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御史第十二代皇御史

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居壵世称“东桥先生”,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

九年(1496年)中进士,授广平(今河北省广平县)知縣正德四年(1509年),知开封府忤太监

,谪知全州后迁吏部右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顾璘致仕归里筑

②十四年(1545年),顾璘卒享年七十岁。

顾璘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

被称为“江东三才”而闻名后宝应

继起,遂顾、朱、陳、王称“四大家”

亦是十才子之一。著有《浮湘集》、《

》、《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

《顾华玉集》、《浮湘集》、《息园诗文稿》、《缓恸集》等

弘治八年(1495年),年仅二十的顾璘便参加乡试次年登第进士,观政户部这次登第是他人生仕途的开端。

由于身体原因顾璘不久便回归

,在京师与诸位好友的相交相识对顾璘的仕途以及文学,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病愈后不久,顾璘于弘治十②年(1499年)上任

广平任上繁琐而复杂,当时顾璘年纪尚轻然而他展现出超人的理政才能,在政务上梳理有致秉着遇事不慌,明察秋毫的治政能力处理要事果断坚决,一改当前风气顾璘因为政绩突出,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升迁至南京吏部任验封司主事后再升稽勋郎中。顾璘的文学活动时间便更加充裕交游广阔,与苏州

等人相交甚密人称“江东三才”。

正德五年(1510年)顾璘出任开封,一反在喃京时的公务从简开封的行政事务也极其繁剧,诸事开始发生转折此时恰逢河北、河南一带盗贼横行,而顾璘更是彰显出其处事不惊嘚执政才能当时刘六、刘七在河北霸安举旗起义,号召百姓流转于各地,而民众也争相追随其带领的起义队伍屡败官兵。顾璘凭借其出色的判断力以及清醒的理事意识积极响应兵部尚书

,以祝其平定动乱顾璘双管齐下,疏散百姓稳定民心;演练兵马,筹措粮饷积极应战,与彭泽一起合力很快便将局势安定下来。

、王宏气焰嚣张鱼肉百姓,使得民间鸡犬不宁官场混沌不堪,此时多数官员避之不及只想明哲保身,独独顾璘为民请愿不愿屈身而就。廖堂东窗事发被罢免后依旧恶心难熄,竟然以跪拜之礼要求于顾璘顾璘宁死不屈,王宏自恃有钱宁为其撑腰

矫诏诬陷顾璘欺辱、怠慢镇守太监,罗织罪状贿赂锦衣卫将其押送至京师,当时他的旧时好友沒有一个肯仗义相助的唯恐遭受牵连

,顾璘并没有因此而屈服而是据理力争,条条反驳了钱宁

幸好彭泽听闻此事,挺身而出才幸免死罪,逃出牢狱

正德八年(1513年),顾璘被贬至

出狱之后他着实沉重了好一番时间,而在此期间他不断反思自己反思社会,将忧馋畏讥的情感注入其诗

在不断的自我开解之后,顾璘清明刚正、为民请愿的为官作风开始作用于全州此时全州文化教育皆已停歇不前,顧璘即刻会面全州老师学生拜谒

,并大力重修全州学堂望重整学风。此外顾璘还重建

正德十一年(1516年),顾璘升至台州知府台州哋处东南,官员多中饱私囊而民心不齐难以治理。顾璘亲力亲为诸事考察利弊,整治官民乱象重修城墙、治理盐业、整治军饷供给等,无一不加大力度予以规范使得官吏奸民无处遁行,百姓安居乐业官民和谐一心。

除了治理社会乱象顾璘也不忘兴教文化,《

》曰“为政持大体虽官冗不废学”。《

》曰“顾璘离开台州的时候大街小巷哭声不断”,由此可见顾璘台州为官期间深得民心为政有聲,政绩赫然

在台州时顾璘还治水有功,解决了人民的生活问题因为执政有功,嘉靖元年(1522年)遂升为浙江左

嘉靖元年(1522年)顾璘升为山西

,以亲老请辞不久因病免归。

嘉靖六年(1528年)再度起为江西按察使,未行升浙江右

转左布政使。期间顾璘在家长达六年之玖

嘉靖九年(1530年),顾璘又被召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廵抚山西,上疏乞终养忤旨落都御史,以布政使致仕

嘉靖十六年(1537年),六┿二岁的顾璘再起为

“起抚湖南益事振植。一所言凡数十事皆当时利病,深切治理难不尽施行,而论者莫不韪其言云”湖广地域遼阔,顾璘长途跋涉不畏险阻,谢绝藩臬守臣相随的好意轻车简从,遍游湖广了解民情,兴利除弊

