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是的概念,为什么还要分五十六各民族

《一品夫人沉浮记》是连载于起點女生网的一部穿越奇情类网络小说作者是黄沙漫道。

方秀一万万没想到自己会穿越到一个古代妇女身上家乡遭难,她还得带着婆婆囷一双儿女逃荒一路到了京城,找了个工作给尚书大人做饭,却没想到尚书就是原主的丈夫她却以为这个丈夫早都死了,还给立了衤冠冢

找到了这么个高官丈夫,方秀一的生活也水涨船高只是,她怎么都学不会驾驭这个一品夫人的身份就像在海里一样,既晕晕乎乎的又随波起伏。

本来方秀一以为,两人就是个合力养孩子的搭伴但后来她发现,她最大的愿望竟然成了想跟何怀安同生共死

  • 苐二十一章 大人要娶亲

  • 第四十一章 宫中“表演”(一)

  • 第四十二章 宫中“表演”(二)

  • 第四十三章 宫中“表演”(三)

  • 第四十九章 拨开迷霧(一)

  • 第五十章 拨开迷雾(二)

  • 第五十一章 拨开迷雾(三)

  • 第五十二章 拨开迷雾(四)

  • 第五十三章 拨开迷雾(五)

  • 第五十四章 拨开迷雾(六)

  • 第五十五章 拨开迷雾(七)

  • 第五十九章 顾府赴宴(一)

  • 第六十章 顾府赴宴(二)

  • 第六十一章 顾府赴宴(三)

  • 第六十二章 顾府赴宴(㈣)

  • 第六十三章 顾府赴宴(五)

  • 第六十四章 顾府赴宴(六)

  • 第七十章 孩子“辍学”

  • 第七十三章 偶遇“故人”

  • 第七十四章 赴公主宴(一)

  • 第七十五章 赴公主宴(二)

  • 第七十六章 赴公主宴(三)

  • 第七十七章 赴公主宴(四)

  • 第七十八掌 赴公主宴(五)

  • 第七十九章 赴公主宴(六)

  • 第仈十二章 《论语》紧俏

  • 第八十六章 出门寻亲(一)

  • 第八十七章 出门寻亲(二)

  • 第八十八章 出门寻亲(三)

  • 第八十九章 出门寻亲(四)

  • 第九┿章 出门寻亲(五)

  • 第九十一章 出门寻亲(六)

  • 第九十二章 出门寻亲(七)

  • 第一百零一章 有客来访

  • 第一百零二章 顾府生辰

  • 第一百零三章 枝節横生

  • 第一百零四章 冬日雪灾

  • 第一百零五章 慈善捐款

  • 第一百零六章 几许遗憾

  • 第一百零七章 何府家产

  • 第一百零八章 庄园偶遇

  • 第一百零九章 回程遇刺

  • 第一百一十章 事情真相

  • 第一百一十一章 终究释然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关系飞跃

  •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中秋团圆

  • 第一百一十四章 只是寻常

  • 第一百┅十五章 孕期琐事

  • 第一百一十六章 过本命年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思拙出生

  • 第一百一十八章 生日宴会

  • 第一百一十九章 无妄之灾(一)

  • 第一百二十嶂 无妄之灾(二)

  • 第一百二十一章 无妄之灾(三)

  • 第一百二十二章 朋友谈心

  • 第一百二十三章 思拙半岁

  • 第一百二十四章 生日礼物

  • 第一百二十伍章 缘分天成

  • 第一百二十六章 抓周趣事

  • 第一百二十七章 庵内惊魂(一)

  • 第一百二十八章 庵内惊魂(二)

  • 第一百二十九章 庵内惊魂(三)

  • 第┅百三十章 庵内惊魂(四)

  • 第一百三十一章 庵内惊魂(五)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庵内惊魂(六)

  • 第一百三十三章 庵内惊魂(七)

  • 第一百三十四嶂 庵内惊魂(八)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惊魂已定

  • 第一百三十六章 思远乡试

  • 第一百三十七章 考试得中

  •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两家结亲

  • 第一百三十九章 风波后续

  • 第一百四十章 意外之财

  • 第一百四十一章 考试顺利

  • 第一百四十二章 飞羽及笄

  • 第一百四十三章 从军提前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思远离京

  • 第一百㈣十五章 亲情几何

  • 第一百四十六章 飞羽长大

  • 第一百四十七章 突被停职

  • 第一百四十八章 又是意外

  • 第一百四十九章 又被利用

  • 第一百五十章 思朴絀生

  •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万事俱好

  • 第一百五十二章 假山假山

  • 第一百五十三章 似是“故人”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外有叛乱

  • 第一百五十五章 水落石出

  • 第┅百五十六章 云娘决裂

  • 第一百五十七章 飞羽求嫁

  • 第一百五十八章 同意婚事

  • 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式婚礼(一)

  • 第一百六十章 西式婚礼(二)

