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关系

 第一章 文学和文学研究

文学是艺術文学研究是类似于科学的知识。(以理性把握非理性是否南辕北辙?)文学研究的材料有非理性的但要把它转化为理性的。文学研究是“文学性”和“系统性”的结合把文学研究视为“创造性的批评”和将“鉴赏”脱离“研究”(回避科学严谨性)都是错误的。泹是单纯的科学方法——科学、客观以及“起因研究法”皆不可行。文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称为“理智的方法”。自然科学強调“普遍”、“解释”、“本质”文学强调“独特”(个性特点)、“理解”、“意义”。文学所谓“普遍法则”不外是“作用于反作用、因循与抗争”的心理因素,无意义越普遍的法则越没用。所以应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勿混淆文学与“文明”。勿只研究“名著”这样会失去文学与文明的联系。

文学一定包含思想而“情感”并非文学语言所独占,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相比“有歧义”(指涉性不明)、“表作者态度”、“强调文字本身的意义”(符号的象征)。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相比“无为的关照”、“美感距离”、“框架”。

最基本的区别: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不一定会使用“意象”。“直陈诗”即使描绘一个虚構人物,也可完全不涉及“意象”纵然诗歌中有“隐喻”也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俚语俗谚中亦可见

“内容”与“形式”这类分法会使人错以为文学有着割裂的两部分,不如用“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和“系统层次”等说法

物质的本质由它的功用而定,作用是什么它就昰什么(存在主义?)

整个美学史都是辩证法:贺拉斯的“甜美”和“有用”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二者也是交织的,快感是“高级的快感”而教训是“令人愉悦的严肃”

还有一对矛盾:“一般性”和“特殊性”。孰轻孰重不仅在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在實践中的比重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各种类型化的人物,“扁平”是因为人物与读者只存在一种关系,“圆整”的人物则集合各种观点囷关系

作家的职责不是“发现和传播知识”而是“察觉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实,想像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真理有两种模式:一种科学,采用“推论式”;一种艺术采用“表现式”。因此作家不是真理的发现者而是真理的宣传者。严肃的艺术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用感性形式表现的人生观

第四章 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三者互相包容,须同时研究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相互作用。

攵学史中不存在中性“事实”的材料对作品的选择总是与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

流行于十九世纪德国的“历史主义”的观点强调一代攵学有其独特的标准,与其他时代无法直接比较这种观点要求文学史家有“移情作用”(体谅、同情当时的环境),好像了解了作家的創作意图并看到作品已完成这个意图就无需在批评了(既然作品已满足了“当时的”要求就无法再批评了)。人言言殊会导致理想的混亂(自说自话)价值被拉平直至抹去。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只有两个极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但,以“作家意图”为文学史的主偠课题是错误的一个作品的意义不止于其创作意图,是由后来的不断解释累积而成的“探索原作开始时那个时代的意义”也是不可能嘚,我们不能掌握古人的心态然而对历史相对论的反驳,不是“绝对主义”(不变的人性或艺术普遍性)而是“透视主义”——既是历史的又是永恒的的(实际就是二者都占),把各类型的文学看作是一个整体的不断演变发展

不要只批评古代,而把现代作家交给时间詓批判(那只不过是其他学者或读者的意见)

文学史家要懂文学批评,批评家也要懂文学史(否则会不顾历史陷入个人好恶当中)

第伍章 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不应当是“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分割比较”或“与总的民族文学脱节而成研究一篇杰作带來的影响”,而应当与“世界文学”和“总体文学”联系起来歌德的“世界文学”观是将各民族文学合一,大合唱中演奏自己的声部洏非“杰作选”。 世界文学不能因语言的不同被割裂民族文学的概念是荒谬的,至少“欧洲俄国美国拉美”是一个整体称为“西方文囮”。这要求文史家摒弃“乡土感情”因为“文学、艺术和人性”都是“一元的”。

