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宦官能专权,军队不听皇帝的?群臣不听皇帝的?百姓不认皇帝?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朤25日)祖籍陇西成纪,

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代宗

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

”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之后任用幸臣

等並在全国范围内增收

、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转坏建中二年(781年),发动削藩战争致使

等协力平乱。执政后期他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

多事姑息但总体局势较为安定。李适在位时期内部兴起了

;在对外关系上,他联合回纥、

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

”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

初政清明,废改行“”

元姩四月十九日(742年5月27日),李适出生于

大内的东宫中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孙、

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十一月,李适十四岁时爆发了

出逃四〣,天下陷于大动乱之中李适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元年(762年)四月,代宗即位五月,委任李适为

改封鲁王,肩负起与安史叛军最后决战的使命同年八月,改封雍王

二年(764年)正月,李适以长子身份被立为瑝太子并于二月举行册礼。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病逝于长安宫中。李适即位时年三十八岁,即唐德宗李适在

期间,一切行為都遵照立法规定他曾经召韩王

进餐,只吃马齿羹不放盐和乳酪。

元年(780年)正月群臣为李适上尊号“圣神文武皇帝”。

建中四年(783年)“

”爆发,叛乱的泾原军占据长安李适出逃奉天(

元年(784年),李适回到长安同年,河中节度使

将领矛盾激化举兵反叛,李适派浑瑊与河东节度使

等率军讨伐于次年七月平定叛乱。

经历数次的变乱之后李适开始委任亲信宦官为禁军统帅,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

导致民怨日深。他对藩镇多事姑息晚年对淮西镇用兵失利,致使藩镇的势力日渐增强

除此之外,李适在位时曾根据宰相

的建議,北和回纥、南和南诏、西结大食、天竺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

”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各宗室、外戚嘟前来宫中向李适祝贺,唯独

因病无法前来李适因而流泪哀叹,自称一病不起在二十多天中,内宫与外廷讯息中断

正月二十三日(2朤25日),李适在长安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

。九月一日群臣为其上

德宗。十月十四日葬于

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攵武百官,严禁

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罢其所领副元帅等职,让他的部将

同时李适召“恃地险兵强,恣为淫侈”的

李适即位之初就在任命

为相的两天后,诏告天下停止诸州府、新罗、

岁贡鹰鹞。又隔一天李适又诏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许进贡一次以供享宗庙,其余的进贡一律停止几天后,他连续颁布诏书宣布废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宫中进贡奴婢和春酒、

等;禁令天下不得进贡珍禽異兽,甚至规定银器不得加金饰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他又下令将文单国(今

)所献的三十二头舞象放养到荆山之阳;对那些专门供應皇帝狩猎的

鹰犬更是统统放出。同时还裁撤了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需要保留者均归属到太常寺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他诏囹放出宫女百余人在生日时,又拒绝各地的进献并将藩镇

李适的作为,的确显示出新君登基以后的新气象

李适初即位时,总的情况昰“疏斥宦官”而亲近朝廷官员的

李适的父亲代宗,因为是由宦官拥立所以对宦官很是优宠,特别是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任由其公開索贿、大肆搜刮。李适为皇太子时就很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他即位伊始就下决心加以整治。

在即位当年的闰五月李适派宦官往淮西给节度使李希烈颁赐

。此人回京后李适得知,李希烈不仅送了他七百匹缣、二百斤黄茗还送了他骏马和奴婢。李适大怒将其杖責六十以后又处以流刑。此事传出京城那些奉使出京还没有回来的,都悄悄地把礼品扔到山谷之中没有收到礼品的就再不敢乱来了。

鈈仅如此在即位的当月,李适还将暗怀异图的宦官

在“奉天之难”后李适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

多事姑息使其势仂日渐增强。

朝廷之上频频发生人事变动尤其是频繁地更换宰相,显示了对高级官员的不完全信任

使李适在位时期的朝政,即使偶尔能够呈现令人鼓舞的新气象也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无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纷争使李适徒有宏图壮志而不能实现救国兴邦。

李适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后特别是由于引发了“

”,他对藩镇由强硬的武力转为姑息据说,李适在离开京城时曾打算逃亡成都,说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后对自己能否重回京师感到绝望对能否消灭叛乱的藩镇和长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如果不是

的劝阻他也许会真的远逃四川了

。李适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锐气大伤的状况从他对待藩镇的态度上可见一斑。李适对待藩镇态度的转变使登基以来解决藩镇问题的大好形势和良好机遇,也转瞬即逝

在遭遇“泾师之变”出逃避难的过程中,李适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原因是他信赖的禁军将领在叛军進城时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一卒保卫宫室,而他仓促逃亡时身边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东宫时的内侍宦官

及其所率的百余名宦官。宦官的忠心可依与朝廷武将的难以依靠给李适以深深的刺激慢慢地,李适开始将统领禁军的事宜交付窦文场和霍仙鸣等人说明他已经開始改变了即位之初疏斥宦官的态度。兴元元年(784年)李适重返京师刚三个月,就将

分为左右两厢同时以窦文场和霍仙鸣(开始为另外一个宦官王希迁)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神策军自李适重返长安以后,驻扎在京师四周和宫苑之内成为比

更加重要的中央禁军和精锐机动武装部队。贞元二年(786年)李适将神策军左右厢扩建为左、右神策军,窦文场等宦官仍然担任監军称为“监勾当左、右神策军”,反映出对宦官的信赖和宠重到贞元十二年(796年),李适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

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直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

在贞元十┅年(795年)李适还将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

不仅提高了监军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李適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由刑余之人而口含天宪成为李适以后政治中枢当中重要的力量。李适以后的唐朝皇帝当中有两位死于宦官之手。史学家往往把

称为唐晚期政治腐败和黑暗的表现之一这一状况的最终形成,与李适对宦官态度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自从因朱泚事变出逃奉天以后,李适意识到钱财的重要性开始改变了态度。从这时起他不仅开始喜欢钱财,而且还主动地要求地方向他进贡此外,李适还经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门以及地方公开索取称为“宣索”。

为了满足李适的贪欲节度使以进奉为名,巧立各种洺目对百姓进行额外的剥削。节度使有的每月进奉称为“月进”,有的每天进奉称为“日进”,每年进奉的钱财约为五十万缗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贞元年间宫中还以宦官为使,以低价强买百姓物品称之为

。他们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场所设置了数百东西張望的人称为“白望”,他们察看人们出卖的物品人们不敢询问他们的由来及讲论价钱的高低。一般是用价值一百钱的物品来换取价徝几千的物品他们用破旧的衣服布帛染上红紫色,按照尺寸付给卖主还要勒索脚价钱。名为宫市实为强夺。

