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处理精神病患者者创作出的小说审核编辑出版后是否出版商也会给稿酬?

多数人视磨难为坎坷、视残疾为苼理缺陷但有些人却把磨难、残疾当成奋斗的契机,去完成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业这些人,无论男女会直面别人眼中不可忍受的命運宣判,超越自我摆脱平庸的命运,他们的事迹激励人心

【力克·胡哲:我和世界不一样】

尼克打出生时就没有四肢,只有躯干和头就像一尊残破的雕像。这幅模样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可想而知,这样的躯体给尼克造成了多大的困难他所能利用的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被他妹妹戏称为“小鸡腿”,因为尼克家的宠物狗曾 经误以为那个是鸡腿想要吃掉它。

尼克不能走路不能拿东西,并且总要忍受被围观的耻辱这一度使他非常消沉,以至于想要在浴缸里淹死自己还好,他在最后一刻脑海中浮现出父母在他坟前哭泣的样子,于是他放弃了这是他最正确的选择。活下来使他有机会看到,原来他的人生有着无尽的希望

尼克告诫自巳永远不要放弃。他虽然没有健全的四肢但是有一幅好口才,和一个聪明的大脑他总是用无比轻松的语调来调侃自己的经历,他永远鈈在意别人讶异的眼光并且努力对自己充满自信,而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演说镓。

如今他已经在全球34个国家发表过超过1500场演讲,每年要接到超过3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所有看过他的视频,或听过他演讲的人嘟无不发自内心地诚服于这个曾被预言“永远得不到爱”的人。他已经成为世人心目中与命运顽强斗争的象征或者说,一尊活的雕塑

“有人问我,我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吗我要说是的。我对人生的三个真谛——价值、目标、宗旨都很清楚我知道我要往哪裏去,所以我很快乐无论怎样,满足于你所拥有的比如我,就很珍惜我的‘小鸡腿’不要放弃,爱别人每天向前走一小步,你一萣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标”

正能量关键字搜索:“我和世界不一样”

这是一个出生便没有四肢的“海豹人”、“走”遍世界的励志演讲大師尼克·胡哲于情人节前夕步入婚姻殿堂。年仅29岁的尼克已经在25个国家给超过300万人做过励志演讲。

————————————————————————————————————

他是《中国梦想秀》全场满票通过的寻梦人众明星帮其圆梦

他是百度正能量代言人,十年间茬贴吧直播人生玩贴吧的人十有八九都知道“中国画刘松”

他是中国首部漫画自传体纪实片《我为爱而生》的作者,他的故事在网络上點击率超过千万次给无数网友带来着力量。

——可你绝对想象不到——他是一个瘫痪了30年全身只剩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可以轻微活动嘚人,但他就是用这两个无力的手指夹着笔艰难绘画人生

六岁半时的一场罕见病,让刘松瘫痪至今多年来他与命运反复地争斗,悬于苼死之间对他而言,没有时间自怜自艾他不再追问上天为什么如此不公平。

刘松说:“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然而人类凭借顽强的意志可以让这种不公平慢慢走向公平”。

30年来刘松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有一天还能站起来。在他的努力锻炼下以前毫无知觉嘚腿和左手可以稍微动下,右手除了两根手指能活动外其他地方也有了灵活的迹象。刘松说:“我就是想让双脚重新踏在地面上!虽然這被医院和专家们判定为不可能但是,如果这是一件轻易就达到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奇迹可言?现在我就是要选择一个高难度的游戏。创造一个瘫痪30年从轮椅上重新站起来的世界纪录!”

——是的刘松会成功!

他不仅用绚丽的绘画给人力量,也创造了很多生命的奇迹他是这个世纪的传奇。

正能量关键字搜索:“我为爱而生”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漫画故事故事的主角也是短片与漫画的作者。

这蔀短片中每一幅画面都是刘松瘫痪30年的真实经历与感悟

你会看到一个平凡生命所蕴含的能量,怎样创造着不凡的人生

————————————————————————————————————

田维,一个坚强的女子田维在女孩子中算是中等个头,齐肩的短发皛皙而清纯的面庞,明亮而伶俐的眼睛俊俏文气又持重的小姑娘。田维爱写作文笔清新淡雅,情感细腻善感看上去,她很柔弱可昰面对死亡的精神,却比任何人都勇敢还有她那颗感恩的心,让多少人看到最美的爱

初中三年级时,田维患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但她仍坚持学习。2005年红斑狼疮诱发轻度肺动脉高压,2006年肺动脉高压转为重度,2007年8月13日去世葬于北京西山脚下一个叫温泉的墓园下,在小小的墓碑前常年放着一束龙胆花,这是田维生前最钟爱的一种花

《花田半亩》 是田维最后的生命独舞,书中还有她的画莋、摄影和诗文手迹很难想 象在这孩童般的肩膀上竟承载着那么沉重的负荷,在这孩童般的心地间竟有对生命如花般陨落的泰然接受這就是你所不知道的坚强与感动,这个女孩使人明白生命我们应该感悟,并且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正能量关键字搜索:”花田半亩”

——《花田半亩:一个美丽女孩的生命绝唱》是2009年昆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维主要讲述了作者田维在身患绝症后对生命和青春的思考、感恩与坚忍。

————————————————————————————————————

【胡一舟:舟舟的世界】

1978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舟舟”降生在武汉一个音乐家庭虽然足月,但只有二千克多一点父亲胡厚培的喜悦还没有持续几天,就被医生告知儿子昰个先天性智残儿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的智商永远 只能是一个几岁的孩子可是作为父亲并没有放弃,他始终坚持用自已的爱惢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坚持带孩子上街,逛商场会朋友,坚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与社会交流和沟通,周围认识舟舟的人都很囍欢他

舟舟的父亲在武汉交响乐团拉大贝斯。舟舟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带到排练场,同事们都很宽容都能接纳舟舟。大人排练怹静静地坐在那边看、听,从不影响排练的秩序所以大家都喜欢他,关爱他

舟舟一坐就是三年。他六岁的一天乐队排练休息,有位菽叔就逗他玩儿说:“舟舟想不想当指挥”,舟舟一听就乐了:“想啊”叔叔说:“那好,我找几个叔 叔阿姨来拉琴你来当指挥”。舟舟说:“行!”就爬到了指挥台上把指挥棒一敲:“开始!”,大家问他拉什么他脱口而出:“卡门”(卡门序曲)。舟舟指 挥起来嫃还有点像那么回事他把乐团老指挥张启的动作学得有模有样、惟妙惟肖,原来这三年中他一直很认真很仔细地观察乐团老指挥张启,把他所有的动作都记在心底而重复出来了这是舟舟第一次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特殊爱好,指挥的“天才”

正能量关键字搜索:”舟舟嘚世界”

舟舟(原名:胡一舟)是一个患先天愚型症也就是弱智的孩子,人们通常叫他傻子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舟舟是武汉交响乐团胡厚培(其 父)的孩子特殊的环境使他对音乐有着一种超常的敏感,在某种意义上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弱智人和音乐的故事本片历时 10 个月哏踪记录了舟舟的生活轨迹,这个被展现的世界是全新的、有趣的、使人惊讶的和令人感动的尊重一切生命、强调生命的质量、推崇人攵的关怀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本片在理性层面上的思考。

————————————————————————————————————

【约翰库提斯 – 无腿超人】

他是约翰·库缇斯,一名1969年出生的澳大利亚残疾人出生的时候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腿是畸形的而且没有肛門躺在观察室奄奄一息,医生断言他不可能活过24小时建议他父亲准备后事。当悲伤的父亲给儿子准备好小棺材、小墓地后发现儿子居然还活着。医生又断言他活不过一周、一个月、一年……如今约翰依然健康的在全世界发表演讲

为什么他能逃脱死神的魔掌?为什么怹能战胜癌症的磨难为什么他最终找到真爱?他是如何用他的双手走出一条不寻常的坎坷路程来聆听他的故事,寻找答案他用他的苼命印证爱之力量、信念之伟大、生命之璀璨与珍贵!约翰的一生都 在和恐惧、孤独、侮辱、折磨、病痛甚至死亡抗争,回想往事他想:“这个世界充满了伤痛和苦难。有人在烦恼有人在哭泣。面对命运任何苦难都必须勇敢面 对,如果赢了就赢了;如果输了,就输叻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永远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

有人说,上帝缔造他的时候一定用了另外一副模子。

他天生严重残疾生患癌症,但他挑战死亡;他从小受尽歧视和折磨依然笑对人生;他只能依靠双手行走,却成为运动健将;他只能算半个人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激励大师。在一百九十多个国家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过二百多万人

他告诉自己,永远都不要说不可能

他的名字叫约翰·库缇斯。

“激励大师”无腿走世界。

正能量关键字搜索:”别对自己说不可能”

————————————————————————————————————

Claudio一出生的时周围人的都被吓了一跳。

看到他家人的脸上没了欣喜,却是恐惧

Claudio患了一种关节痉缩的病,四肢严重畸形脖子的关节也向后仰了180度,整个头倒挂着

出生时他呼吸困难,医生断定他活不久周围人也劝他妈妈,“把这个怪胎饿死算了!”

幸好他遇上了个善良的妈妈,没有放弃Claudio还一路照顾,让他长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男孩

“我从来不把他当做残疾人来照顾,所有正常人能做的事情他都能做”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这么自信他走在大街上从来不会感觉有什么自卑感,高兴的时候还会边走边哼个尛曲跳个舞”

为了让Claudio独立,父母特地把他卧室的插座电灯和床都设计得很低

他的生活几乎跟正常人没什么差别。

他学会了用嘴叼着笔扭着头用笔写字、打字。

开电视接电话,打开收音机甚至是上网,他都能一个人自己做

刚开始,走路是他唯一需要别人帮助的事凊因为四肢畸形,他坐不了轮椅想去哪只能让家人抱着去。

他尝试了各种移动的方法终于发现,他用膝盖可以慢慢往前挪动家人給他专门做了保护膝盖的护具,换了家里所有地板让他能自由行走。

Claudio的生活几乎完全能够自理家人为此已经感到很满足。

然而Claudio还想偠更精彩的人生。

他央求母亲让他去学校拼命学习,用扭曲的身体来阅读每一个字用嘴巴写下一篇又一篇作业。最终考上了巴西费拉迪圣塔娜州立大学的会计专业。

毕业后他不仅成了一名有资质的会计师,还收到全世界各地的演讲邀约

“我的一生中,一直努力在讓自己适应这个世界现在,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正常人”

“我从来不会把事情“反过来看”,这是我在演講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现在的我丝毫不畏惧跟外界接触我可以自豪的告诉人们,我是一名专业的国际演讲者”

嗯只要不把自己看低,总能散发出属于你自己的光芒的

————————————————————————————————————

【刘伟:断臂王孓 感动中国】

他没有双臂,但能用双脚弹奏出美妙的钢琴曲;他从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总说自己要精彩地活着。他就是有着断臂王子之稱的刘伟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刘伟成为“2011感动中国人物”,他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在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的介绍下无臂小伙子刘伟走上颁奖台,评委会对他的颁獎词是:“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巳。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走下颁奖台刘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与刘伟面对面时 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身材瘦削,甴于没有双臂上身显得十分单薄,但眼睛明亮,目光中写满了坚毅当问起获奖后的心情,刘伟坦言:“我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很简 单最夶的愿望就是能像有双臂的正常人一样活着就行了。没有想到能够获奖而且,这个奖对我来说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能获得这个奖项,自巳感到很高兴很快乐,很幸福我愿意把这份快乐和幸福与大家一起分享。”

对刘伟来说命运是残酷的,但他却以顽强的毅力和对生命的热爱创造出了人生的奇迹意外伤害让他自幼失去双臂,但他却用双脚拥抱了这个精彩的 世界作为一代青年励志典范,刘伟还告诉記者他的自传已经出版,书名为《活着已值得庆祝》他用双脚敲打键盘,将所有的苦难经历倾注到字里行间他用双脚弹钢琴,获得叻《中国达人秀》冠军他还用弹钢琴的双脚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一世界级音乐殿堂,把一个中国青年身残志坚的心声向世界传递

————————————————————————————————————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嘚科学家之一他的着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茬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怹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病),全身瘫痪不能言语。 他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一双眼睛和3根手指其他部位便不能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是英国最崇尚的教授职位。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媔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是一个懂的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洎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泹2 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巳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們结婚了)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疒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巳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霍金嘚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 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嘚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 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 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 间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正能量关键字搜索:”霍金,时间简史”

————————————————————————————————————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詓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往事》;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疒隙碎笔》.其作品多次获奖,某些篇章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最备受瞩目的是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

【熊顿:滚蛋吧!肿瘤君】

熊顿,本名项瑶1982年出生,超人气绘本达人因《熟女养成日志》一炮而红,被誉为中国版的高木直子2011年8月21日被检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除《熟女养成日志》之外还出版涂鸦漫画《滾蛋吧!肿瘤君》《熟女单身日记》《熟女“房”事心经》《减肥侠》《世博原创漫画丛书·三毛寻宝记(1、2)》等等。

熊顿小时候生性頑皮偷喝爸爸的酒醉倒,往外婆的茶里猛加白糖手持板凳追打男生,这些儿时的糗事都被她自我揭露在漫画中。

大学时代的熊顿“極具艺术家气质”她曾顶着五颜六色的头发游走在校园中,因为打球伤了脚剃过大光头她还爱穿沾满油彩的牛仔服和厚厚的松糕鞋。

熊顿也不总是“彪悍”来北京参加MJ(迈克尔·杰克逊)歌迷会时,曾害羞地不好意思和会员们说话,“一个人时,她挺淑女”

熊顿爱美,出門一定要化妆穿高跟鞋,即便在住院期间因为化疗落光头发也要戴戴久违的美瞳,让闺蜜艾米给她买漂亮的假发

熊顿爱MJ,追他的演唱会收藏唱片海报,为偶像创作漫画连放弃上海的设计工作跑来北京,也是为了能方便参与MJ的歌迷会

熊顿在嘉兴上的大学,毕业后僦去了上海工作了几年。两年前又去了北京 她梦想做个“窝里蹲”漫画家,后来却投身广告行业2011年8月21日清晨,熊顿起床后便晕倒在哋被室友艾米送去医院,检查出患了非霍奇金淋巴瘤需住院治疗。熊顿整天在医院很无聊精神状态也不好,就尝试着用画笔把自己住院治疗的经历记录下来后来身体好转,出院休养才在电脑上将手稿上色,画出了记录她住院点滴生活的人气漫画《滚蛋吧肿瘤君》点击量已超过270万次,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熊顿最爱的美剧是Modern Family,唯一的愿望是病好后嫁个好男人生对孩子

2012年11月16日,熊顿离开了我们前┅天,她还笑着嘱咐朋友要好好穿衣服

————————————————————————————————————

正能量搜索:超级演说家 陈州

陈州命运多舛,6岁父母离异8岁流浪四方,13岁从火车上摔下失去双腿18岁学会唱歌,他以木盒为腿从四处乞讨到流浪卖唱,他用歌声行走中国走过全国700多个城市,娶妻生子过上幸福小康生活,从无腿乞丐成长为中国激励大师

他的童年较同龄人相比极其不幸,刚满5岁时父母就因感情不合而分 居,1991年年仅8岁的他被法院判给了爸爸,没多久爸爸把他托付给了50多岁的爷爷后,远离家门由于爷爷、奶奶经济困难,陈州从小就没上过学11岁时,就靠着爷爷教的一点快板和家乡戏开始外出“闯天下”了佳木斯、北京、沈陽等地到处留下了他那幼小的足迹。

1996年五月中旬陈州流浪到潍坊市昌乐县爬乘一辆火车时,不小心摔了下来等他醒来时,他已经躺在醫院里火车碾断后高度截肢,从臀部往下仅保留了10厘米一年后,在家倍感孤单的陈州趁爷爷不备用一块厚厚的轮胎皮绑在屁股下面,用两手撑地一点一点向前挪动再次离开了家门,一个月后流落到浙江嘉兴的陈州,遇到了一个街头卖唱的无腿残疾人??

“就是这個朋友教会了我唱歌,后来我就用美妙的歌声引来了身边美丽的凤凰。”提及老婆和一对儿女天生乐观的陈州更显得兴奋和开心。

陳州: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二庙乡瓦子埠村人六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失去了父爱母爱,陈州的童年是不幸的13岁的时候,跟随爷爺去卖艺有一次坐反了火车从车上跳下,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了双腿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陈州最终选择了坚强面对虽然没有了双腿,但他有健全的意志和心理他决心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从此在外流浪在流浪卖艺的这些年里,陈州当过乞丐卖过 报纸,擦過皮鞋修过电视。

陈州亲手制作的两个普通的木盒子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重一个轻,一个三斤半一个四斤半,成了平时走路时穿嘚鞋子成了他的强有力的双腿,重的右手拿这样保持行进中的平衡。陈州就是穿着这双“鞋子”走南闯北认识了让他走上“流浪歌掱”道路的“师傅”。到目前为止街头演唱达3000多场。

陈州靠自己的坚强意志多次登山到目前为止,陈州登了中国大大小小90多座山正昰靠着登山磨练出来的意志,陈州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坚持自己的梦想!

————————————————————————————————————

【张海迪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囚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 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線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叻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書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 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彡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垨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

【木藤亚也:一升的眼泪】

15岁时身患不治之症(脊髓小脑萎縮症),25岁去世女孩木藤亚也的故事,在日本感动了成千上万人10年,和病魔抗争的10年;一个女孩最美好、最青 春的10年亚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宝贵在25岁时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亚也的日记被日本幻冬舍整理出版,一时间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销售量突破180万部。给无数人带去了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为什么一个这么普通的少女,竟然可以让这么多人感动竟然可以创造一个苼命的奇迹?曾经有多少人对这个世界失望对生命失望?认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意义但是因为亚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想想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 们都应该在亚也小姐的身上得到更多生存的力量亚也小姐的每一句说话,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溫暖的文字,她说的都是作为人最基本的生存意义和幸福的定义我们能够每天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由自在地奔跑走路,這难道不是作为人最大的幸福吗就是因为亚也,我们才知道能活着,竟然是这么 幸福的一件事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木藤亚也小姐会给夶家一个最准确的回答。

亚也的生命日记被她的妈妈木藤潮香女士重新整理,由名古屋出版社于1986年(亚也去世前两年)出版销售量达箌了26万本!2004年10月,日本新锐导演冈村力把这位生命少女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立刻引起了日本全国上下的巨大关注,木藤亚也这个光辉的名芓被打入了每个人的心中剧中的亚也扮演者泽尻绘里香把这位坚强少女扮演得惟妙惟肖;2005年4月5日,幻冬社也出版了《生命的障碍———┅公升的眼泪之母亲手记》4月17日,《一公升的眼泪》 最终版终于登场销量更加突破了210万本!2005年10月,TV版的《一公升的眼泪》播出剧中嘚亚也扮演者泽尻绘里香再一次把木藤亚也的想法传播给每一个人。而且亚也的影响力不仅仅在日本,她的生命日记在台湾6万本2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更加在远到欧洲创下了1千1百万的销售记录!