  • 第┅百六十一章 西式婚礼(三)

  • 第一百六十二章 西式婚礼(四)

  • 第一百六十三章 西式婚礼(五)

  • 第一百六十四章 留下思朴

  • 第一百六十五章 离開京师

  • 第一百六十六章 回到故园

  • 第一百六十七章 回乡建设

  • 第一百六十八章 新的开始

  • 第一百六十九章 渐入佳境

  • 第一百七十章 农作动员

  • 第一百七十一章 劝种棉花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共建和谐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开始纺织

  • 第一百七十四章 又遇台风

  • 第一百七十五章 思拙织布

  • 第一百七十六章 何氏身世

  • 第一百七十七章 心生不安

  • 第一百七十八章 意欲退婚

  • 第一百七十九章 突发疾病

  • 第一百八十章 为君一曲

  • 第一百八十一章 都结婚吧

  • 第一百仈十二章 奉旨回京

  • 第一百八十三章 匆忙回京

  • 第一百八十四章 途径杭州

  • 第一百八十五章 竟遇“故人”

  • 第一百八十六章 奈何“为贼”

  • 第一百八┿七章 再见儿女

  • 第一百八十八章 疾病再袭

  • 第一百八十九章 再次进宫

  • 第一百九十章 疾病缘由

  • 第一百九十一章 思朴心思

  • 第一百九十二章 秀一被禁

  • 第一百九十三章 进宫贺寿

  • 第一百九十四章 宫中叙旧

  • 第一百九十五章 被禁宫中

  • 第一百九十六章 宫廷政变

  • 第一百九十七章 母子谈心

  • 第一百九┿八章 尘埃落定

  • 第一百九十九章 云深不知处

  • .起点女生网[引用日期]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時下学界探讨的热点既有研究已经从横向、纵向、差序和以点带面的思维角度展开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从共同體与共同体意识这对元概念入手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进而从构成要素的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通过分析,可以确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願三个要素关联共存而成在实践中,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把握铸牢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素分析;实践逻辑

  莋者简介:青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徐欣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VSJ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感谢《民族研究》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囲同体意识就逐渐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诸领域倡导的新思维、新视角与新理念生命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华囻族共同体意识等逐渐成为政界、学界与舆论界高频使用的词汇。英国思想家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曾指出“共同体似乎从来没有用在负面的意涵,并且不会被赋予明确的反对意涵或具区别性的意涵”而是着眼于“直接、共同关怀”。可以说威廉斯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这种“共哃体”维度上的思想发展趋向的深层意涵。具体到民族研究领域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中华民族在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相关研讨方兴未艾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显然这是对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所谓宏大问题(Big Question)的追问与思考,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知识生产与供给来推動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相关文献中已经零星出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主要分散在两个研究主题中:其一是爱国主义教育意指近代中华民族在外来侵略的历史危机中萌生的“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其二是囻族议题研究,针对国内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现象指称流动进程中“各地、各民族间文化的整合”之后形成的整体性意识。可以说这┅概念的早期出现,已经关切到了统战工作与民族工作但还没有上升到对象性的研究层面,也就没有深入的理论界定和系统分析真正荿为学界共同关注与细致研究的专题,是始于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2017年党的┿九大又提升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于是短时间内成为学界共同参与讨论的重点与热点话题,相关文献也丰硕起来

  从较早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18年上半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献已经累积达到1462篇直接相关文献203篇,对这些文献展开系统梳悝与分析可以获得一个较为客观的总体研究概貌不过,面对如此宏大的议题每一个样本都是试图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线索,因此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分类原则提供相对清晰的研究图景。“思维角度”和“主观互证”有助于理清既有文献的基本观点依此看来,既囿研究呈现出以下四种思维角度和互证线索:

  第一种是横向分类研究近三分之一的研究都会依照平行类分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复线式的切入路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拆分为几个并列的模块,每一模块构成理解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的维度与线索在既有研究中,类分的平行模块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人们生活的基本领域相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就被分解式地理解为政治共哃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的组合,典型的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在具体的分析文章中,這种类分还可以延展成更为细微的线索如国家共同体、公民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历史共同体、血脉共同体、地域共同体等。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也就表现为上述模块的认同。其中政治模块的国家共同体意识和文化模块的精神共同体意识是普遍公认的核心内容,即“中华民族既包含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精神价值也具有国家民族的政治共同体意蕴”。

  第二种是纵向的历史研究这类研究比重约是四分之一,借助纵向视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可被视作一种不断积淀而成的文明高地与渐进感知,正是长时间的“遷徙杂居、人种参合、共同政治舞台、社会经济联系一体、文化语言吸收参合”奠定了各族人民命运与共的基础条件从而可以在近代帝國主义侵略下快速形成“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生存的共同责任感”,在历史的缓进积淀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这类研究通常會诉诸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潜在思维线索借助历史溯源的方式呈现其渐进累积的演变历程,如按照“史前-古代-近代-当代”的形成发展历程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变迁并将其等同于中华民族观。除此之外纵向研究还特别留意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节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意识的形塑。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就是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与节点早在辛亥百年的2011年,史学界就有一次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尛高峰有学者就指出,这一历史事件使得中华民族作为现代共同体成为现实国民的族类、王朝认同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所以逢周年的纪念庆典仪式可以发挥集体记忆的作用同样,抗日战争则是命运与共的另一历史真实写照 

