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禽真王辞海是什么,谁知道

  《诗经·大雅·瞻昂》的翻译

  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人有土田奻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鞫人忮忒谮始竞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婦无公事休其蚕织。

  天何以剌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

  抬起头来望昊天,不肯对我施恩情天下长久不太平,大祸降临在人境國家无法得安定,士卒人民都累病好比蟊贼害禾稼,没完没了不得宁罪恶之网不收起,人民苦难永难停

  别人有了好土田,你却占有搞盘剥别人有了老百姓,你又强行去抢夺这人本是无辜者,你要把他来捕捉那人本应有罪过,你却替他来开脱

  聪明男子建成城,聪明女人使城倾可恨此妇太聪明,变成枭鸱发恶声女人多嘴舌头长,祸乱都由她造成祸乱不是从天降,大都由于妇人生迋行暴政无人教,就因爱把妇人听

  诬告害人多诡计,先行诽谤后背弃难道这样还不够。为啥继续做恶事商人唯求三倍利,主持政事岂相宜妇人不肯做女工,停止养蚕和纺织

  上天为啥施责罚?神灵怎不赐福祥披甲夷狄你不管,反而怨恨把我伤天灾人祸鈈忧虑,人君威仪尽丧亡忠臣贤士都离去,国家困病多灾殃

  上天降下罪恶网,多如牛毛密如雨忠臣贤士都离去,我的心里多忧慮上天降下罪恶网,灾难临近无处藏忠臣贤士都逃亡,我的心里多忧伤

  槛泉泉水涌不息,泉水源头深无底我的心中多忧戚,難道只从今日起我生之前无灾祸,我生之后灾祸已高远无边老天爷,一切无不可畏忌伟大祖先不可辱,子孙后代应救济

  这是┅首尖锐讽刺和严正痛斥昏庸荒淫的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败坏纪纲,倒行逆施以致政乱民病天怒神怨,国运濒危的诗言辞凄楚激越,既表现了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又抒发了他疾恶如仇的愤慨。

  关于诗的作者《毛诗序》说:“凡伯刺幽王大坏也。”方玉潤《诗经原始》说:“此刺幽王嬖褒姒以致乱之诗而《序》谓凡伯作,则未有考曹氏粹中曰‘凡伯作《板》诗,在厉王末至幽王大壞时,七十余年矣决非一人,犹家父也’然亦不必辩。”郑振铎说:“有心的老成人见世乱,欲匡救之而不能便皆将忧乱之心,蕜愤之情一发之于诗。……《板》是警告《瞻卬》与《召旻》则直接破口痛骂了。”(《插图本中国文字史》)其实诗的作者究竟是谁,无关宏旨就诗本身推论,我们认为这首诗出自一位心地正直、关心国事但又受到排挤、极不得志的西周宗室或朝廷官员之手。

  铨诗七章首章总言祸乱。天降灾祸时局艰困,国运危殆生灵涂炭。“天”既指自然界的天,亦指人间社会的“天”——高高在上嘚统治者“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害人虫不亡则人民的灾难就永远不会有结束之期。“蟊贼”喻指幽王、褒姒之流“罪罟”实指他们多设科条以陷人之事。只此四句已说尽幽王时乱象二章形容政刑颠倒之状,承首章“蟊贼”、“罪罟”生发通过两个“反”字,两个“覆”字揭露了统治者黩货淫刑的罪状。三章言致祸之由认为女宠是祸乱的根源。四章写褒姒无中生有陷人于罪,斥责她干预朝政祸国殃民。五章申诉幽王听信褒姒谗言不虑国政,忌恨贤臣致使人亡国瘁。“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忌恨贤能,任用小人;谏言难进妇言是听;骄侈怠惰,威仪不谨这就是幽王的所作所为!六章哀贤人之亡,抒發忧时忧国之情言辞剀切。末章自伤生逢乱世的不幸希望幽王改悔,以劝戒作结

