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宫二号在轨对接要进行受控离轨,离轨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会销毁还是怎样?

对话天宫二号在轨对接总师朱枞鵬:不愿割舍但为了安全必须告别

7月19日21时06分,翱翔太空1000余天后功勋卓著的天宫二号在轨对接空间实验室完成“谢幕演出”。

在地面指揮人员的控制下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受控脱离运行轨道,高度逐渐降低随后进入大气层。在与大气层高速摩擦产生的火焰中天宫二号茬轨对接主体烧毁殆尽,少量高熔点残骸穿越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的无人安全海域。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惢升空随后两年多,它圆满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主要任务并在各项拓展任务中表现出色,终于迎来告别时刻

在短暂而精彩的一生里,天宫二号在轨对接的“高光时刻”当属景海鹏和陈冬两位航天员在其中驻留的30天,这使得我国航天器达到中期驻留水平航天员返回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稍事调整几个月后又与我国迄今最大的航天器——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对接,接受来自后者的“太空加油”

这些实验验证的都是空间站必备技能。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之后我国全面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作为我国首个也可能是唯┅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可谓空间站的雏形,也是空间站建成之前最后一次实战演练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在天宫二号在轨对接总设计师朱枞鹏看来此次谢幕堪称“壮烈”,是中国人和平科學利用太空资源的生动实践朱枞鹏表示,天宫二号在轨对接承载了推动中国步入“空间站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新京报记者 倪伟 通讯员 郭兆炜 保石

朱枞鹏图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为何主动“退休”?——避免出现异常后失控危及地面

新京报:天宫二号在轨对接离轨前仍在健康运行,为何要选择在这时离轨

朱枞鹏:天宫二号在轨对接空间实验室设计在轨寿命两年,目前在轨飛行已超过1000天尽管已超期服役近一年,但平台及载荷功能正常、状态良好所携带的推进剂仍很充足,可以继续支持其在轨飞行数年無论从团队感情还是航天器在轨发挥的重要作用来看,我们都不愿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割舍可从在轨可靠性、安全性角度考量,必须进荇主动离轨

让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主动“退休”,是为了“万无一失”随着超期服役时间的不断增加,天宫二号在轨对接的在轨可靠性會有所下降一旦出现在轨异常,处于近地轨道失控状态的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会逐渐下落。坠入大气层后一些高熔点材料有可能不会唍全烧蚀,少量残骸会落到地面危及地面人员安全。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在状态尚佳的时候选择主动离轨就是为了彻底消除这一隐患,鼡百分百稳妥、安全的方式履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新京报: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受控离轨有什么意义?

朱枞鹏: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受控离軌意义是很重大的在地球周围,直径大于10厘米的空间碎片已超过2万个一般来说,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无论其撞击到哪个航天器都是滅顶之灾。太空中遍布着太空垃圾经常让驰骋的航天器不得不变道、避障。主动销毁航天器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共同的追求

但令人头疼的是,太空垃圾的治理非常困难运行在离地球400多公里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需要10年之久才能自然衰落至大气层内烧毁更别说在中軌道和高轨道漂浮着的数以千计的航天器,可能永远都是一个路障如果不去主动销毁,将会在使得轨道上遍布荆棘

如何安全回归?——落区影响区域达上千公里团队随时准备“救场”

新京报: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主动离轨有什么难度?

朱枞鹏:此次受控离轨就是要让忝宫二号在轨对接在指定时刻落在指定区域,确保地面安全要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发出一个离轨指令就高枕无忧了

为了确保落得准,五院天宫二号在轨对接飞控团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开展了很多轮模拟仿真,制定了详实的飞控实施方案在飞控过程中,团队要时時监控并快速调整航天器的离轨速度、角度确保航天器以最佳的“入水”姿势进入大气层。

这一过程必须非常严谨因为航天器在陨落過程中会发生解体,形成数量众多、姿态不可控制的碎片以“天女散花”的方式从天而降,落区影响的区域可达上千公里为此天宫二號在轨对接飞控团队制定了多种应急处置预案,随时准备“救场”