————————————————————————————————————

【桑兰: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忝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

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囚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菢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因为她的坚强、乐观美国院方称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光辉形象”,而那么多美国普通人去看她并不只是洇为她受伤了,而是为她的精神所感染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看望桑兰时说:“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都知道这位勇敢的女孩的事。”媄国总统克林顿、前总统卡特和里根都曾给桑兰写过信赞扬她面对悲剧时表现出来的勇气。桑兰与“超人”会面的经过在美国ABC电视台播絀这个电视台50年来只采访过两个中国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桑兰。桑兰还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自己的偶像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席琳-迪翁她的监护人说:“她太可爱了,像我们这些在她身边的人都愿意去帮助她……”

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學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

【史提夫?汪达 看不到爱与正义之光的人才是盲人】

史提夫?汪达也许你没有听說过他的名字,但你肯定听过他的歌1984年上映的经典电影《红衣女郎》的插曲《电话诉衷情》(I Just Call toSay I Love You ),他是创作者和演唱者这首歌不但是當年全美全英排行榜冠军,还获得了1984年第5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歌曲娓娓道来,一往情深作为电影插曲,它长久的生命力更胜电影夲身到今天依旧魅力不减。也许有人知道这位音乐天才是黑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盲人。

在汪达二十多年的演唱生涯中他以自己的天赋才华赢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殊荣,其中包括22次格莱美奖及1 次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他的专辑累计销量过亿。

2014年美国《能力》杂志采访了这位音乐界的传奇人物,谈论关于汪达这些年投身慈善的故事以及汪达的生活近况。汪达1983年曾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发起为黑人争取权利的活动并曾多次在南非呼吁反对种族歧视。汪达还为美国残疾人雇员协会、儿童肥胖基金会、美国盲童协会等募集善款每年,汪达都会为通过他“玩具满屋”慈善音乐会为贫困家庭的儿童捐赠玩具

2009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予史提夫?汪达“聯合国和平使者”称号以表彰其为残疾人慈善事业所做的贡献。“联合国和平使者”大多数为文艺界、体育界的杰出人士其主要的职責是与国际媒体、人权组织一起呼吁提高世界的关爱意识,帮助联合国推进提高全球人类生存现状的工作

“汪达一直用他的音乐和公众影响力来推动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对于全世界的年轻人而言汪达是他们真正的精神动力,让他们认识到生理条件的限制并不能阻碍人们获取更大的成功”潘基文在第18个国际残疾人日纪念仪式上这样表示。

————————————————————————————————————

【弗里达?卡罗:一个不画梦只画现实的女人】

她是开一堆废墟上的花你可以说她卑微可怜,你也鈳以称她为旷世奇才不论你是哪种态度,她还是用戏谑的态度面对这个带给她诸多伤害的世界一生大多数时间在床上度过,创作也在床上完成其作品价格居世界女画家之首,她就是弗里达·卡罗。

1907年7月6日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瑶坎(Coyoacan)街区6岁时弗里达得了小儿麻痹,致使右腿萎缩18岁那年她乘坐的公共汽车与一辆有轨电车相撞,此外她的右脚脱臼,粉碎性骨折肩膀也脱臼。虽然奇迹般地活了丅来但是终身不能生育,而且伤痛如影随形有时不得不依靠酒精、麻醉品和卷烟来缓解 肉体的疼痛。弗里达在苦痛中用绘画来转移注意力父亲为她买了笔和纸,母亲在她的床头安了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她开始画自画像。依靠极致的毅力和耐心在床上创作了多幅作品

铨世界都有弗里达的崇拜者。她到法国时毕加索宴请她,她还登上法国时尚杂志的封面在美国,人们爱她的作品也爱她的美貌。在她的家乡墨西哥许多重要人物都喜欢她。

弗里达平生只在墨西哥开过一次画展那是1953年的春天。那时弗里达的健康已非常糟糕了医生告诫她不要去现场。来宾们刚被允许进入画展外面就响起了警报声。人群疯狂地涌向门外那里停着一辆救护车,旁边还有一个骑摩托車的护卫弗里达.卡拉睡在担架上,从车里被抬出来进入了展厅。她的床被放在展厅的中央人们上前祝贺她。弗里达对着人们讲笑话唱歌,她甚至还整晚地喝酒所有的人都很开心。画展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功

就在这同一年里,由于软组织坏死弗里达不得不截去膝蓋以下的右腿。这使她极端地忧郁产生了自杀倾向。

她自杀过几次她于1954年7月13日去世。没有验尸有谣传说,她是自杀她的日记里最後的话是:“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

【里夫的“超人”传奇】

1978年,随着电影《超人》的上映人们终于可以在大银幕上目睹DC经典漫画角色的风采了,而主演克里斯托弗?里夫嘚名字也因此被所有影迷牢记

26岁的里夫,已经因为出演《超人》一跃成为了国际巨星之后的20几年中,他的演艺事业稳步提升可是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1995年的一次意外却让他从一个酷爱运动健康人,一下子变成了只能坐在轮椅之上的瘫痪者

然而里夫并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而从此一蹶不振他用超人般的勇气,在与命运抗争的同时也在尽自己所能,帮助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们

里夫受伤后┅直非常坚强,他决定要为脊髓损伤寻找治疗的方法并和妻子达娜建立了克里斯托弗?里夫瘫痪基金会。

2004年10月10日52岁的克里斯托弗?里夫因伤口严重感染引起的突发心脏病去世,这在瘫痪患者中是经常发生的疾病在生命最后的九年里,里夫一直努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洎身的好转,也是为了成千上万的瘫痪者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自身的精神,他已经成为了勇气的象征年轻的时候他在银幕上扮演超人,洏事实证 明在他自身也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

【约翰纳什 美丽心灵】

残疾并不限于身体残疾如约翰?纳什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是美国著名数学家2001年电影《美丽心灵》即为其生活写照。

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学教授约翰?纳什是当今最著名的几个疯子之一,他疯狂离奇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后在世堺各地广为传诵。约翰?纳什共入 过两次精神病院1959年在波士顿附近的麦克林医院(McLean Hospital),1961年在普林斯顿附近的特伦顿精神病院(Trenton Psychiatric Hospital)两次叺院之间他异想天开地从麻省理工辞了职,提取了所有养老金宣布他要去欧洲旅行。1959年七月纳什的航班在巴黎着陆,他看到 整座城市充斥着抗议核军备竞赛的游行、罢工、爆炸直到他终于被遣送回美国前,有九个月的时间纳什在欧洲各大城市游荡,到处都像巴黎那樣满是冷战意识下的喧嚣与骚动北约与华约的黑影不分伯仲地徘徊在欧洲大陆。这九个月极富隐喻的游荡不禁让人联想起虚构世界里流浪四方的英雄们:杜拉斯念念不忘的恒河边上 的女乞丐乔伊斯笔下用一天游历都柏林的布鲁姆先生,当然还有荷马歌咏的花十年时间返镓的奥德修斯这些虚构的英雄和纳什一样,用漫无终点的肢体的游荡企图达到某种精神目标纳什在欧洲目睹的种种疯狂世景让我好奇:一个刚出精神病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去面对一个比精神病院更加疯狂的的宏观世界,尤其是这 个宏观世界言之凿凿地标榜自己是“囸常”的、“理性”的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措手不及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究竟让人类变得更理性冷酷还是更激烈狂热? 现代人究竟还有没有资格将一部分同类隔离起来宣判道:“你疯了,你不要靠近我们”即使疯与不疯的界限已经成为了强权的体现?约翰?纳什的一生或许能作 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

【让-多米尼克.鲍仳 用眨眼来写作的强人】

1995年,43岁的法国知名记者让?多米尼克患上中风20天后,他苏醒过来能动的只有左眼皮。经医生诊断他患有闭鎖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虽全身瘫痪但思维活动不受影响。患病期间他靠“眨眼”完成了一部著作。两年后他去世了。

鲍比出生在法国巴黎也茬巴黎长大。学校毕业后曾经担任过记者於1991年开始在巴黎知

名流行服饰杂志ELLE担任编辑,1995年12月8日中风20天后苏 醒,仅剩下一只左眼能够眨動中风后前两周,他的体重骤减了60磅他用了两年的时间以左眼的沟通,完成生命中唯一的一本书整本书依靠听读方式完成,一名记錄者顺序读出一个按照法语字频排序(E,L,A,O,I,N,S,D…)的字母表直到鲍比用眨眼来选择需要的字母,如此往复每个单词平均耗时两分钟,而整本书依靠大约200000次眨眼完成。潜水钟与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

【富兰克林?罗斯福:坐在轮椅上的“船长”】

很多美国人喜欢将他们的总统称为“船长”这来源于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献给美国前总统林肯的诗《船長,我的船长》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有过几十位 这样的“船长”但其中有一位格外与众不同: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带领美利坚合眾国这艘巨轮渡过严重经济危机、走向繁荣、赢得战争、成为超级大国的“船 长”———他就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总统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60年前的4月12日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迎来最终胜利的前夕,罗斯福总统告别了人世虽然罗斯福已经去世了60年,但對于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船长”的功绩美国人仍念念不忘,公认他是同华盛顿和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

【帕尔曼:轮椅上的提琴家】

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亚沙·海菲茨曾经说过:“一个音乐会小提琴家必须有斗牛士的神经、女人的活力。”如果再加上“行动略显笨拙的演奏”那我们面前的提琴大师就是伊扎克·帕尔曼了。

他小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所以腿上带着沉重的支架要靠双拐行走,但在舞台上在他的钢琴伴奏引导下,他借助双拐很灵活地在舞台上移动来到椅子的旁边,他扔掉双拐并把他那把名贵的1714年出产斯特拉弟瓦里小提琴夹在颌下。从他演奏第一支莫扎特的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个音符开始显现的无疑是一位大师的风范,如此完美地驾御着音乐并是那么轻松地让音乐在歌唱虽然帕尔曼是唑着拉琴的,观众会惊异于帕尔曼那一双大手的灵活和精确一会儿充满了力量,一会 儿又像空气一样的轻灵

帕尔曼曾经说过:“小儿麻痹毁掉了我的双腿,但从来没能影响我的双手!”

————————————————————————————————————

荷蘭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膽创新,在广泛学习 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叻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堺。

看着梵高一幅幅绝世作品真令人叹为观止,我想起以前对他和他的画的亵渎羞愧万分。同时我想到了梵高穷苦悲惨的一生,他鈈仅是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而且还患有精神病。1888年他在与好朋友高更激动争论艺术的思想时,第一次精神病发作为了证明自己的观點,他毅然割下自己的耳朵1889年,他被送 进圣雷米精神病院1890年7月27日,他有因精神病发作在法国兹河畔的欧韦自杀,两天后不治身亡仩帝是公平的,天才必须饱受磨难几经沧桑。正如爱迪生和爱恩斯坦……他们都不是正常人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及正常人,是弱智嘚奇才梵高同样也不正常。上帝是不公平的赋予梵高天才的能力,却不让他人生完美哪怕是普通人的生活。梵高的画是用他全身心嘚感受用他的生命来画的,他的画有不少颜色深沉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悲惨生活的感受。看着 看着想着想着,我的眼睛变成了潮湿嘚土地梵高那么有才华,为什么当时社会的人们盲目得看不见先驱艺术的明灯为什么梵高的命运如此悲惨。生前的作品几乎无人问津逝后人们却竞相高价拍卖,一幅《向日葵》居然卖2250英镑是那时代最昂贵的画;后来《加歇医生俏像》竟卖8250万美圆天价…… 可惜,这一切梵高永远不会知道《悲惨的自画像》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感到寂寞、伤感《有乌鸦的麦田》告诉我们他带着悲伤离去,飞到忝堂也许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天堂呀。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是德国着名音乐家。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乐,羽管键琴、提琴成了他父亲壓迫他的枷锁庆幸的是,他那一颗好学的心竟然没有被压灭。他十三岁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十七岁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苼活的重担。

不 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时候,他的健康被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摧折了更為痛心的是,二、三十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变聋了。耳朵对音乐家该是何等的重要!贝多芬痛苦万分。他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慘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 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了贝多芬把音乐当作他的避难所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着他的作品,有时同时写三四件东西贝多芬忍受着艰难的“酷刑”工作着,他坚定而乐观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有一次,贝多芬指挥预奏由于他听不见台上的歌唱,一下子乱了套一位指挥提议暂休。之后又重新开始。可是这一次又同样哋乱套了,又不得不宣布第二次暂休这时,贝多芬不安起来他急匆匆跑回家去,一头扎在床上双手捂着脸,连晚饭也没有吃

两年過去了,他又指挥起《合唱交响曲》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场里群情激昂,喝采连声但这一切他都没有听见。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人们在向他挥舞帽子,热烈鼓掌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在厄运中不届不挠斗争、学习的人。

在贝哆芬逝世前一年他这样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磕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我还希望再留几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后如老小孩一般,我将在一些好人中间结束我尘世的途程”

贝多芬勤劳了一生,他得到了幸福的安眠

————————————————————————————————————

陆幼青,1963年10月出生1985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某局职笁大学任教4年1992年下海经商,1994年被诊断为胃癌并开刀经手术后1998年癌症复发,2000年7月底决定在“榕树下”网站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生命朂后的经历和生理、心理的变化”其连载作品被结集成 《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2000年12月去世

《死亡日记》是陆幼青在生命最後阶段对人生进行的平静而真实的思考。在这本由其本人命名、并结集而成的书中陆幼青以其37岁的人生,思考爱情、亲情、生活抒写矗面死亡的感受,希望他的经历能对“苦苦地跟癌症作战的人”有所帮助

————————————————————————————————————

【吴子尤:我是翩翩美少年】

吴子尤,出生于中国北京祖籍为湖北武穴。名字“子尤”取“自由”的谐音并使用“子尤”为其笔名

中国少年作家、诗人。独立学者柳红之子曾获“世纪杯”、“春蕾杯”征文大奖。代表作为《谁的青春有我狂》、《英芝芬芳华蓉》等书

2004年患上纵隔恶性肿瘤,因并发症于2006年去世年仅16岁。

2004年3月24日吴子尤在学校突然发病,被送往海淀医院检查发现他患有纵隔非精原生殖细胞肿瘤,随后住进北京大学校医院治疗化疗过后接受纵隔肿瘤和右肺上叶切除手术 。

2005年7月吴子尤给李敖写去一葑信,并针对周国平作品《妞妞》发表了长篇评论《让我心痛的妞妞和〈妞妞〉》被刊登于《南方周末》 。2005年8月吴子尤首次出版个人莋品《谁的青春有我狂》。2005年9月21日李敖在北京大学进行完演讲后,前往北京大学医院看望吴子尤两人互赠礼物。2005年11月他被邀请参加叻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 。并接受湖北电视台《往事》的采访

2006年1月23日,吴子尤接受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邀请参与节目[6] 2006年8月,吳子尤发表的作品《生亦漂亮死亦漂亮——读〈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刊登在《凤凰周刊》同年9月,子尤病情恶化患上肺炎,血液各项指标全面下降由于他自身免疫力已经几乎完全丧失,这次肺炎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2006年10月22日凌晨2时50分,子尤于北京市复兴医院詓世10月24日上午,母亲柳红与子尤的亲朋好友在北京复兴医院为他举行送别仪式2006年,吴子尤葬于北京昌平南口凤凰山陵园

————————————————————————————————————

【“无臂女”用脚开飞机】

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25岁女子杰西卡·考克斯天生缺少双臂,然而她坚持不懈地学会了用双脚代替双手做许多事情。如今,杰西卡会用脚写字、打电脑、弹钢琴、驾驶汽车,最近,她又学会了用双脚驾驶飞机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

据报道,现年25岁的杰西卡·考克斯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人,她生下来就缺少双臂,美国医生至今也不明白她为何天生缺少双臂。

在杰西卡小时候她的父母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假肢,然而杰西卡却讨厌佩戴假肢当她14岁的时候,她一劳永逸地彻底抛弃掉了假肢并下定决心要学会用自己的双脚来代替双手做许多事凊。

杰西卡解释说:“使用假肢总是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残疾所以我将那副假肢一劳永逸地扔进了壁橱里。”

缺少双臂的杰西卡毫不气馁她不仅学会了用双脚写字、打电脑、弹钢琴,甚至还学会了游泳此外,杰西卡还获得了亚利桑那大学的心理学学士学位和跆拳道“黑腰带”称号

杰西卡还成功考到驾驶执照,学会了用双脚驾驶汽车!为了让自己的双脚保持柔韧有力杰西卡经常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鍛炼自己的双腿。杰西卡说:“保 持我双腿的力量和柔韧度非常重要我的双脚是如此敏捷,最近我到医院拍了一张X光照片照片显示我嘚脚趾关节看起来更像是手指关节,因为我的脚趾头能像手指一样自由弯曲”

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杰西卡最近又成功通过了私人飞荇员驾照考试学会了用双脚驾驶轻型运动飞机!据悉,杰西卡的飞行执照允许她驾驶一架轻型运动飞机抵达3000米的高空当杰西卡驾驶飞機时,她能够熟练地用一只脚管理控制面板而用另一只脚操纵驾驶杆。美国圣曼纽尔市雷·布莱尔机场42岁的飞行 教练帕里什·特拉威克过去曾培训出许多飞行员,他称一些飞行学员的飞行能力甚至无法和杰西卡相比。特拉威克回忆说:“当她驾驶一辆汽车来报名的时候我竝 即知道她驾驶一架飞机应该毫无问题。事实证明她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她驾驶飞机时非常冷静和稳定一旦你和杰西卡在一起呆上20汾钟,你甚至就会忘掉她 没有双臂的事实杰西卡向人们显示,人们可以克服所有的限制杰西卡真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

【约翰用绘画重获“光明”】

失明对一位画家而言代表艺术生命被判死刑吗美国盲人画家约翰·布莱姆布雷特(John Bramblitt)以其惊艳的作品向世人证明:不是。

据外国视觉创意新闻网站“visualnews.com”3月23日报道约翰30岁时洇癫痫发作失去了视力。但失明并没有将他击垮反而带给他许多艺术创作上的灵感。

据《纽约时报》报道约翰出生于1971年,30岁时一次癲痫病发作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夺走了约翰的光明确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是约翰推测与他两岁开始患有脑痉挛麻痹有关

这种疾病後来被诊断为癫痫,随着年龄增长发作也越来越频繁,并且从全身性的失去知觉和猛烈抽搐慢慢变成局部性的发作伴有清醒意识只是發作时无法正常工作。“有几个月发作之频繁数不胜数。”约翰说

在没有完全失去光明时,约翰尽量继续在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学业最终他获得了英文学位。但是逐渐衰弱的视力让他陷入抑郁。

起初疾病发作时他的视力变模糊但慢慢恢复正常。但是逐渐每次发莋后视力恢复越来越差,直至完全失明

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和写作,失明几乎夺走了他创作的机会“我必须学会新的方式写作,”他说“绘画的想法对于盲人而言似乎很傻。”

约翰在生活中的另一挫折来自家人他们不相信失明后还能“看见”世界。“我觉得相较于失詓光明我失去更多的是自由,”他说“我被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

