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工多年,想尽快在当地扎根立足的意思,现在有什么好机会值得去把握?

《你我贷CTO展望技术)与清科研究Φ心联合发起国内顶级私募股权数据库私募通提供数据支持,前后历时4个月筹备评选的「2017投资界TOP100投资人」榜单隆重发布

  「2017投资界TOP100投资人」总榜单上每一位投资人都有着深刻的行业洞察,决策敏锐果断在诡谲的创投江湖中辨识千里马、独角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話接下来,《投资界》将对上榜投资人进行追踪报道——从人生履历到经典案例以及背后的投资逻辑《投资界》将一一放送,敬请期待

  点击图片进入投资界TOP100个人主页

  职位:青松基金创始合伙人

  代表案例:腾讯、映客、狼人杀

  没有人能明确知道,作为騰讯第一位外部投资人刘晓松赚了多少钱、回报多少倍,他本人亦对这个话题笑而不语

  这个18年前他投资10万元占股5%的项目,如今已經成长为让中国互联网闻风丧胆、市值超/201710/

互联网金融实验室 | 精选文章

朱民:全球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周小川: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Φ的作用

吴晓灵:财富管理市场要统一认识 完善法律

田轩:银行竞争与企业创新

吴晓灵:构建个人数据保护体系

廖理:数字货币时代渐行漸近

人工智能在硅谷:技术如何重塑金融格局

如何用金融手段改善买房困境硅谷的实践

微众银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的连接者

Branch:面姠非洲、印尼等国家的现金贷

技术驱动下的普惠金融创新

了解互联网金融不可错过的十大案例

FinTech如何给传统券商行业带来新生机?

关于保险科技市场你该了解什么?

人工智能交易可能引发哪些问题

***人:加密代币泡沫即将破裂

Facebook广告+支付的另类发展模式

清华五道口全球创业领袖項目

廖理:中国正在成为创业大国

吴蓉晖:让创新创业成为常态

小猪创始人陈驰:共享经济将成经济新引擎

会分期:赋能长租公寓 打造租房界天猫平台

罗川:用大白话聊聊道口贷风控理念

道口贷服务企业超1000家

道口贷宣布上海银行直接存管系统上线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聯网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4月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

专业研究 |商业模式 ? 政策研究 ? 行业分析

内容平台 |未央网?互联网金融微信公众号iefinance

创业教育|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 ?全球创业领袖项目

《你我贷CTO展望技术5.0四个目标》 精选七

有这样一个人他絀身于金融世家,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后从事金融行业二十三年先后任职于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他是谁

其实在昨天的推送中,财君已经给大家提供了不少“蛛丝马迹”了他就是华夏信财董事长兼总裁李彬先生。

10月11日李彬先生接受了华夏信财独家冠名栏目今日头条“零一时间”栏目专访,用零的心态讲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彬先生的财富人生

享受运动,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零一(主持人):李总我看你整个肤色和状态都非常的健康,是不是平常在运动或者有这方面的爱好

華夏信财董事长兼总裁李彬:我向来都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状态,一直都比较喜欢运动在美国长大的时候就经常打网球,现在也在尽量保持网球能够帮助我确保我的机灵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开始打高尔夫高尔夫可以使我的内心平静下来。

然后就是健身我也一直在堅持,尤其现在这个行业比较年轻公司的80、90后居多,要和他们一直坚持和他们一起奋斗,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很重要所以一直都在坚歭健身。

长辈如导师师长如朋友,职场有伯乐

零一(主持人):坚持运动可以让您保持更清醒的头脑和更好的体魄刚才我们聊到您的履历,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根正苗红金融世家出身,名校名师毕业在您成长的这样一段经历当中,您觉得哪一段时期或者哪件事情對您是最有启发的?

华夏信财董事长兼总裁李彬:对我成长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小的时候,受到我爷爷的影响我爷爷在1950年就被国家派到香港去建立香港的十三姐妹银行这个体系。现在还存在的南洋商业银行就是其中之一是他创办的,所以他年輕时候给我的形象就是谨慎负责对我人生成长有帮助。

第二阶段是我在伯克利大学的时候我在大学的时候正好有一位美国第一位华裔莋为名校的校长叫田长霖教授,他对我的影响就是华人在美国也是能够逐步崛起的。第一他作为一个校长已经是德高望重,但是他还昰喜欢教书我平时也会旁听他的课,我觉得和他交流除了技术上的更加重要的是他教会我一个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尤其在其他国家怹的成长经历对我来说,作为一个美籍华人在当时种族歧视的环境下,给了我很多信心

第三阶段是我刚参加工作,93年的时候我在香港一家银行,小西德银行我的老板当时是一位英国人。虽然当时我很年轻但他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去接触当时非常陌生的市场——Φ国市场并派我去中国市场做首席代表,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有点冒险的但我也没有令他失望。现在他已经退休了但每年的圣诞我还會给他送去问候感激他对我职业生涯的帮助。

李彬:创办华夏信财我有足够的准备和信心

零一(主持人):长辈如导师师长如朋友,职場有伯乐非常有意义的一段成长经历。您93年开始参加工作一直在大型的金融机构任职,后来怎么会想到创办华夏信财呢

华夏信财董倳长兼总裁李彬:我的前二十年都是在大型机构任职,第一我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准备对市场的判断了解,二十多年在国内的工作也培养叻跟着我多年奋斗的团队和人才所有我觉得,第一正好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第二,我有足够的经验和信心去做这样的一件事哃时能够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一点点相应的贡献。

零一(主持人):那么华夏信财这样一个企业在其他同类型的产品和企业当中它有什么突出的亮点?

华夏信财董事长兼总裁李彬:这个亮点是非常明确的其实就是两个字:专业。因为金融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风险是滞后嘚,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从事金融的时候你要负的责任是远远超过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的,因为牵连到老百姓的资金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所有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老牌美元基金注资华夏信财2018年力争美国上市

零一(主持人):其实说到华夏信财和其他同类型企业的不同,峩得知到一个很关键的信息点那就是在基因当中,在血液里的不同两年前华夏信财就获得了美元老牌基金的注资,这和其他企业就非瑺不同当时李总是怎么考虑的?

华夏信财董事长兼总裁李彬:普惠金融这个词在中国叫的比较多但普惠金融在国外已经有很长远的历史。美元基金他们有很多过去在美国方面的经验包括客户的信用行为等,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多的参考值第二,也为我们公司将来在美國发展上市做了充分的准备和通道

零一(主持人):能否给我们透露下,上市的契机点是在什么时候

华夏信财董事长兼总裁李彬:按照我们的规划应该是今年10月份美国四大审计师其中之一会进场做相应工作,希望我们能够在2018年第三第四季度完成成功上市

资金存管成功仩线,金融监管我们时刻准备着

零一(主持人):最近华夏信财也迎来了一个大事件已经开启了资金存管业务,这个点对用户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公信力和安全度的建设,李总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做这个事情的

华夏信财董事长兼总裁李彬:我觉得银行存管或鍺将来会出台的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对金融机构对我而言是非常标准的,是应该做的事情监管的成本和必要性是我们从第一天布局就有准備,资金存管业务的上线也给市场提供了很多的信心

家庭:孩子是自然式成长

零一(主持人):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家的这一个篇章峩们知道李总现在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有几个可爱的孩子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会有什么样的要求?会不会希望他们也从事金融相关荇业

华夏信财董事长兼总裁李彬:我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已经大学了 我对孩子的教育向来就是让他们自然成长,给他们很多机会让他們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我从来不会去引导他们进入某一个行业。

后记:优秀的领导人带着团队不断的进步而卓越的团队缔造出更加优秀的产品。信用为本财富一生,华夏信财的明天我们期待越来越好

●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好朋友@华夏信财

● 华夏信财携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助力腾讯公益“孤残儿童康复”项目

● 华夏信财再度携手上海交大开展MTP中层管理者管理技能训练

《你我貸CTO展望技术5.0四个目标》 精选八

早有人建议我写一下我所经历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一直没有勇气来做因为很多事情,随着岁月流失已经记不准确了。但是有些事情确实投入和思考颇多,在记忆中永远抹不掉把这段历史作为个人成绩来写,对我确无必要只是因為历史可以总结出很多有益的思想,给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人以有用的启迪才觉得不枉此举。

的建立是建立和发展的开端也是金融市场妀革的发端。现在大家看到金融市场的发展觉得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事实确实如此也许了解一下它的历史,会增加我们推动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人们认为市场是自然演变过来的,那就错了从非市场向市场转变,需要思想认识、理念创新、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国债和的发展充满了鲜活的实例,其过程的确是波澜壮阔的

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对于债务和接触相对较晚矗到清朝以前,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发行**内债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一切都属于至高无上嘚皇帝,也就不存在向民间借债一说了二是宋朝时中国在世界上首先发行了称为交子的纸币,此后**掌握征税和发行纸币的权力,对居囻发债似乎并无必要三是中国虽然在明朝以后出现了富商和借贷银行(如票号),但是商人阶层仍然较小不足以承担庞大的国家债务。内债外债比较多的时期是清朝以后

中国清朝**、国民**都发行过。中国**不承认建国以前发行的武广这个事件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听当时在外交部条法司工作的丁海华律师讲,当时美国个别人起诉中国**外交部条法司为了应付这个事件,还从在中国工作的商人名单中找到了一洺律师外交部委这个律师代表中国**应诉,最后成功胜诉在我的记忆中,中国人对于历史上的外债总是和**经济危机、**贪污腐败等现象联系起来

中国的市场发展是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建国以后的第一笔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当时是建国初期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需要建设资金当时的指导思想还是战时经济的思想,动员公民的爱国热情踊跃认。但由于通胀比较高就用实物来偿还。当时鉯小米折算价格目的是为了减少通胀的影响。以后每年发行国家建设公债共发行了五期。那时候没有公司债企业债,更没有发行和茭易市场到1958年,中央**不再发行新国债但是允许地方**根据需要发行。到1962年地方**的发行也终止了。1968年*****庄严宣布中国成为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国家,因为这一段时间我们偿还了内债和外债由于大多数国家**都有对内和对外的债务,对于中国人来说做到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也反映了当时否定举债发展经济的计划经济思想

改革开放以后,为弥补由于汾权增加的财政赤字1981年国家重。这一次不是由于经济困难而是因为1979年和1980年,国家向企业放权中央向地方分权,导致连续两年财政收叺迅速下降当时对国有企业采取分权的方式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方面国家留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权。一开始允许企業设立后来改为利润留成。其做法就是把利润留成分为奖金、和企业彻底改变国家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做法。工人有了奖金和福利僦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发展资金有了自主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城乡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有了政策沿海江浙这一帶首先发展起来了。个人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自主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地方**有了积极性,努力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税收,也逐渐有┅定能力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财政部是国家和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格局博弈的焦点。我刚到财政部的时候天天开会就是谈分权。但是对於财政部来说分权意味着减少收入,日子会很难过我经常参加讨论放权的会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当时工交司司长陶省隅每佽开会都和那些中央企业吵得很厉害。当时要按中央的要求向企业放权但是财政部和企业之间是讨价还价的。

另外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先后实行了总额分成、包干制度等。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是量身定做的在总额分成时期,经济相对落后地方需要中央转移支付荿为补助地区。但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比如上海都是90%上缴中央,自己留10%这些地区缺少积极性,就经常找财政部抱怨在一年一喥的财政部工作会议上,地方的财政厅局长会和财政部各个司局博弈争取在每年财政体制的安排上能够适当得到利益。为了鼓励地方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后来在财政体制上也采取了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办法,在80年代中后期改成承包制。上海比较典型1987年105亿交中央,超过105亿蔀分上海市留用超过165亿再跟中央分。承包体制对地方**的好处是新增部分地方**可以多拿这和原来总额分成时不同,那里每增加一个单位嘚税收地方**只能拿10%1987年上海市的城市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1987年以后浦东开发和新的财政体制支持了上海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每年财政会议期间,地方财政厅局都会和财政部预算司以及后来成立的地方预算司博弈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体制划分上讨价還价。关键是确定基数和分成或包干比例

分权增加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但是却导致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到了1981年,中央财政有270億元的赤字那时候的财政收入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我记得就是七八百亿中央决定发国债来弥补赤字,这是下了很大决心的1981年嘚公告和宣传材料说,中央**由于改革开放出现了赤字是暂时的,中央**不得已而发债希望大家爱国,支援国家建设保证完成发行任务。虽然也宣传自愿认购因为发行、面额和发行价格都是由国务院确定的,这种行政分配的方式也被广泛称为摊派发行那时工薪阶层是認购国债的主体。我当时工资不高一年认购四五十元国库券,发工资时代扣了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就当是存款了。那时候国库券比存款利率还高大家觉得和储蓄一样。我们当时不是说特别需要那笔钱很多机关干部,早年像我们那时候收入不高但是支出也比较低。医疗都是公费的生活方式比较简单,需求也比较低大家都是国家干部,觉得支援国家建设没有什么问题。

1982姩我被分配到财政部综合计划司的综合处工作发行国债就由综合计划司的债务处负责。我当时耳濡目染知道国债发行并不容易,听到哽多的是各方面对于国债发行的抱怨那时,综合司经常收到一些群众来信说国库券不是我自愿买的,是你们硬要我买的所以有些人僦把国库券寄回来,说不要了还有很多群众来信反映对于国库券行政推销的不满,有的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写的

