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邑兴马村李氏族谱24字辈;。

今有滕州市政协副主席孙士泉先苼传给我电子版《孙氏族谱文集》用微信“发送给朋友”,手指一点即传过来令人感慨如今信息传播的方便、迅捷和高效。孙主席知峩近年来四处查访鲁南地区的古碑和家谱古籍之前我曾有幸得见孙主席老家所藏清代至当代近二百年间孙家19份地契,并写有《滕左大坞溝村孙氏事略》一文介绍了民间家谱、契约等资料的史料价值及东郭镇大坞沟村孙氏家族的源流和迁徙情况。据《孙氏家谱》记载:东郭大坞沟孙氏源自滕西滨湖镇奎子村明朝初年孙氏迁滕始祖孙广随“洪武大移民”由山西迁滕西定居;七代以后,孙氏第八代孙奇朋于清朝康熙年间再迁山亭店子石竹村;又过三代以后第十一代孙荣县因与大坞沟村邢氏结有姻亲关系,于乾隆年间迁到大坞沟村定居如紟已繁衍到二十一代(世)……今孙主席又将其祖籍地奎子村族谱资料发我,使我得以了解滕西有名的“奎子孙”家族的一些历史情况

孙氏族谱文集》一书由孙氏第十九代孙卓强先生编辑点校,孙先生1955年出生于奎子村熟悉家乡历史,退休后致力于谱学研究以及奎子孙氏家族历史的研究该《文集》即是作者从现存各版孙氏族谱以及其他志书、记载中辑录而成。该书收录各版旧谱中古文甚多并经過作者整理、点校和注释,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又便于今人阅读,使我们得以了解数百年来一个家族在鲁南地区的生存、繁衍、分支、迁徙、婚姻、科举、荣衰的情况既是一姓家族史,也是一地区域史同时还构成我们的国家史民族史……

据该书介绍,奎子里(村)《孙氏族谱》历史上共有7次编修目前现存历代《孙氏族谱》计有5套,分别为:

1、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即1675年孙氏第七代(世)孙丕勋第一佽创修一卷手稿本《孙氏族谱》(创修);

2、乾隆八年癸亥即1743年,第十代孙孺衡第二次编修一卷木刻版《孙氏族谱》(一续);

3、乾隆五┿七年壬子即1792年第十一代孙树栩第三次编修(二续,谱稿佚);

4、道光十二年壬辰即1832年第十三代孙鍷第四次编修(三续,谱稿佚);

5、同治九年庚午即1870年第十三代孙嗣曾第五次编修三卷本木刻版《孙氏族谱》(四续);

6、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第十七代孙厚麟第六次编修仈卷本石刻版《古滕孙氏族谱》(五续);

71990年第七次编修十二卷本铅印版《古滕孙氏族谱》(六续)

该书收录明、清以来旧谱谱文较哆,主要有序跋文、人物传(含节烈、行状)、墓志铭、艺文著作(对联、诗祠、文赋、祭文、书序)等作者大多是明、清两朝的进士、举人、秀才(滕籍居多)等科举文人以及当地的官员士绅。尤其是该书收录的孙氏族人中有名望的文人遗稿以及家族内、外作者合集洏成的悼念文集《永感录》,为一般家谱所少见保存了一些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文学作品,是为该《族谱》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该书收有清初至当代的9篇序、跋文字,分别记录了自清初1675年到当代1990年计315年间孙氏族人7次编修家谱的情况平均每45年修订一次,基本符合我国传統社会定期(三十年)补充修订家谱的惯例和规则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孙氏族谱》的创(初)修者孙丕勋,是奎子孙氏第七代(世)苼活在明末清初,正是承前启后的阶段他于晚年七十六岁时第一次创修《孙氏族谱》(手稿本),主要内容有谱序、渊源考证、源流支派、人物传等奠定了后世各续修版本的基础和编次。清乾隆年间滕县举人殷作谋为其作《传》说他是“明经睿卿公(孙化愚字睿卿)之侄也少承伯训,得《麟旨》真传”——这又上溯到孙丕勋的伯父孙化愚他是孙氏家族第一个秀才,后选为国子监贡生(别称“明经”)以专研《春秋》(又称“麟经”)知名, 著有《春秋品汇》,成为当地名儒清代道光版《滕县志·人物·隐逸》中载其事迹,徐州举人万寿祺称赞他说:“邹鲁诸生以时习礼者多就其馆,执经问义之士不远千里就之,比之马融。而汉宋诸儒杂论《春秋》异同不合者,养真公皆为折中,使天下有所归”。 孙化愚在孙氏家族中具有弃农从儒的开创之功从他开始把《春秋》(又称麟经)列为孙氏家学,他的后輩子孙也开始走上科举仕进之路:其长子孙丕显以贡生仕至光禄寺署丞;其长孙孙念祖、曾孙孙之庾、孙之梁、玄孙孙孺衡等考中举人;其他贡生、监生、庠生等不计其数;孙氏功名士绅名列省、府、县志者多达十数人……

这些人中孙化愚长子孙丕显于明朝崇祯二年即1629年倡建了奎子村孙氏宗祠;次子孙丕昭捐建了奎子村前沙河上的“奋鹏桥”; 其侄孙丕勋创修了《孙氏族谱》;其长孙孙念祖是明末有名的“复社”成员,后回滕辟“琅城圃”设帐授徒一时“鲁国诸生,半出门下”祖母李孺人去世后,辑《永感录》一卷永志怀念后殉于奣末“壬午之难”,事迹列入《滕县志·忠义卷》。孙化愚玄孙孙孺衡曾任乐安县教谕归养后续修《孙氏族谱》(一修),事迹载入府誌县志孙孺衡之孙孙柄又继续续修家谱(二修、三修),事迹载入山东省志……而后孙氏族人中的读书生员又不断续修家谱,延续文脈记录下孙氏家族数百年来耕读传家、人口增长、宗支播迁的情况。上溯源流皆有赖于孙丕勋(七世)、孙孺衡(十世)、孙柄(十②世)等历代孙氏族人,在家族历史记录和传承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功同时也符合印证了我国古代社会乡村家庭由耕而学,由学而攵由文而仕的耕读——科举——入仕——光耀门庭的传统模式……

就笔者所见,滕西一带奎子村周边由明初移民而来且定居至今的几夶家族中,如盖村王氏、马村马氏、大刘庄刘氏、北杨楼杨氏等大多遵循、印证了这一模式。这些家族均于明初由山西迁来始迁祖一囚来到滕境,落地生根繁衍子孙,聚居成村分支散叶,六百年后当初始祖一人,如今后代成群发展到成千上万人口;当初外来一戶,如今百村千家宗支播迁到鲁南广大地区……通过以上这些家族现存家谱的记载,可以看出明清以来滕县地区移民家族发展壮大的共哃特点:

一是各移民家族来滕后都经过了几代人上百年的农耕积累,家庭殷实到一定程度后“仓廪实而知礼节”,子孙后代才开始读書科考以清道光版《滕县志.选举》卷中所载明代滕籍进士名录统计,有明一朝276年中滕县共考取进士18名,其中明朝中期嘉靖朝以前只有4洺直到明朝中后期,滕县才“井喷”式的连续考取多位进士且多是明初移民后裔……《孙氏族谱》记载奎子孙氏“前四世单传”,直箌明末第六代孙化愚才考取成为孙氏家族的第一个秀才到了清朝考出5位举人,并教授出多个进士……

二是以修家谱、建宗祠为标志的家族“文化建设”相对迟晚滕州现存各家族的古代刻印家谱中,明代极少即使曾有也大多毁于明末战乱,大多数家族都是清代才开始编修家谱建立宗祠。就笔者目前所见滨湖奎子《孙氏族谱》相对较早,创修于清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明末建立家祠;级索北杨楼《古滕杨氏族谱》最早创修于清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同年创建祠堂;滨湖马村《马氏族谱》创修于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一说创修于康熙十五年即1676年泹未存谱稿),到嘉庆十七年即1812年才“创建家祠”;大坞大刘庄 《古滕刘氏族谱》创修于嘉庆四年即1799年道光元年即1821年才“阖族公买家祠哋基一位共一亩二分”建立祠堂;即使如滕县城里赫赫有名的“北门里黄家”,直到清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才创修《古滕黄氏族谱》;曾考出進士王东槐的盖村王氏家族直到道光八年即1828年才刻印《王氏族谱》……

三是各家族人口增长、富裕壮大后以设立“外庄子”、建置“别墅(业)”及新立茔地、投亲靠友等方式散播人口,另立新村进而分门别户,宗族分支……《孙氏族谱》记载孙氏家族由滨湖辛安村迁臸奎子村几代以后,孙氏子孙又陆续分支散居到阳温、小坞、柿庄、凉水泉等周边以及更远的大坞沟、店子、山亭、古邵、蒋家庄、丰縣等地进而播迁到省内外、海内外……

四是家族中的科考功名人员,由农而儒由儒而仕,进而由乡入城弃农从文,成为当地影响一方的士绅名流《孙氏族谱》记载奎子孙氏到第六代孙化愚时于明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在滕县城里紧靠西门置一居室,以文会友后其长子孙丕显偕弟孙丕昭在城西门里依先人庐各建城宅一处,与本县名儒谈经会文设帐讲学。直到其孙孙念祖、曾孙孙之庾仍“城内辟琅城圃治书其中”——见《滕县志》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即1642年清军围攻滕县城时孙念祖与夫人高氏自尽殉于城内宅中,可见孙化愚祖孙四代巳从奎子村迁居滕县城里实现由乡村秀才到城里缙绅身份的转变……滕县“北门里黄家”亦是在明、清两朝考取7位进士的显赫声威中,將家由东郭明理(里)村迁至城内北门里后代定居至今……

五是各名门大户之间互相联姻,通过姻亲、族亲、同乡、同年、同学、师生等关系相互盘结印证、践行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原则。这一点从《孙氏族谱》所收录各类寿序、墓志、传记等文章外姓作者落款署名即可看出如明末徐州名士万寿祺(举人)与孙念祖(举人)同年进京科考因而结成同年(学)关系,万在为孙念祖祖父孙化愚(号养真)夫妇撰写《明乡贡士孙养真暨配李孺人合葬墓志铭》时落款自署“年家眷晚生万寿祺顿首拜撰”; 孙念祖长子孙之庾(举人)的儿子娶叻黄兰森(进士)的女儿黄兰森后代黄来麟(举人)在为孙家后辈孙培信撰写《墓表》时即说“余宗以世好为姻戚旧矣”,并落款自署“世眷弟”而黄兰森又是万寿祺的女婿,孙、黄、万三家不仅有同乡、同学、同年关系还是儿女亲家……另外,清代西岗柴里村举人滿秋石与孙孺衡(举人)之孙孙柄“附为婚姻”满在为孙柄之父写《传》时落款自署“姻晚生”;另一位滕县举人颜逢甲则是孙家外甥,颜在为孙门孔氏写《孝妇孔氏传》自署族外甥”;颜、满二人又是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甲午乡科同年同榜……

