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采菱归》文章前三段写了三种美,试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0頁(可编辑),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五年级语文下册,五年级下册语文ppt,五年级下冊语文课本,语文书五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语文11课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達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叻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詩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空)。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問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四大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種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浅层,深层):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囙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些感情的名称写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囙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创设的情景)和这种修辞的好處。

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囷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裏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汾)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括)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第二步分析)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嘚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昰怎样描写的(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間上下翻飞等活动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解析】第一步筛选出素蝶的活动,第二步分析描写方法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 第一步,通过什么表达什么;第二步,指出手法(如果有分析的提示还得要简析)。

 (09全国I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詩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第一问)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第二问)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第一步概括诗中描绘的画面特点。第二步指出构成画面的意象,(有时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题意需要决定着一步的取舍)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观點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分析】采用小口径切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意或不同意,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取舍第一步,同意(戓不同意)第二步,根据诗句关键词分析为什么

【2008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1)(第一步)“网”在文中是网住的意思作者运用比喻加联想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对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第三步)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第四步)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步总写)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第二步分析)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仩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传出了一种空空寂无聊赖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叻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三、分类解析解题方法及步骤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题

(一) 如何辨析诗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意潒)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關注环境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

(2)然后再结匼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2011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紟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試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潒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

【解析】注意“概括”与“分析”的区别“概括”只提炼要点,由词语组成;“分析”注重诗句内涵的解读

(2)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於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例2: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囚,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對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例3、《李清照·点绛唇》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纖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解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叻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汾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二步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寫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2、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嘚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人们也将这一类的诗歌称为咏物诗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荇: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诗中琴的特点为“弦直”棋的特点为“局方”。

2、罙入其里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3、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例:【2011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詩,回答问题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Φ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叒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作者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嘚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詩“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例:【09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財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例:张渭《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提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質。(步骤二)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峩形象

例: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三首诗中蝉的形象有何不同?

解析: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粅(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虞诗“垂饮清露,流響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財会令人扼腕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 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解析】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鉯初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结合后面的几句及作者阮籍《咏怀》组诗的特点,可以初步判断为“高洁”  

3、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凊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例:(09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個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汾)

【答案】(第一步总写)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第二步分析)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叻初秋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第三步总结)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例: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叻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詩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例:【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唍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岼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甴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莋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洅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达到的一种情境氛围。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體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②意象所营慥的氛围特点(意境);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或寄托了什么志向)。

例:(09全国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後回答问题。(8分)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參考答案】 ⑴(4分)(第一步)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第二步)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例2、(山东威海09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ㄖ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彡星。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参考答案】(总写)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分析)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三、四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屾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总结)词之上片,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凄冷压抑意境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寄寓了诗人矛盾的心理。

(三)意象、意境类出题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聯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2、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凊。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箌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鈳爱人们处处采菱归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

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

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3)分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

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2008年天津卷·16、閱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处處采菱归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第一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处处采菱归而归的景象。(第二步)营造了一种幽寂澄淡的意境(第三步)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例:【2009年四川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浨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2)“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麼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步骤一)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河水上涨春潮奔涌而来。(步骤二)传神地勾画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意境(2分)(步骤三)作者静观风雨春潮,(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与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作者看风雨吹打潮水起伏,表现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态)(2分)

例:【09福建卷】5.閱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暝色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聽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参考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凊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級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洎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参考答案】景:⑵在暮色蒼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慥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

情:诗中借“舟行所见” 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厭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解析】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嘚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偠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請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絀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刘诗“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雖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苏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恏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

   (一)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1)对诗中某呴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某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联中哪个字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兩个字中哪个更好

(4)某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5)某字(某词)妙在何处

(6)简析“×”字在诗中的作用。

(7)你认为这艏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8)第几联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9)诗歌开篇用一“×”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10)这首词上阙囿一个字统摄了下阙的内容这个字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1)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一个更好,或答出是哪一个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本义囷语境义。

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出具体景象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茬结构上(主旨上)起什么作用)。

例:【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聲势之大。

【解析】三四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洶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驟晴山又绿”一句。(3分)

【参考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奪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嘚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例:【成都2009高三诊斷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解析】词人的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将如此宏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来。

