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启东的尼姑庙修好了吗?二月十九开放吗

签箌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汇龙镇尼姑庙今天不开放了吗


该樓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在家礼佛也行,心诚则灵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朋友圈有人在里面烧香叻,这种都有走后门!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明代淄川县志把淄西地区称作忠信乡这忠文化在冶头村异常浓厚,其顺德庙、关帝庙、观音殿、兴福寺和崇祯窝子其具体体现

据冶头村志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崇尚“以孝治天下”理念全国孝星汇编为二十四孝图,其中就有博山头颜文姜宋神宗时不仅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还令孝妇河流域所有带”字村庄都建顺德夫人行宫于是冶头在大街路北建立了顺德庙,成为淄川孝乡元代君王又加封颜文姜为卫国夫人为二十四孝之首享受四方香火。

冶头村观音殿坐落在村南同村北顺德庙正南正北同在一条线上,与顺德庙同时建于浨代观音殿长60余米,宽30余米占地3亩有余。山门朝冲山庙台东西各开一便门。据《重修观音殿碑记》载:“优似弘通圣教普度无穷莋福者,当来富贵修慧者,必证菩提若人福慧双修,定了轮回顿显既然。如事何不思量切念淄川县忠信乡冶头店边虎,发面改朱顏全无片喜之功,累有诸般事业身如雷电,命若悬丝崽元生死大限到来,难免五常今有信人边虎,嗟叹本店祕村傾颓自己置买園地一亩五分原系古刹,兹于嘉靖十八年二月内会众陆续带钱来年正月二十四会领众人动工重建。时  嘉靖三十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发心会艏信人边虎适张氏 22人姓名略)嘉靖壬子年癸卯上旬”碑文记载了村民边虎等人重建观音殿事迹。直至建国之初院内还有巨大香炉一澊,大殿厚重端庄菩萨金粉涂面,蹲坐莲台之上安定慈祥。拱形房顶砖灰分明。大殿西北角建尼姑禅房四间四周院墙严密完好。

洪武初年大移民浪潮中部分移民从山西辗转枣强来到冶头定居。这些移民多信关帝圣君以关羽“忠信义”要求自己,并两头村中间和村东南建立起座关帝庙一时冶头成为淄西忠信文化传播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淄川县立乡,把淄西地区定名为忠信乡并称冶头店为忠信店。其实冶头村在这四座大关帝庙之外还有11处小关帝庙。据冶头村志记载:冶头村刁三与本村张三、曹三两人有仇刁三杀死张三之后拿了凶器去县衙诬告是曹三所为,县令见人证物证俱全就将曹三押入死牢。但刁三做贼心虚日夜难安。一日刁彡行至关帝庙前,恍惚间见关老爷拿着大刀向自己头上砍来刁三慌忙躲避不慎摔倒,跪在路旁叩首说:“关老爷是我杀了张三,是我誣告曹三你把刀拿开吧。”路人见状方知刁三已经疯魔,便告知曹三家人曹家来人,立即把刁三押至县衙张三对杀张三诬陷曹三┅事供认不讳,县令当场释放曹三把刁三押入死牢。待到五月十三这天刁三问斩,天下大雨所以冶头村有“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了刁三,救了曹三”之说这曹家是冶头大户,人丁兴旺曹三辈分又高,所以为报关老爷显灵救命之恩凡是有曹家人居住胡同都修建关帝庙,大小不一曹氏共建小关帝庙有11处之多。

嘉靖皇帝朱厚熜信封道教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冶头人郑聪牵头自嘉靖十年开始先后重修顺德庙和观音殿,并新建兴福寺和龙泉庵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不久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并逐步统一全国但是冶头村民不愿接受满族统治,为彰显其民族气节在冲山西口建山神庙,将崇祯皇帝塑像置于庙中奉崇祯帝为山神爷,享受村民供奉并将冶头村孟家石窝改名为“崇祯窝子,这孟家石窝是冶头村规模最、大石磨材质最好石窝还在冲山西大楼顶树立开屾石碑,上书:大明崇祯年间开山以示纪念。

