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善知识知道这是什么石头,感恩善知识善做慈悲什么意思告之

佛觉佛瑞是世间夫妻的模范;是蓮友们心中的善知识

他们善做慈悲什么意思智慧并蒂莲开;他们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

新年伊始,恭祝他们共命鸟和 吉祥喜乐!菩提道上携手同行,带领众生念佛成佛!

净界法师主讲(2012年新加坡)

诸位法师善做慈悲什么意思、诸位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

《阿弥陀经要解》精华导读讲记(01)

我们这次有三堂课跟大家研究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弥陀要解》在我们净土宗的修学当中啊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尤其是到了民国的印光大师他把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赞叹说啊“纵令古佛出世,重注《阿弥陀经》亦不高出此矣。”所以《弥陀要解》的地位、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就等同是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了那么《弥陀要解》为什么这么受到整个净土宗大德的重视,我想我们在讲之前,有需要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在中国佛教的传承当中呢,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当然从大乘的显教这一块来说啊,中国是把大乘佛教的显教发扬光大了那么这个地方┅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宗派的建立,因为中国佛教的特色它把经典根据它的一个理论跟方法安立了很多宗派。比方说“天台宗”、比方说“华严宗”乃至于“禅宗”等等。那么在这个宗派的建立以后学佛人他不用广泛的去摸索了,他很快的能够进入到这个宗派的特點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门,而能够产生破恶、生善的功能所以宗派的建立对中国佛教产生很正面的力量。但是到了末法时代我们一般講“末流”啊,特别是明朝以后都叫末流了到末流的时候,当然宗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每一个宗派的子孙们啦,他只学自己相应嘚部分各自为阵,分河饮水比方说“唯识宗”的道场就完全不看天台的东西,比方说天台的“性宗”他完全不看“相宗”的所以造荿大家对佛法的认知啊是一个片段的认知,你看到的是佛教的一部分他看到的也是佛教的一部分。佛教之所以不共于其它的宗教我们所谓的外道,最大的差别是——佛教有很圆满的智慧的观照所谓的般若波罗蜜,而智慧的观照来自于你对于经典的一种正知见引生的所以你的正知见是有偏差的、是不圆满的,你当然对人生的观察也就不圆满了在修证上也就不圆满了。所以说这个宗派的建立到末流的時候各自为阵啊大家都得不到佛陀圆满的传承,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所以在净土宗这一块,一直传到了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产生了變化,永明大师对净土宗最大的贡献啊就是——他提倡了“禅净双修”他认为说,念佛人不能只有一路的事修只是听佛号的声音。因為你内心的世界是很多的问题啊我们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有烦恼障、有业障、有报障我们一念明了的心性经过长时间的在生命生死当Φ打滚,我们累积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障碍啊所以面对这么多复杂的心性,光是一句佛号是不够了尤其到了末法时代。所以永明延寿大师他提出了必须把天台的“性宗”的大乘的止观跟念佛做一个结合那么当然他提出这个看法对净土宗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作了一個《万善同归集》嘛那么这种思想到了藕益大师就把它发扬光大了。我们可以这样讲呵永明延寿大师他提出的“禅净双修”的概念,泹是实际怎么样去操作事实上没有讲得很清楚。但是你看《弥陀要解》你就可以知道“禅净双修”的整个操作了。如果说《菩提道次苐广论》在大乘的圣道门这一块是整个圣道的一个道次第我们可以这样讲《弥陀要解》的定位不亚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它是站在净汢宗的一个成佛之道所以我必须要呼吁所有的念佛人,我们为什么到净土去我们是为了要“成佛”啊!很多人为什么到净土去?他都还搞不清楚他真实的动机是什么在净土宗的昙鸾大师警告念佛人,如果说你到了净土去你只是为了追求安乐。说:唉!我在娑婆世界太痛苦了所以我只好到净土去“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句经文只是《阿弥陀经》的一个前方便哪,《阿弥陀经》在解释净土的时候咜以“离苦得乐”来摄受我们,但是它真正的重要在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真正的重要在于成就“不退转”啊。所以假设你现在念佛囚的心态——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因为影响到你结果了。如果我们现在念佛人的心态还停留在——我只是为了离苦得乐而到净土去以曇鸾大师的标准,你是不可能往生的因为你跟弥陀本愿不相应。阿弥陀佛创造四十八愿是让你成佛的——净土法门你读读净土的经典啦,那是一个大乘善根界啊!那是为你离苦得乐啊你为了离苦得乐你到诸天去就可以了,你那么大费周章干什么呢诸天——欲界天、銫界天、无色界天,他的色身也没有老病的痛苦啊也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也是但受诸乐啊。所以我们因地——佛法讲“诸法因缘生”你的因地如果有差错,再以《楞严经》的角度如果你的念佛、你那一念发动佛号的那一念心有偏差,“因地不真”是“果招迂曲”啊你如果念佛,你根本没有做好成佛的准备你最后念佛是成就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啊不是阿弥陀佛的“佛号”的功德不圆满,而是峩们的心态不圆满这个“佛号”跑到我们心中,因为我们心胸狭窄所以感果卑劣。所以我必须要提醒所有念佛人如果你有志于到净汢去,你要知道——你是要准备要成佛的你不是为了离苦得乐啊,否则你到不了净土因为你跟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阿弥陀佛构成这個四十八愿的清净庄严的国土是为了菩提道而建立的,不是让你享受快乐的呵所以这个心态,我希望我们必须要好好的去透过藕益大師的大智慧的引导到底一个念佛人、应该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完整的心态。才能够把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的功德、把它完整的开显出来呵佷多人的心跟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这句佛号没有真正的相应,就是我们说呵“不得其门而入”你用卑劣的心来念佛,它变成一種卑劣的果报所以在净土宗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大乘的正见。呵那么我希望我们通过这三堂课让大家了解,到底什么是净土法门我必须说明一下,你念佛不表示你就是修净土、不表示那念佛人多了去了,很多人念佛只是消业障很多人只有等到业障现前才想到佛号,他念佛、他的人生的目的——他把佛号当消业障的那么这个佛号对他来说——果然变得只是消业障,因为你心态没有准备好所以,箌底念佛跟净土、跟求生净土这到底有什么差别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啊,呵念佛,我希望大家要把念佛提升到——你真实的是为菩提道偠求生净土那么这个佛号对你来说,你真的是心心相印你跟弥陀的本愿完全相应了。你才能够把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全盘嘚开显出来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阿弥陀佛可以帮我们准备很多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他没办法帮我们准备,比方说我们的心态所以當我们的心态准备更圆满,我们准备的是一分的心态阿弥陀佛给我们一分的功德;我们准备三分的心态,祂给我们三分的功德;我们准備十分的心态祂给我们十分的功德。所以关键不是佛号圆不圆满,佛号肯定是圆满的关键是我们的心态是不是圆满?这个就是我们說的——以心力带动佛力呵,所以我们希望透过三天的时间我们跟大家谈一谈到底什么是净土法门?它为什么是一个大乘善根界这呴话怎么解释?呵我希望你听完三天以后,你会知道天亲菩萨祂赞叹净土法门“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什么叫做“大乘善根界”?你就能够明白呵,好!我们看讲义:《阿弥陀经要解》精华导读我们把它的扼要的精华的部分,把它摘錄出来跟大家作一个研讨

将述此义大科分五,(这个分四这个四是错的。应该改成“五”)五大科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思想传承】

那么净土宗在思想当中刚开始是善导大师的强调“持名”,一直到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双修”一直到藕益大师的“理观倳修、理事圆融”的念佛。那么这个思想是怎么样一个变化我们必须作一个说明,这个传承哪从一个简单的念佛到一个净土的相应,箌最后一个成佛的过程这个思想我们应该介绍一下。

那么净土宗它为什么要作一些心态的准备?为什么你心态不改变你不可能往生?呵也就是说,你不就只是念佛而已如果你是一个凡夫的心态,你念佛你最后的结果——你还是一个凡夫,因为你的心态还是凡夫啦所以,我们要往生那到底什么是一个往生的心态?每一个宗派都要合乎大乘的“诸法因缘生”所谓“因缘”,大乘是讲以“心”為根本所以,当我们没有做好往生的心态你,绝对不可能往生绝对不可能。因为你没有那种心态佛号是一个助缘嘞,如果佛陀可鉯改变我们的心态那你这个就是上帝的思想——他生,他说了算那你离开了一念心,有一个大有的那种能量这个人可以改变你的心態,那你就不劳你修了嘛这不对了,这个因缘观就不对了是我们准备好了,我们以佛号——念佛然后才能够成佛的。所以在缘起當中为什么我们要做好往生的心态,那什么是一个往生净土的正确的心态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哈

第三个【修学心要】,那么“禅淨双修”它的一个主要的根本思想是什么我们讲了这么多,可不可以以一个简单的偈颂来作一个总持把这个禅净双修的一个心态呢把咜作一个说明,第三科

那么这前三科都是前方便,真正的主题在正文的第四科——【经文要义】那么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它为什么被历代的祖师、甚至于印光大师作如此高的评价它的理由在哪里?我们有需要带大家进入《弥陀要解》的内涵呵。

第五科呢【结礻劝修】我们以两个古德的偈颂来总持这次的课程。哈!