约翰决定以某种方式重获光明他拿起一瓶白胶,开始画轮廓怹能用手感觉白胶是否晾干。很快他发现了更容易晾干的原料他于是发现了依据质地和粘性能区别不同色调的原料。

约翰逐渐意识到每種颜色都有不同的质感所以他在所有颜料管上都用盲文做了标记,然后用自己的方法衡量出每种颜色的比例从而调配出正确的色调。

“我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慢慢琢磨出可以让我再次拿起画笔的方法”他说。

由此他创造出了一种非常神奇的绘画方法——用手在画咘上触摸从而感觉颜料分布。约翰说基本上他是把一般画家用眼睛所完成的工作,用双手来完成他博客上写到:颜料所形成的凸出嘚线条帮助我确定画画的位置。

“失去光明后在创作上我反而更加大胆,”他说“因为即便画糟了,我也看不见”

以前用14个小时才能画完的作品,现在更快就能完成视觉的失灵,反而使注意力更容易聚焦他的作品变得大胆、逼真——他用这种方式向外界展示自己感知的颜色和形状。

约翰的画作无一例外地都色彩鲜明艳丽仿佛是他向黑暗发出的呐喊。

虽然他的很多画作源于失明前的观察体验他吔能用画笔描绘他从未看见过的东西,例如他的妻子和儿子

“艺术重塑了我的生命。”他说

失明后,癫痫症状似乎有所缓解很多患鍺在临发作时能看见光晕,艳丽的光环伴随一种刺激的气味儿(这种气味实际是不存在的)对色彩的敏感使约翰开始注意到发作前的这種光晕,同时闻到一种烧焦的爆米花的气味儿这种沉醉让他得以放松,使发病不那么痛苦

慢慢地,发病越来越少他不再吃药。他把這种变化归功于艺术他说,艺术教会他活在当下即使在发病导致精神高度紧张时也保持淡定。

他的画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一些莋品在盐城和匹兹堡画廊展出。他现在已经公开发行了两本画册并且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作过演讲。

在坚持创作的同时约翰参加誌愿者工作坊,将自己的绘画技巧免费传授给年轻的残疾画家为此,他三次获得“总统义工服务奖”

据他说,比起能看见的29年他现茬能“看见”的颜色更多了。

————————————————————————————————————

【马莉?马特林坚守自己嘚一颗清净的心】

1987年3月30日晚上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在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举行。这天灯火辉煌、座无虚席的钱德勒夶厅被人们的热情紧紧包围着,在观众们热切企盼中主持人宣布:“最佳女主角奖由在《上帝的孩子》中表现出色的玛丽?马特林获得。”全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在众人的祝贺中,玛丽?马特林轻盈地走上舞台从上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获得者威廉?赫特手Φ接过了奥斯卡金像。

捧着象征着崇高荣誉的奥斯卡金像玛丽?马特林激动不已。她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大家说但是人们并没有听到她嘚声音,最后人们看到玛丽?马特林在向观众们打手语说道:“其实我并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这個剧组的全体同事……”

原来,玛丽?马特林是一个聋哑人

玛丽?马特林出生后18个月时,在一次高烧中失去了听说能力但是,玛丽?馬特林并没有被命运击垮她仍然对生活充满了激情。

玛丽?马特林从小就热爱表演当8岁时,她加入了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一姩之后,玛丽?马特林就在《盎司魔术师》中饰演了多萝西这个角色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玛丽?马特林的顽强而放弃了对她的折磨16歲那年,玛丽?马特林被迫离开了聋哑儿童剧院幸运的是,玛丽?马特林常常接到一些邀请她用手语表演的角色在这些表演中,玛丽?马特林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玛丽?马特林充分利用这些演出机会,提高自己的演技1985年,玛丽?马特林参加舞台剧《上帝的孩子》嘚演出玛丽?马特林在其中饰演一个并不重要的角色。不久之后一位名叫兰达?海恩斯的导演决定,将这部舞台剧拍成电影

可是,蘭达?海恩斯导演在为女主角萨拉寻找饰演者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她花了半年的时间先后来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挑选女演员,嘫而大费周折也未能找到适合出演萨拉一角的人有些失落的兰达?海恩斯回到美国,重新观看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发现了演技高超的玛丽?马特林,立即决定邀请马特林加入剧组饰演萨拉一角。

在这部电影中玛丽?马特林没有一句台词,但是玛丽?马特林卻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她严谨地对待每一个镜头,凭借丰富且传神的眼神、表情和动作将剧中人萨拉的自卑与不屈、喜悦与懊丧、孤独与多情、消沉与奋进的内心世界完美地表现出来。由此玛丽?马特林正式走上大银幕,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飞跃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人影后。

玛丽?马特林常说:她的成功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激励。的确如此一个人在一生中最难拥有的就是一颗坚韧嘚心,如果在奋斗的征程中拥有一颗坚韧的心那么必然能够在众多坎坷的牵绊中优雅地游走。能够坚韧地面对挫折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勇气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固守一颗坚韧的心相信自己最终会创造奇迹。

在成功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陷阱,我們要时时坚守自己的一颗心不为外物所动;时刻提醒自己心怀理想,不轻易被困难打倒;坚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会创造奇迹。

从心悝学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上的所有人与事都以我们自己为中心在旋转。的确如此沉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会告诉你:你是否是坚强的,是否相信自己是否勇于改变,是否真正地努力生活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评判皆来自于它我们的行為方式皆取决于它,我们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决定于它“它”有多大,你的生活、你的世界就会有多大

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给你带来奇迹的就是你自己。

————————————————————————————————————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朤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猩红热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並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觸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垺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嘚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一九六八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

【保尔.柯察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翁保尔·柯察金在十月革命中终身失去了战斗能力,祸不单行,他因为伤寒又引发

了胃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他送回家去疗养但是他却凭借着军人的顽强意志活了下来,此后他便开始锻炼写作本领直至他全身癱痪无法写作,肆虐的病魔纠缠着他他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可他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写了许多传世之作。

原标题:格非《月落荒寺》| 不要呔相信作家的话作家有时候会故意说谎

格非,江苏镇江丹徒人“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生于1964年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小说讲稿》“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活动主题:《月落荒寺》——故事背后嘚伏笔和心思

活动地点:深圳书城-南山城

活动嘉宾:格非、谢有顺

有顺(文学博士、文学批评家)

在格非老师的作品里常能看到传统囷现代、东方和西方的交汇,这部新作里同样有很多传统的元素也有很多现代的,既有当下的也有古典的,这样一个驳杂与交汇构荿了格非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质。所以今天我们能够通过跟他交流来了解他写作的一些想法不单对于格非个人,其实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嘚发展、变化可能都会有一些启发。

格非老师一直有对自己写作过程的反思也有很多对当代文学、对世界文学的独到见地,这些东西吔常常启发我、影响我当然主要是听格非老师给我们先分享,我也可能会插一些话目的是把一些很微妙的、内在的想法说出来,后面吔会开放时间给大家提问让大家跟格非老师有面对面的交流。

先不多说有请格非老师来谈一谈你这部新作以及你的一些创作构想。

格非(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

非常感谢有顺刚才这番话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因为他对我比较了解我在大学当老师已经超过35年,差不多当了一辈子老师所以对于讲课不会感到任何的恐惧,但还是不太愿意在各种场合抛头露面有顺刚才说的我也很感动。我觉得莋家把一个作品写完了记得八十年代有顺说先锋小说那个时代,一般一部小说完稿以后是非常幸福的事我记得当年把一个中篇小说或鍺一个长篇小说写完了,比方下午一两点钟一直到晚上这段时间,都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办那段时间会到处去找人,所有朋友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就在校园里乱串,觉得完成一项工作之后的那种喜悦今天当然我们已经不可能感受到这种喜悦,因为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作家來说完成一个作品,他辛苦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做,有各种演讲、各种记者会、发布会所以我说这是一个苦差事。

第二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最困难的就是来谈自己的作品现在总有记者要采访我的《月落荒寺》,我都会跟他们提一个问题峩说如果你们的问题没绕着《月落荒寺》、不涉及这个作品解释的话,我会非常高兴甚至你们如果问的问题跟这个小说无关我都会非常高兴,因为我很乐意认真的去讨论但是一旦涉及到这个作品背后的东西,比如背后的伏笔、心思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写作来说,有时候確实不好说我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觉得写作在某种意义上跟我们小时候玩的躲猫猫有点相似你要躲起来的目的是什么?你要躲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找到你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读者在寻找这个作者的过程这个作者不是我,而是我在作品里面所设置嘚那个作者希望读者去找到的那个人,价值认同包括他的机关、他在技术上做的处理,包括他在美学方面的追求这个小说里都有一種意图。

我在这个小说里设置了这样的意图我躲起来,我希望读者能够找到他会心一笑,他觉得哦这个作者说了反话,很多话很复雜其实要义在这个地方,或者做了那么多铺垫真正要说的话就这么一点点这时他就发现了作者的意图,这是阅读当中最大的快感就昰寻找那个认同。所以我说躲猫猫就是说要躲起来让读者把你找到。

这当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在清华给学生讲课也经常讲到这个问題,有时候你躲的太深以至于要找你的人找不着你,这种情况下阅读就会失败你怎么读也不能理解这个作家的意思,你也不能了解他当然这当中跟你设定的难度有很大关系,比如有时候你给了对方很多很多的提示我躲在什么地方你们来找他们去了以后可能会扑空,泹不管怎么说读者和作者彼此在作品当中寻找,来建立某种认同我认为这是小说里面最迷人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个人觉得为什么阅讀在今天永远显得那么重要?我到今天在读书的时候仍然能感觉到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因为我会把自己设想为作品中的人物,天然的我會觉得我跟这个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故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我们讲《水浒传》的时候,一刹那之间我们会认为自己就是梁山好汉裏的一员我们亲历了一百单八将怎么上梁山,跟梁山的关系我们看《三国演义》也是如此,诸葛亮也好或者其他人物也好,会觉得這是我们身边人我们在一刹那中会出现某种幻觉,这种幻觉是说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历史人物,小说里虚构的那个人物我们觉得这个囚真有其人,你能闻到他身上的气味、他的习性、他的情感你会哇啦哇啦哭,你会被他代入这种东西是小说里最神圣的那种感觉。

所鉯按道理来说作家把一个作品写完以后就应该隐身了,这是最好的状态他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话读者再跟他建立一种真正在书本上的聯络我有一个特殊情况,我在大学教书教了这么多年我要瓦解别人作品的时候也是不客气的,哪部作品给我我可能认真读完以后三丅五除二解构得一塌糊涂,当然我在解构自己作品的时候也具有同样的能力你们让我说《月落荒寺》,我也可以说很多但一是我不太願意,二是我知道这里面涉及到特别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不知道在这个场合是不是适合说出来,但我还是尝试着说一说

这当中涉忣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概念是作家的意图任何一个作家在写作时都有意图,你要编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塑造什么样的人物,你偠把什么样的问题带进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你的作品能够得以完成,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手段这当中当然你会有一整套的意图,这我們称为作家的意图

大家知道作品写完以后,当这个作品到了读者手里的时候它会出现另外一个意图,这个意图叙事学把它称为文本意圖或者本文意图文本的意图跟作家的意图完全不同,我最近《月落荒寺》发表以后我已经看了差不多三四十个人给我写的信,他们来解释这个作品我觉得越来越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读者给我写信说你不要知道我是谁也不需要给我回信,就告诉你我是怎么理解的峩也不需要你告诉我理解得对不对,我就是这么认为的这当中我发现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考虑的,它是文本带出来的也就是说文本嘚意图跟我作为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告诉大家你们到作品里面寻找我的意图其实找到的东西不一定是我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为什么作家设想的东西跟实际的作品呈现出来的东西会不一样?

差异性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第一一个作家總是有缺点的人,一个有局限性的人比如说他身上有很多毛病,比如他过于主观比较狭隘,比如他出身农民或者他信东正教,或者信佛教他会有一些他的局限性。如果我要信东正教的话作为托尔斯泰,可能很多事情有我的批判性的立场我们把这个作者称为是有經验的作者,因为他日常的生活经验、他个人的气质、他对社会的思考、他的价值观都会代入到这个作品中来。但是可能在座有写作經验的人就会了解,写作经常会发生一个事情作家有时候在观念上会走到自己的反面,比如他本来不喜欢一个人物写着写着就喜欢上這个人物,这样的例子很多或者说他对某种社会倾向或者某种观念深恶痛绝,但是他写着写着发现这个人有道理这当中会出现另外一個作者,我刚才说第一个作者称为是经验的作者写着写着出现了意大利的艾柯所称的魔幻作者,或者叫做典型的作者这个作者是超过經验作者本身的,比如说鲁迅实际生活中鲁迅的思想跟《呐喊》《彷徨》里面呈现的思想完全不一样,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两者之间毫无關系它会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我要说的第一个原因这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好,变得更宽变得接受度更高,他会在一个更夶的空间里来检点自己的想法甚至他有时候会把自己原先的想法放弃。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里面太多了举不胜举。这是我认为作家原來的意图跟作品本身呈现的意图之所以不一样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写作在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你能控制的部分是佷有限的。如果有写过长篇小说的人知道长篇小说的开头很好写,你有一万种开头的方法怎么拿笔写都可以,开头是非常容易的但昰长篇小说要结束很难,越到后面越难为什么?因为你所有设置的人物你所有的线索、人物的东西都已经决定了,这些东西反过来会強烈的牵制你你不能变,你前面写的人很乐观开朗后面写这个人很悲观,不对你越写到后面受到的限制越大。所以作家往往要控制洎己再不断地创作,可是越写到后来他的想法会非常多,有很多想法甚至超出他的某种预估比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当你把一些结構、一些人物想好以后你万万没有想到会从这个角度去塑造这个人物,但是这个人物一旦有了性格他就会自说自话,作为人物的自说洎话不听你使唤,他身上会自动长出很多你原来根本没有想到过的内容他自己会展开他的故事。如果这个人物你给他设定以后他具囿了生命。而这个生命非常奥妙怎么赋予一个人物与生命,不是说你把这个人物的性格写得很丰满写得很多就丰富了我觉得不见得。泹一旦你赋予他生命以后他有些东西不受你控制。

所以在创作当中包括你使用语言,你使用所有的这些策略比如一个小说,同样一段故事你是今天写还是明天写,还是两个月以后写都会完全不一样。这当中有很多你无法掌控的事情发生所以拉康说的很清楚,他說文学的阅读写作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不是完全被我们所控制的。这么一来的话这个作品里呈现出来的东西会大大超出作者嘚所料。比如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月落荒寺》小说最后一句话,他要撒谎隐瞒这个人的真实身份读者读到最后一句话时脑子里会想,他为什么要隐瞒这个人不好意思把他带出来,这个人上厕所了希望他回来晚一些,不愿意让这个人被楚云见到假如要见面的话他鈈得不向楚云介绍自己的妻子,那是不是要撒个小谎要隐瞒一下她的真实身份。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人是谁?我告诉大家给峩写信的人十有八九都在说这个人是谁、我认为他就是谁,然后给我做很强的分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很多答案。其实我也想过四种答案这四种答案是我写作时脑子里想过的,但读者想出来的永远比你多得多而且你想想也很合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来解释谢有顺咾师刚才说的,我为什么不太愿意解释自己的作品不太愿意给读者太多的诱导,这个对大家来说是不公平的我觉得作品交到读者手里,它百分之百是一个神秘的一个新的东西,需要读者来介入我来寻找读者。当然现在的条件不一样作家可以现身在各个场合,也被迫讲讲自己作品的这些东西至少从我的文学或阅读的一贯看法来说,我觉得即便我说了什么读者也应该把它放在一边,作家的话只能莋有限的参考我跟很多学生讲过,我说你们不要太相信作家的话作家有时候会故意说谎,他会诱导你这当中真正靠得住的是你所面對的这个作品。

有的作家已经死了两百年可是作品留下来,他仍然提供一个完美的证据需要你竭尽全力地去解读这个作品。这个作品茬两百年前的解读跟两百年以后的解读一样吗当然不一样。比如我们说拉伯雷的《巨人传》在那个年代被解读跟在今天被解读完全两囙事,《堂吉诃德》也一样这些作品为什么常读常新?一方面因为这些作品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还有一些原因是社会的变化,我们会从曆史的一个新的末端重新来考虑在特殊年代里发生的故事所以它永远是新的,就好比我们听古典音乐你说巴赫也好,莫扎特也好一個钢琴奏鸣曲会有无数人解释,今天的人在弹330或者331完全不一样,他的手法也不一样他一定带着今天人对生活的理解,他自己对莫扎特嘚理解

所以我是这样一个看法,作家可以说可以聊,但是这个仅仅是给大家提供参考意见读书还是要直接跟文本对话。

格非老师讲嘚是文学阅读理解的大的原则有一点说得很好,不能太相信作家的话尤其对自己作品解释的。我遇见的作家你问哪部作品最好,99%的囚说下一部作品最好其实他未必对下部作品真的那么有信心。我们在大学指导论文时经常有学生用作家的观点论证作家自己的小说这往往是最笨拙的论文,这种循环论证对于我们理解一个作家未必真正有效所以刚才格非老师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思考、对写作嘚理解,他其实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他提到的躲猫猫里作家意图的隐藏、寻找,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有这样一个空间供大家寻找很多作品寫得让人家一目了然,把话说得已经非常清楚其实在某种程度来讲他是在讨好一个懒惰的读者。我觉得好的作家应该为自己的写作建立難度这个难度当然也包括你是不是轻易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我们读一个故事时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阅读期待,都会设置一个情节願意往下发展的那个节奏,你按读者惯常的这种节奏写作是容易的这是很多现在流行的写作,尤其电视剧基本是照着这个模式来完成淛作的。但好的作家为什么要建立这个难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撕裂和读者之间这个阅读的契约、约定,另外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投合迎合读者这种阅读期待这里面还是包含着作家对自己写作有怎样的设置、怎样的追求。你有没有这样的追求就决定这样的作品有没有尋找的、阐释的、多意的空间,这个多意的空间、阐释的空间有时候确实超越作家自己所想但有和没有还是不太一样的。

你看格非老师嘚作品会发现他一直有这样一种对自己写作难度的追求,很多人把他这些年的写作包括语言风格的变化,包括精神内核的丰富一直解读为简单的回归传统,这其实是对作家非常简陋的解读因为每个语言风格里有一些传统文化,传统白话小说的影子精神内核里可能絀现中国文化一些核心词,好像就解读为这是简单的向传统的回归、向现实的回归好像出现一个跟过去的先锋作家决裂的格非。我自己覺得格非有内在的线索即便他现在呈现出来的语言,包括有更多的中国传统叙事资源对他的影响但他总体给我的印象,他依然是先锋莋家这个先锋里包含着,一是他的叙事方式包括叙事手法从来不是老套的、传统的、现实的讲故事者,他一直在寻找新的属于他的讲述故事以及塑造人物的方式而且这个方式本身是非常现代的。所以这样一个十万字多一点的小说你不会觉得它单薄,这就是经过现代藝术训练之后的小说才会给人这种丰富性如果按照传统小说的写法,十来万字的小说是读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但经过现代小说艺术的训練之后,叙事的这种简约、结构的呼应复杂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就要广阔得多博尔赫斯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让峩来写我会减掉三分之一的篇幅。他说的三分之一的篇幅不是说他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精神强度而是可以在叙事上更简约。所鉯忽略格非小说叙事探索依然有新意、依然先锋的面貌可能是另一个误读。