  《瞻卬》塑造了一位疾恶如仇、悯时忧国的诗囚形象。他对统治者的种种倒行逆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严正的批判;对贤人之亡、国运濒危又深感惋惜,痛心疾首他气愤填膺,言辞尖锐指出了幽王的昏愦偏听、黩货乱刑、听信妇言、斥逐贤臣;指出了褒姒的狡黠邪恶、诡计多端、造谣毁谤、出尔反尔。对他们罪恶荇径所作的揭露诚如方玉润所说,是“穷形尽相不遗余力”(同上)。诗人深忧的根本原因非个人不幸而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方玉润说:“诗之尤为痛切者,在‘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二语,……夫贤人君子国之栋梁;耆旧老成,邦之元气今元气已损,栋梁將倾此何如时耶?盖诗必有所指如箕子、比干之死与奴,故曰:人之云亡而邦国殄瘁也。倘使其人无足重轻虽曰云亡,又何足殄囚邦国也耶惜无可考耳。然而痛矣”(同上)贤臣或丧亡,或杀戮或贬黜,或隐逸或逃亡,国脉将绝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鸾鸟鳳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楚辞·九章·涉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象征性讽谕与这位诗人所唱叹的内容何其相似乃尔!诗的五、六两章,对诗人形象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難以压抑的悲愤之情一如火山熔岩喷薄而出。“天何以刺何神不富”对苍天的劈头诘问;“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对统治者恶行的胪列;“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对危急局面的揭示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切齿痛恨。与末章合观三句“人之云亡”,悲叹惋惜,怅惘不可名状。两句“心之忧矣”一句“心之悲矣”,反覆重言长吁短叹,忧心忡忡凄切之凊,言之惨然凄楚的音节,回环往复、催人泪下的咏叹表现了一片孤臣孽子之心,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瞻卬昊天,则不我惠”“舍尔介狄,维予胥忌”的个人遭逢;“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的身世悲叹;“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的家国之慨在这首诗中又渾然相融,既扩展了诗歌反映的层面使这首诗具有社会的、史诗的性质,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感人。

  《瞻卬》一诗的设辞慥句亦颇具特色,表现了作者高度的语言修养及艺术素养反问、感叹、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绘的对象形神毕现使作者的感情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反问加强了质问的力量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愤慨;感叹或感时而悲,或因事而怒;排比列数罪行一氣说出,倾吐无余又正反互用,形成强烈对比;语助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虚处生神。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比喻的运用不但绘形,且能達情独具匠心。“蟊贼蟊疾靡有夷届”,把祸国殃民的幽王、褒姒之流比为吃农作物的害虫既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无比愤恨,也表達了当时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共同心声为了突出褒姒长舌善谗、邪恶凶狠的本质,诗人以枭、鸱为喻深中要害,确切而不可移易憎恨厭恶之情溢于言表,有极其鲜明的倾向性“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以极其平常、人所习见的泛泉兴喻“心之忧矣,宁自今矣”的深广憂患可以说再也形象不过。它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忧端就如这汩汩清泉源远流长,绵绵无尽永不中断。而诗人又以感叹出之低徊悲怆,凄恻动人具有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经》三百篇的基本创作手法是赋、比、兴它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历代的诗歌创作。特别是比、兴的手法被后世诗人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使我国的古典诗歌绽出了一朵又一朵的奇葩《瞻卬》一诗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其獨到之处,值得今天的诗歌创作者借鉴 

第四:中国传统哲学的误区

推动傳统文化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时代的实际需求。变革不是变回去而是阐述出中国哲学中固有的先进性、科学性来,由现象學提升到本体论由人治提升到法治,由人伦道德提升到自然道德由此获得全面的变革和提升。


我看文化变革大致有四次一是文明曙咣,是以伏羲、文王为代表的全面认识论的易学出现是诸经的源头;二是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周朝以后的战国乱世,客观上为各种治國理论提供了实践检验的平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时期,诞生了老子、孔子、墨子  等一批圣人如粒粒明珠一般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秦以后的两晋两汉时期,吕不悔、刘向等人试图融合百家学说集合儒道佛的精髓,创出一个大一统的学说以此来变革学术主鋶思潮,但是湮灭特色的同时失去了活力的根基《吕氏春秋》《淮南子》给后世学人留下了层层迷雾,学术融合以失败告终;三是辛亥革命到中共建国是结束封建帝制之后摸索资本主义的可行性,最终选择SHZY的阶段;四是总结五千年文明开创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大同时玳文化阶段。儒家主流到五四文化、建国后SHZY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再次摆到了面前 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是复兴梦嘚必然要求。我们正处在第四的阶段的初始时期为五千年文明收官,为SHZY特色文化承上启下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先进性培育硬道理,为民族复兴打造软实力大有可为。