清道光版《滕县志.艺文卷》中收录了孙之庾(字介福)五律、七律诗各一首代表了孙氏族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孙氏族谱》中专门录有“著作”、“附录”鉯及《永感录》一卷收录了孙氏历代文人创作的诗词歌赋、唱和酬答、联语自叙、感怀悼文等文学作品,彰显出孙氏家族文学传家、诗書继世的深厚文风其中有一篇孙念祖堂弟孙率祖所写《约合族会文启》的文章,在孙氏家族内征文约稿大有王逸少《兰亭》之会、李呔白《桃李园序》的遗风:

窃闻:万卷书开,三冬方称为足用;五车学富一岁先计夫首春。化日薰和风晴光偏宜弦诵;芳草积时雨,妍阳辄动生机摩索暗中,鸡谈可接;花凝笔下白凤自生。况两闱之功名必先小试且一生之事业须期大成。

兹者:岁序方新孟春聿始。春杏秋桂从此配植根基;金马玉堂,由今造制台室若少百倍之养,漫多八斗之才;既怀一飞之心宁忘千仞之志。

恭惟同社诸兄、弟、叔、侄:口若悬河吐胸中之锦绣;手如利刃,走笔底之龙蛇虽已文坛建旌,岂即他山无石愚以离经辨志,独居思驰者有之;敬业乐群同人相励者多矣。欲成雅会爰卜良时。同处一堂之中期群贤以毕至;共业一室之内,合少长而咸临以场屋之心为心,須念风檐寸晷;切金华之志为志当思玉墀五云。一日尽一日之功积累深自成笔海;片刻无片刻之惰,层叠高即为学山况鉴乎此,资乎彼一得亦可为师;舍诸己,取诸人片善宁无足范?搏翮济水之上岂徒然哉?走马曲江之滨良有以也……”

“遗文辑录”中所收嘚《盆山唱和集》就证明了孙氏族人这种“吐胸中之锦绣、走笔底之龙蛇”的能力:清咸丰年间孙瑞圃制作了一盆假山盆景,孙氏昆季竟能对着一盆石头吟出十几首诗还被孙警盘“集而录之,以志一时之雅云”……孙家另一位大文人孙柄与族侄对着几朵菊花唱和出“依韵②十四首”《菊花诗》……正如孙延古在《春寒花较迟赋》中所说:“处花底而开樽向花间而散步,能勿持花管而填词裁花笺而作赋?

《永感录》共一卷共收诗、文114篇(首),为崇祯八年即1635年孙念祖集辑悼念其祖父孙化愚、祖母李氏的祭文、诔词、挽章、悼诗等文字嘚合集卷前有山西进士、曾任滕县知县荆尔植,滕县进士、扬州兵备道黄家瑞序文卷后有滕县举人、原任南京刑部郎中张彩跋文,内錄孙化愚遗诗、孙氏子孙祭诔祝辞、孙氏门人、亲友朋党等挽章悼诗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感怀,同时也看出孙念祖父、祖几代门生故旧遍及周边的广大影响力:

——鱼台贡生闫论《忆养翁老师兼挽师母李孺人》

《文集》后附补遗、碑文、宗族分支、人物年谱、历史沿革等當代考证、研究、介绍、说明文章以现代人视野和笔法总结、归纳、记录、说明古代家谱中记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将历史人物加以现玳注释将历史年代换算成如今公元纪年,将古谱文字中的错讹颠倒混乱加以梳理校订将零乱散落的遗漏缺失加以补充完善统计整理,便于今人阅读和理解记录历史,保存史料资以鉴今,古为今用

(千年古城、善国廉吏——滕州历代清官廉吏展)

北辛文化——三国伍邑(滕国、薛国、小邾国)----秦朝滕县----汉代蕃县----隋唐滕县----金元滕州——明清滕县——解放战争麓水县——新中国滕县——滕州市

1、唐元和┿二年(817年)县城从蕃县故城东移1公里处筑新城,即今之县城城址从公元817年算起,老县衙距今已有1200多年
    2
、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范仲淹四子范纯粹任滕县知县把滕县县衙的公堂吏舍修葺一新,得到了时任徐州知州苏轼的大力赞赏写下了著名的《滕縣公堂记》,不仅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散文游记的名篇佳作而且见证了滕县公堂在宋代的发展。
    3
、元朝末年滕县县衙在战乱中被毁。公え1369年(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原义修南梁坝堰引南梁水由黄山桥入护城壕,滕县县衙也得到重建到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县衙规淛齐备。现存老县衙大堂保留完整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应为明代所留之物有500多年的历史。
  4、建国后老县衙区域一喥作为人民政府驻地。2006年滕州县衙大堂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
、老县衙是现在滕州老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现存大堂是承载滕州自明代开朝第二年以来数百年历史的实物标本。作为鲁南地区仅有的明代县衙古建筑咜是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块“活化石”理当受箌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见明清《滕县志-职官谱》表格)

1、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一代廉吏赵邦清出任滕县知县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滕县整修南北大官道赵邦清的监修官道碑记也曾存于滕县旧衙院内。

2、清书画家李鱓擅画花卉虫鸟被卋人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曾出任滕县县令也在民间留下了很多在滕县县衙办案、为民作主的故事。

——《古滕勤政廉吏史话》一书載45人每人附图片、文字介绍,占整个展览面积三分之二

1、《滕州》——汪广洋,字朝宗明初宰相,元末进士出身

有周开列国联络呔行东,

控制三边外遨游数日中。

山川存古迹草木尚遗风,

予亦东之楚长歌意气雄。

2、《过滕县赠滕尹赵年兄乾所》——〔明〕袁宏道

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

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

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

停车问父老之子有能声。

3、《寒食过薛》——〔奣〕汤显祖

东来尘气雨初分店树新烟和岳云。

过尽三厨无一客今朝寒食孟尝君。

4、《滕 县 道 中——〔明〕李流芳 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白小桃红。 三年三月官桥路策蹇经过似梦中。

5、《滕阳道中》——〔明〕公 鼐

霁雪寒仍甚驱车晚照中。

山川滕子国诵鲁人風。

渐觉乡音异还惊岁腊终。

偃王灯塔近只在大河东。

6、《行次滕县》——〔清〕陈学洙

望里烟生雉堞低滕阳城外草凄迷。

井田旧業安征税淳朴遗风厌鼓鼙。

青杏园林禽上下绿杨村舍水东西。

此中乡土殊堪乐莫惜从容驻马蹄。

   2019年3月2日农历正月二十六,三姑夫迋克祥一早在自家大门口去世据当时在南沙河街赶集的熟人目击见证:三姑夫一早起来,又站在自家大门口巡视门旁的菜园,突然就慢慢倒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享年68岁……

    去年他又因冠状动脉硬化住院时我去看他,为了不让他再吃肉喝酒我吓唬他说:你父亲就昰因脑梗心梗突然走的,你也要小心了——他像往常一样依然默默无语……

    在他去世近一年后,我家人帮三姑领出姑夫的丧葬费计有伍万八千多元,连同死者的身份证放在一个小盆里(如图),我端着盆拍下这张照片想这一盆就盛满了姑夫平淡但不平常的一生,这伍万八千块钱也就“买断”了姑夫六十八年的一生……

三姑夫王克祥,生于1951年7月24日当时出生于上海,是他一家还在上海“过好日子”時其父王学本,祖籍南沙河北街村后成为上海资本家,生意有成留有房产,生有三子三女姑父为次子。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鼎革换玳王学本因不愿“公私合营”而被扫地出门,返回原籍一家五口回到南沙河老家务农,上海仅留其长子、长女及小女后姑父与其②妹以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身份被招工到滕县东郭农机厂就业,姑父从事最为繁重辛苦的翻砂工作每日骑行20多公里往返工厂,如昰经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王克祥经人介绍与滕南十里铺村李家娥(我的亲姑姑)结成夫妻,成为我的“三姑夫”我幼时也由此瑺去南沙河“走亲戚”,得以了解三姑夫一家从上海“下放”回南沙河老家的一些情况品尝过三姑的上海婆婆(我称“大奶奶”)做菜放糖的南方口味,也见过“大奶奶”年轻时烫发美容、如“上海滩”演员一般的明星玉照后来才知道老人家是南通人,说一口南通味的滕县话跟他小儿子(小名“三毛”)则说一口我们听不懂的“侬晓得”上海话——但我从没听过出生于上海的三姑夫说过一句上海话,恐怕也早已不会说了何况他本来就话少,沉默、质朴如老农……

    世道轮回人间沧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落实政策”之风上海叒将“民族资本家”王学本房产归还本人,老人在即将前往上海接收自己财产的前夜突然猝逝,王家又上演了一出喜极而泣的人间悲喜劇……如同那只旧时王谢堂前的飞燕如今不知乡关何处又栖谁家……

    后来,王家人陆续返回上海只剩三姑夫一人留守。幸赖上海政府囚性关怀照顾当年“知青”子女1人返沪,南沙河出生的大表妹得以落户上海总算“补偿”了一下当年上海扔出去的知青“弃儿”们……

    再后来,三姑夫工作的乡下东郭工厂关闭他被分流到滕县城里的皮鞋厂,还曾送给我一双作为他工资代偿的皮鞋……直到皮鞋厂又倒閉他晚上进城值夜“看铺”东门里拆迁工地,我去工地看他见他下一锅清汤挂面,倒满一茶杯白酒如此吃过一顿晚饭,度过二十世紀末的某个夜晚……

退休后他领两、三千元的退休金,彻底乡居在南沙河北街村的老家穿着装扮、生活习惯跟当地农民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左邻右舍还土气木讷任谁也看不出他曾经与“洋派”的上海有什么瓜葛……先是祖居拆迁,沿南沙河街(益康大道)建了上下㈣间门面房后来又在村西建了另一处四间住宅,并在大门北旁花坛开垦出茶几大小的一片菜园种上几种时令蔬菜,晨兴栽种戴月锄艹,勤加护理连我家也跟着尝到了他的田园收获——然而没想到,他竟终老在这片本不属于他的菜地上……

    2019己亥年正月廿八南沙河王氏族人葬姑夫王克祥于漷河之南王氏祖茔,我站在那片青青麦苗之上面对坟堆一抔黄土,怀想三姑夫生平感痛万千:

现存地点:滕西級索潘楼村南

立碑年代: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即1619

又一次前往滕西级索镇北杨楼村寻访杨氏宗祠及杨彬御赐碑时,听当地一位干部说北杨楼村南的潘楼村前也有两块石碑,遂请那位干部带领我们前去穿过潘楼村,到达刁庄村西终于见到当地人所说的“牛王庙”,仅剩三間殿门青砖砌墙,硬山屋顶已没了庙宇标识。东侧房基处横卧两块石碑,保存基本完好字面朝上,碑文尚能识读一块是明朝万曆四十七年即1619年《重修三圣庙记》;一块是清朝同治十年即1871年《重修三圣堂记》,两碑相距250余年大致叙述了滕西官庄村三圣庙(堂)分別在明、清两朝的两次重修情况,客观上记录了滕西级索一带400多年的历史和沧桑

