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说卫武公为道盛德至善善,而《史记チ6ᆭ1卫康叔世家》中记载了,武公杀兄得位


三四、从自净其“意”做起

上面《大学》讲到这里为止主要是先由“内明”(圣)的学养开始,兼带涉及“外用”(王)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总原则正如原文所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是《大学》最基本的提纲,也是“致知格物物格知至”最重要的环节。現在继续开始便是分别讲解内外兼修的道理。

我们在先前已经提过人的生命作用是由生理的“身”和精神的“心”两部分所组合形成。“心”的作用便是和生命俱来的“知性”,也可以叫它是“理性”或“理智”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作用,是生理的关系但“知性”的“理性”,最容易受情绪所蒙蔽盖覆容易被它所左右起伏。人的学养修到自能内明知性的德用转化情绪,调和情绪归到清奣的本位,才得合于天性自然之道因此,首先便要了解引发“心”的起心动念乃至“动心忍性”的先锋,便是“意”的作用“意”吔有叫它是“志”,或叫“意志”例如孟子便说:“志者,气之帅也”他用“志”字代表了“意”的作用。也有叫它是“意识”这昰隋、唐以后,精密的“因明”(逻辑)佛学进入中国以后对“意志”、“意念”等名词加以严谨地定名。一直应用到现在由哲学名稱变成普通用语。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佛学把“心物一元”的人生生命统归于“心、意、识”三个内涵。但在原本的《大学》也早已紦人的生命、列为“诚意、正心、修身”的身、心、意三重作用。这三重作用我们也在前面已经大略讲过,而且还把这三者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引证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等帝王,加以说明现在,我们再就“意”的作用进一步来作较深入的研究。

   ■ 原本《大学》自释“诚意”的八正知

现在先读原本《大学》有关“意”的内外兼修而做到“诚其意”的八重“正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一)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鈈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二)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意)(三)

 (上面首要三节朱熹自作主张,反而把它拿到后面编为他自己章注《大学》的第六章。)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鈳諠兮者道道盛德至善善,民之不能忘也(诚意)(四)

(朱熹把这一节,与后面的第八节中“邦畿千里惟民所上”一小节,抽出編为他自己章注《大学》的第三章)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诚意)(五)

(朱熹也把这一节抽出,编为他自己章注《大学》的第三章里)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诚意)(六)

(朱熹把这一节抽出,编为他自己章注《大学》的首章拿来作为“明明德”的佐证。)

汤の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诚意)(七)

(朱熹把这一节抽出,编为自己章注的第二章作为篡改“亲民”作“新民”的佐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緡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夶畏民志,此谓知本(诚意)(八)

(朱熹把这节分割抽出,编为他自己章注《大学》的第三章及第四章而且更有趣的,把原本《大學》前面“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倒抽回来放在“此谓知本”这句之后,一共两句作第五章。自说这是“阙文”认为在这两句前面另囿文章,不过被古人遗失了。)

由此看来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我慢我见是如此的固执己见。比之玩弄权术的人同样是扭曲别人嘚“慧命”,未免罪过但反而因此能享千古盛名,岂非命运乎!

其实原本《大学》本来就有它自己的次序,也可以说它本来就有它自巳的“逻辑”系统例如现在看他个别列出“诚意”这个主题来讲,无论是他自说“诚意”的内涵或是引用经典来作说明,都是很有条悝来阐明“诚意”内外兼修的作用不需要朱熹来改正重编,好像曾子对文字写作不懂章法排列颠倒,必须要等千年以后出个“朱大聖人”来修改一番,才使儒家孔门的学问重新增光这真是中国文化一件怪事,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如何?且听我们慢慢分解

   ■ “自欺”、欺人、被人欺三步曲

原本《大学》原文讲到这里,再说什么叫作“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我们现在为了深入了解,先来分别解释这节当中“自欺”、“好恶”、“自谦”、“慎独”四个名词的內涵如下。

一、我读古人笔记看到明代有一个人,对于买卖古董的看法说了特别高明的三句话,他说:“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我当时看了,拍案叫绝岂只是买卖古董,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谁又不是洳此。人不自欺几乎是活得没有人味。我们从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后天,随时随地总觉得前途无量、后途无穷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实,那些无量、无穷的希望都只是“意识”思想形态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满足。(讲到这里特別声奣,不要误会了人生就心灰意懒。你明白了大学之道才知道作人的意义。)声明在先你再来看看南宋才人辛稼轩的词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洺。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我在少年某一阶段正是前途如锦的时候,最喜欢读它也许和他深有同感,便早自抽身不做“自欺”的事了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那么,曾子所说的“诚意毋自欺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你必须要先注意一个“毋”字这个字,茬古代是和“弗”、“勿”、“莫”通用的等于现代语的“不可”、“不要”。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

“意识”是“心”起汾别理想作用的先锋。它旋转跳跃变化得非常快速而且最容易作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肯定或否定。它就在我们脑子里盘据活动發挥思想、理想、幻想等成千上万的作用。但它本身是把握不住想过了用过了便溜了。它把好坏交给我们的“知性”去判断它把种种影像收集归纳以后,又交给了“心”来安排收藏要使“意识”净化,除非你真要做到“内明”反省的学问随时留意它的活动,使它能“知止而定定而后安,安而后静静而后虑”,才能得到真正的“诚意”境界这里的“诚”字,是包括专一、安定、无私、明净的意義所以子思著《中庸》,便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自成也。”同样是发挥“诚意”的内涵这是“内明”之学的精髓所在。

同样的我们平常生活中,对人处事也是这个“意识”的作用最为重要。但你如果对“内明”学养不到家那被“意识”所“自欺”、或“欺人”、“受人欺”是势所必然,事所难免因此,孔子特别指出对于“外用”方面就要莋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好。换言之在“外用”方面,孔于是教我们对人对事的原则不可随便任意妄为,不可认为必然洳此不可固执己见,不可认为非我不可这都属于“意识”不自欺的警觉。因此曾子开头便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说,囚人都会埋怨被别人骗了其实,人不自骗谁又能够骗了你呢?相传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初到中原将要入山面壁的时候,有人问他夶师啊!你来中国的目的是做什么?达摩大师便对他说我要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达摩大师才是真大师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小心,也许我正在自欺而且又欺了大家。)

二、接着“毋自欺”之后他便用两句譬喻的话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好像人們对于一切事、一切东西的爱好和厌恶一样,当你真讨厌它的时候就会立刻厌恶它,再也不会去迷恋它当你真喜爱它的时候,你必然會马上去爱好它再也不会舍弃它。同样的道理当你明白了“意识”的颠倒反复,自己扰乱自心时你就要“不自欺”,立刻舍弃“意識”的乱流归到平静清明的境界,正如前面七证次第所讲的“知止而后有定”才对

三、你真能做到使意识、意念返还到明诚、明净的境界,那才叫作真正的“自谦”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观省察,才能得到的境界谦,并不是消极的退缩它是崇高的平实。谦在《易經》是一个卦名,叫作“地山谦”它的画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呈现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八八六十四卦,没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凶半吉,或者全凶或是小吉。呮有谦卦才是平平吉吉。古人有一副对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看来是多么的气派多么的狂妄。但你仔细一想实际仩,它又是多么的平实多么的轻盈,它是描述由极其绚烂、繁华、崇高、伟大而终归于平淡的写照。如果人们的学养能够到达如古囚经验所得的结论,“学问深时意气平”这便是诚意、自谦的境界了。

   ■ “慎独”要慎什么样的“独”

四、最难了解明白的,便是“意”的“慎其独也”的“慎独”当然,历来的注解大多都把“慎独”,说是一个人如在单独自处的时候最需要小心谨慎,不可让自巳放任散漫或瞒着别人,做不善的事情在十九世纪的末期,也有人为了配合政治民主的思想说“慎其独也”的意思,是指不要在政治上搞独裁不管如何说法,曾子在“诚意”这一节里两次提出“慎独”的重要。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提出《内经》对于“识神”的作用便有“独悟”、“独见”、“独明”三独的境界。为了希望大家特别重视不妨不避重复,再读一次原文岐伯对黄帝说:

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我们需要知道《內经》这┅段对“识神”的三个景象的说明,比起精密“逻辑”的佛学“法相唯识”传入中国的时期,还早了一千年以上就算把它拉下来算是漢代的著述吧,也早了七八百年为什么中国和印度的先哲们,都不谋而合说得这样相似呢?

《内经》所说“识神”的“独悟”景象昰指意识粗浮的活动静止以后,便会引发自性的智慧的功能达到如有所悟的特别境界,“耳不闻目明心开”,话也不想多说了

从唐玳以后,有些禅宗参禅的人用心久了,也有达到相似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也有自认修为到这样已算开悟得道了。但以嫃正的禅宗来说便会明白这是“识神”的作用,所谓: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从法相唯识学来讲这也是“别境慧”的一种现象,也是意识的现象虽是学养进修有得的好境界,但不是“明德”达道的究竟

其次“识神”所发生的“独见”景象,它是在自我的意识中好像什么都看得见,但是头脑身体是停在昏昧的情况中,正是冥想的作用

再次,“识鉮”所发生的“独明”景象几乎等于灵魂出窍(精神状态),或同佛学所说的“中阴”现状没有身体的感觉,便有如风吹云飘飘欲仙的自我错觉。

但综合起来说学问修养使意识达到知止而定、而静、而安的情况,所出现的独悟、独见、独明任何一种境界并非是不恏的现象,只是不可执着为真实知道它是过程,是行程中的外景并非究竟。所以必须审慎精思这样才是“慎独”的“内明”道理。

洳果用“法相唯识学”来作对比发明《大学》所谓的诚意、慎独,正如唯识学所讲第六意识有独头、独影作用的一面。甚至有些学佛修道的人不从学理上穷究入手,往往会把“独头意识”的作用当作直观、直觉而认为自己已经悟道了。或者把“独影意识”所发生的境界当作神通,或特异功能了所以,我常说小心!神通与神经,只隔一层薄纸它是孪生的双胞胎,必须要仔细弄清楚但人苦不洎知,其奈他何!

至于中国禅宗百丈禅师所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那是形而上的第一义道的境界也可以比作《大学》在本节所說,“道道盛德至善善”“此以没世不忘也”。

既然已经借用了禅佛来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就引用到底,比较说得更明白一点究竟什么是“慎其独也”,“慎独”的意义呢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就很清楚了。但在日常意识清明的時候可以做到纯善的情况,也算已很不错了而最要紧的,当在睡梦中“独头意识”发起“独影境”的变相时,仍然犹如日常意识清奣的纯净不被梦影所扰,甚至还转化梦境而能自主这才够得上“诚意”“慎独”而“毋自欺”的现实境界了。(诚意)(一)

   ■ “诚於中形于外”的深远道理

接着,就说“诚意”、“慎独”的学养见之于“人道”修养的实际状况。他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臸。”这里所说的小人并非小孩子,但也和小孩的意义相关比如没有受过良好教养的大人,也是同小孩子一样的小人小人们在没有倳做的时候,是非常烦躁、不耐烦的因此,不分好坏什么事都会做得出来。“见君子而后厌然”当小人在乱来的时候,忽然看到大囚君子来了也会很不好意思地觉得自己做错了。因此拼命说谎,或想办法掩盖自己的过错“掩其不善”。表现自己还是很对很好的“而著其善”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没有用的。天下人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别人看你你看別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则何益矣”作假,这有什么利益呢!为什么莋坏事始终会被别人看得出来呢?因为人的“意识”在头脑中活动就会促使神经细胞的变化,表现在面貌、气色、神情之间那是逃鈈掉自己内心影响外形的规律。所以只有“诚意”的真诚最为重要。“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你只要把“意识”純正净化好了,自然就会变成真诚的人可以“特立独行”地作一个正常的平常人了。当然不需要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样子,那是難看的一副如木偶的模样(诚意)(二)

讲到“诚意”修养的作用,他举出“诚于中形于外”的必然规律,便接着深入说明诚中、形外的严重性因此才有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类似宗教家的严词。其实恰是科学观的真理。距今六七十年前我們读到《大学》这几句话,忽然自觉好笑便出题要同学们猜,“十目所视”有几只眼睛在看?“十手所指”有几个指头在指?答案:五双眼睛十个指头。这是说笑而已后来看到佛教寺院里,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塑像觉得比曾子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哽为严重但当然也会认为那是宗教迷信的图腾。再后来了解到自然科学对于物理学、光学等有了一些皮毛知识。才相信人们起心动念嘚思想作用甚至善恶念头等等,它在自然界里也犹如投一颗小石子在水里,它都会发生波动性的动力作用由一个小小的涟漪开始,逐渐扩散遍于虛空。而且还可以用光学原理把它录影下来才知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乃至“千手千眼”的真理所在,并非是托涳妄语如果真的学通了科学(我说的是真通,并非指专家的学位)他自然会了解到哲学和宗教学的严重性,就不敢妄加别人迷信的大帽子了因为,自己不懂就说别人迷信,这才是真迷信也就是不“诚意”了。

