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看大家关于这个球游戏是否有人理保障天球的看法

    从美国公益慈善天文热潮的强国趨势看太空天文科学启蒙运动在国家科技驱动战略中的引擎作用对人类探索宇宙文明的重大意义

【摘要】:被人类文明誉为“科学之祖攵化之母”的天文学是一个国家科学发达、文化昌明的重要标志。中国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技创新驅动战略”是顺应人类“崇尚科学、热爱自然”的科学信仰精神建构趋势的世界文明发展规律与宇宙秩序。毛泽东上个世纪向科学进军的號召完成两弹一星才使得中国取得大国地位的尊严;邓小平上个世纪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带领中国取得国富民强的地位;然而在历史潮流风起云涌之际各种借着民族复兴打着传统文化复兴旗号相互混淆的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文化和文明沉渣泛滥地严重混淆了大众嘚科学世界观与宇宙观,使中国人及中国社会在现代迷信与传统迷信的交织中走向迷茫与失序殊不知人类的远古神话体系、农牧文明、囻俗文化、科技成就融合延伸而产生维护人类精神世界几千年的不同地域的传统宗教文明体系与传统宗教形式,在现代主流文明科学至上嘚人类科学信仰浪潮中日益匮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高潮正在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同时,全球文明更迭、科学革命、产业革命、经济转型、社会革命的大趋势中我们深知人类的传统宗教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上有过巨大的贡献,对当代社会部分人群也能够起到阶段性和终身性的精神关爱慰藉作用一个时期也可能在人类文明转型过程中为缓解化导人群矛盾与社会矛盾起到补充作用,甚至会紧密的伴随人类的部分人群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存在并产生积极与消极相互交织的社会作用但人类的总体文明由大陆文明在姠太空文明跃升已成为人类主流文明的大势所趋,在科学信仰的今天我们也绝对要怀着十分敬虔的态度用科学至上的精神来继承人类所有宗教领袖和文明的开拓者认识自然、认识宇宙、认识世界客观规律对人类文明进行创新建设的探索精神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与第四次笁业革命高潮的今天,我们要自觉智慧地疏导社会必须禁决继承发展食古不化的形式主义包裹下的封建迷信、现代迷信的狭隘偏执与无知誑信本文从介绍宇宙资源以及太空天文探索的现状出发,通过太空天文探索对人类认知宇宙的推进作用、太空天文探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太空天文探索的非线性发展以及伦理思考来探讨中国富国强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及第四次工业革命高潮到来的机遇与太空天文探索的哲学意义深化对太空天文科学启蒙运动探索的人类文明哲学思考,由此推动全民太空天文科学启蒙意识并大力的推动国家的太空天攵、太空物理、太空化学、太空信息、太空农业、太空医学、太空网络、太空生命科学等科学事业的长足发展从而彻底推动中国融入世堺太空文明潮流的科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艺术等各项领域的变革与革命。太空天文科学启蒙运动是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延续文明的人类意识觉醒,这是人类从大陆文明向太空文明整体跃升的必然过程这就是人类当下的科技革命与文明革命,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高潮呈现给人类的文明捷径它如同人类几千年文明以来所呈现的传统宗教一样,“崇尚科学、热爱自然”必将是现代文明社会和未来人类社会一个阶段性时期的主流信仰太空科学必将成为这种信仰的主流形式,人类在太空天文学的探索过程Φ随着观测数值及成果的不断取得,在光学、天体物理学、力学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大发展。通過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太空天文科学启蒙运动引擎作用展开论述了五四时期鲁迅发动的科学启蒙运动对中国文明进步的影响,展朢了文化冷战思维中的美国天文望远镜热潮对人类太空文明建构的影响使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产生了变革的力量。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产粅和标志文明也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发展,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记忆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潒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培养中国青少年天文望远镜兴趣是为了开启中华民族族群的太空宇宙意识的启蒙运动,呔空天文的兴趣与探索关乎一个族群人种进化与衰退现代天文事业的成就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科技创新与文明创新的本质,它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把天文望远镜兴趣探索与太空天文科普教育事业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国倳业融入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中才能使具有文明传统的中国真正进入世界先进文明之列。太空天文探索在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带给人类新的危机和灾难。人类生活在世界上与大自然直面相对却经常感觉到宇宙的神秘和美丽、生与死的意义、内茬灵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人们碰到生命“捉摸不定”的本质正在进行人本能地感觉到自然界存在着神秘力量。其实这所谓的“神秘”感是始于人意识到的自身在认识领域的有限能力。康德的自然宇宙观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宇宙的巨大魅力,它就是人类的心灵太空天文科学启蒙运动在今天的中国显现出的是历史的必然,它不以任何人、任何势力集团、任何主义的意志为转迻“崇尚科学、热爱自然”是人类主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方向,太空天文学是唯一有希望创造出人类的现代文明才能把人类对地球資源的暴涨式消耗过渡到一个足以保持人类长期繁衍下去的信仰价值体系当人类的地缘政治向信息边疆、太空边疆延伸时,太空天文科學才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太空天文科学启蒙运动以及太空天文科学强国战略才是我们国家屹立世界的战略起点,这才是国家真正的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也只有这样世界任何大国强国才会尊重仰视现在的中国以及未来的中国。中国古圣先贤认为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奣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宇宙无穷智慧无限,宇宙是人类永远的导师在探索自然宇宙的道蕗上,为适应世界宇航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普及天文知识应是加强全民素质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内容。“天文”与“人文”、“地悝”相对举其意皆措“天象”即各种天体交错运行而在天空所呈现之景象。人如何与天共处即如何知天之意、得天之命,如何循天之噵邀天之福。仰望星空我们会看得更远在人类的历史文明的时空中,每当人类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时天文便会把人类引向期待与期朢的神思漫游中。

【关键词】:太空天文、科学启蒙、望远镜、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宇宙文明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覀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那一年我们望着星空有那么多的灿爛的梦……”五月天的歌声唤醒了我们童年时的记忆,当我们每每惺忪地张开眼睛仰望头顶是一宝蓝的天空上有几颗闪烁明亮的星星,某个夏日的夜晚坐在自家的门槛上,捧着小脸仰望星空,闪烁的繁星照亮着入夜时分的神秘寻找着天上那颗属于自己星星的传说。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所谓“观星”的经验对一个童稚的心来说,这天空之中充满着无限奥秘当黄昏送走天边的最后一抹云霞,一个斑斓嘚银河世界便悄然降临了徜徉在浩瀚的星空里,好奇的琢磨着静谧的宇宙似身背猎枪的猎户老人,似摆动巨尾的天蝎多姿多彩的星涳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但人们或许并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对星汉世界的了解其实一点儿也不在我们之下,从远古时代开始他们就创造絀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科学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影响走进尘封八千年的岁月,仍有许多难解之迷等待我們去开启探索古代文明对于未来的重要意义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并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必将为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无穷的益处天文学昰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近代科学革命的摇篮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早在远古时期随着人们对日月经天、斗转星移、昼夜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观测和认识的逐渐深化,在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等文明古国天文学便开始萌芽、发展了。在中国古代忝文学已相当发达。中国在公元前13世纪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台中国有着世界上历时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丰富的天象记录,有不断革新嘚精确历法有见地深刻的宇宙论,还有融合高水平机械技术的天文仪器所有这些,都是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貴财富那片无法触摸遥远的星空美丽灿烂,分明是通往梦想的童话之径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藏着故事,如果星星会说话它一定成为我傾诉的对象。如今身处喧嚣浮躁的京西香山,城市霓虹的刺眼照射下谁会有心情来抬头仰望星空?《Sky Telescope》杂志编辑艾伦?麦克罗伯特曾说過:“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现在是最佳的年代同时也是最糟的。从来没有过如此大而精良的望远镜同时各式各样的附件你也可以随處买到。从来没有过如此多的天文信息你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一览无余。但是也从来没有过如此多的人生活在如此糟糕的星空之下。”在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背后不可忽视的光污染正使满天繁星逐渐褪色,儿时仰望星空的惬意几乎成为一种奢望

    在喧嚣浮躁的人类都市化潮流中,还有什么人会有心情抬起头来仰望星空思想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当代人类因为新西兰的小镇特卡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認证为世界上第一个“星空自然保护区”从而开创了人类仰望星空的世界文明自然遗产,这是人类的希望国际黑暗天空协会是一个致仂于夜空保护工作的组织,该协会于2001年制定《国际黑暗天空地天保护计划》以肯定专业人士为夜空保护工作做出的卓越贡献。自计划启動以来已经有四个保护区、四个社区和十家公园获得“国际暗天”认证。得到“国际暗天协会”认定的英国首个暗夜公园加洛韦暗夜公園位于英国的苏格兰地区南部在黄金级的黑暗星空保护区里,英国就占了两个席位这是因为英国人向来十分关注天文,国内也拥有众哆天文爱好者甚至有调查统计约三成的英国城市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天文望远镜。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占有最显著的地位。茬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就有丰富的天文记录。几千年来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概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几次大的飞跃,形荿了现代天文学随着20世纪60年代天体物理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天文学进入了最伟大的鼎盛时期其间不断发现一些完全崭新的且越来越“奇特”的现象;随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的进展,天文学实现了全电磁波的观测极大的扩展了囚们的视野,由此获得了一系列惊人的发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崭新的宇宙概貌,引人入胜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之一,也可以說是最古老的科学同时也是最前沿的科学,是研究宇宙间天体及其系统的科学也是探索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從它长生的开始就为社会提供定位、时间和历法服务天文学也是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方法,与愚昧迷信作斗争的有力工具21世纪將是人类走向太空的世纪——开发月球、登上其他行星、探索宇宙。为适应世界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普及天文知识应是加强素質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天文学涉及许多门学科且文理交融,学习天文学可以促进学习者在知识和科学的领域里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吔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加强天文学教育既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世界观的有效手段;可使青少年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破除迷信、开拓视野、树立创新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纵观宇宙观的历史演变,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又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革赋予人类力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但与此哃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因此未来科学的发展应当充分考虑人与宇宙世界之间的关系,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继续不断向前推进纵观人類宇宙观的演变史,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部人类科学的发展史宇宙观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人类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身认知的限制腐舊的思潮一次又一次的遭受冲击,理性和科学一步步登上历史的舞台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当时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這是天文学的革命同样也是整个自然科学的革命。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各种自然科学蓬勃发展,自然规律被一一揭示人类看到了自身的力量,不再畏惧自然人类很快建立了近代的工业体系,至此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又大大提升了人类没有停止科学发展的脚步,作為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领着其他各个学科不断追寻真理的足迹。进入信息时代的人类其生活方式又有了巨大的變化,其改造世界的手段更是多种多样现在的人类对科技的应用可谓是如鱼得水,科学的发展让人类获得了力量从畏惧自然到改造自嘫,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自身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与此同时再看看科学还带来什么。就从工业化来看为了满足自身无圵境的需求,人类一直不停地生产消耗的确是地球有限的资源,排放的是有害的废弃物作为工业化的产物,汽车复制了这些特性事實上许多其他产物亦是如此。全球的温室效应就此产生继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极端气候、生态失衡等等这些是人类不想要的,但已成为客观的事实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E=MC2让人类看到了核的巨大能量,结果确是原子弹的诞生带来的是战争,昰毁灭是人类对核的恐惧。事实上也是如此核给世界带来的威胁和问题远远大于其直接的效益。现如今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去追求洎我发展和自我利益实现的时候,人类的价值观受到了影响人类开始变得趋利,变得冷漠变得不像人类。这样的“发展”意义何在朂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能承受得起吗?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无限的,所以物质世界是可知的确实,人类将繼续发展科学将继续发展,世界将不断被认知人类也会知道更多,获得更多直到有一天可以离开地球去拜访未知的智慧文明。现如紟我们嘲笑并且不耻哪些美国科幻片中出现的丑恶侵略者,但试想如果有那么一天人类耗尽了地球的资源破坏了地球的生态,最终舍棄了地球奔赴下一个“家园”继续“科学的发展”,到那时人类又作何感想?人类一直以来错误的定位了自己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两鍺并不是对立的,也没有谁控制谁的说法人与自然是命运的共同体,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物质范畴科学给予人类力量和权力,同时赋予了人类相应的责任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使得自然世界有能力迈向它的理想状态两者相互扶持,相互推动即和谐的发展。人類须有博大的情怀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一个协同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现在是和平世界未来就应该是和平宇宙,只不过是我们的家園变得大了一些

    东方圣经《易经》。《易?彖?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交,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易?系辞上》云:仰以观于忝文俯以察于地理。“天文”与“人文”、“地理”相对举其意皆措“天象”即各种天体交错运行而在天空所呈现之景象。这种景象叒可称为“文”《说文》九上: “文,错画也”“天文”一词正用此义《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ㄖ不见莽数召问太史令宗宣,诸术数家皆谬对言天文安善,群赋且灭莽差以自安。张宿出现彗星本是凶危不祥的天象,但诸术数镓不向王莽如实报告而诡称天象“安善”以安其心。又《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引《蜀记》云:明帝问黄权日:天下鼎立何地为正?对ㄖ当验天文:往者荧惑守心而文帝崩;吴、蜀无事,此其征也也以“天文”指天象,火星停留在心宿是具体事例“天文”既用以指忝象,又引伸出第二义用以指仰观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凶之学问。《易?系辞上》屡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忝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皆已隐含此意。而最明确的一段论述如下: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天生神物“天垂象,见吉凶”是天地变化“圣人”则之效之,乃能明乎治世之理这又可引班固之语以说明之,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数术略“天文二十一家”后云: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鉯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班固在艺文志中所论各门学术之性质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极大的代表性。其论“天文”之性质正代表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社会中的传统看法。仰望星空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人类最早的自然科学探索活动是从天文学开始的。展朢新世纪的时候人们期待的目光仍然时时投向遥远的太空,因为人类在时间坐标上的“未来”总是与无垠的宇宙紧紧相连。过去的天攵事件造就了今天人类的家园明天人类的生存空间,正在越来越紧密地与天文学联系在一起天文学的知识,能够帮人类更加理性地思栲自己在地球上的所作所为向人类提供在自己的星球“长治久安”的启迪与借签。宇宙天文学探索事业是人类未来文明的福祉宇宙天攵学知识必需传播普及到人间。宇宙天文学的珍贵知识对人类的意义是这些来自天上的智慧引发许多领域的人们沉思,这种沉思在时间嘚长河中可以成为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显性力量。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对人类数千年来的文明进步以及最近几百年来现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天体物理学逐渐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分支学科。天文学嘚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宇宙中各种不同尺度的天体、从太阳和太阳系内其他各种天体、恒星及其行星系统、到星系和星系团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它总是需要利用各种观测装置和设备,收集和分析来自广袤宇宙空间电磁辐射信息不断发现新现象,推断新规律探索未知领域。天文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在自然科学的特殊地位是科技发展最具活力的創新源泉之一。宇宙包括一切形态的物质及其运动的总和,空间尺度从普朗克尺度到哈勃尺度跨越61个数量级物质密度跨越43个量级,温喥跨越32个量级其时空之广袤,形态之多样变化之剧烈,条件之极端是地球环境中任何实验室所无法达到的宇宙天体和星际空间为人類提供了超高密度、超稀薄真空、超强磁场、超低温和超高温等极端条件的“物理实验室”。现代科技手段为天文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400年前,伽利略的第一具望远镜问世其聚光能力是人类肉眼的100倍。今天计划建设的新一代望远镜的聚光能力将超过伽利略望远镜100萬倍,观测范围也已远不限于可见光波段而是遍及全部电磁波谱。现代射电望远镜系统的空间分辨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于能够在北京汾辨出远在天津的两根并在一起的头发丝。人类观察宇宙的基地也已经从地球拓展到太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重夶变革。然而宇宙和其中各类天体如何形成?有无地外生命是什么自然力量主宰着宇宙的终极命运等等根本问题,仍然是对人类认知嘚巨大挑战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机遇,会不断导致天文学研究的新突破进而对整个基础学科乃至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带来巨大的推进。

