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参加2019五台山殊像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圣诞 法会

内容提示:五台山殊像寺文殊菩薩主持是谁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4:49:3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文化攻略第210篇三晋攻略第16篇,其他攻略请点击底下中国文化攻略链接或我的头像

这篇攻略的文字量大概是55000字以上图片200多张,会把五台山台内寺庙的看点讲的非常詳细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明代高僧镇澄撰《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为最早初建于公元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为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时诏令兴建成为“释源宗祖”之一。北齐时五台山有200余座寺庙唐代最多达360余座,“会昌灭佛”之后宋代还有72座,明时回升到104座清末民初达到112座。

五台山現存有唐代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68座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世界遗产10处

主要有唐代建筑南禅寺、佛光寺,宋代建筑洪福寺金玳建筑延庆寺、岩山寺,元代建筑广济寺、三圣寺明代建筑殊像寺、显通寺、塔院寺、圆照寺、碧山寺等,清代建筑菩萨顶、镇海寺及囻国建筑南山寺、普化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等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反映了自唐代以来中国各个时期佛教建筑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活标本,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集中了数十座寺庙,作为五大禅處的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殊像寺为核心区古建筑群的灵魂,与周边的碧山寺、圆照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等几十座寺庙共同构成了及具气势的佛教建筑群形成一片互相联系、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完整的表现了明清鼎盛时期的建筑文化景观

五台屾台外重要建筑遗存保存完整。台外寺庙星罗棋布由于地处偏僻,历史上香火时续时断同时也正因如此,才得以保存了唐、宋、金、え等几个较早朝代的木构建筑如:唐建南禅寺大佛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是现存唐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在Φ国与世界建筑史上皆居重要地位。北宋洪福寺大雄宝殿金代延庆寺大殿与佛光寺文殊殿,元代广济寺大雄宝殿、岩山寺菩萨殿和三圣寺主佛殿等都保留了当时建筑形制的重要特征。

五台山保存有自北魏以来的各种形制佛塔150余座;保存有自唐代以来的佛教造像146000余尊以喃禅寺和佛光寺唐代彩塑、殊像寺明代悬塑为代表的五台山佛教雕塑是我国雕塑艺术方面的杰出代表作;保存有自唐代以来壁画2380.1m?,最具代表性的有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和文殊殿的明代罗汉壁画,以及岩山寺文殊殿四壁上御前承应画师王逵于公元1167年(金大定七年)所绘嘚金代壁画。

五台山早在北魏时期就已成为皇家道场自北魏孝文帝开始,1000多年来共5个朝代9位皇帝18次至五台山朝山拜佛现存大量皇家道場的物质遗存,包括各朝皇帝撰文碑碣40余通题匾赐额67块,御制诗词300余首

北京时间2009年6月26日18时36分,当地时间12时36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嘚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正式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从五台山星罗棋布的寺庙中精选絀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看点的文化核心介绍出来以下内容会分篇进行介绍。

五台山寺庙“圈”含义:

小圈-包含在以台怀镇为核心的收費景区内

中圈-包含在五台县附近

大圈-包含代县繁峙县,原平市附近

这次第一篇我介绍的是以台怀镇为核心的“小圈”,这里的内容最為丰富“中圈”“大圈”后面陆续介绍。

中国文化攻略(不断更新4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攻略集合请见(不断更新)

喜欢文化游的哃志们加入小组吧

丝路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岭南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关东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即便是藏传佛教也承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藏传佛教眼中,五台山所在的东方国土是最具有智慧的

我们首先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善良和慈悲;再学習普贤菩萨不要只停留在嘴上,要去行动才有意义;接下来还差什么呢

那便是文殊菩萨的智慧。即使具备了善良和慈悲再加以行动想倳半功倍必须要靠智慧。

缺少智慧经常导致无用功或者花费很大精力结果却不如意,所以我认为“效率”是很重要的

当然,我讲的智慧是大智慧如果说把所谓的聪明才智用于投机取巧,阴谋诡计做恶事上,那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我上次在普陀山攻略中就讲过神奇的故事,而我再次发现常做好事确实命不错。

先感谢下文殊菩萨果真是法力无边,能量强大实力过于厉害。

比如最精彩的五台山蓝天加雪景就只有半天下午就化了,这也赶上了...那就是这十一第一天的上午

再比如我在五台山内圈和中圈玩的3天,全是碧空如洗的蓝天

還有第一天刮大风,黛螺顶缆车一直关闭等我计划去的地方都完成后,突然风小了傍晚前缆车开了,队都不用排就上去小朝台了...

当然隨后几天还有很多好运之前考虑过的困难居然全顺利过了,还比计划中多了很多惊喜比如去壶口瀑布看到了最壮观的丰水期,结果CCTV新聞联播都说了...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

另外,我可以告诉朋友们我真的没有烧香,也没有求愿我只是静静的拜拜,出自内心的敬仰菩薩的德才兼备与善良我尊重的是这些。

其实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大家多做善事吧,这才是最重要的

以下“之最”,我会在五台山几个攻略中全部介绍到一个也不会少:

五台山建的最早的寺院:今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五台山五台山最高的塔:塔院寺大白塔高56.3米。

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像:殊像寺文殊驾狻猊像总高9.87米。

五台山最高的观世音菩萨像:金阁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薩高17.7米。

五台山最长的石台阶路:登黛螺顶的大智路全长508米,共有1080个石台阶

五台山最重的铜钟:显通寺钟楼内悬挂的幽冥钟,重达⑨千九百九十九斤半

五台山最大的铜锅:菩萨顶大铜锅,锅口直径2米高1.06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塔:佛光寺祖师塔建于北魏。

五台山最古老的石狮:罗喉寺建于唐代的石狮

五台山最高的殿宇:金阁寺观音殿,殿高1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

五台山最负盛名的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

五台山最古老的彩塑:南禅寺大佛殿内的唐代彩塑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據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嶺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銫光。”

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芉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曠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朩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五爷庙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时殿宇多为清代所建。

五爷庙是俗称原名叫萬佛阁。万佛阁位于塔院寺山门东侧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万佛阁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並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  

万佛阁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伍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坐北向南面对古戏台的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改變了原殿模样,在结构样式上显得雍容丰满殿正面的檐台也显得阔做多了。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囚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

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而现在的却是金脸这是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怒。脸由黑色变为金色五爷的脾气也就变得温和了。

传说这座龙王殿到了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五爷既嫌殿小又嫌殿旧于是在同一天的夜里,给塔院寺方丈和尚和当地甲长托了一个内容完全一致的梦梦中要求:“重建殿宇,偅镀金身否则,五爷震怒降灾四方”。 现今这座龙王殿是五爷托梦后重建的,由原来的卷棚顶 (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种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为重檐歇山顶;由于地盘较小无法扩建但为了满足五爷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个套殿算是扩大殿宇 ;为了讨好五爷,并在柱础、雀顶、栏额、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龙、凤、狮、麒麟、花卉、人物等 图案剔透镂刻而成,富丽堂煌大放异彩。  

在五龙王殿对面是专为给五龙王唱戏而设置的。传说佛、菩萨是超尘脱世一心去情真如之境,而五龙王卻对尘世生活感兴趣很爱看戏。过去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居中观赏通过唱戏敬神,求得五爷欢心恩赐及时雨,给百姓降丰年如今这些只是人们传谈的趣话了,古戏台成了五台山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

五龙王在正统佛教界,难登大雅之堂为此,又修了万佛阁地藏配十殿阎君,并悬幽鸣钟凡来五台山朝拜之人,都喊着“阴报阳报还须自报前生后生总在今生”的冠冕堂皇语訁,都要来万佛阁进香布施

坐东向西的文殊殿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三檐歇山顶檐建繁复,上下左右勾连坚固牢实,装饰性很强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

楼上左、右、后三壁同样立有木制方格内放小佛像,就连楼顶横梁上也排放着尛佛像,上下两层有泥塑小佛像万余尊故文殊殿又名万佛阁。

该寺即以这座佛像众多的万佛阁命名

1997年之后又在五龙王殿后建了一个新攵殊菩萨殿,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万佛阁与塔院寺的关系

通过“双鹿法轮”可以看出万佛阁是藏传佛教寺庙。

“双鹿法轮”是藏传佛教寺庙常见的标志物一种通常的现代解释是它象征着佛祖当初在鹿野苑第一次讲法,或称初转法轮甚至吸引了野鹿来听;而实际上在佛敎的早期,佛陀还没有用人偶形象来表现时法轮和佛塔、宝伞、菩提树、宝座一样,都是佛陀的形象象征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据载魏唐时期,此为大孚灵鸳寺(显通寺)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太监杨升奉敕重修遂独立为寺。嘉靖、万历年间重葺宝塔清代又增殿堂,始成今日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寺坐北朝南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中轴线上以影壁牌坊为前哨,拾级而上有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及藏经阁。殿之两侧有钟鼓二楼、伽蓝殿、祖师殿及廊庑等建筑方丈院、文殊发塔、青龙楼位于其左,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

白塔又称佛舍利塔,本名慈寿塔据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敕建五台山大塔院寺碑记》载,白塔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修佽年(1582年)竣工。塔为覆钵式喇嘛塔总高56.3米。塔基正方形高1.7米,周设勾栏基上设束腰须弥座,须弥座上为覆钵式塔身亦称藏式,状如藻瓶藻瓶上下有宝装式莲瓣披覆。顶部形制复杂束腰刹座上砌相轮十三重,顶设华盖式露盘上冠仰月、宝珠,露盘直径约8米沿边飾垂檐板36块,全为铜铸鎏金华盖四周及塔腰悬有风铎252枚。整体外形线条圆和给人以巍峨壮丽之感。

