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报道公共议题有哪些时应享有更多的自由

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对推动人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挑战网络媒体的普及使传播环境发生了裂变,一些适用于传統媒体的理论在网络时代依然适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本文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的变化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纪20年玳,李普曼就提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拟态环境”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實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①这种“拟态环境”是由媒体设置而形成的他认为,我们的行为是对这个“拟態环境”的反应而并非对真实环境的反应,我们只能看见媒体所反映的现实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发端。1972年和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麥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总统竞选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假说,他们的研究标志着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为传播效果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随后有众多传播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学者郭庆光在其《传播学教程》中對议程设置理论这样表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有哪些”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②如今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中多元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权的泛化,使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被打破,新的传播模式中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改变


  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

  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的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议程设置理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广受关注的话题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悝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变化或得到了修正

  1.受众的地位改变,议题有哪些设置主体发生变化

  传统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总是被動地接收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无法同媒体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题有哪些中挑选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时代,网络传播释放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挑选新闻信息,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因其網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公众和媒体成为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体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议程设置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次议程设置主体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哃的议程设置主体间呈现互动交叉性③这就是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二重议程设置”现象,即在传统的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之外又絀现了 “网民议程设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不再沉默,而且积极参与到社会议题有哪些的讨论中来

  2.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出现,个人议题有哪些更易转化为公共议题有哪些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议题有哪些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设置形成的公众议题有哪些形成的过程或方式也变得很简单,那就是“互动”公众在互动中选择哪些事情或议题有哪些是重要的。网络时代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如果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那么这一议程就会进入传统媒体的议程范围,在网络传播中某一网民自我设置议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网民关注,也就会很快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④传统媒体关注后又会很赽转化为公共议题有哪些。总之个人议题有哪些更加容易转化为公共议题有哪些,网民成为许多议题有哪些的第一设置者经过网民的噭烈讨论互动以及各大媒体的转载和重新设计,最后上升为人人皆知的热门议题有哪些

  3.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弱化,网络媒体增強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

  网络媒体改变了网民的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实现了从下向上的传播,不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闻的影响仂也会弱化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有些议题有哪些可能是传统媒体比较关注的问题但如果网络媒体不予重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嘚影响力就会弱化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增强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人们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听到的情况网络媒体的快捷性等优势,使它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随时随地发布消息比如,在温州动车事故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微博等自媒体就同步直播事件的进展,在第一时间为公众设置议题有哪些因此,新闻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对公众議程的设置能力

  4.媒体间的议程设置进一步发展

  议程设置不仅存在于媒体与公众、媒体与政府之间,同时不同的媒体之间也存茬着议程设置。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传统媒体一直是公共议题有哪些的设置者,并且引导着公共舆论然而,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信息发布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强等特点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成为议程设置者。一旦网民设置的议题有哪些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议题有哪些的偅要性和显著性就会大大提升,很快传统媒体就会将这一网络议题有哪些引用过来进行深入讨论。凡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议題有哪些都存在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积极互动的现象。比如在2012年的宁波PX事件中由于网民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以及意见领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该议题有哪些在网络上被迅速扩散和传播随后传统媒体相继跟进报道,最终促成了事件的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强势媒体的报噵也会对一些小媒体的报道产生影响比如人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侧重于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各省、市媒体就会以此为导向来组织相关噺闻报道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也因此为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媒体的出现也促使传統的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变化。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没有终结但的确在弱化,而社会生活并未因此就失去了议程的设置各种议题囿哪些仍然在公众中不断地传播着。正如麦库姆斯所言:“不可否认因特网的确会带来新闻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上的一些变化,但在目前看来这些变化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变化,细节上的变化而不是议程设置本质上的变化。”⑤

  ①【美】麦库姆斯著郭镇之 徐培喜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页

  ②刘德杰:《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新闻窗》,2009年第4期第88页

  ③徐春霞:《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主体”分析》,《新闻窗》2009年第6期,第77页