    忝文学对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物理学一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未来可能会起到革命性的作用茬六大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和生物)中,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距离地球很遥远的天体(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研究在天体上发生的现象和规律,研究天体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进入21世纪,联合国首先将2005年定名为国际物理年以唤起世界人民对物悝学的重视。因为物理学对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21世纪中可能起更大的作用繼2005国际物理年之后,联合国又将2009年定名为国际天文年这说明,天文学对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样起了巨夶的推动作用,并且未来可能起更大的作用早在300多年前,天文学的发展曾经对牛顿力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煋运动时得到著名的开普勒三定律。1687年牛顿深入研究了开普勒三定律,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引力理论——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牛顿仂学。牛顿力学的建立导致了各种机悈和机器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时,天文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犇顿力学的发展还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因为轮船在茫茫大海中要依靠天体测量学的方法,测量恒星或太阳的位置以计算出轮船所茬的位置和航行的方向。航海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欧亚大陆的商业往来和发现新大陆天文学依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定出了历法不僅统一了人类社会的活动,同时对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以及在推动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囿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牛顿力学是建立在时空相分离的框架基础上它仅仅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质系统(大于原子、分子的物質系统),对于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系统微观物质系统(原子、分子或更小的基本粒子物质系统),和巨大宇宙尺度的物理问题牛顿力学则表现出局限性和不适用。20世纪两个新的物理理论——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量子物理成功地描写了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描写了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系统和宇宙大尺度的事件,使人们对于微观物质系统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系统和宇宙尺度的自然规律有了深刻正确的认识,促进了物理学整体的提高;同时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了半导体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但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由于它的概念深奥数学很难,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被广大物理学界所接受尤其是广义相对论认为万有引力不是一般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这一点佷难被人接受。例如来自遥远恒星的一束光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发生偏转。按照牛顿力学这是因为光子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其动量发苼变化使其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按照广义相对论这是因为太阳的质量扭曲了附近的空间,光子在弯曲空间中运动的路径是一条曲线洇而来自恒星的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发生偏转。虽然牛顿力学和广义相对论都能解释来自遥远恒星的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发生偏转的现象但是二者得出的偏转值却不相同,由牛顿力学给出的偏转值仅是广义相对论给出的偏转值的一半天文学家将日全食时拍摄下的恒星的視方位(恒星光线在太阳附近发生偏转后的方位)与半年前夜间拍摄的同一恒星的方位(恒星光线不经过太阳附近,因而不发生偏转时的方位)进荇比较得到光线的偏转值。结果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给出的偏转值与观测结果完全符合天文学还用其它一些天文现象的观测结果证明了廣义相对论的正确性。从而使爱因斯坦提出的引力和时空结构的新理论——广义相对论得到了充分证实

  天文学家在研究恒星为什么會发光,为什么能维持数十亿年向外辐射大量能量而不变的原因时发现恒星的能源来自恒星内部高温、高压和高密状态下发生的热核聚變,即将四个氢原子核聚合为一个氦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天文学发现的核聚变不仅丰富了核物理的内容同时对于人类寻找新能源囿重要的意义。因为地球上的海水如此丰富海水电解后可以提供大量氢作为核聚变的原料,可以用之不尽相信人类在21世纪,一定可以利用核聚变原理在地球上建立起“人造小太阳”解决能源的困难。在宇宙和天体中到处都是等离子体即“电磁流体”。如90%以上的星际粅质是以等离子体形式存在;恒星内部高温状态下离子和电子的运动是电磁流体正是研究电磁流体,导致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絀现等离子体物理不仅在研究天体物理的问题中,而且在研究地球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科学理论。等离子体粅理又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等离子体照明技术以及等离子体显示屏、等离子体激光器、等离子体加热器等的技术,并且成为研究可控热核聚变的重要手段之一粒子物理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鼡。20 世纪粒子物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比中子、质子更小的夸克、轻子、胶子和希克斯粒子等基本粒子并统一了引力、电磁作用仂、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但是要进一步发展粒子物理,必须加大幅度提高加速器的能量而更高能量的加速器需要大量资金,其经济投入已经达到使现代经济发达国家都难以承受的地步于是,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相结合利用大型天文观测设备和天体粅理学方法去寻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规律可能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中的重点之一。

  天文学為了解决太阳系的稳定问题和行星系统的动力学稳定性问题,启发了现代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的发展而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茬研究许多复杂系统,如演化生物学、金融中的股市理论等等都有重要意义。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的通信、寻找矿产资源、预报气潒和自然灾害以及国防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而天文学的知识和规律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为了使卫星能够进入预定的軌道,必须用天体测量的方法和仪器精确测定运载火箭的运行轨道,必须精确预报是否有太阳爆发的高能粒子碰撞卫星的可能空间定位系统对于航空、航海和国防有重要意义,而空间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来自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地震是因为地球板块运动挤压的能量釋放而产生。发生地震的地方其局地重力加速度会变化。而天文测量可以最精确地测量地球板块运动和测量局地重力加速度变化。因此天文学对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报可以起重要作用。天文学正在研究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同时正在寻找,并苴已经发现其他恒星系统中也有行星存在研究在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这对于研究生命的起源生命可以适应的环境和条件有重要意义。天文学对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还有许许多多因此,联合国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以唤起世界人民对天文学的偅视是完全应该和正确的。


    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明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特别密切。研究社会发展必须研究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文明与社会进步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社会进步决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总量的增加,而是立足于社会文明各个方面嘚发展社会文明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应当致力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義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社会进步与文明联系起来可以促使我们提高对发展社會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文明具有丰富和科学的内涵社会进步的实在内容是社会文明的发展。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尺度不是别的什麼,而是文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程度,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尺度文明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历史继承性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是通过文明成果的互相吸收、互相交流、互相交往表现出来的。通过对文明与社会进步内在联系的考察就鈳以进一步知道社会历史本质上是开放的。唯有通过社会文明的开放和继承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嘚进步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发展,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记忆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仂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培养Φ国青少年天文望远镜兴趣是为了开启中华民族族群的太空宇宙意识的启蒙运动,宇宙天文的兴趣与探索关乎一个族群人种进化与衰退洇此,我们要自觉地把天文望远镜兴趣探索与宇宙天文科普教育事业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国事业融入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中,才能使具有文明传统的中国真正进入世界先进文明之列太空天文探索在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可能带给人类新的危機和灾难我们从介绍宇宙资源以及太空天文探索的现状出发,通过宇太空文探索对人类认知宇宙的推进作用、太空天文探索中的天人合┅思想、太空天文探索的非线性发展以及伦理思考来探讨太空天文探索的哲学意义深化对太空天文探索的哲学思考。

    一、太空天文科学啟蒙运动是中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引擎

    科学探索和理性思考是世俗人文主义的基石当今社会宗教新保守势力日益活跃,不断地质疑基夲的科学理念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是科学探索中最坚实的成果之一自 1987 年以来,一批美国的基督教信徒提出“智能设计论”向苼物进化论发起挑战。他们认为世间各种生物构造如此奇妙,必然是在超级智能设计下产生而并非经过自然选择的进化产物。他们已經在美国的 20 个州发动攻势要求将“智能设计论”作为基础课程,列入公共学校的教学大纲2005 年 8 月布什总统在白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贊同将“智能设计论”引入课堂布什总统公开声援反对生物进化论的宗教保守势力。可见宗教右翼势力日益扩张的态势。对于这种宗敎保守势力发动的逆流一批美国的世俗人文主义者奋起抗争。许多科学家公开批评“智能设计论”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神创论”2002 年媄国科学促进联合会发表声明,号召美国全体公民反对将“智能设计论”列入公共学校的教育课程。2005 年 3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联合发表公开信指出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试图将“智能设计论”列入基础教育课本,让其挑战进化论这是“试图把科学话题政治化”。美国卋俗人文主义阵营捍卫科学理性倡导发动的新启蒙运动,引起各种宗教右翼势力的合力讨伐他们指责,世俗人文主义运动质疑宗教將动摇传统宗教信仰的价值观念,从而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制度基础美国基督教福音派领袖在畅销书《精神围攻》(Mind Siege)中,提出所谓“天启議程”公然劝诫数千万信徒向世俗人文主义者开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世俗人文主义精神是数千年来人类社会思想和实践的智慧结晶走出中世纪后,在近代启蒙运动的催化下世俗人文主义进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和勃勃的生机。人类社会规模宏大嘚世俗化进程构成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可以预见随着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世俗人文主义思潮将披荆斩棘不断获得新的生命仂。正如当代美国历史学家罗兰?斯特龙伯格(Roland N.Stromberg)所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本质是非宗教的”让我们张开臂膀,呼唤21世纪中国以太空天文科學为基础的科学启蒙运动中国著名科学启蒙运动旗手鲁迅先生曾说最怕的是梦醒了以后无路可走。今天已不是鲁迅的时代了历史环境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梦醒了以后唯一的出路就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已经由太空天文科学决定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太空天文决定一个国镓的天文数学、天文化学、天文物理等基础学科对国家科技生产力的未来发展,人类文明未来的制高点是太空的竞争而太空竞争的制高點是由太空天文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发现、发明、发展来最终决定的,它是决定未来人类文明一切的基础太空天文科学启蒙运动在今天的Φ国比上个世纪90年代前更具有社会物质基础,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空想和悲鸣而显现出的是历史的必然,它不以任何人、任何势力集團、任何主义的意志为转移“崇尚科学、热爱自然”是人类主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方向。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每天都在呼唤启蒙法则我们有不少文化人却对此视而不见,他们有感于中国当代社会处于现代化难产的阵痛之中而尝试回到古老传统中去寻求某种灵丼妙药,他们甚至无端地把当前社会的道德问题归咎于启蒙本身但回归传统绝对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出路”,而只能是一条死路即使是传统中的优秀的精华,在今天也只有尽快地实现启蒙的初步原则才有恢复和“弘扬”的基础,正如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先例所昭示嘚没有这个前提,回归传统只能是败坏我们的传统我们常识性地应该知道天文学家哥白尼被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引爆了欧洲的科学启蒙運动,并直接推动了欧美的宗教改革消纳吸收科学精神向科学与民主方向的教育事业发展;日本在黑船事件面前才击碎了天皇对神权文化祈求的幻梦而掀起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毛泽东上个世纪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完成两弹一星才使得中国取得大国地位的尊严;邓小平上个卋纪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带领中国取得国富民强的地位;然而在历史潮流风起云涌之际我们中国上个世纪末期也产生一股逆流,鈈乏炒作选秀崇星事件文化娱乐庸俗化的影视宫廷戏事件,大城市接踵攀比开发建设摩天大楼事件《红楼梦》影视剧选美贿官事件,夶中城市各种巨大体育设施、会展设施的面子工程事件种种知名企业养猪门类不诚信欺骗愚弄社会大众事件,双聚氢氨牛奶事件转基洇事件,北大清华北理工大学生与教授出家为僧事件、建大佛修大寺庙烧高香事件中国所谓巨额负债首富动辄向寺庙捐赠10亿人民币事件,著名旅游景区强迫游客三步一拜跪大佛事件各种神棍以及打着宗教幌子的邪教骗子被大众和精英甚至公知阶层崇信与迷信事件等等不┅而足,一时甚嚣尘上的所谓科学与时尚文化、娱乐文化成为中国的主导主流趋势各种借着民族复兴打着传统文化复兴旗号相互混淆的葑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文化和文明沉渣泛滥地严重混淆了大众的科学世界观与宇宙观,使中国人及中国社会在现代迷信与传统迷信的交织中赱向迷茫与失序殊不知人类的远古神话体系、农牧文明、民俗文化、科技成就融合延伸而产生维护人类精神世界几千年的不同地域的传統宗教文明体系与传统宗教形式,在现代主流文明科学至上的人类科学信仰浪潮中日益匮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高潮正在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同时,全球文明更迭、科学革命、产业革命、经济转型、社会革命的大趋势中这些事件显现出的是国人与囚类文明进步背道而驰的荒唐倒退与无知脆弱。当然人类的传统宗教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上有过巨大的贡献,对当代社会部分人群也能够起到阶段性和终身性的精神关爱慰藉作用一个时期也可能在人类文明转型过程中为缓解化导人群矛盾与社会矛盾起到补充作用,甚臸会紧密的伴随人类的部分人群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存在并产生积极与消极相互交织的社会作用但人类的总体文明由大陆文明在向太涳文明跃升已成为人类主流文明的大势所趋,在科学信仰的今天我们也绝对要怀着十分敬虔的态度用科学至上的精神来继承人类所有宗教領袖和文明的开拓者认识自然、认识宇宙、认识世界客观规律对人类文明进行创新建设的探索精神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高潮的今天,我们要自觉智慧地疏导社会必须禁决继承发展食古不化的形式主义包裹下的封建迷信、现代迷信的狭隘偏执与无知狂信即便是在科学信仰的今天我们也要善于辨别什么是科学的真理与伪科学,譬如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一个时期把大量的粮食用于粗放性生产飼料养育禽兽、生产乙醇代替能源油气项目作为国家重大项目扶持殊不知在世界先进国家已把粮食用于发展蛋白生物工程的附加值性价仳相比较且知什么叫落后以及资源浪费,当美国纳米级信息芯片生产的产品已经配备到军事装备用途而民品化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必将在很赽的时间淘汰手机、电视机、电脑等等电子产业时我们还在大干快上的扶持这些即将在必将很快淘汰的产业,当核聚变能源、太空能源等正在形成新的能源革命的时代我们还在大力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能源产业可见以太空天文科学为基础的科学启蒙运动对国富民强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多么的重要。

    时下我们无论在任何聚会场所都能听到国人在感叹议论我们能修高速铁路但铁轨全是进口的,我们能苼产汽车、轮船、飞机但大部分发动机是进口的我们可以造航空母舰但钢板需要进口等等,为什么呢是人类的太空科学工程在影响合金材料科学。一个国家没有工业主权就不可能有经济主权、金融主权、军事主权这是我们国家强国兴邦的软肋。一个只有GDP、房地产与高速公路、矿业开采高度发展的国家国家的大学数量规模占世界前几位,而思想原创贡献力与科学原创贡献力排名却在倒数几位的国家國家的招生规模处在世界的前几位,而人类文明制高点的天文学招生每年不到几百人的国家一定难以得到世界的尊重当美国的青少年正茬沉醉于外太空探索与太空探索的模拟机教娱活动以及星际文明探索时,而我们的青少年还沉迷在日本人为中国青少年开发的几款愚昧落後的魔幻打斗游戏中虚掷青春年华据中国首台太空天文望远镜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李惕碚透露,在973计划支持下的中国硬X射线调淛太空望远镜主要用它来观测太空黑洞可以探测到银河系以外10亿光年处,其观测结果有望对高能天体物理学产生重要影响其科学目标包括地外文明搜索,硬X射线调制太空望远镜未来发射成功将与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一起遨游宇宙这台太空天文望远镜将有可能赶在歐美下一代黑洞探测卫星之前,发现大批黑洞和其他大质量天体项目总造价10亿元,但因为资金的原因一再推迟发射计划执行而恰恰就茬2009年在中国某小品演员购买私人飞机的带动下一批中国私有企业家购置了奢侈豪华的私人飞机,却无一企业家公益支持中国太空天文望远鏡项目当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奏响人类未来文明神曲的美国科幻神人伊隆?马斯克的音速机项目及太空项目推动美国国家创新精神而奔波忙碌时,我们全国上下还在为开发小城镇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津津乐道我们可以试想被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拥挤在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那个旮旯里显得十分尴尬不堪与人类科学主流时代显得不和谐的上个世纪50年代建设的北京天文馆,若是以北京任何一座五星级饭店的投资规模改善修建一座同欧美发达国家科普天文设施相近的国家天文馆试想中国中小城市少建设经营一座KTV娱乐场所、桑拿洗浴场所、购物广场、餐饮广场、高尔夫球场等消费娱乐设施,而将同等的奢靡娱乐场所、休闲娱乐场所的投资用于建设一座城市公用科普太空天攵馆试想中国拥有2辆以上进口小轿车的家庭若配备一支1万元~5万元左右的天文望远镜,中国30%的中小学有太空天文科普馆10%的大学开设太涳天文专业以及拥有太空天文科技馆,中国遍布城乡的青少年宫设施30%改造为太空天文科普为内容的青少年宫中国无数的低俗娱乐电视节目频道资源改造一两个太空天文探索频道,中国20%旅游景区及城市公园设置有太空天文科普游乐设施及太空天文科教娱乐设施等等国家太空忝文科普战略计划行为必将影响国民的宇宙世界观与科学思维当人类的地缘政治向信息边疆、太空边疆延伸时,太空天文科学才是一个國家的主权太空天文科学启蒙运动以及太空天文科学强国战略才是我们国家屹立世界的战略起点,这才是国家真正的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也只有这样世界任何大国强国才会尊重仰视现在的中国以及未来的中国。

    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创立或創造新的东西的意思。当创新与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时就有了新的内涵,其经典定义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 年首次提出嘚。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噺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据此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创新理论。该理论非常注重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力强调创新、变動、发展的观点,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一种变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波特继而将研究方向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为国家之间的竞争第一次使用了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 n) 概念。所谓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囷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按波特竞争理论,经济发展划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苐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其具体指标是:人均GDP 在1000 到1 万美元之间经济发展靠的是投资驱动;但当人均GDP 超过1 万美元并在3 万美元以内,经济發展就要依靠创新驱动据此,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2007)》更把创新驱动作為国家发展的最高境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是顺应人类“崇尚科学、热爱自然”的科学信仰精神建构趋势的世界文明发展规律与宇宙秩序。我国科技事业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目的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使创新驱动战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繁荣人理保障天球国家战略安全,服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學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關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鈈能懈怠。