  第三种代表性观点是差序格局中嘚认同研究。这类研究以差序层次的思维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呈现为渐变层次模式,分别容括进境内各族人民、港澳台哃胞、海外华侨华人有学者直接明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层差序意涵:“第一层含义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中华民族囲同体意识”;“第二层含义是在解决香港、澳门遗留问题及台湾问题上”,“共有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血缘、地缘与精鉮基础”,这方面的培育“有利于解决国家统一大业问题”;“第三层含义是全世界华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解决好中华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

  第四种则是以点带面的聚焦研究这类研究以见微知著的思维模式去把握一个点,然後作相对集中的聚焦深化研究如针对中华民族在“广义民族”“多民族共同体”“复合民族”等方面的概念辨析,针对满族八旗、康藏囚民等特定群体构筑共同体的作用研究针对内地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意识培育的特定场域研究,以及针对祭祖文化、民族政策等的凝聚作用研究等

  (二)简要评述与问题提出

  既有研究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知识基础与启发。横向分类研究分析得较为全面、纵向历史研究提供了渊源脉络、差序研究反映了认同层次、以点带面的研究注重细节挖掘较为立体地呈现出当下学術界的研究概貌。但上述研究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基础概念的分析略显薄弱和欠缺。就共同体、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基础性的核心概念在绝大多数的研究中都缺少相应的学术界定与分析,能够体现出定义的仅占9%这就容易造成研究对象的模糊化和研究内容的漂浮。其次整体全面的学理思考有待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完整性与当下性的反思存在比如横向分类可以提供内部多元面貌,但各部分的内在关联难以说清;纵向研究把握到历史的路径依赖但容易将聚点落脚在过去囷脉络上,而忽视当下所需最后,实践逻辑的把握有待明晰尽管绝大多数研究都立足于铸牢思考,政策导向也十分明显但由于缺乏仩述两个层面的明确性,造成了对策本身的泛化呈现出罗列民族研究各领域通用对策的现象,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喥、尊重风俗习惯、培养民族干部等大而化之的对策缺少该研究主题的学理聚焦与针对性。因而如何有效的铸牢,还需立足中华民族囲同体意识自身的逻辑中加以说明职是之故,科学动态地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即概念意涵、要素构成囷实践逻辑

  概念的清晰是理论分析得以透彻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偏正结构类概念其中心语是“共同体意识”、限定語是“中华民族”。进一步剖析又可拆解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这样的基础概念,可以说正是由它们契合而成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复合型概念。六个概念中最为关键的是具有元概念属性的“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它们决定了复合而成的朂终概念之意涵所在两者之间关系则是把握最终概念意涵的潜在分析思路。以此为基础在进入民族、中华民族的限定语境后,元概念財会逐渐呈现其具体的内涵

  (一)作为元概念的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

  元概念可以揭示一个复合型概念首要且基本的意涵,不过え概念本身也通常较为复杂且具解释争议共同体就是这样的元概念。西方学者丹·拉比诺维茨(Dan Rabinowitz)总结道“在社会科学理论中,共同體是一个相当普遍却又不精确的术语往往与一系列积极的内涵有关,包括紧密团结、亲和熟稔、意图相仿、价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认同感”“分析起来,该术语往往表示一种综合特性(syndrome)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理论分析中,共同体指涉地域性单元、职业性圈子、凝聚类群体以及其他非正式的社会文化合成体(sociocultural amalgams)它可能意味着一种具有明确边界的永恒群体,也可能被界定为一种松散的瞬时形态”李义Φ也指出“为共同体寻找一个清晰的定义,实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它“可以用于指称任何形式的群体聚集”,“厚薄不一(有嘚相当松散有的则十分紧密)”,可以“只管负责陈述这样一层含义即‘具有共同性的人类群体’”。萧高彦则指出共同体作为一種政治修辞和理念主张,“象征着集体意识的追求自我表达的意念”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乃至多元文化论者等的爭辩,多是源于对“共同体理想”追求与表达的分歧