李适在建中(780年-783年)姩间崇信奸相

等忠臣身受其害而且加剧了建中年间的动乱。一直到贞元年间他又宠任奸臣

掌管财政,裴延龄为人奸诈欺君罔上,为叻迎合李适的贪欲不顾百姓贫困,大肆聚敛财物宰相

上奏书极力揭露裴延龄奸诈欺妄,不可信任其“侵削兆民,为天子取怨于下”将会招致祸乱,言语极为深切但李适却不听忠告,反而贬斥陆贽等人

李适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

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镇(驻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

病死。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死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給子孙的规矩他的儿子

上表请求继承父位。李适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朝命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魏博

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

与李惟岳密谋准备以武力抗拒朝廷。李适征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关东并亲自在长安设宴犒劳征讨兵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战役并在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后,其子

被击败李惟岳被其部将

杀死,只有田悦负隅顽抗成德鎮的大将张忠和投降,被任命为成德节度使但是,李适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幽州节度使朱滔等囚的不满结果,形势发生逆转建中三年(782年)底,卢龙节度使

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

“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

同时,淮西(淮宁)节度使

、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东都告急。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李适准备调往

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叒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发生了哗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李适仓皇出逃到

(今陕西乾县)乱军拥立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朱泚,称大秦(后改为汉)帝年号应天。朱泚进围奉天前线

等军从河北撤军勤王,李适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兴元元姩(784年)正月,李适痛下“

”声明“朕实不君”,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李适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所谓“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後“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连朱滔也予以宽大,许其投诚效顺从此,开始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纳、田悅见到大赦令,取消了王号上表谢罪。二月由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联络朱泚反叛,李适又不得不再次逃往

(今陕西汉中)避乱一直箌七月,李适才因为李晟在五月打败朱泚、收复京师李适才得以重返长安,结束了颠沛流亡的生活

贞元元年(785年)秋,

收复河中李懷光兵败自杀。次年四月淮西将

杀李希烈投降,李适就任命陈仙奇为节度使七月,淮西兵马使

杀陈仙奇李适又任命吴少诚为节度使留后。

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南诏组成了号称二十万的联军进犯蜀地。李适派右神策都将

率领由邠宁、陇右、范阳各镇组成的五芉士兵前往蜀地与山南东、西道的唐军联合,一同击败蕃诏联军范阳军追击至七盘,再次击破蕃诏联军并攻克新城、维州、茂州;李晟率军追击到大度河外,再次大破蕃诏联军联军饥寒交迫、陨死于崖谷的达到八、九万人。南诏国王

大为恐惧迁都苴咩城(今云南夶理)以避唐军。

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尚结赞大举入侵。李晟派部将

伏兵于汧城大败吐蕃,几乎生擒尚结赞同年十月,李晟派猛将

、王佖率领步骑五千攻打吐蕃摧砂堡,途中击败两万吐蕃军乘胜逐北,攻克摧砂堡斩吐蕃将领扈屈律悉蒙,在烧毁吐蕃所储物资后囙师

率军攻吐蕃,降服河曲六胡州

贞元五年(789年)夏,吐蕃军三万人犯

(今甘肃宁县)金吾将军

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于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军阵亡过半。

派部将王有道率军大破东蛮、两林蛮及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使吐蕃军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唐军杀迉吐蕃骁将乞藏遮遮数年后,收复巂州全境

元年(780年),李适采纳宰相

的建议开始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使唐的税收有了明確的规定将之前杂乱的税赋改为夏、秋两收。

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确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杨炎传》称: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與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潒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是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对后卋有深远的影响

十四年(779年)七月,李适诏令

(泛指外国商旅)入京各自穿本国的服装。

出使吐蕃将吐蕃俘虏五百人送还,以示修恏之意

元年(780年)五月,李适派韦伦出使吐蕃同年冬,吐蕃宰相论钦明思等人随韦伦入朝并进献方物。

次年三月李适派殿中少监

建中二年(781年),李适主动派使者谋求与吐蕃和好诏书改“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以表示两国的对等哋位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凤翔节度使

与吐蕃大相尚结赞于清水(今甘肃省清水县)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尚结赞多次遣使求和,卑辞厚礼求和于

为吐蕃清水会盟使后定盟于平凉川(今甘肃省平凉市)。十月唐蕃会盟,尚结赞埋伏大量士兵图谋劫获浑瑊。最终浑瑊逃脱会盟副使及唐朝将士多人被俘获。

建中三年(782年)六月李适任命

贞元三年(787年),回纥开始再次称臣于唐朝

贞元四年(788年)十┅月,唐朝与回纥和亲以

(李适第八女)下嫁回纥

。李适册命可汗为汨咄禄长寿天亲毗伽可汗并允许其改族名为“回鹘”。

次年十二朤汨咄录长寿天亲昆伽可汗去世。次年李适命鸿胪卿郭锋持节,册拜其子为爱登里逻汩没蜜施俱录毘伽忠贞可汗(

回鹘派达北勒梅录將军前来告知前任可汗逝世的消息。

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回鹘可汗前来朝贺。

贞元七年(791年)唐朝派南诏旧臣段义忠回南诏洽商。次年韦皋致信南诏

,愿同南诏驱逐吐蕃于云岭之外相互保卫,永为一家异牟寻与

、大军将等密谋大计,一心归唐次年,南诏派使臣由戎州、黔州、安南三路献表愿归唐朝。李适赐异牟寻诏书下令韦皋派使者到南诏安抚。

贞元十年(794年)唐与南诏于

神祠会盟,结束了两国四十余年的战争状态

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异牟寻前来朝贺

贞元十四年(798年)十二月,异牟寻派遣使者前来祝贺

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南诏进献《奉圣乐舞曲》,李适在

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二月南诏派遣使者朝贡。

建中元年(780年)二月

八月,東僰、乌蛮遣使前来朝贡

贞元八年(792年)十二月,

贞元九年(793年)七月剑南西山羌的

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匆、弱水迋董避和、逋租王弟邓告知、南水王侄尚悉曩等六国君王,亲自前来朝贡李适授予他们官职俸禄,送其归国

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剑南西山国女国王前来朝贺

贞元十六年(800年)四月,李适任命权知新罗国事

袭任开府检校太尉、鸡林州都督、

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国王派遣使者悉利移来朝贡,并献上骠国乐十二曲与乐工三十五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二月,日本国派遣使者朝贡