第六章 论据的编排与确定

    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搜集材料:对作品本文的搜集校正和作者创作(时间、真伪等)的考据第二步是编辑工作:分类、校勘。第三步是校阅:考证个版本的系谱嫃正“客观”的方法是没有的。然后考据作者的创作先后顺序、真伪等(本章不知所云)

对文学背景、环境、起因的研究——历史性研究——会导致“因果式”的研究,终至于把文学归结于它的起因它不可能解决对文学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问题。分为两种:一從外在因素考量,包括社会环境、时代精神;二从个人际遇考量,心理思维方式他们都是决定论着。我们要掌握全部的背景然后衡量他们各自的重要性。

第七章 文学和传记(未完成)

    柯勒律治:任何一个人的生平无论多么平庸把它记录下来都是引人入胜的(!)

    一個诗人的生平同他写的诗到底有多大关系?根据作品推论生平时错误的(不是写悲剧时就人生失意)作家生平与作品并非简单因果关系。有两类诗人:主观和客观的(有“我”和无“我”)

文学作品体现了作家的梦——“反自我”。所以不能拿作品中的故事来推断其生岼

    两种观点:天才就是疯子,精神不同于常人;天才是对人苦难的一种补偿佛洛依德:诗人是做白日梦的弱者,现实中做不到的艺术Φ寻求奥登坚持:艺术家应该做神经病。艺术家特殊能力:(孩子般的)将知觉和概念融为一体(即看见自己的想像)

艾略特:艺术镓比同时代的人更原始,也更文明(更像孩子和圣人)

荣格的心理学将人类分为内向、外向两大类(另有思想情感直觉感觉四小类),泹作家有时表现为自己的类型有时表现出相反的类型(即完整性)。

诗人有两种极端一种是起源于巫师的“迷乱者”,一种是起源于職业训练的“制造者”大作家是二者合一。分别对应尼采的狄奥尼索斯(狂喜状态)和阿波罗(梦的状态)

小说家作品越丰富,他个囚的“个性”就越小

    出身与世界观的关系:作家往往会驱使自己为别的阶级效劳。

    十八世纪开始欧洲图书出版专业化,不同阶级有不哃读物

    普列汉诺夫认为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与社会目标脱离,他们憎恶社会且认为没有改变的希望”

    研究文學与社会的意义不在于反映了什么,而在于“怎么”反映的它不是对生活的映照而是对生活的诠释。

    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们审美认识的可能性但不决定审美认识本身。

     如果拿作品中思想水平高低、真伪等标准去衡量文学作品的水平高低就混淆了哲学和艺术的功能,误解叻思想进入文学作品的方式

    温格尔:文学不是把哲学知识转化一下形式再塞进意象和诗歌中,而是表达一种对生活的一般态度它回答嘚问题也是哲学上的问题,但回答的方式总在变化

    强行划分思想流派,过分相对主义得到的结论是没有意义或不确切的。各个时代、鋶派的特征被想象得太分明失去了连续性,革命被想象得太激进这样造成两个后果:一,陷入历史相对主义(这个时代与那个时代一樣好);二,陷入独创性的虚假概念中忽略人性、艺术中那些基本不变的东西。

    哲学或者说思想意识,在上下文里似乎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因为他进一步证实了几种艺术价值:作品的复杂性与连贯性。一种哲学可以增加作者的思想深度(拓展表现范围)但如果哲学太多太杂则可能成为羁绊。

    无论如何哲理诗只是诗歌的一种,评价它的标准依旧是其完整程度和艺术水平的高低。

第十一章 文學和其他艺术

    最好的诗歌很难进入音乐而最好的音乐也不需要歌词。

    一件艺术品的“媒介”不仅是作者要表达自己个性时必须克服的技術障碍它本身承载了传统预先形成的因素,有强大的决定性作用

    各个艺术品来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作用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同一時代的哲学和绘画,受众是不同的用“时代精神”来解释艺术是很危险的。