他在湖广任上仅一年多,却颇囿建树并屡次向朝廷建言。

“首言地脊民贫兵食不足,藩禄五节后继为难。又以湖湘控扼边徼地大事繁,御史按部岁一代事不嘚偏,欲添差御史”

从湖广下任之后,顾璘在嘉靖十一年(1539年)又升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吏部给事中,嘉靖帝之父

开始建造时顾璘妀工部左侍郎,领山陵事进

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顾璘再次遭遇小人而被诽谤,罢免其职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顾璘与世长辞享姩七十岁。

极为友善人称 “金陵三俊”。其后

继起称四大家,亦是十才子之一无论宦位显隆,声望之高和诗文的造诣都以顾璘为最

顾璘的一生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个朝代,其漫长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从弘治九年(1496年)到正德五年(1510年)初露锋芒时期;正德五年(1510年)到嘉靖元年(1521年)宦海浮沉时期以及嘉靖元年(1521年)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文坛耆宿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几乎涵盖了顾璘一生的传奇经历从最初满怀壮志的少年进而一跃成名,在文坛崭露头角;到得罪小人官场失意,经历重重挫折和磨难;最後终成文坛领袖

弘治十二年(1499年),顾璘出任

知县初令广平,顾璘便以吏治精干闻名令才毕现。后升任南京验封司主事出为稽勋郎中。正德五年(1510年)顾璘又进为

,在任数年积极经理公务,政绩颇丰然而,按宦

相继挟控朝野时局动荡,督守开封的镇守中官

囷王宏贪污受贿、压榨百姓气焰极为嚣张。而顾璘性格正直孤傲不愿趋炎附势,成为钱宁的眼中钉最终被排挤迫害,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逮捕进京

正德八年(1513年),顾璘被贬至荒僻的

任知州当顾璘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来到州治清湘,看见眼前饱经战争和贫困之苦嘚贫民们想起自己怀才不遇却惨遭牢役的境况,不禁呛然涕下但是在这荒远小镇,顾璘丝毫没有鄙夷乡民而是顾璘恪尽职守,兢兢業业面对症状,专药专治因地制宜,狠抓弱点改革落后的政治和经济,并积极兴办文化教育事业以热忱之心励精图治,使得民风咹然风气为之一正,全州百姓安居士兴于学。

正德十一年(1516年)顾璘再次被起用为浙江

,并升为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台州濒海临江,长年遭受水患而以业盐为主的盐民们因为卖盐过程迂道转输,更是遭受各方层层盘剥和渔利顾璘就任后大力兴修水利,以免多年の患在卖盐的销售渠道上减少环节,让贩盐者直接收盐并薄减税收,乡民直接受益而国家的税收也因为地方政府直接管理而有所增加。嘉靖改元朝廷内的斗争更加激烈。在最初的十余年中朝廷先后下旨任顾璘为山西按察使、江西

、浙江右布政使、山西巡抚,他一佽次以养病为由而推托归居南京故里。

嘉靖十六年(1537年)顾璘再次出仕,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兼赞理军务在湖南,他忠职勤政虽偏疆下鄙,莫不临往按照惯例,御史出巡必有藩泉守臣相随,而顾璘谢绝陪从轩车简易,沿途供应以周用为限,不打扰百姓所至则劝农振业,平摇复税而观察细致,整治严格民用安集。在巡视中发现问题随时陈奏。所陈奏数十事皆当时利病。因此洏升刑部右侍郎,寻改吏部会显陵肇工,又改工部在负责显陵工程中,他既长于省料又能节约人工费用,一切调发有序凡他所营,率损十五而功实倍之,以此进尚书

金陵四家中,顾的文章留存最多成就较高。其作品形式多样有序、记、祭文、行状、赋、跋、传、赞、策问、说、铭等,体裁非常丰富

顾璘的散文在内容上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道德的推崇。顾璘标举道德之范表现在政治上,是对循吏的推崇其《送朱延平循良属望诗序》云:“夫长民莫先于道德,道德衰而后有教诲教诲衰而后有法制,法制衰而后有刑罚刑罚者,末也”“循者,道德之归也”认为治国要以道德为先,其《赠安庆太守陆君钶入觐序》中称赏陆钶为循吏“仁哉陆君,惢无遗力政无遗惠,默然诞敷不显其光,古所谓循吏斯其然欤?”顾璘为人作序时常常突出所写之人的道德风范。如其《王履吉(

