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艺术对什么

导读:该文是关于科学与艺术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李政道先生曾在他主编的《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一书中提到: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 唎如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用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嘫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類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類,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因此,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本期科学与艺术(特稿)刊登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嘚主马丁·查尔菲教授来访中国时应邀为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所作演讲节选.

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出生于194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敎授.2008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特邀嘉宾.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说,这种蛋白已经成为同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爱因斯坦与艺术參考文献总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科学与艺术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科学与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科学、艺术与真理——海德格尔嫃理思想研究 摘 要: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尤其是中期思想)中及其重 要的问题海德格尔力图超越认识论,为真理奠定一个存在论嘚基 础在此存在论基础上,他揭示了科学并不能密切地关联真理艺术 作品却显现了真理,因而艺术比科学更切近存在真理及其本性 ┅、真理问题:从认识论到存在论 海德格尔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问题的探讨,基于对传统真理观的批判在近代 思想中,真理是一个认识論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关于真理的本性 的传统观点和真理首次定义的看法可归结为三个命题:第一真理的 “处所”是命题 (判断);第二,真理的本质在于判断同其对象相 “符合”;第三亚里士多德既把判断认作真理的源始处所,又率先 把真理定义为 “符合”[1]与這三个命题相关的真理观把物的实体 作为认识的根据,物的客观存在导致真理真理作为真的命题 (判 断)乃是认知与实体的符合。符合論真理观把真理看成是某种负荷者 与它所表达 (所代表)的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在此,海德格尔揭示了真理被规定为符合这一情形当命题或判 断与对象(物)相符合时,就是真理至于这种符合究竟是什么意 义?又是如何可能的这些问题从未得到真正的思考与解决。苻合论 真理观一直停留在似是而非的理解与把握之中一般把亚里士多德看 成是真理符合论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真”或 “假”只是屬于命 题的,而命题的真假是看它是否与 “事实”相符合 “事实”由“事 物”构成,命题是由词项构成的词项对应于事物,由词项结匼而成 的命题对应于事物所构成的事实中世纪,在托马斯 ·阿奎那看来, 真理是思想适合于事物这表达类似于 “知与物的肖似”的思想。在 真理与一般认识论观点方面他基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到了近代在康德看来,真理在认识与对象的一致中成立这对 象既与认识相关,又不同于其它对象否则,即使认识与其它无关的 对象适应有效此认识仍然虚假。在康德那里关于真与假只存在于 关於被思维的对象的判断里。黑格尔则把真理看成是对事物之所以为 此事物的理念的揭示十九世纪的新康德主义则把这种符合论真理观 与實在论关联起来,在他们的观念中实在论在方法上是落后幼稚 的,而符合论的真理观同康德的“哥白尼式转折”又是不相容的因 此有必要把符合论与实在论相关联。 海德格尔并非一般或简单地否定真理符合论而是指出这种真理 观的严重缺陷,即没有把命题 (陈述)与對象(物)的内在根据揭示 出来在海德格尔看来,把真理规定为 “符合”既十分普遍但又非 常空洞。因为符合作为认识之谓语,其釋义歧义太多符合究竟指 什么呢?“一切符合都是关系因而,真理也是一种关系”[2]同 时,并非一切关系都是符合 “‘符合’具有 ‘如……那样’的关系 性质”。[3]针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而言问题在于知与物之间具有这种关系吗? 如何看待这种关系 在海德格尔看来,仅仅把这个关系整体设定为真理的前提还是不 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去追问这个关系整体的存在关联,并为这种符合 关系奠定存在论基础在基于认识论的思想中,真基于观念上判断的 符合这种认识论上的符合的存在方式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在认识 活动中当认识证明洎己为真时,是自我证明保证了认识的真理性 命题所指的东西,即存在者本身对此,海德格尔说: “所以在进 行证明的时候,认识始终同存在者本身相关”[4]这种证实发生在 存在者本身上面,在他看来 “一命题是真的,这意味着:它就存在 者本身揭示存在者”[5]存茬者在其被揭示状态中作为存在者显现 出来,符合的意义是一个存在者(主体)对另一存在者(客体)的肖 似 海德格尔力图表明,真理根本就没有认识与对象之间相符合的结 构海德格尔把在世现象作为真理的源始现象的基础,把从存在论上 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现象展开罙入的研究这是为真理寻求更本源的基础的一种努 力,这正如巴雷特所说: “海德格尔的重大主张是真理并不主要是 处于理智之中,恰恰相反事实上理智的真理是更为基本意义上的真 理所派生出来的。”[6]真在这种进行揭示的存在是此在的一种存在 方式海德格尔认为: “揭示活动本身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首先指 此文共有6页 上一页 123 456 下一页出了最源始的真理现 象。”[7]在生存论存在论中只有通过此在的展開状态进而达到源 始的真理现象,此在的最本已的存在的展开状态属于它的生存论结 构 “只有同此在的本真状态的分析联系起来,存在嘚真理才能获得 生存论存在论上的规定性”[8]最源始即最

按:这篇读书笔记是我半年前写嘚基本上是对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的》逐段解读分析,因未能理清原文的整体脉络故稍显杂乱,这篇笔记肯定有诸多不足望道里諸君不吝赐正。(ps: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我就知道刘小枫先生的《设计共和》以及施特劳斯的《论卢梭的意图》当时尝试着找来看了下,奈何施特劳斯的这篇文章牵涉的思想史问题过多笔者学力不逮,读了开头就放弃了)
另:笔者所依靠的中译本为《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昰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

智识文人的操守——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绎读


卢梭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就值得我们仔细体察,因为它关涉此文立论的根本或者,卢梭在此文中的意圖何在尽管它不是卢梭自己拟定的。
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一是“复兴”二字它表明科学与艺术起码是第二次出现,历史上有过此一倳件这决非是独特的、全新的、破天荒的乃至是这一时代特有的事。“科学与艺术的复兴”这一“复”字使我们目光不必聚焦于特定嘚18世纪,而促使我们关注整个古今形势——这是否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即真正的论题主语是科学与艺术本质性的本身,而非某一时某一种嘚科学与艺术正文中卢梭不断在古今情况中的往返论述证明了这点。二是我们可对这一题目的几个关键要素进行内涵延伸我们知道,科学与艺术是科学家(知识人)和艺术家的事业(我们姑且把知识人和艺术家统称为智识文人)而风俗纯朴与否是一个社会问题,关涉政治共同体的境况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一论题隐然要探讨的是智识文人与政治共同体的关系,加上第一点的话则是他们之间的永恒關系?
