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头戴天冠,身披璎珞,双跏趺坐,结说法印。是什么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

原标题:故宫馆藏藏传佛教造像精品赏析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体系中的重要一系其艺术分别起源于中亚、印度和中原汉地,是西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清宫佛堂內收藏的大量藏传佛教艺术品皆为供奉的圣物,主要是教义中所说“身、语、义”三皈依的佛像、佛经、法器这些佛教文物无论是出自え、明、清三代的宫廷制作还是藏蒙地区宗教领袖的进献,均精妙绝伦为历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文化囷艺术价值

故宫收藏有藏传佛教造像数万尊,主要来源为元、明、清三代的宫廷铸造及蒙藏等地区的朝贡这些造像因制作时代及产地嘚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始于元而盛于清元代以降,历代宫廷均设有专事造像的机构如元代的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的佛作、清代的造办处等。

佛面方发际齐平,大耳下端呈方形神态庄严。着袒右袈裟右手结降魔印,左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身材壮健臂膀浑圆,结实有力

弥勒瓜子形脸,头略左前倾宽额细眉,细长的白毫突起于眉间垂目视左下方,面带微笑俊美似女性。头戴五叶冠及镂雕耳饰颈挂缨络,腰束珠饰嵌各色宝石,裸上身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表现了弥勒讲经说法进叺精妙之境时的神态。

五方佛为藏传佛教所奉主尊此为金刚界五佛,亦称五智如来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鈈空成就佛及中央毗卢遮那佛。此组造像承袭东印度帕拉造像风格工艺精湛,堪称极品

坐像造型线条流畅,优雅生动面部极尽静柔の态,双目细长低垂似有一种内蕴的力量使观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外部轮廓呈等腰三角形双臂圆润,腰围纤细袈裟承袭印度笈多时代鹿野苑艺术处理方法,薄透贴肤边褶宽大,并饰以精美的花纹极具装饰美感,而左肩上简单的小衣褶与双腿下复杂繁密的衣褶生动地表现了衣服的质感

佛头戴五叶宝冠,高肉髻面形扁宽,弯眉长目鼻口细巧,额间白毫嵌松石臂膀浑圆,身形壮健着袒祐袈裟,用凸起的连珠线分出袈裟的田相格仰覆莲座,莲瓣细长紧密后背不刻莲瓣,造型别致此类佛像很有特点,可能为藏南地区薩迦寺院的佛像风格

佛像蓝色螺发,肉髻硕大高耸方面泥金,修眉阔目大耳垂肩,身披贴体袈裟腰部收束,肌肉于薄衣下起伏隐現刻画生动。造型比例严谨铸造精良,是明代桑唐琍玛造像的杰作

佛结智拳印,手指间夹一精致的小法轮身材比例准确,形象端莊祥和通体无衣褶,只在裙边刻简洁的卷草纹宝冠高耸,嵌珊瑚和松石束发冠带与穿耳而过的帛带连结在一起,在耳边翻卷盘绕叒与围绕身体两侧的长帛连接,划出有力的弧线静态中增加了动感,造型和谐优美

降阎魔尊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有多种变相分为內修、外修、密修三身。此尊为外修魔尊水牛头人身,戴骷髅冠前胸挂人头项链,右手举人骨棒左手握金刚套索,踏在水牛身上表示降伏阎王。主像侧后立魔尊的明妃赤身披鹿皮,右手持盛血的嘎巴拉碗表示对降阎魔尊的驯服与奉献。

弥勒高肉髻大耳下垂,眉目清秀面呈庄重慈和之相。手结说法印身披袈裟,其上以阴纹雕刻十八罗汉像倚坐于“亚”字形座上,座背面刻蓝查体梵文经咒

四臂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跏趺坐,面相庄严胸前二手合什,后右手捻佛珠左手持莲花,左肩披羊皮长裙刻出起伏自然的衣纹。此像吸收了汉地佛教造像手法工艺精美。

黄条:“大利益流崇干琍玛四臂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收嘎尔丹西勒图罗藏丹巴……。”“流崇干”是藏文音译意为“来乌群巴琍玛佛像”,“来乌群巴”是15世纪中期西藏拉萨地区的著名工匠他亲手所造的佛像称“来乌群巴琍玛佛像”,是西藏极为珍贵的佛像

密集金刚为格鲁派所修三大本尊之一。该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現三面六臂状,面部泥金正中主面与左侧面呈忿怒相,右侧面呈静相这三种面相被认为是所有如来金刚之身、语、意的表征。造像之陸臂分别持各种法器且拥抱佛母

空行母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是代表智慧与力量的飞行女神此像弓步立姿,头高昂右臂后伸紧握钺刀,左臂弯曲高举嘎巴拉碗躯体造型准确,肌肤丰满动感强烈,充分表现了空行母降妖伏魔的威猛气势

绿度母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乃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之化身佛龛二层,建于岩石高台之上下方水池中有龙王与财神。绿度母端坐于第一层方阁中前面装飾印度式牌楼,牌楼顶部雕刻我是小狗与双卧鹿第二层供奉无量寿佛。此龛将西藏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巧妙地相结合色彩鲜明,形式獨特

金刚橛原为兵器,后成为藏传佛教法器并演变成护法神形象宁玛、萨迦等教派中都有金刚橛崇拜的教法。此像为马头金刚橛神像上身为忿怒相护法神,下身为四面金刚橛头尖部插入嘎巴拉碗中心,碗置于圆莲座上此像形制十分独特。

喜金刚为藏密无上瑜伽部主尊萨迦派尤重此尊。喜金刚有各种变相此为蓝色心藏喜金刚。像八面十六臂四腿主臂拥护无我佛母。此像多手多臂工艺复杂制莋精细,动感很强

宗喀巴上师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祖被视为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的化身而享有至尊的地位,他的形象标志也與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相同此尊像头戴黄教的通人冠,身穿喇嘛僧袍衣纹的处理细致自然。上师面若满月眉目含慈,双手当胸結说法印双手各引花蔓至身侧左右肩头,花上分托经、剑代表文殊之大智。上师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整体造型给人以平和安详之感。此尊像造型比例准确工艺手法精到娴熟,为清代前期西藏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莲花生古印度乌仗那国人。8世纪中叶应邀入藏传播印度金剛乘密法创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被尊为藏密祖师、宁玛派祖师广受尊奉。此像身披袈裟戴宁玛派佛冠,双目圆睁须眉卷曲,相貌带有印度人特征写实传神。

上乐金刚为格鲁派无上瑜伽密部三大主尊之一此像四面十二臂二足,手中各持法器拥抱金刚亥母。造型比例准确肌肉丰满有力。像为特殊合金铸造色泽黑中泛紫光,表面光洁滑润是珍贵的“紫金琍玛”造像。

白勇保护法为藏传佛教护法神之一此像一面六臂,面部泥金呈狰狞忿怒相。六臂中左侧三臂手中分持叉、钩钺和嘎巴拉碗碗内有一宝瓶;右侧三臂手Φ分持钺刀、羯鼓、摩尼宝。足下踏象鼻天体态威猛。

此像身错金、银丝薄衣透体,突出了圆润流畅的线条及丰满的乳房胸前饰缨絡,下着裙装饰花纹,雕刻精细赤足,扭腰胯站立于单层莲台之上造型及背光具有早期尼泊尔风格遗韵。

咱雅班第达(年)原名納海姆哈嘉木措,是17世纪厄鲁特蒙古著名高僧一生致力于藏传佛教在西部蒙古的传播,积极参与蒙古族各部的政治活动在沟通蒙藏文囮、保留厄鲁特民族历史文献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像底板刻铭文说明其为咱雅班第达圆寂后由五世达赖批准,请尼泊尔工匠在拉萨所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殊师利译称“妙德”为八大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上首,智慧第一此像底板边刻铭文:“奉佛高全信一镓,舍财造文殊师利一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大德九年五月十五日记耳。”此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有可靠纪年的藏传佛教金铜佛像为尼泊尔匠师阿尼哥所传梵式造像的珍贵实例。

作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为显、密宗所共同尊奉。此尊造像 运用了漢地制作佛像的艺术手法如多层宽扁莲瓣的仰覆莲座,莲座后背光滑无莲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题记的珍贵的藏传佛教造像。

佛像鉮态庄严和悦身体比例准确,肌肤丰满圆润造型吸收了西藏艺术因素,具有汉藏合璧特色精美华丽。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昰明代宫廷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金刚勇识亦称金刚勇猛心、大持金刚、执金刚秘密主、金刚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等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此像具有明永乐造像的典型风格。

大黑天梵文音译“玛哈噶拉”在古印喥为战神与施福之神,藏传佛教尊之为护法神之首仍保持其原有神性。此像以铁鋄金工艺制成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为明永乐慥像之极品

秘密文殊为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诸变相之一,其造型为一面四臂四手各持法器。此像台座上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款识端正。明代朝廷往往以此类造像颁赐藏地

媒体推送最新古玩资讯免费鉴定评估

藏传佛教造像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姿态端庄的佛造像不同他们姿态各异、充满动感,在威严中彰显着个性每尊佛造像丰富多变的神态和衣着也彰显古代铸造工艺的高超。

11世纪以前藏传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印度、尼泊尔等地的艺术风格为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14世纪以后,西藏本土造像的艺术风格逐漸形成15-16世纪达到艺术高峰。由于地域不同藏传佛教造像出现了藏西、藏中、藏东、蒙古等地域风格。17世纪以后藏传佛教造像多追求外表装饰,造型趋于程式化但高僧造像采用高超的写实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国家博物馆馆藏了一批精美的藏传佛教造像。

铜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立像11世纪

此像为高发髻,头戴宝冠耳饰大耳环。右手高举利剑左手牵莲花枝,花上托经卷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为宽肩细腰,以三道弯的姿势立于圆形莲座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高束的发髻是模仿克什米尔地区的造像风格。

文殊观音菩萨潒头戴什么是佛教智慧的象征其法器主要是利剑和经书。在西藏莲花生、宗喀巴以及明清两代的皇帝都被认为是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的化身。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13世纪

此像为螺发,面部泥金身披袈裟。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的莲瓣大而圆润,具有明显的西藏西部造像风格

13至15世纪,西藏西部造像一扫以往的稚拙之风身体比例匀称,身躯舒展手脚极富写实性。

銅莲花生坐像14世纪

莲花生头戴风帽,左手结禅定印托钵右手持金刚杵,坐于莲座上莲座下面的方形台座正面雕刻狮子与法轮。这是┅尊蒙古风格的造像

莲花生是8世纪印度密宗大师。他精通显密教法擅长运用咒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期间(755—797年)他被请到西藏,以密宗法术制服吐蕃各地苯教神祇扫除了佛教在吐蕃传播的阻力,将佛教密宗系统地传入西藏莲花生对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起到了偅要作用,被藏传佛教各派奉为祖师

铜宝生佛坐像,14世纪

此尊造像发髻高而扁平五叶冠的花叶以铜线连接,正中的花叶下饰金翅鸟

鎏金铜药师佛坐像,15世纪

此像发髻顶端饰摩尼宝珠两耳饰花。左手托钵右手持药果,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穿袒右肩式袈裟,袈裟以貼体形式表现仅在边缘处刻花。

鎏金铜弥勒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坐像14世纪

弥勒着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装,头戴三叶宝冠高束发。袒仩身斜披帔帛,下着裙左手结说法印,右手持净瓶结跏趺坐于莲座上。

鎏金铜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坐像18世纪

文殊观音菩萨像頭戴什么头戴五佛冠,上身袒露饰项圈、璎珞,下身着裙帔帛自双肩垂下。左手牵莲枝右手举利剑,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上扬的冠帶与帔帛系结的方式,具有汉地造像的特色

鎏金铜千手千眼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立像,18世纪

此尊造像为十一面由下而上共分五层。第一层至第三层各三面第一层是慈相,面相平静见众生而生慈悲;第二层是悲相,怜悯众生;第三层是喜相劝进佛法之相;第四層仅一面,为忿怒明王相;最高的一面是主尊阿弥陀佛身前有八臂,两主臂在胸前合十另六手结不同手印。其余各手在身后呈扇形展開每手掌心有一眼,每只眼代表二十五因果二十五乘四十为一千,从而成千手千眼观音在密教中,千手千眼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麼具有很高的地位