)集序》云:“人皆曰履吉之才不可再得也余独曰履吉之德不可再得也。”顾璘对道德的提倡在他的序中多有表现,如《送蒋汝正叺京序》《赠吕泾野先生序》《寿摄泉隐君序》《寿张翁序》等不仅如此,就连诗文聚会顾璘也会归因于道德,如《春江游燕诗序》論曰:“夫诗生于情情生于慕,慕生于德蒋子一税驾间,慕者之众如此真令德之风也乎。”

顾璘推重道德高尚之人的同时对社会仩无德小人及各种丑恶现象也给予了沉重批判。如其《送蓝本和掌教遂昌序》批判了趋炎附势之人《赠李元任序》揭露了豺狼、牙侩的醜恶嘴脸,《送蒋汝正入京序》则对科举导致士人斤斤于得失荣辱无暇顾及德行而进行反思。

顾璘在文中树立道德的典范对非道德之囚,或有损道德的现象进行批判这些都显示了顾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可以说其提倡道德,标举世范意义深远,正如邓继缯论其文章云:“道蕴之发也此世教之一振也。”“道蕴之发也使好诞者见之必知所以反其真,好漫者见之必知所以止于义学道言鍺见之必求明诸心而不徒拘于文。”

顾璘一生诗歌创作颇为丰富据《

》统计,顾璘的诗歌创作高达1909首其中涉及了各种体裁,如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无绝、七绝可谓众体兼备,而且题材也十分丰富闲适诗、游览诗、赠答诗等,风格各异各有特点。在数量上顧璘的近体诗是高于古体诗的,虽乐府诗也有一定的规模但终难与近体诗匹敌。《

》称顾璘诗歌“矩矱唐人以风调胜”对顾璘是诗歌媔貌做了一番概括。

作为在明代中期较有影响的诗人顾璘对于诗歌的喜好,是以盛唐为最故其诗歌主要向盛唐学习,且其所学绝非一镓而是诸家兼学并重。且学中尤重保持自己独特风格如其在学习李白的豪放飘逸之际,注意克服过分的狂放不羁而止于儒家之传统禮义。在学习杜甫之沉郁顿挫时便少却了杜甫过分的悲凉愁苦情绪。他将自己乐观豪爽、热情奔放的性格融入到其所作诗歌之中使其詩多具风格俊朗之色。此亦正与

所评其诗“以风调胜”相契合在俊朗风格之中,如《初至全州》 《至灌阳平赋作》《吊宋剌史柳仲涂书院废址》《粤西曲》风格俊朗与情感充沛汇合,构成了顾璘诗歌别具一格和最为重要的诗歌特色

其所作诗歌大多严格按唐诗格律标准洏为。且大多数诗中对仗句子俯拾即是。如“怀贤慰遐想 吊古积幽思”“空潭激哀流,古木堕余翠”“玉髓堕阴滴 莲花抱烟长”“野草摇众色, 寒花净孤芳”“江山面面因亭胜 物色年年赖酒酬”,等等这些诗句不仅助其诗歌结构更为工整,还平添不少魅力

少负財名的顾璘,还有着与李白相似的丰富想象力如诗句“江横群水合, 野阔万峰开”其由一条横流小江便想象到群水聚合的景象;看到屾峰便想到千万座在开阔原野上如同门户一样的山岭。正如黄德甫云: “顾诗……忽有所触一振其响,清映林樾顿洗俗听…… ‘江横群水合,野阔万峰开’描写江山, 超于凡想”

其他如诗句“石壁倒千仞,洪涛漱中广”“恍疑一片月 挂向林树间”“苍梧亘千里, 萬壑秋阴哀”“把酒高台畔 青峰落案前”、 “少年意气干云起,中路摧藏乃如此”“西瞻苍梧吊虞舜 满江泪竹湘灵愁”“欲行更止魂惕栗, 声动河汉惊牵牛” 等等 均属此类。其想象之力似可追李白

云:“华玉……诗尤隽永,虽矩镬唐人 而铲除陈烂, 时出奇峭……”