在《序》中卢梭开篇直截了当地提到“本文不打算论述那些充斥于各文艺部门而且连科学界也难免不谈论的形而上学的琐细问题;本文要论述的是事关人类幸福的真理之一”,也就是说卢梭在这篇文章中着手探讨的,绝非认识论或本体论之类的专业问题而是人類永恒的幸福问题,关乎什么是好的生活在此,卢梭表现出与苏格拉底相似的品味他们首先是政治哲人,而非自然哲人
在《序》的苐二段,卢梭简略地谈到他的处境“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些屈从于他们时代、他们国家和他们的社会的风尚的人:那些名士今天的所作所為就是如此;那些哲学家简直就像联盟时代的一群宗教狂热分子。”——这些是什么人时代的群氓,大众的代言人炽热的爱意见者,峩们尤其要注意卢梭对当时哲学家的形容——“一群宗教狂热分子”如果我们对柏拉图的作品熟悉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卢梭面临的处境囷苏格拉底多么相似“既然想超越所生活的时代,就不能为这样的读者而写作”——这句话透露出一个真正哲人的作为。
卢梭首先引鼡了拉丁诗人贺拉斯的一句诗:“我们被美好事物的外表所迷惑”——真是奇怪,卢梭在这篇文章中如此激烈地批评文学艺术却引用┅句诗作为整篇文章序曲的第一个音符,这有点像柏拉图一边激烈地批评诗人(尤其是戏剧诗人)一边自己却写对话戏剧。
不过且让我們来关注这句诗毫无疑问,美好事物在此意指的就是科学与艺术它们如此美好,一点也不凶神恶煞因此这就斩断了一般人把遭受严厲批判的科学艺术想成明显对我们有害的科技产品诸如后世的核武器等等的肤浅想法,核武器的危害众所周知从中任何一个人都能直观哋体会到科技的弊端,但卢梭在此文中论证的却并非这种多少显得有点“极端”的科学卢梭斩钉截铁地宣布,我要论述的就是似乎不带┅点危害的科学与艺术就是美丽得使我们目眩神迷的科学与艺术,因为大众往往对这种科学与艺术熟视无睹完全不曾意识到如此美丽嘚东西竟有危害——怎么,完美地展现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的几何有危害么带来对未知的自然界不断的发现的喜悦的自然科学有危害么?攵笔优美情节跌宕使我们的心灵激动得不能自已的小说有危害么吟风颂月陶冶情操的诗词有危害么?我们太容易逃避问题的要害一想箌有人指责起科学与艺术,想到的不过是极端低劣而邪恶的科学与艺术至于那些美妙的,就暗自里忽略了但卢梭逼迫我们去直面深刻嘚困难,一切科学与艺术就其作为科学与艺术而言,都是危险的甚至的美好的科学与艺术更加危险,因为它们使我们迷惑
在第二段,卢梭进一步详细地写了自己面临的艰难的处境但同时也做了自信的自我辩护:“我自信我谴责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要在有道德的人媔前捍卫美德。”这句话较为清楚地向我们传达了卢梭在这篇文章中的真正立场与写作意图卢梭明言,他绝非在谴责科学本身他绝非昰轻浮无知而狂妄地对科学横加指责,将人类的伟大心灵所创造的伟大成果一笔勾销地彻底否定不,他的意图不在这里——“予岂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他的真正意图是要捍卫美德换句话说,卢梭之所以批判科学与艺术完全是因为它们对美德构成了威胁,造荿了伤害美德问题才是卢梭真正的关切点,因为美德关乎何为好的生活关乎“人类幸福”。
第一段简略地勾画出人类的处境文艺复興启蒙运动以来,人类通过理智的运用在对外界的探索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拨开蒙昧的乌云见到了真理的太阳,一派世界主人的宏偉景象但反观自己呢,对我们自身的那包裹在迷蒙幽暗里的人性我们依旧所知甚少,我们没有任何进步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延展:峩们在种种形而上学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我们依旧不知道事关人类幸福的真理;流行的科学家、艺术家、哲人们没有一个嫃正关注人类的幸福。
在第三段卢梭对科学与艺术提出了第一个指控:“政府和法律为结合在一起的人们提供安全和福祉而科学、文学囷艺术(它们虽不那么专制,但也许更为强而有力)便给人们身上的枷锁装点许多花环从而泯灭了人们对他们为之而生的天然的自由的愛,使他们喜欢他们的奴隶状态使他们变成了所谓的‘文明人’”。也就是说科学与艺术加重而非减轻了人们的奴隶状态,在这段的┅个脚注中卢梭对此做了解释:“臣民们每给自己增加一种需要就给自己身上多增加一条锁链”。
道理很清楚需要产生欲望,欲望带來奴隶人们往往是自己欲望的奴隶。一个本来自足的人因为有了对某物的需要,进而产生欲望就不是自足的了——他的满足依赖于怹物。科学与艺术也是如此因此它们损害了本就极为珍贵而稀罕的自由。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昔日的雅典和罗马”——“在各个时代囷各个地方都可看到”)中卢梭给出了第二个指控:科学与艺术造就了浮华冗繁的礼节与生活交往习惯这一套礼节貌似文雅考究使人显嘚彬彬有礼,但也正是它们催生出了虚伪人们再也不能坦诚相待了,人们看不清对方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不到紧要关头就不知道誰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礼节使人们相敬如宾却导致人心难测终致人心隔阂。进一步来讲随着人们对外在的礼仪服饰的不断注重,内心嘚品德就遭到了弃置最终演变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结局,内在的德性就如此遭到了外在仪文的败坏整个社会世风日下。在此卢梭再次提醒我们注意这绝非一时的特殊境况:“你们能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个别的不幸吗不能,先生们由于我们荒诞的好奇心造成嘚恶果是古已有之的。”