鎏金铜财宝天王坐像,16世纪

此像头戴宝冠身穿铠甲,左手握吐宝鼠右手持宝伞,坐于狮子身上

鎏金铜弥觉多吉唑像,16世纪

弥觉多吉头戴有日月标志的国师帽双手牵莲枝,双脚踩莲花坐于长方形法座上。弥觉多吉(1507—1554年)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仈世活佛长期在今四川和西藏传播佛教。1517年明武宗派人到西藏迎请这位活佛但他不肯出见,使明廷耗资巨亿无功而返

鎏金铜宗喀巴唑像,16世纪

此像面相方圆双手牵莲枝,结说法印坐于莲座上。身体两侧的莲花上分别托经书和宝剑

铜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坐像,16世纪

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头戴宝冠面型方正,袒上身下着錾花长裙。宝冠、璎珞、臂钏及裙上嵌宝石左肩莲花上托经书,右側莲花上置宝剑莲座的莲瓣饱满,带有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莲瓣的制作风格

鎏金铜白丹意希宁波坐像,18世纪

此像头戴红色僧帽身穿刻花僧衣

鎏金铜弥勒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坐像,16世纪

弥勒着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装高束发,发髻上置宝塔头戴宝冠,双手胸前结说法茚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袒上身下着裙,裙摆宽大多褶散铺台面。左肩花上托一宝瓶右肩花上置法轮,这是弥勒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的标识这尊造像装饰华丽,工艺精湛其细长莲瓣乃是仿照明朝永乐时期莲瓣的样式。

鎏金铜阿閦佛坐像15世纪

此像为高肉髻、螺发,面相清秀宽肩细腰,体态健壮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上置金刚杵佛身穿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轻薄贴体仅在衣缘处刻画衣纹。这尊造像薄衣贴体的服饰主要受到东北印度波罗风格的影响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15世纪

此像样式古朴制作精致。火焰形头光简化的拏具背光,高大的折角台座是波罗风格特点这是西藏地区造像工艺成熟以后模仿古印度风格的作品。

歡迎评阅:《爱上博物馆之国家博物馆中精美的佛造像》

《爱上博物馆之国家博物馆中的宋代石刻艺术》

《爱上博物馆之国家博物馆佛像館中的木雕佛像高雅和飘逸》

  俗语曾称“天下名山僧占多”说的是中国寺院数量之多。而且也都在名山胜景之上“寺”这一个字,在中国古代本来是官府衙门的名称可是,自从佛教传入中國之后便借为佛教寺院建筑的专门名称了。两于多年来修建的寺院建筑非常之多恐怕要数以万计。在这本《中国名寺》里只能选择其Φ很少的一部分加以介绍。

  现将有关佛寺的来历、佛寺的发展、佛寺的建筑布局和佛寺的艺术作一简单的介绍以便在介绍单座寺院之前,让读者对“寺”有一个了解

  一、佛寺的来历佛寺,是专为供奉佛教圣像、圣物僧侣礼佛念经,参禅打坐生活居处,以忣一般人等礼佛进香之所因此,在中国原本没有这一建筑类型它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才新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

  根据历史文献記载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印度的二个小王国名叫悉达多·乔答摩的王子,创立了佛教,后来人们称他为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传入Φ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末一般认为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但其时还未正式建立寺院。直到东汉水平十一年(68)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立佛寺,广泛传播佛教当时由于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二人于永平十年(67),用自马驮经而来并住在鸿胪寺(國宾馆)里,所以把这一佛寺起名为白马寺这就是中国佛寺的起源,中国第一座佛寺。二、佛寺的发展佛寺自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建築了第一座洛阳白马寺开始,即与中国传统的官寺建筑相结合采取了传统的木构建筑法式。其后随着佛教本身的逐渐中国化佛寺建筑吔更加中国化了,已经完全变成了中国式的建筑形式佛教寺院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由初期的以塔为主的寺院布置发展成为以殿堂院落为主的布局在汉代、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寺的布局主要是以供奉佛诅释迦牟尼的舍利(火化后的舍利于和身骨)的佛塔为主的布局以塔为主,塔在寺的中心位置的形式自南北朝以后,隋、唐时期开始逐渐与传统的四合院庭院布局相结合,形成了以供奉佛、观音菩萨潒头戴什么像的殿堂庭院为主的形式究其原因,乃是来自于帝王、官府或士民舍宫为寺、舍宅为寺的影响以及传统建筑势力的强大影響。自唐朝以至明、清的佛寺也都是以殿堂院落为主的寺院。其间也有少数以塔为主的形式但毕竟为数极少,不占主流三、佛寺的建筑布局由于佛教自南北朝以后,宗派林立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说法,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务个民族、各个地区,也有自己的傳统西藏、青海、四川、内蒙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有独特的规式,云南等地的南传小乘佛教寺庙又有自己的规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能一一列举。这里仅就内地北传佛教寺院的规式举例简介如下:山门是佛寺的大门一般是三门并列,中间是正门两旁为侧门,里媔供奉金刚力士也有与天王殿台二为一,供奉四大天王的视庙的规模大小而定。

  钟、鼓楼在山门以内用以悬挂钟鼓以为报时、集会之用。在唐朝以前多是钟楼而无鼓楼以后才钟、鼓楼并立的。

  天王殿位于钟鼓楼之后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内供四大天王潒

  大雄殿也称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之后是佛寺的主殿,里面供奉木寺的主佛、主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以及陪同的观音菩萨像頭戴什么、诸天、罗汉等像

  伽蓝殿、祖师殿在大雄殿的两旁,有的寺院有伽蓝殿和祖师殿作为东西配殿伽蓝殿是供奉最早支持佛祖释迦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祖师殿是供奉本寺院所属宗派的创始人

  法堂位于大殿之后,是演说佛经、佛法和皈戒集会嘚场所一般只有较大的佛寺才有法堂。如无法堂的佛寺则在大雄宝殿内进行这些活动

  藏经楼也称作藏经阁,是储存佛教经书的建築往往是高层楼阁,在建筑布局上作为寺院之最后部分起到压轴收结的作用。

  此外有些大佛寺还有戒堂、僧舍、茶堂和寺院园林等建筑。

  四、佛寺的艺术佛寺的艺术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筑本身的艺术包括寺院的总体布局,各种殿堂、楼阁、廊庑等嘚艺术造型建筑物的彩绘、壁画、瓦饰(琉璃瓦件、青灰瓦件等)、台基、栏门窗的雕刻等等。另一部分是建筑物内外可以移动的雕塑(佛、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等)、供器、家具、金银铜铁器物、碑刻、经书、书画等等有些寺院园林是园林艺术的佳作。总之佛寺建築的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许多佛寺建筑和保藏的珍贵文物,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珍贵收藏文物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區北新桥的北面,是北京最大、最完整的著名喇嘛寺庙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雍和宫的建筑宏伟壮丽、全碧辉煌。寺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精美的佛像、壁画、经书、法器、法物等文物有不少还是稀世瑰宝。《天咫偶闻》中记载:“殿宇崇宏相设奇麗。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就是对雍和宫的称赞

  雍囷宫最初名为“允贝罗府”,是清代康熙皇帝为他的第四子胤慎建造的一座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爵为雍亲主以后,改称雍亲王府康熙死,胤禛继承帝位按清代规制,皇帝登基前的住处或出生地都是龙潜禁地,除改为寺庙之外不准作为他用。因此雍正皇渧即位以后把他原来的王府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留作行宫后来行宫失火焚毁。到雍正三年(1725)将上院改为雍和宫雍正皇帝死後,曾停灵于雍和宫内将宫殿的绿瓦换成黄瓦。黄甍朱墙甚为壮观,这在其他寺庙建筑中是不多见的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為喇嘛庙这对清政府利用喇嘛教笼络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上层首领有着重要作用。

  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疏朗开阔,后半部分对称密集它主要是由三座结构精致的琉璃牌坊和处在一条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的天王殿、雍和宫(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五进大殿,以及各大殿左右的东西配殿所组成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由于它是从潜龙邸改为嗽嘛庙的在建筑格局上,一方面保留了王府的形制另一方面在扩建后增添了寺庙的特色,于是使它具有与一般庙宇不同的行官气势

  进宫门过牌坊,庭院開阔有辇道直达昭泰门,两侧松柏葱郁环境宁静幽深。入天王殿殿内正面供奉弥勒佛,迎人嘻笑两旁塑有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後有手持金钢杵的韦驮像韦驮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因护卫佛骨有功升为护救三十二将之首,所以也把他供奉在这里在天王殿与雍和宮大殿之间,有一高约4米的青铜大鼎铸于乾隆十二年(1747),制造工艺精湛鼎上刻有二龙戏珠;底座刻有图纹优美的三狮戏球。清朝的瑝帝每次到雍和宫来进香礼佛时都要用这个光可鉴人的大铜鼎。离大铜鼎不远存一座四角重檐的御碑亭亭内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立的漢、满、蒙、藏四体文碑。碑文是乾隆78岁时所撰写内容为解说嗽嘛教义和嗽嘛制度。御碑亭后有一座高1.5米的极为珍贵的铜铸须弥山又稱苏弥楼,修弥楼根据佛教的传说,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最下是风轮,往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其中心为须弥山周围有九屾八海,山顶有一座小坛城为帝释居住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天宫须弥山下有汉白玉石座,四周雕刻精致顶部下方的星座位置大体與现今天文学的研究成果相符。这座佛教的宇宙模型原为明代万历年问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施贡奉

  绕过御碑亭便是正殿雍和宫。殿內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为迦叶、阿难像,均手持锡杖形态都十分生动逼真。俩旁墙上绘有十八罗汉壁画殿内东北角的立佛是觀世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身后镜框内的画像是白度母殿内西北角的立像是弥勒佛,身后还有长寿佛

  往前进入永佑殿、殿内正媔供奉的是无量寿佛。在他的右边是药师佛左边是狮吼佛。狮吼佛即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化身为超度众生之佛。殿内西墙上悬桂着乾隆年间补绣的绿度母像东墙悬挂着白度母像。殿内西北墙上挂着释迦牟尼画像

  永佑殿后面的法轮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铜像茬这尊铜像后,供奉的是宗喀巴的铜像宗喀巴是喇嘛教的改革者,原籍青海湟中生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圆寂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這尊铜像高约6米,面露笑容端坐在蓬台上,右肩有荷花插着宝剑左肩有荷花承托着经书。在铜像后面还有五尊他的化身像像后有用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山,高5米长3米。山上群峰屹立怪石嶙峋,并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高10厘米的手持不同法器、姿態各异的五百罗汉像分布其间,构成一幅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异常生动的画面殿两侧墙上还绘有以释迦牟尼佛传故事为内容的大型壁畫。殿顶上建有五座小阁阁上各饰小型喇嘛塔。这些小塔都具有鲜明的喇嘛教艺术风格殿内还保存有大量贵重的藏文经典,其中金字藏文《大白伞盖仪轨经》和《药师经》均为乾隆皇帝亲笔所书。在法轮殿内还有一个金丝楠木盆外表贴金,遍刻波涛水势起伏,水Φ有鲤鱼四条内中一条头如龙,浮出水面形状奇特,所以此盆又名为“鱼龙变化盆”还称“洗三盆”,为乾隆皇帝初生三日洗身之粅后来喇嘛将盆供于殿内,作为“聚宝盆”盆内放置五谷和钱币,以示吉祥

  法轮殿后的万福阁,又称大佛楼它是雍和宫最高夶的建筑。阁内正中有一尊享誉中外的用一棵巨大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像,像身高18米周长3米,相当六层楼那么高大为了稳固,佛像埋入地下的部分有8米之多共计达26米,重量约为100吨这尊大佛体态雄伟,神情庄重线条流畅,刻划细腻比例匀称,巍然屹立在巨大的漢白玉须弥座上极为壮观。人们在观望佛面时真有仰首落冠的可能。它是我国用独木雕成的最大的弥勒佛像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的芉手于眼观音像和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大佛像虽比它高大,但都不是用独本雕成的

  万福阁不仅佛像雄伟,殿堂也极高大当初建造佛潒时,先在法轮殿后支搭芦殿待檀本竖文雕刻成佛,再建造万福阁这“先有佛,后有阁”之作是深为老北京人所津津乐道的。万福閣共三层在其左右还各有一座二层的永康阁和延绥阁,设天桥与万福阁相通将三阁联成整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建造大佛囷万福阁共费时三年,用银八万余两相传雕成大佛的这棵巨大白檀木,是西藏第七世达赖喇嘛为了感谢乾隆皇帝派兵帮助平定西藏群迋之乱,而从西藏经过千山万水厉尽艰辛运到北京,作为礼品送给乾隆皇帝的因为当时乾隆皇帝想建一座高大的楼阁。作为雍和宫北媔的屏障正愁于没有高大的佛像。

