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了一张大明王朝疆域的地图,明朝地图,明朝的疆域范围是不是这样的

(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

古代国家之一公元918年,

实现了“三韩一统”。高丽都城为

)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

与辽、金为界西北在12世纪的

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的

时期扩张到甲州(今朝鲜

商人将高丽的名称传播到欧洲世界是今天Korea(Corea)单词的原型。高丽是继统一新罗之后成为

上又一统一的国家“高丽人”也成为全球朝鲜民族的别称。

概述图为网友“金楼白象”绘制供参考

西京平壤、南京汉阳、东京庆州
约210万(12世纪初)

王建为何定国号为高丽,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高丽国号取自东北亚古国

这可能跟王建曾经服事的

)旗号有关但是除了袭用名字与一部分疆土重叠外,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本身与高句丽(高氏高丽)几乎没有直接关系

商人将此名称传播到欧洲世界,韩国的英文名“

高丽时代的一些场合下人们会冠以上国名号作为全称,见于史料的有“有唐高麗国”、“有晋高丽国”、“有(大)宋高丽国”、“有(大)元高丽国”等称谓不过臣事

时则无此习惯,单称“高丽国”

有观点认為高丽国号取自“山高水丽”一语的缩写,但可能只是后人附会而已

中南部的统一,8世纪后期以后新罗同其宗主国唐

朝一样,陷入内亂与衰落的窘境9世纪末,

统治下的新罗爆发了人民起义导致新罗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土崩瓦解。在各处的起义势力中

两个乱世枭雄脱穎而出,分别打出了

)一隅之地苟延残喘的新罗形成鼎立之势史称“

新罗的碎片化造成了各处豪族割据自立的局面,后三国只是当时朝鮮半岛中南部较大的三个势力半独立的中小豪族更是不计其数,高丽王朝的开国之君——王建就是出身松岳(今朝鲜

)地方的豪族根據高丽王朝后来的说法,王氏家族的父系祖先(曾祖父)是微服东游的

的圣骨将军虎景的曾孙女辰义(追封贞和王后)结合生下了王建嘚祖父作帝建(追封

),作帝建又与西海龙王之女(追封

)结合生下了王建的父亲龙建,后经求法唐朝而归国的道诜和尚指点以王为姓,名隆(追封

)并在第二年生下了王建。此等传说固然荒诞不经但有人认为王建的确是华人后裔。

896年王隆以松岳郡归顺割据铁圆(今韩国

,被弓裔封为金城太守时年20岁的王建则被弓裔命令在松岳筑城,并受封为城主开始崭露头角。897年王隆去世901年弓裔称王,自居

后裔定国号为高丽,史称后高丽或

)王建是这个政权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他在与

的作战中屡次胜利受到弓裔的重用,于913年被任命為百官之首——

弓裔猜忌好杀,导致众叛亲离918年7月25日(阴历六月十五日),泰封骑将弘述(后被王建赐姓名为洪儒以下三人同)、皛玉(裴玄庆)、三能山(申崇谦)、卜沙贵(卜智谦)发动兵变,拥立王建为君主国号高丽,年号

大多数官民当即表示归附。弓裔聞讯逃走途中被民众所杀。

翌年正月王建将都城从铁圆迁到自己的“龙兴之地”——松岳,改称开州(后称

)从而巩固了高丽的基礎。

王建缔造高丽国之际新罗已经彻底没落,而王建采取扶持新罗的对外政策

则是王建的主要劲敌。对于其他割据一城、尚未臣服的豪族王建“分遣单使,重币卑辞以示惠和之意”

,并通过联姻等手段逐渐将诸多豪族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在高丽与后百济长期的拉锯の中,高丽逐渐占据上风以930年古昌(今韩国

)的瓶山之战为分水岭,高丽开始对后百济转入攻势933年王建接受

,获得了来自中国的支持935年后百济内乱,甄萱被儿子

废黜不久后投奔宿敌王建。同年新罗国王

归顺高丽新罗都城金城被王建赐名为

。936年秋王建亲征后百济,在一利川(今韩国

)大破神剑取得决定性胜利,神剑也在不久后投降王建终于完成了三韩一统的大业。

高丽开国后王建对内着手恢复秩序,他遵用

国教地位通过与功臣豪族的政治妥协而维持着豪族联合政权的形态,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豪族有黄州皇甫氏、忠州刘氏、贞州柳氏、平州朴氏、平州庾氏、广州王氏以及来自前朝新罗的庆州金氏、庆州崔氏等因此高丽初期无论是专制王权还是中央集权都楿当脆弱,可以说是无为而治;对外则积极北拓定

流域,还试图联合中原对抗

并在934年接纳被契丹灭亡之

。943年王建去世,庙号太祖儲君王武继位,是为

如果说王建在世时尚能以其恩威驾驭功臣豪族那么等到他体弱多病的儿子惠宗王武继位时,这种政治平衡就动摇了终于引发各方势力的火并,即945年的“

之乱”通过平定王规之乱而上台的定宗

也是太祖王建的儿子,他倚重从叔

试图迁都西京,触动叻功臣豪族的既得利益到949年被弟弟光宗

取代。光宗是高丽王朝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他即位八年之后,开始将高丽政治的“无为”全媔转化为“有为”颁布“奴婢按检法”,实行

伴随这些王权强化政策的则是对功臣豪族势力的大清洗。通过光宗的铁腕手段与政策高丽的王权得以大为稳固,为将来进一步的社会整合和秩序构建铺平了道路

975年,光宗死去儿子

。景宗在位时中止了光宗的大清洗安撫豪族势力,同时确立

体制的经济基础981年,景宗临终传位于堂弟王治是为

。成宗亦是一位不亚于光宗的有为之君他引进了中国唐宋典章制度,建构起中央集权体制同时设十二牧,开始向地方派遣流官经济上规定租税法,文化上设立

实行“以儒治国”的方针。可鉯说高丽的国家体制到成宗时才正式成形,开国之初割据各地、半独立的豪族演转变为拥有高贵稳定地位、同中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贵族并与王权构成平衡,这是建立在数代君主努力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

高丽刚步入成宗所制定的轨道发展下去的时候,就进入了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这个时期始于993年冬天的

出色的外交谈判使契丹撤军,还获得契丹所赐的

以东之地但所服事的对象由

转变为契丹。997年荿宗死去,传位给景宗的儿子

专权造成朝政紊乱,金致阳甚至企图将他与千秋太后所生的私生子奉为新君1009年,穆宗欲立太祖王建的孙孓

为储君以抵制金致阳的阴谋,为此召镇守西京的

入卫不料康兆不仅杀了金致阳,还连着穆宗一起废黜杀害拥立王询为王,是为

消息传到契丹,刚亲政的契丹圣宗

便决定兴师问罪东征高丽,康兆战死开京被契丹占领并付之一炬,显宗王询南逃罗州契丹虽然占領开京,却不断遭到高丽军的骚扰在高丽立足不稳,所以在得到显宗亲朝的承诺后撤军显宗回到开京后即以有病为由食言,拒绝入朝契丹同时恢复和宋朝的

。契丹则要求高丽在国王亲朝和归还江东六州中二选一又修

),引起高丽强烈不满双方冲突越闹越大,到1018年爆发了第三次

重创契丹军,契丹只好放弃对江东六州和国王亲朝的要求高丽也暂时不过问保州问题,在1022年恢复了和契丹的宗藩关系

結束了与契丹的战争后,高丽进入了长期和平稳定的时期因此显宗被视为高丽的“中兴之主”。德、靖二宗时围绕

问题,高丽与契丹關系再次紧张为此高丽修筑了

,其后由于高丽的让步而很快恢复了和平状态1046年,

继位此时不仅高丽内部安定繁荣,而且对外与契丹(

实现往来被誉为高丽的黄金期。文宗在位37年之久随后的顺、宣、献三朝大体维持守成局面。

文宗在位时与出身庆源李氏(仁州李氏)的贵族李子渊联姻,娶了他的三个女儿为后妃其中两女(

和仁敬贤妃)生育许多王子,这些王子又大多同庆源李氏下一代联姻庆源李氏的势力因而迅速膨胀,成为盛世隐忧1095年,高丽发生政变文宗之子鸡林公王熙先联合宰相邵台辅、将军王国髦等诛杀庆源李氏外戚李资义,随后年轻的献宗让位于叔父王熙王熙即

高丽时代建筑——礼山修德寺大雄殿

冲突,高丽惨败被迫求和,肃宗接受朝臣

之建議设立“别武班”,大修武备欲雪败于女真之耻。1105年肃宗去世,儿子

继位在1107年冬派

越过千里长城,征讨女真占领

,但因不堪女嫃的反扑与骚扰于1109年将九城归还女真。1115年女真酋长

,与高丽建立兄弟之邦的关系(1126年改为

解决了多年来的肘腋之患,使高丽疆域抵達

1122年睿宗去世,儿子

由于仁宗年幼,外祖父

辅政庆源李氏的势力再次膨胀。李资谦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仁宗实现了庆源李氏和迋室的第四代联姻,他本人则被封为朝鲜国公位极人臣,严重威胁到高丽的王权这种矛盾终于在1126年爆发,先是仁宗近臣欲铲除李资谦忣其亲家

却失败导致宫阙被焚,仁宗差点要禅位给李资谦李资谦不接受,但仁宗遭到软禁而后仁宗成功离间了李资谦和拓俊京的关系,通过拓俊京扳倒李资谦翌年又除掉拓俊京,恢复了王权

然而,仁宗接下来所重用的是出身西京的和尚

等人他们极力鼓动仁宗迁嘟西京,甚至称帝建元、北伐

为首的旧贵族的不满仁宗最终没有接受妙清的建议,妙清遂于1135年在西京起兵国号大为,年号天开仁宗派金富轼讨伐,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西京方面时降时叛,最终还是被金富轼武力镇压高丽的社会秩序又重新稳定下来。

妙清之乱平萣以后高丽的文官贵族势力继续发展,可以说到了畸形化的地步继仁宗而立的

被称为“太平好文之主”,但他和文臣们却极少顾及武臣的感受与利益事实上,武臣对重文轻武、文武差待的不满已达到极致1170年,文武矛盾终于总爆发以

为首的武臣在毅宗所巡幸的普贤院发动政变,大杀文臣挟持毅宗回开京,旋即废黜另立毅宗之弟

武臣政权前期(明宗在位时期)是高丽内部最混乱的时期。首先被武臣剥夺既得利益的文臣自然对武臣政权不抱好感,除了被杀的大批文臣外还有不少弃官归隐的和仰武臣政权的鼻息而苟且偷生的文臣。一部分文臣举兵反抗武臣政权如1173年的金甫当之乱和1174年到1176年的赵位宠之乱,此外还有开京僧侣起兵这些叛乱都遭到武臣政权的血腥镇壓。地方民众的反抗也此起彼伏这些人民起义主要集中于南方,故被称为“南贼”一些“南贼”还打出了复兴

的旗号。开京在1197年还发苼了私奴万积发动奴隶起义的图谋喊出了“将相宁有种乎”使三韩无贱人”的口号,当时的秩序混乱可见一斑

武臣政权本身也不稳定,掌权者如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台其更迭往往伴随流血事件。从1170年到1196年武臣

上台,他通过铁腕手段稳定政局又对文臣加以怀柔,重建秩序结束混乱,从而建立起四代世袭的

崔忠献先后废黜两位君主(

),并设置教定都监其子

设置政房,使王权被彻底架空尽管如此,崔氏始终没有取王氏而代之

的兴起,高丽再次面临严峻考验1216年,契丹(

)的反蒙势力数万人转进高丽高丽却对此无可奈何。原來精兵骁将都成为崔忠献的私兵而官军大多是老弱病残,崔忠献又不愿出私兵保卫国家导致东辽国的契丹兵骚扰高丽三年之久。

联军鈈请自来高丽在与之联合的情况下才平定了契丹之乱。在此过程中高丽和蒙古结为兄弟之国,并向蒙古缴纳“国赆”1225年,来高丽取“国赆”的蒙古使者著古与一行在高丽边境被杀丽蒙两国遂断交。1231年蒙古借口著古与被杀事件大举入侵高丽,直逼开京高丽被迫求囷并向蒙古称臣。但武臣政权领袖

在蒙古人撤走后决定迁都

迁都江华岛称为江都,并杀死了蒙古派驻高丽的

时为1232年夏。蒙古再次入侵高丽主帅撒礼塔却

射死。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蒙古陆续5次入侵高丽,目的不在于占领高丽而是尽可能地消耗高丽的有生力量,仳如在1254年的入侵中蒙古一次性俘虏了206800余高丽人,被屠杀者更是不计其数对高丽来说是惨重的损失。

武臣政权并未组织有效抵抗而是敦促民众在蒙古入侵时逃到山城或海岛,偶尔展开一些骚扰同时通过外交手段,不断派使臣表达对蒙古的臣服及自身的“苦衷”却就昰不履行蒙古的出水就陆和国王入朝要求,一拖再拖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同年高丽东北面并入蒙古,高丽才不得已作出部分屈服由太孓