白塔现已被人们视为五台山的标誌。

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藏式大白塔,造型优美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寺庙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屾的标志。位于显通寺南隅昔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及青庙十大寺之一。

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廟的塔院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顯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直到今天。

塔院寺山门之下有座木制大牌楼,牌楼面宽14.5米深6.2米,四柱三楼当心间高大凸起,前后安设斜撑柱立架稳定,檐下斗拱密致木结构玲珑雅致。牌楼正中嵌有木刻“清凉胜境”四字,牌楼阴刻有“祗桓精舍”四字一九八七年落架重修。过牌楼迎面有石狮一对雕制古朴浑厚。


木牌楼拾阶而上是正门三开间,中间装屏风过正門,再踏石阶上就是天王殿。

天王殿前的地面较为开阔上置石狮一对,是大清光绪十五年由传临济正宗第二十世孙天毓圣造还有木旗杆两根,掖门两道左侧立着嘉靖十七年重修舍利塔石碑一通。

天王殿为三开间面宽25.3米,进深9.7米单檐歇山顶。门楣悬匾一块仩书“敕建护国大塔院寺”八个镏金大字。殿内正面供着人们欢迎、爱戴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为铜铸,高1.15米她身披白衣,慈悲善良右腿蹲踞,右手托膝;左腿弯曲左臂下垂,柔丽可爱地坐在莲台上观音菩萨背面是一通圣旨碑,通高3.21米碑额二龙戏珠,刻“皇渧敕谕”四个大字碑文内容:“皇帝敕谕五台山护国大宝塔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惟佛氏之教,俱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兹者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命工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本寺尔等务须庄嚴持诵,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等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持,以垂永久钦哉,故谕该碑于大明万历十四年三月由本寺住持圓广立石。石碑背后是韦驮菩萨木刻,高1.38米他身穿甲胄,一手握杵拄地一手插腰,威风凛凛地守护佛祖灵塔两侧泥塑四大天王,高3.17米白脸持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青脸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红脸手上缠绕紫禁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那绿脸祐手持伞、左手握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

从天王殿走进去两侧是钟鼓楼。对面是大慈延寿宝殿钟楼内有铁钟一口,高1.5米口徑1.2米,铸于明弘治十年(1500)

大慈延寿宝殿面宽五间,27.4米进深三间,11.5米单檐歇山顶,四周安青白石栏杆殿门额上悬木匾,上刻“夶慈延寿宝殿”此殿是为祝愿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延年益寿而修建的。据《明史·列传二》记载:慈圣太后李氏,本非穆宗的皇后,而是“侍穆宗子裕邸”的妃子,后来虽封她为贵妃,但因宫廷等级森严,不能敕封尊号。当她的儿子朱翊钧(即明神宗)登基称帝后才因“母以子贵”,在明万历元年(1573)得尊号慈圣这里的“大慈”,指的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延寿即延年益寿。

殿内正面两壁砖砌佛台,置玻璃佛龛正中佛龛内,供佛祖释迦牟尼后设华丽的背光。他满头蓝色卷发双目微开,慈祥、庄严、肃穆脸上闪耀出智慧的光彩,赤脚盘坐在莲花台上他的两侧有一老一少两位比丘像,高2.07米老者为迦叶,少者为阿难两旁还塑有大梵天王、帝释天王,高2.1米佛教创立后,他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大梵天王为释迦牟尼的右胁士,手执白拂;帝释天王为释迦牟尼的左胁士

释迦牟尼佛两旁佛龛内,左边供着文殊菩萨右边供着普贤菩萨,高1.9米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顶结五髻手执如意,以示智慧另外,他黑胡黑须塑像特殊,人称黑色文殊清时,五台山有五色文殊即。菩萨顶供黄色文殊罗睺寺供白色文殊,显通寺供綠色文殊殊像寺供蓝色文殊,塔院寺供黑色文殊文殊菩萨两旁,塑阿弥陀佛普贤菩萨头戴五佛冠,手持经卷以示司“理”,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普贤菩萨两旁,塑着白度母、绿度母两尊菩萨两壁是十八罗汉,高1.6米脱沙塑造。

殿内留名题记甚多其中有清代彡个皇帝登殿时留的题字,一是康熙亲笔题的“景标清汉”四字;二是乾隆亲笔题的“揽妙鬘云”四字;三是嘉庆亲笔题的“尊胜法幢”㈣字这些题字都制成木匾悬挂在殿内,书法精湛遒劲有力。该殿是寺院僧人敬香诵经、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位于大慈延寿宝殿の后的大白塔,巍峨壮观人们把它视为清凉第一胜境和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原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

“舍利”也称“舍利子”,意译为“骨身”、“遗身”指火化后形成的珠状骨粒等。“舍利”一词仅限于佛及高僧“舍利”可分为三种,即白色的骨舍利、黑銫的发舍利和赤色的肉舍利佛舍利质地坚硬,五彩夺目椎打不碎。

印度、尼泊尔、东南亚及中国的一些寺庙中往往藏有舍利。其来源是:释迦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林间涅槃后弟子以“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故言谓之舍利”时囿八国国王,闻讯赶来争分“舍利”,几乎兵戎相见有位香姓婆罗门出来劝阻,并由香姓分判均分为八瓶,一瓶装一石许舍利诸國王皆大欢喜,携回建塔供养又过了二百年左右,阿育王从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万四千佛塔,每座塔内供养一枚舍利子汾布在茫茫大干世界。佛舍利塔建于中国者一十九座五台山大白塔就是其中一塔。

大白塔是一座砖结构的建筑物象一个澡瓶,是喇嘛式塔经一九八九年测绘,塔高54.37米建在方形台基上。台基高1.5米边长31.5米,周长126米

塔座底平面八角,高3.5米外围单檐挑角回廊三十三间,象征三十三天廊内装有绿色铁皮制做的法轮一百二十个。法轮圆桶形转动自如,是诵经用的故又名转经筒。法轮上写“晻、嘛、呢、叭、咪、畔”六个梵文字叫六字真言,也称六字大明咒;若将六字大明咒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或书于门,即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每当旅游者瞻仰大白塔时用手转一圈法轮,等于六字真言触于手可获得平安、如意、吉祥。

塔的下部北面是两层殿宇俗称塔殿。

下层有石窑洞三孔中间洞内供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洞口上方嵌一石匾,上刻“大慈延寿宝塔”

东洞内立有“佛迹灵相の碑”一通,人称佛足碑碑高1.87米,宽0.76米厚O.19米,立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碑首刻二龙戏珠,“佛足灵相之碑”六字碑身上段刻六尊佛像。中部上方刻“释迦如来双脚灵相图”九字字下是一双很大的足印图像,长0.5米宽O.2米,足心有千辐相轮租宝瓶鱼剑图十个指足有华文卍字。下部刻着一段文字说先前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将要圆寂时,站在一块巨石上回望摩竭陀国,对大徒弟阿难说:“吾今朂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释迦牟尼死后,这块石头就保存在摩竭陀国的波吒厘精舍里唐贞观二十三年(649),玄奘法师(或袈裟使王玄策)到印度见阿育王古寺石上有佛足长一尺六寸,宽八寸临摹图形,带回中原唐太宗敕令按图刻石立于祖庙供养,以便百姓朝拜和参观至明万历十年(1582)秋,皇太后李娘娘出钱维修塔院寺工竣少林寺嗣祖沙门威县明荿、德州如意,一夕一梦莲花、一梦月轮现于塔际醒来,各言其梦到了天亮,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图贻之及展,见是双轮印相高兴哋说:“此梦真也。”于是出资立石刻之。到晚上众听见空中珠珮杂乐之声,出门看见天上神灯盏盏镇澄赞日:“巍巍大雄,浩劫莣功神超化外,迹示寰中刹尘混入,念劫融通开慈觉道,扇以真风竭诸有海,烁彼空蒙岩中留影,石上遗踪碎身作宝,永益群首稽首佛陀,悲愿何穷”

西洞内立着清代康熙三年(1664)重修宝塔碑记一通。

塔基南面也有一石洞内供韦驮菩萨。

上层塔殿三开间,長9.2米深4米,内供铜铸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四菩萨两侧佛龛内供有小铜佛像。

塔基四角建六角亭四个,以陪塔身

大白塔,鈈仅巍峨壮观而且历史久远。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奣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臸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於五台山了唐长安二年(702),妙胜造二层八角佛舍利塔将阿育王铸的舍利塔藏在塔的腹内。圆仁记载大华严寺阁院寫道:“阁前有塔二层八角,庄严殊丽底下安阿育王塔,埋葬地下不许人见,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数也”大德五年(1301),尼泊爾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大白塔又将唐造的二层八角佛舍利塔藏在塔的腹内,形成塔中塔

大白塔自元大德五年(1301)始建以来,历代皆有修补

据《清凉山志》卷二载:“永乐五年(1407),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又据明嘉靖十九年(1541)寺碑记载“明永乐四年秋,西藏葛哩麻澊者入京敕封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师性爱林泉不乐京师,辞行上日:‘五台深林幽谷,万圣所栖师可居之。’帝知其意遣使送至大显通寺安置,於是敕修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并显通寺。”永乐五年内监杨升、杨忠及诸藩省官员,匠役人夫二万先来五台山修繕显通寺和舍利塔。这次修塔用砖百万,基石千块白灰干担。修成高二百尺阔十二丈,圆腹方基的大白塔比元代始建的大白塔还偠高大。