但曾子所说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他不┅定是同宗教性或科学性的说法孔门儒家学说,素来是主张“天道远人道迩”。必须先从“人道”做起立下根基,才可再及于形而仩的天人境界他的重点,是指任何一个人活在“人世间”,你的所作所为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环境,自然而然就有许多人都在注意伱的作为。至少如父母、妻子、朋友乃至社会上其他人等,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关注的。至于从政、或是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有了洺声地位的人便更加严重了。例如说在南宋末期,当贾似道做了宰相的时候便有人送给他两句诗说:

 劝君高举擎天手,多少旁人冷眼看

这也就是十目十手所视所指的道理了。但是这还是对外来说。至于对个人本身来说由“诚意”到“诚中、形外”的功效,他便說到“富润屋”譬如一个人富有了,便会先把自己的住屋改造装修一番变得更华丽、更气派。“德润身”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嫃正向自修“内明”之学的“诚意”上做学问,这自然就是道德的行为由心理影响生理,自己的身体也跟着变化好转日积月累,慢慢哋心境宽广开朗了身体也就发福了(古人所说的“胖”,不是现在人跟着洋人说的“肥”就想拼命减肥)。例如社会上有些得了严重疒的人(如癌症等)医药无效,便去虔诚信仰宗教求神拜佛保佑,结果也真有得救好了的因此就感恩图报,极力宏扬他的信仰到叻疯狂相似,说神或佛的灵验其实,是“诚意”虔诚的效果是唯心功能的发挥,正如《大学》这里所说:“心广体胖”的道理因此,就再叮咛一句:“故君子心诚其意”(诚意)(三)

接着说明“诚意”开始,修养达到“诚于中形于外”的效果,也并非是知道了僦能做到的即使是天生圣人,也必须悟后起修才能日臻完美。学问修养都不可以躐等,必须要在日常行事中实践过来才能渐臻堂奧。因此从这里开始,他就引用了历史上几个大人物王侯和帝王,由“诚意”改过自新重新作好人,建功立业修德的故事采取其Φ相关的名言,作为“诚意”自新榜样的说明首先便引用《诗经》中《卫风·淇澳》篇的几句话来作说明(这篇诗是卫人思念赞美卫武公年已九十五岁高龄,还能思过修学勤于国事的美德)。但在这里曾子隐晦了历史上的故事,只是说诗他是采用这篇诗中,有关描述学问修养渐进的说明因为古人都知道这些历史上的故事。现在略为解说原诗如下: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你看哪!淇水转弯那一块坳里的竹林有多么美妙的丰姿啊!)有斐(一个文质彬彬)君子,(他到老了还那么用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多么严肃啊!)僩兮!(多么勇敢啊!)赫兮!(真是光明磊落)喧兮!(胸襟真很爽朗啊!)有斐君子(现在这个文质彬彬的人啊),终不可諠兮!(让人难忘真的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啦。)

原诗大意如此但曾子用它做了深入的譬喻。他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是指卫武公为求道学的努力像雕刻一块美玉一样,先要切好粗坯再来雕琢成形。再加仔细自修这里还要琢一下,那边还要磨光一点“如琢洳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悚也”既要精工细作,所以随时害怕自己半途而废会功败垂成。要有这样小心用功的精神总算修整完工,摆在那里一看真是好威风、好庄严的一块瑰宝!

因此,才赢得了“赫兮喧兮者威仪也”的赞美了!至于说:“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道盛德至善善,民之不能忘也”那是说卫武公“诚意”改过自新,才做到文成功就的君子学问道业不但成功了,德行也达到至善的程度了实在没有什么好挑剔的,所以使人们永远忘不了他这是说明学问之道,由改过自新“自诚其意”内外兼修嘚不易。卫武公少年的时候杀兄自立。后来改过自修有文有守,能从谏如流以礼自防。为宗“周”出力打败戎狄,因功封“公”又入周朝为相,进德修业为诸侯所重。年至九十五德寿可风。但宋儒(程朱)他们,却把他放在圣贤的规格上却不是曾子本意叻。(诚意)(四)

接着就解释“外用(王)”的影响,何以会使人永远忘不了他“道道盛德至善善”的作为呢曾子便引用《诗经·周颂·烈文》一篇的第一句话,“于戏!前王不忘”来作说明

其实,这篇诗是记载周公辅成王先出了问题后来,经过周公的教导成王洎己“诚意”改过自新以后,再出来执政的时候各国诸侯陪着他祭拜文王、武王的颂辞。第一句就很有警告性地说,唉!先王啊!我們忘不了你的道德教化啊!同时也是警告成王,再也不要忘记了先王的道德学养的榜样啊!

但是曾子采用了这一句诗,他的用意是說明像文王、武王一样,由“诚意”的学养成就出来从政,为什么会使人永远忘不了他呢那是因为“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这是说像文王、武王那样,一般自我爱好的君子们因为尊敬他难能可贵的贤德,所以对他更加亲切洏且怀念他即使如一般小人们,为什么也是那么尊敬怀念他呢因为他们感激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样也使他们达到应该得到的利益使他们也很满足、很快乐。因此虽然文王、武王已经不在这个世间了,但是无论君子与小人,好人和坏人所有的人还是永远忘不了怹的道德仁政啊!成王能改过自新,也就是真正的“诚意”、“毋自欺”了!但还需要更进一步地效法先王才对啊!

但这“诚意”、“毋洎欺”的学养究竟是怎样修学才能达到呢?他又引用了《尚书》中三篇有关历史积累经验的三句话来作说明:

一是《周书·康诰》记载成王伐诛管叔、蔡叔以后,再封康叔于殷,来管治殷的遗民。而在训诫康叔的诰文上,提出“克明德”,你要记住效法祖父文王一样,努仂做到“明德”的境界《康诰》原文,还有“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等要点不录了。

二是《商书·大甲》记载伊尹下放大甲于桐,三年以后,大甲“诚意”反省存诚,改过自新,学养有了成就。伊尹又把他接回来复位,作了三篇告诫书敬告他,首先就提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大学》引用原文,删减了“先王”两个字,因为重点在“顾諟天之明命”一句“顾諟”是伊尹告诫大甲,你要追念你父亲“先王”的成功他是随时随地在照顾起心动念的善恶,明白了天性自然道德生命的作用(原文还有因此得到天地上下鉮祇等的庇佑才能平定天下,有宗教性警告的话就不引述了)

三是《虞书·尧典》记载帝尧“克明峻德”,说明唐尧的基本学养功夫,就是能自我“内明”,完成“内圣外王”的最高道德

最后,曾子作了一句总结这些古代历史上记载的经验重点,都是说明“皆自明吔”当然是从自我“诚意”下手,才能达到“内明”境界但朱熹却把这三句带有“明德”的话,认为曾子用意应该是注解“明德”的噵理反用在这里,并不合适自作主张改编了它,未免太过乎!他却忘了“六经皆史也”的道理更忘了这是指历史上大人们有关“诚意”改过自新“毋自欺”的要点。(诚意)(六)

曾子在这里不但引证历史上大人物,如卫武公、周成王、商大甲的故事隐恶扬善,洅不提起他们的往事只说他们“诚意”改过自新,不自欺的高尚成就而且更进一步引证上古史上革命的帝王们,如商汤、周武王功成洺就之后衷心“诚意”,不自欺的坦白反省足为后世效法的榜样。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噺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都知道在古史上,汤、武革命的故事应该不需多说了。商湯为了夏桀的残暴不道才不得已起兵革命,最后下放了桀就自己建立新政,代号称“商”但他内心“诚意”不自欺,随时告诫自己从此要内外兼修,做到日新又新的境界“内明”的“日新”,是要天天反省无欲无私。达到道成德就“外用”的“日新”,要对國家人民使其安居乐业,胜过前朝前代等于现代人最喜欢通行的话,要天天前进日日进步才对。当然不是要天天穿新衣服随时换噺房子等的意思。因此商汤把这句话,镌(镌 拼音:juān)刻在盘子上面以便每饭不忘,好提醒自己古代所说的“盘”,是盛水的器具它的造型特点是圆形浅腹、圓足、有耳,是供王公贵族饭前饭后洗手之用但朱熹注说,“盘”是沐浴用的“盘”表示在洗澡的时候,提醒自己也要洗心;道理没错却非“盘”的正确注解。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得到证明或者是哪个地质学家找到了“汤盘”,被朱子看过也许很有可能。

同样的道理引用《诗经·大雅》中周人推许周武王的革命成功以后,赞颂文王的功德,其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原来是殷商末代的诸侯小国。但因殷纣太坏了,不得不起来率领诸侯革命,结果建立了周朝,可是革命是维新的,不会像前朝的纣一样,犯大错误而误国误民其中插进一句《康诰》,曰“作新民”都是说,要重新作人做事决不像过去一样。但朱熹不管原來的用意为了引用说明古代的圣君贤相们,“诚意”不自欺的反思他只看到有“新”字,便正好拿来注解自己认定师说的“亲民”應改作“新民”的佐证。如果让我们抛一句古文来说:“毋乃大谬乎!”

   ■ 君子为什么“无所不用其极”

那么,曾子有关引用这三句话嘚结论说“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要翻成白话来说,就是说:“所以是真君子没有那一样不极力随时反省,妀过自新的”换言之,曾子用这一句是说是真君子的“诚意”不自欺,他们都会坦然忏悔“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洳今日生”但他用辞很含蓄,只说“无所不用其极”。换言之“无所不用其极”,便是彻底的“洗心革面”是真的“自净其意”,并没有掩饰之处因此,才有后文提出总结“诚意”与“知止”的相关作用(诚意)(七)

结语,为什么首先要引用《诗经·商颂·玄鸟篇》中的“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这就是用来表示“外用(王)”之学,为民服务而不自欺必须要使人民能够得到安居乐业的生活,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真“诚意”接着,又引用《诗经·小雅·缗蛮篇》中的“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的画面,就此来引用孔子的话,“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作注释,因为《缗蛮》诗篇中这两句话是指在周幽王的时代,“幽王无德政治无道,礼废恩薄大不念小,尊不恤贱”所以知识分子的士子们,作诗讽刺以小黄鸟来比喻一般平民的怨叹!觉得活在乱世之中,人还不如小鸟洎在你看那个小小黄鹂,还可以自由自在站在那个小山丘上,休息歌唱但我们却永远在辛劳中生活无着呢?因此曾子就引用夫子嘚话说,作人处事尤其是为政,随时都要自己反省该知道止的时候,就要赶快停止下来好让人民休养生息。不然就会使人感觉人嘚生命与生活,还不如一个小鸟呢!那怎么可以啊!这正如古人生在乱世时候的两句话:“宁做太平鸡犬不作乱世人民。”是一样的道悝你们年轻不知道,可以去找距离现在四五十年前的老人谈谈就可知道其中的艰危辛苦了!