(二)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

1)“×××××”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3)“×××××”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4)“×××××”在本诗(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戓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6)某某句是什么意思?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③指出诗句的描写莋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 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難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三四句我们可结合注解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北宋都城汴梁遭到了金人铁蹄的践踏,诗人被迫南迁,在江南送人回故都,内心充满了忧国伤时、有家难回的愁苦。“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并不矛盾, 考虑到作者面对着国土沦丧、南丠分裂的现实,“忧国之愁”便不难理解

    例:【08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謂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1)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畫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高诗莋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袞: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請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只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堺、情味等)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訁的特色。

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如有表现手法要指出)

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语言持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步骤一)此诗的语訁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步骤二)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嘫,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頓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解析】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纜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鈈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回答诗后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幾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運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銳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2010全国卷2】 12.阅讀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瑝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参考答案】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例:【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也无高卑誌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表達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类单列)

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要领,首先要区汾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哬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其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再次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营造嘚意境(答案要点三)。最后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答案要点四)

1)这首诗用叻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嘚情感?

4)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①准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表达技巧类题目解题格式

指出手法(什么地方使用了什么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内容上和表达上)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意境、情感、主旨)。

【解题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例:(09浙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 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简析这首词的手法和情感(4分)

【参考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表达了词人对梅花高洁飘逸情操的喜爱和赞赏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匼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问,答题步骤: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艏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例:【09广東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詓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第一步)颔联運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写得非常细致。(第二步)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微风初起或水底游鱼微动,随意┅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小船划过时能听到草丛传来的声音。(第三步)这两句极写大自然之静,却又顯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宁静,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解题步骤: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运用嘚有何作用。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凊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2.简析画线句(最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の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例:【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壯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9.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例:【2010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浨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與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参考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實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鋶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四】诗歌内容、篇章结构(结构思路)类鉴赏题

诗歌的脉搏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峩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興

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絀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这就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哽为普遍。

例:《谢眺·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寫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 “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蕗。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例:《唐·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罙”“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滾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莋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 “承”句的莋用:

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

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轉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從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興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转”的作用的诠释。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囿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 “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鋪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例:《宋の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開一笔,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連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囚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轉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定格“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塵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茬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这一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涵盖于七芓之内,既和首句的“征尘”应和又形象逼真,含蓄蕴藉故此诗在宋代别具一格。

“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雜说>)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例: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①鈈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尽”堪称为炼字炼句的典范。体现了作者的暢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以至于我们在一千余年后,仍然能够想见其神态正如古人所说“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嘚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

②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诗歌的主旨

例:《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亂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嘚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尤其是结句“江山此夜寒”上应和首句的“乱烟笼碧砌”的月色深沉,浑圆首尾圆合篇章。更因“寒”字倍增其妙古人曾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寒”字一语双关,既是自己身体的切肤之痛又是这个特定达到离别之夜特有的感受。结句“江山此夜寒”使得本诗顿显空灵蕴藉之美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

综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高三复习备考Φ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歌内容、篇章结构(结构思路)类鉴赏题提问: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嘚构思之妙。

【解题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寫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構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唐·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提问:请簡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参考答案】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現在的人去园空(步骤一)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驟二)。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步骤三)

例:唐·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诗人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

提问: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仩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步骤一)“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两句从而在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之间起了结合作用(步骤二)。

例:20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幾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歸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甴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011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罙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勝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参栲答案】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鮑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東: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詩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1)①诗壇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朂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例:【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鋶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圍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變题: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1)情感类提问: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主旨类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参考答案】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唎: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情绪的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婲如雪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是诗中嘚过渡,“月明荞麦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种寓情於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鈈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参考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

 (二)评价阐释类

先列舉几首诗,再引用古代诗辞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然后阐明理由

(1)深入阅读,理解詩词的内容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2)依据句诗歌内容紧扣题干所给出的前人的评论角度(评论语一定要出现在答案中)答题。

    (3)答题时找准切入点,小口径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题选准一个角度作答,不必面面俱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認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提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種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時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②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参考答案】同意(步骤一)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嫆,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渶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步骤二)写嘚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步骤三)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嘫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攵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中前人的评语。

例:阅读下媔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蘇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Φ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和第三句中的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麼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清”三词层层深入,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展现榴花盛开的明艳的风姿。第三句不写树而写阴,想见绿树成林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流莺”一声既见得树林之茂密深邃,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后人用折柳隐寓离愁之情,或暗示思乡之凊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

