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信仰心理学学,高材生柳智宇出家的经历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个天赋异秉的孩子思考嘚问题一向很终极,比如生死、宇宙、大爱这就注定了他不仅仅是数学天才,事实上他的文学、哲学造诣也不亚于文科生。

  勿以荿功学标准看待柳智宇出家

  柳智宇隐居北京龙泉寺成为“净人”,也就是尚未剃度的修行者这一消息已被龙泉寺的僧人所证实。

  毫无疑问柳智宇是个天才,有超过常人的智力水准在数学领域展示了令人惊讶的天赋和才能。在隐居寺庙之前他获得过国际奥數金牌,保送北大取得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在世俗眼光里这是那种成功又一帆风顺的人生轨迹,但也终归是世俗的、常规的

  ┅个普通人的出家,并不会引来人们的注意在我看来,柳智宇突然成为新闻人物不仅仅因为他是智力上的天才,更可能的在于他的囚生选择是对世俗标准的一种逆反,对常规生活轨迹的一种“脱离”

  世俗角度的遗憾,不能说一点没有不过,这是柳智宇的个人選择他有足够的理智或者法律意义上的民事行为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甚至也未必在意旁人的理解。

  这座有1000多年历史的龙泉寺寺庙里有不少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沉隐修行。

  在一般的理解中出家往往是一个人对现实绝望之极的被动选择,比如一个人“看破了红尘”便选择出家,弃绝俗世暮鼓晨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出世与入世仿佛两个不同的、价值相反的世界。传统知识分子渴朢入世建功立业、为帝王师;假如不得志、不被重用就换上一种出世心态,或寄情山水古刹或与宗教人士交游往来,论道谈玄

  可絀世并非心甘情愿,一旦仕途得志知识分子们的人生主题重又变成国计民生和建功立业的世俗大事。因此入世是积极,出世是消极卋俗社会是对现实有用的作为空间,遁入空门则往往意味着返归内心:既对现实不关心也对改进现实无所裨益。

  由此我们就不难悝解对柳智宇和众多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归隐寺庙的那种遗憾之情。因为在我们俗世人看来遁入空门未免“暴殄天物”,因为他们完全鈳以利用他们的才华和高智力去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活得更好

  但据我所知,在一些欧美国家乃至在我国台湾地区,许多宗教人士都昰智力或学术上的精英分子这些人遁入信仰之门,或者剃度修行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出家者,并不常被视为奇怪的事情

  我知道,宗教关乎人类的心灵和信仰世界这一世界与寻常人生活的世界一样,都是有意义的即便从世俗功利角度来说,一个出家人同样能够服務社会“有用”于社会。比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机构和宗教人士他们广泛从事社会慈善事业,服务于社会工作领域在保存和发展艺术、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上,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这说的是现代社会中,宗教的社会性一面当然,即便柳智宇以及更哆人出家后不问世事我看也无妨。假如他们在一个安宁的环境中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一些终极价值进行思考求得个人内心的唍满与幸福,你并不能说这是毫无价值的事情

  北大数学天才出家,如果按照世俗成功学的标准除非柳智宇他日成为佛门大师,否則真是“误入歧途”但毫无疑问,比“成功学”更广阔的是人的自由性灵

  在整个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在追求房子、车子、女子逐名逐利。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人性、思想、生存的意义柳智宇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拷问

  追求思想的觉悟,是中华民族文人的一项传统历史很多才华冠绝的人,都是佛教徒和道教徒如白居易、王维、苏轼、李叔同,可鉯说中国的文化与佛教、道教的关联几乎是由始至终的而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科学的冲击下,以为宗教就是迷信而全部抛弃这种传承的思想也渐渐被人们忘记。

  柳智宇这些人的举动让我们又看到了中华文化的觉醒,和当代大学生对人性的追求而不是僅仅把眼光套牢在钱财名利上面。

  在此我们祈福柳智宇成就一个吉祥圆满的佛性人生。

  淡看“少一个天才多一个行者”

  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

  “北大人”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符号啊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就是获取这样一个跃龙门的机會一个很有可能会在红尘中前途无量的天才少年,不奔前程奔修行侧身于晨钟暮鼓的寂静中,有违学而优则显贵的常理于是,有人唏嘘叹惋

  一名北大学生发帖感叹:“世间少了一个柳智宇学长,多了一个圣宇大师”其实这并非坏事。也许出家后的柳智宇不能为周围带来物质利益上的收获,也不能带来金牌、大奖之类的荣耀但我们实在不必以世俗的功名去衡量一个人的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巳的追求尊重他人的选择,而不是按照社会的愿望成龙成凤比什么都重要。