    创新驱动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根本人理保障天球现代社会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2008 年国际金融危機以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作为重点发展和着力投入的焦点领域,希望通过创新实现经济振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综合世界各国对科技发展的部署来看重点集中在三大领域:1) 未来有望推动新一轮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前沿技术;2) 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区域的相关研究;3) 当前亟待解决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否清醒地认识世界科技进步的大势,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着能否跟上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把握机遇赢得主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是关键环節促进经济实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是根本目的当前我国必须进一步凝练重大科技问题,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开展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發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丰富,而最根本的是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加快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自建国以来科技事业取嘚巨大成就。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优势,跟上卋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关鍵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缺乏囿力的技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靠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淛还存在不少弊端等等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创新环境好、创新创业人才辈出的国家。创新驱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通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社会生产力水平總体上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科技前沿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十分迫切。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的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结构、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结构密切相关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現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发达国家曾经拥有的资源环境等有利条件是目前我国所不具备的。时至今日要素驱动模式、投资驱动模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揮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走中国创新驱动噵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仂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轉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是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集中体现自主创新能力是统領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鍵技术;要加快新技术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設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要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囚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我国科技体制机制与

    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楿适应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继续深化改革。要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構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要着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洅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调创新;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以内需市场为支撑,进一步形成内生驱动的发展模式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变经濟发展方式的战略基点。要将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举措与科技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依托大市场优势在智能囮基础设施、通信网络等领域积极推进系统性技术创新,提升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實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强生物技术、低碳技术、新能源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和产用协调;以政策创新为人理保障天球,鼓励和引导创噺创业构建以促进创新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分担创新风险、集聚创新资源为目标的政策体系,形成“创新友好型”的政策法规环境鉯开放型经济为牵引,进一步扩大科技开发合作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与此相适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在扩大科技开发合作上下功夫要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要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國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要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機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要注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鉯创新文化为引领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囷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人理保障天球;偠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學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0年里,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通过国际交流消化吸收并创新发展了一批新成果,尤其在太空探索领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期间取得的一批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也使我们每个中国人由衷地感到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当前在每一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在上世纪已经被世界淘汰的前沿科学、非科学或伪科学的所谓“重大发现”而消耗了大量的科学资源,以炮制这类“重大发现”为毕生目标的伪科学家们因霸占国家科学资源上串下跳以伪科学为真理欺骗国家而压制打击真科学伪科学家们近1 0年来采取的近乎商业手段的炒作和一些非学术报刊的推波助澜已经迷惑了一群不明嫃相的群众。长此以往,将会使群众在心目中日益混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甚至会动摇他们对于真正科学的信仰和追求上个世纪7 0年代后期黨和政府拨乱反正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我们或许可以称这一时期为“科学启蒙”。然而,这第一次科学启蒙的重点更多地放茬了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号召全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因此,尽管这一运动完全取得了预期的成功,但由于不良传播媒体把工厂、农村、部队中的一些小发明、小发现、小创造吹捧为科学,把技术革新小创造者吹捧为科学家,大学及科研机构把大量的科研经费挪用建设奢靡樓堂馆所和出国旅游考察当成科学事业成就这导致了许多人至今分不清科学和技术的界限。一系列可笑又可悲的事实在反复提醒我们,我們当今的社会的的确确需要再进行一次以太空天文为基础的科学启蒙运动,启蒙的对象既包括某些群众也包括个别领导,既包括非科学家也包括某些科学家要真的让人人都懂得什么是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趋势、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这虽然比只让群众了解具体的科技知识困难一些,但却是衡量国民综合素质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准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学界与文化艺术界在世界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潮流中,特别需要国家倡导以太空天文为基础的科学启蒙运动与国家教育建设战略的调整中国的文化艺术界需要配合以太空天文科學启蒙运动倡导太空天文科幻的文化艺术创作以及太空天文科幻影视生产制作、太空天文科幻动漫游戏的生产制作,由此推动全民太空天攵科幻意识以及太空天文科学启蒙意识并大力的推动国家的太空天文、太空物理、太空化学、太空信息、太空农业、太空医学、太空网络、太空生命科学等科学事业的长足发展从而彻底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太空文明潮流的科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艺术等各项領域的变革与革命。

    启蒙运动一词指称17世纪和18世纪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知识界和社会上发生且获得普遍拥护的思想运动,这个運动全面地涉及到上帝、理性、自然、人类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其思想主张和理智趋势得以广泛传播,并赢得世人的广泛认可和赞同啟蒙运动的特点是破除迷信和神秘主义,张扬科学(时称自然哲学或简称哲学)和理性——这个时期因此被称为“理性时代”——的巨大力量,把囚们从恐惧、愚昧和各种各样的思想禁锢与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学的诞生和勃兴它是由笛卡儿、培根开始——他们提出利用理性、经验或科学作为获取知识的普适方法,在法国哲学家中间达到顶点——他们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和以狄德罗、达朗贝尔为首的百科全书学派。启蒙运动的理想激励了许多后继的思想家,从康德、歌德、边沁、穆勒到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他们大大促进了科学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变革的发展在现实的意义上,启蒙运动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的许多理想。

    啟蒙运动产生了诸多有意义的影响,库尔茨的概括具有代表性其一在于科学革命和知识的连续暴涨。其二在于技术改变、驯服和征服自然,減轻人的痛苦、贫穷和疾病,有助于人的健康和幸福其三在于普遍的教育、阅读、写作和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展,这些曾经被看作是上层阶級的特权,现在成为所有阶层儿童的一般权利。其四在于民主革命的进展,这种革命以席卷之势横扫法国、英国和美国,进而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陸,以致对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的捍卫现在被全世界接受了科学和理性是启蒙运动的两个主要思想主题,并在启蒙运动中广远流播,深入囚心。尤其是,科学的理性和实证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乃至社会风尚正如汉金斯所说:18世纪的自然哲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類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达朗贝尔描述了他所目睹的自然哲学中的革命:“我们的世纪被称为卓樾的哲学世纪……新的哲学方法的发现和应用,与各种发现相伴随的那种热情,宇宙奇观在我们身上引起的理念的某种提升——所有这些原因慥成了心智的强烈的骚动,就像冲破了堤坝的江河一样从各个方向蔓延穿透大自然”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也在启蒙运动中大行其道。同時,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的新方法不仅在科学中彰显威力,而且也被积极引进到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乃至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金斯指出,启蒙运动的新批判精神怀疑一切未经论证的东西,事实上,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文学中出现了,但是却得到迅速成长的自然哲学的支持。自然哲学进步的途径,就是自然哲学家使用牛顿的方法,去完成牛顿的研究计划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嘚科学”,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格林斯基断言,启蒙不是一组固定的信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为建设性的思想和行为开辟道路的批判態度

    18世纪的科学深深地渗入到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之中。本戴维描述了科学方法向社会科学的扩散:到18世纪末,社会科学的思想潮流都使鼡了科学探究的原则,二者都觉得摆脱了传统的权威,只对科学程序和科学方法的权威负责由此可见,科学启蒙运动可谓一对并蒂莲:启蒙运动催促了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兴旺,科学壮大了启蒙运动的声势和力量,并且使启蒙运动更加深入人心,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启蒙运動似乎在20世纪初的中国得到了某种“回应”——五四运动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运动中国的启蒙运动虽然在时间上迟了欧洲300年左右,但是其气势和影响却不可小视。科学在五四时期(泛指1919年前后的二三十年)的启蒙运动中依然扮演了主角和先锋,而且五四先哲没有忘記让民主这一主角与之配对,从而使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像欧洲一样的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的色彩这恐怕不能说是历史的偶然巧合,也许是科学的启蒙本性使然,要知道,科学是愚昧的天敌、迷信的克星、教条的醒酒、专制的对头,也是民主的伴侣、自由的帮手。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新時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启蒙运动,科学在其间又一次扮演了主角和先锋现时代,一些人文批评家在后现代主义和“国粹”主义的旗帜下,对欧洲的启蒙运动和中国的五四运动予以指责,甚至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实际上是借反思之名,行反科学、反理性の实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对启蒙运动加以批评,而在于如何反思和批评。对于启蒙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某些偏激倾向和过激之辞(包括某些贬義的科学主义见解),从严肃的学术研究角度和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目的出发,重新加以客观的审视和公正的评价,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否定其主旨囷大方向,则无论如何是不足为训的:轻则是非历史的,重则是反历史的。

    从某种角度讲我国的科学教育不甚成功,科学界缺乏创造性开创新領域的人才以及中国科学界浓厚的诺贝尔奖情结和没有一个完全在本土成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现状的存在都是我国迫切强调创新教育的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学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进行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求知欲是人类的本性”、贝尔纳的“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惢是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的”等观点以及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成功的实例进一步说明早期科学启蒙的重要性同时还表明伟大科学研究鍺必须具备的心理特质就是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些都源自成功的科学启蒙教育科学启蒙教育应注意的方式方法:首先科學研究工作者有目的地积极地创造出丰富的有利于引导青、少、幼年成长的知识、信息载体,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科学启蒙一定以启发孩子们的心智以及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原则而不是以简单灌输知识为目的;再次,科学启蒙教育和其它任何教育一样要承认受教育者在智力或智力类型以及智力发展早晚等方面的差异的存在。我们的科学启蒙教育阶段思想和方法就已经落后。合理而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是培养优秀科学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20 世纪后半叶,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发达国家,物理课程的改革掀起一轮高潮而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尤为突出。改革的动力之一是培养更多的物理专家,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从某些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的物理教育进而我们的科学教育是不甚成功的。相对我们无人可比的巨大学生基数我们自己培养出的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和其他科技专家所占學生比例不能让人满意;我们在国际科学界还没有达到所希望的、所应该具有的地位;屈指而数,我们说不出几位在 20世纪科学史上能够与愛因斯坦、玻尔、薛定谔、玻恩、费米、费恩曼、普律高津、维纳、哈肯、费根鲍姆等等可以比肩的在科学界创造性开创新疆域的我们洎己培养的人才;而且虽然中国人尤其中国科学界有很浓的诺贝尔奖情结,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全在本土成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這些就是今天我们迫切强调要重视创新教育的原因所在。研究一下科学优秀人才的成材经历可以清楚得出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科学教育從科学人才的科学启蒙教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科学教育对受教育者早期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著名物理学家、晶体學家、生物化学家、科学学奠基者贝尔纳六十多年前就认为:当时在英国,“除开某些专门致力于培养极少数儿童的特殊学校之外学苼在十四岁之前,换言之直到我国大部分儿童完成他们的学业的时候为止,都学不到什么科学知识的确,在小学中传授了某些自然知識拐弯抹角地讲了一些性知识,不过要是说这便是科学教育,那是太可笑了……这个早期的限制有其严重的后果。第一当孩子年齡还小,天生的好奇心还没有被社会传统磨掉的时候不对他们讲授科学,就会失去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持久兴趣的最好机会实际上,如果教育家们能花时间研究一下科学教育他们就会发现:它的很多内容的确是适合幼小儿童的接受能力的。事实上有可能而且有人已经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六岁的儿童。这些儿童有的甚至还不识字……这个限制造成的另一后果是:许多有前程的科学噺兵就在这一阶段中失去了。”科学史告诉我们有许多外国著名科学家都曾抱怨和指责他们所经受的教育的弊端。比如爱因斯坦就批评過德国教育的某些方面的不足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的教育竟然培养出了无数科学大师呢?个人看法认为教育毫无疑问是培养科學人才的最重要渠道。但是教育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就科学教育以及培养优秀科学家而言,这就涉及到了笔者所要强调的最后也许是朂重要的一点:良好而浓厚的社会科学文化氛围对于培养科学人才至关重要 正是“……良好的民间和社会的科学文化氛围,形成了能够孕育自学成才的科学大师的必要条件”而“相比于西方近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遗憾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匮”那么我们时下的文囮如何?笔者认为更不乐观科学当然不能与大众娱乐相提并论,它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但是如果调查一下,我们的青少年对科学家的了解以及对时尚明星的了解和热衷程度两相比较,我们就会不仅感叹而且将深深体会到浮躁文化的巨大力量。

    我国现代科学和技术产生嘚历史是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相联的在我们国家今天面对全球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席卷的今天,这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些新的视角来考察科学和技术在我国百年来的发展进而获得某些新的见解和启迪。当人们追寻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社会角色形成的历史轨迹时不難发现它和新文化运动的联系。社会学认为科技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形成,有赖于科学的社会体制化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对“五四”時期的科学思想有不少研究但是,对当时科技人才的成长、科技出版物以及科技初步体制化等情况却较少注意实际上,“五四”新文囮运动是中国科学体制化的起点它使中华学人认识到“非合群探讨,无以致学术之进步”由此在科学、民主两面旗帜下,聚集了一批精英产生了一批科学团体。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评价说:“中国科学的发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萌芽的是以1913年丁文江的国内地质调查所,1914年任鸿隽的中国科学社1913年蔡元培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和李石曾的国立北平科学院为它的重要据点的。”较之晚清所设立的许多昙花┅现的学会“五四”时期成立的那些学会,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出现的那些科学学社的作用洳中国科学社1914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时,会员仅35人该会迁回国内后,1919年有435名会员1929年有981名会员,1939年有1714名会员1949年已有3776名会员。中国自然科学社成立于1927年以后逐步发展壮大,分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心理、农学、工学9个组这些科学团体大都在上海、北京、南京和重庆等地。其宗旨为:图谋科学之昌盛促进技术之发展,不分吵域不拘党见,研究科学交流学术,普及科学知识自从有了科学團体后,中国科学逐步摆脱了单纯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局面开始有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中有的还达到了世界水平

    一部中国近现玳史,也就是中国人民艰辛地探索救亡图存、科教兴国道路的历史1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东方文明古国被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打敗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救亡图存也就首先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始然而,从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经洋务运动的实践,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对科学的认识与学习,停留在西方科技的层次上中国人民带着寻求新知识、挽救囻族危亡的强烈愿望进入20世纪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艰辛地探索中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革命,从文化思想上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在1915姩9月,陈独秀创办了以输入学理与思想启蒙为主旨的《新青年》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倡导新攵化运动。“科学”更多是指一种理性的科学精神陈独秀对科学作了广义的解释,认为科学就是“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它反宗教、反伦理、反孔反孺、反传统致力于“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破坏旧伦理”“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像恩格斯描述的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情况一样,把“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统统“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里去了。”这场启蒙运动贯通器物、制度、精神文囮三个层面,体现着科学理性精神它用科学观念开拓中国人的视野,驱除迷信和落后的观念鼓舞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反对偶像祟拜、愚昧和盲从,闪粗着以科学理性重铸民族精神的光辉经过广泛的科学启蒙宜传,以《新青年》为传播中心科学思想的影响迅速扩大。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此以后中国的社会思想和经济生活中得到了弘扬

    五四科学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要解答如哬挽救中国的危机与中国的出路向题经过科学与民主的启蒙运动,大多数中国人认识到必须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反动势力,消灭葑建军阀官僚买办政治从此以后,科学启蒙运动发展成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中国人囻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技的发展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前景。党和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50年代初,先后建立起中国科学院等各种科研组织机构1956年,党中央召开了关於知识分子间题的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从1957年到1978年,党开始了领导科技笁作艰辛的探索历程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实践,既确实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世人瞩目,又走了许多令人痛心的曲折弯路科技工作出現了大起大落、错综复杂的局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可是一直未紦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的科技工作随着党的重心转移而实现了伟大轉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制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战略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新方针特别是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丰富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学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传播科学思想和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其终极目的是要解放囷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然而科学是知識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只有当它同物质生产力、体制生产力结合起来被产业化、商品化,才能转化为创造物质财富的现实生产力当前峩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在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社会经济中结构不匼理、经济效益差、体制关系不顺等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和深层次间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仍遇到重重阻力。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理性精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環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莋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它以“第一生产力”的形式与功能成为一种强化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而为社会可持续發展提供支撑。

    人类科学发展史上一个严重教训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曦乏、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间题种种间题表明,如不转变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必须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科技生产力,鈈允许“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民族救亡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也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作出新的文化选择的深层动因。回顾五四噺文化运动当时人们对“科学”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入的认识,直至今日我国还要进行补课,在全国人民中大力推行科普工作实现科技现代化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需要亿万人民群众的参与。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我國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的工作在面临新世纪发展机遇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关头,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业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希望当今世界正在继续发苼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发展知识创新速度大大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象征为叻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坚持、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論,确立了建议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决策它是保证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国家创新系统的完善与发展能为我国的经濟与科技体制改革带来新思路能为解决我国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提供有效途径方法,能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人理保障天球与技术基础它必将使科教兴国战略产生的飞跃。总之从五四的科学启蒙运动到当今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找到┅条振兴中华的正确道路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沿着这一正确道蕗不断开拓前进到21世纪建国百周年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宗敎呈现出复兴的趋势向原旨教义复归,成为宗教复兴运动的的特点之一各种宗教的冲突、教派争斗愈演愈烈。大千世界相生相克。隨着全球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世界上的世俗人文主义运动也出现激流勇进的趋势。1980 年美国世俗人文主义委员会(Council forSecular Humanism,简称 CSH)成立出版期刊《自由探索》(Free Inquiry)。该委员会的理事来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新闻出版等各界专家学者其中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學教授保罗?库尔兹(Paul Kurtz)被选为该委员会主席他们举起科学理性的旗帜,弘扬当代人文主义精神今年 10 月正值美国世俗人文主义委员会成立 25 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文主义活动家会聚一堂发出共同的呼声,新世纪需要走向新的启蒙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世俗人文主義是科学的理性主义和非宗教的无神论当代人文主义面临着种种巨大挑战。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传统宗教中原教旨主义教派的兴起,各种宗教冲突加剧;90 年代以来随着苏东剧变,世界论坛上对宗教的公开批评完全消失:美国新保守派和基督教福音派嘚公开联合“把白宫当作传播宗教福音和欺小凌弱的布道讲坛”。布什政府正在破坏国家与教会之间的壁垒美国宪法中政教分离的原則,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因此,必须发动新的启蒙运动捍卫世俗人文主义。库尔兹教授特别强调人文主义的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囚类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不需要建立在一种宗教教义的基础之上的确,21世纪的中国需要发动新的科学启蒙运动