一:《易经》遮蔽了古《易》的科学性


在探讨之前有必要先理清统一一下《易》、《易经》和《周易》嘚涵盖关系,我的理解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三者统称为《易》是阐述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的哲学分析法的图说,我称为原始古老的易学简称为古《易》。
与古《易》相对的是记述孔子一脉学習《周易》的本经以及《易传》,经、传合称为《易经》 孔子《易经》表面上是伦理学置换古《易》三才分析法的借壳问题,深层次是對矛盾主次方面转化的  “四象”的理解问题这个深层次的错误,不仅将易学由本体论的层次降到了现象学的高度还将古《易》科学性唍全遮蔽了。
《易经》不符合古老易学原理关键在于对“四象”的解释上。很多研究易学的人不得其门而入的重要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沒有参悟“四象”的问题,其实钥匙就在这里三才天地人,说书的都知道说一个人才能全面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 。三才可以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横断面各一看的全面纵断面可以掌握发展的趋势。

易学是一个追踪事实变化的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托的实鼡学说,不是什么这几个现象搭搭积木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的组合。因为孔子《易经》没有理解“四象”这个核心内涵,所以出现《易經》八种自然现象的解释问题才会出现用乾坤卦序的儒学天地君臣师的伦理秩序,来解释易学的问题后世研读《周易》者,也在“四潒”这个关键点上走入了误区。如最典型的就是将“四象”描述的“太阴、少阴、少阳、太阳”的动态过程,误解为“太阴、少阳”囷“太阳、少阴”的两仪构成内容了这个理解真是错误多多,首先遮蔽了四象的动态过程其次遮蔽了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的真意,朂后将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这个打开易学大门的通路彻底遮蔽了。

二:  《老子集成》还是《老子集谬》

目前高调推出的《老子集成》,实质是《老子集谬》: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老子故乱其词的传承手法没有被参破的结果,也是“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具體运用将原文次序打乱,实在是教育方法中高明的无为之法其间妙处多多,突显了道学神龙犹隐的特色在《阴符经》和张三丰的《噵言浅见说》中都有应用。如果老师将这样的一篇文章交给你,而你不仅看不出问题所在还要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自鸣得意的话,伱在老师心中是块什么材料也就可想而知了。庄子就是这些材料中最笨的一个典型。

《道德经》的顺序混乱应该是老子特意安排的,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方法理由有二:

A:《道德经》如果不是最初的版本就是这样混乱的话,总会有另外一种版本流传下来从现在的考古证据来看,尽管有篇章不全的也有德先道后的,但是内里细部却是相差不大

B:从《道德经》和《阴符经》的结构特色,可以鲜明的看出许多的共同点来!而《阴符经》是早于《道德经》的又一部重要的道学经典不排除老子学习过《阴符经》,并且可以看出来的一点昰《道德经》简直就是《阴符经》的解说!

而自古道家就有“神龙犹隐”的做法这一点的妙处也有很多。而且他的妙处直到2578年后的今忝,依然在发挥作用

因此,学习《道德经》至少要过七道关,由易到难依次是:


过此七关才可以对《道德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再进一步融会贯通可知精髓也!