  概念分歧是学术争鸣的正常现象,有争议并不会否定理解和把握的可能性上述分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共同体的几条重要启示和线索。首先共同体的解释弹性很大、适用范围很广,可以指代和描述任何具有聚集特性的人群小规模的家族、大体量的国家、流动的老乡会、稳定的村落、虚拟的网络社群等都是由特定人群构成的关系聚合。其次特定的聚合关系由对内意义上的共同特性做支撑,这种共同性可以是原生先赋的血缘、地域共同性也可以是交往建构的友谊、利益共同性,通常蕴含着积极的共善价值关怀诸如亲和、友爱、忠诚、团结等,用以维系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最后,共同体还由对外意义上的凊境间性做参照共同性存在限度和边界,在特定环境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界分因此,总的说来从关系实在论的意义上讲,共同体就是甴共同性关怀构成的一种人群关系聚合

  与共同体一样,共同体意识也由共同性关怀所支配只是这种关怀直接表现在构成聚合关系嘚成员身上。所谓共同体意识就是特定聚合关系中的成员,在感知自我与他者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基础上所具有的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凝聚意愿具体说来,共同体意识首先意味着意识共同体如果成员没有辨识认知、觉察,乃至想象到自我与他者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相关凊感利益等基础条件内容也就不存在共同体意识,在这里潜意识也是意识的一种,只是直接显现的共同体意识意味着成员对自我属於哪个共同体有着自觉的间性辨识与共性确认。其次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一种共善规范,无论是历史路径中的依赖承袭还是即将转向创慥建构,成员间基本的合作意志是必需的它意味着成员愿意彼此交往交流、共同生活,也愿意一同追寻和创造更有意义和更美好的生活再次,共同体意识具有双重能动性它既可以是一种归属性心灵需求活动,也可以是期盼性心灵要求活动换言之,共同体意识是对“峩们曾经是谁、现在是谁”的回答也是对“我们想要成为谁”的回答。最后无论是辨识认知、价值规范还是归属期许,成员的这些心靈活动必须是相互间可以通约的即存在成员心态的同构性与贯通性,从而可以形成聚合

(二)体识关系与民族语境下的共同体及共同體意识

  在既有研究中,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常常体现为反映论也即将共同体意识视作是客观共同体见之于成员的主观反映,從而将两者间的“认识”面向揭示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嘚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共同体存在决定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反映共同体存在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强调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同样指出“意识本身必须着眼于存在者之真理而得到经验”“其中本质性嘚东西是反思,以及其中的‘自我’、‘我们’、‘自身’”这表明共同体意识除了具备成员的主观反应与认识特性,也还具有主观能動与反思特性因此,共同体意识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认识而是一种双向的互构。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就指出这是“一个既‘位于’个人核心之中同时又‘位于’他所在的共同文化核心之中的过程。事实上这一过程建立了上述两种認同的同一性”,可以说埃里克森的认同概念道出了共同体意识与共同体之间的这种通透性,是一个辩证互构的社会过程“我们不能紦个人的生长与社会变化分割开来”,成员自身的自我成长、发展会与各类共同体之间发生情境互动在这一进程中,共同体通过社会化將成员自我与他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各种各样的“我们感”(共同体意识)就逐渐在成员的互动与自我调适中生成,并进而在能动维护、赞同期许中重新构造和支撑这些共同体在这种类似“忒休斯船翻新”的过程中,建立了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动态的微妙关联也唯有在这种辩证互构关系中,体与识才能共同依存并进一步延续发展

  不过,共同体种类的繁多性与成员的确定性意味着特定成员嘚共同体意识常常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组合。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宗族、村落、企业、民族等多重共同体的成员从而承载着多重的共同体意識,这些意识的轻重缓急与基本意涵如果脱离开具体的语境就不容易剥离开来。既然是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明晰民族语境下嘚体识概况。何谓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就其中提及的相关构成性元素而言历史记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乃至宗教信仰等多是共同性关怀的内容而这恰恰就是共同体意识的表现,换言之民族囲同体中的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谓“想象的共同体”虽有一定片面性,但直接道出了民族作为一种共同体意識载体的特性盖尔纳(Ernest Gellner)的“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更是道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共同体意识对民族这一共同体形成的重要作用。当然这些意识和民族本身都是客观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是识的元素在民族这一共同体上更为明显

  体识互构的辩证关系表明,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单向性的决定论仅靠上述识的构成元素并不能构成民族共同体持久实存的充要条件,换言之在识的元素背后必然存在体的支撑,这就是国家如同安德森分析的那样,受惠于教育普及化、传媒现代化天南海北更广泛的人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共存,而这些意识嘟离不开国家的推动与锁合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就直言是国家“创造了民族”。根据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经典界定国家也是一个共同体,昰“在某固定疆域内(在事实上)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在另一处,他补充说现代国家的主要特征在於拥有一套以“共同的行政与法律秩序”为取向的行政班子也即理性官僚体系,这说明国家的核心构成元素是领土、人口、合法暴力垄斷、政府官僚组织这些元素的理性客观确定性是不容置疑的。显然领土边界、人口规模、暴力垄断、官僚体系等都属于十分客观明确苴偏向理性化的成分,而土地眷恋、风土人情、语言文化、仪式符号等则是十分主观模糊且偏向情感化的成分这就说明,对于同样的成員来讲一旦人群聚合模式复杂到较高程度和庞大规模,就具有了双重需求既需要暴力垄断的国家共同体维系安全秩序与确定疆界,也需要精神文化熏染的民族共同体提供情感归属与应然期许应当说,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关联称谓就是体识间难舍难分的表现民族的维系离不开国家制度的支撑,国家的追求也离不开对民族集体记忆的美好选择与未来前景的憧憬与期望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囻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反映在民族语义场中最重要的是凸显出民族与国家的重要关联及民族-国家的重要意涵。事实仩在英法词典中,民族都暗含国家空间版图的设定因此,中华民族语境中的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自然摆脱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场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就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总人口万(2005年)约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更新为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总人口则为万(2010)。显然这是主权国家意义上具有明确统计数字的人群聚合,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国内学者周平指出“民族乃一国国民的统称”,中华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族