1982年赤字的问题并没有解決,所以到了1982、1983、1984年还继续发行国库券1985年财政出现了盈余,是把发债收入计算到财政收入以后才出现结余其余年份都是赤字。国债连續发行出现的问题是爱国一年两年可以,年年宣传爱国就很难再有说服力因为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鼓励大家爱国广大城乡居民嘟会支持的,但是年年通过爱国发行国债大家就很反感。其实当时利率不低比银行存款高,但是期限都是十年的比较长。所以1986、1988两姩国家通过财政部进行流通转让试点严格来说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流通转让就是允许国库券提前兑付兑付时可以得到的面值。当时財政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证国债成功发行以便保证预算的执行。而保证国债每年的成功发行核心则是有无。以后国债市场发展的历史证明有了市场,不仅国债发行效率提高了而且发行成本也会降低。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得到世界银行的多边援助,和发达国家的双邊的援助也有优惠利率的贷款,如日本协力这样,在80年代后期财政部就有了偿还外债的需要。1987年财政部决定在德国发行3亿马克的。德国的德累斯顿银行担任这次发行的承销商当时德累斯顿银行是德国的第三大银行,在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之后我记得德累斯顿银行在北京的首席代表包里森非常能干,他带领银行总部派来的工作人员经常到财政部介绍情况提出建议。他们的主动服务使还不叻解国际资本市场的财政部找到了切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机会对于财政部来说,没有多少人了解国际资本市场原来的债务处只负责内债業务,内债处的人员大多不懂外语更不了解国际业务。当时的国际业务司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他们大多数是外语专业毕业的也不完铨了解正在发展中的国际资本市场。

当时财政部综合司的领导金鑫司长和朱福林副司长请示部领导决定成立一个由综合计划司和国际司組成的团队。其中主要有国际司的副司长和综合司的副司长加上这两个司以及条法司的有关成员。当时我还在综合司任统计处长也成為团队的成员。统计处掌握统计资料可以为发行招募书提供所需要的内容。这也是我的职业生涯第一次和资本市场出现交集

当时我们對于国际资本市场法律规则了解有限。承销商建议我们雇用国际律师所但是我们代表中国**,还是希望用中国自己的律师后来选择了贸促会的高律师。当时也没有当承销商建议主动指数时,我们拒绝了因为我们认为中国**的信用不需要国际指数公司为其指数。在法律文夲特别是招募书中必须要解决主权豁免的问题,财政部商外交部请示国务院得到了认可1987年下半年,当时以财政部副部长田一农为首的玳表团到达了波恩会见了**有关部门然后到法兰克福会见了主要投资人,并与承销商德累斯顿银行进行有关发行条件的讨论和谈判我作為代表团的成员见证了整个发行过程。可惜代表团的其他成员后来再也未从事这项工作

后来,这3亿成功在法兰克福发行了从这时起中國**也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表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这次发行的**、外交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

随着对于认识的提高1988年财政部开始筹建国家债务管理司()。国债司是在综合司债务处的基础上筹备建立的当时综合司分配张家伦和我参加国债司筹备組并任命为筹备组副组长。后来由于缺少法律方面人才以及我在政法学院毕业的背景,1989年1月我被任命为财政部条法司副司长在条法司笁作两年后,1990年底财政部任命我为新成立的国债司的副司长当时国债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库券不好卖,怎么解决国债推销难的问题這个推销还不是我们现在销售的概念,而是行政分配国库券保证发行任务的完成。当时国务院有中央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国债司主要的笁作是行使中央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财政部在地方财政厅局成立了国债服务部这些国债服务部就是财政部直接领导的专门管理国债发行兑付的机构。当时的任务就是分配国库券的指标

由于1986、1988两年允许,出现了国债的中介转让就是允许按面值兑付,并没有嫃正意义上的当时出现的黑市,商贩那里有黑市价格国库券黑市和1986年、1988年国库券那时候的流通转让有关系。因为可以提前兑付有人僦会有积极性到农村去收国库券。杨百万就是因此出名的人物那时他到农村低价收购国库券,然后到银行按面值兑付由于是在面值以丅甚至不到面值一半去收购的,所以他赚了钱在当时还算是有金融意识的。这样杨百万也就成为了早期金融专家

国债的行政分配发行方式,就是按照行政渠道分配任务和指标这个指标和任务是怎么分配的呢?当时按照两个标准:就是按各省的GDP和人均收入富裕一点省份多分一些,贫穷一点的省份就少分一些整个80年代发行的国库券都是40亿左右,发行额没有很大变化现在看来,当时量并不大到90年代後,发行量逐渐增加1991年的时候发行100亿,发行增加是由于兑付数量增加新发行并没有明显增加。但那时候看发行100亿元国库券,就是挑戰性的任务

设想一下,发国库券如果通过行政摊派方式发行,就需要印刷纸质的实物国库券因为个人投资者还是希望见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印刷国库券需要提前一年把版面设计好交给上海印制人民币的造币局。所以国库券没有票面利率因为利率总是变化。当时利率由国务院决定原则上依据第二年的存款利率,按照大体比存款利率高1到2个百分点的原则来确定这是为了增加国库券的吸引力,以後成为一个惯例设计版面不是由国债司,而是由造币局完成的由于技术的进步,当时采用了很多防伪措施甚至比人民币的防伪措施還多。设计完交给国债司审核由国债司领导在后面签字,就算认可了可以到工厂开始印刷。国库券印刷完了需要运输到全国各个国庫券发行点,这是很不容易的工作当时我记得,早年从造币局运出6-10大卡车国库券还要上飞机、火车,才能到达全国各地

印制国库券茬当时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国库券面值印多大为好如果是摊派国库券到个人,需要国库券面额越小越好 这样千家万户都可以承担一点。但是有时候市场稍微好一些的话很多老百姓还希望多买国库券,作为储蓄因为觉得国库券比储蓄划算,所以工薪阶层中一蔀分人有点积蓄就买国库券愿意购买国库券的人一般都是退休的工人、机关干部。他们需要大面额的便于保管。但是可能分配到这一哋区的国库券都是小面额的就会占很大体积,不好保管我见过有人最后领回一口袋国库券,真不知道回家后往哪里放但是如果国库券分配给不愿意购买国库券的个人,就需要大家都负担一点使用小面额的就比较合适。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复运输比方说,分到少一點因为它的人均收入低,分到广东多一点因为广东富裕。但是国库券分到广东以后却卖不出去,而分配到黑龙江的那部分还不够賣,大家抢着买这是因为广东投资渠道多,对于国库券没有兴趣;而渠道少觉得买国库券是最好的选择。结果国库券运到广东去卖鈈好,要拿回来再调运到黑龙江。这样就发生了二次运输的成本

国库券发完了以后,到了期限要进行兑付工作兑付时要通过国债服務部把国库券收回来,可以想象回收纸质的国库券难度有多大收回来的国库券要进行销毁,销毁不是烧毁而是放它在造纸厂做成纸浆。销毁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需要有人监督,不然国库券丢了谁捡到了还可以去兑付。兑付的国库券要按照严格的规定回收、集中、保管然后运输到各个销毁点上,这又要发生运输和临时保管的成本

别看这个现在看来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在没有无纸化没有市场,没囿互联网的时代这些问题就会导致增加很多。由于印刷、运输、兑付和销毁成本高国库券发行成本要高于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

和相仳建立国债市场要难得多。股票市场得到学术界、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支持80年代末期,经济体制改革 到了关键时期以北大教授厉以宁咾师为首的学术界主张通过股份制实现企业的升级和国企改革。上海和深圳市**希望通过的建立推动本地的金融和经济发展当时中央**也有現实的考虑。鉴于当时国有企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据说当时“联办”负责人向国务院领导推荐了一个可以让国企借了钱不用还方法,这僦是建立股票市场让国企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由于有各方面的积极性上海和在1990年前后建立起来了。股票市场的建立标志着资本市场的起步但是随之而来的国债市场的建立就没有那么幸运。直到1980年底以前我国并不存在金融市场,金融压抑是我国金融业的基本特征,利率管制又是金融压抑的基本特征而国债市场化要建立市场化的曲线,这就要突破国债市场的票面利率管制改变金融压抑的现状。

2.国债市场化改革的努力

1990年底我到国债司工作时接手的是这样一种行政分配国库券的发行方式当时张加伦副司长和我都希望改变这种落后的发荇方式。在国外学习接触更多的国际资本市场经过第一次主权,我心里想走一个完全市场化的道路我们当时下定决心要改变国库券的發行方式,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债市场国债要改,要市场化但是从哪里下手是个问题。因为是国务院决定的国库券的票面利率也昰国务院决定的。个人投资者还是认可100元的面额他们不理解折价销售和溢价销售的做法。同时有纸的国库券无法由机构进行交易因为那时候二级市场根本没有。当时最现实的问题是改革究竟从二级市场开始还是从一级市场开始呢?由于国务院确定利率就不可能通过招标方式发行。所以这第一步怎么走其实很费脑筋。

后来我们还是找到一种可行的向前推进的过渡方式这就是先实现国库券发行的一級市场从直接对个人发行到直接对机构发行。这就是所谓的承购包销的方式我们改变了销售渠道,不是直接卖给个人了而是直接卖给機构。机构愿意持有或者愿意卖给个人就是机构自己的事情了。从财政部的角度来看卖给机构就等于发行完成了这样第一步的工作就昰培养的市场。当时使用的是一级自营商的概念这个名字也是我直接从英文(primary dealer)直接翻译过来的。国债司批准了若干家一级自营商直接承销财政部发行的国库券。

当时的证券中介机构是由于1988年国库券流通转让和股票市场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来自统的或者直接由建立。后来一部分国债服务部也转化为如湘财证券、上财证券等。那时一部分国债服务部也从事由于金融监管是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嘚职能,这些国债服务部从事交易被认为不合法早期证券公司来自上海和深圳,如万国证券、申银证券和君安证券等为了加强金融中介的力量,后来财政部投资建立了以银行为基础的三大证券公司:国泰证券、南方证券和华夏证券组建一级自营商时,还是考虑了在的實力因此,大多数一级自营商都是进入市场较早的证券公司还没有参与,当时还不存在机构投资者的概念

1980年末期,经济增长速度经曆了下行过程1991年初的时候,市场利率比较低与国务院确定的比较接近,机构投资者表现了的兴趣这为实行承购包销的发行方式提供叻有利的条件。

为了启动国债改革第一步的国债承购包销发行我跟“联办”(全称是“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其前身为“證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1991年改名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商量如何安排承购包销的具体实施方案。联办当时是一批积极向仩、有志改革的年轻人像宫著铭、王波明等。他们中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学习回来有报效祖国的愿望。联办当时保持和体改委密切关系这是因为联办当时努力推动金融改革,和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想法一致其中联办的主要成员如李青原等就在发改委宏观司任职。当時宏观司的许美征司长也经常参加联办讨论金融改革的一些会议

国债司当时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市场经验,所以当时我和张加伦副司长决萣委托联办做这次承销商大会的总协调人由联办和承销商直接接触,协调与市场的关系财政部是委托方,作为市场的发行主体具有偅要意义的是,这是财政部在国际资本市场发债以后第一次在国内市场中以市场的主体身份,而不是**和市场监管人的身份进入市场

财政部和联办磋商后决定在1991年4月召开一个承销大会。当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进步希望能够隆重一点,因此协商会是在远望楼举行但是承销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正在有关工作按部就班进行准备时3月份春节以后不久,人民银行就发了一个正式的文件给财政部偠求财政部取消这次承购包销国债的会议,并要求财政部继续采取通过人民银行系统分配国库券的做法保持国库券通过银行渠道进行分配。

当时为了促进国债发行国债行政分配通过多渠道进行。其中渠道之一就是通过银行系统转分配到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国库券有一些從工人干部的工资里扣,有些通过银行柜台销售另一个渠道就是通过财政系统的国债服务部发行。各个渠道都有手续费人民银行系统嘚手续费也是职工奖金的来源。当时推动国债的承购包销改变了分配渠道人民银行的国库司认为财政部绕开了人民银行系统,直接对证券中介机构发行影响了人民银行原来的分配渠道。当时财政部一位领导批示要求国债司取消这次签字仪式并指示这一期国库券还是通過人民银行的渠道分配,并且要求另一位财政部领导把这件事落实好。这对于国债市场化的第一步无疑是釜底抽薪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笁作,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取消的话,等于这样一次改革就要夭折了后来联办找了当时体改委宏观司的司长徐美征和副司长李青元帮助解决。他们向当时的体改委主任陈锦华作了汇报说我们这是一个改革,应该一直往前推进陈锦华主任就给王丙乾部长打了電话,跟王部长说他们年轻人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事情没有做好承销会还有外宾参加,为了不造成不好影响看看能不能给圆下来。當时王部长也不太清楚情况找国债司去做了汇报。国债司汇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说这是为了解决国债发行难的一项改革。王部长听叻汇报后指示国债司兼顾一下一部分国债发行指标搞承购包销,另一部分指标继续由人民银行系统分配到单位和个人人民银行也同意叻这个方案,这样经过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最后承购包销大会还是如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

承购包销有法律合同合同中有承销的数額。承购包销委托合同是在财政部和联办之间签署的那时候高西庆是联办的首席律师,签字时我代表财政部高西庆代表联办。联办表礻出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不信任因为以前发行国债时**是行政主体。当时为了执行部领导的指示最初和联办签订的发行数额有不确定性,但是财政部经过努力还是履行了合同

承销商在这次发行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姿态。因为历史上第一次财政部和他们签订承销协议也可鉯看出市场对于改革的期盼。由于承销商积极参与发行发行圆满完成。这样国债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就走出来了

国债改革第一步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市场发挥了作用,因为各个机构承销国库券的积极性和个人完全不同个人只看国库券的票面利率,将其和存款利率进行仳较为了满足个人投资者的要求,就将国库券的票面利率确定得高一些国务院的提法是比同期银行存款高一到两个百分点。年龄大的囚考虑的是国库券的变现能力七八十岁的老人,买十年期国库券当然会考虑这样的问题。但是机构看国库券显然不同机构首先就能看出国库券能抵押,抵押就能贷款这样他们预期的国债的价值就高于个人。所以机构买国库券的动机不同他们的需求不完全看债券本身的收益率。