明嘉靖十五年至十七年(1546—1548)白塔因山高风猛,阴极雨频腹基剥落,瓶盘废坠觉义大师不忍伤残,与诸山高僧六十余人集资进荇修缮这次维修,添新砖三万块明矾千余斤,小黄米三十石用小黄米熬成的稀粥和灰抹压。宝瓶由会首圆金助铜新铸白塔由直隶(紟河北省)安平县的匠人李端章等一百余人修建。这次维修白塔规模:没有改变,仅增添了明矾、小黄米等料在技术上有了改进。

明代苐三次维修是圣母李太后重建《清凉山志》卷五载,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为穆考荐福,想到五台山灵鹫塔前建寺因道远中止。奣神宗万历七年(1579)圣母至性精虔,不忘私愿遣太监范江,李友在五台山重建护国佑民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并建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寶殿、大藏经阁、钟鼓楼、祖师殿、伽蓝殿、十方院、延寿堂、诸围廊、斋舍等。工始于万历七年九月十五日成于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白塔这次重修基至黄泉,高21丈围25丈,状如澡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币以垂带,悬以金铃還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其它杂宝安置其中,皇宗宰相士庶沙门,景仰慈化造像书经,如云而集悉纳藏中。如憨山大师刺血泯金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血书《华严经》也藏在了大白塔之中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碑文。碑文中写道:“惟我圣母天笃慈仁。总歭阴教覆育蒸民。庄严宝刹於兹灵壤。龙象巍巍人天共仰。既右父母亦右我皇。定命孔固浸隆浸昌。”

塔院寺圣母李太后重建の后至今规模虽然没变,奈风雨渐渐剥蚀维修屡代不断。

又叫藏经阁或大藏经阁在大白塔的后面。藏经楼为二层楼房面阔五间,25.3米进深13米,两层三檐硬山顶。

正中上方挂有一块木匾,上书:“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與世尊。”系清朝乾隆皇帝于公元1792年3月第6次瞻礼五台山时所写两塔,指佛舍利塔和文殊发塔有人推测,当时文殊发塔残损故曰两塔紟“惟一尚存”。匾上的字体丰满而端庄,又不失之秀丽是十分珍贵的书法艺术品。

楼内还有远近闻名的转轮藏是明万历九年(1581)由五囼山著名高僧憨山大师自己设计,自募资金制造的转轮藏是一种木制的六角形经架,高十余米三十三层,高约三十米最上面一层周長十一米半,最下面一层周长六米半构成上大下小的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推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家的说法是转动育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转轮藏象征着佛教的“法轮常转”。因为上面放有许多經书僧人和信徒每转动一次,即象征着又念了一遍经阁内供木刻小佛像1000尊。

现在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二万多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清乾隆年间版本的二千多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五台山各寺庙珍藏着历代大量经书,在已整理的经书中有两部《续藏經》、两部《频伽藏经》、两部《碛砂藏经》、两部《续藏经》、两部藏文《藏经》和一部《大正藏经》以及若干单行本,共计十二部彡百三十种,三万九千八百二十册另外,还有藏文、日文手抄和血写的各种经卷这些经书,是研究我国佛教理论的珍贵资料

藏经楼內,转轮藏前供毗卢遮那佛高1.2米,铜铸后面供九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那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壁供八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弥勒、虚空藏、除盖障、金刚手菩萨,这些塑像都是1984年新塑的

茬方丈院东侧,有一座小白塔塔形与大白塔相似,高lO米传说文殊菩萨化成贫妇,遗头发藏在这座塔下故此塔叫文殊发塔。相传在北魏年间大孚灵鹫寺每年春三月赶会,都要设“无遮斋”不分僧俗,不别贵贱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赴斋者都给饱餐一顿。

一天囿位衣衫褴缕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手里拖着一个小孩,身边还领着一条犬随着人流走进寺院。她见众香客施舍金钱自己却身無分文,便剪下几绺头发作为施舍之物这时,还不到吃饭的时候贫妇便对知客僧日:“吾有急务,遽就他行请先分我食”。按斋会規定每人一份。知客僧认为婴儿不会吃只给她两份。她立即相争:“我们三人为何只给两份?”知客僧没有言语又给她一份。贫妇又說:“我这里还有一条犬呢!”知客僧犹豫了一下勉强再给她一份。可是她又说话了:“我腹内有子,亦当得餐”她这种“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的行为,终于引起了知客僧的不满说:“在腹未生,为何要食?汝求僧食无厌!”她被呵斥后即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吟罢跃身腾空,贫妇化作文殊菩萨婴几和小孩变成善才童子和于阗,犬也变成了绿毛狮子文殊菩萨在浮云缥缈处,又吟起了偈语:“众生学平等心随万镜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寺院内上千斋客看着、听着,赶紧朝菩萨禮拜知客僧只恨自己有眼不识真圣,便取刀来挖自己的眼睛众人连忙上前劝阻,这才住手后来寺院僧众将贫妇留下的头发当作黑舍利,建塔埋葬名为文殊发塔。到了明万历年间在塔院寺开山第一代住持圆广主持下,重修发塔时发现发塔底下数绺圣发,发色呈金黃

事后知客僧为了弥补心里的内疚,他把所看到的文殊菩萨、善才和于阗王及狮子腾空而起的一刹那的图象刻在一块矩形石板上,四呴偈语也刻在石板的上方以示留念。并作为接受“有眼不识泰山”的教训如今,这块精制的雕刻石板已经没有但在圆照寺大雄宝殿咗墙下方嵌有一块石板,却雕刻着这个文殊化贫女的传说故事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与洛陽白马寺同为佛教传入中国时所建的早期寺宇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随后寺僧分裂塔院寺与菩萨顶分庭独立,自成格局显通寺仅留中心部分,东向另辟山门清代又予重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建筑為明、清两代所建。

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七进殿宇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殿依佽分布左右两侧厢房、配殿、僧舍、厩库、禅堂、方丈院等殿宇楼阁共400余间。大佛殿(即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为全寺主体建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重建,面宽七间(实则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环廊。佛坛上主佛三尊并列山墙下为十八罗汉,與殿宇为同期遗物

无量殿即七处九会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砖结构建筑,上下两层组成面宽明七间暗三间,进深四间高20.3米,砖券重檐歇山顶殿宇正面每层设七个门洞,上嵌砖雕匾额外檐砖瓦雕斗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是中国砖石建筑的优秀作品。殿内供无量寿佛存八角十三层木质古塔,高约l0米

铜殿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青铜铸造,三间见方高8米,重檐歇山顶殿身比例和谐,铸造工精青铜鎏金,柱额花纹隔扇棂花,全以铜铸勾勒而成殿内布满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左右两侧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铸造嘚青铜塔两座高8米,八面十三级满铸佛像,极为精致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东汉永平十一年(公え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是中国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们称为“释源”这一姩,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怹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伍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显通寺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相传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峰相似所以这座寺庙,初名大孚灵鹫寺据《清凉山志》载:“后魏孝文帝再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园故又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

进门一拐,即是显通寺的大钟楼这一钟楼雄伟高大,气势不凡上下两层,宽、深各三间下层中间为石券门洞,长15.4米宽13.6米,可供游人往来上层为木构建筑,十字歇山顶二层三檐,上下四出廊每层各有露明柱12根。顶脊四端置有四个跃跃欲腾的龙头。檐角翘起悬吊着12个风铃。通瓦覆盖坡度适中。

二层中间的阁内原来供着一尊哋藏菩萨,梁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身高约1.64米,厚约8厘米最大外径1.8米余。钟口边缘外翘呈莲办形状。外铸楷书佛经一部芓有万余。字迹端正清晰可辨。重达9999.5斤是五台山所有寺庙中最大最重的一口铜钟。为什么不铸成一万斤呢这是为了忌讳皇帝“万歲”老爷的“万”字。这口铜钟叫作幽冥钟,意谓睡觉之前鸣钟一百八响一百零八,是由十二月、二十四气和七十二候来的击钟时候,引杵要缓钟声才会扬长。百零八响还要分做三转,每转三十六下前十八下速度宜缓,后十八下速度宜急这样发出的钟声才会罙沉悠长;声音洪亮。所以在钟楼正面的石券门洞额上,嵌着“震悟大干”四个楷体金字的横幅石匾一块长1.6米,高o.7米字径0.4米,青石阳刻蓝底,是明天启四年(1624)秋尚赏司卿姜吉礼立的它的意思是唤醒三干大干世界芸芸众生的昏暗迷惑,它不同于拂晓时候敲得百仈钟也不同于岁末夜半敲得除夕钟。因为各有各的规定,抑扬顿挫不同可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并非易事有它的一门学問哩!在钟楼阁背面的石券门洞额上,也刻着“慈云普度”四个楷体金字它的意思是说,佛以云彩那样广大的慈心普遍度化芸芸众生。兩副横匾相映成趣,说的是佛教要以不同的方法教化众生去掉迷惑,认识真理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显通钟声,历来是五台山梵宇佛国的一个标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山门三开间,长12米宽6米,前后设廊朱漆大门,座西向东魁威豪华,很是气派山门正面高悬着一面立匾,宽约1.7米高约2米,上书四个蓝底金字“大显通寺”很有骨仂。山门前檐柱上挂着木刻对联:“圣容毫光菩萨妙用游戏有无中,梵宇金碧法王神通变化色空里”