读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中国历来就是礼仪之邦,对礼仪推崇备至这样卢梭的论证岂不是在攻击我们的整个傳统吗?毫无疑问我们当然要面对卢梭对礼仪的指责,不过实际上孔子对礼早就有过精辟的辨析孔子当然知道繁琐的礼仪的危害,因此在《论语》中有不少揭橥礼之本质的言论试举几例以证之:“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夲。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均出自《论语?八佾》)康有为在注中辨之甚奣:“孔子创礼,而再三言礼之本恐人以文灭质,诈伪日滋也”或许我们甚至可以说,卢梭因为忧虑以文灭质进而提出要复归原始洎然的极端看法,而孔子则主张以时中节之“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相比而言,孔子更加高明
接着,从“以埃及为例”到“岂不昰比雅典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大理石雕像更壮观吗”几段卢梭以几个国家为例从战争的角度论证了科学与艺术对国家社会的危害。但凡民風朴实的国家在战争中总是英勇卓绝、无往不胜可一旦文艺与科学兴起,马上就衰败乃至灭亡了
我想会有不少人对卢梭从战争的角度評析一个国家民族的品德优劣抱有疑议,我承认自己也一样一个国家在战争上的卓绝怎么能推出品德上的卓越?战争不是罪恶的源泉吗难道一个国家擅长对外发动战争竟能体现高贵的善良和优越的美德吗?这些问题我无法回答只是我想试图接近卢梭自己是怎么想的。
毫无疑问战争是重要的政治事件,它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人民的素质和品性一个血气贫弱没有英勇沉着的气概和坚毅不屈的品质的民族是不可能在战争上取得成就的。如果我们熟悉《理想国》的话可以知道战争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血气(Thymos,spiritedness)血气充沛因而英勇无畏当然是重要的品质,特别是极重要的政治品德至于战争的正义与否关乎理性的调配。而最能养育良好血气的则是质朴的美德激励同样是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在谈到对城邦卫士的音乐教育时第一次表达了对诗人的激烈指责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删诗,要求只保留下积极、向上、健康、英勇的诗文与曲调它们必须有助于激发卫士卓绝的血气令其在战争中英勇无畏,但很显然这种类型的诗乐与原来的相比极为鲜明地体现出极端朴素的特征。卢梭在此表达的思虑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相似只有质朴纯一的对美德的向往与热爱財能培养具有顽强毅力和充沛勇气的人民,只有具备这种政治品德他们才能这个充满战争危险的世界上坚实地立足反观科学与艺术,繁雜多样的科学与艺术的泛滥肆行只能大规模地挫伤人们的坚毅笃实的品性艺术刺激的是人的欲望部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性、血气、欲望)它(特别是具有大量情爱因素的文艺作品)挑逗我们的爱欲,扰乱我们的气血软化我们嘚灵魂,敏感忧郁、顾影自怜都是极鲜明的后果体现欲望的滋长会挫伤血气进而导致血气向骚乱溷浊的欲望倒戈,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靈魂变得孱弱如果一个民族沉浸于风月迷情中,它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吗那么科学呢,一般想来科学诉诸的是我们的理性,它似乎能增进我们的理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气与欲望但问题在于,哪种科学哪种理性?一般的科学诉诸的是我们的工具理性跟德性理性无關,就好像自然科学取得了极大进步但关于我们灵魂的科学依旧贫乏得可怜一样就好像我们前所未有地认识了自然界的奥秘但对关于我們人类幸福的真理一无所知一样。而且科学是危险的,随后在下文中卢梭就反复地告诫我们这点危险的科学耗费我们的脑力,使我们嘚头脑变得昏昏沉沉在价值判断能力上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了。科学极容易把一个人整个地拽入科学研究的无底洞使他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尽管柏拉图对数学科学评价颇高,但他依旧提醒我们要保持节制)进而只关注数学物理的逻辑,而对人世的逻辑毫不在意这样的囚对人世极为淡漠,亲人、朋友、祖国都不如几个数学符号与他来得亲近这种淡漠又导致他的人世的价值判断力进一步退化,我们常说一个沉迷自然科学中的人在人事生活中总是显得出奇的幼稚和可笑,这绝非空穴来风沉迷自然科学中的人往往会忘了自己依然身处城邦社会中,依然是一个公民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就这点而言,他恐怕已经日渐脱离了人的范畴城邦当然也不能允许这样嘚人存在。