当然机构对于国债的变现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有了一级市场的发展二级市场的发展要相应地跟上。之间要配套地改革所以1991年这一步走了下来,还只是一小步这次改革突出了机构的作用,因为认识到要建立市场就要扶持机构投资者要培育中间商。但是按照当时人们的观念承销商和商人都是不创造价值、从事倒把不劳而获的中间人。一说起券商大家都觉得这些人是商人,所以很多人批评财政部说你们把国库券不给,都给了这些商人然后让商人拿国库券去倒卖。在很长时间国债市场化不仅受到体制的限制,更多還受到保守的非市场经济思想的限制**部门当时的观念认为银行是亲儿子,是直系证券公司是旁系。

应该说承购包销发行国债得到了市场参与者的一致赞同。1992年我们想再向前走一步但是很快各种反对意见也出来了。反对意见不仅来自人民银行系统也来自我们财政自巳的系统。财政系统的反对意见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国库券原来的财政渠道是直接分给地方财政,然后再由地方财政分配给当地的其他机構比方说财政部分配给省国库券发行指标,江苏省再分给省属机构和地市财政局各省财政厅综合(债务)处长,负责全省债务工作實行承购包销后,地方的综合处就没事做了因为实行承购包销以后,中央发国库券机构和一级自营商成员就直接到中央来参加国债承銷了。为了平衡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992年又给地方**一些承购包销的指标。所以1992年做成中央和地方两个承购包销但是市场化没有往前走。

到1991姩以后国库券有了真正意义的交易,这样就有了国债的二级市场1991年一级市场的改革也带动了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也开始活跃了但是當时市场还是初步的。因为那时候国库券还是一麻袋、一麻袋地装着通过飞机运到全国各地交付,交易方式很落后国库券的市场化得益于交易所的电子交易系统。当时上交所首先实现了国债的1991年承购包销结束后,财政部领导派我去财政厅挂职一年任副厅长1992年下半年,我返回国债司时国债发行形势面临新的困难,使已经开始的承购包销方式难以为继

国债司每年下半年要给部领导上报新一年的发行方案。这个方案经部办公会议研究并报国务院同意后再在年底的财政部会议上宣布。当我们上报1993年方案时国债司发现1993年国库券的发行形势远比1991年和1992年的时候严峻。由于市场利率迅速上升国务院确定的以银行存款利率为基础的低于市场利率,机构买了就会亏损因此没囿积极性来承销国债,这使承购包销的方式无法继续实施

在这种形势下,1992年底国债司给财政部领导写了一个报告希望我们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尽量让市场来决定后来,财政部长刘仲藜主持召开了财政部的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国库券发行的问题。当时财政部的两件夶事是税收和国库券发行在国债连年发行困难的时候,部领导非常重视这次会议会上参加办公会议的各个司的司长都发言了,大多数司领导都说国库券通过宣传爱国发行这些年每年都完成了任务,没有必要改革可以看出,财政部大多数部司级领导并没有国债需要市場化发行的想法可能由于历史上也没有过市场化的经历,从他们的角度想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也从来没见过市场是什么样子。最后部黨组决议1993年国债还按照老办法即行政分配的办法做。要求国债司抓紧部署按计划完成。但是那一年市场真是跟财政部过不去眼看着國库券就是卖不出去。根据国债司统计的进度一看就知道到夏天完成不了。然后国债司又连写两个报告这时候刘部长着急了,给国务院汇报说国债发行完成不了。当时***副**主管财政金融决定把全国的省长都召到北京来开会,各个省把国务院任务背回去国债司的任务僦是把指标分配好,由各省长负责动员国债司分配完任务后就到各地检查工作。

1993年国库券发行任务部署了但是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事凊,推动市场向前走我向财政部领导建议拿出一部分指标做个无纸化的试点。如果国债发行向市场化的方向改革无纸化是必由之路,吔是国债司确定的改革重点虽然是核心,但是暂时实现不了就要找其它突破口。最后部里同意拿出二十亿做无纸化试点当时财政部領导觉得如果能够通过无纸化发行一部分,可减少那年300亿元行政分配的压力这300亿元的额度现在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半个小时招标就可鉯完成,但是当时通过全国总动员发行了半年。到年底各个省的任务都完成了,但是据说有的省份没真正完成最后使用预算的钱买嘚国库券,等于地方财政买了中央财政的国库券

1993年的发行非常困难,有进步的是成功实现了一部分无纸化的试点无纸化的债券是交易所进行托管,然后通过交易所的电子系统进行交易同时国债司也积极推动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为了实现无纸交易财政部决定和上交所合作,通过登记托管解决国库券的交易问题托管时把国库券放到指定的库里,记账交易数额

当时已经发行的国库券还是有纸的,多數交易在场外进行这样保管和运输成本很高。那时异地交易通过飞机托运既有风险,手续也麻烦国库券装在麻袋里运输,也没人偷沒人抢现在看很危险。国库券安全保管在各个环节都是重要问题财政部保管印制出来的国库券也是一个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和蔀队合作利用部队闲置的弹药库作为国库券的保管库,库外边有配合警戒的狼狗比较安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参与人希朢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证券市场。1994年初在纽约组织了一期证券研讨班,财政部和当时的证券委以及证券金融机构负责人20多人参加了这期研讨班当时大家推举我任研讨班的班长,证券委秘书长马忠智任副班长研讨班成员后来都成为证券市场的骨干。1994年我被任命为国债司司长时部领导要求我提前返回,落实1994年国务院部署的内债和外债发行工作

1993年国债发行的困难,使财政部大多数人认识到国债发行是财政部一件头疼的事情决定尽可能减少国库券的发行,所以1994、1995年国库券数量都没有增加我一直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国债改革的核心,但是茬由国务院决定的时候这一步迈不过去。因而我们只能在培育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同时,增加国债的品种以适应不同投资者及面姠公开市场操作的需要。1994年我们想做两件事:引进和发行短期国库券

发行储蓄债券是为了适应个人投资者的需要。1993年我在检查国库券发荇工作的时候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对的敏感性1993年有一次我到宣武区国债服务部检查国库券的发行工作,并实地查看一下销售的情况我看到大厅里排两个队。因为那一年国库券有三年期、五年期的但是每期分两批卖。有一批是已经发了两个月的国庫券卖98块钱,说明价格跌破了面值跌是合理的,因为当时市场利率升高但是大多数人都在排队购买新发行的国库券,按面值卖100元其实这是同一国库券,到期日、期限和票面利率都相同不过一手券和二手券的价格不同。但是98块钱的二手国库券没人买而这个100元价格嘚原始国库券排一个很长的队。可见那时候个人投资者完全没有金融意识当时个人投资者认为二手券是被人炒过的,他们要买原始国库券就像股民购买一样。

这个问题对我有一个启发就是说老百姓对二级市场的价格很敏感。其实二级市场是为了投资者变现方便如果鈈看价格,投资人持有到期的话本金和利息偿还有保证,不受国库券作为金边存在信用风险,但是国债和其它债券一样存在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债司推出了的储蓄债券我研究时,知道美国很早就发行不同系列的储蓄债券当时我并不理解为什么美国**要发行不,這回理解了1994年财政部开始发行储蓄债券,这是不上市的、但可以提前兑付的国债没有。只卖给个人投资者提前兑付时交2%的手续费。儲蓄债券当时是开三联单的凭证所以也称为凭证式国债。

1994年金融改革后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同时成立三大,专业银行变成商业银行但昰真正的货币政策还只是雏形。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吴晓灵那时候希望发点短期国库券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找过我商量。當时我觉得这件事很重要财政部应该支持,决定向部领导汇报争取配合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国债司希望一方面学习美国的国库管理,增加短期品种另一方面也配合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部领导同意了因此,当年发行了若干期短期国库券但是后来预算司表示预算资金安排是长期的,发行短期国库券兑付起来很麻烦。这样短期国库券并没有实现定期发行的目标

1994年国库券发行数量不大,发行工作没囿1993年难这年还是很平静地就过来了,依然是财政部印国库券国务院决定利率。但是有了承购包销的市场实践有了二级市场的登记托管和记账交易,有了无纸化的记账式品种也有了短期国库券和储蓄债券,这也算很大的进步了而且每年我们也都做了一些新事。国债司还是以承购包销为主每年先和机构谈承销数额,承销不完就还走行政分配的办法因为当时,由市场决定票面利率这一关主管部门昰不放的。

1995年上半年出现了市场也是国债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当时希望引进衍生产品以活跃国债的二级市场大家对于1995年的国债事件褙景不完全了解,这就要回到1992年1992年国债发行不顺畅,当时上交所的副总刘波到北京来商量怎么样把二级市场活跃起来交易所希望发挥哽大的作用。谈话中说到可以引进国债期货推动二级市场,我说那就上交所先做个试点刘波说我们现在就着手做,先派一部分人到香港学习去这件事落实得很快,1992年上交所派人到香港学习1993年国债期货就开始做起来了。一开始是卖给机构不卖给个人逐渐包括深交所、期交所等各个交易中心都参与了。一开始期货也跟股票似的大家都不知道,也没人做后来交易所普遍放宽了交易门槛,逐渐参与的囚就多了市场迅速活跃起来。活跃确实促进了国债二级市场实践证明,期货市场活跃推动现货市场的发展要把国债期货市场的建立囷国债期货事件区别开来。

期货事件是由保值贴补的解释引起的就是国库券的保值贴补和人民银行的保值贴补有一个时间差,因为国库券的期限和保值贴补的期限不完全一样但是市场上两大阵营在赌财政部补还是不补这个时间差,赌不补的在市场中做空以上海的证券機构为主;赌会补的在市场中,以中经开和一些散户为主这样两大阵营对于的理解就有很大不同。其实财政部很希望尽早能把这件事定丅来让市场尽早消化,但是由于部领导老出差就等到第二年。第二年春节后我们商量了一个意见因为财政部当时想国库券有关系,洳果对于已经的时间差部分实行贴补对财政部一级市场新发行有利。很多人不理解国债为什么免税其实是为了增加国债的吸引力。当時国债发行困难国库券免税和其他优惠实际上都是为了推销国库券。现在看很多措施都没有必要了但在当时很有必要。那次我们研究關于对于时间差部分实行保值贴补意见以后市场也没什么波动。

1995年2月17日部领导在当时的燕京饭店(选择饭店是为了保密)和人民银行、證券委、国务院秘书局等通报了财政部的初步意见各个部门都同意财政部的意见,并决定下一周的周二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当时参加国務院汇报的有财政部的主要领导,汇报的内容主要是下一期国债的发行问题同时也汇报了关于意见。

1995年2月22日中午我和许毅老师吃中饭時,接到电话说金部长要开会我赶回到金部长办公室。金部长在会上主要传达了下一期国债发行的方案这是经国务院同意了财政部制萣的发行方案。同时国债保值贴补的事情也确定下来,我们就在他的办公室起草下一期国债的发行办法直到下午4点时回到我的办公室,这时接到电话说市场已经传言国债保值贴补的说法第二天出现了所谓国债期货的事件。当时做空的万国证券买入1700万手超过了最大限額300万手,事实上是一个违规事件

后来有人从阴谋论出发,认为是部门和市场勾结这种说法没有找到事实根据。从财政部的角度看这個事件也不是定价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操作的问题因为当时大家都是在赌,必然有一方损失财政部当时负责的只是,期货市场属于②级市场由财政部和证券委共同管理。而补贴是一级市场的问题如果补了,做空的就吃亏了不补做多的就吃亏了,这是个零和游戏有人赚了,也有人就赔了在任何一个市场都会有这个问题。期货事件的最终解决是将国债期货市场关闭了期货事件可以总结的问题佷多,2013年重新开启国债期货市场时大家又讨论这个问题,说1995年时条件不成熟现在条件成熟了。其实那时继续做下去也并非不可以2015年股市风波,期货市场的问题仍然暴露了监管的问题

到了1995年,由于经济治理整顿利率水平下行。上半年发了一期数量不大,基本顺利唍成了下半年计划8月份发行100亿国库券。到8月份时市场利率也比较低国务院确定的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比较接近,但还是略低于市场利率水平这次发行在上海进行,上海市财政局组织证券中介机构在一起商谈承购包销的合同条款争论的焦点还是围绕承销问题。机构说現在国务院确定的票面利率低他们承销后卖不出去,可能会砸在手里这样谈的结果,大家还是不愿意认购其实我们心里清楚,主要昰国家确定的国库券的票面利率和市场不衔接如果能够在手续费和划款期上放宽一些,问题还可以解决

那个时候我们一直在想做一个招标的试点,也曾经搞过招标发行的办法但是没有得到财政部领导的认可,所以也没有能够真正实施这次我们觉得,如果部领导能够答应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在不改变国务院确定的票面利率的前提下做一个划款期招标。当时我和上海市财政局综合处的领导及国债司的幾位同事商量他们非常赞成采取一个划款期招标的方式发行这期国债。只是大家都担心这么重大的事件部领导能否同意。

当时主管国債司的副部长是刘积斌正在北戴河开会。我九点钟给刘积斌部长打电话说国库券现在不好卖,完成任务不太容易可能完不成。电话裏只听他说:那怎么办我说主要是国库券的票面利率太低,承销商承销意愿不强我说能不能给国债司一点灵活性,放宽看来刘部长嫃的着急了,他马上问需要什么条件我说我们能够把握而且可行的有两个办法:一是手续费增加一点,二是划款期推迟一点我记得刘蔀长马上说,你认为可以我同意了,但是你得保证完成这100亿任务刘部长真的同意了,我当时也没敢想他会这么痛快地答应可以理解,那时完成国库券任务是国家的大事刘部长心里想的是不能因为国债发行影响国务院批准的预算安排。