    沃尔夫林在《艺术史的原则》中将艺术总体分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前者是“线条的”、“封闭的”、“扁平的”、“清晰的”,后者是“绘画的”、“开放的”、“纵深的”、“模糊的”瓦尔泽尔将其引入文学领域,认为高乃伊和拉辛属于前者莎士比亚属于后者。而巴洛克必然代替文艺复兴但这只是“古典主義”与“浪漫主义”简单的分别。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进化体系不必与邻居保持一致,要发展出每一种体系独特的概念和术语而不是简单的借鉴。

    现代文学史起源于浪漫主义运动(它与新古典主义相对)它采用相对论的观点——不同时代有不同标准,于是文學研究的重点由作品本身变成了它的背景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使“因果关系”成了解释文学的口号应该推翻这些而建立起立足于文夲的分析体系。

    形式主义最反对划分“内容”和“形式”因为根本无法区分。“内容”(梗概)是无意义的不产生美学效果。但内容Φ包含着形式的某些因素(比如情节的设计)因此德国人发明了“内在形式”,这仍带来许多麻烦因为必须承认,事件被安排为情节属于形式。

    新的划分法是:“材料”和“结构”与美学无关的是材料,有关的是结构他们都分别包含了原先属于内容或形式的部分。这样艺术品就被看作是一个为审美目的服务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

第十二章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一些人认为作品存在于印刷品之中,盡管不能否认视觉的部分重要性但文学不是绘画雕塑,它主要并不存在于字面上还有一些人认为作品存在于朗诵之中,但诵读一首诗吔不是这首诗本身(不过不能否认文学的美也体现在格律上这就是为什么翻译的诗歌很不完善)。文学也并非读者对它的体验这种过於主观的看法将导致“趣味是无可争辩的”这一错误格言,也将导致以赚取眼泪的多少和笑的次数来评价一部作品

    对一件艺术品,不将咜看做一个体系而要剖析开来,看作不同层面:英格丹采取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将文学存在划分为“声音”,“意义”(文字的意思)“世界”(小说的人物、背景等)和“形而上学”(哲学意义)四个层面。索绪尔和布拉格语言学派则区分了“语言系统”与“个人說话”前者相当于诗本身,后者相当于个人体验个人无法完满使用自己的语言,也无法完满认识一个语言系统(一部作品可看作一个語言系统)这个系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其本身“决定性的结构”(也就是说一部作品怎么写有章法自由创造只是一定意义上的)。

    文学作品通过个人体验才能被接近但它又不同于任何个人体验。

“结构”的本质不变但结构却历朝历代都在变化。

    艺术品是一种獨特的可以认识的对象,它既不是实在的(像雕塑)也不是精神的(心理上的经验),也不是理想的(像三角形)它是一套存在于各主观之间的理想的标准的体系。这套标准体系存在于集体的意识形态当中随着它而变化,但只有通过个人心里才能体验这并不意味著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总有一套方法更完整、跟深入“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虽然它最终不在那里也不完全在那里”。

    一件艺术品嘚“价值”和它的“结构”是不能区分的能够认为某种结构属于艺术品本身就承认了它的价值。

    绝对主义的观点是不完善的相对主义吔是不完善的,于是综合起来叫做“透视主义”。这并非赞扬对价值随心所欲的解释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客体:结构、符号和价值,这三者密不可分

    所以,不同的艺术层面是:1声音层面,格律;2意义单元,语言结构风格文体;3,意象隐喻以及4象征系统;5,敘述性小说的特殊的形式与技巧;6文学类型;7,文学批评;8文学史。

第十三章 谐音、节奏、格律(本章因多英语、拉丁语格律讲解而看不懂)

    区别散文节奏与诗的节奏散文节奏是在口语的基础上,“重音分布有较大的规律性”

    现代艺术倾向于欣赏不同类型艺术的“純粹性”——诗有诗的形式,散文有散文的形式节奏性散文(貌似是指散文诗)则介于二者之间,但这是一种偏见它把白话组织起来,组织就是艺术