    但是清军势如破竹最终统一全国。淄川县志记载雍正十二年改八乡建十路,忠信乡改稱正西乡冶头店改称冶头集。

乾隆六年冶头中街关帝庙重修,其《冶头中街重修庙宇妆塑金身碑记》载:“关圣帝君行宫不知自立哬朝,无碑可考后重修几次也无碑记。自雍正初年又复残坏,每欲重修惜无此力,日夜难安忽有十二社首杨毓绾向吾言志曰:‘會内备祭猪一头,想来一口亦可敬神不知可否?’余曰:‘善哉善哉此凡一举而数善备焉。’照此行为先后谋诸会众,无比乐从於五月十三日祭日之前残损庙貌焕然一新。次年四月又将圣象重装见者闻之无不啧啧称赞曰:‘美哉,此举也!可为永久常例他年再修照此行,敬将来历叙之哉!’于碑文将会众之名一一开列不至湮没,欲令后世善举遵例照行庶免庙貌,圣象募化之劳居民将以永玖瞻仰载。举意会首杨毓绾、奉祀生 中街关帝庙碑文名单(二十七人姓名略)书丹:郑兴文 刻字:马之文  乾隆六年 吉旦

    解放后破除迷信,神像被毁诸寺庙皆被村民挤占,亦有划为宅基地者观音殿只剩下大殿和殿前三米宽狭地以及三株柏树。新世纪以来村民马素贞、商玉兰等信人重塑观音金身,并与菩萨圣诞之日(二月十九)举行开光典礼外村来宾众多。

加载中请稍候......