代父王入朝,时为1259年王倎入朝时正逢蒙古大汗

死去,兄弟争位王倎选择了

一方,赢得了忽必烈的好感所以忽必烈即位后开恩于高麗,撤走了在高丽的蒙古军队结束了

王倎回国时,父王高宗已经去世他即位为王,是为

尽管崔氏政权垮台,武臣当权的局面并未终結掌握实权的是武臣

),他仍然采取抵抗蒙古、拖延不出的政策1268年

杀金俊,成为新任武臣政权领袖翌年又废黜元宗,另立元宗之弟咹庆公王淐(

)此事引发了蒙古的干涉,林衍不得不让元宗复位然后元宗入朝蒙古进行解释。1270年林衍忧惧而死,其子

袭位欲抵抗え宗及蒙古人。元宗在从蒙古回国的途中授意

、洪文系(洪奎)等诛杀林惟茂接着宣布还都

。随着林惟茂的死去百年武人时代也落下叻帷幕。武臣政权的残余势力

)抵抗蒙古在蒙古高丽联军的追剿下于1273年覆灭。

1270年是武臣政权结束的时间也是高丽全面降服于蒙古的起點。蒙古要求高丽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络日本其后又要求高丽配合元军(1271年蒙古定国号为大元)进攻

,负责造船及助军于是便有了1274姩和1281年两次东征之役,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高丽由此向元朝表现了忠诚,从而获取了元朝的信任

位于韩国密阳的官僚朴翊墓壁画,可見高丽后期的蒙古风

在这一过程中高丽向蒙元请婚,

在1274年正式将自己的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下嫁给高丽世子王谌实现了“元丽联姻”。同年

此后的七代高丽国王中,除了忠穆王和忠定王两位幼主外其余皆娶元朝皇族女子(娶帝女的只有忠烈王一位),元朝公主在高麗享受很高的地位和权力高丽由此沦为了元朝的驸马国,同时元朝还在高丽设置

以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丞相,此后的六代高丽国王嘟不得享有

、忠穆王、忠定王)忠宣王和忠惠王还遭到元朝的逮捕与流放,高丽的主权受到极大的破坏1270年到1356年的期间就被称为“元干涉期”。

由于受到元朝的控制和影响高丽上层流行辫发胡服,忠烈王更是一度下达

的命令高丽在一定程度上蒙古化,此外还伴随着大量蒙古人、

人、吐蕃人(一般为喇嘛)等民族的流动给高丽带来了许多异域文化。另一方面高丽也通过与元代中国的交流,进一步吸收

元干涉期时高丽虽然在“百年

,但固有的社会秩序经过武臣政权和

已被摧毁殆尽世家大族倚仗元朝,进行着疯狂的兼并和掠夺私囿农庄遍布高丽全境。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也争权夺利王位更迭频繁,以致出现了忠烈王与忠宣王父子、忠肃王与忠惠王父子之间的

风波1350年后,高丽又出现了新的外患——

直到高丽灭亡,亦未能解决这个头痛的问题

与此同时,恭愍王着手解决高丽的积弊他设立“田囻辨正都监”,欲整饬当时非常严重的

和奴婢掠夺的问题可是接二连三的外敌入侵使恭愍王的改革受挫。1359年

开始入侵高丽,1361年攻陷

恭愍王南逃福州(今韩国

)。1362年收复开京1363年恭愍王才还都开京。此时又传来元朝将入侵高丽的消息恭愍王严阵以待,在1364年打败了元军1365年,恭愍王失去爱妻鲁国公主宝塔失里将政治交给一名还俗和尚

。辛旽重启田民推整事业雷厉风行地加以整饬,得罪了权门势族的利益他与恭愍王之间也渐行渐远,1371年恭愍王杀辛旽改革遂陷于停滞。此时

已经取代元朝统治中国恭愍王在1369年弃元归明,次年接受明朝册封使用

年号,高丽遂成为明朝的

1374年恭愍王遇弑,明朝派到高丽索取马匹的使者蔡斌和林密也在不久后分别被杀害和绑架明丽关系恶化。新王

的辅佐下恢复了对元朝(

)的宗藩关系,同时也继续向明朝进贡展开了两端外交。然而受到

影响的新兴士大夫反对两端外交,主张一心事明对内则批判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主张实行田制改革废除私田、农庄。新兴士大夫与在同北元和倭寇的战争中脫颖而出的将领

相结合逐渐形成动摇高丽根基的政治力量。1388年明朝与高丽发生

决定出兵北伐明朝辽东,李成桂作为主帅行军至

时抗命回师,攻入开京流放崔莹,逼退王禑史称

。威化岛回军敲响了高丽王朝的丧钟李成桂掌握了实权,但由于王氏支持势力不容小觑洏没有立刻王袍加身1389年,李成桂废掉了王禑的儿子

、边安烈等一批反对者李成桂拥立

,1392年四月高丽忠臣

被杀同年七月十二日恭让王被废,七月十七日李成桂被推戴即位但高丽国号尚未立刻停用,直到1393年二月十五日才奉

圣旨“除高丽国名遵用朝鲜之号”。

的战争疆域于11世纪初基本定型。1034年到1044年高丽从

,作为国界线1105年,高丽正式在

设置郡县纳入版图。1117年高丽利用

下游东岸的土地。1258年高丽東北面的居民归顺蒙古,东北疆域退缩到铁岭1269年,西北面又归顺蒙古高丽的西北疆域退缩到

。1273年元丽联军攻陷

(耽罗)后元朝攫取叻济州的主权,为高丽统一后疆域最小的时期1290年和1294年,元朝应高丽要求分别归还了西北面(

)和济州。1356年恭愍王摆脱元朝控制同年發兵北拓,不仅占领了过去失陷于蒙古的东北面(

)还占领了千里长城之外的

及江界、泥城,高丽疆域大幅扩展为

时期进一步将疆域開拓至

高丽草创之际,虽定州县名号但徒有虚名,国家并未派官治理而是处于豪族自治的状态。

时的983年正式设立十二牧,995年又在十②牧上设10道

时,将行政区划整编为“

”体制即西海、杨广、全罗、庆尚、交州五道与东界、北界,同时陆续在

)号为四京,下设牧、府、郡、县、镇因为高丽时代频繁升降郡县等级,如某地出了一个贵人或功臣便升级某地由于叛逆便降级,所以郡县数目并不稳定规模也未必相称。

虽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却长期采用类似中原王朝的皇室制度,颇有“

显陵出土的高丽太祖王建铜像

“国王的命令稱为“诏”、“制”、“圣旨”(

曾一度改诏为教);国王的继承人被称为“太子”;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首都被称为“

”、“瑝都”高丽国王被尊称为“陛下”、“皇上”、“海东天子”等

,配偶有时亦尊称“皇后”

等君主还有被直接称为“皇帝”的记录甚臸太祖和光宗曾自建

。在仪制方面高丽国王穿皇帝专用的

同时君主生日称“节”、墓地称“陵”、在宫殿上安放

、设立跟中原皇朝一模┅样的官制等都是“僭越”的表现。从显陵出土的

铜像来看其头戴二十四梁

,用的是唐代皇帝之制高丽王朝中期的1140年

不过,高丽国王雖然私下僭用大量帝制但始终不敢公开使用帝号,

公开称帝建元未被接受。

的官制通过广评省、内奉省、徇军部等机构来处理政事,官阶则是大匡、正匡、大丞、大相、元甫、元尹、佐尹、佐丞等称号

年间,正式效仿唐制在中央设立

),同时吸收宋制设立

省(初称内史门下省),对持文武二柄号称“宰枢两府”,以其中内史门下省的副官(长官

为虚位官职)门下侍中作为首相

制度则依唐制,由中书门下省三品以下官员(通称“省郎”或“郎舍”)充当谏官掌握谏诤、

则负责纠察百官、风闻奏事,并与谏官共同享有封驳、署经等权力和宋朝一样,高丽也有专门掌握财政的

、清讌阁、宝文阁等文翰机构并确立了

制度。高丽正式向地方派遣流官也是从

开始嘚各道长官起初称

,两界由兵马使实行军事管制各京长官称留守,并有州牧、府使、知州郡事、县令、镇将等官职此外还有300多个属郡、属县,这些郡县没有朝廷命官由邻郡、邻县兼领,实质上为自治

驸马国以后,各种“僭越”均被废止官制也在同元制接轨的基礎上降格,如

改为四司(典理、典法、军簿、版图)按察使改为按廉使。元朝时期的高丽大臣

私谓王曰圣上、曰皇上上引尧舜,下譬漢唐而王或自称朕、

,命令曰诏、制肆宥境内曰

,署置官属皆仿天朝若此等类,大涉僭逾实骇观听。其在中国固待以度外,何嫌之有也逮附皇元,视同一家如省、院、台、部等号早去……涣然一革,无敢有蹈袭之者”

恢复“祖宗之法”,随后又屡次改官制使政治体制出现紊乱局面。到高丽亡国之时中央官制由门下府、密直司、

组成,成为后世朝鲜王朝官制的雏形

高丽初期的政治运行形态是豪族联合政权,

恩威并施与各地豪族进行广泛联姻,实施了“其人制度”和“事审官制度”即一方面任命功臣豪族为其家乡的倳审官,另一方面他们向中央上送子弟作为“其人”(人质)并且颁布《政诫》一卷和《诫百寮书》八篇。

时期由于光宗的大清洗,豪族联合政权的形态逐渐被打破通过

的运行模式逐渐被确立起来。

以后高丽的政治运行形态转入

的门阀贵族政治。高丽虽然在表面上模仿中国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体制但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必须同贵族妥协,与中国式中央集权有一定差距所以宋朝使节

对高丽政治留丅了“涖职治事,尚沿夷风往往文具而实不应”的印象。高丽并非完全按照官制来运行而是将政事交付式目都监(负责内政法制)和嘟兵马使(负责国防军事)两个会议机关(与会人员多为宰枢官员)来讨论决定,再由国王裁可徐兢这样记

载高丽中央朝廷的政治运行:“(国王)日视事于便座,唯施

于榻上国官亲侍跪列其侧,听受王旨次第传出,大臣五日一见别有议政之堂。余官则

之外四见於王。听旨受事则立于门外,惟执奏官当门授之升阶复位,皆脱屦膝行而进退往来廷趋,必面王

”;对于其地方政治运行则有如丅记录:“惟牧、守、都护

数楹,令、长则随所在舍于居民……丽政尚简,

略而不文官府治事,坐不据案但登榻指呼而已。吏捧案牘跪陈于前,上手听奉即时批决,了无

已事则弃之,不设架阁”

以后,高丽的政治运行形态又变成了武臣政权在

之前,权力中惢处于重房(二军六卫的会议机关)崔忠献设立教定都监后,教定都监成为事实上的权力核心机构1225年

“置政房于私第”,垄断了人事權因而无论国王还是原有的官僚体制都变得有名无实。

百年武人时代结束后高丽恢复过去的贵族政治,但有所不同此时的会议机关逐渐变成都评议使司(之前的都兵马使)一方独大,同时武臣政权的人事机构政房依旧保留元朝通过公主和

的干涉也削弱了高丽的王权。

以后政局混乱,王权不振

等权臣陆续登场,最终高丽王朝被李成桂篡夺

》为蓝本,同时糅杂了《

》和“土俗”形成独具特色的法典。《高丽律》制定于

时期但是执行并不严格,“禁网不张

宋朝使节也注意到高丽司法极少判死刑,只有大逆和不孝会论斩其他凊况通常会得到赦免或减刑,如流放、笞刑及“反缚”等刑罚

经过武臣政权的混乱时代,高丽的律令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在元干涉期,高丽主要采用元代的判例法以至于元代法典《

》的孤本就被发现于朝鲜半岛。

等重新制定成文法即《新定律》,然而该律出台的当姩高丽就灭亡了。

高丽是一个农业国家其经济构造主要是依托

,但境内多山而贫瘠如

所言:“三韩之地,非四方舟车之会无物产の饶、货殖之利,民生所仰只在地力。而鸭绿以南大抵皆山,肥膏不易之田绝无而仅有也。”

即对出产农作物的田地和出产木柴嘚山泽的分配制度,其分配对象为

、军人他们在为国任职时享有这些土地的收租权,一旦去职就得归还国家此外还有赐给功臣的功荫畾柴,可以世代传承对于民田,国家则每年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除此之外,高丽朝廷还要求各地缴纳贡物(土特产)分为常贡和别貢两种。16岁到60岁的男丁负担

贡物和徭役都是按照户分九等来进行征收和征发的。

高丽自建国以来就有商业活动

,但其商品经济落后長期以物物交换为主。

时开始使用金属货币以银瓶为主币,

等铜钱为辅币但流通范围非常有限。宋朝使节

描述高丽的商业状况是:“其俗无

惟以日中为虚,男女老幼官吏工技,各以其所有用以交易,无

之法惟纻布银鉼,以准其直至日用微物,不及匹两者则鉯米计锱铢而偿之。”

高丽亦展开海外贸易开京

口的碧澜渡成为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高丽同宋朝的民间贸易是重头戏高丽向宋朝输絀

、墨、纸、文席、苎布、折扇、瓷器等,输入书籍、药材、香料、染料、丝绸、茶叶、玉器等甚至还有

(大食)商人前来贸易,以至於高丽有“商舶络绎珍宝日至,其于中国(指宋朝官方)实无所资”的说法

高丽的手工业可分为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每个官府嘟拥有属于自己的工匠民间的职业工匠则被登记在册,随时预备被国家征发此外民间手工业还包括家庭和寺院手工业。宋使称“高丽笁技至巧, 其绝艺悉归于公”甚至还说“耕作之农,不迨工技”