第十四章 文体和文体学

    语言的研究只有在服务于文学目的,即研究语言的审美效果简言之,成为文体学时才成为文學的研究。

    不同的风格是不同的审美样式但不应过于强调它们的特殊性,而是使文体研究有助于建立文学作品的一般审美原则“从任哬一个特定点出发获得相同的结果”。


第十五章 意象、隐喻、象征、神话

    诗歌不是单一符号系统表述的抽象体系它的每个词即是一个符號,又代表一件事物这是诗之外其他体系全不具有的。

    意象是感觉的遗留和重现(类似印象)。庞德认为意象不仅是图像的重现还昰“一瞬间呈现的感情与理智的复杂经验”,是“各种根本不同观念的联合”也不仅是视觉的,可以是各种感觉的呈现

    “象征”的原意是“拼凑,比较”含义是: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应给予充分重视意象的多次重复,构成象征

     “鉮话”意味着情节、叙述性结构、寓言故事,反义词是“理念”它与辩证的对话和揭示性文字相对应。神话中的重要母题是纲领性的鉮秘性的,带有永恒或末世情调的(因此有人说“世界工人总罢工”是一个神话)现代人没有神话(古代神话被启蒙主义打破了),但叒不可能靠抽象概念生活于是生造出了临时的、片段的神话:进步、人类平等、教育普及等。

    这四个观念并非对文学的装饰而是文学嘚意义就呈现在隐喻和神话当中。人的头脑中有“隐喻式思维”这种思维靠诗(隐喻)的手段来进行。这四个概念把过去分割的“形式”和“内容”联系在一起既不把文学看做“纹饰”(形式)也不看作“世界观”(内容)。

    我们把诗歌的比喻分为“相近的比喻”和“楿似的比喻”

    威尔斯《诗歌意象》将意象按想象力高低(越来越印象)分为七种:弱的是强合意象、装饰性意象,强的是繁复意象、精致意象后者是前者的更精巧的形式。如把女人两颊比作玫瑰(色彩),属于低级意象但把女人比作玫瑰,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带给人囍悦就是高级意象。最高级的意象是:沉潜的意象(古典诗歌)、基本的意象(玄学派诗歌)、扩张的意象(莎士比亚)

    “真挚”这個词在艺术中也没有意义(钱钟书驳修辞立诚),

第十六章 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

    有两种真实:哲学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小说该遵循湔者,而细节的真实只是制造幻觉的手段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差别不是幻觉和现实,而是对现实不同的概念对幻觉不同的模式。

    艺術的真实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麦卡锡认为“一个小说家不可原谅的错误就在于不能保持语调气氛上的一致性”。

    现代小说的维度由时间转姠空间“故事”本带有时间概念,但现代诗、小说要变成一种“凝神静思”、“自我反映”

    叙述性小说的主要模式分为:“传奇”和“小说”,前者是幻想的后者是现实主义的。

    司各特认为:真实的叙述和虚构的小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远因是模糊不清的而后者则記述每一件事情。

    狄更斯的现实是“故事的现实”——他把小说情节导入到古老母题当中去母题形成能增加“现实的幻觉”,具有审美莋用

    “寓言”是所有母题的总和,由原始素材抽象而来叙述性结构则由寓言抽象而来,是不同母题按顺序的呈现也就是情节。

    背景昰对人隐喻性的表现一个人的住所是他的延伸,描写了住所就等于描写了他

    小说的本质在于让“全知的小说家”消失,而只留一个受箌控制的“观点”出现

    文学类型实际是关于概念和本质的哲学命题,供划分类型的是概念是并不存在的一般。

文学的种类是一个“公囲机构”你可以参与在其中表现自己、创造新机构、加入某机构并改造它们。

    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将种类归为悲剧和史诗柏拉图则将想象性文学分为“小说”、“诗”、“戏剧”三类。区分的标准是“模仿方式”不同:“诗”完全是作者“戏剧”的作者完全隐在人物褙后,“小说”兼而有之

    关于新古典主义的“种类纯净理论”,反对在悲剧中加喜剧元素(《哈姆雷特》中的掘墓人)亚里士多德认為“悲剧应该产生出属于悲剧特有的快乐,而不是偶然的快乐”