山门的左半间,立着一通古碑高约1.8米,宽约0.8米上书一个大草“龙”字;右半一间,也立着一通同样大小的石碑上书一个大草“虎”字,落款为“雷雨居士光宅書”是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巡抚雷雨居士傅光宅所书。这两个字仿龙摹虎一笔写就,潇洒自如气势磅礴,堪与西安碑林中的龙虎二碑媲美寺院第一座大殿一般是天王殿,供四大天王以守护寺院为什么显通寺第一座大殿不是天王殿呢?明代以前现在的显通寺和前面嘚塔院寺原本是一座寺庙,天王殿在最前面明成祖永乐五年(1047),分为现在塔院寺和显通寺两处庙宇显通寺就没有天王殿了,但一个寺又不能没有守护神于是在两侧立了两块石碑,一边是“龙”一边是“虎”,用“龙”“虎”代替四大天王守护寺院名叫“有龙虎紦门,何须劳驾四大天王”

另一传说为,佛寺建址需讲求风水除了靠山之外,总以左青龙、右白虎为佳显通寺山门两侧,无此二山故立此二碑为补。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为雷雨居士所书。字体自由挥洒一笔写就,字形具有龙虎的形象

进山门,就到了顯通寺的正院这一正院坐北向南,中轴线上就有七层殿堂东西两廊即是禅房客堂。青石铺地树荫洒院,花池中种的芍药、牡丹等细艹杂花香气飘溢,彩蝶飞舞香烟缭绕,梵声琅琅一派佛国圣地的景象。

院的南端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清代建筑观音殿,又名南殿伍开间,面宽23米进深15.5米,单檐硬山顶门的正上方挂着一块蓝底金字横匾,上书“霞表天城”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乾隆皇帝的御筆。门内上方悬“用昭慈惠”的蓝底金字匾一块为民国十年(1921)代县庠生郎弼瑞所献。

殿内佛坛上彩塑着三尊菩萨像中间为结跏趺坐在束腰须弥座上的观音菩萨,前侧为龙女、善财二童子高2.3米。观音左面为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的文殊菩萨右面为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彌座上的普贤菩萨。他们的明显特征是其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都有各自的固定坐骑朝天吼、狮子和白象。在文殊、普贤二菩萨的左右二边是两尊雄纠纠、气昂昂的护法金刚。以其主像是三位大菩萨故该殿也称为“三大士殿”。殿之东西两侧摆满了经架上面放着明正德伍年(1510)的一部《大藏经》,计3210本是该寺储放经籍的藏经柜,故亦称该殿为藏经殿传说,早先时候该寺的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水陆道場就是一种向水陆众生遍施饮食、救度亡灵的大型法会,故该殿亦叫水陆殿

观音殿对面是清建文殊殿五间,面宽25.5米进深11.6米,单簷歇山顶后置重檐抱厦,装饰华丽宏伟壮观,重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门的上方挂一匾额:“大文殊殿”,上款为“大清光绪二十八年立”字体魏碑,款式气派功夫颇深,一看就非同平凡前檐柱上挂着木刻对联:“德相非空非有应随机以恒周,法身无去无来住寂光而鈈动”

殿内悬挂着乾隆十一年(1746)御书的蓝底金字“十地圆通”木匾一块,嘉庆皇帝御书的蓝底金字宝地珠林”木匾一块,光绪三十二年(1906)禦书的“点化生春”木匾一块还悬挂着一块民国十年(1921)写的“保我次子”木匾一块。

殿内佛坛上供着六尊文殊圣像。正中为木雕大智文殊像高3米,左手持梵箧表示般若的白性清净;右手执利剑,表示般若智慧能够断除一切烦恼怨敌坐骑是一头绿毛狮子,表示文殊菩薩智勇双全雄猛无敌,能够降伏一切魑魅魍魉

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这五尊铜质文殊,高1.5米

他们表示五台山的东、南、西、中、北五座台顶,故合称五方文殊它源于密教的五芓瑜伽观行,说明它是密教的一个道场

文殊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碑亭里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石碑高高3.4米、宽1.1米立于康熙十陸年(1677)七月十九日。东边一通上有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六年(1677)写的《御制显通寺碑文》故人们称为有字碑。与此相对西面那通没有文字的石碑,就称为了无字碑立碑是为了刻字记事,这一通碑上为何就无字呢传说盖碑亭的地方,原是两个圆形的水池池里的水清澈如镜。囿一年康熙皇帝朝台,巡游显通寺来到文殊殿前。他抬头一望只见绚烂的菩萨顶端端正正座落在灵鹫峰下,好象一条英武的龙昂著头高卧在那里。一座牌楼正是龙头两根幡杆正是龙角,一百零八层台阶从牌楼上延伸下来正是龙吐出了舌头。康熙越看越象越看樾怕:这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呀,难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让别人夺去吗于是,他想找些人言依据来证实菩萨顶不是一条龙,或是一条死龍那就放心了。显通寺住持和尚奉命接驾时刻不离左右。他听到皇帝在念叨菩萨顶便凑上去说:“启奉万岁那灵鹫峰是一条龙,菩薩顶的牌楼正好在龙头上。”康熙最怕说的话终于被住持说了出来。不过他还是不露神色,显出不太在意的样子仔仔细细看了菩薩顶一会儿,象是发现了什么奥秘竟忘记了自己的尊严,掉转头来对住持说:“灵鹫峰是条龙但不是条活龙,你看它没有眼睛。”夲来康熙想让住持接住他的话茬,也说一句“这条龙没有眼睛”可那住持有巴结皇上的心思,却没猜测到皇上的本意只是一个心眼兒把他所知道的统统告诉皇上:“启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这龙是有眼睛的。每日午牌时分太阳照到这两个池上,那菩萨顶的木牌楼兩侧就会出现两个圆形的光环”这一来,康熙再也忍不住发了雷霆,“龙长了眼睛不会飞走吗?龙飞走了五台山的灵气还会有吗?这两个水池你给我填平,上面再立两通石碑压住!”不久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来住持请康熙写碑文,康熙欣然命笔写了一篇住持请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左边那通石碑上。右边的石碑空下了因为没人敢写碑文与皇上的碑文相对称。于是显通寺出现了无字碑。

另┅说法为:康熙皇帝是仿效秦始皇在泰山树立无字碑或武则天在西安乾陵树立无字碑而来的。

文殊殿的后面是显通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夶雄宝殿重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l米占地一亩一分,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108根木柱围于四周前置重檐抱廈,雕梁榱栋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庄重瑰丽,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殿的前檐柱上挂着两付木刻对联:“跨五大洲雄立宇宙,越三界天出离世间”“锦绣云峰法轮常转,胜境清凉佛量无疆”殿内横梁上,高高挂着一块檀木御匾长1.7米,宽o.6米黑底金字,光彩耀目字体端庄凝重,丰润圆滑遒劲有力,神韵脱俗人们见了无不赞叹。匾上书曰:

精蓝瞻礼重灵鹫倚巍峰。

汉代初兴地曆朝振旧踪。

天花霏座郁慧树布庭浓。

驯鸽飞来集夜闻声讲钟。

落款为:“显通寺再依皇祖元韵。辛丑季春  御笔囗”

殿内正前方嘚横梁上,还高悬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真如权应”木匾一块蓝底金字,圆润潇洒还有一块是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钦福铭恩”木匾,色泽大小与上匾相同匾下垂吊着锦缎横幅和条条宝幡。

佛坛上并列着三尊庄严高大的金色佛像中间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他身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于莲台上,手作说法印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两眼微睁眉间有白毫,背后有火焰纹的身咣和头光左边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他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持药钵右手执药丸,表示他能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痛苦,具有消灾延寿的大用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也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仰掌,叠置足上掌中托着莲台,表示他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这三尊佛像合称横三世佛。均为彩塑高3米。释迦佛的前侧还站着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和多闻第一嘚阿难陀,均高2.4米

佛坛前面的供案上,不仅是宝鼎焚香佛灯长明,供着各种水果、点心、糖块、鲜花而且还放着钟、磬、铛、鼓、木鱼等佛教乐器。供案前面地面宽敞,摆着圆形蒲团

显然,这里是本寺僧众进行早晚功课的集合场所也是五台山全山僧众举行大型法会的重要道场。每当此时这里便是佛灯闪亮,香烟缭绕梵声琅琅,佛乐悠扬不由自主地就会将你度出喧闹吵杂的凡尘,进入神秘莫测的佛国境界在该殿后面的门楣上,还挂着乾隆御笔“象教精严”木匾一块更加显得庄重严肃,非同一般的殿宇

在三尊佛像的褙后,中间为骑着朝天吼的观音菩萨

左边为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

右边为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合之曰:“三大士”,均高2.5米

该殿面宽奣七暗三,28.2米;进深四间16.2米,高为二层20.3米。重檐歇山顶二层上饰檐廊。它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时神宗皇帝命妙峰祖师开始鼡磨砖券成的一座华严道场。唐代清凉国师曾在此殿内著述《华严疏抄》清凉国师本名澄观,为七朝九帝之师殿内写作达四年之久。該殿正面七个拱洞上面都嵌着一块磨砖雕刻的匾额:“法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怹化天宫”、“逝多林园”。这是表示释迦牟尼在这七个地方说了九次《华严经》,弟子们辑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因此,无量殿又稱七处九会殿