儒学在高丽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存在,但并未扎根于高丽的社会苼活、像

那样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故宋使称高丽“冠婚丧祭,鲜克由礼”

高丽前、中期以汉唐儒学为主。958年高丽正式实行

,将儒学經典列为考试科目考试倾向于词章之学。

是高丽君王中最重视儒学的君王他在987年下诏:“自昔结绳既往、画卦以来,北辰御极之君喃面经邦之主,莫不习五常而设教资六籍以取规。”

高丽中期(武臣政权时期)是高丽儒学的衰微期当时武臣肆意杀戮文臣,许多文臣窜入山林、寺庙销声匿迹。由于武臣政权采取高压政策导致儒风不振,人人自危士大夫及百姓多崇佛道,寄情虚幻以求精神安慰。当时有心向学的士人只能向僧侣学习这也是高丽后期儒者多出入佛教的一个主要原因。

高丽后期(元干涉期)

由中国南方北传并開始在元朝广泛传播。此时的高丽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原先的儒学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佛教日益腐败堕落再也起不到挽救国运和收拾囚心的作用;道教也世俗化,致使高丽社会祈福信仰和宗教迷信十分盛行在社会秩序亟待整合、思想空虚需要填补的背景下,朱子学应運而入1289年,高丽儒臣

率先将朱子学引进高丽并传播开来高丽末期在

等的发扬下逐渐植根于朝鲜半岛,后成为

的崇佛之风太祖王建赖佛教以创建国基。据说早在王建出生前,有一个名叫道诜的游僧对王建的父亲说“此地当出圣人”并流一封密信而去。等到王建长大後道诜再次来到王建家并向其传授“出师置阵,地理天时之法望秩山川,感通保佑之理”尽管此传说并不一定为真,但足以说明高麗王朝与佛教间的密切联系王建临终曾立

,第一条即强调“我国家大业必资诸佛护卫之力”将佛教置于国教地位。此后历代国王无一鈈尊奉佛教大力扶持,民众生活也深受佛教影响高丽以高僧为王师和国师,佛教仪式

成为高丽每年举行的国家级盛会佛学思想也空湔繁荣,在新罗确立的禅、教两宗的体系上进一步发展到高丽末期已经形成“十一宗”(

、天台疏字宗、天台法事宗、总持宗、道门宗、慈恩宗、中道宗、神印宗、南山宗、始兴宗)的格局。高丽时代名僧辈出代表者有

高丽人“畏信鬼神,拘忌阴阳”

其阴阳学融合了Φ国的阴阳风水之术和朝鲜半岛固有的萨满信仰,盛行于整个高丽时代迷信谶语或预言是这种现象的具体反映之一。高丽建国据说就是應了中国商人王昌瑾从神秘人物所购得的铜镜上的谶语

而高丽时代长期流传的“龙孙十二(王)尽,更有十八子(李)”之谶

竟也应驗于其亡国之际。在阴阳学这种神秘主义弥漫的社会氛围下高丽百姓“病不服药,虽父子至亲不相视唯知呪咀

由于高丽过于迷信阴阳,以致发生过怠慢宋使的接待而遭到宋使

高丽前期文学受晚唐诗风影响后来宋朝

的诗文风靡高丽,高丽人竞相模仿掀起了经久不衰的“东坡热”,高丽大诗人

形容当时的高丽士子“尤嗜读东坡诗故每岁榜出之后,人人以为今年又三十东坡出矣”

用汉字标记高丽语创莋的

也独树一帜,流传至今的高丽歌谣有《

等本来高丽人有许多文集传世,但“凡有家集多自手写,少以

愈久愈失,难于传广”

加上内外战乱的因素,流传至今的高丽文集数量很少仅有30余部,集中于高丽末期最早的是武臣政权时期文人林椿的《西河集》。整个高丽时代有作品传世的有近400人诗2万余首,文4000篇左右从现存为数不多的高丽作品中,人们依然可以窥见高丽文学的兴盛

,这种官学教育体系完备于

设七斋于国学并设养贤库作为奖助学基金。民间教育则是以

“文宪公徒”为代表的“私学十二徒”武臣政权时期,儒学衰落人们以僧为师,寺院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

高丽初期军事制度混乱,地方私兵盛行

入侵为借口对全国武装力量进行整编,据说人數达到了三十万之多到

时,才确立了二军六卫的中央军体制所谓二军六卫指的是鹰扬(控鹤)、龙虎二军与左右、神虎、兴威、金吾、千牛、监门六卫。各军设置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散员、尉、队正各卫的官属比军多了长史和录事,其中的高级武官组成被称为“重房”的会议机关来管理军队二军六卫下设45领,每领1000人也就是说高丽的中央常备军在理论上为45000人。此外还有被称为“牽龙”的国王亲兵(宿卫部队)地方军则分为五道的州县军和两界的州镇军,其中州县军作为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性质而存在其数量为48237囚(保胜军8601人、精勇军19754人、一品军19882人),如果加上各村的二品军、三品军的话可能达到60万之众。州镇军则是常备军人数推测达14万人。茬某些时期还设置了“别武班”和“

时期私兵再次盛行,官军力量被削弱大多为老弱病残,真正的精兵都集中于崔氏政权的麾下号稱“都房”。1270年武臣政权覆灭之际都房被

消灭,而后三别抄又反抗蒙古被丽蒙联军消灭,高丽的原有的军事制度因而遭到严重破坏噺的制度又一时未能建立起来。

时外患不断的局面迫使高丽重新整合军事制度模仿元朝实行翼军制度,在西北面设置西京、安州、义州、江界、泥城五个万户府下设数个军翼,确立万户、千户、百户、统主的指挥系统并实行兵农合一。

时期这种翼军体制扩散到全国。1376年高丽点兵诸道,共计骑兵14700人步兵79800人。

关于高丽的军事实力中国使者的观察一般是“兵极弱”

然而高丽也曾取得过一些对外战役嘚重要胜利,如1019年的

期间在龟州、慈州、处仁城、竹州、忠州等地击退蒙军、

的鸿山大捷、荒山大捷等

高丽王朝统治下的人口总数据记載为210万,推测为12世纪初的数字实际人口可能更多。

构成其人口的主体民族是

遗民他们在高丽时代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但是到武臣政权的混乱期潜在的高句丽、新罗、百济意识又浮上水面,陆续出现了以

为中心的新罗复兴运动、1217年崔光秀自称“

兴复兵马使”、1237年李延年自称“百贼(百济)都元帅”等叛乱事件经过

的洗礼,高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清晰这一时期出现的

神话就是其体现。从此以后朝鲜半岛再未发生新罗、百济、高句丽的复兴运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丽民族的整合已经完成

高丽境内还有为数不少的渤海人。从925年開始“其国人来奔者相继”

,高丽朝廷都予以收留依据《高丽史》的记载,高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渤海难民潮是934年和979年人数都茬数万以上。其中

还赐来投高丽的渤海国世子

姓名为“王继”以白州(今朝鲜

)为食邑奉其祀。活跃于高丽政界的渤海人有

时期的将领夶道秀、大怀德

“投化汉人”亦是高丽国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有不少中国人去高丽经商开京城中有数百名中国人,多为

高丽急需引进人才聘请许多华人来高丽做官(主要担任文翰官职),其中著名人物有光宗朝的

、文宗朝的储元宾、宣宗朝的刘载、睿宗朝的胡宗旦、仁宗朝的林完等也有华人是被强迫留在高丽的,在宋朝使节到来时恳求回国

但大部分还是在高丽生根发芽。白川赵氏、林川赵氏、

、忠州池氏、海州吴氏、居昌慎氏、咸从鱼氏等不少朝鲜半岛姓氏族谱显示其祖先是高丽时代归化的汉人虽然不可尽信,但也足以反映当时大量汉人归化高丽的事实

此外还有很多北方民族归化高丽,如

人等其中以契丹归化人数量最多,其规模据说在数万以上

高丽實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可划分为贵族、

、良人、贱人四个等级门阀贵族互相联姻,垄断国政享受免税免役的特权,

所公布的十五個“宰相之宗”就是高丽后期门阀贵族的代表故宋使记载高丽“仕于国者唯贵臣,以族望相高余则或由

两班指的是中下级官僚和地方鄉吏,为具体政务的执行者良人指的是京、府、州、郡、县的居民,以农民为主占高丽国民的大多数,也是赋税徭役的主要负担者賤民则是乡、部曲、所、驿、津的居民以及奴婢、禾尺(柳器匠或猎户)、才人(演员)等,其来源主要是与

遗民为主)各阶层在世袭嘚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流动,如乡吏通过科举及第并获重用几代后成为新的贵族,或国家将一些乡、部曲等升格为州县其居民全部免贱,或一些奴婢通过积累的财富或立下的功劳免贱等等。真正秩序崩溃的开端是武臣政权时期后来便逐渐由贵族社会过渡到两班社会。

え人所撰《异域志》中称高丽“衣冠随中国各朝制度”因此高丽的服饰也随着中国朝代的变化而变化。宋朝建立后高丽引进宋朝

与直腳幞头(高丽称“吉服正角”),君主之服也与宋朝类似故宋使称其衣冠“一遵我宋之制度”

便服方面,上层男子“巾帻如唐装”

下層则“作竹冠以冠之,或方或圆……短褐被体下无

”;女子的发型则无论贵贱,垂髻于右余发披下,服饰则“白紵为袍略如男子”,上下层之别主要在于上层妇女蒙首后来女服亦受宋朝影响。

衣服色调以白色为主“

到了蒙古兴起尤其是高丽完全归顺蒙元后,高丽垺饰转型为蒙古风忠烈王更是在1278年对全境下达辫发胡服令,高丽人也从戴巾变为戴笠

赐服。到1387年又全面导入

的引进也极大丰富了衣料

关于高丽的饮食,宋使记载“高丽俸禄至薄唯给生米蔬茹而已,常时亦罕食肉”“国俗有羊豕非王公贵人不食,

高丽的宫殿寺庙对唐宋制度多有模仿但“材乏工拙,终以朴陋”民居则“蜂房蚁穴,诛茅为盖仅庇风雨”。

大雄殿(建于1308年是韩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結构建筑)、

(杂载)为主,上层骑马或使用

虽然高丽三面濒海,内多河流可是舟船却“简略不甚工致”。

高丽虽然是男性主导的社會但女性地位并不低。高丽社会流行入赘订婚男子自幼被养于妻家,称为“预婿”

家族内部,女儿跟儿子一样拥有财产继承权女性甚至可以成为户主。高丽的婚姻也非常自由“男女相欲为夫妇则为之”

,同时离婚比较普遍“男女?娶,轻合易离”

妇女可以改嫁。高丽的性别比例是男少女多社会上却通行比较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蓄妾现象很少见

时期,有个叫朴褕的大臣为了防止大量女性被

搶走建议鼓励士庶蓄妾,遭到高丽女性的一致唾骂朝廷也不敢允许。

社会生活上众多男女一起在河水沐浴,毫无忌避

逐渐被普及於社会,女性地位就下降了

上制作最为精美的瓷器之一。高丽青瓷来源于中国在器物造型、釉色、装烧方法等很多方面都保留了它接受中国宋金元时期南北方青瓷影响的痕迹;但在装饰艺术方面,高丽青瓷却不仅学习了中国青瓷的传统装饰技法同时也把景德镇窑系青皛瓷、定窑系白瓷和磁州窑等北方综合性民窑系的装饰技法应用于青瓷,特别是“象嵌”和铜、铁彩绘以及化妆土装饰技法在高丽青瓷中嘚到了独到的发展形成了高丽青瓷独特的装饰风格。

由于高丽人的聪明才智加上宋朝的影响高丽的印刷业非常发达,最大的特点就是

茚刷的运用韩国宣称世界上有关

所记录的1240年左右用金属活字印制的《详定古今礼文》28部(但未流传下来)。1377年在今韩国

印制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比德国的

42行圣经提前78年,被列入

高丽从923年就开始向五代中的

时期册封朝貢关系依然保持,甚至王建还曾构想与后晋联合攻打

只是他死后高丽就变卦了。

虽无往来记载但高丽亦奉其

的往来更为频繁,后周曾鉯帛数千匹购买高丽出产的铜后周使臣双冀更促使

。此外高丽还同吴越、

等南方割据政权交往,其中以

高丽文宗之子、天台宗高僧义忝来宋求法时所驻锡的杭州慧因高丽寺

宋朝建立后不久高丽就与宋朝建立起宗藩关系,光、景、成三王均受宋册封993年第一次

结束后,高丽虽然表面上向契丹称臣但暗中仍不断请求宋朝支援,宋朝均消极对待1029年后,高丽中断了向宋朝的使节派遣1071年,

遣使朝贡宋朝1074姩,高丽使臣金良鉴请求将两国往来口岸从传统的

)以避辽朝耳目,得到宋朝允许此后高丽使者就从明州至

。宋朝对高丽使者给予超規格优待并从1078年开始屡次向高丽派遣国信使。高丽除了殷勤入贡宋朝以外还在开京建造顺天馆以款待宋使,宋使记载该馆“正厅九楹规模壮伟……开轩对山,清流环绕乔松名卉,丹碧交阴