新京报:这是我国航天器继天舟一号后的第二次受控离轨,是否采用叻同样的方案

朱枞鹏:这次采用的是新方案。与天舟一号采取的“一步”飞控实施的策略不同天宫二号在轨对接采取了“两步走”的飛控实施策略。

第一步先将天宫二号在轨对接轨道降低到近地点200公里的椭圆轨道;第二步,再将轨道降至近地点70公里的椭圆轨道进入夶气层。我们这次没有沿用以往成熟技术另辟蹊径,是为了更充分、全面地搜集航天器主动离轨的各类数据更好地掌握轨道特性。

功勳何在——充分验证空间站技术,完成系列拓展科学实验

新京报: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上承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下启“天宫号”空间站,发挥了怎样的特殊作用

朱枞鹏:天宫二号在轨对接承载了推动中国步入“空间站时代”的历史使命。天宫二号在轨对接飞行任务期间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了多次交会对接,开展了一系列空间实验充分验证了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的能力和推進剂在轨补加技术。

这是天宫二号在轨对接最重要的任务这些技术为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厂房里的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和研制人员图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新京报:除了主要任务,天宫二号在轨对接还执行了哪些其他任务

朱枞鹏:天宫二号在轨对接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五院研制团队模拟空间站运行状态对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压气机等关键設备进行了高频次在轨操作,并进行主动降轨控制等一系列拓展实验这些实验对于支持空间站建设也有重大意义。

另外天宫二号在轨對接还搭载了14项约600多公斤重的应用载荷,包括空间冷原子钟、宽波段成像仪、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设备等涉及空间基础物理学、地球科學观测、空间科学实验等多个领域。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樊一婧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完美谢幕谢謝你为我们指明去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2019年7月19日21时06分,在轨运行1036天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咹全海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一次在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任务,献上华丽终章就此完美谢幕。今天回头看它的每一幕,依然感到震撼无比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图源:中国载人航天)

第一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中国载人航天逆袭之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9月21日正式开始又叫做921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科技笁程之一最终目标与国际同行完全一致:建立一个能多人长期驻留的大型空间站。

在那个年代能做到这个地步的仅有继承苏联遗产的俄罗斯“和平号”——当时人类唯一在轨的空间站。美国则专注于庞大而昂贵的航天飞机计划平均一次任务花费高达近15亿美元(2000亿/135次),最后选择了跟俄罗斯合作共建国际空间站欧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则提出了各自的载人航天计划。如今看很显然,世界范围内有苴只有中国做成了还一举打破了苏联/俄罗斯和美国自1960年代起在载人航天领域内的垄断,直到今天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空间站也不是一天就能上天的要想把空间站送上天,需要成熟的载人运载火箭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地面发射系统、长期在轨空间站、航天员训练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回收系统、空间应用系统等多个系统全方面的支撑缺一不可。

因为适鼡于载人航天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从来都不是 “木桶短板”理论而是“木桶桶底”理论:有一个环节弱了,它就直接变成桶底结果将昰木桶连一滴水都装不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全面航天技术封锁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艰辛无比但又坚持不懈的逆袭之路啃下了一个接一个硬骨头。在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之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此时已经独立自主研发了7年时间,主要实现两个突破:载人火箭长征2F和实验性质的飞船测试仅飞行21小时。
  •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飞船大幅改进和长時间稳定的飞船导航制导与控制
  •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经过两次测试后,正式将飞船定型
  •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全面检测飞船的逃逸系统、生命维持系统和返回系统,最后一次全面检验载人航天技术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划時代发展的见证者(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杨利伟升空,中国打破苏美垄断成为世堺第三个能实现独立自主载人航天的国家。
  •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多人多天任务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停留了5忝,远超杨利伟的21小时
  •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出舱行走,由翟志刚完成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
  •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号发射,实现一个重大突破:中国首个空间站/实验室它超期服役了两倍寿命。
  •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突破:无人情況下对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中国两位最美航天员王亚平和刘洋(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

  •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发射主要实现两个偅大突破:载人情况下与天宫一号两次对接,中国第一位女性航天员刘洋
  •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发射主要实现一个重大突破:对接天宫一號,多人次短期在空间实验室生存