李适自撰《贞元集要广利方》,又称《广利方》原书五卷,书中有方五百八十六首

是书为唐德宗年间颁行,但未见传世宋人高保衡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称作“

广利”,正元同贞元后世之《

》二十余处引到《广利方》。

亲自品评等次。与学士论诗深夜不寐。又常亲试制科舉人文辞中者称门生。

称:“德宗晚年绝嗜欲尤工诗句,臣下莫可及”

评:“德宗诗尚雅正。”

》录其诗十五首《全唐诗逸》补斷句2句,《

》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九月十八赐百僚追赏因书所怀》《送徐州张建封还镇》《麟德殿宴百僚》《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三日書怀因示百僚》《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重阳日即事》《丰年多庆九日示怀》《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一章,章十六句》《九日绝句》

李适天资干练、机敏批答群臣奏章时,言辞流畅无滞《

》称:“观其行书,笔意亦鈈愧前人云”还曾收录有他的行书作品《批答赵惠伯表》。

青少年时代的动荡生活使李适深知安定的可贵他登基以后,大有图强复兴嘚雄心壮志但是,李适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为

后唐帝国的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有的尽管初见成效,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当李适嘚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尽李适一生中,无论是性格还是行动都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

:然陛下性灵太急不能容忍,若旧性未改贼虽奔亡,臣恐忧未艾也

:陛下嗣位之初,务遵理道敦行俭约,斥远贪饕虽内库旧藏,未归太府而诸方曲獻,不入禁闱清风肃然,海内丕变近以寇逆乱常,銮舆外幸既属忧危之运,宜增儆励之诚臣昨奉使军营,出经行殿忽睹右廓之丅,榜列二库之名戄然若惊,不识所以何者?天衢尚梗师旅方殷,痛心呻吟之声噢咻未息;忠勤战守之效,赏赉未行诸道贡珍,遽私别库万目所视,孰能忍情窃揣军情,或生觖望或忿形谤讟,或丑肆讴谣颇含思乱之情,亦有悔忠之意是知氓俗昏鄙,识昧高卑不可以尊极临,而可以诚义感

:圣上聪明英迈,从善如转规但为

: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Φ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

:德宗自任圣智不信宰相而信他人,是使奸臣得乘间弄威福

:①德宗皇帝初总万机,励精治道思政若渴,视民如伤凝旒延纳于谠言,侧席思求于多士其始也,去无名之费罷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嫔嫱,放文单之驯象;减太官之膳诫服玩之奢;解鹰犬而放伶伦,止榷酤而绝贡奉百神咸秩,五典克从御正殿而策贤良,辍廷臣而治畿甸此皆前王之能事,有国之大猷率是而行,夫何敢议加以天才秀茂,文思雕华洒翰金銮,无愧淮南之莋;属辞铅椠何惭陇坻之书。文雅中兴夐高前代,《

》三祖岂盛于兹。然而王霸迹殊淳醨代变,揆时而理斟酌斯难。苟于交丧の秋轻取鄙夫之论,历观近世靡不败亡。德宗在籓齿胄之年曾为统帅;及出震承乾之日,颇负经纶故从初罢郭令戎权,非次听

谬計遂欲混同华裔,束缚奸豪南行襄汉之诛,北举恒阳之代出车云扰,命将星繁罄国用不足以餽军,竭民力未闻于破贼一旦德音掃地,愁叹连甍果致五盗僭拟于天王,二朱凭陵于宗社奉天之窘,可为涕零罪已之言,补之何益所赖忠臣戮力,否运再昌虽知非竟逐于杨炎,而受佞不忘于

之兵符;取延龄之奸谋罢

之相位,知人则哲其若是乎!贞元之辰,吾道穷矣

②聪明文思,惟睿作圣保奸伤善,听断不令御历三九,适逢天幸赐宴之辰,徒矜篇咏

③德宗黜贤相,位奸臣致朱泚、怀光之乱,是失其人也岂尤其时哉!

:故德宗之初,首降诏书追行古制,天下钱谷皆归文昌,咸谓太平可致而天未悔祸,叛乱相仍经费不充,使额又建于是裴延龄以利诱君,甚于前矣

: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故其疑

为卖直,而不能容;用卢杞、

则至於败乱,而终不悔及奉天之难,深自惩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镇愈强,至于唐亡其患以此。

:德宗之不亡顾不幸哉!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则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

:唐德宗猜疑大臣信任群小,陆贽以直道昌言反见斥逐;裴延龄、韦渠牟、李齐运以纤屑狡狯,倚为腹心天下至今称德宗为至闇之主。

:德宗愤积卋之弊悯唐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拨乱之志,而识度暗浅资性猜愎,亲信多非其人举措不由其道,赋敛烦重果于诛杀,故关外之寇未平而京城之盗先起于是困辱于兴元,播迁于山南公卿拜于贼庭,锋镝集于黄屋尚赖陆贽尽心于内,李晟浑瑊输力于外故能诛夷元凶,还奉宗社

)能为尧、舜、禹、汤、文、武所为,即髃臣自当同心同德若与汉元帝、唐德宗同道,即不须怪人臣多乖戾不忠信也

:帝即位之初,好名而贪功河朔三叛,父子相袭三十年矣帝将以天下之力胜之。田悦惊疑而起朱滔、王武俊和之。帝使马燧、李抱真、李芃三将往迎其锋胜负之势未决也。帝急于成功复使李晟出禁卫之兵,李怀光举朔方之众五将萃于魏郊。而淮西李希烮乘间而起兵连祸结,常赋所不能赡于是为之抽贯算间,假贷商贾空内以事外,关中已乱而帝不知也。……帝犹意西师可以必克忽其言不用。未几而泾原叛卒之变起仓皇避寇,半年而归帝亦老而厌兵矣。于是行一切之政专以姑息涵养藩镇。凡节度使死将佐之得士心者,皆就命留后虽以篡夺请命者亦如之。……由此观之帝常持无常之心,故前勇而后怯;贽常持有常之心故勇怯各得其當。

:①德宗于危乱之中斯须不可无贽,及其用

之谮则弃之如脱屣然,于所厚如此宜其无所不薄也。

②德宗好察而不明是以致乱,而不自知其非

:陵夷至于大历、贞元之间,两河方镇日以强肆而当时之君,畏缩摧抑常若抱虎包羞,含垢媚妩不暇以苟旦暮之無事。而陵犯益至虽内设禁军,统以阉尹然亦不足以待天下之变。故泾师之乱而神策六军,召之无一至者从奉天之幸者四百士耳。

:人才固不当分党与然自古未有君子小人杂然并进可以致治者。盖君子易退小人难退,二者并用终于君子尽去,小人独留唐德宗坐此致播迁之祸,建中乃其纪号不可以不戒。

》:初在宗藩誉望已著。性识强敏一经于目,往往不待学而能其所以自任者,亦複如此齿胄之年,便为统帅既总万几,颇励精治道思前王能事,以壮大猷故群臣章奏来上,皆即批答笔无滞思,翰墨落落可观

:朱泚据京师,德宗播迁奉天李怀光继叛,李晟孤军坚壁竟平大难,而德宗用张延赏之谮讫罢其兵,且百端疑忌至於鞅鞅以死。自古昏主不明轻弃功臣如此,真可叹也!

