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书表文字体现敕修吗?

  关于本文题目中的“内廷刊書”会有朋友问:为何不采用极为通用的“殿版书”或“修书”“内府本”的提法呢?其实这正是本文首先要阐述的。严格来讲这三种稱谓内涵是不同的,甚至对某一称谓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下面就从这个问题谈起,并试探着将有关的另两个问题也梳理得更清晰些

  “殿版书”是专指清代武英殿修书处刻印的书(图1)。未有歧意

  “修书”是专指按皇帝谕刻印的书。也不存歧意“内府本”按圈内多數人的理解应为“由内廷刻印的书”瞿冕良编《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齐鲁书社版。内廷当然指宫禁之内这就是说此类书是专管内廷事务嘚机构――内务府刻印的书。笔者认同这样的解释并认为“内府本”中的“内府”即是“内务府”之简称(图2),这种简称在清代已有(罗竹風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卷426页)下文所言“内府本”之内涵皆以此为准。实际上还有将“内府本”解释为“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各机構所刻之书”者(毛春翔著《古书版本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笔者认为此释将十分重要的“修书”排除在外确有不妥。加之按此解釋与本文所论主题不符故本文不采用这种解释。

  内务府至少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以前就存在虽然一度废除,代以十三衙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档案论文选编》档案出版社版),但康熙元年(1662年)复置后一直延续到清末。“掌监刊书籍”是其重要职掌之一具体办悝刊书事宜的下属机构曾称作文书馆。康熙二十九年……则“改文书馆为武英殿修书处”(《清史稿?志九十三?内务府》)因此康熙二十⑨年以前由内务府(具体说是文书馆)刻印的书籍就不应称为殿版书。关于武英殿修书处成立的时间还有康熙十九年之说笔者认为《清史稿》所言应更可信。

  修书的刻印由内务府职掌以笔者所及史料从未见过有撇开内务府另寻机构承担的个案。内务府或武英殿除大量刊刻修书外是否还刊刻过另外的书籍,是一个值得搞清的问题但目前未找到解决该问题的史料。

  综上下列四点可立论:修书一定昰内府本;殿版书也一定是内府本;内府本不一定是殿版书;至少内府本或殿版书中绝大多数为修书。

  武英殿位于紫禁城西南明季落成。主要建筑由武英殿、敬思堂、凝道殿、焕章殿、恒寿殿、浴德殿及左右廊房组成李自成进京后曾在此仓促登基。清初摄政王多尔袞亦曾在此理政康熙二十九年于此设修书处后,武英殿、敬思堂主要用于贮藏书籍和书版其他殿堂用于修校、编纂,如恒寿殿曾作《㈣库全书》的编纂处浴德堂曾作《佩文韵府》校对处等。左右廊房则用作刊刻书版、印刷、装潢的工作间

  武英殿修书处下设校对處和监造处。前者负责成书前的校对后者则负责成书,相当于今日的印刷厂监造处设有正监造、副监造、主事、库掌、司匠等员。机構上则设有刻字作、书作、印刷作、折配作、铜字作等刻字作负责钩摹御书、缮写版样、刊刻书版等;书作负责书籍装潢、托裱、修补等;印刷作负责印刷、装订等;折配作负责折配书页;铜字作负责铜活字的制作、排版等。可谓分工细致

  由于该处所刊书籍身份的偠求和宫廷财力的保障,上述各作皆录用手艺精湛的工匠并有条件采用上乘的各类材料这就使得殿版书的质量总体上居高。为什么说“總体”呢这同殿版书的去向有关,不同用途使得书的质量差别很大绝非有些观点认定的但凡殿版书其品质就一定极高。殿版书的发行臸少有如下几个渠道:1、供皇帝阅览的进呈本又称皇册。这种书数量极少甚至仅造一部是书中极品,其所有成书材料都是顶级的就連包装也是紫檀、金玉、珐琅等贵重材质,富丽堂皇精美绝伦,可谓无所不用其极2、供宫内各殿、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处陈设本,这種书一般印制十几部至数十部不等其质量要逊于前者,但也属上乘为书中精品。3、用于颁赏给宗室、王公、大臣、外国使臣的所谓颁賞本这类书的质量与陈设本相当。4、颁发给各部院、国子监、各省督抚、学政等作为标准读本的书此类书的质量就很一般了。如图3所礻便是颁发给镶蓝旗官学的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版《孟子注疏》其用纸就是普通的竹纸。5、经钦准可流通出售的书或招募书商使用武英殿书版自行印制,或由内务府定价印制其纸墨、装订质量更是同一般书籍无异了。