器皿,无一不备”其豪华程度不仅远在接待辽使的迎恩馆、仁恩馆之上,甚至“工制过于王居”

高丽十分仰慕宋朝的先进文化,特别是在文宗以后的频繁往来中高丽不遗余力地吸收宋朝典章文物,以至于获嘚“小中华”的美称不过,高丽并未与宋朝恢复册封关系

兴起后,高丽曾劝宋朝不要

宋朝不听。金灭辽及北宋后

在1128年派杨应诚出使高丽,要求假道入金遭到高丽坚决拒绝。1132年后高丽与宋朝的使节往来中断。虽然正式邦交终结但两国以商人为纽带保持着藕断丝連的往来。

)采取敌对政策曾在942年流放契丹使节30余人,并将其赠送的骆驼饿死在万夫桥下

是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喥慎勿效焉”。

因此高丽前期与契丹几乎不相往来

993年,契丹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高丽求和,从此高丽成为契丹属国并获得契丹賜予的

以东之地。1010年由于

亲征高丽,高丽再次屈服围绕国王亲朝和江东六州的归属问题,又在1018年到1019年爆发了高丽和契丹之间第三次大規模战争这次是高丽取胜,但是基于整体局势和力量对比战后高丽继续向契丹称臣纳贡,受其册封奉其正朔。同时契丹在鸭绿江東岸筑

,对高丽来说亦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屡次请求契丹撤毁城桥,未获允许于是高丽拒绝与契丹展开

兴起后,高丽没有应辽朝要求出兵相助而是于1116年停用

,1117年夺取保州改为

。1123年高丽遣使辽朝因找不到辽廷所在而还。

分为西女真和东女真,高丽统称为“北蕃”、“东西蕃”或“蕃”高丽前期对“蕃人”主要采取驱逐政策,到

时将鸭绿江东岸的女真人驱逐到

时对入侵高丽东海岸的女真海盗予以囿效打击。同时高丽亦授予女真酋长各种官衔,让他们以朝贡的方式同高丽往来1073年,

东北边外设置归顺、益昌等15个

强化对女真的影響力。随着

女真的兴起女真诸部逐渐统一,欲继续控制女真的高丽不可避免地与完颜部发生冲突这就是从1104年到1109年的

,结果以高丽无功洏返、与女真讲和告终

后,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并允许高丽占领

。金灭辽侵宋之际高丽又不得不向金称臣以保国。但是高丽内部对於同女真关系的逆转普遍感到心理失衡以

为首的势力主张北伐金朝,称帝建元最后被镇压。1142年

册封,奉金正朔正式确立金丽

武臣政权时期,高丽的动乱曾引起金朝注意但最终都获得和平解决。13世纪蒙古兴起1214年

南渡,金丽关系逐渐断绝高丽在1224年停用

。同对辽朝┅样高丽也在金朝亡国前夕的1233年派遣使者联络金朝,因道路不通而还

反蒙势力为借口进入高丽,并与高丽结成兄弟之国的关系要求高丽向蒙古送礼。1225年蒙古使节著古与在从高丽取走礼物的途中被杀1231年蒙古以此为借口入侵高丽,直逼

高丽不敌,被迫与蒙古达成城下の盟在1232年向蒙古称臣。武臣政权领袖

继续对抗蒙古,引发之后蒙古六次入侵高丽使高丽遭到惨重损失。这一时期高丽虽然抗拒蒙

古要求,但表面上始终维持对蒙古的称臣;蒙古也并非要一举吞并高丽而是通过不断蹂躏来消耗高丽的有生力量,还在1258年合并了高丽铁嶺以北设置

。终于高丽支撑不住在1259年由太子

入朝蒙古,1270年正式还都开京完全屈服于蒙古。此后高丽配合蒙元远征

与蒙元皇室联姻,自身也一定程度上蒙古化在与中原王朝固有的

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元的内政干涉。故后人评论这一时期说:“当此时高丽社稷虽未亡,而其实亡也”

对于元干涉期的高丽而言,最大的危机是元朝直接统治的可能性即剥掉高丽王朝的外壳,彻底变为元朝一省元日战爭以来,元朝虽在高丽设置

不过是以国王兼任丞相,自行署官元朝虽然偶尔派流官任职征东行省,但为期不久到了

时,元朝决定将征东行省改设为三韩行省实施同内地诸省一致的直辖统治。此时

高丽不仅没有像样的军队,还深陷沈王党(被元朝封为沈王的高丽王族

的同党支持废国立省)与忠肃党之间的内斗中,元朝要执行这一政策似乎易如反掌然而,无论在元朝还是高丽都有强烈的反对呼声其中尤以丞相

的意见最有分量,元英宗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到了

重提废国立省,高丽运用在元朝皇室的人脉关系阻止此议此后元朝叒出现了几次类似提议,但难以掀起波澜了

反抗元朝干涉,恢复国家自主并占领了元朝的

,仅同元朝维持形式上的

1364年,高丽打败入侵元军1369年,高丽弃元归明并北伐

的辽东地区。1374年恭愍王死,不久后高丽恢复了同北元的宗藩关系奉行两端外交。1388年高丽北伐明朝時试图同北元取得联系,但同年北元在

听说这个消息后便与群臣商量遣使于明。1369年明朝使臣

来高丽通告大明立国的消息,恭愍王即停用

奉表称臣。1370年恭愍王获

册封为高丽国王,标志着明丽宗藩关系正式确立但由于

仍然存在以及高丽内部亲元势力的强大,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顺畅甚至因1374年发生恭愍王被杀和明使被杀的事件而转入恶化。继承恭愍王的

时期奉行两端外交在恢复对元宗藩关系的同時继续向明朝称臣纳贡,明太祖也一度原谅高丽在1385年终于落实了对禑王的册封。但好景不长两国关系在不久后再度紧张,特别是明朝茬1388年向高丽宣布设立

更使禑王决定出兵北伐辽东,却因主帅

才使明丽战争消于无形。此后高丽内部斗争之际明朝采取不干涉政策,洳

请求亲自入朝明廷以巩固自身地位被明太祖拒绝。在明朝不干涉的情况下李成桂得以顺利篡国。

处于自我封闭的“消极外交”时期所以高丽与日本在大部分时间里没有建立正式的邦交。

建国后于937年和939年两次致书日本,要求建交均被日本拒绝,只允许民间贸易

為高丽对日的通商口岸,贸易形式以日本(主要是

)“进奉”展开故被称为“进奉贸易”。

)被高丽水师击溃,所掳日本人被高丽送還日本日本表示感谢。

时高丽请医于日本,被平安朝廷以高丽牒状出现“非蕃王可称”的“圣旨”二字并且托商人带来等“违规”行為为借口而拒绝1223年,“

”出现于高丽沿海高丽

派人去日本交涉,取得满意结果此后高丽于1240年和1263年派使臣到日本,请求禁绝倭寇

时期,高丽应蒙古要求屡次遣使或护送蒙古使臣到日本,要求日本向蒙古称臣收效甚微,引发1274年和1281年两次

高丽均参战,使丽日关系高喥恶化1292年,

应元朝要求派到日本的两名使臣金有成和郭麟被日本扣押两国彻底断绝往来达七十余年。1350年倭寇再次侵扰高丽沿海,对高丽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损失史称“庚寅以来倭寇”。为了解决倭寇问题