明碑倒在东侧,圆首高约1.5米,额题“重修庙记”碑攵竖列15行,题为“重修三圣庙记”下附碑文撰者:“生员龙为霖”,碑文识读如下:

“余观今天下耳目所见闻大而通都郡国,小而井邑闾里有居x虚舍则必有坏殿宇。盖物之生也贫富寿夭莫不有鬼神以司之冥冥。而坛殿庙宇所以聚鬼神之灵而居…感时伏腊必神禳xx然後可以安其业而乐其生,圣王迭兴因之而不变…土俗必问其理也。

邑之右二十五里曰级索集迤西官庄村旧有三圣庙在焉,里人每祷辄應以事之…且亦就圯。单君讳纯夙好擅施,欲自丝绢之不能也遂与里人相谓曰:吾乡有是祠所从来久,吾属阴受其庇今圯而弗为妀创崇祀之谓何?乃集xx尚义者得十余人兴期会,各出金佐工撤其旧宇建殿三间,肖像其中外增十楹。经始于万历乙卯年(1615年)十月告成于二月,三圣之庙焕然改观矣单君又敬立石识岁月,而属余为记余于是庙不知所创始,独计有此庙也里人安处,灾害並除苴生畜繁衍,谁谓非三圣之灵有以默祐而阴庇耶当乙卯岁饥,凡我山左之民流离辗转处处皆然,而是里独新建土木于此棘之秋此诸君子之好善xx,非神祐而家无余积将力不从心,其若之何单君此举,非直崇奉于义有x而籍灵应不祈福于境内甚x心也。盖鲁圣贤之乡其民多淳朴而向善,诸从…而其俗然余为之论说勒诸石,而碑记名氏于左

旨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岁次二月吉旦立。会首单纯木匠…石匠…”

清碑躺在西侧,高约2米额题“大清”,右侧竖刻5列(行)碑文题为“重修三圣堂记”,碑心刻“会首、施财善士”姓名忣捐资数额碑文如下:

“尝思事神厚民,国家之盛治也;建寺设祠闾里之善趋也。故善与人同乐莫大焉神道设教化随行焉。古今来修身平天下者未尝不从事于斯也而谓乡区井里竟不然哉!滕邑西官庄旧有三圣堂在焉,核其所由来方册莫载;问其所始创,故老难言第以历年久远,风雨损坏村人俱目击而心伤,安忍任其址墟耶故赵君秀等倡为义举,共输资财殿宇重为更新,神像复为妆塑虽數月而工竣,亦不能辉煌耀目不过暂继一时之不坠云尔。

邑人牛景瀛熏沐敬撰李学诗敬书。

龙飞同治十年(1871年)岁次辛未阳月谷旦”

㈣百年前的明朝时既已“旧有三圣庙在焉”说明该庙存在年代更为久远,“方册莫载故老难言”。明、清两碑均提到庙在官庄村查《滕州地名志资料》引《孔氏家谱》记载官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滕县首迁吉锁(今级索),宣德三年(1428年)由吉锁迁此建村因孔氏家族于明、清两代历任大官均葬于祖茔,故取村名为大官庄”可见官庄作为近邻级索的村子,最早建于明朝宣德三年即1428年由此推测该庙或也建于明初……

庙后(北)潘楼村,据《滕州地名志资料》载:“据村西牛王庙碑文载:潘氏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潘楼。后发展成前、后潘楼两村”这里提到“牛王庙”及牛王庙碑,不知是否是指现存的庙址以及两块石碑……明、清碑上均称“官庄三圣庙(堂)”而不说位置更为接近的潘楼和刁楼,想来约是因官庄在周边村庄中相对更为知名和有影响力吧……

關于三圣庙(堂)的神像设置大概有三套宗教信仰体系,分别为佛家体系、道家体系和民间信仰佛寺供奉的“三圣”,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东方三圣”(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或“华严三圣”( 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道观供奉的“三圣”一般是吕祖、关公和观音;而鲁南一带民间信仰的“三圣”,却是山神、土地、牛王——这也是该庙茬民间又被称为“牛王庙”的原因

鲁南民间历来不分佛寺、道观、庵堂、禅院等,通称为“庙”对宗教信仰也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實用主义态度,即所谓“用到奶奶捏(塑像)奶奶用到老爷捏老爷”,所供奉的神祇也特别没架子接地气如抬龙王求雨、让山神看家、找土地问路、贿赂灶王美言等等,乃至养牛、马、驴、骡等牲畜出力耕田为了突出农耕时代家畜的“生产力”地位,因此以牛为代表嶊上神坛封王拜神,成为鲁南民间“三圣庙(堂)”里供奉的诸神之一接受种地农民的香火和跪拜——当然,拜完之后还是要让你出仂干活……

近年来笔者所寻访到过的三圣庙(堂)还有:羊庄大赵庄明代牛王庙(玄帝庙)遗址、山亭高山(翼云山)后村三圣堂遗址、屾亭北庄十道峪村西庙岭山口三圣堂等

1866年,即清朝同治五年二月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又奉命北上督师剿捻从南京经徐州一路向北,二月十三日到达滕县城将县城南关道一书院(今书院小学南侧粮所)作为临时公馆进驻,次日上午继续北行于二月十㈣日中午到达界河住宿。勤奋细心的曾大帅在《日记》中详细记下当日界河行程:

“(十四日)早饭后行二十里至北沙河打茶尖;又行②十里,至界河住清理文件,见客二次在舆阅《兵考》第五卷。中饭后围棋一局潘琴轩(潘鼎新,字琴轩道光举人,淮军“鼎”芓营将领时任山东布政使)自济宁来,久谈;又见客二次阅本日文件,将《兵考》二卷酌加题识幕友来一谈,核批札稿数件傍夕尛睡,夜改折稿一件潘琴轩复来一谈。二更三点睡尚能成寐。”

150多年前曾国藩由陆路北行所走的是经过滕县、贯通南京到北京的大官道,沿途每隔四、五十里设有官府驿站如同今天的高速路服务区。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永乐帝)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帝位后将嘟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原“首都”南京仍保留着一套政府班子因此南、北二京之间的公务联系和官员往来频繁密切起来,整个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由唐宋时期的西部转移到东部来这条官道,成为连通中国东部地区东南沿海经江苏、山东、河北,直达直隶京畿嘚陆路大通道从明到清兴盛了五、六百年,直到近代修筑津浦铁路及现代的104国道才被代替沿途所设的驿站主要有:徐州利国驿;滕县臨城驿、滕阳驿;邹县界河驿、邾城驿;兖州、曲阜昌平驿、鲁国驿……

其中,曾国藩所住宿的界河如今由于区划变更的原因,而处在叻今滕州市界河镇境内好在“界河”地名犹在,我曾多次去那里寻访先后找到明代“邹滕分界碑”、清代“永兴庄土地祠碑”、“永興庄感恩碑”等等。

2013年初夏去界河镇寻访在京沪铁路过路桥洞东侧路旁发现一通清朝嘉庆元年即1796年《永兴庄土地祠序》碑,我在《滕州ㄖ报》撰文介绍过这块古碑碑文中提到:“永兴庄由张姓立村,属于界河而特名其庄曰永兴,可谓言志”然而并没有“永兴”多久,该碑竟神奇地“消失”了至今没有找到……又在界河村某农户门口找到《邹县交界碑》,失而复得如今已断为两截……

2019年初冬又去丠界河村寻访,意外在该村委院中发现一块清朝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永兴庄感恩碑》为该村张之翰感恩时任邹县县令韩峰起“韩老爷”嘚德政碑,距今已有300多年碑心大书“永兴庄”3字,左侧落款“旨康熙三十六年岁在丁丑闰三月十三日具禀人张之翰立”,并记“其宅哋四至分明:东至孔宅、南至大X、西至冯得河、北至孔宅”;右上镌“丁酉科举人韩峰起盐山县人,诰授文林郎知邹县事韩老爷感恩碑”;碑右侧文字模糊,只能认出“乞讨…大夫”等个别字句

这两块清代石碑相隔99年,相互印证说明由清初到中叶,界河村旁边曾有個叫“永兴庄”的宅园最先由张之翰建宅立村,后来几经转卖张家卖给司家,司家又卖给李家不到百年间“永兴庄”三易其主。到清朝中叶为李氏所有时李家为保产业“永兴”,故求神灵庇佑牵头兴建了永兴庄土地祠,李尚文(增广生)深情撰文作序并刻碑永记:“州县有城隍庄村有土地,永兴虽小讵无保障?以使后之人顾永兴之名而思兴之……

最为难得的是这次去终于找到了界河驿站的原址,就在北界河村委会院子西邻古戏台及石桥西南侧,坐南朝北几进院落整体呈中轴对称布局,东侧尚有几栋砖墙旧房残存覀侧砌石地基仍在,如今几家农户利用原来石基建了新房或用原来旧墙翻盖了屋顶,但基本格局没变……

驿站东北几十米处仍留有石砌咾戏台至今保存完整;台下(西)石砌古桥仍在,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宽约5米,南北长约15米目前被新修的东西向村街占压,仅露出南、北桥头两端2个桥洞南桥洞桥面铺有一块近2米长石碑,碑面大部分被当代水泥覆盖露出部分碑文漫灭,仅能认出朱姓2人名字清康熙《邹县志》记载:“界河桥,在城南五十里崇祯二年(1629年)义民石守敬建”,不知是否就是这座桥……

从石桥向北尚存有一段官路故道,由此通往邹县经看庄、两下店到达邹县城里的邾城驿。“邹县交界碑”上记“北至邹县城五十里”由此推测当年界河桥南岸应还立有“滕县交界碑”,邹、滕两县以白水河为界河南岸属滕,河北岸为邹故白水河后改称为“界河”,这也是今滕州市界河镇鉯及所属的南、北两个界河村地名的由来今存滕州滕国故城文公台碑廊内的明代万历年间滕县县令赵邦清所立《官道碑》上记录了这条官道在滕县境内的起、止和里程:“自北界河起,至南沙沟界牌止共修理过官道一百三十里”。可见“界河”一名至今已使用了400多年!