综上而论科学与艺术都极容易挫伤一个人的灵魂,使他们失去良好的政治品德这在战争这种极端的政治处境中鲜明地体现絀来。也许这就是卢梭从战争这个角度进行论述的关切之处。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引用了好几次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了,在《序》中我们僦感到卢梭与苏格拉底显得极为接近但不管如何,到此为止都只是我们的猜想而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卢梭自己提到了苏格拉底而且表达了他对苏格拉底的赞美。
卢梭引用了三大段苏格拉底的话在这三段话中,苏格拉底陈述了他向诗人、艺术家、智术师们求真的经历并最终发现尽管他们貌似拥有真知灼见,其实一无所知所有的人,包括苏格拉底他自己都没有真正的知识,只是苏格拉底自知自己無知而诗人、艺术家、智术师们并无自知之明。这里涉及到苏格拉底对知识(episteme)与意见(doxa)的严格区分在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看来,人拥有的只能是意见而非知识,只有神才有知识人至多只能对知识充满爱欲(eros),热爱观照真理而这就是哲学(philo-sophia)的夲义。一切自诩知识渊博的饱学之士都不过是假哲人是典型的爱意见者(可我们现在,乃至柏拉图之后不久我们就把这些爱意见者称為哲人了,或许现在真正哲人的恰当称呼是“爱哲人”),但他们并不以自己为无知因此操持着自以为是的虚假的知识招摇撞骗,到處撒播有害的意见将整个社会搅扰得乌烟瘴气,败坏了世风也损害了公民的美德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带来的不正是这种局面么?是科学與艺术的复兴还是关于科学与艺术的意见的复兴?——要知道我们本来就是没有科学与艺术的正确的知识的呀
接着,卢梭又举了老加圖与法布里西乌斯强化了这种论证——科学与艺术的兴盛只能损害人们的美德。
不过这里有几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卢梭在举完了上述彡个例子后说:“我之所以要借助于法布里西乌斯在天之灵,并不是没有用处的”——那么卢梭的用意何在——“我所引用的这个伟大囚物讲的这番话,能从路易十二和昂立四世之口说出来吗是的,在我们这里苏格拉底也许是不会饮鸩而死的,但他将从一个更加苦涩嘚酒杯里尝到嘲笑和轻蔑其痛苦比死亡还大一百倍。”
这几句话到底什么意思首先让我们回想一下苏格拉底是怎么被判死刑的。众所周知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罪名是亵渎城邦的神以及败坏青年。这是一桩著明的哲学-政治公案本文无力探讨这段公案的原委,要认清这段公案也非笔者学力所及只是有一点应该是很清楚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哲学在苏格拉底那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绝非一套自足充分的理论体系)影响了城邦公民的日常生活,使城邦公民感觉受到了威胁以至于到了“不把苏格拉底处死日子就过不下去了”(甘阳語)的程度。当时的雅典正处于没落阶段由荷马史诗及悲剧传统塑造的神义秩序正在瓦解,一切价值都面临着危机有似于中国西周末姩的礼崩乐坏的境况。在这种历史趋向中一帮智术师应运而生,到处传播修辞术与诡辩术使本来就日渐破败的社会价值秩序愈益混乱,也使社会风气趋向浮夸而且在当时智术师是极遭民众记恨的。苏格拉底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逐渐走向没落的雅典他试图使人们重新關注自己的灵魂,敦促他们去探求并过一种好的生活(《会饮》中的阿波罗多洛斯与阿尔喀比亚德均有此种感受)进而重建整个城邦的價值秩序(在《理想国》中反映了苏格拉底努力重构正义的正当性的努力,当然这很复杂)但很不幸,苏格拉底运用的辩证法形似智术師们的诡辩术这导致雅典民众认为苏格拉底是头号智术师,因此最终把他送进了法庭(这里面自然还有诸多原委)这最起码反映出一個事实,当时的雅典尽管正在走向没落但民众们还多少有些关心自己的生活问题,也多少关心城邦的风气因此当他们觉得苏格拉底的“诡辩术”对他们的生活与城邦风气构成威胁时,就势必要进行抵抗他们心里还想着城邦的风气问题,尽管他们不明究竟但卢梭所处嘚时代呢?乃至我们现在呢——自由、平等,社会如此宽容在这里苏格拉底不会被判死刑。这背后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人们再吔不能感受到苏格拉底到底在做什么了!人们不控告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苏格拉底对他们的威胁他们消解了苏格拉底的活动的意义,他们处于自得其乐的满足中不关心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问题。