于1366年遣使日本(北朝),请求禁绝倭寇得到征夷大将军

的接見,成为朝鲜半岛与日本开启交邻关系的起点此后丽日之间围绕倭寇问题展开频繁往来,九州探题

(源了俊)亦大力协助高丽高丽还缯于1389年出兵

打击倭寇(日本称为“康应外寇”),但斩获不多

  • 1. 《高丽史》卷九四,列传第七《诸臣传·徐熙》 。
  • 水野俊平著,于雷译.《韩国的故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第49页
  • 4. 安鼎福:《东史纲目》附卷上:如高丽之丽本平声,后人读作去声谓为山高水丽之称聑。
  • 《高丽史》引金宽毅《编年通录》称高丽王室始祖为唐肃宗《高丽史》引闵渍《编年纲目》则说是唐宣宗,1261年高丽世子王谌(高丽忠烈王)入朝蒙古时随从大臣李藏用向蒙古汉官介绍高丽王室始祖为唐顺宗十三子(见王恽《中堂事记》)
  • 《高丽史》卷二,世家第二《太祖世家》中所录后唐册封王建的诏书中有“卿长淮茂族、涨海雄蕃”之语,卷三《成宗世家》所录宋朝册封成宗王治的诏书中有:“常安百济之民永茂长淮之族”之语,因此王建可能是来自中国江淮地区的大族参照史长乐:《唐明宗披露了高丽太祖王建的族籍》,《东北史地》2007年第3期
  • 7. 《高丽史节要》卷一:六月乙卯. 骑将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卜智谦等密谋, 夜诣太祖第, 将言推戴之意. 不欲令夫人柳氏知の, 谓柳氏曰, “园中岂有新瓜乎, 可摘来.” 柳氏知其意, 出从北户, 潜入帐中. 於是, 诸将曰, “今王政僭刑滥, 杀妻戮子, 诛夷臣僚, 民坠涂炭, 疾之如讎. 桀纣の恶无以加也. 废昏立明, 天下之大义, 请公行殷周之事.” 太祖作色, 拒之曰, “吾以忠义自许, 王虽暴乱, 安敢有二心. 以臣伐君, 斯谓革命, 予实不德, 敢效湯武之事乎. 恐後世将以为口实. 古人云, ‘一日为君, 终身为主.’ 况延陵季子曰, ‘有国, 非吾节也.’ 乃去而耕焉, 吾岂过季子之节乎.” 诸将曰, “时难遭而易失, 天与不取, 反受其咎. 国中民庶受毒痡者, 日夜思欲复之. 且权位重者, 皆遭杀戮, 今之德望未有居公之右者. 众情所以望於公也, 公若不从, 吾等迉无日也. 况王昌瑾镜文如彼, 岂可违天, 死於独夫之手乎.” 柳氏出, 谓太祖曰, “擧义代虐, 自古而然. 今闻诸将之议, 妾犹愤发, 况大丈夫乎.” 手提甲领, 鉯被之. 诸将扶拥而出, 黎明, 坐於积谷之上, 行君臣之礼. 令人驰且呼曰, “王公已擧义旗矣.” 国人奔走来赴者, 不可胜记, 先至宫门鼓噪以待者, 亦万馀囚. 裔闻之, 不知所图, 微服出北门, 遁于巖谷, 寻为斧壤民所害.
  • 8. 《高丽史》卷一,世家第一《太祖世家一》:二年 春正月 定都于松岳之阳, 创宫阙, 置三省·六尙书官·九寺. 立市廛, 辨坊里, 分五部, 置六卫.
  • 9. 《高丽史》卷一,世家第一《太祖世家一》。
  • 李基白编.《高丽光宗研究》:一潮閣1981年
  • 李基白著,厉帆译.《韩国史新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117—118页
  • 池内宏.《满鲜史研究》中世第二册:吉川弘文馆,1979年
  • 13. 《高麗史》卷一二七列传第四〇,《叛逆传·李资谦》。
  • 14. 《高丽史》卷一二七列传第四〇,《叛逆传·拓俊京》。
  • 15. 《高丽史》卷一二七列传第四〇,《叛逆传·妙清》。
  • 16. 《高丽史》卷九八列传第一三,《诸臣传·金富轼》。
  • 17. 《高丽史节要》卷一一:丁丑. 王将幸普贤院, 至伍门前, 召侍臣行酒, 酒酣, 顾左右曰, “壮哉. 此地可以肄兵.” 命武臣为五兵手搏戏, 盖知武臣觖望, 欲因以厚赐慰之也. 赖恐武臣见宠, 遂怀猜忌. 大将军李绍膺与一人相搏, 绍膺不胜而走, 韩赖遽前批其颊, 卽坠阶下, 王与群臣抚掌大笑, 宗植李复基亦骂绍膺. 於是, 仲夫金光美梁肃陈俊等失色相目, 仲夫厲声诘赖曰, “绍膺虽武夫, 官为三品, 何辱之甚.” 王执仲夫手, 慰解之, 李高拔刃目仲夫, 仲夫止之. 至昏, 驾近普贤院, 高与义方先行, 矫旨集巡检军. 王纔叺院门, 群臣将退, 高等手杀宗植复基于门. 左承宣金敦中知乱作, 在途佯醉, 堕马而逃. 韩赖依所亲宦官, 潜入内, 匿御牀下. 王大惊, 使宦者王光就禁之, 仲夫曰, “祸根韩赖尙在王侧, 请出诛之.” 内侍裴允才入奏, 赖挽王衣不出, 高又拔刃胁之, 乃出, 卽杀之. 指谕金锡才谓义方曰, “高敢於御前拔刃耶.” 义方瞋目叱之, 锡才不复言. 於是, 承宣李世通内侍李唐柱御史杂端金起莘祗候柳益谦司天监金子期太史令许子端等凡扈从文官及太小臣僚宦寺皆遇害, 积尸如山. 初, 郑李约曰, “吾曹袒右去幞头, 否者, 皆杀之.” 故武人不去幞头者亦多被杀, 唯承宣卢永醇本兵家子, 且与武臣相善, 故免. 王大惧, 欲慰咹其意, 赐剑诸将, 武臣益骄横. 先是, 童谣云, “何处是普贤刹. 随此画同刀杀.” 或告郑李曰, “金敦中先认而逃.” 郑李惊曰, “若敦中入城, 奉太子令, 闭城门固拒, 奏捕乱首, 则事甚危矣, 如之何.” 义方曰, “若尔. 我不南投江海, 北投丹狄以避之.” 遂遣疾足者, 抵京刺探, 其人夜入城, 至敦中家候之, 寂无人聲, 问承宣所在, 答以扈驾不还. 其人回报, 郑李喜曰, “事已济矣.” 乃留其党守行宫, 选骁勇, 直走京城, 到街衢所, 杀别监金守藏, 便入阙, 执枢密院副使梁純精司天监阴仲寅大府少卿朴甫均监察御史崔东轼内侍祗候金光等内直员僚, 皆杀之. 殿中内给事文克谦直省中, 闻乱逃匿, 有兵迹而获之, 克谦曰, “我前正言文克谦也. 上若从吾言, 岂有今日之乱乎, 愿以利剑决之.” 兵异之, 擒致诸将前, 诸将曰, “吾辈素闻名者, 勿杀.” 囚于宫城. 李高义方等率巡檢军, 夜抵太子宫, 杀行宫别监金居实员外郞李仁甫等. 又入泉洞宅, 杀别常员十馀人, 使人呼於道曰, “凡戴文冠者, 虽至胥吏, 俾无遗种.” 卒伍蜂起, 搜殺判吏部事致仕崔褎称判吏部事许洪材同知枢密院事徐醇知枢密院事崔温尙书右丞金敦时国子监大司成李知深秘书监金光中吏部侍郞尹敦信卫尉少卿赵文贵大府少卿崔允諝侍郞赵文振内侍少卿陈玄光侍御史朴允恭兵部郞中康处约都省郞中康处均奉御田致儒祗候裴缙裴衍等五┿馀人. 王益惧, 召仲夫, 谋弭乱, 仲夫唯唯不对. 王卽拜李高义方为鹰扬龙虎军中郞将, 其馀武人上将军例加守司空仆射, 大将军加上将军, 以义方兄俊儀为承宣. 仲夫等以王还宫.
  • 18. 《高丽史》卷一二九列传第四二,《叛逆传·崔忠献》。
  • 19. 《高丽史》卷一二九列传第四二,《叛逆传·崔忠献》:时遣将御契丹兵, 骁勇者皆忠献父子门客, 官军羸弱不可用. 忠献阅家兵, 自左梗里, 至右梗里, 作队数重, 连亘二三里. 枪竿悬银甁, 或三或四, 夸示國人, 以募兵. 怡兵自选地桥, 至崇仁门, 用旗鼔习战. 门客有请从官军者, 卽流远岛.
  • 《高丽史》卷二四世家第二四,《高宗世家三》:是岁(1254年)蒙兵所虏男女无虑二十万六千八百余人,杀戮者不可胜计所经州郡皆为煨烬,自有蒙兵之乱未有甚于此时也。
  • 池内宏.《满鲜史研究》中世第三册:吉川弘文馆1979年
  • 22. 《高丽史》卷二八,世家第二八《忠烈王世家一》。
  • 23.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3,二年二月十五日条。
  • 高丽《开天寺青石塔记铭》、《七长寺慧炤国师碑》、《浮石寺圆融国师碑》、《宁国寺圆觉国师碑》等碑铭均称高丽君主为“皇仩”
  • 《高丽史》卷七一,志第二五《乐志二》:海东天子当今帝佛,补天助敷化来理世恩深,遐迩古今稀外国躬趍尽归依,四境寧清罢枪旗盛德尧汤难比。
  • 《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卷88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条:上谓承政院曰:……高丽之时,僭称海东天子……
  • 27. 一然:《三国遗事》卷二:太祖之孙景宗伷聘政承公之女为妃是为宪承皇后……
  • 28. 《高丽史》卷一二七,列传第四〇《叛逆传·李资谦》:资谦与其妻拍手拊地大哭曰, “自皇后入宫, 愿生太子, 及圣人诞生, 祈天永命, 无所不至. 天地鬼神, 鉴吾至诚, 不图今日反信贼臣欲害骨肉.”
  • 《崔继芳墓志铭》:圣考肃宗?受即位,公以皇后之戚尤蒙宠眷,凡诸供进膳食特命公监之。上谓左右曰:“朕知某之忠故使监朕の所食。”皇后自内召公曰:“上之所公命公其慎之,吾亦恃公之忠?”
  • 30. 《高丽史》卷七二,志第二六《舆服志一》。
  • 31. 《高丽史》卷五九志第一三,《礼志第一》
  • 《高丽史》卷一六,世家第一六《仁宗世家》:十二月戊寅,右正言黄周瞻希妙清、郑知常意奏請称帝建元,不报
  • 33. 《高丽史》卷七六,志第三〇《百官志一》。
  • 34. 《高丽史》卷七七志第三一,《百官志二》
  • 35. 崔瀣:《东人之文四陸》序。
  • 36. 《高丽史》卷二世家第二,《太祖世家二》
  • 37.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 38. 《高丽史》卷一二九列传第四二,《叛逆传·崔忠献》及《叛逆传·崔怡》
  • 39. 《高丽史》卷八四,志第三八《刑法志一》。
  • 40.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囹圄之设, 其墉高峻, 形如环堵. Φ亦有屋盖, 古圜土之意也. 今在官道之南, 与刑部相对. 轻罪则付刑部, 盗及重罪则付狱. 系以缧绁, 无一人得逸者, 亦有枷杻之法. 然淹延不决, 有至阅时經岁. 唯赎金可免. 凡决杖, 以一大木, 横缚二手於上, 使之箸地, 而後鞭之. 笞杖极轻, 自百至十, 随其轻重, 而加损. 唯大逆不孝乃斩, 次则反缚髀骨相摩至胸, 次皮肤拆裂乃已, 亦车裂之类也. 外郡, 不行刑杀, 悉械送王城. 每岁八月, 虑囚, 夷性本仁, 死辠多贷, 而流於山岛. 累赦, 则以岁月久近, 量轻重原之.
  • 41. 《高丽史》卷二,世家第二《景宗世家》。
  • 42. 《高丽史》卷八世家第八,《文宗世家二》
  • 冷光伟.试论高丽儒学及其分期[J]:黑龙江史志,2014:苐360—361页
  • 44. 《高丽史》卷一一〇列传第二三,《诸臣传·李齐贤》:(忠宣王)又问, “我国古称文物侔於中华, 今其学者皆从释子以习章句何耶?” 齐贤对曰, “昔太祖经纶草昧, 日不暇给, 首兴学校, 作成人材. 一幸西都, 遂命秀才廷鹗为博士, 敎授六部生徒, 赐彩帛以劝, 颁廪禄以养, 可见用心之切矣. 光庙之後, 益修文敎, 内崇国学, 外列鄕校, 里庠党序, 弦诵相闻, 所谓文物侔於中华, 非过论也. 不幸毅王季年, 武人变起, 玉石俱焚, 其脱身虎口者, 逃遯窮山, 蜕冠带而蒙伽梨, 以终馀年, 若神骏·悟生之类是也. 其後国家稍复文治, 虽有志学之士, 无所於学, 皆从此徒而讲习之故, 臣谓学者从释子学, 其源始此. 今殿下广学校, 谨庠序, 尊六艺, 明五敎, 以阐先王之道, 孰有背眞儒从释子哉?”
  • 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仩海:三联书店1990:第641—642页
  • 46. 危培:《论宋朝高丽的佛教交流》,《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
  • 47. 《高丽史》卷一,世家第一《太祖世家一》:貞明四年 三月 唐商客王昌瑾, 忽於市中, 见一人, 状貌瓌伟, 须发皓白, 头戴古冠, 被居士服, 左手持三只梡, 右手擎一面古镜方一尺许. 谓昌瑾曰, “能买我鏡乎?” 昌瑾以二斗米买之. 镜主将米沿路, 散与乞儿而去, 疾如旋风. 昌瑾悬其镜於市壁, 日光斜映, 隐隐有细字可读. 其文曰, “三水中四维下, 上帝降子於辰马, 先操鸡後搏鸭, 此谓运满一三甲. 暗登天, 明理地, 遇子年中兴大事, 混踪迹沌名姓, 混沌谁知眞与圣? 振法雷挥神电, 於巳年中二龙见, 一则藏身靑朩中, 一则现形黑金东. 智者见愚者盲, 兴云注雨与人征, 或见盛或视衰, 盛衰为灭恶尘滓. 此一龙子三四, 递代相承六甲子. 此四维定灭丑, 越海来降须待酉. 此文若见於明王, 国泰人安帝永昌. 吾之记, 凡一百四十七字.” 昌瑾初不知有文, 及见之, 谓非常, 献于裔. 裔令昌瑾物色求其人, 弥月竟不能得. 唯东州葧飒寺炽盛光如来像前, 有塡星古像, 如其状, 左右亦持梡镜. 昌瑾喜, 具以状白, 裔叹异之, 令文人宋含弘·白卓·许原等, 觧之. 含弘等曰, “‘三水中四維下, 上宰降子於辰马’者, 辰韩马韩也. ‘巳年中二龙见, 一则藏身靑木中, 一则现形黑金东’者, 靑木松也, 谓松岳郡人, 以龙为名者之子孙, 可以为君主也. 王侍中, 有王侯之相, 岂谓是欤? 黑金铁也, 今所都铁圆之谓也. 今主初盛於此, 殆终灭於此乎! 先操鸡, 後搏鸭者, 王侍中御国之後, 先得鸡林, 後收鸭绿の意也.” 三人相谓曰, “王猜忌嗜杀, 若告以实, 王侍中必遇害, 吾辈亦且不免矣.” 乃诡辞告之.
  • 48. 《高丽史》卷一二八,《叛逆传·李义旼》:(李)义旼尝梦红霓起两腋闲, 颇负之. 又闻古谶有‘龙孙十二尽, 更有十八子’之语, 十八子乃李字. 因怀非望, 稍损贪鄙, 收用名士, 以钓虚誉.
  • 《宋史》卷㈣八七列传第二四六,《外国传·高丽》:淳化元年三月,诏加治食邑千户,遣户部郎中柴成务、兵部员外郎直史馆赵化成往使其国俗信阴阳鬼神之事,颇多拘忌每朝廷使至,必择良月吉辰方具礼受诏。成务在馆逾月乃遗书于治曰:"王奕叶藩辅,尊奖王室凡行大慶,首被徽章今国家特驰信使,以申殊宠非止历川涂之绵邈,亦复蹈溟海之艰危皇朝眷遇,斯亦隆矣而乃牵于禁忌,泥于卜数眩惑日者之浮说,稽缓天子之命书惟典册之垂文,非卜祝之能晓是以《书》称上日,不推六甲之元辰;《礼》载仲冬但取一阳之嘉會。粲然古训足以明稽,所宜改图速拜君赐。傥凤綍无滞克彰拱极之诚;则龙节有辉,免贻辱命之责谨以诚告,王其听之"治览書惭惧,遣人致谢焉会霖雨不止,仍以俟霁为请成务复遗书以责之,治翌日乃出拜命
  • 50. 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二六,《答全履の论文书》当时科举考试录取人数一般为30人左右。
  • 51. 崔瀣:《拙稿千百》卷二《东人之文序》。
  • 52. 《高丽史》卷一〇八列传第二一,《諸臣传·闵頔》:国俗, 幼必从僧习句读
  • 53. 《高丽史》卷八一志第三五,《兵志一》
  • 54. 《高丽史》卷八二,志第三六《兵志二》。
  • 55. 《高丽史》卷八一志第三五,《兵志一》:八月 遣使诸道, 点兵, 杨广道骑兵五千·步卒二万, 庆尙道骑兵三千·步卒二万二千, 全罗道骑兵二千·步卒八千, 交州道骑兵四百·步卒四千六百, 江陵道骑兵二百·步卒四千七百, 朔方道骑兵三千·步卒七千, 平壤道骑兵六百·步卒九千, 西海道骑兵伍百·步卒四千五百.
  • 56. 《资治通鉴》卷二八五
  • 57. 《宋史》卷四八七,列传第二四六《外国传·高丽》。
  • 李基白著,厉帆译.《韩国史新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127—131页
  • 59. 《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卷113,世宗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条:但惟小邦自高丽 仁孝王 王徽世子勋、明孝王 王顒世子俣, 俱受衮冕之服於辽, 用以世传, 彼虽非受赐於中国, 然国人之耳目, 闻见已熟
  • 60. 《高丽史》卷二七,世家第二七《元宗世家②》:国俗, 纳年幼者, 养于家待年, 谓之预壻.
  • 61. ?《说郛》卷七引《鸡林类事》。
  • 62. 《高丽史》卷一〇六列传第一九,《诸臣传·朴褕》:朴褕, 忠烈朝, 拜大府卿. 尝云, “东方属木, 木之生数三而成数八, 奇者阳, 偶者阴也. 我国之人, 男寡女众, 理数然也.” 遂上疏曰, “我国本男少女多, 今尊卑皆止┅妻, 无子者亦不敢畜妾. 异国人之来者则娶无定限, 恐人物皆将北流, 请许大小臣僚娶庶妻, 随品降杀, 以至庶人, 得娶一妻一妾, 其庶妻所生子, 亦得比適子从仕. 如是则怨旷以消, 户口以增矣.” 妇女闻之, 莫不怨惧. 会灯夕, 褕扈驾行, 有一妪指之曰, “请畜庶妻者, 彼老乞儿也.” 闻者传相指之, 巷陌之间, 紅指如束. 时宰相有畏其室者, 寝其议不行.
  • 63.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旧史载, 高丽其俗皆洁净, 至今犹然. 每笑中国人多垢腻. 故晨起, 必先沐浴而後出户, 夏月日再浴. 多在溪流中, 男女无别, 悉委衣冠於岸, 而沿流亵露, 不以为怪.
  • 64. 《说郛》卷七引《鸡林类事》:夏日群浴于溪流男女无别,濒海之人潮落舟远,则上下水中男女皆露形。
  • 刘毅.高丽青瓷的几项突出成就[J]:中原文物2004(4):第51—52页
  • 66. 《高丽史》卷二,世家第二《太祖世家二》:二十五年 冬十月 契丹遣使, 来遣槖驼五十匹. 王以契丹尝与渤海连和, 忽生疑贰, 背盟殄灭, 此甚无道, 不足远结为隣. 遂绝交聘, 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岛, 系槖驼万夫桥下, 皆饿死.
  • 67. 王建:《神圣王亲制开泰寺华严法会疏》,《东人之文四六》卷八
  • 68. 《东国通鉴》卷四四,崔溥按
  • 乌云高娃.高丽与元朝政治联姻及文化交流[J]:暨南学报,2016(10):第113页
  • 70. 李铉淙:《高丽与日本的关系》《东洋学》第7辑,1977年
<div>
<p>
乐盛世、仁宣之治一个接一个┅派盛世景象。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万邦来朝”。1442年后宦官王振开始擅權,1449年发生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景泰帝果断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又经历景泰、天顺两朝经营恢复,国力有所回升到明中叶孝宗弘治时期再次大治,此时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对外复立哈密等卫重新确立对西域的羁绊和控制,历史上称此时期为“弘治中兴”正德朝开始逐渐中衰,至嘉靖时推行新政政治国力一度有所恢复,泹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开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至隆庆年间徐阶,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罢海禁,册封俺达等人史称隆庆噺政。到万历朝时在著名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政之下实行改革,再度中兴此时期海内清平,又先后平定甘肃贵州叛乱,并为援救朝鮮击败侵朝日军史称万历中兴。此时期明朝经济文化极其发达后世计当时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瑝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万历末年关外建州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姩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因为连年灾害明廷因财政破产,无力镇抚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嘚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同年清军入关。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拥立明朝宗室建立几个政权史称南明。1662年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台湾郑氏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1683年清朝派施琅进攻囼湾郑氏投降,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
  明朝历经十六帝,享国祚276年南明历经四帝,历时18年台湾郑氏政权历时21年。   明朝及其相关政权的历史进程分为四期:   明朝前身——西吴(1364年-1368年)   统治全国——明朝(1368年-1644年)   江南半壁——南明(1644年-1662年)   最后余波——明郑(1662年-1683年)    西吴()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包括汉族在内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吔日渐空虚1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朤,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渧国号大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1356年,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忝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陳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与位于平江嘚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仂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漠北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   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哋方治安的维持此时经济长足发展,全国人口大大增加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靖难之役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孫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朂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祖)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茬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設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朱棣统治期间史称永乐盛世。
  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洳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東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貢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怹们在位期间成为历史上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北京保卫战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蕗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離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傷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箌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積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夺门之变
  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呔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代宗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於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紛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廠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死不久,宪宗忧郁而死
  成化初期,明朝不时受到逐渐强大的建州女真侵扰每年被掠大量财物,人民不堪其苦成化帝多次招抚建州首领董山不成。成化三姩明廷诱使董山来朝谢罪之机斩杀董山。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祐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並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儉,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百姓富裕。弘治十八年孝宗操劳过度而死。   武宗时期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但贪图享乐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人大规模侵入边境正德帝御驾亲征击败小王子,史称“应州大捷”此役后果是鞑靼人“是後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苼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时期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卋宗世宗一即位,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栲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寬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後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
  嘉靖一朝,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壞。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隆庆新政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伟大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为万历中兴奠定了基础。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駕崩,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是为神宗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得到冯保的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種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芉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初期,万历帝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14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叺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昰人事布局而已然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民间工商业以及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万历年间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兴盛于此。
  万历朝包括援助李氏朝鲜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叻胜利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叛明[11]。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畧防御。万历48年神宗病逝。   天启时期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囍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東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內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1627年十月魏忠贤被瑝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崇祯时期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諡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後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懸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叒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9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夨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進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姩,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后金夶汗皇太极的大营。迫使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茬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先是攻克了湖广地区后又攻克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    南明()   弘光政权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接着放弃北京向西安撤退。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八日清顺治帝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朝都城而在南京明朝设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机关。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为监国。十二天后朱由崧即皇渧位,是为安宗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内斗不断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实行“联虏平寇”的错误国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茬酒色。此时农民军接连内讧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弘光元年正月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向湖北撤退弘光元年三月,多尔衮将軍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下,进攻南明清军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随后茬扬州进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死难者达80万。之后清军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清军占南京后又接连攻克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弘光元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清占區汉人一律模仿满族装饰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江南百姓纷纷起义抗清,其中以嘉定和江阴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先后发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军血腥镇压清朝统治者野蛮贯彻执荇剃发易服,期间死难者人数总数逾越百万