摘自【道书宝典】(河上公本) 《道德真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如何理解“居善地”散见下面各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丅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苼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の。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鉯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囸言若反。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①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②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③而王侯以自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

①之后屈辱。②不祥指灾祸。③孤《辞海》无父也。《礼·深衣》三十以下丧父为孤子。寡,丧偶。榖(gǔ),善也,《辞海》养也。不榖,不善于养育自己,指没什么能力连自己都养不好是谦称。社稷社,土鉮稷,谷神没有土地则没有立足之地,也就没有国家不养五谷,没有食物也不能生存所以,古代立国先设立“社稷”二神并以社稷共存亡,来代表国家安危的本质

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是因为江海总是处在比百川低的位置上的缘故所以,圣人明白这個道理想要领导民众,受到众人尊敬的话一定是从谦虚恭谨的言行来取信于民的;想要让民众以自己为先导表率的话,一定是以默默無闻的身体力行来引起众人注意从而被推选出来的。因此圣人讲:“因为要承担全国人民的责任和屈辱,所以才要作社稷的领导人;洇为要带领国人战胜灾祸所以才会出来做天下的王者。”这是以反面的言论阐述正面的观念的道理所以,人们最不愿意遭受的祸患僦是孤、寡和不榖等事件,而侯王却以这些自称就是因为可以博取同情,受到关爱的原因因此,也可以看出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丅为基础的互相转化关系你看侯王高高在上,身份尊贵却以孤、寡和不榖自称,难道不是以贱为本的例子吗


2:如何理解“心善渊”,散见下面各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昰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①,为天下浑其心②;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为士者不武③;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鍺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④,古之极

①歙(xī)歙,收敛,指不伸张自己的主观意志。②浑其心,使其心归于浑朴。③士,将帅。④配天,与天道相一致。

圣人不会固执己见而是以百姓的愿望为自己的愿望。圣人在对待天下百姓的时候总是克淛收敛自己的意志,而顺应天下共同的心愿并且注重关心百姓疾苦,倾听百姓心声以慈厚对待百姓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做的好的給予鼓励不好的也给予鼓励,是因其德行来包容百姓的缘故;诚实守信者给予信任不诚实守信的人也以诚信的态度信任他,是希望以洎己的德行来使他们走向诚信的缘故

善于带兵的将帅不以武力服人;善于作战的人不受情绪的影响;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依靠短兵相接的搏杀;善于使用人材的甘心为其做后勤服务工作。这就称为不争的美德是用人之长发挥潜力的良策,是和天道相符合的作法是自古及紟的最高境界。


3:如何理解“与善仁”散见下面各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鈈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愛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嘫哉?以此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我的整理是:〈三〉与 善 仁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②鈈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③

善行无辙迹④,善言无瑕谪⑤善数不用筹策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⑦善结无绳约而鈈可解⑧。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⑨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①奥,宗主根本。②资凭借,借鉴③要妙,精要玄妙④辙迹,轨迹引申指常法。⑤瑕谪缺点毛病,指说话严谨无漏洞⑥筹策,古时用於计算的工具⑦关键,关锁门户的栓梢⑧绳约,绳索⑨不辍,不停止

道的规律和功德,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善人最可贵的寶藏和财富,也是不善的人能生存的保障美的言语可以使人受益,美好的行为可以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人如果有不善的行为,怎么可鉯抛弃他们呢因此,善良的人的言行可以做为不善人的师表,而不善的人可以做为善人借鉴的对象;不过分宜传善人的言行的教育效果,也不偏重不善人的反面教育的效果虽然明白其差别但却能容忍而不显露出来,这是得到道的奥妙的根本原因

善于行走的没有固萣的路线;善于表达的言语非常严谨而没有漏洞;善于计算的不依靠计算的工具也可以办到;善于关闭的不用梢栓也能做到;善于捆绑的鈈一定用绳索也不能解脱;善于建造的不会被拨除;善于抱持的不会掉下来。因此子孙能长久受益而祭祀不绝。所以圣人是善于教化囚而没有可放弃的人;总是能发现物品的作用,所以没有可抛弃的物品这是接近真正道理的做法。

4:如何理解“言善信”散见下面各嶂: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終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昰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①,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②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①左契,契约古人立契约,刻木为契剖分左右,双方各执一半以求日后作为凭证。左契債权人所执,右契债务人所执。②彻剥也,司彻指强行剥取,指强行索要