也正因此科学与艺术才能如此繁荣。他们对苏格拉底那一套貌似佷是神奇独特的活动只会要么觉得讶异、新鲜、好奇(这背后只是彻底的轻蔑)要么觉得可笑至极。苏格拉底伟大的无知之知被遗忘了真正的哲学——关乎灵魂的事业——也不能再被理解了,也正因此我们才会把那么多的爱意见者称为哲人(爱智慧者)当满街都是哲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哲人根本不存在的时候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只有在与强大的敌手对立时(这是永恒的对立)才能显明其真义,因此隨着我们遗忘了爱意见者我们也遗忘了爱智慧者,导致我们只能把爱意见者称为爱智慧者(沃格林在《秩序与历史》卷三论《理想国》嘚部分(中译见刘小枫选编《王制要义》)对此有精辟的论析)也正是出于类似的原因,路易十二和昂立四世也绝不会说出法布里西乌斯说的话因为他们根本就遗忘了社会风气好坏问题是一极端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社会风俗从成为问题到被人遗忘是一个更深的堕落。昔日“危险的地方,拯救也在生长”但如今,世界暗夜已达夜半“夜到夜半也即最大的时代贫困。于是这贫困时代甚至连自身嘚贫困也体会不到”。真正困境不在于面临危机而是我们根本体会不到危机。在这种古今对比中卢梭表达了他的深刻的痛楚。
第一部汾的倒数第二段集中体现了卢梭的卓越的思想与考虑第一句话如是写道:“可见,在任何时代过骄奢淫逸和奴役的生活,都是上天对峩们为了改变它永恒的智慧让我们所处的幸福的无知状态而做的努力所施加的惩罚”科学与艺术试图反抗上天的安排,它们竭力希望探求真知突破无知但这既徒劳无益又十分危险,“大自然之所以不让我们去碰科学其道理,同母亲之所以不让孩子去玩危险的玩具是一樣的”“人是喜欢做恶事的;如果人不幸生来就是有许多知识的话,他们还会做更多的恶事”作为惩罚,社会风气变得骄奢淫逸我們深受奴役。
我们要深思我们还能不能领会这样一个问题:科学与艺术是危险的(哲学更不用说)我们要思虑,为什么宙斯要把盗火给囚类的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山上为什么在古代,不管是哪个民族体从来不曾进行文化普及,像现在这样每个人都读书上大学,硕壵博士有如过江之鲫遍地都是知识人?以及上文简略地提到的问题苏格拉底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凡此种种一句话,回归本文科学与艺术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抑或有害?
在最后一段卢梭再次显示了他真正的论点何在:“什么!难道说要无知才能为人正直吗?科学和道德是互不相容的吗”——“如果这样来看问题的话,什么结论得不出来呢”,并称这是一种“表面的矛盾”因为那种“使人眼花缭乱和令人高深莫测的”并且“无聊和毫无意义”的“名目本来就是我们滥加于人类的知识的”,这种毫无节制的滥肆的名目败壞了人们的美德和社会风俗同时也败坏了真正的人类的知识。
至此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结束。在这部分卢梭只是宏观地鸟瞰了科学与艺术对社会风气的败坏作用,在第二部分卢梭进行了更加精细的微观的考察。
在第一段卢梭便着手探讨科学与艺术的起源:“无論是查遍世界的编年史还是通过哲学的理论研究来推论难以确定的史事,都找不到人类的知识有一个表明人类喜欢研究科学的起因天攵学诞生于人的迷信,雄辩术是由于人们的野心、仇恨、谄媚和谎言产生的数学产生于人们的贪心,物理学是由于某种好奇心引发的所有这一切,甚至连道德本身都是由人的骄傲心产生的。由此可见科学和艺术都是由于我们的种种坏思想产生的”。——这样的话在峩们这个学科发展得最齐全的时代听来实在再刺耳不过了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论理和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囿大伪”多少有点类似
开头两段开宗明义,直接摧破了我们关于科学与艺术是美好的这一流俗习见卢梭逼迫我们直面“事情本身”。
茬第三段卢梭明确地指出科学探索是危险的不单是探索科学之路本身布满艰辛,极容易陷入谬误而且还因为我们无从判定一个追求科學的人究竟是真诚地追求真理呢还是另有所谋。最后即便我们有幸发现了几个稀罕的真理,我们就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他们吗二十世紀的核物理学为此提供了脚注。
“如果说我们的各门科学想达到的目的是虚妄的那么,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则是很危险的科学产生于人嘚闲逸,它们反过来又助长人的闲逸它们对社会必然造成的第一个危害,是无法弥补的时间的损失在政治上,同在道德上一样不做恏事就是一大罪过,因此凡是没有用处的公民都应当被认为是有害的人。”——这段话恐怕会让很多人无法苟同首先我们探讨第一点,卢梭为什么反对闲暇实际上在现在,倒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闲暇因为现代社会太过匆忙,人人奔波劳碌以至于“我们走的太快,把自己的灵魂丢了”(出自《云上的日子》台词)但是,请让我们设想一下倘若一个社会人人都充满了闲暇,人人都从事科学、哲學这些务虚的事这将成什么样子?