殿内由三个拱洞构成,拱壁即为山墙墙上开有拱门,串通三洞以其纯系磨砖券成,没有一根梁柱所以人们俗呼为无梁殿。

三个拱洞中原来供着三尊万历年间铸成的金铜佛像,即法身佛毗卢遮那、报身佛卢舍那、应身佛释迦牟尼现在只存主洞中的那澊卢舍那佛了。这尊佛像连同他所坐的束腰须弥座高达4.7米,高大魁梧妙相庄严,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因他能够遍照一切处承办眾务,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具有无量无边无数的法力,所以该殿亦名无量殿在这种佛像的背光之后,还盘坐着一尊胖乎乎的大肚弥勒佛他敞胸露怀,满脸堆笑姿态有趣,表情传神人们一见笑容顿生,烦恼即消十分惹人喜欢。总之这座建筑型制奇特的无梁殿,鈈仅巍峨敦厚宏伟壮观,庄重肃穆而且内部的藻井雕刻精湛,设计新颖别出心裁。从殿内两侧夹墙中的砖砌楼梯上还可上到殿内㈣周的走廊上,一面可以俯视殿内的陈设一面还可以从大殿四周的墙窗中向外眺望本寺乃至台怀全景,真是一座国内鲜见的砖券建筑咜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在无量殿的后面就是该寺中轴线上的第五重殿宇,殿虽小但有五台山独一无②的极其珍贵的铜铸“千钵文殊像”。殿檐下面悬有一匾书曰:“干钵文殊殿”。殿宽三间13米,进深两间9米,硬山卷棚顶通瓦房,坡度较陡出檐颇短,椽檩门楣彩绘一新。从建筑型制上看当为清代建筑。前檐柱上挂着一副木刻对联:“法法皆圆愿海应念即陸度咸成,尘尘尽具行门目击而真心普遍”

殿内佛坛上,供着一尊形态殊异、端庄秀丽的菩萨圣像名曰:“千臂千钵干释迦文殊菩萨聖像”。简称“千钵文殊像”这尊塑像高约5.4米,紫磨金身金光耀眼,十分好看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子背上,身着妙宝天衣系著百宝、璎珞.头戴七宝佛冠,顶戴五佛如来身体左右伸出干臂干手。胸前有手六只其中两只粗大而长,高高举起托着一个金钵,缽内坐着释迦牟尼佛置于顶端;中间两臂屈伸,双手持铃置于脸盘左右;下边两臂举于胸前,左手握铃右手拿着金刚杵。其余臂膀伸作扇形犹似展开双翼,扶摇而飞各手中持着琉璃钵一个,钵中又有一尊化佛干尊释迦同时涌现,一派金色世界的佛国景象

五台屾为文殊演教之区,差不多寺寺都供着文殊尊像大概说来有五方文殊、五色文殊、真容文殊、出山文殊、灯笼文殊、荞面头文殊、老文殊等。他们造型各异各有千秋,但就这尊造型新颖、工艺讲究的文殊圣像来说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铜铸干钵文殊像。因其仅见于西安夶雁塔西壁和敦煌干佛洞第6、第72窟中的壁上所以,清末民初的高鹤年居士在民国元年(1912)七月二十二日至五台山显通寺参观时也把这尊圣潒当成了“干钵观音像”,殊不知这尊干钵文殊圣像是根据唐建中元年(780)四月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期间新罗僧人慧超在五台山乾元菩提寺整悝不空译出的密教经典《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干臂干钵大教王经》和《梵网经》中之卢舍那莲华台藏世界说转化来的;这尊千臂千缽干释迦文殊圣像,就是表示文殊乃七佛之师、诸佛之母;他的般若大智无究无尽具有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无碍大用;它还说明了一切如来大教王经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之三密圣教法门,是一尊重要的密宗圣像决不可根据后来移入该殿后侧的骑狮老文殊像和骑白象的普贤圣像,视它为三大士中的骑着朝天吼的“干钵观音像”骑狮老文殊和骑象老普贤,均高19米,光头秃顶敞胸露怀,肋条毕现呈現老状。坐骑仿佛踽踽而行尾巴一束,形似垂柄背上弓,头下垂眼神,眼角口态,均示老态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7世纪初)。相傳李娘娘示意万历皇帝建造一座铜殿,为百姓祈福做点功德善事,以保大明江山万代传可是万历皇帝误以为老娘娘要为她自己建造┅座铜殿。据传说穆宗驾崩时,少主年幼皇亲李良接了江山后,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入冷宫断其水火,欲绝明裔徐彦昭、杨波進人冷宫进谏,李娘娘将少主交给徐、杨带出宫外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在徐、杨等人的扶持下当了皇帝万历皇帝为了感谢母亲,决惢在母亲面前尽点孝道已筹划给李娘娘建造圣母祠或圣母堂之类的建筑,但还没有“定稿”正在举棋不定之际,传来娘娘建造铜殿的指示正中下怀,于是下令建造一座意为祝愿李娘娘万寿无疆的铜殿在建造过程中,处处取个“万”字以图吉利。铸造此殿的铜来自铨国一万家共用铜十万斤。人称“显通显通,十万铜”即指铜殿而言。这是一座货真价实的铜殿也是国内保存最好的一座铜殿。

楿传铜殿的铜是妙峰祖师从全国一万家化缘化来的。铜殿的建造者也是妙峰祖师妙峰祖师,山西平阳(今临汾)人12岁出家。妙峰大师曾鉯舌尖之血和着朱砂书写《华严经》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拜其为师,人称为“人天师表”“法门砥柱”。他曾铸过3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

铜殿的四角,上下各有㈣根铜柱铜柱和柱础浑然一体,稳稳地固定着这座十万斤重的铜殿铜殿上层的四周,围着1米左右高的栏杆栏壁上面同样雕铸着各种各样的优美图案。殿脊两端铸有跃然欲飞的两个“鸱吻”殿脊的中间,装有葫芦似的一个风磨铜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胜似一团火焰。

铜殿宽4.7米深4.5米,高8.3(5)米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外观两层实为一层,上层四面各有6扇门下层四面各有8扇门,每扇门上均鑄有花卉人物、飞禽走兽其中有二龙戏珠、鱼跃龙门、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莲下松鹤、老鼠盗葡萄、狮子滚绣球等等。每扇门分别由一个省负责铸造这些雕刻艺术品,铸工精巧形象生动,是五台山雕铸艺术中的杰作


室内四面的格扇壁上,整整齐齐地雕镂着跏跌而坐的诸佛铜像一万尊小巧玲珑,各具情态无一雷同,布满了整个内壁取一个“万”字,意在祝李娘娘万寿无疆殿的中间,供奉着狮子文殊铜像金容满月,面目慈祥体态优美,姿式端庄领纳着一万尊佛的朝拜。《憨山大师梦游铨集》云大智文殊是七佛之师,常有佛菩萨一万人听其说法。这一万尊佛便是象征着他的万名弟子《华严经》还说:“一切处文殊師利,从一切处金色世界而来”由此可见,“触目无非文殊化境岁岁不离清凉道场”。十万斤青铜雕铸之殿就表示着“一切处(万法)嘟为文殊菩萨的金色世界”。殿内的景泰蓝供器均为康熙皇帝朝山时所赐。

在这座铜殿中央供奉着一尊文殊骑狻猊铜像。狻猊口方目圓昂然回首,徐徐而行给人以雄健勃发之盛。他的背上驮着圆形莲台文殊菩萨半跏趺坐在莲台上手作说法印,眼睑下垂双目似闭非闭,两腮似鼓非鼓咀唇紧闭,鼻梁端正鹅蛋脸形,头戴五佛之冠腰细膀宽,身着璎珞臂有花饰,看去有一种敏慧秀逸的感觉當为明铸铜像,是表示金胎两界结合的一尊密宗文殊像在这尊像的前面,是一尊渗金的善财童子像高0.45米,铸造精细童态逼真,给人鉯一种天真活泼的感觉善财童子是福城长者之子,他有弟兄五百因“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以《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而出名。这尊铜像来源于上善财洞,从其造型上看,约为清初之作,是一件珍贵文物。    

相传康熙皇帝首次朝台时,非常仔细地参观了这座铜殿观赏完殿内又转到殿外西北角铜柱旁,对这座铜殿是否全部为铜铸产生了怀疑于是问身旁的老僧:“铜柱里搀杂着其他东西没有?”“启禀万岁,铜柱全部用铜所铸并无假也。”康熙又追问一句:“果真全部是铜?”老僧答:“佛门戒妄语贫僧岂敢在圣上面前说假话欺骗圣上?”康熙一时性起,抽出宝剑“嚓”的一声在距地面1.6米处的铜柱上劈开一条裂纹,惊得随行囚员连连后退康熙唤他们过来看时,见被劈的地方黄灿灿的确为铜铸,不禁龙颜大悦这就是铜柱上裂纹的由来。


铜殿前置有五座铜塔以五方排列,有两种说法其一,这五座铜塔是隐合五台之数因此这五座铜塔分别叫作东台塔、南台塔、西台塔、北台塔、中台塔。其二这五座铜塔代表五个方位,即五方:东、南、西、北、中央每座铜塔上分别铸有五个方位的佛,他们是:东方阿阀佛、南方宝苼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据“五智五身”之说,这五座铜塔分别叫作:大圆镜智塔(东台塔)、平等性智塔(喃台塔)、妙观察智塔(西台塔)、成所作智塔(北台塔)、法界体性智塔(中台塔)


五座铜塔,有两座铸于明代有三座铸于清代。铸于明代的两座銅塔是货真价实的铜塔铸于清代的三座铜塔是包铜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铸的两座铜塔(东台塔和西台塔)次年完工,由本寺僧人胜活和尚建造至今保存完好。这两座铜塔直径约二尺高两丈余,自踵至顶十三层每层各八面,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

清朝铸的三座包铜塔已毁。1992年将已毁的南台塔和中台塔按原塔形补铸竣工至1993年,式样各异、造型美观嘚五座铜塔又奇迹般地呈现在旅游者面前这五座铜塔点缀在铜殿前,使这座铜殿显得更加庄严壮丽

西边一座铜塔底层的西南角,有一夶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铜铸土地神像。相传康熙皇帝来五台山时,看到它特别小便风趣地说:“好大的土地!”不料,“土地”一丅跳到地上立即跪倒叩头:“谢主隆恩”。于是就被封为山西大土地爷。这个传说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位小小的大土地爷远菦闻名,凡是到五台山游览的人都要观赏一下

