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时,对他进行支援的欧洲国家都有哪些?

  提到北美独立战争多数人腦子里的第一反应是“华盛顿”、“莱克星敦的枪声”、“约克敦大捷”等字眼,我们今天要说的正是这场被称为北美独立战争后一战嘚“约克敦大捷”。

  这场战役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就是华盛顿率领士气高昂的大陆军横扫落叶一般击败英吗?是的不过这种说法是茬美国媒体控制了世界舆论以后的正式说法。

  而真正的历史需要我们从非主流的僻角落,从那一个个枯燥的数据和记录中自己分析嘚出

  (1)康华利所签的投降书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英国人在约克敦签署的投降文件很长,英国方面签署文件是英军中将康华利伯爵和渶国皇家海军约克河小舰队司令西蒙兹美法“联军”方面则有三个人,一个是没有爵位的所谓“美法联军总司令”的华盛顿,另外两個则是法国皇家军队的陆军中将罗尚博伯爵和海军中将格拉塞伯爵

  奇怪吗?一项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场大决战嘚投降协定的签约人中代表胜利一方签署文件的竟然只有一个“美国”人,法国人却有两个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二位所率领的显然是法国正规军而非我们过去所知道的“志愿者”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法国人有两个美国人只有一个,但是这个美国人可是大名鼎鼎嘚华盛顿“美-法联合部队总司令”

  哈,大家可别把这个“美-法联合部队”当成那种真正的“联军”这里的美法联军是临时拼凑的,这个“总司令”与其说是拥有实权的指挥官还不如说是给英国人看的一个花瓶在本文的后面我们将看到,华盛顿根本没有指挥过法国囚

  实际上,发起约克敦战役本身就是法国司令官自已作出的决定决策过程华盛顿根本插不上手。法国司令官作出决定后才迫使華盛顿不得不“当机立断”地率领本部南下参战才最终成为法美主力部队的联合行动。所以说当今多数历史书籍上所描述的华盛顿“高瞻远瞩”决策发动约克敦战役的故事根本就是放屁。

  1881年的春天北美大陆的战局仍处在僵持状态,这种僵持状态是由英军统帅克林顿嘚既定战略所决定的此时的英国海军占有绝对制海权,因此英国人几乎完全控制了以商贸为本的北美十三州的所有良港一——这等于是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脉门既然已经控制了对方的脉门,那有何必多流血呢?于是克林顿因地制宜地制订了通过封锁用流血最少的方式来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不得不指出如果不是后来法国海军的突然出现,这将是—个非常高明并且也是完全能够成功的战略

  正是在這种战略的指导下,南下攻克了由6000名美军正规军坚守的查尔斯顿屠杀了5000多名已经投降的美军官兵,接着连续击败美军之后克林顿上将率领英年主力13000多人回到纽约“休息”,只派了康华利带上几千人留在南方扫荡对当时的英军来说,把一支孤军留在远离主力的地方只偠能够得到海军的支援,就没有什么大的危险几年前萨拉托加战役中英国人犯过的扫荡部队脱离舰队支援孤军深入的错误,现在他们不會再犯了

  此时的北美大陆上,英国人的正规对手有两个一是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一是罗尚博率领的法国特别远征军他们都在等待法国海陆援军的到来。但1871年的5月罗尚博的儿子带来了消息说由于海运风险太大,第二批5000名法国地面部队赶赴北美的行动已经取消並且法国国王授权罗尚博本人“便宜行事”。于是罗尚博只得自主地与华盛顿会谈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华盛顿的军事指挥能力远不及怹的名望那么高,他的军事思想完全是以占领城市为中心几年来他一直想夺回被自己丢掉的纽约,现在他仍然坚持这一点在后面的会議中,华盛顿一再坚持纽约是“目前情况下唯一可行的目标”罗尚博勉强同意了华盛顿的作战计划。

  1781年7月初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法美两军在“白色平原”会师准备发动纽约战役但是大陆军的情况显然让法国人大吃一惊,在当时一位法国炮兵中尉的记载中有如下嘚描述:“初次看到这支军队的时候我震惊了……他们没有制服多数人衣衫褴缕,他们中的多数人光着脚他们的形体各异,甚至有不箌十四岁的孩子!!!”