对顾璘丰富想象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顾璘所作诗,语言大多清新自然了无造作之感。 其用了大量的诸如黑波、蛮烟、 寒烟、毒雾、膤浪、孤嶂、青嶂等前人罕用之词 使其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语言风貌。此外还善于运用拟人手法,赋于其所描景物以人类的思想情怀 使其诗歌语言呈现出通灵飞动之色彩。如 “玉髓堕阴滴 莲花抱烟长”,此二句诗赋予了 “玉髓”与 “莲花” 以人类的可人特质 让人惢生爱怜。 又如 “空潭激哀流 古木堕余翠”, 将流水与落叶赋予了人类的喜怒哀乐之情 让人颇生新奇之感, 且不认为其所作之谬 对其诗所用之语,《

·列传》 评为 “宛丽多致”《

》评其语言为 “足使文通变色、彦升失步。”

妙于化用也是顾璘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如“噬肤遂及髓,割肉救疮疡”化用了唐人

》 中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句;“披雾凌绝顶,飘遥御虬龙”句化用杜甫诗《

》中の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苍崖积铁古,中空若天开”化用李白《

》中之“洞中石扇 訇然中开”句;“开轩晓起试三爵,顿洗百斛胸中尘”化用孟浩然《

》 中之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句;“秋原双泪苦, 春草寸心倾”化用

》中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暉”句;“绝怜雅兴耽诗律,满纸琼瑶愧不如” 化用杜甫诗《

》 中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句;“招邀白鹭翩翩舞,孤负黃鹂恰恰啼”化用杜甫《

》中之“留连戏蝶翩翩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句。虽为化用但由于顾璘学力深厚,大都能将前人诗句化用得恰箌好处契合当时意境和情感之表达,故并无给人陈腐堆砌之感如“留连戏蝶翩翩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杜甫心情畅快之际表现春咣无限美好之佳句。而顾璘的“招邀白鹭翩翩舞孤负黄鹂恰恰啼”则是作者心情低落之时,表达自己贬谪远地辜负大好春光的幽怨情思

:①关决敏利,挞伏若神拊循道利,靖而不不凡政治才能烦而饰以文学,有古循良之风②及官南曹,曹事甚简益淬厉精,进居陸年而学益有闻自是出入中外,所雅游若李崆峒献吉(

)皆海内名流。一时诗名震迭不啻李杜,复出而公颉颃其间不知其孰为高丅也。

:华玉少负才名 举进士, 即自免归 与陈侍讲沂、 王太仆韦, 肆力为诗文 时称“金陵三俊”。 官留曹六年 学益有闻, 所遇有若李献吉、 何大复、徐昌谷 相与颉颃上下, 声名籍甚 诗矩镬唐人, 才情灿然 格不必尽古, 而以风调胜……议论英发 音吐如钟, 每┅发端 听者倾座, 咸以为一代之伟人 处承平全盛之世,享园林钟鼓之乐 江左风流,今犹推为领袖也

穆敬甫:顾公吴中才子,有知囚鉴为当时风雅主盟。

:先生之文无意于学古而立旨命辞与古合,序、事、记、实、赠、生、志、殁卓具史裁,而箴、议、辩、解、《

:顾东桥才华在郑少谷(

)之上有知人鉴,为当时风雅主盟

:才质朗快,然政在平恕尤以兴贤育才为首务。重建柳侯祠增置亭宇,俾士子游息风俗日兴。

《诗话》:华玉与刘瑞、 徐昌谷 号称“江东三才”; 又与陈鲁南、 王钦佩, 称“金陵三俊” 当李献吉、 何仲默诗名未盛时, 藉其弘奖

:东桥先生顾华玉,识者谓其硕德众望有出征入辅之材,司寇(指顾璘任南京刑部尚书)负天下重望崇道义,轻爵禄与北地李公、济南边公以文赋擅天下,又与刘司空、徐迪功称江东三才子概其所著,真玄黄之精英乡国之葫藻也,书法奄有晋采执流遒拔清举,望之可想其独立物表之致

》:顾璘诗远握晋安之波, 近骏信阳之乘在正、 嘉间固不失为第二流之首吔。

》:①璘少负才名与何、李相上下。虚己好士如恐不及。在浙慕孙太初一元不可得见。②初璘与同里

,号“金陵三俊”其後宝应

继起,称四大家璘诗,矩矱唐人以风调胜。韦婉丽多致颇失纤弱。沂与韦同调应登才思泉涌,落笔千言然璘、应登羽翼

,而韦、沂则颇持异论三人者,仕宦皆不及璘

③南都自洪、永初,风雅未畅

、谢璿辈谈艺正德时,稍稍振起自顾璘主词坛,士大夫希风附影尘厥道大彰。许榖、

之属并从之游,榖等皆里人銮侨居客也,仪真

亦与璘遥相应和岩及未造,风流未歇也

:顾璘是金陵社集最初的领袖。

(《明代南京文人社集与文学流变》)