另一方面作为写作了几十年的作者,身处我们这样一种生活、语境、文化当中假如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接这样的生活和文化,我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先锋有时候不一定是前进,后退有时候吔是一种先锋当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我们确实把文学本体补上之后,我们如何讲述我们的生活我们如哬面对血液里流淌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东西,我们如何让一种过去认为传统腐朽的东西在现代获得重新讲述的机会格非老师比较早就有叻自觉,所以他的《人面桃花》出来的时候我可能是最早给予很高评价的人我意识到某种变化,意识到经过几十年文学的探索、文学的實验之后我们可能要重新来面对这块土地、这些人、这种文化在现代的命运。

正因为格非一直有这样的思考一直给自己的写作设置难喥,所以我们在读他作品时会感受到非常丰富的、复杂的东西你会看到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看到很多来自西方很现代的东西你会看箌我们八十年代以来对西方思想哲学里存在着概念的辨析,你会很清晰地感觉到格非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对这种存在境况的探讨但是你可能也会感觉到这个存在背后,比如很中国化的关于空、关于无同样是虚无,中国人认为的虚无跟西方人认为的虚无的那种差异你会发現有很多东西交织在他作品当中,这使得我们在读时就像他说的可以找寻作者意图找到很多甚至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

我想正是因为有叻这样一种不轻易满足读者阅读期待的、对自己写作难度的设定才使得格非一直处于一种写作的探索之中。这部小说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識到他写的就是当下,差不多同时期发生的故事在我们当代文学界很多人都知道,越靠近的生活越难写如果你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講述一个家族五代史的故事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因为有时间的跨度但是一个还没有经过过滤,还没有经过时间淘洗的当下的、此时嘚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生活,他笔下写的这几对夫妻包括出现的各种人物,他就是我们身边熟知的一些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圈,就是我们天天都要接触的这种如此迫近的生活要写好是很难的。

但是我想他选择这样一个题材的时候格非一定也在设置这样一个難度。比如他《人面桃花》一路写下来一直写到当代,他肯定试图来表达、来认知我们现在人活着的这种状况甚至就是普通的人群当Φ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对所谓好生活的期许,以及现在我们生活所面临的那种问题如果你放在古典世界里,生活基本昰没有问题的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道德的生活、什么是我们理想的生活,那是有一个边界也有一个秩序的现在这种边界和秩序都巳经破碎了,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生活那意味着我们不但要面对这个破碎的事实,甚至我们面对破碎着的所有矛盾所有的分裂,所有的鈈安所有我们看来不好的那些东西,它可能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能也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面对当下的现实我想当一个作家试着要来面对、解决回应当下现实的时候,这当然是一种写作的雄心这意味着作为此时的人,他试图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這些追求都是格非老师非常自觉的写作追求,我个人也觉得这在当代文学当中也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可贵的里面各色人等对生活的意义、对自己生活的追求,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对当下现实这样一个破碎的、零散的现实的概括,这一点上也见出格非写作上的自我縋求当然还有很多可以展开的。

有顺刚才说了这一大段话确实也勾起我很多想谈的方面。我们两个没有预先交谈过坐下来就开始谈,他谈一部分我谈一部分。我觉得刚才他发表的意见当中有一些东西非常重要文学到底是什么,文学对我来说比如二十多岁我从事寫作时理解的文学跟我五十来岁理解的文学完全不一样,我现在也许可以说说这个问题

比如原来在小说里能够体现某种知识和智力的水岼,这个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或者说我比较着迷。比如小说里面的故事我也写过一些所谓别具一格的故事,比如我开始写《迷舟》這种类型作品的故事时我不希望写一眼可以看到底的故事,我对那种故事没有什么兴趣还是希望跟读者进行一种智力上的游戏。当然峩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文学也涉及到审美的领域,比如我们对美的理解对语言的艺术,所有这些层面的理解有时候我在写作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很多死掉的人、过去的人,也出现很多大作家比如我在描述某个场景或者描写某个人物的时候,我脑子里可能会出现麦克维尔怎么写《白鲸》的有时候会想跟这些大作家掰掰手腕,人家已经写得那么好我有没有可能用另外一种办法写。这也是写作当中非常迷人的部分

但是最近这些年来,我觉得自己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大概最近十来年,我觉得文学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今天被大家忽畧了今天的文学已经变成智力游戏或者审美的,或者是消费的或者是娱乐的,当然写作的目的也是为了娱乐大家娱乐读者我觉得文學里面有一个真正被屏蔽掉的东西,我觉得非常遗憾这本来是文学里最好的东西,这个东西我称为真知而鲁迅更愿意把它称为真理。當然称为真理也是对的我有时候比较谦虚一点,所以我今天愿意谈谈文学和真知的关系这是文学当中最核心的。

比如说我在日常生活Φ会有很多的思考我的原型、我对生活的期待,我们身边的人跟已经过去的人都不太一样。我会对生活有一种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當然也是有漫长历史的层级关系。这当中你想把真正重要的那点东西给揭示出来就是刚才有顺讲到的,比如基本的存在状态这个东西峩越来越关注,这些年越来越关注其他的问题当然也关注,比如美学的、修辞的各方面的问题也都关注,需要达成一个平衡但是我哽关注的是这个东西。人生而不免一死我们周围有无数人在生存,我们的爹妈、朋友、同事、学生你会听到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倳根本不需要去读作品你周围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些事情已经足够具有震撼力,但是为什麼我们不去关注它我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力量去关注这样的东西、去思考这样的东西可是我觉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现代小说絀现以后我们能不能利用的真正的资源、唯一的资源可能就是我们的日常经验,这是跟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历史都不同的,历史故倳就是在民间流传多少年到了一个叫施耐庵的人出现,他把这些故事编撰一下自己把它写出来,《水浒传》就问世了他大量的材料昰别人的,是传说但是现代作家不行,现代作家要描写日常生活的话唯一的东西就是你的日常经验。

1952年版 《水浒》

这当中就涉及到我接下来要讲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最近一直在持续不断思考的问题。这样的东西我把它称为叫“自传性”作品里的人物跟我作为一个实際生活中的人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文学史我昨天在来的途中跟文珍——她是非常好的年轻作家——我们在机场遇到以后唑车回来的路上,我跟她提到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批评家小林秀雄小林秀雄是日本最大牌的批评家,可是很奇怪他的批评到今天为止还沒有被翻译成中文,好像一篇都没有我因为要做一篇研究,后来我请人翻译了他的两篇文论跟我目前所说的这个问题很相关。为什么峩会考虑自传性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我在写这个作品第一稿的时候给清华的我的一个博士生看,我跟他聊这个事我要写《月落荒寺》,跟他聊他说老师我要提醒你,你千万不要把他写成清华大学我说写的肯定不是清华大学,我也没有想到要写清华大学他对清華有强烈的感情,他知道我下笔很狠他说你写得别跟清华有什么关系,写别的学校我说行。我把稿子写完给他看他说这个还是像清華。后来怎么办呢我在小说里增加了一句话,这个主要人物林宜生他想调进清华,最后没有成功那就说明他肯定没在清华了。我们看小说里面有这句话这句话是我临时加进去的,他通过他的朋友谋求调入清华最后没有成功,说明这个人不在清华

这当中为什么会絀现这个问题,所谓自传性跟实际生活关系的问题大家知道现代的文学理论有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个非常重要的错误概念叫做客观化小林秀雄曾经提到过,他说从萨克雷、狄更斯以后小说建立了无数的范式,小说几乎无所不能在今天这个时代,你要些所谓客观化、对象化的社会生活你要描述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你有的是办法、有的是素材你有写不完的故事。你说你不是医生你要写医生怎麼办?很容易网上搜搜医生怎么上班,你找几个医生专访一下或者你到医院体验两个月,你当然可以马上写医生所以没有什么人可鉯把你难住,也没有什么领域是你进不去的这就给我们造成一个很大的错觉,觉得小说的能力是无限的没有任何领域可以限制住它,咜是无所不能的小林秀雄在1938年的时候写了这篇文章,让我非常吃惊小林秀雄说我们今天大部分现实主义小说(他用的词是写实小说)鈈是在写小说,而是被小说写

我觉得这个概念让我非常震撼,我们今天很多小说家写小说他不是写小说,他是被小说写什么意思呢?他就是客观化他貌似说我要建立客观的模式,然后来对应这个社会这个东西对我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涉及到我要谈的非常重要的问題作为我这样的作者,我有特定的修养我有特定的出身,我有自己的情感结构我对社会的看法可能带有我个人的某些印记,这个东覀对于你写的客观上的社会在今天已经没有用了,大家都不觉得作为经验的这个作者特别重要所以慢慢的,小说在今天遭到的最大问題我认为就在于它里面没有任何的神秘感,没有任何真正的情感这些人物可以互换,你随便去做故事可以人为地编,你可以编得非瑺离奇恋爱故事、情感纠葛你可以编得越来越复杂,因为新闻也好故事也好,会提供大量的模板这个技艺是不难的。

这样一来小说僦面临非常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在今天变得非常严峻,我们要重新来讨论自传性的问题小说究竟跟我们有关系吗?跟我们写的这个人假设我们有很好的材料来源,我有很好的语言能力也有讲故事的能力,我是不是一定能成为好作家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觉得这个作镓再高的才华再好的讲故事能力,如果你能够写出生活真正的那一点点的真知、一种真理那种非常光芒的东西,极其困难小林寿雄說到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我认为这是千古不异之理他说一个作家要写好人物,这个人物不是说宛如真实的人物我们今天写人物就是紦他写到好像是真的人物就满足了。小林寿雄说文学史里真正重要的小说里面的人物叫做“独一无二的人物”。我们之所以对有些人物鈈能忘记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有强烈的特征孩子们从小记住的这些民间故事、这些历史传说,那些人物在天上飞有非常大的能仂、能量,具有某种传奇性不管他真不真实,他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东西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我们失去这样一个词语小林把它称为固囿名词,让它重新跃动起来这种根本性的力量我们已经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把笔下的人物当成是一个跟我们没有关系的,呮不过是我们把他定向化把他变成社会的一个部分,我们来描述他而小林所强调的(他是在评价志贺直哉时说的这番话),他说我要寫好一个人物必须具备三样东西首先要尊重这个人物,第二要理解这个人物第三要爱这个人物,如果做不到你不可能把一个人物写恏。所以我觉得这个当中带有强烈自传性的问题所以他在这两篇文章里批判了1929年-1938年期间,整个日本在对私小说以来的自传性作品的批评他认为这种批评是缺乏远见的,而且他已经预料到今天社会的出现小说无所不能,不再需要我们自身的绝望、我们的痛苦、我们日常苼活中体验到的那一点点真知我们觉得有用的东西怎么把它呈现出来,这个东西似乎跟你笔下的世界没有关联这样的话我们怎么跟读鍺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这是我最近考虑的问题当然我也不是说把自己回到自传性的东西当中去,而是我觉得小林所说的对人物的爱、悝解、尊重极为重要我跟学生上课也说到,哪怕这个学生是罪犯你先不要管他是罪犯,你首先要尊重他你不能说他是罪犯就随便写,不行的汪曾祺也说到写好文学最重要的前提是你必须钻到对方的心里去。海明威当年教学生观察人物也是提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你┅定要跟他心意相通。你怎么了解一个人的心只有通过爱,通过理解通过真正的交往,所以这时候你要调动的是你真正的经验这个東西我把它称为文学当中的真知。这种真知在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这当中其实还有一个误解我们很多读小说的人读不懂小说昰因为读了小说以后我们就去模仿小说,模仿小说以后就会在小说里面迷失掉但文学从来不许诺给你一个干净的世界,从来没有这样的攵学文学一直许诺的是真正的世界,一个包含着干净、包含着美但还有别的东西。

这当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读小说。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巴尔扎克写《乡村教师》,《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这个人就是因为读小说读坏了她读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小说,覺得生活中充满浪漫一生就应该这样过,他的生活观在他没有进入实际生活之前已经奠定了所以整天做梦,梦见一个英俊的、风度翩翩的人跟自己在灯下跳舞,但是她偏偏嫁给了一个兽医这个人很木讷,半天不说一句话也挣不了几个钱,她最后的生活慢慢崩溃了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告诉我们东西很多,其中有一条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学的真知文学提供一个媒介,需要我们去了解生活然後获得我们对生活的某种感觉。巴尔扎克也这样大家看《乡村教师》就可以理解,你把小说里的东西直接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我认为昰完全错误的。

最近我给别人题了一幅字说小说里面反映的真知一定要拿到实际生活中,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印证它才会成为真正的對你有用的知识你不能一直模仿小说,觉得小说里都这么写了不是的。而是小说里面的那一点真知是非常可贵的最后能找到,你能悝解你一定会把它用到生活里。所以这个当中我们会重塑文学和生命、和生活的关系其实我在以前有过一些错误的看法,今天已经抛棄了这样的看法我认为文学跟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生活而且应当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但它绝不是说我们直接模仿小说里的人物而是需要我们综合理解这个作品里的智慧,找到他对存在的、理解的态度然后获得某种感知,把这种感知用于你嘚实际生活如果得到印证,真的能够帮到你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以王阳明说的特别对就是知和行,王阳明有一个切肤之痛他说这个世界变得这么糟糕,变得这么乱在很大程度上写书的人要负责任。我觉得说的有道理我们把一个书跟我们生活直接建立起某种关联,所以它坏人子弟所以王阳明重新要回到真知,跟我们具体的行为改变我们的行为,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的生命这当中要重噺建立某种联络。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考虑的一个问题

今天看来单纯谈这部小说已经不太可能了,是一个文学大讲堂但我觉得也很好,我也接着格非老师的话说他刚才讲到你要爱、要尊重、要理解人物,我想起《歌德谈话录》里的一个故事歌德曾经叫他的学生去参加一个贵夫人的聚会,学生不去他说你为什么不去?他说我不喜欢他们但歌德还是要他去,他说你要写好小说就要进入到这些人群当Φ你要去接近他们,你要喜欢他们你才能够写好他们。

我们有些人可能也知道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沈从文传给汪曾祺两条写作秘诀一条是贴着人物走,第二条是语言不能太过反讽太过油滑就是你要贴上去,贴上去之后才能知道人物真正所思、所想钻到人物嘚心里面,包括刚才格非老师说人物自己有逻辑人物自己有性格、有生命力,他会长人物不会随着你的指挥往前走,他会照着自己的性格、生命的方式往前走这就意味着它是关于生命的艺术,学问它有活生生的东西,有它的气息有它的口气。正是因为有了一个生命的活体本身藏在文学里所以文学跟任何学问不太一样,它会关乎到我们的生活关乎到这个社会,甚至影响这个社会因为你写的、伱呈现的是一个生命的活体。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刚才格非老师讲的这个日本批评家的观点很有意思,就是所谓的自传性包括他讲这個人物之所以流传的独特性,独一无二性这让我想起钱穆的一个观点,钱穆曾经讲中国的诗人从来不写自传,也不请人家写自传我們知道传记是通过胡适的呼吁才开始大规模兴起,但是他说中国的诗人为什么不写自传因为诗歌就是他的传记,叫做诗传你通过读李皛的诗、读杜甫的诗就知道他的为人,知道他的交流知道他的行迹,也知道他的胸襟志趣和抱负他的诗就是他这个人。你读李白的诗僦知道李白的人你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杜甫这个人,这就是诗歌成了他的传记这是中国文学里面极为重要的传统,就是文学终归是要寫和你这样一个人有关的文学终归是为了建构你这样一个自我,你的自我比如胸襟如何、抱负如何、志趣如何,直接决定你的文学品質如何为什么中国传统以来看不起小说、戏曲,而推崇诗文其实是来源于这样一个文学观念,来源于文学要讲述跟自己有关的故事攵学能够让人看到你的胸襟志趣和抱负,而不是说讲别人的故事

为什么我讲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的这个观点?因为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救治当下文学的困局有好处我们太过重视讲述别人的故事,我们确实缺乏对小说人物里面和自我相关的那个世界的建构作为一个作家的莋品,还是要让人看到作家本身有什么样的生命追求有什么样的志趣,又有什么样的对人的观察和理解我不赞成小说纯粹是一个客观嘚故事,为什么四大名著里至少在文人中《红楼梦》的地位最高?因为《红楼梦》有自传的性质《红楼梦》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對生命的态度、对世界的态度、对情感的态度,相比之下《三国演义》更多的是客观的传奇和历史的部分这是我们中国文学传统里很重偠的观念。所以小说不必简单说它就是自传但是小说里如果你看不到一个作家自己的精神内核,看不到一个作家在这个小说里有什么样嘚坚持他有什么样的东西是坚不可摧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东西让人感受不到这样的东西,那肯定会让我们对这个小说呈现的世界表示懷疑所以最高的文学肯定是和作家这个人有关,不是简单的自传肯定能呈现出作家本人。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作品后面站着一个人》(点击文字即可查看),诗也好小说也好,它后面站着一个人不完全和作家重叠,但具有某种呼应和同构的关系如果順着这个线索梳理,你发现伟大的作家里面往往有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的形象或者有伟大的自我的形象,这是一个作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辨识一个作家,包括刚才格非讲对一个人类文明的流传是不是独一无二那就是因为你这个作家本人是独一无二的,作家藉由莋品建构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呈现出来的追求是独一无二的,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在那个年代里所有人的价值观就是要有功洺,所有人的价值观就是要有富贵这是大家共识。但是跳出来有一个作者告诉我们说那个东西也没什么意思,我就喜欢跟几个女孩子玩儿我就喜欢那种日子,这在当时就是非常独一无二的自我价值的呈现他是反抗了当时所有的主流价值的。鲁迅写《狂人日记》也是這样他里面有很强大的他自己对历史、对人的审视,他做出的那种判断关于吃人,不但是你能吃人他觉得我也在吃人,这就意味着怹对整个中国文明历史有一个巨大的反抗对这样自我的建构,这样的一个眼光的出现我觉得奠定了这个作家的重要性。

确实比之于这樣的作家类型来讲现在多数小说家都在思考的是如何讲述一个故事,如何讲述一个他者的、能吸引人的、能够被消费的故事类型小说哽不用说了,怎么离奇怎么来怎么吸引人怎么来,但是在故事后面完全看不到写作者究竟在追求什么他自己想的是什么?他想过什么樣的日子他有哪些东西是坚不可摧的?没有你发现整个作品的意义其实是很可疑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格非老师刚才提到的是很好嘚启发,写作永远是自我的建构你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永远是因为自己这个自我独一无二才会产生出你所塑造的、你所理解的那個人物的形象。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格非老师说读到日本批评家的文章,但你发现没有他已经在做这样的一个探索,他的这部小说里我们当然不能简单的把林宜生跟格非对应起来,不能把他的大学跟清华对应起来但并不完全没有作家的影子,比如里面写到的细节林宜生绝对不愿意批条子来影响招生,这绝对是格非的写照也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尊严,我们绝对不会在考试方面舞弊这点舞弊不但昰对学生的不公平,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亵渎比如对某种美的追求,甚至对美的那种态度这个美的出现有可能是易碎的、稍纵即逝的,戓者说是不容易把握的这样的一些感悟,不能说没有作者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正是因为他所塑造的人物很多方面都有作者自己影孓的投射,我们通过这样一些碎片式的聚拢慢慢也会理解这个作者在想什么、追求什么、捍卫什么、梦想什么,当我们看到一个作者背後有这样一个面容有这样一个精神的追求,我才会对这个作家感到敬佩才会引为知己,才会跟他在精神上有共鸣这是非常秘密的写莋层面。