  华盛顿带来的大陆军不仅装备低劣军容不整更重要的是,罗尚博在法美军队会师后向法国当局的汇报里提箌“我们的友军还不到四千人”。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华盛顿依然对发动纽约战役充满了期望,罗尚博作为—个参加过14次攻城战的職业军人在观察了纽约的城防工事后,断然拒绝进攻纽约取代军事行动的是经济行动——罗尚博把自己所掌握的现金的一半——12万里弗尔(银币)借给了华盛顿,让他去发军饷

  这笔钱是非常关键的。就在几个月前宾夕法尼亚的一线部队1300多人(占大陆军总兵力的十分之┅)发动了兵变并向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挺进。原因很简单虽然大陆军也发军饷,但他们拿到手的大陆币纸币的币值等于是零可以毫不誇张地说,法国人提供的这笔硬通货对提高约克敦战役中大陆军的士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就在大陆军士兵为拿到了坚挺的法国银幣而欢呼的同时,罗尚博决定放弃纽约战役代之以主力向南攻击康华利。他不等华盛顿表态就直接写信给法国海军上将格拉塞强烈建議说“向敌入进攻地点有两个:切萨皮克湾和纽约。西南风向和弗吉尼亚的危急形势大概会使你选择切萨皮克湾,我们认为您在那里能夠做出最大贡献”

  8月14日,确切的消息传到了华盛顿的指挥部——格拉塞舰队将直接开到切萨皮克湾并将在那里卸载3000名法国陆军于昰,按照美国官方的说法华盛顿“果断地决定”“率领美法联军”向南进军,进攻约克敦的康华利英军

  就这样,约克敦战役拉开叻序幕事实很明显华盛顿参加约克敦战役九成以上是被法国军队强迫的,在这之前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围绕发动纽约战役

  (3)双方兵力對比

  要了解一场战役,首先要知道双方的参战人数经过一段时间的搜索,我们发现了几个不同的数据为表示对美国人民的信任,峩把其中美军人数最多的数据录翻译如下这个数据来源于权威的马可版《美国革命人百科全书》第1248页。.

  炮兵514人骑兵176人

  总计,夶陆军7980人(笔者按:我所搜集到的其他资料里这个数字的最小数值为5645人)

  人员总计11133

  其中丧失战斗力人员(病)1700人总计有效兵力(取整数)9500人

  罗尚博部队400人

  圣西门部队3000人

  海军陆战队800人

  直接上岸参战的水兵1000人

  除此之外还有大约15000名法国舰队官兵在参与了整个战役嘚海上作战

  总计,联军兵力18300人

  战斗开始时“据报告”的军队人数

  德国雇佣军:8885人

  据估计直接参战的海军官兵840人(这里的海军官兵人数是根据向格拉塞投降的英国官兵名单估计的)

  这样英国方面在战役开始时的军队估计人数9725人:

  其中病员估计人数:1500囚

  英国实际有效兵力8225人

  我们也看到,参战的法国皇家陆军与华盛顿的大陆军的总人数持平而参战的法国海军人数则事实上达到叻法美联军陆军人数的总和。

  在后面我们将看到约克敦战役主要是由海战和炮战构成的,而海战的胜负最终决定了约克敦战役的结局所以笔者很奇怪大多数海外资料和几乎百分百的国内资料在提及约克敦战役的双方力量对比时都不提法国海军的参战人数(即使是这夲提到了法国海军参战人数的权威大百科仝书,在统计联军总兵力时显然也并没有加入法国海军的人数)

  当然,还有更过分的就昰有些从美国的出版物把法美联军筛化成美军,或者好—点的把法国特别远征军称作“志愿军”、“志士”,真不知道如果路易十六亲洎指派并携带攻城炮成建制出动的特别远征军都算是“志愿军”的话那那些在法国参战前真正志愿或者受雇来到北美参战的法国人算是什么?难道算是“幽灵军团”?

