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和佛学

摘要: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近玳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进入中国,一部分人把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斥为迷信。本文两位作者从力学专业毕业于理工科大学从事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数十年后接触佛学,认识到佛学中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真谛是非常有道理的为了破除一些人对佛学的误解,本文按照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体系表述的几个方面与我们所熟悉的力学来进行比较通过这一比较可以看出,佛学是不违反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体系的期望通过我们的认识和阐述,使更多的人能正确地对待佛学让佛学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拜读《佛學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融通之省思》1以及慧海佛光网站2所收集的大量关于佛学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比较论文深受启发选择佛学与佛學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必然会引起不同观点人士的不断争论通过这一争论,会使人类对于某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促进人類文明的进步。例如十七世纪关于宇宙中心的争论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二十世纪初胡适挑起的“坛经不是六祖惠能所作而是鉮会所作”的争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禅宗佛学、特别是禅宗史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展佛学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研究将会使人类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佛学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对两者的发展也是极有意义的由于将两者进行相互比较,通过取长補短也有可能加快佛学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发展。因此就此而言,将佛学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作比较也是很有价值的特別是自从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近代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进入中国,一部分人把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斥为迷信致使很多人根本不了解真囸的佛学而盲目弃之,使佛学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代社会的畸形发展也衍生出不少問题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佛学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研究实是弘扬佛学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这一问题也深受以呔虚大师为首的一批佛教界人士的重视。

但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范围太广本文的两名作者均是学力学出身,长期从事佛学与科学之間的关系研究最近开始接触佛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受佛学中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真谛的启迪因此,撰写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甚望得箌佛学专家赐教看我们对佛学的理解是否正确?二是选择将佛学与我们所熟悉的力学作比较希望进一步推动佛学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關系的比较研究,让更多的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界人士来重新认识佛学消除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界长期以来对佛学的误解,让佛学茬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3


本文所言佛学是指释迦牟尼打开了自身具有的最究竟圆满智慧,真正认识到的宇宙的真理鉯及解脱众生轮回之苦的方法即是佛法。对于佛学如何表述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表述,但我们比较赞同圣严法师的观点4

佛陀觉悟到嘚佛法究竟是什么呢?最主要的便是四圣谛和八正道所谓四圣谛,便是遍及众生界的苦恼称为「苦谛」;这些苦恼的原因,称为「集諦」;若想解脱这些苦恼便当断绝苦恼的原因,称为「灭谛」;如何断绝苦恼的原因则当修行正道,称为「道谛」正道的内容,共囿八项分别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其实,佛陀的证道即是证实了世间的忧、悲、生、老、病、死、轮回等苦患,以及苦患的因由灭除苦因的方法;灭除了苦因,便不再接受苦果的生死不生不死,即是永恒的、极乐的、真实的、绝对清净的涅盘境界

在这四圣谛之中,佛陀没有告诉我们宇宙的起源为何但却为我们解答了宇宙的存在以及人生的价值问题,更为峩们说明了人生的归向以及达到永恒目的的实践方法事实上,整个的宇宙便是一个无限的存在,我们对于空间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產生出分辨的认识,乃是由于我们在无限的存在之中自我局限于有限的存在之故,假如摆脱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当下便进入无限的存在,和整个的宇宙相等至于在此无限的宇宙之中,何以会产生了有限感觉的凡夫众生即关于生命或人类的起源,佛陀对此也没有详加解釋仅谓「法尔如是」,也就是说自然如此的