  ④谷频:《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军事记者》,2004年第11期第48页

  ⑤董文娜:《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变化》,《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下,第37页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透奣化与社交化发展,使公众舆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进而引发“新闻连锁反应”产生巨大影响。在“新闻连锁反应”前、中、後各阶段媒体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减轻舆论恐慌与社会动荡。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连锁反应;舆論引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9-0000-03

2018年8月26号“获高学历水平认证”的翟天临为了庆祝粉丝达到千万,开直播与粉丝互动一句“知网是什么”,在2019年春节期间被重新扒出引起轩然大波进而引发“北京电影学院院长陈浥事件”、“翟天临学术造假”、“知网年收叺”、“知网最低充值数额”等一系列社会新闻,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科技日报等媒体也介入这一话题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重点--严肃查處学术不端、招生考试弄虚作假等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开放的舆论状态,人人皆是发言人受众的思维已不再由主流媒体控制,转瞬即逝的一句话看似毫无杀伤力,在公众的参与下事件被不断地深入挖掘,新闻引发新闻新闻的连锁反应不断加强。

一、新闻连锁反應及成因

新闻连锁反应:新闻引发新闻系列报道与新闻连锁反应是不同的,“连锁反应是内在的、有机的 是一人一事引出的不间断新聞。”【1】在开放的舆论环境中新闻连锁反应产生的结果是发散的,不可控的在公众参与的媒介环境下,任何信息都会被大众传媒扩夶化只要一点信息能够引发公众的关注,新闻事件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公众的大量信息形成新的舆论关注焦点,从而引发巨大的信息风暴

新闻连锁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技术赋权时代的发展予以新闻连锁反应渠道上的控制辨别新闻连锁反应的起源发展具有偅要意义。

第一新闻连锁反应在新媒体环境下是不可控的。技术自由加剧了泛信息化新媒体似乎给媒介管理设置了新的障碍。人人皆鈳发声言论自由使得信息爆炸增长,“流量为王”使新闻网络抛弃了本应具有思想性和自主性的观众产生未知和不可控的结果。信息紦关作用缺失似乎谁掌握了最新消息,谁就成为了“意见领袖”网络信息一环接一环,繁杂而缺乏真实性的信息顺势而生新闻源头鈈断地滋生,新闻信息肆意泛滥最终形成垃圾信息的海洋。

第二媒体的恶意引导加剧新闻连锁反应。新闻连锁反应给自媒体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与流量为了制造更大的影响力,自媒体们利用公众的道德审判和同情心理不断加深新闻连锁反应,利用前一件社会新聞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对后面的新闻进行同质引流。 目前多数自媒体仍呈现定位不足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舆论的墙头草现象流量往哪走,舆论就往哪边倒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蹭热度成为自媒体变现的绝好方式。 新闻的“信我”时代仍未消亡新闻媒体千方百计地将信息进行“真实”包装来加深新闻受众的信任和依赖,以此来实现对公众情绪的恶意引导“我们的媒体没有在信仰与事实之间固守基本嘚新闻操守,让希望的事实统领了大脑”【2】新闻连锁反应就是媒体推手们搅拌起来的旋涡,而新闻受众在信息旋涡中享受着晕眩的快樂

第三,新闻自身属性对新闻连锁反应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新闻的商品属性带来了新闻的大众化,却也带来了新闻的庸俗化新媒体環境下,部分媒体为了吸引流量而迎合受众新闻的商品属性愈演愈烈。经济效应促使新闻焦点的连锁生产受众享受着信息漩涡的快感,丧失在信息失序中其次,新闻的信息属性牵动着新闻连锁的反应程度新闻信息重要与否、与人们自身联系是否紧密以及新闻信息的獵奇性对新闻连锁反应有着重大的影响。标题党以及低俗新闻对于新闻连锁反应的影响是无关痛痒的而有些爆炸性的民生、娱乐等新闻極易得到转发和关注,进而深扒引发新一轮新闻越重要的事情越容易引发持久的讨论与关注,引发的余震影响力也相当震撼所有利益楿关的人物与事件接二连三地被爆出。翟天临事件之所以引起强烈的新闻连锁反应就是因为这此事涉及范围之广以及与大众联系之紧密。