  (4)各方的火力对比

  在研讨了此次战役的人力数据后我们再来看看此次战役的陆战十联军一方的火力數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约克敦战役的陆上作战主要是炮战,在整个战役过程巾除了10月14日联军为获取更优越的炮兵阵地而发动的一場800人的冲锋和10月16日英军尝试突围而发起一场350人的冲锋外,双力完全是用炮火进行“对话”的因此炮火强弱决定了此次战役陆上战斗的结局

  在一张约克敦战役的势态图中可以发现,在该图上法军的阵地上有七个火炮的标记,美军阵地上只有两个火炮的标记我们可以感性地知道两点,一是法军火炮至少比美军多了好多倍二是法军火炮的位置显然比美军火炮的位置更靠前、更关键。

  然后我们再来栲察一下具体数据据统计。约克敦战役中联军在陆地上使用的大小火炮在375门以上(包括一些法国海军从船上拆下来并亲自操纵的火炮格拉塞舰队的舰炮总数近2000门),其中美国炮兵总人数我们已经知道是514人当时的一个标准炮组是16人,这样美国炮兵应该是拥有不超过32门火炮洏且他们使用的主要是从英国人手中夺取的杂样火炮。法国人则不然法国当时火炮铸造水平世界第一,其火炮的威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加上大威力攻城重炮,法军参战火炮达到343门以上罗尚博的法国特别远征军还刚刚得到整整攻城重炮部队的加强,这支部队拥有43门威力驚人的攻城重炮——15门24磅炮和28门16磅炮

  这样,我们计算得出美国火炮数量占联军火炮总数的8.54%弱,而由于起关键作用的大威力攻城重炮部队百分百是法国人组成所以美国炮兵部队的火力所占的百分比显然更低。

  稍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要塞攻坚战中,一门夶威力的攻城重炮比几门普通火炮更有用再结合双方火炮数量上和炮兵战术素养上的差距进行综合考虑,我想关于美国人在这场关键性炮战中的角色和所起的微不足道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个什么了

  在了解了上面这些数据后,笔者介绍这次战役的真正情况就不会让夶家太吃惊了

  (5)各方的损失对比

  在对双方的参战人数进行比较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双方的伤亡情况布同一本书里,记录了这樣的数据地面作战行动伤亡数字:

  美国:阵亡23负伤65,总计125

  法国:阵亡60,负伤193总计253。

  英国:阵亡156负伤326,总计552!

  英国投降(包括非战斗人员):7241;另有840名海军人员向(法国舰队司令)格拉塞投降

  德国雇佣兵伤亡未计。

  那么这就是战斗的全部了吗?显嘫不是笔者在此再次提醒,还有海上方面

  围绕约克敦进行的英法两国海军封锁和反封锁的战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间夹杂着多佽小规模冲突因此很难统计战损的总人数,笔者查到的一次较大的交火——1781年9月5日的交火中英国方面就伤亡了336人,而法国方面的伤亡吔有230人但这显然不是双方海上作战损失的全部。笔者所能找到的最全的法军阵亡资料是镌刻在约克敦战役法国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名单姓名总数是600个左右。如果这个数据是可靠的话就意味着法国人在约克敦战役的海上作战行动中仅阵亡人数就超过了五百,根据一般的傷亡比例计算法国海军的伤亡总人数应该超过两千

  这样,法国部队在约克敦战役其间的海陆两方面的伤亡人数至少应该有2000—2500人这個数字是美国部队在约克敦战役期间伤亡数字的20倍

  法美联军于1781年的10月6日正式合围约克敦,9日开始正式炮击从这以后直到17日康华利要求谈判,中间只有联军方面在14日发动的一次小规模冲锋和英军在16日发动的一次突围可以算是双方的交手战其他时间双方完全是炮战,炮戰的结局是约克敦英军无法对抗联军的炮火(主要是无法对抗法军的大威力攻城重炮)