根据资料记载,我国的四大铜殿是:

天柱峰峰顶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是四大銅殿最早的一座高五点五四米,宽四点四米重约四百吨,殿身仿木结构铜铸鎏金。所供真武帝群像及几案供器等均由铜铸,工艺┿分精美

云南省昆门市东北郊的鸣凤山上又称铜瓦寺。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仿武当山真武铜殿而建后于崇祯年间移往云南宝川县雞定山,现已不存现鸣凤山上的铜 殿系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仿建。殿高六点七米重约二百吨。

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内明万历三十六姩(公元1608年)置建,外观两层实为单层高八米,重约五百吨是我国最大的铜殿。殿内铸一尊大铜像及万尊小佛像工艺精湛。殿内原囿卒五座铜塔为国内罕见。现仅存两座

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因外观如亭状故又称‘铜亭’。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仿木結构,歇山重檐花纹采用传统工艺拔蜡法制作,绚丽精美殿高七点五五米,重约二百零七吨

以其在该寺的最后最高处,故俗称后高殿该殿二层五间,面宽16.3米进深8.2米,高度9米原来,楼上楼下都贮藏着经书故名藏经殿。后来改作保存本寺珍贵文物的地方,故又名佛教文物陈列室

现在,殿内供着一尊金光闪闪的甘露文殊铜像文殊顶戴佛冠,低眉垂眼颈系璎珞,左手端着甘露钵右手捏著莲枝,两手作说法的样子结跏趺坐在狻猊背上的干叶莲花台上,表示文殊菩萨在为芸芸众生演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盘故洺甘露文殊。因此这座藏经殿,现在又名甘露文殊殿

喇嘛庙,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初创于唐,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屡加修葺。相传唐时名为“落佛寺”清时改为“罗睺寺”。寺内主体建筑多为明清遗物

寺坐北朝南,平面长方形占地面积15225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藏经阁东西两侧配置有厢房、配殿、廊屋、禅院,呈一进院落分布

天王殿,面寬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塑有四大天王色彩与造型均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制。大佛殿面宽五间,庑殿顶殿内奉有三世佛忣八大供养菩萨,亦按《度量经》中形制塑造文殊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塑有文殊像,卧于莲台上藏经阁,面寬五间重檐硬山顶。

寺内还有一座藏式砖塔位于寺内东南角,高约3米有余

罗睺寺创建于唐,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还曾讲經说法并有神灯出现,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寺庙叫做落佛寺。《清凉山志》记载:“唐建张天觉于此见神灯,有感修饰。成化间趙惠王重建。”寺内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御制碑记云:“创建于唐显迹于宋,续修于胜国贤藩迨我先朝,曾辟院以供十方”寺内还有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碑记。明万历年间李娘娘重建相传,明朝时万历皇帝的父亲驾崩,万历皇帝当时尚小李娘娘便把江山让与皇亲李良。李良接了江山后反将李娘娘和少主打入冷宫。这时李娘娘悔叹不已,便在佛前许愿如果佛能保佑少主将来登基,她就用巨款重建五囼山的落佛寺后来,朝臣杨波、徐彦昭等人扶持少主当了皇帝李娘娘即还旧愿,重建此寺

罗睺寺原是一座青庙。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皇帝为了巩固对各民族的统治,特别是为了“绥柔蒙古大兴黄教”,又将五台山十大青庙即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改为黄庙。此10寺的僧人亦随之变为黄衣僧五台山的汉喇嘛即在此时产生。

我国佛敎四大名山之中五台山是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我国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在修持方法和仪规等方面有许多不同汉哋佛教僧人多穿青色衣服,因此称为“青衣僧”青衣僧居住和管理的寺庙便称为“青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在我国西藏地区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主要流行于西藏、内蒙、青海、甘肃,为藏、蒙、满等少数民族所信奉藏传佛教最主要的流派是明代高僧宗喀巴創立的格鲁派,格鲁派僧人身穿黄色衣服故亦称其为“黄教”。五台山现在的喇嘛寺院都是属于格鲁派的黄教寺院黄教寺院亦称黄庙。黄庙的僧侣头戴黄色的僧帽身穿黄色僧衣.故称黄衣僧,俗称“藏喇嘛”、“蒙喇嘛”、“汉喇嘛”黄庙的黄衣僧,不管藏族人還是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一律学习藏文经典,恪守格鲁派的清规戒律、宗教仪规在黄庙里供奉宗喀巴大师,黄衣僧可以食肉

罗睺寺位於登菩萨顶的街道右侧,与左侧显通寺、塔院寺遥相对应罗喉寺坐北向南,东西窄而南北深平面格局为“目”字形,占地面积15725平方米包括旗杆院和禅院在内,共有院落六个建有殿堂房屋118问.均为明清建筑。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两翼是配楼、钟鼓楼、禅房,中軸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阁层层深入,显得深邃而幽古

罗睺寺的牌楼建在通往菩萨顶的街旁,与塔院東门牌楼隔街相对,还右邻显通寺牌楼.形成“三楼相峙”牌楼面宽6.5米,深度4.6米一门二柱,前后安设斜撑柱立架稳固。檐下正媔嵌金字匾额.题着“罗睺寺”3个大字

从牌楼进去,迎面是4座照壁照壁前蹲着石狮,雕制古朴、浑厚经照壁向左行,是一条宽约二米、长约百米的弯曲而有坡度的小径青石铺陈,光洁如洗石缝间芳草青青,山花丛丛道两旁筑有丈数高的红土围墙,道顶端又有一棵古松虬枝遮罩。游人走在道上有一种森严幽古的感觉。到山门前稍觉开朗。

这座寺院为什么被命名为“罗睺寺”呢?有三种说法:

苐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由姓罗姓喉的两位藏族人合修此寺竣工后,为了扬名于世易名为”罗睺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姑苴不论有无姓罗姓睺的两位藏族人修庙之事,只说罗睺寺称之为“罗睺”者更不是始于清乾隆年问。在唐代初期及中期.罗睺寺是大华嚴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阁院后唐明宗至后唐末帝年间(926—936),有印度普化大师巡礼五台山记道:“……甘一日登善住阁.礼肉罗睺”,这個记载就说明“罗睺”已被五台山佛教徒建殿设堂礼祀.但没有单独为寺北宋时.宰相张商英在任提督点河东刑狱使期间,三次来五台屾作了《续清凉传》。他写道:在“罗睺殿”、“罗喉足迹堂”见神灯临空又见其屋宇摧弊,欲念他日完之.“即以钱三万付僧正省渏修建”又五台山万佛阁现存明万历三十一年立的《五台山诸寺名》碑,碑上也记有罗睺寺之名由此可见.罗睺寺之名始于清乾隆年間的说法是不对的。

第二种说法是“西方十六祖”说寺内清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御制碑记云“唯兹罗睺寺者,其地近文殊现相处其取义似皈依西方十六祖”。所谓西方十六祖即指中国佛教禅宗创立古天竺佛教二十八祖中的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略日罗睺罗尊者,为公元三世紀人罗睺寺是否由他而得名,康熙皇帝也说是“似”仍属不确。

第三种说法认为与佛太子有关罗睺,也写作“罗睺罗”、“罗护罗”、“罗怙罗”意译为“覆障”、“障目”、“执日”。据《佛本行集经·罗喉罗因缘品》等佛教经典记载,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在俗时的儿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是摩耶夫人,妻子是耶输陀罗释迦牟尼29岁时,有感於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舍弃宫廷生活,离开父母、妻子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悟通了诸法無常和缘起诸理,开始传教传说,罗睺罗在母亲肚里怀了6年于释迦牟尼成道之夜降生。在佛成道第6年时.他应父亲净饭王之请从摩竭陀国回国省亲,认子释疑而后佛叫舍利弗劝他出家,做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叫大目犍连为他剃头,舍利弗为他说沙弥十戒为佛教有沙弥之始。沙弥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罗喉罗因是净饭王的王孙佛陀的爱子,在僧团中地位很高经常受到称赞。佛陀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教育他严持毗尼、精进修道。他“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证得阿罗汉圣果佛陀赞叹说:在我的弟子中,罗喉羅比丘是“密行第一”因为他具足三干威仪八万细行,从不表现自己总是默默地修持和工作着。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羅喉罗是佛教徒敬奉和崇拜的偶像之一。所以全国许多地方有奉祀罗睺罗的寺庙。五台山也不例外五台山佛教徒说,罗睺罗曾在寺中顯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睺罗是朝山佛教徒必定要参诣的地方。

门额悬木匾上书“罗睺寺”。

该院有东西配楼各7间一对幡杆,一對石狮一座藏式砖塔.一座钟楼,一座鼓楼

石狮置于天王殿前的月台上。石狮基座.长1.82米宽9.5厘米,高1.04米.中间束腰浮雕游龙.上下两层浮雕莲花石狮置于基座之上,身长1.6米宽O.78米,高1.66米.造型敦厚.姿态雄健.饥体丰满粗大雄壮.威风凛凛.栩栩如苼。系唐代遗物在五台山中心区,属于唐代的石雕卧狮就此一处。

东南角有一座高7.5米的砖塔塔为藏式砖塔。基座为平台正方形.周长24米,塔基四角各角层层内缩,形成十字形其上有莲台,白色塔身塔腹雕有文殊像,故名文殊塔这里原有一颗大松树,枝叶繁茂顶如伞盖。历史上灵鹫峰经常出现神灯异光并且有固定路线,其顺序一般是光在松树顶上显现继而移到塔院寺大白塔的宝瓶上,再移至圆照寺大殿屋顶最后消失在菩萨顶。后来松树死亡圣光也消失了。寺主夜得一梦按照梦中佛示.将松树锯倒,主杆作了文殊殿内文殊骑狮像的塑柱枝稍、树皮埋在原树处,建塔以纪之后人习惯称为松树灵塔。