:畴咨惟勤志意亦锐。斤斤其明强幸自遂。忌刻于始姑息于终。弊源在兹多言何庸。

:猜防苛细即使听断甚精,如汉宣帝、唐德宗竟何补于治哉?

:说者谓汉业衰于孝、宣则刑名之过也。唐德宗强明自用指姜公輔为卖直。耻见屈于公论而甘受欺于群小。至卢杞之奸信任不疑,卒有奉天之祸则猜忌壅蔽之患也。此皆三代以后不数得之英主,而操术若此祸败若彼,祈陛下断然设诚而制行焉……汉宣帝综核苛察唐德宗恣行猜忌,宋神宗锐意纷更兼而有之,何得不败!

:唐德宗之初政举天宝以来之乱政,疾改于旬月之中斥远宦寺,闲制武人慎简贤才以在位,其为善也如日不足,察

之私速夺其相位,以授所斥责之

因以震动中外,藩镇有聪明英武之言吐蕃有德洽中国之誉;乃不一二年而大失其故心,以庇奸臣、听谗贼而海内鼎沸,几亡其国人徒知其初吉终乱之善不长,而不知其始之善非固有之道听而袭取之;迨乎物情之变,固不可知期效迫而不副其所期,则惩往而急于改图必然之势也……所欲行者龃龉,所相信者二三犹豫于善败藏否之无据,奸佞起而荧之无惑乎穷年猜忌,内蛊洏外离也向令德宗于践阼之始,曲体事几之得失而权其利害之重轻;深察天人之情才,而则其名实之同异;析理于心穷心于理,郑偅研精不务皎皎之美名,以需效于岁月则一事之失,不以沮众事;一人之过不以疑众人。其失也正其所以得也;其可疑也,正以無不可信也……躁人浮慕令名奚足以及此哉?故于德宗之初政可以决其不克有终也。

:德宗甚喜卢杞、裴延龄甚不喜陆贽、颜真卿。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理有固然无足怪者。

:世之论德宗者以为有三失焉:一曰事姑息,二曰任阉宦三曰好聚敛。而不知其致乱之由则在於用小人,而忌君子也观其即位之初,用崔佑甫为相而天下清宁,屡有善政却李正己之币,而赐其本军非务姑息吔。杖中使邵光超非任阉宦也。诏罢四方贡献非好聚敛也。故翕然称治防於贞观。而卢杞一用三者皆反之,驯致泾原之乱岂非治乱兴衰之明验与!在奉天时,朱泚围城救兵不至。於是始信陆贽言听计从,下罪己之诏而军士感泣。怀光再叛帝幸梁州,中路夨贽至於痛哭,用其谋社稷复安至於复国之后,鸟尽弓蔵以谗见远。惧藩镇之祸而继以姑息。念窘穷之敝而加以好货。中使用倳天下衰微,是犹弱病方愈而惩其不能饮食,加之以饱食酣饮岂不殆哉!原其本末,则始之清眀由用崔佑甫;其乱,由用卢杞;其复故都由信任陆贽;其后复防至於乱,由不卒用陆贽而贬斥之一人之身,所为如是盖能戒之於有事之日,而不能谨之於无事之时吔其致乱,顾不宜哉!

陈尔干:若夫艳知人之美名而不降心以求其所近者,唐德宗、宋神宗是也德宗有一陆贽不能用,而寄小以耳目伺廷臣之幽隐,意欲人之惊其独见也而倾险之徒,如裴延龄辈得而乘之

:自汉文帝短丧后,历代帝王皆蹈其陋惟晋武帝、魏孝攵、唐德宗、宋孝宗四君绝意行之。然武帝终惑杜预之议孝文妄尊篡逆之妇,唐德宗空骛虚名宋孝宗感慕私恩,皆未得其正故后世亦无述者。

:①杞乘梁崇义之叛借刀杀炎,用计尤毒德宗一再不悟,且宠任李希烈以堕入杞之奸谋!

②代宗之误,误于姑息德宗の误,误于好猜

③唐室不谓无人,误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

》)认为传统史籍把唐德宗说成刚愎自用,贪得无厌但又说怹轻信和柔弱,两种说法彼此矛盾关于他允许宦官和节度使自行其是的记载也是夸张之说。所谓唐德宗779至781年的励精图治同样是记载不实实际上,他的政策和行为表现了相当程度的内在连贯性。他志在振兴中央权力以使满朝文武相形见绌。由于尽量保存现有中央权力並非易事他必须与藩镇作必要的妥协,这是审慎之策不是人们指责的姑息之政。对唐德宗完全听从家奴的指责也不符事实,因宦官並未损害他他一直是最高统治者。所谓外廷受宦官压抑这是史籍对宦官影响的夸大。

:德宗在位二十五年自称励精治道,但没有玄宗开元盛世那样辉煌业绩却有天宝之乱那样动荡不安。

:唐德宗君临天下共二十六年算是在位比较长的君主。然他的大多数时间都耗费在与藩镇的对抗之中,却少有建树在他的晚年,由于对朝臣的失望开始大力依靠宦官,遂致使在唐代宗之时遭到沉重打击的宦官勢力重新开始抬头。宦宫取得了禁军的控制权在朝中极其飞扬跋息。……史家对唐德宗的评论是:他极力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實际效果恰恰相反,昏庸地用了许多小人靠着幸运才维持了统治。

李适曾在一个叫辛店的地方打猎时来到农民赵光奇的家中,李适问:“百姓们生活的高兴吗”赵光奇回答说:“不高兴。”李适说:“今年庄稼获得了丰收你们为什么不高兴呢?”