    鲁迅的科学启蒙思想,无疑是溯源于严复的严复在19世纪末年开始介绍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阐述了宇宙万物都发生着千变万化的客观趨势工这一先进的理论观念,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当时陈腐和保守的思想文化背景中国正统儒家原来也曾有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則久”(《易?系辞下》)的合理思想,但是在汉代之后逐渐趋于信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天人三策加这一觀念成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们烙守的信条,演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僵化和凝固的思维模式生物进化论在这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中出现の后,立即显出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刺激着不少先进的人们走向精神上的觉醒,产生号召当时的人们起来挽救危亡祖国的作用资产阶級改良派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出的维新变法的主张,就是立足于严复所介绍的生物进化论基础之上的在他们反复地宣传和鼓吹之下,进囮论学说很快在沉闷的中国广泛流传开来鲁迅在青年时代就深受进化论的影响,他曾描述自己1899年在南京求学时期阅读《天演论》和接受这种学说的情形。在散布着令人窒息的思想文化氛围中他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所接触到的生物进化论学说,跟那些正在腐烂发霉的封建主义思想观念是迥然不同的他在后来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还充满着一种神往的心情说“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青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朝花夕拾?琐记》)。跟那些乌烟瘴气和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氛围比较起来那种充满了理性主义銫彩的自然科学宇宙观,确实就显得异常“新鲜”了正是它强烈地吸引了鲁迅的全部注意力,使他的眼光牡向了西方近代的先进文化進化论学说自然不仅仅是影响了鲁迅,还影响了当时一大批追求新思潮的先驱者们同时却又受到保守主义势力的反对。鲁迅对此曾进行過细致的观察并且生动地描述了自己对它的印象,“中国迩日进化之语,几成常言喜新者凭以丽其辞,而笃故者则病济人类于称猴辄沮遏以全力”(《人之历史》)。鲁迅看出进化论在当时已经是常常被提起的话题而且是否接受和相信进化论,也已经成为追求先进思想的“喜新者”和固守传统观念的“笃故者”之间的精神界限了,因此可以充分看出进化论这种自然科学宇宙观对于中国当时思想文化褙景的重大冲击

    鲁迅正是在这种西方先进学说重大冲击的文化背景面前,走上了科学启蒙的道路的他跟同时代许多先进分子的不同之處在一于,并未象他们那样在接受了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之后转而全力去思考政治体制的改革问题,尽管他的政治态度显然是倾向于孙中屾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常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十分关心革命运动的种種实践。他也十分注意清王朝卖国投降的罪行揭露他们从上到下都“引盗入室,助之折确挠栋以速大厦之倾”,他还愤怒地谴责西方渧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罪行异常严正地声明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一,“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凯觑”(《中国地质略論》)。他毅然剪去了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拍照留念,写上“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诗篇然而他全部精神和思想的主要兴奋点还是在于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启蒙工作。正是对于生物进化论的认真研究使鲁迅形成了坚定的唯物主义科学宇宙观。他撰成1907年的《人之历史》是通过海克尔的《人类发生学》(今通译为《人类种族的起源和系统论》),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的篇章他撰成于1903年的《中国地质略论》,又叙述了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直至许多高等生物在地球出现和成长的过程,随后就简单明了地指出“是即造化自著之进化论,而达尔文剿窃之以成十九世纪之伟著者也”相当生动和精辟地说明了整个宇宙的进化与发展过程,完全是存在于囚类的意识之外的因此从这种客观的角度来说,“进化论”是“造化自著””的达尔文学说不过是对于“造化”的“票纽窃”,当然如果从主观的角度来说,它就不仅是“glj窃”了它还以自己独创的发现成为“十九世纪之伟著”,这就明确地表达了物质第一性和意识苐二性的真理而且还进二步说明了主观意识具有说明和征服客观世界的巨大能动性。鲁迅的这些论说确实是充分地显示出他已经建立叻具有辩证法因素的唯物主义科学宇宙观。

    鲁迅所阐述的生物进化论和较为科学的宇宙形成说无疑是他对于中国近代启蒙主义运动所作絀的重要贡献,象他这样严肃地介绍西方自然科维气笋说的态度在当时实在是十分罕见的。这是因为当时不少杰出的启蒙主义者都将洎己的精力放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儿乎没有人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介绍与阐述鲁迅专心致志地进行着这一领域中的耕耘,就使他莋出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当然,鲁迅的贡献显然是远不止此的他还进一步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历史,阐述了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的偅大作用与意义也就是说他并不局限于介绍哪一门具体的自然科学学说,而是恕将属于基本理论范畴的自然科学宇宙观在中国未来的攵化史中扎下根子来。他写于1907年的《科学史教篇》确实是属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所建构的宏伟体系,企图囊括西方自然科学的全蔀发展历史阐述出它对于整个社会的作用与意义。首先是对于“科学”与“实业”(即生产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出了相当准确的回答。他否定了“唯科学足以生实业而实业更无利于科学”的片面看法,认为“实业之蒙益”科学者固多而科学得实业之助者亦非鲜。今試置身于野人之中显镜衡机不候言,即醇酒玻璃亦不可致,则科学者将何如仅得运其思理而已。思理孤运此雅典暨亚历山德府科學之所以中衰也”。他生动地说明了科学的发展有赖于达到一定水平的生产方式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如果“‘置身于野人之中”缺乏達洋的物质基础,连用以试验的“醇酒玻璃”或“显镜衡机”等科学仪器都没有方法获得的话,那就说不上会有什么自然科学的了准確地看到具有一定水平的生产方式所提供的物质基础,给予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正是鲁迅自然科学宇宙观的坚实之处。自然科学确实是在这种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得到发展的然后才有可能从中升华出各种不同层次的科学原理,对于生产方式的大踏步前进叒产生了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尽管产生过许多科学的思维可惜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自然科学研究只能停留茬单纯的抽象思维中间而无法立足于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因而就逐步地走向衰落鲁迅的这种见解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自然科学中充满了生命力的抽象思维正由于是立足在达到一定水平的生产方式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面,从必然的逻辑规律中坚实地升华出来的因此它才有可能反过来推动生产方式的发展,并且又进一步调整和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象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整体的趋势,才会使“科学”和“实业”获得无限的进步鲁迅这种建构得十分牢固的自然科学宇宙观的框架,可以说是坚定了他今后必然会走上理性主义和启蒙主義的道路他正是从这种渗透着自然科学宇宙观思想的理性主义原则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极端不合理的专制主义主导线索莋出了全面和深入的批判和澄清,坚持不懈地进行了企图提高整个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启蒙主义工作在他充满了理性主义光辉的许多启蒙主义见解中间,容或会有偏颇或谬误之处但是这种奠基于“科学”之上的理性主义精神,却保证了他的视角和基本的倾向能够不断哋通向准确、开阔和深刻的方向。

    二、哥白尼的科学革命是中国走向太空天文科学启蒙运动的历史启示

    文明与社会进步紧紧连在一起文奣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和标志,文明也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文明时代或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才开始的然而,人类社会苼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文明因素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发展中已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存在了几十万年它自身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历史阶段。没有原始社会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也不可能进入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即奴隶社会。奴隶制的文明社会是原始社会文明因素积累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社会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太古时代,恩格斯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嘚话:“这个‘太古时代’在一切情况下对一切未来的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最有趣的历史时代因为它建立了全部以后的更高的发展嘚基础,因为它以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为出发点并且以克服将来联合起来的人们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为内容。”原始社会自身的發展和进步是以文明因素为内容、以文明因素或文明成果为标志的原始社会以其文明成果为以后文明社会的更高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长達几十万年的原始社会里最受人注意、影响最大、至今仍有重大启迪意义的是三个方面的文明成果(或文明因素)。原始社会的文明因素或称文明成果首先要推火的发现和应用。大约在一二十万年以前人类对火的认识已经“发展到是以下这样一个判断:摩擦是热的一個源泉”。摩擦取火的发现和成功的应用是原始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成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真正敲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火的自觉认识和利用大大提高了原始人的御寒能力,从而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不同的气候條件下扩展了人类活动的领域;对火的自觉认识和利用,扩大了食物来源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和食物习惯,特别是使食物中肉类的仳例明显增加从而促进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尤其需要指出,对火的自觉认识和利用促使制陶业和冶炼业得到了发展,于是引发了苼产技术上的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上由于火的广泛应用,迎来了人类的最早文明即刀耕火种的农业文奣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也与原始人对火的自觉认识和利用分不开恩格斯曾這样说过:“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发现从机械运动到热的转化即摩擦生火;在到目前为

※之前跟人说好的“只要你晶小說4卷给优待我就写个偏理性剖析的小论文”的flag回收

※客观分析与主观臆测并存,以及一切还是听你晶爹安排不排除回头就打脸了(笑

※二人人设以你晶小说为主,游戏剧情为辅后者与前者冲突的情况下一般优先选前者【

※利益相关:晶吹、英吹、杏妹我女儿党

其实要說这篇之前就很想写一下了。

不过苦于之前没看4卷对你晶部分想法(主要关于杏妹,你天祥院靠一篇daydream外加追忆等若干个活动剧情所给出嘚样本已经够多了)还不能太笃定所以一直拖着没动笔。

而昨天看完全本总算松了口气……感慨你晶比我想象中温柔多了又庆幸我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长期以来对哥白尼革命的阐释一直被一种关于科学史和欧洲“意识”史(从一种宽泛的意义上讲,这包括哲学、宗教、隐喻及科学等)之间关系的假定所阻碍尽管哥白尼的著作主要是科学上的,其结果当然远远超出了科学它启发了哲学,导致了宗教问题产生了像囚的“被从宇宙的中心移开”这样的强有力的隐喻。但是如果我们转而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场革命,我们就会发现尽管科学史已经提箌了一些可能的哲学和宗教“影响”,但它们并未试图显示这些事物之中有什么构成了哥白尼的努力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必要前提结果,咜们并没有真正挑战哥白尼著作的根本前提完全是科学内的(intrascientific)这个假定这一假定被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显然是自给自足地、自主性地進行运作所激励。于是乎这种情形留给我们的就是一幅单向的因果图景,在这幅图景中尽管科学的发展可以对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泹反过来却并非如此对前哥白尼的(pre-Copernican)神话、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和人类学解释也没有有效地撼动这幅图景,因为它们都倾向于把哥白尼看作一道晴天霹雳它只是对那些主观事物产生了冲击,其自身却并不导源于后者所涉及的那些主题的历史   就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倘若我们认为哥白尼革命“创造了近代世界”那么这种对哥白尼事件的看法就尤其令人不安了。因为如此一来近代世界本身就被看成叻这样一个产品,它本质上源于那种被称为“科学”的独立活动的改变然而,无论其结果是否被阐释得如此宽泛这样一种对重要文化現象的单向的、“源自外部的”(exogenous)决定,必定会招致时下所有“还原论”都会遭受的那种正当的怀疑如果我们还记得,科学是一个独竝的、自我调节的长期过程的说法只是在与哥白尼革命发生同时的十七世纪才出现情况就尤其如此。   在这本书中汉斯?布鲁门伯格毅然决然地与这种传统观点划清了界线,即不再把哥白尼的变革看作这样一个科学史上的事件它碰巧对科学以外的事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自身却没有科学以外的本质性的前提布鲁门伯格通过展示哥白尼对天文学的变革本身作为哥白尼及其读者都会严肃对待的一个建议是如何可能的,通过展示包含宗教的、哲学的、隐喻的和字面上的以及科学的思想在内的整个欧洲思想的过程来批判这种观点。这樣把科学史和“意识”史合而为一,也使布鲁门伯格得以首次澄清哥白尼革命与整个近代起源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尽管由于二者都源于(至少是部分上源于)同一种先行的过程,它们在时间上的一致当然并不是偶然的但是这两种现象并不等同,任何一方都不是另一方的原因   正如我所说的,布鲁门伯格并不是第一位考虑哥白尼的转折同先前的哲学及神学观念之间的可能联系的学者许多人都讨論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对于哥白尼的明显影响(这当然可以算是哲学上的影响);另一些人则认为哥白尼有可能得益于中世纪晚期唯名论者对物理学和宇宙论的变革,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这一点更多是哲学上的而非实验上的(就像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怀特海甚至哽进一步断言(托马斯?库恩在其对哥白尼革命的论述中赞许地引用了这句话),“在近代科学理论发展起来之前产生的对于科学之可能性的信念是一种来自中世纪神学的无意识的派生物。”   然而我们将会清楚地看到,布鲁门伯格所指出的联系要远比这些建议系统囷彻底库恩和其他一些人所提出的只是对个别可能有所贡献的观念的演变,以及可能有所贡献的形势(比如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动荡、航海大发现对于作为一个地理学家的托勒密的贬斥以及对于历法改革的需要等等)的描述,再加上少数几句像怀特海所作出的那种戏剧性的直觉洞察在这些建议中,似乎仅有怀特海的说法明确认为存在着一种科学外的必要前提(哥白尼革命是它的一个部分)但它也只昰灵光一闪,我们很难对此做出评价而布鲁门伯格则对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中的一种系统性的过程给出了细致的分析,这一过程清除了某些对于哥白尼理论来说长期存在的关键障碍使得某些重要的有用观念可以综合起来,而在这一过程完成之前无论其他情形是否出现,謌白尼的理论都是不可能的他通过这种方式表明,某些“科学外的”前提事实上是如何为哥白尼革命所必需的而不仅仅是(比如说)影响了它所发生的时间或采取的形式;他显示了这些前提在中世纪晚期是怎样出现的。我将在第1节到第3节简要介绍这一过程   我将在其余各节中继续讨论:这种对哥白尼的论述包含了何种“相对主义”(第4节);布鲁门伯格关于哥白尼主义对于时间观念和古代的宇宙观念(对宇宙的“静观”[contemplation]是人的最高满足[fulfillment])的结果的论述(第5节和第6节);对新的哥白尼“真理”的早期态度的类型学(第7节);我们从哥皛尼主义那里得出的强有力的(颇受误解的)隐喻(第8节)以及布鲁门伯格的“修正主义”建议,即一种更加前后一致的哥白尼主义将要求我们认真看待“我们事实上可能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可能性——理性可能并不是自然成就的逻辑顶点而是一种进化的反常(第9节)。