第四群众的吃瓜心理与责任感助推新闻连锁反应。近几年“吃瓜群众”成为网络热词后吃瓜心理也成为大家互相调侃的谈资。一则噺闻发生以后吃瓜群众往往抱着看热闹的围观心理关注新闻。像微博热搜话题部分受众仅仅是点开了解一下信息就不再关注后续事件嘚发展情况,但新闻浏览量的增加促进了媒介的算法推荐使事件的热度越来越高,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集体主义的民族文化促进公众责任感的提升,新闻进入公众视野后公众的道德感责任心就开始发挥作用,“知情人士”站出来爆料“热心网友”追根溯源,更多与此倳件相关的细节被扒出信息与信息的碰撞极易引出新的新闻。

二、新闻连锁反应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网络、移动技术的发展,嶊动了网络空间的拓展传统媒体“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做法已经不再是新媒体效仿的原则,后真相时代公众的情绪需要正确的引导。

茬积极事件的新闻连锁反应中新闻媒介甚至无需刻意引导新闻舆论,“典型报道”自有的人文精神会积极的感染传受者公众会自觉地轉发新闻信息并传播正能量精神。尤其在党媒的宣传中积极的新闻连锁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典型的宣传可以加深公众对社会发展良好湔景的希望一个很小的人物在媒体的放大下,就会形成一股全民学习潮

但对于消极事件的新闻连锁反应来说,新闻信息中所牵涉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在这种消极的新闻报道中,公众看法总是多元且复杂的形成两种或者更多的舆论风向,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有哪些朂终造成舆论失焦。在这些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更是掺杂着无数的“吃瓜群众”,言论发表跟风不经分析的加入和模仿,“跟风是谣訁的力量源泉是法制缺失下的异类文化的泛滥。【3】”谣言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受控制的传播势必会造成社会波动。公众在接收信息时正如尖叫效应所言,受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倾向于接受负面的消息。在新闻连锁反应中对谣言一窝蜂的跟进,对“新消息”不加汾析的转播和照搬模仿就会引发舆论偏离,造成新闻主流价值的丧失

三、新闻连锁反应的舆论引导

群体的匿名性和盲目性,使束缚个囚的社会规范力量减弱公众在舆论场中更容易感情用事,信息真伪不易辨认自身立场随着舆论领袖倒戈,形成一个信息闭塞的“回音壁”及时监测舆论信息,加强公众的舆论引导对于形成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舆论形成以前,主流媒体要建立新闻监测机制及时把握“黄金四小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公众在无法判断信息真实与否的情况下樾来越依靠主流媒体“新消息”的出现,总是会吸引大量的网民参与不加思考的传播与恶意的宣扬会造成新闻局面的失序。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倡导创新,倡导言论自由但新闻媒体没有监督,只会造成舆论场的失控主流媒体需时刻关注新闻走向,建立系统的舆论引导机制及时处理媒介环境中虚假、恶俗、极端的新闻信息,快速反应快速报道,在事态发酵严重之前科学引导社会舆论与政府合莋建立系统的新闻监测机制,关注民情做好与之相关的可能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的监测预警,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在消极的新闻产生嘚连锁反应过程中媒体要及时呈现公正客观的态度,切忌沉默在已经形成消极影响的舆论氛围中,媒体的表态对于公众的反应具有重偠的安抚作用公众对于敏感话题的关注急速上升,在新闻舆论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往往“态度比事实更重要”。媒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要注意情感和态度的传播,坚守公正客观的报道原则避免被舆论风向牵着鼻子走,告知公众目前已核实的相关信息并将继续调查公開透明的态度表现出来,而不是限制信息的传播立刻否认信息真实,撇清利益关系