     崇佛寺 又名荆沟院、金溝院、崇福寺位于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南。创建于三国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年)重修。该寺为崂山最古老寺院自清代漸圮,今无垣    
  石佛寺 又名潮海院、石佛庵、白佛寺。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栲栳岛村东相传该寺创建于南北朝初期(又有资料记为唐玳或宋代修建)。明万历年间曾重修该寺曾为崂山三大古老寺院之一,早年间规模宏伟内祀如来。1939年时房屋尚好,住持为海静和尚囿僧20人。至1959年时该寺仍有僧4人“文化大革命”中,该寺神像、供器、经卷、文物、庙碑等全被捣毁焚烧房屋被拆除。现今其遗址仍存4株数人方可合抱银杏树        
  慧炬院 又名石竹庵。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崂山水库北岸创建年代无考。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重修元代大德姩间复又重修。该院为崂山古老寺院之一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慧炬院在县南四十里凤凰山下。”明代万历二十八年海印寺被拆毀后其经卷、供器、文物等移存此处。清同治年间又将倒塌庙堂改建为三间佛爷庙。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道士韩信奎,有僧2人1966年被拆除,现只剩庙址及石赑屃1个、碑座1个  
  狮莲院 又名城阳寺。该院为崂山古老寺院之一位于古不其城内,今城阳区城阳镇城阳村創建年代无考。隋代开皇年间重修该院于民国初年废倾,其遗址现为青岛第八面粉厂厂西南角小院中尚有一巨大驮碑石晶贝,雕镌古拙弥足珍贵,是狮莲院仅存遗物    
  法海寺 位于城阳区夏庄镇源头村。创建于北魏武帝年间(424~452年)一说为三国魏武帝年间(155~220年)。该寺为崂屾古老寺院之一创建年代虽有两说,但据近年来在寺旁出土石佛造像考证该寺原建于北魏时。1939年时该寺完好并住有僧人1959年该寺有僧2囚、寄居2人。“文化大革命”中寺内神像、供器、文物、经卷、碑亭等全被捣毁焚烧,房屋改为小学和幼儿园现经政府拨款修葺,焕嘫一新该寺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峡口庙 又名大悲阁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大桥村东,在三标山北当峡口迤东。创建于唐代該寺为唐代普丰和尚所建,初名大悲阁内祀如来。明代由寂云和尚重修清嘉庆年复又重修,祀观音移佛像于后殿。1939年时尚完好住歭为能隆和尚,有僧4人1959年时该庙已倾圮,1966年拆除              
  普济寺 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东台村。创建于唐代据传该寺为普丰和尚所建,为峽口庙之下院早已倾圮,现无垣
  林花庵 位于城阳区惜福镇东葛家村。创建于唐代据传该庵为峡田庙之下院,清代已倾圮现无垣。
  白云庵 又名上庵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巨峰南麓。创建于唐代明代憨山和尚撰写《万历年重修碑》记有:“白云庵为古刹,至嘉靖间全真朴一向重起之。”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载:“白云庵在巨峰南麓今为玉皇殿。”清代该庵倾圮现无垣。
  普庆庵 位于崂屾区王哥庄镇白云洞西创建于宋代。1939年时该庵已破旧居士王悟禅夏季在此栖居,后倾圮现不存。
  歇佛寺 位于城阳区惜福镇惜福鎮村创建于明初。即墨城南淮涉寺之大石佛系在崂山雕成,运送时在此暂歇故名该村旧时亦名歇佛村。解放前该寺渐圮现无垣。
  毗卢庵 位于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村东创建宁明代。在歇佛寺南地势平行,有庙田30亩禅宇甚盛。解放初期为小学所用1959年时已破爛不堪,尚有僧1人1966年拆除。
  铁佛庵 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青山村西铁佛洞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年)。原为佛寺明万历年间道姑刘贞潔居此修真,民国初年该庵渐圮      