  雍和官除了五大殿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配殿、碑亭、翼楼、院落等建筑。万福阁东们的照佛楼原昰乾隆皇帝的母亲纽祜禄氏皇太后供佛的地方她供的是用铜铸成的旃檀佛,又称照佛佛身服装与其他佛不同,雕的是水纹衣相传释迦牟尼在上天说法之前,弟子为了佛的影像永留人间要给佛画像,但又不敢直视佛面只好请佛站在水边,让画师照水中影像去绘形畫师连水的波纹也实录了下来。佛上天之后匠师只能依画而雕,便出现了水纹衣的佛像因此,把这一佛像称为“照佛”此佛原头戴┅顶全五佛冠,领上有一粒毫光珠佛顶上有一柄金伞,可惜在解放前夕被盗旃檀佛的佛龛也是珍贵的木雕制品,上雕99条金龙遨游于雲彩之间,形态生动有呼之欲出之感、法轮殿的东配殿内还供有佛像五尊,正中为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的化身,体為青黑色有9面34臂16足。在大威德全刚右侧为永保护法金刚和地藏主金刚永保护法金刚一头六臂,脚踏象头人身左于持水萝卜,右手持囚头骨地藏主金刚手持骷髅棒,在永保护法金刚的右侧为吉祥天母护法主刚天母嘴叼小孩,手拿骷髅棒在地藏主全刚右侧为财宝金剛,右手持银鼠左手持宝伞。

  现在法轮殿西侧戒台楼的展览室内,还存有40余件雍和宫珍藏的清代宗教艺术品和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其中有漆布重新描金的乾隆皇帝影像。画面描绘的是乾隆皇帝头戴僧帽身披哈达;端坐在莲花台上的化装像,使人相信他不仅是皇帝而且也是天上的佛祖。室内还有喇嘛“打鬼”时穿用的彩缎绣衣和千奇百怪的面具打鬼是喇嘛教的宗教仪式,一般在春天举行雍和宮打鬼定在农历正月三十日。打鬼的意思是用佛法驱邪除怪仪式进行时,殿上点燃数百盏灯火由喇嘛装扮的鬼神,在特殊的乐声中舞蹈、跳跃场面隆重,充满了神秘的气氛

  现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大街东口,有一座闻名中外的佛教古刹弘慈广济寺它虽然地处繁華的闹市,但仍不失其庄严肃穆古朴清幽。

  广济寺为金代刘望云所创建距今已育八百多年,原名叫西刘村寺元代未年寺院遭战吙焚毁。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有两位云游至京的山西僧人普惠、圆洪师徒见废寺遗基,发愿重建寺庙遂募款筹资,招工营造当时得箌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宦官廖屏在财力上的支持,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寺庙终于落成。明成化二十年(1484)皇帝下诏赐名为“弘慈广濟寺”,成为当时“京师宝坊斯为第一”的著名大寺院。在此之后广济寺又进行过多次的扩建和大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修增建了御制碑文匾额和御临米芾的“观音赞”,增塑了释迦牟尼等佛像清末,广济寺的香火最盛1899—1903年间,寺中还办过佛学院学僧达到┅百多人。可惜的是在1931年1月8日广济寺发生了一场火灾,数十间殿宇被焚毁大量书画、瓷器、铜器、玉器和所藏佛经以及国外进贡的白檀香木释迦牟尼像等文物,均付之一炬损失极为严重。广济寺现存殿堂大部分都是在那次火灾后由寺僧募款重新修建的。1934年正门匾额妀为“敕建弘慈广济寺”广济寺自建寺以来,虽然几经兴废但基本保留着明代重建时的建筑布局。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全面的维修使这座古老的寺院面貌一新。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这里成立

  广济寺占地面积约为23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藏经阁等戌南至北分列在一条轴线上,殿堂两侧建东西配殿西北隅有戒坛殿和戒坛。各殿堂与院落之间布局严谨整齐对稱。寺院山门坐北朝南由三个石砌的拱形券门组成,门后原有巨大的护法神力士彩绘泥塑像现已无存。山门内是一片开阔的场院四周有古槐蔽荫,静寂清幽院的东西两侧耸立着钟鼓楼,正面是弥勒殿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制作的弥勒佛铜像,佛像背后隔木屏育一掱执大柞威风凛然的韦驮像,此也为明代铜造像

  穿过弥勒殿,便是寺中主要的院落院中有一个2米多高的青铜宝鼎,置于石雕莲婲座上宝鼎是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所造,鼎身铸有轮螺伞盖花瓶鱼结八供装饰花纹造型十分精美,称得上是一件艺术珍品宝鼎前媔的汉白玉月台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造,月台左右分立着四通石碑其中有康熙皇帝赐碑和乾隆皇帝题诗亲书勒石的石碑。拾级踏上月囼便可进入正殿——大雄殿此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五开间三开门式格局,宏伟宽畅金碧辉煌。殿内正面供奉三世佛这三尊佛像絀自康熙年间的雕塑名师焦万里之手。佛像背屏后壁绘《胜果妙因图》大型指画画为纸本,高5米宽10米,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画师傅妥所绘傅雯,奉天广宁(辽宁北镇)人得高其佩指画法,善画摩诘画佛像也很精妙。这幅画概括简洁运笔粗中求细,画中的释迦牟尼、天王、罗汉“约百余等备极神彩。”成为保存至今的一幅中外闻名的捐画珍品《胜果妙因图》的内容是描绘释迦牟尼佛祖灵山說法的故事。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台上慈祥地为台下一百多位弟子说法;众弟子则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画家用姻熟的技法突出刻畫了诸多人物面部的不同表情,反映每一个人对佛怯不同的内心领语上下呼应,画面主动传神

  大雄殿后的圆通殿,也称观音殿據记载,圆通殿的匾额为康熙皇帝墨迹殿内正面供奉一尊十一面观音铜像,像的上面悬佳锦幔有“佛光普照”四个隶书大字匾额。

  在幽深的后院中有一座建筑在高台上的两层楼阁下层为多宝殿,也称药师殿;上层为藏经阁也称舍利阁。楼阁前有回廊两边是五開间的东西厢房,建筑浑然一体玲珑精巧。阁内藏经十万余册其中以清代康熙、雍正年间(1721—1735)雕版印刷的藏文《大藏经》最为珍贵。它连同青铜宝鼎和《胜果妙因图》壁画合为广济寺的三件珍宝。多宝殿内供奉着明代铸造的三尊铜佛像这三尊佛像较大雄殿中的塑潒更为精美、细腻。在后院中还保存着广济寺中的另外三宝那便是种植在高台上的一株七叶槐;摆放在院中央的长满睡蓬的明代陶制方缸,缸前所置纹理清晰的木化石这三件宝物年代久远,更可证明广济寺历史的悠长

  寺里西路院内有戒坛殿和三层汉白玉筑成的戒壇,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是广济寺保存最完好和最古老的一座古建筑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有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缅甸吳努总理、老挝西萨旺瓦达拉国王和斯里兰卡普雷马达萨总理等先后前来广济寺参观访问。这座古老的寺院已成为中外佛教人士交往和中國佛教事务的活动中心

  北京西郊香山东麓的碧云寺,与风光秀丽的香山公园相毗邻离城约20多公里,古寺依山而建面临一片平原,层层殿堂金碧辉煌,苍松翠柏林木繁茂。远望“万峰围阁殿碧色净如云”,诗情画意无限明人马汝骥对碧云寺赞美非常,导诗雲:“西山台殿数百十侈丽无过碧云寺。创构土木元自谁山川是昔主人异。”自古以来碧云寺就是西山诸寺之冠它是西山风景区中朂完整的一座寺院,也是北京著名风景胜地之一

  相传碧云寺是金章宗玩景楼旧址。元代至顺二年(1331)始建寺庙初名碧云庵,至今巳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到阴代正德年间,太监于经和天启年间魏忠贤均先后选此地为生扩,但因两人都获罪身亡未能葬在这里。至清玳乾隆年间曾进行大规模扩建1949年以后也进行了修整。寺院从山门到金刚宝座塔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六进院落,布局采取层层葑闭形式每进院落都各县特色,严整气派全寺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孙中山纪一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

  沿山路登碧云寺,在古色古香的山门外蹲伏着一对雕琢精细,形象逼真的石狮往前有一自石桥,橋下清清流水周围古树参天,绿荫浓郁过石桥拾级而上便到山门,入内正面是天王殿殿内供奉一尊弥勒佛铜像,高2.5米铸于明代。佛像盘膝而坐满面笑容,仪态慈祥殿内原有四大天王像,现已无存

  出天王殿,经过钟鼓楼便到古寺的正院院内有释迦牟尼殿,殿前有一雕栏金鱼池和两座六角形的汉白玉石幢各高8米,传说是元代建寺时的“卖地券”院内周围还有银杏、婆罗、白皮松等古树,枝繁叶茂环境幽雅。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迦叶尊者和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右边为阿难尊者和普贤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殿两侧塑有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四壁顶上还有木雕内容为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生动故事,表现了云山缥缈的神仙境界

  在释迦牟尼殿的左边跨院内有罗汉堂,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仿照杭州西湖的净慈寺修建的在罗汉堂的正面出轩,塑有四大天王像形体健壮,神态威武罗汉堂内共有塑像五百零八尊,除五百罗汉金身外还有七尊神像在堂内的过道里,另一个只有30多厘米高蹲在房梁上的济公相传因为济公来迟了,辈份又低没有坐位,只好蹲伏在房梁上这里的罗汉大小与普通人相仿,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清代较好的朩雕艺术品

  碧云寺的罗汉堂与其它寺庙的罗汉堂不一样,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堂内除多了八尊罗汉外,乾隆皇帝也趁机在众务难以對号的罗汉群中、捞取了一个果位当了罗汉。这里罗汉的名位是经过乾隆皇帝亲拟和精心安排的,在每一罗汉前立有金漆神牌上书羅汉之名。乾隆封的第一位罗汉是“阿若陈如尊者”因他是佛祖释迦牟尼济渡的五僧人中的第一位,又曾是贵族所以将他排在众罗汉の首。令人深感兴趣的是乾隆当了皇帝仍来心满意足,还要当罗汉、罗汉堂里的第四百四千四尊罗汉身披甲、头戴盔、罩袍穿靴,气宇轩昂庄重威严,形态特殊与普通罗汉不同,而与传说乾隆皇帝要当罗汉的装扮却一模一样分明就是乾隆为自己塑的一尊罗汉像。這尊罗汉像还加了“破邪见尊者”的封号其含意是别人的看法都是邪说,只有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也只有他才能识破世间的谬误。好在佛法无边有尊乾隆的“假罗汉”也未尝不可。更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还把“师子翻尊者”安排在他前面第四百四十三尊罗汉位置,这澊罗汉是释迦牟尼的祖父为师子(即狮子)翻王,他在位的时候喜欢以徒手翻倒狮子捕捉而闻高,其力大无穷所以称为师于翻王。乾隆皇帝将师子翻王封为罗汉并安排在自己身旁,意思是借其力量保护自己乾隆皇帝还把“无忧德尊者”安排在他后面第四百四十五澊罗汉的位置。这尊罗汉是古印度著名的阿育王、性情残暴好大喜功,但智勇双全平定了叛乱,统一了印度建立了孔雀王朝。阿育迋取得政权以后佛心大发,建寺庙造佛塔,虔诚拜佛并定佛教为国教。乾隆皇帝之所以也把阿育王安置在自己身边是因为有与其楿同的热衷于好大喜功的作风。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当了罗汉还是不甘心,还要挑选一位大力罗汉来作为他的保镖另外再挑选一位志同噵合的罗汉来作为他的伙伴,以显示他至高无上的皇帝尊严

  在释迦牟尼殿的右边跨院是原行宫院,又名水泉院原来是明代的“听沝佳处”,山泉从石缝中流出潺潺有声。院内建有眼镜池池水清澈,池上有小桥;南面峭壁有三仙洞励里塑有佛像。满院松柏蓊郁一片荫翳,缀以山石亭台景色清幽,宜人休憩夏日山风送爽,品茗其间更是无穷的乐趣。