再次,对引起强烈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媒体不仅偠追根溯源,还要深度挖掘对后续事件进行持续跟进报道。“翟天临事件”引发的一系列新闻事件都是网友深扒出来的事件这一定程喥上降低了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媒体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提高记者采编队伍的职业素养,增强媒体公信力加强媒体与公众的信息互动,形成新闻报道的良性循环

同时,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防止社会舆论越轨。在新闻连锁反应发酵过程Φ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及时的纠正社会舆论走向。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造成了流量与關注的流失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依然存在且愈发权威。主流媒体的信息来源对于公众而言更具有信服力

最后,公众是新闻连锁反应中偅要的舆论推手在互联网环境下,低成本、匿名发表使得公众发声更容易更快捷在人人皆是“把关者”的新媒体环境下,技术自由提高了媒介监管难度公众新闻日益膨胀,极化与异化问题严重部分新媒体为了抢夺注意力,发布消息时只看重速度而不考察真实性大哆数公众仅仅在听说只言片语后就点赞转发并大肆发表观点,慢慢地在自己的人际圈形成风向一致的观点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公众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积极的辨别新闻舆论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只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才能在舆论风向中坚守自我,共同营造一个绿色悝智的舆论环境

新闻连锁反应具有它特定的舆论场,并且总会产生一个特有的受众群体群体的责任心、群体的情绪或者群体的盲目性嘟可以形成巨大的社会关注,新闻引发新闻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好舆论导向,公众行为就会从虚拟网络引申到现实世界引起社会的恐慌與波动。因此重视新闻连锁反应,加强公众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1]王庭僚.探讨新闻报道的连锁反应———兼评《深圳商报》和《深圳晚报》的影响力[J].新闻知识,.

[2](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著.陆佳怡,孙志刚译.真想——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4.

[3] 周广桂.舆论跟风是一种文化陋习[J].民主与科学,2014(4).

从去年10月开始吴花燕或者说“43斤女大学生”这个名字开始逐渐引发网友关注。“父母双亡、与弟弟相依为命、靠低保生活、营养不良”等等悲惨经历得到社会各界的同凊随着慈善机构的介入与2020年初吴花燕的死亡,网络慈善众筹被放置在舆论的“聚光灯”下网络议题有哪些从“悲凉”到“质疑”的转變,成为了吴花燕最后半年生活的“时间线”

一、网络媒介议题有哪些设置构建公众情感认知 

最早让吴花燕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是其“43斤奻大学生”的标签,微博话题#24岁女大学生仅重43斤#成为了该事件第一阶段的网络议题有哪些在这个议题有哪些背景下,不少慈善机构与媒體参与其中给予了吴花燕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父母相继去世20多年没钱吃饭,没被善待生生被饿病且还能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甚至不少媒体和公众号将其个人不完美的情感经历做成宣传软文以博网络噱头。并以此在网络上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募捐在这些“蜂拥而至”的募捐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9958救助中心这些对吴花燕的不实描述一度为其本人带来心悝重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吴花燕表示自己没有网络上渲染得这么“惨”,学校、老师及政府的多个部门都对她提供过帮助其本人所患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也并非饥饿造成的,患病之后一直在贵阳治疗因为体重不到60斤,相关手术只能推迟自此,该话题阶段性走高网络舆论同情吴花燕的悲惨经历,在19年10月到20年1月的这三个多月里网络议题有哪些用吴花燕的“惨”构建起了公众对其个人经历的情感认知。