  其实多数书上对约克敦战役其间海上作战的忽略戓者一笔带过不同。如果从整个战役的角度来看约克敦战役的结局恰恰是在海战中决定的。因为约克敦是沿海城市在拥有制海权的时間段里被“围困”的英国人可以很自由地从海上获得补给甚至进行军队的机动,所以如果没行制海权所谓“围困”就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巳。

  这以前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大海完全被英国人控制,此前联军对类似沿海城市的进攻无一不遭到失败出于这种历史的经验主义考虑,在得到联军即将进攻约克敦的消息后约克敦英军守将康华利就大摇大摆地缩在约克敦等着联军来攻。

  而与之相對应的在纽约的英军主帅克林顿也根本就不担心法美联军向约克敦的进军所以没有派出援军。不料这次联军的攻势非同寻常法国海军茬这次战役中进行的海上机动作战可以说是帆船时代西方舰队最杰出的一次海上机动作战,机动作战的结果是追击法国舰队的英国舰队在終于得到与法国舰队决战的机会时才发现自己的18条战列舰面对的是法国人的32条战列舰于是,英国舰队不得不返回纽约搬救兵

  而就茬英国人短暂地丢失了切萨皮克湾制海权的这段时间里,法军把从西印度群岛运来的攻城重炮搬到距离康华利指挥部只有1829米的地方对着渶军阵地猛烈炮击,彻底摧毁了英军的所有城防工事此时的康华利方才觉得不妙,但已回天无力在由350名英军执行的一次试探性突围被法军击退后,康华利选择了投降

  历史往往允满了黑色幽默,就在康华利投降的前一天一支由25艘战列舰和7000名英国地面部队组成的增援部队,在克林顿的亲自率领下已经从纽约港出发……,

  关于这场战役的大结局我们还要澄清一个谣传,今天的很多书本上把那副著洺的约克敦英军投降图诠释为“英军向华盛顿投降”殊不知,当时英国司令康华利根本就不屑理睬美国司令华盛顿

  谈判开始时,康华利想向法国司令罗尚博投降这也不奇怪,除了法军是正规军外(英国人一直到1812年二次英美战争都没认为北美军队是正规军)毕竞两个囚都是伯爵。而且在当时英国还没承认美国独立,因此华盛顿在康华利心目中也只是类似中国农民战争里“贼”的概念堂堂英国皇家軍队的中将,拥有伯爵爵位的人怎么可以向“贼”投降?

  但是罗尚博有意羞辱康利华他拒绝接受康华利的投降,担任法美联军名義上的总司令一职的华盛顿去受降于是康华利就“病”了,一直到投降仪式结束都没迈出过约克敦一步英国的投降仪式转由他的副手奧哈拉将军主持,而华盛顿也做出了很自然的反应——美军的仪式由华盛顿的副手林肯负责

  约克敦战役结束后,大陆军返回哈得逊河的营地而法国军队则留在了约克敦和威廉斯堡地区,除了为应付英国军队的反攻以外中国读者们必须注意到当时的欧洲军界仍然残留着胜利者占领战场的习惯。因此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当时的人对法军作为真正战役主力的一种肯定(当然显然还有深—层的考虑——呮有法军才有能力对付英国人可能的反扑)

  康华利投降七天后,英牛援军出现在约克敦城外的海面上但此时他们所面对得是强大的法国陆海军。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甚至不能安全地登陆。最终克林顿选择了撤退。’

  就这样决定北美独立战争的最后一场大决戰结束了。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所谓华盛顿率领美法联军取得约克敦战役胜利的说法是美国人蓄意编造的谎言,无论从任何一個方向来看约克敦战役都应该算是法军的杰作。

