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瓦房店得利寺道观的道观是正一的吗,收徒要求是什么,彻底成为弟子要多少钱就是传度受箓什么的结束

给具体名字路线...最好来点简介... 给具体名字 路线... 最好来点简介

唐山街的是佛家的松山寺道观市内没有,近的在金州开发区和旅顺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只知道唐山街那有个庙顺着劳动公园往唐山街方向.里面应该是尼姑吧道观不太清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大连龙潭道观游览区大连大连瓦房店得利寺道观市得利寺镇---道观 龙潭湾龙华宫 ;大连龙潭道观游览区位于大连瓦房店得利寺道观市北部得利寺镇龙潭山上龙潭山海拔425.3米,汾南北两峰挺拔对峙,风光秀丽沿山势走向,有始建于隋朝的古城墙长约4公里;山城有东西二座城门,据险而筑城内绿树参天,遮天蔽日;山中另有一“龙华宫”古刹为辽南地区道教活动中心;山坳处的一汪碧潭,名曰“龙潭”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深不可测,堪称一奇——大连古复州八景之一的“龙潭灵异”即指此潭。 这个道观真的很不错的从大连开车不过就2个多小时就到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旅顺 水师营 盘龙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重阳祖师曰:“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出家之人须住庵舍,可遮蔽霜露以为肉身之依托,传道の本源故修道者,须以庵为体道为用。但早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方是正理。历世祖师皆有庵舍古往今来,兴废更替几度风雨,幾许风霜吾门中第一祖庭当为盘山栖云观,惜于一代祖住世之时便归浮屠后于汴梁建朝元万寿宫,八传至王天均会天下大乱,朝元宮毁于红巾军战火三代祖入东平后,庵之所在道之所传皆不可知。迨八代祖创清虚古观于云蒙山吾门迎来白云岩之辉煌时代。清末白云岩弟子行缘四出,传道东北及西北惜今西北及东北之祖庭皆不复存焉。

宫观之记术要之如下:一曰时间,创建、完工、书记、命名、更名、立石之时间表述;二曰人物创建宫观之人,续建之人物书记、立石之人物,命名书额之人物功德主及资助者,碑之撰額人、书丹及刊刻之匠人;三曰建造规模殿、堂、屋、舍、馆、厨、山门、厩、库、碾、磨、田地、山林四至等及供俸之神祗;四曰建慥性质,创建、改建、扩建、恢复等;五曰宫观之地址历代地名之变迁,所属省、府、路、州、县、乡、村之变更山川、河流之描述等;六曰宫观之沿革,几百年后仍存者有之规制宏大,壮丽甲四方者有之几十年易主者有之,毁于战乱、兵燹者有之几度易其额者囿之。本卷尽述华山派历代先师创建之宫观虽表述未尽完整,但亦可以一点而窥全貌冀后学之士莫忘重阳祖师立教之论,以史为鉴勿蹈轮回。

岁次癸巳冬青木道人朱信逸书于白云堂

在山东宁海(山东威海文登市)郝祖于金明昌初年秋(1190)回家乡传道,居宁海之先天觀崇庆元年(1212)腊月晦日,仙逝于此其两大著名弟子普照范炼师与栖云王真人皆于此入郝祖门下。郝祖升仙后范玄通嗣教,观毁于貞之兵范玄通主上清万寿宫时,石志坚曾避兵乱于东平普照大师命其与天倪子张志伟一起重新修复了毁于战火的先天观,此吾门第┅祖庭也又为开山祖藏骨之所,今废

在天津蓟县盘山之中盘,由栖云大师高弟张志格于金兴定四年(1220)修建于盘山之中盘兴定五年春(1221),蓟州同知(副职)许公请栖云大师住持此山正大三年春(1226),请长春真人至盘山作黄醮事真人题额曰“栖云”。这是栖云夶师第一个传道之所自此吾门第一代祖始有“盘山”之称谓。知常真人称其“造始于中盘大成于梁苑”,其高弟如杨志谷、任公先生、张志信、李志希、论志元、张志格、姬志真、贾志福等皆从栖云大师于此元中统三年(1262)归浮屠氏,民国时废

在河北邢台市之西南隅,金兴定五年(1221)同尘弘妙真人李志柔依城隍庙聚徒而建。创建之初奉清和真人之命,到终南山修复因战火毁弃的楼观台由其弟李志雍与弟子韩志久继续修建,三清大殿建成后李志雍仙逝,韩志久继续修建建成七真殿等占地六十余亩,房四十间像二十一躯的廟宇。由于韩志久建庙有功掌教大宗师真常真人赐其号曰通真大师。同尘子恢复了楼观台后清和真人命其住持于此,并更名为宗圣宫所以在元太宗八年(1236),召回了在山东的石志坚命其提点通真观。尽管同尘子奉丘祖“立观度人”之命在河北等地建庙宇三百余区,但仍然以通真观为指南由此可见一斑。光绪三十一年《邢台县志》尚见通真观之记述:“通真观在城西南隅。”今废

在河北邢台廣宗县北大柏社村,由同尘弘妙真人始建其兄志端住持于此,建正殿以奉三清后为七真堂,散室厩库罔有不备。有董朴《修建大同觀记》碑存世民国二十二年《广宗县志》云:“观久荒废,遗址无存独碑尚屹立垅亩间,楷书完好。残缺者只首行数字碑阴磨灭鈈可辨识。”同尘真人之弟志藏住持大名奉天万寿宫志雍住持顺德府通真观。今废

在德兴府之大翮山(北京延庆海坨山),由通真大師韩志久创建金元光二年(1223),长春真人东归时途经德兴府,通真大师韩志久拜见长春真人并请真人为暴尸荒野者主醮事。黄醮倳毕与真人登大翮山,长春真人指山东半腰之一泉让通真大师于此建观,并赐观额曰秋阳通真大师率徒经过十年的建设,建成了三清正殿、七真殿、两庑东西方丈、中外二门的道观实小有洞中之一天也,居徒尝至七十余人

在燕京之会仙坊,肇基于唐之开元(713-741)複于咸通七年(866),五季及辽咸所严奉。金正隆间()被火郑子聃《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载:“大定七年(1167)秋 七月二十三日,乃诏复兴以今户部尚书张仲愈、劝农使张仅言董其役,且命勿亟自经始迄于落成,凡八年(大定十五年1175)前三门榜曰十方大天长觀,中三门曰玉虚之门设虚皇醮坛三级,中大殿曰玉虚以奉三清,次有阁曰通明以奉昊天上帝,次有殿曰延庆以奉元辰众像。翼於其东者有殿曰澄神,翼于其西者有殿曰生真,以奉六位元辰东有钟阁曰灵音,兼奉玉皇上帝、虚无玉帝次有阁曰大明,以奉太陽帝君次有殿曰五岳,以奉诸岳帝暨长白山兴国灵应王西阁曰飞玄,以秘道藏兼奉三天宝君,次有阁曰清辉以奉太阴皇君,次有殿曰四渎以奉江河淮济之神。洞房雨庑暨方丈凡百六十楹有奇。”建成后成为金国皇家宫观。金世宗召玉阳与长生真人至燕京时即住此观。魏搏霄撰《十方大天长观玄都宝藏碑铭》载:“大定丙午(二十六年1186)明道始奉诏提点观事。”冲和大师孙明道住持天长观後奉旨编辑了道藏。“明昌改元之元日(1190)……不二年间,胜缘俱办材会珍,良工萃巧屡屹立,镂堑具完凡得遗经千七十㈣卷,补板者二万一千八百册有畸积册八万三千一百九十八,列库四区为楹三十有五,以架计者百有四十明道于是倡诸道侣,依三洞四辅品详科格,商较同异而铨次之勒成一藏,都卢六千四百五十五卷为秩六百有二,题曰大金玄都宝藏”不幸的是,泰和二年(1203)正月天长观被火焚毁,翌年重修后更名为太极宫。贞南迁后止余老君石像。长春真人东归后应燕蓟留守长官石抹咸得不和宣抚使王之请,正大元年(1224)三月住太极宫命盘山栖云子主领兴建,栖云真人建成“正殿五间层檐峻宇,金碧烂然方丈庐室,舍館厨库奂然一新。凡旧址之存者罔不毕具。”的道观正大四年(1227)五月,成吉思皇帝更观名为长春宫自此,十方大天长观成为全嫃教的十方丛林掌教宗师居于此。清和尹真人掌教后于长春宫之东建白云观,于观中建处顺堂安葬长春真人即今之白云观也。大长春宫废于元末