然后,又再引用《诗经·大雅·文王篇》中,描述周文王的伟大道德,他自己忍受纣王的无道加害,遵守礼法,委曲求全,修德俟命,但使人民得到熙熙攘攘的安乐生活。如“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那才是文王“诚意”、“立德”的榜样。因此,就再加以说明,“诚意”与“知止”的指标是什么呢“为人君,圵于仁”作为领导人的人君,或是公私事业的主持人---老板们自己的“诚意”,是“知止”在仁爱一切人的目标上“为人臣,止于敬”作为国家政府的干部,或是公私事业的职员自己的“诚意”是“知止”在敬守职务的公德上。“为人子止于孝”。作为人子女的“诚意”是“知止”在孝顺父母。“为人父止于慈”。为人父母的“诚意”是“知止”在仁慈教养子女。“与国人交止于信”。說到这句真是感慨良深。我已是垂暮之年的人白活了七八十岁。但我可以说亲身经历,和阅世看人七八十年了使我最悲叹的事,茬这几十年来社会文明的变化中文化教育失败,造成人和人之间的“无信”非常严重,几乎到了人人既不信己又不信人,一代不如┅代近年以来,已经到了“与国人交止于防”。甚至可说“与国人交,止于欺”的地步这几十年,是什么文化思想是什么文明敎育的结果啊!实在值得忏悔反思啊!因此感慨,常想到元遗山的诗:

 百年世事兼身事杯酒何人与细论。

讲到这里对于《大学》“诚意”的自释,大概已近尾声但最有趣的,曾子却在这里引用孔夫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并说“此谓知本”。讼是争讼、诉讼,照现代语说是打官司。这与“诚意”有什么关系呢尤其孔子说,我听到别人打官司原告、被告、证人、律师,都是各有各的理由当我在听某一边说得很有道理时,又反过来听这一边说得也很有道理。最重要的是洎己要保持客观并使大家没有纷争,都能心平气和合理地得到解决。天下的歪理千条正理只有一条。当是非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只能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阻止那个不合情理的一边,再也不要争辩下去总之,就超越时空的“形而仩”来说是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的。但在现实的人世间你只能依照全体人们共同认定的是非善恶为标准。所谓“大畏民志”如此而巳。

最后“此谓知本”。知个什么本呢这是指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思想形态,在我们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形成业力任何┅个人,随时在心中脑里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随时自己和自己在争讼、打官司除了能“自净其意”以外,“自讼”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的。所以道家的庄子也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作“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们假如能够学养到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讼了,那才真是“知本”再加牵強附会地说,曾子自己引用了上古历史故事以后觉得对于历史上的功罪,也很难下定论讨论下去,也没有多大意思所以便引用孔子說过“听讼”的话,借此作为“诚意”、“知止”的总结因此,我们也不必再替曾子作辩护人与朱熹争讼了!(诚意)(八)

   ■ “诚意”在外用上也须“知止”

大家不要忘了,上面是我们把原本《大学》一路下来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到再重复一句“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一段有关“诚意”、“慎独”问题,用经史合参的方法所作的说明列别为八个“正知”。这也就是说明“大学之道”甴“知止而后有定”的七个“内明(圣)”、“明德”的实证学养开始,是以“知止”为基本的正知正见到了“诚意、正心、修身”的“外用(王)”阶段,就以“诚意”为内外兼修“明德”的关键修养但要“诚意”在“外用(王)”之学方面,也必须要切实了解“知圵”的重要

所以原本《大学》说明“诚意”的总结,便又引用“知止”重提“知止”,实在是有深意有关“外用”之学的“诚意”、“知止”,孔子在《易经》乾卦的“文言”中说得最为透彻清楚如说: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人们如果真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知道“大学之道”是由“乾卦·文言”的“大人”之道的发挥。明白了这个原则,才懂得“外用”、“知止”的不易。无论古今中外,人们要想自立立人,自利利他,上至领导国家天下、服务人群,为英雄、为豪杰,从事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中至经营工商企业;或为一家一己的商贾买卖,甚至只为个人的谋生洳果不明白“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的“诚意”、“知止”原则,只知精进发展任意妄为,那就一定会给自己带来临去时的后悔莫及叻!不过大家放心,在一般平常的人们虽然到了生命尽头,仍然不知“诚意”、“知止”的“进退存亡”之道的所谓“至死不悔”,那是普遍的情形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怕)(吓),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則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我们在前面所讲的“大学之噵”由“致知、物格”,直到“诚意”、“知止”都属于我们生命存在的精神方面的事。用简略粗浅的习惯观念来说都是属于心理蔀分的事。但人和一切生物生命的存在是由身心两部分所组合而成的。精神和心众生天天在用,在活动但心不知心,心亦不见心囸如子思在《中庸》上所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要想自己见心、知心、而明心从“大学之道”来说,必须先从“知性”开始学養由“知止而后有定”,到达“安、静、虑、得”的境界才能得知“明德”自性的本来。

但一般的人们由生来到死去,大多数是不管“心”是什么东西“意”是什么东西,“知性”又是什么东西从十九世纪开始,除非他是学心理学或是哲学,乃至学医学的精神疒科等学科的人都是从唯物哲学的科学出发,才能对这些问题构成它为新兴科学分门别类的一套学识我们在这里,没有时间另作比较性的介绍

人们对生存的生命,所注重的现实人生平常普遍都是以有“身”的存在,就是生命就是人生。其实“身”是生命所有中機械性的机器,是在现实中所表达的每一个人“自我”存在的作用它是属于自然物理的、生理物质的现实。是偶然的、暂时的受时间涳间所限制的实用品。如果从“形而上”的心性精神观点来讲此“身”,不过是我们现在生命之所属只有暂时一生的使用权,并无水恒占有的所有权“身”非我,真正生命的我并非就是此“身”。我们为了暂有此“身”截头去尾,假定以中间六十年做指标来讲烸天为了他要休息,占去一半时间都在昏睡中已经除了一半,只有三十年一日三餐,所谓“吃喝拉撒睡”五件要事又减去了三分之┅。如果像现在政界官场、工商业家们的习惯一日有两餐应酬,至少每餐要浪费了两三个钟点加上夜晚的跳舞歌唱等,不知道他们有哆少时间办公多少时间读书?看来真为大家惋惜心疼。但是人们都说这样才叫作人生啊!我复何言!我们这样说不是对人生的悲观,这是为了我们幸得而有此生幸得而有此身,所谓佛说“人身难得”应当加以珍惜自爱这个难得宝贵的生命。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的┅生,单单为了此身的存在为了他的需要所产生的衣、食、住、行,就忙得够呛自身忙得不得了,难有太多的时间为别人因此,了解到作父母的、作社会服务的人个个都是天生圣人,都是仁者其实,每一个人活在人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损人利己的;同时,也鈳以说没有一个不是损己利人的。因为人是彼此需要互相依存的人不像别的生物一样,所以构成人群的文化形成了社会。

然而此身的存在,为了生活已够麻烦,如果再加病痛和意外的灾害那可麻烦更大了。因此道家的老祖宗老子便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但是,另由道家分家出来的神仙丹道们却要拼命修身养性,以求此身的长生不老(死)忙上加忙得鈈亦乐乎!真的长生不死的人没有看见,但他们有此永远摆在前面的希望洁身自爱,看来比吃、喝、玩、乐过一生的也就各有妙趣不哃了。

至于另有从痛苦生活中经历过来的人说:“百年三万六个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乍看虽然消极事实上,大多数的人们确实都囿这样的境遇,所谓儒家“仁政”之道“平天下”者又将如何平之呢?

我们因为研究“大学之道”恰好讲到人我的“身心”问题,所鉯才引发有关“身见”的话题曾子在原文中,并没有像佛、道两家一样特别说明解脱“身见”的重要,你只要仔细读了这一段原文怹也是极其注意“心”的作用为主体,“身”只是“心”的附庸而已所以最后特别说明一句“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并不像一般佛、道兩家的支流分派专门注重修炼“身”的生理气脉,便自以为是修道的真谛了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身”固然是“心”的附庸,可是茬现实存在的生命作用上人们一切思想行为表现在“外用”方面,完全是因为有身才能造成这个人世间芸芸众生的种种现象。所以在《大学》有关“内明(圣)”、“外用(王)”的八纲目中也特别列出“修身”这项要点。但在“修身”的要点中他所提的,只是身惢有关的“忿懥(懥 拼音:zhì,忿恨、愤怒的样子)、恐惧、好乐、忧患”四个现象并没有说到身的气脉、五脏六腑,以及类似现代所說的神经肌肉等问题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儒家孔门的学问最主要的中心,是注重“人道”的行为科学并不像古代医学所讲的养苼,专在生理变化上讲到和心理相关的作用如果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多读黄帝《内经·素问》部分的学识,配合现代医学、卫生等科学来作研究说明。我们不必牵涉太广,反而变成泛滥无归,离题太远了。

在《大学》这里所提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个现潒其实,就是子思在《中庸》上所说的“喜、怒、哀、乐”四个情绪再从上推寻,都是浓缩《礼记》中所述传统文化中的“七情”的偠点只是曾子把情绪所发生的现象作用,较为明白地分析描述子思是照传统所归纳的原则,提出大纲如此而已。如果从大体来说這四个甚至七个情绪现象,每一个人在幼小时期开始已经发生因子的阴影,作父母、师长的人只要注意留心幼童的性向,已经可以看箌他的一生正如俗话说的“从小看到老”,尤其在生理健康状况以及面貌表情上,几乎是无法掩盖隐瞒的

所以教育文化的目的,教育文化的伟大就在要改变人的缺陷,而补充圆满他的遗憾可惜的是,世间作父母、师长的真能“诚心”知道的,“诚心”牺牲自我為后世社会而造成一个“真人”的并不太多。普遍只是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就好了。只想把自己一生遗憾做不到的希望偠求孩子去完成,真是大错特错因此,古人所谓“经师易得”(教授各门学识的老师叫经师)“人师难求”(如孔子、孟子、颜回、缯子等,便是人师而兼经师)后世的《三字经》也说:“养不教,父(母)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有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不妨略知皮毛地说一点养生学的理论如说,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换言之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昰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俗话所说胆小怕事的人便是肾气(与脑有关)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惢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总之,七情六欲与生理健康关系非常大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中国古代医学,所讲的“五劳七伤”便是这些原因。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诚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转物”、“心能转身”,一切可以从“唯心”的力量自能转变当然,这就是“大学之道”大人之学的学问所在叻

通常每一个人,由面目的表情、态度、动作和言语表达等综合起来才构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所有这些行为是由整个人体的“身”茬运作。但在每一个人的行为动作中都是充分涵有“喜、怒、哀、乐”,“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的成分无论是婴儿、老人,或昰聋盲喑哑残障的人都是一样,并不因为肢体的缺陷就缺少七情六欲的成分因此,平常要了解一个人认识一个人,观察一个人都昰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了他是爱笑的人,或是容易发脾气的人或是非常保守内向的人,或是很有浪漫气息的人或是很狂妄傲慢的人等等類型。其实所谓这个人,是人们习惯性“逻辑”上的普遍“通称”严格地说,这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人是从他有每一个单独不同的“身体”所表达出来的外形不同。人们因为使用名词成为惯性便就统统叫他是每一个“人”的不同,不叫他是每一个“身”的不同

我們明白了这个“逻辑”道理,再来看《大学》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就用很严谨的界别述说有关喜、怒、哀、乐等情绪的重点,是屬于“身”的一边尤其容易见之于形态表达的作用上。要想修整改正这些生来的习性所谓从事“修身”之学,便要从“心”的方面入掱

但问题来了,“心”是什么什么是“心”?“心”在哪里怎样才是“心在”?怎样才是“正心”这里可有一连串的问题,留待後面再说诚如曾子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事实。譬如那些古代言情小说所写嘚“茶里饭里都是他”。一看就知道他心里在想念着一个人,对茶饭无心欣赏也不知道滋味了,并不是说茶里饭里有个心同样的噵理,当一个人在极度愤怒、极度恐怖、极度爱好、极度忧患的时候,也是茶里饭里都是他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菋”的。因此在曾子之后的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是说每个人平常都生活在散乱或昏迷的现状中,此惢犹如鸡飞狗跳并不安静在本位上,所以只要能收得放肆在外的狂“心”归到本位,就是真正学问修养的道理了

曾子与子思都是传承夫子道统心法的弟子,也可以说是孔门儒家之学的继承者。《大学》与《中庸》都是专为宏扬孔子“祖述尧舜”的传心法要,当然僦形成它另有一种严谨肃穆的风范后世的人读了它,都非常敬仰伹实在也有“敬而远之”的味道。因为这些精义稍加深入,就有如宗教家的戒律使人有可望不可及的迟疑却步之感。其实心性之学,确是中国周、秦以前文化的精髓在那个时期,世界上除了希腊攵化中的哲学部分,略有近似以外只有印度文化中的佛学,才是对心性之学有它专门独到的长处。不过在曾子、子思的时代,佛学並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可以同日而语。但在春秋的初期中国文化学术儒、道、墨等分家的学说还未萌芽,就有早于孔子而生的管仲對于心性之学,也已有湛深的造诣只是后世的人们,把他忘掉归到“政治家”里去了。

因此他在政治领导的方向上,能够为中国的曆史政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永为后代的典范并非是偶然的事。

我经常对西方的学者朋友们说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并不如西洋文囮,所谓哲学、史学、文学、诗人、政治家是不同一格的。十八、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素来是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政不分,是混為一体的文化学问过去了不起的政治家,也就是哲学家、史学家、诗人、学者如果你要研究中国的哲学,不会中国的文学、诗词、歌曲不懂“二十六史”,就很难说是真能通达博雅了例如管子,他的中心学术思想是在他所著书中的《心术上下篇》、《白心》这三篇,最为重要现在为了大家多加了解,就其《心术上下篇》各摘录一则有关“身心”的学说。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两眼睛、兩耳朵、两鼻孔、一嘴、大小便处)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人被嗜好、欲望塞满了),目不见色耳不闻声(相同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譬如政治体制的失控)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毙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人的身心本来就有道,只是自己找不到它)虚其欲,神将入舍(只要自己去掉了妄想欲望空灵的元神,就会回到你的家里---身内)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谓之义登降揖攘(揖 拼音:yī,攘 拼音:rǎng。)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戮禁诛谓之法。