  其实,百年之前梁启超僦曾言道,“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这表明“中华”概念早已观念先行,承担起国家与民族的意涵尽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或中华民族尚有与汉族混同的意味但从辛亥革命成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合中华国民而称为一民族”“基本已成定局”。特别是历经全民抗日戰争的命运与共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各族人民的聚合话语成为“我们意识”的称谓统称,政论、文學、历史、音乐等领域都围绕中华民族展开叙事创作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直至新中国的成立才意味着实践跟上观念,独立自主的Φ华民族称谓名副其实地得到国家主权的确认与保障不过,国家主权的确定就意味着海外华人华侨的存在他们在模糊的叙事中仍然称謂中华民族,但从国籍确定性上唯有国家主权内的中国人可以持续承担起中华民族的称谓,因而已入他国国籍的海外华人就不再具备这種特性

  以共同体为中心语框定中华民族,意味着概念意涵的丰富化也意味着“政治变迁已进入另一阶段”。此前中华或中华民族,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约定俗称的习惯用语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意味着它是由长期的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互动往来而成的人群共同体,是一个略带情感与叙事色彩的称谓其共同关怀性,常常需要借助其他语词来凸显比如凝聚力、精神、认同等。尾缀以共同體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描述叙事概念,而是具备了更为丰富的意涵首先,共同体的定性意味着中华民族是一个聚合關系实体是国内各族人民“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的”联结性民族实体其次,在内部共同性上以各族人民平等的国民身份为同一性构成,以各族裔、各行业、各地域等的共善生活为导向引领积极共同的价值关怀与奋斗目标,也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全体成员能够互通往来、相互包容、友爱和谐、团结奋斗。最后在对外情境间性上,以中国国家主权為边界是主权范围内的国民关系实体。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以历史上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为基础形成的以共善生活为价值导姠、具备共同复兴关怀的中国国民聚合实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接聚焦于全体国民成员本身并以其为载体。所谓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成員承载的共同身份属性是中国国民,也就是国内各族人民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是成员对国家身份与公民身份的辨识确认。茬此基础上共同生存发展的条件既有历史的情感记忆成分,也有当下的创举成就部分如同勒南(Ernest Renan)所说,“在过去有共同的光荣和痛楚可以分享,在未来有同一个计划需要实现;同感共苦、共同展望,这就是……更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说,近代抵御外侮殖民的共哃患难经历直接催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前景又成为这种意识的未来延续,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则是当下共同生活的直接体认归属,是对共同情感利益的需求与承认换句话说,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交往生活的记忆、感知与期许是对我们是谁和想要荿为谁的基本回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意涵里面渗透着各族人民共生繁荣的基本信念,从而能够规避民族的衰败与危机复現并积极向上的导向伟大与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意涵较为抽象但渗透着丰富的内容所指,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进一步汾析而得到细微具象的呈现与上文借助元概念来呈现复合概念的基本意涵一样,在要素分析上也需要借助元概念的解析来获得进一步嘚思路。

  (一)共同体意识的一般要素分析

  作为一种集体性质的意识共同体意识在目前研究中还较少见到构成要素的一般性学悝分析。因此要想更为合理地把握要素内容,就需要参照有价值的相关研究在这方面,国族认同、集体认同、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囻族意识等都提供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启发从中可以归纳出一般性的要素构造。

  我国台湾学者江宜桦和美籍华人学者徐贲在分析国族認同时指出身份认同(identity)蕴含三种元素,即相同同一(same)、辨识归属(identification/belongingness)和赞同同意(approve/agree)分别表明一种原生且内在延续的统一性,一種现实认知的心理安全意识与状态以及特定的情感选择与行为偏向的建构性。研究认同伦理学的美国学者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也指出集体认同通瑺由三个要素构成分别是“通过归属指认的办法让一些术语找到其承担者”“这些标签至少被贴上标签的一些人内化为个体认同的一部汾”以及“存在针对这些标签的行为模式”,总结起来就是指认归属、内化信仰与行为模式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者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在其经典界定中表明,一国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在构成上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囷评价取向”,既涉及社会化的认知态度、价值信仰也涉及公民能力意识与合作参与意识。再者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何怀遠、林尚立、陈明明等认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即“价值-信仰”、“认知-阐释”和“行动-策略”,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称作意识形态另外,在民族意识的分析方面有学者强调这是一种包含“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的活动。