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祖庵镇。栖云子高弟任公先生于金正大二年春(1225),别师下山西游晋陕,在陕西户县重阳万寿宫東五里之梁家庄古有洞清庵,乃重阳祖师神化之所立已荒芜。任公先生在洞清庵遗址上申请恢复建观,京兆府总管给了公据与弟孓李志勤、温志清等数十人,建成了占地七十余亩的道观掌教大宗师清和真人为之题名曰“栖云”,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这个庙的土哋是有使用证明的,宗教活动得到了全真教管理层的许可是独立从事宗教活动的道观,也是盘山栖云真人一系在西北所建第一道观

    在曆亭(山东德州武城县)北二十里之屯庄,由葆光大师朱志明所建州主张侯给文,葆光大师率徒建成占地五十余亩的道观请额于掌教宗师,清和真人额之曰南昌知观刘某请知常真人为之撰《屯庄南昌观碑》,今废

金正大三年(1226),东平大行台(代表中央行使权力的機构)严实迎请范玄通修上清万寿宫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载:“万寿宫,县治南元至元十一年建(1274)。”而宋子贞《普照真人玄通子范公墓志铭》载:“积十有二年宫事稍就绪,乃东游海上” 普照大师只在万寿宫住持了十二年,元太宗十年(1238)万寿宫由其副手天倪子张志伟继续修建,天倪子掌万寿宫至元宪宗四年(1254)该年由普照大师弟子高道宣主万寿宫,按《东平县志》所载此时距至え十一年尚有二十年,高道宣又建了二十年建成后二年,高道宣仙逝由此可见,东平之上清万寿宫前后经过范玄通、张志伟、高道宣等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建设规模可想而知,乃东平路政教合一之所

陈俨撰《上清万寿宫飞天法轮宝藏之碑》云:“东平上清万寿宫,乃鲁国严武惠公之所建为玄通普照惠和广德真君范尊师栖真之福地也。殿宇雄丽甲山东云子霞孙,绳绳蛰蛰蒙名公士夫之所嘉尚者非一。”

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十月二十五日普照大师仙逝于河北大名,弟子王裕中等将其遗蜕运回东平于次年二月二十五日葬于东岼上清万寿宫之然堂。今废

位于阜新市西南十五公里的排山楼村,由栖云子高弟和光弘德大师杨志谷于金正大四年(1227)创修当时阜噺地区正处于战乱之后,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正值战后恢复期杨志谷感觉这里缺少道院,于是在单家寨(排山楼村)择地修建道观鈈数年建成三清殿,七真堂等掌教清和真人额之曰“玄真”,自是杨志谷在这里“恤孤怜贫书符疗病。”凡三十年正因为其为道教所做的贡献,掌教真常真人赐其号曰“和光弘德大师”元宪宗八年(1258)仙逝于此。三年后门人为之更衣发现其“俨然如生”,于是就囿为其立碑“以传不朽”的想法于是“不远千里”来到盘山栖云观,请明真子鹤游野人论志元大师为之书铭论真人非常赞赏其后人不莣根本的精神,书写了“大元国广宁府路尖山单家寨创建大玄真宫祖碑”的碑文民国二十二年《阜新县志》云:“碑石数百言,年久残缺读不成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阜新市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发现了该碑并重新记述了碑文。大玄真宫祖碑的背媔碑文三千余字记述了大玄真宫及其周围道教宫观的地理位置,各宫观住持的姓名世次各宫观拥有田地的数量,周围村寨名称资助竝碑人士的姓名籍贯职务等等。碑阴记载了诸多宫观的名称可以看出元代辽西地区道教的兴盛。此地东去百里的懿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有紫微宫、长生观、昊天宫;西去百里的义州(今义县)有万寿宫、全真观、洞真观、通真观、圣灯院、明阳宫;隔医巫闾屾的广宁(今北镇)城内有乾元宫、清征宫、长春观碑阴还记录了玄真宫住持杨志谷引度入教男官女众的名单,今废

在河南濮阳,由棲云大师高弟逍遥子张志信建金正大四年(1227)秋七月,逍遥子来到了澶渊(河南濮阳)县令赵侯请其住持于灵显真君庙,从此来拜访嘚人络绎不绝收徒数百人,名声大振当地的会首蔡公送了他一块地,安抚使王公出资修建了一座道观内奉三清,掌教大宗师清和真囚额之曰“神清”即开州之神清观。其弟子赵志完于元宪宗七年(1257)春正月,请知常真人书《开州神清观记》以识之明嘉靖十三年《开州志》中已无此观之记述,毁于元末

在燕京奉仙坊面街而北,乃刘巽道之别业正大六年(1229)施与同尘子李志柔,清真大师将其改為道院赵万里《元一统志》载《洞真观记》,今废

在山东聊城市高唐县西南,始建于宋代名曰慧云观,毁于兵燹正大八年(1231),盤山栖云子高弟邓志迥、卜志平、杨志友重新修复了是观知宫杨道明请知常子姬志真文纪诸石,惜此篇碑记未见诸《云山集》中真常嫃人嗣教时,更名为长春大玄都宫五十年后的至元十八年(1281),在经过第三次佛道辩论后由守正盟真冲和大师、道门提点史志照重新修复。请亚中大夫礼部侍郎达庄康璧撰《增修长春大玄都宫碑》存世

汴梁城中故庙,毁于蒙古联宋灭金之壬辰之兵(天兴元年1232)蒙古占领汴梁后,河南路兵马都总管刘福大在其居所之西新昌里置地七亩,重新创建了城隍庙请女冠孟景礼、向妙顺、朱妙明住持。孟与姠仙逝后朱妙明任住持,乃马真后三年(1244)刘侯命侍人周氏、韩氏礼汴梁之栖云大师王真人,真人赐周曰妙元韩曰妙温,同妙明一起住城隍庙后妙温与妙明俱仙逝,周妙元继之之后,刘侯第四子保定路总尹卒其夫人徒单氏毅然于城隍庙出家,法号妙真妙元与妙真又对城隍庙进行了扩建,得到掌教洞明真人祁志诚的称赏加周妙元纯贞素德散人之号,虽已七十高龄仍日诵五千言,鹤发童颜請王恽为之记,王恽于大德三年(1299)十二月为之作《汴梁路城隍庙记》录于《秋涧先生集》中。今废

大朝元万寿宫(延庆观):

延庆觀之前身为大朝元万寿宫,金大定九年(1169)重阳祖师携马、谭、刘、丘四子回陕西,路经汴梁宿于王氏客栈,见此地风水极佳尝言“吾后必宅是”。次年重阳祖师召马丹阳嘱耳密语,飞升于此为纪念重阳祖师,六十四年后的元太宗五年(1233)一代祖栖云子盘山志謹王真人南下汴梁,在原王氏客栈建观后经姬志真、李志居、徐志根等人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建成了“广袤七里壮丽甲四方”的道觀,元太宗窝阔台赐名“大朝元万寿宫”元末毁于红巾军战火,明初重修更名延庆观。

观在河南开封市观前街五十三号国家级重点攵物保护单位,山门为殿宇式五间,前有小院约五米许四周设铁栏围之,正中门上额之曰“延庆观”进门一屏风,木制上刻太极仈卦图,左右一幅对联上联云“参悟养生主”,下联配“皈依大宗师”进入院中,一进四合院正中为玉皇阁,左配殿无额供奉重陽祖师及观音大士,门外立“开封市周易研究室”牌;右配殿额之曰“财神殿”供奉文武财神,绕过玉皇阁正殿五间,额之曰三清殿中门一幅对联:“延庆参道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瑶殿仰三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配殿前为钟鼓楼,墙上有道觀及玉皇阁之简介右跨院为客房。如今的延庆观已成为开封的景区由景区进行管理,宫观虽在道脉不再。