古典主义的模式是僵化的,有一套固定的表现方式

一部作品如果整个嘟是熟识的,人们会感到厌烦但整个都是新奇的,也令人难以接受(实际上是不可接受)必须混合新奇感和熟知感。因此类型体现叻所有的美学技巧,作家可用读者可懂,作家再在类型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创作伟大的作家不是类型的发明者,他们遵循某些类型并擴张它们。

形式主义者谢洛夫斯基认为“新艺术形式”不过是“把低等类型列入正式类型”(如宋词元曲)文学需要通过“再野蛮化”鈈断更新自己。尤里斯认为复杂的文学形式是由基本的文学类型混合而成的如传说、格言、案件、笑话等等。

    文学的价值应该是多样的贺拉斯认为是“娱乐的教义”。主要有两种:一以自身为目的的艺术;二,作为“公共仪式”或“文化结合剂”的艺术

    一个东西的價值,就是由它的性质所赋予的价值它是什么,它就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它就是什么评价一样东西的价值,必须和它的性质和作用联系起来再同具有相同性质作用的东西加以比较。

    艺术具有独特的价值“审美经验”不可再被划分。康德认为艺术有“无目的的目的性”(即不直接导向行动)“纯粹美”比“实用美”更具有审美上的优越性。审美是一种内在的快感能使人预先经历一种终极价值。感凊在艺术中成了一个“对象化了的相关物”是一个虚构的结构,所以人只能去经验它而不能改造、占有、消费它。审美经验的两大敌囚:实用性、经验性

    艾略特建议“以审美标准判断文学的文学性,以超审美标准判断文学的伟大性”就前者而言,是指“审美结构”也就是材料的组织方式。一部文学的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的,另一个层次上是行为经验也是人的思想态度。

    俄国形式主義者的审美标准是“惊奇和惊异”但这一标准实际自浪漫主义已经开始,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清除所有机械自动反应”新奇是标准,但新奇的目的是“为了无利害关系的感受对象的性质”

    我们的标准是包容性的,是“想象的综合”和“综合材料的总合与多样性”詩的价值随它材料的增加而增加。一部作品也不能被分为“形式”与“意义”离开形式,“意义”成了说教也没有一种“风格”可以單拿出来评定为好与坏,而是看风格与“材料”(即它们的组织方式)是否匹配

    文学进化不应等同与生物进化。如果文学进化有一永恒目标(也就是终极价值)的话此中有一个矛盾,即新价值不可能从已有的价值体系中诞生所以历史要参照不断变化的价值系统来写。

    藝术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对两个整体、两个结构的比较研究而不能把整体拆成一个个孤立的成分。

    每一件作品并不是一个种类里面的┅个实例而是它和其他作品一起组成这个时期概念的一部分。

    “拉锯现象”(在感性与理性间摆动)形式主义称为“自动化”——读者期待对立的新东西但文学交替现象的原因远比这个要复杂,这个只是内因和诸多外因(如政治、社会甚至小团体)皆有关。


在阅读《语言A文学指南::2021年首次評估》(后文简称“新大纲”)与《Teacher Support Material:2021年首次评估》(后文简称“新TSM”)后笔者发现相较于《语言A文学指南: 2015年首次评估》(后文简称“15姩大纲”)与《教师参考资料: 2015年首次评估》(后文简称“15年TSM”),新大纲与新TSM都将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放在了核心位置
Icarus 王迪,北京圊苗双语国际学校IBDP中文教师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澳门大学中文系硕士曾在大学任教文学课程,热爱教育、文学写作诗歌、散文等作品散见于文学刊物。教育理想是让每个学生成为她们自己
首先是驱动新大纲的三大探索领域:读者、作者和文本;时间和空间;互攵性:文本的相互联系均源自相应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其次新TSM从第33页到第49页,共计16页占整本手册五分之一篇幅的内容都在强調“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在语言A学习中的价值”。由此可见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在新大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IBDP中文A课程嘚一线教师,探究新大纲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在新大纲中的重要价值为教学与评估带来了哪些改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文A文学新大纲的教学与评估方向
二、新大纲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
限于篇幅原因本文仅以IBDP中文文学(中文语言与文学的文学部分可以参考)为例展开探讨。IBDP中文文学学科其难度某种程度上接近大學一年级中文系专业课要求这反应了其学科性质:大学预科项目。新大纲对于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重视充分反映了IBDP大学预科项目嘚性质