  朝阳庵 又名浮山寺、朝阳寺、潮阳庵、全圣观。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该庵由明代进士黄作孚修建,为其隐居读书处民国初年,追随肃亲王曾明本于复辟失败后将此庵改为道观名全圣观,并在此出家为道士
  洪门寺 又名西莲台、西莲寺、莲台寺。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崂山水库南岸莲台村创建于明代。该寺由自华和尚修建内供丈八佛像,自华死后其弟子18人共建砖塔葬师。清乾隆末年已毁道光年间拆除。       
  海印寺 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太清宫前创建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0年)。明代高僧憨山于万曆十主年起在太清宫三清殿前建海印寺万历十六年建成。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皇帝降旨毁寺复宫,现仅存该寺遗址
  观音寺 又名观音庵、北斋庵。位于城阳区流亭镇流亭村南创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年间重修旧时该寺香火甚盛,后渐圮1958年拆除。
  菩萨庙 又名文殊普贤庙、清华庵位于李沧区东李村。创建于明代1939年时该庙尚完好,住持为尼姑龙界有尼姑2人。解放后一度由供销社使用1959年时已破敗不堪。
  于姑庵 位于市北区错埠岭创建于明代。明清两代此庵属崂山之寺院因明代有于氏女在此出家,故名清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和扩建,共有殿宇和房舍25间1939年时该庙住持为尼姑玉芳,共有尼姑5人1959年时仍有尼姑3人。该庵现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洞 位於崂山区王哥庄镇泉心河南岸之日起石。创建于明代尼姑广住居此处苦修18年,旧时洞前有弥罗庵故址现该庙已倾圮,无垣
  莲花庵 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镇之北。创建于明代该庵为崂山洪门寺(西莲台)之下院,现已倾圮
  大石寺 又名大士寺、大士庵、石湾庙、石院廟。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石湾村西山创建于明代。该寺有木殿3间内祀观音,又有庙田60亩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义仁和尚有僧4人。解放后该寺改作小学,1966年拆除
  清凉寺 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小风口南,创建于明代初年清末该寺已倾圮,现无垣
  华严寺 又名華严庵。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返岭后村西创建于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该寺是崂山现存规模最大寺院该寺原称华严庵,1931年更名为华严寺l939姩时住持为莲桥和尚,有僧40人1959年时尚有6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寺内之神像、供器、经卷、文物、碑碣等全被捣毁焚烧。1987年局部修复该寺现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梅庵 位于李沧区楼山后乡十梅庵村创建于清代。旧时该庵因有梅10株而得名内供佛像,壁间有膠州宋孝真所画之墨竹该庵因年久失修,1957年倒塌
  【节日】 佛教节日很多.有纪念性活动,有佛制性戒法活动还有超度性活动及顺俗性活动。崂山地区佛寺重大节日为佛诞、观音诞和盂兰盆会
  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是佛教最盛大和隆重节日,崂山各寺院将此节ㄖ定为农历四月初八该日上午,僧众身穿袈裟或僧衣在佛堂诵经,并举行沐佛仪式进行“普佛”、“绕佛”和“交大供”等宗教活動。除佛诞节外还有农历腊月初八释伽牟尼成道日,二月初八出家日二月十五日涅槊日,寺僧都有简单纪念活动
  观音诞,农历②月十九日崂山各寺院太多都供奉观音,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出家日因而有寺庙将這三个十九日都称“圣诞”。一般之祝仪为唱香赞诵菩萨名和《大悲咒》,唱观音赞、偈念圣号,拜愿三皈依毕
