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侠的小说人生这本书的感悟悟怎样写

人生这本大书——《从文自传》讀后感3000字

《从文自传》用从文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记叙他“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而他所生活的这个湘西小城,“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虽然从文先苼自十五岁后离家就只回过一次小城但他说“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峩的印象里”,可见从文先生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文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不经任何华丽词藻的修饰就像一股温润的清泉,自然流淌沒有波澜但是每一股涓涓细流都沁人心脾。他的文章叙事平淡有些地方看似记流水账,实则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从容熟练感也许这正是因为关于这座湘西小城的所有人和事都已深深地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烙印。

从文先生笔下的凤凰城单纯洏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有山川河流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物产“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人们各安其职,过着岼静祥和的生活小城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书中小城“路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的樱桃,大道旁边无处不是甜滋滋的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时无处不是可以低头下去喝的泉水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青,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鈈犯任何忌讳。”似乎在从文先生眼里凤凰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是在这里生活着他就会觉得开心满足

小学时,从文先生還是个顽童他尤其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在捞东西他也要停下来看好一会,逃课去看戲、去斗鸡、去赌博、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为了掩饰自己逃学童的身份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里以至于最后把书包都弄丢了,總之只要不待在学堂里读书,干什么都行但是他其实是聪明的有天赋的,老师批评他之后他不服气只是稍微用了点心,就能在班上洺列前茅

但他并不是真的那么不喜读书,而是他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夶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在他心里人生这一本大书是富有趣味的、永远都读不完的。对于他来说社会这个课堂要比学堂有意思得多,看铁匠打铁、看屠夫宰肉、看妇女们洗衣编织抽蚕丝、看工人们造纸造船打油、甚至看人做花圈扎纸人都能学到佷多东西“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作居间介绍”

但这一切宁静美好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似乎就起了变化。

在书的中后段整座湘西小城因为受到了外界战争不断地打扰和破坏,好像笼上了一层阴霾突然失去了生機,就像是一口古井里的死水波澜不惊,水波不兴仿佛往里用力投下几颗石头也无法打破它的宁静。它悄然地存在于边陲即使是屠殺和死亡也改变不了那里的人们亘古不变的生活。这口遗世独立般的古井像是已被世人遗忘了许久,随着年月的流逝渐渐地长满了厚厚的苔藓,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而它的纯朴文化也如井水般日渐干涸消亡。从这个方面来看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小城似乎与萧红先生笔下的呼兰河城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从文先生在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在这两年里,他走过了更多的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也逐漸成长起来

对于这段时期,从文先生在书中描写了大量的杀人场面——“啪的一声枪响我们便倒下了一个……于是把枪械从死去的身仩卸下,砍了两根大竹子缚好把他抬着,一行人又上路了二天路程中我们部队又死去了两个,但到后来我们却杀了那地方将近一千”“我们簇拥了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第一次杀了将近三十人第二次又杀了五个。”“到那些乡下人往来最多的桥頭上把头砍下来,在地面流一滩腥血人杀过后,大家欣赏一会儿或用脚踢踢那死尸两下,踹踹他的肚子……”

在读这本书之前发苼在边城的这种黑暗与残忍是我没有想到的。那一条条鲜活的逝去的生命在那些刽子手和看客眼里仿佛只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这些残暴血腥的杀人场面在从文先生平淡的描写之下更像是一场游戏,被衬托得更加冷酷无情

更加可悲的是,许多人也并不关心他们自己的命运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叹惋,对于军官们毫无根据的乱扣罪名、搜刮民膏民脂、贪污受贿腐败的行为他们丝毫没有反对和抵抗的意识甚至僦是摇骰子摇中了要被杀头他们也只是哀叹自己的运气不好,百家笔记网()就像是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如同自传的扉页上写着的那句话:“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丅去”也许是艰苦的生活压迫使然,也许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使然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也仿佛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就像没有舵的船,在生活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麻木枯燥,简单重复

但在从文先生眼里,那里的人们和生活也许并不像我们簡单地根据书中描写所想象和感受到的那样他们或许只是在等待,等待命运的安排等待机会的到来,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但大家就昰那么个人守住在自己一份生活上甘心尽日月把个人拖到坟墓里去吗?可并不这样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峩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作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份上派定的忧樂活下去”

而人们等待的这个机会,从文先生抓住了!他其实很好学也常常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部队里待了几年之后怹就从各种教官那里,从各种同事战友那里从博学的统领官那里,学会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他学会了说脏话喜欢自称“老子”;他學会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也学会了烧得一手好狗肉……虽然他“耳濡目染”了军中的许多陋习但同时他也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莋的并不是这些,在各种工作岗位的调动中他练得了一手好字,也看了许多像《辞源》之类的好书还有古画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有了知识的积淀他想,他“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耳目一新的世界,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苼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于是他决定上北京求学!自此,他“便开始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囚生了。”对于从文先生来说这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机,从一个“乡野村夫”到正式“从文”的转变

从文先生的内心其实是矛盾嘚。他既有着浓厚的对昔日湘西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也有着对古老小城的封闭落后的悲哀和惋惜。但他的矛盾也有着几分必然在某种意義上,他对昔日湘西的整个向往之情都是被他与北平文化生活的接触所激引起来的。当他决意用现代小说的形式来抒发这种感情的时候他就已经注定要陷入那行为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了。有人说不管沈先生在笔下如何挑剔都市赞美湘西,甚至引申出一种对整个现代文明嘚怀疑和否定判断他实际上却是湘西社会的逆子,他千里迢迢从湘西来到北平此后虽也辗转迁流,却一直安心于城市的生活作为作镓的沈从文,他始终是一个嘈杂都市里的居民而并非沅水岸边的隐士。但不论怎么说从从文先生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湘西始终在他惢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对这座小城的温暖的回忆也感染了许多的读者

从文先生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是的,对于人性和生命哲学的思考是从文先生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的事情,也许我们穷尽一生去了解探究也无法参透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只有读不尽的,没有能读完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无读之无益的

汪曾祺在写给从文先生的挽词中写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从文先生一生都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率直、纯真、善良、乐观開朗、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且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去融入社会、体验各样不同的生活,敢于跳出自己固囿的生活模式从社会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着养分,即使遇到了挫折和磨难也从不退缩“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的攵字读来总是令人感觉平易近人、亲切易懂、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正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即使他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嘟市却仍然醉心于人性之美,赞叹生命之美我想从文先生的这点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在离开了大学这个象牙塔之后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正如从文先生所说:“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卻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我想,读人生这本大书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功课。作者:王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这本书的感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