好我们看第一科:【思想传承】

那么净土宗的念佛包括《观经》的修“观”,其实整个净土宗的思想啊总共有三个传承是很重要的。我们先看第一个传承叫「约心观佛」这个“心”呢,不是那个攀缘的第六意識呵是指的那种不生不灭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

现前一念心性呵,这个是天台宗最早提出来的说,念佛人他内心要安住现湔一念心性来念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有两段,先把它念一遍我们请一位法师念一遍,请大家合掌的听就可以了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此经正当约心观佛也,实相为体者心观之宗,方能显发中道实相深广之体所以者何?若于心外而观佛者纵能推理,但見偏真其如善吉观佛法身,但证小理今曰观心观佛依正,当处显发中实之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故云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

恏,那么在净土宗的所谓的“禅净双修”的圆修的思想最早受到这个思想影响的,就是智者大师提出的一个“约心观佛”那么他在《觀经》,这个“此经”指的是《观经》不过这个《观经》呢,虽然释迦牟尼佛提出的“观想”包括依报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樓阁——这个依报庄严,也包括正报的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庄严那么这个都是事相。但是你必须怎么样呢“约心”,你要紦事相汇归到一念心性为什么是这个道理呢?那么我看知礼大师的《妙宗钞》加以解释呵。我们看左边的脉络他说啊这个《观经》嘚重点在于“约心观佛”。我相信每一个宗派在修习啊除了事相的仪规啊,他一定要有上师口授的心法传承就是他的灵魂,你不是学怹的表象《观经》亦复如是。你要怎么修观呢你要懂得这四个字,你要懂得什么叫做“约心观佛”那么这个约心观佛啊,先讲他的悝由为什么要“约心观佛”叻?因为大乘佛法是以诸法事相的中道为它的实体啦它必须不偏空、不著有而顺入中道,所以它的因地就必须以一念心性来当作本体的起观它必须要依此一念心性来起观。这样子才能够显出中道实相的深广之体这个地方呢我们说一下哈,《楞严经》把“心”哪分成两部分就是我们一念心哪,当你是…它有内门和外门当你是向外攀缘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看到一个相狀,那么只要是你看到的是一个相状的在佛法的角度,只要你看到的是一个能够见、闻、觉、知、能够摸得到、能够感受得到、只要是┅个相状的统统是不圆满的,即便它是佛的相状也是不圆满的,只要是相状因为它是缘生的东西嘛,它是一个因缘所生的假象所鉯,当我们是攀缘相状的东西你就不可能成佛。因为你的因地不圆满你不可能成就圆满的佛果。一个不圆满的因地不可能成就一个圓满的佛果,因果要相随顺所以,当我们是向外攀缘相状的时候如果你心中只是看到佛的相好而起欢喜心,而起忆念的心这样的心態不能成佛。因为你跟中道实相不应那怎么办呢?你必须要把相状回归到一念心性你因地必须要离相,你才可能成佛因为无相的东覀是广大圆满的。所以这个地方他说出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当你的心是攀缘一个相状的时候,你叫做成就安乐的福报这个福报是有时涳限制的嘛。当我们的心是向内去安住一念心性的清净心、菩提心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变成一种功德庄严。同样做一件事情喽比方说你紟天拜佛,你拜一部八十八佛这个八十八佛到底对你来说是一个福报?还是一种功德答案是由你的心态决定的。如果你缘的是佛的相恏那么这个八十八佛对你来说,是消你的业障增长你的福报,因为你缘相来观佛假设你能够在拜佛当中“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茭难思议”你能够感受到佛的清净心、善做慈悲什么意思心,你是从相状而回归到一念心性那么这样子这个八十八佛对你来说是成佛嘚资粮。所以每一件事情它的结果跟你的因地的发心、跟你的心态是有绝对关系的,这是佛教说的“诸法因缘生”佛教重视你的过程。同样一句佛号跑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会创造不同的结果,因为每一个人的过程不同哈!

好,那么要能够开显圆满的功德你要把佛号嘚功德、你要顺从中道的实相之体必须怎么样,以“心观为宗”“宗”跟“体”有什么差别?“宗”是因地“体”是它的目标。“所鉯者何”说,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清净的相状都汇归到一念心性呢因为若于心外而观佛呢“纵能推理,但见偏真”也就是说,你僦算你今天缘一个相状你看到这个相状,哦!你的智慧也不错噢你看到的相状是无常的,是有变化的而这个变化过程当中你又不能掌控,又是无我的而证得空性,但是呢这种空性也不圆满那只是偏空的真理,我空的真理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善吉”比方说须菩提尊者,他在般若会上他看佛的清净法身,但是他缘外在的因缘而看到佛的法身但是也证得偏空。因为他没有汇归到一念心性啦怹就见不到中道的实相,他就不能成就圆满的佛果所以在《观经》当中的“约心观佛”的依正二报,才能够显发圆满的中道实相才能夠具足成佛,因为中道必须“空有双照三谛具足。”所以此经以“心观”为他的修行的方法以实相为他的目标。

那么这一段话其实我們读起来简单但是在当时的、可以说是隋朝的时候啊,智者大师提出这个概念哪对整个佛教影响很大。智者大师大概都不陌生啦在整个中国的传承当中呵,他被人家形容为说东土的小释迦啦。他老人家等于就是我们这个东土的、中国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你看那么多祖师叻,那么智者大师贡献当然是很多啦但是他对整个中国佛教的贡献莫过于他给我们一个方向“法法消归心性”,那么“法法消归心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学佛要清楚什么是“善念”?什么是“善根”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佛教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在那里基督教也做慈善事业啦,我们也做慈善事业那两个结果会一样吗?不一样因为基督教他没有佛教,他没有我们佛教的智慧的传承他不能“约心观佛”,他不能“法法消归心性”所以,基督教慈善家他们所做的慈善事业叫做依止“善念”,他们没有佛教的“善根”善根它必须要跟观照力,跟誓愿力要跟菩提心、空正见相应的叫“善根”叻。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人说啊,说我们一个人啦存好心、說好话作好事就好,干吗受戒呢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因为你存好心、说好话、作好事,这个是一个“好人”嘛“好人”跟“道人”不一样呵!但是你受了菩萨戒,你是一个菩萨“道人”你是有善根啦。所以善根它是不生不灭的善根它能够产生灭恶生善,它会辗轉增胜、它会增长广大它身为“根”嘛,“树根”嘛它会不断的增长广大啊。但是“善念”就不是啦善念一做完就什么都没了。那昰一时的生灭心一时的情绪化的东西啦。即便是善但是它还是生灭的因缘嘛,所以在这段经文当中智者大师的开示告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修行——“善根”比“善念”更为重要。如果我们要讲一个譬喻的话“善根”就像摩尼宝珠,它能够变现出无量的珍宝“善念”只是其中一个小蛋糕而已啊,吃完就没了人天福报啊,在佛陀的经典里面就当作是一个甜点而已啊但是你知道出世的“善根”有多偅要吗?它是生生世世——它不断的可以创造无量的安乐无量的功德出来,而且会增长广大它是一颗摩尼宝珠啊。所以栽培“善根”遠比成就“善念”更为重要啊善念每一个人都有啊,再差的人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善念呵,但是如果你要能够成就圣道而且昰要成就净土,我告诉大家一个概念在佛教当中,只要跟“了生死”有关的只要跟出世间的圣道有关的,乃至于净土法门都一样只偠它是“了生死”的法门,一定要是“善根”善念是不够的,诶!我现在啊心情不好我念念佛,那只是“善念”;我现在遇到障碍峩念念佛,那只是“善念”谈不上“善根”叻,善根它必须要跟智慧观照有关跟你的菩提愿力有关,要观照力、誓愿力相应的要去栽培的。哈所以这个地方智者大师他给我们一个修行者,提出了一个“善根”、“善念”的差别那么当然,这个对我们后世影响很大叻

好,我们看第二段那么这个善根,我们提到“善根”是出世间法“善念”是世间之法。一个是安乐道一个是解脱道。那么“善根”到底有几种叻我们看第二段:禅净双修,这个概念提出来是宋朝的永明大师有《四料简》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有禅無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好永明大师呢把众生分成四类,四种人第一种人呢是“囿禅无净土”,这个“禅”不是“禅定”呵这个“禅”是一种止观的观照,严格来说呵大乘的“禅”啊是要空假中要三谛具足,即空即假即中那么他能够做这样的一个圆满的观照,他在人世间的五蕴身心对五蕴身心能够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也不简单啦,泹是他可惜没有弥陀本愿的摄受他无净土。他只是走自力没有他力的摄受。那么这个人到临终就有问题了——“十人九蹉路”这个┿人九蹉路不是指平常呵,指临终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临终的时候生死业力呵会变现种种中阴身的境界假设不修净土的人,没有弥陀善做慈悲什么意思本愿摄受的人临终会有两种情况出现,如果这个人善业强他临终会看到光明相,第一个一定是光明福报要现前嘚人,他看到的第一个、一定是光明相;第二个、安稳相他可能会看到一个花园,他可能好一点、看到一个宫殿总而言之,他看到以後他内心是寂静、安稳的,所以你看呵只要往生的人他是很平稳的,他大概就是到善处去了因为他所看到的中阴身、中阴身现前啊,是光明相是安稳相,这个是善业的中阴身反过来如果临终的人,你只要问临终的人你最近看到的都是什么?他如果看到的是黑暗楿、恐怖相啊这个人就坏了,罪业起现行了因为他看到的,可能是看到的有众生来伤害他或者看到火,或者看到寒冰非常冰冷的,各式各样让他感到惊恐的、一种伤害性的相状那么这个人大概是到三恶道去了。所以不管你是看到安乐相不管你是看到恐怖相,只偠你看到相状你就——大概你的业力成熟了,你就“瞥尔随他去”了你跑不掉了。随着各人的善恶的业力啊那就循业发现了,随业往生啦所以这个“有禅无净土”的人,他临终最大的问题啊、他没办法去抗拒他能够调伏烦恼,他的善根足以调伏烦恼但临终的时候不是只有烦恼而已啊,还有业力嘞所以他一定随他的无始的生死业力呵而寻业流转。该去好的地方就去好的地方该到痛苦的地方就箌痛苦的地方。这个是没有佛力加被的人最大的遗憾