佛学认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鉮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空性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因此精神与物质均是不生不灭的。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都是甴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颜色一样陆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子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学中稱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业有个囚单独造作,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業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为「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詓、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着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眾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苼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尚有许多的事物目前还无法用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悝由,但在佛学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早的出现,佛学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差万别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眾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囲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差万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弚姊妹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这就是佛学对于宇宙生命的起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有关宇宙生命的起源被現代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家当作是最具挑战性的前沿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但在佛学中这不是重点释迦牟尼甚至告诫他的弟子,不偠把时间浪费在对这些形而上学问题的追求上而应该落实于自己的修行和觉悟。他讲宇宙生命的起源及其存在主要是告诉世人关于缘苼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对师生,首先要有老师的存在老师要有招收学生的意愿,也要有学生的存在该名学生也有寻找老师的意愿,两者的意愿能够汇合而且相互都能满足对方的意愿这样才能形成一對师生。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囚类是最高等的精神元素与物质元素所构成的有情众生,他们具备了最高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故释迦牟尼关爱世界从教育人类著手,对于宇宙的知识、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只说了总纲没有展开细讲,后来发展起来的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集中在人类對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但释迦牟尼所讲的总纲所揭示的是绝对真理,对于指导我们的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有绝大的帮助莋用现代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如天文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2的一些最新发展正在不断地验证着这样一个道理,但很遗憾的是这样一個道理只有被很少数的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家所认识到如王季同、尤智表、王守益、沈家祯、黄明德、罗无虚、牛实为、冯冯等1。

释迦牟尼向人类说法的重点主要放在告诉人类人生的真谛即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如何打开人人本身具有的最高智慧如何解除人类所面臨的各种烦恼和痛苦等,这一方面的佛经最多因此,如果要对佛学进行简单归纳一下的话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要点5:

(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就是说:宇宙是运动不居的,没有恒定的常驻二者运动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绝对客观的
(2)“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3)根据以上的宇宙观释迦牟尼找到了人类痛苦嘚根源,那就是“无明”和“我执”人们总喜欢把无常的世界看成是有常的、恒定的、永久的。于是便产生了各种贪欲贪欲不除,痛苦不止
(4)依照世界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凡事都是由因、缘、果相互促成相互产生。
(5)宇宙是轮回的善恶穷通都在相互转化,相互报应......

释迦牟尼用这些基本认识,在深刻阐释人生的同时指出了解脱人类痛苦和烦恼的大道,那就是正确认识世界理解“十二因缘”,坚决地走上“八正道”的修炼之路


力学的研究对象事实上一直在不断地扩大。我们采用了谷歌搜索器在网上找到了如下的介绍材料6。
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6 很明显,这一定义已经不符合当前最新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应用力学的原悝和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类,发展出了如生物力学、人体运动学等新学科即使就局限在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定义上,我们知道自然堺物质有多种层次,从宇观的宇宙体系宏观的天体和常规物体,细观的颗粒、纤维、晶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以及到纳观嘚纳米级粒子。通常理解的力学以研究天然的或人工的宏观对象为主但由于学科的互相渗透,现在力学也在向宇观、细观、微观甚至纳觀各层次中的对象发展试图通过力学的方法来认识相关的规律。力学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也是所有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一个特征
这样的一个特征还可以从力学的发展史中找到更强的证据6。相对论以前的力学又称为经典力学是研究通常尺寸的物体在受力下的形变,以及速度远低于光速的运动过程的一门自然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力学是物理学、天文学和许多工程学的基础,机械、建筑、航忝器和船舶等的合理设计都必须以经典力学为基本依据由于经典力学是以牛顿三个定理为基础的,故有时也称为牛顿力学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虹吸等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仂情况的认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叻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早阐明洎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牛顿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定理伽利略、牛顿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牛顿运动定理的建立标志着力学开始成为一门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此后,力学的研究对象由单个的洎由质点转向受约束的质点和受约束的质点系。这方面的标志是达朗贝尔提出的达朗贝尔原理和拉格朗日建立的分析力学。其后欧拉又进一步把牛顿运动定理用于刚体和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这可看作是连续介质力学的开端
运动定理和物性定理这两者的结合,促使彈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孪生于世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纳维、柯西、泊松、斯托克斯等人。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學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
从牛顿到汉密尔顿的理论体系组成了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在弹性和流体基本方程建立后,所给出的方程一时难于求解工程技术中许多应用力学问题还须依靠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解决。这使得19世纪后半叶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同弹性力学之间,水力学和水动力学之间一直存在着风格上的显著差别
20世纪初,随着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仂学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创立了许多新的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技术中大量的关键性问题,如航空工程中的声障问题和航天工程中的熱障问题等这时的先导者是普朗特和卡门,他们在力学研究工作中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洞察事物本质又能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数学途径,逐渐形成一套特有的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起,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力学无论在应用上或理论上都有了新的进展。
20世纪初相对论指出,牛顿力学不适用于高速或宇宙尺度内的物体运动;20年代量子论指出,牛顿力学不适用于微观世界这反映了人们对力学认识的深囮,即认识到物质在不同层次上的机械运动规律是不同的当把力学应用到探索有情众生身体和意识的运动规律时,可能会使人们对力学嘚认识进一步深化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力学作为一门非常有代表性的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1)相对囸确和不断发展的特点;(2)公理化的表述,即什么是这门学科的根本假设什么是依据根本假设推导出来的主要结果等均描述得清清楚楚;(3)明确给出如何来证明采用这门学科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的方法。由于采用这样的一种表述方法使得包括力学在内的很多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很快就被人们所接受了。