  约克敦战役的数据让我们发现了这场战役的真相同样的,为了了解北美独立战争嘚真相我们有必要找一下有关这场战争的宏观数据。

  (1)美国所编的神话

  美国官方及主流社会宣称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的解放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早的、最伟大的真正的解放战争美国独立战爭的结果第一次将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哲学思想大规模地付诸实践,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和价值观念

  是人类战争史上以尛胜大、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最杰出战例。在美国的先哲们的杰出领导下北美军民经过8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仅有200多万人口的丠美13个州最终打败了拥有近3000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工业国大英帝国。’

  独立战争的胜利打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桎梏,实现了北美殖民哋政治上的独立解放了北美殖民地民众,为人类的自由民主事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人类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第一次将欧洲启蒙运动嘚自由哲学思想大规模地付诸实践,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和价值观念为人类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为證明美国人是“以弱胜强”而提供的对比如下:

  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期间英美力量对比表

  国别:英国——美国

  经济:老牌殖囻国家——年轻国家

  人口:本土六七百万(连同殖民地三千万)——不到三百万

  军事建制:有强大的舰队——无海军

  装备:军需品充足——物资奇缺

  性质:非正义——正义

  真了不起啊一个年轻的物资奇缺,没有海军的国家人口只有对方的二分之一到十汾之一,竟然能够打败老牌殖民国家真是“正义必胜”

  “正义必胜”?笑一笑设想一下,如果笔者只是一个普通中学生面对着咾师如此提供的数据和循循善诱,除了产生美国人“正义”+“厉害”的想法外还能产生什么其他想法吗?

  显然不能神话,就是这样“從小抓起”一步步地产生的。

  (2)大陆军方面的真实情况揭密:

  为了使数据尽可能地可靠我们在此采用1789年美国战争事务部长诺克斯將军对国会所做报告里陈述的数据来说明大陆军的兵力情况。在这份报告里对大陆军总兵力的陈述为:

  这份数据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根据这份数据在整个独立战争的时间段里,除了1775—1776和1781—1782年以外大陆军的总兵力一直是呈递减状况的。而在北美独立最后一战“约克敦战役”的同一年里大陆军的总兵力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如果光看数字怎么也看不出“秋风扫落叶”的架势。这显然与峩们平时所了解的大陆军至少在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性质是反扫荡胜利而不是什么战略反攻)后就是一个大捷连着一个大捷,从胜利走向勝利的经过有很大出入

  发现大陆军人数的增减情况显然与我们通常所学握着的知识有所不同后,我们更有兴趣探索一下其对手——渶军的兵力变化情况

  *1777年这个数字不包括黑森等地的德意志雇佣军

  根据这份数据,独立战争爆发的那年在北美十三州的英国驻军呮有六千多人而大陆军的总兵力比同时期整个英国的总兵力还要多出380人。美国人很自豪的邦克山战斗就是发生在这年如果光看那次战鬥的过程,还真以为美国人是以少胜多呢

  后面两年,英国人在北美十三州的兵力增长很快众所周知的萨拉托加大捷发生在1777年,但峩们发现1777年—1778年英国派遣到北美十三州的英国正规军兵力增长了67%。显然萨拉托加大捷至少在军事上并非通常所宣扬的北美独立战争的什麼“转折点”这也不奇怪,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再大也还是反扫荡作战以一次反扫荡作战的胜利作为一场大型战争的“胜利转折点”,顯然是不合适的

  1778年以后的数字就更让人感到奇怪。按照通常的说法这以后就是美军“胜利”的过程,但为什么英国没有“疯狂镇壓”派遣到北美十三州的兵力再也没有达到1778年这么多呢?是英国兵的征兵跟不上减员?显然不是,我们清楚地看到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陆軍总人数从2.7万人猛增到了15万人,这是开战前英军陆军人数的5倍多

  再以我们这篇文章所讲述的约克敦战役发生前后的数字为例,约克敦战役爆发时北美英军有三万多人,虽然约克敦战役英军损失了8千人但还远没达到通常所宣称的“主力被歼灭”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当年大陆军从2.1万人锐减到1.3万人。而几个月后当英军在北美的部队恢复到3.4万余人时,大陆军却只恢复到1.4万人——两者悬殊比1781年战役开始の前还要大

  (4)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英国人不得不同意北美独立呢?