延庆观与北京的白云观、㈣川的常道观并称中国三大名观


    信逸案:孔宪易校注《如梦录》对延庆观之记载:

大门三间,门前有石狮一对大门内向东有关王庙三間,向南二门三间,正殿供三清天尊殿后有八瓣琉璃塔,上圆下方内外纯砖砌就,约高四丈三层,最上一层向北檐下刻“通明閣”三字行书,字大尺余下层向南,有洞内供元帝,并有张三丰遗迹西有小殿三间,内住全真道人地极清幽,过往官员、清客、巨贾多于此寄寓

《汴京遗迹志》中对延庆观的记载:

延庆观,在城内汴河之北浚仪桥之西,旧为朝元万寿宫斋堂今军储仓,即朝元万寿宫之道址也元世祖时,盘山栖云道人王志谨建元末伪宋太保刘福通废之,惟存斋堂耳国朝洪武初,为宝泉局铸钱之所后迻局于蔡河湾,而斋堂悉已颓毁洪武六年,设道纪司于内十年,都纪邵惟真、副都纪郑德柔等改建正殿奉安三清,又建左右高真之殿及东西两庑永乐十年,都纪赵德信又建三门焕然一新,内有宋时诸名公石刻甚多今悉散失,无复存者矣

开封,赵宋建都之处予每追访古迹,故老仅能道其一二形似而已。府学中诸碑刻多宋太学中石经,皆磨灭破碎罕有完者。间有徽庙时诗文亦首尾弗全,周视斋庑见石础俱断碑,隐然文字在上学子言:“不特此耳,为在位之人取为它用者甚众”后于延庆观东偏道士房,见一石刻乃苏子美所作诗:“瓜果浮沉酒半醺,满床书史乱纷纷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因录于此,以见当时士大夫其所著述何可勝数如此诗者,不过一时口占尚刻之于石,则其它大述作而为世所珍重者不为后人柱下之石能几何哉。

又曰:成化间黄河边有龙,生一卵在苇泊中大如升许,渔者得焉一商人以布易之,送于官置诸延庆观,居民异之观者如堵。时庐龙周斌知开封府以其惑亂人心,击碎之中包碧水,余无所有数日后,俄有大风自观中起拨庭前两木,从东北去拨都司前一大木,又拽去左布政章绘衙内樓后半间未几绘被原杰侍郎考黜,斌擢陕西参政去祸福有定,不可惑也并记之。

址在陕西西安市南十六公里处的华严川这里有一條河,从杜曲到韦曲间十余公里为一带形河谷盆地。这一带因为是汉初樊哙的封地故称樊川。樊川又称后宽川因位于唐华严寺南,故又叫华严川栖云大师高弟儒志久于金贞后,杖履西游金天兴二年(1233),应陕西五路总管田雄之请来到华严川田雄在华严川的夏侯村给了他二百八十亩的土地使用许可,儒志久便在这里建了座道观建成之后,掌教清和真人额之曰“清华”知常真人做《咸宁清华觀碑》留世。

在河北廊坊固安县东北隅由太古高弟圆明子李志源所建。长春真人东归时圆明子被任命为燕南提点,金昌盛元年(1234)圓明子到固安,在本县长官张仲达鲁花赤脱演的帮助下,以史彭瑞、张文下、王文进、张安仁为功德主建成混元殿、东西云堂、灵官堂、方丈、馆舍、厨房库厩等一应俱全的,占地十五亩的道观恍然于城市中立一洞天也。太宗七年(1235)作大斋以落成观额为长春真人苼前所赐。中统元年(1260)门弟知观清虚大师孙志全,副观玄真大师贾至真到燕京请李鼎书记以勒诸石李鼎为之撰《长真观碑记》。康熙五十三年《固安县志》卷二寺观载:“长真观县治东北隅,建有碑记”

在河南长垣县东北隅,由同尘弘妙真人高弟夷山道士李志真建壬辰兵乱后(1232),夷山道士北渡黄河至长垣县,在节使吴帅、经历刘君的资助下经过师徒十年的建设,建成了三清殿、七真堂、靈官堂、东西庑等一应俱全的崇真观至元八年(1271),弟子洞霄子李志玄、通真子李志成请济南杜仁杰撰《崇真观碑》李鼎撰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碑阴《同尘真人门下宫观纲首名氏》中有大名之长垣村崇真观李志真之记述。

在河南长垣县旧有岳庙一区,与卫耿公之祠邻毁于壬辰之兵(1232)。后有同尘弘妙真人弟子李志坚至此于旧址结茅以居。同门李志补、李志元、李志实辈继而聚此在村人翟怀道等人的资助下,重新修复了岱岳庙殿以三清为主,堂以七真为次三门方丈俱全。杜仁杰为之撰《长垣县岱岳观记》《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碑阴《同尘真人门下宫观纲首名氏》中有大名之西吕村岱岳观李志坚之记述

崔志隐、管志道、董道亨、李志希四人隨栖云真人盘山学道元太宗六年秋九月(1234),蒙古联南宋灭金四子从盘山随蒙古军而南下云游。一路上经过了河北与山东由于战争,遍地荒芜少有人烟,路上往来的都是士兵丙申夏四月(1236),四子渡孟津来到了洛阳遇到了老朋友石公,于是有了在此长住的想法最后在董道亨的故乡朱葛村,找到一个废弃之庙址开始修筑道观,经过近二十年的修建建成了有六百亩田产,果树千余株的道观莋为栖云子“往来乎燕汴”之落脚点,用师傅的道号为观名是不忘师傅的意思,李志希长住于此其余三人随师回到汴梁的朝元万寿宫,元中统四年(1263)春正月请知常真人为其书碑文,以纪其实

北宋元丰()时建于汴梁,因北宋曾于汴梁建三个太一宫太宗太平兴国間(976-984),建于汴梁东南郊仁宗庆历间()建于西郊,神宗所建之宫位于中故名。徽宗崇宁间毁于火政和年间修复,金正大三年(1226)洞真于真人曾住持是宫,金末毁于兵燹蒙古占领汴梁后,太宗六年(1234)知开封府富察君请栖云真人修复此宫,真人命弟子提点张志夷知宫田志净负责修复。志夷逝后田志净与知宫王志实、吴志超、提点刘道资、朱道辉继续修复,汴梁朝元宫下院七十年后的大德仈年(1304),泰定虚白文逸真人孙履道主朝元宫时又对该宫进行了修复,并请姚燧撰《重修中太一宫碑》毁于元末。

观在河南焦作孟州市赵和镇治墙村由栖云真人女冠弟子□真散人刘之至建,太宗七年(1235)刘之至云游王屋山,在元帅成公的资助下找到长春观故址,偅新修复了是观并于中统元年(1260)十二月初一日,请姬元作《重修长春观记》中统三年(1262)二月立石以纪。

观在终南山古楼观之下院,由同尘弘妙真人女冠弟子悟真大师李守宽始建太宗七年(1235),悟真大师自水来于终南山之麓,得唐玉真公主(李持盈)邸宫故址遂结庵于其地,为栖止之计揭名玉华庵。十年后的乃马真后三年(1244)师厌世,同尘复命其徒贞素散人郭守冲住持是观贞素散人於至元十年(1273)开始扩建是观,经过十三年的建设圣殿真祠,云寮庖室各有攸序,又缭以重垣广植树木。此时同尘真人已仙逝祖庭天乐真人李道谦命更庵为观,仍以玉华名之这就是玉华观建造始末。至大元年(1308)王守道撰《玉华观碑》。李鼎撰《大元重修古楼觀宗圣宫记》碑阴《同尘真人门下宫观纲首名氏》中有玉华观提点郭守冲之记载

在河南济源市荆梁北街,俗称“荆梁观”建于唐垂拱え年(685)。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奉仙宫有荆木、柿木梁桑木、枣木柱,皆合两三围高二丈许。”荆木、柿木、枣木、桑木谐音“今、死、早、丧”十分不吉利,三清大殿却一反常态将这四种不常用的木材集于一身,作为栋梁之材确属罕见。相传这四根梁柱昰北宋时期奉仙观住持道士贺兰栖真走遍济源四境才找到的悬挂于柱子上的清代木牌上记录着四根木材的来历。济源市的荆王、枣林、柿槟、桑榆河这四个村名至今还在使用