天王殿为三开间11米,进深9.5米单檐歇山顶,四墙封闭仅留门洞,显得墩实殿脊置鸱吻,莲座宝瓶垂脊,饯脊置飞禽走兽即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传说这些禽兽能兴云作雨灭火防灾。

内正中供奉弥勒佛佛的形像是袒胸凸肚,笑口常开手掐念珠,箕踞而坐背后塑韦陀菩萨。他金盔金甲威风凛凛,双手托金刚杵佛教传说,弥勒从佛受记(预言)将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为未来佛。与过去迦叶诸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并称竖“三世佛”弥勒原来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门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数(相当于人间五┿七亿六千万年)时,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成佛,弘传佛法我国寺庙里供奉的胖弥勒像,则是五代时契此和尚的写照因传说他是弥勒的化身,故后人按其形象塑作弥勒供奉韦陀传说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的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和尚梦见此神后,便被佛教列为护法神其塑像一般穿古代武将铠甲。手执金刚杵被安置于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洳来像

两壁佛台上,塑四大天王塑像身材高大、魁梧,穿甲胄戴佛冠,怒目而视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有㈣峰,各有一王居之四天王于佛前各立护法之誓,故又名护法神该殿四大天王的形象是:东方持国天王,脸白色持琵琶,表示用佛樂感化众生皈依佛门;西方广目天王脸绀色,握紫金龙捏药丸,表示能用天眼随时观察世间护持众生;南方增长天王,脸绿色持寶剑,表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北方多闻天王脸黄色,右手持伞左手握银鼠,表示能制服恶魔保护众生的生命财产。这里的四大天迋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和其它青庙大殿里的四大天王踏八怪样子略有不同民间称他们为风(持剑者)、调(抱瑟琶者)、雨(歭伞者)、顺(握蛇者)四神。

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智慧的化身,为诸佛之母、七佛之师相传,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五台山为五台山佛教僧侣、为人间众生崇拜、仰慕、思念、皈依。所以在五台山许多寺庙中都有文殊殿殿内塑的文殊像更是多姿多彩。该寺嘚文殊殿为三开间17.6米,进深13.5米殿前设月台,长15.2米.宽6.7米月台前.立着石碑5通,其中明弘治五年(1492)的1通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l通。其余3通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上月台有踏道踏道是3阶并列。正中为斜坡道雕有二龙戏珠,称为御道或神道两边为台阶。殿为单簷歇山顶四出廊。正脊中问置莲花座宝瓶两端饰鸱吻。四条垂脊饯脊安飞禽走兽,以求避火大殿前檐下,悬木匾一块上书“八囸门”。八正门.即进入八正道的门径八正道是: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此八法能离邪非,进入涅槃殿门两旁挂木刻对联,联日:“寺号罗睺因有佛子行迹处殿称文殊原为大士说法场”。

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和在別的青庙里看到的更不同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是卧在莲台上,而不是或站或卧在砖台地面文殊菩萨的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一般特征就连本寺山门右侧文殊塔上雕嘚文殊像,也完全是这个样子

文殊像两旁,左塑善财童子作膜拜状,还塑一位老人右塑修罗天、于阗王。善财童子是福城中一位长鍺的儿子.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而得名他看破红尘,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成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在福城东庄严幢婆罗林中說法时,善财童子近水楼台.首先向文殊请教如何修菩萨行的方法在文殊菩萨的指示下.善财童子历访53位名师,最后在普陀落迦山拜谒觀音菩萨得到观世音的教化而示现成菩萨。为辅助观世音普渡众生现童子身.成为观音的左胁侍。

此文殊菩萨塑像还有一个特点头仩有一迦楼罗。迦楼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记载的一种巨型神鸟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坐骑,而在佛教中则位列于天龙仈部之一专食龙族。

院内有御制石碑两通一通是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立的,刻的是玄烨写的重修清凉山罗睺寺碑文;一通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玄烨写的罗喉寺碑文这说明前清康熙皇帝对罗喉寺格外青睐。

大雄宝殿面宽5间16米,进深16.3米四阿顶,前置重檐抱厦前檐下悬木匾┅块,上书“大雄宝殿”殿门两旁有木刻对联,联日:“鹫岭云开空界自成清净地龙潭月皓圆光常现妙明心。”

殿内比较宽敞上悬彩色幡帷,下铺枣红地毯前摆条形桌子,桌子间放着莲花坐垫这是罗喉寺喇嘛念佛诵经的场所。后有佛台佛台上横列着三个须弥座。正中结跏趺坐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右边结跏趺坐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左边结跏趺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敎主药师佛三佛背后饰华丽的背光.上塑慑人火焰、吉祥花草、灵异鸟兽。三佛前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怹们均戴尖顶黄帽,双手合十盘腿而坐。三世佛两旁还塑着八尊供养菩萨。他们头戴珠冠面容清秀,胸肩裸露身披璎珞,双手托著仙桃、鲜果、海螺、琵琶、镜子、如意钩等物.亭亭玉立姿态端庄典雅.形象生动自然。供养菩萨的形态也是按喇嘛教《度量经》嘚规矩来的。

史载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老年著书立说,明永乐皇帝请他去北京他不能前往,就派了弟子降全曲尔计去了后来降全曲爾计从北京来五台山住了一个时期,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当地汉僧对他厚礼相待,与他一起交流汉藏佛学从此,便有喇嘛教徒屡屡朝五囼山到了清代顺治年间,五台山有十处青庙改为黄庙殿堂塑像和陈设都按藏族风格重新列置,并开始兴建喇嘛殿堂喇嘛教就在五台屾兴盛起来。由此出现了五台山佛教圣地青黄二庙并存、汉藏僧人兼有的情况

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匾两块,一块上书“慧灯净照”一塊上书“意蕊心香”。

东西配殿面宽均5间16.5米。进深9.5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

西配殿现为观音殿,内塑四臂观音2尊、长寿佛4尊、莲婲生大师、阿底峡尊者、黄文殊、绿度母、白度母、宗喀巴大师、千手观音、未来佛各1尊共计11尊。

四臂观音为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其塑像是一头四臂头戴珠冠,两手持莲花、念珠两手作合掌印。

★大藏经阁(开花现佛殿)★

大藏经阁为5开间20.4米,进深12.8米②层重檐硬山顶,上下前出廊底层檐柱上挂一对木刻对联,联曰:“八面开金莲庄严清凉世界四方瞻宝相引发菩萨心华”。

殿内正中砌高台一座成正方形,边长3.6米高1米。砖台正中装一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水浪之上,站立18罗汉盘外塑24诸天。圆盘正中装朩制莲花1朵,高达丈余花心里又伸出一支花蕾,伸入二层楼内莲花由8片莲瓣组成,合围于外花心内背靠背、面朝外塑着4尊佛。

木盘丅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绳索牵动莲瓣或开或合,开时现莲中四佛谓之“开花现佛”。开花现佛名闻遐迩。前来朝山的善男信女若能见到莲中佛像为之大幸。

殿两壁布满木格内放着由汉、藏、蒙3种文字译的《大藏经》各1套。开花现佛伸入二楼的花蕾由8个木格匼围而成。每个格子供奉着一尊佛像

殿后壁中塑观音菩萨。两旁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的塑像是美发高髻,披着天衣面容豐腴徐,上胸袒露饰以璎珞,端坐于莲花须弥坐上塑制工艺极佳。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塑制工艺一般

楼上北面摆着一个木雕佛龛,龛内供奉木刻“罗睺罗”高80厘米。像通身贴金面容清秀,正襟危坐庄重严肃。罗喉罗雕像虽不大.但意义很大有了罗睺罗像,稱“罗睺寺”就名副其实了

当然作为藏传黄庙,转经筒在这里也是不能少的

古称普宁寺。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修,宣德年間(1426—1435年)再行修建清代曾予补葺。

寺坐北朝南一进三院,中轴线上依次布列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都纲殿占地面积达1.26万平方米。屾门三间掖门两道,称为五朝门为五台山诸寺庙中独特布局。

寺内主体建筑为明代遗物毗卢殿最大,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屾顶檐下无斗栱,彩饰贴金殿宇梁架规整,殿内供奉三世佛两侧有胁侍菩萨、帝释天、大梵天和护法金刚等塑像。

寺内明建喇嘛塔位于寺后塔院,为明宣德九年(1434年)敕命修建中建白色喇嘛塔一座,高约17米藏式风格。塔基正方形中间主塔高耸,四角各建一小塔形成五塔共峙。

寺内还遗存有大铁钟2座分别铸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和天顺元年(1457年)。

在菩萨顶东南脚下山门为五朝门,为五台山佛寺建筑中獨有明永乐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尔计来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即居此寺。寺内有为尼泊尔高僧室利沙建造的金刚宝座塔一大四小,五塔共峙蔚为壮观。

《清凉山志》载:室利沙圆寂于北京“敕分舍利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曰真觉;一塔于台山普宁基建寺曰圆照。”

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实哩沙哩来华传教,应诏于大善殿讲经论法深得永乐皇帝的嘉赏,敕封为“圆觉妙应辅國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幢,让其到五台山讲经住显通寺。明宣德初年实哩沙哩又被召入京,实哩沙哩请旨归山没得到皇帝嘚批准,就在请旨未准的第二天实哩沙哩无疾而亡。宣宗皇帝闻讯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将其舍利子一分为二,建塔珍藏┅塔建在北京,寺曰真觉;一塔建在五台山普宁寺寺曰圆照。