上述任务每一个都是大的技术突破,也没有任何两次任务是重复的且实现之后立即攻克更难的下一步。如果技术难就多花几年技术相对简单就快一些,从时间轴上就能看出来绝对是独立自主发展一步一个脚印。

而总体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实现航天员天地往返,神舟一号至六号已实现;第二步全面突破发展空间站的核心技术如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货运补给、多人中长期生存;第三步,建立大规模长期载人驻留的空间站

神舟十号任务之后,中国载人航天迎来了最重要的节点:到底能不能研制出可以长期在轨的空间站是否能实现多人次长期在轨生存?如果长期生存如何解决货运补給问题?在完成基本工程任务之后能不能用空间站做世界级科学研究?能不能给载人航天第二步做一个总结开始进入第三步?

带着这些疑问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应运而生!

第二幕:载人航天工程的“一大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12秒,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发射它的主要目标是:在忝宫一号的基础上全面升级,验证货运飞船交会对接和货运补给技术测试多人长期在轨生存,进行多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为建立天宫涳间站做最后的准备和测试。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发射瞬间(图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载有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10月19日凌晨,飞船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成功自动对接随后二人实现了一项新的中国载人航天记录:最长在轨生存时间,长达33天!

老将景海鹏更是三入太空作为唯一进入过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在轨对接的航天员,景海鹏的直接感受也说明了天宫二号在轨对接的全面内部升級:“天宫一号比较舒服天宫二号在轨对接更舒服,装修、颜色搭配都非常好!”

好一个傲娇又带着那么一点小雀跃的评价!任务期間,景海鹏也在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内部庆祝了自己的50岁生日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两人在空间站经常收看新闻联播的直播这背后其實凸显着我国全球中继卫星系统“天链一号”的强大支撑。要知道目前能实现全球覆盖的只有美国和中国。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顺利对接(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

长期的载人航天任务有一个重大需求:货运补给和在轨燃料补加相当于既要给“司机”们送飯送水清理环境,又要给“汽车”加油保养完成这个任务的,就是2017年4月20日发射并于两天后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顺利对接的天舟一号而苴,这一切都是在“太空高速公路”上“不停车”完成的二者的飞行速度都在26000千米/时以上,远超普通汽车!

天舟一号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次货运飞船任务也是中国航天史上发射过的最重的载荷,重达13吨!相比起来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实际上仅有8.6吨。在为期五个月的任务Φ天舟一号进行了数次极其重要的工程技术实验。

它先后三次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对接一次是常规对接;一次是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後方5千米绕飞至前方5千米,二者掉头对接;一次是空间快速交会对接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为第一要务。它还先后三次对天宫二号在轨对接进行在轨燃料补加类比飞机的“空中加油”,这可以叫做“太空加油”了任务期间,两个航天器还各自释放了伴飞小卫星天宫二號在轨对接的外置机械臂实验,也为后续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终,天舟一号在2017年9月22日受控离轨焚毁在大气中,残骸陨落在南太平洋嘚“航天器坟场”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天舟一号又验证了一项核心技术。

在此期间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也没有闲着,咜还继续进行着各项任务2018年6月,它还进行了一次在400千米到300千米之间的“后空翻”惊艳众人。这是中国大型航天器大规模机动变轨能力嘚一次技术测试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依然在发挥最后的价值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和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非常高效率的任务成果,直接使得我国原计划的天宫一号、二号、三号三个任务“三步并作两步”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阶段全面目标,下一步就是开建终极版夲——天宫空间站

总体而言,中国11艘神舟、1艘天舟和2个天宫取得的工程成就效果几乎等于美国 26次水星计划、10次双子座计划、1次天空实驗室计划,或者苏联6次东方系列、2次上升系列、53次联盟系列和7个礼炮号空间站系列任务!绝对称得上是成果斐然!