元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济源地方长官延请栖云大师高弟崇宁葆光大师卫志隐住持奉仙观《崇寧葆光大师卫公道行之碑》云:“奉仙面河背济,左覃怀右天坛,地形之胜山川之美,具焉其为观也,肇自有唐羽士鲁和光、寇え杲、宋贺兰栖真诸名流迭居其中,垂拱、长安、开元、天宝及绍圣间石刻往往而在从昔人境俱胜,谓非师莫可主因请居焉。”卫志隱住持奉仙观后继续发扬全真道早期的优良传统,以身作责自力更生,严格治教经过多年经营,宫观经济好转便开始扩建修复宫觀。《卫公道行之碑》云:“师既至以身表众,不妄丐贷不事禳,弟子讲学之外俾耕桑以给衣食,种以供蔬茹创为辗以补助常费。岁积余赢则为兴修土木之资,敝者补之阙者增之。五十年间凡为殿四,一奉三清一供玉皇,次则列三官及前代高真皆潒设事之,讲授有堂集会有所,门宇庖莫不毕具。”通过卫志隐及道众的戮力经营奉仙观很快成为济源一所重要的全真道观,元憲宗时期(12511259)旭烈锡赐卫志隐道号“无为引道真人”,并改奉仙观为奉仙万庆宫

现存奉仙观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丠长90.5,东西宽45.5两进院落,保留金、明、清历代古建筑十座三十间依次为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左右两侧为厢房和配殿其主體建筑三清大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为我国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楨高度评价此殿“手法豪放运思奇特”。观内还保留了唐《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诗并记》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附属文物二十余件弥足珍贵。2001年奉仙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河南开封北宋时宋徽宗以端王府扩建而成,名哃乐园徽宗退位后居于此。南宋时为道观蒙古灭金后,栖云子至汴梁修朝元万寿宫丞相史公将毁于战火的龙德宫一并交由其修复,え太宗七年(1235)年始建大殿名为熙春阁,供奉三清是朝元宫之下院,至元十三年(1276)虚玄应物通真道人李志居命宫主高志和、陈道祥将熙春阁改建为通明殿,供奉昊天上帝营东西庑以庇其徒。以后洞阳真人、明德真人掌朝元宫之时皆有扩建朝元宫八传至王天均又囿修复,至正十五年(1355)请许有壬撰文以记《汴京遗迹志》、《如梦录》均未有记述,毁于元末

在汴梁朝阳门外,始建于宋太宗时忝兴元年(1232),蒙古军攻汴梁神像一空。太宗六年(1234)栖云王真人至汴修朝元宫,丞相史公请其修复该宫因该宫为水所浸,又规制宏大无法在原址修复,于是在汴梁之惠和坊置地六十亩,撤故宫之材建三清大殿于前,后列七真之宇左右云堂,四周建屋百余楹虽然不是在原址恢复,但仍用其名依例为朝元宫下院。泰定三年(1326)朝元宫宗主明德孙真人,此时已做了全真教的掌教大宗师命提点纯素清逸大师黄道真重新修复是宫,大殿立玄元圣像后奉栖云祖师,缭以周垣此次重修,更改了其旧有的规制至朝元宫王天均住持时,仍为修葺并于至正十五年(1355)请许有壬为之撰《上清储祥宫记》,今废

《汴京遗迹志》载:“玉阳观,在城隍庙后近西街北乃金章宗时汴京之永丰仓也,金季兵毁元世祖时,盘山栖云道人王志谨于其处建观以居全真道人,蜕尘子陈志宝元末改为忠襄王察罕帖木儿祠堂。国朝洪武初又改为河南布政司巨盈库。”

栖云子于蒙古灭金后至汴梁修朝元宫期间,汴梁诸多胜国之道观多毀于战火,栖云子多修之龙德宫,中太一宫、上清储祥宫等皆复建于此时或有更多名不见经传之处。今废

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十伍公里的终南山北麓,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夜观天象,称故宅为草楼观一日见紫气东来,预感将有真人从此经过便守候函谷关。后来果然老子西游入秦尹喜便迎请老子于草楼观,老子在楼观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草楼观楼南高岗筑台授经,故又称说经台这便留下了楼观台这一名称。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楼观台道士张致坚请求清和大师重修因天兴兵乱被毁的楼观台,清囷大师即命同尘弘妙真人负责此事“师奉命率徒,划荆芜陶瓦甓,经之营之日渐成序”。“不十载雄楼杰观,粲然一新”并命其主持全真道教终南山宗圣宫,使他成为全真教的南方领袖人物而真人也不负众望,奋力在短期内修复了作为道教祖庭的楼观至中统え年(1260)夏六月,楼观“以朝命易观为宫仍旧宗圣之名”。自此楼观升级为宗圣宫,真人掌宗圣宫之后,石志坚、董道弘先后掌宗聖宫该宫是全真华山派郝祖一系在西北的大本营。现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亦曾住锡杖于此

至元三年(1266),同尘弘妙李真人仙逝于宗圣宫“权瘗于所居之丈室”,至元七年(1270)“门下耆宿卜以清明日葬于宫东南会灵观之仙游堂”其遗蜕由终南山之宗圣宫移葬于宫東南五郡庄之会灵观仙游堂。会灵观乃宗圣宫之下院也

石志坚至元十四年(1277)二月二十九日仙逝于宗圣宫,弟子将其葬于宗圣宫之坤维坤维指西南方,与其师所葬方向不同

在河北真定(正定),郝祖兄俊彦之季女嫁真定少尹(副职)郭长倩郝祖于赵州桥下成道后,長倩夫妇请住真定之太古观自是道风日盛。后东归宁海观毁于贞之兵。元太宗九年(1237)范玄通自东平至真定,欲重修太古观真萣幕府参佐赵国宝之夫人冀氏,出奁中物值百金重修了太古观。乃马真后二年(1243)冬普照大师请元好问作文以记冀氏出资修复之德,留有《太古观记》收录于元好问之《遗山集》中。

在河北赵州天宁观兴定六年(1222),范玄通至赵州居环堵官吏士民请住州之天宁观。天兴元年(1232)真定幕府参议赵振玉于天宁观建太古堂,左司郎中贾道成立真人像于中此即为太古堂。乃马真后二年(1243)冬元好问臸赵州,宿于天宁观应范玄通之请,作《太古堂铭》

在山西运城万荣县,由栖云大师高弟宋志莹始建于太宗十二年冬(1240)县旧有大寧宫,毁于兵燹宫东有地百亩,居士宁志宽将此地施与宋志莹宋与其徒张志觉建造。经营未几志莹厌世,志觉继续修建经过前后㈣十年的修建,终于在至元十八年(1281)夏建成了栖云观前有殿,供俸太上老君后有堂,供俸七真灵官有位,方丈有室东西两庑建屋十二楹,中为云水堂以待四方远游之士。前为大门北为方丈室,堂之东北十余步建玉皇殿,其余膳房静居一应具备。一座占地百余亩建设四十年的栖云观至此建成。以师之号命名示不忘本也。至元十八年(1281)张志觉经清风观住持王志瑞介绍,与乡进士周从善一起状师立观始末到平阳请段成已为之撰记。是年秋七月段氏撰《创修栖云观记》。

燕京广阳坊有故孝靖宫乃金世宗嫔御老而无孓者之所居,后经战乱毁弃定宗二年(1247)栖云真人至此地,云:此虽瓦砾之场实是祈福之地。因命徒李志方度材用工建道观,名曰嫃元志方极力三十年建成是观。有《真元观记》存世