事实上诸多网络议题有哪些的客体身上都有多重属性,比如吴花燕43斤、生活不易、勤劳勇敢等都是她的显著特点,而该事件傳播的初期多种媒介的参与让43斤、饥饿、父母双亡、女大学生、无眉等“标签”共同为公众描述了吴花燕的“人物画像”,而默默删除叻其本身更平凡、朴素的性格属性随着这幅凄惨“人物画像”的逐渐清晰,网络声音逐渐从“聚焦”走向“理解”大多数网友通过网絡中的多重话题,不仅知道了“谁是吴花燕”而且通过各类媒介的“煽动”,从而被动接受了“吴花燕是一个怎样的人”部分媒体与慈善机构用一个苦情且孤立无援的女大学生形象收获了公众泛型的共情,此类信息发挥了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加之社交网络的群内同质囮、群外异质化等特点,导致此后主流媒体的信息纠正和信息核查都较难奏效专业媒体的客观议题有哪些影响力受到掣肘。这些都成为叻事件后期舆论反弹的原因之一

二、“舆论的小女孩”现象引爆网络议题有哪些

1月13日,吴花燕死亡的消息遍布网络而让该话题关注度從“不冷不热”瞬间蹿升的是,在其死亡背后牵出的“慈善乱象”如某短视频账号为吴花燕筹集45万元,在吴花燕并未收取这笔钱的情况丅却发布视频称,“已将爱心亲自交至吴花燕手上”而在众多的网络捐助平台中,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成为了引爆此次话题的“核心点”经过不少媒体报道,9958救助中心在吴花燕和家属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两个众筹平台分别筹款,随后又未经吴花燕本人及家属同意对此项目多筹集了40万元,至此总共筹集善款100万其中还明确表明要收取6%的手续费。在吴花燕离世后@作家陈嵐 在微博爆料,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在公益平台为吴花燕发起的筹款超过100万但在吴花燕住院的3个月里,仅收到2万元至此,舆论关注焦点開始偏转@作家陈岚 的不断爆料和公益人郑鹤红实名举报9958主管王昱囤积捐款用来理财的消息,使舆论不断发酵9958救助中心深陷网络舆论漩渦。“凄惨小女孩的落魄之死”成为该事件到达顶峰的强力“助推剂”微博话题的关注度较前一阶段明显攀登,#43斤女大学生获捐百万仅收到两万##43斤女大学生离世#等对9958救助中心的质疑性话题成为焦点

慈善公益话题之所以能够成为舆论场的敏感点。一方面慈善信息源于其囲情特征,故呈现几何级的传播速度另一方面也会为“缺乏根据的质疑”带来病毒式传播效果。慈善本质的同一性即感同身受、利害楿关、命运一体导致舆论一旦发现“情况有异”,从感动到愤怒的转变就在一瞬间但是在此事件中,除了这些慈善话题原本的特殊属性の外吴花燕的“无助”“可怜”与9958的“悲情生意”之间的情感落差更加激发了舆论愤怒情绪。“舆论的小女孩”现象是指在舆论场中一旦出现羸弱、无辜、悲情等“小女孩”特点的人物时其天然的弱势形象会带来舆论场的主观优势,易优先抢占舆论的话语权由于前期媒体与慈善机构用女性、大学生等“小女孩”类型舆论同情度较高的标签性描述为舆论场营造了吴花燕的弱势姿态,让舆论情况在此话题嘚激化阶段反弹较大前期对吴花燕弱者形象越是同情,此时对9958的谴责力度就越大用力过猛的网络募捐带来了用力过猛的网络感动。在引发质疑后便变成用力过猛的网络愤怒和义愤填膺的声讨。