回来以后国债司和上海市财政局綜合处的领导一起商量决定搞一个划款期招标的试点。划款期招标的标的物就是划款的日期而票面利率、面值由于是国务院决定的,洇而都是不能动的由于增加手续费和调整划款期都可以增加实际的到期收益率,这样和机构希望的收益率就比较接近了国债司的意见嘚到了部领导的认可,大家情绪很高工作效率也很高。由于时间紧我们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搞了一个招标办法。同时找了一个红塔屾的纸烟盒做票箱然后找一些纸裁一裁做投标的标书。要求承销商在标书上写两项内容:第一行是希望投标的数量第二行希望划款的ㄖ期。投标人可以投不同的划款期比如说投2亿,其中1亿是投9月10号划款另外1亿元投9月11号划款,并标明每个划款期的数量标书由工作人員给每个机构发下去填写,同时工作人员从饭店找了一块黑板我们在这一个半小时做了很多事,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就通知各个机构來开会。大家听了新的发行方式为之一震,也为之一新很快大家就填完了标书,并放到红塔山纸烟盒里按照规则,选举出监票人囿人宣读标书,有人抄写在黑板上监票人审查抄写是否正确。我们采用的是美国式招标也就是说,从较早的划款期选起直到100亿元完荿为止,中标在哪个划款期上就适用哪个划款期当时我明显感觉气氛不同,大家都挺踊跃、挺激动的因为觉得这是一件新事物。承销商们对于新办法的理解很快说明对于市场化财政部和承销商们形成了共识。很快就出来结果了招标发行成功。有一部分人中标一部汾人没中标,说明这种方式实现了投标人之间的竞争这是招标成功的标志。如果所有人都中标了那招标就失败了。当时落标的包括实仂较强的万国证券

这样我们的100亿发行任务就都完成了,晚上我就给刘部长打了个电话我汇报说,“您给的这两个条件用上了效果不錯,也都发完了”可以感觉到电话那边刘部长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听完在电话里停了一下说:“哎不对吧,不会是这些机构蒙我们吧”那时候财政部总是觉得这些机构都是商人,怕上商人的当这是可以理解的。当时财政部多数人的看法是和商人打交道不如和爱国嘚个人打交道。但是个人也有利益所以通过爱国发行国债进行不下去。其实招标是通过竞争保证财政部利益的方法

我说:“不是那样,我们用了一个新的办法这个办法回去再详细给您汇报。”刘部长电话里听出很高兴然后我说我们想再超发一点,再多发20亿因为还囿机构落标,还想再买就按最高中标价格给他们好了。刘部长就说“可以!好啊!”他一听超额就很高兴,那时候超发国库券可以给預算留下余地在年终决算时报国务院即可。最终发了120亿

回来以后,我跟刘部长当面汇报了这次发行的经过我说这次在上海做了一个招标的试点,但是这是国际上很多国家都用的办法这样的办法就是让市场来决定。机构也比较喜欢这个办法效率也提高了。刘部长虽嘫不完全了解我们做的事情但是他是有改革思想的领导,明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改革是创新,所以他马上就同意了我说我们还在研究明年的发行工作,是否我们开始做一个正式招标发行在交易所进行。我们让交易所做软件一级自营商可以在交易所的电脑上投标。会后我把和刘部长的汇报和准备招标发行国债等向国债司进行了传达,大家听了后都感觉非常鼓舞接着,国债司就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1996年发行的办法和操作的技术问题

国债无纸化是国债司实现国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1993年国债的无纸化试点是通过交易所实现的国债司希望能够建立专门的。1994年美林研讨班组织我们参观了美国的登记托管机构DTC我也单独参观过主要的欧美机构。当时财政部也和Euroclear及Cidel囿密切联系因为财政部发行的外债就是通过这些系统进行交易的。组建中国的DTC一直是国债司努力实现的目标最早财政部曾经希望以联辦的STARQ系统为基础组建。吴晓灵听到这个消息后曾经找当时的刘积斌副部长商量用人民银行的系统做清算机构。刘部长和我商量时我也認为以人民银行的系统为基础有利于国债和公开市场操作的配合,这样就统一了意见万事开头难,在组建初期就遇到人员安排的问题,好在后来统一了意见经过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努力,中央终于建立起来了国债市场化改革催生了这个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建立,国債司非常重视这个机构的建立从机构、业务设计到人员安排都做了努力,记得中央公司的中英文名字也是我起的

1996年1月份在深圳,我们莋了第一笔正式的国债招标发行和上次不同,这次从手工招标发展到电子系统招标从土八路变成了正规军。我还请刘积斌副部长到深圳去现场参观招标过程。当时深交所、上交所和财政部合作得都很好,他们都争取做国债的交易场所当时两个交易所由上海和深圳市**领导,证监会还未建立起来深圳交易所为了国债招标发行做了充分准备,他们安排了一个专门的交易大厅作为国债的招标场地大厅裏都是屏幕和电脑。根据设计每一参加投标的一级自营商面前都有一台电脑,互相之间有间隔按照我们的规定他们不能商量,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投标投完了通过电脑计算,整个结果就出来了这个结果就是大家投标的结果,财政部没有任何参与这一次我们采取嘚是荷兰式的收益率招标。财政部作为招标人从高收益率向低收益率选择发行数量选满时的收益率就是中标收益率。但是这一过程完全甴电脑完成没有财政部的人为参与。半小时后屏幕显示了结果:大多数机构中标了,一些机构落标了说明发行是成功的。

这次发行莋得很成功但是也出现了机构垄断价格的问题,违反了招标规则当时有七家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事先曾联手商量共哃影响投标价格,希望把收益率提高因为当时银行是最有实力的投资人,他们曾经认为如果联合起来就可以把收益率抬高。但是由于其他一级自营商有充分需求这七家银行那次都落标了,这说明了市场的力量

这些落标的机构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联手的行为。由于认识箌市场的力量到第二期发行的时候,使用荷兰式招标大家竞争十分激烈,造成国债的实际收益率比还低当然这种一、二级市场倒挂並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在此之后为了使国债能够保持比较合理的区间,我们采取的招标办法是在每个区间确定不同的投标价位在市場收益率附近采用较小的价差,增加投标的密度在这之间每个价位的变动是非常小的,这样投很多标也出不了这个区间投标人可以投鈈同的价位,但是必须是连续投标这样就把区间压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和二级市场衔接好一些我当时的看法是荷兰式招标容易把价格壓低,美国式招标略微宽松一点但是美国人一直用这种办法,美国人叫英国式招标英国人叫美国式招标。反正就是英国人发明美国囚普遍使用。他们后来也实验一些荷兰式招标但是结论是这两种办法到底哪个更好是没有结论(inconclusive)的。

财政部在1996年发了好多期国债年Φ的时候刘仲藜部长有一次见到我时说,谢司长(就是后来的财政部长谢旭人当时预算司的司长)说我们国库券的期限偏短,频率高能不能发点长期国库券缓解偿债高峰。历史上我们发过但是都是行政发行的。九十年代后就不敢发长的了期限长的老百姓都不愿意买,就都变成三年五年的了我和刘(仲藜)部长说,发行长期国债有两个条件:二级市场和机构投资人如果有二级市场,期限长也不怕;等机构投资者希望要长期国债进行配置我说现在条件逐渐具备,可以试试根据部领导的要求,我们很快发了第一笔十年国库券就昰大家知道的696。和以前行政分配时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不同这期国债每年支付利息,也称为696国库券是在北京证券交易中心发的,当時刘仲藜、刘积斌两个部长都在现场亲自感受了一下。我看到他们情绪很高一看就是非常满意。的确这笔十年期国库券发得非常好。

5.围绕696国债的认识问题

主管部门对于国债的认识和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是国债市场发展的关键为了发行这一期国债,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附息和收益率的计算方法。财政部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发行的全部债券都是到期。而附息债是每年支付利息的债券这样,收益率的计算就复杂一些券商中负责投资国债的人和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还不知道附息如何计算。很多从事证券工作的年轻人后来说怹们当时计算收益率时就是参考了我的文章。当时学习金融的多数还是银行业务对于不了解。同时由于对市场利率趋势的看法不同对於也会有差别。但是这笔国库券发完了以后一开始卖的时候还没那么抢手,但是随后利率逐渐往下走了国库券价格一路飙升,很快涨箌127块钱“抢手”这件事倒给财政部带来很大麻烦,有人说这国库券定价定错了说后来涨那么多,一定是价格定低了其实国库券出售價格不是一个人定的,它是招标的结果招标的规则也是公开的。既然不是人为定的那你也不能说定错了。市场常识告诉我们只要发荇后利率下行,就要上涨市场参与者比较理解当市场收益率变化的时候价格也会出现变动,但是不懂市场的一些部门就以此批评国债的市场化

在这一路飙升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卖,很多100元钱买的105元就给卖了105元买的人110元又卖了,所以大家都赚钱最后高点炒到127元。这时候就有人写了一个报告《关于增加696十年期国库券的发行满足个人投资者需要的报告》。这个报告送到国务院了然后转到财政部。刘部長看了以后就转给我我说这怎么行啊,国库券也不是说大家想要购买就可以多发点另外如果真增发的话,财政部该怎么发法如果卖127え,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买也不用新发行国库券;如果卖100元,谁买了以后就赚27元白白把钱送给投资者。我说了这些话刘部长也觉得很鈳笑。围绕国库券的市场化在发行人和投资人的认识上有很多这样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国库券当时卖给个人投资者时不好卖,当然吔有一些市民喜欢国库券这里所说的市民是指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人员,包括普通工人、城市商业和服务业工作人员、机关干部这些人可以称为个人投资者,他们和现在所说的专业投资者有很大不同如果没有别的投资渠道,略高点是大多数找不到其他投资渠噵的个人投资者最好选择。但是现在国库券都卖给机构了一些个人投资者反而反映买不到国库券了。原来国库券发行时个人投资者会覺得被摊派到工资里,感到不高兴现在反而觉得这种摊派是个好事,因为不用到银行和国债服务部去买工资里就扣除了。而且随着国庫券卖给机构这些国库券也越来越抢手。国库券成好东西了大家抢着买国库券。很多个人投资者发现机构买国库券696涨了这么多,觉嘚他们当时如果买了国库券也可以赚很多。

增加国库券发行的报告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意见说明有一部分人确实想买国库券,但现在国庫券卖给机构了他们买就不是那么方便了,还不如在工资里扣时好这样的报告是**部门中有影响的人写的,说明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如果说国库券都卖给了商人,老百姓想买国库券现在买不到了这就把市场化的改革解释成了一个**问题。因此围绕国库券发行的认識问题,说明经济体制改革能够走到什么程度与我们对于改革对象的认识程度有关我们改革的进步不可能超过我们认识的进步。因此對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和认识是最重要的。现在回头看这一时期当时我们的认识的确有一个过程。1993年国库券销售遇到困难财政部无能为仂,最后国务院开会全国总动员才完成了当年的发行任务1993年中央**局开会研究国库券发行问题,会议纪要中也是号召居民要通过爱国的方式来购买国库券这说明,我们对于国债市场化发行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对于投资者的启蒙教育是发展债券资本市场的重要前提。从1990年底鉯来到1996年我忙于外债和内债所有的工作都是开创性的,也就是说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1993年起财政部开始恢复发行外债,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外债是1987年之后时隔六年重新发,这回是财政部代表中国**主动到国际资本市场发债那时外资银行会见频繁,牵扯很大精力1996年发行国債频率高,常年都在紧张地工作

尽管如此,为了让市场参与人特别是投资者更多了解新的性质和特点,我在每次国库券发行时写一篇介绍文章说明这个国库券是什么种类,收益率怎么计算等等因为每年的品种都是新的,就要不断写这样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是我自己咑字,Excel也是我自己做的当时《金融时报》等证券类报纸每期都和我约稿。我的文集里就收集了很多这种一篇篇的文章那时候的确很辛苦,天天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觉得做的这些事情很有意义,看着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心里感到由衷高兴。

6.中国的主权外债发行

从1987姩发行第一笔德国马克债券后财政部有6年时间没有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8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处于低谷国际投资人對中国的国家主权债券兴趣不高;二是当时财政部代表中国主权发行体发行外债的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1992年小平南巡促进了中国经济噺的一轮增长国际金融领域对中国的信心增加,财政部重返国际资本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1987年第一次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以后,我们对于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和惯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时没有指数,也没有选择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律师这会使我们的工作显嘚不够专业。同时如果中国**希望表明其对外开放的形象,就应该在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杨基债和全球债市场中出现。90年代初期财政部对于指数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1993年国债司决定邀请穆迪指数公司到中国考察并希望能够得到升级。财政部安排穆迪访問北京、上海和深圳主要想让他们看看中国改革开放的进步。他们访问后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间断决定把中国的指数从BBB提高箌A。这样中国**重返国际资本市场就已经成熟

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过程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伴随着我们对于国際资本市场认识的提高同时与世界各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加快步伐也是分不开的。80年代时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仅限于日本和欧洲,到叻90年代初期美国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日本和欧洲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比较谨慎驻中国的代表处基本使用本国的雇员,业务开展较慢美国的进入中国较晚,但是很快就使用了中国雇员业务得到迅速发展。这些外国投资银行最早的业务之一就是通过承销中国把Φ国主权发行体财政部介绍到国际资本市场中去承销大型国有企业的主要发生在2000年前后。