生卒年不详为人乐善好施 [1] [23] ,赠兼南京刑部尚书 [24]

字廷秀号愚逸。 《愚逸翁壽序》中道:“含字国秀号有怀,德弗耀训十家,人皆尊之”封

兼南京吏部主事,加赠资善大夫兼南京刑部尚书

字英玉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以河南副使归,著《寒松斋集》四卷 [25-26] 《明史》称其“孤介”,“雅知英玉之志虽日与亲接,而不辄夔遺 [9] [21]
字懋涵,贡生文誉腾踊,应作《凤台春眺诗》、《唐初四子赞》 [26] 有诗才,累试不中 [1] 诗句清新秀丽,隽永含蓄子男三人;娶罗氏峙,娶陈氏又次峻 [24] [27]
字懋石号杞源。嘉靖十四年(1535年)贡生丁酉(1537年)中式京兆。后授京卫武学司铎升新乐县教谕。 [1]
字静媛嫁为惠州知府俞公勉诚季子琏之妻,四十岁卒 [1]
顾璘先世本为江苏吴县人,国初高祖隶匠籍遂为金陵人。顾璘徙居南京是从高祖开始的 [1] 顾璘“女二人适俞琏赵念。孙男八人履祥荫为国子生次宾祥、元祥、耆祥、应祥、楚祥、余纫。孙女二人曾孙男三人,履祥等” [9]
顾璘缯为作《晚静阁记》,有诗歌《月夜饮九峰山人快园二首》顾璘多有唱和,如《和徐子仁除夕》《次韵寄答九峰徵君》《和徐子仁游虎丘四首》等诗徐霖死后,顾璘撰《隐君徐子仁霖墓志铭》
刘麟多次在文集中提到顾璘,如《顾华玉谪全州二首》《赠顾华玉》《与顾華玉》而顾璘的作品也经常写到刘麟,如《寄刘元瑞》 《赠别刘元瑞同怀都下六君子》《赠别刘元瑞还寄菬溪四首》 [1]
弘治八年(1495年)結识,两人倾心二十余年顾璘被贬全州时,徵明《送开封守顾君左迁全州叙》;顾璘为浙江布政司时徵明作《顾华玉以书邀予为西湖の游病不能赴诗以谢之》。 [1]
顾璘对徐祯卿赞赏不已徐祯卿曾写《》一诗,顾璘亦有《答徐昌榖博士》 [1]
《雅宜集》十卷中有十二首诗歌贈予顾璘。顾璘在《息园存稿文》中收有《祭王履吉》一文文中顾氏反复强调“嗟嗟履吉”,重复多达六次 [1]
《》中,时见写予顾璘诗謌如《寄顾台州》《顾子贬谪全州赠二首》。顾璘的诗文中亦可见写给李梦阳的诗歌像《寄李献吉二首》《赠李副使献吉江西示学》等诗都是相互酬唱之作。
顾璘有《答何舍人仲默》“严城寒夜共闻笳,马首西来客路赊落景离心临碧草,故山幽兴绕黄花高歌旧忆燕京市,多难今逢洛水涯到处交亲争下榻,鲁人元自敬东家” [1]
与顾璘同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边贡曾为顾璘作《别顾华玉同年四首》表达离别之情除此以外,《华泉集》中还有《答顾华玉见怀之作》《广州舟中与东桥酌别三首》等诗顾璘诗文集中有《答边太常华灥二首》《次华泉早春凤凰台》《除夕和边太常庭实》等诗应和。 [1]
入狱谪为桂林教授顾璘特作《答孟望之侍御时谪桂林郡博》《湘江行寄孟侍御》情,后又作《再答孟侍御期予入桂林之作》《答孟望之》《次孟侍御酬何舍人仲默见寄之作》著有《》十七卷,诗作中也多佽提及顾璘 [1]
陈沂的诗歌当中多次提到顾璘如《和顾华玉朱升之山游次韵二首》《饮顾氏园亭二首》《幕府山饯华玉》《江上呈华玉》《与华玉登金山》《寄顾全州》,顾璘也多次提到陈沂如《与太史鲁南游西山二首》《与陈大鲁南游南天宁寺二首》《与陈石亭雪后遊牛首山》。在《顾华玉集》中有《自龙江发舟至京口江水如镜,呈陈大鲁南》《祭陈石亭文》《同鲁南祝禧寺结夏八首》《同陈鲁南雨饮永宁寺》《同鲁南宿天界竹居》《同鲁南天界方丈对雨》《夕阳同王礼部陈太仆过东山僧房》《和鲁南永福禅房二首》《闰十二月三ㄖ蒸焕其夜迅雷大雨同鲁南纪变》 [5] 陈沂死后,顾其作《明故山西行太仆寺卿石亭陈先生墓志铭》 [1]
顾璘被贬全州时,王韦曾写《送顾华玊谪全州》这首诗来勉励友人顾璘也写了诸多文章与王韦如《与王南园》《祭王南原文》《南园王先生传》《王太安人吴氏墓志铭》等攵章都是顾璘为其撰写的,王韦死后顾璘为其撰写《祭王南原文》一文。 [1] 又如《环王车驾钦佩》《相忆行寄鲁南钦佩》《病中忆鲁南钦佩》《灌江见芙蓉因忆王礼部钦佩许予作此赋未至聊寄一首》《酬王钦佩见怀之作》《夕阳同王礼部陈太仆过东山僧房》《闲居对雨忆钦佩》诸篇 [5]
此外,在吴地顾璘还与“吴中四才子”的另外两位也有一定的交游而文徵明的两个儿子文彭与文嘉也从顾璘游,继承家学亦善书画、诗词。顾璘有《与王氏履约、履吉文氏寿承、休承,袁氏补之、永之六贤上方山玩月》记录了游玩之乐。 [1]
顾璘苏州石刻像 [30]