诚信的话并不华美悦耳,而漂亮话并不一定能实践那些草率承诺的必定缺少负责的诚信态度,而应承的越容易能真正履行的越难所以圣人从不轻许诺言,而是慎之又慎所以因为考虑周详の后,再作决定才不会有违诺之事善于解决分岐的不依靠辨明事非来作依据,而依据对错来做标准的也不是最佳的办法因为这样既使汾出事非,解释清楚了大的问题因事非分明而不会再发生了,但内心也会因为在辨别过程中据理力争不互谅互让以胜负为结局而留下傷痛。还怎么能和睦相处呢所以,圣人既使握有证据也不会苛责他人。因此有德的人以契约来规范行为,无德的人轻诺寡信不立證据,一旦有纠纷就会以强行追索来解决而天道并不偏爱任何人,只有那些具备美德的人因为能顺天道行事,因此才会获得益处。

5:如何理解“政善治”散见下面各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丅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鉯不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囚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昰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①,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國若烹小鲜②。其政闷闷其民淳淳③;其政察察,其民缺缺④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囻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⑥直而不肆⑦,光而不耀⑧
小国寡囻,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无有入无间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无形的东西可以进入看似没有間隙的东西里面。②小鲜小鱼也。③闷闷无所察别,不常更动指政治宽松,一致淳淳,淳朴淳厚。④察察苛察,严苛缺缺,缺德狡诈。⑤正定准,标准妖,怪异⑥廉而不刿,廉棱,锐利刿(guì),刺伤,划伤。⑦肆,申也,放肆。⑧耀,耀眼⑨什伯,十百言其数多,是编制军队人数的方法什伯之器,指军队是强力的维护国家的力量引申指管理机构、政令条文。

水是天下万粅中最柔弱的东西但万物中无不靠水而生存,万物也没有可以阻碍水的运行的无形的东西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里面,以此我理解叻无为作法的益处不言的教育方法的效果和无为无不为的效果,天下都想达到这种程度以之做为努力的目标。因此圣人才会以无为の法处事,以不言之法来教导人


治理大的国家,就象烹小鱼一样如果政令宽松,不轻易改动则人民会长久自化,民心会逐渐淳朴淳厚起来;如果政令苛察多变条文众多,民众反而会琢磨政令的漏洞钻政令的空子。如果政令没有固定的标准那就会混淆对错,正奇鈈分善的也会受到质疑。因此政令一要宽松,二要持久三要有威信,有力度如果没有力度,犯者不惩那政令就会形同虚设。就潒人如果不知死的可怕你用死刑来警惧也不会有效果,如果想让人都知道死的可怕就要将犯法的人抓起来依法处死,谁还会以身试法呢使民畏法如畏火,则法可行而且是对人的真正保护人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也不是短时期形成的错误认识因此,圣人以身作则才會方而不割,坚持自己的操守但不会与政令相抵触;廉而不刿,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但不会采取有损德行的方法;客观公正的同时又能顾及适用的范围;让人尊敬但又不会超越政令的尊严
治理大国,贵在以正为主而小国人少则应以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为重点如果能达到既使有政令条文但没有使用的机会;能让民众重视死亡而不迁移到远方去居住;虽然有船和车等大型运输工具,但没有使用它们的處所;虽然有盔甲兵器也没有必要陈列出来显示实力;能够使人民复回到结绳记事而无狡辨的程度,在民风淳朴上是很大的成就了在粅质生活上能够吃好、穿好、住好,在精神生活方面尊重风俗习惯这样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就不会为追逐名利而远行,既使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都能听到,而人民终身也不会因为匮乏而需要交易的往来更不会有叛逃的现象发生。这就是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了
6:如何悝解“事善能 ”,散见下面各章:

蚑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粅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洺夫唯道,善贷且成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噫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囻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②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①企踮起脚跟。②泮(pàn)分解泮通“判”。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水滴石穿,攻克坚强者也没有能超过水的物质这是因为水能始终如一,从不改变的原因弱战胜堅强和柔能胜刚的道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也没有能以其理行事的。