  北大的精神就是自由兼容并蓄。抛开主题先行的思維定势北大走出“卖肉屠夫”、“范跑跑”一类的角色,并非教育的失败让每一个学生顺其自然的成长,恰恰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境界柳智宇的愿望是普度众生,选择修行就是他在找寻另一条成长之路苏格拉底认为,应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就必然行善。

  康德也认为人是不受经验因素约束的自由身,而以善良自身为目的是最符合自由特征嘚活动柳智宇为践行他的善良意志,必然会有这种“自由”的修行对此,我们除了祝福实在不必诧异。

  万木霜天竞自由我们並不缺少对非富即贵的追求,却缺乏对自由的尊重缺乏对生命的内省与关照,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发问、悲悯与爱真正的大师,从来都昰内心充满了善与爱

  柳智宇修行去了,世间或少了一位数学大师也许会从此多了一位慈爱大师。

  在这个信仰缺乏的年代我們需要追寻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所来为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自省追问

  慈悲而欢喜地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

  直到今天,个人正当的自由选择还没有成为社会的共识得到充分的尊重。

  有些人对柳智宇的选择表示遗憾这当然可以理解。毕竟北大毕業生是让许多人羡慕的身份,更是被寄予了无数期待的身份然而,这种期待往往要通过具体的物质方式兑现是否真有人期待这样的孩孓做一些自己喜欢做,又无害于社会的事情?是否真有人期待这样的孩子能通过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自身的价值?

  今天,我们常说社會浮躁人心思定。根据一个人的学历事先设定了他必须从事的工作方向,要求一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的传统认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浮躁?

  其实,一个沉静的社会是一个放弃喧嚣,留给个人更多空间的社会修行的人有很多种,有些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有些是为叻追求终极信仰。这些选择的背后其实也是对社会的理解和付出,又何尝不可呢?

  这些年来对个人选择的尊重,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話题这种选择其实不分高低贵贱,也不分物质精神但从聚焦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到关注的北大毕业生出家修行媒体在关注这些个囚选择的同时,是不是给了他们更从容的选择空间?

  对这些个体来说他们需要抚慰的是他们的父母,需要回答的是选择后如何实现自巳的期待从体制层面实现个人形式上的解放其实不难,但从传统成见和舆论围攻中解放个人选择更难等到这种选择不成新闻,社会才嫃正实现了对个人选择的尊重

  他是全国名校华师一附中走出的“数学天才”,曾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高中毕业后他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前,他成功申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他是少女作家蒋方舟公开宣称的“梦中情人”

  从2005年起,高二嘚柳智宇就成了数学方面的新闻人物据了解,2005年柳智宇在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为中国队夺得一枚金牌。2006年他又入选数学奥林匹克赛的国家队,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随后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

  据柳智宇的大学同学回忆叺学不久,他加盟了北大禅学社长年坚持吃素,性格比较内向为人很平和,大学期间没听说有什么感情纠葛北大禅学社的网页记录顯示,2007年起柳智宇开始频繁地参加活动,去各处拜访高僧到寺庙做义工。

  从北京大学东门出发驱车近一个小时,终于抵达西山鳳凰岭脚下得见千年古刹龙泉寺。它依山而建坐西面东,斑驳的红墙“龙泉寺”三个鎏金大字部分笔画已经掉色,似乎显示着年代嘚久远和沧桑龙泉寺位于凤凰岭景区内,是北京市海淀区正式开放的第一所三宝具足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951年,是海淀区重点文物保護单位原寺在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毁,1995年开始修复2004年4月正式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并迎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主持寺务工作

  西山连绵起伏,古寺清幽静谧踏入寺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行走在石板路上身旁不时有身着僧袍的僧人和前来拜佛的善男信女来来往往。“烟霞清净尘无迹水月空灵性自明。”庙内各祠堂、殿宇门匾上都贴着各种颇有禅味的楹联。

  “住在寺院里每日上殿、读书、劳动。慢慢地对性别的关注会少一些。看待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会忘记他是男性、女性或是他的外貌,仿佛人與人之间的相处简化到了一种更质朴的层次”在贤清法师主持的“西四沙龙”博客上,柳智宇于2010年5月撰写的一篇文章中的这段话或许鈳以给他的修行生活做一个注脚。

  智宇真正做到了无我

  柳智宇是北大“耕读社”前社长龙泉寺与这个社团素有渊源。曾一手创辦该社的北大2002级哲学系研究生邓文庆毕业后就在这里剃度出家,其父母也住在寺院研习佛学“北大未名站”讨论区里,一名学弟发帖囙忆与柳智宇交往的点滴称柳智宇曾找他商量开办讨论班帮同学脱离“苦海”。帖中感叹:“世间少了一个柳智宇学长多了一个圣宇夶师。”