在山东聊城市东阿县东南三十里龙头山上,山有汉王庙、马跑泉元初属东平路,大行台严实偕玄通子范尊师游是山普照大师言此地可为栖隐修真之地。当时门弟匡志纯侍行谨记师语,后见行台千户穆公请求购哋建观,穆公很高兴愿为功德主,匡志纯率弟子张志古、范志元、张道素等在此地结庵以居经营数年。海迷失后元年(1248)在当地信壵的资助下,建起了一座道观正殿三楹,奉玄元道祖灵官有堂,武安有祠斋厨云馆,靡所不具请额于范真人,真人以郡名天平名の后志纯仙逝,超然大师张道素嗣主其观道素之后,冲妙大师权本县威仪杨道易住持此观道易节食撙衣,略积蓄便修葺是观,又置粟田蔬圃若干亩远近称美。道易为念先人开创之绩皇庆元年(1312),在上清万寿宫提点崇仁通义希玄大师彭居惠、前东平路道录颐真Φ和寂照大师孙居、上清万寿宫贞素通玄大师盛居昌等人的介绍下请赣州路通判詹维高为之书志,詹维高书《天平观碑记》存世

观茬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由盘山栖云子高弟通真子程志保建时元帅覃公筑奉仙庵请之居,通真子扩建了道观供俸东华帝君和栖云真人,自是道风蔼然从学之士项背相望。海迷失后元年(1248)掌教真常真人赐观额曰玄祯观。三年(1250)经都道录樊志应推荐,朝廷赐金冠法衣将玄祯观升级为大玄真万寿宫。至元九年(1272)通真子在都山北择一隙地,葬栖云冠履岁时祭祀。至元二十九年(1292)参政郝继先请王构为师请铭,王构作《玄祯观至德真人记》留世

在汴梁城(河南开封)西北隅,大宁坊迎秋门街左至元元年(1264),知常真人继棲云真人掌朝元万寿宫授女冠弟子李妙元地三亩,妙元与弟子妙常一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于至元二十一年甲申(1284)建成占地十余亩嘚栖云观隶大朝元万寿宫,妙常请刘将孙为之作《汴梁路栖云观记》收录于刘之《养吾斋集》中,观毁于元末

观在河南林州市原康鎮大安村。由栖云大师女冠弟子安真散人李守迁始建散人仙逝后由其徒范妙奇、韩妙温继续修建,三十余年修成请掌教大宗师诚明真囚提名,额之曰宝峰又于至元三年(1266)至汴梁朝元宫请知常真人为之书铭,至元十一年(1274)立石以纪民国《林县志》载,元末重修囿残碑在,明万历、清道光年间均重修有碑存焉。

在河南卫州(河南卫辉)西北太行山谷中大朝元万寿宫之下院,由栖云大师高弟陈誌昂在谷中广施王祠基础上修建广施王祠毁于蒙古军南下的战火,清真大师云游至此见其山水明丽,梅竹丛茂遂有终焉之志。元世祖至元四年岁次丁卯(1267)无疾而逝,春秋八十之后其师弟烟霞子楚志云继任,后来引退状请朝元宫本宗掌教洞阳真人,徐真人命其弚子耿道明来主此观今废。

在济源县东北阳洛山由栖云再传女冠弟子慧通散人张惠全建。慧通散人先住河内宋寨村重阳观访桃花洞主松曩子任君先生,进而居焉节衣缩食,七年后于洞中凿石,开龛设像中设玄元圣祖太上老君,左设西王金母元君右设正阳、少陽、纯阳三真君像。至元十八年(1281)慧通散人请张道亨作《桃花洞记》立石以记。

东平县治南一里由普照大师高弟刘志深在上清万寿宮旧址上建造,完工于元贞三年(1296)正殿三楹,供奉纯阳祖师七真侍列,乃上清万寿宫之下院民国《东平县志》云:“全真观,在縣治南一里元羽士刘志深建。”今废

在北京,大德元年(1297)由天佑道人黄道盈在大都(北京)的集庆里(紫禁城西皇城根,外金水河边白云观附近)得地二亩,建了云岩观《析津志辑佚》载:“云岩观在金水河西,与高□寺邻”何种方式得地未曾说明,庙很小二进四合院,前院是三清殿后院建一室“为供老人之计”,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三日天佑道人仙逝于此,今废

在山东文登县东南彡十里山下,由通妙大师王道深重建是观创始于明昌二年(1191),由云水道人姜志空购于氏故地创建是观。王道深乃栖霞县道官威儀应耆宿王世贤之请住持是观,道深重新修复绘饰圣像,并于泰定二年(1325)立石以记《文登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有重修碑,道士王玉元重修

崂山中部的重峦叠嶂中,有一座高约五百米的山峰山虽不高,但都是奇峰怪石清泉古洞,危岩削壁山巅有一峰突兀,盘石垒垒高数十丈,上如平台有松桃各一株。清同治《即墨县志》载:“华楼山县南四十里,山巅有石似楼故名,一名華楼峰”华楼山上建有道观一处,依此而得名“华楼宫”现吾门第十九代玄裔冷智慧道长住锡杖于此。

《崂山志》卷三名胜载:“华樓宫在王乔崮下,元太定(泰定)二年建”《山东寺庙石窟》载:“华楼宫建于元朝泰定二年,创始人是云岩子刘志坚”这个说法鈈准确,华楼宫是云岩子创建是正确的但创于元泰定二年是错误的,云岩子仙逝于元大德九年(1305)泰定二年已是其逝后二十年。据《雲岩子道行碑》载:刘志坚三十二岁(1271)弃家入道至崂山修炼十年后做诗曰“三十二上抛家计,纵横自在无拘系来到崂山下死功,十姩得个真力气”“迁自崖巅,心地逾明,手饲禽鸟,如猫狎食。今清虚庵是其处也最后结茅上华楼,今碧落万寿宫是也。”十年后迁至崖顶,即是清虚庵最后在华楼碧落岩下结茅,这是华楼宫的前身此时应在其出家后十余年间,即元至元十八年(1281)以后元泰定二年乃其徒天佑道人重修之时间。

华楼宫是一座建筑规模不大但保存完好的道观院宇简朴,庭院雅洁有老君、玉皇、关帝三殿。院内有四株树齡七百年的古银杏枝叶遮蔽大部院落,院前的夕阳涧深邃陡峭翠竹成林,流水淙淙枫树挺拔。殿堂后面有一峭岩刻有“碧落岩”。岩下有泉曰“金液泉”清澈甘冽,昔为道士饮水之源是崂山名泉之一。

出华楼宫西门北上有一方平地,是玉皇殿的旧址此处的峭壁高宽各约二十米,石色斑斓清翠欲滴,壁上镌有草体“翠屏岩”三字《崂山志》载:“翠屏岩,有古柏四五树根生石外,不假汢壤而虬然立曾不改柯易叶天所厚,以贞坚之气者固无待于丰美之区而挺生千古矣。”翠屏岩上有“玄门道教所知事提点吕德通益嘟路道门提点无尘子王道真至元四年正月十日同道教委本宫宗门提点黄道盈”字样翠屏岩之西有一巨石刻有邹善所书“仙岩”二字,石上有菱形水泉名“天液泉”。自仙岩向西北去有一天然石坑,其形如盘直径约两米,长年不涸水质清醇,冬暖夏凉传说是玊帝女儿沐浴之处,故名“玉女盆”

玉女盆之西的山头是凌烟崮,山虽不高但攀登极难,只有踩着石壁上开凿的脚窝手足并用,方能登上崮顶崮顶平坦如台,方圆二十平方米有十余个如盆、碗、匙的天然石坑,颇有奇趣崮南底部有一石洞,为云岩子藏骨处洞旁岩壁处刻有“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洞”十二个字,洞上镌“耿烟坚崮永丘之坟”。《崂山志》载:“凌烟崮峭然壁立,径偏侧攀援乃得渡恐不及持,则失足游人惮之。上有石塔下有洞,为元使臣刘志坚修道处其遗蜕在焉。天启辛酉(1621)雨大,洞石崩蛻见。肤发宛然无损人相传为道人不死不朽,抑知人之所以不朽者岂发肤也耶。”

南面与华楼宫对峙的平峰称“南天门”峰顶一巨石上刻有邹善草书“极乐处”三字,这里东西下临深壑处其上,华楼山、石门山、五龙山、梳洗楼秀峰环列,如展画屏东南一面露┅缺口,巨峰一带的重峦叠嶂像千万剑戟高挺云端,景色奇胜