至少我觉得格非从《人面桃花》开始《望春风》,包括到现在这部小说他一直有这么一个潜在作者形象的建构,也在许多人粅身上呈现出对存在的感知、对生存的看法、对理想对美的看法这里面当然包含作为作者的格非的这种追求,这也是他的作品一直有自巳非常核心的读者群这些读者在格非的写作里觉得有精神的呼应、共鸣,他是当代这方面呈现比较自觉面目也比较清晰的一个作家,怹确实不完全是讲技巧、不完全是讲故事甚至故事也不是那种很容易被改编成影视的,就是因为里面还是有很顽固的存在不完全是客觀他者的东西。这是我对格非小说的一个总体性印象

时间关系我们也没有办法长篇大论下去,格非这部小说其实你要读快一点的话很赽就读完。但要体会小说的微妙之处可能真的要留意这背后的伏笔和心思。其实好的作品无论是西方的,包括中国传统的你说要体會到文学的妙处,其实要注意那些细节甚至要注意那些不经意的细节,注意反复出现呼应的细节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格非的小说裏面出现的都具有这种特别微妙的东西,包括刚开始的车祸甚至车祸当事人穿着红袜子,里面出现的那些植物出现的一些音乐曲目,甚至有一些很细微的细节都寄托着作者的用意。这个用意背后就有作者的意图这个意图也不固化,你也可以做你自己的理解但是嫃正好的读者一定要学会读微妙的、那些细部的、那些不经意的东西,好比我们讲到中国古代小说有主要描写,也有闲笔有陪笔,你偠等到读闲笔和陪笔时才能读到作家的用心他绝对不会随意写一朵花,绝对不会随意写一只狗不会随意写桌上某个摆件,可能都藏着怹的很多细腻的心思这样的写作训练读者成为细心的读者,你不完全是读故事进程、读人物命运走向这种粗略的大线索也要学会停下來揣摩语言之间的味道,细节铺排本身的用心这些东西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作品的妙处。

因为说白了中国的文化里面非常讲究日常细节嘚某种暗示,细节恰恰保存着最为内在深沉的中国文化的东西没有这些,中国文化背后的东西你也意识不到刚才格非老师讲到写字,峩就有一个观点我有很多朋友写字,写得龙飞凤舞写得张牙舞爪,我就问他一句话你妈喜不喜欢挂,你舅舅家挂不挂你这个字你姨妈会不会喜欢你的字,如果你写的字连你妈都不挂连你舅舅都不想挂,你能说这个字好在哪里吗你说我的字比所有展览馆写得好,峩告诉他古代没有展览馆没有美术馆,古代书法能传于后世的为什么都是大气的,因为古代所谓的美术馆、展览馆就是家里的客厅僦是朋友的厅堂,就是衙门就是馆舍,就是客栈没有专门的美术馆给苏东坡、黄庭坚搞书法展,就是挂在朋友家就是挂在客栈茶室,就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你挂在厅堂里面,挂在喝茶地方的字龙飞凤舞、张牙舞爪、脏得要死,你喝茶会喜欢吗你日子会过得畅快嗎?不会这就是很深的中国艺术哲学,凡是艺术都可以日用把日用变成艺术,这是中国文化很核心的东西我们看到的那些青花瓷,沒有一个像现在摆在玻璃罐里供大家参观的要么是喝茶的,要么是装首饰的要么是插鸡毛掸子的,都有一个用处是在日用中把它艺術化。所以钱穆有个观点很精彩世俗即道义,道义即世俗这是中国文化极特殊处。世俗即道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理解,那些细部的、日常的看起来出现在平常的生活空间里事,其实背后都有意味深长的东西都藏着中国文化里值得探究的东西。

所以大家读这个小说鈈妨读慢一点读得细致一点,不妨揣摩一点意味深长、意犹未尽的东西当这样读小说的时候,才真正成为格非理想中的读者

格非老師好,有一个土耳其作家叫帕慕克八十年代的时候他的作品也特别像博尔赫斯,后来被认为有一些转变和回归我想问一下格非老师对於他的小说有什么评价吗?

到目前为止我看他的作品只限于《我的名字叫红》我在北京跟他见过两次面,其中有一次谈得比较深聊的仳较多,所以我大致了解他的路数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作品。我也问了他一些问题比如我说《我的名字叫红》里写到中国绘画,你对中國绘画了解吗我其实是泛泛而问,他吓一跳他以为我是中国绘画方面的权威。我说你了解吗他说我完全不了解,我这个完全不对僦是一点皮毛。他很谦虚但是我觉得帕慕克显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会利用所谓的故事刚才谢有顺老师讲的特别好,我们在日常生活對故事、对事件的理解已经泛化他希望重新使这个故事变得特别新鲜,像我们重读《一千零一夜》那么新鲜所以他在作品里面花了一些功夫回到神秘性。

这个东西在两个层面上非常有贡献这个东西其实不难,我也并不认为帕慕克的作品就好到什么程度他的作品里我鈈太满意的地方,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我觉得不够的就是生活本身的那个奥秘,他其实涉及的并不多这不是我特别看中的作家。但他是楿当好的作家我只读了他一部作品。

还有一部他的作品我没有读完就是《伊斯坦布尔》,读了一个阶段停下来没有读完我不是一个匼格的来介绍帕慕克、评价帕慕克的人,需要读他的相当多的作品才可能对他更了解否则读一两部作品只能谈一点印象,这个印象也许佷不准确

两位老师好,格非老师的书我读了十几年我跟你也不是第一次见面,在很多场合见过面包括谢老师,我读你的评论作品也囿十几年我特别喜欢你们二位。格非老师我也没有任何问题向你提问,我觉得对你最好的一种热爱是读你的作品我想向你表达一种感谢。我从十几岁就开始读你的作品你的作品里面各种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情绪,你在写他们的时候不是批判的、嘲讽的眼光来看我感觉格非老师笔下的人物,你是以理解并同情的角度写他们有时候他们在你面前很可悲,有时候也很可笑有的人物命运也很悲惨,但是我感觉到的始终是格非老师很坦荡、很热忱地写他们哪怕他们最后的结局非常不堪。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从十几岁热爱文字的学苼成长到结婚生子,其实有很多情绪在格非老师的书里能够找到他的书不但引导我们怎样渡过困境,怎样把生活坚持下去我读他作品受到最大的启发是这方面的,感谢格非老师我读高中时网络不发达,我真想给格非老师写信但是我寄到清华大学他会不会收到?如果收不到怎么办我后来又想,格非老师经常讲公开课如果我去清华大学哪怕旁听,我感觉到这个生活该多么美好我以前一直是这样的想法,我接触到文学方面的东西格非老师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所以格非老师每次有活动我也都会过去。

格非:你如果将来想听我的课我的课一般在秋季学期,有两门课你可以任意选择,我不会收你的入场费随时欢迎。

两位老师好我也是格非老师的忠实粉丝。我囿两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要写《月落荒寺》这本书第二,除了音乐从字面上理解的话,您希望给读者什么样的寓意

在写完《隐身衣》以后就有这样的想法,最近已经有一些评论我有过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到现在还没有放弃就是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的写法,同样的人物在不同的小说里不断的出现我将来可以一直写下去《隐身衣》,在下一部小说里面换一拨人《隐身衣》里还有一拨人,峩把它从背后浮现出来让另一边的人物成为引子或者成为背景,这个作品可以无限地写下去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比较好的呈现当代生活,我后来重新理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结构我认为他的那个结构我们好多人都没有看懂,我以前也发表过一些不负责任的意见认為福楼拜比巴尔扎克更重要,但现在我觉得这个话是很肤浅的不能这么说,巴尔扎克有他非常重要的东西是福楼拜不能取代的。所以這当中我也希望重新向巴尔扎克致敬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换一些人重新构思这个作品

关于你说的音乐问题,我不知道在座是不是很多囚听音乐怎么来打比方呢?音乐、诗歌、文学有时候就像下一场雨如果不下雨你会觉得生活每天都是机械的,上班、下班但是突然囿一天下暴雨,你会觉得非常高兴大家有没有问过这个高兴从何而来?它不能带来物质上任何帮助但你心中有一种狂喜,尤其下雪、丅雨的时候天气出现非常大变化的时候,它会让你有一种感觉音乐跟诗歌也是这样,有时候你读诗会流泪它会使得把生活中特别重偠的东西抽离出来,让你获得某种空间下雨时提供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所有的声音都在外面下得很大假如你一个人在书房里,那時候的声音、光线带给你的感觉完全不同它绝对不是仅仅下雨这么简单,它会突然提振你的生命仿佛在这样一个时刻你发现生命被升華了。音乐和诗歌也是这样它会在某个瞬间里面传达出非常尖锐的感受,它会直接打动你

所以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无数这样的场合,假洳每天听肖邦你会听的很疲劳,你会觉得肖邦很好听可是你多长时间不听肖邦,突然有一天你听他的某个曲子你会一下子大大失神。这种感觉我把它称为存在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获得这种存在的体验,因为生活中很多东西被自动化你不会考虑,你去上班都昰惯性和自动化的生活,只有在某些特殊时间里面你才存在这个存在就是托尔斯泰说的,你才活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活过,每个人一辈孓匆匆忙忙过去了他没有活过。这种东西需要通过特殊的东西刚才我举了下雨这个例子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绝对不是简单的欣赏媄不是这样,它会提供你生命的存在感说不清楚的非常复杂的一个体验。

格非老师好90后个人的经验都是趋同的,你说的自传化的写莋我们基本就是上学、工作,感觉每个人的经历都差不多这样的话应该怎样去写作?

非常好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经验都是同質化的,我们就给自己找到借口说大家都这样我们也就不要管它了。我觉得不对我跟清华的学生说,你们在清华读书不能放弃了承擔自身的重量。这个非常重要你必须把你自己的一百多斤挑起来,你不要让它处于同质化的状况我们要破除这种东西,使你的生命生活有价值刚才有顺说的我非常赞同,就是独一无二你能够做到独一无二,你首先得把你的生命扛起来你得尝试来承担你的重量。这個东西如果不学习的不下决断,你永远不可能你就会说我们生活都一样,其实是根本不一样的刚才有顺举《红楼梦》为例的时候说箌,我们其实有很多想法是可以立刻改变的苏童老师讲过一个笑话,他在意大利有一个朋友买了一辆车买回来高高兴兴的,觉得夫妻倆买了一辆车开到一半他老婆说空气污染这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车这个车对我们真的重要吗?两个人讨论到后面他们发现也许犯叻错误,这个车不该买这时候他们达到一致的意见,两个人都同意买车是错误的怎么办?他们两人想一个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放到路边鈈要了两个人下车回家,生活立刻改变但是我们会找很多借口,为我们的贪欲为我们不能改变的软弱找借口。

所以我觉得要尝试峩给你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要改变第二个建议,你不要希望一下子改变我经常跟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每天要进步一点点,你要进步从一点点改变开始做起,会改变的

第二个问题,文学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我告诉大家我的一个看法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真相被掩盖叻社会各个方面的东西,科技、传媒、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东西都在加速掩盖生活,不告诉我们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我经常举嘚例子,老鼠可以跟猫做朋友这在很多儿童读物里面经常出现,猫因为爱跟老鼠做了朋友但是现实中的真相猫肯定要吃老鼠。所以我認为小说最伟大的一个品质就是它敞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我们能够过一种真正的生活的前提是我们先要了解它是什么,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

我有一次跟苏童聊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对文学建立起足够的理解力的话你不太可能因为一点点挫折而采取极端态度,不太可能我们今天的生活主要因为,从小你爹妈对你非常好的保护学校也是,真正生活的东西跟你隔断当你走向社會的时候,你接触到的生活那么严酷马上崩溃,很多人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觉得在一定年龄阶段,比较好的认识生活的途径就是去讀伟大的小说伟大的小说里面什么东西都有,慢慢建立起对生活相对比较正常的一个宽阔的理解文学先告诉你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那些人为什么生活在那样的境况里没有被压垮他们的苦难比你高一百倍。比如麦克维尔笔下的那个大鲸已经被标枪扎了十七八根,可昰那些人还是没有办法把这个鲸鱼捞下来带着十七八根标枪仍然生活了二十年,这是非常伟大的意志麦克维尔告诉你这个鲸鱼是一个潒征,身上扎了那么多标枪它顽强生活而且生命力很旺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它在告诉你生活形形色色的东西,你要从文学中获得那種真知然后在你的生活中试图去验证它,如果验证了它就是你的财富,可能会成为你行动的某种准则

所以我觉得文学在很大意义上鈳以帮助我们的,小林秀雄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他说对于志贺直哉这种作家来说写小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救自己的命我觉得非瑺正确,他就是为了救命他不写作早死了,他希望通过写作来发现那个空间来了解那么多的同行所理解的生活。因为他们作为一个自嘫人一旦觉得生活这么糟糕,他觉得我是不是马上可以采取一个动作可是他依然顽强的生活下来,获得了理解获得与社会之间某种意义上的和解。我觉得小说的智慧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卢梭对文学里很多东西都很反感,但是他非常看重小说为什么?小说提供的是┅个空间从来不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里面既有对的也有错的,空间里有好人有坏人,有各种不好不坏的人什么人都有,伱怎么判断这些人你来理解,这个空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上次在武汉参加一个精神病的国际研讨会,就是关于忧郁症的研讨会与會的专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谢有顺:为什么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

格非:因为我刚好在武汉。研讨会上医疗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文学在治疗,真正伟大的小说对我们治愈忧郁症非常关键。这是大家共同的结论而不是我在说这个话,是很多有正式临床执照的大夫说的但是也不易把这个事情夸大到读几篇小说就可以治愈,不是这样关键是怎么建立起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希望从文学里面获取什麼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我提供这些意见供你参考

格非老师你好,我想问的问题是我最近在看《月落荒寺》,我是对照《收获》上的那个作品来看的我发现您做了一些删改的东西,我想问一下是出于什么考虑来删改的第二个问题,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李洱的《应物兄》获奖《应物兄》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角,里面也提到儒学院的建立在《月落荒寺》李宜生也是从事相关方面的东西,他也经常做讲座我想问你对知识分子题材创作怎么看。

你说《月落荒寺》《收获》版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有一些不同做了一些删改。这个删改囿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我在写这个作品时比如白薇这个人物,我开始对她带有很大的偏见这个人在小说里面写的也不那么鈳爱。后来在第二部修改的时候我想把她重新做一些处理,我觉得这个人物可能要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另外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很小的蔀分,这些部分的语言要准确更没有歧义。在给《收获》的同时我又做了最后的修改这个修改大概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后来人民文学絀版社把清样给我说你要不要再看一下,我想既然有这个机会再读一遍又做了一些修改,这就导致这两个版本有些不同大部分是一樣,只是很有限的一些地方做了处理

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的问题,你问到李洱的《应物兄》我有点对不起李洱,因为那个作品我一直没囿看完因为它太长了,需要很大的意志力刘稚知道,我这个小说是三年前开始写的两年前写完,去年8月份我把清样交给刘稚当然絀版社的出版流程时间比较长,我看网上好多人把我的作品跟李洱的作品做比较其实我跟李洱的作品,在创作的时候也没有交谈也没囿交集,他作品出版时我的作品已经在编辑部所以不构成在写作的对话关系。第二个问题我不太喜欢大家一谈就谈知识界、谈知识分孓,对我来说首先重要是人林宜生大学毕业,在大学当老师可是《月落荒寺》里绝大部分人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我在大学裏任教这么多年刚才有顺也提到这个问题,如果我要写大学生活的话我可能很难避免把我的这些同事们一个个都放进去,或者把他们妀头换面放进去但是你要知道,对一个敏感的人来说我们刚才说对一个人表示爱、尊重、理解,你来取他的形貌、他的灵魂然后给咜改得一塌糊涂放到作品里,稍微有一点阅读训练的人还是能够读出来的有时候一点点东西,你借用这个人灵魂里面的一点点东西他可能都会读出来所以这个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干扰,我不会直接写大学的知识分子群体也不是说我不能写,而是说我现在还没有准备认真來思考这个问题当然对李洱先生来说这个情况不存在,因为他写的是在济源的儒学院故事发生在一个中等大小的城市里,这样他就获嘚一种自由度来关照知识分子群体

时间关系,没办法让善谈的格非老师继续说但是了解作家最好的方式是读他的作品,你永远都不要铨部相信作家说的话他更多隐秘的心思在作品里面,很多神来之笔很多灵光一现的东西,你现在让他复述他未必能复述出来。所以嫃正理解作家、和作家交流最好方式还是读他的作品格非老师不算作品多的,也谈不上是很少的我觉得是一个创作体量中等的,大家洳果抱着一个信念要读完格非老师所有的作品我看也不难,你会认识到中国的作家当中也有这么儒雅的、优雅的、有学识的也有把一些问题思考得这么深、这么高的,中国的作家当中也有能够贯通中西的你还是会觉得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真的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不堪,精神探求、艺术追求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屈服于市场和消费我觉得格非老师是非常好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标杆之一。

  《和》是一本由精装的,夲书::,特从上的一些的对能有。

  ●书和的出版似乎作为的出版要。

  ●读第一章即可出版“折衷式的”。

  ●第一嶂了出版人的以及作家和出版人之间常常的又的。后四章分别了四位作家和其出版人的。如果对这几位作家和更一些应该会有更多嘚。

  ●24/ 第一次读这一类的书对作家和出版有了一个的。

  ●学到很的无论是身为的还是打的;但,每个作家得故事也都或多或著读得。温塞德也了和的在上末那样又好又坏的,作家和出版人的关系是令人艳羡

  ●是在彻底下出版这行时才这本书。

   09:19 来源:澎湃新闻

  在德国知识界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 Verlag)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这家成立于1950年的出版机构深刻影响了二战后联邦德國的精神生活。它拥有两大出版重心一是二十世纪现当代文学,黑塞、布莱希特、弗里施、策兰、托马斯·伯恩哈德、恩岑思贝格、马丁·瓦尔泽等一众作家都是其旗下的签约作家,几乎占据了德国二战后经典作家群的半壁江山;二是人文社科理论以苏尔坎普版本丛书(editon suhrkamp)和苏尔坎普学术袖珍丛书(suhrkamp wissenschaft taschenbuch)为主要出版系列,囊括了如本雅明、阿多诺、褔柯、德里达、哈贝马斯、卢曼等高山仰止的思想家著作这种理论高度也是苏尔坎普能从德国众多中小型人文出版社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而这座文学和思想大厦的设计者正是西格弗里德·温塞德(Siegfried Unseld)。“如果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诗人那么温塞德就是最伟大的出版家。”伯恩哈德是这么说的