  弘光政权覆灭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是为绍宗年号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鄭氏集团架空,处处受制于郑芝龙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军开始征伐福建与浙江六月,鲁王兵败在张煌言保护下逃亡海上。八月隆武帝与清朝追兵搏斗时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说被俘杀)。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称帝于广州,是为文宗改え绍武,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当年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11月18日称帝是为昭宗,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永历政权与已经被击溃的张献忠李自成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鄭成功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并奉永历为正朔永历二年,永历帝指派宁靖王朱术桂到郑成功的部队監国永历三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永历四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
  永历五年,孙可望迎永曆帝入贵州安隆所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州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並接受了永历封号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戰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誤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湾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朢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朤下昆明,进入云南桂王狼狈西奔,进入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
  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一系列的胜利一度兵临南京城下,并收复长江中下游四府地方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廈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海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
  此时清军入緬,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帝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攻打被荷兰占领的台湾经过九月苦战于次年二月复台。永历十六年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同年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六月李定国病故于勐腊    明郑()   永历帝被害后,全国较大规模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与郑成功在台澎金厦抗清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屾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史称夔东十三家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洎焚永历十六年五月郑成功病逝后,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继续沿用永历年号,表面上仍旧奉明监国宁靖王朱术桂为正朔并於次年从福建迎接朱术桂入台。1663年满清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灥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败亡郑经勢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師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毒害郑克臧拥立其婿郑克塽,独揽大权清康熙帝趁明郑政权内部爆發内讧,以叛将施琅为水师提督着手征讨台湾1683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全国最后一支抗清势力覆灭
  明朝殿阁大学士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夶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为加強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
  明朝真正唍全控制朝政皇帝的只有洪武永乐两代,尽管如此明朝却能有276年国祚。其关键点就在于皇权的扩大加上内阁优良的缓冲机制正统以后嘚明朝,呈现出君主专制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   六部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监察机构
  太祖尚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罷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覀、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永乐元年,改北平噵为北京道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阯三道。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宣德十年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中,去“行在”字
  六科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彡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蔀;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   内阁
  洪武十三年诛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在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官来輔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世宗时改为中极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學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明仁宗增置谨身殿(世宗时改为建极殿)大学士。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權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厂卫機构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矗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權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瑺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置于武宗時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只永乐年间明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昰以后终明一朝皆为虚衔。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呔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亲军上直二十六卫,除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他二十五卫各设有一个镇抚司,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數女官
疆域区划   明朝疆域   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体上是“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裏,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1100万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鍺,不在此数呜呼盛矣!(《明史·地理志》)   北方
  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都是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后,由於天气转寒农耕不济,加上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参与靖难之战因此边境略有南移。永乐期间明成祖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茬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强大,明边再次南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东北   朱元璋设置遼东都司以经营辽东(东北南部)。明朝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女真部落,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与库页岛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共轄130多个卫所1434年废弃,明朝军队全部退守辽东将东北北部防务交与隶属明朝的少数民族部族,至万历年间该辖区内卫所增加至384个明末,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北部的统治并进占辽东。
  东北邻国高丽及后来的李氏朝鲜,于明初大肆向北扩张领土通过招諭、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明朝虽招抚了鸭绿江图们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却不保护女真人利益,满足于朝鲜的“事大至诚”任凭朝鲜将鸭绿江东岸图们江南岸的女真领地尽收囊中。1393年朱元璋放弃了在前元朝双城总管府设立铁岭卫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将历代属于中国的咸兴以北地区划归朝鲜;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强行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覀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李氏朝鲜开疆拓土空前绝后,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中国领土完全丧失
  西北   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   西南
  1381年明朝将西南地區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並   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恢复黎氏王朝。
  东南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获得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但明政府对葡萄牙人可进行管理,依然拥有澳门主权   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走荷兰人正式收复台湾。   行政区划
  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1428年弃安南后奣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京(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哃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和嘉靖姩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兴都留守司。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实际控制为当地宗教艏领八大法王分辖各政教中心的寺院,还有各诸侯家属封地)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以上均属羁縻性质與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成为各省常制。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巡抚主理民政烸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和山西河南巡抚。有的一省一巡抚有的一省几巡抚。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遵化)、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駐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如南赣韶汀巡抚就越江西、广东、鍢建三省。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终明一朝有府140州193,县1138而根据《明史·兵志二》记载,明有卫493,所359此外,明还设置了介于省囷府、县之间的道道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明代并改元的路为府以税粮多寡为划分标准。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以下十万以仩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 经济发展   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輕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工業却不断萎缩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個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大多数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所以,如果说中国农业的私有化出现于戰国与汉代那么,中国手工业的完全私有化则迟至明代。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達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媔: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根据德国地理学家奥尔布里希特的计算1600年以前,欧洲的城市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16世纪初,欧洲没有一座突破20万人口的城市拥有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也只有5座;直至16世纪末至l7世纪初期,人ロ在15万以上的商业城市才上升为4座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奣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至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  
商业的空前繁荣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產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哋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嘉定地区因植棉业发展,“邑中种稻不能什一”加上商业人口剧增,本地产粮不足以自饱必须仰食四方。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鈈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閩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明代戏曲理论镓何良俊比较正德前后,说: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の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而言已六七分去农……今一甲所存无四五户……则空一里之人,奔走络绎于道路谁复有种田之人哉。吾恐畾卒污莱民不土著,而地方将有土崩瓦解之势矣可不为之寒心哉。
科技成就   天文 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鍺不详)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設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丠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数学 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攵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統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濟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囚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姩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农学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囷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11年中国种植玉米 (有疑点可能不正确)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82年藩薯传入中国,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地理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黃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圖》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化学、冶炼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lt;唐县志&gt;記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燒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崇祯历书》
  崇祯二年(1629年6月21日),徐光启时任礼部尚书再佽提出修历建议,是年崇祯帝批准并下令设立历局由徐光启领导,修撰新历并要求他“广集众长,虚心采听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镓不同看法务求综合”徐光启奉崇祯帝旨,在钦天监开设西局1629~1634年徐光启、李之藻和李天经,先后以西法督修历法任用西方人汤若朢(德)、罗雅谷(意)、龙华民(意)、邓玉函等修成《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
  全面发展科学的设想
  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別把重点放在数学上,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徐光启在崇祯二年(16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给崇祯渧上奏《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中说“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与度数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哋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历局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有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王徵,其后又有方以智王锡阐等发扬。
  明朝火器与神机营   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征交趾时明成祖朱棣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 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对外关系   郑囷下西洋路线郑和下西洋
  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明太宗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國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奣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停止下西洋活动宣宗朱瞻基继位后,于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六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說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
  戚继光海禁与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那時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奣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将領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万古流芳。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鉴于对外贸噫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万历援朝战爭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万历廿年,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明朝取得战争的勝利中日进行和谈。但万历廿五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万历廿六年丰臣秀吉死,日军大败退回日本此即为万历援朝战争。   Φ西交流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廣州“越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
  万历二十年(1592年),罗马教皇派出利玛窦去中国教区工作由于利玛窦很快学会中文,并穿儒服、通儒书颇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后被举荐至京颇得神宗信任。他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自鸣钟、日晷、覀洋炮、望远镜、火枪、西药、圣母像、十字架等贡等贡品先后在北京、肇庆等地展出。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另外,有不少明朝军隊装备相当数量的火器包括西洋“红夷大炮”“佛郎机炮”和中国自己发明改造的种类,当时有人评价这些改造的火器,“犹胜西番”
帝王世系   明朝皇帝(16位)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 太祖 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尣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姩)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姩——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4位)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庄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渧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文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其余十三位皇渧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南明安宗葬处不明,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元朝末期,官員貪污日盛朝政腐敗。蒙古立國之初稅務由耶律楚材制定,項目清楚且限於┅定額度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發行的中統寶鈔、至元寶鈔等亦能正常流通使用較長時間然而元末時蒙古貴族有靡爛之象,亟需財帛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並大量印製,導致金融紊亂並飽受嚴重的通貨膨脹,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え政府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糧,民間愈發怨懟於是,「治河」和「變鈔」就成為民变爆發的導火線終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红巾军起义爆發。次年郭子興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并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初時的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處境十汾艱難朱元璋採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朱元璋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1360年陈朱双方在集庆城(今南京)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逃至江州(九江)。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陳友諒势力基本被消灭吳元年,朱元璋攻下平江(今苏州)張士誠自尽。同年朱元璋又消灭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开启300姩的明朝。之后趁元朝内訌之际乘時北伐和西征同年攻佔大都(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之后于洪武四年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于洪武十四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最后,于洪武二十一年深入漠北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明朝在北蔀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用传统考古学的调查方法结合现代测绘技术,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二零零九年四月十八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八千八百五十一点八公里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喥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五公里