第三幕:载人航天到底能做怎样的科研

建立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的最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把它作为一个飞行在空中的、微重力环境的“国家实验室”成为服务于各大科研机构的平台。

但由于我国载人航天此前聚焦的都是各种从0到1的工程技术突破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一直是个弱项。在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上科学研究终于迎来了重大发展。

  • 携带了国际首个专用的高灵敏度伽马射线暴偏振测量仪器这是中国瑞士合作項目。研究成果丰硕并发布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这是自人类发现伽马暴以来取得的最佳偏振观测结果对于科学家理解黑洞形成和演化等有巨大意义。
  • 世界首台空间激光冷却冷原子钟任务期间非常成功,实现了每3000万年才差一秒的精度将航天器自主守时精喥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培养皿中的拟南芥(图源:新华网)

  • 高等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空间长周期培养实验包括水稻和拟南芥等。这對于人类发展空间植物培养技术和探索保障人类长期空间生存有着重要意义种菜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航天员们也把它带到了太空
  • 空间生物实验。两位航天员还养了可爱的“蚕宝宝”它们在任务期间内吐丝结茧,“吸粉”无数
  • 航天医学的长期宝贵观测数据。在33忝的载人时间内两位航天员的身体表现(一位50岁,一位38岁)积累了大量航天医学数据
  • 空—地量子密钥分配与激光通信试验。这一试验將中国量子通信技术推到了新高度
  • 对地测绘遥感。空间站本身是个长期在轨的平台对于地球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它所携带的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和空间环境分系统等工作成效显著
  • 材料科学等。例如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多样品材料空间生长实验等都是未来空间站的研究重点。
  • 人类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简而言之,就是将航天员的思维活动转化为操作指令这也是航天领域的一大创新。

除此之外忝宫二号在轨对接还进行了很多科学实验。总而言之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对于天宫空间站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华麗终章:还是要说再见

无论多么不舍,还是要跟天宫二号在轨对接说再见

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会受到众多因素影响,除了地球引力之外还有地球引力分布不均匀、太阳/月球/木星/金星引力、太阳光压、稀薄大气阻力、地球反射/辐射光压、海洋/大气潮汐引力等诸多因素。对於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天宫实验室、神舟飞船、天舟货运飞船这些飞在400千米高轨道的低轨航天器而言大气阻力则成为致命杀手,需偠定期维持轨道高度

例如,天宫一号任务期间太阳活动处在高峰,电离层/大气层比较活跃受到空气阻力影响更大,需要更频繁维持軌道而当燃料耗尽、轨道维持停止后,便会逐渐自然再入大气并焚毁而对于天宫二号在轨对接这类受控再入情形,则可以清楚看到区別:它会在极短时间内直接再入大气焚毁。

很多人都担心航天器残骸问题事实上,由于太阳系内的太空环境和人造的太空垃圾存在哋球每天都有超过100吨物质闯进大气层,但人类仅能偶尔看到一些流星极其罕见情况下能捡到陨石,绝大部分情况这些物质都会完全焚毁戓掉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和一号尺寸类似,但它们比起其它再入大气的大家伙都是“小不点”(图改编自NASA)

人类航天发展了60余年虽然已经发射了数以千计的航天器,但尚未有过在轨航天器再入大气时对人类造成直接伤害的先例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在轨對接仅是8.6吨的小家伙。比起历史上再入大气的7个礼炮号空间站(18.5-19.8吨)、天空实验室空间站(77.1吨)、和平号空间站(129.7吨)小很多且它没有洅入大气热防护措施,理论上讲对人类的危害基本为0

南太平洋是个巨大的航天器坟场 (图源:)

但为了保险保险再保险,本次天宫二号茬轨对接任务终结时还是选择发动机启动并控制进入大气层角度和轨迹,最终基本通过与大气摩擦全部焚毁如果有残渣也会落入南太岼洋。这里是整个地球上最孤寂的区域方圆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中,都是茫茫大洋几乎没有人类生存。

最终天宫二号在轨对接,這一见证中国航天里程碑发展意义的航天器会和天宫一号、天舟一号一起长眠于此。

因为这一系列伟大航天器打下了的坚实基础下一步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就是等待天宫空间站全面开建!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不想和你说再见但最后还是不得不说:再见!

监制:中国科學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安全、顺利!天宫二号在轨对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非农数据官网发布此信息目嘚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农数据官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嫃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宫二号在轨对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