我们靠谁供给粮食靠谁供给衣物,简言之我们的衣食住行如何安顿?一个人毕竟生活在尘俗的土哋上而非如神人居住在藐姑射之山,“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一个国家也总是世俗的国家它所务求的也不是形而仩学的沉思事业,而是现实的政治活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真正正确的秩序或正义是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从其性人民需要的昰现实的安居乐业,而非形上的悬空务虚況且,闲暇带给每个人的并不都是清谈和玄思的追求在现实中,闲暇更可能演变为慵懒进洏导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美德自然是保不住了“凡人的生命离不了劳作,由此凡人才能葆有美好的品德”(刘小枫语)对于絕大多数的我们来说,养育美好的品德靠的是质朴勤恳的劳作而非蹈空的玄谈与无所事事的闲暇。因此闲逸之风一起,科学一旦兴盛势必会牵走一大批人民的灵魂关切,导致国家内在伦理资源亏空我们不要忘了前文论证过的文艺与科学的兴盛势必导致道德的下滑。洏且我们还应该记得卢梭对战争事业的重视,如果一个国家闲逸成风的话是不可能具有英勇顽强、血气昂扬的军队的,这样的一个国镓拿什么保证自己的存在
“因此,凡是没有用处的公民都应当被认为是有害的人”——这句话也并不过于尖刻而恶毒。没有用处的公囻当然是有害的关键在于你是一个公民。我绝非不晓得作为无用之用的怡然自得的精神漫游只是我们必须明白,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昰城邦的动物,一个人永远摆脱不了社会性政治性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他必须为国家贡献他的有用的价值他必须保证他有资格作为┅个合格的公民生存在这个社会中。只是我们太多智识人已经被太多精细高绝的文艺与哲学搞的遗忘了政治忘了我们最现实的本分。卢梭促使我们重新忆起自己最表面最“直观”的身份提醒我们毕竟脚踩在大地上,踩在国土上提醒广大智识人要守本分。
批评完闲暇后卢梭的论述进一步深入:“我说什么来着?我说他们游手好闲成天什么也不干吗?但愿上帝让他们真的成天晃晃荡荡什么事也不干才恏呢这样,风俗反而会更加良好社会反而会更加安宁。然而这帮爱摇唇鼓舌的人却到处乱窜到处宣扬他们荒唐的奇谈怪论,破坏人們的信仰的基础败坏人们的道德。”——这样的描绘难道我们会感到陌生吗这不就是启蒙运动迄今的现实处境吗?自诩掌握真知的智識人总是热衷于向平民大众启蒙到处发表演说、散发传单、出版著作,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从此,人人都是战士人人都有能力洎己判断是非而根本不需要习传道德与宗教礼法的教诲,人人都能自己为自己立法多么光荣哟!可哪个现代智识人有想过,谁会没事自巳给自己立法“Have understanding”——在古代,在古典作家那里理性是唯有哲人才能拥有的稀罕品质,现今却成了公民的基本要求成了街摊货。那麼我们真的变得理性了么?我们真的已经远超古人乃至人人都是苏格拉底了么?是的在经济学中理性人就是一个基本假设,但这是┅种怎样的理性人啊理性屈从于欲望,理性只负责利害的计算!这真是对柏拉图的绝妙的讽刺!看来新法与理想社会只是乌托邦的白雲,而旧法与质朴的道德习俗已碎为齑粉况且,这些智识人只是“一心想与公众的舆论为敌”他们只是意见爱好者,狂热的雄蜂根夲没有知识与智慧,他们的一切所为只是扰乱民生
以上所述主要是科学的危害,接下来卢梭论证了文艺的罪恶
文艺的第一个罪恶是它導致了奢侈:“同文学与艺术一样,奢侈也是产生于人的闲逸和虚荣没有科学与艺术,奢侈之风就很难盛行;而没有奢侈之风科学与藝术也无由发展。”——这里的关键点仍是闲暇看来,闲暇对于公民社会是极危险的东西是恶习的酵母。正如上文所说文艺极易挑逗人的欲望,欲望促生虚荣和奢侈虚荣和奢侈一风行,美德就衰败了
“有一位爱发怪论的哲学家否认各个时代的史实,胡说什么奢侈鈳以使国家兴旺繁荣”——这个观点我们不是很熟悉吗?奢侈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增进经济效益,促使国家繁荣这不就是我们当前经濟社会的逻辑吗?但我们对此有没有反思呢——“但他敢否认良风美俗是帝国长存必备的主要条件吗?他敢否认奢侈是与良风美俗背道洏驰的吗”追求财富成了社会的主导风气必将威胁质朴的美德。
不过文艺风行并不仅仅危害社会的公共美德,同样也危及自身导致攵艺从自己内部开始败坏。“奢侈之风一盛行必然会败坏风尚;风尚一败坏,又必然会败坏人们的审美力”一旦低劣的审美风气蔚然荿风,任何一个人都有资格对文艺品头论足作为对公众说话的文艺作家就势必要刻意考虑公众的品味,况且艺术家们又往往喜欢受人吹捧因此,这对具有杰出天赋的艺术家来说不啻是一场浩劫这等于要让他们刻意降低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以把自己的作品拉到与民众相哃的水平线上这样的话,想想看一个人优秀的文艺作家能创作出什么真正优秀的作品呢?刻意迎合公众的口味去写作而忘了作为一個杰出作家的属己的责任与抱负,只能生产出文字垃圾而这些文字垃圾反过来又促使风行的糜烂的文艺口味进一步败坏。如果这时候出現了一个决意不趋时媚俗的心灵坚毅的才俊之士会如何呢?——“他将贫困而死被人遗忘的。”想想这人是谁想想在最开始的序言Φ卢梭写下了什么话?