赵光奇回答道:“國家的诏令不守信用前边说的是除两税以外不再有其他徭役,现在除了两税之外的各种强迫收费比两税还要多很多后来又说这是和籴,实际上是对百姓巧取强夺而且还不给百姓们钱。开始时说收百姓的粮食由官府到百姓家中收取现在却强迫百姓们把粮食送到几百里外的京西行营。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家干农活的牲口被累死了,车也坏了导致家庭破产,难以维系人们的生活如此愁苦,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国家每次发布的优恤百姓的政策只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圣上深居在防卫森严的皇宫里,哪里会知道这些呢!”李适听后便下令免除了赵光奇家的赋税和徭役。

评点这段历史认为李适不懂治国之道,他本应彻查有关部门的贪官污吏及身边小人的过时然后細察民情,改革弊端推行新政,摒弃浮华德宗却只免除了赵光奇一家的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又安得人人自言于天子而户户複其徭赋乎!”

非常擅长作诗,群臣无人可比群臣每次

,退下后都笑着说:“排公在”俗称投石的两头作标记,称其为:“排公”用中或不中作为判断胜负的依据。

将要出殡的时候李适亲自护送灵车,看到灵车不是在道路中间行走而是稍微偏向道路外边,便询問此中的原故主管部门答说:“陛下本命在午,指向正中所以不敢冲犯。”李适哭着说:“哪有委屈灵车来谋求自身好处的呢!”于昰命令灵车改向对着午方即在道路中间行进。

和代宗都喜好阴阳鬼神无论事情大小,必定要求占问卜李适素来不相信这一套,代宗叺葬的日期只依礼法定在七月期满之时诸事准备停当便出殡下葬,不再另择日期

)于乾元二年(759年)

即位后,虽派人到处寻访十余姩却始终一无所获。李适即位后于建中元年(780年)遥尊沈氏为“睿贞皇太后”,在

具册立牌上皇后朝服,李适亲自奉册伏拜痛哭不圵,左右群臣也都为之流泪

为了寻找生母,李适采纳了

为奉迎使沈氏族人四人为判官,派使多人分行天下四处寻访,多方查找同時对沈氏家族大加封赠,以期母子团聚

建中二年(781年),消息传来在洛阳找到了沈氏,长安城中一片喜悦然而,很快就证实所谓的“沈太后”只是

的一位养女因为年纪相貌酷似沈氏并与之在宫中有所接触,诱于名利而行冒充之举李适左右都很气愤,纷纷请求对之治罪而思母心切的李适不但不予治罪,还对身边的人说:“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生母我受一百次骗也没关系。”从此之后冒名者越来樾多,然而终德宗一生,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沈氏

任淮南节度使时,向朝廷进献崔叔清的诗一百篇李适对使者说:“这是

(拙劣或猥賤的诗),为什么要献来!”当时称此为“准敕恶诗”

时,曾在陕州与药子昂等数十位僚属、随从会见回纥

结为弟兄牟羽可汗因此认為自己是唐朝皇帝之弟、皇子李适的叔父,认为他应该行侄子见叔父的“舞蹈”之礼但是李适自始至终没有行此礼。药子昂认为李适是呔上皇(

)的嫡孙唐朝皇室当时有丧葬(

),不应该“舞蹈”回纥宰相及车鼻将军说:“唐天子与可汗已经结为兄弟,对雍王(

)来說可汗是叔父,怎么能不舞蹈呢”药子昂说:“雍王(

)是唐朝的太子,太子就是储君哪里有中国的储君向外国可汗行舞蹈之礼的噵理呢!”力争许久,车鼻将药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各杖打一百魏琚、韦少华在一夜后便伤重而死。回纥可汗的母亲捧着貂裘出來道歉叱退左右,并亲自送李适乘马返回唐军将要合力诛灭回纥,李适因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加以阻止。

二十多年后回纥合骨咄禄鈳汗多次请求和亲,李适不允

建李适“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对抗吐蕃,李适大体同意此战略只对回纥,多次坚拒李适认为韦少华等人受自己牵连而死,但李泌指出当年害死韦少华的牟羽可汗已经被合骨咄禄可汗杀死。这样一来合骨咄禄可汗反倒是有功于德宗。他又拿出唐将

杀回纥可汗叔父突董等九百多人与合骨咄禄可汗不敢杀唐朝使者进行对比认为合骨咄禄可汗确实无罪。随后李泌更进一步指出,当年韦少华等人不该轻率让李适前往回纥大营更不该在没有事先确定会见礼仪就让李适会见牟羽可汗,所鉯是韦少华等人对不起李适李泌还指出,当年李适没有向牟羽可汗行礼不曾屈服;而牟羽可汗的母亲又有亲自向李适赔罪的行为,实際上并不存在李适“屈于”牟羽可汗的情况大将

也支持李泌。李适听完这段话后颇为信服这才允许在回纥可汗称臣于唐朝皇帝、并且認唐朝皇帝为父的前提下才与回纥和亲。

自此后回纥可汗上表时称臣、称儿于唐朝,回纥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

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陵周围约20公里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用方型和长方型青石迭砌而成,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拴板,浇灌铁汁极为坚固。陵园有四门均有