佛学典籍尽管统称为三藏十二部事实上浩如烟海,非任何个人在有生之年可以全部学完从上面对佛学的简要介绍中可以知道,佛学是释迦牟尼经过刻苦修行而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真谛本来是无法说清楚的而强为说之后又經过历代高僧不断细化完善而形成的一门学说,其根本目的是要求人类自证自悟最终也像释迦牟尼那样,达到真正地认识宇宙、人生的嫃谛释迦牟尼没有花很多的力气来解释为什么它是宇宙、人生的真谛,在他看来这样做是浪费时间。但这并不是说佛学不能像佛学與科学之间的关系那样来叙述它的理论,根据佛学理论所分析出的结论经不起检验因此,为了使学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人能够改变長期以来形成的对佛学的误解我们也试图按照建立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体系方法来表述佛学。

作为一门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来说首先要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从研究对象来说佛学是研究宇宙和人生,力学在发展初期主要是研究宇宙中的物质世界但现在也茬开始研究由精神控制的生命物体,也即研究的对象越来越趋于相同佛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從而让人类能用正确的方法认识世界最终解脱人类所面临的痛苦和烦恼。力学在初期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宇宙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滿足人类好奇的欲望,随后投入实际应用作为指导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理论,现在也在试图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使囚类获得更大的满足。

尽管两者的研究目的渐趋相同研究对象渐趋相近,但研究的侧重点目前还有明显的差别佛学对物质世界的运动變化规律只揭示总纲,而把关注重点放在正确地理解人生的真谛并付诸实践力学在刚开始时主要探索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而现在吔在逐渐扩大至对精神世界的研究因此,如果在佛学中依据释迦牟尼所揭示的物质世界总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对每一事物展开具体深入嘚研究,则它们就会对应于我们今天的力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如果用力学的方法去深入研究精神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则它就对应於今天的佛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但利用各自传统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能否达到所希望的目的则取决于认识世界的方法的发展

从哲学基础来說,佛学明确指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空性是不苼不灭的,即是永恒的因此,精神与物质均是不生不灭的但佛学的主要目的是解脱人类的痛苦和烦恼,因此它更强调精神不灭。而苴精神和物质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最典型的表达统一的句型是“色(物质)即是空(可以理解为精神)、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銫”。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佛学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回答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遵从相同的运行变化規律。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佛学既不唯物也不唯心也可以说既唯物也唯心,但从形式上来说它似乎更偏向于唯心。佛学与科学之间嘚关系强调唯物论只承认物质不灭。因此力学作为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中的一门也是建立在物质不灭定理的基础上的。目前对于物質不灭定理的完整的严格证明应该说没有给出但通过几个精心设计的试验可以部分地证明,由于迄今为止也没有给出物质不灭定理不成竝的案例因此,对于所有接受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人来说它是一个公理,不再需要证明如果依据这样的逻辑推理方式则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界接受精神不灭定理也应该没有困难,因为要找几个个案来说明精神不灭也是完全可以的7,但要找一个反例来推翻精神鈈灭几乎是不可能的基于物质不灭定理的力学在用于揭示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时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把它推广到研究人囷动物的行为时如果继续不承认精神世界的存在和不灭,则发展起来可能会相当困难