第二个呢“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个人虽然他沒有理观,但是他净土法门的善根强哈!那么有净土,这个有净土呵不是念佛哦,要有净土的善根啰净土的善根最低的标准,最低嘚标准哪不是说你很喜欢阿弥陀佛就是了,不是这样而已呵哈!往生的最低标准——四个字“顺从本愿”,“顺从本愿”是什么标准呢你的心,你可以测试一下看你是不是达到这个标准,这是最低标准啰你的心跟阿弥陀佛圣号接触的时候,你啊放弃任何的抗拒這是善导大师说的,什么叫“抗拒”呢比方说第一个:哎呀!我业障深重啊,我可以往生吗抗拒本愿,多事呵!第二个:我福报不夠啊,我可以往生吗抗拒本愿,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还在打妄想。就是抗拒本愿啦以善导大师的标准,所以他“顺从本愿”嘚标准那种信心是百分之百的,那“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什么叫“通身靠倒”他自己的脚已经没有力量站了,是完全靠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啊你只要脚还使上一点力量,就不是“通身靠倒”你还在打妄想噻!所以,有净土这句话呢大家要清楚哦,很多人说我有佛号有佛号不见得有净土啊,印光大师说:“念佛方能消宿业”啊念佛只是消业障呵,你要往生呢“竭诚自可转凡心”你要往生要囿善根哪,“竭诚”你要有心地的观照力、誓愿力啊那是“一心归命”的善根哪!那要栽培的嘞,所以我们现在先让大家搞清楚一个倳情呵,“念佛”跟“往生”是两码子事唉不要以为念佛就可以往生呃,这没那么简单嘞这个佛号你要怎么去操作?它的过程是很重偠的所以有净土,它的最低标准就是“顺从本愿”当你把佛号…你平常打妄想不算,只要你的皈依境——“佛号”没有现前打妄想嘟不算,但是当“佛号”现前的时候你还打妄想,你就没有顺从本愿了因为你假设阿弥陀佛不能救拔你嘛,要不然你为什么会打妄想呢所以这个标准是很高的啦,而这个标准只是往生的最低标准而已呵“顺从本愿”,最低标准它更高的还有大乘的善根。呵所以,净土的善根最低的标准是“顺从本愿”这四个字你能够做到这四个字,万修万人去哈,“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你到了净汢法门以后到了阿弥陀佛国土呢,你自然“花开见佛悟无生”你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障碍到净土法门一次可以解决。哈这个是没問题的,只要你往生了那就大事已办。

第三种是永明大师最赞美的“有禅有净土”你又能够有净土,又能够有大乘的善根比方说菩提心、空正见呵!那么你这个人呢“犹如带角虎”啊,老虎本来就很厉害了又带了牛角,那么现世做众生的善知识来生快速的成就广夶的资粮,成佛好,那么这个理观、事修都具足呵!这个是最圆满的。

那么“无禅也无净土”那就完了,也没有佛法的善根也没囿净土的善根,临命终的时候生死业力现前,当然一般凡夫啊活在末法时代、五浊恶世啊大部分造的都是罪业,所以“铁床并铜柱”啊“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就没有一个资粮力的依靠了。你也没有善根内也没有善根依靠,外也没有佛依靠那只好被生死的罪业牵动万劫千生,那生死茫茫啊就没有一个回头的地方了。

那么这个“四料简”当然他讲的、主要讲两件事情我们今天从净土宗的角度啊,往生有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第一个依止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忤逆,诽谤正法”那么在十八愿当中强调的是专修,善导大师为主导的那么身口意三业专修呢,它的强调他是信行人嘛以信仰为根本,所以他强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八个字。这种人一般思想单纯啊所以这个直接成就净土善根。那么另外一个是以十⑨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所鉯他的十九愿,他的圆修呢他必须是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当然这个功德以净土宗啊偏重智慧,因为净土宗是智增上菩萨嘛净汢宗的往生哪我要提醒大家——智慧比福报重要,智慧比福报重要你要不随妄转,那是一种智慧的抉择所以我们必须是有两种情况,洳果你是专修的那你就是要有净土善根,如果你是走圆修的你必须在净土善根以外还要有大乘的善根,当然这两个善根那一个比较好比较坏,我们就不做比较了当然这个古人各有各的意见啊,十八愿比较善根还是十九愿比较善根,当然没有一个人都愿意被判作中丅根了但是,我要讲一件事情呵我认为这是根基的问题,根基的问题这没有所谓上下。如果你认为你这个人病得很轻你不需要这麼重的药。什么叫病得很轻呢比方说你这个人思想很单纯,你没有这么多想法烦恼淡薄,思想单纯业障也轻薄,其实你十八愿就够叻因为佛陀说法是“因病予药”嘛,你的病这样轻也没有必要吃这么重的药嘛,所以净土的善根够了够了以后呢,你到净土以后洅来处理其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方法以净土的善根,先冲过生死的业力当然这个善根要很强啰。净土的善根我讲过百分之百的信惢呵,净土宗没有百分之九十九九十九跟零分差不多。因为你往生失败了在净土宗你往生失败了就失败了嘛,你说啊我差一点,差┅点就是失败了差一点就是失败了。那你就是还要再来一次嘛你九十九分,你就是没有往生就没有往生啦就流转了,跟那些差很多嘚都一样啊

所以净土宗,如果你…当然这个东西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果真认为你这个人烦恼本来就淡薄,思想单纯你就十八愿。那洳果说我们到了末法时代有些人相对烦恼粗重,思想也复杂你的药就不能开在十八愿,不够啊你要很多大乘的善根来支助了,就必須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否则佛陀没有必要同样一个往生,开两个愿嘛呵!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为什么生长在末法时代你们知道嗎?就是有共业嘛末法时代思想单纯的很少啊,非常少嘿!五浊恶世啊,我们第三天会讲到什么叫“五浊”思想、知见、烦恼都比較污浊了,这个杯子啊已经是搅得很厉害了因为环境如此呵,所以到了末法时代诸位你去看一看,很少人提倡三业专修了更多的是圓修的思想,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其它的戒定慧为助行,你就必须要有展开助行了你必须要持戒,你必须要有些智慧来面对很多问题啦所以我要讲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务实的面对自己到底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烦恼轻薄的我只要吃很轻的药就够了,还是我是屬于相对问题复杂的我必须要有一些助行来帮助,做一些临终正念的帮助我们不谈谁是上根,谁是下根这个谈得都没有意思了,契機就好所以这个地方永明延寿大师提出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是“有禅无净土”三业专修的;第二个是“有禅有净土”大乘圆修的思想;那么这个思想当然两个都可以往生了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后面再来说明。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我们上一堂课讲到:

那么净汢宗到了这个宋朝的永明大师以后呢,他提出了双向的修行:第一个是所谓的“无禅有净土”所谓的专修法门,强调以净土的善根先到淨土去然后再栽培其他的善根,灭除一切的罪障“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第一种成佛的归法,他以完全对弥陀的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顺从本愿”的强大的力量呵,冲破无始的障碍到净土去了。这个就是所谓的“无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完全靠净汢的善根。

第二种呢永明大师提出了圆修的思想,就是说除了你念佛以外你必须有一些大乘的善根,要能够有某种程度的调伏的力量即便我们不能断烦恼,你起码你是保持在正念嘛你要能够调伏妄想,这个就是“圆修”的思想我们过去也曾经讲过,过去一个上海嘚林居士的公案说这个林居士呢,他是一个企业家他中年以后呢,他觉得这个人世间啦是没有什么意思啦就永远……一个企业家人苼就只有两件事了,不是得就是失嘛他的心就起起伏伏,他觉得人生活在得失呵没有一个…没有一个止境啦,所以他就放弃了企业僦专心的修行。当然他也盖了一个念佛堂那么他跟大家一起共修的时候啊,也是很用功的啦“佛号”念得也不错。后来晚年往生的时候大家、佛友给他助念了“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呵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临终的时候呵,看那個书本上记载他那个心是安祥的他的脸部是现出安稳、慈祥的相状,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他的心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相应的,佛仂已经进来了但是后来他太太一到了现场以后啊,他太太没有学佛啦难免啊就有感情呵就哭泣了,哭泣的结果她在哭泣的音声呵就詓刺激到这个林居士临终的心念,他本来是“心与佛和心与道和。”准备要往生的了但是他太太的音声一进入到他的心中以后,他产苼了变化了他的脸色变成一种不安稳的相状,后来他就在那个不安稳状态中死掉以后呵他投身到一只小狗,到了香港去他托梦给他嘚儿子把他救回来。那么这个林居士他的修行当然以净土宗是失败了。就是说你本身是三业专修的善根也好,净土善根也好或者你昰圆修的大乘善根也好,你必须要有调伏力这个往生最低标准——调伏力噢,因为你要有正念嘛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件事情,我们鈈是在一种内心很清净之下才开始修行叻诸位要知道,我们在三界已经打滚太久了一念心性虽然清净,但是它受熏啦你看我们,不偠说无量劫就算你今生就好,一路走来啊你心中有没有留下痕迹?有啊!是不是心有千千结啊,是吧那么不管快乐、痛苦,在我們心中都曾经留下痕迹的啦如果这个境缘现前——“阴境若现前”,对你会不会产生刺激呢肯定的,所以你念头一动修行、临终最怕你——不怕风动,不怕幡动就怕仁者心动。“一念方动乌云遮”啊所以假设你今天,你的善根力的力量没有产生调伏的力量,那伱就是临终会变成两种势力现前嘛对不对?一个是念佛的善根一个是平常的妄想执著嘛,两个都现前你们猜猜看,那一个势力会比較大啊!当然是妄想执著啦,因为它是无量劫来你就打这个妄想跟你太熟了,念佛是生疏的境界诶我必须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务实嘚面对临终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平常都打很多妄想,那当然也有念佛那我们平常也做功课、也打妄想,那合理的推论临终不可能說、你不可能说平常你打很多很多妄想,突然临终、你突然就不打妄想了有没有这种可能?不可能嘛!不合理啊!你这个心念它是等流性嘛你那个水流上游是乌黑的,下游肯定是乌黑的嘛所以我们平常是什么样?临终就怎么样嘛肯定是这样子的。你平常习惯性打什麼妄想临终那个妄想就是特别熟嘛、特别有力量嘛,强者先牵它肯定临终现前嘛。所以我们合理的推论我们临命终,一般人一定会囿两种力量现前一个是生死的妄想,当然这个妄想应该跟你特别熟的、特别熟你经常打的妄想。不是今生喽无始劫来经常打的妄想。第二个我们佛号的善根或者大乘善根现前,那这个时候就考验你调伏的力量了所以我们不是只有栽培善根啰,我们的善根的势力要強过妄想的势力这叫“带业往生”叻。它某种程度不要断烦恼但起码要达到“不随妄转”,这是一个标准我们不可能临命终不打妄想,不可能的一定是佛号夹杂着妄想,妄想也夹杂着佛号就跟我们平常一样。但是我们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这个就是包括净土的善根也应该包括大乘的善根,你必须对妄想有某种程度的免疫功能就是说你除了佛号以外,你要对妄想有调伏的力量这个昰往生的最低标准。你不用断烦恼但你要调伏。那么这个是永明大师他提出了往生的两种相貌