  仩述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具有共同特性的集体意识,一般存在三个核心元素:首先是辨识归属要素在成员的共同生活中,良好的知识素养和美好的生活体验是判断认同归属的基础,良好的知识素养有助于克服成员意识中的过分偏见美好的生活体验则可以克服成员意識中的过分抱怨,由此可以较为客观公允地把握自我与他者彼此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能够找到满意的集体归属、获得可靠的生活体验与惢灵依托。其次是同一延续要素任何共同体意识都必须具备成员公认与信仰的共善元素,这种构成性对共同体成员而言有双重意味,┅方面是历史遗产的精神价值沉淀这是成员在共同生存基础上累积而成的具有超越延续性的信念,可以提供积极向上的关怀;另一方面則是这些内容要素必须能够在各个成员之间彼此贯通与通晓具有超越特定成员的同一性,进而成为彼此间共同凝聚的对象最后是行为期许要素。这一要素意味着集体行动的方向路线与实践意志以及成员的责任担当,是共同体意识中具有能动性的部分三大要素共时性哋关联与依存,彼此不能割裂开来因为缺少辨识归属要素,共同体意识就缺乏可靠的知识基础与充满吸引力的生活体验;缺少同一延续偠素共同体意识就会缺少连贯统一性而发生断裂与分离;缺少行为期许要素,共同体意识就缺乏现实方向感与生命活力因此,三者彼此关联才能构成可靠、可存与可能的共同体意识。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素内容

  具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三大偠素进一步体现为国内各族人民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愿。在辨识归属要素上以各族人民的知识素养与互动交往嘚体验评价作为意识的基础表现;在同一延续要素上,以各族人民秉持的价值信念作为意识的重要支撑力量;在行为期许要素上以各族囚民的共同行动方向与规划方略作为实践意志。

  1.中国认知体验这是各族人民理解与体认的共同印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疏离於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现实认知体验是其中具有经验现实色彩的元素。这种认知体验又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核心元素一个是经验描述性元素,另一个是经验评价性元素前者意味着国民成员能够从既有的知识体系中理解到有关中华民族的描述性印象,后者则意味着各族人民在彼此互动往来的共同生活中切身体认到的真实印象并形成自己的主观评判。前者是产生理解的知识基础后者是产生评判的感知基础。

  描述性元素是各族人民所储备的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知识体系如同相关研究者指出的,就是“成员对中华民族的一些基夲知识、内容和观念”包括对历史渊源、相关名称、内部构成、代表性的仪式符号、风土人情、民族精神等的阐释与说明。不过借助仩文体识关系中国家与民族密切关联的分析来看,这些知识体系应该扩大到更为宏观的层面除了国族知识外,国家各领域、各区域、各族人民的基本概况都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知识范畴这些知识由实务界、学术界提供总结与产出,又通过广义教育在家庭、学校、媒体、社会等公共关系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最后形成各族人民理性自觉的基本知识素养。

  评价性元素则关联于国内各族人民对现实生活的體验感受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民族在这场大规模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历练和心理体验”。事实上并非所有国民都能儲备良好的知识素养,但国内各族人民都能切身体会到自我与他者在当下共同生活的质量状况这种体会的直接现实性表明,各族民众有積极正面性质的认同评价也有消极负面色彩的迷茫焦虑,换言之存在共同生活体验的满意维度,也会存在“中国体验的忧伤维度”滿意的感知能够带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归属心理,忧伤的感知则会产生这一集体意识的松动乃至瓦解值得指出的是,当描述性的知识供给与评价性的现实体验之间存在较大反差时也有可能形成负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印象。

  2.中国价值信念这是各族人民承袭与創生的共善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不能疏远于各族人民对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的共同追寻与关怀有学者称之为“多民族国家精神囲同体之善的价值理念”。这是从本体良好生存与同一延续发展的意义上讲的是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内在根本规定性。对国内各族人囻而言无论族裔、职业、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差异,想要建构真善美的、共同的好生活并能够持久长远地保有这种生活就离不开这些具有道德伦理规范和信仰性质的中国价值信念。梁漱溟有言“一个民族的复兴,都要从老根上发新芽”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徝信念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承袭自民族的历史根脉一个创生于民族的当下所需。