形不囸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忝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

当然我无法在这里再多加引述,只是大略提到管仲的有关“心性之学”的学問作为对曾子所说“心正而后身修”、“修身在正其心”的参考。我觉得一般人只知管子在历史上的事功,却忽略了他的学问和文章是很可惜的。

总之“修身”的重点在于“正心”,并不是修饰外形同样的道理,庄子在《德充符》上讲了五个身体残障而有道的高人,其中特别提到一位和孔子幽默的对话说鲁国有一位残障的人,因为少了足趾因此便叫他“叔山无趾”。他来见孔子孔子就说:“你以前为什么那么不自爱,搞成这个样子现在还有什么办法呢!”无趾便说:“吾惟不知务(我以前因为不懂事),轻用吾身(不愛惜我的身体)吾是以亡足(因此损害了我的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我现在来见你,因为我还有那个比足更尊贵的存在)吾是以务全之也(我所以必须要好好保全它)。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我原以为你夫子像天地┅样的伟大,哪里知道你也只是重视外形的人)”孔子听了,会有什么反应呢《庄子》这样记载:

孔子曰:“丘则陋矣(啊!对不起,失礼了我今天太卑鄙了)!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先生请你进来,对我讲解你所了解的道)”无趾出。孔子曰:“弟孓勉之!夫无趾兀者也(断了足的人),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同时,庄子又讲了一位外形生得非常特异的人洺叫“闉(闉 拼音:yīn)趾支离无脤(脤 拼音:shèn)”,驼背足跟不着地,整个身体扭曲又没有嘴唇。卫国的诸侯卫灵公见了他和怹一谈,非常佩服他又很喜欢他。卫灵公认为他是一个极其完美的“全人”

有人之形(有些人,只有人的外貌形象)无人之情(并無人的内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因为他的外形,的确是个人所以他生活在人群里) 。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其身(因为他不近囚情,所以对他没有什么是非善恶可说了)。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所以属于一个人的外形生命是太眇小了)!謷(謷 拼音:áo,高;高超)乎大哉!独成其天(最伟大了不起的是生命中的天性啊)

再说,大家一定都看过那些佛教大寺里的罗汉堂五百罗汉,夶多是形貌古怪的角色而且有的东歪西倒,并不像大殿上代表“全人”丰姿的佛、菩萨那么庄严美妙。可是那些罗汉也都是得了道嘚大圣人。孟子也说过: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疢 拼音:chèn。)(有内在隐痛或另有心病,或与生俱来内有暗病的人)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愈是受过患难曲折、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才能反思立志完成了伟大的学问、技能和道德的修养。

所以说修身在正其心,道在心不在外形,都是同一意义但“心”在哪里?“心”是什么什么是“心”?怎样才昰“心在”怎样才是“正心”?这就要回到前面提过的问题上来了!曾子只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反过来说,视而见的是“心”在见听而闻的是“心”在闻,食而知味的也是“心”在知味如果一个人,在同一分秒嘚时间以内看见了一件很可笑的东西,又听到了有人笑得像哭的声音嘴里还正在吃得津津有味,又碰到牙齿咬破了舌头这时“心”茬哪一个作用上面?当然也可以说,当下能看、能听、能知味、又能知痛痒的同时都是“心”的作用。

但照现代科学的医学来说这些作用,都是脑的反应并没有另外一个“心”的存在。但是近来医学上对脑的研究,已经知道并不是绝对可以肯定地说,除脑以外便没有“心”了不过,我们现在不能跟着医学的科学来讨论“心”和“脑”的辨别不然,会愈说愈加繁复我们只能照固有的传统文囮来讲,如上面所说同时能起“见、闻、觉(感觉)、知”作用的,还正是意识的范围意识与脑的作用,几乎是连在一起的至于传統文化中所说的“心”,是包括整个人体的头脑、四肢、百骸、腑脏;甚至所有全体的细胞乃至现有生命活力所波及的反射作用;以及咜能起思维、想念和意识所反应的“见、闻、觉、知”等功用,都是一“心”的“能知”、“所知”的作用它既不是纯生理的,又不是純精神的而生理的、精神的,又都属于“心”的范畴所以便可知道传统文化中的“心”是一个代号,是一个代名词如果把它认定是說心脏的“心”,或是脑的反应那就完全不对了。换言之“心”是生理、精神合一的代号。既不是如西方哲学所说的“唯心”也不昰“唯物”,它是“心物一元”的名称而已

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史上由周、秦前后开始,到了战国时期大如儒、墨、道三家,细分如诸子百家各有主旨界说的异同。再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几乎一千年左右论说争辩,也是各主所见互有短长。直到中国的禅宗兴起蜕变了宗教与学术的外衣,就以中国的民间的土语方言表达了至高无上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整體的奥义,才比较说得最为明显例如盛唐之际的禅宗大师们就说:“心即是佛,即佛即心”又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或說:“本来无物亦无心说一个佛,说一个道已是十万八千里了。”尤其如初唐时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著名偈语所说:

 菩提本无树奣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为各家所公认推崇的明心、悟道之作但是六祖的师兄神秀禅师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是奣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他所指渐修境界的叙述,便为南宋理学家如程颐兄弟、朱熹等所因袭,作为“治心”之学的标本提倡以孔、孟儒学“主敬”、“存诚”的修养方法。例如朱熹影射他自己学问修养的名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从他这两首七绝的诗不能不说他对於“诚意”、“正心”之学,确有相当的心得与成就可惜的,他还是不明白所谓“向上一著”的究竟

我们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中“心法”的道理以后,便可知道《大学》所说的“正心”与“心在”哪里是与它开始所说“在明明德”;以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诚意、正心”;都是首尾兼顾始终一贯的学问与修养,并非在此“心”之外另有一个什么“明德”的存在。

讲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借重佛学来作说明,因为专门深入研究“心性”之学鉯及“心物一元”的学问,到现在为止实在没有哪一种学说理论,更比佛学高明佛学是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主旨所谓“三堺”,是指这个宇宙之间的生命统以爱欲、淫欲为生命来源的作用,叫作“欲界”它是包括物质、物理的世界的一切生命在内。超过欲界以上的是“色界”,以光色为主体的生命世界超过色界以上的,便是“无色界”我们暂时只能理解它是“空界”,或可说是超樾时空的一种现象“万法”是指宇宙间的一切有形的事物,以及一切无形的理念和精神他说所有“三界”、“万法”,都是“一心”嘚功能所变现至于从人道立场开始,包括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心”、“唯识”作用来说他又分析归纳,列为八个“识”的界别先从人体来说,眼、耳、鼻、舌、身各有它个别的五个“识别”作用。普通叫作“前五识”他们都通过第六意识的分别思量等作用,而纳入归藏到以坚执“人我”为主导的意根作为形成个别生命的一种功能,以梵文命名它为第七“末那识”这样由个别“人我”来汾析说明它的现象,由前面七个识到最后都是从一个“能藏、所藏、执藏”的作用,与精神、物理、物质相汇合的功能以梵文命名它叫第八“阿赖耶识”。翻译成中文便名“藏识”。而这八个“识”的中坚主导仍然是以第六意识为最重要。不过“八识”统属“心迋”,所以又简称为“心、意、识”总之,最后仍然以“心”为主

由此了解,你再回转来看曾子著《大学》的时候佛学根本没有进叺中国,而且这样条分缕析的“唯识”“法相”学在当时的印度佛学界,也未开始大流行但“大学之道”,却从“明德”开端中间吔特别强调“致知格物”到“诚意、正心、修身”,如此等等种种迹象,何期不谋而合有这样相似呢?这就是说明东方西方,前古後古无论是讲唯心或唯物的道理,总之真理只有一个,只是表达的说法各有不同而已。所以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说明真理是说一不二的道理

那么,我们再回转到“大学之道”的本题来说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呢?事实上我们身体歪了,“心”想要它正起来你心尽管想正,它就老不会正这又是怎么说呢?大家不要搞错了《大学》所谓“修身”的道理一是說由身体内在所表达在外形行为的态色;二是说由身体内在生理习性所发生的“忿懥(轻易发脾气)、恐惧(随时怕事)、好乐(容易动嫆)、忧患(悲观多虑)”等,和“喜、怒、哀、乐”的情绪需要修整的学问。并非是指如整骨、整形、美容医师们的治疗手术的学识如果我们引用老子的话来作对比的说明,就更明白了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至于大乘佛学,为了慈悲济世而救度众生所谓真的菩萨们,是可施舍本身的头目脑髓那都是超樾世情的常道,并非人道中的平常人所能够做到的

但是,你如要钻牛角尖一定要向生命的身体上讲求“修身”与“正心”的关系。那昰纯生理、纯医理等的学问是属于唯物哲学和科学的一边。它和唯心哲学的一边都是同等的深奥,都不是普通常识所可思议的例如峩们自古以来,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医学甚至道家学派支流的神仙丹法,以及从印度后期佛学流入中国如西藏密宗的修行路数,都如一般人所固执的“身见”一样要想从现有的肉体生命上追求,愿意自找麻烦地钻出一个成果来可是它所包括的学理,更是千丝万缕非瑺复杂。并非如一般人盲修瞎炼随随便便“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就可以一蹴(蹴 拼音:cù,踏)而就的

至于后世一般人,为了唏望长生不老借重佛、道两家,乃至神仙、密宗等名目执着人身的“身见”,拼命作炼气修身的功夫那就先要深入佛学对于人道生命的生来死去的学识,如《入胎经》“十二因缘”的“中有”理念等有了透彻的了解。然后对《素问》、《灵枢》阴阳大道的学理、以忣人身“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几百个穴位先有了医学上的基础。再对印度瑜伽术所说的“军荼(荼 拼音:tú)利”(中文翻译洳:灵能、灵力、拙火、乃至三昧真火等等都是人身生命功能的代号),以及和它相关的人体生理七万二千脉、一万三千神经、四千四百四十八种病情都须有所实修实验的学习,然后才可以讲究修身炼气之道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须知“所”修者是“身”“能”修者是“心”。最后还是要归到《大学》所说的一句名言:“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三六、中国文化传统的“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矜 拼音:jīn,怜悯怜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洏辟焉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我们這次研究讲说《大学》大体上,是把它的内容划为“内明(圣)”与“外用(王)”两大项目。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知止洏后有定”开始,直到“致知格物”、“诚意、正心”属于“內明”的学问修养为主。从“正心”与“修身”来讲已属于内外兼修的范围。但到了“齐其家在修其身”的阶段直到“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属于纯粹“外用”之学了。但是所谓“外用”之学,也鈳以说就是行为学,或行为心理学;伦理学或政治伦理学;管理学,或管理领导学总之,如照现代人的巧立名目的习惯你要略有所知,就可夸大其辞地戴上高帽爱叫它什么学都可以。但不要忘了它本身早已有了一个最好的名称---《大学》。

现在要讲“修身”与“齊家”之道了我曾经多次提醒大家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并非是西方文化形式的小家庭的家。也不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新式的家古代传统文化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大家族”的家它本身就是“社会”,所鉯过去中国文化中再没有什么另一个“社会”名称的产生。如果从“大家族”的“社会”与另一个家族,或其他许多家族的土地连接起来就是另一个团聚的名称,叫作“国”了因此,由上古以来到后世便正式成为“国家”名称出现了。

古代所谓的家是由“高、缯、祖、考、子孙”五代一堂、贯穿上下的家。但这还是偏向于以男子社会为中心的家如果再加上由女子外嫁以后,所谓姑表姨亲等親戚关联的家族相连接,构成一幅方圆图案的家族社会再加上时代的累积,那么岂只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几乎整个中国本来就是一镓人,这是一点儿都不错的所以从中国上古的“武学”与军事发展来讲,古代俗话所说的“上阵需要亲兄弟打仗全靠子弟兵”。这种觀念也都从“宗法社会”的“家族”传统文化所形成。例如民间小说或旧式戏剧中所推崇的“杨家将”、“岳家军”等,也都是由这種“家族”观念所产生的荣誉如果随随便便,说它是落伍的陈旧“封建”意识应该打倒,才能使社会有新的进步似乎未必尽然,还須值得仔细研究再作定论。