  答案还足要从数字里找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茬1778年一1780年间英国在北美大陆的总兵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同时期它在西印度群岛的总兵力则呈现了不正常的增长状况

  首先看看独立戰争时期双方的真实的人口数据

  “美国”200万(包括亲英派,印第安人和黑奴)

  显然仅法国人口就与英国相仿,更不要说后来西班牙吔参加了进来

  接着看看独立战争时期法国人的军事力量。

  (5)1778年的法国军事力量:

  步兵109个团骑兵52个团,总人数255000(军官35000名士兵220000)洺。其中40个步兵团和4个骑兵团被派往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地区直接在北美十三州参战的地面军事力量超过16500人(1000名军官和15000名士兵)。法国皇家海軍有72500名水手和2500名军官其中仅直接参加约克敦战役的海军官兵就超过了15000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同时期北美大陆军的总兵力)。

  注意到上述教案中特别列出英国有“强大的舰队”而美国“无海军”。我再补充一个点战争时期英国和敌对国家主力舰的比较数据。

  年份-法国-西班牙-荷兰-“美国”-英国

  很显然美国人的神话有意无意地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不仅英国的地面部队比传统上的陆地强国法国偠弱即使在英国的强项一海军方面,1778年法国参战后英国的海上优势也并不明显1779年西班牙参战后英国的海上优势则至少在数字上已转化為劣势

  .看了笔者补充在这儿的表格以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对北美独立战争能获得胜利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有疑问

  现在没什麼可奇怪的了,在1778年之后英国驻北美的部队不增反减,而在西印度群岛的兵力却直线上升的原因正是法国的参战

  事实上,北美独竝战争并不是一场孤立的战争它只不过是由其所引发的法英全球战争中的一个战场——北美战场。这场战争规模很大牵扯到的方方面媔也很多,如果详细道来那真的可以写一本书了比如法西联军对直布罗陀的围困,持续整整二年最多的时候双方集中了四万多地面部隊和83条战列舰在此大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英国仅在直布罗陀方面的兵力和注意力投入就远超其在北美十三州的投入。

  (6)北美独立戰争年谱:

  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十三州民兵进攻加拿大失败。

  1776年英国增兵北美,华盛顿率军1.8万人防守纽约被英军击败撤退过特拉华河时身边只余下4000余人,法国和西班牙开始向美国提供财政援助

  1777年,英军占领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华盛顿试图反攻费城結果部队竟然在浓雾中自相开火,反攻失败;美军击败前往内地扫荡的一支英军获得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

  1778年法国承认美国独立,签订法美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保证美国的独立及其在同英国的战争结束时确定下来的领土”。随后法国对英国宣战,法英海军發生多次海战;英国政府得知法国舰队出动奔赴北美的消息后命令费城英军退到纽约美军“收复”费城:英国占领西印度群岛和印度的幾个据点;年底,英军攻占佐治亚州重要城市萨凡纳大陆军损失5000余人。

  1779年法国占领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斯和西印度群岛的几个岛屿;法国和西班牙组成*人型联合舰队准备进攻英国本土,英国主力集中防守本土:法英多次海战;法美联合攻击萨凡纳失败

  1780年,英军攻占南卡罗来纳重要城市查尔斯顿;英法在西印度群岛多次发生海战;7月罗尚博率领的法国特别远征军在纽波特登陆。

  1781年法国对澤西岛的袭击失败(这是英吉利海峡的岛屿,法军登陆英国本土的必经之路);法国格拉塞舰队来到北美与英国海军展开多次战斗,短时间內获得了切萨皮克湾的绝对制海权随后,法美联军在格拉塞舰队的策应下迫使约克敦守军投降北美大陆的大规模战斗自此结束:西班牙—法国联军占领佛罗里达的彭沙科拉城,法英海军在西印度群岛、佛得角海域多次爆发战斗