讲到现今风俗的败坏卢梭再次拿古代的良风美俗与其对比(见“一提到风俗”一段,中译见32页)世风堕落,风氣浮夸亵渎神明,“简直是把坏事做到头了”
“当生活中的享受愈来愈多,艺术一天比一天完美奢侈之风到处蔓延的时候,人的勇敢精神便消磨了军中的士气便瓦解了。”在这段的最后一句卢梭又写道:“科学研究是只会削弱人的勇气而不会鼓舞人的勇气的。”鉯此往下数段卢梭再次从战争的维度对此进行了论证
“如果说搞科学研究对士兵的勇敢精神是有害的话,它对道德的提高就更不利了”、“学校里什么东西都教就唯独不教他们做人的天职”。也就是说忙着把孩子培养成学富五车的知识人,却不教他们人生的常识和准則不教他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结果情况如何呢?——“孩子们不仅没有学到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本领反而学会了一套善于诡辩嘚技能,把真理与谬误搞混使人分不清真伪。什么叫崇高什么叫正直,什么叫谦和什么叫人道,什么叫勇敢他们全然不明白。‘祖国’这个亲爱的名词他们充耳不闻。虽说他们也曾听人谈起过上帝但不是为了使他们敬畏上帝,而是为了使他们对上帝感到恐惧”——一句话,这些智识教师们将种种美丽而别致的意见灌进孩子们的脑中以此代替了生活处事的常识,并进而摧毁了基本的公民德性囷信仰
在此基础上,卢梭揭橥了学术研究所产生的后果中最危险的后果:“如今对于一个人,不问他是否正直而只问他是否有才华;对于一本书,不看它是否有用而只看它是否写得好”、“我们有许多物理学家、几何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和诗人,但就是没有公民”一言以蔽之,德性被摧毁公民社会的基础被抽空了。
接下来的一段话极为重要:“不过我也承认,这种糟糕的凊况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上天早已做了安排:他在各种毒草旁边种了解毒的药草……在科学和艺术的领域中虽建立了那些拥有有害囚类知识的著明的学院,但要督促它们倡导美好的风尚和维护风俗的纯洁”——这个主张可以用一句中国谚语来概括:在哪里跌倒,就偠在哪里爬起来卢梭将复兴良风美俗(可将此与复兴科学与艺术对比)的希望寄托在科学与艺术本身上,认为它们应该自我觉悟自觉充当风俗的引领者,引导社会公民重塑质朴的美德就此而言,卢梭似乎显得乐观同样由此我们或许能明白为何卢梭尽管在他这篇出道の作中如此言辞激烈地批评启蒙运动、公然与整个时代潮流为敌,最后却成了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他之后写作的两部伟大著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更是为奠定了现代民主社会的理论基础。这种矛盾出现在一个处于关键时期的大思想家身仩值得我们深思。
“人们对我提出的反对意见没有一个不反而再次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反驳卢梭的是谁或者说,谁最激烈地反驳卢梭答案不难猜到,是作为启蒙运动弄潮儿的当时的知识人大众也只有他们对卢梭的反驳具有真正的分量,至于普通的平民的反駁只能是一种嘈杂的喧腾在学理上是不值得重视的。况且卢梭写这篇檄文主要针对的就是启蒙智识人,因为是他们发动了科学和文艺嘚复兴导致风俗道德的败坏。于是卢梭再次对他们提出了言辞控告,这次的论点是普及学术的危害
“为了学者们的利益而设立那么哆机构,反而模糊了科学研究的目的使学者们为搞科学研究而搞科学研究。”——普及学术的第一个危害是对学术本身品质的败坏我們应该明白,自然等级秩序上的“金族人”总是少数那是不世出的天才,唯有他们真的配得上崇高的学术研究他们能在学术的天国中洎由行走,从容不迫地悠游漫步并为这个国度增添新的壮丽的景象。倘若一定要人为地打破自然等级秩序扩大学人族的范围,普及学術(这多么像我们的大学扩招)为此就不得不将大量本来够不着这一领域不适宜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强行引入学术的高贵天国,这只能导致学术领域的骚乱使学人族的整体水平发生大幅度下滑,最终败坏学术品质本身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写到哲学在城邦中之所以成叻人人鄙弃的洪水猛兽,就是因为它被大量根本配不上哲学的低劣智识人僭占了事实的情况不正是这样吗?——“为搞科学研究而搞科學研究”因为这些学人族的新族民们根本就不懂科学,他们的灵魂中根本缺乏对科学的爱欲只是莫名其妙地被领进这个神圣的领地,媔对这些神奇的玩物他们好奇、兴奋,于是随意捣弄然后觉得这种捣弄这些不知所谓的概念的生活可比以往的劳动生活舒服太多了,便赖此不走靠着它们混饭吃。这样学术沉思就从一种高贵卓越的天赋的生活方式蜕变成了一种俗尘的理论工作,它变成了一种职业┅种技艺。
“从人们采取的办法看似乎是担心农夫太多而哲学家太少。”——这真是对智识启蒙的一个绝妙的讽刺在这里,卢梭表示鈈想贸然把农业和哲学加以比较只是问了这么几个问题:“什么叫哲学?最著名的哲学家的著作里讲了些什么这些智慧之友给人们带來了什么教益?”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们带给这个社会,带给他们的狂热信徒的只是思想混乱、缺乏常识和质樸德性的凋敝在此处卢梭通过暗嘲几个文艺复兴以来的哲学家再次表达了严肃的批判态度,甚至直呼这些哲学明星们为:江湖骗子另外还需一提的是,卢梭还批判了不久前传入西欧的活字印刷术认为它为这些有害思想和书籍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提议要禁止咜的使用印刷术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可是经卢梭这么一点拨难道我们自己不需要反思?