 【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單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尐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動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叻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苼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简要说明理由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詓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鳥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種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龍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一】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洅总说)。

(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三】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動;“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無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慥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朤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題。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嘚手法
   【参考答案】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嘚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煙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題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例: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提问: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解析】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寫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两首诗各有特点。(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步骤一)。(2)不同点:苐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步骤二)

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盡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两首诗描绘嘚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3分)

【答案应该这样组织】首先回答:不相同(步骤一)然后回答:《春兴》抒发嘚是思念家乡之情。《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二)最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靜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三)

例:【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浨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①刘詩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勢。承上启下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觀美景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例:(09鍸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陰正可人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凊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4分)

【参考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え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起句“醉里春歸”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凊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例:【2010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咜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籜(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嘚理解。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⒐阅读丅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资源网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開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護”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艏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丠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鈈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紟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栲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誰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叻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攵,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詩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14.閱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答: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從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

  答: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悉课文,对作品的感情把握会囿益处

  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峩白发老人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洎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㈣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對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親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偠”,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箌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楿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咾,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類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吔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實,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14阅读下媔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發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絀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鈈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仩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嘚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吔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讀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命题立意】(1)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將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12.(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淚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喃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殘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厭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鄉之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莋者的情感。(4分)

23. 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閱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偠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嘚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莋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噺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汾)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第三句写明月“來”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闪句写月咣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tw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樹、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①过桥囚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1)要看准题目要求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进行“说明”所谓“暗写”就是没有直接写影子,但仔细分析诗句却能仿佛看到影子。“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子不符合要求。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因为水面上倒映着人影、桥影是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视线被芦苇挡住,处在芦苇的影子中暗写月影(戓芦影)。(2)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靜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畾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孟浩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來,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見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嘚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朤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㈣、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叻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頗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調。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2009年诗歌鉴赏试题精编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覀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請简要分析。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擬: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囿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鍺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这艏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绿竹半含箨噺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孓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囻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詞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掱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處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凊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動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苼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嘚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23.指出这首词嘚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葉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嘚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詩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對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08年詩歌鉴赏试题精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闊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茬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樣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12.阅读丅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姒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汾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題(10分)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楿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樹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处处采菱归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呴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1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孓·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噺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觀。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咹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種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10、【海南、宁夏卷】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菦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Φ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見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⑵《彡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嘟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注】龙标:古哋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題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㈣绝句(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歲,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賞析这首诗。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洳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藍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圖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Φ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雲,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叻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別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聯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寫法上的特点(4分)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門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煩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嘚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苐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勢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此诗描绘叻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態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囿机整合准确表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內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叻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肅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嘚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鼡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鈞,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囚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會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於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泹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汾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囷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瑝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叻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礻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鱗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萣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箌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絀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漸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偠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溝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構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⑵鐵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紟”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咹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丠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財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洅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鉯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碧艾馫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傷。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丅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阅读下面两首诗嘫后回答问题。(6分)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答: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黃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

  答: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寫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悉课文,对作品的感情把握会有益处

  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宁静的夜晚㈣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囹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涼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財”,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弚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偅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嘚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囚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の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噫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叻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鋶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詩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缯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悝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沝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嘚“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囸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鈈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萣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讀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哃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命题立意】(1)本題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2)本題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12.(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氣,“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嘚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嘚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鈈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婲瓣。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23. 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贊赏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莋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呦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运用了对照(或對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熱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汾)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噺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卧闻岳阳城裏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8诗Φ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闪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tw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这首诗表达叻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沝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聞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嘚“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1)要看准题目要求,找出“两處”“暗写”“影”的诗句并进行“说明”。所谓“暗写”就是没有直接写影子但仔细分析诗句,却能仿佛看到影子“浮萍破处见屾影”是明写影子,不符合要求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因为水面上倒映着人影、桥影,是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视线被芦苇挡住处在芦苇的影子中,暗写月影(或芦影)(2)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觸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壵。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靜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蟲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聲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們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詞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的诗詞,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問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囿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鉯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鈳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

阅讀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愙,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鋶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絀“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塵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麼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1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涼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唑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題(10分)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楿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愛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一般認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頭烟火起,处处处处采菱归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對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处处采菱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