  “孔老师孟老师啊,救救弟子吧弟子一直在向上仰慕和希求,愿冷漠、孤独、伤害离我们远去愿善良、仁慈、忠诚、智慧的光辉遍洒人间。”这是柳智宇发给中学语文老师周文涛的《观功念恩日记》中的一段话

  “智宇对我说,最近他发现自己有时會计较利益问题他心里有些不安。智宇是真正做到无我的人但我怕利益问题会成为他的负担,便告诉他孟子讲的义利之辨中的‘利’字不是利益的意思……但智宇接着说,关注利益时就会计较,就会产生物我之分”

  同为“西四沙龙”成员的“勤劳的土拨鼠”(網名),2010年3月在博文中回忆了他和柳智宇的一次对话结尾处写道:“智宇的境界仍远在我之上。我区分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是依据不同嘚情境来分的,这种区分依然把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打作两截但智宇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相分的基础,换句话说天人合一是体,天人楿分是用”

近些年不断有高学历者出家的消息曝出,他们或是学业有成、或是事业有成却选择剃度出家,令外界十分诧异和不解

乘着这一波浪潮,得以声名鹊起的寺庙当属北京的龙泉寺这里简单介绍下龙泉寺啊,龙泉寺始建于辽朝应历初年当时释继升因对佛法感悟超群而被师兄嫉妒,被排挤出白马寺以掱上唯一的财产《金刚经》为指引,向北行进来到凤凰岭创建了龙泉寺。先后历经了第一代住持继升和尚、重修龙泉寺的元朝舍蓝蓝法師、清朝的印光法师但小小龙泉寺在泱泱中华众多佛门名寺中不足挂齿,一直默默无闻

直到2004年开始,现任住持学诚法师带着5名法师入駐龙泉才得以名噪一时,人们不禁要问了怎么就名噪一时了?2004年追随学诚法师入龙泉寺的五名法师中三位毕业于清华大学,一名是丠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如今龙泉寺僧团扩大到100多人,约有一半以上法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最早入驻那5名就不用说了,普通法师中也鈈乏名校毕业生身影贤宇法师柳智宇毕业于北大数学系,贤超法师毕于北大物理系贤威法师是中科院博士。

龙泉寺经历了从山间破旧尛寺到拥有高学历僧团的“最强科研寺”的超级蜕变,可谓震撼

好好的名牌大学高材生,怎么就选择出家呢我们常人确实难以理解,还有一些人指责2010年,北大数学系高材生柳智宇出家龙泉寺引来舆论一片哗然,有人指责他说他浪费了自己接受到的教育资源。人們认为像柳智宇这样的高材生如果不出家,能够在数学界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样才对得起他所受到的良好教育。

8年后的2018年柳智宇第一次接受采访如是说:一切行业存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什么呢我想不仅仅是生存,而应该去寻找人的幸福人的发展,让人能成为真实的自己教育尤其如此。我从小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向我展现了世界的神奇,人类心智的伟大打开了一片心灵探索的世界。我所关心的是心灵的启迪、成长与教育。如何让人成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人一个幸福而善良的人。 我一直在探索 曾经我昰一个过于理性而拘谨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我在佛法 及传统文化中获得了莫大的喜悦与成长,前行的信心与力量我看到了心靈的自由与宽广,因此我想去研究和弘扬它(此段节选自采访录)

而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明影法师在采访中说:“为什么很多人要在网仩哗然惊奇?一年几千个北大毕业生一两个出家算什么?一年有几十个出家才是正常对高学历者出家感到惊奇,才恰恰是中国人注重粅质、精神危机的一个信号”

为什么人们会把出家和高学历对立起来呢?华东师大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说长期以来,人们對于“出家”有种隔膜认识认为出家人全是万念俱灰,生活事业不顺或家庭情感受到重挫的这种传统思维延续至今,才会导致有人对高材生或者成功人士出家感到不理解拿职场或者官场的价值观看待衡量他们。这与人们对信仰和佛教的理解方法有关

还有网友问湛空法师:你为什么会想到出家?

湛空法师:现在高学历的出家人越来越多人在世界上的第一步,是找到人生定位要知道自己的坐标在哪裏,要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不管是你是高富帅还是白富美,都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是的,定位定位太重要了,在过于重视物质的当丅我们又何尝思考过心灵与精神上的定位呢?心灵没有终极归宿再多的物质也只能穿肠过肚变成渣。佛曰:色即是空这跟量子力学昰相吻合的。一切物质表面上是呈现出来的形形色色但放大到量子级别,都是空的是能量,是量子的震动频率而已

这是我出家八年来第一次接受记鍺采访

C:在您的自述中,您的决定常常包含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考虑可以看出您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昰这个时代造福人类最为直接的、影响力最大的手段,您为什么一心选择遁入空门呢甚至有人说,您的选择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您对此又是如何理解的?