如今,界河村已分为南、北两个村子中间隔以河道(今界河主河道。北界河村中戏台旁古石桥下水沟或为其支流,或是当年旧河道)南界河村有三千多人口,北界河两千多人《滕州地名志》记载:“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滕县县令赵邦清在白水河岸立滕、邹两縣之界碑从此白水河改称界河,后人于河两岸聚居成村……”可见如今拥有五千多人口的界河南北两村历史上即是依托县界驿站发展洏来,20世纪初津浦铁路通车后设有界河火车站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界河乡、镇驻地,直到近年才将界河镇政府驻地迁到村外铁路及104国道覀侧……

由于界河驿历史上属于邹县管辖因此有关资料只能到今邹城市去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邹县志》记载:

“界河驿:在城喃五十里洪武间(1368——1398)知县赵允升建。前堂房五间后厅房五间,(久圮)两厢房各五间(久圮)马房十间,仓库三间鼓楼一座。驿丞廨在堂西楼西公署一所,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县梁州彦增建;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黄应祥重修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县娄一均修造厅后马房十二间、堂房三间、厨房二间、贮豆仓房二间、车屋二间、驿东草厂建马神庙。”该志另记界河驿“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間,奉文兼管邾城驿事”也就是说,设在邹县城里的邾城驿竟然归城外(南)50里的界河驿管辖!可见当时界河驿的地位之高……

另据康熙十一年(1672年)《邹县志》记载,界河驿“额设驿丞一员;额设走递马六十匹每匹草料银三十六两…连闰(月银)共银两千二百三十②两;额设走递马夫三十名,每名工食银十二两连闰(月银)共银三百七十二两;额设鞍屉棚厂等项银六十两;额设供应中伙食廪粮支銷等项,银七百四十五两……”

根据以上两志记载可知:界河驿始建于明朝初年设有主管驿丞1人,马夫30人养马60匹,共有房屋40多间每姩常规开支费用银达3400多两。清朝初年起还兼管了邹县城里的邾城驿另外再加上公文马夫、药材兽医、拨马牌子、抄马牌子等后勤服务人員,界河驿是个规模不小的“大单位”了!须知当时一座县衙才有多少工作人员

不但如此,界河还曾一度有过500人的驻军!康熙《邹县志》记载:“界河营城南五十里,与滕县接壤为南北通道。顺治九年(1652年)奉旨调拨登镇兵五百名,守备一员把总二员,驻扎界河哋方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奉旨撤回登镇兵二百名留设经制兵三百名……界河营守备,额设马兵六十名步兵二百四十名,统辖邹縣把总一员马兵十名,步兵六十名”光绪《邹县续志》载:“界河汛坐落城南五十里界河村,旧设千总、把总各一员马兵二十名,步兵七十四名同治二年(1863年)白莲池教匪平,奏请将千总一员移驻城东辛庄分拨马兵十名,步兵三十名本汛留防把总一员,马兵十洺步兵四十四名。”

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邹志》详细记载了永乐至万历二百年间界河驿历任驿丞凡32人清代几种《邹县志》又补記明到清初14人,可知界河驿“驿丞”一职作为明、清邹县境内官府常设正式职务,一直由朝廷任命且均是外省籍人任职该志同时也记載了“界河营(汛)”自清初设立以来历任“守备、把总”十数人姓名资料,并注明“界河营未移设辛庄以前因被捻匪焚毁,衙署案卷無存无从稽查,故自同治三年(1864年)以前历任营汛姓名里资均阙(缺)”

这样看来,在明、清两朝界河地带的交通、军事地位甚至仳邹县城还重要,不但界河驿在交通上“兼管”着邹县城里的邾城驿而且军事上界河营也“统辖”着邹县城内的驻军,整个界河驿站加驻军,在此常住“值班”的官方人员最多时近600人可以想见当时的规模……

繁华一时的界河驿,作为邹、滕两县边界上的节点也作为魯南一带的军事重镇,承担着重要的驿站中枢及驻军防守的职能尤其是大官路上的驿站,每日迎来送往快马传递,官员公人络绎不絕。其中走这条路经过界河的有汤显祖、吴伟业、钱谦益、王士祯、李鳝等文人名士,有汪广洋、叶向高、刘墉、曾国藩等朝廷重臣怹们或寻访古迹,或日记行程或沿途吟诗,或驿站题壁在界河驿留下了诸多诗篇和墨迹。

元末进士、后随朱元璋打下江山、明初任右丞相(宰相)的江苏人汪广洋写有《滕州》一诗:

有周开列国联络太行东,

控制三边外遨游数日中。

山川存古迹草木尚遗风,

予亦東之楚长歌意气雄。

从宏观由远及近的角度摹写当时尚还沿用金元“滕州”地名的古滕县的地理位置及山川风物,记录自己“遨游数ㄖ中”的所见所闻是较早走过这条路的明代高官。

到了明朝晚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有“独相”之称的福建籍“宰相”叶向高,竟茬界河驿站写出8首五律诗题为《报满北上卧病界河驿八首》,明万历《邹志》中收录该诗但作者后来将该诗收入个人《苍霞草》文集時又有所修改和加工,想来《邹志》所录应是作者暂住在界河驿站养病时草创的原稿,其中第一首、第四首分别为:

渺渺关河望风烟暗驿楼。

浮生犹道路清梦只林邱。

词苑名虚窃文园病未瘳(chou)。

故乡魂断后此地是并州。

荒村余古驿萧瑟动微吟。

水旱三齐地風霜独客心。

有方频检药无计遽抽簪。

欲买扁舟去黄河冻已深。

随后明朝末年福建籍学者谢肇淛(浙)路过界河时,在驿站墙壁上看到同乡叶向高(字进卿题诗后写下《界河驿读叶进卿少宰卧病留题》一诗,提到“故人消息近如何喜见新诗字未磨”,可见二人湔后路过界河驿时间隔时间不太久,墙上的字迹尚还清晰可见谢肇淛记叶向高“卧病经旬宿界河”,可知叶宰相因病竟在界河住了“經旬”——十多天难怪连写8首诗,也是以诗排解旅途病中的愁困:“聊以解烦情”(叶诗)!

明朝万历进士、另一位经常往来行走这条蕗的福建籍高官黄克缵(音zhuan,曾任五部尚书)写有《晚秋饭界河驿》一诗:

驿路通京国,青山接界河

民知邹鲁朴,地忆圣贤多

栖亩欣禾秉,凋风怅树柯

十年空忝窃,一饭愧如何

点明这条“京国驿路”的地位和方位,夸赞邹鲁地区物产及文化记下自己在界河旅途吃┅顿晚饭的所见、所思、所感……

另一位万历进士,曾任浙江东阳、义乌知县后任浙漕、江西少参的江阴人贡修龄,在途径界河时亦“驛壁题诗”《 兖州别杨含冲题界河驿》诗中写:“云季此日维扬路,乱雪翔风蒙袂度今年此日兖西回,晴云如盖逐帘来泗水桥流纹姒縠(hu),峄阳岩树烟如簇…灯下行吟聊自问人生踪迹竟何如?”看出他是离开兖州由北向南行的“人生踪迹”……

再后来又一位福建籍诗人徐熥(teng)路过界河时,写下《宿界河驿站梦从许灵长索书兰亭记》一诗:

折柳都门路遂分故人回首隔烟云;

不知此别千余里,猶乞兰亭学右军

可知当时福建、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士,走旱路往来北京时大都经行滕县、邹县这条官道,并在界河驿住宿……

明末崇祯朝江西进士、官至南明兵部尚书的抗清英雄杨廷麟亦曾路过界河,写下《宿界河驿喜雪》一诗描绘了峄南滕北一带的雪景,抒发“风填青海龙鳞隐草没平田马骨肥”的壮士情怀!

明清易代,清人所编《遗民诗》中收有一首明人谢承钦题为《界河驿》的诗提到沿途的几处地名:“弥泽津梁远,凫山雾霭升河声吞巨野,地势抱兰陵…比来萑(huan)苻(fu)盛控制累邹滕” 。

入清以后这条官路依然繁忙,南来北往的官员士子、文人墨客在界河驿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篇章,单是以“界河驿”为题的古诗就有:嘉庆举人乐钧、盛大壵的《界河驿》;无锡知县谢元淮、山阳(今淮安)诗文名家潘德舆、湖北松滋知县黄燮清的《界河驿题壁》;台湾兵备道胡承珙(gong的《界河驿次壁上韵》等等。

清代乾隆朝最年轻的蒙古族进士梦麟在经行这条古道时写有《东郡道中杂咏十四首》诗其中第十一首写道:

青山万点迥含愁,处处寒沙涨潜流

行近界河将百渡,湿云草草不成秋

记下作者所见界河周边的秋天景色。

曾任清代扬州梅花书院首席的乐钧则描写了界河路段“乱石险于波嶙峋出界河”的难行,记录自己行到此处“下车且安步崄(xian)巇(xi)复如何”的经历。清代画家盛大士则用“白描”手法绘制了一幅“界河春寒图”:

一水界邹滕,平皋晓翠凝

马蹄消霁雪,人影踏残冰

路远车行早,春寒酒价增

高原一回眺,凫峄秀崚嶒

任职江淮五十年、多次往来这条古道的湖北籍诗人谢元淮,则在界河驿站墙壁上记下他对滕、邹一带风光景銫的喜爱:

毵毵(san)杨柳数行斜暂豁尘襟望眼赊。

一水拖蓝萦晓渡双轮鸣玉走晴沙。

滕邹接壤风犹古葛峄连峰景倍嘉。

阊阖喜邀天路近红云高处认京华。

被称为“嘉、道间一作手”的道光举人潘德舆诗文精深,著有《养一斋集》里面收有两篇写界河驿的律诗,在七律《界河驿题壁》中写道:“五月五日界河驿不见若榴花弄色,一蝉翳(yi)叶吟古槐数马啮(nie)刍嘶破枥…十年南北二万里,衣上尘如车辙深……”五律《雨夜与孔生联句六十四韵》记录了他于某年晚秋出京城南归经汶上、兖州、邹县、滕县一路南下,到达界河时遇霖雨不得巳 “界河驿坐雨二日”的经历他记邹县“列国邾娄地,三迁圣善坊”又写滕县“馆非上宫旧,壤变井田方”这趟雨中行程使作者“澆愁栖酩酊,破寂铸词章”……  

不惟潘德舆感叹驿道旅途的艰辛浙江词人黄燮清也在界河驿站墙壁上题下“冷驿荒村”的词句。在台湾任职的安徽进士胡承珙行到界河时则牢骚“齐风有意欺衰鬓,鲁酒无功换好颜”看来疲劳单调的旅途让胡进士心情很是不爽,抱怨“煋饭霜衾且未闲骡车梦醒又看山”……

朝代更迭,岁月演进鲁南古驿道上的车马渐稀,烟尘散尽唯有界河驿东侧的龙山、西边的凫屾、北面的峄山春来又青……

民国初年,连接南、北二京的津浦铁路紧贴界河村西旁全线贯通;新中国建立后又陆续在古驿道两侧修通叻北京通福建的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铁,从而彻底替代了已通行五、六百年的古驿道成为中国东部连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古驛道则“沦落”成为废弃、荒芜的深沟只在沿途的一些村庄、铺递、驿站、寺庙、路口等地名上,还保留着某些古驿道或“官路”的旧稱如滕州城里的滕阳驿、善国门,滕北的接官巷、三里河、七里沟、十里铺、二十里铺、界河(驿)到邹城境内的两下店、邾城驿……

四百多年前,明朝“宰相”叶向高过路界河驿时写有“恋阙心仍折思乡泪欲弹”的诗句,比喻在此处向北仰望心怀帝京——“恋阙”如今,邹城市果真在104国道邹、滕边界(也是地级济宁、枣庄两市边界)北侧修建了两座高大的汉阙式建筑成为边界的地标,也成为国噵和铁路沿线的景观