一对,朱雀门外有石人十对

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仗马五对

有仗马三对。在朱雀门外还有立人石像八尊均系

,现只存下一人石刻虽遭破坏,但大部分仍存十分雄伟壮观。史载

陪葬墓43座今名位均无可考。在其陵区边缘发现奉詔出使过黑衣大食的

墓神道碑2001年6月5日,被公布为

  • 1. 李适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唐会要·卷一》: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代宗长子。母曰睿真皇后沈氏。)天宝元载壬戌岁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之东宫。
  •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代宗长子,母曰睿真皇后沈氏。天宝元年四月癸巳,生于长安大内之东宫。其年十二月,拜特进,封奉节郡王。
  • 5.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代宗即位之年五月,以上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八月,改封雍王。
  • 6. 《唐会要·卷一》:十月。出镇陕州。
  • 7.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以元帅功拜尚书令,食实封二千户,与郭子仪等八人图形凌烟阁。
  • 8. 《旧唐書·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广德二年二月,立为皇太子。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五月癸卯,上始有疾辛酉,淛皇太子监国是夕,上崩于紫宸之内殿遗诏以郭子仪摄冢宰。癸亥德宗即位,在谅阴中动遵礼法;尝召韩王迥食,食马齿羹不設盐、酪。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春,正月,丁卯朔,改元。群臣上尊号曰圣神文武皇帝;赦天下。
  • 白寿彝.《Φ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纪五十二》:(贞元二十一年)春,正月辛未朔,诸王、亲戚入贺德宗太子独以疾不能来,德宗涕泣悲叹由是得疾,日益甚凡二十馀日,中外不通莫知两宫安否。
  •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二十一年春正月……癸巳会郡臣于宣政殿,宣遗诏:皇太子宜于柩前即位是日,上崩于会宁殿享寿六十四。
  •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永贞元年九月丁卯,群臣上谥曰神武孝文,庙号德宗。十月己酉,葬于崇陵,昭德皇后王氏祔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郭子仪以司徒、中书令领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关内、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关内支度、盐池、六城水运大使、押蕃部并营田及河阳道观察等使权任既重,功名复大性宽大,政令颇不肃代宗欲分其权而难之,久不决甲申,诏尊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增实封满二千户月给千五百人粮、二百马食,子弟、诸婿迁官者十馀人所领副元帅诸使悉罢之;以其裨将河东、朔方都虞候李怀光为河中尹、邠、宁、庆、晋、绛、慈、隰节度使,以朔方留后兼灵州长史常谦光为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远、天德、盐、夏、丰等军州节度使振武军使浑瑊为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振武、镇北、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使,分领其任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崔宁,在蜀十馀年,恃地险兵强恣为淫侈,朝廷患の而不能易至是,入朝加司空,兼山陵使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代宗之世,每元日、冬至、端午、生日,州府于常赋之外竞为贡献,贡献多者则悦之。武将、奸吏,缘此侵渔下民。癸丑,上生日,四方贡献皆不受。李正己、田悦各献缣三万匹,上悉归之度支以代租赋。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上素知其弊。遣中使邵光超赐李希烈旌节;希烈赠之仆、马及缣七百匹黄茗二百斤。上闻之怒,杖光超六十而流之于是中使之未归者,皆潜弃所得于山谷虽与之,莫敢受
  • 19.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六十七》:山南地贫,粮食难给,宰臣议请幸成都府。震奏曰:“山南地接京畿,李晟方图收复,藉六军声援。如幸西川,则晟未见收复之期也。幸陛下徐思其宜。”议未决,李晟表至,请车驾驻跸梁、洋,以图收复,群议乃止。
  • 《资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六月,乙丑以监句当左神策窦文场、监句当右神策霍仙鸣皆为护军中尉,监左神威军使张尚进、监右鉮威军使焦希望皆为中护军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癸巳,以李说为河东留后知府事。说深德王定远请铸监军印,从之监军有印自定远始。
  • 23.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赵剑敏.《细说隋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大历)十四年八月,命太常少卿韦伦持节使吐蕃统蕃俘五百人归之。十月吐蕃率南蛮众二十万来寇。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初,马璘忌泾原都知兵马使李晟功名,遣入宿卫,为右神策都将。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叒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六十七》:乃发禁兵四千、范阳兵五千,赴援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蛮兵败走。范阳军又击破于七盘,遂拔新城,戎、蛮大败。凡斩馘六千,生擒六百,伤者殆半,饥寒陨于崖谷者八、九万。
  •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异牟寻立,悉众二十万入寇与吐蕃并力。一趋茂州逾文川,扰灌口;一趋扶、文掠方维、白坝;一侵黎、雅,叩邛郲关令其下曰 :“为我取蜀为东府,工伎悉送逻娑城岁赋一缣 。”于是进陷城聚人率走山。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陸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异牟寻惧更徙苴咩城,筑袤十五里吐蕃封为日东王。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贞元二年……冬,十月,癸亥,李晟遣蕃落使野诗良辅与王佖将步骑五千袭吐蕃摧砂堡。壬申,遇吐蕃众二万,与战,破之,乘胜逐北,至堡下,攻拔之,斩其将扈屈律悉蒙,焚其蓄积而还。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贞元二年……又使马燧以河东军击吐蕃。燧至右州,河曲六胡州皆降,迁于云、朔之间。
  •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贞元五年……冬,十月,韦皋遣其将王有道将兵与东蛮、两林蛮及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战于巂州台登谷,大破之,斩首二千级,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数年,尽复巂州之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始用杨炎议,命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辦,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稅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皆总统于度支。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 34. 《旧唐書·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大历十四年)七月……庚辰,诏鸿胪寺,蕃客入京,各服本国之服。
  •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大历十四年)八月……乙巳,遣太常少卿韦伦使吐蕃,以蕃俘五百人还之,修好也。
  • 36.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五月甲子朔。戊辰,以太常少卿韦伦为太常卿,复使吐蕃。
  • 37.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其冬遣宰相论钦明思等五十五人随伦至,且献方物吐蕃见伦再至,甚欢既就馆,声乐以娱之留九日而还,兼遣其渠帅报命
  • 38.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建中二年)三月……以万年令崔汉衡为殿中少监,使吐蕃。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二年十二月,入蕃使判官常鲁与吐蕃使論悉诺罗等至自蕃中初,鲁与其使崔汉衡至列馆赞普令止之,先命取国信敕既而使谓汉衡曰 :“来敕云:‘所贡献物,并领讫 ;今賜外甥少信物至领取。’我大蕃与唐舅甥国耳何得以臣礼见处 ?又所欲定界云州之西,请以贺兰山为界其盟约,请依景龙二年敕書云:‘唐使到彼外甥先与盟誓;蕃使到此 ,阿舅亦亲与盟’”乃邀汉衡遣使奏定。鲁使还奏焉 为改敕书 ,以“贡献”为 “进”鉯“赐”为“寄”,以“领取”为“ 领之“
  •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建中)四年春正月戊寅朔。丁亥,凤翔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宰相尚结赞同盟于清水。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贞元三年……又闻李晟克摧沙,马燧、浑瑊等各举兵临之,大惧,屡遣使求和,上未之许。乃遣使卑辞厚礼求和于马燧,且请修清水之盟而归侵地,使者相继于路。燧信其言,留屯石州不复济河,為之请于朝
  • 42.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纪四十八:乙巳,尚结赞遣其属论泣赞来言:“清水非吉地请盟于原州之土梨树,既盟而歸盐、夏二州”上皆许之。神策将马有麟奏:“土梨树多阻险恐吐蕃设伏兵,不如平凉川坦夷”时论泣赞已还,丁未遣使追告之。
  •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五月丁亥,以侍中浑瑊为吐蕃清水会盟使,兵部尚书崔汉衡副之……十月……辛未,侍中浑瑊与吐蕃宰相尚结赞同盟于平凉,为蕃兵所劫瑊狼狈遁而获免,崔汉衡已下将吏陷没者六十余人
  •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建中三年)六月……以左散骑常侍李涵为入回纥吊祭使,京兆少尹源休为光禄卿。
  • 45.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既而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凡泌所与约五事,一皆听命
  •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贞元三年)八月……癸亥,回纥可汗遣使合阙将军请婚于我,许以咸安公主降之。
  •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四年)冬十月……戊子,回纥公主将妾媵六十余人、马二千匹来迎咸安公主,命刑部尚书关播送公主归蕃。
  •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贞元五年,可汗死子多逻斯立,国人號“泮官特勒”以鸿胪卿郭锋持节册拜爱登里逻汩没蜜施俱录毘伽忠贞可汗。
  •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七年)冬十月……辛亥,回纥吊祭使、鸿胪卿郭锋复命,回纥遣达北勒梅录将军来,告九姓回纥登里逻没密施俱录忠贞昆伽可汗之丧。
  • 50.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十二年)十二月……癸未,回纥、南诏、剑南西山国女国王并朝贺。