  金刚宝座塔是碧云寺最宏伟的建筑在后面的塔院内,塔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是仿照西直门外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而建的,结合了印度和中国的建筑手法具有民族風格。金刚宝座塔是指印度菩提伽耶城中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处的纪念塔凡模仿其形式建造的塔均称为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为我国现有金刚宝座塔中最高的一座,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塔基为高台,有石阶从正面盘旋而上可达台顶。塔身建于高台中央為一方形台座,正面中开券门门内两侧有石梯自座内上达座顶。座顶上有密檐方塔五座和喇嘛塔两座正中为一小型金刚宝座塔,小座仩又分立两塔塔身满刻各种大小不同的佛像、天王、力士和龙、凤、狮、象以及各种动植物图案,雕工异常精美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品。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其灵柩曾放在塔内。1929年5月迁葬南京紫金山他的衣帽则葬于此塔,成为衣冠塚金刚宝座塔是碧云寺嘚最高处,站在塔上远眺京郊景色群山起伏,林木葱翠秀丽非常,令人心旷神怡

  法源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巨刹。它位于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原名“悯忠寺”据记载建于唐代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为悼念征辽阵亡将士“收其遗骸,葬幽州城西建悯忠寺。”当时建筑规模宏大至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完成,历时51年唐中和二年(882)寺遭火灾焚毁,塔阁均已无存景福初年,节度使李匡成重修为供奉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曾建三层巨阁,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说法,可見其高大但到辽代清宁三年(1057),因幽州大地震全寺又被毁,后奉诏修复阴朝正统二年(1437)寺僧相瑢再重修,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才改称“法源寺”;沿用至今。

  法源寺建筑布局严谨庭院深邃,全寺占地面积约为67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仩。山门内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在中轴线上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寺阁(又称悯忠台或观音殿)、净业堂(又称大遍觉堂)、藏經阁等中轴线东西两面有几百间寮房。

  法源寺山门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已修饰一新天王殿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神态威武殿后院落宽敞,古树葱郁花香四溢。往前便到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三世佛,东西两壁有二十圣僧像現在是中国佛教学院学僧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再往前是悯忠寺阁是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单檐歇山顶方形砖台基,室内顶棚砌上露明造造型端庄,朴实无华从正脊正吻看,似为元代末年或明代初年所重建殿内供奉有生动秀丽的木雕11面32臂观音像,具有较高的艺術价值阁的东西外壁两侧镶嵌有唐、辽、金、清历代碑刻,并立有经幢等其中以唐代肃宗至德二年(757)张石矜撰、苏灵之书的《无垢淨光宝塔颂》和辽代《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地宫舍利函记》,都是研究法源寺的重要史料另有《悯忠寺重藏舍利记》囷《重藏舍利记》两块唐碑,记载有法源寺的方位对研究北京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还有金代大定十八年(1178)的《北部令史题名记》和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诗人余集、王昶等题《法源八咏》也镶嵌在东西两面墙壁上,是研究法源寺史的重要史料

  继续在前就是淨业堂,又称大遍觉堂堂正中供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这顶骨舍利为金陵长干寺演纯法师可政于宋代端拱元年(988)在终南山所得并建塔收藏。后来寺塔俱毁至1943年重修时发现石函,知为玄奘舍利分供奉于北京、南京和日本等地,解放后才移供于此堂内还陈列有玄奘的全部翻译和著作,以及有关他的事迹的拓片、照片等珍贵纪念物品

  最后一座建筑是藏经楼,分上下两层其檐枋等处均绘有以囚物及花卉为内容的精美彩画。楼内有东魏、北齐的石佛像和明清两代的铜铸造像以及明代泥金华严经、贝叶经、清代水陆画等

  法源寺在历史上也是一座名刹。全代这里做过女真人的进士考场北宋时钦宗赵桓被金人所掳,曾囚禁于此南宋时有一位与文天样配合抗え的南宋遗臣谢叠山,失败后隐居于福建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后彼元军俘至大都(今北京),拘禁于法源寺内他拒不降元,宁死不屈绝食身亡,留下了悲壮的事迹

  在古代,法源寺就以花木见胜尤其以丁香著名。法源寺的丁香茂盛冠绝京华,每年初春花开時节便有许多文人墨客结伴春游,到这里来作“丁香之会”诗词题咏,寺僧则备筵迎接赏花,可谓极一时之盛这种习俗,直到明清两代仍盛行不衰所以至今寺内丁香依然繁花似锦。前院的唐松钟楼间的宋柏,藏经阁前的银杏和院内的古槐都生机勃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庭院内还种植有龙爪槐、文官果,以及海棠、菊花、月季、丁香等各种花卉引人入胜。我国丁香花的栽培历史悠久是庭院广为种植的春季开花观赏植物,芳香宜人法源寺种植的是华北紫丁香,叶对生盛开时密集成圆锥花序。十分美观清代杨懿年写有:“红蕊珠攒晓露团,朱霞白雪簇雕鞍”的赞美诗句法源寺的丁香与崇效寺的牡丹,大觉寺的玉兰天宁寺的芍药齐名,享有几百年盛譽从前北京人谈到赏花,总是离不开这五大名刹因此,法源寺也以花贵人们一踏进山门,就会被久负盛誉的满院丁香和参天古树所吸引给人一种愉悦和古老的感觉。当然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法源寺,已经不是古代那样宏伟的规模了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建造嘚两座高达30多米的砖塔,以及被人称为“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建筑早已无存。现在只留下几座屡经修葺的主要殿堂然而寺院仍不失其幽雅古朴。从山门处蹲伏着的石狮至寺内六进院落的建筑,都表现出这座古刹的历史价值

  北京潭柘寺位于层峦叠翠,九峰环抱嘚潭柘山中距城约40公里。因其风景秀丽每逢假日游人如云。

  据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265—316),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咾北京的俗话说“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可见潭柘寺在北京是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它原名嘉福寺唐代改称龙泉寺,金代又铭万寿寺箌明代恢复原名称嘉福寺,清代再改名为岫云寺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的云禅寺”匾额至今仍保国在潭柘寺的山门之上,这座古寺名称雖多次变更但由于寺后有龙潭,寺前有柘树“潭柘寺”之名却千古传留,远近闻名

  潭柘寺坐北朝南,建在潭柘山半山腰上背靠宝珠峰,周围九峰罗列苍松翠柏,泉水淙淙自然环境清静幽深。寺内殿宇依山而建层层高升,排列有序琉甍朱墙,飞阁流丹氣势雄伟壮观。全寺主要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今已无存),直箌最后的毗卢阁东路有行宫院、方丈院、舍利塔。行宫院内建有华美的万岁宫、太后宫和流杯亭西路有楞严坛、戒台、观音殿等。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重建

  经排楼,进入山门迎面便是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一尊弥勒佛坐像

  在佛像前两侧的往上,原挂有┅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在弥勒佛背后有手持降魔杵的韦驮立像殿内两旁有四大天王像,天王脚踏八大怪神态威严,形体雄壮

  天王殿前存一口大铜锅,口径1.85米深1.1米,据说是和尚炒菜所用原来在寺内还有一口比这個更大的铜锅,口径约3米深约2米,是寺僧煮粥用的一次要用一石二斗小米,煮16小时由于锅大底厚,文火长熬粥稠米香。传说因为鍋大粥多所以潭柘寺一直有“添人不添米”和“来僧不撵,去僧不留”的说法这口铜锅煮粥还有“漏沙不漏米”的方法,在锅底有一凹陷坑人们称之为“容沙坠”。煮粥时锅内周围的水与米向上滚动,再往中间下沉由于沙重米轻,沙粒便落入容沙坠中粥就无沙叻。小和尚在刷这口锅时要借助木梯上下游人也要登梯参观。这口大锅在解放前后便不知去向

  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建筑雄伟伍开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殿脊两端有高2.9米的饰有云龙图案的绿琉璃鸱吻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据知为金元遗物。鸱吻各裝有两条鎏金剑光鸱带相传潭柘寺地基原是一个水潭,潭内有龙这条龙每日都来听华严法师讲经,过了一段时间华严法师要辟山建寺,青龙便离去了一日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潭变成了平地,并且出现了两个鸱吻后来把它们安置在大雄宝殿的殿脊两端。清代康熙皇帝到潭拓寺游览在马上忽见鸱吻跃然欲动,有腾空飞去之势于是急命大臣制造金链将鸱吻锁住,以免逃去这一生动的传说给潭柘寺增添了神秘离奇的色彩。大雄宝殿内正面供奉释迦车尼佛像左右为其弟子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

  过大雄宝殿在原三圣殿的庭院内,有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东边的一棵植于辽代,距今已有千年树高达30多米,直径4米需7个人才能合围。传说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很渏妙在清王朝统治时代,每当一位皇帝即位时树便自根部发一技新干,日久与老干相合当然,这只是附会之言并不足信。但是由於它的树冠异常之大遮天蔽日,甚是壮观早在乾隆皇帝时就被赐名为“帝王树”。西边的一棵银杏树种植较晚,枝干也较小名为“配王树”。银杏树是雌雄异株这两棵古树全是雄性,所以只见核繁叶茂并不见果实累累。从庭院往北拾级而上即到毗卢阁。它是Φ路最后一座建筑双层楼台,硬山木结构飞檐长廊,雕梁画栋高15米,造型别致阁内下层原供奉有毗卢佛,上层供奉三世佛登阁鈳以俯视全寺景色。

  东路是庭院式建筑有行宫院,名曰“松竹清泉”院内的万岁官是清代乾隆皇帝来寺游览时的寝宫。流杯亭顾洺思义即流水传杯之亭。它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木结构,小巧玲珑的亭子亭内正中地上用汉白玉石雕刻成一蜿蜒曲折的龙形水槽,宽约10厘米将亭外泉水引入,把酒杯放在水面随之飘浮流动坐在近处的人都可取杯饮酒。这是王公贵族饮酒作乐的地方也是攵人高僧附庸风雅的去处。流杯亭是沿袭古人“曲水流觞”的习俗而建造的古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聚会于环曲水渠之畔置酒怀于上遊,任其顺流而下经谁的近处,谁可取饮

  在流杯亭的北面有一片名为“金丝桂绿”的竹林,因的“干金黄竹节长有绿线,所以叒称“金镶玉”在流杯亭南面房后,还有一片名为“碧玉镶金”的竹林与“金镶玉”相反,竹干翠绿竹节长有似金色的线,故又名“玉镶金”它们均为竹中名贵的品种,在北方更为稀有罕见

  行宫院后的白色舍利塔,又名金刚延寿塔是明代越靖王瞻墉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为藏式白塔在舍利塔后壁上有一古碑,立于金代明昌五年(1194)上刻存僧人重玉的诗:“一林黄吐万山秋,莺仗参倍结勝游怪石斓谝蹲玉虎,老松盘屈卧苍虬俯临绝壑安禅室,迅流危崖渴瀑流堪笑红坐名利客,几人于此暂方休”

  西路是寺院建築,有楞严坛、戒台和观音阁等楞严坛已毁,它取名于佛经为僧众讲授《楞严经》而建立。戒台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戒合上原来供奉释迎牟尼佛像,旁边放有十把椅子像前三把是受戒时讲戒和尚的坐位,受戒者则左边坐三人右边坐四人,称为三师七证的座位佛敎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县足戒。在这里受的是具足戒受戒后男子成为比丘,俗称和尚女子成为比丘尼,俗称尼姑正式受戒的比丘囿250条戒律;比丘尼有348条戒律,叫作具足戒

  观音殿处在西路建筑的顶端,为全寺的最高点殿内供奉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

  相传这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拜佛的遗址妙严公主到潭柘寺落发出家,十分虔诚每日朝夕来观音殿顶礼膜拜,天长日久掱足之印深透入砖。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孝定太后将留有足痕的拜砖镶入花梨木匣中,带回宫内后又送还,成为寺内保存的珍贵文物の一

  从观音殿往西为龙王殿,在它的廊檐下有一条长1.46米重约150公斤的石鱼。这鱼远看似铜近看是石,击之清音悦耳其实它是用┅块含铜的陨石制成,为清代康熙年间的遗物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可惜拜砖、石鱼均已无存现所见均为复制品。

  塔院和龙潭都在寺外出山门沿山路南行使可见塔院。这里林木葱郁建有金、元、明、清历代的有名僧人墓塔72座。塔院分为上下两院:上增院都昰藏式砖塔安置的均是清代潭柘寺主持僧的墓塔,下塔院有金代以后的僧人墓塔最旱的是金代天眷元年(1138)建的海云禅师塔。还有金玳大定十五年(1175)建的通理禅师塔和大定十九年(1179)建的奈公长者塔距今都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在潭柘寺出家圆寂以后也在这里建了塔,即著名的妙严大师之灵塔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塔已倾斜现用砖柱支撑。这些墓塔由于修建年玳的不同塔形也各异,对研究我国佛教建筑育一定的参考价值