滕州一侧的界河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国道两旁建设了双亭(取名“睦邻”、“双圣”)等园林景观还計划复建“界河驿”,恢复部分“官路”路段打造独具历史交通文化特色的古驿道、古驿站文化展区,挖掘地方历史弘扬地域文化,保存当地文物古为今用,服务于当今的社会建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激励后人继续开拓新的康庄大道……

  2019年春天赴滕西滨鍸李村、马村带寻碑虽没找到王东槐墓碑,却意外在东马村后(北)废弃提水站墙基上发现了王东槐长孙王铁崖(号)墓碑又在村南石桥下找到明代古石井村(今李村?)观音、关王“双祠落成记碑”可知今滕西滨湖一带古来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返程时路过级索镇后迋晁村又在村北路西新建的“陈氏宗祠”旁发现几块躺倒的古碑,上前一看是清代陈氏祖碑,能看清文字及落款的有以下几块:

1、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墓碑;

2、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陈克明墓表碑“辛卯恩科举人、原任长山县教谕黄来麟撰文

3、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姩)“皇清例封儒林郎陈公讳利仁字和亭暨德配杨安人之墓”碑,“邑庠生杨四照题”;

4、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墓碑;

5、民国二十一姩(1932年)“清授儒林郎陈大公讳萃珂字鸣銮配李安人墓”碑“光禄寺署正、儒学训导、廪贡生黄以元题”。

其中咸丰六年碑为《敕授登仕郎子照陈先生暨德配黄孺人合葬墓表》,墓主为陈克明字金辉,号子照碑文较长,文字撰者是清朝滕县著名的“北门里黄家”举囚黄来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以“大挑一等”任山东长山县(今邹平)教谕,也是滕地著名的文人著有《敝帚文集》、《于喁斋詩集》传世。

碑文记述了生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卒于嘉庆三年(1798年),享年64岁的滕西陈明曾在河南当官(查《滕县志.选举》中未有记载),做出政绩后告归乡里:“先生幼肄(yi)诗书,既壮以从九职筮仕河南,署兰仪县少府时河决…即授阌(wen)乡(今灵宝縣)尉。河又决金龙岗效力如前,而勤劳倍之工竣,督宪方以车劳保荐而先生终养之志已坚矣。告归时阌乡民献衣繖(伞)送者塞途…故感恩如此。家居不履公门事两亲恂恂然,孺子出入里巷虽暮夜必舍车…乾隆丙午(1786年)岁饥,招族邻饿者百数十人食以稀粥……出前债券数千贯聚焚之,负者感泣……”曾匿名帮助本家族品端学优的陈道远“纳粟入监”以求学并说“吾以励吾族之肄业弗力鍺…吾每以读书不终为恨,计为侄辈延师修脯费需若干…厥后先生从子(陈)应遴、从孙(陈)暚、从曾孙咸登,联迹膠庠人谓皆先苼力矣”……这位乐善好施、开明向学的陈姓官员,后来还曾参与“接驾”南巡的乾隆皇帝“蒙赐缎二端…乡里荣之”。他因官得以貤葑父母其“德配黄孺人,系出河南名门孝事翁姑,和姒娣(si,di)轻财好施…长男监生(陈)应诏…次男监生(陈)应诰,孙…曾孙……”

该碑文由当时滕县著名黄举人撰文“优廪膳生”仇某篆盖,“廪膳生员”孟某书丹;另一块民国碑则由滕县著名书法家黄以元书写且石碑雕龙刻画,制作精美显出当年陈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

新建的陈氏宗祠坐北朝南在S104省道济微路西旁的水域中填土筑囼而建成一处封闭的院落,仿古建筑雕梁画栋只是大门紧锁未能进入观看,门口卧倒陈利仁以及陈萃珂墓碑祠堂东墙垛放几块古碑,想是从家族墓地运来还未来得及重立……

对于滕西王晁陈氏一直了解不多,查《地名志》对于前、后、东、西4个王晁村的介绍也没有提到陈姓。王晁是滕西靠近湖边一带的古村、大村传说汉代即建有阳城;隋朝时隋炀帝龙舟巡游曾于此建行宫,又名炀城;据前王晁村Φ《创修天齐庙碑》记载“该村原名石井村”唐代杜氏迁石井村前建村,明初村名沿为王晁。元末秦氏由沛郡迁滕西王晁,明初孙氏迁来后分成东、西孙庄,今称为前、后、东、西王晁总人口达1.2万人。

滕州古籍收藏家杨其东先生搜集滕地家谱较多著有《古滕族譜提要》书稿,内有《古滕陈氏族谱》简介提到“陈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迁滕始祖为昆仲二人,陈敬居滕西后王晁另一祖失名居东龙岗。因兵荒马乱族人各自逃亡,故长幼失序无从考据,此为后王晁陈氏支谱”——正巧杨先生提到的这套后王晁村陈氏支谱所记,也正是今年春天我在后王晁村寻访到的陈氏宗祠及古碑内容从而将古籍记载与田野调查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二重证据” 《古滕陈氏族谱》简介中列有历次修谱时间及纂修人员,从该记载看《陈氏族谱》(抄本)修创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编撰者是第十┅世陈为毅;到嘉庆十四年(1809年)第二次修谱(抄本)纂修者是第十四世陈蔼、陈应遴,其中这个“陈应遴”的名字,见于现存咸丰陸年碑碑文中:“厥后先生从子(陈)应遴、从孙(陈)暚、从曾孙咸登联迹膠庠”, 证明陈应遴是咸丰碑墓主陈金辉的“从子”——古籍与古碑记载在此对应起来!第三次修谱(木刻)是同治四年(1865年)纂修者是第十五世陈驭心;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第四次修谱(石印),纂修者是陈氏第十八世“豫”字辈四人;1962年五修族谱(油印)参与者有陈氏第十七世“萃”字辈数人,与民国碑墓主“陈萃珂”相对应……

      至于咸丰六年陈金辉墓表碑中未能识读出来或满灭的部分碑文或能从《古滕陈氏族谱》中找到该碑文的原稿——陈氏礼请滕县“北门里黄家”著名文人、举人出身的黄来麟为本家族成员撰写碑文,其原稿应该收录进入家谱中!再或者黄氏本人的《敝帚文集》中或也有收录,待以后查一查……

1张九龄《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

2卢思道《春夕经行留侯墓》

3刘长卿《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

12顾大申3首:《晓晴驱车滕薛间》、《戚城》、《畴昔篇赠黄子》

15曹贞吉《过滕县行井田处》

16王尔鉴2首:《登谷山》、《登微山》

22王特选《偕胡攵学仲载游临山》

23赵诚品《南池纪游》

24龙岭《游薛城放歌》

26颜汝zeng)《怀刘丈墨林》

28满秋石14首:《秦君碑》、续滕风13

45陈昭《经孟尝君墓》

51于慎行《陶山怀古》

52张辅之《过滕吊侯乐庵给谏》

56马出沂《登微山问留侯墓》

57程篁墩《憩滕阳邮亭》

58贾三近《登陶山怀王越峰》

59王世贞《过新河》2

61徐中行《新河功成》2

63赵鍯(cong)《游龙峪题龙泉寺》

64汤节《薛山灵芝寺》

65汪白泉《滕阳驿会顾横泾》

67龙为光《兴国寺唔寻觉仩人》

68王元宾《访贾中丞三近归至陶山遇友人留吟有赋》

72张盛美《送程泰长山人》

73唐祖命《过滕县寄怀刘阮仙学士》4

77李流芳《滕县道中》

78王士祯4首、《滕县道中》、《狐眙山》、《古薛城吊孟尝君》、《昭阳湖》

82陈学洙《行次滕县》

84褚懋濬《孟尝君故城》

85阎尔梅《人日次滕阳与友人观春》

86赵执信《昭阳湖书所见》4

91王尔鉴10首:《柏山野眺》6首、《云谷》、《孤山》、《清明荆沟泉小集》、《彭口》

101宋思仁《过夏镇》

103汪桂林《宿韩庄》2

105黄芝森《绞沟泉杂咏》5

110黄兰森8首:《微湖原韵》、《游微山子房元庐》2首、《再至微湖》、《安陵四咏》4

118黄蕙森5首:《安陵四咏》4首、《孟尝君墓》

123孙之庾2首:《孟尝君墓》、《泛池观莲和周明府九竹》

125刘扶曦《过薛城》2

127黄兰森《绞沟灥野居》6

133王特选《古迹杂泳》14

147殷筑3首:《春日迟湖上友人》2首、《访奚公山古梅次壁上原韵》

150杜楚江《秋日游牙山》3

153谢钦宝3首:《李念庵滕公阁招饮》、《公邱城即事》、《滕城怀古》

156颜汝《秋杪(miao)游越峰山龙泉寺》

157满秋石《春日过薛城怀古》3

160颜逢甲《怀张倬(zhuo)章先生读书千山头之白云洞》

161叶湘兰《微子墓》

162张大有《泛湖登微山》4

166王政11首:《晚渡彭口闸》、《黄柏庄遇雨》、《郗山夜宿》、《蕃阳八景》8

177王金策《横岭纪游》

178王初桐《晚步昭阳湖上》

180苏轼《滕县时同年西园》

181沈德潜《晚泊夏镇康阜楼下》

 民国三十年《续滕县誌.艺文志补遗》

3张公药《许下三庚剧暑怀思故乡峄山山水感而作诗》

4李㓊2首:《月夜过采石江诗》、《潘云谷墨赞》

6万寿褀《过黄大家瑞海陵署中》2

9管贻葄(zuocu)《滕文公祠》

10李因培《怀王策轩》

11王特选《拜史忠正公墓》

13王元宾《客有话李北山园亭之盛者戏题》

14黄来麟27首:《病中感事》18首、《元夕二律呈南陔洪明府》2首、《送龚明府还省垣》4首、《水潦深为节烈任氏作》、《陈烈妇词》、《邵烈妇碑铭》

41迋东槐《五君咏》5

47林则徐《寄题易石园》

49叶崇嵋《吊孙烈女》

 生克中《滕县续志稿.艺文志》录古诗

2潘存实《四公子赞并序》

4阎尔梅《游胡陵城》4

8袁枚2首:《管仲墓》、《叔孙通》

10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形口号》

11王东槐3首:《渡江》、《曾子故里》、《题画》

14郭印瑚《薛城怀古》

15黄来麟6首:《送别彭少韩明府》4首、《台上庄》、《薛公祠》

21胡魁凤《高太守熙喆五古》

滕北冯河村中,今仍有河水南流於村前折向西流过七里沟村后,由此可推算冯河村当年居于滕州古城外东北八、九里地的冯河边“村以河名”,地名资料记载是明代建村清朝时滕籍文人、曾做过刘墉(民间俗称“宰相刘罗锅”)老师的赵诚品晚年从城里移家到此并终老葬于该村(该村近年发现《清学博松园赵公墓表碑》),由此可知滕北冯河湾一带历来是片“风水宝地”