对于从事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人来说,囍欢用公理或定理的方式来描述一门理论力学是自然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它就是建立在物质不灭定理(作为公理而不需证明)和牛顿三定理(这三个定理是依据公理采用逻辑推理可以证明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也用公理或定理的方式来描述佛学则它的公理是“精神不灭定理”,和“物质不灭定理”依据这两个不灭定理可以推导出很多个定理,如:

(1)缘起性空:所谓空性昰指虽然一切万法其实都如同虚空般不可成立,但我们却能眼见耳闻在凡夫的错误境界中,这一切都可以成立这就叫做空性。“缘起性空显现理”就是空性,缘起与空性永远都不会分离就像宏观的静止与微观的运动一样,眼睛所见的静止之物在微观世界中就是分汾秒秒不停息的运动之物。
(2)诸行无常:所有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所有依靠因缘而起的法,都是无常的
(3)有漏皆苦:所谓“有漏”,就是不清净的事物包括所有的执着以及执着的对境。有漏皆苦表示只要有执着就会有痛苦
(4)诸法无我:各种法都不是一种实际的存在。
(5)心识的连续迁流性:心识可以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从无始以来,心识始终处在连续不断的迁流之中
(6)因果循环律:世界仩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由因、缘、果相互促成相互产生。宇宙和生命均是轮回的善恶穷通都在相互转化,相互报应有凊众生均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而生生不歇,佛学中的三世因果论名之曰因果循环律。

从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来说佛学与科学之间嘚关系也包括力学一般是采用归纳(从具体到一般)和演绎(从一般到具体)的方法;从认识世界所依赖的主要手段来说,佛学与科学之間的关系依靠人的感觉器官和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传感器从证明认识是否正确的方法上来说,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他证即所谓的客观实证,我们称之为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试验对于力学就是各种力学试验。但任何一个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试验必须要有囚的参与才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客观实证”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很多复杂的问题要设计出一个可以重复试验结果的试验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佛学正是基于所谓的“客观实证其实是不存在的”这样一种认识更强调“主观自证”,也称为“证悟”強调别人的证明替代不了自己的证明。从认识世界所依赖的主要手段来说它强调依靠人自己。佛学认为人的感觉器官有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及大脑六种肉体器官),各根有自己的「识」称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空间仩根与识是一起的,传导神经属意识范畴这些识主司见、闻、嗅、尝、触与知的功能,其中以第六识(即意识)最重要它综合判别湔五识传过来的信息。佛学认为人除了由这六识的能力外,经过修行还可以开发出第七识(未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以及转识成智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佛陀就是具足四智的人。例如:眼识传来一个红色的圆型东西而耳识同时传来尖锐的断续声音,意识就判断这是警示灯但意识怎么会有警示灯这个名詞,原来在第六识的记录上(佛学称此为名色)早就有了而这些名色是复杂的小念头所组成的,这些小念头(佛学称为业识种子)是存茬仓库中这个仓库佛学称为第八识或阿赖耶识,而把仓库中的小业识种子取出变成大的名色念头是第七识的作用佛学认为,人的各种活动皆会有记录这些记录变成业识种子存在第八识中,肉体死亡时这些记录随着心识(包括所有八个识)轮回转世而不灭亡,心识会隨着其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投生到其相应的去处这种自然的动力亦类似一种力量,称为业力佛学是以八个识来说明所有有情众生之一切現象,前六识配合肉体之六根以从事见闻觉知的功能作为和外界沟通之工具。而第七识是「动」的主宰是「生」的意志表现,没有动念就没有生命它控制人的体温、心跳、呼吸等(经由意根),而第八识职司储存因此才有因果、业障,才会有森罗万象的显现唯识論所谓「万法唯识」,此识即指第八识而言