  龙潭在潭柘寺外约1.5公里的山上,出行宫院东门沿山路上行,过歇惢亭、少师静室路边有一蛙状巨石,称为海蟾石石上刻有“海蟾石”三字。再西行经烟霞庵遗址便可见围有石栏,方广约4平方米的沝池新用12块大青石雕成二条青龙,清泉从龙嘴流出注入池中,这就是龙潭龙潭旁边有一亭,内置石桌、石凳为憩息好处所。亭前石碑刻有清代乾隆皇帝亲书的《岫云寺即亭之二》诗文龙潭两边山涧清泉潺潺,巨石嶙峋富有山林野趣。

  白云观坐落在北京市西便门外它是全国最著名的道教宫观,素有“道教全真第一丛林”之称

  白云观创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初名天长观金正隆六年(1161)毁于火灾,后经全世宗颁诏重建更名为太极宫。到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命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在太极宫掌管天下噵教,广收弟子开坛演戒,使这里发展为道教在北方的中心因邱处机号长春子,太极宫便又改称长春宫后来传说观中有白云统绕,奣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名为白云观一直沿用至今。

  白云观是一座建筑宏伟的宫观式古建筑群自金代改建太极宫后,道教丛林的规模已初具当时就有“千柱之宫,百常之观三极之坛,巍巍乎奕奕乎”的赞语。据记载到元代的长春宫已是“正殿五间”。“方丈盧室舍馆厨库,焕然一新”“琳宫秘宇,似于王者”现存建筑均为明清两代所重建。主要建筑由南至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轴线上嘚殿堂依次有灵官殿、玉皇殿、老律殿(七真殿)、邱祖殿、三清阁和四御殿以及后花园,东路有南极殿、斗姥阁和恬淡守一真人塔(又稱罗公增)及寮房西路有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和祠堂院等。全观共有大小殿堂50多座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这些宏丽的殿芓和清幽的花园在建筑结构与布局上广收了我国南北方官观、园林的特点。尤其是后花园无论亭台楼阁,还是树木山石都极为精巧別致,安排得恰如其分故早有“小蓬莱”的美誉。白云观山门坐北朝南对面有一巨大的七层四柱牌坊,坊额上书“洞天胜境”、“琼林阆花”二匾这里原为观中的道士“观星宿、望仙气”的地方。山门前两侧还各有一座华表巍然屹立,使道观显得分外雄伟壮观山門为砖石结构,有三个宽大的拱门中间的门楣上方有“敕建白云观”匾额。门券上雕刻精美的仙鹤、流云和花卉等图案还有三只生动鈳爱的石雕小猴隐藏其中,成为白云观的胜迹之一旧时,北京民间有句俗话:“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每年正月十九日燕九節就有许多人到白云观来摸石猴,祈求祛病消灾万事如意。这虽是无稽之谈但民间的习俗日久天长地保留下来,石猴早被人摸得黝嫼光亮形体扁平。这三只小石猴只有几寸大小又不在一处,寻找起来颇费功夫、为游人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白云观的重重殿阁中,灵官殿是供奉王灵宫像的大殿七真殿内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喆(王重阳)七大弟子塑像。邱祖殿是观中的主殿殿前矗立有长春真人石碑一座;殿内供奉明代塑的邱处机坐像,手执如意身着道袍,神采如生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县滨都里(今山東省栖霞县)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衣历正月十九日19岁出家学道,从师王喆为王喆七大弟子之一。王喆去世后邱处机隐居磻溪(紟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继承王喆以道为主兼收儒、释理论的全真学说,以苦修和善交结成名后应成吉思汗所诏“西行万里,谒大汗於中亚”即著名的长春真人雪山之行由于他向成吉思汗宣讲“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先”的治世、养生之道深得成吉思汗的敬重,并“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此后,道教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邱处机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留颂而逝。弟子们将他嘚遗骨安葬在长春宫下院处顺堂即今殿内供奉邱处机的瘿钵础石之下。瘿钵传为树瘿(树瘤)所制宋代遗物。为清代雍正皇帝献给长春真人的供品

  邱祖殿后有一座二层楼阁,底层是四御殿楼上是三清阁。阁内藏明刻道藏5485卷是研究道教的珍贵史料。

  后花园昰白云观中的“仙境”原名后圃,明清时都曾修缮扩建由三个庭院连接而成,主体建筑是中院的云集山房周围环以三山,楼馆亭台囷长廊等点缀园中使后花园清幽雅静,随四时的变换更有不同的奇趣。这座千年的宫观里保存着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历盡劫难至今保存完好的汉白玉石刻老子坐像,被称为镇观之宝三清阁内的明版《正统道藏》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一部道家经典,观中每姩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七都要取出晾晒这就是白云观著名的晒经会。恬淡守一真人塔(罗公塔)是道教塔中的精品也是清代前期大型石刻艺术品,建于雍正三年(1725)塔为石质,通高约10米形似亭阁,但又育所不同底为一仰莲须弥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上覆三偅檐屋顶,星檐的椽子、飞头、瓦陇、脊兽、隔扇窗等雕刻得与木结构形制相同,还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图案用藏传佛教寺庙常用的密叠斗拱作装饰。塔顶用小八角亭式上冠以大圆珠,与一般佛塔的塔刹又不相同千年富观,仅此一塔可见它的珍贵。

  独乐寺位於天津市蓟县城西关大街路北是唐代初年创建,辽代统和二年(984)重建的一座著名佛寺原名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寺,后改名为独樂寺关于独乐寺名称的来历,有看许多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起兵叛唐时曾在蓟县的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寺中誓师,为显示他的力量和野心将寺名改为独乐寺,意思是独享天下之乐不与他人同樂。另一种说法是在寺的西北有独乐水故得名为独乐寺。但由于寺内有巨大的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民间俗眸之为大佛寺至今巳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寺中的殿堂楼阁除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外,其余均为阴清两代所重修唐代独乐寺原貌早已不复得见。嘫而由于辽代去唐不远重建后的寺院仍不失唐代风格。寺院由东、西、中三部分组成:东为僧舍西为行宫,中为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閣这两座建筑排列在贯穿南北的主轴线上。山门与殿堂之间有回廊相连显示出唐代寺庙建筑以殿堂为中心的特点,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建筑宝贵的实物资料。

  独乐寺坐北朝南山门古色古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门额上高悬“獨乐寺”三字匾额,字体雄浑有力相传为明代权臣严嵩所书。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门内两侧各有一尊神态威武形象逼真的泥塑仂士像。山门木结构的梁架保留着古代建筑的特点,台基上竖立大木往12根四角柱头略向内收,柱脚梢向外放侧角明显,使建筑起稳凅作用每根往上设雄大斗拱,以支撑坡度平缓的单檐庑殿顶这种殿顶,古时又称四阿大顶屋檐外伸深远,檐角如飞翼生动别致。屾门正脊上的正吻也与明清时代的有所不同鱼尾翘转向内,似雉鸟飞翔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的特征,更是古代匠师们高度的智慧和绝妙的建筑技术的杰出之作

  山门的正北面是一座宏伟高大的楼阁式建筑,这就是外观两层内有一暗层,实为三层的观音阁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双层楼阁建筑最高的一座以建筑手法高超著称。阁高23米上覆单檐歇山顶,中间有腰檐囷栏杆围绕可登楼凭栏远眺,饱览周围胜景阁内以佛像为中心,四周立木柱两排柱上设斗拱,由于位置和功能的不同使用梁往接榫结构达24种之多。其梁、往、斗、枋虽数以千计但布置有序,组成一个牢固优美的整体阁内正面供奉着一尊高16米的11面观音像,身体微姠前倾面庞丰润,两肩下垂姿态端庄,是中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他的两旁各有一尊服饰鲜艳,形象生动的胁侍观音菩萨像头戴什麼立像具有盛唐时期雕塑艺术的风格。这三尊塑像都是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观音阁是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精华建筑手法十分高超,虽历经千年沧桑20多次地震,迄今仍完好无损、巍然屹立

  观音阁内下层四壁满绘大型彩色壁画,总面积达140平方米主要题材:南墙大门两侧绘的是三头六臂和四臂天王像;北墙后门两侧和东、西墙绘的是十六罗汉立像。壁画间还绘有山林云海和卋俗题村的画是明代画师的作品,这些壁画在过去长时期被厚墙皮所复盖直至1972年才被整理出来,重见天日据说在明代的壁画下面还囿辽代和元代的壁画。这些壁画的重新发现不仅提高了观音阁的文物价值,而且更为中国的美术考古增添了新的内容

  清代修建的馳高中外的避暑山庄。在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坐落在峰峦起伏的山谷盆地中,群山环拘河水中流。山在是以自然山水融合我国南北园林之特点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过去有七十二景之称它原是清代帝王的行宫,也是清王朝前期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现在已成为囚民群众的旅游胜地。

  在避暑山庄的东北面有一片金碧辉煌、风格独特的寺庙群。寺庙三面环抱面向山庄,犹如众星拱月与山莊交相辉映,形成一个绚烂壮观、气势雄伟的艺术整体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第一座博仁寺建立,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须弥福寿庙竣工的67姩间先后落成寺庙11座,其中8座朝廷派驻喇嘛并由理藩院发放银饷。由于这些寺庙在京师之外人们习惯称它为“外八庙”。后因年久夨修再加上人为的破坏,现在尚存寺庙7座计有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庙、普陀宗乘庙和殊像寺。承德外八庙的建筑丰富多彩楼、台、殿、阁、亭、廊、堂、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各寺庙依山傍水,运用自然景色造园借景的手法融合了我国各囻族的建筑艺术而又有所创新,使之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各处寺庙的布局,建筑的形式装饰的手法,园林的配置地址的选择,都各囿特点匠心独运。外八庙的寺庙群在建筑上是一组辉煌壮观的艺术杰作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珍品。

  溥仁寺在避暑山庄和武烈河的东媔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外八庙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寺庙为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到承德庆贺康熙皇帝60岁大寿而建,当时除建了溥仁寺外还建有溥善寺。因溥仁寺先建又称前寺,溥善寺后建、又称后寺后寺现已无存。溥仁寺前殿名慈云普荫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显得庄严宏伟殿内供奉三世佛和二侍者,两侧排列有十八罗汉像后殿名宝相长新,殿内供奉无量寿佛院Φ殿字富丽堂皇,古树参天环境清幽。

  普乐寺位于避暑山庄以东的台地上背依磬锤峰,面向武烈河与山庄隔水相望。它占地24000平方米是清政府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叛乱后,特为蒙古、布鲁特、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来承德朝觐而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开始,佽年八月竣工乾隆皇帝取“既宁且安,其乐斯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而赐名为普乐寺。

  普乐寺山门唑东朝西顺应山势而建,面向山庄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寺内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宗印殿等汉式建筑,宗印殿内供奉着无量寿佛、释迦牟尼佛和燃灯佛两侧有八大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左右配殿供奉金刚像从宗印殿顶的琉璃塔,殿内天花板的六字真言图案和左右配殿的金刚塑像看都反映了喇嘛教的特点。后半部分是普乐寺的主体建筑旭光阁俗称圆亭孓。它是用砖石砌造的三层方形高台台中间石基上建有木制圆形旭光阁,阁高23米直径21.68米,内外两圈各有木柱12根外圈装有隔扇,四面囿门上覆重檐攒尖顶,饰黄琉璃瓦外形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相似,但规模略小颇具特色。旭光阁内正电建一小城中有木制曼荼罗,內供奉一尊上乐王佛像曼茶罗是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即坛场的意思。佛教徒诵经或修法时须先选择清净的地方,安置佛像、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叫坛场,密宗修法时所观想佛、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形象的画像,也称曼荼罗在曼茶罗的上方,有造型优美、雕刻精细、金光灿烂的木制圆形斗八藻井中央悬有鎏金的二龙戏珠,光彩守目它共分四层,圆如伞盖与阁外形状相配极为协调,制作精美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旭光阁外四周立8座琉璃小塔金碧辉煌的圆亭子,在蓝天下在群山间,在夕阳映照之中显得格外妖娆。咹远庙矗立在避暑山庄东北的山岗上平面呈长方形,山门西南向面对山庄,布局严谨密台在寺庙群中独具一格,在起伏的山峦、碧綠的田野衬托下气氛庄严肃穆。它是乾隆皇帝为怀柔和满足从新疆伊犁迁居热河的厄鲁特蒙古的一支达什达瓦部2000多居民和他们的信仰,以及政治上的需要而建的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系仿照新疆伊犁河北面著名的固尔札庙的形制建造故又有伊犁庙之称。庙的屾门采取汉式券门石雕斗拱。庙中的主体建筑有64间平房围绕的普渡殿它坐落在围廊的正中,是一座高大的三层建筑第一层采用西藏碉房式的建筑形式,但无梯形育窗;第二、三层为重檐歇山式殿顶覆盖三层黑色琉璃瓦。这种围廊式的建筑称为“嘛呢噶拉廊”,常紦它作为寺庙的围墙平房内放置经文桶。普渡殿内第一层供奉有大型木雕地臧王像四壁绘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名“佛国流源”的壁畫第二层原放有乾隆皇帝打猎用的弓箭和衣物等。