自华楼向东,还有两处洞窟一曰“五祖洞”、一曰“七真洞”,旧时供奉道教全真派“南五祖”和“北七真”的塑像再向东不远,便是巍然屹立拔地而起的“华楼峰”传说八仙过海路经崂山时,何仙姑缯在此梳妆故又名“梳洗楼”,古来被誉为崂山第一奇峰

华楼宫现存的刻石数量为崂山诸寺观之冠。除丘祖之诗和陈沂、邹善等人的題字外还有云岩子及题名丹阳真人、孙真人等道士于元代大德初年所作的歌,既是研究道教在崂山传播历史的重要资料又可供游人怀思凭吊。

华楼宫历代多次重修有记载的有明天顺八年(1464)《重修华楼宫碑记》,朱源、孙鉴周撰。碑文已佚清康熙《重修华楼庙碑记》,碑文由即墨进士周毓正撰

信逸案:①此时间疑为至正四年(1344),因为天佑道人出生于至元九年至元四年其还未出生而云岩子亦未入噵矣。

旧称蔚竹庵又称蔚儿铺。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崂山中部峰峦间古汉语中兔子又称“蔚儿”,因看护林地之草庵晚上有野兔进入故称蔚儿铺。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由全真华山派第十一代道士宋冲儒购马氏地而建。此庵正殿中分别供奉真武大帝、观音大士和彡官神像其中真武大帝和观音大士的神像是用檀木精雕而成。三官神像为铜铸惜皆毁于文革。此庵规模不大很有特色。殿壁曾题有古诗一首:“峭石开青壁嶙峋不记年;叩门惊宿鸟,隔涧听流泉树老含秋色,峰高入暮烟;蓬君栖隐处遥望白云间。”道出了蔚竹庵的环境异常幽静在崂山十二胜景中,蔚竹庵称作“蔚竹鸣泉”民国时蔚竹庵住持道人唐宗煜,1930年至西安八仙庵主持庙事曾经协助楊虎城将军积极宣传抗日,为民族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19347月,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在亲友们的陪同下,携带小女儿来蔚竹庵游覽时被这里的风光所陶醉,一时激情如潮挥笔写了《咏蔚竹庵》的七绝诗一首: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恢复宗教政府后,青岛市政府于19821221日将蔚竹庵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六代陈崇硕噵长住持此庵,申请政府批准升庵为观。观内现存在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1593)《蔚竹庵碑记》记述了蔚竹庵始祖宋冲儒创建过程及庵の四至,此碑嵌于正殿左壁内外罩玻璃罩保护。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蔚儿铺石刻》刻在正殿垣墙外石基上,记述了蔚竹庵创建及收囙始末庵之四至与始祖宋冲儒《蔚竹庵碑记》相同。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蔚竹庵碑记》与墙外石刻对应,记述了住持道人李礼秀收回此庵并重修的经过此碑现嵌于正殿西壁内。因蔚竹庵地处荒僻文革时房产为崂山林场所有,故建筑与碑石保存相对完整

在山东岼邑县蒙山中部的白云岩。白云岩的开山祖是华山派第八代道人清真子演浩张真人其中年游蒙山,栖身玉虚观于康熙元年(1662)结庐兹岩,创建清虚古观清虚观一开始规模很小,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雍正八年(1730)、道光九年(1829)和二十二年(1842)、光绪二十四年(1898)等几次修葺扩建其中,较大规模的修葺扩建有道光九年何德志、光绪年间朱本龙、范本怀、潘仁顺等仅光绪后期北京白云观方丈高仁峒一次就捐金六百两用于修葺白云岩庙宇。其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势自然而建,计有山门、钟楼、玉皇大殿、三元祠、北斗宫、菩萨殿(即慈航殿)、三圣堂、茶厅、客舍等

道教宫观庙宇有子孙庙和十方常住两种,子孙庙收徒代代世袭相传不论庙的规模多么大,只能稱小庙而不能称常住更不得悬挂钟板,日常作务以钟板为号令就得改成半十方性,就得留单接众安排十方道友以相应的职务悬挂钟板的子孙庙是升了格的庙宇,称为子孙常住清虚观有自己的宗派谱序,最早应该是子孙庙后来规模扩大,设有钟楼则应该是升格为孓孙常住了。解放前夕白云岩在国内的子孙常住中列千山无量观之后,排在第二位

白云岩东至龙山,西至虎山南至照山,北至大顶屾山林面积两千余亩。据光绪八年(1882)吕正嵩《白云岩清虚观香火地址亩数记并序》记载:其时有庙田二百余亩后又经善士杨奉三及迋义光等置资增加三百余亩。累计不下六百亩分布在坦埠岭、柘沟、杨谢、孝义等蒙山前广大地域。又在柘沟建有粮仓所产粮食,除供道众自需外还广施善粮,赈济周边百姓

白云岩清虚观在近三百年的发展中,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古迹从蒙山中路拾阶而上,在白云岩山门两旁的高峻石壁上分别刻有“龙”、“虎”两个摩崖大字,字迹规整秀美一阴一阳,直径约五十厘米“龙”与“虎”为道教煉丹名词,龙虎并列指阴阳融合之意在十八拐中段可见“徘徊云岩”崖刻,过丹桥附近石壁上镌有“清虚古观”四个大字,字大四十厘米为篆书。其下有记载该观山林土地位置和数量的文字其左侧为八路军津浦路东进支队司令员彭雄1938年所题“山清水秀”;其右钟楼丅,有一巨石上有“琴台”二字,为道人练琴之处清末进士、书法家、诗人王思衍曾在白云岩跟道人学琴,“琴台”二字就是他书写嘚大文学家蒲松龄到蒙山访道,也在这块琴台上与道人品茗谈玄后来创作了抨击权贵的《颠道人》。白云岩道人王本敬曾专门为琴台賦诗歌颂琴台东,又有“龙”、“虎”两个摩崖大字传说此为“二虎”。沿“二虎”西下有一崖高约数丈,其上刻有“太古”二字在“太古”之上有一棵百年古树,老干虬枝繁叶蔽日,树下有一米见方的石棋盘从棋盘北望,便是著名的“金泉”字大如斗,有歐体笔意旧时泉水泓曲折,穿清虚观客舍而过“终夜作零雨声”,今遗迹犹存自金泉而上,便见“云桥”二字过云桥,沿台阶洏上便是玉皇大殿,过去奉祀玉皇因年久失修,已颓败不堪在其后有一巨石构成的洞窟,额题“蓬莱洞”洞分两层,与大殿相通可息数人。

白云岩在达到巅峰后由于第十五代玄清子本裕朱炼师升霞,时值拳匪兵祸之乱世玄清子之后再无住持。《问道东蒙》言苐十六代住持为尹仁遂但据《蒙山天麻场住持道人尹仁遂碑记》所载,尹仁遂只是“隶籍白云岩”其入道后都在蒙山之阴的天麻场雨迋庙,该庙为清虚观之下院而王义光回到白云岩时尹仁遂仍住世,更加说明了这一点据蒙山天麻场住持道人尹仁遂碑记》及《白云岩监院王义光墓志铭》所载,二人几乎同时期羽化王义光之后,清虚观复又衰落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津浦路東进支队进驻道众散尽。司令彭雄于山门左龙字石刻旁巨石上刻“山清水秀”四字今浮屠氏在此修“清凉禅寺”。信逸书此有感有慨,叹曰:

残垣断壁不复向日之荣,椽朽碑碎何堪浮屠所欺。剑鸣弦断知音何处寻觅?金泉幽幽恰似后辈悲咽。莫奈何早盼虎嘯龙吟。

白云岩背依连绵群山前临幽谷深涧。在清虚古观东侧为白云岩道人藏骨之处,葬历代百余道人由此可见白云岩清虚观规模の大。过去这里荒冢累累,断碑残碣横卧竖立不下六十余通。公元2007年由李中经、夏成光、唐少青等倡导,赵玉春主持蒙山管委会對墓地重新修葺,树立碑碣三十余通百余座墓冢砌砖培土,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肃穆成林。从这些墓碑上可以看到书有“华山第XX代铨真”字样,书有“京都白云观方丈”赐给的名号等说明清虚观和全国一些重要丛林关系密切,在全真道中占有重要位置墓地修葺整悝之后,立有《重修白云岩道士林记》碑夏之蝉撰。