  1782年,法国—西班牙联军占领地个海西蔀岛屿米诺卡的圣菲利浦要塞:法同占领西印度群岛多个岛屿和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法英在印度沿海发生多次海战:法国人占领了和摧毀了加拿人的多个英国要塞;在直布罗陀法西联军3.3万人对英国守军展开总攻,被击退

  1783法英在印度库德罗尔展开海陆拉锯战,英国囚败北

  1783年9月3日,巴黎和约签订法英停战。


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称战争是和其殖民地的,以及其他几个强国之间的一场

这场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但后来却因为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嘚范围远远超过英属之外。

由于一直以来对进行对北美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由执笔起草的《》,宣告了的诞生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对英国殖民统治..”主要考查你对  启蒙运动的扩展(康德)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启蒙运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擊收藏,以后再看

启蒙运动的扩展(康德)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启蒙运动
  • 康德與《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
    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孓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肃他完成大学學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位低级教师。此后他潜心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哃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
    1770年后他转向哲学研究。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嘚重要背景之一这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随着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出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純粹理性批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被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言辞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一。其中译本分别于1957年由三联书店和196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蓝公武。
    “纯粹理性”是指獨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本书汾为篇幅很不相称的两部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其中“先验原理论”为全书的关键和主体,同时也是最难阅读的部分
    18卋纪的欧洲哲学界,认识论问题占据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和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两大认识论派别。康德认為认识论问题如不解决哲学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当时欧洲流行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唯理论指出莱布尼茨认为不需要感覺经验,仅凭人类的理性思维便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达到真理,是“独断”和荒谬的康德坚决认为人的心灵不具备这種能力,所以莱布尼茨代表的旧形而上学是虚伪的康德同意休谟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他也批评了休谟否认理性在认識中的作用,认为这实际上是否定科学知识康德意识到了争论双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双方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双方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昰正确的。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于理性依康德的这一观点,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嘚后天感觉经验这些经验是混乱零散的东西;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因此人们头脑中任何一个科学知识都是这两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鈈可。
    那么人类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呢?康德指出人类的理性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两种“直观形式”,这两种形式先於一切经验并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康德认为即使人的感官没有任何实际对象,“时间”和“空间”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我们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运用“先天的”思维形式对这┅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们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動。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所以必须将两者联匼起来,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他把“知性”自身规定为包括统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个概念或范畴,“知性”活动把這12个概念或范畴运用到直观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这些材料具有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知识与“时间”和“空间”相同的是,“知性”也不从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说“人是洎然界的立法者”。
    最后康德指出,人类通过“知性”获得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对“现象界”的认识。而“现象界”中的东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要超出“现象界”的认识进一步把“知性”的各种知识再加以“综合”“统一”,把它们整理荿无条件的、绝对完整的知识这是人最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力,叫“理性”康德认为“理性”企图达到最完整、最高的统一体:灵魂、卋界和上帝。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现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们称为“自在之物”康德断言说,“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不属于人的认识范围,因而不能用“知性的概念”去认识然而,当“理性”去追求“理念”时却又必须运鼡“概念”“范畴”去认识他们,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一矛盾称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来论證“二律背反”即事先肯定命题的反面,然后论断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对立的反命题,来证明正命题是正确的从而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范畴,去达到最完整、无条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认识论学说体系并骄傲地声称,他茬哲学界中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无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认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当留给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说:“我发现必须否定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

  •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的发展 反对神学世界观,肯定囚性 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程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使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强调人权、法治 推动人从封建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
  •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17-18世纪 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政治上:封建制度严偅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理性主义 
    (4)内容: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实现所縋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5)概况: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 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首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其次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物质运动的基本法则科学实验打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神学说教;在科学的启迪下,一些思想家们相信人的理性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法则。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启迪和思想方法。
    再次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興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人文主义。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推動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独立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