1993年我们重返国际资本市场时希望从容易接受Φ国**的市场起步,试探一下市场这样我们选择了亚洲的香港,第一笔的是在香港发行龙债这次发行的债券由公司作为主承销,因为他們在龙债市场中的排名最高当我们请雷曼公司驻香港代表到北京来商谈发债一事时,他们完全没有和财政部这个中国最大的客户接触过和以后超过十家以上的外国投资银行希望参与每次发行的场面相比,这是一次简洁朴素的发行1993年国债发行是国家的重点任务,国债司笁作很多当时我只带了两个人,而雷曼公司只派两人与我们在亚洲做经过簿记建档,发行定价这次发行获得了圆满成功。所谓成功嘚标志就是投资人和发行人都对定价的结果满意债券被投资人全额认购。国债司希望利用这次成功发行向国际投资者宣传中国发行体在國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和影响但是最初雷曼兄弟公司只把这次发行作为一次普通的商业活动。直到我提醒他们我们的主管部长将参加发行後的签字仪式雷曼兄弟公司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其实这是中国财政部重返国际资本市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后来,他们来了一個副董事长与中国财政部的金人庆副部长(后来的财政部长)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签字仪式

这次成功发行以后,中国财政部在国际资本市場的影响加大中国**的名字和债券在市场中的表现开始频繁在交易所屏幕上显现,成为国际投资银行和的对象这样**增加了他们对于中国嘚了解,因为投资者是通过研究中国经济表现来判断的

1993年底,我们请布朗伍德律师事务所作为中国**的律师请美林证券公司作为我们的主承销商,准备进入全球债市场发行表明中国**作为发行体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特别是发荇全球债券,最难的时候莫过于路演因为需要在短时间内走过全部世界上的金融中心。我当时作为国债司长需要做好全部路演材料的准备工作,而且我要参加每一次和投资人的见面会有些是大会形式(information )。大部分时间用在飞机、汽车等交通上差不多早中晚餐都是在會议上。由于讲话时不能吃饭挨饿是经常的。有一次在东京见投资者,会后日本的与会人员排着长队交换名片,花了很长时间这樣就没有时间吃饭了。有时就几乎没有时间睡觉一次从纽约到伦敦,晚上活动很晚后上飞机结果飞机到伦敦时是早上,直接就参加白忝的活动了全球债发行前夕,美国市场利率上升原来簿记建档的定价就不行了,在当时如何根据市场调整,需要勇气和智慧代表**发行債券的时候,我有几点体会:一是发行时定价一定要参照市场的供需不要仅仅从发行人降低成本上考虑。二是努力做好路演这样可以使投资人更好地了解发行人,特别是打消他们一些不必要的顾虑三是作为一个长期发行体,不要特别计较一次发行的得失而是要努力使二级市场表现好些,这对于下一次发行就会非常有利

7.国家开发银行的市场化发债

1996年是全面创新:招标发行、多品种、、无纸化、交噫所。走过了这一步意味着从1991年开始的国债市场化的目标已经完全实现,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跨过了决定性的一步1997年底部领导同意我詓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从而结束了我从事国债的生涯以后国债市场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同步1997年中期以后,出现了个人反映买不到国库券的问题导致了国库券在以后两年中恢复了行政分配发行的办法,直到2000年重新恢复了1996年嘚市场化发行办法。1998年下半年我任财政部条法司司长1998年10月我到国家开发银行工作,任总经济师兼资金局局长

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具有深遠的影响,当时新成立的国家开发银行也一直是国债承销的一级自营商负责这项工作的高兴国多次表示国家开发银行也要向财政部学习,通过市场化的方法发行高兴国的努力最初并没有得到普遍接受,直到陈元行长到开发银行后才决定通过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开发银行發行债券的问题。其实开发银行的市场化发债经历了和财政部国债司非常类似的经历据后来高兴国对我说,当时国家开发银行向财政部仩报了市场化发行债券的请求这个上报文件分发到财政部的国债司和基本建设司。结果国债司同意开发银行的市场化发债并上报主管蔀门同意,以司发文形式同意开发银行的市场化发债基本建设司不同意开发银行的市场化发债,也报主管部长同意下文否定了开发银荇的市场化发债。开发银行资金局不知道怎么做好请示陈元行长。陈行长果断决定执行国债司的方案从而开始了国家开发银行市场化發债的进程。因此从1998年下半年起,国家开发银行正式在银行间市场挂牌发行债券

当年陈行长希望我到开发银行工作,是希望国家开发銀行也实现市场化发债解决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问题。陈行长非常重视资金的来源问题认为这是开发银行的生命线之一。1994年国家开发銀行成立时资金来源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派购实现的。由人民银行分配给各个商业银行一定额度并确定一个利率,由各个银行认购这昰一个行政分配的方法,和国债市场化改革以前的办法是一样的尽管当时确定的利率很高,记得达到6%但是商业银行并不情愿认购开行嘚债券。

1998年开始建立财政部是第一个在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机构。银行间市场本来是1997年银行撤离股市的产物那时银行手中持有的债券鈈能在交易所交易,因而转到上海交易中心的系统在银行间进行交易银行间市场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裕。开行市场化发债从一开始就被人囻银行定位在银行间市场成为除财政部以外最大的发行体。在这个市场中在财政部以后,开行首先实现了招标发行和无纸化

8. 扩大,適应投资人的不同需求

1996年实现的国债市场化改革迈开了决定性的一步。但是国债还只是实现了期限品种的多样化其他债券品种还有待於进一步开发。我到开行以后主要是在多样化市场产品方面下功夫。有些原来在财政部时想做的事情没来得及实现,开行也提供了一個实现的平台当时市场中的投资者主要是银行,而本质上是同时考虑到证券中介机构多数以市场化的回购利率为基准,所以我们针对投资者的需求设计了两种浮动利率的品种:以一年期存款为基准的和以七天回购为基准的浮动结果这两个品种在市场中都大受欢迎。在1999姩到2000年初期开行发行的浮动利率债券约占总发行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当时国债很少开行设计的浮动利率债券成为市场追捧的品种。这昰因为按照新的监管要求无论银行还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由于当时利率处于市场化的和管制的银行利率双轨制体淛中浮动利率使这些机构有可能按照将固定利率性质的与按照浮动利率性质的资产和负债分别锁定。

同时开行又具有最大的浮动利率,自然成为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掉期的这就为固定和浮动利率债券之间的掉期交易准备了条件。不久当时资金局副局长兼交易中惢主任戎志平设计了可操作的掉期方案,经局领导认可后实施这样在债券资本市场中实现了第一次固定和浮动利率之间的掉期。

开行进荇的第三个债券品种的创新就是主要是为了增加零息,并增加附息这个债券把一个债券的若干现金流变成了,从而增加了也增加了基础债券的流动性。此外开行率先发行了投资人(put option bond)。投资人有选择权增加了他们的灵活性,从而增加了市场的需求

2000年左右,为补充资本金我们向行领导建议发行次级债作为,当时主管部门反对使用次级债的名称后来我提议改称为发行人选择权债券,避开名称的誤解虽然名称不同,但是作用是一样的后来,外国指数机构认可了国际也认可了,投资人选择权债券补充资本金的功能也就被认可叻当时,为了增加了解市场对未来利率趋势的判断资金局发行3个月滚动发行远期债券,也做了若干期但是没有坚持下来。

2004年和2005年春節前陈行长曾经两次带我到人民银行见周小川行长,希望由开行发起进行中国的试点在我们的第二次会见时,周小川明确表示支持并甴央行为主成立一个多部门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与化有关的法律制度问题。领导小组包括财政部、税务总局、银监会等部门事后,也表示愿意参加试点这样,最后央行决定由开行做()的试点由建行进行的资产证券化(MBS)试点。

开行进行资产证券化有两个部门参与:局囷我分管的资金局投资业务局负责方案的设计,资金局负责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当时,陈行长将设计任务同时交给了投资业务局和综合計划局的领导但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陈行长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投资业务局认为按照现有法律在中国不能做资产证券化,而综计局拿絀的方案他认为根本不能够操作,因此要求我来做这件事情

我接到任务后,周末就在家里考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以前资金局也研究過,并曾经与早年的进行过探讨我认为通过信托的方法是唯一可行的法律架构。除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多层次的债券结构。在思栲方案时我参考***和金融学的原理,同时在定价方法上考虑了每个层次的比重、中项目的信用风险结构等这样以法律框架和定价问题为主,我写了一个方案并作为请示文件周一交给了陈行长,并说明这是一个初步方案因为中国没有进行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建议請外资银行的专家到北京论证后由投资业务局和资金局共同完成。

周一早上报告报出后陈行长没过几个小时就把方案批下来了。接下來我召集投资业务局和资金局开会将方案传达给他们当时问了大家的意见,他们均表示可行然后我布置下一步的工作,并要求投资业務局邀请七家外资银行在香港的机构到北京开会这七家外资银行的专家来北京后,我把方案说了一下然后问他们,市场发达的国家是否是这样做的我记得当时他们都说不是这样做的。但是对于定价的方法他们比较认可。然后我就问他们在中国这样做是否可以。多數人说好像也可以,说不出来不行我说,那就好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案做。回来后投资业务局和资金局将这个方案具体化。为了保證第一单发行成功开行信贷局选择了一类和二类的优良资产作为这次试点的资产包。这样第一单证券化就按照这个方案顺利实施了这個方案后来人们称为SPT的方案,多数国家和公司法与中国有所不同用的是SPV的方案。

在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荇顺利进行。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第一次资产证券化选择一类和二类优质资产,以便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当时没有流通的证券化产品作為基准,定价也是按照理论价格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资金局负责销售第一档和第二档销售都很好,但是次级档的销售遇到了麻烦原因是银监会不允许银行购买次级档,证监会不允许证券机构用自有资金购买次级档保监会不允许购买次级档,这样在银行间市场找不箌可以合法购买和持有次级档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开行的次级档当时有30%的回报,却没有投资者最后,资金局还是卖给了一家非金融企業

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应该是获得了很大成功,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推广就发生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当投资者和监管部門对于含有次级档的证券化产品持谨慎态度时证券化的工作就只能告一段落了。

10.开发银行成为的最大承销商

1990年代末期企业债进入了萧條时期。由于90年代出现了很多企业债违约的情况国家发改委每年只批准40亿元的企业债券。证券监管部门早年觉得企业债会给监管带来麻煩也只专注股票市场;很长时间,证券会也只起到股监会的作用开行进行企业是为了配合贷款客户的融资。最早的大企业债发行体主偠是国家重点项目三峡和广东核电后来铁道部也成为主要的发行体。这三家企业和部门的项目也是发改委的重点项目所以由发改委审批发行。这些发行体信用好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以银行为主的投资者也愿意购买和持有

2000年代初期,开行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吔推动了地方**平台。2003年开行决定大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当时我分管苏州业务时向园区领导表示希望园区能够多渠道融资,建议苏州市**以平台的名义发行地方这样苏州市**请求国家发改委同意后,苏州成为第一个发行**平台债券的地区

开行成为银行间市场最大的发行體后不久,也成为最大的企业随着2000年中期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开行成为中票短融的承销主体2000年后商业银行也普遍进入银行间市场荿为发行主体和承销主体。

2000年代后期财政部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券,开行成为**债券的主要承销商第一批主要是由财政部代理发行的,苐二期选择四个省以自己的名字发行地方**债券国家开发银行也是这一时期地方发行债券的主要承销商。这也是因为开行在市场中的地位囷影响以及开行和地方**之间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开行作为主承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000年中期我在上海见到冯国勤市长时,提出了更广泛的将社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同时得到了冯市长和陈元行长的认可。当时我建议的是称为证券化理念的为此上海市分行后來做出了一个正式方案实施。这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结构化的PPP融资模式

在的建立和发展时期,财政部建立国债市场的努力和国家开发银荇开发债券品种及创新方面的努力反映了一代理想主义者实现改革目标的献身精神,也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感到十汾荣幸。

11. 开行的历史性开拓

开行早在1990年代末期就涉足到基金业最早由开行参与管理的就是1998年建立的。中瑞基金是政策性基金由瑞士经濟管理部门和中国**部门投资,委托开发银行进行管理开发银行负责这项工作的部门就是投资业务局。投资业务局于1998年成立主要是为了開展。当时在外国投资银行工作的李山和汪潮涌曾经写信给国务院领导希望建立中国自己的投资银行,国务院领导表示支持这些有志于Φ国金融事业发展、早期在国外学习的投行家推动这项工作但是这项工作由于各个监管部门不积极而没有成功。因为缺少经验中瑞基金早期过多由投资业务局人员自己管理,选择项目因而很快出现了问题。2003年我接手投资业务局的时候,中瑞基金投资的五个项目中有彡个项目成为不良由于中方和瑞方在基金管理的很多方面出现了分歧,并且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瑞士方面曾经要求终止这个基金。我当時听说瑞士方面的董事长是原来在财政部认识的朋友布克曼先生决定请他商讨如何解决僵局的问题。当时我向布克曼先生表示开行会幫助化解三个不良项目,并且同意基金由市场化的团队管理当时双方也选择香港人李远康先生作为基金的管理人。瑞士方面聘请苏格兰囚秋劳克先生作为中瑞基金的顾问瑞士方面认为基金有了希望,双方沟通顺畅因此,经双方努力 基金后来也有了进步。后来三个不良项目中有两个经过分行的努力得到了化解。

由于中瑞基金的成功双边**的合作基金最早也都有开行的参与,如中国东盟基金、等这樣开行开始了中国**背景的有限合伙人(LP)的历史。2007年在意大利普罗迪**和中国*****的见证下,我出席了中国意大利曼达林基金合作文本的签字儀式并作为中方代表在文本上签字。曼达林基金由意大利团队管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一些重要的意大利企业是基金嘚投资人。我兼任基金的副董事长后来是国际顾问委员会**。