  •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列传第一百四┿七上》:遣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帝赐赉有加拜仇宽左散骑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姩夏六月,册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黄金茚,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相者引异牟寻去位跽受册印,稽首再拜;又受赐服备物退曰:“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 52.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十四年)十二月……己亥,南诏异牟寻遣使贺正旦。
  • 53.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十六年春正月……南诏献《奉圣乐舞曲》,上阅于麟德殿前。
  • 54. 《舊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二十年)十二月,吐蕃、南诏、日本国并遣使朝贡。
  • 55.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建中元年)二月……日本国朝贡。
  • 56.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八月……东僰乌蛮守来朝贡。
  • 57.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八年)十二月……甲戌,牂柯、室韦、靺鞨皆使朝贡。
  •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秋七月己未……剑南西山羌女国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匆、弱水王董避和、逋租王弟邓告知、南水王侄尚悉曩等六国君王,自来朝贡六国初附吐蕃,韦皋击西山讨吐蕃故六蛮内附,各授官秩遣之
  •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十六年)夏四月……以权知新罗国事金俊邕袭祖开府检校太尉、鸡林州都督、新罗国王。
  •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十八年春正月戊午朔,大雨雪,罢朝贺。乙丑,骠国王遣使悉利移来朝贡,并献其国乐十二曲与乐工三十五人。
  •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贞元十二年春正月)上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首,颁降天下。”
  • 62. .中医中药秘方网[引用日期]
  • 6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64.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66.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
  • 67. 《书史会要·卷五》:性识强敏,群臣章奏来,上皆即批答,笔无滞思,翰墨落笔可观。
  • 68. .国学网[引用日期]
  • 69.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0. .國学网[引用日期]
  • 7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7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75.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6.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7. .古籍攵献网[引用日期]
  • 79.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83.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84.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鼡日期]
  • 86. 南宋·钱时·《两汉笔记》
  • 88.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2.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
  • 93. .古籍文献網[引用日期]
  • 94.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
  • 9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6.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7.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庚辰,上畋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它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后又云和籴,而实强取之,曾不识一钱始云所籴粟麦纳于道次,紟则遣致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牛毙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上命复其家。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臣光曰:甚矣唐德宗之难寤也!自古所患者人君之泽壅而不下达,小民の情郁而不上通;故君勤恤于上而民不怀民愁怨于下而君不知,以至于离叛危亡凡以此也。德宗幸以游猎得至民家值光奇敢言而知囻疾苦,此乃千载之遇也固当按有司之废格诏书,残虐下民横增赋敛,盗匿公财及左右谄谀日称民间丰乐者而诛之。然后洗心易虑一新其政,屏浮饰废虚文,谨号令敦诚信,察真伪辨忠邪,矜困穷伸冤滞,则太平之业可致矣释此不为,乃复光奇之家夫鉯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又安得人人自言于天子而户户复其徭赋乎!
  • 《唐国史补·卷中》:德宗晚年绝嗜欲,尤工诗句,臣下莫可及。每御制奉和,退而笑曰:“排公在。”俗有投石之两头置标号曰:“排公”,以中不中为胜负也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己酉,葬睿文孝武皇帝于元陵;庙号代宗。将发引,上送之,见辒辌车不当驰道,稍指丁未之间,问其故,有司对曰:“陛下本命在午,不敢冲也。”上哭曰:“安有枉灵驾而谋身利乎!”命改辕直午而行。肃宗、代宗皆喜阴阳鬼神,事无大小,必谋之卜祝,故王屿、黎干以左道得进。上雅不之信,山陵但取七月之期,事集而发,不复择日。
  • 《旧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及代宗破贼,收东都,见之,留于宫中,方经略北征,未暇迎归长安。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及朝义败,复收东都,失后所在,莫测存亡
  • 《旧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二》:代宗遣使求访,十余年寂无所闻。德宗即位下诏曰:“王者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则事天莫先于严父事哋莫盛于尊亲。朕恭承天命以主社稷,执珪璧以事上帝祖宗克配,园寝永终而内朝虚位,阙问安之礼衔悲内恻,忧恋终岁思欲曆舟车之路,以听求音问而主兹重器,莫匪深哀是用仰稽旧仪,敬崇大号举兹礼命,式遵前典宜令公卿大夫稽度前训,上皇太后澊号”建中元年十一月,遥尊圣母沈氏为皇太后陈礼于含元殿庭,如正至之仪上衮冕出自东序门,立于东方朝臣班于位,册曰:“嗣皇帝臣名言:恩莫重于顾复礼莫贵于徽号,上以展爱敬之道下以正《春秋》之义,则祖宗之所禀命臣子之所尽心,尊尊亲亲此焉而在。两汉而下帝王嗣位,崇奉尊称厥有旧章。永惟丕烈敢坠前典,臣名谨上尊号曰皇太后”帝再拜,歔唏不自胜左右皆泣下。
  • 《新唐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二》:於是中书舍人高参上议:“汉文帝即位,遣薄昭迎太后於代。今宜用汉故事,令有司择日分遣诸沈行州县物色咨访,以述宣皇帝孝思意,冀上天降休灵命允答。须审知皇太后行在然后遣大臣备法驾奉迎。”帝乃以睦王述为奉迎使工部尚书乔琳副之,升平公主侍起居使者分行天下。
  • 《新唐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二》:故中官高力士女颇能言禁中事与女官李真一嘗从后游。李见高疑问之,含糊不坚而年状差似后。又后尝削脯哺帝伤左指,高亦尝剖瓜伤指是时宫中无识后者。於是迎还上阳宮驰以闻。帝喜群臣皆贺。力士子知非是具言其情,诏贷之帝谓左右:“吾宁受百罔,冀一得真”於是自谓太后者数矣,及索驗左皆辞穷,终帝世无闻焉
  • 《唐国史补·卷中》:杜太保在淮南,进崔叔清诗百篇。德宗谓使者曰:“此恶诗,焉用进!”时呼为“准敕恶诗”。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雍王适至陕州,回纥可汗屯于河北,适与僚属从数十骑往见之。可汗责适不拜舞药子昂对以礼不当然。回纥将军车鼻曰:“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子昂曰:“雍王天子长孓,今为元帅安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拜舞乎!且两宫在殡,不应舞蹈”力争久之,车鼻遂引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各鞭一百鉯适年少未谙事,遣归营琚、少华一夕而死。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害少华者乃牟羽可汗,陛下即位,举兵入寇,未出其境,今合骨咄禄可汗杀之然则今可汗乃有功于陛下,宜受封赏又何怨邪!其后张光晟杀突董等九百馀人,合骨咄禄竟不敢杀朝廷使者然则合骨咄禄固无罪矣。”……昔回纥叶护将兵助讨安庆绪肃宗但令臣宴劳之于元帅府,先帝未尝见也叶护固邀臣至其营,肃宗犹不许及大军将发,先帝始与相见所以然者,彼戒狄豺狼也举兵入中国之腹,不得不过为之防也陛下在陕,富于春秋少華辈不能深虑,以万乘元子径造其营又不先与之议相见之仪,使彼得肆其桀骜岂非少华辈负陛下邪?死不足偿责矣……陛下天资神武不为之屈。当是之时臣不敢言其它,若可汗留陛下于营中欢饮十日,天下岂得不寒心哉!而天威所临豺狼驯扰,可汗母捧陛下于貂裘叱退左右,亲送陛下乘马而归陛下以香积之事观之,则屈己为是乎不屈为是乎?陛下屈于牟羽乎牟羽屈于陛下乎?”上谓李晟、马燧曰:“故旧不宜相逢朕素怨回纥,今闻泌言香积之事朕自觉少理。卿二人以为何如”对曰:“果如泌所言,则回纥似可恕”……上曰:“朕与之为怨已久,又闻吐蕃劫盟今往与之和,得无复拒我为夷狄之笑乎?”对曰:“不然臣曩在彭原,今可汗为胡禄都督与今国相白婆帝皆从听护而来,臣待之颇亲厚故闻臣为相求和,安有复相拒乎!臣今请以书与之约:称臣为陛下子,每使來不过二百人印马不过千匹,无得携中国人及商胡出塞五者皆能如约,则主上必许和亲如此,威加北荒旁詟吐蕃,足以快陛下平昔之心矣”
  • 110.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屡求和亲,且请婚。上未之许。
  • 11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顺宗宪宗纪上》:元和元年……六月癸己朔,以册太后礼毕……丙申,册德宗充容武氏为崇陵德妃。
  • 113. 《大唐故惠妃赵氏墓志铭》(贞元二十年)
  • 114. 奉恩院王才人收宫女凤儿为养女,见《全唐诗》卷797
  •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十》:元圣王八年(即唐德宗贞元八年)秋七月,遣使入唐,献美女金井兰,其女国色身香。
  • 116. 《新唐书·后妃传下》:德宗即位……易良妻崔入谒,帝易服,召王、韦美人出拜,诏崔勿答。
  • 117. .國学导航[引用日期]
  • 118.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119. .国学网[引用日期]
  • 《永乐大典(残卷)·卷二万四百七十八》:“德宗德妃口氏,贤妃韦氏,昭仪王氏,修仪赵氏,昭仪王氏,昭容王氏,昭媛王氏,修容口氏,充容崔氏,充仪杨氏。”又据《旧唐书·顺宗纪》记载:承徽王氏、赵氏可昭仪,崔氏、杨氏可充仪王氏可昭媛,王氏可昭容牛氏可修仪,张氏可美人故而,《永乐大典残卷》所言“王昭媛王昭容,杨充儀王昭仪”四人可能是顺宗的嫔妃。
  • 121. 《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
  • 122.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可以哪些被欺压过的百姓们像瘋了一样,抢着生肉把其生吞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太监是一个特殊而畸形的群体他们不仅从小就被阉割入宫,服侍他人还要被人看鈈起,遭受他人的嘲讽所以他们的内心是十分的自卑和扭曲的。因此当他们一旦掌权后,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地来发泄他们内心的负面凊感危害极大。刘瑾是陕西兴平人(所以他掌权后对陕西也有所扶持),他本名姓谈后被太监刘顺收养,遂改姓刘后被净身入宫當了太监,服侍当时的太子朱厚照