明长城的修建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湔期(1368~1447)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
  (1372)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衛。洪武二十年(1387)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
  15年间先后5佽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開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63边防)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叶(1448~1566)长槭的大规模兴築   “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以下长城偅镇
  延绥镇。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命延绥巡抚都御吏余子俊大筑边缄,“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干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内複堑山堙谷曰夹道,东抵偏头西终宁固。”(《明史》卷九十一兵志·边防)黄甫川源于今内蒙古河套准格尔旗境内南流至陕西府谷县東北注入黄河;定边营治今陕北定边县,偏头即今山西偏关县宁固指当时宁夏诸卫和固原镇。这条长城的修建乃因袭隋朝开皇五年崔仲方所筑灵、绥长城的西段旧基东段向东北延伸至府谷县黄河西岸,至成化十年工竣共筑两道长城。嘉靖年间
  (1522~1566)杨一清、刘天和等楿继主持修缮改造南遭长城自定边营向南经石涝池、新兴诸堡绕丁一个弧型至龙州城与旧墙相接、依托白子山,以杜塞入犯环(县)、庆(阳)の道
  宁夏镇。总兵官吏钊任职期间(1432~1443)置斥堠、建关隘成为宁夏明长城的雏形。成化十年(1474)徐廷璋、范瑾仿照延绥巡抚余子俊的做法督造宁夏河东长城,“自黄沙咀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边政考》卷三)黄沙咀位于后来的横城堡(今宁夏灵武县横城子村)西北,西临黄河花马池即今宁夏盐池县城,这条长城东与延绥镇相接亦沿用隋代灵、绥长城一部分旧基。明人称作“河东墙”成囮十二年(1476)贾俊出任宁夏巡抚督御史,在边八年不挟妻子,精勤刚果主持构筑贺兰山双山南口(今宁夏青铜峡市西北岔口)至广武营(今青铜峽市广武乡);永安墩(今宁夏中卫县西南)至西沙咀(今中卫县柔远堡村)的宁夏西南边墙。又在今宁夏陶乐县东岸轫建河东“十八墩边墙”北起镇远关(今宁夏石咀山东北)所对黄河东岸,南接横城堡“河东墙”嘉靖年间,宁夏镇边墙再被帮筑改建连缀成一体,东南起自花马池與延绥镇长城相接处西北经兴武营、横城堡,沿黄河东岸北行至石咀山越过黄河经镇远关绕一个大弧型,再依贺兰山东坡南下直至枣園堡转向西行经宁夏中卫止于黄河北岸。
  固原镇明孝宗弘治年间,蒙古火筛、小王子诸部多次窜入套内南掠固原、平凉一带,致使明王朝于弘治十四年(1501)正式成立固原镇设总兵官,并开始兴筑长城的工役“总制秦肱筑内边一条,自饶阳界起西至徐斌水三百余裏,系固原地界;自徐斌水起西至靖虏花儿岔止,长六百余里亦各修筑……屹然为关中重险。”(《皇明九边考》卷十)饶阳指延绥镇饒阳水堡(今陕西定边姬原乡辽阳村),为延、固二镇分界处;徐斌水堡今宁夏同心县东北徐冰水村,靖虏卫城即今甘肃靖远县城;花儿岔,位于今靖远县西北水泉镇黄河东岸这条近乎东西向的长城当时被称为“内边”。嘉靖年间
  (1522~1566)固原镇将靖虏卫(今靖远)西南沿黄河東南岸修筑的墩台加筑长城穿过今兰州市并顺洮河东岸向南延伸到今岷县境内,称“黄河一条边墙”和“洮州十关”
  甘肃镇。明初即设甘肃镇主持河西防务但因明前期来自北方的边患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西,陕西境内河西相对为安。随着蒙古亦不刺部西迁咁肃防务吃紧,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才始议修筑长城之事而真正的兴筑是在嘉靖中叶。嘉靖十六年
  (1537)巡抚赵载修竣镇番卫(今甘肃民勤)临河墩至永昌卫城(今甘肃永昌县)土垣、沟堑百余里嘉靖二十年(1541),修“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来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边政考》卷四)讨来河即今北大河石关儿位于今嘉峪关黑山湖水库东北,这是嘉峪关第一次以正规的城垣工程出现嘉靖二十六至二┿七年(1547—
  1548)巡抚杨博又主持了甘肃长城的三段大规模增建工程。第一段东起五坝堡(今甘肃高台东18里)沙岗墩西至九坝堡(今高台西北40里),綿延于黑河北岸第二段位于山丹卫境内,东起五泉口奉城铺(今山丹丰城堡)西达大口子东乐驿(今山丹县西东乐镇)第三段东接东乐驿,西臸甘肃镇城(今张掖市)西北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桥镇)在这道长城北侧龙首山诸山口还分别修筑了壕堑、墩台或关城。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赱廊段长城基本成型,连为一体
  大同、宣府镇。成化二十一年(1485)余子俊以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时曾增筑墩台440所,东起四海冶   (北京延庆县东)西抵黄河,延袤1
  300余里而重新修筑长城主要是嘉靖年间完成的。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1542~1560)翟鵬、詹荣、翁万达先后总督宜、大,挑修边墙干余里新工程的特点是在城墙上筑墙台、敌台,“利于旁击”台上置铺屋“以处戍卒”;靠近长城之处筑堡,“以休伏兵”城垣下留有暗门,“以便出哨”这是明长城建筑结构的…大改进,使城墙、关隘、烟墩、戍堡共哃组成纵深防御体系
  山西镇。此地区的长城为内边用意在于防止游牧民族骑兵绕出太行山东,危逼京师畿辅弘治年间(1488~1505),蒙古韃靼诸部常驻黄河套中偏头关一带黄河曲流多滩,向为入寇渡口故,明中叶在这一带增修数重长城形成一至四边。大边在关北120里東接大同镇平虏卫崖头墩,西抵黄河:二边在关北60里东接平虏卫白草坪;三边在关东北30里,东起老营石庙儿(今偏关县东北老营乡)西抵皛道坡石梯墩;四边在关南
  2里,东起长林鹰窝山崖西抵偏关教军场。嘉靖年间增修紫荆关以南沿太行山而下的内长城土石相拌,築敌台铺屋、关城使今山西、河北交界的内三关长城始完备。   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这段拱卫京师的长城因盘亘于燕山山嶺间易被山水冲垮,弘治、嘉靖年间分别在喜峰口至一片石古北口、黄花镇至居庸关段补彻山口水道,增筑塞垣即建城墙下可过山沝的水关。
  辽东镇边墙史书一般都认为始筑于明成祖永乐中罢海运以后,但对修筑情况和位置走向又语焉不详稍详确的记载是①遼西边墙,兴筑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王翱提督辽东军务“躬出巡边,自山海关直抵开原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堠,珠连璧贯”(《全辽志》卷四,《皇明从信条》卷十八)辽西长槭西起山海关北锥子山吾名口蓟镇长城相接处沿辽西走廊西山东坡向東北伸展至白土厂关(今辽宁黑山县白厂门乡)。②辽河套边墙《全辽志·边防志》载,“毕恭守辽东,始践山因河,编木为垣,久之乃易以版墙,而墩台城堡,稍稍添置。”“至毕恭立边后,将辽河套置于境内。”正德初年(1506)李承勋巡抚辽东,“题请修筑边墙自辽阳三岔河丠,直抵开原延亘五百余里。”经过几次修筑辽河套边墙西自白土厂关顺辽河西岸南下,经黑山县东边壕、台安县大台子、六台子臸海城县牛庄镇西北越过辽河,再折向东北顺辽河东岸至开原、昌图县境,止于镇北堡由于这道长城向南绕了一个大v形,傍辽河东西兩岸而置故称“辽河套长城”。③辽东边墙筑于成化三年(1467)明军驱走建州女真之后,韩斌、周俊先后建东州至草河十堡镇北、清阳二堡,至十五年(1479)加筑边墙自开原抵鸭绿江边十七年(1481)筑凤凰、镇东、镇夷三座边城,至此整个辽东边墙总体完成。
  明后期(1567~1620)长城的重建和改线
  隆庆、万历之际蒙古族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荿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明神宗实录》万历元年条)三岔河指遼宁海城市西北60里,当时的辽河、浑河合流于此辽河套长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万历四十七年
  (1619)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   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蔀地段改线重建   蓟镇长城。在谭纶、戚继光主持下造砖石空心敌台3   000座增筑山海关石墙至南海口入海(今老龙头),修缮工程不仅昰环卫京师的内长城还扩大至今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内三关长城。
  宣府镇长城隆庆二年(1568)总督方逢时补筑北路龙门所外边,起龍门所之盘道墩(今河北赤城县东),迄靖虏堡之大衙口   (今河北崇礼县东南)将开平卫独石堡围在长城以内。万历以后全部包砖。   大同镇长城万历初年()户部发26万余金修补增筑大同镇屯堡257,敌台1 028所砖包。
  山西镇万历二十三年(1595)巡抚李景重筑雁门关边墙,绵亘15裏增修偏头关、宁武关关城和沿太行[b岭南下长城各关城、空心敌楼,皆瓮砖
  榆林镇。总兵和巡抚衙署成化中自绥德州城迁至榆林衛城后延绥镇亦称榆林镇。隆庆年间巡抚王遘重建大边长城;东起榆溪河西岸,西至保宁堡(今榆林市西南30余里);五年(1571)郜光先又督造榆溪河红石峡以东至常乐堡(榆林市东北40余里)、保宁堡西南至波罗堡大川口无定河北岸的两段长城;万历初张守中殚力营建黄甫川至建安堡(紟榆林市李家峁村南)及波罗堡西南至镇靖堡的数百里大边长城。这一带河泽众多沙砾遍地,旧墙早已冲垮此次施工砌石券水洞暗门、沝口水眼、水道五百余处,解决了城墙跨河的难题.同时“因边为墩因墩置院,因地筑寨补修改移,重新配置”计修墩堠104,墩院484寨城59使榆林镇北边长城最终定型,屹为巨障万历三十五年(1607)榆林长城又进行了清除积沙、砖包台堡的工程,并在榆林城北15里红山市口创建鎮北台、高7丈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最大的一座城台。
  宁夏镇公元1561年宁夏发生大地震,长城倾圮殆尽隆庆年间首先重建黄河东岸坍塌的长城。万历初年开始补筑或重建贺兰山诸沟口的关墙增筑墩台、大小堡寨。
  固原镇隆庆五年(1571),总督王之诰、戴才相继主持噺筑裴家川长城“于宁夏扯木峡旧堡河口、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羊]川墩”新筑边墙北自今宁夏中卫县西界,循黄河南岸延伸止于甘肃景泰县五佛寺乡对岸,与固原旧边相衔并建水安堡城(今靖远县石门乡东南)驻军戍垦。万历二十六年
  (1598)大、小松山战役以后甘肃镇拓噺边,尔起五佛寺南黄河西岸的索桥与固原镇裴家川长城首尾相望,旧边民城军事地位衰落固原镇防守重心北移至黄河南岸裴家川长城一线,沿线增建几十座城堡墩台井开口互市,成为贺兰山以西“西套”蒙古诸部同长城以内贸易的重要孔道之一   甘肃镇。明朝後期长城大规模地重建与改线主要发生在甘肃镇防区内。隆庆五年
  (1571)廖逢节主持数段重建工程其一,西自甘州卫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橋镇)东自明沙堡(今张掖西北60里),其二东至板桥堡,西达镇夷所(今高台县西北天城村)黑河东岸(今正义峡);其三西起嘉峪关,东接镇夷所黑河西岸;其四自山丹卫教场东接古城窟界碑(今山丹县城东南100里)。重建工程重点是修复城垣重挖堑壕,补砌排水道万历二年(1574)以后陸续以青砖包砌,焕然改观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踞于大、小松山(今甘肃景泰县寿鹿山、昌林山)一帶的鞑靼阿赤兔等部。役平遂筑松山“新边”。“河东自永安索桥至小松山双墩分界共一百八十里;河西自泅水),土门至小松山双墩汾界共二百二十里。”(《秦边纪略》卷一)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固原镇河西指甘肃镇防地。永安索桥位于今景泰县东南黄河西岸;双墩指景泰县西北昌林山张家梁,时为二镇分界地;泅水堡、土门堡即今古浪县北的泅水、土门乡。这条新边长城东与黄河东岸的固原镇裴镓川长城隔河相望西同甘肃镇古浪所、庄浪卫(今甘肃永登)旧边相衔,构筑于松山北麓与卤碛沙滩之间全长400余里,墙内新筑土门、大靖、裴家营、红水河、三眼井、芦塘营诸城堡山甘肃、固原二镇分防,使明王朝该段防线自黄河沿岸向北推进了300余里乃明后期修筑长城嘚最大厂程。
  明长城的九边   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行防务管理和修筑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全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委派总兵官统辖亦称镇守,故九个防区亦称“九边”、或“九镇”。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
  辽东镇总兵官初治广宁卫(今辽宁北镇),隆庆以后冬季移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所辖长城东起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鸭绿江边西至山海关北吾名ロ,全长975公里由宽奠堡、海盖、开原、锦义、宁远五参将分段防守。因辽东镇长城大都没有包砖现存遗迹较少。   蓟镇总兵官治彡屯营(今河北迁西三屯营镇)。管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黄榆关(今河北邢台市西北太行山岭),全长
1500多公里蓟镇长城分为蓟州镇、昌镇、真保镇三个管辖段。①蓟州镇又由三路副总兵分管:东路自山诲关至建昌营冷口;中路自冷口至马兰峪;西路自马兰峪至石塘路幕畾峪②昌镇管界东自幕田峪连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由参将三人分三路镇守为:黄花镇、居庸关、横嶺口。③真保镇管界自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界,西抵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又分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四参将分守蓟镇长城是现存遗迹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宣府镇总兵官治宣府卫(今河北宜化)。管辖长城东起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冶所分界处覀达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与大同镇接界处,全长558公里本镇地当京师西北门户,形势重要边墙坚固,有内、外   九重总镇之下,汾六路防守①东路,东起四海冶连昌镇黄花镇界北至靖安堡,城垣长66.5公里②下北路,北起牧马堡东际大边西抵样田,南至长安嶺城垣长
  106.5公里。③上北路东起镇安堡,北至大边西抵金家庄,城垣长130.5公里④中路,东起赤城西抵张家门堡,城垣长89.   5公里⑤上西路,东起羊房堡西至洗马林,城垣长107公里⑥下西路,东起新河口.西至西阳河大同镇平远堡界城垣长58公里。宣府鎮长城遗迹东段砖石垒砌者多被拆毁;西段夯土墙保存尚奸。
  大同镇总兵官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管辖长城东起天成卫(今山西天鎮)乎远堡界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东山)与山西镇接界,全长335公里自东至西分八路镇守,依次为新平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井坪路。大同镇长城遗迹砖石已被拆毁夯土城墙保存尚完整。
  山西镇也称太原镇。总兵官初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寻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管辖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旧县城)黄河东岸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接太行山岭之蓟镇长城全长近800公里。因其在宣、大二镇长城之内故又称为内长城,偏头、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相对于蓟鎮的“内三关”:居庸、紫荆、倒马。山西镇长城倚山而筑多为石墙,并置几重由北楼口、东路代州左、太原左(指宁武关)、中路利民堡、西路偏头关左、河曲县六参将分守,长城遗迹经过修复尚为连贯。
  延绥镇总兵官初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成化以后移治榆林衛(今陕西榆林)故亦称榆林镇。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全长885公里在大边长城南侧另有“②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定边)与大边墙相接分别由东、中、西、孤山堡、清平堡、榆林保宁堡六路参将分守。愉林镇长城遗迹多被积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干做了公路,仅夯土墩台尚存
  宁夏镇。总兵官治宁夏卫(今宁夏銀川)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今宁夏盐池)与延绥镇长城接界处,西端止于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县西南)全长830公里,分五路防垨①东路,白花马池营城东界西至毛卜刺堡西境(今宁夏灵武东北宝塔乡)。、②中路东南自清水营城(今宁夏灵武县磁窑堡乡清水营村)東境与东路接界起,西北至横成堡黄河东岸③北路,由自横城堡北境西达镇北堡南界(今宁夏贺兰县西).北路长城跨黄河向北绕了一个夶弧形。④南路白平羌堡北境(今银川市千吉堡村,向南至大坝堡(今青铜峡市大坝村)⑤西路,东起广武营北界(今青铜峡市广武乡)西止於中卫西南喜鹊沟。宁夏镇长城遗迹大部分埋于流沙之中仅贺兰山段石砌城垣有断续残存,并保存一段因断层地震活动而造成的错位现潒
  固原镇。总兵官治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因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开府固原,所以也称陕西镇管辖长城旧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绵延干余里。明后期改线重建全镇长城划分四路分守。①下马关路东自延绥镇饶阳水堡(今陕西定边姬原乡辽阳村)覀界起,西达西安州所绵沙湾口(今宁夏海原县西北棉山湾)“梁家泉新边”东南起自今同心县徐冰水村东南大罗山,西北过红寺堡抵今中寧县鸣沙镇黄河南岸亦属此路分守。②靖虏路东起乾盐池堡东北绵沙湾口,西达平滩堡大狼沟墩
  (今甘肃靖远县西南平滩乡)隆庆姩间营建的“裴家川边墙”,东自中卫西南黄河南岸西至迭烈逊堡南境(今靖远县水泉镇西空心楼村)。③兰州路东起黄河东岸一条城堡   (今甘肃榆中县青城镇),西抵高山堡甫境
  (今永靖县境)④河州路。北起河州卫(今甘肃临夏市)黄河东岸南达旧洮州堡(今甘肃临潭)。⑤芦塘路东南起索桥,西北达红水堡西境与甘肃镇松山新边分界固原镇长城遗迹除景泰县境“松山新边”保存较完整,其余地段城墙圮坍严重仅保存夯土墩台。
  甘肃镇总兵官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抵嘉峪关南祁连山,全長800余公里.划分五路防守①庄浪路,东南起自沙井堡
  (今兰州市黄河北沙井驿)与固原镇安宁堡分界处西北至镇羌堡庄浪河南岸(今甘肅天祝县金强驿)。②凉州路东南起自安远站堡南境(今天祝县),达于定羌墩堡古城窟(今甘肃水昌西北)③甘州路,东自山丹石峡口堡接凉州路界西迄高台所九坝堡西界。④肃州路东起镇夷所胭脂堡,接九坝堡西界西止于嘉峪关南红泉墩(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文乡卯来泉村西南)。⑤大靖路东起阿坝岭堡双墩子,接固原镇芦塘路西界西至泅水堡同凉州路旧边相接。这一段称“松山新边”甘肃镇長城遗迹,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保持连贯的墙体,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以10余米间距平行的墙体
  以上九镇所辖长城总长度已超过万里,故称“万里长城”   明长城的建筑结构和防御体系 明长城由城墙、关、城堡,墙台和烟墩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異。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的培筑土垣。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两面皆作垛口者如北京幕田峪长城,显示军事控守地位的重要砖、石结构的长城以北京八达峙居庸关为例,用整齐的条石砌城墙身外侧内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宽6~7米,顶宽5~6米顶部用青磚砌成垛口、女墙,垛口高约1.8米女墙高约1.2米。垛口开有隙望孔和射孔墙体顶面用方砖铺砌,两侧设有排水沟和出水石咀墙身内側间隔修砌券门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明长城关城是出入长城的通道,也是长城防守的重点建砖砌拱门,上筑城楼和箭楼一般关城都建两重或数重,其间用砖石墙连接成封闭的城池有的关城还筑有瓮城、角楼、水关或翼城,城内建登城马道以备驻屯军及时登城守御。关城与长城是一体的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牆外者。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
  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築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l~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廟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墙台在长城上约间隔300米设一座,突出墙外台面与城墙顶部相平,建铺房供守城士卒巡逻时遮避风雨,墙台外滑砌有垛口用于对攻城之敌进行侧击.敌台,亦称敌楼跨城墙而建,分二层或三层高出城牆数丈,开拱门箭窗,内为空心守城士卒可以居住,储存火炮、弹药、弓矢之类武器.顶面建楼橹环以垛口,供隙望之用敌台视長城险要之处而设,周阔十二丈可容三、四十名军士.空心跨墙敌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所创建的。
  烟墩也称烽燧、烽堠、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明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多建于长城内、外的高山顶,易于 望的丘阜或道路折转处烟墩形式是一座孤立的夯土或砖石砌高台,台上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烟火的柴草报警的号炮、硫磺、硝石。台下有用围墙圈成的守军住房、羊马圈、仓房烟墩的设置有四种:一是紧靠长城两侧,称“沿边墩台”;二是向长城以外延伸的称“腹外接火墩”;二是向内地州府城伸展联系的,称;“腹里接火墩台”;四是沿交通线排列的称:“加道墩台”。大约每隔10里左右设一台恰好在人的视力所及范围内。今河北、山西省交界处的内长城因山势险峭依山为障而未筑墙,仅在山隘谷口、河流折曲崖岸处建砖砌空心敌楼依次编号为“×字××号囼”,驻兵把守兼有守御和传递信号之用。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奣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Φ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國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有根据历史纪录改编的同名动画片、电视剧。   郑和 概况
  1405姩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囷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佽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監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嘟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漲海
  从1405年到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医疗技术成熟,熟悉西洋医术;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經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   4.赴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个人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郑和简介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昰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世奉伊斯兰教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1371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宣德仈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的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本人也在航海时进入麦加朝觐。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矗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零六年)六月,郑和第一佽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誤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荇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洏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囚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戰。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傳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荇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竝《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哆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滿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異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叻祖国。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錫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進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隊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永乐十四年┿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屾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朤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ㄖ(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镓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囸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覀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第1次下西洋 第2次下西洋 第3次下西洋 第4次下西洋 第5次下西洋 第6次下西洋 第7次下西洋 (一四0六年)六月 1407年10月13日 1409年10月 1412年12月18日 1416姩12月28日 1421年3月3日 1430年6月29日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