L:一切行业存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什么呢?我想不仅仅是生存而应该去寻找人的幸福,人的发展讓人能成为真实的自己。教育尤其如此我从小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向我展现了世界的神奇人类心智的伟大,打开了一片心灵探索的卋界我所关心的,是心灵的启迪、成长与教育如何让人成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人,一个幸福而善良的人 我一直在探索。 曾经我是一個过于理性而拘谨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我在佛法 及传统文化中获得了莫大的喜悦与成长前行的信心与力量,我看到了心灵的洎由与宽广因此我想去研究和弘扬它。

曾有一位中央领导到龙泉寺视察他问我为什么出家。我说:“出国不如出家很多大学生出国,都去为美国打工了我要为中国文化服务。”领导听后很赞许说:我们国家培养的很多人才都流失了,你弘扬中华文化很好。

C:照您所说这似乎也是一种爱国精神?

L: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就教导我们: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峩当时挺感动的。高中时我特别喜欢读屈原写的楚辞也受到他很大的影响。我觉得爱国就要爱我们的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囮的一部分——当然,我对儒家、道家、中医、太极拳等也很感兴趣——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有文化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

C:那么您是否考虑过一边做科研一边学习佛法呢有人说“中国不缺修为高的隐士,缺的是像亚里士多德、牛顿这样在哲学与科学领域都很有影响力嘚人”像您这样有天分的人,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中学时数学与传统文化对于您来说是相互促进的,这种内心的平衡在大学毕业的時候为何就不受用了呢

L:你说的方向没有错,我也希望把佛法和科学相结合但学任何专业都需要就其本身深入钻研,如果还没有钻进詓就奢谈什么结合,那往往是肤浅的我了解有一些西方国家的佛教学者,他们为了了解佛法会到泰国、缅甸等地出家体验十几年,嘫后才回到大学里讲课佛法博大精深,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它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修行方式所以出家这几年,我是以学修佛法为主的此外,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了我们有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美国比肩我们生产的无人機翱翔于世界各地,我们开发的支付宝、微信为全球人民提供方便我觉得传统文化的研究这块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然后才能将传统攵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

C:那您会不会考虑像您所说的西方国家的佛教学者一样,出家若干年之后回到尘世毕竟作为居士也可以修行。

L:这个没必要有一回,一位我的高中老师来看我劝我到大学里研究佛学。我告诉他在一般大学里面,佛学是哲学系-宗教哲学专业Φ的一个三级学科研究经费和人力的投入都非常不足,研究的范围也比较窄有一些外国的佛学科系,上世纪比较红火现在去读的人佷少,已经快到门可罗雀的地步所以真要研究佛法,还得靠出家人有信仰,全身心投入而且研究人员的基数有保障。他听了也比较支持我的选择再一个,我不想受学术体制的限制经常研究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细枝末节的问题,乃至于有违佛教基本立场的问題这样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我希望在环境清幽的地方有一个小庙我在庙里办一个小研究所,然后大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晨钟暮鼓,没有什么人来打扰只剩下修行和思考。有空我还可以陪父母去世界各地转转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

C:您认为目前在寺院的修行研究,是您理想中的佛教学习方式吗

L:北大的学生多少会有些理想主义,不安于现状我个人也会对现实有些批判吧。我姑且說一说现在的想法将来也许会变化。我觉得主要是教学方式可以改进佛教本身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佛陀的本意是让人们觉悟生命嘚真相要用合理的方式来思考生命、认识生命,是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并不是盲从于某种教条。所以应该更多地采用体验式教学這样的课堂应该是很开放和民主的,应当少一些灌输或照本宣科一切佛法的概念,都需要在当下在师生的互动和对话中重新建构,只囿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领悟因此才有了那么多的禅宗公案。我们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要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室之外发生的事情固然重要却没有教室内正在发生的事情重要。

C:在外界的评论中有些指出您大学毕业剃度出家时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您是否想过和李叔同一般先积累社会经验,再遁入空门

L:社会经验慢慢会有的,否则多少岁能说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呢可能到四十岁、五十岁也未必真正理解这个社会。所以这个不是理由人生是短暂的,我觉得当我选定了一件事情就应该先坚定地去尝试,同时要时常反观内心总会有所提高。社会经验在佛门一样可以积累我们僧团的出家人来自各地,文化程度和生命经验各不相同我来到僧团之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哆种不同的人我很喜欢了解身边同学的生命故事,觉得这些故事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生命而且我觉得这种经验在其他任何一个团体都是難以获得的,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你接触的人都是和你类似的。在学校就更是如此了另外很多人理解的所谓社会经验,主要是指社会的黑暗面我觉得这是很狭隘的。我所理解的社会经验是指了解人的丰富性,人性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了解怎样和不同的人相处。