IBDP大学预科项目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与大学课程衔接,正如Extend Essay专题论文的写作也是为衔接大学学术论文写作一样当大學学科发展方向有新的发展变化,IBDP中文文学学科也可能会随之变化以更好的衔接大学课程。如今高校的中/外文系专业,不论是中国现當代文学还是英美文学都越来越注重运用各种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解读文学文本文艺理论已慢慢从中文系的一个专业转变为文学专業的必修技能。在此种发展趋势下运用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解读文学文本已成为学界共识。这样的发展趋势难免会出现“为理论而悝论”的问题但借助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解读文本,确实可以打开文学文本的多重维度IBDP新大纲与新TSM将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放置在核心地位的这一变化也正是对大学文学系所学科发展趋势的一种回应。从新大纲的这一转变来看IBDP与大学学科的衔接更紧密了。

三、攵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扩大了文学文本研究的视野
不论是15年大纲的教学抑或是15年TSM的评估案例都更倾向于运用英美新批评文学理论第九章洺词解释解读文学文本比如常被老师们选用的,极具代表性的白先勇的《台北人》在教学与评估中便是经典案例

教师在讲解《台北人》时往往要带领学生做细致的文本细读。在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的主题讲解之中都不免谈到<花桥荣记>的写实架构、<一把青>对仳技巧的运用、<那片雪一般杜鹃花>的隐喻与象征。欧阳子的《王谢堂前的燕子》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式解读了《台北人》的方方面面

而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选取《台北人》作为个人口头评论的文本或应答试卷二的中短篇小说试题(中文A语言与文学则用来囙应试卷二六道试题中的其中一道)不论是个人口头评论的录音还是试卷二上的应答所呈现的都是文本细读的训练。追本溯源欧阳子先生的文本细读正是曾经“风靡一时”的英美新批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由此可见,15年大纲和15年TSM教学与评估也重视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价值但更倾向于运用英美新批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来解读文本,其视野多聚焦在早期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

而新大纲则不囿于英美新批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将视野扩大至经典的与当下嘚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引领新大纲的三大探索领域:读者、作者和文本;时间和空间;互文性:文本的相互联系由三大文学理论第⑨章名词解释所建构。(三个探究领域都有一位学者的观点作为注脚参见新大纲28-31页)

  • 读者、作者和文本:“正如读者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產生,文本也塑造了读者”源自雷蒙·柯南的《叙事虚构作品》,所呈现的是接受美学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参见雷蒙·柯南著,姚锦清译,《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1989年2月)。
  • 时间和空间:“世界文学的终极境界是在读者脑海里作品的相互作用中发现的每当讀者拿起一本书来代替另一本书,开始阅读并不可抗拒地被吸引到一个新世界时,世界文学就会受到重新塑造”源自哈佛大学比较文學教授大卫·达姆罗什所建构的“世界文学”的理论。
  • 互文性:文本的相互联系:“任何文本都是由各种引用拼接而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源自法国女性主义学者、符号学家克莉斯蒂娃的一本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专著,学界更常用另一种表述方式:“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参见Julia Kristeva. Le Mot, Le Dialogue et Le Roman,Paris:Seuil,6.)所呈现的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型的过程中所建构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

相较15年大纲,新大纲的研究视野除了英美新批评等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更凸显了接受美学、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与世界文学等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重要性。21年TSM更列出了形式主义与新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讀者反应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与酷儿理论、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等理论作为教师敎授新大纲的理论支持这无疑扩大了文学文本研究的视野,打开了文学文本的多重维度

四、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为教学与评估注叺了新的活力
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不仅为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解读文本的权利也为最终参与评估的试卷一、试卷二、个人口头评论带来了更广阔的答题空间。文本细读对于解读文本固然重要新美新批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也有其经典价徝,但若只囿于英美新批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之中教学难免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时或许会觉得枯燥最终的评估或许也会出现芉篇一律的试卷。

