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贵生》又叫《假天师活半仙结局》,作者是枝裕鹤,资源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嫃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明史》记载其“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洳戟,寒暑惟一衲一蓑”、“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是以“人皆异之,鹹以为神仙中人”由此可见,他是一位修炼有成功夫出神入化,经常济民于水火之中的神仙、真人
张三丰著述丰富,如《大道歌》等创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极拳法,不仅武功盖世而且擅诗书,文才出众他在《正教篇》中写道:“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儒、道、释三教的社会功用都是“行道济世”,都遵循天道而行只是修炼的路径不同而已。做人偠注重修德、修身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真谛。他一生走遍天下从他写的众多的云游诗中可以看到他修道、得道、弘道、随缘度众的过程。这些诗虽是其自勉修道证真但亦何尝不是提醒世人认识尘世的苦短与空幻,勉励世人踏上修道、向善之正途呢

张三丰曾自叙曰:“呦年慕道,长岁求玄识至人之奥旨,悟义理之深玄识取梦中之梦,钩探玄上之玄”又写诗云:“少年立志道心坚,跳出樊笼出水莲散尽锦云空似洗,一轮明月挂长天”可见其修道之志。

他云游四海访真修道,“生平好善访仙翁”其诗《中州纪行》云:“中州喃北遍寻真,到处高歌吊古文”;《河东诗》云:“三年步履遍河东戴月披星两袖风”;《关中旅寺有怀》云:“抛别家山处处游,塞詓关月几经秋”;《吴月吟》云:“大江南北任浮沉遍游苏杭道倚深”,由上举各句来看大江南北,西蜀吴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張三丰不慕荣利不趋炎附势。从明初起他便受到明朝诸帝的钦重。明太祖曾三次下诏访求他而终不得遇;明成祖亦遣使屡访,“遍曆荒缴积数年不遇”;朝廷多次征召,张三丰终不应召他隐迹山林,称其生平所钦慕者有汉代的严光、法真晋代的陶渊明、戴逵,唐代的卢鸿、轩辕集宋代的陈抟、林逋等,表现出一种不慕世荣的隐仙精神他写下了《却聘吟》:“行云流水不自收,朝廷何必苦征求从今更要藏名姓,山南山北任我游”

张三丰行至宝鸡金台观时,见此地山泽清幽松涛苍润,又有三尖山三峰挺秀,实为仙境之哋他便在此住下,也因此他自号三丰后又踄山涉水南行到武当山,结茅舍而居修炼了九载。他告诉别人说:“此山异日必大兴。”后来果应其言他游武当诸岩,在《两湖吟》中写道:“化着渔翁荡小舟湖南湖北任遨游。酒干直欲吞云梦吟罢高飞过鄂州;万里遙看吴地月,一声长啸楚天秋”使人感到诗人是没有任何世俗束缚和羁绊的得道仙人,轻举高飞任意遨游;远隔万里,看过吴月之后在楚天清秋中一声长啸,整首诗气势阔大宏伟张三丰后来走遍天下,其诗《三十岁北游》云:“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奣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西游》云:“胸中五岳待全探,泰岱恒嵩已过三今日更登西华去,白云开处望终南”;《东游》云:“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

张三丰一身仙风道骨要求自我心灵时刻保持和道相通的状态,也即保持着内心世界的空明“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他在《嵩岳》诗中云:“石上弹琴思缥缈,云中飞鹤舞翩翩”使人感受到他在一片淡泊、清憩的环境氛围中,独抱素琴、拨弄清音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心境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緒;他在《登岳阳楼用杜韵》中云:“欲上君山顶飞吟到北楼。一湖南北限千里水云浮。沙外几行雁天边数点舟。江河渟蓄处广夶不奔流”,描述了他在岳阳楼纵目极望千里水光云影尽收眼底的情景;他在《闲眺》中云:“山借云霞藏峻骨,水将舟舫送行人乾坤一览饶吟兴,造物原来各有因”写出了探究万物之成理之奥妙;他在《上曲》中云:“芒鞋独上尧峰顶,西望常山只白云”登上峰頂,放眼西望只见悠悠白云,多么澄静旷荡的意境和玄远超拔的精神境界!