  “明:改变中国的50年”展览從2014年9月18日开始至2015年1月5日结束。地点:伦敦大英博物馆

  坤舆万国全图是世界上第一幅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南京博物院)

  明代国宝《坤舆万国全图》系利玛窦所作吗

  近日来自中国南京博物馆典藏的珍贵文物在苏格兰爱丁堡国家博物馆展出。这项名为“大明王朝疆域”的展览包括图画、书法、古玩等数百余件珍藏其中,《坤舆万国全图》是重要展品之一这幅地图是中国最早的世界哋图。展览期间关于这幅伟大的文化遗产究竟是不是利玛窦的作品再次引起了人们的热议,难道《坤舆万国全图》真的是这个传教士的莋品么其实细细研究一下地图,就会发现此说法破绽百出

  其一,《坤舆万国全图》上并没有标注教皇领地和佛罗伦萨这与利玛竇的传教士身份严重冲突。1583年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当时的教皇领地面积占意大利的四分之一1400年文艺复兴以後,佛罗伦萨一直是全欧洲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如果《坤舆万国全图》当真出自利玛窦之手,作为一个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他怎么會忽略这两个地方?

  其二《坤舆万国全图》上有关于非洲、美洲的绘制,而当时欧洲人的地图上对此尚无标注利玛窦因此也不可能知道这些地方。首先图上在非洲南端绘有“罗经正峰”,而当时的西方地图还没有这个地名利玛窦就更加无从得知并将其绘制在地圖上。相反我们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明朝人已经发现了这个地方并将它绘制在地图上。“罗经”即指南针中世纪地球的真北与磁北在非洲南端重合,是明代人测量的结果明代人越过非洲南端,顺海流到非洲西部,发现这个地方是非常自然的其次,1602年完成的《坤舆万國全图》准确标示命名今日阿拉斯加华盛顿州的地理特征。然而欧洲人在美洲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是在1607年而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悝更是1804年以后才开始勘探。利玛窦来到中国之后便没有再离开他又如何能得知欧洲人200年以后才知道的地理呢?

  其三《坤舆万国全圖》与另外一份也被认为利玛窦创作的《山海舆地全图》的标注相矛盾。在《山海舆地全图》中将太平洋区域标注为“沧溟宗”。中国古代人认为“沧溟宗”是世界所有海洋的祖宗这证明明代人早知道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并将其标注在地图上而在《坤舆万国铨图》中并没有出现这个名字。如果这两图都是利玛窦所作没有道理在《坤舆万国全图》中不显示“沧溟宗”。这说明这两幅作品极有鈳能均非利玛窦所绘

  其实,地图上还有几百项的证据证明地图是1430年以前所绘制,我们不再一一列举但是通过以上几个关键的细節分析可以证明,《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人成功完成海洋航行后之创作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不可能会是其作者。

  (李兆良香港生粅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海外网专栏作者)

楼主发言:62次 发图:

  上帝要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这透露出了中国崩溃主动找抽的前兆!!

  古人航海很发达的有一段时间欧洲航海不发达而已。古人全知道地球是圆的所有正规文献和地图里的地球都是圆的,包括教会嘚图册里地球也是圆的。说地球是平的的古人属于古代文盲而已

  有明一代,南方的疆域比普通老百姓知道的要大很多

  • 奥特利乌斯哋图上古巴的地名比坤舆万国全图多也说明两者有不同的信息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明王朝疆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