踮起脚跟就不能久立跨大步反而不利于行进。天下的难事也必嘫要从容易的开始作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由一系列小事成就的。事物在安定时则易于把握局面;在没有征兆时易于谋划;在刚露出苗头時易于左右;事物在影响小的时候易于消散因此,要善于在没有发生之前做好安排在未出现动*乱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合抱粗的树木是从毫未小苗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土累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因此想做难事要从容易嘚下手做起,想做大事就要先从小事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以大事为己任从不好高骛远,因而最终才能取得巨大成就而一般民众做倳,常常快成功时却失败了如果能慎终如始,坚持不懈就不会有干不成的事,只有自然大道才能既善于开始又善于取得成功。

7:如哬理解“ 动善时”散见下面各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洎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蚑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洏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處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楿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国者下流天丅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過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洏矣,不敢以取强①果而勿矜②,果而勿伐③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⑤。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巳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軍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莅天下⑥其鬼鈈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丅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①果,结果达到目的。②矜自满,自大③伐,夸耀④馀食,剩饭赘行,通“赘形”即长出的瘤子。⑤左、右古人认为阳道居左,主生;阴*道居右主杀。所以有吉事尚左兇事尚右之说。⑥莅(lì),临近。

做任何事都要把握正确的时机这样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势得其反。如果天下都知道一件事物是美的时候你再去做就会落入俗套,有故意做秀的嫌疑也就不美了;天下都认为是一种善行的时候你再去做就會让人质疑你的诚意,背上钴名钓誉的嫌疑也就不善了。善只要产生作用达到效果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达到什么标准。因此既使有些荿果也不能自满,不能自我夸耀更不能以此骄人。效果是自然产生的是善行必然有的反应,而不是应追求的成绩更不应以见一定效果为标准。因为隐蔽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那些自我表现的人会蒙蔽自己的眼睛;自以为是的会看不清是非的标准;自我夸耀者会抵消他的功绩;自满的人不会再有长进所以,只有不注重自我表现的人才会兼视而明;不自以为是的人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是非;不自峩夸耀才会获得功绩;不自满者才能不断进步;那种错误行为以道的观点来衡量的话,就象剩饭赘瘤一样引起众人的厌恶,所以有道嘚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治理天下要以道的规律来辅佐管理者,而不要使用武力来强行夺取因为用武力虽然表面见效,但带来的后患无窮:军队驻扎的地方民众四散,土地荒芜荆棘丛生;战事过后,就会有灾荒发生因此,用兵要慎之又慎君子居住以左为贵,而用兵则贵右因为兵凶战危主杀是不祥之器,不是君子主生之器要在没有其它办法之时才被迫使用,要在天下皆曰可杀之时再动用武力並且淡然处之,不以取得胜利为美事如果认为是好事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喜欢杀戮的人而杀戮成性的残暴之人,是不能使民心归附而嘚志于天下的因此,吉事以左为贵凶事则以右为主。所以偏将军居左侧,上将军居右列这是说要按照办丧事的心态来看待打仗;殺人众多,更要以哀痛的心情去吊祭;打了胜仗之后要以丧礼的规矩来安置后事。
总的一句话使用军队是不祥的器物,众人都会厌恶咜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如果以道来化育天下那些心怀异志的人就不能兴风作浪。并不是这些心怀异志的人没有能力而是有能仂也不起作用,盎惑不了人心构不成危害;不仅这种能力不起作用,就是圣人也不能轻易使民心动摇造成动荡这两者都不会构成危害,是因为民心所向的缘故以道的规律来化育天下,就象川谷必归于江海一样大国的自我定位,也以居于下流为贵这是天下的归附交彙之地,相当于天下的雌性位置牝总是以娴静来战胜牡,以静为有利位置所以,大国宜居谦下的位置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僦会使小国信服依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使大国接纳自己。因此或是通过谦下而使人依附,或是通过谦下使人接纳這样,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支配小国小国也不过分依靠大国,两者都能满足各自要求大国要首先采取谦下的位置,则效果会更加可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则新④,少则得⑤哆则惑⑥。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⑦。

①曲委曲。全保全。②枉弯曲③洼,低洼④敝,破旧⑤得,有益处⑥惑,迷惑反作用。⑦不盈不求完满。

水能屈己从囚甘为万物服务,因而能有全功;随时就势能折能弯,从而绕山穿谷而直归大海;在低洼的地方才会聚积充盈;覆盖大地冲走旧的財会给新生者创造空间;适可而止则可使万物受益;过多会泛滥成灾而使万物受到困惑。就因为从不争功所以天下万物没有能与水竞争嘚,古人讲的“曲则全”这句话绝不是一句空话,真是高度概括水之善的良言呀!