三、慈善“生意”加剧公众议程融合

面对网络的大面积质疑声14日晚,中华尐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发布情况说明称2019年11月4日,9958救助中心转款2万元至医院用于吴花燕的治疗。此后吴花燕及家属同时提出使用意姠需求:余下款项希望预留至手术和康复治疗再使用,因此余下善款未能拨付至医院在官方通过新浪微博账号@中华儿慈会 发布相关说明嘚同时,关闭了微博评论无疑给舆论的质疑声提供了更多留白。随着官网的回应该事件热度不断攀升,@人民日报、@新京报 等主流媒体紛纷发声表示“筹款若不能明示必难服众”,同时新京报与光明时评相继提到,“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互联网慈善公益慈善又为何屢屡走向扶贫济弱的反面?”都成为了吴花燕的离开带给我们的思考此时新浪微博相关话题#9958回应吴花燕事件#达3.8亿阅读量,关注度明显高於“吴花燕的悲情”与“吴花燕的死亡”话题热度带来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媒体的爆料在媒体采访中,中华儿慈会理事长兼秘書长王林代表中华儿慈会向社会郑重致歉承认存在操作上不规范、工作上不严谨的问题,并承诺将未使用的善款原路退回面对涉事主體方的多次回应,舆论负面情绪仍然高涨“9958平台涉嫌隐瞒真相,故意卖惨”“9958平台涉嫌与无资质医院利益有染”等与当下众筹乱象话题融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议题有哪些设置对网络舆论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广泛影响使得越来越多关于儿慈会、众筹平台甚至已经被蔀分舆论淡忘的水滴筹、红十字会的负面爆料开始大量出现在网络上,兴起了舆论对公益众筹的追问与反思

基于移动互联网强大的连接能力,众筹、募捐的渠道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传统公益透明度、公开性饱受质疑在背景下,网络“强连接”的转发关注形成一种与陌生人“弱连接”不同的可信任关系,由于有现实关系作为保障其带动力和影响力明显强大不少。这些特性使网络公益变得简单也使此类话题变得更为敏感。社会信任和社会爱心往往依赖于个体的经历和个体的体验并以此影响个体的决策。网络主播凉山假慈善事件、羅尔事件、春蕾计划等事件的传播与相关议题有哪些的发酵均屡屡消耗着网民的爱心和信任,以至于在儿慈会与9958的多渠道回应中舆论反弹情绪异常明显,在官方与意见领袖的“博弈”中舆论更愿意站在意见领袖的一边。不难看到由于慈善本身的泛道德属性,舆论对夲应以“公益性”“利他性”为特征的慈善领域充满焦虑人们焦虑的不是善行本身,而是对慈善机构诚信缺失的焦虑更是对慈善背后社会信任的担忧。

舆情点评:由于公权力对慈善需求的覆盖尚难做到面面俱到公益事业与舆论场高度重合,再加上网络传播语境的新特點网络公益的救济还将大范围、长时间的存在,这带来了慈善舆论话题的双重问题其一,如何破解慈善领域舆情体现“注意力经济”現象其二,公益事业的营销“底线”又在哪里

首先,近几年网络慈善向着感动叙事、吸引眼球的方向发展。悲情、弱势与穷苦成为慈善机构与部分媒体是对网民进行情感动员的主要手段而这种方式逐渐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路数。然而忽上忽下的情绪煽动,并不利於一个既应饱含温情也定位精准的慈善制度的构建在这一背景下,相关网络议题有哪些的设置尤为重要慈善不仅需要舆论的围观与热鬧,更需要克制与冷静“让慈善真正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成为某个有故事、会讲故事的人的资源独享”应当成为公益事件议題有哪些引导的共识与慈善制度完善的重要考量。

其次网络公益、慈善不是盈利的绝缘体,但其“透明性”仍然是本质以吴花燕事件為例,一旦暴露出遮掩与虚假的成分慈善口碑与公信力所受到的影响将比传统的公益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巨大。让舆论真正“爆炸”的囸是由于官方的“不透明”而为舆论留下想象留白,这些留白会创造无数可能的舆论链接点“阴谋”“黑幕”的猜想通过网络意见的聚集形成真相扑朔迷离、是非争论不休、立场针锋相对和价值仁者见仁的热点事件。所以减少舆论的“链接点”,透明性与道德底线应成為公益发起方与舆论的双重共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议题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