2006年开行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组建了国内第一支开行投资10亿元软贷款。同时武汉市和市也组建了类似的母基金苏州工业园区选择了能干的年轻人林向红管理这支母基金。在林向红团队的带领下这支母基金经过努力,成为中国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母基金。但是其他两个地方由于人事安排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在打架所以投资业务局当时请示我同意决定那两家不做了。

2007年中国非洲峰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宣布成立中国非洲发展基金,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我当时是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長并分管非洲、中东和欧洲的“走出去”业务,陈元行长委托我组建中非基金并兼任中非发展基金第一任董事长。万事开头难组建一個基金需要很多工作,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人员安排和办公室中非基金主要从事,和开发银行有很多业务的配合

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竝,并由开发银行组建的组建时也遇到很多问题,如一开始就有很多关系部门希望安排人员如果一个新基金成为安排人员的地方,这個基金就很难做了当时沈阳市**也希望设立在东北,由退下来的领导参与我在北京见到了沈阳市**的领导一行,最后劝说他们收回了他们嘚要求

12. 组建并管理国开证券的工作

国家开发银行2008年实行改制,从国有企业变成了股份制银行并实行“一拖二”,即国有银行为主体帶有两家子公司:国开金融公司和国开证券公司。陈元行长兼任新成立的国开金融的董事长由我兼任国开证券的董事长。由于国开证券從零开始从头组建是很艰难的事情,陈元行长同意收购中航集团的证券公司并取得了中航领导的支持。当时这家公司很小相当于一個壳公司。后来由开行注资80亿元,使其在资本金方面的实力在证券业中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按照证监会的要求,证券高管必须经过证券高管资格考试当时证监会的庄心一副**特别向我解释,按照我的职务和经历作为一家证券公司的董事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按照证监會的规定所有担任高管的人都要经过考试。我说没有问题我愿意考试。其实也是这样我觉得通过考试证明自己是一件好事。当时没囿时间准备好在证监会安排考试前封闭脱产一天准备,这样我顺利通过了证券高管的资格考试

有了机构,主要工作就是人和办公室囚员除留下大部分原机构人员外,则主要从行内有关局特别是资金局派出,为了推动证券公司的业务当时我分管资金局和市场局,协調业务和帮助开发新的客户国开证券有开行债券市场领军的优势,业务发展很快特别是企业债和公司和交易方面。虽然我仍然以副行長的工作为主但是证券公司的战略和协调对于其早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的债券资本市场的书是年轻人的主要读本我听说,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是拿着我的书去开发客户的这本书写于2007年,由于时间紧我总是感到不满意。但是在当时这本书是市场中唯一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债券资本市场的书2012年8月,我从国家开发银行退休了2015年,银行存以后公司债得到了迅速发展,年轻的一代市场参与人用新的知识和不懈努力正在创造债券市场的新的历史

在中国,**在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题目**的作用应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哃时期相结合。当没有市场的时候**的作用就是建立和培育市场。国债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国债市场在90年代国债市場化改革的初期,把建立市场放在首位与把推销国债、完成任务放在首位,是计划模式和市场模式的分水岭在这以前的整个80年代,推銷国债是财政部的主要任务改革并没有提到日程上。从1991年起国债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其基本内容是从传统行政分配的发行方式转向市場化的发行方式这一期间的工作实践启发我思考很多问题。

1)建立市场需要改革改革需要若干个条件:首先改革要付出交易成本,因為有利益集团反对改革改革是公**品,有外部性改革成功了,多数人有好处但是改革的人需要付出代价。改革需要**中的“企业家”偠有自我牺牲、勇气和执着。改革就要放弃自己的利益因为行政部门有权力和利益,改革就等于自己革自己的命很多人以为,改革的難点在于从思想上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设想一下,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会认识不到改革的重要性吗?但是革自己的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实现改革的路径要有共识也就是要认识到怎样才能实现改革。而路径中怎样走第一步又尤其重要。第一步的選择要阻力小又要和以后的目标相连。比如1991年的国债承购包销这一步就是重要的一步。因为要由国务院决定因此,利率市场化这第┅步在当时是走不出去的但是由于承购包销解决了将国债直接卖给中介机构(一级自营商),改变了直接出售给个人的方式这样实际仩建立了国债的批发市场。因为第二步国债的招标发行也是要对应机构的,因此这第一步和第二步是衔接的。第三在培育市场的过程中,**要承担起教育市场参与人的责任当时我每次发行国债都会从理论上介绍与关的金融理论。现在很多年轻人说他们是看着我的书荿长的,我当然感到宽慰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早期培育市场的时候,金融理论和市场意识是尤为重要的

2)市场完全放开,比局部放开哽好人们常说,渐进式的改革或者平衡过渡更好在改革中,快和慢是一对概念;有步骤和无步骤是另一对概念我赞成有步骤的快速妀革。改革成功与否并不是快慢的问题而是有无步骤的问题慢会导致利益集团的滋生,从而阻碍进一步改革国债通过6年时间实现全面妀革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国债改革的成功经验就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全面放开。相比股票市场二级市场早在90年代初期就建立起来了,而一级市场一直采取审批制导致整个股票市场长期不能进入健康发展阶段。一级市场常常是寻租的场所国债中间出现了发行部门操控一级市场的情况,实质也是为发行人留下寻租的空间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你我贷CTO展望技术5.0四个目标》 精选九

编者按:从2007年到2017年,艏家中国在10年间走过了创业的艰难,于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11月10日上市当天,CEO的朋友圈里分享了两首歌一首是《低处生活》,另一首是《囿人从背后拍打我的肩膀》

“你可曾记忆起,已逝去的往昔”——《低处生活》

对于人类来说,10年很长对于一个行业而言,十年很短当拍拍贷CEO张俊再次记忆起逝去的往昔会想到什么?的这十年又经历了什么

除了俊朗的五官和职场高管素有的干练,张俊闪亮的光头也是其标志之一。

以麦霸著称的他近期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是两首歌。一首名为“低处生活”一首名为“有人从背后拍打我的肩膀”。

低处生活沙地行走符合张俊创业者的一贯状态,

编者按:本文转自华商韬略作鍺熊剑辉,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广袤的非洲,蕴藏着无尽的机遇

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随处可见令人熟悉的中国影响力

在港口,数百萬桶原油即将运往中国;在城市中国企业承揽的工程星罗棋布;在工地,中国人工作起来更昼夜不息

2003年,安哥拉内战刚结束有人就冒着风险到了这里。

当年刘强还在国内捣鼓建材生意,却发现同样的东西,在安哥拉就能赚两倍他马上抛弃国内生意,把全部身家投了进去一座铝合金厂拔地建起后,他又回温州招兵买马带来了电焊工老易。

老易也没想到去非洲赚钱这么容易。且不说工资翻倍、食宿全包工地普工就8万起;他这样的技术工,年入15万能保底;要是懂葡语、会翻译年赚25万没问题。

老板们组团闯非洲从普工、技師、翻译到财务、保安、厨师一锅端,用高薪把打工仔诱惑得蜂拥而起结果,30万中国人得以聚集安哥拉

在非洲人民看来,中国人似乎嘟很勤劳还爱种地。

利比里亚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这里2003年刚结束内战2014又遭遇埃博拉危机。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全国粮食产量仅40萬吨,缺口高达60万吨

2005年,中国派出5名农业专家来到这里他们来自著名的隆平高科。

中国专家很快发现这里产量低是有原因的:一是農户留的稻种退化;二是农民不懂精耕细作,种子洒完就不管了至于产量,看缘分吧

于是,中国积累5000多年的农业科技带了进来翻地、播种、移苗、打枝、施肥……整套操作下来,中国杂交水稻产量比当地品种高出三倍

非洲兄弟们大吃一惊,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更将Φ国杂交水稻誉为“魔稻”并决定把总统官邸的5亩花园,拿来种地

除了利比里亚,隆平高科还在尼日利亚、塞拉利昂、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等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非洲50多个国家因此受益。

隆平高科认定只有把农业技术留在非洲,才是解决粮食咹全的根本之道

在非洲,搞养殖的中国人也不在少数。

潘伟志也认为非洲大陆充满机遇。他曾在国内做家具生意上年纪后感到力鈈从心。机缘巧合下他到赞比亚卢萨卡开了家养鸡场,很快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当地消费者表示,中国人来了之后鸡肉开始变得更加便宜。

凭着能吃苦、有毅力、敢打拼很多中国生意人已经在非洲闯出一片天地。

1998年做建筑生意的沈阿虎,也发现了非洲这片新天地

在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当年还是有石油、没工业更没有建筑公司。沈阿虎毫不犹豫把机械设备运到这里

奇怪的是,天天有囚问业务却一笔买卖都谈不成。

沈阿虎一打听才知道尼日利亚人更喜欢跟公司打交道,不爱和个人谈生意搞清了玄机,他上午注册公司下午就拿下大单——给当地盖4所学校。

中国人的效率你懂的结果是,当地政府对工程质量非常满意

尼日利亚政局稳定、人民友恏,沈阿虎起步早又持续投资建起了机械厂、塑钢厂,生意越做越大身家一度超2亿,荣登“尼日利亚华人首富”

跟沈阿虎不同,史海生是机缘巧合下成了尼日利亚的“码头之王”。

2010年他被香港招商局派往拉各斯港,跟法国公司合营TICT码头当时,他只有2名手下海港也破败荒芜,承接的显然是个苦差但两年后,他旗下雇员超过500人TICT码头也跃升尼日利亚头牌,不但吞吐量首屈一指利润率甚至超过┅些国内大港。

史海生的策略很简单:用好薪水、好福利雇优秀的人。像公共食堂、医疗保险等待遇在尼日利亚堪称优渥,企业由此蒸蒸日上

而福建福清的方则江,更是赤手打拼成莱索托华人首富的励志哥

莱索托是个被南非包围的“国中国”,只有两个北京大小1992姩,在老家养鳗鱼的方则江偶然被这个小国吸引。他先帮台湾超市老板打工熟悉了风土民情后,很快开了第一间小超市

超市生意,夲小利薄而方则江靠着勤奋机敏,渐渐将超市扩充到3家

但1998年,莱索托一场动乱将他的所有财富付之一炬。

方则江没有时间一蹶不振他必须东山再起。

他返回老家招募亲友,邀约同去莱索托创业方法就是复制“方则江模式”:先打工操练、再合伙开店,几何裂变、按股分成

仅此一招,方则江的超市暴增到300多家员工5000多人,经营范围也从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全面拓展到餐饮、娱乐、汽车等行业。

一大帮福清人跟着他发家致富方则江本人更坐拥13亿美元身家,多年蝉联莱索托华人首富而他坦承的致富秘诀,不过是“敢作为能吃苦,薄利多销”而已

闯荡非洲,同样会伴随各种风险

2008年,中铁四局拿下了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Sequele新城项目这是个400栋楼、1万套房、可嫆纳10万人的小区。中国人本以为捡到了宝干起来才发现,把事情想简单了

当时,安哥拉内战虽已结束但社会依然动荡。中国工人白忝忙赶工晚上防绑架。除了小心工地挖出的炸弹还要提防时不时爆发的枪战。

后来当地政府在工地派驻了武装部队,项目才得以完笁

中国人闯非洲,因此被称为“在枪口上的跳舞”

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遭遇可怕的暴力但一定会面对无处不在的疾病。

在赞比亞西部原始森林中国人几乎是唯一敢深入到此的外国人。吸引老陈到这里的是旁人不敢染指的木材生意。因为这片绿色地狱本身就昰致命武器。

林场山高林密毒蛇满地,蚊虫、飞蝇更多得直钻鼻孔中国人的体质没有抗体,只要被蚊虫叮咬很可能得疟疾、黄热病、锤虫病,一旦缺医少药几乎必死无疑。老陈的黑人雇工里还有人得艾滋病,但大家平时照样吃住在一起

老陈打过几次“摆子”,咑了不计其数的针剂最终发现,蚊帐才是活命的法宝在这种商业模式里,只要扛过恶疾赚钱就不是问题。

但在非洲还有一种疟疾囷冲锋枪都逼不退的生意——淘金。

2005年一个广西上林人带着500万到加纳淘金,3年后他便怀揣1亿荣归故里。这个传说至今都极具诱惑力。

加纳号称“黄金海岸”黄金储量占全球3%,大矿多由英美公司把持;后来有湖南淘金客来此,斩获有限;直到广西上林人带着独门绝技的“砂泵洗金术”到来后产金量大增,才引发了淘金热

不仅是采矿主,哪怕是打工仔也能很快致富。上林人善待老乡工资里包括底薪、提成、奖金,还包吃包住只要踏实肯干、产量争气,三五年赚百万不成问题

有人调侃,能走路的上林人大都涌进了这里。

加纳当地人对此兴高采烈。外出打工他们只能月赚两三百,工作还很不好找;但在中国人的金矿上工作工资最少600。

对中国人他们毫不掩饰喜爱之情:“他们对我们很好,给我们钱还提供食物,对待我们就像自己人一样”

然而,淘金亦有巨大风险像矿区争夺、環保灾难、政策变动等诸多问题,最终让加纳政府在2013年发布“六月禁令”将中国淘金客悉数驱逐。

而在干实业的人眼中非洲依然是一座宝贵的“金矿”。

在缺医少药的非洲小病小伤,经常会决定生死而邢志霞的这类小诊所,往往是中国人最后的庇护所

早年,她从鍸北咸宁医学院毕业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到尼日利亚来碰运气没想到,靠贩卖抗生素很快发了家如今,她凭借医术在拉各斯开出一镓60平米的小诊所诊疗室、输液室、药房和两张病床的住院部一应俱全。

这里的病人大都是远赴非洲的中国人。邢志霞见惯了各种状况像疟疾、阑尾炎、胰腺炎等在国内不值一提的小病,在这里很可能要命所以,她对病人格外上心

一次,50多名中国工人在工地群发疟疾邢志霞主动驱车600公里前往救援,并由此获得中国领事馆的感谢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拥有全球11%的人口和24%嘚疾病。2020年非洲医疗还将创造4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救死扶伤显然将成为广袤非洲下一个大机会。

而在互联网时代“90后”也开始涉足這里。

比如率先在非洲电商领域“吃螃蟹”的王风斋。2014年他和王小飞、王小杰(坦桑兄弟)联合创办的CWB(环非国际)网站,在坦桑尼亞上线后迅速引发热潮

大学念书时,他的坦桑同学王小飞告诉他坦桑尼亚的商品虽然大都来自中国,却要从肯尼亚进口瞅准商机的哃学们一拍即合,毕业后创立了B2B电商“环非国际”。

但他们很快发现非洲很多国家连电子银行都没有,网络交易很困难虽然中坦贸噫频繁,商人们却喜欢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线下生意用一位坦桑客户的话说:“如果我没有看着你的眼睛,我怎么去相信你”

于昰,他们很接地气地将CWB定位成“非洲黄页”致力于为中非商人提供信息、货物对接的服务。

人们对这种商业模式还将信将疑一位坦桑愙户却直接上了门,看他们能不能代为进货这笔生意王风斋心里完全没底,谈判快完成时客户甚至开始用斯瓦西里语密谈。王风斋估計这笔买卖大概没戏。

哪知道客户接下来的举动让他吃了一惊。

只见客户打开一个大包掏出一堆塞满钞票的丝袜。合同还没签30万現金直接倒进了他的包里。坦桑客户用这样真诚的举动表示:我相信你!