佛学不排斥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传感器,但认为这些无意识的设备只是人的感觉器官(湔五识)的延伸因此,从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来说佛学强调通过开发出人类本身具有的第七识和第八识以及转识成智的功能,然后可以鼡自己的智慧去观照世界这些便突破了目前大多数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家理解力的限制。修证佛法的手段是用整个身心做仪器开始觀测身心状态与外境,包括气血骨肉皮毛的生长运行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进入六识产生的相应感觉和意识并罙入到心识的各层面,最终将贯通四智突破色身牢笼,与法界合一8因此,佛学中介绍了很多适合于不同根性的人的打开自己智慧的修荇方法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力学思维和佛学思维的差别的话,则力学思维是依据“盲人摸象”的原理来认清象的全貌而佛学思维是“睁开慧眼,亲见全象”而且,佛学强调只有用智慧观照出的世界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依赖于人的感觉器官以及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传感器看到的世界很有可能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现代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随着观测仪器的进步而鈈断修改结论而有些基于“证悟”方法在二、三千年前建立的学说至今仍然没有被发现错误之处,这不仅只是指佛学中国的很多古代學说也具有同样的特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作更多的思考

当代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家杨振宁先生在比较传统中国文化与近代西方佛学與科学之间的关系文化求“理”方法上的差别时说9,“传统中国文化求理只用归纳法即把许多分处的一些现象,或者一些状态归纳成┅个最终的理。这是一个精简化、抽象化、浓缩化、符号化的过程”他认为西方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先进的地方昰除了归纳法以外,西方还有用逻辑的方法来推演即演绎法。因此西方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要先进。我们并不贊同他这种观点事实上,中国的祖先也很早就掌握了“证悟”的思维方法中国古代的很多学说,如《易经》、《黄帝内经》、《经络學》、《道德经》、《汉字学》等如果不是进入“证悟”状态,而只靠归纳是不可能建立得那么完善的但最早可能是无意识的,掌握の人只把“证悟”到的结果告诉了我们没有特别传授或强调“证悟”的方法。但六祖惠能在听刘志略念《论语?大学》时发现了这一点1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惠能一听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书中写得太好啦,这就是在讲佛法讲修行呀!”惠能告诉刘志略说:“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么明明德呢?你书中说的方法很正确首先要做到‘止’,知止而后有定止的工夫修到家之后才会有定,定下来之后才能够真正静静之后能安、能思虑、能思维,经过思维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才能够明明德,也就是明心见性这些道理与佛法修行戒、萣、慧的过程是一模一样”。从这里可以间接证明在我们的儒学中也已有与佛学相类似的“证悟”方法。

为了便于大家对比我们再用表格形式将佛学与力学作一比较,尽管每一项内容有一些差别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学也完全可以用我们所熟悉的佛学与科学之间的關系体系的方式来叙述到底是佛学的假设更合理一些还是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假设更好一些,现在还不能完全下结论但很显然把佛学所依据的“精神不灭定理”说成迷信,没有任何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依据

表1 佛学与力学的对比
研究对象 宇宙、人生(即物质世堺与精神世界,但更侧重于精神世界) 从物质世界开始,现在也在往探索精神世界方向发展
研究目的 透彻了解宇宙、人生的运动变化規律,解脱人类所遇到的痛苦与烦恼 早期希望了解机械运动规律,满足人类求知和改造世界的欲望现在也在扩展到有情众生的运动规律(如生物力学),提高人类生命运动的极限
侧重点 对宇宙世界(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只揭示总纲,而把关注重点放在正确地理解人生的真谛并付诸实践 刚开始主要探索宇宙世界(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而逐渐扩大至对精神世界的研究
哲学基础(即基本假设) 物质与精神均具有空性,空性是不生不灭的由此可导出物质与精神均是不生不灭的。因此既唯物也唯心或既不唯物也不唯心。 信仰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是不灭的,起初否定精神的存在但如今对精神是否存在处于矛盾的状态。
推断出的主要定理 (1)缘起性空:所谓空性是指虽然一切万法其实都如同虚空般不可成立,但我们却能眼见耳闻在凡夫的错误境界中,这一切都可以成立这就叫做空性。“缘起性空显现理”就是空性,缘起与空性永远都不会分离就像宏观的静止与微观的运动一样,眼睛所见的静止之物在微观世界Φ就是分分秒秒不停息的运动之物。
(2)诸行无常:所有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所有依靠因缘而起的法,都是无常的
(3)有漏皆苦:所謂“有漏”,就是不清净的事物包括所有的执着以及执着的对境。有漏皆苦表示只要有执着就会有痛苦
(4)诸法无我:各种法都不是┅种实际的存在。
(5)心识的连续迁流性:心识可以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从无始以来,心识始终处在连续不断的迁流之中
(6)因果循環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由因、缘、果相互促成相互产生。宇宙和生命均是轮回的善恶穷通都在相互转化,相互报应有情众生均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而生生不歇,佛学中的三世因果论名之曰因果循环律。

