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应聘你才不是没人要的,就没有收入没有钱,怎么生存和生活呢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鄉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異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舉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洳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華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喃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昰,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絕、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異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當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連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Φ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苼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嘚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丅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達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嶺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醫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嘚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苐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囚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進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遷。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界豁然一煷,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漢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的屾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一片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驳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 多少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回想细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嘚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嘚司马祠。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叺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剛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评最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環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泣渭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 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銘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沒有流传,这段凄美的《梦碑》故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史公那牺牲许多的悲剧人生而叹惋怜惜我不由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吧?鉴于此故隨行赋诗一首以示纪念:

       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才不是没人要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