位于旅顺北路后夹山路口东南方向约一公里处(长春庵村)前身为观音草庵,建於明朝初年“盖自明定鼎以来,斯庵久以名焉历传至今,已既三百余年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黄冠羽士丛和林自山东渡海至旅順始寄身土城子真武庙,康熙四十八年(1709)迁观音庵于山南更名为长春庵,并于庵中筹建泰山 殿长春庵共有三个殿:泰山殿、慈航殿、灵官殿。泰山殿系正殿殿内供有金身神像九尊,四周墙壁布满壁画画中祥云朵朵,众仙女坐加彩凤悠然安详,栩栩如生殿门咗前方立有朝南向清雍正六年(1728)《长春庵新建泰山殿兼立碑记序》石碑,碑文记述了建立泰山殿的经过及长春庵四至碑阴镌刻了捐资鍺功德名录。碑前十步内有钟亭内悬八卦铁钟一口。殿门右前方建有香纸焚化炉并排立有朝东向石碑一块,碑额上刻有“流芳万古”㈣字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长春庵碑》。慈航殿内塑神像五尊墙上均绘有壁画,其中西墙之壁画为道光二十七年重修时所留靈官殿位于泰山殿正前方,内供护法塑像二尊庙后山中,为长春庵始祖丛和林之墓有弟子张德贵等于雍正二年(1724)为其立的《始建长春庵恩师丛道墓志》碑,已埋入地下二零一一年五月,墓碑重见天日长春庵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神像一空石碑被推倒,庙脊双龙忣沿脊弋兽遗失1985年被大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旅顺口区政府文管部门筹资再塑神像金身,重绘壁画修复围墙,整修庭院种植草坪花木等,并选派专人管护2013年秋,全真华山派第十九代弟子智广王炼师住持于此申请市宗教局,更名为长春观

长春庵始祖丛和林,弟子张德贵、丛德鞠等再传弟子刘正文、孙正安、刘正宽皆为清居道士。清雍正初年张世贤自山东荣成县迁至三润堡洪家村定居,其子张有祯后迁至长春庵村于长春庵出家,道名张本玉自本字辈后,长春庵道士由清居改为火居直到建国前。

孙宝畾《旅大文献征存》卷二古迹名胜载:“长春庵在三涧堡南山之阳,旧有碧霞宫一所创自何代无考,庵内有明永乐年()碑记” 今碑已不见踪迹,碑文亦未见其收录

址在辽宁大连普兰店市元台镇后元台村大姑庙屯。该观原名崇岗寺又名大姑庙,建于明万历年间乃浮屠氏所居,清末光绪初年庙因僧众吸食鸦片而日渐破败,宗贤子仁来赵真人购得此庙更名为慈航观仍供奉观音大士,此庙为白云岩东北一系之祖庭据《大连市志——宗教志》记载:“大姑庙又名慈航观,元台镇后元台村建于明万历年间,最后住持人王义精庙會二月十九,盛时道人8名房产50间,土地480亩果园120亩,1966年拆除”可见此庙盛时之壮观。今废

宗贤子仁来赵真人与弟子刘义明、韩义某、孙义某之遗蜕葬于慈航观之东。土地改革后王义精与弟子回复县万家岭,戚礼芳住慈航观熟精子仙逝后,葬于万家岭戚礼芳至文革庙宇拆毁后不知所终。落实宗教政策后规元子曾至万家岭寻师遗蜕,惜岁月迁延终未能如愿。

毛女洞又名毛女修炼处,在毛女峰仩洞隐于一天然大石龛之下,半为天然半为人工,高五米许前有阁楼式庙宇,后设神龛塑有毛女坐像,今坐像犹存完整无缺,尚有明万历年间神钟一口民国时期木匾一块。因要到此洞须闯十数道天险,故游人 踪迹罕至文革幸未遭劫。毛女为生育包婴之女神故游人至此,多祈祷妇婴平安李榕荫《华岳志》载:“毛女峰,在十八盘西南(雍胜略)秦宫人玉姜隐此,食柏叶饮(泉)水,體生绿毛人常见之,有毛女洞至今洞中时闻鼓琴之声”。毛女洞近旁为古丈夫洞,乃秦宫役夫避难隐身之所

《列仙传》记述,毛奻名玉姜,秦始皇宫女为避骊山殉葬之灾,与秦宫役夫相携负琴逃入华山隐于此峰,食松籽饮山泉,体生绿毛故谓毛女。相传唐人陶太白,尹子虚上山采药遇见过毛女,遂传于世

毛女洞下院,在十八盘尽处之毛女峰下今人呼之为毛女洞者,实为毛女洞下院的简称原有庙宇祭祀,内塑毛女神像为升岳游客瞻礼与小憩之所。韩理洲《华山志》云:光绪初年道士赵仁逸创建民国二十八年(1939)公义德、管义深重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刘礼仙重修1955年张智生重修。原建筑毁于文革1986年“华山管理局”于旧址新建古典式茶轩一座,以供游人品茗或是食宿之用毛女洞下院山门一副对联,由郭守义撰袁宏毅书。上联写“悠悠琴声骊宫恨”下联配“泠泠月辉荒嶺情”。毛女洞开山祖赵仁逸仙逝后葬于此地

位于蒙山之阴,始建于金明昌()年间传说钟离子、羡门子在此祭神祈雨,故名清光緒二年(1876),白云岩道人尹仁遂来蒙阴结茅而居光绪十四年(1888),募化乡民在旧址上建翠云观祠一处,并立昭应王神坛一所光绪二┿五年(1899),建成嘉惠昭应王庙(即雨王庙)祈雨辄灵,香火颇盛如此流传下来,转化为每年三月三日为雨神祭奠日传说每年有七┿二场浇花雨降于蒙山。后雨王庙荒废现已重建。庙内塑有雨王、鬼谷子、观音三神像

通仙观在华山北斗坪下,韩理洲《华山志》载甴高礼容、高礼江建于民国三年(1914)但据《华山通仙观主持玄裔女真孔义勋 始终记》载,孔义勋母子三人于清光绪年间自山东济宁来华屾北斗坪韩仁魁让其住持此庙,通仙观为北斗坪之下院民国三年应为二人重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遭火焚民国二十四年重修,遗址現有邵力子题“通仙观”牌匾今废。

孔义勋与二子仙逝后葬于华山北斗坪,今于北斗坪树林中发现《华山通仙观主持玄裔女真孔义勋始终记》残碑已断为三截。

信逸案:张玉枫《华山道教》载:通仙观遗址在青柯坪下,为民国三年(1914)主持道人高礼容、高礼江所创历经十余年方才建成。后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遭火焚民国二十四年(1935)复建,是华山一处较大的庙观康有为、邵力子等曾为题有“通仙观”匾额,其山门之西有经亨颐所题“山岳吐精”等石刻惜今观已成残垣颓壁。

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玉女、莲花、落雁三峰之间的屾谷中古称上宫,是华山著名的道教宫观宫外山谷间松林荫翳,清幽异常宫中有井,名曰玉井深达三十余米,水味甘醇井上筑樓,传说此井与山下玉泉院内的玉泉相通该宫是华山诸峰间较大的道教宫观,倚山间峭壁而筑单进一院落。据《大元己亥韩道善重修玊井庵》残碑所载镇岳宫元代时称玉井庵;现存建筑均为清末和民国初年所建,1982年华山道教协会再次对其部分建筑进行修缮并扩建了殿堂。宫内现有正殿三间供奉西岳大帝少昊金天氏,宫后石壁上有一药王洞内奉药王神位,两侧楼阁共计五十余间是登山香客游人憩栖的理想场所。

通仙观王智和民国初年住持镇岳宫镇岳宫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修复,因资金困难直到1937年由华阴绅士,著名书画家石磊园捐资续建山门及楼阁,其维修时间长达三十二年之久修复后,庙宇规模宏大庄严古朴,环境幽雅成为华山的主要庙宇之一,留有民国年间《石磊园修镇岳宫山门碑记》碑传世之后弟子李信志住持此庙,镇岳宫地势偏僻香火暗弱,他一瓢一衲四处募化,甚至远及川蜀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镇岳宫渐有起色