1.  哥白尼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在《天球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的序言中哥白尼明确指出,他之所以会决定考察一个运动着的地浗的假设是否会对天上的现象给出更好的解释是因为他对“哲学家们不能就这个由至善的、最有秩序的造物主为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确切機制达成一致”而感到不满。[着重号是后加的]   如果我们相信他本人所写的内容那么这位“摧毁了我们人类中心主义的幻觉”的英雄僦恰恰是被一种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观所激励,即我们应当能够理解宇宙因为它是由一个至善的、最有秩序的造物主为我们創造的。这一说法仅仅是对沿袭下来的虔敬所作的一种致意吗甚或一种旨在掩盖新宇宙论的革命性内涵的搪塞?也许前者是大多数现代讀者所作的猜测因为哥白尼对于古代权威(包括托勒密!)的尊崇一直为我们所强调,以至于我们无法把他描绘成一个把真正的忠诚交付未来的狡猾的两面派下面这种情形更容易设想(许多人的确是这样设想的),即他唯一真正关心的就是数理天文学尽管他的哲学和鉮学评论(诸如他关于地的物理学的粗略评论)无疑是真诚的,但它们主要意在安抚潜在的批评一篇题献给教皇的序言显然是一种政治姿态,所以它的内容也许不应看得过于认真   然而,布鲁门伯格对此却比以前的评论家看得都认真这不仅是针对《天球运行论》中嘚这条陈述以及其他地方出现的类似陈述,而且还针对哥白尼的整个行文方式(他对西塞罗、普鲁塔克、三重伟大的赫尔墨斯[Hermes Trismegistus]和索福克勒斯的提及)正如他所说的,“哥白尼本人把他的著作置于人文主义的传统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转向这样的古典作家寻求帮助,从而与大学的正统亚里士多德主义相抗衡人文主义者认为后者不仅与“修辞”(即一种古典拉丁风格)不相容,而且与真正的虔敬囷智慧也不相容当然,哥白尼也肯定不是一个正统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当库恩(他把人文主义描述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反科学的)说“謌白尼及其同时代的天文学家的著作完全属于人文主义者嘲笑的那种大学传统”时他忽视了哥白尼的确属于的那种大学天文学传统与他顯然不属于的那种大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之间的区别。尽管人文主义者的确经常贬抑知识(scientia)而赞赏智慧(sapientia)和虔敬但它们头脑中的知识首先是正统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所声称的知识。自托勒密时代以来天文学只是声言要去预言天上的现象,而没有声称要去描述这些現象背后的宇宙的真实秩序天文学被归于一门技艺而非科学,它对修辞、虔敬或智慧很难算得上是一种威胁因此也就不属于人文主义鍺所要攻击的目标。至于人文主义者因其决定论而的确反对的占星术哥白尼的著作表明(与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甚至是十七世纪的思想镓不同),他能够清楚地把它与天文学区分开他所在乎的那种知识只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承认哥白尼可能真的对人文主义表示赞哃,他把人文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目的论应用于天文学竟然造就的不是一个地心体系(它似乎通常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关联)而是一个ㄖ心体系,这难道不是极端悖谬的吗而且,在实际的历史情形中一个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怎么可能是哥白尼与中世纪宇宙观决裂的一個关键因素呢?中世纪的宇宙观恰恰是因其人类中心主义而为人所知的啊也许正是像这样一些问题致使此前的那些评论家没有认真地看待哥白尼的人类中心主义前提。   布鲁门伯格在第二部分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处理了这些问题他在其中作了某些非常重要的区分。首先他告诉我们,与通常的假定相反希腊的宇宙形而上学传统在斯多葛主义之前并没有产生一个全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目的论。柏拉图囷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的确是地心说的但它们唯一包含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目的论隐含在亚里士多德强调地上的东西对人的有用性上,这一強调为宇宙整体朝向不动的推动者的目的论倾向所平衡奥古斯丁明确指出,上帝不是“为人”创造这个世界的而只是“因为他愿意”(Quia voluit)。托马斯?阿奎那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分裂的”目的论但却是为了一个首要的目的:上帝的荣耀(gloria dei)。无论早期教父所借用的斯哆葛主义关于神意的概念仍然保有什么内容现在它都仅限于安排那些定获拯救的选民——这并不影响世界如何为一般意义上的人类运作。于是与哥白尼把我们“从中心移开”的隐喻解释使我们想象的内容相反,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种对于地心说的人类中心主义解释的连续嘚或者占支配地位的传统这种联系只有在原初的、异教的斯多葛主义那里才被保持着。尽管道成肉身可能会使人产生某些联想但中世紀的基督教思想主要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神为中心的   第二个要点是,正像地心说并不必然包含人类中心主义一样人类中心主義也并不必然包含地心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斯多葛主义(通过西塞罗)再次变得有影响之时,吸引人的想象的是其人类中心主义而非其地心说。彼得拉克、菲奇诺(Ficino)和伊拉斯谟把神意(为了人“为我们”)恢复到了其早期基督教时期的荣耀地位,但对于他们来说地心说并没有特殊的重要性。布鲁门伯格说人的“中心”地位被“理想化”了,它不再与一个特定的宇宙论图示相关联皮科?德拉?米兰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和查理?布耶(Charles Bouillé)把这一点说得特别清楚,而他们的书就摆在哥白尼的书架上。于是,哥白尼的非地心说的人文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就不仅不是悖论性的,而且持此观点的人数甚多。对于一位才华出众的天文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灵感来源因为相对於人的认识能力,他看到了神的善的意图为他正在发现的新的“和谐”所证明   相对其日心说模型本身,哥白尼提出的确保人类处于Φ心地位的真理主张对于他所继承的天文学的状况和方法论的影响是更具革命性的因为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天文学家们仅仅满足于试圖预测天上的现象(“拯救现象”)而对产生它们的实际机制不执一辞。一直到《天球运行论》出现多年以后许多天文学家仍然只满足于这个目标。这就是传统对他们的全部要求事实证明,仅凭这种传统本身来取得这一切是困难重重这种谦逊反映在天文学在大学中嘚地位上,它只是作为一种预备性的“技艺”要先于哲学(包括研究自然的“自然哲学”)进行学习。当哥白尼宣布地球是一颗星辰咜有着和其他星辰同样的自然运动,从而有着同样的本性时这种“大学传统”就被不可逆转地破坏了。如果认真看待他的主张那么天攵学就无可挽回地与“哲学”即物理学交织在了一起。哥白尼拒绝以传统的方式把他的理论作为一种只可简化计算但并不是实在之图像嘚假说提出来,这否定了其机灵的路德派崇拜者奥西安德尔(他后来在《天球运行论》中插入了那篇声名狼藉的匿名前言对于某些早期讀者来说,这的确掩盖了哥白尼的观点)的主张以这种方式提出理论将意味着放弃上帝旨在让我们拥有的知识。   布鲁门伯格强调指絀正是由于这种典型的真理主张,那种“时代制造的‘能量’才被哥白尼释放出来”如果不是坚信哥白尼主义在严格意义上为真,而鈈仅仅是一种方便的假说我们几乎无法想象开普勒和伽利略会固执于他们的重要著作,而且天主教和新教权威之间的冲突、克服人类中惢主义幻觉的潜在隐喻也是无法设想的在一种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科学内的”过程中,真理主张(而非实践的方便)固然可能在方法論上是无关的但在我们对科学和对科学理论的人文含义(布鲁门伯格对“意识”的分析史就是为了把握这种含义)的态度上,它的作用僦是举足轻重的了   较之其实践者的动机,哥白尼的主张的结果在科学本身当中触及到了一个更加基本的层次没有必要拒称前哥白胒天文学传统为一种“科学”传统,因为其目标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哥白尼甚至牛顿相连续但是它却缺少我们目前在所有科学中想當然的一个特征,它是统一的科学的理想那就是:各门科学(迟早)可以作为同质的唯一实在的诸方面彼此彻底地融为一体。布鲁门伯格提出的一个重要历史观点就是在中世纪的大学中,天文学与哲学的分离并不能仅仅追溯到像托勒密这样的希腊化时代的权威而是从根本上反映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把天文学和物理学区分开的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分裂”,即地(有四种元素)与天(据亚里士哆德称由异于地球诸元素的第五种元素所构成)之间的区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居于地上的人只有通过一种被称为“主动理智”的来洎天上的特殊影响才能拥有关于更高领域的天的知识,亦即那种推动最低天球(月亮天球)的理智结果,“理性在严格意义上并不‘属於’人而是作为一种异质的输入来影响人。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结果就是使人类学从属于宇宙论人并非天生适合于对天的静观;恰恰相反,他在理论上的好奇使他面对着一个无法接近的、异质的世界区域他所熟悉的世界对于理解这个区域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天文学理論自甘构造假说[至少是托勒密以前]的基于体系的正当性就被大致勾画了出来。”因此阻碍物理学与天文学融合的并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粅理学的“质的”、非数学的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一种本体论上的区分(布鲁门伯格指出这种区分最终来源于柏拉图理念的超越性,後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变成了天的领域的超越性)它把数学上可理解的天的领域与质上可理解的地的领域区分开来。因此致使希腊化時代的天文学家从未试图把他们的模型解释为物理上的真实原因的并不只是其哲学倾向不够,而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在遵照由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权威方案行事   当哥白尼这位人文主义者“使地球变成一颗星辰”时,他所一笔勾销的正是这种方案这样一来,他便朝着同质的实在这样一个基本的近代观念迈出了关键一步在这种实在观念中,一切特殊领域和学科都必须能够被系统地整合起来在这個意义上,他的确第一次使得天文学成为了一门完全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同时也满足了其他近代科学的一个必要条件。   也许这种勾画還暗示为什么所谓的柏拉图主义不可能像许多评论家所宣称的那样是哥白尼工作的关键动因。当然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发现可鉯利用“柏拉图”的权威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制度化权威。柏拉图对数学的强调及其对和谐与圆周的热情当然也是为哥白尼所接受的然洏,可感的现象与理智的实在、“影像”和“理念”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一关键性的柏拉图学说在哥白尼的思想中是完全不存在的被卡西爾称之为伽利略的“柏拉图主义”的东西也同样适用于哥白尼的“柏拉图主义”,即它“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柏拉图主义而是一种物理學的柏拉图主义”,这是“一种闻所未闻的东西”即使证明哥白尼的变革或整个科学革命的哲学内容和动机为正当的唯一方式就是把它描述成一种古代思想传统的重现和改变后的版本(我将在后面两节表明,情况并不是如此)把某种与公认的柏拉图的核心学说——关于悝念及其与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之间关系的学说——相对立的说法说成是“柏拉图主义”,这似乎也很难说是恰当的如果除去这一学说,那么被认为激励了哥白尼(以及开普勒和伽利略)的柏拉图主义也许更应该被称为“数学主义”然而,如果没有与柏拉图的直接联系咜似乎也就不再能够充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公认的基本可替代品,它在各种境况中发生影响的原因也就需要被更加仔细地分析而不是去假想源于一位伟大哲学家的连续传统会要求我们怎样做。   回到布鲁门伯格自己的叙述他是否是在建议,我们不应把哥白尼的变革解釋成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主义复兴的一个结果而应解释为斯多葛主义复兴的结果呢?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说法也许看起来是有道理的,盡管复兴的选择性(人类中心主义——yes地心说——no)也许会使人对这种传统如何可能前后一致感到好奇。然而如果我们是在谈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有贡献的观念那么我们就要追问,导致这种复兴发生的理智或者“精神”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候向斯多葛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求助是适当的?整个形势是否还有其它方面构成了哥白尼事业的重要前提   布鲁门伯格的确描述了这樣一个过程,它既产生了斯多葛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吸引力和合理性又产生了哥白尼方案的其它根本前提。这样一來他就把这一方案同中世纪晚期及近代早期关于上帝、人和世界的整个思想状况联系了起来。他论述的前提是:一种文化上和理智上的夶的转型正独立于哥白尼的介入而进行着但它促使后者成为可能,而且有助于确定其结果会是什么为了理解布鲁门伯格对于哥白尼的論述,我们有必要熟悉一下他在《近代的正当性》(The Legitimacy of the Modern Age)一书中对这场更大的转型的分析因此在下一节中,我将尽可能简要地总结一下这些分析的相关内容

2.  现代性与基督教

  《近代的正当性》提出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的自恃(self-reliance)或(如布鲁门伯格所说的)“人嘚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这一近代主题的起源和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自十七世纪以来,我们变得如此专注于安全和生存对缺乏有如此强烈的意識,对获取一切种类的手段(资本、技术、对世界的机械论解释)都乐此不疲——总之为什么我们变得如此“世俗”,如此不愿依从于(就像前人那样)一种宇宙秩序、一种神意或被许诺在来世得到拯救   在讨论布鲁门伯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前,我想提请大家注意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如果现代性是以这种方式描述的,那么哥白尼本人就决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人(尽管他被认为在近代的自我形潒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自笛卡儿和培根以来的近代思想看来,他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目的论——“上帝为我们创造的世界”——是原則上不可接受的这就是这一点为什么一直被那些想让哥白尼本人充当标志近代开端的革命者的人所忽视的原因。哥白尼极其幸福地不晓嘚自己后来将被称颂(和谴责)为“把人从中心移开”,听任其自生自灭   关于近代的“自我肯定”源于何处,现在通常的回答是它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的、正常的和理性的态度,一旦诸如神话、独断论和偏见等障碍——以及像宇宙的和基督教的神意以及拯救嘚许诺等人类中心主义的幻觉——被驱除干净这种态度就会自行肯定自身。至于为什么这些“障碍”会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占据统治地位我们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看法。在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和古代寻找现代性的“征兆”(许多人都就此做过不少努力)当然并不解決问题自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以来,这种对现代性自身的天真的无知已经引发了这样一种怀疑即现代性实际上是否代表着一种与某种更加伟大的、更为一致的生存模式(时常被等同于基督教、神话、宇宙秩序等等)的可悲的决裂。   正如《近代的正当性》的标题所暗示嘚这并不是布鲁门伯格的态度。他在那本书中倾尽全力来反驳这样一种说法即认为近代概念实际上是中世纪和基督教的原初概念的“卋俗化”版本,因而是不正当的但他也不接受通常的笛卡儿/启蒙运动/实证主义关于现代性的自我形象,即认为它完全是“正常的”和没囿问题的他的做法是对“现代性源自何处”进行一种全面的分析,而没有把它当作其它某种东西的一个转变后的版本或者是某种始终僦在那里的东西(但被其它事物遮掩起来了),他明确指出它不是“突然间”发生的简而言之,布鲁门伯格把现代性说成是解决一个问題的一种尝试这个问题隐含在中世纪晚期关于上帝、人和世界的整个思想状态中。正是这个问题使得现代性在历史中的一个特定时刻成為适当的而在较早的时期,由于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它尚未浮现出来)现代性也就隐而不现。   布鲁门伯格给这个问题定出的标题昰“神学决定论”它指的是中世纪晚期对于上帝的全能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隐匿的上帝”(hidden God)的观念的强调,对于这样一个上帝我们鈈能指望以任何方式去理解。在神学中这些观念导致了人甚至在选择信仰方面也是无能为力的,就像任何其它事物一样这也是由上帝隨意地、无法理解地赋予或拒绝赋予的。这种处境的任意性往往通过灵魂或被拯救或被毁灭的永恒“命定论”的观念表达出来在哲学中,这种想法导致了教会对亚里士多德证明世界独一无二和永恒存在的谴责(巴黎1277年),后来又导致了唯名论否认共相的实在性这些源於希腊的学说被怀疑给绝对神圣的权威所要求的全能设置了界限。然而结果却是正像人的信仰和拯救被置于一个完全无法知晓的上帝手Φ一样,世界也是如此它丧失了古典哲学和盛期经院哲学中的一切使之可以理解和可以依赖的特征。“神意”现在只是作为上帝为选民嘚预备才有意义而不是针对人类或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这一处境(在这个为神而非“为人”创造的世界中人是不可能自在的,但是从Φ逃离的任何方法都完全超出其能力之外)代表着人的自我牺牲的极致它不可能被无限期地忍受下去。事实上从宗教改革运动到宗教戰争,在与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斗争之后许多欧洲人多多少少有意识地、实心实意地把神学决定论的人的自我牺牲替换成了近代的“人的自我肯定”,人们决定看看“即使没有上帝”他们可以把世界解释成什么样。它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公理必定就是:我们无法认识現象的目的和“目的因”(因为要知道它们就需要知道并依赖于上帝的意志),而只能认识其“动力因”通过它们,我们发现我们可鉯造出同样的现象   至于中世纪晚期是如何发生这种转变的,布鲁门伯格也有一段精彩的评述非常简要地说:关于神的全能和命定論的神学在公元五世纪的圣奥古斯丁的晚期著作中被首次明确提出。布鲁门伯格写道“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以多种方式重复了奥古斯丁所赱过的道路。”我们应当怎样来理解这条道路呢又是通过一个问题,即如何“把创造之神和拯救之神统一在同一个体系中”对于基督迫近的再临以及世界终结的期待已经把所有重负都放在了“拯救之神”上。由于这种期待越来越令人失望于是创造了这个世界(人显然將留驻其中)的神就再次成了一个问题。诺斯替主义的二元论声称这些神之间的对立是因为:他们是彼此对抗的不同的神。布鲁门伯格稱这一似乎有理的对于困境的解释是教父神学——在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和原罪(使人对世界的悲惨状况负责)的学说中,后又在神嘚自由意志、全能和命定论的相关观念中达到顶峰——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但是为达此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却酿就了一个问题,即“绝对原理对于宇宙堕落(全部努力的目标就是要消除它)的责任终究还是通过命定论的观念被间接地重新引入了因为这种罪连同其一般后果……只有万物原初的基础才可能负责。”这就是布鲁门伯格把近代描述为“对诺斯替主义的再次克服”的意思这一论题预设,“在中世紀开始时对诺斯替主义的第一次克服是不成功的”

3.  哥白尼与基督教:“哥白尼之可能性的开启”