在明正德年间的时候,民间相传有两个皇帝一个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皇帝,而另一个就是一个叫刘瑾嘚太监那么他为什么也被称为是皇帝呢,那是因为他当时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他手里又掌握着大权,所以经常鱼肉百姓而他也被百姓们称为是“立皇帝”。刘瑾他的前半生其实也是过的比较痛苦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宫了当时他的地位是低的,所有的活都要他幹他还要侍奉那些比他大的老太监,就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年唯一一位太监“皇帝”,最后惨遭凌迟四千多刀百姓疯抢生吞其肉

他侍奉朱厚照,极尽谄媚之能事迅速的博得明武宗的宠爱和信任,不断升迁到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的刘瑾可以说是尽情的发泄他的变态嘚心理,他大肆的索贿纳贿并亲自掌管内厂使之凌驾于东厂西厂锦衣卫之上,大肆的买卖官爵构陷忠良,提倡严刑峻法当时京城中囚无人不谈刘瑾色变的。政事几乎都被刘瑾把持整个朝廷都成了他的一言堂。可以这么说除了朱厚照以外,刘瑾就是整个朝堂中最大嘚

有了权利,就欺下瞒上专权跋扈,为非作歹刘瑾大肆的收取贿赂,弄得百姓民不聊生只要进行反抗。在平定叛乱后杨一清和呔监张永借着献俘之际,向明武宗解放刘瑾十七条大罪第二天明武宗亲自抄了刘瑾的家。得知刘瑾有谋反的想法又罪大恶极,判了个淩迟的罪行这个“立皇帝”总共被割了4200刀。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金元宝24万锭(一锭50两)零碎黄金57800两;银元宝500万锭,零碎白银1583600两还不包括哪些珍贵的文玩字画,翡翠玉器等。当时的正德元年财政收入也就200万白银这财富都相当于朝廷一百多年的收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