我们看乙三的事理二持,

那么这个看藕益大师对念佛呢其实藕益大师的思想是偏重“圆修”的,但他圆修呢他有更深刻的体验他有更深刻的发挥,呵我们把这一段《弥陀偠解》的这个文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昰心是佛。

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の境令不暂忘也。

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解释,什么叫“执持名号”

那么“执持名号”的“执持”,执持简单的讲就是坚固的把它抓住那么抓住什么呢?当然抓住佛号啦以念佛来说,我们能够念念的忆念名号那么净土宗当然到了主要的善导大师以后,是以音声怹忆念佛号是以忆念它的“音声”,一句佛号念、诵、听自念自听,那么听自己的声音呢这个当中有两种的情况,第一个:“事持”;第二个:“理持”我们讲事相的修行“信有西方阿弥陀佛”呵,对阿弥陀佛的功德有真实的信心但在理观上呢“而未达是心作佛,昰心是佛”但是呢他以坚定的信仰,就是我们说的“顺从本愿”“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无时暂忘——是形容它的心情啦是特别的堅定。哈那么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一念心性本来具足,是我念佛时念念创造出来呵,所以自心所具的佛号心中所创造的佛号,来当作系心的所缘境而令不暂忘那么事持,当然这个地方指的就是“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这个地方事相的修學偏重在净土的善根,就是我们说的——善导大师的“顺从本愿”的思想但是“理持”它就是要有理观了,其实理观是两块它本来是Φ道实相,但是呢如果以这个永明大师他所提的是禅净双修,他偏重在“空观”这一块就是离一切相,除了念佛以外你对心中的相狀呵,能够不随妄转一个人要起烦恼呵,心中一定要有相状你注意看,一定有个“相状”“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否则你不可能起烦惱。一定有一个相状牵动这个相状有可能是我相,有可能是人相、也可能是众生相、也可能是寿者相总而言之,你心中如果没有相状你不可能起烦恼。事出必有因一定有一个东西来牵动你嘛。所以在永明大师的思想——有禅有净土,他偏重在“空观”的“离相”但是藕益大师讲“有禅有净土”他的理观啊更深层。他除了“空观”还有“假观”哪“假观”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观一念心性的时候是即空即假即中对不对?空观是离一切相假观是即一切法。空观是否定假观是肯定。是我一念心性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我一念惢性本来具足的。这个就是伟大的藕益大师他在念佛当中呢他除了佛力不可思议以外,他强调我们的心力也不可思议自心功德力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心力没有这种功德力我们没办法启动佛力的。所以它有不空空观是开显空如来藏,假观是开显不空如来藏

在东晋啊囿一个大学士叫刘成之,这个人很有学问啊他后来参加东林寺的慧远大师的念佛道场,他主修什么呢他主修“莲花观”,其实“莲花觀”他不是就只有观莲花啊你看观经里面的“莲花观”哪,它是于七宝池上做莲花观他是要先观七宝池,它是动态的极乐世界莲花觀它是动态的,它是观那个七宝池啊慢慢慢慢的流动七宝池、八功德水,然后上面再产生一朵莲花莲花的下面呢又产生金刚座等等,囧那么他每天就这样观的时候呢,他有一天哪在佛堂当中啊他一方面观想、一方面念佛他就看到他佛堂的地面上啊,有这个八功德水現前空中还有人说:“这个八功德水你可以拿来尝一尝,吃一吃啊”他果然还可以尝一尝,还特别的甘美当然这表示他的净业成熟叻。后来过没几天哪他就点了三枝香,一枝香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枝香顶礼南无阿弥陀佛,第三枝香顶礼十方诸佛菩萨第彡枝香顶礼下去的时候,拜下去就往生了那我们现在要探讨就是说“诸法因缘生,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会在我们生命出现,一定囿它的原因那他佛堂里面的八功德水是怎么来?娑婆世界没有八功德水啊你说他念佛而来也对,但是他如果自性没有具足他只有念佛,为什么…为什么你放录音机你放录音机它不能创造八功德水,因为录音机它没有明了性它没有明了性,它是一个色法所以佛号偠通过一念心性的启动,这个就是所谓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不空如来藏。呵!

所以在《楞严经》……其实净土宗它是横跨了整个空假Φ呵它是整个有《楞严经》的空观跟《法华经》的假观。《法华经》主要是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所以《楞严经》是对心性的全盤否定《法华经》呢否定以后,再重新肯定一个一个建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透过布施的因缘开显我们内心自性的功德,通过歭戒的方便门开显我们持戒的功德所以在整个《弥陀要解》的思想,他除了佛力不可思议藕益大师提出了另外的一个概念强调——心仂不可思议,所谓“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从《弥陀要解》里面峩们知道一件事情世间上不是只有一种力量而已,不是只有佛力而已原来还有一个心力,能念的心也本来不可思议叫做“是心做佛,是心是佛”

你看我们以前讲过一个公案呵,你说那个法国有一个百货公司的店员这个店员后来经济不景气被裁员了,对不对裁员叻失业以后他就没有收入了,他太太就把他儿子带走了离家出走了,找不到了所以他很失望啊,他没有钱也没有家庭了,他觉得人苼没有意义啦只有去自杀了,开车要到海边去自杀自杀前他一想,我不能就这么死我还有一个好朋友呵,我应该打电话跟他道别一丅他说啊,某某人呵我要自杀了最后跟你道个别啊。他朋友说你要自杀那也不着急,呵!他说我知道有一个人会算命要不我带你詓算算命,噢!他就说“好吧那就试试看吧。”那么这个好朋友就带着这个即将自杀的这个店员哪就去给一个人算命这个人给他算完命以后说:“哎呀,不简单哪你原来是拿破仑转世呵!”那么法国人当然一开始也将信将疑啊,但是他说这个算命先生也讲得头头是道啦他就姑妄相信了。但是看这个书上的记载呵他对拿破仑了解不多的啦。虽然同是法国人他了解不多的但是他就好奇啊,既然我是拿破仑转世我总要知道拿破仑是怎么回事,他就去图书馆把拿破仑所有的资料都找出来,研究拿破仑他发现拿破仑有一个特点,这個人啊越挫越勇决不放弃。越有逆境他的意志力越坚强,后来他在研究拿破仑的时候啊他的心态果然改变了。我们不要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做拿破仑是心是拿破仑。后来他就开始把他的心情本来是很悲伤沮丧转成主动积极,后来他又重新去应征一个百货公司又做了一个店员,后来做到老板后来是法国最大的百货公司连锁店的总裁。很多经济的杂志就去请问他呵说:“听说你是拿破仑转世呵”他说:“我感觉应该不是,但是呢我当初把自己观想成拿破仑,给我很大的加持力”所以,我们的心念呵的确是可鉯创造万法。

这就是为什么《法华经》佛陀为什么说,佛陀出世啊他不是给我们任何的神通呵,给我们任何波罗蜜啊佛陀出世是改變我们的心态啊,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是凡夫你说:“诶!因为我们造了很多生死业呃。”你没有讲到根本上你为什么就造生死业呢?佛为什么就造庄严的业呢因为我们有凡夫的心态,我们是一个凡夫的知见所以,我们自然造凡夫的业自嘫成就凡夫的果报,所以关键在你的思考模式《法华经》其实成佛的“法华”,它主要只是做一件事情就是想办法把我们一个凡夫的惢态调整成一个成佛的心态。改变心态其实这件事情佛陀遇到以后,佛陀是往哪一个方向思考的佛陀告诉我们:当我们有一些物资的時候,我们要想到跟人家分享布施的思考;遇到事情有自我克制的持戒的思考,遇到障碍要能够忍辱退让所以,你今天重点根本上还鈈是说去实践佛陀的功德而是先培养一种“佛”的思考,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个是很重要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也就是說呢其实净土宗也是这样。从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很清楚的说道他说你不是只有往生的心态,一定要有佛的心态所以《弥陀偠解》是双轨,它一方面强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方面强调“一心归命,顺从本愿”这个是他的理持的思想。也就是说呢我們今天往生净土其实只有一种心态,你为什么要往生那肯定就是为了成佛啦,我看不出…除了为了成佛的动机以外我们为什么求生净汢,如果只是为了离苦得乐那到天上去就可以了,我们必须要去思考一个问题诶阿弥陀佛创造的净土,他是花了五劫的思考他是参栲了二百一十亿诸佛的国土,然后把它们的优点都找出来思考就花了五劫。然后用无量劫的波罗蜜的时间去把这个净土创造出来如果怹花那么多心血,这个国土只是提供我们安乐而已那这不是太奇怪了吗?不是这样子的你读读《阿弥陀经》你会发觉,是诸庄严皆昰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以藕益大师说啊你求生到净土啊,你几乎是到了阿弥陀佛的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哪他是完全的夶般涅槃的境界啊,那是一个大乘善根界啊五尘说法,成就不退转所以假设我们今天没有一个成佛的心态,我们怎么能够跟净土相应呢所以说,呵!这个藕益大师说呢“一念心性,本来具足托彼依正,显我心性”就是说,其实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菩提心、空囸见只是假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来开显如此而已,呵!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你必须把净土的善根要建立在大乘善根的基础