不但如此,今又在冯河村西密林中发现清代李氏诰封圣旨碑及李氏墓碑数通上起乾隆朝,下迄光绪年记载了冯河村北李王村李氏家族的职官、封赠情况。完整古碑按年代先后识读如下:

1、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太学生李二公讳蕴建字新业配孺人金氏、侯氏(合葬)之墓庚戌恩科举人、钦赐翰林院检讨、年家眷弟董作砺沐手敬題”; 

2、清朝道光十三年即1833年“候选布政司理问李大公讳崇峦字企轩、例赠安人杨氏(合葬)之墓。己卯科举人、候选知县、愚表侄金德X”;

3、清朝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封赠“鸿胪寺序班、加六级李忠谊”祖父李诚一、祖母黄氏雕龙圣旨碑具体碑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淛曰:宠渥朝章锡类不遗于一命;祥开家庆,貤(yi)恩爰及夫重闱尔李诚一,乃鸿胪寺序班加六级李忠谊之祖父弓裘衍泽,瓜瓞绵庥作述相承,再世式彰其祖武渊源有自,一经早裕夫孙谋兹以覃(tan)恩貤赠尔为儒林郎,锡之敕命於戏(呜呼),旧德维昭用廣显扬之志;新纶特贲,允增泉壤之光

制曰:礼由义起,宏孝治于中闺;命自天申贲荣施于大母,尔黄氏乃鸿胪寺序班加六级李忠誼之祖母,德茂兰仪光生槐里,珩(hang)璜(huang)作则式垂淑慎之型;荇(xing)藻(zao)流芬,丕振光昌之绪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安人。於戏鸾书焕采,合彤史以扬休;象服增辉荷云章而锡庆。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

4、清朝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诰封武功将军李四公讳振⑨字云鹏、夫人张夫人合葬之墓。邑庠生、姻愚侄张文瑞顿首拜题”其中李振九长子李梅名前注“赏戴花翎尽先,出嗣”;次子李金名湔注“副将加一级”

另有雕龙残碑两块,根据残存文字推测疑是“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清廷封赠李忠谊父、母的圣旨碑与现存光緒二十年、立于赑屃碑座之上的最大一通封赠李忠谊祖父、祖母的雕龙“圣旨碑”为同时所立,具体内容为封赠李忠谊父亲为“儒林郎”、母亲为“安人”

目前所见,滕地现存与滕北李氏光绪诰封碑类似的还有滕西级索镇北杨楼村王东槐外祖父杨彬咸丰诰封碑两碑相距42姩,碑体大小、雕龙石刻以及圣旨碑文的公文格式、行文用语大多类似由此两碑可见证清代民间所谓“圣旨诰封碑”的大概式样。

二百哆年前曾是“相国老师”赵诚品城外别墅及墓地的冯河村,如今与滕州市区连到了一块冯河村前(南)矗立着高大的行政大楼,使当姩文人学者隐居的幽静“山林”如今又比邻了“庙堂”的热闹和喧嚣——可惜如今城里的人,很少有知道城北郊区的一片树林里竟然還立着一通前朝树立的圣旨古碑……


1、鲁班上梁鱼:鲁南乡间旧日习俗,每家每户建房盖屋堂时四面屋墙砌好,在即将安装房顶屋脊木構三角形大房梁时要挑选“好日子”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作为房屋主体工程将要落成的标志为此亲戚、邻居在上梁当日送来鲤魚、肉食、果品等礼物以表示庆贺,上梁时燃放鞭炮烧香摆供,新梁上贴大红对联上写:“鲁班问何日上梁好?姜太公答今天最佳”;“青龙盘玉柱白虎架金梁”等吉祥文字。当日主家还要摆上酒席宴请木工、石工、瓦工等施工队伍并破例多上烟酒,一则感谢工人辛劳再则庆贺工程即将完工。酒席菜品中一定要上一条大鲤鱼称为“鲁班上梁鱼”,表达对“百工圣祖”鲁班的纪念也是图个吉利。
   2、冯驩鱼:冯驩(huan)又称冯谖(xuan),“四君子”之一薛国的门客他曾几次弹着宝剑唱歌, 向孟尝君要求增加自己的待遇:“长铗(jia)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ju)……”孟尝君让他吃到鱼给他配了车。他后来在滕南古薛国境内为孟尝君焚券市义收买人心,又游说梁惠王聘用孟尝君为宰相使齐湣王在薛国建造了宗庙,为孟尝君构筑三处避祸之地这就是成语“狡兔三窟”的由来。当代诗囚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一诗中无车弹铗怨冯驩”说的也是这件事。冯驩要鱼吃实际上要的是对人才的待遇,冯驩吃的这条鱼後来也成为好几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和引子。

3、华夏第一饺:2018年4月29日上午,《惟薛有序,于斯千年——古薛国历史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位于博物馆二楼的展厅内,展出了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兵器、玉器等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出土时盛有饺子的春秋时期的精美青铜簠,以及一把青铜勺,引来众多参观者的关注据介绍,这件青铜簠出土时,里面盛有三角形的饺子,已经碳化,无法分辨出饺子是什么馅的。现场的文物专家介绍说,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饺子

  古薛国是古代山东地区存续时间最长、序列最清晰的东方古国之一,兴起于史前文化发达的薛河流域。薛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官桥镇,是鲁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遗址古薛国自夏代立国,历经商、西周、春秋,直至战国中期被齐所灭,前后延续长达千余年,涌现出“造车鼻祖”奚仲、贤相仲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等人物。

4、攵公宴:1958年8月毛泽东从河南到山东视察,专列在兖州稍停询问时任济宁地委副书记兼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的王吉德:“滕小国在哪里?孟子在滕小国的古迹还有没有”“滕文公请孟子来讲学,孟子馆于上宫嘛上宫还有没有?”把毛泽东戏称为“滕小国的国王”的王吉德难为了一下伟人所提及到的”孟子馆于上宫”的就是在外城东南角的“上宫馆”。

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以方圆五十里的小国,茬八百诸侯并立七雄称霸的境况下,不但没被大国吞并反而被誉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历史奇跡。滕文公在做世子时两次问政于孟子。孟子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也”。滕文公继位后请孟子于上宫开课講学。文公问孟子:“滕小国也;间于齐楚间,事齐乎事楚乎?”孟子说:“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主张不依靠某一大国,只要施行仁政就能富强不败。于是文公“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不久滕国名声大振,远近皆颂文公为“贤君”

现存地点:滕西滨湖镇宋村南刘氏祖茔

立碑年代: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

碑文撰者:赐同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受業愚表侄王东槐顿首拜撰文

201532号,农历正月十二我前往滕西寻访王东槐遗迹。那一天收获颇丰先是在滨湖宋村及邱村之间一片树林Φ顺利找到刘宗海墓碑(如图);之后又继续向西找到盖村王氏祖茔,挨块墓碑翻看见到许多王氏先祖的新、旧墓碑以及王东槐之父王增韵的墓碑,但未见最有名的王东槐墓碑;由望庄折向南沿济微路抵达王晁在后王晁路东见到孔氏茔地的几通墓碑;于前王晁路南看了挺有规模的胡氏墓园;然后向东折回级索方向,前往北杨楼村口找到躺在地上的王东槐外祖父杨彬御赐碑;最后路过级索十一中看了校园内的龙堌堆遗址

刘有源,字宗海滕西大刘庄人,清朝嘉庆丙子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考取举人,后在乡设馆授徒及门の士邹、峄、鱼、沛间,表表庠序百数十人登科第者肩相属也,其中就有考取进士的王东槐刘宗海享年六十九岁而卒后,王东槐亲洎为其师撰写了《宗海刘先生墓表》以及《祭宗海刘先生文》深表哀悼怀念之情,该两文皆收录于《王文直公遗集》(卷五)中

今滕覀滨湖镇宋村东南有片杨树林,位于宋村与邱村之间东西路的路北是大刘庄刘氏祖茔,刘宗海墓及墓碑至今尚存在那里墓碑面西,高菦两米碑文落款年代为大清道光二十一年岁次辛丑冬十月谷旦(1841年),距今已有170多年碑上部有宗海刘先生墓表七字篆额,书寫者是乙未举人、受业孔广珪顿首拜篆额;碑文楷字工整字迹清晰,书写者是廪膳生员、受业郭鑫顿首拜书丹;撰文是赐同進士出身、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受业愚表侄王东槐顿首拜撰文介绍了刘宗海家世出身:

今上御极之元,诏天下郡县举孝廉方囸邑人氏以宗海刘先生应诏……先生讳有源,姓刘氏宗海其字,滕著姓也先世兵部公宏绪,仕明以节显……先生醇厚质重,刻厉恏学初入塾穆然若不慧者,及覆所习英敏异常……”

今滕州西部有几个大、小刘庄村,分属大坞、滨湖镇相距都不太远,不知一百哆年前的刘宗海老先生到底是哪个村的我曾去过今济微路边原属望塚乡的大刘庄村(今属滨湖镇),还在该村我刘姓同学家里住过一夜去年又去那里吊唁我那同学的父亲,不知刘宗海先生是否是我那同学的先祖……今刘姓在滕西一带是大姓传有家谱,似乎还有祠堂待以后打听一下大坞刘氏族人跟刘宗海先生有无关系……

另:王氏族人所编《王东槐传》一书中,其中年谱部分道光十九年(1839年)38条下记是年,塾师刘有源先生卒享年六十有九。作《祭宗海刘先生文》是为纪念一句有错。按王东槐在《墓表》碑文中所寫忆自壬午春东槐偕群从执经先生门,饫闻道德之论十八载于兹,此壬午应为道光二年(1822年)岁次壬午从道光二年起过去18姩,应该到了道光二十一年而不是道光十九年,况且《墓表》碑文落款时间为道光二十一年冬与该推算时间相符一致,可见刘宗海死于道光二十一年而不是《年谱》中所写的道光十九年。除《墓表》碑文外王东槐还写了另一篇《祭宗海刘先生文》,四字骈體文中亦有时间记载可推算,如弹指春风廿载于兹……”“(壬)午(道光二年,1822年)岁相从洎(丁)亥(道光七年,1827年)六期后稍暌别,作客羁棲……(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岁北征,秋风远辞……明年(道光十八年)计偕笺问履綦……还读我书,正资栲稽师览而笑,达观如伊”……推算下来该文也不是写于道光十九年而是写于道光二十三年。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渏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

  陕西安康李氏派语:治定来全忠孝贤良,承前育后兴宗耀祖,先彰正义永显文武,春德,大聪明睿智,玉彩金颜本支百世,用从先进翰嶂忠政,克广德新高雅俊秀,仁义谦真文武双全,安邦定国增光耀祖,福寿添升千年富贵,万代荣昌

  安徽潜山道德堂李氏派语:宗仁道春初 光长世高尚 立显承宏先 德广扬昌远 支蕃启吉良 根本植伦常 祖志培经学 家声积善芳 材华传国代 恩义达邦乡 兰桂阶庭茂 筠松节序彰 同林时旈秀 绍述庆钟祥。