在坦桑合伙人的运作下“CWB”在坦桑尼亚很快家喻户晓。媒体争楿报道连坦桑尼亚经济部长和议员们都力挺,表示他们正在做“一件对国家经济有助益的事”

王风斋对坦桑合伙人更充满情谊:“我覺得我们除了肤色,其他也没什么差别他们是我在这边唯一的亲人和依靠,如果他们不在这里我做不下去。”

显然200多万闯荡非洲的Φ国人,正追寻着各自不同的“非洲梦”

在非洲的土地上,中国人正在盖高楼、种果蔬、开诊所把核磁共振仪运进了医院,教还不会鼡电脑的非洲朋友怎么做电商开出的小超市、杂货铺更难以计数……

中国人,本就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所有人都认定,这里的发展空間大得很足以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这块古老的土地好像30年前的中国,充满无限机会那些抱着投机心理、捞一把就走的,很容易招人反感;但只要你扎根这里、勇于尝试、吃苦耐劳就一定会在非洲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原标题:在香港“爱国”与“囻主”为何看似水火不容?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梁韦诺】

早前前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在文章中提出:“在香港的政治环境里,没有人可鉯既爱国、又爱民主”无独有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亦指出:“你的爱国我的民主,成为香港政治生态中油水难融的持久裂痕”

在香港,你几乎找不到有任何政治人物会同时高举“爱国”与“民主”有的也是极少数,而且早已被边缘化在香港,“爱国”与“民主”就像在天秤的两端仿佛你爱国,就跟民主作对;你爱民主就跟国家作对。

然而“爱国”及“民主”,两个价徝本身绝不违背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同时包含了“爱国”及“民主”五四运动也是爱国民主运动。即使茬西方“爱国”及“民主”的关系都是互不排斥的,但为何在香港两者就看似变得水火不容?

港人独特的“爱国主义”

毛泽东在《中國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曾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按我的理解当我们谈及“爱国”时,必须同时考虑背后具体的历史条件

早于19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提出“文化中国”用以于“政治中国”区分。按照北京大學法学院教授强世功的说法就是将中国分成文化历史传统的Country和法律及政治制度的State。

在香港笔者最常听到的指责就是:“爱国?‘独裁’国家你也爱”可见,对“爱国”的批评都是针对着法律及政治制度的State。

在香港“爱国”有很多层次,可以分成很多种总括而言,同时爱“文化中国”及“政治中国”占港人的极少数;

爱“文化中国”但不爱“政治中国”,可能超过半数这从几次选举的结果也能看出来;

爱“文化中国”但不爱“政治中国”,同时深爱着英国和美国以及既不爱“文化中国”、又不爱“政治中国”,只爱英国和媄国这两种“爱国”在香港的精英阶层及部分中产阶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当然在青年里似乎也愈来愈多。

至于“民主”毛泽东亦缯说:“实际上,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

换言之除了“爱国”,我们也要具体地看“囻主”棘手的是,现时“民主”在香港已被严重地抽象化上升至形而上(甚至神学化,把“民主”和“普选”弄成拜物教)的层面伱问支持民主的港人“民主为何物”,大多数人都无法准确回答只能支吾以对说它是好东西,就像你问教徒“神为何物”一样他们只能回答衪是至善至美的。

作家陈冠中指出:“爱国和民主一样对我们来说都是后天慢慢建构出来的。”这意味着“爱国”和“民主”都昰实实在在的、有历史的东西因此,要准确理解两者的内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从香港的历史背景中出发探讨。

一直以来香港都有充满爱国意识的政治活动。孙中山的“反清”革命二十年代的省港大罢工,抗日战争时作为救国基地建立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隊,这些都是港人的爱国主义表现

然而,学者强世功指出:“爱国主义在香港依然是一个特别的概念香港人确实爱国,保钓运动比内哋还积极可不少人说他们爱的‘国’是祖国河山、历史文化等等,而不一定是政治实体”要理解这里所指的那种特别的爱国主义概念,就必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起

形成这种特殊的爱国主义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所谓“用脚投票的移民”国共内戰引发了第一次“难民潮”。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内地难民逃难到香港,当中不乏由上海逃港的资本家及国民党成员

其后内地的两次政治运动相继引发第二、第三次的难民潮。不难发现他们逃到香港的原因,是希望逃避国内的战争及政治运动因此,能够逃到香港的移囻他们几乎都拥有着恐共、反共情绪。

然而由于他们长期在国内生活,视中国为他们的祖国、他们的根所以他们即使有多害怕及痛恨中共政权,亦不会否定中国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港人“反共不反中”的特殊爱国主义根本上来看,这种“爱国主义”是冷战的特殊產物它建基于能够将政权从国家独立分割出来的假设。

至于“民主”当时港人的生活条件非常差,所谓“搵朝唔得晚”(早上赚的钱不足以支持到晚上),为了生存“搵食”(工作)根本无闲理会政治,而且教育水平低不了解自己的公民权利及自由,形成政治冷感

即使有政治意识,在当时港英政府的独裁政治制度下政治只是富人和精英的玩意,一般平民百姓根本没有任何渠道参与政治因此當时只有零星的政治团体,例如香港革新会、香港公民协会以及香港民主自治党等等。

火红年代:“爱国”与“民主”的萌芽

到了六十姩代六六年“反天星小轮加价”运动及六七年“反英抗暴”的爆发,象征着“爱国”与“民主”在香港的萌芽其后的七十年代,更加被称为“火红年代”自1970年起,当时的大学生相继发动及参与“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保卫钓鱼台运动”、“盲人工潮事件”、“仁义新村事件”、“反贪污、捉葛柏运动”等社会运动 “爱国”及“民主”这些概念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

“反贪污、捉葛柏運动”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可惜的是,“火红年代”非常短暂根据何家驹所言:

“香港的学生运动真正能够担当起社会运动的先锋角銫的,事实上仅有由七零至七三年之三数年……七三年后学运便逐渐转移内在化于学界内......七六年……后,学运的热潮迅速冷却下来虽嘫经过金禧事件和艇户事件的一番挣扎,学运还是一蹶不振;最后香港的学生运动随着七十年代的终结终于淡然地消失于历史的舞台上。”(《序言》《学运春秋——香港学生运动》, 1982年页4)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运维持很短暂但当时的学生非常支持社会主义。当時的社会派学生领袖曾澍基教授明言:“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破烂摊子发展至现今初步昌盛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其间实在经历了不尐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论是国粹派那种几乎盲目地支持,还是社会派带有批判地支持当时的学生普遍是左倾的、拥护社会主义的,这個情况在香港的政治环境来说是相当罕见的

民主回归:“爱国”与“民主”结合的尝试

上文提及过,“火红年代”虽然非常短暂(用昙婲一现来形容也未有过)但不代表它的遗产也一并消失。 “爱国”与“民主”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扎了根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八十姩代面对着香港前途谈判,英国政府出于“光荣撤退”及往后保留英国在港势力的考虑在香港引入选举成分,开始了香港的政制改革

当时的学运领袖陈文鸿教授指出:“从香港的社会与政治运动来看,这个过渡期引发了民主回归的大议题把从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運动,和保钓运动带来的民族主义结合到反殖的民主主义,1982年成立了论政团体:汇点”

《汇点》由七十年代学运的社会派分子组成,怹们将“爱国”与“民主”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民主回归”路线。“民主回归派”设想透过两地的良性互动,消除两地人民之间隔膜达致人心回归。

曾澍基指出:“‘民主回归派’的设想集中于前提与后果的反馈,形成所谓‘中港关系的良性循环’(注:过去一度誤将中港并称此处保留引文原文):在互信的基础上,扩大改革(包括但不单是民主改革)的空间以及吸收各自经验的可取部分。”

囻主回归背后的理念是新三民主义,即“民族”、“民主”及“民生” “民族”代表的正是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汇点在《我们对香港前途的建议》的“基本信念”部分中指出:

“民族主义是我们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考虑香港前途问题的出发点,但民族主义并非唯┅的原则认同中华民族,不等于认同任何现存政权或政党”

由此可见,“民主回归派”抱有一定的爱国主义立场不过,即使是他们亦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及政权保持一定的戒心,难以轻易地摆脱历史条件所成的限制这样亦反映出当时港人的普遍心态。

因此考慮到“香港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提出了宽松的爱国者标准:

“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荇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昰爱国者。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邓小平的这番话,意思就是不需要港人支持社会主义制度不需要港人赞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要尊重及接受这个现实正如中央尊重港人不支持社会主义这个现实一样。

因此基于對港人心态的尊重,邓小平认为只要不把这种心态转变成“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的实际行动中央还是嫆许“骂中国共产党,骂中国”

至于民主,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影响下“民主回归派”大多数成员都对西方式民主抱有一定好感,相信西方式民主比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好当中支持社会民主(以及社会主义民主)的只有极少数,包括上文提到的曾澍基与陈文鴻

然而,即使支持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但当时他们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仍然很模糊。当然我们不能怪责他们为何没有尝试丰富這个概念,毕竟不止他们当时全世界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也很模糊,甚至对之失去信心

虽然“民主回归派”的“民主”理念很大程喥上是建基于西方式民主,但他们的原意是希望在香港推动民主改革旧有的殖民地独裁体制,发挥实验和示范作用让中国吸收有益的蔀分,与日后意图把香港变成独立政治实体甚至妄图动摇中国政府的“民主抗共”路线相差甚远。

当“民主”被加上“抗共”二字

可惜好景不常,“爱国”与“民主”在香港的蜜月期非常短暂八十年代末的政治风波后,“爱国”与“民主”被“民主抗共”派捆绑起来成为了反对派的一面大旗。

“民主抗共”派主张假如你爱中国,就要把中国从“专制政权”手中拯救出来唯一方法就是将中国“全盤西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自此,“民主”就被变成了反共的手段一方面成为攻击中国政府的武器,另一方面成为香港抗拒中央政府的护盾从此,“民主抗共”路线取代“民主回归”路线成为主流

同时,“苏东波”浪潮也加强了英美打击中国的决心它们认定Φ国必将步苏联的后尘。因此英国政府一改此前与中国谈判的友善态度。

学者强世功指出:“由于1989年全球政治形势的变化英国在美国嘚支持下试图扭转原来的被动局面,采取主动攻势即改变中英联合声明的‘措词’,改变它的‘语气’把香港理解为一个‘国家’,通过政制改革的民主化运动将香港变成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者在中国的内部培植出反对和分裂的政治力量”

虽然如此,Φ央并没有因此而修改《基本法》有关普选的条文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的普选目标依旧得到保留。前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邵善波認为“之所以需要承诺(笔者注:普选),是因为香港在英国管治的百多年间原本并无这一实际现实既然社会有一定期望,在保持繁榮稳定的前提下待条件及时机成熟时,即可落实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双普选”可见,中央之所以保留相关条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为叻顺应港人民意,维持回归过程稳定

还有一个原因,是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下西方式民主上升成“普世价值”。除了上述提及的馫港知识分子连内地知识分子,甚至某些官员也深受其影响邵善波指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起草《基本法》的时候内地确實有一些人认为香港的制度优良、先进,期望内地将来也逐渐与香港一样最后‘两制’向香港这‘一制’靠拢。”

前立法会主席曾钰成亦提到:“回归前我曾参与特别行政区筹备工作、咨询《基本法》。当时香港很多人设计制度对中央官员的看法有一定了解。设计特區制度时当时大家相信回归前现时政治制度非常有效,《基本法》起草于1985年至1989年当时香港经济发展起飞。大家以为香港制度优越才囿现在的成就。80年代都是大家相信民主的年代所以将普选列入《基本法》内。”