  显然,作为一个哲学家持有單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文主义的哥白尼没有料到,也无法逃脱近代的“自我肯定”对于目的论的无情批判他也没有料到它的其他那些特征性主题:自我保存、缺乏、技术(和实验)的重要性、方法以及对方法的怀疑或批判。他的立场所预设的实在在本体论上的统一性预示叻伽利略和笛卡儿对于物理世界的同质的数学化但这种统一性却从未被明确地讲清楚过。尽管我们追溯既往对他进行英雄化,尽管他嘚著作对于近代意识的直接可辨的影响也许要比所有“自我肯定”的哲学家加在一起还要大但哥白尼实际明确表达的哲学命题却使他的哲学立场(作为一段“过渡中的插曲”)并不属于近代。   自十九世纪以来许多历史研究都倾向于把现代性的起源或最早的迹象一直縋溯到被十八世纪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布鲁门伯格固然对这些学者意欲欣赏和理解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表示赞同泹他坚持认为,这些思想与自布鲁诺、伽利略、笛卡儿等人开始的时期之间的关系显示了一种基本的不连续性以至于把人文主义者设想為近代的“先驱”并不总是合适的。他建议我们应当把他们的时期解释为反映了“一方面分裂为唯名论另一方面分裂为人文主义的中世紀的时代危机”。布鲁门伯格在《近代的正当性》的第四部分对库萨的尼古拉()(他有时被称为第一位人文主义者因此也被说成是“開创了近代思想”)思想的阐述就是这样一个细致而有说服力的解释的例子,这只有在布鲁门伯格的方案中(其中“近代”思想的出现要晚得多)才是可能的对此,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另一个证明   人文主义之所以只能是一种不稳定的、过渡性的形成物,其原因就在于咜没有给予其支持者方法以抵御唯名论和一般的奥古斯丁逻辑针对世界和上帝施于其中的神意所提出的颠覆性的怀疑人文主义的人类中惢主义或许可能会对大学中正统的(阿维洛伊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进行一种“虔敬的”适当指责,后者正是人文主义者的主要攻击對象但是在神学中,就像路德和加尔文这样的布道者的成功所暗示的上帝中心论、上帝的全能以及人的无助都是中世纪思想让人不得鈈接受的结论。事实上包括哥白尼在内的人文主义者都依赖于上帝的善,但只有人的自我肯定(通过停止在一切方面都依赖于他)才能嫃正解决(符合奥古斯丁逻辑的)上帝的自由致使上帝对于人的善成为问题的方式   然而,哥白尼避免面对中世纪晚期的这个关键问題并不意味着唯名论对他的努力没有影响。恰恰相反它起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尽管是间接的)作用,不过不是决定了哥白尼主张的內容而在于使这些主张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使得哥白尼能够严肃地考虑它们也使得他期待其读者也能这么做。这至少因两个理由洏成为一个重大的贡献:首先是因为同一种理论在公元前三世纪被萨莫斯的阿里斯塔克提出时并没有被认真地对待;其次是因为哥白尼的主张“在数个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被提出这些世纪带着关于世界解释的最封闭的教条体系印记,其基本特征可以被概括为:在他的时代の前不可能出现一个哥白尼”   所以问题是,那种教条体系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哥白尼最终能够成为“可能”?布鲁门伯格的回答囿两个部分分别在第二部分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得到了阐明。他告诉我们首先,奥古斯丁的逻辑坚持认为(就像1277年巴黎大谴责中所说嘚那样)上帝没有必要按照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方式来安排事物从而破坏了亚里士多德地心宇宙论和物理学。这一谴责成为思想家的一張通行证即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的假说也许是不可能的,从而不值得考虑然而,正如哥白尼主义的论争史所清楚表明的这並不意味着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不再具有权威性,它们仍然是可资利用的唯一广泛的宇宙论和物理学体系这使得人们很难想象没有它们会昰什么样子。然而它们虽然是唯一广泛的体系,却不再是唯一可资利用的观念那些设法获得了1277年“通行证”的思想家们的确制造出了┅些部分性的替代品,它们的存在是哥白尼被认真对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例如有appetitus partium,即“部分聚合为一个整体的欲望”作为后来引仂概念的替代,它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一个不再“居于中心”的(于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元素寻求其“天然处所”的观念就不再能够适用于它)旋转着的地球不会飞散还有著名的“冲力”(impetus)概念,作为后来牛顿惯性概念的替代它有助于说明像下落的石块和飞鸟这样没有与哋球接触的物体为什么并不必然像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所推论的那样,被其运动抛在后面(这要求一个推动者通过直接接触而对被移动粅体进行连续不断的作用)   有一种自然倾向把让?布里丹(Jean Buridan)、尼古拉?奥雷斯姆(Nicole Oresme)和其他发展了这些想法的唯名论者看成本质仩在从事“科学”,或者无论如何也是在致力于“自然哲学”它们实际上与一个希腊的异教徒或一个世俗的近代科学家可能从事的工作沒有什么不同。例如库恩就把经院哲学对亚里士多德的批评形容为“近代世界中第一次有效力的研究”,它展示了“一种对人的理性力量解决自然问题的无限信念”为了抵制我们自身假设的这种自然投射,帮助我们理解那段很长的时期(大约从1400年到1580年)(在此期间唯洺论者的理论的确已经在意大利大学中教授,但在那里它们并没有导致更进一步的具体发展)意识到这些思想家的实际意图有多么保守昰重要的。和所有的经院哲学家一样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致力于其中的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当他们批评亚里士多德时他们头脑中所想箌的并非是最终需要全新的观念(这也许把他们的注意力导向了诸如做出具体的测量或实验这样的事情),而总是意欲补救继承下来的体系于是,就像布鲁门伯格所表明的“哥白尼最明确的唯名论‘先驱’奥雷斯姆[他讨论了地球周日旋转的可能性]背离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論恰恰是为了能够拯救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通过假定甚至月下天的物体(从而也必然包括地球)也可能作一种天然的圆周运动,从洏消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彗星运动的论述的含混之处而同样违背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与地之区分的布里丹则沿着相反的方向,通过把冲仂概念(它此前曾被用于分析抛射体的运动)应用于天球的运动而不再处于所谓天文学知识的正轨;他只是在把他对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天然运动作为有目的的运动——的批评进行普遍化这一批评是由唯名论者强调神的意志不可理解而引发的。正如布鲁门伯格对这一情形所做的综述“对经院哲学体系思辨可能性的彻底探索旨在展示上帝的统治及其绝对的力量(potentia absoluta),而不是为了拓展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嘫而如果它被证明对后者是有效的那么这是保持体系稳定性的努力的一个结果”。因此尽管唯名论为哥白尼的伟大步伐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这一步不可能由一个唯名论者迈出而只能由某个有理由认为关于天的知识实际上是人可以获得的人迈出——即由一位囚文主义者来实现。   关于唯名论有助于“使哥白尼成为可能”的第二个方面布鲁门伯格在第二部分的第三章(“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型”)中进行了讨论。这一部分的回答与世界的同质性有关哥白尼认为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世界的秩序,因为它是“为我们”而创造的這里的问题是,在古代哥白尼后来会依赖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神意是与把理论理解为本质上是人与宇宙之间的一种视觉关系——“对天的靜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布鲁门伯格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它的历史:参见这篇序言的第6节)。在这样一种关系看来“静观者”居于宇宙的物理中心(斯多葛派就把他置于此处)是适当的。人文主义既然能够复兴斯多葛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目的论同时又不被卷入斯多葛的地心说,这暗示在那个时候理论态度已经在原则上变得与其传统上的视觉内涵相分离了——这是一个无法被比如“柏拉图主义”复兴的影响完全解释的结果,因为正如我以前指出过的柏拉图主义恰恰缺少一种同质的可知的实在的观念。   那么哥白尼是從哪里获得了对于整个同质世界的认知途径这一观念呢?它既不是斯多葛派所认为的视觉途径又不是仅仅针对一个理智世界的柏拉图的途径。这是布鲁门伯格在第二部分第三章最后提出的主要问题他在那里引出了唯名论的上帝与哥白尼世界中的人之间的一种令人惊讶的關系。他指出哥白尼的目的论前提不能被理解成一种对(按照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说法)有利于人的部分性的目的论的普遍化;之所以不能这样来理解,是因为它恰恰排除了需要这一要素它理应确保一条人达到真理的可能途径,这条途径与天文学这门技艺在生活中起作用嘚方式无关一种超越于人的需求的满足被刻画了出来——在中世纪,只有在下一个世界中的“神视”(visio beatifica)才能达到这样的满足布里丹宣称,上帝是一切自然事物的终结这是在一种统治独立性的意义上说的[即尽管它们“为了他的目的”而存在,但他却并不需要它们]而鈈是在他不拥有关于世界的任何知识这一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说的。这种关系现在(在创世之后)也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纯理论的关系吗鈳以被解释为(在那种理论中)世界上一切物体的一种普遍同质性吗?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一转变依其内涵就将延缓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分裂的目的论,并且在客观上将自然的整体特征展示为“参考人”(reference-person)人在哥白尼的方案中再次出场了。   布鲁门伯格的建议是宇宙艏先作为一个“理论”对象通过唯名论的神学被统一起来,从而与《创世记》中的“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一致与任何一位希腊神鈈同,也肯定与阿奎那曾经试图把基督教的神与之进行整合的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推动者”不同这位(奥古斯丁的/唯名论的)神对这個世界感兴趣——因为它是他选择创造的。对他而言远与近、质料与形式、天与地的区分当然是不重要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例外是为他洏存在的(被他创造的)   与其斯多葛派的前人不同,这次重新占领所产生的“为人”的目的论并不暗含任何特别的宇宙论图示因為它所要求的与实在的关系——“理想化的”中心位置,如布鲁门伯格在下一章中所称的——是在与神的地位的完全非空间的(也是非视覺的)类比的意义上来理解的这就是一个与实在之关系的最终模型,它与“柏拉图的”数学主义相容与斯多葛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容,嘫而其基本模式却并不依赖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它是哥白尼声言(这激发了他的全部努力)要理解一个同质宇宙的基础。同样是以这种根本的方式唯名论对于盛期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摧毁是哥白尼变革的一个必要前提,尽管既要采取这种变革又仍要保持为一个唯名论者显然是做不到的虽然哥白尼并没有像近代的“自我肯定”那样“构建一种能够对抗神学唯意志论的立场”,但他的确通过把人(至少是相对于他的知识类型来说)置于神的位置而不可逆转地超越了这种唯意志论   在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章(第六章)中,布鲁门伯格阐述了哥白尼的理论是如何(在物理上和形而上学上)成为“可能的”并且假设性地探讨了作为一个天文学家的哥白尼是如何达到咜的。他通过对《天球运行论》和《要释》(Commentariolus)的详细解读而得出的观点是哥白尼是从一个只适用于金星和水星的部分性的日心模型出發的,这个构造不是他原创的而是公元前四世纪庞图斯的赫拉克利德作为解释这两颗行星被观察到永远位于太阳附近的一种方法而提出嘚。哥白尼接着可能把这个模型推广到也包括其他行星在内只是作为这一过程的最后一步才把地球插到体系中(从而填补了金星和火星の间的缝隙,使整个图景变得和谐)地球作为行星,它的周年运动首先被想到其周日旋转只是一种事后才产生的想法,这样一种可能嘚思想轨迹的逻辑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哥白尼的那些“先驱”们(比如奥雷斯姆)考虑了一种可能的周日旋转,却没有走得更远事实上,他们甚至连哥白尼实际道路的“第一步”都没有迈出   总而言之,当哥白尼把天文学传统中所包含的观念以一种彻底的方式组织和整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他关于行星体系的新模型。但是首先如果不是因为此前唯名论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宇宙论的批判,如果不是洇为从那种批判中得来的概念上的有用的“副产品”(“部分聚为一个整体的欲望”、“冲力”)那么他和他的读者都不可能认真地把這一模型接受为一种对自然的描述。其次如果不是因为他能够在中世纪晚期神学中发现的这样一种自然模型以及同它的一种非视觉的“悝论”关系,那么他也许就不可能相信并追求那种(他的确相信并追求的)关于一个同质自然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怀特海的说法,即对科学之可能性的信念是中世纪神学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派生物是相当正确的。[不过这可能就不是在他原本的意义上说了])因此,謌白尼的努力和成功是通过经院哲学体系内在的逻辑和该逻辑在体系中产生的修正而成为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哥白尼革命既不是一种对歐洲意识的“外来”输入的结果,也不仅仅是一种或多种前近代的(pre-modern)哲学传统重新变得显著的结果亦不是这些因素同各种社会状况的┅种结合的结果,而是反映了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而有系统的过程

  4. 这种分析是否会导致“相对主义”?

  这种对於“哥白尼的可能性之开启”的过程的分析是否像它看上去那样隐含着在中世纪晚期之前,哥白尼的理论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获得拥护)布鲁门伯格认为,通过唯名论基督教神学在为使哥白尼在那个历史时刻出现营造条件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得出的前面那個结论将与我们通常的科学观念形成尖锐对立这种观念认为,科学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主性的过程它所产生的输出可以影响我们的其他活动,但科学本身却并不依赖于后者不依赖于除物质输入之外的任何东西。它还可能暗含着一种与我们关于合理性的通常假定之间嘚冲突布鲁门伯格对于哥白尼的天文学变革的分析,连同他关于“自我推进的对待世界的科学态度”(这已成为近代自我肯定的并发特性当中的一个主导观念)的新颖性的评论也许会使我们料想,就像米凯尔?海德尔贝格所说的那样在布鲁门伯格看来,“使得科学理論之间的内在关系成为可能的条件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尚未产生出来……[于是]很自然地……我们无法在托勒密天文学和哥白尼天文学之间找到一种纯粹内在的关系使其足以证明哥白尼理论的选择是理性的。”于是在托勒密天文学和哥白尼天文学之间的“选择”将不是一種能够用理性加以论证的“选择”,而要依赖于它的时代关联(epochal affiliation)——依赖于我们所经历的历史经验这种科学观以及对哥白尼的看法不僅与科学理性主义所宣称的普遍价值、可理解性和权威性相冲突,而且不禁使人好奇为人类整体所共有的合理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合悝性。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理解布鲁门伯格那么他似乎就是一个相当极端的相对主义者。他的思想很可能会招致以下批评即它至少昰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语言之间)翻译的可能性,或者还包括(如果把它的逻辑推向极端的话)一般意义上的交流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   与笛卡儿/启蒙运动/实证主义的传统相比,布鲁门伯格当然是一个相对主义者“人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帮助总是处于相哃级别,对此表示历史尊重”是他一贯的主导思想无论他是在阐释隐喻、神话、诺斯替主义、基督教、形而上学、浪漫主义、唯心论、苼活哲学、现象学,还是在阐释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或实证主义他无疑认为,它们当中没有任何一方有权裁决另一方认为对方是不够格的。(尽管任何一方都可以进行内在的评价即它在多大程度上成功解决了它开始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评价”作为一个过程就是曆史所由以构成的东西。)这种看法的确否认科学具有科学理性主义所预想的那种特殊的高贵地位   此外,对于哥白尼在中世纪晚期の前并没有可能出现我认为布鲁门伯格看得是很认真的。当然“如果……那么……?”(What if)的游戏——例如如果萨莫斯的阿里斯塔克是哥白尼和牛顿的合为一身,那么会怎么样——很容易做,而且不可能被彻底反驳但对于阿里斯塔克为什么事实上不是哥白尼和牛頓,这是有很好的理由的对于卓越的古代宇宙理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说,物理学并不是完全数学化的因为只有完美的东西(理念或第五元素)才可能完全是数学的。他们在物理学上的主要对立学说——原子论——似乎也被认为是不可数学化的这也许是出于同样嘚理由——作为对一个偶然性宇宙的描述,它显然是“不完美的”在希腊化时期成了天文学准则的数学虚构主义是如此地重视这种二元論,以至于它根本不再试图描述所谓的宇宙实在如果布鲁门伯格说的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态度甚至可能影响了斯多葛主义斯多葛派嘚重要成员克里安提斯(Cleanthes)指控阿里斯塔克不虔敬,因为他并不只是把日心模型作为一个虚构提出来从而亵渎了宇宙的“奥秘”。只有(通过唯名论)到了一个“从虚无中”进行创造从而与万事万物具有同样的“直接”关联的全能上帝摧毁了这些早期学说中所渗透的质料与形式的二元论,对于一种同质实在的数学描述才成为可能至于为什么这种二元论会成为我们传统中自觉的理性所采取的第一种形式,布鲁门伯格暗示它代表着“重新陷入”“在神话思维中存在于看见的东西与真实发生的东西之间,存在于前台直接的现象与后台的‘內情’(story)之间的双层关系”的一种样式不管怎么说,一种同质的、数学的实在观念似乎的确是为近代欧洲思想所特有的一种特征它必定是像哥白尼这样的理论的一个必然前提。   然而米凯尔?海德尔贝格却认为在布鲁门伯格看来,近代科学与前近代的任何东西都洳此不同以至于前近代的“理论”与近代理论是完全不可通约的,对此我并不这样看海德尔贝格之所以会对布鲁门伯格作如此解释,鈳能是因为他把布鲁门伯格关于从“前科学”时代到“科学”时代的转变的观念看成了库恩关于科学内部“范式转换”概念的一个推广了嘚说法但是布鲁门伯格认为,时代转变与库恩的范式转换是很不一样的正如他在本书中第二次提到库恩时所说的,“范式转换忽视了烸一种可能的不连续性预设[一种背后的]连续性的方式”在《近代的正当性》的修订版中,布鲁门伯格不是把时代转变过程与范式转换相仳较而是把它与“被亚里士多德赋予aporia[困惑、疑难——译者注]之名,并被康德作为‘先验辩证论’的基本模式所讨论的逻辑状况相比较茬这两种情况下,认识过程本身迫使其预设被放弃并且引入新的基本假定,尽管这些假定的确开辟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但它们并不偠求引发那种状况的全部活动被摧毁。”也就是说库恩忽视了“认识过程本身”背后的连续性。布鲁门伯格写道“如果取字面上的极端含义,那么‘科学革命’就决不可能是一种历史的理性概念的‘定论’否则那个概念就会否认它的对象具有它所希望肯定的那种合理性。”   于是布鲁门伯格不是把库恩在科学中看到的那种不可通约性投射到西方意识史的整体平面上,而是想在这一历史的巨大的不連续性的背后找到连续性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拓宽我们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过程”的理解把自笛卡儿以来被科学理性主义斥の为非理性的东西包括进来。他想在他的“对象”——西方意识史——中找到“他本人希望肯定的那种合理性”他是否成功地找到了,烸一位读者只能自己去判断但他的这种“相对主义”显然与怀疑理性之普遍性的通常的“相对主义”并不一致,相比于任何理性主义(包括黑格尔的)它希望在我们传统中的更多的思维模式中找到合理性。   它与相对主义的怀疑论形式真正相一致的地方在于它们对於彻底的合理性在多大程度上曾经或可以被获得的估计。与近代理性主义的古典代表人物不同布鲁门伯格强调了现在一般认为的科学进步“无止境”的否定方面:由于最后的结论永远也不会达成,所以实际的结论只可能是暂时的和临时的没有什么决定(实践的或理论的)可以被完全理性地加以辩护。无论科学(哪怕是在其理想的最终状态下)是否可能理性地决定我们的“最终结论”这种实际的无法克垺的暂时性使得为科学分析提供补充成为必然,我们可以在任何既定的时间用“修辞”来实现因此,“修辞并不是一种可用于代替一个囚同样可能具有的洞见的可供选择的事物而是一种可用于代替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或尚未拥有、或无论如何不可能马上拥有的一种彻底嘚证据的可供选择的事物。”   这当然是神话、隐喻、宗教、形而上学以及近代的理性主义曾经希望从中摆脱的其他任何事物进入的门徑即使理性主义毫不迟疑地谴责“非理性”在整个时代占据统治地位,但理性主义必须认识到它仅凭自身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充当行动嘚向导的。一旦承认这一点布鲁门伯格说,它也许可以在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发现中找到某种慰藉即后来并未像理性主义所希望的那样被完全取代的其他文化和时代的思想过程也并不是完全不一致的或随随便便的。   较之“理性时代”中“前近代”思维模式的持久嘚实际价值“原现代的”(protomodern)科学理论在较早的时代特别是在古代的出现无疑不会使理性主义感到那么惊奇。布鲁门伯格对近代科学的異乎寻常以及对使之得以开创的时代断裂(epochal break)的强调使得海德尔贝格和其他一些人认为,布鲁门伯格把时代理解成了对完全不连续的关於实在的范式关系的反思以至于在他看来,跨越时代断裂的连续的科学论证(“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不可设想的然而,布鲁门伯格之所以会尽可能地强调时代断裂是因为主张“从零开始”的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使得那种断裂——以及相应的科学与“非理性的”思維模式之间的明确区分——成为它的自我理解的一个本质部分。相信这种说法并且强调结果(相对于人类整体)的“反常性”,是布鲁門伯格努力去理解导致这种合理性看法的过程的第一步但他这样做是为了理解历史,而不是因为他承认笛卡儿的说法承认一种绝对的斷裂事实上真的发生了。在布鲁门伯格所处的那样一个多元化的——比如诺斯替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合理的(“人在理解卋界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帮助”)——世界中古代有一种关于合理性的看法,由它所产生的理论能够得出与现代科学类似的说法而且能够根据类似的标准进行判断,这是不足为奇的(尽管当我们更仔细地考察那些理论对其作者意味着什么时,就会发现古代看法与现代看法之间的系统性的差别)从一种重要的意义上来讲,我们所有人都致力于其中的“认识过程”是同一个过程尽管在它的各种不同传統和时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相似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把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翻译并解释到另一个时代或另一种文化中去的原因   这也就是布鲁门伯格的极端相对主义之所以是一种独特的极端相对主义的原因。围绕着他的历史著作有一个不断被人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从不去考虑外部因素——社会变迁、生产方式、情感状态等等——对于他所研究的理智过程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他是一个认为一切重要的变化都源自心灵的唯心论者而是因为他想弄清楚,人的思想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曾经在他的意义上是理性的: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某种像“认识过程”那样的东西一旦确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可以继续考察思想与人类生存的其他方面之间的对应和因果联系;然而如果我们从后面这个问题入手,那么这非但不会有利于前一问题的解决而苴还很可能对其形成阻碍。布鲁门伯格研究第一个问题的步骤就是(假设)把“他所希望肯定的那种合理性”赋予过去的思想家。(再佽强调这不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合理性,而只是一种“充分的”合理性)在我看来,在这本书以及他的其他著作中结果都清楚地表明,这种假设值得进一步加以探究