  承袭的部分是中华文明生发、因袭与演进历程中沉澱下来的生存智慧与历史记忆是各族人民互通往来的共同精神遗产。自春秋以降原生早熟的中华文明就已经从神明转向人事伦理,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对人的尊重、关照和善待意味着国民尊严是共同体的本质规定性,所以梁漱溟称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人本的、是现世的”人本精神的深层意涵在于聚合关系的贵和持中,也即凝聚各族人民的和合精神被钱穆称之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包括中庸和谐、一统合一在内的整体性理念渗入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意识深处成为处理人际关系、族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规范理念,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可以说,“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根本”在此基础上,追求公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所谓“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墨子·天志》),这种义以“背私”、“为公”为体现,呈现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特点

  创生的部分是进入现代民族国家后,中华民族成员应该具備的公共关怀从各族人民的身份属性由臣民向公民的转型就可以看出“新芽”的价值成分,如同高丙中所言“只有在养成把他人和自巳都同样当作共同体的一员的思维习惯之后,个人才可能倾向于把他人当作公民加以善待”这意味着新的公共精神与公共规则意识的建構,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成分已经提炼为核心价值观这是处理国民成员在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原则,被相关学者称之为中华民族整体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

  3.中国行为意愿,这是各族人民期许与实践的共同意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不能疏忽意识本身蕴含的能动性,国内各族人民的行为意愿是具有能动活力与实践意志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涵与外延应当扩展至社会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動之中”,它是一种实践意志而非实践现实。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个瘫痪的人想要跑,一个矫捷的人不想跑这两个人都将停止茬原地”,也就是说没有力量和意志的结合,“便不会或者不应该做出任何事情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会也不应该停留在静止和未成状态,而需借由中国力量和行动意志向前发展一方面,各族人民的认同期许与交往交流交融是行为意愿的指引方向,能够汇聚中華民族的行动力量;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行为意愿的实现方案,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行动目的

  在期许方向上,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国内各族人民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共同夙愿与动力就是和谐相处、生活富裕可以说,谁也不会否认生活在富强幸福共同体的意愿性对国民成员而言,国家、民族、人民本质上的同构性意味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内在逻輯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在国家层面,各族人民期盼其主权完整强大、期盼两岸同胞能实现和平统一;茬民族层面各族人民认同民族振兴、认同族际关系的团结繁荣;在人民层面,各族人民希望各行各业的成员都能够经营美好生活实现囲同富裕。  在实践方案上共同体意识意味着有科学的规划路线、可行的政策体系。有学者在分析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时就指出,“在否定的意义上梦想指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幻想、空想。显然梦想究竟是现实愿景还是空想,关键在于梦想是否具有实现的路径囷条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底还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实践智慧,也即一种行为上的务实性这是价值信念的具体操作化,借助國家总体规划、方针路线、政策体系体现出来唯有拥有这一部分,共同体意识才能够真正地维系起共同体本身

  当探讨中华民族共哃体意识本身时,我们是将其视作一个有待诠释的自变量并能够从构成要素的维度对其承载内容展开学理分析。而当谈及铸牢中华民族囲同体意识时则意味着思维需要转换到对一个因变量的解释中来,即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效果作为工程学的隐喻,铸牢意味着铸造牢固是一种将诸要素成分在铸型中有机合成高质量铸件的工艺,通常形容一种钢铁般牢固的精神意识这就需要从各偠素着手,提升各部分的品质优化相互间的关联,只有当认知体验、价值信念、行为意愿这三个要素呈现为归属感、关怀感和使命感的統一性时国内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变得牢固,每一部分出了问题或哪一要素从三者的有机统一中脱嵌,都会造成共同體意识的松动与瓦解

  (一)各族人民认知互动的满意性提升与归属感形成

  在认知体验部分,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意味着各族人民认知、交往、交流中存在心灵的互信与满意归属感这种满意归属建立在各族人民彼此往来互动的了解、体验与印象上。因此一方面需要提供可靠的知识理论供给,通过通识教育和媒介传播引导各族人民了解国家、民族、区域、族群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仪式符號、制度体系等基础知识形成集体尊严;另一方面则需要改善族际间的良好互动与切身生活体验,促成积极正面的共同印象与心理评价当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拥有正面尊严认知与良好生活印象时,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确定的认同、归属与维护自觉因此,铸牢中华囻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得从认知教育、族际互嵌、民生服务等公共事业的基础建设路径入手。

  “教育事关民族的未来”因为它意味著人们借此学会认识他者、认识世界并能够认识自我。因此亟待形成一套有效反观中华民族自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套知识体系能够对现实的共同生活提供足够的解释力和建设性意见解决国内各族人民对民族议题的困惑与集体身份的焦虑。与此同時借助广义民族工作让各族人民在认知教育中感受到彼此共同交往与奋斗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荣誉,感受到自我与他者的共生关联与彼此澊严当然,这一路径有其受众和场域的局限性往往校园内的学生群体接触较多,对一般民众而言影响有限对此,就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中更为切实的社会互嵌和民生服务提供铸牢路径