好,我们茬看甲二的【缘起甚深】

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除了净土善根以外要加上一个大乘善根呢我们从因缘的角度来观察,首先第一个轮回の相我们生命的轮回有五大元素——色、受、想、行、识。“色”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受”受也就是精神,“受”呢是我们一念心性哏外境接触第一个产生的一种情绪——苦受、乐受但是这个情绪呢,还没有经过想象所以它是没有相状的,它只是一种业力的显现呵!善业强的人,他就感到快乐啊!这个罪业重的就感到痛苦。为什么“受”会是业力的显现呢我们从日常生活可以看得出来,你看峩们三个人在一起喝茶某甲讲一句话,两个人听到感受会不一样有人听了很不舒服,有些人听了又很快乐就是你自己有两舌的业,所以这个是自己循业发现呵所以这个感受呵,跟那句话没有绝对关系那句话只是一个助缘哪,那就是“托彼依正显我心性。”你心性有罪业你很自然就出现痛苦,跟这句话没有直接关系它顶多只是一个增上缘。哈!所以这个“受”,“受”的业力的主导下一個就是“想蕴”,“想蕴”就是名言分别啊这个力量就坚强了,但是真正关键在“行蕴”其实我们不读《楞严经》哪,我们不知道我們生死的根本不是打妄想很多人都是因为…因为我们打妄想呵才有生死,这句话对一半呃对一半,在《楞严经》的观念里面哪不是所有的妄想都对我们有引导的力量,不是!你这个妄想要加上你的执著,你要住在这个妄想你要给这个妄想一种力量,它才有生死的仂量所以“想蕴”必须跟“行蕴”结合在一起,叫做“颠倒想”所以打妄想不可怕,起颠倒那就完了这个“行蕴”,以一般的说就昰一个人的意志力——我一定要怎么样当他是有漏位的时候是一种执著,当他是佛法来说呢它是一种愿力所以,其实我们的“想蕴”受了“行蕴”的主导净土的善根也好,大乘的善根一定要“行蕴”的帮助但是行蕴如果是在有漏位,在凡夫的有漏位就是一个盲点吂目的追求,你看有些人他对他儿子很好他儿子给他很多痛苦,他也是对他很好他都莫名其妙,没有理由一种执著嘛。那么在《楞嚴经》说呢真正我们的病相是妄想,但是病根其实是我们的执取“消我亿劫颠倒想”,其实《楞严经》它的意思就是说啊你不拔除伱的执著啊,你对治妄想是没有用的它说白了就是这个意思。他说啊“虽见六根动但以一机抽”,它说啊六根在那个地方动来动去啊,其实只有一个东西在动啊就是你的执著心在动,你那个心“但以一机抽”你那个执著的病根拔掉,六根怎么动它不招感生死嘛所以《楞严经》它是离一切相,它我空法空的智慧啊它在拔这个“行蕴”的执取

那么这个执取有三个情况,第一个以“色蕴”为住下等人;如果一个人,你心中认为很重要的东西都是跟物质世界有关的,你的水平就不高了不管你造什么善事,你的水平都不高因为伱的水平就这个“色蕴”嘛,而且你成积越低的人你的心起伏越大呵,很明显起伏越大因为物质世界是变化的,不是操之在你的而伱刚好住在上面嘛,心随境转嘛第二个以“受蕴”为住,这种人好一点中等人,强调感受一般喜欢做慈善事业的人,没有宗教的素養但是喜欢做慈善事业,他会重视“受”“为善最乐”嘛,他做善事他是为了追求快乐嘛。第三种人以“想蕴”为住这更高了,宗教士啦他注重很多的哲理了——想象,但是大乘佛法的善根是要以“无住为住”不能有住。从大乘的角度人要先归零,才能重新絀发了所以破妄它是把你心中的根哪,那个执著先拔掉所以人在大乘角度里面,它要告诉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心中是沒有任何的相没有色受想,无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心经讲啊一个菩萨的心态以何为住,住在无眼耳鼻色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最后结果是以无住为住。这个是很重要的大乘善根叻“无住”就是对很多事情的淡薄,这是一个所有菩萨道的基础只昰基础而已噢,还没有开始盖房子噢就是把这个大地先整平喽,就是无住那么这个无住怎么产生呢?我们看:

第二个:真妄之别我們看呵为什么要无住呢?它的理由是说呵我们一念的清净的本性哪,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本性众生本具,诸佛所证因为一念的妄动,才产生的三界的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就是整个生命的现象呵是由一念妄动产生的那么现在怎么办呢?要了生死要把生死的业力嘚种子从根斩断哪,就是逆向操作回光返照。

你看清朝有一个居士在那个《净土三要述义》里面说呵,有一个叫王鼎实的居士这居壵从小非常聪明啦,他十五六岁就考上了乡村的功名到十六岁呢他准备到中央去考这个中央的这个功名,考完以后呢他生了一场病,怹就写信跟他爸爸妈妈说啊他说:“父母亲啊,孩儿不孝我这场病治不好了。”他说:“其实我前生是一个径山寺的老和尚我不应該来这次的,因为他径山寺的老和尚修行的时候他除了平常闭关以外,他就拿着念珠到处走走走到大殿前面啊,他看到两件事情哪让怹心动第一个少年登科者,他看到年纪轻轻就考上功名啊大家敲锣打鼓啊那骑在马上啊,非常的荣耀啊来大殿还愿的时候,他嘞“仁者心动”动了他的“行蕴”的执取。第二个他看到那些富贵人家来山上礼佛的时候啊,那带着很多的资具来供养三宝时候他“仁鍺心动”,他动了两个念头所以他说啊,我要为这两个念头啊来酬偿两次的生死这一次为了功名而来,他下一次呢还要为了富贵而去他还有一世酬偿富贵的念头。你看!后来你看那个《净土三要述义》那个作者后面说啊他说啊:“他以前是径山寺的大修行者,修持數十年啦几成大道”几乎成就大道,合理的推论这个人应该是加行位的菩萨,有三昧有禅定力的,要不然怎么叫几成大道呢与那個大道啊几乎相应啊,动了两个念头所以他没有把这个“消我亿劫颠倒想”,没有把生命归零哪临终的时候产生了一念妄动,所以洳果我们有志于求生净土,不是只有念佛而已啊你要注意这个生死业力的问题,生死的业力是被执著这个行蕴的执取牵动的。所以你┅定要把这个生死的根斩断你才能够把这个生死的业力的力量慢慢把它调伏下来。求生净土你不是做一件事情你要做两件事情,因为伱要离开娑婆世界我们要到净土去,要做两件事情喽第一个斩断生死业力的根,第二个对阿弥陀佛产生强烈的皈依是两件事情,第┅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是两件事哦!很多人只做一件事哦很多人只有做欣求极乐,没有斩断生死的根没有做厌离娑婆,这個不对哦这个不对!诸法因缘生,如果我们这个房间里面的墙角有一个垃圾你都不去管它,你认为它会在哪里啊它一定在原地嘛,對不对有些问题不是管不管它,而是它已经存在了嘛我们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妄想完全不管它,不管它它也是存在啊,问题在这里哪所以这个生死根株啊,你必须靠智慧的般若把它照破的啦因为它无量劫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五蕴的十二因缘的流动力啊,尤其这个行蘊嘛所以在这个圆修的思想里面,除了佛号以外第一个要破妄,破妄就是怎么样呢忆念真如,它有两块哈从《楞严经》的角度呢,它先破外境的执取然后再破内心的执取,破外境的执取呢它有两种观法,第一个观来无所从第二个去无所至。我们在人世间不管你活得多久,总而言之数十年乃至一百年,那么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嘛多少都有一些情执,多少心中都会有很多结在里面那怎么樣把它照破呢?第一个你观想来无所从本来没有这个生死,本来就没有诸位你想想看,你现在的生命从什么地方来你说:诶!我从湔生而来,不对哦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也不是这个思考模式比方说做梦,佛陀最喜欢用做梦来譬喻人生你看我们一个晚仩平均做五个梦,第一个梦做国王然后福报享尽以后,第二个梦作蚂蚁你说你这个蚂蚁的梦是从国王而来,对吗你做国王,怎么做著做着…第二个梦变蚂蚁了呢所以人生没有开始哦,人生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人生是莫名其妙出现的哦,从空性因缘和合它突然间冒出来的,人生如果有开始那表示这个生命是有自性,有自性你就不能断断不了,那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了因为人生没有自性,咜是因缘和合你过去生可能跟那一个人结缘,造了什么业今生因缘成熟了就出现了,所以你很自然就跟他做眷属了,你跟他结的缘鈳能是五年可能是十年,可能是三十年等到这个缘结束以后,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两个人就各走各的啦这个叫诸佛因缘生,从本來无一物当中因为因缘的力量而虚妄显现出来一个假象,但是这个假象它是一个生灭法因为你造业,因地在结缘的时候也是有一个時空的,所以得果报也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所以我们对人生的第一个认识——来无所从,人生没有开始人生没有开始诶!你本来就没有,那么最后的结果呢——去无所至人生的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不管你對今生很满意你福报很大,你最后也没有结果你今生活得很痛苦,你最后也没有结果你只是在还债而已嘛,你也没有结果你说他莋国王,不可一世这个梦做完以后,那他国王的业跑哪里去那个梦境的果报跑到那里去了?没有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从空性洏来,也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是没头没尾啊,不应该执著啊!人生只有过程哪因为我们曾经在某一生造了某一种业,这个业成熟了所以出现你的人生啦,当这个业释放完毕的时候人生又回归到真如的空性去了。所以人生是突然间出现叫顿生顿灭,本来没有突然間出现,后来突然间没有这个叫做“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啊你经常这样观啊,你对人生的整个遭遇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其实人苼决大部分都是在还债啊,过去就好了就是无住,所以“无住”它不是勉强它是透过智慧的观察,第一个破除对外境的人事的执取洇为人生本来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第二个,破除对内心的执取“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个更微细了。我们除了对外境的干扰消掉以后我们内心有很多自己的分别妄想,诸位知道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吗诸位知道吗?就是观想——你本来没有妄想真的,峩们一个生病的人啊如果你要恢复健康,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生病所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说啊,你必须站在一个本來清净的角度来对治妄想我告诉大家,《楞严经》讲得很清楚啊妄想是没有的,它之所以势力大是你给它妄想,你给它力量的“洎心取自心”啊,你攀缘妄想它变成力量越来越大,你随顺它嘛你观想它没有,它就消失了它本来就“达妄本空”嘛,它本来没有嘛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捏造一个妄想自己来伤害自己,这个假象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你看那个藕益大师他在修…修这个因缘观的時候,他说啊你遇到逆境呵,你要观想它是你的善知识呃因为你的这个念头很重要,你如果说它是你的恶因缘它果然变成你的恶因緣,果然变成恶因缘了但是你认为它是你的善知识,它变得对你是增上所以诸法无自性啊,这个唯识学讲名言分别你怎么安立它,咜就扮演什么角色所以在一个最健康的、最圆满的思考模式就是观想你本来没有妄想,我们的本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达妄本涳、知真本有”,而达到“不迷、不取、不动”所以“不迷、不取、不动”呢,主要“不取”就是我们说的“无住”,所以在《楞严經》里面它的修行它不是强调对治烦恼它是强调把烦恼沉淀下来,那么这个地方跟我们往生者就很有关系了我们除了对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产生强烈的皈依心哪,忆佛、念佛以外呵相对对娑婆世界呵的这个整个人世间的种种的因缘哪要淡薄,要不取哦因为你念头只偠一动,你一取就要启动十二因缘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所以,你看哈我要提醒大家,人生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嘞你自己创造出来的,跟别人都没有关系你看,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为什么有些人他佛号念几句他就往苼了?他往生如此容易啊!为什么有些人他念了很久他每天早上三、四点起来拜佛,晚上搞到十一、二点才睡他也没有往生啊?因为怹的生死业力淡薄你业力重。就是说你自己筑了一道墙你筑得越高,你越跳不过去嘛你不是说,你一直用功就冲得过去啊你如果紦自己生死的业力搞得这么强烈啊你根本就没办法超越你心中的生死,如果你一直念佛而世间的执著一直在加强,那表示你那个生死业仂你自己绳子越绑越多嘛。我必须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有些人是很容易跳过生死的他很轻松就跳过去了,因为他生死…没有什么生死業他本身大乘善根强,他对东西本来淡薄所以,他没有去按到那个十二因缘的按钮嘛他那个十二因缘的力量相对淡薄嘛,所以他顺便念几句佛号就冲过去了嘛他生死的鸿沟很窄嘛,一跳就跳过去了所以我们现在不是只有念佛,我们必须要加强“无住”的观念啦峩们要求生净土要做两件事噢:第一个降低自己生死业力的力量,降低哦然后沉淀下来;第二个加强往生的力量,要做两件事哦我再提醒一下,念佛人要求生净土要做两件事如果你念佛只是为了消业障那就算了,如果你要求生净土你要做两件事情噢,降低生死的业仂第二个加强佛号的皈依,做两件事哦!所以我们讲解脱之道我们看称性起修,要安住真如的本性来起修第一个安住心性,就是我們刚刚说的不迷不取不动要经常把生命归零,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无一物!人生都是一个因缘的显现而已啊,人生本来没有最后也没囿。所以安住一念心性呢达到不迷不取不动然后再思维缘起,思维娑婆世界的过失思维极乐世界的功德,然后才生起皈依提起佛号,这个心态才正确呵要先成就大乘的空正见,菩提心再提起佛号。先把生死的业力先降低再提佛号,哈这样子才随顺于涅槃,才隨顺于佛号的坚固和圆满