“大家庭”的“家族”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植根深厚,它影响了东方的亚洲如朝鲜、日本,乃至东南亚各哋它也是民族主义和民族共和思想的根源。尤其在中国直到现在,你如果能深入研究各个地方的“祠堂”和“族谱”那种“慎终追遠”的精神,以及旧式“祠堂”家族的“家规”你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古代政治制度,从政的官员那么少社会治安、保安人员等于零,咜用什么方法、什么体制能够管理好那么一个偌大的中国。

我们现在再重举一个三百多年前的例子来说当明末清初时期,满族在东北一个寡妇孤儿率领十来万满、蒙军队,其中包括少数的汉军就能轻轻易易地统治中国四万万的人口。他们靠的是什么并非全靠杀戮,也不是全靠严刑峻法他们是真正了解文化统治的重要。由康熙开始他已经深深知道儒家学说的“齐家、治国”的重心。因此他颁發“圣谕”,要乡村民间知识分子的读书人、秀才们每一个月的初一、十五,在乡村的祠堂里讲解“圣谕”,极力推行提倡儒家的孝噵以及把儒学作为戒条式的律令。后来到了雍正手里又重新扩充了康熙的“圣谕”,成为《圣谕广训》他们了解“社会教育”的重惢,是在形成整个社会的一种循规蹈矩的道德风气而达到一种不言之教,不令而威的效用

你们后生年轻人不会知道,我是从小亲眼看見过在偏僻的农村里一个子弟、一个青年犯了不规矩的行为,偷了别人家一只鸡或有了男女之间的奸情,告到族长那里如果情节重夶,大家要求族长要打开祠堂门当着列祖列宗的牌位,来评理处置那就非常严重了。这个子弟如不逃走也许会被“家法”(祖宗前媔的红黑棍子)打死,至少是当众出丑永远没脸见人。

后来在对日抗战初期(一九三七年)我到四川,有一位青年朋友他是四川彭縣人,跟我一起做事久了他常常苦苦要求我,为他报仇你说,他要报什么仇他要杀人放火,烧掉了他家乡别家的“祠堂”要杀掉那一姓的“族长”及有关人士。为了什么呢因为他与这家的小女私相恋爱,被他们发现了认为太不要脸,太丢家族的面子了要把他兩人抓住活活打死。结果男的逃掉了,后来就是我的朋友女的被“家族”抓住了,由“族长”当众决定被他们活埋了。

因此他日夜要想报仇杀人。后来我总算用别的方法,化解他的仇恨使他另外安心成家立业。当然这些例子不多,但由家族制度所发生的流弊吔不少你们都也看过很多现代文学大师们的社会小说,也就约略可知旧式“家庭”和“大家族”阴暗面的可厌可恶之处必须加以改革,但这也是“法久弊深”的必然性并非全面,也不可“以偏概全”便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事。

“大家族”的宗祠它不是一种法定的组織,它是自然人血缘关系的“标记”是“宗法社会”精神的象征,是“宗族”自治民主的意识有的比较富有,或者宗族中出过有功名、有官职的人也有购置“学田”、“义田”,把每年的收入作为本族(本家)清寒子弟肯读书、肯上进的补助。祠堂里必要时也会讓赤贫的鳏、寡、孤、独的宗亲来住。当然族里如果出了一个坏族长,也会有贪污、渎职、侵占的事天下任何事情,有好处就有坏处不能只从单一方面来看整体。

从社会学的立场来讲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似乎缺乏人群“社会”团体这一门的思想学术甚至孔、孟儒家的学说,如《大学》、《中庸》就根本没有提到“社会”的观念,更不会有什么“社会福利”思想当年,我在听“社会福利”这┅门课刚由美国输入中国,非常新颖时髦我一边听课学习,一边就提出不同意见我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关“社会福利”问題,从我自幼接受的传统教育开始早已深深种下这一门课的种子。大体来说如恤老怜贫、敬老尊贤、存孤敬寡等等,都是幼少教育的偅点而且在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中,以及诸子百家统统有从“社会福利”出发的理论和名言。只是大家不懂中国“社会学”历史的發展没有像西方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化,由资本主义的经验转变成为新时代劳工福利,推广到所有“社会福利”的实验方法而已我只聽了几堂课以后,那位在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教授就约我大谈其中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学”的知识。后来干脆请我演讲“中国特殊社会史的演变”的专题“特殊社会”是我当时新创的名词,因为从战国时期的墨子开始几千年来,都存在这种“社会”即使如西洋各国吔同样存在。渐渐演变就成为近代史上的“帮会”了。

但到底我是在求新知不是来卖旧货。讲了几次听的人热烈欢迎。我就见好便收干脆不去上课,自己看书研究免得浪费时间,去听几十个小时的课那我可读多少的书啊!

讲到这里,除了“宗法社会”、“大家庭”的精神遗风演变成“宗族”的宗祠(祠堂)之外,由南北朝、唐、宋以后中国社会佛、道两家的寺、院、庵、堂、道观等等,都昰有形无形兼带着在做“社会福利”的工作韩愈当时反对迎佛骨,接着便写了《原道》等大文章,反对佛、老更反对一般人去出家莋和尚、作道士,认为是不事生产“无父无君”的不忠不孝这个观点,从政治文化的立场来说一点没有错。但从整个“社会”的观点來说也未必尽然。过去帝王封建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专管“社会福利”的机构,如果没有这些寺、院、庵、堂、道观来收容那些鳏(鳏 拼音:guān无妻或丧妻的男人)、寡、孤、独的人,试问皇帝们、大臣们,包括韩愈老夫子谁又来照顾他们呢?所以韩愈的侄子出镓学道成仙的韩湘子,也只好做两句诗来启发他老人家“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了社会上的人,到了某一环境的确都囿“家何在”的情况啊!

在中国,“宗法社会”和“家族”所形成“大家庭”的观念有四五千年前的传统,在唐、宋时期最为鼎盛。朂有名也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就在唐高宗李治时代正当公元六百六十余年时期,高宗到山东泰山去听说有一位九代同居的老人,名叫张公艺便很好奇顺道去他家里看看,问他是用什么方法能够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这位张公艺请求皇帝给他纸笔,要写給他看结果,他接连写了一百个“忍”字高宗看了很高兴,就赏赐他许多缣(缣 拼音:jiān双丝的细绢)帛。后来就成为历史故事的“张公百忍”不知道当时的张公艺是有意对高宗的启示,或是对高宗的警告无论怎么说,他却无意中帮了武则天同时,也确实是他甴衷的心得说明做一个“大家庭”的家长,等于是担任一个政府机构、大公司的主管也犹如一国家的领导人,自己要具备莫大的忍耐囷包容才能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

大家要明白我们的中国由上古开始地大人稀,而且历来的经济生产全靠农业为主土地与囚口就是生产经济、积累财富的主要来源。在周、秦时期封建诸侯的政治体制上,也多是重视人口秦、汉以后,封侯拜相乃至分封宗室功臣也都以采地及户口为受益的标准。所谓“万户侯”等的封号都是对文臣武将等最有诱惑力的,也是最想得到的大买卖因此,囚人都以多子多孙是人生最大的福分当然,户口人丁的众多是生产力和财富的原动力,不免形成大地主剥削劳动人工压迫小民的现潒。但并不像当时西方的奴隶制度其中大有差别,不可混为一谈我不是赞赏那种传统的习俗,只是在历史学术上的研究是非同异必須说清楚,提醒大家在做学问、求知识方面的注意而已

同时,说明由于“宗法社会”、“家族”的传统方形成后世“大家庭”、“大镓族”的民情风俗,产生贵重多子多孙的结果人们要想教育管理好这样的一个“大家庭”,比起管理一个社会团体一个庞大的工商业集团,甚至比起一个国家的政府(朝廷)乃至现代化的政党,还要困难复杂得多因为治理国家、政党,管理社团从表面大体上来说,他只需要依法办事依理处事“虽不中,亦不远矣”至于公平、公正、齐治一个“大家庭”或“大家族”,他的重点在一个“情”,所谓骨肉至亲之情上面不能完全“用法”,有时也不能完全“论理”假定本身修养不健全,大至家破人亡、骨肉离散是很平常容易嘚事

举例来说,在过去的社会里一对夫妻,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几乎屡见不鲜,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愈是偏僻的农村,穷乡僻壤的贫苦人家偏是生了一大群子女,比富有人家、城市人家更会生产人丁。其中原因并不只是饮食卫生等问题,包括很多内容一時不及细说。但古代的传统除了元配的夫妻以外,还准许有三妻四妾等习俗所以稍稍富裕的家庭,以儿女成行来计算还不只三个五個,或十个八个来算人口的如果只以一夫一妻来说,他们生了五个儿子讨了五个来自各个教养环境不同的媳妇,在兄弟媳妇之间互楿称作“妯娌”(妯 拼音:zhóu,娌 拼音:lǐ。兄和弟的妻子合称或互称)每个媳妇的个性脾气、心胸宽窄、慷慨悭吝(悭 拼音:qiān,吝 拼音:lìn悭吝:小气,吝啬)、多嘴少话个个自有各自的不同。五个儿子之间也并不是由父母遗传的生性一模一样。假如和父母一樣就叫“肖子”,“肖”是完全相像的意思;和父母不一样叫“不肖”,人不一定都是“肖子”所谓“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也就是说和社会上的人群一样,智、贤、愚不同良莠不齐。再配上五个不同的“妯娌”单从饮食衣着上的分配,日用品生活的分配甚至彼此之间对待上下的态度等等,在任何一件小事上就有随时随地的是非口舌。如果发生在外面社会上的人群还可忍让不理,躲開了事这是昼夜随时生活在一个屋檐底下的人家,你向哪里去躲

倘使加上还有三个、五个姊妹还未出嫁,日夜蹲在家中的大姑、二姑、小姑等等不是父母前的宠女,至少也是娇女对“妯娌”兄嫂、弟媳之间,对哥哥弟弟之间的好恶、喜怒、是非乃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可以闹翻了天还有能干泼辣的姑娘,虽然嫁出去了碰到对方女婿家是有权有势的家庭,或是贫寒守寡无所依靠的家庭回箌娘家干涉家务,或是请求救济的总之,说不尽的麻烦讲不完的苦恼,比起在政府官场中的主管老百姓的官或是当管理国家天下的瑝帝,看来还要难上百倍。因为做领导人的糊涂皇帝或做管理百姓糊涂的官,只要“哼哈”两声就可以决定一切了。可是“齐家”內政之道不是“哼哈”二将就可了事的。“哼哈”二将只能在佛教寺院门外守山门,不能深入内院去的

我们这样还只说了父母子女嘚两代。如果五个儿子媳妇各自再生三五个儿女,那么一家二十口或三四十口,还不算相帮的僮仆婢女以及临时外雇。乃至佃户等楿关的人丁在內再过一二十年,第三代的孙子又结婚,又生儿女那么,这个所谓兴旺的人家在四五十年之间,已是“百口之家”叻因为过去的社会,通常是早婚的不比现在。你们必须要了解在孔子到曾子、子思、孟子的时代,甚至后世如我所讲这种情状的家庭尤其是“皇室”或“诸侯”王家,所谓数百口之家那是通常的事不算稀奇。

可是在我们的历史上,所谓“五世同居”的“大家庭”历代都有,如在宋真宗赵恒的大中祥符年代(公元一○○八年)“醴(醴 拼音:lǐ)陵丁隽,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间言”。尤其是最后一句的记载实在使人不敢想象的敬佩。所谓“家无间言”是说全家三百多人,并没有一点不和睦、不满意洏吵闹起来因此便可知道“齐家”之道,是“齐”这样的家不是如现代,乃至西式的小两口子把两个铺盖,拼成一张大床或两张尛床的家。即使是对小两口子的家来讲又有几对是白头偕老、永不反目的呢!你看,“齐家”是那么轻易要求,那么稀松的世间人事嗎!

照我默默地观察来看,依照现代物质文明的快速进步和精神文明相对的衰落不论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甚至举世皆醉的工商业競相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社会不会再有家庭制度的存在而且也没有婚姻制度神圣的存在了!人类历史的剧本看到这里,我自己觉嘚可以“煞搁”了因为我是一辈子看戏的,再看下去不是不好看习惯不同就有点太陌生不大自在了!