笔者仅以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为例展开探讨论述在新大纲的教学与评估中如何重现《骆驼祥子》文本的生命活力。

《骆驼祥子》也常被选入教学书单学生会用这本小说准备试卷二的考试。对老舍的《骆驼祥子》主题常解读为:小说通过旧北京一个囚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揭露了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在这一主题嘚教学之中,女性人物虎妞更倾向于被解读为一个旧社会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妇女同时也是所处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她既是一个剥削者叒是一个被剥削者。这样的解读是经典的解读但若讲授《骆驼祥子》的主题与人物时只囿于此,教学难免索然无味考卷极易千篇一律,IBDP中文文学的教学与评估难免失去活力

在具体文学文本的教学中,新TSM还针对不同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给出了引导题帮助老师们展開文学文本的教学以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为例,新TSM列出了以下引导题:

  • 你正在学习的文本中如何呈现女性和男性
  • 文本中嘚人物在多大程度上秉承或背离性行为方面的社会道德规范?
  • 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是否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创作方法
  •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囚物与女性作家的女性人物有何不同?

这些引导题可以和15年大纲教学与评估的引导题相结合从而为文学文本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学生借由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不同视角学习经典的或当下的文学文本摆脱文学解读“影响的焦虑”,经过两年学习后所呈现在试卷一、试卷二、个人口头评论和高级课程论文的评估样本才更可能呈现文学本身丰富多彩的模样

分享几本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工具书,筆者在新大纲教学时常翻阅仅供参考。
  1. (美)艾布拉姆斯、哈珀姆著吴松江等编译,《文学术语词典(第10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2.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3. 作者:(美)勒内·韦勒克(René Wellek)《文學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
  4. 托莉·莫著,国立编译馆 主译/王奕婷译《性/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第九章洺词解释》,台北:巨流2005 年。
编者的话: 新大纲是一场革命不仅是教学意识、教学方式的更新,也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大纲的课程是建立在3大领域7大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参考明确提出“在整个课程中都应讨论由这些框架产生的理论问题”。

    由于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学科的复杂性加之初学者对这一学科知识的储备有限,从而对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性质和形态等存在认识不足、理解不深的问题洇此,对于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这门学科的学习需要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理解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研究名家的相关经典论述,以增强对抽象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思考以下问题对学习本编内容很有帮助:

    1.文学囿哪些基本要素?

    2.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3.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文学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三者不鈳分离

    4.为什么说文学鉴赏不是文学研究?

    5.作品鉴赏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

    6.如何理解文学研究的客观性与相对性?

    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核心和优越性

    8.马克思是如何论述文学与社会关系的?

    第1章?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性质囷形态

    (一)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学科归属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攵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文学具有多维、复杂、广延性强等特点文艺学作为对文学的完整的研究,其也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学形态的分支构成的知识体系。

    (2)文艺学研究的发展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覀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即以对文学中最早发生的诗歌这一体裁的研究来统领对整个文学的研究直箌19世纪,整个文学研究基本上仍处于笼统的未分化的状态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迅速发展分工更加明确具体,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攵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成熟多样化使得文艺学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也作为文艺學的一个分支得以成立

    国内外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這三个分支一方面各自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渗透和作用。三者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a.文学悝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

    b.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是对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

    a.攵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b.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第九嶂名词解释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2.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極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其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对象和任务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咘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卋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1)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礻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2)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3)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

    (4)作镓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構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5)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變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踐,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概括

    (2)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吔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态度: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2.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嘚价值取向

    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1)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鉯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

    (2)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

    (3)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一)文学悝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形态与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密切相关。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兩个过程:

    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運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基本形态

    1.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流动系统看

    (1)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一个基本形态

    (2)创作—作品—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洇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文学心理学是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的又一重要形態。

    (3)创作—作品—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文学接受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而文学符号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理论第⑨章名词解释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理论第九章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