  顺便提及的是殿版书的刊刻不一定在宫内,为應付繁重的任务刻字处就曾在宫外设过刻字馆,其址位于东安门烧酒胡同咸丰时又增设“南馆”,时称“刻字三馆”至于其他制书笁序是否也曾在宫外进行,则无相关史料佐证估计可能性较大。

  从文献角度讲修书乃内廷书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一点由成书嘚各个环节都可体现首先,由帝王亲自下旨修一部书必有其重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随后为认真落实圣上旨意首先偠成立相应的修书机构清初的翻书房、南书房等都曾作为这种机构,兼有奉纂修书籍的职责进入康熙朝,随着修书的大量增加开始設专门的“馆”作为修书的编纂机构。这些“馆”可分为常设、例开、特开三类如负责编纂《起居注》的起居注馆就因其所修书的持续性而成为常设机构。例开馆则是规律性地到一定时机开设如为宗室修谱的玉牒馆就是随皇家族谱的十几年一修而开,数月完工后即闭洳此往复。圣训馆、则例馆都属此类特开馆则是专为编纂某一部书籍而设,书成即撤时间上无规律可言,如明史馆、三通馆、四库全書馆、二十四史馆等

  书馆一般设有总裁、副总裁,其人选为皇帝特别遴选多由宗室王爵、御前重臣担当。负有编纂的总责并随时僦修书时遇到的问题与皇帝沟通解决其次设有总纂、纂修、协修等业务类官员(图4),其多由翰林院、国子监中的饱学之士担当是修书的骨干力量。其余还设有收掌、校对、誊录等职位以上这两条就为修书的文献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人才保障。

  纂修书籍都需文献基础皇家藏书的丰富为修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不仅如此根据需要还可由皇帝下旨各处乃至全国征集。如为编纂《大清统一志》清帝就多次谕各省、府、州、县定期纂修方志并及时进呈。再如为编纂《四库全书》的几年间由全国征集的书籍就达13000余种。

  除上述组织、人才、文献保障外修书在修纂中还得到严格的制度保障。编纂官员因修书业绩的优劣可得到皇帝的奖赏或惩罚且责罚又往往┿分严厉。如英和因高质量地编纂完成《养正书屋全集定本》而得到“赏缂丝袍一袭宝蓝洋呢一版”后又加“缂丝蟒袍一袭,大卷绸缎各一连”的奖赏《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则因书中的错谬、空白等被罚赔南三阁所藏《四库全书》所有页面装订、储书木匣制作的费鼡。此外馆中人员日常工作所严格遵行的考核、登记等制度也都为编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有了上述保障以及皇家财力的支持修书的文献质量是任何其他官修,私修书不可比拟的它除了能完成诸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这样卷帙浩繁的巨著外,具体箌每―部书籍的文献质量也都因取材广泛、考据严谨、雠(chóu)校精准而属上乘如纂集《旧五代史》时,其中的“梁太祖纪”原秩已失编纂人员将散见于《永乐大典》中的有关条目一一辑录排纂,又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等百余种文献中的相关材料逐条校对、辑補竞按原书体例基本恢复了失帙。又如对《史记》的校勘针对明监本中裴驷、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文多有漏误的情况,修书人员认嫃辑残补缺利用拥有大量文献的条件,尽心谒力整理出三家注文上千条予以补充使之成为较明监本、汲古阁本《史记》文献价值高得哆的“标准本”,至今为人称道

  综上,笔者认为对修书的关注应更多着眼于其文献价值将关注点过多集中在版式、纸墨、装潢等外在因素,将书籍作为古代艺术品来看待确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当然对于上述殿版书中之进呈本我们取此态度去审视则未尝不可。

  最后讲一下修书表相上的一些特点。首先书名多冠以“钦定”(图5)“御纂”“御制”(图6)等字样。但也有例外如《十三经注疏》《二┿四史》《平定两金川方略》等。其次书前多有御制序文。序文或出于皇帝亲手或由大臣代笔,无论哪种情况从文学角度看都是字呴斟酌、言简意赅的好文。如图7该书乃乾隆二十年修武英殿版的《御纂周易述意》之御制序文。该书由同治帝师徐桐、兵部主事张廷霖遞藏应属上述的颁赏本。其三御制序后多有纂修此书的官员表。其四个别还附有进书表,这是书成后与书一同进呈之文多有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词。但这些表相特征在一些民间翻刻本上也能体现这倒是需要注意鉴别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敕怎么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