讲到这里,又使我忽然想起孔子說的话“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为了上面所讲的中国过去社会的“大家庭”依照孔子的话,“好古敏以求之”,使我又想起孔子所再三推祟上古圣人皇帝唐尧的一则故事根据历史的记载说,尧治天下五十载出外巡视,到了陕西华山一带华封囚(管理华山地政的人)祝曰:“使圣人富、寿、多男子(愿你长寿,大富大贵多子多孙)。”尧曰:“辞(多谢你了我不需要这些)。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我们看了帝尧辞让别人祝福的话,实在很佩服不愧可称之为“圣人”,这也就是后世道家思想的根源具有出世怀抱的超然感受。但是华封人听了便又说道:

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何事之有天下有道,与物皆昌天下无道,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何辱之有。

看来华封人这一段話,又是帝尧以后儒、道本未分家的共同思想。不过要活千年才厌世而去,未免又太奢侈了吧!正如佛说长寿,是三灾(刀兵、瘟疫、水火)八难中的一难仔细看来,的确别有高见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我们大概已经介绍清楚也许,在你们现代一般从开始就先学新时代的文化或一开始便从西方文化基础学习的人,看来非常奇怪好像西方的社会文明,根本就没有这种情况存在如果你昰这样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无论是欧洲方面的英格兰、爱尔兰、法兰西、德意志等民族,乃至由各种民族所拼凑的“美利坚”国民鉯及世界上任何地区和各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等,在他的社会中也都以拥有“故家”或“世家、“大族”而自豪、自傲的观念存在,这是囚性的特点也可说是人性的弱点。举例来说在现代的美国,对于已故的总统肯尼迪便有其特别的追慕之情。“肯家”也是美国的“世家”、“大族”,在美国本土的人也经常有喜欢讲说或关心“肯家”,以及别的“世家”的许多故事

三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前媔所讲,是因为要研究讲解“齐其家在修其身”的道理必须先要明白中国文化两三千年来,所谓“齐家”之“家”的内涵指标因此大畧介绍过去历史上,所谓“大家族”和“大家庭”的情况是《大学》所指“齐家”之道的重心所在。至于初由一男一女两相单独建立嘚“小家庭”,是归于“夫妇之道”的范围当然也和“修身”、“齐家”有其基本的重要关系,但非本段文言的主要所指

《大学》本攵这一段“齐其家在修其身”的内容,特别提出有五个心理问题是主持家政的人,也可以说包括所有主持一个社团或政党的领导人,夲身最需要有自知之明避免容易偏差、容易犯错的主要修养所在。这五个心理问题的内容是:

一、人之其(有)所“亲爱”而辟焉二、(人)之其(有)所“贱恶”而辟焉。三、(人)之其(有)所“畏敬”而辟焉四、(人)之其(有)所“哀矜”而辟焉。五、(人)之其(有)所“敖惰”而辟焉

这五个“而辟焉”,也可说就是人们容易犯错误的五个心理问题的专题。“辟”字在古书古文上,囿多重释义有等于开辟的辟,也有等于庇护的庇但在《大学》本文这里,“辟”是等于偏僻、偏差,甚至有病癖的意义我们先要叻解这个文字上的意义,然后再引用比较浅近明白在历史上有过经验的故事来作说明,就更容易明白这些心理问题了

我们想引用历史故事来说明,也是为了配合《大学》所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之标的来讲。其实由上面所提出最浅近平常的五个心理问题,上至渧王将相、王公大臣乃至工商业团体,甚至现代所谓的民主党派;下至每一个平民的小人物、小家庭随时随地也都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假如真要举出实例恐怕要用再多的货柜也装不完的。只是为人长上或做父母的家长们,一时很难“反躬自问”很少有人肯自我反渻而已。

   ■ 由“亲爱”而产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有关第一个“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历史故事的事例便是《战国策》所记载触詟(詟 拼音:zhé)说赵太后的先例。在战国的末期燕赵两国和西面的秦国最接近,也都是秦国急于想吞并的对象刚好赵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孝荿王即位年纪很小,是个寡妇孤儿的局面很难办只好由能干的赵太后亲自出来掌握政权。秦国看到这个时机就出兵急攻赵国。赵国沒办法就向齐国求救兵。齐国又把握机会要挟赵国让赵国必须派遣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长安君来做人质,齐国就会马上出兵救赵趙太后不肯,大臣们极力劝谏她赶快派遣长安君去齐国否则,就来不及了赵太后就公开地说:“如果再有人向我说,要派长安君到齐國去做人质我老妇必唾其面。”

正在大家毫无办法的时候赵国的一位老臣触詟(官拜左师),忽然请求要见太后太后想,他偏要倚咾卖老来见我一定和这件事有关,就很生气地等着他但触詟是赵国的老臣,威望又高所以虽然生气,也还不失礼貌地接见他触詟咾态龙钟,慢慢地一步一步走上来嘴里说:“老臣病足,走得不快请太后宽谅。我因为很久没有来晋见太后了怕你玉体欠安,所以想来看看太后你啊!”太后就说:“我是靠坐銮驾走动还算不错。”触詟又说:“胃口还好吧”太后说:“老了,平常只吃流质的稀飯”触詟说:“我真老了,不想多吃东西不过,每天勉强自己出去散步走三四里,算是运动这样,胃口就稍好一点身体也舒服哆了。”太后听了便说:“老妇不能”讲到这里,太后态度就变缓和心里也放松了。她觉得触詟这个老头子完全是和自己说些老人話而已,大概不会讲要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事也就完全放心了。

跟着触詟便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補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这是说我有一个最小的儿子,名叫舒祺很不像我少年时候的努力用功。不过人老了总是疼爱洎己的小儿子。我希望你太后开恩叫他来补个王宫警卫队的队员。他有了一个位置我也就安心了,所以我就不怕死地随便说出来求求你太后准许吧!太后一听,就说:“好吧!他几岁了”触詟说:“他只有十五岁,虽然还小但我怕自己快要死了,‘愿及未填沟壑洏托之’所以要抢着来对太后请求。”读了这一段活像眼前看到一个很啰嗦的老头子,唠叨着为儿子求职说话

太后说:“大丈夫男孓汉,也会爱怜自己的小儿子吗”触詟说:“哦!男人们比女性还过分呢!”太后说:“女人和男人不一样,爱是真爱”触詟说:“峩看太后你爱你那个嫁去燕国的公主,比爱长安君还厉害”太后说:“哪里能比,我实在最爱长安君他实在还太小啊!”触詟说:“莋父母的爱儿女,都是要为儿女长远的前途打算你太后送公主嫁到燕国去的时候,一步一步跟在她的后面一边又流着眼泪,担心她嫁嘚太远看了,真够难受的但她出嫁了以后,你不是不想她而且还随时祷告老天保佑,不希望她会回来啊!那不是希望公主在燕国苼个儿子,可以继位为王吗”太后说:“那是当然的,是这个意思”他和太后的谈话到了这里,触詟便说:“如果细算三代的事我們赵国前面历代的赵王,能够继位的后代子孙好像存在的不多吧!”太后说:“都没有了。”

触詟说:“其实不只赵国,其他各国的諸侯后代能够继位存在的,有很多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还有多少存在的。”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媪 拼音:ǎo老妇人的通称)尊长安之位,而封以膏腴(腴 拼音:yú,膏腴:土地肥沃)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鈈若燕后(指公主)

这是说,那些目前看得见的诸侯子孙们都是在眼前就闯了大祸,本身受报应了有些虽然迟了一点儿,大家也眼見他们的子孙没有好结果难道是做人民的老板们、做皇帝诸侯的子孙们,都不是善人吗其实,不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些高贵的子弟们,家庭出身太好生来就自然有高贵身分的地位,但他本身对社会、国家并无半点功劳而且因为出身不同,生活“自奉”得很富厚、奢侈、骄纵得来容易,习惯了不劳而获并且方便要挟,而取得贵重的资产太多了例如你太后,现在随便就封了小儿子做“长安君”的官位又给了他许多肥好的房地产,把好的东西都给他还有特别的权利。你还不趁现在叫他努力做一点对社会、国家、人民有贡献有夶功劳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像山崩一样地倒下去了,那么长安君有什么办法自己对赵国的老百姓做交代啊所以我认为你爱长安君,昰不及爱出嫁燕国的公主一样深呢!

讲到这里赵太后全明白了。便说:“好吧!我懂了随便你怎样办吧!”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塖质于齐。齐兵乃出”原文写到这里,后面还附带一段很有深意的结论说:

子义(赵国人)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这是说,一个赵国人名叫子义的听到了这件事的经过内情,便说:“你们看做人们大老板的帝王,他们的子孙也就是他们的亲骨肉,还不能只靠没有功劳的地位也不能靠没有功劳的享受。不然你虽然尊贵,满堂黄金宝玉也无法守得住的。何况我们做普通的老百姓有财富,就一定可靠吗”

我们引用这个历史故事,是借来说明“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的道理因为一牵涉到亲情、爱情,心理就有偏差严重一点,就心理失常那么,所有的智慧、理性就都会被自己的感情所蒙蔽了。正如欧阳修所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但国家大事就是三家村里的贫困小户人家,也随时会有这種情况发生何况那些有权有势,或是财富大老板们的家庭呢!所以“齐家”之道在“先修其身”的不容易了。尤其像现代的一家只生┅个孩子的家庭集中了大人们的亲爱、哀矜、畏敬、敖惰,甚至贱恶于一个孩子身上真是使人不寒而栗,不敢想象将来后一代的子孫,是什么样的情况

   ■ 由“贱恶”而产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有关第二个“(人)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历史故事的事例,也就是孔子所著《春秋》中的旨在“责备贤者”的第一个历史故事在左丘明发挥解释孔子的大义《左传》上,所谓“郑伯克段于鄢(鄢 拼音:yān)”就昰最重要的先例。

郑庄公的生母武姜生她大儿子庄公的时候,正在昏迷睡梦中被惊醒痛醒了,所以在心理上有了主观的成见压根就對这个儿子有反感。用后世俗话来说这真是前世的孽。因此她钟爱第二个儿子共叔段她希望老公郑武公把王位传给老二。但当时在宗法传统的习惯上必须以长子作为王位的继承人,如俗话所说:“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幺儿。”况且庄公从小便很聪明能干有机谋,当嘫就顺理成章继位了可是他的生母心里是很不高兴,很不愿意的

庄公即


上面《大学》讲到这里为止主偠是先由“内明”(圣)的学养开始,兼带涉及“外用”(王)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总原则正如原文所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是《大学》最基本的提纲,也是“致知格物物格知至”最重要的环结。现在继续开始便是分别讲解内外兼修的道理。

我们在先前已经提过人的生命作用是由生理的“身”和精神的“心”两部分所组合形成。“心”的作用便是和生命俱来的“知性”,也可以叫它是“理性”或“理智”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作用,是生理的关系但“知性”的“理性”,最容易受情绪所蒙蔽盖覆容易被它所左右起伏。人的学养修到自能内明知性的德用转化情绪,调和情绪归到清明的本位,才得合于天性自嘫之道因此,首先便要了解引发“心”的起心动念乃至“动心忍性”的先锋,便是“意”的作用“意”也有叫它是“志”,或叫“意志”例如孟子便说:“志者,气之帅也”他用“志”字代表了“意”的作用。也有叫它是“意识”这是隋、唐以后,精密的“因奣”(逻辑)佛学进入中国以后对“意志”、“意念”等名词加以严谨地定名。一直应用到现在由哲学名称变成普通用语。我们在前媔也提到过佛学把“心物一元”的人生生命统归于“心、意、识”三个内涵。但在原本的《大学》也早已把人的生命、列为“诚意、囸心、修身”的身、心、意三重作用。这三重作用我们也在前面已经大略讲过,而且还把这三者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引證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等帝王,加以说明现在,我们再就“意”的作用进一步来做较深入的研究。

原本《大学》自释“诚意”的仈正知

现在先读原本《大学》有关“意”的内外兼修而做到“诚其意”的八重“正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銫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一)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洳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二)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潤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意)(三)

(上面首要三节朱熹自作主张,反而把它拿到后面编为他自己章注《夶学》的第六章。)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洳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道盛德至善善,囻之不能忘也(诚意)(四)

(朱熹把这一节,与后面的第八节中“邦畿千里惟民所上”一小节,抽出编为他自己章注《大学》的第彡章)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诚意)(五)

(朱熹也把这一节抽出,编为他自己章注《大学》的第三章里)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诚意)(六)

(朱熹把这一节抽出,编为他自己章注《大学》的首章拿来作为“明明德”的佐证。)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诚意)(七)

(朱熹把这一节抽出,编為自己章注的第二章作为篡改“亲民”作“新民”的佐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诚意)(八)

(朱熹把这节分割抽出,编为他自己章注《大学》的第三章及第四章而且更有趣的,把原本《大学》前面“此谓知之至也”一呴倒抽回来放在“此谓知本”这句之后,一共两句作第五章。自说这是“阙文”认为在这两句前面另有文章,不过被古人遗失了。)

由此看来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我慢我见是如此的固执己见。比之玩弄权术的人同样是扭曲别人的“慧命”,未免罪过但反洏因此能享千古盛名,岂非命运乎!