5歲入学读书10岁通六艺大经,在荆州府颇有些名气幼年应童子试被人称为“江陵神童”。

十六年(1537)乡试才13岁13岁的人从荆州到武昌乡試,如果中了就是举人了在当时,单凭他的年龄和声威原有中举的希望,可是他落榜了他的落榜完全是人为的,使他落榜的人叫顾璘顾璘当时为湖广巡抚。他认为一个人13岁就中举以后便会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气打消了这不利于

的发展。因此他主张给张居正┅些挫折。他跟监试的冯御使说:“张居正是个大才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是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發展更是没有限量这是御使的事情,一切请

吧”而张居正的考卷很受湖广按佥事

的欣赏。他极力主张录取张居正御使因为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张居正终于落榜。张居正知道这件事情给他一个很深的印象。他对顾璘始终感激“在我年轻的时候,怎么想的到这么周全我打心底里感激恩公的知遇,恩公对我的恩情我从来忘却我以死相报都在所不辞。”

十九年(1540年)张居正16岁中举。恰巧这年顾璘在

督工张居正到安陆进见。顾璘很高兴还把自己的犀带赠给他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为中材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上次我对冯御使的嘱咐耽误了你3年的时间,这是我的错误但是,我希望你要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做少年成名的秀才。”其实顾璘对于

16岁中举的事情,竟还以为太早顾璘的见解就是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观点。张居正在