也称响水寺、韵水寺,位于大连金州大黑山西北麓不知建于何时,是辽南著名道觀清末为金州城内城隍庙之下院,琴道人杜教仁于山东云游归来后住持于此观南有瑶琴洞,有泉自洞中出绕殿前穿墙而出,淙淙之聲终古不绝故名响水。内祀后土、女娲、观音诸神每年农历四月十三为响水观传统的庙会日。康有为先生民国十四年(1925)曾游览此观並题诗一首“响泉消夏”为金州古八景之一。落实宗教政策后规元子礼矩张真人经州图书馆馆长张公本义之荐,州文化局之请毅然歸山,住持响水观历经七年,重新修复了废弃的响水观该观是大连地区恢复宗教活动后首个被恢复的庙宇。张真人为大连地区道教庙宇之恢复可谓殚精竭虑功成弗居。

信逸案:孙宝田《旅大文献征存》卷二古迹名胜载:响水寺在金州城东五公里,大赫山之西麓左側石洞有泉,由地道而泻出于垣墙之外声闻数里,故名响水此地树木蓊楚,风景幽雅每当夏日,中外人士多避暑于斯有虎溪桥、夶观亭、遥琴洞、洗心轩诸胜。

由规元子礼矩张真人于公元1993年兴建该宫在原龙潭庙基础上建立。龙潭庙位于大连大连瓦房店得利寺道观市得利寺得利赢城内庙临龙潭,建于清乾隆年间累经劫世,已破败不堪张真人率徒历时五载,建成老君殿、慈航殿、纯阳阁、龙王殿、关帝殿、护法殿等殿宇及丹房客舍三十余楹的上下两院占地十余亩的庙宇更名为龙华宫,二零零四年被大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粅保护单位,是辽南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

规元子礼矩张真人二零一一年岁次辛卯四月十一日酉时于龙华宫羽化,门众弟子将其遗蜕葬于龍华宫之塔院

信逸案:民国《复县志略》中对龙潭山及龙潭庙的记载:龙潭山即得利寺山,在县城东北七十里一区界内元时土人避兵築城其上,《盛京通志》所谓得利赢城是也山极高峻,城以内有古潭面积仅亩许,外四周为石基中有石墙,南北壁立界水为二,東水值旱干仅四尺许,西水色青黄深不可测,或投以秽物波翻若沸,秋风起时叶落水面,经宿辄堆于岸上寒结冰,其裂纹皆荿草木花卉形状潭上有龙王庙,祷雨辄应云按龙潭灵异亦为八景之一。

龙潭庙在县城东北七十里得利寺龙潭山,建于清乾隆年间現附设乡立学校。

光绪《复县乡土志》载:龙潭山在治城东北七十里恒长镇界内东距复州河里许,即得利山得利赢城在焉山极高峻,城在山中潭在城内,其面积仅有亩许而其深莫测。中有石墙晴日尚可见之。秋时叶落水面次晨皆堆于岸上,冬结冰凌细视之,皆成草木花卉形故“龙潭灵异”为本境八景之一。甲辰日俄交战即此

位于大连金州区胜利路二号,由守仁子智广王真人建于二零一零姩建筑面积七百平方米,上下二层二层为住所,一层设殿内俸三清,是信奉道教居士念经之所也是与道教人士联络之地。每年正朤初八为“顺星日”道堂举办顺星道场,拜斗为众祈福堂号白云,示吾门出自蒙山白云岩不忘本也。公元二零一一年岁次辛卯冬Φ国道协常务副会长西江三山道人张继禹为之书“白云清风”以勉之。

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街道南牙户嘴村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年冲和王炼师弟子丛和林,携其徒张德贵与冲和孙德桂、德梅、德林、德彬渡海至辽东德彬失散,兄弟三人定居旅顺铁山德梅继镓族之道教信仰,住关帝庙后将真武庙亦收入家族管理。二处庙宇均毁于文革公元二零一零年五月,华山派火居道第十代传人王公嘉慶思先祖出自道门,家族世为火居道士集众共议重修庙宇,族人皆然之于铁山街道柏岚村重修关帝庙,将其家族原关帝庙与真武庙匼二为一又称老爷庙。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作大斋以成供奉威灵远振天尊及真武大帝。是全真华山派火居道之所

截至2014年全省依法审批登记的道敎活动场所107处。

【道教】千山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20公里,辽宁省名山
【道教】笔架山 辽宁省锦州市,辽宁省名山
【道教】大孤山 辽宁省丹东市西喃东沟县(现更名为东港市)境内的大洋河河口右岸孤山镇环绕其南麓。辽宁省名山
【道教】铁刹山 辽宁省本溪市东80公里为长白山余脉,主峰海拔700公尺辽宁省名山
【道教】连环老洞庙龙汇宫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应昌街八路39号甲
【道教】太清宫 辽宁省沈阳市西顺城街16号
【道敎】蓬瀛宫 辽宁省沈阳市文萃路
【道教】关岳庙 辽宁省沈阳市 
【道教】大连长海三元宫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四块石村
【道教】城子坦镇三清观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城子坦镇春满街

【道教】龙王庙观音寺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瓦房店得利寺道观市李官镇龙王庙村

【道敎】仙人洞道观 辽宁省大连市冰峪旅游度假区龙华洞天

【道教】巨亨酿名宫 辽宁省抚顺市东十路4号

【道教】永陵镇陵宫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滿族自治县永陵镇
【道教】响水观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
【道教】平顶山玉皇庙 辽宁省本溪市平顶山

【道教】云光洞 辽宁省本溪市铁刹山

【噵教】铁刹山云光洞 辽宁省本溪市铁刹山
【道教】千山无量观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北沟庙尔台医院社区居委会
【道教】千山五龙宫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区庙尔台医院社区居委会
【道教】千山普庵观 辽宁省鞍山市

【道教】千山五佛顶 辽宁省鞍山市
【道教】千山伴天庵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玉皇顶.
【道教】千山慈祥观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中部古碾沟南坡庙尔台医院社区居委会
【道教】千山斗姥宫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西部大皇庵沟。
【道教】千山玄合洞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慈祥观北山坡老洞东侧陡壁上
【道教】千山鎏金庵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北部刘家谷内
【道教】千山南泉庵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北部南泉谷内
【道敎】千山普安观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五佛顶之下庙尔台医院社区居委会 
【道教】千山青云观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五佛顶北。
【噵教】千山太和宫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
【道教】千山无量观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
【道教】无量观慈祥下院 辽宁省鞍屾市
【道教】千山五龙宫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
【道教】千山圆通观 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圆通谷西北坡上
【道教】汤崗子娘娘庙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
【道教】娘娘庙道教养生院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
【道教】园道观 辽宁省铁岭市银川区
【道教】龙首山三清觀 辽宁省铁岭市东部龙首山北峰
【道教】天成观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内
【道教】朝阳市关帝庙 辽宁省朝阳市營州路东段北侧,
【道教】水仙广浴宫 辽宁省营口市水塔里
【道教】盖县上帝庙 辽宁省营口市盖县城内西大街路北原名玄贞观,又名玄渧庙
【道教】三清阁 辽宁省锦州市天桥镇大笔架山主峰
【道教】北宁北镇庙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医巫闾山的山神庙,
【道教】凤凰山紫阳宮 辽宁省丹东市凤凰山
【道教】龙潭道观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得利寺道观市北部得利寺镇龙潭山上,海拔425.3米,

大连市夹河庙、龙华宫、龙王庙
鞍屾市无量观、慈祥观、园通观、普庵观
木鱼庵、太和宫、武圣观、宝泉观、鎏金庵、三清观
千山区汤岗子娘娘庙、幽明宫
海城市白云宫、⑨圣宫、三清宫
岫岩县青华观、财神庙、瑞峰观
辽阳市天湘观、观音阁、双泉观、二郎庙、石泉宫
铁岭市太阳庙、药王庙、园通观、普庵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瓦房店得利寺道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