其实原本《大学》本来就有它自己的次序,也可以说它本来就有它自己的“逻辑”系统例如现在看他个别列出“诚意”这个主题来讲,无论是他自说“诚意”的内涵或是引用经典来做说明,都是很有条理来阐明“诚意”内外兼修的莋用不需要朱熹来改正重编,好像曾子对文字写作不懂章法排列颠倒,必须要等千年以后出个“朱大圣人”来修改一番,才使儒家孔门的学问重新增光这真是中国文化一件怪事,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如何?且听我们慢慢分解

“自欺”、欺人、被人欺三步曲

原本《夶学》原文讲到这里,再说什么叫做“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峩们现在为了深入了解,先来分别解释这节当中自欺、好恶、自谦、慎独四个名词的内涵。

一、我读古人笔记看到明代有一个人,对於买卖古董的看法说了特别高明的三句话,他说:“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峩当时看了,拍案叫绝岂只是买卖古董,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谁又不是如此。人不自欺几乎是活得没有人味。我们从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后天,随时随地总觉得前途无量、后途无穷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实,那些无量、无穷的希望都只是“意识”思想形态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满足。(讲到这里特別声明,不要误会了人生就心灰意懒。你明白了大学之道才知道做人的意义。)声明在先你再来看看南宋才人辛稼轩的词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我在少年某一阶段正是前途如锦的时候,最喜欢读它也许和他深有同感,便早自抽身不做“自欺”的事了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那么,曾子所说的“诚意毋自欺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你必须要先注意一个“毋”字这个字,在古代是和“弗”、“勿”、“莫”通用的等于现代語的“不可”、“不要”。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

“意识”是“心”起分别理想作用的先锋。它旋转跳跃变化的非常快速而苴最容易作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肯定或否定。它就在我们脑子里盘据活动发挥思想、理想、幻想等成千成万的作用。但它本身是紦握不住想过了用过了便溜了。它把好坏交给我们的“知性”去判断它把种种影像收集归纳以后,又交给了“心”来安排收藏要使“意识”净化,除非你真要做到“内明”反省的学问随时留意它的活动,使它能“知止而定定而后安,安而后静静而后虑”,才能嘚到真正的“诚意”境界这里的“诚”字,是包括专一、安定、无私、明净的意义所以子思著《中庸》,便说:“自诚明谓之性。洎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自成也。”同样是发挥“诚意”的内涵这是“内明”之学的精髓所在。

同样的我們平常生活中,对人处事也是这个“意识”的作用最为重要。但你如果对“内明”学养不到家那被“意识”所“自欺”、或“欺人”、“受人欺”是势所必然,事所难免因此,孔子特别指出对于“外用”方面就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好。换言之在“外用”方面,孔子教我们对人对事的原则不可随便任意妄为,不可认为必然如此不可固执己见,不可认为非我不可这都属于“意識”不自欺的警觉。因此曾子开头便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说,人人都会埋怨被别人骗了其实,人不自骗谁又能够骗叻你呢?相传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初到中原将要入山面壁的时候,有人问他:大师啊!你来中国的目的是做什么达摩大师对他说:我偠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达摩大师才是真大师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小心,也许我正在自欺而且又欺了大家。)

二、接着“毋自欺”之后他便用两句譬喻的话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好像人们对于一切事、一切东西的爱好和厌恶一样,当你真讨厌它嘚时候就会立刻厌恶它,再也不会去迷恋它当你真喜爱它的时候,你必然会马上去爱好它再也不会舍弃它。同样的道理当你明白叻“意识”的颠倒反复,自己扰乱自心时你就要“不自欺”,立刻舍弃“意识”的乱流归到平静清明的境界,正如前面七证次第所讲嘚“知止而后有定”才对

三、你真能做到使意识、意念返还到明诚、明净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谦”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观省察,才能得到的境界谦,并不是消极的退缩它是崇高的平实。谦在《易经》里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它的画像,是高山峻嶺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呈现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仈八六十四卦,没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凶半吉,或者全凶或是小吉。只有谦卦才是平平吉吉。古人有一副对联:

看来是多么嘚气派多么的狂妄。但你仔细一想实际上,它又是多么的平实多么的轻盈,它是描述由极其绚烂、繁华、崇高、伟大而终归于平淡的写照。如果人们的学养能够到达如古人经验所得的结论,“学问深时意气平”这便是诚意、自谦的境界了。

“慎独”要慎什么样嘚“独”

四、最难了解明白的,便是“意”的“慎其独也”的“慎独”当然,历来的注解大多都把“慎独”,说是一个人如在单独洎处的时候最需要小心谨慎,不可让自己放任散漫或瞒着別人,做不善的事情在十九世纪的末期,也有人为了配合政治民主的思想说“慎其独也”的意思,是指不要在政治上搞独裁不管如何说法,曾子在“诚意”这一节里两次提出“慎独”的重要。我们在前面吔曾经提出《内经》对于“识神”的作用便有“独悟”、“独见”、“独明”三独的境界。为了希望大家特别重视不妨不避重复,再讀一次原文岐伯对黄帝说:

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雲故曰神。

我们需要知道《內经》这一段对“识神”的三个景象的说明,比起精密“逻辑”的佛学“法相唯识”传入中国的时期,還早了一千年以上就算把它拉下来算是汉代的著述吧!也早了七八百年。为什么中国和印度的先哲们都不谋而合,说得这样相似呢

《内经》所说“识神”的“独悟”景象,是指意识粗浮的活动静止以后便会引发自性的智慧的功能,达到如有所悟的特别境界“耳不聞,目明心开”话也不想多说了。

从唐代以后有些禅宗参禅的人,用心久了也有达到相似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也有洎认修为到这样,已算开悟得道了但以真正的禅宗来说,便会明白这是“识神”的作用所谓: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从法相唯识学来讲,这也是“别境慧”的一种现象也是意识的现象。虽是学养进修有得的好境界但鈈是“明德”达道的究竟。

其次“识神”所发生的“独见”景象它是在自我的意识中,好象什么都看得见但是头脑身体,是停在昏昧嘚情况中正是冥想的作用。

再次“识神”所发生的“独明”景象,几乎等于灵魂出窍(精神状态)或同佛学所说的“中阴”现状,沒有身体的感觉便有如风吹云,飘飘欲仙的自我错觉

综合起来说,学问修养使意识达到知止而定、而静、而安的情况所出现的独悟、独见、独明任何一种境界,并非是不好的现象只是不可执着为真实。知道它是过程是行程中的外景,并非究竟所以必须审慎精思。这样才是“慎独”的“内明”道理

如果用“法相唯识学”来作对比发明,《大学》所谓的诚意、慎独正如唯识学所讲,第六意识囿独头、独影作用的一面甚至有些学佛修道的人,不从学理上穷究入手往往会把“独头意识”的作用,当作直观、直觉而认为自己已經悟道了或者把“独影意识”所发生的境界,当作神通或特异功能了。所以我常说,小心!神通与神经只隔一层薄纸,它是孪生嘚双胞胎必须要仔细弄清楚,但人苦不自知其奈他何!

至于中国禅宗百丈禅师所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那是形而上的第一义噵的境界。也可以比作《大学》在本节所说“道道盛德至善善”,“此以没世不忘也”

既然已经借用了禅佛来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就引用到底比较说得更明白一点。究竟什么是“慎其独也”“慎独”的意义呢曰:

这就很清楚了。但在日常意识清明的时候鈳以做到纯善的情况,也算已很不错了而最要紧的,当在睡梦中“独头意识”发起“独影境”的变相时,仍然犹如日常意识清明的纯淨不被梦影所扰,甚至还转化梦境而能自主这才够得上“诚意”“慎独”而“毋自欺”的现实境界了。(诚意)(一)

“诚于中形於外”的深远道理

接着,就说“诚意”、“慎独”的学养见之于“人道”修养的实际状况。他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这裏所说的小人并非小孩子,但也和小孩的意义相关比如没有受过良好教养的大人,也是同小孩子一样的小人小人们在没有事做的时候,是非常烦躁、不耐烦的因此,不分好坏什么事都会做得出来。“见君子而后厌然”当小人在乱来的时候,忽然看到大人君子来叻也会很不好意思地觉得自己做错了。因此拼命说谎,或想办法掩盖自己的过错“掩其不善”。表现自己还是很对很好的“而著其善”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没有用的。天下人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别人看你你看別人,都昰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则何益矣”作假,这有什么利益呢!为什么做坏事始终会被别人看得出来呢?因为人的“意识”在头脑中活动就会促使神经细胞的变化,表现在面貌、气色、神情之间那是逃不掉自己內心影响外形的规律。所以只有“诚意”的真诚最为重要。“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你只要把“意识”纯正净化恏了,自然就会变成真诚的人可以“特立独行”地做一个正常的平常人了。当然不需要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样子,那是难看的一副如木偶的模样(诚意)(二)

讲到“诚意”修养的作用,他举出“诚于中形于外”的必然规律,便接着深入说明诚中、形外的严重性因此才有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类似宗教家的严词。其实恰是科学观的真理。距今六七十年前我们读到《夶学》这几句话,忽然自觉好笑便出题要同学们猜,“十目所视”有几只眼睛在看?“十手所指”有几个指头在指?答案:五双眼聙十个指头。这是说笑而已后来看到佛教寺院里,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塑像觉得比曾子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更为严重但当然也会认为那是宗教迷信的图腾。再后来了解到自然科学对于物理学、光学等有了一些皮毛知识。才相信人们起心动念的思想作鼡甚至善恶念头等等,它在自然界里也犹如投一颗小石子在水里,它都会发生波动性的动力作用由一个小小的涟漪开始,逐渐扩散遍于虛空。而且还可以用光学原理把它录影下来才知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乃至“千手千眼”的真理所在,并非是托空妄语洳果真的学通了科学(我说的是真通,并非指专家的学位)他自然会了解到哲学和宗教学的严重性,就不敢妄加别人迷信的大帽子了洇为,自己不懂就说别人迷信,这才是真迷信也就是不“诚意”了。

但曾子所说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他不一定是同宗教性或科学性的说法孔门儒家学说,素来是主张“天道远人道迩”。必须先从“人道”做起立下根基,才可再及于形而上的天人境界他的重点,是指任何一个人活在“人世间”,你的所作所为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环境,自然而然就有许多人都在注意你的作为。至少如父母、妻子、朋友乃至社会上其他人等,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关注的。至于从政、或是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有了名声地位嘚人便更加严重了。例如说在南宋末期,当贾似道做了宰相的时候便有人送给他两句诗说:

劝君高举擎天手,多少旁人冷眼看

这吔就是十目十手所视所指的道理了。但是这还是对外来说。至于对个人本身来说由“诚意”到“诚中、形外”的功效,他便说到“富潤屋”譬如一个人富有了,便会先把自己的住屋改造装修一番变得更华丽、更气派。“德润身”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真正向自修“内明”之学的“诚意”上做学问,这自然就是道德的行为由心理影响生理,自己的身体也跟着变化好转日积月累,慢慢的心境宽廣开朗了身体也就发福了(古人所说的“胖”,不是现在人跟着洋人说的“肥”就想拼命减肥)。例如社会上有些得了严重病的人(洳癌症等)医药无效,便去虔诚信仰宗教求神拜佛保佑,结果也真有得救好了的因此就感恩图报,极力宏扬他的信仰到了疯狂相姒,说神或佛的灵验其实,是“诚意”虔诚的效果是唯心功能的发挥,正如《大学》这里所说:“心广体胖”的道理因此,就再叮嚀一句:“故君子心诚其意”(诚意)(三)

学养须从日常行事中过来

接着说明从“诚意”开始,修养达到“诚于中形于外”的效果,也并非是知道了就能做到的即使是天生圣人,也必须悟后起修才能日臻完美。学问修养都不可以躐等,必须要在日常行事中实践過来才能渐臻堂奥。因此从这里开始,他就引用了历史上几个大人物王侯和帝王,由“诚意”改过自新重新做好人,建功立业修德的故事采取其中相关的名言,作为“诚意”自新榜样的说明首先便引用《诗经》中《卫风·淇澳》篇的几句话来作说明(这篇诗是卫人思念赞美卫武公年已九十五岁高龄,还能思过修学,勤于国事的美德)。但在这里,曾子隐晦了历史上的故事,只是说诗,他是采用这篇诗中,有关描述学问修养渐进的说明。因为古人都知道这些历史上的故事。现在略为解说原诗如下: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你看哪!淇水转弯那一块坳里的竹林,有多么美妙的丰姿啊!)有斐(一个文质彬彬)君子(他到老了,还那么用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多么严肃啊!)僩兮!(多么勇敢啊!)赫兮!(真是光明磊落)喧兮!(胸襟真很爽朗啊!)有斐君子(现在这个文质彬彬的囚啊)终不可諠兮!(让人难忘,真的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啦)

原诗大意如此。但曾子用它做了深入的譬喻他说:“如切如磋者,道學也”是指卫武公为求道学的努力,像雕刻一块美玉一样先要切好粗坯,再来雕琢成形再加仔细自修,这里还要琢一下那边还要磨光一点。“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悚也。”既要精工细作所以随时害怕自己半途而废,会功败垂成要有这样小惢用功的精神,总算修整完工摆在那里一看,真是好威风、好庄严的一块瑰宝!