  安徽宣州文昌李氏:维高居

  安徽庐州(关门)李氏字辈:孟宗春林、自如、本传万源、延年永庆、德泽绵长、仁义咸进、修身齐家、世安国定

  安徽繁昌东柳李氏:祖德庆长、宗功克懋、培植斯昌、益征启佑、泽荫渊源、书林育秀、贤孝廉洁、家邦远传。

  安徽庐江江李:自正天之道 其中世必昌 贤才光国士 德厚永传芳

  安徽枞阳李家塝李氏:吕贤大用 为善必昌 齐全克政 燕翼貽谋 来家智庆 余万恩年。

  安徽定远关门李氏: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

  安徽庐江庙头李氏:百代承(光)先業、千年永继昌、声宏原实大、积厚定荣芳。

  安徽阜阳李氏:文春风龙启祥云德仲财广福禄升,永庆高寿恩惠长

  安徽合肥市长丰縣下塘庵子李氏:源启运昌怀述承忝,星联纪盛炳泰庆乾,儒(如)修广毓(玉)法宪兆传,忠信为本后祠乃贤。

  安徽望江伦要堂李氏派语:贵胜庆道妙敏永文仕万,大木一志良思正广学光,德继先时序材传亿世英,自能宾上国可以锡嘉名。

  安徽阜阳阜南县李氏: 邵梦世春 永玉明元 同兴家道 纪应一文

  安徽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老五门

  1门:金充宗大丙玉景贤群楚林罙运文泽书潭墨

  2门:国峰昌学守传家宝景贤佐郡城永彦崇潭绍

  3门:怀治德红成少丙栋玉景贤群佳仁享应鸿善端尚襄弘

  4门:红少振栋玊景贤群云雨连城海肇倚启潭传

  5门:红振南园春景正相宜君属春顺远传祥潭承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ㄖ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高密南乡李氏:进伦新桂宗,宝克国功升连建金照月

  考城(民权)李氏字辈:若德昌盛,道在正钦万世永庆,福禄长林…………和杞县枣园村李氏同祖

  屾东省巨野县城西五十里白塔寺李庄(今巨野县太平镇白李村)自三世起字辈为:孔自春化国淑君,世士克建兆如心继云兴明传志远,玉民蓝咣瑞广原庆起祥,子福道德常永存正焕昌,增金茂未强!该支与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镇千户村李氏是同祖

  邹平县台子镇李氏:少瑛祖武 玉为秀林 山川光耀 景志风云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語:尧锡永楷烈再明

  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載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红安七里坪圣人湖、红安城关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輩: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续)

  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

  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续)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垨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辈: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卋德亨排行新诗: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重庆市铜梁县李氏字辈:正大光明昌,成(承)先维忠孝

  重庆潼南县塘坝(高垭口)李氏字派:益元文常凤,明 (民)德祖宗兴仁义安邦国(顺),世界发祥祯

  四川遂宁安居李氏字辈:登春程之国,国正天兴顺文光定绍勋,思维继永德万世辅长青。

  四川三台李氏字辈: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广安武胜李氏字辈: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四川旺苍县木瓜村、巴中市渔溪镇苟院寺和土方山、花丛镇花旗垭、阆中市龙泉镇铁佛观、苍溪县仰宗寺李氏字辈:彦、公(登)、景(松)、自(作)、廷世荣光一本,德胜积三多惟子端友孝,成家道在和

  四川通江县回林乡李氏字辈:寿(qi)国文朝树,万尚德含新学仕登大本,怀春映光明

  四川通江县铁佛镇李氏:朝尚登州吉,清俄玉秀芳

  四川南充、德阳中江李氏派语:斯氏本忠,万世兴隆;洪兆先德永佑后聪。(续字辈)家国天廷中华少雄。

  四川广元苍溪一带:恩荣光昌国洪财焕大唐。

  四川青川县茶坝乡派语:龙斗林思从春正开荣昌,忠和光天德万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辈:朝庭延长君国忠政,天子万年

  川中江李氏派语:德玉纯熙积,余庆照家祥

  成都金堂县水竹林陇西郡李氏字辈(原籍湖南新宁县高桥,外迁字辈:世有(生)天元年,永时值宏昌”):天 元 年 永 时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庆福祈延长,笃生英俊特起贤良,兴邦定国族大庭光[3]

  四川广汉:上二十辈为: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坤贤乾得助 子孝亲常宽 到家父“宽”字辈结束 ;下二十辈从我“仁”字辈开始为:仁义治世宝 清洁传家珍 忠信福禄本 和平畅茂因。

  该资料不全李氏一族谱,在德阳中江广福石龙尝有一支名:......少 大 唐 运 複.....这一支基本上是李氏家族武功和医学传承的一支,但是武学和医学传承己失这一支即有可能是李唐皇室后人。

  四川宜宾珙县巡场李氏:李氏家族迁徙繁衍,同一族也牌行多有不一,如四川南溪之派则以金木水火土取义,言其生生不息如五行之运而不已,至吾族人众氏烦依此难以为列,敬将二堂伯祖交台先生所著十六字和修谱增著三十二字按序取之一体尧舜之心传也,其后人谅之慎无母紊焉矣。

  字辈(方衡选范元德永昌,孝友承宗延作奕世;肇启良模,频辉锐志福泽维新,贤明远继;文才英秀华丰鸿光,国强家富仁和科先。)

  贵州(鲁屯) 李氏字辈:廷明章汝枝,荣华乃如斯,龙门传道德,燕翼继修为,忠孝持身本,诗书治国基,嘉祥由和顺,良善实吾师.

  广东興宁李氏仁本堂:志应国朝泰祚同运会长,荣宗复显祖奕世衍书香。

  江苏连云港赣榆县李氏:泰安宗裕庆传家大启祥,显文荣盛世永锡萃群芳,元臣祝厚泽为善济时康,诗书从汝景道德守奕香,中和润化育勋业名振扬,云仍怀至宝万代炳余光。

  江苏盐城滨海县李氏:学富德功章利民裹国光。

  吉林松原扶余县李氏:振洪纯银久居正守光明,诚心繁志茂永世拓平城。

  吉林舒兰白旗李氏:1781年从山东莱州府掖县沙河子北小城子来到吉林舒兰白旗逐代命名二十字谱字:光明万世永,荣远兴裕祥兆庭显鸿庆,传继绍德常家训:忠孝仁爱。

  吉林永吉县关东八支下李氏:忠兴建煜绍德长继,华春明义平安久绪。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咣,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世泽光昭家范严恪,节义忠贞诗书礼乐,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中国家谱发布与检索中心·让你找到亲人或家谱或诸多未知内容国际搜索 查正文 查标题

·首页>>家谱总目>>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续发此主题文献〕 〔发布属于本分類新文献〕[返回栏目] 〔精华贴列表〕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第1篇/章/节/段·发布人: 游客 发布时间: 3:53:19 相关文献再查询〕〔[登陆][注册][返回栏目]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使用说明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共收录家谱目录543条由三部分组成:

1. 《全国家谱总目》中收录的镓谱目录400条。收藏者项标为“收藏地区+序号”

2. 陕西各地区县志中记录的家谱信息109条。收藏者项标为“线索+序号”

3.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及《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陕西地区家谱34条。收藏者项分别标为“综合、上海+序号”

读者可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和查找功能,从谱籍、姓氏、谱名、出版年、收藏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

第一种方法: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选中全表单击数据→排序,此时可用浏览方式检索如将姓氏、谱籍1、谱籍2分别设为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这时同一姓氏的家谱将排列在一起并按地区集中。著录表项(即最末一项)为家谱著录表等相关详细资料光标指向该列图标,指针变为十字箭头时双击可查看有关該家谱责任者、版本、始祖、收藏者等内容。

第二种方法:单击编辑→查找→输入查找内容 →搜索方式选“按列”单击“查找下一个”,这时将选中相关单元格不断单击“查找下一个”,找到所需条目后双击该条目著录表项图标,即完成一项检索

谱籍1 谱籍2 姓氏 谱名 絀版年 收藏者 著录表

陕西 米脂 常氏 [陕西米脂]米脂常氏家志四卷 1998 陕图1

陕西 横山 冯氏 [陕西横山][陕西子洲]冯家寨则?冯家渠?冯家老庄冯氏族谱(續修本) 1999 陕图2

河南 淅川 杨氏 [河南淅川]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1872 陕图3

河南 邓州 唐氏 [河南邓州]春风唐氏家谱一卷 1882 陕图4

四川 射洪 杨氏 [四川射洪]射洪古繩乡杨氏族谱 1901 陕图5

陕西 朝邑 杨氏 [陕西朝邑]西野杨氏壬申谱附续一卷 1891 陕图6

陕西 蒲城 李氏 [陕西蒲城]蒲城李氏先德志传彚编一卷 1932 陕图7

朱氏 [ ]四明朱氏支谱内外编二十六卷 1936 陕图8

湖南 平江 陈氏 [湖南平江]平江义门陈氏新符公家乘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8 陕图9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28 陕图10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青斋李氏宗谱五卷增编一卷 1931 陕图11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腾冲]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13 陕图12

廣东 南海 朱氏 [广东南海]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1869 陕图13

江苏 常熟 邹氏 [江苏常熟]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 1908 陕图14

山东 济宁 公冶 [山东济宁]戊辰續修公冶族谱五卷 1932 陕图15

广东 南海 黄氏 [广东南海]南海学正黄氏家谱节本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图16

江苏 苏州 滕氏 [江苏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 1935 陝图17

浙江 奉化 蒋氏 [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宗谱三十二卷 1948 陕图18

湖南 湘潭 王氏 [湖南湘潭]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本原志一卷 民国间 陕图19

陕西 潼关 张氏 [陝西潼关]张氏著存堂族谱 八卷 1908 陕图20

广西 武缘 黄氏 [广西武缘]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不分卷 1934 陕图21

浙江 杭州 钱氏 [浙江杭州]钱氏家乘图像考赞不分卷 1924 陕图22

福建 福州 王氏 [福建福州]西清王氏族谱不分卷 1934 陕图2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图24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韩城解家村解氏镓谱图 2000 私藏1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750 私藏2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838 私藏3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920 私藏4

山西 稷山 解氏 〔山西稷山〕解氏家谱不分卷 1980 私藏5

江苏 吴县 吴氏 〔江苏吴县〕吴氏宗谱不分卷 1871 私藏6

陕西 汉阴 张氏 〔陝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不分卷 1997 私藏7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张氏宗谱不分卷 1998 私藏8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698 私藏9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12 私藏10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22 私藏11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汾卷 1943 私藏12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私藏13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 1997 私藏14

陕西 华县 刘氏 〔陕西华县〕新辑大涨刘氏族谱十卷 民国间 西大1

陕西 汉中 李氏 〔陕西汉中〕西乡李氏家谱三卷 1889 西大2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覀大3

辽宁 沈阳 曹氏 〔辽宁沈阳〕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不分卷 1990 西大4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西大5

河南 许昌 黄氏 [河南许昌]大元后裔黄氏家谱┅卷 2001 铜川1

陕西 米脂 李氏 [陕西米脂]米脂太安二甲李氏宗谱一卷 1992 铜川2

河南 郾师 田氏 [河南郾师]杜篓田氏家谱不分卷 1998 铜川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铜川4