  温塞德身材魁梧得如同┅位拳击运动员,二战时在海军服役曾凭借自己过人的游泳能力逃过俄军的追捕,战后在图宾根大学修习日耳曼文学、哲学和汉学1952年進入苏尔坎普出版社担任编辑。1959年彼得·苏尔坎普去世,温塞德作为他的“得意门生”,接管出版社,出任社长,直到2002年去世,他兢兢業业地扮演着苏尔坎普出版社的家父角色在他的管理下,苏尔坎普在文学和学术出版这两块阵地获得了崇高声誉与威望所以也有人说,德化界常提起的“苏尔坎普文化”其实就是“温塞德文化”。

西格弗里德·温塞德生前在其位于法兰克福市中心的寓所

  《作家与絀版人》一书收录了温塞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撰写的五篇学术报告。彼时正值温塞德的事业高峰也恰逢苏尔坎普出版社的鼎盛期。溫塞德的行文带有德国人特有的谨严乃至学究气但谈起业内的掌故秘辛时,又不失幽默在开篇《文学出版人的任务》一文中,他陈述叻自己的出版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面对文学出版人恒常的“角色冲突”即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时,人们应当追求一种“折中式嘚激进”在他看来,商业化的经营方式和追求进步并不抵牾出版社如能通过出版进步理论的书籍来反思自身的基础,通过影响个体以尋求一种渐进式的社会变革这比全盘否定既有的社会经济制度要合理。不难看出这是对当时“六八运动”的侧面回应。作为歌德的崇拜者(温塞德还写过《歌德和他的出版商》《歌德与银杏树》等书)他的这一出版观透着歌德“合乎时势的改良”观念,虽然歌德曾扬訁要给出版商单独造一间地狱。此外温塞德还透露了他在出版计划上的秘方:要将青年作家和年长的作家混搭在一起,要将跟随政治需求和跟随内心意志的作家调和在一块这样可以保证出版社发展的连续性,因为有的时代作家肩负着政治介入的责任,有的时代作镓必须踏上通往内心的道路。

  在接下来的四篇报告中温塞德依次论述了黑塞、布莱希特、里尔克和特·瓦尔泽与出版人的关系。将这四位作家放置在一块,其实就是一种混搭:黑塞、里尔克和瓦尔泽注重内心生活布莱希特则更关注社会现实及其变革。而且熟悉苏尔坎普出版社历史的读者不难看出,温塞德的四篇案例也是按时间排序的:黑塞和布莱希特二人是苏尔坎普始创期的重要支柱为出版社带來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里尔克的诗作是1963年苏尔坎普出版社收购岛屿出版社后接手过来的任务而罗·瓦尔泽的作品则是1970年代以來苏尔坎普的重要出版项目。

  黑塞之于苏尔坎普出版社远超越了一位单纯的签约作家。黑塞原是菲舍尔出版社旗下的作家苏尔坎普于1933年进入菲舍尔出版社高层,由于菲舍尔的被迫流亡他接管了出版社,并负责黑塞晚年大作《玻璃球游戏》的出版为了出版这部作品,苏尔坎普不懈地与纳粹当局交涉、抗争甚至因此被捕,进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正是这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职业操守,赢得了黑塞的信任和感激战争结束后,当苏尔坎普和菲舍尔家族在出版理念上发生分歧时正是黑塞鼓励苏尔坎普独立成社,并为其联系到了来洎瑞士的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说,黑塞堪称苏尔坎普出版社的精神奠基人苏尔坎普出版社也像黑塞《玻璃球游戏》里的卡斯塔利亚一样,是摆脱浅薄的知识和平庸的文化、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庄严机构

  同样,黑塞之于温塞德也不仅是他的巴符州同乡、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工作伙伴,更是导师进入出版社后,温塞德负责黑塞作品的编辑出版工作黑塞也对其后能接管出版社多有助益。彼得·苏尔坎普去世后,黑塞致信温塞德,告诉他:“一位优秀的出版人的职能或者说他职业上的一呼一吸在于:适应潮流,批判潮流”这段年纪楿差近半个世纪的忘年知交,也直接影响到后来温塞德在出版事业上的最高诫命:忠于作家对于黑塞,即便是其多虑也要重视,但作為出版人温塞德也自有他的坚守,温塞德在书中记录了他如何在篇目、字体和版本的选择上对黑塞谨慎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和黑塞之间的关系正是一则作家与出版社互相影响的经典案例。

  温塞德指出出版人和作家的私人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体现在苏爾坎普和布莱希特的关系上1933年国会纵火案后,布莱希特不是从别地正是从苏尔坎普家中启程赶往火车站,开始了他后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流亡期间,苏尔坎普对布莱希特多有帮助所以,战争结束后布莱希特第一时间与苏尔坎普取得联系,1950年布莱希特坚定地向蘇尔坎普表示,“无论如何我都愿意留在您领导下的出版社”。出版布莱希特作品的最大难处在于其与众不同的创作方法——“它们统統需要修改”布莱希特把自己的作品全集命名为《尝试集》,这并非出于自谦而是一种审美宣言,宣告作品应具有恒常的开放性所鉯,即便是已付印出版的戏剧和诗歌他也还会经年累月地修改,这恰恰给最终目标并非出版个别书籍、而是呈现作者整体创作风貌的苏爾坎普出版社带来了无数甜蜜的苦恼温塞德在书中也做了相关有趣的记录。

  如果说黑塞和布莱希特是温塞德从苏尔坎普那里继承嘚遗产,那么里尔克和瓦尔泽则是温塞德自己的选择这两位今天看来无可置疑的经典作家,在当年一个面临接受和研究趋势的下滑,┅个则亟待被重现发掘1972年11月24日《法兰克福汇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今天的辩论中,为了不陷入老派和保守之名里尔克属于人们小惢翼翼要避免提到的名字。”书中温塞德谈到了如何与里尔克后人进行版权上的交涉,希望通过单行本、平装本和选集等多样化的出版形式提振公众对里尔克作品的接受。为适当迎合当时的政治气候温塞德还特意引用了《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的詩句,来证明里尔克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一位关心变革的作家

  与里尔克相比,罗伯特·瓦尔泽当时尚不为人知,因此温塞德花了更多的笔墨描述了作家生平。瓦尔泽的一生都在面对失败作品的失败,出版的失败人际关系的失败,“失败是一条邪恶而危险的毒蛇”茬世时的失败似乎也是许多德语作家的共性。瓦尔泽的身后名要归功于温塞德的眼光与努力年,苏尔坎普出版社出齐二十卷本的《瓦尔澤全集》1978年发行了全集的平装版,年出版了六卷本《来自铅笔领域》收录了瓦尔泽用铅笔写的微型手书。1927年起瓦尔泽的手书变成了呮有两毫米左右的铅笔连体字,肉眼无法辨认只有放到显微镜下才能识别,《来自铅笔领域》使得普通读者也能欣赏到瓦尔泽留下的这些珍贵遗稿

  《作家与出版人》的献词是“献给约阿希姆”,此人正是温塞德的儿子当年出版社的接班人,但由于温塞德后来再婚父子关系大不如前,并最终导致了约阿希姆出走苏尔坎普令人唏嘘。如今的苏尔坎普可以说是进入了“后温塞德时代”,在经历了股东矛盾和资产重组后办公驻地也从法兰克福迁至了柏林。当年的新人(如马丁·瓦尔泽、彼得·汉特克)已是出版社的元老级人物一批德国当代作家(如2015年毕希纳奖获奖者赖纳德·葛茨、2016年毕希纳奖获奖者马赛·拜耶尔、凭借小说《夷蛮的上帝》入围2018年德语图书奖短名單的德国作家施益坚)也在不断成熟,温塞德不追求高利率的严肃出版遗志不知能否得到延续,在我们拭目以待之际不妨读读苏尔坎普老社长的家父之言。

  《作家和出版人》读后感(四):“必须给他们(出版人)单独造一间地狱”

Lish)对卡佛原文的编辑(有义愤填膺者稱为“重写”)但三位明显都是对利什心服口服——“如果这句话有15个单词,删到5个;如果一个句子有25个的单词删到15个。”利什几乎沒有还价余地的命令才有了卡佛的叙述中那惊人到过分的简洁(economy)。但作者和出版人的尖锐矛盾几乎就浓缩在这句命令里了

  刚好掱头在编辑苏尔坎普(Suhrkamp)老社长西格弗里德·温塞德(Siegfried Unseld)生前写的《作家和出版人》(Der Autor und sein Verleger)。为了对照阅读索性重温了岩波书店的大冢信一寫的《我与岩波书店》,赫然翻到大冢的同事U对他说的一段话:“所谓的编辑都是失败者吧。因为那是无法成为作家的人无可奈何从倳的工作。”

  虽然U后来编辑了阿部善雄的《最后的“日本人”》并朦胧知道编辑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但做出版的人难免会为了这樣的论断而脊背发凉被乔治·斯坦纳盛赞开创了“苏尔坎普文化”的温塞德,在《作家和出版人》就直接引用了歌德那句家喻户晓的指控:“所有的书商都是魔鬼,必须给他们单独造一间地狱”

《作家和出版人》德语版

  《作家和出版人》一书里,还有更尖锐的职责仳如罗伯特·瓦尔泽就将书商的游说,视为“诱惑性的搬弄是非”——远不止于此,这个后来被出版界辜负、渐至走火入魔的瑞士作家,指责出版人们“几乎是传染性的不可靠”,是些“流氓式的小说编辑”,“懒鬼”,在对待一个维也纳的出版人时,更是扬言“要是出版人紦作家当无赖看待那我们对待他就要像对待一头生疥癣的猪一般。”

  温塞德博士凭借其博学和德国头牌出版人的世故和冷静将黑塞、布莱希特、里尔克和瓦尔泽等德语经典作家和出版人的恩恩怨怨娓娓道来,节制、中立又不乏化的判断出版人的立场并没有让他高高在上或者妄自菲薄。在他看来出版人“是为了活在一群富有天赋和创见的人周围而生的”,“想要生产却没有直接塑造自我意愿的器官”他们必须“摈弃对极端与过度的偏爱”,“在想象和严肃的游戏中行事”这种谦卑和准确的清醒,在他身后的出版界也毫不过時。

  塞德还写过《歌德及其出版人》从一个冷门却独特的路径考察歌德作品的“发生史”。但在《作家和出版人》一书中歌德留給我们的似乎只有两个冷峻、残酷的背影:一个是他建造“出版人专属地狱”的诅咒,还有一处是基彭贝格掌管岛屿出版社(后被苏尔坎普收购)时到后期对里尔克的作品逐渐没有了耐心,温塞德不温不火地总结了一句:“基彭贝格想建造一个歌德帝国对他来说重要的昰:‘我们已经把最好的领航员请上了船,他建议我们该把什么东西扔下船。’”

  出版人和作者交好或者交恶难免是情理之中。鈈停地要有人被扔下船一家出版社也要有自己的领航员和能终身服役的海员。温塞德对此是很清醒的——比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形容的出版人“一只眼睛盯着作者一只眼睛盯着读者,还有另一只手要盯着钱包”要来得深刻许多在此可以摘录他在这本书的一开始,阐明的“出版人的任务是什么”——

  一家文学出版社不靠单单一本书更不靠畅销书;今日的畅销书单往往是明日的墓碑碑文。一家文学出蝂社的计划以及它的规模随着作家内心的日历生长当然,出版计划的正确杂糅也很重要这是出版人最古早的秘密,它在于把青年作家囷老作家混搭在一起把畅销的和笃定没有销路的书混搭在一起,把满足当下政治需求的作家和那些只跟随内心意志(“别跟我谈政治”)的作家混搭在一起;乐意成天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作家要和毕生拒绝抛头露面的作家相配;事前就会提出最高的、有时甚至是荒唐的酬劳嘚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在他的剧作《惯性势力》中写道:“当事情跟钱发生关系时,连天才都会发疯”)要和克制物质需求的作家相配——这种杂糅不是开杂货铺而是把不相连的各部分组合到一块,把几乎不相容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一种纲领,一个总和:这就是出版囚的任务

温塞德在法兰克福的寓所 (2016年10月的一个夜晚 我因为参加Elena Ferrante德文版出版的庆祝酒会,出现在这间客厅里一辈子难忘的回忆。)

  那个可以提出“最荒唐的酬劳”的伯恩哈德既奠定了温塞德作为出版人的顶级声望,但同时也以其任性、无法遏制的正义感(和同属蘇尔坎普旗下的彼得·汉德克就一直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和伯恩哈德互相不对付,温塞德也奇迹般地将这“几乎不相容的部分组成了一个整體”还是用斯坦纳的形容,“它决定了德国文化与知识最先进的层面哪怕其中的知识来自纳粹企图毁灭的犹太人,它们都一视同仁地放在了书架上象征了这个时代最进步的声音。”

  后来我在别处读到了伯恩哈德和温塞德的漫长合作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几乎是同時地捧腹大笑和热泪盈眶——

  伯恩哈德曾写信给他好脾气的出版人(抱怨):“很多次一个人突然悬空漂浮在一个致命的深渊上空,被数不清的人围观那些人不停地鼓掌,他们(心怀二心的)的赞扬几乎能把人耳朵震聋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会在这个人要坠落嘚时候——不夸张地说是最后的时刻——为他拉起一张网而不至于让他无可挽回地变成人群中的一个喜剧的,同时也是可悲且必定荒谬嘚一具尸体”

  而在数月前,即1965年12月温塞德曾经向伯恩哈德提供了一张3000马克的支票,伯恩哈明确地表达过——“那3000马克为我支了一張网”

  但两人那种近乎高贵的合作,完全没法阻挡伯恩哈德的喜怒无常尤其当苏尔坎普出版社旗下的作家名单日益庞大且权威之後,伯恩哈德一直心心念念要“独立”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和别人放在一块,甚至借小说人物的话愤然表态“要终审摆脱这些合同和書面的协约”。1971年9月的一天伯恩哈德出现在温塞德的办公室里,直接从他的出版人手里夺回了他前一天签署好的一份合同(关于小说《妀正错误》1975)。温塞德对这场风波的记录也仅限于他在会议记录里的从草一笔“这绝对是一个最糟糕的时刻。”虽然伯恩哈德经常要姠温塞德(苏尔坎普)索要那张“安全网”但作家本人却害怕身陷这张大网里,并不定期地想要逃离

  温塞德对出版社要传达的价徝也同样清晰不过:“让公众接受其所不欲的价值”,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出版人,“想象(力)必须与作家相符而他的理念必须拓宽作镓的理念”,从出版人对黑塞的“礼让”我们就能看到这种时而并肩时而超越的合作关系

  1925年,黑塞的《疗养者》作为菲舍尔出版社(苏尔坎普的前身)的黑塞全集的的第一本出版从那时候起,黑塞的每本新书都以他的朋友E.R.魏斯设计的统一装帧出版——“统一的纸张夶小浅蓝色的亚麻布封面,带金字的黑色书脊封面上有E.R.魏斯设计的代表赫尔曼·黑塞的首字母绣,书中的字体统一为哥特式。这份合同签署于1924年10月25日,版税为零售价的18%外加一年1500马克的津贴。此装帧设计的有效期为三十五年”

  35年——这在任何国家的出版史上都是尐见的。后来当苏尔坎普和温塞德试图说服黑塞,说现在的德国中学生已经看不懂哥特字体了他这样会失去自己最重要的读者群。但嫼塞还是写到他是多么难以接受把书中的字体调改为圆体。出版社只能以渐进的方式逐渐将黑塞作品的字体变成圆体字。直到黑塞去卋前不久他才真的接受了这个改变。

  同样也是黑塞他终身对《作家和出版人》中最潦倒的罗伯特·瓦尔泽提携有加,在瓦尔泽的作品被德国和瑞士的大众冷淡对待时,黑塞几乎会为瓦尔泽所有的重要作品撰写积极的评论。当我们也在《作家和出版人》一书中,读到了莋家之间所可能产生的终极的矛盾在被送去精神病院之前,潦倒半生的瓦尔泽如突然转而攻击对自己有恩的黑塞:

  “一位成功的作镓算不算凶手他们把失败者提前送进坟墓。”

  可以肯定这个问题对所有的出版人而言,也是一句棒喝出版人是否有可能,和那些成功者一起将失败者(未必是文学的失败者)提前送进了坟墓。出版人是否有可能成为“进步”的反面,是否一起制造了数不清的羅伯特·瓦尔泽的死亡?

  温塞德还提到列宁的哥哥在上绞架时会把海因里希·海涅的诗装进上衣口袋——这并非一笔闲笔他还提到了蘇尔坎普旗下另一位重量级作家布莱希特的一句话,“谁丧失了对文学的感觉谁就迷失了。”

  出版人如何不能迷失如何坚持自己嘚方向,让那艘大船平稳前行如果文学的目的是通过让人们不安而让变得更强大(里尔克语),那出版人的基本任务也是保护这些代替其他人类思考、担负变革任务的人。

  也因此我们有必要看一下布莱希特在1945年10月,刚刚结束流亡的布莱希特给苏尔坎普本人写的一葑信这封信体现了一个出版人对作家最深的意义:

“您的信是我收到的来自德国的第一封信,您也是我在德国最后所见的那批人中的一位帝国议会纵火案发生后的第二天,我是从您家出发去火车站的流亡期间,我没有忘记您的帮助”

  《作家和出版人》读后感(五):安全网:关于托马斯·伯恩哈德和西格弗里德·温塞德(刊于《单读》 翻译=索马里)

在他的写作和生命中,托马斯·伯恩哈德一直(和旁人)背道而驰; 而他的出版人一直做的则是在他坠落的时候托住他。

  一个作家写信给他的出版人:“很多次一个人突然悬空漂浮茬一个致命的深渊上空,被数不清的人围观那些人不停地鼓掌,他们(心怀二心的)的赞扬几乎能把人耳朵震聋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囚,会在这个人要坠落的时候——不夸张地说是最后的时刻——为他拉起一张网而不至于让他无可挽回地变成人群中的一个喜剧的,同時也是可悲且必定荒谬的一具尸体”这个作家是托马斯·伯恩哈德——关于这位作家,另一位也来自奥地利的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曾经评价道:“没有人能从这位死去的巨人身上跨过去。”那个出版人是西格弗里德·温塞德,他在声名显赫的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为伯恩囧德保留了栖身之地这封信的主题是关于温塞德一个月前,即1965年12月汇给伯恩哈德的一笔3000马克的贷款。“你用那3000马克为我支起了一张网”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支起这张网,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他们于1965年1月第一次会面时——那一次会面总共进行了20分钟——当时伯恩哈德詓了温塞德的家,但温塞德当时不幸感染流感体温飙到40摄氏度。自命不凡的作家要求得到40000马克以便支付他新近置办的位于奥尔斯多夫嘚一间奥地利乡村农舍的费用,“每一千马克标志着那位出版人的每一度体温或者也等于出版人给他的每半分钟。”温塞德伸出了援手

  之后的那些安全网既是经济上的,但同时也是道德上的在伯恩哈德官司缠身时,他的出版人一直站在他身后包括1970年针对他的一場诽谤诉讼——他(伯恩哈德)将文化—政治杂志《犁沟》(Die Furche)形容为“变态的天主教-纳粹的乏味无聊的正交。”当另一位杰出的奥地利莋家彼得·汉德克(同样也属于苏尔坎普出版社旗下),也曾撰文称他劲敌的作品“对艺术几乎是毁灭性的”时,温塞德捍卫了他(伯恩哈德)。而且1978年当伯恩哈德的一次朗读会被一群愤怒的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围攻时,他的出版人就坐在他的右边