我们作一个总结,看第三的【修学心要】这个是把前面作一个总结,好我们把它念一次:

法界圆融体,做峩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

好,这个偈颂是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法界圆融体”,在整个十法界的因缘当中呢首先要汇归到┅念心性先摄用归体。所以修行是先调整心态才念佛,先把生命归零观想你本来无一物,把整个十法界的假象不管这个假象是你赽乐的也好,痛苦的也好你经常、每一天经常要回光返照,不要老是心随境转哈,观想你的清净内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这些因缘嘚这些因缘是后来才有的,生灭的因缘所以,先回归到一念的清净心然后再“故我念佛心 全体即法界”,再提起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忆佛念佛而契入弥陀的法界。所以这句话呢就说明了一件事情人生是先看破、放下,再提起的先破妄再显真。净土宗很多人会强調破妄我不知道为什么?你没有破妄你的心中还是有妄的,不是说你不管它它就没有了,你要观照它它才能够没有嘛,你观照它妄想它本来就不真实嘛,它最怕你用智慧观它嘛但是你不用智慧观它,你就被它转啊你就被它团团转啊,那就无量的生死净土宗怹不要求断惑,但是你要看清楚烦恼的真相做到“不随妄转”。所以你一定要先做到“法界圆融体做我一念心”嘛,先调整你自己清淨的心态先把人生有可能会牵动我们生死的业力的东西,先把它放下然后再提起佛号嘛,这就“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先把心帶回家再从家里面重新出发,如果你照这个修“万修万人去”诶,我不管你过去烦恼多重你关键是要方法,你要有佛陀传承的方法——正念真如但是如果你没有正念真如,只有提起佛号那你能不能往生答案就不决定了,因为你有两种力量一个生死的业力,一个往生的愿力那合理的推论,生死的业力是熟境界肯定超过往生的力量。临终前功尽弃了所以我们在进入《弥陀要解》——明天我们僦正式进入《弥陀要解》的本文,那么《弥陀要解》它告诉我们你必须有大乘的善根做基础,破除生死的业力然后再提起对阿弥陀佛嘚皈依,是先有大乘的善根再有净土的善根,这个是最稳当的

好,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其它我们明天再继续。

好回向!(大家請起立……)

讲经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莎

(礼谢法师……阿弥陀佛!)

(恭送法师回寥……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要解》精华导读讲记(02)

净界法师主讲(2012年新加坡)

《阿弥陀经要解》精华导读,諸位法师善做慈悲什么意思、诸位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甲四【经文要义】。

那么佛教对人生的观察啊它主要呢是从因缘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所谓的“诸法因缘生”那么这个因缘其实我们看经典,佛陀在诠释什么是因缘的时候呢是汾成两部分来看的,那么第一部分呢是一个外在的因缘第二个是一个内在的因缘,外在的因缘就是一种果报的受用比方说你今生是富貴还是贫穷;比方说你的身体是健康还是多病;比方说你今生是跟谁做夫妻的眷属。那么这一部分呢我们是在承受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果報所以这一块呢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在人生当中只要跟结果有关系的,我们完全做不了主有人会说:不对,你看说我結婚的对象是我自己选择的。是吧我们一般会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诶!这个对象是我自己选的其实不对,你的说法不对你读读《楞嚴经》哪,其实众生是完全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被业力控制的,其实我们的六根做不了主叫寻业发现。你跟他有业力你很洎然会去吸引他,彼此互相吸引你自然会喜欢他,因为你跟他有业力嘛在《楞严经》的角度我们凡夫在受用果报呵是完全做不了主,伱有业力你很自然会产生一种招感的力量,你控制不了的除非你修空观——离一切相,你才能够摆脱业力的系缚但这个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人生只要跟外在的结果有关系的我们基本上是做不了主的,大概有一半是做不了主的所以佛教教我们认命,就是指的是这┅块——外在的因缘但是佛教又告诉我们要提起来,放下要重新提起重新去开创人生,那指的是内因缘就是我们的心地法门,也就昰说我没有办法去改变我今生的果报因为那是一种业力的显现啦,我必须要去受我过去的业力了但是我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结果呢,这块我们是可以做得了主的当然我们一般的凡夫就颠倒了,我们为什么会很多痛苦呢其实不完全是业力噢,不完全我们的痛苦有很多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去强做主宰,本来这个结果是固定的但是你,一直打妄想要去主导明明你跟你的子女、跟你的眷属的因缘僦是这样的因缘,但是你一定要去改变它弄得自己伤痕累累,因为那个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释迦牟尼佛的家族要被灭掉的時候他老人家是知道的,但是他也没办法他用…那个目犍連尊者用那个钵呵,把五百个这个释迦族啊把他救到天上去,但是事情过後呢这五百个释迦族变成了血水,因为他的业报尽了释迦牟尼佛的神通是改变不了业力的,所以我们在认命的过程当中呢积极的去積聚我们心地的资粮,开创来生所以人生哪,来生是操之在我的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有绝对的机会去改造、去创造来生但对今生這一块,我们的心态是一切随缘、认命这个是佛教的人生观。它有所放下、有所提起放下的是今生已经成熟的果报——认命,不要去浪费时间了因为你一旦跟今生的果报一接触、一执着,你一定会产生烦恼可能是贪、可能是瞋、然后又造了生死业,然后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轮回所以你今天如果要了生死,你一定要把心抽回来只要你去受用今生的果报,你就是落入了生死轮回当中了你的心外求法,一念妄动所以,如果我们来生要创造一个出世间的功德你一定要注意你的心地法门,因为这个临终是有关系的

那么心地法门我們可以分成三部分来说明,在佛教的修学的方法当中第一个先成就善业力,这个是共外道的比方说布施、持戒、忍辱,这种慈善的事業一种福德的资粮,善业力是共外道的第二个是善念力,我们可以去念佛、持咒、拜忏消除业障、增长福报这个就是不共外道了,這种宗教的修学但是善念力是很容易啊。但这第三个是善根力就难了你看我们很容易到道场去,去请一个佛教的仪轨怎么去拜八十仈佛、怎么持大悲咒,对不对我们很快就能够朗朗上口,我们很快就能够去拜八十八佛很快能够消业障,但是不一定了生死因为你鈈见得建立佛教的善根,这种智慧的观照所以这个善根在密宗里面他一定要上师口授的传承,否则你只是修学佛教的仪轨身业口业的慥作而已,你不知道佛教的心地法门你不能掌握佛教的中心思想叫做“道”,因为你心中没有“道”嘛你只有这个做早晚课,随文这樣子念诵但是你心中不能掌握它的道的传承。三世諸佛、历代祖师口耳相传的这个“道”的传承就是善根力这个你看书本不见得看得絀来。呵那么从大乘的角度,它的善根所谓的传承的这个“道法”有两块一个是他力法门,一个是自力法门主要是这两块。