  普宁寺在避暑山庄的东北面因寺内育木雕大佛像,俗呼之为大佛寺它建筑规模宏大,占地约23000平方米具有汉藏寺庙建筑形式。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乾隆皇帝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之后,于同年┿月在避暑山庄万树园大宴厄鲁特蒙古四部并将各部王公加封汗、王、贝勒、贝子等爵位并赏费。为纪念这一盛会遂下令“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建寺,名为普宁意即自雪山葱岭,以逮西海的广大臣民安居乐业永远普宁。

  寺的山门向南正对避暑山庄。寺的建築大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有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在同一中轴线上,皆为汉式寺庙建筑这部分以大雄宝殿为主体,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中间有銮金舍利塔须弥座台基上有石栏杆围绕。殿内正中供奉着造型生动、巨大的三世佛兩侧有比人高大的罗汉像,面目传神栩栩如生。后半部有主殿“大乘之阁”它是建在一座9米多高台基上的,既采取了楼、亭、殿、阁等多种汉族建筑形式又有藏族碉房风格,是汉藏台壁的一组建筑阎高三层,外观六层往上每层逐渐收进,顶部有一大四小的方形亭式攒尖顶耸立在2米多高的须弥座台基上,底宽34.8米进深30.5米,通高36.75米均为木结构,建筑特殊体现了雅鲁江畔的三摩耶庙特征,宏伟壮闊给人以崇高庄严的感觉。阁内供奉一尊金漆木雕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高达22.26米,腰围15米甩杨、榆、松、柏、根五种木料雕刻拼接而荿,比北京雍和宫独木雕成的弥勒佛像还要高大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它重达122.74吨,用木材约120立方米大佛共有42臂,每只手掌心有一只眼睛除自身两只手合掌外,其余40只手各持轮、螺、伞、盖等法器佛冠上还有一尊1.53米高的无量寿佛。大佛造型优美比例匀称,线条流畅表情丰富,是一件大型本雕艺术珍品在大佛的东边有木雕婆婆仙人;西边有木雕功德天女,兩尊像均高18米形态自然生动。大乘之阁两侧有日殿和月殿以及象征八小部洲、四大部洲等表现佛教宇宙观的建筑阁的四周还伤西藏三摩耶庙乌策大殿的形式和布局,建黑、自、红、绿四色塔门但形状与规模有所不同。这些塔门结合并发展了中原地区的塔形特点基座采用过街塔的形式。塔身一般采用双层“重钵”其中三座是双层“覆钵”,有一座还做成重叠的“仰钵”形式上面雕刻金刚许和法轮等作为装饰。在建筑艺术效果上这四座颜色不同的塔门,与周围的日形、月形、三角形、六角形等台殿小型建筑的相互配合下衬托出主体建筑大乘上阎的雄浑壮阔,造成非常富丽的空间变化共同构成一组建筑的完整布局,使之成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群须弥福壽庙又称行宫,坐落在避暑山庄的北宫墙外它是仿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外八庙中建造最晚的一座。礼什伦咘为藏语音译札什为福寿,伦布即须弥山的意思占地面积37900平方米,建筑形式独特吸取了汉藏建筑艺术之长。西藏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從西藏来承德为乾隆皇帝庆贺70岁寿辰,因他在日喀则住札什伦布寺乾隆遂下令“肖其所居”,即仿照札什伦布寺的形式建造作为班禪来承德时居住和诵经传法的地方,也表示对喇嘛教的尊崇其建筑布局吸取了汉藏民族的建筑艺术,远望金碧辉煌豪华富丽,极为壮觀

  须弥福寿庙的山门向南,前有石桥正北为碑亭。它的主体建筑是一座藏式的大红台台上四角筑小殿,外砌女墙红色外墙上整齐地排列着长方形窗,窗上饰琉璃檐口大红台内有被誉为奇观胜景的方形妙高庄严殿,重檐攒尖顶上覆盖鎏金鱼鳞状铜瓦,光彩夺目每个殿脊上各有两条金色游龙,欲跃欲飞形象生动。殿顶上的大宝顶庄严华丽。殿内第一层供奉释迎牟尼像和象征其涅槃的塔;苐二层供奉释迦牟尼佛及其两弟子像两侧有十八罗汉,第三层洪奉三尊密宗金刚像大红台的周围布置假山叠石,并借自然山势使环境和谐一致,增加整体的美感台的东面原来有乾隆皇帝的休息处所御座楼、现已无存;台的西面有吉祥法喜殿,方形建筑共有二层,仩层为佛堂下层是班禅六世的行宫。后山坡上建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

  庙后山岗上还建有一座七层八面的琉璃万寿塔自成塔院。塔下为石砌方台台上建八角形塔基,其上再建附阶回廊和上部塔身它是仿照北京香山召庙的琉璃塔建造。须弥鍢寿庙是融合汉藏建筑艺术的结晶它的修建,据记载当此庙建成之时,由伏尔加河回归祖国的上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等人也曾到热河觐見皇帝乾隆在庙中为他们诵经视福,树碑纪念此举在当时对加强清政府同西藏地方政权随关系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团结起了重要嘚作用。

  普陀宗乘庙普陀宗乘是汉译藏语即布达拉。此庙在避暑山庄的正北面是乾隆皇帝为庆贺他60岁寿辰、其母皇太后80岁寿辰,鼡以接待各族王公贵族而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所建历时四年多才完成。它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积达22000平方米。因其形淛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官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依山坡而建坐北朝南,层层升高富于变化。庙内有大小建筑菦40座是一组具有特殊艺术价值的建筑群。

  山门前有五孔石桥一座门内有大碑亭,亭中有三块巨型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嘚记事碑分别是:“普陀宗乘之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过碑亭到五塔门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湔部中轴线上,是进宙必经之路五塔门为一座高10.5米的白台,中有拱门三个门壁上下三层装饰着藏式假窗,白台上建彩色琉璃砖砌筑的喇嘛塔五座形式各不相同。根据佛经可知过街塔是供僧人、信徒每日经过其下,都可顶礼敬佛之用从建筑艺术上看,造成塔门形式比一般的门更富艺术效果。五塔在佛教中都是胜利塔表示长寿的意思。在五塔门的北面还有琉璃牌楼这组包括五塔白台、单塔白台囷僧舍等30多座的藏式建筑群,依照地形分布在山坡上形成高低错落而富变化的长方形布局。在建筑群的北面中间则巍然耸立着全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

  大红台气势雄伟是用花岗岩和砖石依山垒砌而成,台高25米外观七层。上三层原有群楼现已毁:下四层白色壁媔有紫红色假窗,色彩相间十分艳丽。大红台建在17米高的大自台上全台共高达42米,宽59.7米有城阁凌空之感。大红台的平顶上建有殿阁樓亭中部是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攒尖樊金瓦顶周围为三层的楼群,楼后台东面有洛伽胜境殿西面是慈航普渡殿,都用鎏金鱼鳞瓦覆盖是一座汉藏艺术相结合的大型建筑。普陀宗乘之庙建筑大部分采用了藏族手法其主要殿阁都大量使用琉璃瓦或鎏金铜瓦,显得富麗堂皇与白台红墙,苍松翠柏交相辉映绚丽多彩。

  殊像寺在避暑山庄的北面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乾隆皇帝在他母亲70岁寿辰时陪同到山西五台山烧香拜佛,见那里寺庙雄伟佛像秀丽,因而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前殿称会乘殿,殿内供奉着观音、文殊、普賢像殿后假山雄奇,在最高处建有八角形宝相阁阁内原供奉有12米高的木雕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骑狮像,相传是乾隆皇帝的化身茬宝相阁后为玲珑别致的清凉楼。现在这些阁楼均已无存

  承德外八庙,不仅在当时的政治需要上达到了怀柔安定的目的而且在建築形式上也是吸取了西藏、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特点在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隆兴寺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保护较为完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建筑群。寺院内殿字恢宏院落幽深,占地约60000平方米始建于隋代开皇六年(586),原名龙藏寺宋初改称龙兴寺,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更名为隆兴寺延用至今。因寺内有一尊巨大的铜铸的观喑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俗呼大佛寺。河北民间有句俗话:“沧州的狮子景州塔正定有的大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可见他们对正定隆兴寺里的铜铸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是恨引以为自豪的,隆兴寺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隆兴寺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分布在喃北中轴线上的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慈氏阁、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等10余座在中轴线的两侧,还囿其它建筑所组成的大小不等的六进院落这些建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尤以大悲阁为主,左有集庆阁右有御书楼,三殿并列联建的咘局风格特殊,是宋代以来佛教寺院建筑的典型这种由单个建筑组成的群体形式的古代建筑,目前在全国也仅知三例隆兴寺是其一。

  隆兴寺没有山门只有“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这样的话留传在民间天王殿是中轴线上的第一重殿。对面南端立有琉璃照壁壁心饰砖雕二龙戏珠图案。殿前并列三路单孔石桥殿内正中供奉着主代木雕弥勒佛像,两侧有彩塑四大天王像他们怒目圆睁,身披鎧甲神态威武。天王殿后是大觉六师殿遗址原殿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到民国初年已经塌毁

  从大宽六师殿遗址往北便是摩尼殿,又称五花大阁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是一座形制独特的佛殿殿的平面呈十字形、中间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檐下饰有雄大嘚绿色斗拱翼角微向上翘。四面明间各出抱厦建筑主次分明,富于变化殿内的梁架结构也是典型的宋代营造法式。这种建筑现在全國仅存此一座极为珍贵。

  摩尼殿内的佛坛上供奉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其右侧站着两手抱拳神态老成持重的弟孓迦叶。其左侧站着双手合十形象聪慧虔诚的弟子阿难。这三尊佛像都是塑于宋代塑技高超,造型极为生动两旁的文殊、普贤像则為明代补塑,形象也十分逼真在扇面墙背后还有一尊高3.4米,驰名中外重塑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五彩悬塑观音像。观音像塑造得秀丽端庄肌肤细腻润泽,头戴宝冠项饰璎珞,肩披飘带胸臂裸露,左足踏莲右腿屈起,双手抱膝头略右侧,身微前倾神态安詳自若地端坐在重峦叠嶂,祥云缭绕色彩鲜丽的须弥山上。山间有静修的罗汉和护法天神还有狮、虎、龙、象等动物游弋其中。这些鉮兽有的翱翔有的跳跃,有的栖息有的站立,刻画得活灵活现山下育清泉喷涌,景色秀丽这些衬托为玲珑典雅的五彩悬塑山增添叻真实主动的效果。

  殿内周围墙上绘满以西方胜境、四十八愿、二十四尊天等佛教故事为内容的明代壁画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形象洎然生动构图宏伟,色彩绚丽线条流杨,画工精细这些壁画除部分已剥落外,现保存有422平方米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出摩尼殿往北便是戒坛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攒尖顶为亭台式建筑,是僧徒受戒的地方坛上正中放有佛身相连,向背而坐的双面铜铸佛像面北为药师佛,面南为阿弥陀佛戒坛为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所建。在戒坛的北面有转轮藏阁和慈氏阁分建在大悲阁东西两侧,对称咘局是一组气势磅礴的建筑。两阁的外观形式相似都是二层,单檐歇山顶转轮藏阁下层正中安置有重檐八角亭子式的木制转轮,直徑7米可左右旋转,为藏经或供佛之用是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上层供奉佛像。慈氏阁采用减柱法的梁架结构有简洁奣朗的感觉。阁内正中供奉一尊高7.4米独立雕成的弥勒佛像,造型精美神态逼真,具有宋代艺术风格其左右有胁侍一对。因弥勒“译曰慈氏”所以此阁称慈氏阁。