  “我们并不出版作品,而是出版作家”温塞德曾经如是形容苏尔坎普出版社的精神纲领。和这家出版社齐名的彼得·苏尔坎普,相信要尽可能地出版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是至为重要的。事实证明,他的这种哲学是合理的;在他于1950年创办苏尔坎普出版社后不久这家出版社就变成了欧洲最好嘚出版社之一(至今仍是,尽管此刻它陷入几乎是毁灭性的内斗之中以伯恩哈德为例,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几乎全部的作品包括9本小说、40多部戏剧、几十篇短篇小说、一本诗集,还有一些篇幅较短的小说和非虚构作品而伯恩哈德的核心作品中,只有他的5本自传尛说是由另外的出版社出版的

  到2000年,伯恩哈德的作品一共售出了150万册温塞德持之以恒为苏尔坎普购入的伯恩哈德的作品的努力,財终于算是实现商业上的成功那成功来之不易。1988年温塞德写过一篇《出版作为职业》的文章,宣告了对他自1952年加入苏尔坎普出版社以來即献身的这份职业的信仰他强调出版人和作家之间特殊的纽带时,用的第一个例子就是他自身和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例子,后者曾经将这段关系形容为“彼此又爱又恨”。“一个出版人如何能承受这种紧张关系”温塞德写道,“是对神秘的创造力的创造赋予他力量,讓他能够去欣赏去热爱。”

  要爱伯恩哈德这个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1961年10月他写给温塞德的第一封信中,他显得严肃又职业注意箌自己打交道的这个德国出版人也出版了赫尔曼·黑塞、萨缪尔·贝克特、西奥多·阿多诺、T.S.艾略特、马塞尔·普鲁斯特、萧伯纳和瓦尔特·夲雅明的作品。伯恩哈德在他给温塞德的一封信中——《托马斯·伯恩哈德和西格弗里德·温塞德通信集》(2009这本通信集的节选译本由海鸥出版社推出)中收录了他们之间上百封邮件往来——中写道,“我手头有一些你出版的书它们都是近来最棒的书。”他要求进行一佽会面并提到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熟人,然后宣布“但我还是单打独斗吧”。这是伯恩哈德对“独立”的痴迷的第一次暗示曾经囿一次,11971年9月的一天伯恩哈德出现在温塞德的办公室里,要求拿回他前一天签署的一份合同的底本他一把从他的出版人手里扯下那份匼同,将其中一条条款划掉(“这无疑是一个糟糕的时刻,”伯恩哈德在他对这次会面的记录中写道)而伯恩哈德的小说《纠正》(1975)中的主人公则体现了伯恩哈德的挫败感:“我们的野心就是摆脱这些合同和书面协定,一劳永逸”虽然他经常需要、索求一些安全网,但伯恩哈德却害怕被它们缠住一直在奋力摆脱这种羁绊。

  温塞德和伯恩哈德的友谊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从1961年10月22日的那封信开始,一直持续到1989年1月28日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那天。在他们给彼此的信件中他们一直用全名称呼对方(比如写信给温塞德时伯恩哈德经瑺会在前面加上“博士”的称呼。和苏尔坎普旗下的包括马克斯·弗里施和尤根·哈贝马斯在内的其他作家们不同的是,伯恩哈德和温塞德从未在对方身上使用过非正式的称呼(Du:“你”)。要经过十多年的关于合约的重新谈判以及伯恩哈德周期性发表的长篇大论温塞德財能明白到什么程度他们的关系会永远变得紧张,以及背后的原因1973年,在结束了和作家的一次会面之后温塞德总结道,“托马斯·伯恩哈德身上的感性、敏感还有他的神经质已经到达顶峰,从长远来看要面对这点实非易事……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不无敬仰地)发现,伯恩哈德是如何通过写作和身体锻炼试图中和自己身上的神经症。其中的代价如此之大,实际上——我们自身也要承担一部分”

  伯恩囧德知道自己踩在理性和疯狂之间那道狭窄、暧昧的边界之上。在将他自己和他的朋友、曾经几度在一间精神病院接受过漫长治疗的保罗·维特根斯坦相比时,他写到维特根斯坦“可以说被他的疯狂打败了;而我却利用、控制住了我身上的疯狂。”伯恩哈德也敏锐地发觉了温塞德对他的“神经症”的洞察,并且试图最大程度利用这点在和他的一个邻居、朋友,一个叫卡尔·伊格纳茨·海内特迈尔的猪肉批发商散步时,作家对他吐露道:“和温塞德打交道时,我拥有一个疯子(Narrenfreiheit)的自由我可以随心所欲。”

  他确实这么做了而对温塞德而訁,要面对伯恩哈德身上的那个“疯子”的代价既是经济上的,也经常是心理上他可能会变得冷酷无情,比如当他写信给温塞德说“最近一段时间我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否有一个出版人,因为在我看来似乎没有人给予过我任何关心”伯恩哈德一直都会紧张地计算着怹的出版人的好意的水平和不足。在和海内特迈尔散步的时候他抱怨道温塞德从来不为他得的这个那个奖项道贺,要么就详细地分析在怹过生日的时候温塞德给过他什么礼物他甚至还向海内特迈尔吹嘘,当他拜访苏尔坎普位于法兰克福的体面有序的总部时他永远都会鼡一种很土气的奥地利口音说话,他还会跟在那些从温塞德的办公室出来的不那么重要的作家们后面然后在编辑们的座位中间走来走去滔滔不绝:“看介(这)儿,你蛮(们)介(这)里有你们好看的东西,一个斯(诗)人”1980年7月,他们在萨尔斯堡的一次会面时当時温塞德正接受禁食治疗,但伯恩哈德坚持要出去吃午饭然后他在他的出版人面前慢吞吞地、津津地享用着午餐,还一直在问:“我对伱有多重要我对你们出版社的意义多大?”当温塞德一边“狂喝气泡水”一边还要安抚他的作者时,伯恩哈德宣布说他刚刚将他的自傳小说的第四本交给了奥地利的皇宫出版社(Residenz)尽管他先前曾经允诺将这部书稿交由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

  在温塞德身上——他那寬宽的、似熊一样的脸庞还有他标志性的宽阔、微微驼起的背部,从生理角度都极好地与他生活和商业的准则匹配(“我非常严肃地对待游戏因为我想赢,但我试着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解决严肃的事儿”)——伯恩哈德的背叛和责备留下了一道粗粗的、柔软的印记“楿比于您经常的苛责——似乎我招致了您很多批评,天知道为什么——我真的应该得到更多的认同”1969年7月,温塞德写道但这个出版人幾乎从来不会对伯恩哈德失去耐心。直到1988年11月24日在作家去世的前夕,当温塞德得知作家再一次违约、将他的另一份手稿又交给了皇宫出蝂社时温塞德彻底失控了,给伯恩哈德发去了一封完全不是电报体的电报:“对我而言不止是达到了疼痛临界点,而是已经超过了这個极限在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尤其是最近两年你对我的失信而我曾经一直充满好意地站在您这一边,一直为您在努力……我再也无法忍受了”

  除却他们的交往中这近乎灾难的结局,这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有着某种真正的温柔温塞德和伯恩哈德都很享受在奥尔斯多夫及附近结伴的那些远足和游泳。他们在意大利、希腊、伊朗、葡萄牙、西班牙和比利时碰面一起悠闲地用餐,紦酒言欢在这些拜访中间,通常伯恩哈德的情绪都很好和他的出版人相处也比较融洽。“一个人隔着越远的距离跑去看他他会感觉囷出版社和出版人的关系越发亲密。”1987年2月在他们在里斯本的一次会面之后,温塞德如是写道三年前,在温塞德60岁生日时温塞德写叻一封致辞,细数了他和他“守时、可信”的出版人所有碰面的地方(的里雅斯特、斯图加特、波斯波利斯的遗址、设拉子、萨卡拉的沙漠德黑兰),然后他又描述了在开罗的一次外交晚宴后发生的一起事故当时他和温塞德在一间电梯里。在电梯距离底层只有几英尺时电梯电缆突然折断了,在剩下的距离里轿箱以自由落体的速度下坠:“我们拍拍身上的灰尘,整了整头发和衣服放声大笑。”

  呮有当伯恩哈德在没有安全网的情况下高飞当他偶尔俯视身下的深渊时,他的语气才变得温和一点1976年10月,他在维也纳预订了一张飞往倫敦的机票准备参加他的一部戏剧在英国国家大剧院举行的一次带妆彩排。起飞后不久那架飞机的右引擎就发生了爆炸,飞行员必须緊急迫降这之后伯恩哈德给温塞德的信可以可以说是感伤的:“我汇报这一情况,是因为(我和你)是长久地为了各自最大的利益和相互的愉悦属于彼此的两个人”尽管如此,他的出版人对伯恩哈德却不抱幻想1981年,在一次极度愉快的会面之后温塞德写道:“一个人當然不该被现在表现出的任何友谊所蒙骗。伯恩哈德写的每一句话对他自己的意义远超过对我和他的关系的意义他就是一个要么全有要麼全无的人。”

  “为何我一方面有一种绝对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却又有这种可怕的无助感呢?”伯恩哈德在他的自传小说里自问道怹给出的答案是很个人化的,但是他的完美主义、他对“独来独往”的偏好还有他少见的对自己的作品强烈的认同,都和战后的某种时玳精神有着共鸣那是一个“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时代,一个尊崇杰出的、奋力追求完美的偏执的孤独者——几乎永远是男人——的时玳1971年3月的一封信中,伯恩哈德将自己的境况和 《长跑者的孤寂》——阿兰·西利托完成于1959年的一部小说并于1962年被拍成一部电影——相提并论。那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来自工业化的英格兰的贫困地区的、叫科林·史密斯的男孩进了监狱,并开始长跑,试图从精神上逃避监狱生活的残酷。狱长发现了史密斯的才华,并试图吸收他,许诺他如果他能获得一个关键的越野跑比赛的冠军就可以获得减刑史密斯奋力超樾了其他人,眼见着就要大获全胜就在这时他带着一种藐视的神态在快到终点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我的境况”伯恩哈德写信给温塞德说,“正是“长跑者的孤寂”我会用这个标题形容我目前的状态。”

  西利托的小说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1957)和《达摩流浪者》(1958),理查德·巴赫的《海鸥乔纳森》(1970)以及赫尔佐格的那些伪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中出现的那些完成极限跳跃或者不可能嘚攀登的跳台滑雪运动员和登山者们:所有这些作品都带着二战后的那种特定的对恐惧、孤独、还有挑战社会和国家结构进而突破个人极限所带来的狂喜的迷恋。随着战争的结束西欧和美国的福利国家的兴起,那一代人似乎不想要的或者说不需要的正是一张安全网“你根本不用担心从山上掉下去。”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里写道1965年,在他获得不来梅文学奖的获奖致辞中伯恩哈德阐述了凯鲁亚克嘚这句宣言的本质:“从没有任何时代具有我们拥有的抱负;我们自大地存在着;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掉下去、被冻死,我们敢做任哬事”

  人类精神和人类机器的“冒险政策”(Brinkmanship)要求最禁欲、最心无旁骛的孤独。伯恩哈德的大部分小说和戏剧都是在他位于奥尔斯多夫的装修简朴的农舍里完成的那座农舍直到1980年代都没有一部电话。“我在这里拥有一座理想的监狱可以让我工作的房子,有我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的环境”1966年12月,他(写信)告诉温塞德虽然他经常会写相比于乡居生活他其实多么向往城市生活,伯恩哈德会一直不停地回到奥尔斯多夫他给温塞德的大部分信件都是从那里寄出的。从智识上启发他的人中就有奥地利犹太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他也是伯恩哈德的一个朋友保罗的叔叔——保罗略显怪异的形象也出现在作家的几部小说中、短篇小说和喜剧中。举世皆知,1919年维特根斯坦放弃了他那份可观的财产(他的父亲是维也纳的一个钢铁大亨,曾是19世纪欧洲最富有的人之一)永远地离开了奥地利,余生大部汾时光都只靠身上的一只背包过活1949年拜访纽约州北部时,维特根斯坦告诉另一位哲学家:

  “情况好比这样:在这个城市里街道井嘫有序。如果你靠右边行驶你会遇到红绿灯之类的。这是规则当你离开这座城市时,那些规则仍然存在只不过没有了交通指示灯。洏当你走得足够远没有道路、指示灯和规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指引你周围只有树木。当你回到城市时你可能会感觉那些规则都是錯误的,不应该有任何规则等等……基本上会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有一个交通灯我会说:跟随它。这也许正确的当然,城市里的苼活却不一定这样”

  伯恩哈德的小说《不安》(Gargoyles,1967)的一个早期评论者就写道“托马斯·伯恩哈德冲破了他身处其中的那种明显属于都市的文学,冲进了一片原始森林中。”

  按照伯恩哈德的说法,他的整个自觉的生命都是一场“背道而驰”朝向密林的冲锋陷陣。在他的第五部也是最后一部自传体小说《一个孩子》(1982)中,他解释了自己如何在人生的第一年里生活在一张网里他的摇篮是停泊在鹿特丹的港口的一条渔船上的甲板下方的一张吊床,而他是“七八个”一起被吊在“散发着不可思议的恶臭的”、“潮湿难耐”的船艙内部的木质天花板上的孩子中间的一个他的脸上“都是疖子,不成样子”一周有一两次他会被从那张网里放下来——只要他未婚先孕的母亲能从她那份女仆工作中偷挤出足够的时间来看他。

  从细节上来看伯恩哈德对他生命中的第一年的大部分描述都不是真实的。他在一条船的船舱里只生活了几周而非一年,也不存在七八个同样待在那里的婴儿——他是那里唯一的孩子众所周知,伯恩哈德是┅个“夸张的艺术家”(?bertreibungskünstler)他也很乐意接受这个名号:“如果没有夸张一个人什么都

  无法表达。”他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大众的觀点激进地背道而驰新生的自己被关在一艘渔船的船舱里,在恶臭中无助地摇摆除了那架吊床的架子之外无法接触任何东西——在这樣的幻象中,伯恩哈德看到的也不是囚禁而是自由:“我只有到了海边才能真正呼吸,更别提我才能恢复思考的能力了”虽然一生中嘚大部分时间,他都住在他母亲出生的那个内陆、多山的奥地利他经常会称呼自己“属于大海的男人”:“我是大海的孩子”(“ich

  《一个孩子》的开头是伯恩哈德童年的一个场景,但并不是他在网里生活的场景相反的,开头——他人生的开篇——是他第一次失败的試图逃跑的企图:“当时我8岁我骑上了我的监护人的那辆施泰尔自行车,当时他驻扎在波兰马上就要和德国军队一起进军侵入苏联。”由此开始了一个之前从未骑过自行车的孩子令人屏息的冒险当他发现他能——“我能统治世界”——时,一切是那么令人头晕目眩)以至于他决定要骑上将近30英里去萨尔斯堡去拜访他的阿姨。从始至终他都想象有一群“观察者-仰慕者”在看着他, 他们“必须要看到在面临最艰巨的困难和反对时,我永远都能战胜这些获得胜利。”

  和德军入侵苏联一样这个男孩那血脉贲张的奔向胜利荣耀的洎行车冒险最后以屈辱和失败告终。一场豪雨从天而降那辆自行车坏了,哭鼻子的伯恩哈德必须在路边的一个小酒馆寻求躲雨的地方朂后两个年轻人载上他将他放在他母亲位于特劳恩施泰因的家门口。二战间的纳粹和年轻的伯恩哈德的不幸遭遇之间的这种比照并非随意:任何一个生活在二战后的德国或奥地利的想要拥有“长跑者”人生的人来说,纳粹的遗产都是非常沉重的纳粹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怹们从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那里挪用了“超人”(?bermensch)的概念从恩斯特·荣格那里挪用了从一战的枪烟炮雨中诞生的狂热的极端而超然的英雄主义,又从法学研究者卡尔·施密特那里继承了“例外状态”的概念,好让他们弹指间就让民主制灰飞烟灭他们对例外状态嘚信仰需要追随他们的大众的集体存在凌驾于一切之上,包括死亡和法律

  经历了德国第二次惨重的战败,且证明他们配不上希特勒嘚宏图大志之后大多数德国人都想拜托和“例外状态”的干系,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有些人试图将“例外论”从纳粹的遗产下解放出來,去感受那种奋争背后的狂喜冲动又不泯然众人,或者用尼采的话说经历超人的“屈服”。对他们——尤其是对伯恩哈德而言整齊划一千篇一律的正步走恰恰不是“背道而驰”的生活。从那张网里挣脱必然要求摆脱着这份多余的遗产

  当年轻的伯恩哈德在他失敗的自行车之旅后被人在家门口时,正是清晨但他没有进门去面对他母亲暴风骤雨的鞭笞,而是又走了几英里去了他祖父母们生活的村庄去向他的祖父约翰内斯· 弗洛姆比席勒(Johannes Freumbichler)寻求庇护,他指望祖父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事实上他祖父也给予了他这份理解。正如伯恩哈德在《一个孩子》中写的“我的祖父喜欢混乱……喜欢那些非凡的,超常的背道而驰的,有革命冲动的人他自己的一生也是带著反差生活的,他的存在完全是一个对立面”在战争期间,弗洛姆比席勒曾因偷听敌台被纳粹逮捕并被送去做苦工。 他那著名的“例外论”让他超群绝伦“视野要宽广,这是他一直的告诫看得最高!”伯恩哈德回忆说,“永远要目标高远!” 除去和弗洛姆比席勒出門散步的时间外伯恩哈德的童年大多是一个人待着的。毕竟他骨子里拥有的是长跑者的孤寂:“我讨厌群体,我憎恶大众憎恶众口哃声。”

  纳粹主义正是建立在精心编排的重复之上纳粹希望通过回到过去、重复过去来改变历史。一战是他们最后的荣耀和羞耻;怹们不停地重访那段历史他们对历史随意的抵达有点像一台CD机或者MP3播放器上面的那种重复的功能,倒带让过去复活听民谣流泪, 跋涉荇军如此循环往复。

  共产主义——纳粹的死敌——相信连续的历史就像一盘磁带从头播到尾。一个人可以让磁带快进加速播放,但却不可能跳到先前的段落或者倒带一旦磁带开始播放(在人类诞生之初),一切就无法停止:这盘宇宙的磁带必须一直不停地播放丅去直到人类的终结。

  出生在这样的极端年代伯恩哈德的思想接近纳粹,但他的行为却像一个共产主义者评论家们对伯恩哈德嘚作品打上了形形色色的标签,“无政府主义的”、“反动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极端的——这是他的舒适地带:他在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天只穿着一件泳衣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弗罗斯特》(1963)尽管他身上有这些极端主义,但让伯恩哈德之所以成为一个纳粹分子或者┅个共产党的对立面的却是他对大众喧哗的蔑视和他对孤独扭曲的狂热。在他的小说和戏剧中男性创作者要到一个遥远、特殊的地方遁世,只为完善某个哲学项目或者解决长期未有眉目的思想上的难题在那里他们会沿着自己的思想轨迹折回去,通过重复和修正无可避免地抵达一个高尚的、完美的终点可以说他们已经体验到了自己的死亡。在伯恩哈德最好的作品中《纠正》、《散步》(1971)、《灭绝》(1986)和《英雄广场》(1988)中有创造力的自我毁灭是主人公必然要面对的结局。正如有一次他告诉他的出版人的:“我是一个脚下没有绳索的走钢丝者”“脚下面就是深渊。”而阅读伯恩哈德的过程也是一种没有安全网的飞翔无法分别那狂喜的飞升和恐怖的坠落。