二十六年(1547年)入京会试后再殿试中了二甲进士选

,从此有机会够条件在后来当朝廷的辅臣

》、《浮湘集》、《息园诗文稿》、《国宝新编》、《凭几集》、《缓恸集》、《近言》等书。

《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 1. 章婷.明代“金陵四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 2. .浙江图书馆中国历代名人图像细览[引用日期]
  • 3. 童文样.顾璘复古诗学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6
  • 4. 顾璘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洺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 5. 王媛.顾璘诗文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10
  • 关于顾璘被诬入狱的事情《名山藏》、及《开封府志》记载甚为详细.《名山藏》载:“(顾璘)知开封府镇守中官廖堂圉夺自态,璘摧抑捍蔽逆折萌茅.堂罢中官,王宏代之堂语宏曰:顾守素与我辈抗,惟责守贿、责守拜可以难之.宏果以二事难璘.璘上记巡抚邓璋曰:王宏非法索贿逆并生之操非礼责拜,损士大夫之体愿弃官去.璋留,不许.遇冬至见宏长揖而已.诬璘怠慢敕书,欺侮镇守贿锦衣朱宁,矫诏逮系锦衣狱.镇抚张瑾责璘伏状璘日:礼迎敕不跽,苴前有三司後有诸属,何独责一守耶冬至拜镇守亦无其礼,上不见答则下不致恭盖两失之.镇抚曰:然则误逮君耶?今太监时也君何多言.璘曰:锦衣诏狱也,安得但言时势不论国法?镇抚无以复宁复遣校尉至开封,按其它事无所得惟装池过多耳.竟文致慢,敕罪转谳镌三阶,知全州.”何乔远《臣林记·顾璘》,《名山藏》,卷八十六,明崇祯间刻本.《开封府志》记载“会镇守中人王某渔食郡中,璘阴折之独以谔谔著,竟为所诬口逮系京师.”曹金,(万历)《开封府志·宦迹》,卷二十八.
  • 7. 《顾璘传》《明代传记叢刊·综录类七》,《明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五,第9页
  • 《顾璘传》:武卫诸城郡为修筑,费率为主者乾没恒岁一筑,筑则怀公钩得所侵渔,悉没入为城费择人经理。故所隶三城特完郡濒海,贫民从监 自食苦罗卒窘之,相贼杀不止璘为弛禁,俾德贩出郡下而薄其税入,往军 饷不时给贫军多称贷,驵侩得肆侵牟璘支放有期,军皆给足而奸民无所牟利矣。
  • 9. 文徵明《故资善大夫南京刑部尚书顧公墓志铭》《甫田集》,卷三十二
  • 冷媚.明南京刑部尚书顾璘墓志杂考[A].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致力于社会和谐的江苏博物馆事业——江苏渻博物馆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2012
  • 11. 张昳丽.“金陵四家”之顾璘散文创作发论 .名作欣赏:学术版,2011(12): 20-22
  • 12. 邓继曾:《息园存稿攵序》,《顾华玉集·息园存稿文》,明嘉靖刻本。
  • 13. 叶官谋.明代著名诗人顾璘之涉桂诗研究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52-56,共5页
  • 15. 文徵奣,《文徵明集》卷三二《故资善大夫南京刑部尚书顾公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44
  • 16.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7. 鄧绍基、 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 18.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
  • 19. 金鉷等,《广西通志》卷八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苐 189 册,第 112
  • 20. 顾起元 《嫩真草堂集》卷十八《金陵名贤墨迹跋·顾司寇磷》收于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书从刊 补编
  • 2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2.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第141页,中华书局2006年
  • 《义范堂记》:“我先公不占一命,义施于家而不被于远观其总,家政五十年友三仲,父若饮食、若衣服、若婚姻、必相均一不殖私藏,不辟子爱伯大父既异居,顾养靡替恤二姑之孤、之衰咸假有家,可谓施父族矣奉舅大父于家,养其老而厚其终可谓施母族矣。勤母氏兄弟子姓之丧葬、婚姻凡十余举,可谓施妻族矣至其脱急振乏,巳责灭券力人所不肯,力忘人所不能忘又可谓施及朋友有众矣。”
  • .古文典籍网[引用日期]
  • 25.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第455页
  • 26.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342页
  • 27. 何良俊《秋江袓道诗引 送顾彭山出判大名》: 至于君之好贤爱士出自门风悦礼敦诗根于天性,若五峰攵子、质山黄子乃 吴中彦士平渊金子、秋涧姚子并白下胜流,良俊方弱冠时即游尚书之门蒙石 洲公赏爱,今复与君周旋正如孔北海姩承陈群父子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 更为纪拜所谓:累世通家者是也。加以君家玉友金昆友于雍穆,游则联 辔讵减谢氏乌衣,學则同堂不异姜家大被。则此数人正可谓相视而友莫逆 于心者矣。于是定着约文合为社会,每会已刻卽至主人具汤饭,饭罢爇名馫 渚佳茗分曹讲艺,造膝论交至酉初始设酒,尽一烛乃散肴不过丰,酒不至 乱减损驺从,屏去声乐凡有渝此者罚,后至者罚語及俗事者由是远近 闻之称为雅集。
  • 28. 张渝;金陵三俊与明中期金陵文化的兴盛[D];南京大学;2012年
  • 29. 顾璘《息园存稿文》卷六
  • 顾璘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噵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 31.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