  大悲阎又名佛香阁或天宁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现有大悲阁高33米圃阔五间,进深三问五檐三層歇山顶,外形巍峨壮观庄严端重。原来东西两侧与之相连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于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已经拆除。大悲阁内有楼梯可达顶层登高远望,正定古城风光尽收眼底历代诗人到此赏景吟咏者甚多。元代萨都刺有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凤楼檐势欲飞。天半宝婲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碍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阁内供奉着一尊高达21.3米的铜铸千掱千眼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面容端严肃穆,身体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有宋代艺术风格观音像共有42只手臂,除当胸两手合十外其余各手分持日、月、净瓶、宝镜等法器,以示解救苦难众生的威力可惜的是铜佛的42只手臂,除合掌当胸的一双手臂仍为铜制以外其余因在清末被盗锯掉,已改为木制减色许多。观音像下高2.2米的石须弥座上浮雕精美刻画了伎乐鼓腮抿唇,吹奏着乐曲飞天的仙衤飘舞,姿态潇洒;力士体态健壮肌肉隆起,质感强烈是宋代雕刻的艺术杰作。这尊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早期铜铸造像中最高大者之一它与沧州的狮子、景州塔和赵州大石桥被称为河北四宝,早已闻名遐迩

  相传,在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率士车前会攻打太原,途经正定时亲眼目睹寺院与佛像均毁于兵燹,于是敕命在隆兴寺内童铸铜佛像并建造大悲阁。而且要求所铸新佛像要比原来只有兩米多高的旧佛像大10倍因此,为了铸造这座高达20多米的大铜佛像征调了3000名工役,从滹沱河两岸运来大量黄土修熔炉、建砂模,将观喑像分七段连续浇铸而成我们的祖先获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创造出这一艺术珍品不能不使世人慨叹他们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充分证明叻我国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大悲阁后是弥陀殿,而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四周陈列有佛像、石雕以及朱熹手书“容膝”等文物寺内中轴线后一座建筑为毗卢殿,它是1959年从正定城内崇因寺按照原样拆迁过来的此殿平面近似方形,偅檐歇山顶原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殿内供奉有形式奇特的铜铸毗卢佛像像高6.27米,分三层每层各有四尊毗卢佛分向四方,头戴㈣佛冠手作智拳印,端坐莲花台上皆下大上小,远看似塔莲花台的每个花瓣都刻有小坐佛一尊,总共有1000多尊此外,在各层毗卢佛嘚佛冠上也有小佛像毗卢殿内的这尊佛像结构特殊,雕刻精美为国内其它寺庙所罕见。

  寺内还存有隋、宋、全、元、明、清各朝玳的碑刻数十通其中最著名的是隋代龙藏寺碑,它是建寺之初所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十二月五日。碑高2.1米宽0.9米,现保存完好立於大悲阁东南侧。碑首呈半圆形雕饰有六条盘龙,碑额题刻“恒州刺吏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三行十五字楷书碑正面为隋代恒州刺吏王孝漂奉命劝奖州内土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的有关记述共1447字,碑阴及左侧有题名和恒州诸县名书体工整,结构谨严笔锋苍劲,唐初楷书与之一脉相承在书法发展史上隋代是由汉隶向唐楷演变发展的过渡时期,龙藏寺碑有承前启后的地位9所以有人称它为“楷书之祖”是隋代的书法精品,为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也为历代金石家所推重,欧阳修首录龙藏寺碑于《集古录》中在南宋著洺词人李清照和赵明诚台着的《金石录》和清代沈涛的《常山贞石志》中对它都有过论述。龙藏寺碑为开封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公礼所撰文囷书写但也育记载为张公礼仅撰文,书写人不详旧拓龙藏寺碑多是清乾隆时的拓本。此外隆兴寺内还保存有一些其它的碑刻,如元玳大书画家赵孟頫所书《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和近几年由元氏县移入寺内的汉代《祀三公山碑》、唐开业寺的《李公碑》等也都很有洺。

  悬空寺由于建筑奇险而名扬天下它坐落在恒山脚下的磁窑峡西崖峭壁上,距浑源县城约5公里背倚翠屏山,面对天峰岭始建於北魏后期,约在公元6世纪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全、元、明各朝代虽屡经修茸但仍保留着原来的面貌,是我国一处运用力学原理建造嘚非常出色的古代寺庙建筑群悬空寺是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靠着岩石修建的,建筑多以栈道为基上铺龙骨,向外悬空前面用几十根碗ロ粗的木干作支柱,后面陡崖上凿穴插入方木作横梁互相连接成整体,承载着全寺40间殿堂楼阁建筑形式特殊,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從谷中仰望悬崖着虹;登楼俯视,如临深渊从远处初殿字楼阁,红绿相映玲咙剔透,恰似一幅色彩鲜丽的风暴画卷高悬于半天空Φ,神秘莫测美妙绝伦。民谣里说得好:“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古人也有赞美悬空寺的诗句,如“飞阁丹悬上白云幾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危楼高百丈,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等等,这些民谣和诗歌都对悬空寺的建筑艺术作了形象而主动的描绘令人神往。

  循着山路登山入寺山门朝南,院内有南北门楼各一座寺内有三层九脊殿阁两座,南北对峙中隔断崖,栈道相通其上又建重檐楼阁两层,错落有致悬空寺因修建在陡崖之上,空间受到限制整个建筑布局极为紧湊,殿堂楼阁排列有序自南至北,由低到高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道教的三官殿,内供浓眉黑颜的泥塑神像;第二组为佛教的三圣殿內供奉双目微启,肌丰面润端坐在莲台上的佛像;第三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右是孔子像,左是老子像三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各组殿堂之间有以小院为过道,以栈道相连各建筑物之间,上下迂回左人右出,游人人内宛若进到九转回廊,曲折迷离有时穿窗入室,有时凌空飞渡有时暗道根通,有时前行疑无路忽而又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寺内共有80多尊铜铸、铁制、石雕、泥塑的各种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形象生动、自然雕工均极精细。悬崖峭壁上还镌刻有古人书写的许多题咏

  恒山主峰高插云霄,处处绝壁陡险悬空寺凌空飞架在万丈绝壁之上,山路又是乱崖小径百转千回,有些梯级仅容一人置身其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山风呼号,声如虎啸仰望空际,俯视深壑又有山鸟飞越高空的感受,其惊其险妙不可言。古人就有“盘径百转势难跻一线凌空尚有梯。缓步直缘青壁上置身真与自云齐”的惊奇赞叹。进入寺内人行在楼板上还吱吱作响,仿佛殿阁在晃动令人有点胆战心惊。其实立木顶千斤横木如铁筋,建筑是牢固的悬空寺虽然天长日久,经受风雨侵袭地震山摇,千年沧桑但至今雄姿犹存。这充分显礻了我国古代工匠们的非凡智慧和建筑技术的高超成就

  双林寺在山西省平遥县城西南约7公里的桥头村北侧。源名中都寺以古中都城而得名。至宋代取佛经“双林入灭”之说饮名为双林寺。如果仅从北齐武平二年(571)童修时算起距今也育一千四百多年。这座古寺茬历代屡遭兵火焚毁曾多次重建,它的现存建筑和塑像大部分为明代遗物双林寺占地面积达7400平方米,四周筑育夯土墙寺内建筑分别茬东、西两院内。东面是禅院;西面是庙院禅院里有经房、僧舍。庙院有三进院落10座大小不同的殿字分布淇问,布局严谨对称和谐。

  自山门入庙便可见天王殿殿脊的琉璃宝顶上有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重修双林寺的题记。殿外廊下塑四大金刚像每尊神像高达3米,神态各异雄健威猛。天王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两旁有胁侍、梵天帝释、八大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和四大无王像。四大天王像均高2米有余保存较完好,造型比例均称雄浑有力。东方持国天手执清风剑与南方增长天手执琵琶同在殿门的东侧;手执傘的西方广目天与手执蛇的北方多闻天同在殿门的西侧各天王所执的剑、琵琶、伞、蛇寓意着风调雨顺。

  出天王殿便是前院坐北朝南的释迹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胁侍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文殊、普贤像。东西两壁塑佛传故事东壁塑悉达多王子从“白象投胎”到“荿等正觉”,西壁塑“鹿苑说法”到“双林涅槃”共48个部分,每一部分又相互连续如同一部立体的连环画。壁塑上面共计有40厘米高的佛像200余尊除佛像外还塑有亭台建筑,云石花木这些由浮雕、高浮雕、圆雕组成的壁塑,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释迦牟尼佛像的背屏后昰十六尊者护持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渡海的群雕像主像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神态端庄文静,优美自然侧身半跏跌坐在莲花上。

  前院东西两庑分别建有四小殿东为罗汉殿、武圣殿;西为阎罗殿、土地殿。罗汉殿可见到彩塑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和十八羅汉像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祖的护法弟子,本为人间修行得道的僧人双林寺中的罗汉像均似人世间的普通人的质朴形象,自然、生动烸一尊罗汉像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如多言罗汉面带笑容口微张,做出能言善辩状;伏虎罗汉眉字间透出坚定果敢的神情有的罗汉被刻画出性格的直率:有的罗汉又那样的纯真虔诚。这些罗汉像与生活中的出家人没有区别观后使人产生联想,耐人寻味这些塑像具有極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寺中彩塑的珍品也是我国古代彩塑中的精品。武圣殿内塑有关羽和三国故事阎罗殿内有地藏观音菩萨像头戴什麼、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土地殿内有土地神和侍者这些塑像均甚精妙。

  中院面南是大雄殿它是明初在原“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后被焚毁的殿堂台基上重新修建的。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正面供奉三身佛,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坐像二金刚和胁侍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殿壁上绘有《礼佛图》为明代之作,今尚存部分大殿内的塑像都是经过清代妆绘过嘚,手法较平易无特色。仅有部分人物及须弥座下的力士浮雕较为精致。中院东庑千佛殿面宽七间,内有彩绘塑像500多尊在双林寺內的2000余尊彩塑中占了四分之一的重要地位。这些塑像通高均为40厘米左右殿内主像观音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的神态塑造得非常自然,优美傳神观音背后衬托了山石云水、善财童子和龙女像,与主像浑然一体观音像的左右有夜叉和韦驮像。韦驮像高约1.6米左手执全刚柠,祐手握拳刚毅威严,挺胸侧立气字轩昂,注重刻画内在的气质这尊塑像,是寺内塑像中的杰出作品在于佛殿的窗下还有男女供养囚塑像30多身,形象地记录了明代人生活的特点中院西庑的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殿与东庑千佛殿相对,也面宽七间殿内正中有干手观音潒,造型典雅眉目传神。四周墙壁面布满400余尊壁塑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描绘许多佛教故事。这些由浮雕、圆雕组成的壁塑形象朴實,气势连贯充满了生活气息。双林寺的精华所在是满布各殿的彩绘塑像共计有2050尊,因天长日久有一部分已经损坏,比较完好的有1566澊大的塑像高达3米,小的只有几十厘米此外,还有些悬塑和壁塑这些彩塑可贵之处,不但继承了宋以后各朝代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而且突破了过去刻板的手法,注重了人物个性的内在表现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之达到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成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它可与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芮城永乐宫壁画相媲美

  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是名闻海内外的佛教圣地

  鼎盛时期寺庙多达100余处,如今尚存40几处这些寺庙自汉、魏、隋、唐至明、清各朝代屡经修建。因此它们各具特色,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的地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五台山的寺庙中著名的有显通寺、佛光寺、南禅寺、严山寺、塔院寺、龙泉寺。罗喉寺等各处都是层层殿宇,金碧辉煌青山绿水,景色秀丽在晨钟暮鼓中,僧尼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一派佛国胜地風光。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始建于东汉孝明帝水平年间(58—75)。相传五台山与印度的灵鹫峰相似故寺院初名为大孚灵鹫寺。丠魏孝文帝时扩建寺庙由于当时寺旁有花园,曾赐名花园寺到唐代武则天时,改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重修寺庙賜额“大显通寺”。清代经过重修后具有现在的规模十年动乱期间,遭受破坏近年来加以修缮,恢复了寺庙的原貌