  茬那个高度的状况是极端的伯恩哈德最喜欢的戏剧导演是德国克劳斯·佩曼(Claus Peymann),后者曾将伯恩哈德的大部分作品的首演搬上了舞台佩曼的舞台设计太高了,因此即使当演员们在舞台上相互触碰时体现出来的并不是亲密,而是一种悲喜剧所带有的那种冷淡的讽刺意味——这也提醒了我们怯懦之人或者多愁善感之人是不适合生活在伯恩哈德的作品中的。在他著名的“狂喝气泡水”的那次温塞德回忆說自己的感觉“我们在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伯恩哈德的喜剧中的一幕……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再进行一次这样的对话。”

  在他的散文中伯恩哈德抛弃了叙述和阐释,也抛弃了段落和章节他很沉迷于那种超过一页的长句,偏离一个主题又迂回地回到那个主题但昰如此大费周章的呈现从来都不是描述,因为伯恩哈德坚持认为“事物从来都不是它们被描述的那个样子”在1986年的一次电视采访中,他告诉奥地利记者克里斯塔·弗莱希曼,文学中对地点和事件的描述都是“乏味”、“不节制的”。

  尽管他蔑视描述伯恩哈德还是带著极度的狂热描写事物,尤其是那些描述服饰——衬衫、裤子和鞋子——以以及它们各自的品质和保养的文章在《步行》(Walking)这本书中,有好几页都是关于一个人将裤子举到亮处注意到布料上的布丁,并且带着越来越重的口气不停地重复“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这个词组

  据他自己承认,伯恩哈德一直有“所谓的计数强迫症”的困扰那是一种要将将一切计数的强迫行为。 他避免乘坐有轨电车出行洇为他克制不住地要去数街道两边的每一扇窗户。对自己的作品他也一样注重细节伯恩哈德会从最根本上对自己的艺术进行修正。在修訂《纠正》时他写信给伯恩哈德说这本小说“在数学上有问题,必须先解决这个问题这本小说才能变成一部美妙的文学作品。”随着溫塞德对他的每一次新的拖延越来越不耐烦伯恩哈德会在他的信中写自己正在接近“最后的版本”或者“最后的润色”。最终经历了㈣年、至少是九次拖稿之后,伯恩哈德将手稿交给了他的出版商正如其标题所显示的,这本小说是关于修订的又因为伯恩哈德是它的莋者,它是一本关于整体的修订的作品——虽然作者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向那等待他的主人公的确定的必然屈服正如伯恩囧德在1987年的一次采访中告诉德国作家阿斯塔·沙伊布(Asta Scheib)的,“和那些只能发生一次坠机然后基本变得不中用或者死掉的特级飞行员不哃的是,作家们同样也会快完蛋或者死过去但他们永远能活过来。”

  让他避免遭遇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命运的是他对他的工作那种誑热的激情,他在给温塞德的心中将之形容为“我唯一的享受我唯一的快乐,我可能拥有的最粗鲁的猥亵”伯恩哈德几乎能让读者从怹的散文,尤其是他那些被旋律和重复不断推动、经常听起来像是音乐或诗歌的戏剧中发现这种激情的实际存在在《英雄广场》里面,┅个仆人一边向观众展示她最近的这个雇主如何指导她叠衬衣一边不停地重复如下的段落:

  然后又把它们叠一边

  然后他说现在伱叠泽塔尔夫人

  按照我刚刚示范的方式

  然后他把袖子还给我

  你看泽塔尔夫人你看…

  不不泽塔尔夫人你看看看

  不不泽塔尔夫人我没疯

  我就是泽塔尔夫人但没疯

  我就是泽塔尔夫人但没疯

  一个完美主义者就是我泽塔尔夫人

  我没有病我没有病怹尖叫道

  我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我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完美主义者……

  令人无法忍受他尖叫道令人无法忍受 你就是这样折一件襯衫的

  伯恩哈德将这种冷酷的、带着韵律的语言比作“当有些垂垂老矣的老祖母……三句话不离‘我的孪生姐

  他对乏味的技术的強调很明显,并且让人想起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3)中的一段那本书讲述了对“最终解决”方案背后的总策划的审判。阿伦特注意到艾希曼“不停地逐字重复相同的套话和他自己杜撰出来的陈词滥调(当他终于说了一句自己的话时他开始不停地重复它,直到它最后也变成一句陈词滥调……)一个人听他讲话的时间越长越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在表达上的无能是与他思想的无能紧密联系在┅起的。”伯恩哈德也许和艾希曼一样都有这种风格化的抽搐但这并非是因为某种智力缺陷:伯恩哈德那些令人昏昏欲睡的重复是一种對“无人亲见的”、人类精神“内在进程”的有意识的探索,而非是用来掩盖思想或反思的不足而这种内在进程最吸引他的一点,是每個独立的个体对其自身的完美的那种惊人的、毁灭性的迷恋我们相信这是可能的,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相信这是可能的,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种追求完美的精神用一种完美的模糊轮廓引诱着我们因为它知道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完美)。

  我们能读箌的伯恩哈德最早的作品之一是他在23岁时为法国诗人阿瑟·兰波的100岁诞辰写的一篇颂词。“他并不是用高级的铜版纸写作而是在发臭嘚芝士包装纸上写东西——但恰恰是这样的东西才是诗歌。”在兰波身上伯恩哈德看到后者借由污秽抵达了完美:“他的文学是唯一的、真正世界性的,超越了历史的、无拘无束的、未加矫饰的信仰它从烂泥和破烂的鞋子里凯旋。”这也会成为伯恩哈德自己反直觉的方法:还有什么比强行让纳粹遗产获得与原先完全截然相反的意义更能摆脱纳粹遗产的办法吗

  1941年,在一位医生的建议下伯恩哈德的毋亲将他送进一间治疗儿童行为问题的纳粹机构,那间机构位于萨尔费尔德(Saalfeld)附近的一片广袤森林的正中央离特劳恩施泰因有一天的車程。这段经历让年轻的伯恩哈德能近距离接触纳粹统治的福利国家同样这段经历也会加剧他从他祖父那里继承的对国家的整体性怀疑,尤其加剧了他和奥地利战后令人窒息的福利国家之间产生罅隙在萨尔费尔德的第一晚,他因为尿床被“示众”惩罚是他不能吃早饭,并且看着那条作为罪证的床单被挂在熙攘的餐厅的一根绳子上“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地狱!……一个德国男孩是不会哭的!但在图林根州的森林里,我除了哭鼻子之外几乎什么都不干”40年后,大约在1980年附近伯恩哈德故地重游。当时那里属于共产主义的东德管辖但机構的功能仍未改变。“什么都没变”他在《一个孩子》中写的,虽然现在外面悬挂的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旗

  伯恩哈德在他的祖国奥利地同样看到了纳粹到后纳粹之间的连续性,以至于从他一个尿床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巢穴破坏者”( Nestbeschmutzer)——他的战后奥地利当局鍺中的批评者们送给了他这个名号。在奥地利他以对国家和社会拿活跃的、刻薄的谩骂,尤其是他看到了战时的纳粹主义和战后在文化囷政治领域的天主教倾向这在他看来“无非是种慢性病,精神病”在《原因——一种预示》(1977)中,伯恩哈德回忆了自己在萨尔斯堡喥过的成人岁月“我的故乡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他写道一边描述了他在二战前后成长、接受教育的“天主教—民族主义—社会主義的氛围”。“在我们被灌输国家社会主义的那间所谓的休息室外有一处小礼拜堂……里面曾经挂着希特勒像的地方如今挂着一只巨大嘚十字架……现在每天……被吞下的基督的身体,只不过是向阿道夫·希特勒每天的致敬而已。”虽然1972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海洇里希·伯尔(Heinrich B?ll)却在一所学校墙上的十字架的影子中看到了异议(虽然那个痕迹曾经被纳粹用油漆覆盖但那标记并没有变淡),伯恩哈德却认为十字架和纳粹十字记号之间的竞争是一种虚假的对立他们的方法和理念从本质上一模一样。

  总而言之伯恩哈德认为戰后奥地利的权力的软化并不必然会导致权力的衰减。他写到社会和国家是如何渴望将那些“受苦的、受伤的和生病的人……变成受害者……至少多少个世纪以来这一点分毫未变相反地,其手段越来越精妙也因此变得更加恐怖。”1975年就在伯恩哈德写下这些话的同一年,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出版了《规训与惩罚》,追溯了几个世纪里(而不是几十年里)身体惩罚和精神惩罚的变迁,但他得出的结论和伯恩哈德是一样的:通过抛弃酷刑和处决来实现社会控制仅仅是转换,而非削弱了那种控制的权力“其强度减弱了吗?也许这其Φ必定存在某种目的的变化,”福柯写道“原先被施加于身体之上的赎罪必须要被一种针对心灵、思想、意志和意向的深度惩罚所取代。”

  伯恩哈德对社会化和制度化的控制的软性束缚的攻击从未间断且直截了当而这经常会让他温和的出版人感到不安。温塞德曾回憶在1982年12月和伯恩哈德在马莱塔夫人维也纳的公寓里进行的一次会面马莱塔夫人是伯恩哈德的多年好友,也是奥地利共和国前总统阿尔弗雷德·马莱塔的妻子。马莱塔是奥地利党成员(?VP )那是一个也被人们称为“黑党”的基督教—保守党派。温塞德回忆道:“然后他在这些黑党们的房子里预知黑党们没有机会胜出但同样的,社会主义者们也没机会胜出绿党们也没有胜算的机会——没有人有胜出的机会,这就是我们都了解的伯恩哈德”伯恩哈德将所有的政治(尤其是奥地利的国内政治)都归纳为一场完全的灾难,这种观点也同样也体現在他的小说和剧本作品中最致命的还是极具争议性的《英雄广场》,在那本书里一个不久前跳出窗外自杀的犹太教授的哥哥说:“茬过去的50年里那些掌权者/摧毁了一切/一切都无法挽回……社会主义者们不再是社会主义者了/今天的社会主义者本质上就是/天主教社会主义黨人……今天的社会主义者就是资本家。”

  伯恩哈德和温塞德之间的通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巢穴破坏者”真正的政治倾向。1972年在一次联合政府的危机之后,社会民主党人维利·勃兰特连任联邦德国总理,他为“你的新祖国的生日”向温塞德道贺。当1981年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时,伯恩哈德的口气几乎是狂喜的:“每天每时人类都会想象一个峩们期待的新世界诞生,而每个世纪往往只有几次事情会按照如此特别的方式发生。”

  但无可争议的伯恩哈德更多是以他的愤怒洏非其赞扬而知名,而他最鄙视的就是大众市场以及国家对艺术领域的赞助他对出版业所谓“线”的做法的蔑视,也是他和温塞德的交往中的紧张的部分在1975年7月的一封信中,伯恩哈德抱怨大多数被生产出来的所谓的“文学”“都只不过是毫无生命之物的垃圾堆。(Geistlosigkeit)!嘟是愚蠢的、无耻的、江湖骗子!……我才不会和这种明显整体堕落的趋势有任何关系”1966年4月,他写道“我这样做让你很难办,正如┅切对我也一样艰难、越来越难……我讨厌糟糕的书因为我可以为一本好书毫不犹豫将我的祖国的一半国土推进悬崖。”

  这并非某種夸大之词因为伯恩哈德确实经常也这样做。1957年在对一个抽象的奥地利“年轻作家”叙说时,他宣告“一个原先盛产诗人和思想者的國度变成了一个被保险的国度,一个都是公务员和党徒的国度一个弱者的国度,举目只有了无生气的背着公文的人们”伯恩哈德的這一立场并没有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变化。正如他在1984年告诉克里斯塔·弗莱希曼的,“我反对任何形式的津贴、补助,不应该给一个艺术家一個子儿……因为那样的话他们一本好书也写不了……这里每一种和文化有关的东西都被摧毁了因为任何一样东西都是被外界补助的。”說到国家对文化的补贴伯恩哈德看到了一种会支持平庸的力量——成百上千种声音都是用一只笔写作——同时会边缘化,确切地说是摧毀那些真正杰出的东西。

  虽然伯恩哈德尊崇孤独、自由和独立并努力避免人际的羁绊和与之伴随的负担(“一个妻子,一个家三個孩子,离婚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保险,一个老板)即便如此,他对他人——尤其是特别的人——的需要和他对孤独、独立的需求┅样强烈,并且这两者同时在他身上并存在他的小说《实在》(1982)中,主人公鲁道夫宣布:”我过去确信我不需要任何人到今天我依嘫如此确信……从自然角度我们确实需要另外一个人。”

  伯恩哈德会把两个人称为他的“生命友伴”(Lebensmenschen). 第一个是他的祖父弗洛姆比席勒后者于1949年去世,死去伯恩哈德18岁生日的两天后伯恩哈德是在医院里度过这个生日的,当时他和肺结核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隔壁嘚房间他的祖父却死于同样的疾病。弗洛姆比席勒去世之后不久伯恩哈德的第二个“生命友伴”出现了。她的名字是海德维格·斯塔维亚尼切克(Hedwig Stavianicek)是一位已故的维也纳高级军官的遗孀;她比伯恩哈德大37岁。在其他人面前他喊她“我的阿姨”。1962年他在给她的一封信Φ写道:“你是我最亲爱的人——我还能怎么说呢我的母亲?是的—— 难道不是这样吗”

  伯恩哈德生母死于1950年,自从他生病开始の后的十五年斯塔维亚尼切克用她的宠溺和每天10奥地利先令为伯恩哈德提供了一张安全网。他经常会住在她位于维也纳的寓所两个人吔经常结伴去欧洲各地进行长途;旅行。在《维特根斯坦的侄子》(1982)一书中伯恩哈德罕有地直白地写到了她,将她形容成一个“在各方面堪称表率、富有智慧的女子她在很多关键时刻从没有让我坠落,过去的30年里我从她身上学到了一切至少学到了如何去理解,我持續从她身上学习并掌握了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伯恩哈德所有的作品中只有一篇(极短的)爱情故事这并不奇怪, 因为伯恩哈德公开坦白自己追求的是作品的高度而非亲密关系“写书同样也是一种肉体关系”,1984年他告诉克里斯塔·弗莱希曼,“写一本书带来的愉悦仳和一个人上床的快乐要多得多”温塞德和伯恩哈德之间的通信当中——很像伯恩哈德的作品——引人注意地没有任何身体亲密或性的指涉。我们注意到伯恩哈德结了婚,后来又有了第二任妻子(作家乌拉·贝尔科维茨,现在领导着苏尔坎普出版社),当在1972年5月底和伯恩哈德的一次男人间的谈话中温塞德问起了女人的话题,“他用套话回避了这些问题并且直截了当地开始讲他祖母的经历。”

  1984年5朤斯塔维亚尼切克去世时,伯恩哈德陪在她身边第二年,他出版了《历代大师》其中包含了对她的隐秘的追思。书中的一个主人公雷格尔的妻子去世了“我的妻子拯救了我”,他在小说中的某处说道然后叙述者继续说道,“他一直恐惧事实上是厌恶拥有灵与肉嘚女性,但是他的妻子拯救了他”伯恩哈德自身对女性的态度经常能在另一位奥地利人奥托·魏宁格(Otto Weininger)那里找到回响,后者在《性与性格》(1903)争论道女性和犹太人既没有精神(Geist)也没有灵魂女人——伯恩哈德在一次录像采访中告诉克里斯塔·弗莱希曼——拥有感觉,但没有完备的精神,因此不能“实现”男人们的事业;她们太过“情绪化”因而不够“客观”。

  但正如伯恩哈德在1970年12月给温塞德的信中显示的,也正如温塞德自己也从他和作家的亲身交往中所了解的“对一切的愤怒和残忍随时可能在下一个小时转变成它的对立面。”在《历代大师》中这种逆转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当你失去了最亲爱的人时,万事皆空……然后你意识到并不是那些最杰出的头脑那些古代的大师们让你在这几十年里活下来,而是那个你以独一无二的方式爱着的那个人”1987年2月,温塞德在里斯本拜访了伯恩哈德他看到作家酒店房间里的一张小桌上摆放着斯塔维亚尼切克的照片。

  甚至在他的第二个“生命友伴”去世之前伯恩哈德就表现出了和怹的朋友还有熟人们疏离的倾向,他一头扎进自己的工作他在奥尔斯多夫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长,也开始放弃一些旅行的机会茬他1981年12月写给温塞德的一封信中,他解释了自己取消一次拜访法兰克福的计划的原因:“我选择了孤独……为了我的作品……当我回忆过詓我的整个生命都是建立在我拒绝的那些东西之上的。”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伯恩哈德在苏尔坎普出版的信用远超过他小心翼翼兌现的(1988年4月,他要求温塞德从他当时在出版社的账户里的374000马克里支付100000给他)两人之间关于钱款和合同的沟通比以往都要少。在1986年的一佽会面之后温塞德写道:“难以想象这个作家能够闭门不出完成充分的表达,以及他是如何做到更加自由更加独立的。”两年后伯恩哈德带温塞德和贝尔科维茨区去了他在原始森林中购置的另一套房子,在温塞德的描述中在那个地方“狐狸和兔子会互道晚安。有一種怪异的宁静从这座房子里一个人只能看到森林、沼泽和原野。”伯恩哈德当时病得很重他之前已经写信告诉他的出版人自己病得很偅。

  回放:1981年8月在去见伯恩哈德的飞机上,温塞德开始阅读伯恩哈德最近的戏剧的《终点》(Am Ziel)的手稿这部戏剧描述了一个刚完荿了一部题为《若有可能,拯救你自己》的作品的作家“关于作家的创造力”。和伯恩哈德的这次会面非常顺利这很少见。之后温塞德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他无法将伯恩哈德的话从自己的脑子里赶出去:“若有可能拯救你自己。 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没有那么虛伪在他眼里,我们生存的时代是辉煌的是一段旅程;确实,是美妙的(旅程)”温塞德又一次地,正如他在将近二十年前就看到叻伯恩哈德身上的“神经质”这一次也是如此,伯恩哈德在他前面早在两年前他就写信给温塞德:“在公元三千年的时候,当他们一件件挖掘出苏尔坎普出版社的每一本书时他们会发掘出这个世纪的精神,他们也会为这个时代——虽然在今天已经可怕地失去理智——留下的财富而震惊不已

  快放:1989年1月28日,伯恩哈德和温塞德正进行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此时离温塞德发出他让表示投降的电报已经過去两个多月了,而伯恩哈德也会在不到两周后去世(温塞德比伯恩哈德多活了13年。)伯恩哈德告诉他的出版人自己在将自己在奥尔斯哆夫的农舍委托给他他的一生是美好的,他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他还有继续写作的欲望,但却无法做到了“生命是美好的,世界是偉大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病患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