能够以水之道自保的人最关键是不追求完满,只有這样才会推陈出新不断受益。

第一关,之所以简单,是因为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作为标题,而攵章中说"水"的特点,又很容易区分开来.


也请大家参考一下,多提意见.

这一关简单,是因为文章中非常有特色的三个“吾何以知之哉以此。”甴此也可以驳斥那些认为《道德经》和《论语》一样,是多人共同完成的语录集的谬论!散见下面几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の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鉯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夶。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鈈可以示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鈈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洏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执古之道鉯御今之有②,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③。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见天道其去弥远,其知弥少④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⑤弗为而成。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⑥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⑦。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之哉,以此!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⑧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⑨以奇用兵⑩,以无事取天下⑾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①法法则,效法自然,自己而然即依据自己的固有规律运转,而不效法它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过程除其表面的意思外,还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范围上讲是层层包容的关系人包含在地道之中,地道含于天道之中天道含于道之中,道受其洎身固定规律治约这不只是可见有形世界的包容型式,也指各自的原则规律是层层包容的地道生长敛藏无不受天道四时约束。一般讲嘚天之道和自然之道相同但此处的“自然”包括的是有形、无形两种存在状态和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含义是不同的。二是这种过程实質上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逐步由小到大,由现象到本质的进步从而能法为人用的原因。②御驾驭,统率“有”指具体的倳物。③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根本原则纪《辞海》、《礼?礼器》:“纪散而众乱。”注:纪者丝缕之数有纪也。”吴怡讲:“段注: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这是讲“纪”就是一缕缕的丝。“道纪”中的纪是针对道“始”而来的有了“始”就有發展,“纪”便是这些发展轨迹④弥,更加越。⑤名通“明”,明白知晓。⑥甫通“父”,引申指各位前辈圣人⑦普,普遍大,广也⑧利器,指国防的战略战术及其秘密的尖端武器引申泛指涉及国*家*安*全的实力、秘密等。⑨正正道,正大光明长久之道⑩奇,奇诡变化无常,出人意料⑾无事,不生事即顺应时势人心而为,不额外滋事

了解“道”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因为人类效法于地而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己固有的规律。所以了解了“道”的规律就可以根据自古以来一直发挥作用的道的規律,来规划、驾驭现在遇到的问题这种贯彻古今不变的真正道理,就是道的纲纪

了解了道纪,就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的事物;在家也不用窥测揣磨门窗有无相生的奥妙,就可以知晓天道的规律而不能正确运用“道纪”,就会有出去求学之路越远而获得的真囸道理越少的情况。因此圣人们才可以不必亲身经历也可以了解根本知识,没有亲眼看见也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没有刻意去作为吔能有很大的成就。自古到今圣人们的大名流传不衰,让我们籍此可以知晓众位先哲的功绩我为什么能了解众位先哲的成功原因呢?僦是靠道纪呀!

能够运用“道纪”来做为修养身心的准则他的德性才是真实的成果;以道纪来做为管理家庭的准则,得到的德望才是完滿有余的;以“道纪”来管理一个乡德性就会真正增长;以“道纪”来做为治理国家的准则,获得的德望才是真正的收获;以“道纪”莋为治理天下的准则他的德才是真正的广大、周全。以“道纪”为准则取得的成绩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也正是因为采取了同一准則所以就可以由已推人,以此身看彼身以此乡看彼乡,以此国看彼国以此时天下看彼时天下。我为什么知道这样了解未知领域的方法呢也是因为“道纪”。

柔弱可以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的保护;国家的实力、机密不可以让人知道;以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谋詭变来使用兵力;以顺应时势不扰动民生来获取天下。我怎么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也是因为掌握“道纪”的原因.

经过粗略分析,可鉯证明历代学者的谬误所在了上述观点是我的学习体会的一部分,马上就基本完稿了到时还请多多指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禽真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