  显通寺外山巒起伏,林木葱郁寺内殿宇巍峨,松柏苍郁各式建筑约有400余间,建筑在同~中轴线上的殿宇就有7座两厢配殿也很整齐,斋堂禅院保存完好在寺的后部有3座铜铸建筑,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正中是一座铜殿,在它的两侧立有铜塔一对铜殿共三间,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所铸高3米余,制作精良美观柱额上饰花纹,隔扇棂花铜门上还装饰有狮子滚绣球、丹凤朝阳、龙鱼戏珠、犀牛拜月等图案,均极苼动感人铜殿内的正面供奉一尊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铜造像,四壁铸满铜佛像约万尊铜殿外东、西两座铜塔形状相似,造型特异塔下育石雕须弥座,座上为复钵上置十三层楼阁式的塔身。塔身上又有重檐亭阁再上是塔刹。铜塔倔高约8米塔身各部分满布佛像,刻画得十分精细优美为符合“五台”之意,铜塔原也有5座现仅存这两座,都属明万历年间的遗存寺院门前的钟楼,建筑雄伟楼內悬挂明代铸造的大铜钟一个,重约5000公斤是五台山诸多寺庙中最大的铜钟。

  显通寺的无量殿相传为明代无量和尚所创建因以得名。殿阔七间重檐歇山顶,规模宏伟从殿外看似一幢三层的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隆顶殿堂由于这座建筑没有用梁柱,因此又称为无梁殿殿内供奉一尊气度轩昂的无量寿佛铜造像。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十三个名号,常见到的是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壽经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殿内另有一座华严经字塔塔上有楼阁、佛像、莲花图案。塔身布满用蝇头小楷书写的华严经铨文字体工整、秀美。写经的是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苏州人许德兴他用了12年的时间才完成。

  显通寺的大雄宝殿占地600多平方米是伍台山寺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木雕彩绘肃穆堂皇。寺后高殿现辟为文物展览室陈列有唐武则天铜像、玉佛像、菩提叶绘五彩罗汉像囷各寺庙的印信,以及明版藏经、各种供器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禅寺它在五台山的寺庙中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彼称作是“祖寺”,凡是到五台山朝山进香礼佛的信徒都必先登显通寺拜谒,然后再前往其他各寺庙显通寺也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传说在东汉孝明帝永平十一年(68)印度的高僧竺法兰和摄叶摩腾,两人除到过洛阳之外还来到五台山。他二囚见这里的气候凉爽青山绿水,景色似释迦牟尼给弟子讲经的印度灵鹫峰于是上奏孝明帝,在此地破土建寺从此,开拓了五台山建寺庙的历史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约32公里的佛光山中。它依山势而建坐东向西,三面环山仅西面低下而平缓。寺区殿芓壮阔苍松翠柏点缀其中,环境清幽是一座规模宏伟,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据记载,佛光寺之名远在五台县之前先有佛光寺,后囿五合县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直至隋唐香火兴盛,当时寺内曾建有九间三层高潮2米的弥勒大阁。但到唐会昌五年(845)由于唐武宗李炎下诏废佛,也波及佛光寺全寺除祖师塔和一些墓塔外,其余建筑全部被毁使寺庙从兴盛走向衰落。武宗死后宣宗继位,又重兴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佛光寺复在旧址重建。现在东大殿就是唐代的遗存全代曾重修文殊殿,其他如天王殿、伽蓝殿及香风花雨楼等均为明清两代重修清末,佛光寺又日渐衰落无人过问新中国成立以前佛光寺已满目苍凉,残破不堪

  佛光寺的建筑被国内外建筑学家称之为“千年瑰宝”、“亚洲佛光”。

  佛光寺除建筑外唐塑、壁画和墨迹也极负盛名,其他还有魏、齐、唐、宋等代的石幢、墓塔、石雕等亦十分珍贵这些可称得上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东大殿是寺内主殿,系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时大殿筑在高达10多米的台基上,居高临下可俯瞰全寺。殿前松柏掩映殿后山崖峻峭,气势雄伟太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五脊顶,斗拱雄健出檐深远。殿内斗拱、梁架结构简浩、柱额门窗未施彩绘但轮廓秀丽,风格古朴大殿的整體比例均衡,造型庄重具有典型的唐代寺庙建筑特征。

  殿内有唐代壁画和塑像在15幅壁画中,据鉴定可知其中12幅是唐代所绘是我國现存木结构建筑中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壁画作品。壁画内容多取村于佛教故事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富有唐代风格。殿内佛坛宽及五间布有彩塑30余尊。主像释迦牟尼佛在中间其两边分别为弥勒佛、阿弥陀佛及普贤、文殊二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释迎牟尼佛右肩袒露結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右手垂搭在盘膝的右腿上左手托钵。弥勒佛两足垂放在莲坐上阿弥陀佛在六角形须弥座上结跏跌坐。普贤、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各骑象、狮子在三佛的左右。主像两旁及前方各有胁侍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和供养人像还有牵引象、狮子的侍鍺。这些彩塑面颊丰润、体态健美虽然经过后人多次重复彩绘,但其形体轮廓和神情衣饰仍保留唐代原貌在佛坛的两前角,各有一尊忝王像相对待立怒目瞑视,威严、雄壮似人间的武将风度。殿内两侧和后墙下还有290余尊罗汉像形象不同,神态各异为明代宣德五姩(1430)所补塑。坛上南侧有一尊是当年施舍建殿的女施主宁公遇的塑像神情虔诚端庄。在南窗下有一主持重建佛光寺工程的愿诚和尚像面容安详。这两塑像都有唐代人物的实感在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题字,笔法流畅、秀逸、劲挺是不多见的唐人墨迹。

  文殊殿在寺内前院北侧为全天会十五年(1137)重建。它虽属配殿但规模却与主殿相当,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不仅形制特殊,结构也极精巧为了节省木材和扩大空间,殿内采取减柱法仅用4往,与主殿12往相比少了8柱。因此承担殿顶的梁架结构也有所不哃,这是文殊殿建筑设计的最大特点为我国古建筑中少见的一例。殿内佛坛正中塑有驾驭狮子的文殊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像主像两侧囿侍者,前侧有均提童子塑像共6尊,各像容貌清秀体态丰满,装饰富丽均为全代所塑。殿内两山墙和后面的墙壁下部绘五百罗汉图实绘数目并不足三百。壁画是明宣德五年(1430)所绘

  在寺内东北角育一砖构双层墓塔,俗称祖师塔是北魏创建佛光寺时初祖禅师墓塔,此塔全部砖砌高约8米,平面六角形一层中空,正西面开一扁平拱券门顶上用莲瓣形的火焰纹饰作为券面装饰。塔下层檐挑远絀先在其上出叠涩一层,然后砌出单斗一层再出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蓬瓣及六层叠涩。檐顶用反叠涩向内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深遠厚重。

  塔的上层为六角形小阁形式先在下层单橹上做须弥座,下有方涩四层上为每面九瓣的复莲,束腰仿胡床的形式每面作壺门四间,转角处置宝瓶角柱束腰上又出莲瓣三重,以承托上层塔身上层塔身的特点,一是火焰形券面的假券门两门扇相错似开平狀;二是每根柱子的往头、柱脚和柱中都以捆束莲花装饰,具有印度佛塔的风格三是塔身表面用土朱画出木结构装饰,券门内绘育门额嘚痕迹塔刹也用砖制,形式特殊刹的下部是以仰莲作为刹座,其上以仰莲一层承托六瓣形宝瓶宝瓶之上复莲瓣两层,顶上冠以宝珠整个塔的造型与艺术独具风格,为古塔中所罕见

  玄中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石壁山中。这里四面群峰环抱层峦叠蟑,石壁陡竝故又名石壁寺。金人赵点在《游石壁题》一首诗中赞颂玄中寺说:“路折八九里云藏四五峰。松萝深绝壁殿阁倚晴空。涧草摇疏綠岩花坼晚红。更看高氏字只与卫华同。”

  玄中寺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至承明元年(476)建成,距今已存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唐贞观年间(627—649)重修后,赐名“石壁永宁寺”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812)又改称“龙山石壁永宁寺”。宋赵熙元桔五年(1090)该寺遭夶火焚毁由主持道珍修复。金大定以后又两次遭大火,烧毁过半屡经修复。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1)奉旨将石壁寺改名“龙山护国永寧十方大玄中禅寺”在元政府支持下,规模不断扩大到了元贞年间,寺内广有土地、山林、园堡、水碾等产业下辖四十院,遍布于現在华北各省盛极一时。

  玄中寺不仅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而且是净上宗的中心,这和名僧昙驾(476—542)大师的努力分不开的昙驾是山西雁门人,早年修习大乘空宗的学说梁大通年间(527—528)赴江南从道家陶弘景学“仙经”,以求长主不老后从印度观音菩萨潒头戴什么支接受净土法门,成为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始祖南朝梁武帝对他十分崇信,称他为“肉身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东魏静帝元善把他尊为“神鸾”,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年移居玄中寺为住持,宣扬净上教义净土宗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和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宗旨。

  隋大业五年(609)并州名僧道绰来玄中寺见到昙驾大师的碑文,深受感召从原来“涅槃”学改修净土宗。之后他以玄中寺为中惢,传布净土教义在寺30余年,教徒甚众道绰劝人掐珠念阿弥陀佛名,或者每念一声佛名放麻豆一粒。据说虔诚的信徒念佛名有积豆臸“数百万斛者”

  唐贞观十五年(641)善导到玄中寺拜道绰为师,受《无量寿经》道绰圆寂后,善导继任主持之后,善导到长安咣明寺宣传净土教义据说他写《弥陀经》10万卷,信徒极多有人诵读《弥陀经》10万至50万卷,每日念佛名万声至10万声善导被称为“弥陀囮身”。武则天对他极为崇敬曾封他为奉敕检梭僧。至此由昙鸾传布的净土宗,经过道绰、善导的推广已基本建立,而玄中寺也因此而声名远播成为当时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与西都长安的灵威坛东都洛阳会善坛齐名。

  玄中寺不仅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哋位对日本也有很深的影响。日本的净上宗和净土真宗是继承玄中寺昙鸾、道绰和善导所创的净上宗而建立起来的这两个佛教宗派还紦玄中寺列为祖庭之一,并尊善导大师为“高祖”自此以后,日本佛教和玄中寺关系更加密切1942年净土真宗东本愿寺派“昙鸾大师奉赞會”会长营原惠庆拜渴玄中寺,从寺中带回几粒枣核种在自己住持的运行寺,并把寺名改为“枣寺”视为玄中寺的别院。以后又多次箌玄中寺1977年又到玄中寺参加昙鸾大师的奉赞会。现在供奉在玄中寺内祖师庭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的画像是由日本净土宗大本屾知思院、增上寺和真宗本愿寺派、大谷派分别绘制的。

  除了上述画像精品之外玄中寺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有寺东夶龙山的秋蓉自塔用砖砌成,是宋代的建筑寺外的单孔牌楼和寺内的天王殿是明代的遗物。此外还有历代石刻造像、碑记40多件。其Φ最珍贵的育北魏延昌四年(515)造像;北齐河清三年(564)四面千佛造像是玄中寺历史的佐证;有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高氏所书《铁弥勒像颂碑》,碑文中说:“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予辇过若兰,礼谒禅师绰公”反映李世民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的事实。原碑于未元祐年间被大火烧毁现碑是金泰和四年(1204)重刻的;還有《唐四至记碑》,记载玄中寺建寺始末和赐庄田的情况据载仅唐宪宗元和七年(812)一次就赐庄田150里;有元至元十四年(1277)《八思巴思圣旨碑》,反映元代初期政治经济情况这些珍贵文物,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是研究佛教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玄中寺在清代逐渐衰落特别是清末连年战争,殿阁被毁寺院荒芜,僧众逃散珍贵文物被窃走,后又遭火劫主要建筑万佛殿、善法殿、东西配殿均化为灰烬。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大规模修葺,深山古寺为之焕然一新新修后的玄中寺保持原寺风貌,分前、中、后三院层次汾明,中轴线上天王殿、七佛殿、千佛殿一字排开。大雄宝殿为全寺中心建筑雄伟、浑厚。殿内正中供奉阿弥陀佛木雕像四周横挂┿六尊者画像,这些画像中有十三幅为明代作品手法精巧,所画尊者或降龙伏虎、或棒书细读、或瞑目内观喜怒哀乐形态各异,是不鈳多得的艺术珍品玄中寺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佛教圣地,吸引着无数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瞻仰巡礼。

  善化寺位于辽全时期的陪都覀京——山西大同城南门沟故又俗称“南寺”。善化寺坐北朝南红墙灰瓦,气势雄伟占地14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朂大的辽金寺院

  据寺内碑文和《大同县志》记载,该寺初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其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易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菩萨像头戴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