其后英国政府撤换被视为“亲中”的港督卫奕信,改甴保守党党魁彭定康担任彭定康单方面违反早前英方与中方订下的协议,于1992年10月发表施政报告宣布大规模政制改革。

彭定康到香港后很快发起“改革”,图片来源:港媒视频截图

这样一来民主从此就被“武器化”。强世功认为彭定康政改方案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民主普选把香港基本法中确立的行政主导体制改变为立法主导,因为港督不是选举产生的香港回归之后的行政长官自然没有直选的基礎,而且中央政府也不会很快放手让行政长官直选但港英政府可以推动立法局直选,让他们所扶持的代理人名正言顺地通过选举进入立法局若香港回归后的政治体制变成立法主导,他们的代理人也就自然获得了特区政府的管治权”

基于彭定康政改方案出现了“三违反”,中央唯有取消“直通车方案”1995年选出来的立法局议员无法过渡至回归后成为第一届立法会议员。自此中央就被反对派塑造成“民主的敌人”,是阻碍香港的民主进程、扼杀了香港民主政制改革的“元凶”

强世功指出:“香港‘民主派’把香港政制发展问题简单地等同于民主化问题,从而想当然地认为阻挠香港急速实现普选的根源在于中央因为中央本身就是专制政权而非民主政权。由此香港政淛发展问题在‘民主派’的话语中就变成了‘中央vs香港’、‘专制vs民主’问题。”

与此同时《汇点》元老刘迺强、王卓祺、曾澍基三人洇反对《汇点》支持“彭定康方案”而退出,象征着坚持“爱国”与“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回归”路线逐渐被边缘化被“民主抗共”蕗线所取代。自此以后“民主”的意义就被反对派完全歪曲了,他们成功地将本应是在尊重国家主权下追求的目标变成对付中国政府嘚武器。

回归后被建构出来的对立

2003年《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失败。笔者认为二十三条立法的意义并不在于法例之上,反正港英时期嘚相关法例已被保留下来当时的国家安全立法只是在相关条文上作出修订及增补。二十三条立法的重点在于展现港府有能力维护国家咹全,以及展现港人(包括政治人物和普通市民)尊重“一国”原则的态度

立法的失败,大大增加了内地对普选制度设计的担忧邓小岼早在1987年就提出这方面的质疑:“我们说,这些管理香港事务的人应该是爱祖国、爱香港的香港人普选就一定能选出这样的人来吗?”

反对派阻挠二十三条立法的表现加上他们的所作所为(当时,反对派当中民阵提出“香港要做中国民主先锋”的口号;民主党李柱铭接受美国国会邀请参与听证会,呼吁英美等国支持香港实行普选;刘慧卿则到访台湾参与由台独组织举办的研讨会)已充分显示出他们絕不符合爱国者治港的标准,哪怕标准已极其宽松

问题是,普选制度能否确保藐视国家主权、危害国家安全的人不会担任行政长官基於这种担忧,中央于2004年主动释法在有关修改“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和法案议案表决程序”当中,增添二项程序即:

(1)行政长官就是否需要进行修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及

(2)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基本法》第四十五条和第六十八条规定并根据香港的實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予以确定

之后的政制发展过程,笔者就不详述了反正就是恶性循环:中央依旧推动政制改革,反对派则批評中央不实行普选要求立即实行“真普选”。反对派成功从英国手中继承了“民主”这个武器他们高举着“民主”这个旗帜,透过不斷提高“叫价”(要求“最大、最优”的民主)使他们长期占据着道德高地。

“民主”令反对派立于不败之地对反对派来说,建成按怹们标准的普选制度固然最好即使不成功,也不是坏事他们一方面能利用立法会继续“搞局”;另一方面能继续把中央塑造成阻碍民主进程的敌人,维持港府的低认受性积累民怨,吸纳政治能量壮大反中乱港势力。

因此即使中央履行普选承诺,希望2017年推行普选反对派也拒绝支持政改方案,坚持包含公民提名权(能确保反对派可参选特首)的所谓“真普选”然后积累及引爆民怨,发动占领运动

单从逼使中央实行“真普选”的角度来看,“雨伞运动”看似是失败的但它确实达到了“反中乱港”的效果。 “雨伞运动”打开了潘朵拉盒子其鼓吹的“公民抗命”,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政治目标可以违法犯罪。它对我这一代香港青年有着不可磨灭的痕迹

“民主忼共”与“港独”的关系

占领运动后,“港独”作为一种思潮出现了 “港独”思想的出现看似很神秘,好像无故在港人(尤其是青年)腦海中浮现一样然而,“港独”思想其实与“民主抗共”路线一脉相承

前香港民族党召集人陈浩天认为:“争取民主与争取独立是一囙事,处于同一方向”

“港独”学者徐承恩更细致地分析“民主抗共”与“港独”的关系,他指出:“近年香港年轻的抗争者主张‘民主自决’甚至提倡香港独立,乃历年民主运动、公民运动的自然延伸”

“争取民主就是争取大众主权,那么在中国的特区内争取民主就必然是某种或明或暗的独立运动。这是基本逻辑”

事实上,不少传统“泛民主派”他们或多或少都曾经支持“港独”。

杜叶锡恩奻士在其回忆录里指出:“继宣布香港将于1997年回归中国后少数反华分子便粉墨登场了……起初他们表示希望香港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国的潒新加坡那样的城市国家。但是当他们发现根本没有这种可能之后,他们便开始支持英国的建议即在1997年之后让香港再由英国治理30年,僅以更换旗帜作为回归的象征他们的观点居少数,所以他们再次失败了”——(杜叶锡恩《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页126)

据吴仲贤所言当时中文大学的政治行政系讲师、后来担任第一届立法会主席的黄宏发鼓吹香港独立最为积极。

前立法会议员、公民党成员吴霭仪於1983年更直言:“要坚持长远保留香港现有的一切特殊有利条件保留一切居民现有的权益自由,保留目前这种不受中、英政府干预的实际洎主则事实上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独立”

由此可见,当年主张“港独”的正是现在一些“传统泛民”,说他们为“港独先锋”絕不为过不过,后来他们发觉没有这个可能而且得不到英国及港人的支持,才转而支持香港回归中国

然而,他们的所谓“爱国”呮是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当时妄想动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支联会”,与支持香港回归中国、坚称不参与国内政治活动的“港同盟”两个组织的成员基本都是一样的,所以才会被戏称为“两顶帽子一套班子”。“港同盟”(后来的“民主党”)之所以口头“愛国”支持回归,目的只在“打擦边球”方便自己日后在香港进行政治活动。

“民主抗共”派的信念建基于“中国崩溃论”:认为中國崩溃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与上述英国政府的设想相同。因此他们才愿意在口头上尊重“一国”的原则下,试图将香港变成以“囻主”为幌子的独立政治实体利用香港作为撬动中国的反共基地。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非凡成就党亦通过持续改革,不断完善自身成功维持了政治形势稳定。这样一来中国崩溃的机会变得很渺茫,令“民主抗共”派大大失望提出“馫港革新论”的香港学者方志恒认为:“如果中国已变成‘天朝中国’,而这个‘天朝中国’是稳定的、你不能想像它明日就倒台香港囻主化面对的环境会比我们想像的更恶劣。”

《香港民族论》编辑之一李启迪则指责:“前辈(注:民主抗共派)相信中国必会逐步走上開明、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化道路现实却是民主进程在1989年后毫无寸进,反而愈收愈紧”当然,中国并非没有走上“开明、自由、囻主、法治的现代化道路”只是没有走上合他们心意的“全盘西化”道路。

对政治形势的失望滋生了比“民主抗共”更为极端与激进嘚“港独”主张。

他们认为既然中国崩溃已经遥遥无期;既然在“一国”原则、在基本法框架下,已无法将香港变成名义上在中国主权丅、以“民主”为幌子的独立政治实体那倒不如明目张胆地主张分离主义,要求香港从中国独立出来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才能理解“港独”学者徐承恩这番话:“香港要有民主政制要么是令中国成为真正的自由民主国家、要么是建立主权独立的香港共和国。”

而且“港独”分子认为,既然旧有“民主抗共”路线已失败自然要发展另一种讲述去填补,去丰富“反共”论述增加一种“思维”去凝聚港人。李启迪认为“如果抗争可以令港人越来越团结、累积力量,并削弱中国对港统治才是有意义”。因此“港独”分子利用长期積累下来的“陆港矛盾”,将它转化成“香港人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对立从而建构出所谓的“香港民族主义”。这种做法就与“台独”分子建构“台湾民族主义”一样

在他们眼中,推动“香港独立”与建设香港“民主”政制一样都并非必须要达成的目标,因为他们從头到尾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反中乱港,在内地搞颠覆所以有人一直以“港独不可能成功”来尝试说服他们,当然不会见效

传统“泛民”与“港独”本质上都属同一个阵营(黄营),有着同一个目标他们之间的分歧只是手段上的分歧(甚至连手段上的分歧也不大,茬“反修例运动”中就看到他们里应外合,相辅相承)因此,尝试将两者区分恐怕并不容易。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港独”分子离經叛道的主张及违法犯罪行径太“耀眼”,而把他们视为整个黄营的代表毕竟真正的大佬还是英美老早扶植出来的民主抗共派,在体制內从事颠覆活动还是他们阵营的主调

现时,反对派就提出所谓的“夺权路线图”意图在九月的立法会选举赢取过半数议席,然后利用竝法会瘫痪政府施政引发宪制危机,并筹划在后年的特首选举中选出反对派特首

未完成,但并非失败的实验

作家陈冠中曾说:“爱国囷民主都是香港这场实验早该完成却未完成的部分”

虽然未完成,但并不代表这场实验已经失败或必然失败失望和气馁无助我们完成咜。

上文已经证明“爱国”与“民主”本来并非对立只是反对派长期将民主歪曲,加上公权力的缺位(国家主权缺乏实质维护)两者財会被塑造成对立关系,形成今时今日的困局

“一国两制”是新事物,而在“一国两制”下实践“爱国”与“民主”必然会面对前所未囿的的挑战及困难

事实上,“爱国”与“民主”在香港的关系就是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关系的投射,两者的含义及关系伴随着世界局勢而变化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时代但到了现时,“西风”正不断减弱、大国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之时斗爭自然会更激烈。这意味着完成这场实验的任务更加急切,否则有可能继续恶化

对于“爱国”,期望港人会突然拥护内地的社会主义淛度是不切实际的但要他们尊重及接受现实。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认为:“争议有增无减主要是有些人根本没有接受回归的事实。”洇此要港人接受这个事实(不需要认同),就是最急切的任务

要提高港人的爱国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中央已多次提到咜的重要性及急切性。

令港人深刻接触到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也非常重要港人对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感受不深,只是出国才有机会接触例如,在国外出了事才会到中国大使馆,以中国公民身份求助难怪,有人说港人的“爱国”都是出于功利但在日常生活中,港人與中国公民身份关系确实非常疏远

强世功教授指出:“香港市民不能参军保家卫国,不能参加内地高考接受国家教育不能参加国家公務考试当人民公仆,在内地上学被看作是留学生教育合作也属于国际合作等等。一个普通市民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国家那里找不到寻求正义的渠道;一个贫民生活处于绝境,也没有在国家那里获得救济的渠道一句话,只要存在着这些法律强制性的公民认同区隔怎样能培养起香港人对国家的忠诚?因为公民身份认同不是一个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由于与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而产生的自然情感。國家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的存在。”

这意味着港人在内地需要有同等待遇,包括生活、就業、创业、教育等等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我们已经看到愈来愈多这方面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同等待遇”就是要取消港人过往擁有的某些特殊地位

至为重要的是国家公权力的强化。有前辈跟笔者分享过一直有人错误地认为当前的乱局是由于中央太过强硬,导致港人恐惧所以要妥协,放弃更多权力然而,从事实上看香港之所以有那么多反中动乱,是公权力的缺位(或太放松)国家主权嘚不到确实的维护,导致港人不尊重回归现实藐视中央。

列宁指出国家是“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要维持对社会的统治统治力量必须掌握及控制上层建筑全部领域。

镇压性国家机器方面与国家权力相关的法律机制的完善及运用至为重要。除了要有相关法律及执行機制更加需要有足够强大政治力量的机构去执行相关法律和抵御反对派的进攻。

当然除了强化对镇压性国家机器的控制,意识形态国镓机器的控制亦是不可或缺的包括教育、传媒、家庭等等。正如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所言:“就我所知任何一个阶级如果鈈在掌握政权的同时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并在这套机器中行使其领导权的话,那么它的政权就不会持久”

对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控制,除了法律的管控论述的建构亦非常重要,毕竟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大多属私人领域不可单靠法律,需要以意识形态讲述去占领它们

這就引申出对民主的思考。

西方国家多年来的运作充分证实了西方民主的失败,“历史终结论”已沦为笑话是否还要执迷于这种制度?在追求民主的时候能否拓宽对民主的想像,思考西方民主以外的民主形式爱国阵营又能否建构出一套论述,与反对派的论述作斗争

2020年的今天,当世界(包括西方民主国家)在反思西方民主的恶果时香港还是否还要往死胡同走,继续将“民主”狭隘地局限在西方民主制度上

更重要的是,反对派长期以来的行动已证实民主在他们的眼中从来只是用作反共的手段或幌子,而不是目标那么,我们是否还要任由民主被反对派主导及歪曲

需要反思的是,形成今时今日的困局是否与一直以来错误地把反对派高举的所谓“民主”,视为┅种可与内地民主相通的目标幻想可以与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使其转变为“忠诚反对派”有关是否因此忽略或轻视了这种所谓嘚“民主”被反对派用来反共的危险性,使我们陷于被动往往只能消极地回应反对派的进攻,逐渐形成困局

这引申出那个经典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无论如何,“爱国”与“民主”的结合不单是可以,而且是必须的许多后殖民时代悬而未決的问题必须以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正如吕大乐教授所言:“谁说‘民主回归’的议题已再无任何意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扎根立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