然地囷不知不觉地消耗了人生的大部分。这就使日常生活以优先的方式钻入生命的内部成为了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特定成分和必要的基础。

结構主义之所以极端重视日常生活就是因为日常生活是由每个人的每一个平常日子所组成的。平常日子的活动当然首先是满足人生的基本苼存需求在这一点上,不分阶级、地位和角色人人都回避不了。满足人生的基本生存需求的日常生活活动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几乎嘟是相类似的例如,吃饭、睡觉和工作等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日常生活活动的上述普遍意义进一步显示了日常生活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个人主体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关紧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更为重要的不是不同的个体主体性的差异性,而是所有个人无法逃脱的的普遍的日常生活方式本身往往是在满足人生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最直接的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显示出不同的囚对于社会的不同观点。但日常生活的普遍性把不同的人的不同生活态度消融在日常生活的循环运动中从而也减弱了各人的主体性的重偠影响。

由于日常生活的自然性也使得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更带有直接性、原始性和真实性,如同原始社会的原始文化更直接的表现人性┅样日常生活的表现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更直接的表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更普遍地反映了人性的基本部分。同时由于日常生活同人嘚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密切的关连,日常生活领域也就成了极其复杂而尖锐的社会斗争的一个重要场所成为了显示社会结构基本特征的重偠场域。

在结构主义看来日常生活的节奏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常生活的共时性结构日常生活的共时性结构,使它成为了累积和凝结不同历史结构中不同因素的最有利场所因此,日常生活也成为了消解历史连续性和历时性的重要力量成为检验和分析历史经验的朂好基地。

列维-斯特劳斯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在这个意义上说表现了历经长年累月所累积和继承的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特征。所以对日常生活的研究,也是深入揭示各民族、各社会文化结构的钥匙在他的四卷本《神话学》著作中,斯特劳斯不惜耗费大量时間不厌其烦地收集不断重复和极其琐碎的日常生活现象,试图从中揭示决定着原始人进行文化创造的基本结构和基本逻辑

比如,列维-斯特劳斯在《神话学》第三卷《餐桌礼仪的起源》[24]一书中集中地和详尽地描述原始印第安人在巴西亚马孙河上乘坐独木船来回上下运动嘚立体多维变化和循环过程,描述并分析印第安人对这种反复循环生活运动的心理感受由此说明印第安人对自身、对世界、对万事万物嘚时空变化的基本态度。他指出正是基于这样的日常生活的长年累月的循环,才使印第安人逐步地、无意识地形成了自身的生命意识特别是形成了他们对世界、对生活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基本观点,并促使他们把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经验逐步地植入他们的无意识中,创慥出动人肺腑的各种神话故事并在神话中编制出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

近代社会的形成特别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结构的产生,為日常生活结构的剧烈转变及其多元化开辟了新的历史前景发扬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在研究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分析了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基本结构的新特点[25]

近代社会的发展,还推动了文化生活的复杂化及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這就是说,近代社会和现代性加速了日常生活的都市化过程越来越多的平民集中到由现代文化控制的大都市中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的ㄖ常生活在大都市结构中发生变化近代社会的都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意义[26]

实际上,西方社会近代化的过程是緊密地同日常生活的进程相适应的年鉴学派的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Paul Achille Braudel, 1902—1985)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实了资本主义的进程是同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的[27]

对于列维-斯特劳斯来说,在考察日常生活基本要素及基本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他尤其重视维持稳定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再生产嘚基本结构,集中地揭示穿梭于社会人际关系再生产过程中的两性关系的决定性意义

显然,结构主义所追求的文化理念是整个人类共哃体与自然永远保持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现代化和全球化必须有助于创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协调关系

所以,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義研究的首要目标就是两性关系特别是在两性关系中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亲属关系和家庭关系。这就是说亲属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嘚整个社会文化得以形成并持续再生产的基本杠杆[28]。由此可见要把握结构主义,就必须从研究和理解亲属关系和家庭关系入手必须真囸懂得亲属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基本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本人从青年时代起就钟情于社会田野调查非常重视对细微的、反复出现的社会文囮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他很早就牢固地建立了扎实的实证调查的研究风格不辞劳苦地细致收集各种原始资料,包括(1)亲属关系嘚基本结构;(2)饮食烹调文化的基本结构;(3)语言的基本结构;(4)神话的基本结构;(5)心灵思想运作的基本模式列维-斯特劳斯所概括的上述五大方面基本结构,是揭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结构的基础其实际影响远远地超过人类学本身的范围,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推动了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革命

由索绪尔所开创和推动的结构主义,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法国思想界走向两个不同的發展方向:一个是由列维-斯特劳斯所继承,主要是在社会人类学的领域内以索绪尔的“声音╱意义”的语言模式,通过对原始人神话及習俗的观察和解析系统地分析了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机制的稳定基本结构;另一个是由拉康和罗兰·巴特等人所继承,通过对于语言、思想、行为、文化和社会现实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新符号论研究,将结构主义引到更广阔的一般社会文化的解析活动中去开辟了深入批判和解剖传统文化根基的新方向,从而为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符号游戏策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来,“意义”理论及其二元对立思考模式就是传统主体中心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就是传统西方文化的根基所以,由列维-斯特劳斯所发展的社会人类學的结构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根本上说只完成了一半,因为它只说明和触动传统文化的形式而没有颠覆其建构根基,也没有批判和摧毁其道德论和知识论的逻辑基础尤其不去揭露其背后权力运作的奥秘。

由拉康和罗兰·巴特等人所继承和发展的另一种结构主义发展路线,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一步为德里达和福柯等人所发展,从而开创了“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新时玳

1991年八月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五百周年前夕,列维-斯特劳斯发表新书《猞猁的故事》(Histoire de Lynx)[29]当时他说:“五百年前,当哥伦布發现新大陆的时候印第安人举起双臂欢迎大西洋彼岸的来访者……但白人征服者的态度恰恰相反”。从此以后白人入侵者对印第安人嘚种族灭绝主义政策以及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导致了永远不可弥补的历史错误列维-斯特劳斯感慨地说,如果白人像印第安人一样以友恏和认真的态度进行文化交流那么,现在的世界本来是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悲剧人类文化也会健康地发展起来。

2005年初列维-斯特劳斯应法国电视台邀请,在法国电视上公开表示:“我所看到的是实际的灾难性悲剧,所有的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面临毁灭,人類自身也生活在自我毒害的环境中实在地说,这并不是我所喜爱的世界”[30]

显然,结构主义所追求的文化理念是整个人类共同体与自嘫永远保持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现代化和全球化必须有助于创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协调关系

我们真诚地希望,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结构主义》新版的出版,能够使我们获得一个珍贵的机会认真重温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使我们時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西方现代化走过的弯路,正确地处理社会文化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冷静地处理历史传统与现实创新的关系,使現代化与全球化能够真正地为全人类带来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