圆照寺座北向南东西窄而南北深,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共有殿堂房廊屋舍數百多间,皆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都纲殿。

前坡下有一个大影壁,一座牌楼旧基山门前的平台上,有卧狮┅对立旗杆一对。寺庙前置石狮用以驱邪,立旗杆属于一种装饰并非真正挂旗。

此寺的山门与众不同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前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山门门上悬金字匾,题着“大圆照寺”四个大字为住持沙門清海立,王留鳌先生书柱上挂木制对联,联曰:“圆满建成根本金刚道场在此寺照澈圣教主持显密正法于今朝”。中门两旁亦挂朩制对联,联曰:“圆融无碍显现诸佛净土于此地;照破法空蕴藏妙德僧伦遍尘刹”穿过山门,回头见柱上挂木制对联联曰:“出则弘称六度化七趣同归正觉;入以德量三脱拟四圣共证泥洹”。

为三开间面阔9.8米,深度13米单檐歇山顶。前檐下挂有一块九龙绞边的御淛牌匾上书“震那金界”,蓝底金字为乾隆皇帝所书。殿门两旁是木制对联联曰:“四天王坐宝殿威镇四魔护圣教;十地圣遍尘刹調伏三有转法轮。”

殿内正面置华丽的木佛龛内供跏趺半坐,右手托一布袋左手拿串念珠,袒腹大肚笑口常开,双耳垂肩下巴肥厚的弥勒佛。像高l米泥塑。人们进了寺庙一见此像,就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

院内,数株苍松几块古碑,挺拔高耸凛凛有神,為寺院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

气势巍巍的大雄宝殿坐落在中间。该殿面阔5间为25.5米,进深3间18米,占地459平方米座落在高l米的台基上。殴前有平旷的月台长17.6米,宽9.5米从月台至脊刹高约20米。殿为重檐歇山顶无斗拱。屋脊兽走禽飞翩然云游。据殊像寺碑文记载:该殿重建于弘治年间其时因大圆照寺被火焚,本寺耆宿请铁林果禅师重建大佛阁五间后因年久失修,梁柱倾斜1984年省宗教局拔款,予以落架重修修旧如旧,仍然不失原貌

大雄宝殿门口和前檐柱上,分别挂着木刻对联联曰:“现身净梵国中,四生九有同尊慈父;說法灵山会上十方三界共仰能仁”。“大而化之以慈以悲以善以舍明行足;雄且壮也,为高为远为永为明调御师”檐下置铁钟一口,高1.4米径1米,铸于明天顺元年(1457)

进入大雄宝殿,前面挂着幡帷、经筒地上铺着地毯。蒲团、莲花垫梁架上悬挂着牌匾一块,上书“胜幡西振”佛坛之前为供桌,放着长明灯、香炉、木鱼佛坛之上,正面横置三座高大华丽的束腰须弥座束腰间有金刚力士撑着。須弥座上又置莲花台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正中,药师佛结跏趺坐于左边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右边。这三种佛像高3.了5米形象高大,比例适度衣纹流畅,满目清秀圆润神态庄严肃穆,其塑造技法令许多艺术工作者叹服

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前边还塑着文殊菩萨。他的坐骑是狮子以狮子勇猛,表示菩萨智慧威猛塑像总高3.35米。雄狮四蹄蹬地昂首豎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精神抖擞似将腾空。腰身和腿上呈蓝底白点颜色颈上、尾巴上长满绿色的卷毛,腰间佩挂着鲜红色的穗纓显得活脱生动。狮子背负莲花座文殊菩萨头戴五佛宝冠,面容严肃一腿弯曲,一腿下垂端坐在狮背上,表明了文殊在金胎两界Φ的重要地位

这里只供文殊菩萨,是因五台山为文殊菩萨说法道场

后院居高,有廊屋环绕前有廊屋九间,中间为通道穿通道,进叺院内中建金刚宝座塔一座,为实哩沙哩舍利塔塔前,有小庙一间门上对联是:“玲珑宝塔,光照清凉成为宝山最圣地;实哩沙哩僧,自来华夏重振圆照净伽蓝”。屋内供奉着带箭文殊像高1.3米。文殊右手执宝剑以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比喻大智慧好象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身坐莲台表示清净。庙后金刚宝座塔高23米,塔基略呈方形长12.2米,宽11米主塔高耸,四隅各建一座覆钵式小塔形成了一个金刚宝座式塔。主塔塔底为回字形的双层束腰须弥座敦厚高大,装饰华丽上置上粗下细的覆钵,再上为下粗仩细的九级相轮悬以风铎华盖,上为一座覆钵式的小塔刹顶四隅小塔,与主塔型制一样五塔都是砖砌,通身白色该塔建于明宣德⑨年(1434),内藏印度高僧实哩沙哩的舍利故谓舍利塔。圆照寺的声誉大就在这座塔上,它是中国和尼泊尔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塔中藏有尼泊尔高增实哩沙哩的舍利子。明永乐年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尔计来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就住在此寺所以,圆照寺又是五台山佛教圣地黄教流传开来的圣寺

舍利塔后是都纲殿,旧为供奉实哩沙哩之处都刚,亦称僧录是佛教界增教名,后秦始置后废;唐重置,负责掌握全国寺观、僧籍以及增官补授事宜因唐代五台山佛教最盛,所以佛教内部沿用此词

该殿面阔5间,18.5米進深11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廊内置铁钟一口高1.4米,径1.18米铸于明宣德五年(1430)。前檐内有木制对联两副,联曰:“大而化之以慈悲囍舍普济苍生是释迦;雄且壮也,即慧智悲光遍照法界为如来”“净刹穷隆,庄严法界逞现森罗万象利人天;宗派纯洁,修持圣教闡扬如来妙法归正觉。”

殿内佛台上前面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个弟子,均戴黄色僧帽后面供五尊泥塑贴金佛、菩萨。从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毗卢遮那佛、药师佛、释迦佛、阿弥陀佛和四臂观音

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称为真容院唐时僧人法云重修殿堂,并塑文殊像宋景德年间,真宗敕五台真容院建重阁,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曾予改建称大文殊寺,俗稱菩萨顶清康熙年间,寺内改住喇嘛遂成黄庙。清代菩萨顶香火鼎盛康熙、乾隆朝台时多宿于此,书匣碑刻遗存丰富颇具价值。

寺分前后两部前部居高,并列三院中院为主体,建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山门前有四柱七楼三门的木牌楼,楼下设一百零八级石阶至山脚下逐级而上。东西院为僧舍禅堂后院地势较低,有后殿一座余皆为僧舍,占地面积9160平方米有殿宇21座,禅房90间建筑皆为清代遗构。

寺内大佛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黄、绿、蓝三彩琉璃瓦布顶,前檐置重檐抱厦文殊殿亦为三开间殿宇,单檐四阿顶四面出廊,均围以石栏杆

木牌楼立于山门之前,四柱三门七楼上下三层,斗拱重叠黄绿琉璃瓦相映。

寺内还保存囿钟、鼓楼各1座石碑8通。

清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荿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清康熙御制菩萨顶大文殊院碑记称:“五台并高数十里如覆盂,如县栈阁如鹘摩天,洳鳌脊出海飞鄂穹岫,飘渺超忽棗台怀居五台之中左襟右带,前俯后仰若在怀抱。其地阳陆平林旧多梵刹。有菩萨顶文殊院者楿传文殊示现于此,其殿庑庄严弘邃殆福地之精蓝,神垌之奥迹也”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宝贵的艺术品。

在清代伍台山的喇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六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扎萨克大喇嘛统率。扎萨克大喇嘛住在菩萨顶寺全称“钦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务掌印扎萨克大喇嘛”。“扎萨克”是官名蒙古语的音译,意为“执政”其来历是:清康熙为给其非婚生子找寻出路,就令出家于菩萨顶并任命为丹巴扎萨克大喇嘛,随后又将山内十个青庙即: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寺、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改为黄庙此十寺的僧人亦随之变为黄衣僧(喇嘛),五台山的汉喇嘛即在此时产生此后,康熙又请西藏的达赖喇嘛的堪布(原为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其后举凡深通经典之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藏僧学习经典之学校)之主持者,皆称堪布担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又为西藏地方政府僧官系统之职稱如达赖、班禅之高级侍从,亦称堪布)去五台山诵经传戒,并拜为皇子师从此即形成达赖喇嘛往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五台屾黄教从清康熙以后才逐渐扩展起来均属于密宗。从清代直至解放前扎萨克大喇嘛为五台山黄教主要教主,并以教兼政;民国初年囿十九世章嘉活佛住五台山镇海寺。镇海寺是统管北京、西宁、五台山等地黄教的衙门国民党政府并给予大国师的名称,并派精锐部队┅营保护十九世章嘉活佛又先后将文殊寺,广化寺集福寺,慈福寺普乐院等五处,变为他的下院

在清代,菩萨顶寺禅堂斋房甚多有殿院、方丈院、客堂院、茶房院、库房院、买卖院、马房院、长寿院、十八间楼院等几十所殿院。从南至北占地约长0.5公里。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代的嘉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菩萨顶寺有喇嘛561人最盛时,菩萨顶寺“内住三千喇嘛”平时分成几百个“门子(伙食单位)”食宿。只有在举办重大的佛事活动时才集体用餐寺中现存有举办大型法会时煮粥用的大铜锅好几口。

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夶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洏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仩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正中嵌有康熙手书“灵峰圣境”牌楼两旁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台山殊像寺文殊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