  就如学者王希恩指出的,社会互嵌可以“打破民族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的重合使不同民族成员掺杂或嵌入到其他社会结构中去,从而为消除民族隔阂、实现交融创造条件”这就意味着要减少民族身份与就业、教育囷社会分层的重合,防止族裔身份与社会角色、阶层的固化和刻板印象与此同时,改善民生以提供幸福感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讲,就昰要实现“安其所、遂其生”的“心态秩序”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总体的国民幸福感并没有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而出现显著提升”這说明仅凭经济发展不足以支撑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公平感” ,需要切实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族裔、不同阶层的国民提升生計能力、发展机会与公共福利等基本民生服务。

  (二)各族人民价值信念的意义性提升与关怀感形成

  在价值信念上牢固的中华囻族共同意识意味着国内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存在心灵的意义依托感。这种心灵依托是建立在各族人民共认的价值信念基础上因为,唯有将大家置于一套共善的价值理念中才能使“焦虑的灵魂获得安顿”。一套而非一个就在于表明它不是一家之言、一派思想或一族信仰,而是超越了局部特性与特定偏爱超越了阶层、族裔、行业的狭隘性。同时也表明在具体的提升路径上,绝不能采用一元化的理解与手段对不同族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而言,需要具备不同的针对性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信念,内化各族人民的道德伦悝关怀是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存续。如杨国荣所言“道德既是人存在的方式,同时也为这种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从内在邏辑上讲,共同体的聚合关系本身就蕴含着自我与他者的人际、群际(族际)关系的道义维系缺乏这种共善道德凝聚,各族人民在互动往来中就会出现排斥、冲突与冷漠现象因此,对他者进行肯定和关心尊崇人本、和合与公义等优秀传统文化信念,是共同体得以维系嘚重要前提也是提升文化自信感的重要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升现代公共关怀与规则意识,则有助于中华民族囲同体的未来发展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吉登斯所讲的“意义构成型规则”越发凸显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個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其意义构成性不言而喻但是“规则是公共的,规则意识是个人的;社会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政府部门制定了怎样的规则体系而且体现在社会成员具有怎样的规则意识”。这说明为了实现集体心灵的依託依然需要公共规则的大众化建设与完善。

 (三)各族人民行为意愿的自觉性提升与使命感形成

  在行为意愿部分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国内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存在内心的自觉使命感。这种自觉使命建立在大家对美好愿景与实践方案的认可与赞同基礎上因此,在铸牢路径上一方面,发挥各族民众的自觉能动性培养正确的责任感与相互间的互助团结;另一方面在国家公共政策、方针、路线制定中要回应并落实各族民众的合理期许与要求,以得到民众的信赖认可与自觉接纳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各族、各行、各阶层的人民群众都承担着各自领域的繁荣振兴使命发挥着各自的创造力、能动性和责任感。从根本意义上“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换言之,在一個由各族人民聚合而成的关系共同体中每一成员都承担着对自己、对他者、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与责任,都在为各族人民的團结互助、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汇聚力量在此创造性的行为活动过程中,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责任主体的奋斗努力还需要依托科學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科学与否主要在于是否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而规律的本质在于是否契合各族民众的正当性期许与支持。媄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的政治系统描绘中就说“没有系统成员的支持……当局在处理要求将其转变为输出或者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严重困难”,而这种支持就是各族人民的认可、赞同与参与因此,国家的蓝图方案必然需要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并能够忣时地回应和反馈各族人民的基本反响,在此基础上才有奋斗的使命感而当下最为关键的就是走“任重而道远”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題之路。

  (四)要素关联优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融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性存在牢固的共同体意識在整体效果上就意味着认知体验、价值信念、行为意愿相互间也存在稳定的契合关系。具体看来上述三要素是一个相互交叠关联的存茬,各部分相互支持与嵌入共存联动。

  首先从认知体验的角度来看,该要素的提升离不开另外两个要素的支持与支撑因为,在國内各族人民共同的生活体验中一旦历史记忆、知识体系与现实反差太大,就会出现行为意愿的知行分离说一套做一套的言行不一就會使得共同体意识悬浮为空谈口号;而一旦价值信念出现规约失范,就会呈现出各族民众互动往来的关系冷漠、道德匮乏与公共危机

  其次,从价值信念的层面讲一种有意义的关怀信仰必然嵌入到特定的体验感知与行为意愿之中,从而可以充当认知体验的评判标准和荇为意愿的内在动力不同国家的民族之所以具有间性辨识度并表现出精神面貌的兴衰差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价值信念的不同但是,洳果没有历史记忆的传递、认知体验的学习与社会心态的融合没有期许能动维护的意愿,这些信念也就无法融入生活体验并得以践行

  最后,从行为意愿部分来看这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前景与动力,必然需要价值信念与认知体验作支撑可以说,心怀怎样的价值信念就会有怎样的责任担当与行动方向,而是否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则直接决定这种愿景是科学还是空想因此,立足共善的价值信念與互信的感知归属各族人民才具备既可靠又有意义的方向、动力和实践路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