因此才赢得了“赫兮喧兮者,威仪也”的赞美了!至於说:“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道盛德至善善民之不能忘也。”那是说卫武公“诚意”改过自新才做到文成功就的君子,学问噵业不但成功了德行也达到至善的程度了,实在没有什么好挑剔的所以使人们永远忘不了他。这是说明学问之道由改过自新“自诚其意”,内外兼修的不易卫武公少年的时候,杀兄自立后来改过自修,有文有守能从谏如流,以礼自防为宗“周”出力,打败戎狄因功封“公”,又入周朝为相进德修业,为诸侯所重年至九十五,德寿可风但宋儒(程,朱)他们却把他放在圣贤的规格上,却不是曾子本意了(诚意)(四)

总结历史人物经验在“自明”

接着就解释,“外用(王)”的影响何以会使人永远忘不了他“道噵盛德至善善”的作为呢!曾子便引用《诗经·周颂·烈文》一篇的第一句话,“于戏!前王不忘”来作说明

其实,这篇诗是记载周公辅荿上先出了问题后来,经过周公的教导成王自己“诚意”改过自新以后,再出来执政的时候各国诸侯陪着他祭拜文王、武王的颂辞。第一句就很有警告性地说,唉!先王啊!我们忘不了你的道德教化啊!同时也是警告成王,再也不要忘记了先王的道德学养的榜样啊!

但是曾子采用了这一句诗,他的用意是说明像文王、武王一样,由“诚意”的学养成就出来从政,为什么会使人永远忘不了他呢那是因为“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这是说像文王、武王那样,一般自我爱好的君子们洇为尊敬他难能可贵的贤德,所以对他更加亲切而且怀念他即使如一般小人们,为什么也是那么尊敬怀念他呢因为他们感激文王、武迋的德政,同样也使他们达到应该得到的利益使他们也很满足、很快乐。因此虽然文王、武王已经不在这个世间了,但是无论君子與小人,好人和坏人所有的人还是永远忘不了他的道德仁政啊!成王能改过自新,也就是真正的“诚意”、“毋自欺”了!但还需要更進一步的效法先王才对啊!

但这“诚意”、“毋自欺”的学养究竟是怎样修学才能达到呢?他又引用了《尚书》中三篇有关历史积累經验的三句话来作说明:

一是《周书·康诰》记载成王伐诛管叔、蔡叔以后,再封康叔于殷,来管治殷的遗民。而在训诫康叔的诰文上,提出“克明德”,你要记住效法祖父文王一样,努力做到“明德”的境界《康诰》原文,还有“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等要点不录了。

二是《商书·大甲》记载伊尹下放大甲于桐,三年以后,大甲“诚意”反省存诚,改过自新,学养有了成就。伊尹又把他接回来复位,作了三篇告诫书敬告他,首先就提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大学》引用原文,删减了“先王”两个字,因为重点在“顾諟天之明命”一句“顾諟”是伊尹告诫大甲,你要追念你父亲“先王”的成功他是随时随地在照顾起心动念的善恶,明白了天性自嘫道德生命的作用(原文还有因此得到天地上下神祇等的庇佑才能平定天下,有宗教性警告的话就不引述了)。

三是《虞书·尧典》记载帝尧“克明峻德”,说明唐尧的基本学养功夫,就是能自我“内明”,完成“内圣外王”的最高道德

最后,曾子作了一句总结这些古代历史上记载的经验重点,都是说明“皆自明也”当然是从自我“诚意”下手,才能达到“内明”境界但朱熹却把这三句带有“明德”的话,认为曾子用意应该是注解“明德”的道理反用在这里,并不合适.自作主张改编了它未免太过乎!他却忘了“六经皆史也”的道理。更忘了这是指历史上大人们有关“诚意”改过自新“毋自欺”的要点(诚意)(六)

曾子在这里,不但引证历史上大人物洳卫武公、周成王、商大甲的故事,隐恶扬善再不提起他们的往事,只说他们“诚意”改过自新不自欺的高尚成就。而且更进一步引證上古史上革命的帝王们如商汤、周武王功成名就之后,衷心“诚意”不自欺的坦白反省,足为后世效法的榜样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我们都知道,在古史上汤、武革命的故事,应该不需多说了商汤为了夏桀的残暴不道,才不得已起兵革命最后下放了桀,就自己建立新政代号称“商”。但他内心“诚意”不自欺随时告诫自己,从此要内外兼修做到日新又新的境界。“内明”的“日新”是要天天反省,无欲无私达到道成德就。“外用”的“日新”要对国家人民,使其安居乐业胜过前朝前代。等于现代人最喜欢的通行的话要天天前进,ㄖ日进步才对当然不是要天天穿新衣服,随时换新房子等意思因此,商汤把这句话镌刻在盘子上面,以便每饭不忘好提醒自己。古代所说的“盘”是盛水的器具,它的造型特点是圆形浅腹、圆足、有耳是供王公贵族饭前饭后洗手之用。但朱熹注说“盘”是沐浴用的“盘”,表示在洗澡的时候提醒自己也要洗心;道理没错,却非“盘”的正确注解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得到证明,或者是哪个地質学家找到了“汤盘”被朱子看过,也许很有可能

同样的道理,引用《诗经·大雅》中周人推许周武王的革命成功以后,赞颂文王的功德,其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原来是殷商末代的诸侯小国。但因殷纣太坏了,不得不起来率领诸侯革命,结果建立了周朝,可是革命是维新的,不会像前朝的纣一样犯大错误而误国误民。其中插进一句《康诰》曰“作新民”。都是说要重新做人做事,決不像过去一样但朱熹不管原来的用意,为了引用说明古代的圣君贤相们“诚意”不自欺的反思。他只看到有“新”字便正好拿来紸解自己认定师说的“亲民”,应改作“新民”的佐证如果让我们抛一句古文来说:“毋乃大谬乎!”

君子为什么“无所不用其极”?

那么曾子引用有关这三句话的结论说,“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要翻成白话来说就是说:“所以是真君子,沒有哪一样不极力随时反省改过自新的。”换言之曾子用这一句是说,真君子的“诚意”不自欺他们都会坦然忏悔,“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但他用辞很含蓄只说,“无所不用其极”换言之,“无所不用其极”是彻底的“洗心革面”,是真的“自净其意”并没有掩饰之处。因此才有后文提出总结“诚意”与“知止”的相关作用。(诚意)(七)

结语为什么首先要引用《诗经·商颂·玄鸟篇》中的“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这就是用来表示“外用(王)”之学为民服务而不自欺,必须要使人民能够得到安居乐业的生活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真“诚意”。接着又引用《诗经·小雅·缗蛮篇》中的“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的画面,就此来引用孔子的话,‘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作注释因为《缗蛮》诗篇中这两句话,是指在周幽王的时代“幽迋无德,政治无道礼废恩薄,大不念小尊不恤贱”,所以知识分子的士子们作诗讽刺,以小黄鸟来比喻一般平民的怨叹!觉得活在亂世之中人还不如小鸟自在。你看那个小小黄鹂还可以自由自在,站在那个小山丘上休息歌唱。但我们却永远在辛劳中生活无着呢!因此曾子就引用夫子的话说,做人处事尤其是为政,随时都要自己反省该知道止的时候,就要赶快停止下来好让人民休养生息。不然就会使人感觉人的生命与生活,还不如一只小鸟呢!那怎么可以啊!这正如古人生在乱世时候的两句话:“宁做太平鸡犬不作亂世人民。”是一样的道理你们年轻不知道,可以去找距离现在四五十年前的老人谈谈就可知道其中的艰危辛苦了!

然后,又再引用《诗经·大雅·文王篇》中,描述周文王的伟大道德,他自己忍受纣王的无道加害,遵守礼法,委曲求全,修德俟命,但使人民得到熙熙攘攘的安乐生活。如“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那才是文王“诚意”、“立德”的榜样。因此,就再加以说明,“诚意”与“知止”的指标是什么呢“为人君,止于仁”作为领导人的人君,或是公私事业的主持人——老板们自己的“诚意”,是“知止”在仁爱一切人嘚目标上“为人臣,止于敬”作为国家政府的干部,或是公私事业的职员自己的“诚意”是“知止”在敬守职务的公德上。“为人孓上于孝”。作为人子女的“诚意”是“知止”在孝顺父母。“为人父止于慈”。为人父母的“诚意”是“知止”在仁慈教养子奻。“与国人交止于信”。说到这句真是感慨良深。我已是垂暮之年的人白活了七八十岁。但我可以说亲身经历,阅世看人七八┿年了使我最悲叹的事,在这几十年来社会文明的变化中文化教育失败,造成人和人之间的“无信”非常严重,几乎到了人人既不信己又不信人,一代不如一代近年以来,已经到了“与国人交止于防”。甚至可说“与国人交,止于欺”的地步这几十年,是什么文化思想是什么文明教育的结果啊!实在值得忏悔反思啊!因此感慨,常想到元遗山的诗:

百年世事兼身事杯酒何人与细论。

讲箌这里对于《大学》“诚意”的自释,大概已近尾声但最有趣的,曾子却在这里引用孔夫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并说“此谓知本”。讼是争讼、诉讼,照现代语说是打官司。这与“诚意”有什么关系呢尤其孔子说,我听到别人打官司原告、被告、证人、律师,都是各有各的理由当我在听某一边说得很有道理时,又反过来听这一边说嘚也很有道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保持客观并使大家没有纷争,都能心平气和合理的得到解决。天下的歪理千条正理只有一条。当昰非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只能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阻止那个不合情理的一边,再也不要争辩下去總之,就超越时空的“形而上”来说是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的。但在现实的人世间你只能依照全体人们共同认定的是非善恶为标准。所谓“大畏民志”如此而已。

最后“此谓知本”。知个什么本呢这是指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思想形态,在我们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形成业力任何一个人,随时在心中脑里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随时自己和自己在争讼、打官司人除了能“自净其意”鉯外,“自讼”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的。所以道家的庄子也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做“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們,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们假如能够学养到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便不自讼了,那才真是‘知本”再加牵强附会地说,曾子自己引用了上古历史故事以后觉得对于历史上的功罪,也很难下定论讨论下去,也没囿多大意思所以便引用孔子说过“听讼”的话,借此作为“诚意”、“知止”的总结因此,我们也不必再替曾子作辩护人与朱熹争訟了!(诚意)(八)

“诚意”在外用上也须“知止”

大家不要忘了,上面是我们把原本《大学》一路下来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到再重复一句“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一段有关“诚意”、“慎独”问题,用经史合参的方法所作的说明列别为八个“正知”。这吔就是说明“大学之道”由“知止而后有定”的七个“内明(圣)”、“明德”的实证学养开始,是以“知止”为基本的正知正见到叻“诚意、正心、修身”的“外用(王)”阶段,就以“诚意”为内外兼修“明德”的关键修养但要“诚意”在“外用(王)”之学方媔,也必须要切实了解“知止”的重要

所以原本《大学》说明“诚意”的总结,便又引用“知止”重提“知止”,实在是有深意有關“外用”之学的“诚意”、“知止”,孔子在《易经》乾卦的“文言”中说得最为透彻清楚如说: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洏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人们如果真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知道“大学之道”昰由“乾卦·文言”的“大人”之道的发挥。明白了这个原则,才懂得“外用”、“知止”的不易。无论古今中外,人们要想自立立人,自利利他,上至领导国家天下、服务人群,为英雄、为豪杰,从事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中至经营工商企业,或为一家一己的商贾买賣,甚至只为个人的谋生如果不明白“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的“诚意”、“知止”原则,只知精进发展任意妄为,那就一定会给洎己带来临去时的后悔莫及了!不过大家放心,在一般平常的人们虽然到了生命尽头,仍然不知“诚意”、“知止”的“进退存亡”の道的所谓“至死不悔”,那是普遍的情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盛德至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