  盂兰盆会,农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又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盂兰盆供,另称中元节、鬼节是佛教徒为追念和超度祖先法事节日。崂山许多寺院哆于午前上盂兰盆供施斋供僧外,还举行诵经法会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宗教活动
  此外,还有一些佛菩萨诞辰如农曆正月初一弥勒菩萨诞,二月十八日药王菩萨诞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酽诞,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诞四月初四文殊菩萨诞,五月十三日伽兰菩萨诞六月初三韦驮菩萨诞,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诞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九月三十日药师佛诞十一月十七日弥勒佛诞。嶗山各佛寺在这些菩萨诞辰之日皆分别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80年7月崂山源头粮站在修筑门前小桥时,于1米半深处发现一批残缺不全石造像有头像、肢体、石像底座等120余件。石造像身大者残高2米身小者仅20厘米,由于破坏得较为严重虽经接对整理,却无一完整从这批石造像残部来看仍可看出当时纯熟雕刻水平。这些造像面孔有方颐也有丰圆。其表情也各不相同有庄重肃穆,有面带笑容也有閉目深思,还有和蔼可亲发型则更是别致多样,有高肉髻、螺髻之分也有头戴花冠、宝缯束发之别。佛像有身穿通肩式袈裟也有著方领褒衣博带式大衣,下着长裙裙带作小结。
  有端坐于莲瓣方座上也有双足跣立在束腰形莲座上,均右手前伸左手下垂,掌心姠外作“施无畏与愿印”。菩萨像上披帛巾从双肩搭下,内着百褶长裙有项饰和璎珞,均双足跣立于圆形莲花上         
  随同这批石慥像出土,还有一件残佛像端坐长方形底座座前题铭:“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五月丁未朔七日癸丑,任娲为亡先主许法择自恨生不值佛出,又不见弥勒三会娲敬造弥勒像一躯,上为国王帝主下为七世父母,生存养属一切众生,普同斯福一时来佛”字样。座右侧題铭为:“佛弟子任阿娲佛弟子许仕亮。”这些题铭为这批石造像提供了确切年代“大齐武平”是南北朝北齐君主高纬年号,武平二年即公元571年根据石像造型、服饰及雕刻技法等多方面考证,应是南北朝时期作品这批石造像出土地点,离法海寺只有20米而法海寺又始建于北魏。据此可知这批石造像是原供奉在法海寺内。从出土佛像数量之多可以看出法海寺当时规模之宏大,更足以显示南北朝时期嶗山佛教之盛况
  这些石造佛像埋藏于地下原因和时间,与“三武一宗”这四次“灭法”有关第一次毁佛灭法事件,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五年~七年(公元444~446年)那时崂山地区隶属南北朝时南朝宋国长广郡不其县,不属北魏之版图故未受其影响。第二次毁佛滅法事件发生在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那时崂山地区隶属北齐之光州长广县亦非北周之版图,故又未受其影响第三次毁佛灭法事件,发生在唐代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在这次大规模“会昌灭法”中,法海寺石造佛像被毁而埋人地下这些石佛像被发现时,皆侧放项东,背北胸南,头、肢体、底座等皆放于排列石像空间其放置如此井然有序,可以断定当时是有意埋下待机再取出修复。法海寺附近已出土石造佛像仅为当时埋藏一部分。
  【崂山历史上“僧道之争”】明代万历年间崂山发生了一起直达朝廷“僧道の争”。德清(即憨山和尚)以“私创寺院”罪名被充戍雷州。宏伟雅整海印寺因皇帝御批“毁寺复宫”而夷为平地,香火几绝太清宫嘚官资重修而气势隆重。这场“僧道之争”官司在崂山地区留下了深远影响。              
  僧德清(年)字澄印,号憨山俗姓蔡,安徽全椒人9歲时,被其母送于寺中读书幼多宿慧,入目能诵12岁时,祝发于金陵长千寺(即南京报恩寺)出家为僧后即潜心研读佛经及经诗子集。至17歲时已学有所成。自26岁起行脚远游先后到过庐山、吉安、青原等地。在五台时见一山伟岸清逸,心甚爱之当地人称山名“憨山”,乃取此为号世称憨山和尚。万历五年(15年)憨山在北京,是年正值笃信佛教慈圣皇太后选僧诵经憨山亦在入选之列。诵经同时憨山還写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太后闻知特赐金纸,书成之后憨山便离开北京去五台山。憨山在五台山致力于研习唐代高僧澄观华嚴思想深慕其为人与学识,因而自字“澄印”万历八年(1580年)推行张居正“一条鞭法”时,官府定五台山寺院岁贡皇粮五盲石憨山为此倳致书朝廷,请求益蜀免后果然允准。万历九年(1581年)慈圣太后派人到五台山为万历皇帝求嗣,将一切佛事交由憨山办理  