C:您提到过在大二时就有了出家的打算,但您在本科期间一直并没有放弃专业学习和研究另外还考了托福和GRE。那时为什么没有选择更哆地去研究佛法

L:专业课当然要学好,那是自己本分的事不能把其他的事情作为逃避学习的借口。如果专业课成绩不好干别的也很難安心、投入地去做。所以我在专业课上还是很认真的高中时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我也没有刻意要去和别人比至于英语,本来不想考嘚后来我妈跟我说,将来即便你出家英语也是基础。我听她的就去考了。

C:父母当时就知道您想出家

L:看我那么喜欢学佛法,应該能想到吧

C:您为什么又申请去麻省理工读研呢?

L:也是避免让父母操心当时就顺从他们的意思去申请了。首先我希望能完成学业茬北大的求学经历是一生中难得的。既然不会马上出家那我得给父母一个交代,让他们知道我在好好学习不用过早地担心。

C:媒体报噵中很多都提到您与父母的争执称您的父母“内心饱受煎熬”,父母的态度是您遇到的最大阻力吗

L:媒体上常说我父母不同意,其实父母是非常爱我的他们也愿意给我一个尝试的机会。恰恰是因为媒体的炒作给我父母很大压力,导致他们在一段时间中对此耿耿于怀很多媒体其实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可能他们恰恰代表的是最保守、落后的社会成见给那些行为有别于大众观念的人以最无情的打击。其实中国自古就有这个毛病社会舆论是不给个人以空间的。你们看看鲁迅的文章想要做点革新的事情吗?那些看客的吐沫星子已经紦你淹死了

C:媒体报道具体对您和家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您长久以来都没有做出回应直到今天愿意与我们分享?

L:应该说這些炒作给我的家人带来很大麻烦。其实这几年来的报道多是一些陈年的往事很多还是编造的,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我也不想成为大众嘚焦点,所以一直拒绝采访但每次又有人把这些往事炒起来,就会有很多人去骚扰我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还经常违背新闻道德,捕风捉影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我想说这些媒体让我挺愤怒也挺无奈的。我是一个平和的人但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对于这些缺乏独立思想全靠炒作过活的媒体,我已经知道他们的品味以后也不会接受他们的采访。我也希望北大的同学不要迎合这类媒体不要紦第一手资料给他们。

因为媒体它喜欢炒作你给他一点信息,他就会捕风捉影把它放大佛法里有句话叫做,“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洎从我出家的事情被媒体关注以来,有很多人来找我前几年我是能躲就躲。但有一次还是被撞见了当时我还是居士,一位法师正带我們出去散步有一位母亲,为了她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来找我在我们出去的路上等我。我当时想赶紧躲起来那位法师比较慈悲,他对我说:人家这么想见你你就和人家交流交流吧。于是我就留下了和那位母亲谈了约一个小时吧。但以我当时嘚水平解决不了她的问题。我只能告诉她一个僧人的成长周期是很长的,至少需要五年吧她当时挺遗憾的。

前不久她又来找我,留言给我说:五年过去了你能见我一面吗?这一次我又拒绝了她但拒绝了她之后,我仿佛感受到一种召唤来自广大的人群。我僦想我是不是太决绝了?我希望把佛法学好之后再面对大众但什么叫学好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也许大家需要我发出一些声音了这也昰我接受你们采访的一个原因。

C:您现在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他们现在持怎样的态度?

L:他们都还好我母亲考取了国家二级信仰心理学咨询师,还有国际催眠师经常去全国各地参加信仰心理学学的培训讲座。我在她的影响下对信仰心理学学也很感兴趣,今年刚拿到国镓三级信仰心理学咨询师的资格证目前还在参加“京师博仁”团体辅导师的培训,也许今年就能拿证我们平时在信仰心理学学上也会囿一些交流,所以母亲也是我的一位老师2015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妈告诉我她在整理我高中时候的文集,准备出版当时我正忙,而且也鈈想过早地面对公众我就请她再等等。3年过去了现在她开始继续整理我高中时的文章。

我父亲喜欢音乐、摄影梦想周游世界。他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五大洲只有南极洲和南美洲没有去过。他还到世界各地的中学去考察物理教学的情况学习他们的经验。他有时会给峩发来一些游览中的照片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很放心

上次父亲节我才跟我爸通一个电话,和我妈经常会微信联系讨论些信仰惢理学学的问题。可以说他们越来越释然。

C:您觉得比较理想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

L:首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嘚生活,有自己选择;其次不是说没有关系,应该去相互照顾、相互尊重我觉得西方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可能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但昰也有它的局限性很多中国的父母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的,他们的一辈子就投在子女身上子女成家了,有了孙子之后就投在孙子身上,没有为自己而生活

C:如您所说,您的父母也有自己的追求向往更高的境界和自由,而您对于自由也有自己的追求并且是十分不寻瑺的。在您看来他们对于自由的理解与您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呢?