  5. 哥白尼主义对于时间的结果

  我在第1节和第3节中所概述的历史分析在本书第二部分“哥白尼之可能性的开启”中得到了展示。第四部分讨论的是哥白尼主义在时间观念史上的位置它提供了更多关于哥白尼的前提及其思想过程的细节。它首先把时间作为中世纪削弱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有助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宇宙中心的理想化”,从而有利于使哥皛尼的计划成为可能;然后考察了(我认为这是第一次)哥白尼为试图阻止亚里士多德主义对其模型的反驳而做的努力(尽管他本人有着與亚里士多德不同的信念)即像亚里士多德一样,给出一种“完美的”、均匀的宇宙运动以展示和体现宇宙时间这就是一个“完美球體”的绕轴转动,只不过这里转动的不是最外层的天球而是地球。于是哥白尼著作中的又一个古怪的“中世纪”方面就清晰可辨了,咜决不只是说明了传统的惯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哥白尼的论证技巧更加关注了   在转而讨论哥白尼主义的结果的过程中,第四部汾又接着描述了哥白尼主义后期的发展如何完全消除了哥白尼在这种联系方面的努力即通过假定一种“绝对”时间或一种理想时间(牛頓、莱布尼茨)(这两种时间与任何天体都没有一种特定关联),以及最后恰恰是通过证明地球的不完美的球状(莫培督)而论证了地球茬运动这条哥白尼主义的真理

  6. 对于宇宙的“静观”或“直观”的结果

  本书的余下四个部分——第一、第三、第五和第六部分讨論的都是哥白尼事件所引发的结果。所以除一个部分以外,其余部分所涉及的主题都是近代的这个例外就是第一部分的引人注目的导論章节——“天的模糊含义”。它回到了索福克勒斯和阿那克萨哥拉回到了一种基于视觉的天文学实践的基本物理前提上去,为的是澄清这样一个论题即天文学在其前近代和前基督教形式下的意义为“对天的静观”。科学史的视角已经造成了这样一个错误印象即哥白胒革命,连同它给现代人关于自我的观念及其与宇宙的关系所带来的结果是一种对文化的“源自外部的”输入,这种输入是通过一种被稱为“科学”的预先存在的、自给自足的、自主性的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在它对“古代科学”的评价上这种视角倾向于把“观察”和“理论形成”的过程孤立出来(特别是对于天文学,这是它的大部分资料的技术性所带来的自然结果)就好像它们距离古希腊人的“生活世界”就和距离我们的“生活世界”那么远似的。   同样在“人类学”方面,这样一种视角不会使我们注意到布鲁门伯格所说的如丅情形的“令人惊讶的不可思议性”(remarkable improbability)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并且能够看到星辰生活的必要条件并不排斥视觉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多亏了地球独特的大气它不但是透明的,而且还使地球免遭宇宙射线和粒子的侵袭);它也不会使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不可思議的事情即在这样一个星球上,一种专心于自保的生物竟然会“仰首凝视生物信号范围以外的东西把某种不可企及的东西拉进了它的紸意范围之内”——亦即观看星辰。于是作为自然中的一种现象,纯理论的全然的不可思议性很容易被哲学和科学编史学所忽视   這种纯理论所特有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隐含在前一段中,它将成为本书第一部分的主题——还容易被那些把近代科学看作“正常”的囚所忽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最近。布鲁门伯格在强调这一特征时讨论了庞加莱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即如果地球一直是被厚厚的云层覆蓋着,那么哥白尼是否还会出现以及如果出现,那么什么时候才出现关键之处在于,虽然理论(无疑)可以被看成一种完全独立于视覺的活动但它从一开始并且直到不久以前都是某种直接与看世界(这里是观看星辰)相关联的东西。视觉并不只是“数据”的(差不多鈳靠的)诸多来源中的一种——正确无误的视觉既是理论的实现又是理论的来源。正是给人们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最终给看世界这一观念夲身(即看到某种东西它超出了世界的一个非常小的、表面的、没有代表性的方面)所造成的混乱,才构成了哥白尼主义的历史影响的哽大部分   只有借助于视觉的这种“人类学”含义(作为一种需要,它显然继续存在着即使科学不再认为自己主要是为它服务的),我们才能理解或者重视像阿那克萨哥拉所提出的那样一种说法(公元前5世纪)即宁愿出世而非不出世的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为了看到天以及宇宙的整个秩序”作为人的满足的一种观念,“对天的静观”在直到斯多葛派的希腊思想(以及直到现在的新斯多葛主义思想)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依赖于正确的视觉作为一种满足的状态、一种幸福的状态的观念(于是也必然依赖于“理论”作为一种个体的活動而不是一种累积的、非个人的、制度化的过程的观念)。真实的东西是“显示自身”的东西它既是已知的,也是被享用的(enjoyed)(这兩点无法区分开来)   然而,布鲁门伯格决不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描述这种同“宇宙”的关系就好像它是一个失去的伊甸园或黄金时代,近代科学的不具人格的、非视觉的机械论把我们从那里放逐了出去在另外一些地方,他从人类学的意义上阐明了不可思议的純理论活动并没有把人作为一个特别受到青睐的物种而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它只是这个物种所面临的特殊困境的一种衍生事物对此人巳经用“实践的”和“非实践的”独特的行为尝试作出了回应。“宇宙和悲剧”是偏历史的一章它先是说,标题中的两个词项构成了一種尚未调和起来的对立然后极为严肃地把阿那克萨哥拉的“宁愿出世的理由”看成是对《俄狄浦斯在克洛努斯》(Oedipus at Colonus)中的合唱中唱到的(对希腊人来说)非常有说服力的看法,即最好的事情就是未曾出生的一种冒险的回答这种“悲剧性的”观念表现在普罗米修斯护佑人類的故事中(布鲁门伯格在《神话研究》[Work on Myth]一书中对此作了长篇讨论),它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与“快乐的”古代人处于其舒适的、地惢的宇宙居所中的形象相反,)人并不适合于阿那克萨哥拉所想要静观的宇宙反过来也是如此。人和宇宙之间的任何正面的关系似乎都呮是一种纯粹的运气或者是神的一种不可靠的垂爱,从而只是人所依靠的一根极为羸弱的芦苇布鲁门伯格说明了这种理解或恐惧如何荿了伊壁鸠鲁治疗性努力所针对的焦点,如何被斯多葛主义关于“神意”的教条性的乐观主义所加剧以及最终如何为诺斯替主义开创新紀元的对宇宙的魔化(demonization)(根据他在《近代的正当性》一书中的论述,这构成了基督教和现代性依次试图克服的困难)提供了一臂之力   于是我们看到,“对天的静观”实际上并不像它的支持者所说的那样毫无疑问是满足的来源也不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新斯多葛派思想家希望回到的地方。但是当然这并未妨碍它成了我们整个传统中的一幅引人注目的有所指向的图象。第一部分的余下章节所考察的正昰现代性以及哥白尼革命对这幅图像以及与之相连的“直观”概念(德文是Anschauung:就与世界直接进行感官/感性接触而言的知识)所引发的结果   在强调视觉与理论、这两者与人的满足(幸福)在古代的关联时,布鲁门伯格并没有把哥白尼事件和“人的自我肯定”(这在科学Φ有其影响深远的结果)看得同等重要但是在出现的图景中,哥白尼把人从中心处移开、他的理论后来的发展所导致的宇宙膨胀(以及隨后的其中大部分东西变得不可见)都成了一个过程的原因这个过程在它们与它的关系变得明朗之前就已经在进行中了。因此与这个過程的出现相比,也许哥白尼主义与这个过程被经验、想象和表达的方式更加相关布鲁门伯格说明了它在奥康、皮科、弗朗西斯?培根(反哥白尼主义者)、霍布斯以及“剑桥柏拉图主义者”亨利?摩尔那里的早期阶段。(顺便提及这些例子清楚地表明,切断连接的并鈈是一种复兴的柏拉图主义)就视觉与理论的关系来说,哥白尼本人的构造的/理智主义的认识论只是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当然,与他的夶多数同时代人一样他也不知道这种潮流会导向何方。   到了十八世纪当狄德罗本人开始意识到在他的《百科全书》中所收集的那種知识如何可能对世界的经验造成障碍,而不是像希腊的理论(theoria)概念所认为的那样能够有利于它时人们就开始领悟到这一点了。在其《普遍自然史与天论》(Universal Na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of the Heavens)一书中康德对后哥白尼的(post-Copernican)宇宙的无限和无序作出了回应,他试图通过假设天体演化的规律而在其中找到┅种理性的统一和整体性但是他不能佯称宇宙中存在着某个位置,从那里可以对这个整体用直观加以把握至于康德后来关于“我头顶嘚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思想,以及他关于“崇高”是有限经验中不可把握的“整体性”的象征性展示的说法布鲁门伯格都把它们放箌了这个未被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的背景当中。   康德试图通过伦理学或美学来保留个体对宇宙的“直观”和人类关于它的抽象知識之间的某种联系这种尝试为德国唯心论及其继承者所漠视。在后者看来自然是任意性的,意义的唯一来源就是人在释义谢林的时候,布鲁门伯格注意到“如果人不再处于宇宙整体之中,而是作为主体与之相对那么人在宇宙中的定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在启蒙運动看来(比如在丰德奈勒的《关于宇宙多重性的交谈》[Conversations 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中)“哥白尼世界的令人失望之处的影响[已然]被以下担保品所缓和,即理性的無限存在并不仅仅是人的事情”其他宇宙中也有其他或许更加理性的存在物居住着。另一方面唯心论“把哥白尼使幻想破灭重新评价為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可能出现的一个条件,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向外推进自己的奇特位置直到显现外露为止。”   当然这种戏剧性的解决并不总是使人信服,也没有任何后唯心论者的(post-Idealist)建议提出这个问题在讨论了费尔巴哈和叔本华尝试把“直观”重新恢复为与世界嘚一种满足关系之后(布鲁门伯格在《近代的正当性》一书中拓展了他对费尔巴哈的好奇理论的讨论),整个故事达到了它的最高潮:尼采在其早期的“拟人论”中,尼采宣称自己毫无保留地接受人在宇宙中的偏狭的、变化无常的地位“人怎敢谈及地球的命运呢?……囚必须能够依靠其自身而不是倚靠那种东西……”(这与唯心论是相当一致的,但没有像唯心论者那样把历史方便地当作倚靠)但布魯门伯格说,最终的情况却是有一件事是尼采所无法容忍的:“……对世界来说丝毫不重要,不去为它担负责任……”他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永恒轮回的神话——把人的行动的重要性提高到无以复加即如果人不在空间中占据中心位置,那么就要在某种更重要的东西——世界进程中占据中心位置他的行动并不仅仅是一些事件,而且也是永恒规律的来源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结果是超人的成功毕竟還要依赖于自然——以掌控一切的轮回“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与斯多葛派对宇宙神意的依赖并没有原则上的不同   于是我們看到,这位伟大的人(或超人)的自我肯定——“求力意志”——的拥护者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戏剧性地落入了对自然的前哥白尼式的依赖通过这种证明,近代人的自我肯定的含糊性得以强调尼采比他自以为的要少一些妄自尊大,这样的人也许并不仅仅只有他一个認识到人的这种持久的、也许是本质性的“贫乏”(neediness),有助于在我们的传统中为人的经验重新恢复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曾经被两个方面弄得模糊不清,一方面是对宇宙神意之赞美的相互矛盾的自我表述(self-stylizations)另一方面是不甘屈服的、后基督教的人的自我肯定和对神学嘚拒斥。(尽管注意到下面一点是重要的即这种连续性所针对的并不是继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真理、态度、惯用语句[topoi]或其他事物,而昰恰恰相反它所针对的是固有的缺乏[lacks]。正是弥补这些缺乏的各种尝试——在《近代的正当性》中的“再占领”[reoccupation]模型中是“对于同一些问題的不同回答”——才使得各个时代彼此之间如此不同)   如果我们承认自己首先对自然有一种“需要”,那么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昰如何去满足它(如果我们果真有这个能力的话)。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布鲁门伯格描述了对自然的兴趣的两难状态,他不是像尼采那样去嘲笑科学和对世界的(浪漫主义的)个人“体验”(前者是因其无人情味以及暂时性——它的“禁欲主义”——后者是因其被动性)而是希望同时涵盖它们两者——这种尝试似乎无可避免地与时代不尽合拍。布鲁门伯格似乎在暗示意识上的年代错误对于思考或者經验来说并不必然是致命的。毕竟现代天文学的训诫之一就是,由于光速是有限的所以即使是可见世界,我们也不可能得到它的同一時刻的横断面类似地,一个极端柏拉图主义的“对于一切经验的最终真实性的要求”将会忽视以下事实即就像在天文馆中那样,模拟竟然能够“增加可以看到的东西”(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因此,我们所参与其中的“直观”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很鈳能远远超出了阿那克萨哥拉的想象。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它关于人的基本含义——它所提出的需要——已经改变了。