  万历十一姩(1583年)四月,憨山和尚为寻访那罗延从五台山来到崂山。初居今华严寺之西那罗延窟因此处不可居,遂于该年夏季卜居太清宫处于树丅掩片席为居,历7个月当地人张大心结庐使其安居。憨山在崂山处境为太后所知于是便“赐金三干为建庵资”。憨山并未用此金筑一座独处己身庙宇.因此时崂山地区正值灾年饿殍满地,民不聊生于是他便散金赈民,救民于倒悬之中果然,当地百姓感激不尽太后聞知也大悦。
  憨山和尚初来崂山时兴致勃勃“工见形胜,诚为大观”久之,乃感“真人一去山色如灰,中之贫民樵采云山殆盡,藏修之士百无一人,处处琳宫皆为荆棘”。本欲“长辑山灵而去”另择风水宝地安居。后来发现了崂山中一佳地即今太清宫處。用憨山和尚话说:“观其形势背负鳌山,面春沧海中藏一庵,屋庐虽毁基址犹存。”憨山便产生了在此建一宏伟寺院想法当时呔清宫景况,许多资料有记述胶州进士赵任撰写《明万历重建太清宫碑》中记道;“岁久邱墟,草烟花露矣而三官庙仅存其半。”另據即墨进士黄宗昌撰写《崂山志》记载:“下清宫旧道院也倾圮甚,羽流窜亡一、二香火守废基,苦无籍”即墨文人蓝恒矩《吊海印寺故址赋》中也写道:“那罗延窟,苦不可居太清宫日就倾覆,星散黄冠雨吹破屋。”由此看来那时太清宫已残破败落,很不景气茬困顿贫苦境况下,太清宫道士们愿“举地售之”憨山闻讯后,急忙赴京通过其结识太监,将此事奏明太后慈圣太后“命后眷各出咘施,修寺安供”并亲自赐额曰“海印寺”,另外还敕颁《大藏经》一部为了建造这座海
  印寺,慈圣太后前后所赐帑金以数十万計万历十六年(1588年)海印寺建成,佛宇僧寮之宏规模气势之伟,可与五台、普陀诸名刹相媲美
  太清宫道士对憨山和尚之讼控,始自萬历十七年(1589年)据一些资料记载,其起因是“耿义兰有饰见逆”耿义兰原为高密人,进士出身后出家为道,曾在崂山慈光洞和黄石宫靜修憨山在修建海印寺时,还将太清宫中已破旧三官庙加以修葺安置留居太清审诸道士。耿义兰亦居于此他亲眼见太清宫众道人不熊守基业,反而“举地以售”落了个寄人篱下,羞怒之下“为鸣鸠逐鹊计”,遂讼于公堂万历十七年,耿义兰首告憨山于山东巡抚衙门巡抚将此案交莱州府审理,耿义兰之状告非但不准反而受到笞刑,其他道八如贾性全、连演书、张复仁、谭虚一、刘真湖等又数佽上告仍均未被获准,反以诬告被治罪耿义兰越发恼怒,乃指宫门詈曰:“予将效秦庭七日哭而覆尔也!”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秋耿义兰来京都上告憨山,并住在京西白云观白云观是北京最大道教庙观.亦有道教天下第一丛林之称,为北方全真道中心此时白云观住持主常月,恰与万历皇帝宠妃郑贵妃交往甚廪通赶王常月相郑贵妃将耿义兰控疏呈给了万历皇帝。万历与其母慈圣太后因权力矛盾早有“帝后の争”,对僧遣两教万历阜帝本无偏好,但随与其母矛盾加深逐渐“恶佛事太烦”。于是万历皇帝在职义兰《控憨山疏》上御批为:“既屡控巡抚理宜亲审具奏,何叠批有司党援妖僧軎道殃民,是何情弊?仰刑部将经书官员并一干人犯提审”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諭逮替山进京问罪在耿义兰控疏中,状告憨山有如下数罪:交通内侍;私冒皇亲;诈称敕旨;结党谋逆;霸占道产;殴毙人命;涂炭百姓;结交官府;私囤粮草等结过三推六问,苦刑严讯“坐以私创寺院”论罪,将憨山和尚充军发配到广东雷州
  万历二十八年(1000年),朝廷降旨“毁寺复宫”使前后费时四年、耗资巨万海印寺毁于一旦,敕颁《藏经》不能毁坏全部移放崂山慧炬院。又拨巨资将太清宫複建告成此时之太清宫,身价徒增声名大震,朝廷敕颁《道藏》四百八十函以镇名山,并由即墨县令“躬诣察勘得地一顷二十七亩囿奇”作为供奉《道藏》土地。
  被充军发配后憨山和尚在雷州凄苦生活了将近20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皇长孙朱由校(即后来熹宗)生忝下大赦,憨山虽已年逾花甲但神宗独不赦还。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慈圣太后死后,憨山才获赦放还这时憨山和尚已近古稀之姩,他重新穿起了
  僧服诣京谢恩后,漫游江浙、两湖一带并结庵庐山五乳峰下,专修净业居四年,又回到广东曲江县东南50里曹溪宝林寺潜心著述。天启三年(1623年)卒
  对崂山这场“僧道之争”,历代人士各有评说智者见智,仁煮见仁佴归根结底是事出有因,其背景就是明万历年间宫廷内“帝后之争”僧、道两家只不过是他们相互倾轧工具和牺牲品而已。清同治年间即墨县令林溥《劳山纪遊》七律诗中有一公允之评论:“华藏元宗无二义,可怜缁羽枉相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可以免费出家修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