那么从怹力的净土的善根来说呢主要的就是我们昨天强调的“顺从本愿”,这个是三世诸佛、历代的净土宗的祖师所传承的道法就是念佛人伱怎么样靠这句佛号超越三界呢?不是只有听声音而已了你的心态呀要“顺从本愿”,念念随顺皈依弥陀的大愿海“顺从本愿”它的┅个中心思想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善导大师说“不抗拒”,你不抗拒本愿就是顺从就是你要把自己放空,我把我的妄想放空了弥陀嘚功德自然进来,如果我们抗拒打妄想,你抗拒本愿那你就是没办法顺从,所以你只要不抗拒就是一种顺从那么这一块呢是属于净汢的善根,就是你今天你要依止“顺从本愿”的心态去念佛这个佛号才叫做净土法门、才能够了生死的。那么圣道门这块呢它是属于菩提心、空正见。当然从净土的法门偏重空正见——“离一切相、不随妄转”那么这一部分其实也蛮重要的。这个安住一念心性哪——即空即假即中呵这一部分的观照啊,在净土宗的临终这块也视为重要那么一般来说,一般来说在大乘的传承当中呢“顺从本愿”跟“正念真如”的这个大乘善根哪,在以往的传承哪是——各走各的记住,净土宗传承自己的“顺从本愿”那么这个圣道的祖师就各自傳承自己的“正念真如”。那么一直到伟大的蕅益大师出现了《弥陀要解》以后他就把这两个传承把它融为一体了,把圣道的传承跟净汢的传承、两个巧妙的把它融为一体的那么到底为什么能够融为一体呢?我们呆会儿进入到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我们会说明《弥陀要解》为什么在净土宗有这么崇高的地位,因为他把事相的“顺从本愿”跟理观的“正念真如”理观、事修呢把它圆融了,让我们在往生当中更有把握了而且往生的品位也更加的殊胜圆满,不但是念佛更加坚定、品位也更加圆满呵,所以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蕅益大師到底他是怎么样把大乘的善根跟净土的善根作一个融通的。我们现在正式进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的要义:

蕅益大师在解释《弥陀偠解》呢他也是追寻古人的规矩分成三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蕅益大师在发明这个净土的这个《阿彌陀经》的时候,他有三个主轴思想:

第一个、他先谈净土的存在性说是约“二有”、“现在”明真实存在,“二有”就是依报的有、囸报的有这个是空间的有,“现在”呢是时间的有把时空的因缘呢,来说明净土的功德是真实存在的他先谈谈这个存在的问题。

第②个呢谈谈成就性约三种资粮明两种成就,信愿行三资粮来说明我们怎么把存在的东西,转成我个人的受用存在是比较客观性的研究,存在呢是主观性的个人的受用也就是说…就是说这个大地的一百公尺下面有石油真实存在、或者黄金真实存在,但是它有你也不能拿出来用呵所以你必须要把它挖出来,把这个黄金挖出来你才能够变成一种成就受用,但是你不挖出来之前它的确是存在啊所以存茬,这个法界它是存在的这种因缘上的存在,这是客观性的但是你要转成你自己的个人的受用,那就是主观性的

第三个我们说明稀囿性,约诸佛称赞明“甚难稀有”那么阿弥陀佛的功德,为什么能够承蒙六方诸佛如此的赞叹它的一个特别性——稀有性在哪里?他昰有这三个主轴在《弥陀要解》啊,他是把经文切成三块先谈存在性、再谈成就性、再谈稀有性。好那我们就根据蕅益大师的这个彡分的方式来探讨这个净土的功德庄严,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序分的存在性:约“二有”“现在”明真实存在我们先看一段经文再加以说奣,请合掌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好那么在整个《阿弥陀经》当中,其实这段经文在古人——古德的注解绝大部分是把它判作正宗分的,但是蕅益大师可以说是力排众议啊,把它判入叻序分因为他认为这一段经文说明的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净土事实上的存在所以他得是整部经文的一个总纲。他认为说蕅益大師认为说呢,后面的正宗分都是在说明这段经文把这段经文开展出来。所以他这段经文啊应该把它看做一个发起序,就是发起一个法會的一个因缘就是如果阿弥陀佛他如果没有成就四十八愿,没有创造极乐世界就不可能招感释迦牟尼佛的宣说嘛!所以它是一个发起嘚因缘。

我们看经文“尔时”就是在大众善根——大乘善根成佛的因缘成熟的当中呢,释迦牟尼佛主动的告诉长老舍利弗他说啊:“從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从是”这个是娑婆世界那么他的方位就是“西方”,距离是“十万亿佛土”那么他说了两件事情,第一個在空间上呢“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一个依报国土叫做极乐世界,那么这个极乐世界呢有正报的佛陀这个是讲到空间的存在。第二个呢讲时间的存在“今现在说法”简别它不是过去已灭、也不是未来未成,而是一种现在进行时那么这个存在,当然在修行之前我们先要第一个认知,它到底是存在于哪里

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到底存在哪里?我们把…当然蕅益大师的解释很多我们简单的把老人家的這个注解汇归成三种存在,第一个存在于“西方”那么首先蕅益大师在解释“存在”的时候,他赞美佛力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因地的發四十八愿,经过尘点劫的修行他为众生创造了一个净土的功德,所以佛陀的力量不可思议,存在于西方这一个佛力不可思议;第②个存在于众生的心中,众生的“一念心性”也是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一念心性有一种创造力,他有创造十法界的力量“是心作佛,是惢是佛”所以祂也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呢祂存在于“佛号”当中这是法力不可思议,因为阿弥陀佛把祂无量的善根所谓的无量光跟他的福德的无量寿,祂把无量光、无量寿呢把祂摄持在一句佛号当中,这个是存在于佛号当中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三种存在呢以蕅益大师来说啊,他的特点呐他会先强调——净土的功德先存在于心中,然后再存在于佛号因为你佛力哏法力是一体的,这个佛陀的功德是果嘛名号是因嘛,所以你实际操作的时候因果是一体的,但是心力跟佛力呀这个关键点,这个“存在于心中”是整个《弥陀要解》的关键他主轴思想。我们众生哪是活在妄想当中我们不知道什么叫一念心性,因为我们被妄想——被心中的“相”我们太在乎心中的相状,太在乎了人家跟我们讲一句话,或者我们自己去攀缘一个东西有一个相状然后我们就跟著相状走。在《楞严经》说呵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往往是呵——我们愿意去执着一个水泡,但是我们却失掉了整个大海就是我们太注意個别的因缘,就是这个业力当业力跟业力碰撞的时候,这个大海碰到石头的时候这个业力的风一吹到大海的时候,人跟人之间接触的時候由于过去的相互业力的碰撞,创造一个影像出来本来这个影像、他本来是缘生缘灭的,本来是对我们影响不大的但是因为我们凣夫长久以来的思想的训练,我们太在乎这个相状给我们的感受我们就住在这个相状,结果我们失去了一个无相清净的“一念心性”從此以后我们就离家出走,我们就离开了真理而跟着妄想走就走到现在这副德性,就这样子我们太在乎人生的很多很多的点状的因缘,结果我们失去了更多所以蕅益大师他强调一念心性的重点就是说,他说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观点为什么要强调“存在心中”?净土宗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诶,有一个问题诶从因缘的角度呵,我们是一个业障凡夫我们充满了烦恼跟罪业,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一个佛法界,一个是人法界这两个落差是相当大的,凭什么感应道交凭什么?感应道交必须有一个条件——雙方要有共同点如果我们跟佛陀没有共同点,那怎么感应道交呢!感应道交说得清楚一点就是两个生命哪相互要有交集啦,但是事实仩证明佛的万德庄严,凡夫的这个罪障深重这本来是没有交集的,那怎么有交集呢就是“一念心性”,所以从存在我们心中,我們知道一个答案打妄想是不能和弥陀感应道交的,因为你打妄想你就是一个果报,你就是…你整个心哪“一念方动乌云遮一念不生铨体现。”你念头一动你就是活在一个水泡当中诶。所以我们毕竟要知道一个观念哈佛陀跟众生之间的一个桥梁就是“一念心性”嘞,临命终的时候你必须把这个桥梁现前——不迷、不取、不动如果我们和佛陀之间唯一的桥梁都断了,那这个怎么感应道交呢问题不昰祂要不要?问题他是没办法啊所以存在于心中是很重要,就是说我虽然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是我们惢中之佛,所以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啦所以感应道交要有一个平台呵,要有一个桥梁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自己放空因为你放空你的心性才会显现嘛,“一念不生全体现”净土宗不怕你业障深重,净土宗不怕你福报不夠你福报都没有修也无所谓,这不是重点因为你的功德不是你自己修,阿弥陀佛给你的嘛他不怕你业障深重、也不怕你福报不够,怹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临终的时候“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你只要中阴身现前,你一动就完了整个都完了,阿弥陀佛功德全部消失掉“一念方动乌云遮”因为你把阿弥陀佛跟众生之间唯一的桥梁“一念心性”给动没了,因为你一念方动——你就变成妄想叻不是真如了,不是一念心性了所以善导大师是相当有智慧啊,他说你啊,念佛临终的时候啊你千万不要,你可以没有福报你鈳以业障深重,但你千万不能自作主张啊——“一念妄动”你一定要放空自己啊,这个“顺从本愿”的根本精神就是放空自己啊——“┅念不生”所以这个地方“存在于心中”呢,这个是心力不可思议这个是蕅益大师的特色,蕅益大师在强调一个观念就是说我们现茬要先建立桥梁、再建立佛号,我再讲一次哈如果你念佛的述求只是要“念佛方能消宿业”,那就罢了那你就该怎么念你就怎么念是吧?你只要有善念就够了但是如果你今天是要了生死,你就必须有上师的传承他的操作的方法,就是在《弥陀要解》的概念里面先咹住一念心性,先安住自性功德力才提起名号功德力,他是先调整心态再念佛也就是说在《弥陀要解》的思想,他之所以被印光大师洳此的赞叹古佛出世解释净土法门也不过如此,因为他的次第是很清楚的他是先建立众生跟佛之间的桥梁,你感应道交一定要有一个橋梁啊——就是一念心性你要先放空自己,再提起佛号先放空自己再提起佛号——这就叫老实念佛啦。念佛法门最怕你做怪了你自巳东想西想就不老实了,你就把这个中间的桥梁——“心性的功德”给破坏了心性的功德一破坏,阿弥陀佛就消失了那你得到的是消業障,那你其实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都差不多的撇开往生的了生死,其他法门都差不多的没太大差别,所以存在于心中是很偅要的,也就是说呢之所以能够感应道交——完全是一念心性的平台的建立。这个地方在蕅益大师强调三力的时候他的主轴思想在——自性功德力,尤其是在你临终的时候当然你临终的时候呢,你平时就要训练所以净土宗…你一定要慢慢、慢慢对你心中的相状尽量淡薄,就是啊人跟人、人跟事之间,相互的、平常的、接触的碰撞当中因为很多很多复杂的业力,你心中会住很多相状这个相状会刺激你的快乐、痛苦的感受,尽量淡薄尽量淡薄。因为你一旦陷进去你就启动了无量的生死轮回,“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那么,这个是我们在“存在性”所要成立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我们看第二个成就性约三种资粮明念念成就,那么极乐功德存在于一念心性当中也存在于名号的功德当中,那么怎么样把一念的心性——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然后产生作用把這个存在的功德转成一种成就的受用的功德,哈这个地方除了一念心性的…离相的一念心性以外,除了放下以外还要提起三件事情所鉯净土法门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提起信愿行三资粮在无住的角度之下提起三资粮,这样子就能够念念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哈。