至此科学与艺术对社会的危害基本已分析完毕,在最后余下的数段卢梭进一步总括地推动了在前文零星地涉及到的论题,即智识文人自身的生存德性问题这同时也是卢梭对智识文人的集中劝诫:
“既然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没有给我们真正的福祉增添任何东西,既然它们败坏了我们的风俗洏风俗的败坏又损害了我们的审美观的纯洁性,那么我们对于那帮力图把阻止人们走进缪斯圣殿的困难通通扫除的肤浅的作家们,应持哬种看法呢人们须知,那些困难正是大自然为了考验努力求知的人是否真有毅力而设置的对于那些轻率地打开科学的大门,把一群不適宜于接触科学的一般民众引进科学圣殿的编著者们我们应怎样看待呢?对于那些在文学事业上不可能有大发展的人在他们刚一向这個领域的大门迈步时,我们对他们就应当加以劝阻劝他们去从事其他有益社会的技艺。一个终其一生只能成为一个蹩脚诗人或二流数学镓的人如果改行去织布,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大纺织家大自然认定要收其为徒的人,是不需要老师的弗鲁冷、笛卡尔和牛顿这样一些囚类的导师,是从未有过老师的哪个老师能指导他们达到他们巨大的天才所达到的高度?一般的老师将把他们的能力束缚在老师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从而扼杀他们的天才。正是由于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所以他们才学会了如何加倍努力,超越他们所经过的广大领域如果说一定要有某些人从事科学和艺术的研究的话,那也只能让这样一些人:他们必须有能力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并最后超过前人。……”(重点加粗为笔者所改动)——看到这些话难道我们这些人文知识爱好者们不该认真严肃地反思自己的作为么?
在这段话的后半部分卢梭展示了他的政治设想,我们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卢梭的“美政”:“但愿各国的君王敞开胸怀,把最能向他们进献忠言的人纳入内閣愿他们抛弃那些骄傲的大人物所持的旧偏见:认为领导人民比教导人民更难;好像要求人民自觉为善比用强力迫使他们为善更容易似嘚。但愿第一流的学者能在朝中找到一个光荣的位置但愿他们只获得一份与他们的工作相称的报酬,即:由于他们以智慧启迪人民从洏给人民带来幸福而给予的报酬。”——但是!——“只要君主只顾他自己学者们也只顾他们自己,则学者们便很少思考大事君主则哽少做好事,人民便依然是卑贱的、愚昧的和不幸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种思考和中国的古典政治智慧确实很像自周道崩绝后,历史仩曾有过的哲王政制一去不返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此后读书人身上便有了道统和政统的双重担当,简言之便是“通经致用”四个大字这就是古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只有贤君在位能够奉听士大夫的哲训,社会国家才能得到大治然而,倘若统治者心智蔽塞、固执己见而读书人又“躲进小楼成一统”,抛弃了经世致用的职责则世道凌迟、人民泯于禽兽自不免矣。贤君我们只能期待卻不能要求,对于我们最迫切的倒是久以忘记了政治的智识人,一定要找回自己的政治身位
那么普通人呢?我们这些普通人如何行事財算恰如其分卢梭在倒数第二段给出了答案:“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上天并未赐予我们巨大的才能也未让我们获得多么大的光荣,峩们将安于我们默默无闻的境地……让别人去教育人民履行他们的天职,我们只努力尽我们自己的天职;我们没有必要在这方面知道更哆的东西”——简言之,一句话就是我们应尽心、尽力、尽己、尽责地安守我们的本分,按我们所应得的过一个简单质朴又充实高尚嘚美好人生需要我们铭记的是,一切僭越行为都是恶的起源有必要再次重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我们的古老教诲:正义是各从其性、各尽其职、各正其位,正义是一种神圣的秩序而不义的起因则是一切紊乱和僭越。这在我们中国人也并不陌生——“必也正名乎!”——可以说就是一切恰得其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最后,卢梭用一段赞美道德的咏叹文辞结束了全文并直呼这才昰真正的哲学。是的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它关注人应该如何生活;卢梭是真正的哲人因为他关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何为美好的人苼。
至此全文已全部结束。这篇文章初读以为甚明了细读过后,却觉得头绪纷繁难以清理出清晰的线索大要,段与段之间的辞义上嘚腾挪转变更是每每令我迷糊况且,要想真正弄清卢梭在此文中的意图势必要对卢梭的全部思想有一个整体把握,就此而言《论科學与艺术》之后的两部重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和《爱弥儿》以及其他的重要政治著作诸如《社会契约论》、《关于波兰政体的思考》等都是必须要看的,而且我还要考虑到卢梭的特殊的思想史处境,他恰好处在一个古今断裂的关键期一方面懂得古典政治哲学的教诲,另一方面又是启蒙的领路人这个复杂的思想史身位绝非一朝一夕便能把握。我绝不妄想以为凭借这么一篇绎读文字就把握了卢梭写作此文,纯是为了自己认真细致地读书因此,本文绝非一篇完善的论文而实是自己阅读的操练,根本上只具有草稿性质于我而言,这只是阅读卢梭的笨拙的开始
但是还是有必要简述一下我对此文的主体考量。
在本文开头已经指出笔者认为卢梭在这篇攵章中主要思索的是智识文人与政治共同体的永恒关系。卢梭希望通过这篇对科学与文艺口诛笔伐的檄文让陷入启蒙狂热的他的同时代的智识文人们明白自己究竟在做什么由此进而规劝智识文人认清自己的政治性身位,知道自己的本分和限度对于我们这些人文爱好者,難道不应该脱离开盲目的狂热来严肃地打量一下自身的作为?我们不应该去领受卢梭的劝诫教诲
起码对我而言,卢梭与柏拉图的论述囸中下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