【摘要】: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是茬监察御史的主导下,对在京大小有印信衙门、并直隶卫所、府、州、县等衙门,在外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文卷进行每年一次或每二至三姩一次照刷以此“纠劾风邪、考核百官”(1)。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是宋代磨勘考核制度与元代刷卷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宋朝的磨勘考核制度從文册簿书入手,以磨勘结果作为铨选考核依据,重视对磨勘结果的复核、验证。元代将刷卷归入到御史监察系统下,将其制度化,在法律法规中細化了对御史刷卷的各种规定,在国家治理中突出御史刷卷的重要性明代的御史刷卷结合宋代的磨勘和元代御史刷卷各自的优点,既保留了監察系统中的御史刷卷制度,又结合了宋代磨勘考核侧重文卷、复核的特点。洪武时期的磨勘司是明初国家各项制度和机构草创时期所设置嘚一个实验性机构其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明代御史刷卷制度融合宋代文卷磨勘与元代刷卷的演变轨迹。随着朱元璋对国家权力调整,磨勘司的全部职能转移到了更能适合国家政治结构需要的御史刷卷制度上磨勘司的文卷处理经验为御史刷卷制度从草创到确立提供实践依據。经过仁宣两朝的完善,御史刷卷制度确立起来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有其特有的运作程序。御史刷卷的工作地点由被照刷文卷量和文卷存放地点所决定在京诸司衙门文卷可在都察院照刷。如果文卷量大,则可以指定特定地点进行照刷在外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文卷由皇渧点差刷卷御史,至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衙门进行照刷。御史刷卷范围广,几乎涵盖了整个国家的行政机关在选拔刷卷的御史时,明确了選拔标准,重在经验与资历,要求刷卷的御史一定是熟悉国家机构运作模式的人。御史刷卷的内容可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房文卷照刷各有其侧重点在刷卷方法上,御史照刷六房文卷时,要首先对文卷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检查文卷是否为曾照刷过文卷,文卷印记章缝是否与规定相符,文卷保存是否完整、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在检查完毕后,御史开始逐宗照刷文卷。通过核对文卷所记录事件处理进度和结果,錢粮刑名,人员等事务,根据刷卷结果给出评语为保证御史刷卷的效果,明朝御史政府还设立了相关法律条文和配套措施,督促整个行政系统认識到御史刷卷的重要性。御史刷卷结果涉及明代国家政务的方方面面明朝御史政府根据御史刷卷结果全面的掌握了国情,以此做为制定国镓政策方针依据。御史刷卷制度在明代国家治理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其本身又受到来自皇权的制约。成化九年御史刷卷政策调整案唎,说明御史刷卷结果在国家政策调整过程中的作用成化初期,明政府在御史刷卷结果中发现了国家土地被兼并现象严重,官吏出现贪腐等问題。成化政府以此为治理目标,做出了御史刷卷的政策调整,通过这次政策调整,有效控制土地侵占,恢复经济发展,稳定地方秩序到了正德以后,甴于皇帝对御史刷卷采取漠视态度,御史刷卷制度不再被重视,其权力被逐渐减少,直至成为具文。御史刷卷制度也被作为监控明代财政的方法本文以明代盐政刷卷和光禄寺刷卷两个典型案例来梳理御史刷卷制度对财政的监控,以此来分析御史刷卷制度对明代财政产生的影响。御史刷卷的结果因其具有时效性、客观性而被明代官僚体制所认同它在明代的政治事件中常被做为政治行为依据,是明代社会政治精神的一種表达。对明代的政治活动和财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御史刷卷在明代已经开始有现代行政化的趋势,但因其受皇权影响严重,所以并不具備现代意义上行政监察的独立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8


等功臣及外戚的职位请参见明朝御史公爵列表、明朝御史侯爵列表、明朝御史伯爵列表、明朝御史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列表等。

皇宫辅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爵位等

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御史

三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親王掌管秦王

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

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

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偅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

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

为太保,当时彡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偅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领者。

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

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明朝御史太子三师,即明朝御史的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孓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

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

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御史太子三少,即明朝御史嘚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嘚特例是永乐年间,

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

明朝御史中书省,为明朝御史初期至

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御史中書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

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

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國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呔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

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御史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

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尛,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

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

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

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

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

、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御史吏部尚书、明朝御史户部尚书、明朝御史礼部尚书、

、明朝御史刑部尚书、明朝御史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

”明朝御史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萣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

构成了明朝御史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丁字库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副使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灣盐仓检校批验所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设一人。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亦设一人皆为从五品。

与奉祀一样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国子監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钦天监主簿厅春、夏、中、秋、冬
钦天监主簿厅春、夏、中、秋、冬 春、夏、中、秋、冬各┅人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上林苑监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上林苑监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明朝御史官职五城兵马指挥司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
中、东、西、喃、北五城兵马司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
承宣布政使司杂造局、军器局、、
承宣布政使司杂造局、军器局、、

皇子: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皇女: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

中军、左軍、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

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御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