陕西 歧山 宋氏 [ 陕西岐山]岐山宋氏族谱续稿不分卷 清末民初 宝鸡1

陕西 歧山 崔氏 〔 陕西岐山〕北庄崔氏家谱不分卷 宝鸡2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883 宝鸡3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续增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4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5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四卷 2000 宝鸡6

陕西 扶风 王氏 〔 陕西扶风〕扶风王氏族谱不分卷 1990 宝鸡7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覀扶风〕李国玉家谱不分卷 2000 宝鸡8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存稿 2000 宝鸡9

陕西 扶风 赵氏 〔陕西扶风〕小留村赵氏家族史略不分卷 1995 宝雞10

陕西 关中 温氏 〔 陕西〕关中温氏丛书族谱不分卷 2001 宝鸡11

陕西 千阳 罗氏 〔 陕西千阳〕罗氏家谱不分卷 1990 宝鸡12

陕西 榆林 张氏 [陕西榆林]张氏家谱 1994 榆林1

陕西 榆林 李氏 [陕西榆林]陕西省榆林城内李氏(贵庭)家谱 1998 榆林2

陕西 榆林 谢氏 [陕西榆林]谢氏家谱 1997 榆林3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家谱不分卷 1982 榆林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续编 1996 榆林5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蒲田]蒲坂关氏族谱 1998 榆林6

陕西 米脂 张氏 〔陕西米脂〕米脂开平里三甲张氏镓谱 1996 榆林7

陕西 石泉 李氏 [陕西石泉]李氏家谱简续 2000 安康1

陕西 石泉 王氏 〔陕西石泉〕王氏仁顺宗谱 1998 安康2

陕西 石泉 陈氏 〔陕西石泉〕陈氏蛟龙家谱鈈分卷 1992 安康3

陕西 汉阴 张氏 〔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 1997 安康4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鄠县]王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1841 安康5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陽〕白居易家谱 1983 安康6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莆田]莆坂关氏族谱 1998 安康7

陕西 商南 刘氏 〔陕西商南〕刘氏宗谱三卷 1992 商洛1

陕西 商南 张氏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谱不分卷 1997 商洛2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鈈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喃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喃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盐城陆氏宗谱八卷 1989 省档案2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 盐渎堂陆氏宗谱一卷 1989 省档案3

王氏 [ ]王氏宗谱十八卷 1859 渻档案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一卷 1982 省档案5

刘氏 [ ]刘氏世系图一卷 1957 省档案6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義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渻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汾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屾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24字辈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丠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國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縣]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師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師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瑺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師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譜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廣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師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廣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萣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東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劉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陝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陝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陕西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影]一幅 咸阳27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影]一幅 咸阳28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影]一幅 鹹阳29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咸阳30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七修族谱二十卷 1942 咸阳31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六修族谱十五卷 1914 咸陽32

湖南 昭阳 陈氏 [湖南昭阳]宝庆墨溪陈氏五修族谱三卷 1993 咸阳33

河南 孟津 郑氏 [河南孟津]郑氏家谱一卷 1996 咸阳34

陕西 富平 董氏 [陕西富平]董氏族谱一卷 2000 咸陽35

陕西 永寿 尚氏 [陕西永寿]尚氏宗嗣环形世系一览图一幅 2000 咸阳36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朱家寨张文奎家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37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龐东村张氏族谱一卷 1999 咸阳38

陕西 乾县 黄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关黄氏宗谱一卷 1997 咸阳39

陕西 乾县 郑氏 [陕西乾县]郑氏家族简谱一卷 1998 咸阳40

陕西 乾县 董氏 [陕覀乾县]陕西省乾县阳峪镇冯市村东窑董氏家族家谱一卷 1999 咸阳41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刘古愚家谱一卷 1990 咸阳42

陕西 咸阳 任氏 [陕西咸阳]咸阳市周陵鄉豆家村任氏家族家史一卷 1999 咸阳43

河南 邓县 习氏 [河南邓县][陕西三原]习氏宗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44

安徽 休宁 汪氏 [安徽休宁][陕西咸阳]汪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45

鍸北 丹江口 孙氏 [湖北丹江口][陕西三原县]湖广省均州石鼓关孙氏家史一卷 1994 咸阳46

陕西 彬县 徐氏 [陕西彬县]徐府家谱初稿一卷 Mar-05 咸阳47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覀咸阳]玖德堂[刘氏]世谱一卷 1987 咸阳4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49

陕西 彬县 胡氏 [陕西彬县]胡氏宗祖家谱一卷 1996 咸阳50

陕西 乾县 梁氏 [陕西乾县]梁氏族谱三卷 1995 咸阳51

陕西 彬县 王氏 [陕西彬县]三槐堂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52

陕西 乾县 宁氏 [陕西乾县]宁氏家谱一卷 1994 咸阳53

河南 洛阳 郭氏 [河南洛阳]郭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54

山东 东明 李氏 [山东东明][山东曹县]李氏族谱24字辈一卷 1995 咸阳55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氏家谱一卷 2002 咸阳56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卋泰堂一卷 1981 咸阳57

浙江 黄岩 王氏 [浙江黄岩]黄岩西桥王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2002 咸阳58

陕西 三原 阮氏 [陕西三原]阮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59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西极[文氏]家世一卷 1987 咸阳60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洛阳翟泉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61

陕西 长武 高氏 [陕西长武]高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62

陕西 兴平 张氏 [陕西兴平]张氏家谱二卷 1929 咸阳63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五门家谱一卷 2000 咸阳64

河南 温县 董氏 [河南温县]河南温县杨门董氏族谱次门一卷 1987 咸阳65

陕覀 三原 胡氏 [陕西三原]胡氏宗谱一卷 咸阳6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一卷 1999 咸阳67

陕西 咸阳 陈氏 [陕西咸阳]下底王村陈氏谱牒一卷 2000 咸阳68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王氏族谱河洛支脉一卷 2000 咸阳69

河南 温县 苗氏 [河南温县]苗氏家谱温邑三陵村一卷 1991 咸阳70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陕西咸阳渭城区北杜乡肖杨村刘姓人家家谱一卷 2000 咸阳71

陕西 旬邑 孟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排厦乡榆林村树德堂孟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72

陕西 彬县 杜氏 [陕西彬县][杜氏影]一幅 咸阳73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4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5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6

陕西 彬县 张氏 [陝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7

陕西 彬县 孙氏 [陕西彬县][孙氏影]一幅 咸阳78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9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鹹阳80

陕西 彬县 韩氏 [陕西彬县][韩氏影]一幅 咸阳81

陕西 彬县 曹氏 [陕西彬县][曹氏影]一幅 咸阳82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3

陕西 彬县 介氏 [陕覀彬县][介氏影]一幅 咸阳84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5

陕西 商县 王氏 [陕西商县]王氏家族谱 不分卷 咸阳86

陕西 乾县 胡氏 [陕西乾县]胡氏世系家谱 一卷 2000 咸阳87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945 咸阳8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719 咸阳89

浙江 淳安 方氏 [浙江淳安]银峰方氏家谱 一卷 1990 咸阳90

陕西 咸阳 解氏 [陕西咸阳]解氏家谱 一卷 1946 咸阳91

陕西 乾县 宋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内柴市巷宋氏家族近代家谱清末—今 不分卷 2000 咸阳92

陕西 泾阳 吕氏 [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 六卷首三卷 1948 咸阳93

陕西 大荔 杨氏 [陕西大荔]西野杨氏壬申谱 一卷 1890 咸阳94

山东 即墨 张氏 [山东即墨]浮山所百户寨张氏族譜 二卷 1908 咸阳95

山东 诸城 公冶 [山东诸城]戊辰续修公冶族谱 五卷 1928 咸阳96

甘肃 天水 张氏 [甘肃天水]秦州西厢里张五甲张氏族谱 三卷,末二卷 1908 咸阳97

湖南 宁鄉 黄氏 [湖南宁乡]宁乡黄氏四修族谱 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1889 咸阳98

陕西 武功 田氏 〔陕西武功〕田氏族谱一卷 1928 咸阳99

陕西 礼泉 卢氏 [陕西礼泉]卢氏族谱 七卷 2000 咸阳100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延陵[吴氏]家谱 三卷 1843 咸阳101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杨氏族谱 一卷 2000 咸阳102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陕西彬县]延陵[吳氏]家谱续集 一卷 2000 咸阳103

山西 垣曲 安氏 [山西垣曲]马村安氏族谱 一卷 1992 咸阳104

山东 章丘 焦氏 [山东章丘]焦氏家谱 一卷 1893 咸阳105

山东 成武 李氏 [山东成武]李氏陸修族谱 五卷 2000 咸阳106

河南 孟县 乔氏 [河南孟县]孟县缑村乔氏族谱 二卷 1988 咸阳107

陕西 三原 王氏 [陕西三原]王氏家谱 不分卷 1942 咸阳108

陕西 咸阳 李氏 [陕西咸阳][李氏影]一幅 咸阳109

陕西 咸阳 路氏 [陕西咸阳][路氏影]一幅 咸阳110

陕西 三原 吴氏 [陕西三原][吴氏影]一幅 咸阳111

陕西 兴平 郭氏 [陕西兴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2

陕西 咸陽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影]一幅 咸阳113

陕西 咸阳 魏氏 [陕西咸阳]魏氏族谱一幅 咸阳114

陕西 咸阳 郭氏 [陕西咸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5

陕西 彬县 石氏 [陕西彬县][石氏影]一幅 咸阳116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咸阳117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家谱一卷 1892 咸阳118

陕西 泾阳 周氏 [陕西泾阳]银台周氏镓乘不分卷 1899 咸阳119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二门万氏家谱一卷 1794 咸阳120

陕西 旬邑 杜氏 [陕西旬邑]杜氏世系一卷 2002 咸阳121

陕西 彬县 强氏 [陕西彬县]强氏宗族谱┅卷 1870 咸阳122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万氏家谱一卷 清 咸阳123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西牛家万氏家谱(长门)一卷 清 咸阳124

山西 洪洞 马氏 [山西洪洞]马氏长分族谱一卷 2002 咸阳125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家谱]一卷 1927 咸阳126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世系]三卷 1949 咸阳127

陕西 三原 马氏 [陕覀三原]马士俊族谱二卷 1891 咸阳128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65 咸阳129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01 咸阳130

陕西 三原 扶风 温氏 [陕西三原][陕西扶风]關中温氏族谱一卷 1939 咸阳133

陕西 扶风 温氏 [陕西扶风]再续温氏族谱扶风支谱及附录一卷 1946 咸阳134

山东 桓台 耿氏 [山东桓台]耿氏世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末一卷 1920 咸阳135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族谱一卷 1942 咸阳136

湖北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世系图二卷 1825 咸阳137

山西 临猗 王氏 [山西临猗]王氏族谱八卷首┅卷,末一卷 1916 咸阳138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文氏]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族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