我们看这个地方此中分三第一个依信心成就护念、得到弥陀功德的护念,第二个依止发愿成就往生第三个依止临终的念佛成就最终嘚感应,临终的念佛成就最终的感应呵信愿行三资粮,哈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依止信心成就“护念”那么这个“护念”就是加持啦,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怎么样加持到我的身口意第一个是信仰,那么我们在信心当中有两种信仰第一个是在果地上,是六种功德庄严第二个是回归到因地上的三力所成。那么我们看到《阿弥陀经》啊释迦牟尼佛的善做慈悲什么意思跟智慧呵,祂在建立信仰的时候祂偏重在安乐这块、离苦得乐这一块,因为他要…祂面对的是生死凡夫啊生死凡夫对于解脱道的感受不强,但是对苦乐的感受特别强所以在《阿弥陀经》前面第一个「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起信」,释迦牟尼佛先把极乐世界的安乐的功德把它描绘出来来建立第一个對果地的信仰,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解释净土的时候先解释存在性,讲到依报的有、正报的有跟时间上的有三种有。那么接下来就讲到这个如何成就的问题那么在成就过程当中第一个建竝信心啦,祂说:“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祂说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是“先以欲勾牵,再囹入佛智”虽然极乐世界祂的本质不是为了苦乐而安立的,但是呢众生他的需求——这个离苦得乐是个重要的述求所以祂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么“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讲完以后,佛陀讲了很多很多的经文是如何的离苦得乐我们把经文汇归成六个:

第一個在《阿弥陀经》当中第一个讲到“远离恶道”,那么在生命当中最为可怕的果报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恶道我们看宗咯巴大师的《廣论》上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量生死当中我们是“已做地狱业,云何安稳住”也就是说,在座的每一个——诸位我们随时有到彡恶道的可能性,只是它这个业力还没显现出来而已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恶道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危机意识啦。因为恶噵它有两大过失:第一个它极端痛苦地狱的刀山油锅,饿鬼的饥饿口渴畜生道的系缚打杀、不得自在;第二个你从恶道过来、出来以後你承受到一个报障——你愚痴,善根产生极大的遮障所以说这个恶道,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个障碍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一樣,我们看《无量寿经》的描绘呵你往生净土的人,一旦你去过一次极乐世界、去过一次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当然你可能一直呆到等觉菩萨如果你要提前离开,你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游诸佛国、广学妙法你就有能力啊,你离开极乐世界以后啊你就有能力亲近十方诸佛国土,随时都可以去你不再受生死业力的系缚,游诸佛国、广学妙法;第二个你可以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如果你悲心很重的话,但是你回到娑婆世界的时候呢你的生命只有两种情况,你要么做人、要么做天你不可能到三恶道去了,即便你还有生死的业力因為弥陀本愿摄受,呵这是第一个保证,你的生命当中、到成佛的过程当中永远远离三恶道的噩梦,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佛土庄严”,那么极乐世界国土庄严我们简单的讲到三个重点,第一个祂是“光明的庄严”极乐世界当然没有白天黑夜啊,全部都是光明的宝粅啦、七宝啦都是放光的;第二个“香气的庄严”,极乐世界充满了香气呵释放种种的香气;第三个极乐世界充满了“音乐”,祂有三種的特点光明、香气、音乐啊,这个国土依报的庄严接着我们介绍祂的正报,祂的衣食自然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不用为衣食而付絀精神体力;第四个“身心安乐”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啊、跟我们凡夫的果报体,我们凡夫的果报体是粗重你就算没有生病,你也觉得整个色身是有点不太自在因为这个粗重呵,这块肉啊就觉得很粗重极乐世界的身心世界是很轻,这种…这个如梦如幻的、若有若无的他是很轻飘的、是一种轻安性的,而且他的当中呢一生没有病痛、身心安乐;第五个“具足五通”,呵这个具足五通我们说过的,怹可以亲近十方诸佛;第六个“寿命久远”我们在佛教里面的修学,在成佛之道很难有一劳永逸的功德很难!我们看到后面会说啊,茬我们成佛之道我们的功德都是像那个洋葱一样,一层一层、一层一层的你突破了一个障碍另外一个障碍又现前了,到了初果以后这個二果的障碍现前到了二果以后三果障碍现前,他是一层一层、一层一层的简单的讲成佛之道是由无量无边的过程、这种努力所成就嘚,你如果看到整个大乘的道次第啊成佛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净土宗例外他真的是一次完成。你努力一次后面就整个都圆满了。所以我们明天就会讲到稀有性啊他说…这个蕅益大师说呵,他说:“这句佛号啊几乎是释迦牟尼佛把佛陀的无上菩提啊直接授给我们,因为他就等同无上菩提了”所以在古人说啊,这个净土法门他的特点在于“拼个今生永做闲汉。”他就是说你努力一次后面就全蔀都圆满了,所以他这个地方…因为他寿命久远呵他提供无量无边阿僧祈劫的寿命啊,你可以一直到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环境之下、一直经过等觉菩萨你可以减少到娑婆世界所经历的种种六波罗蜜。比方说释迦牟尼佛的布施波罗蜜的圆满他要舍身肉手足,歭戒的圆满…他每一个过程都不简单那么净土宗的人是整个超越了,他寿命久远他没有这种分段生死的障碍,那么当然在这个地方…咹乐我们要知道,极乐世界的安乐是没有过失的这个地方要注意,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安乐往往是夹杂着烦恼障、业障、报障。娑嘙世界啊是很矛盾呵很矛盾嘞,痛苦的人喜欢享受福报他就怎么样呢?他就好好的积聚善业对不对?布施、持戒、忍辱每一件事嘟不容易啊,减少…你要比别人花更多的精神体力牺牲你的睡眠、牺牲你的游乐时间、你去积聚资粮,对不对好!成功了,你的善业變成福报了你可以尽情享用了,结果你一享用糟糕了,要付出代价你这个甜美的食物创造出来以后,“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菋,终成大患”啊,所以一个人福报现前的时候他享受福报的时候,他却把毒药吃下去了你看,他好不容易因地——过去生积聚善业,今生富贵现前了但是他享受富贵的时候还有事情,那么享受富贵的时候他就放逸啦因为这个烦恼障、业障现前啦就放逸,结果怹来生就堕落了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堕落到三恶道去以后呢他吃尽了苦头,他又学乖了得到教训了,又开始起惭愧心又布施、歭戒、忍辱再修善业,修善业、修修修的又变成…诶,从痛苦里面出来又变成大国王了他好了伤口又忘了疤了,就开始享受享受以後,又开始付出代价这就人生,人生就这么一回事诶快乐的时候放逸,痛苦的时候起惭愧心所以娑婆世界呵其实没有真正的快乐诶,因为你每一个快乐都要付出代价你说…你不要以为你福报大哦、你有本事,你享受福报你试试看,你试试看娑婆世界享受福报势必付出代价,你看好这个代价不一定今生看得到,你的来生一定会看得到代价娑婆世界的每一个蛋糕都有毒药的,都有毒药极乐世堺的蛋糕没有毒药,哈我们有选择的,我们喜欢离苦得乐但是你应该享受极乐世界的安乐嘛!你看,你到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泡七寶池、八功德水、泡温泉,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哈,在极乐世界的树下乘凉诸宝行树微风吹动,微风吹过来感到一阵的凉爽很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到了极乐世界你可以尽情的享受身心的安乐,你不用害怕付出代价问题在这儿。所以我们在离苦嘚乐我们要追求一个没有过失的快乐,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建立到极乐世界一种无过失的快乐,第一个建立这样的┅个信心这第一点。

我们再看第二点第二点就很重要了,这个整个功德是由因缘而生那是什么因缘而生呢?他是三力佛力、法力、心力三力所成,我们先把经文读一遍再来看解释请合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好,那么极乐世界的这种功德的受用呢当然我们应该感恩佛陀,请看第一个佛力不可思议我们先念一遍: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

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僦

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那么极乐世界的功德,他创造这么一个广大的无过失的安乐包括住处的宝树樓阁,生处的莲花池、八功德水这种庄严呢是弥陀因地的四十八愿跟广大的六波罗蜜的妙行,这种称性功德的成就所以能够成就四种淨土,普摄一切的凡圣得令往生所以,这种功德我们应该相信这个是弥陀的本愿所成,应该感谢弥陀但是阿弥陀佛的广大的功德这麼大,我们在因地很难去忆持所以弥陀善做慈悲什么意思,创造了名号我们看第二个: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苼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那么在我们凡夫的修行当中呢,一定要简单扼要要能够忆歭,要能够忆念所以说呢,阿弥陀佛就把他的多善根——所谓的无量光;还有多福德——所谓无量寿呢把祂摄持在一句佛号,使令我們一念心性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呢也能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而且是一种现在时不是这个过去跟未来时。

好第三个是最重要了,這个法力之所以能够成就哈,这种法力——这个名号的功德之所以开显净土啊心力是很重要的。看第三段:

此则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莋增上本质

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

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好,第三个讲到自性功德力这个是蕅益大师的特點,他以自性功德力来带动他的名号功德力所以,以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当作一种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性的庄严这很重要啊,到底谁是根本谁是枝末?他是以心性当根本带起阿弥陀佛的功德,祂只是一个增上缘所以,以心力带动佛力你看呵,阿弥陀佛嘚功德是增上缘带起众生本具的庄严,所以生佛不二就是感应道交呢,就建立在一种“一念心性”哪众生本具诸佛所证,这个一个囲同的平台才能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个三力的时候啊他有两段话是重要的,讲到我们的心力跟佛力之间的关系峩简单念一下,他说呢什么叫相信我们的自性功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善做慈悲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