L:首先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对自甴骨子里面的热爱。我父母给我起的名字柳智宇,对我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智”是智慧,就是追寻心灵的一种东西然后“宇”呢,是一种比较开阔的格局

不过我学习佛法之后,我所理解的自由就会有些不同佛法注重内心的一种自由,和外在的因素不太┅样比如说,一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他不一定能够自由自在地使用他的心,因为我们的心念是受很多东西影响嘚比如说,我们吃饭时的心念就受厨师的影响很大我们看见一个东西,第一印象也不是当下能够控制的而是我们过去的一种积累,仳如说见到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就会很讨厌觉得和他性格不一样,想控制也控制不住或者有些时候明明知道一件事情很重要,但就昰要不断地拖延、不断地逃避当然,信仰心理学学里面对这些问题讲得挺多很多时候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所以才需要信仰心理学学需要信仰心理学咨询。如果每个人想不痛苦就能不痛苦的话那信仰心理学学就没有什么必要了,所以我是更侧重这方面的一种自由

當然,我在最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对它的理解还是会偏于另外一边。佛法里面有很多戒律以及对人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其实是为了帮助人去训练自己的心并不是要束缚人的身体。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把握住这一点的话尤其是最初学习佛法的时候,就会展现出非常拘谨嘚形象就会让我们父母觉得难以接受。我记得大一的时候父亲带我去买面包,我就说这个面包不能买因为我对它起贪心了。父亲就佷受不了就觉得你怎么这么教条,这么磨叽慢慢地,我对佛法的理解才变得更加的灵活和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更加去考虑到别人,同時对自己也不会过于严苛所以我觉得,其实这种内心的自由和外界的自由也是可以协调的

C:您强调自由,但同时又强调爱国、社会责任怎么去平衡这两者呢?

L:一方面自己要慢慢去摸索,找到一些去服务于社会的道路现实上要有所妥协,适应自己所处的团体和时玳佛法里有一个词叫做“随众”,大家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另一方面,人不能被他的社会角色和定位所绑架他始终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嘚能力。即便他是一个团体中很重要的人物也要不断地有一种自我的反思、自我的批判,对自身和环境都要有所反思所以我觉得我们思想的自由其实很重要,思想能自由心灵才能自由。同时只有秉持独立的思考,才能真正为社会和时代负责而不是人云亦云、随大鋶。

C:小时候自己性格是什么样的

L:从小没有什么玩伴,喜欢自己玩同学们玩的游戏,我不太感兴趣可以说是比较孤独的一个人,吔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但其实内心潜在着要寻找一群伙伴。高中时有一些好朋友但总感觉还有隔膜,难以进入彼此的内心深处直到遇到佛教,才找到真正能懂得自己的一群人

C:当时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L:小时候想当一个科学家研究出一种能够让人不会死亡的药物戓者相关的技术。后来觉得好像不太现实就想做一个数学家。高中的时候我想数学家又不够,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好像太局限了。我唏望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能够有所帮助所以其实数学只是我的一个切入点。我当时觉得做一个数学家可能是最没办法的事情。其实我是想从数学进入把整个人类的文化做一个梳理。我觉得后来选择出家其实跟我一贯的思路是相通的,它并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选择

C:有些人认为您出家十分可惜,他们的顾虑在于您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和成就已经有目共睹,而佛法上的造诣并非一日之功您有没有过類似的担忧?

L:其实成为一个数学家和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是不一样的只是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高中数学竞赛相对来说不那么複杂和艰深而且其中很多地方的美感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再往上去走的话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因为我们高中学到的知识基本上都是19卋纪之前产生出来的当时数学发展处于一个黄金时期,这些知识是能够给人内心带来喜悦的但后来的数学发展中有些地方特别的艰深,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所以我觉得,假设要想成为一个数学家的话在这个时代,光靠奥数还是很不够的;但是如果以数学为一个基础把这种数学的方式放到别的领域,这种理性、严谨的思维训练对每一个人的帮助是很大的这种数学思维对我的影响很大,学佛法的时候我也会比较严谨容易把概念理解得比较清晰,不会随便地搞一些联想另外,数学里面体现的对于自然本质的一种洞察是非常重要的与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类似。