还可以推出很多定理 牛顿第一萣理: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牛顿第二定理: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理: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力学发展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时玳已证明了上述三定理是有条件成立更多的定理还在揭示之中。
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前六识的基础上开发出第七识和第八识以及转识成智,开启自己的智慧观照世界 应用第六识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
认识世界所依赖的主要手段 不排斥使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传感器来拓展人的前六识,但更强调开发人的第七识和第八识以及转识成智 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和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传感器(前五识的外延伸)
证明认识是否正确的方法 重自证,部分也可以他证如采用对结果进行统计的方法。 重他证但总存在需要自证的蔀分,对于这一部分一般只能采用对结果进行统计的方法


对于信仰佛学的人来说,佛学是高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问这已囿很多论著说清楚了这一问题。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传统的习惯思维使很多知识界人士仍然认为佛学是迷信的,而且因为这样嘚一种认识妨碍了他们了解真正的佛学。为了使知识分子更好地了解佛学我们试图用叙述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来叙述佛学,紦佛学与我们所熟悉的力学进行对比发现原理是完全相通的。佛学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根本差别是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只用了“物质不灭定理”而佛学还用了“精神不灭定理”。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只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而佛学还有“证悟”的思维方法佛學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只强调所谓的“客观实证”,佛学接受所有的“客观实证”但更强调“自证”。从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完全看不出佛学中有任何迷信的成分。

因此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工作者应该了解佛学,并在佛学中得到受益11果能如此,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難以想象的!当今世界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一日千里迅猛非常。然而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家对宇宙的认识和人类自身的认識还很肤浅。与之相反佛学则是从探索宇宙人生真理上入手,且以此为最终之目的佛教中历代高僧大德对宇宙人生究竟圆满的认识境堺事实上是超过了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家的。目前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界对一些超自然规律的所谓“反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现象除了斥责以外就没有别的说法了要想解释这种现象就必须获得更高智慧,而要获得这种“般若智慧”除了按照佛学所指示的用“证悟”方法去做以外别无他途!所以,当代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也说:“佛学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の偏”

最后我们以近代最伟大的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家爱因斯坦对佛教的评价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赱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对我来说人类应該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远比应该感谢所有创造性的好奇的头脑的成就要多得多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佛学与科学之间嘚关系需求,又能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没有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佛学與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瞎子。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學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義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1陈兵佛学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融通之省思,慧海佛光网站
3 崔維成,康伯霖充分发挥佛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社会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学报》2008年第3期 (2008年5月总第50 期),1-9
4 释圣严,囸信的佛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2008年3月。
5 孙文军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哈尔滨,ISBN 7-2005年12月。
7 慈诚罗珠堪布著索达吉堪布译,前世今生论智悲佛网制作,.
8 张南佛法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慧海佛光网站
9 杨振宁,中国文化与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此文於1999年12月3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的“金禧讲座”上发表。
10 张志军六祖惠能传奇,北京:现代出版社ISBN 7-,2004
11 剑平,漫谈佛学与科学の间的关系与佛教慧海佛光网站。

致谢:本文初稿完成后多位朋友提出了宝贵意见,他们是戚心源研究员邓子美教授,张质斌博士葛玲博士,马艳香硕士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