  7. 对于新“真悝”的态度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关于哥白尼早期影响的一种类型学”它本来也可以被命名为“关于声言真理的伦理的一种类型学”。我认为如果把布鲁门伯格所给出的标题作如下解释,即它暗指要对哥白尼的影响作一番全面考察或是提出一种详尽无遗的类型学那麼就错了,即使是局限在他主要讨论的时期里(从雷蒂库斯到伽利略即大约从1540年到1630年)也是如此。特别是哥白尼被天文学家(伽利略除外)的接受几乎没有被论及。这个部分实际上详细讨论的是针对哥白尼声言提出了一种关于世界的新的真理,这段时期里有思想的人看待它的主要方式面对哥白尼把地球从其千万年的长眠中唤醒,使之绕日运动有些人惊恐万状,有些人欢喜雀跃他们——多恩(Donne)、拉穆斯(Ramus)、卡尔卡格尼尼(Calcagnini)及其他一些人——阐述了理论家是“作恶之人”(perpetrator)这一隐喻(可以作双重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讲悝论家使真理成了权力的一种功能。这是对科学在现时代所扮演的崭新角色的一种片面的但又特别发人深省的刻画与此相反,奥西安德爾(Osiander)却按照传统天文学的方式(预示了现代的实证主义)把哥白尼的工作说成只是在“构建模型”,试图以此来掩盖哥白尼对真理的聲言梅兰希顿(Melanchthon)则根据他本人的新斯多葛派的人类中心主义,把天看成一种神圣的交流所以哥白尼宣称理解了它的机制,这在他看來是不虔敬的而雷蒂库斯(Rheticus)对一种完美真理和最终领悟的需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连哥白尼的亲自指导都不能使他容忍一种“真理”嘚含糊性而这种真理将需要物理学和天文学在随后发生整个一场革命才能使之完成。还有布鲁诺他被后世赞誉为愿意为这个真理而走姠火刑柱,但他主要关心的却并不是这个而是一个与之平行的问题:在一个无限的宇宙中是不可能设想一个有限的神的道成肉身的。最後是伽利略哥白尼主义的确是他主要关心的问题,而且他所采用的方式(以及他对直接用视觉把握本质样式[pattern]——如木星及其卫星的“哥皛尼”样式——的不合时宜的信念)甚至会断送他作为一个理论家的生涯但他却被后世视为一个不称职的门徒(与布鲁诺相比),因为怹没有选择为他的真理而受难   布鲁门伯格关于所有这些戏剧性故事的总的看法是,如果科学的一种“实证主义”哲学已经在这段时期盛行起来(对于这种哲学来说理论或多或少只不过是一些方便的“模型”,而不是真理的候选者)那么哥白尼的建议就会在科学史Φ占据一个荣耀的位置,但却不会引发时代冲突和释放“时代‘能量’”这些故事正是这种能量的早期表现。“对于哥白尼来说在其對宇宙体系的改变中,重要的是对理性声言真理作出正式说明;而反哥白尼的回应目标一旦完全形成则是要反对那种声言”(第三部分引言)——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启蒙运动来说,哥白尼的变革会成为理性进步的范例的原因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那场范式论争中,两個阵营都变得如此教条和拘泥于偏见“声言真理的伦理在于,他们不得不要求其支持者所拥有的信念和证词比通常属于一种科学理论(戓者更一般地说属于一种理性断言)的更强。”于是那些未被说服的或者犹疑不定的人很快就成了“理由”的叛徒……(同上)。因此对于一个“对人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帮助总是处于相同级别表示历史尊重”的人来说(也就是说,对于我在第3节把布鲁门伯格描述成的那种“相对主义者”来说)理解“声言真理(以及‘启蒙’)的伦理”所能够创造出来的那些不尊重和不宽容是很重要的。关键在于通过把它描述成模糊性的主要来源、一种对“求力意志”的表达等等,而不是通过把对启蒙运动声言真理的指责加进一连串楿互指责中来理解这些事情布鲁门伯格躲过了那个陷阱,因此第三部分(以及继续讨论它的某些主题的第四部分)是对人关于真理(鉯及关于我们时代的历史,他所复述的那些历史中的故事是如此具有说服力和范例作用)的态度的一种“人类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8. 人的“被从中心移开”以及“更加哥白尼”的努力

  哥白尼主义的“英雄时代”以牛顿成功统一天文学和物理学而达到顶峰,接着就箌了对其进行隐喻性解释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期,在把理论家当成“作恶之人”以及把地球“星辰化”(伽利略曾经公开称颂过这一点)的早期隐喻出现之后接下来的隐喻都提出了天文学变革对于人与宇宙之关系的正面或负面的含意。丰德奈勒认为地球与其他诸行星構成了一种有益的“民主的”平等。(这一隐喻与启蒙运动关于人参与其中的一种理性的宇宙共同体的假想相一致)歌德则更加犹豫不決。在他看来放弃“宇宙中心的巨大优越性”就意味着,“一个清纯虔敬而又浪漫的伊甸乐园、感官的证据、充满诗意的宗教信仰……咴飞烟灭了”;但与此同时新的学说“在它的皈依者们看来,却又无异于要求了观念的自由认可了思想之伟力,这真是闻所未闻甚臸连做梦都想不到的。”尼采则对此明确持否定态度他问道,“自哥白尼以来人的自我贬低,他的追求自我贬低的意志难道不是一矗在进行吗?”——因为他的“生存在事物的可见秩序中似乎显得更加随意、卑贱和可有可无”即使是我们中的那些最不愿意认为人的命运依赖于他在自然界中被预先给定的位置,而不是依靠其自身努力的人(比如在其他场合下的尼采)都发现人“被从中心移开”的图景是如此令人信服(尤其是作为我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幻觉的范例),以至于被认为在历史中可以互换的地心说和人类中心主义在三个卋纪内都被认为是对“近代科学所征服的东西”的概括描述,这一点几乎从未受到过挑战因此,布鲁门伯格对一种地心的宇宙论总是包含着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的假说的批判(第二部分第三章),对于哥白尼革命的负面和(多少有些沾沾自喜的)正面的解释都有著相当基本的密切关联我们不再可能把人的“被从中心移开”的隐喻同对我们历史中连续的思维模式的一种实际描述混淆起来。   然洏布鲁门伯格很可能是最不愿意把我们的“被从中心移开”斥之为一个单纯的隐喻的人。在他的《一种隐喻学的范例》(Paradigmen zu einer Metaphorologie)一书中他紦这个隐喻用做他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来论证他的以下观点,即隐喻并不是某种能够用平实的、意义明确的术语完全消除的东西他理所当嘫地认为这一隐喻与一个重要的真理相关联。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说的“在我们看来,前后一致的哥白尼主义似乎是如下基本洞见的实现即关于宇宙,人的观点和人的眼睛是任意偏离的或者,在最为不利的情况下是极为不合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假定世界是在目的論的意义上与我们的需求(无论是认识上的需求还是一般的需求)相适应的我们的“被从中心移开”这一隐喻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正昰当我们从中导出关于人的相对“重要性”的结论时(例如哥白尼以前的人必定把宇宙理解为是人类中心主义意义上的目的论的),这個被误解的隐喻才变得极为有害   本书的第五部分“哥白尼的竞争者”正是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来理解,它所考察的是约翰?海因里希?朗贝尔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和伊曼努尔?康德关于哥白尼主义的宇宙论扩展及其哲学应用朗贝尔特在其《宇宙论书简》(Cosmological Letters)和康德在其早期的《普遍自然史与天论》中,都认为自己是在把哥白尼所开创的、牛顿使之完善的那种关于太阳系的思想推广到宇宙整体朗贝尔特反复提出“吔许我们仍然不够哥白尼”的思想(据此他假设银河系是旋转着的“超级太阳系”,或者假设超星系是“超超级太阳系”等等)这概括叻被布鲁门伯格称为“哥白尼的竞争者”的努力:把较为简单的系统纳入到较少受到初始的、偶然给定的立场限制的较为广泛的系统中,並超越于它布鲁门伯格指出,尽管年轻的康德所提出的唯物论的天体演化学说很是激进但他对于这种使“哥白尼主义”不断升级的工莋并不像朗贝尔特那样一心一意,这是因为他对人是宇宙的静观者这一斯多葛主义的目的论观念一直心存好感考虑到他把自己成熟的“批判”哲学解释为在哲学中实现了一场“哥白尼革命”,我们也许会认为这表明他接受了一种一般性的更为严格的哥白尼主义。然而根据布鲁门伯格对康德提及哥白尼的彻底的分析,在其《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前言中尽管康德的确大大减少了他早期的斯多葛主义傾向,但并没有证据表明正是哥白尼的理论或实例的一种更为强大的影响使他这样做的。(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更有可能是为了应对休謨的怀疑论而做出的努力)人们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反应使康德颇感失望,作为这种失望的一个结果康德的主要段落只是旨在向读者暗示,他们应当“常识性地”(experimentally)欣赏《纯粹理性批判》的观点因为康德(也许是根据奥西安德尔的匿名前言)认为哥白尼巳经用完他的“假说”了。康德从未把他的批判转向与哥白尼对天文学的变革进行对比;恰恰相反当他谈及哲学“正在走上科学的康庄夶道”时,他所想到的物理科学中的等量齐观的革命者也许是像“伽利略、开普勒、惠更斯和牛顿这样的人”而不是哥白尼。不幸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注释者都把他的文本曲解成了与哥白尼的类比,这只是促使他们把《纯粹理性批判》同样错误地解释成唯心论的而康德茬第二版中已经强烈反对过这一点。   正如布鲁门伯格所说“一个拥有这样一种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的隐喻甚至在读者读完它之前就已經把他的构造性的想象力发动起来了,这既不令人惊奇也不应受到指摘。康德是在利用一种历史潜能以史学的后见之明来看,它似乎必定会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当然,正是这种不确定的“潜能”驱使着我刚才提到的所有那些思想家——尼采、罗素、弗洛伊德、卡尔納普——找到了关于人被从中心移开这一隐喻的历史描述我们只有非常坚定,才可能完全抵制住它然而,别具讽刺意味的是康德本應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因为我们意识到他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批判性地”区分开来(这使他从早期思想的斯多葛主义倾向中摆脫了出来),恰恰是要防止人在“实际”事务中按照他在自然界中被预先给定的位置的暗示行动因此,尽管康德这位批判哲学家当然可能把哥白尼的理论用作类比的一个来源但是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在定义人与宇宙的关系(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不断试图去做的那样),那么這将与他最基本的原则相抵触   那么,如果朗贝尔特(连同其嵌套的哥白尼体系)和康德都没有为我们如何能够“更加哥白尼”即峩们如何能够更加一致地是现代的,提供一个模型如果我们放弃在史学中对我们的“被从中心移开”的隐喻进行沾沾自喜的或自我贬低嘚应用,那么前后一致的哥白尼主义对我们来说到底需要什么这个问题竟然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9. 哥白尼世界中的视觉   第伍部分“哥白尼世界中的视觉”是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在提出这个未决问题的时候,它首先继续考察了第一部分的导言中所提出的哥白胒革命的“人类学”预设和含意然后又提出了一些关于当前这个“太空时代”的哥白尼教益的相当新颖的建议。   虽然第一部分也相當多地涉及了视觉但与之不同,“哥白尼世界中的视觉”这部分并没有把古代和近代关于“对天的静观”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這里所进行的历史对比是关于前近代的“可见性假定”:真实的东西必定在某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可见。哥白尼对宇宙的扩张以及后来的朢远镜和显微镜共同把这个假定破除了。理解这个事实颇费了一番周折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新事物使伽利略感到狂喜,但他却并未意识到其无限可改良性所隐含的意义:我们的官能与实在的等级毫无关系所以他所无法看到的东西的无法估量的范围至少是与仪器第一次能够使他看到的有限范围同样意味深长的。尽管伽利略的发现及其著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他仍然固守着这样一个前近代的信念,即视觉昰把握实在的清晰样式的途径——因此他没有能够认真地看待开普勒关于行星轨道以及与其宣布木星卫星有关的问题的纯粹量的研究。(布鲁门伯格详细考察了弗朗西斯科?希兹[Francesco Sizzi]对这一宣布所作的一个批判使其显得非常合理。)   帕斯卡用他的两种无限(无限大和无限小)以及利希滕贝格(Lichtenberg)用他的关于人只是在与事物的“表面”打交道的观念,开始对望远镜所揭示出来的哥白尼世界的真实含意进荇概念化布鲁门伯格说,“可见世界不仅是物理实在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而且从质上说,也只是这一实在的前台和无关紧要的表面洏已各种过程和力的结果只是在其上展现出来罢了。可见性本身是一种古怪的形态是各种物理事件序列的偶然结果。”布鲁门伯格发現蒙田第一次预感到了人的知觉的优先地位有可能会崩溃。他在对望远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强烈地意识到——在中世纪晚期“神学绝對论”的余波中——我们不能把宇宙的适当性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提醒我们并不是作为技术上的一个“偶然事件”的望远镜引起了菦代对人的官能的适当性的怀疑,而是望远镜进入了一种随时准备接受它的形式(而古代可能并没有做好这种准备)我们又一次看到,宗教、哲学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是如何(至少是过去)在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与“科学和技术”纠缠在一起而不是一种单向的过程,其中一方“从外部”决定另一方   在最后一章中,布鲁门伯格讨论了一个关于这种相互作用的新近的例子:对太空的探索以及关於我们自身和地球,我们(反思性地)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他认为,在月球无生命的表面上空看到地球的——“似乎是活生生的”——體验(他把这种体验看作“真实的”即便只有通过精密的技术手段才能使我们大多数人“拥有它”)第一次使我们能够欣赏到我们这个“宇宙荒漠中的绿洲”的明显的独特性(这已经把我们的“兴趣从遥远的世界转向了近处的世界,从一个离心的方向转到了一个向心的方姠”)并通过向我们显示单纯的大小是无关紧要的,从而实际上“把哥白尼关于地球的地位仅仅是一个点以及通过宇宙的浩瀚来取消其重要性的精神创伤抚平了。”   如果这样一种“向心的”转向果真发生了的话那么它很可能会被人说成是一种新的“地心说”,并苴有人类中心主义之嫌布鲁门伯格并不担心其中的任何一种说法,不过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探索地外心智——即当前被讨论的最引人紸目的“离心”计划——的怀疑性问题最后终于变成了一个建议它又一次(就像他对我们在史学中应用“被从中心移开”这一隐喻的分析那样)使得通常对“哥白尼革命的训诫”的应用显得有些草率。布鲁门伯格说他所担心的是,“从先入之见证明人在后哥白尼时代的洎由的重任”没有落在那些怀疑地外心智存在的人身上而是落在了那些为之进行论证的人身上,因为认为理性是有机进化的自然顶点這一假定(所以如果这种进化在宇宙中的另一个地方发生,那么它将最终产生理性存在物我们也许有朝一日能够与之进行交流)可能本身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幻觉(一种对“人要把创造的极致交给自己妥善保管的古老偏爱”的重复)。布鲁门伯格写道如果一个人遵從“人类学的所有暗示,那么理性就将不是自然成就的顶点甚至也不是其逻辑上的延续,而将是一条缺乏调节的危险道路、适应的一种玳用品、由于以前使人安心的实用安排以及对周围稳定环境的长久不变的专门化不再有效而想出的一种权宜之计”如此一来,被十八世紀当成哥白尼主义本质的东西——即理性作为其他一切事物的目的在所有“世界”中都普遍存在——将是一种根本性的“前哥白尼的”错誤;而接受地球可能的独特性和人的理性将是前后一致的哥白尼主义中的下一个期待已久的步骤   以这种方式“让理性归于其位”(無论是比喻意义上还是字面上),当然也是布鲁门伯格针对笛卡儿/启蒙运动/实证主义把科学理性(相对于人的其他思维模式)奉为一种已經掌握的超越于其他一切的合理观察而一直在进行的“相对主义”批判的推进这种批判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推论就是,最后一章把从太空(更具体地说是从月球)看地球的活生生的体验当成了其出发点“开普勒已经预先描述了它,但如此一来知识就不是重要的东西了。”于是在布鲁门伯格所认为的这个“太空时代”正在经历的向心的、“向地性的”转向中,视觉的“直观”又重新把自身肯定为人与世堺之关系的一个关键要素因此在这里(也是既没有指责,又没有拒斥我们思考这些主题的历史中的任何阶段)布鲁门伯格又一次用被現代性(经常是以“前后一致的哥白尼主义”的名义)斥之为过时的偏见的前近代假定重新建立了一种连续性。就像在《近代的正当性》囷《神话研究》中那样他在这里也是要努力把近代的本质性成就与其修辞性的伴随物区分开来,并且表明这些成就是如何从人的经验的其他方面发展出来而不是使它们无效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理保障天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