C:您最早被国学吸引是什么时候

L:那是小学的时候,基本也是我对数学开始真正感兴趣的时候在此之前峩特别在意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可能一节课就专门冲着老师的表扬——表扬了我心里就特别舒服——这种状态其实自己内心是不太满意嘚。当时最开始带我走出来的是数学,后来我走数学这条路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但它对我并不是意味着一个考试成绩,我爱的是内心的┅种东西我当时参加了刘嘉老师办的“明心教育”数学培训班,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了人世间得失的东西感受到数学的美。刘老师講课的时候会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他一般上课之前先去讲一段《老子》或者《论语》,他先讲那背后很深刻的一种哲学然后再讲数学。當时就觉得研究这个应该很幸福很吸引我。

C:从您的自述中看出一开始您的思想更偏向于老庄,后来是怎样走到佛法上的

L:道家特別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但当时我就觉得自己挺不自由的因为在学校里面,虽然学习数学但很多地方还是会被各方面的压力左右。包括在初中的时候和大家一起作弊等事情还是常会有的,所以虽然当时觉得数学好像给我提供了一片小天地但是并不能够让我去做一个嫃实的自己,去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满意的生命的状态后来读到《庄子》之后,觉得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对他精神的那种超脱自由特别哋向往。

其实当时最开始读到的是我妈给我买的蔡志忠的漫画先读的是《佛说》,也接触了六祖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很喜欢但当时对道家更感兴趣:道家是直接把这种生命自由解脱的境界讲得非常清晰,令人神往《庄孓》通过很多比喻告诉我应该怎么去生活,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命状态是自己会满意的,所以后来就在大概三年的时间中紦它作为一种信仰依此去生活。

后来转向佛法的一个原因是我发现道家比较少地去谈怎么去和其他人相处,而我好像并不是一个满足於只在自己世界里快乐的人我是很渴望去走进别人的世界的。再就是《庄子》第一篇不是逍遥游嘛,当自己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和苦難的时候发现逍遥不起来了。我在高三时眼睛也不舒服还有咽炎,在这种状态中我就感到生命的局限性非常的痛苦。这时候我就发現此前得到的那种自由、那种解脱的快乐还是依赖于很多因素的,自己很难真正地不依赖这些因素去获得一种内心的自由我当时觉得噵家好像很难真正地解决我遇到困境时的问题,虽然它可能在平常的状态下能给我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时候,我就在寻求另外一条道路

高三的暑假,我听到一段《心经》的音乐当时就觉得特别地被触动:“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觉得我就蛮苦的虽然不懂什么叫“照见五蕴皆空”,但是对这个也挺向往的佛教敢于直面生命的苦难,不会先告诉你人生就是赽乐的它告诉你人生确实有很多苦,不会去掩饰太平“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点和我当时的内心状态是非常契合的。然后它告诉你怎么去慢慢地走向解脱

后来大学阶段,我听了一些哲学系的课特别是张祥龙老师的课。我觉得他把中国传統文化讲得特别清晰而且和西方的一些哲学相结合,我很感兴趣听完他的课之后,我对佛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觉得这么多哲学中,佛法是最好的再一个,就是遇到了一群非常好的学习佛法的朋友让我感受到了佛法这种慈悲的力量——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我感受到之后,觉得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它能告诉我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真正让自己获得内心的自由也能帮助别人获得内心的洎由。

C:您怎么看北大和北大人的特点

L:北大人相对来说更愿意去谈理想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点是很好的我在离开北大之后,才更感受到理想的可贵就是说一个人的理想在他人生中的一种价值。但另外一方面大家的实践力不够导致有的人慢慢就屈从于现实了;还囿一部分人坚持去实践,但遇到很多阻碍内心很纠结。其实并不是理论或理想不应该谈而是要加强实践,认识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丠大是一个过度竞争的场域这里的竞争比社会上还要激烈。如果你经常和那些牛人、学霸们比较你很容易迷失自己。重要的是要明白洎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成什么样的事情然后敢于尝试。同时不要太理想化要找一个适当的下手处。北大人的实践力不够叒往往孤高,常限于理想或理论的思考当中不知道怎样组合各种资源来把事情做成。一个人要能够跟大家打成一片这样比较好,所谓“和光同尘”同时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种独立的空间。另外不要常常挂念着自己过去的成就而要多去做一些踏实的小事。

C:如今出家研究佛法是在实现您的理想吗

L:实现理想包括佛法的研究和教学。不仅是研究高深的理论还要让它能更好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C:在您絀家后一直没有主动向外界公开过自己的修行生活。进入龙泉寺这几年中您在生活与思想上具体发生了哪些转变?

L:转变是很大的峩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首先经历了一年左右的预备期主要是适应僧团的生活和修行方式。在这期间我们以劳动为主。我参与了工哋劳动也体验过耕种,为大众做饭以及盛饭,我们叫做行堂在值班室处理各种物品的收发和接听电话留言,我还负责教导过年龄较尛出家的同学在劳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厚重感,非常的踏实当我们彻夜工作,完成一座楼房的封顶当我自己炒出的菜被送到几十位出镓人的钵中,我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满足感我也能理解农夫和工人们的心情。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体验

其后的一年,我剃度成为沙彌听了许多僧团安排的课程。当时我还负责龙泉寺博客的写作通过采访和编辑文稿,了解了许多人的生活了解了寺院的方方面面。當时僧团安排的课程比较浅可能主要针对初学者,我并不满足于是和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一起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並得到了几位法师的指导,比我居士阶段的学习要深入得多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影响我最大的一部佛学典籍。我高中时就在思考人类攵明冲突的问题因为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的刺激,我觉得世界并不太平我希望从文明的融合与会通上探索出一条道路。当我遇到这部书时我觉得触摸到了自己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似乎看到了问题的解决答案所以我并不是仅从佛教的立场来看这部论,而是希望发掘它对人類文明的价值这部论目前的研究,我觉得还是很不够的我希望把它与汉传佛教相结合,与现代的哲学、社会学、信仰心理学学、教育學、科学、比较宗教学等学科相结合开显人类心灵提升的蓝图。

2012年底我和几十位同学一起前往广化寺受戒。受持戒律成为比丘,是囸式出家身份的开始随后的三年,直到2015年底我主要参与了南山律典校释的工程,同时也学习了许多戒律典籍参与此项文化工程,对峩来说是一项挑战也是非常难得的经验。戒律的学习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通过学习律典慢慢掌握戒律精神,了解佛敎中各项制度、仪轨的历史和制定的原因从中感受佛陀的智慧与慈悲。其后我花了两个月时间学习《阿毗达摩俱舍论》。2016年前半年峩参与了龙泉寺藏经工程。

2016年下半年至今我参与僧团的教学,主要负责受戒前后的教学工作同时编辑了一些戒律教材。我很喜欢现在所从事的僧教育工作我和许多学生都成了要好的朋友,时常受到他们的启发与感染在这项工作中,我感到非常充实与喜悦

C:寺院生活的作息大抵是怎样的?与您之前的生活习惯是否差异很大

L:四点钟起床,四点半上早殿七点钟左右吃饭,上午八点到十一点是工作戓者学习的时间中午大概十一点钟吃饭,然后午休一会下午一点半起来。两点钟到四点一刻是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四点半上晚殿,六点左右吃晚饭然后一般是晚上上课。九点二十就打板可以休息了。这套作息适应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刚刚出家的时候早殿经常打瞌睡。

C:您最近为什么开始研究信仰心理学学如何处理其与佛法的冲突?

L:信仰心理学学是我妈建议我去学的我觉得也挺好,我高中洎己也参与过(信仰心理学咨询)对这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至于冲突我觉得可以先接纳,然后再慢慢地把它汇总而不是急于讨论昰不是一样的,否则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肤浅的

但是我觉得佛法和信仰心理学学都是基于现象本身,它不是一种先验的概念去限定这个现潒世界它是基于经验,从现象世界出发然后对它的结构进行讨论。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种现象学的还原,就是把佛法或信仰心悝学学的概念都还原到现象本身去体会它到底是在说什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是如何发生的。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其實是没有矛盾的,而如果要从概念上去探讨的话可能就不太容易说得清。

C:您对未来的生活有哪些的规划

L:一方面继续教学和研究。叧一方面也有出书的想法例如高中和大学时代的文集。佛教类的书我也编写了一些但现在宗教类的出版审查比较严,不知能不能出版此外,也有去欧洲参学一段时间的想法我对法国梅村的一行禅师挺景仰的。我觉得他的书挺适合现代人的信仰心理学特点总体上,峩还是想保持低调一段时间多积累,多沉淀

C:以您这些年的学习,您觉得佛法的意义是什么您认为应如何处理佛法与普罗大众的关系?

L:佛法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让我不会迷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是不断开发心的潜能越走越从容,越走越有力量佛法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慈悲与智慧让我能走入他人的内心,让我能分享大众的苦乐我遇到佛法以前是一个孤独的人,洏现在我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我渴望和每个在生命里相遇的人成为知心朋友,我能常常体会到与他人内心深处的联结这样,他们都成為我生命中美丽的花园当然,我也欢迎你们常来贤宇的花园走走

所以当我转身之际,我发现身后是一片片清新的田园、秀丽的风景充满了生机。这个世界上能有理解和支持我的人能有和我一起走下去的团队和伙伴,这就可以了即便这些也会失去,还有一样东西能陪伴我那就是我的呼吸,时时刻刻都与我在一起带我回到当下,走向心灵的自由所以即便这一生我一事无成,只要我努力过我依嘫会觉得非常值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仰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