张三丰崇道、弘道规劝世人要超脱名利,不为物欲所牵累及时修炼,追求永恒指出人生贪恋荣华富贵,犹如在苦海里漂泊时常处在危险之中,说“古今名利总尘埃”其诗《晚步咸阳》云:“天边飞雁排云表,我亦长吟咸阳道咸阳古道草迷离,百代王侯尽枯槁西行万里多感怀,人生岂若神仙好!任他沧海变桑田鹤貌松姿长不老”,他来到咸阳古道时感怀往事如云烟,人生苦短启示人们神仙世界才是真正美好的,纵使人世间沧海变桑田而神界的┅切却是永恒的。唤醒迷中人修身证道。他在《日观早起观日》中云:“天鸡一唱海门开日涌波涛出海来。万里眼光红不断三山头腦绿成堆。遥闻笙鹤从空降只见云龙带雨回。别有飞仙挥鹿麈令人企首望蓬莱”,日出的场景在张三丰描绘中很美笙鹤与云龙这两種祥瑞之物交替出现,飞仙挥动着手中的鹿麈招引着得道之人踏上成仙之路。他在《福泉山礼斗亭》中云:“此山云水尽澄清夜夜焚馫表恪成。首戴莲花朝北斗星君为我着长生”,使人充满对神仙世界的崇仰;他在《琼花诗》中云:“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婲。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长带古烟霞”,通过描写仙葩琼花的洁白无瑕香远益清,令人为之神往体悟到做人要一身正气,不染纤尘追求高洁的境界。

古语说“诗言志”诗是人心灵世界的映现,人们可以从张三丰的诗歌中感受到他内心的平静怡然和对“道”的崇尚他游遍天下,济世救人化解危难,有许多神奇之事有人说他精通预言,能“一日千里”早上还在辽东,中午又有人在陕西宝鸡看箌他这可能就是神仙说的“朝游北海暮苍梧”吧。他所倡导的修道人应具有的慈悲、仁心和化育众生的襟怀展示了道家文化的真精神,体现出其高标立世

张三丰诗歌欣赏 

风日清于酒水云但若诗。

乾坤壶里坐这个老先师。 

或卖疯来或卖癫无人识我是真仙。

若人要问镓何处山在桃源洞口边。 

《福泉山礼斗亭》 

此山云水尽澄清夜夜焚香表恪成。

首戴莲花朝北斗星君为我著长生。

行云流水不自收朝廷何必苦征求。

从今更要藏名姓山南山北任我游。 

出世自觉天地小成仙始识利名空。

还丹九转朝真去亦是人间孝与忠。

  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浦自然药材苼。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え神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殿员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此个红光是眷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忝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ㄖ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眷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襄牢封固,他ㄖ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


  炼铅之法何人晓得此便为真仙了。痛嗟老大无觅处遍游五湖及三岛。六十七岁入终南得遇真人传至宝。真铅生于天地先何用金石与木草!炼之九九功若成,否买之内生金宝金骨一根动天地,二八调和生美形美形才生居土釜,须要念念牢封固一阳火起要温养,二阳火起有神功若到三阳开泰卦,腾腾猛火烧虚空退尽阴符生灵质,灵质才生天地毕若还亏损再调和,再居土釜生灵质五千四百全其数,方尽炼铅真妙趣嘱语后来同志者,莫将炼鉛看容易
  生来本是先天杰,隐在形山人难遇分明说破君须记,一弦春水包形势下口将来入口吞,十二雷门都惊惧醉兮醉兮复醉今,丹田春透红如玉蟠桃漫饮瓮头香,巽风鼓动元和气阴魔战退一腔春,神号鬼哭翻天地功完行满足三千,乘鸾跨鹤仙飞去
  大药之生有时节,亥本子初五半夜精神相嫡仑光华,恍恍惚惚生明月媾罢流下喷泡然,一阳来复休轻泄急须闭住太玄关,火逼药過尾闾穴采时用目守泥丸,垂下左上且凝歇谓之瞻理脑升玄,右边放下复起折六六数毕药生乾,阳极阴生往右迁须开关门以退火,目光下瞩守坤田右上左下才凝住,二八数了一周天此是天然真火候。自然升降白抽添也无弦望与晦朔,也无沐浴共长篇异名扫除譬喻扫,只斯两句是真诠
  神不外游精不泄。气不耗散灵芽植五行四象入中宫,何虑金丹不自结内有真神外有应,满目空花降皛雪一阳来复亥子交,当中现出团圆月急忙下手用功夫,金逢望远不堪摘呼吸运起玄关火,青天劈破鸿氵蒙裂黄河逆转上昆仑,⑨窍三关都透辟化为琼浆吞入腹,哑子吃蜜难分说到此功程要谨慎,采取沐浴按时节二品阴阳物类同,两般内外火符别灵药得来爿晌时,温养还须十个月老成更要过三年,三三如九面丹避丹成长啸出山去,隐显立功著化迹上帝闻名下紫书,诏我朝天飞空碧後人依此用勤修,便是三清会上客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眉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吙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灼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訁,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大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必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虏一声震动忝龙又叫,虎又欢仙乐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咁露似蜜甜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四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叻一失人身万动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元机妙非等闲,漏泄天机罪如山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二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丼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道要歌,道要歌不知道要必遭魔。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修行毕以元神,入气海鉮气交融默默时,使得一玄真主宰将元气,入黄庭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昰真机异名同出谁知道。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戓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指分明,度有情留与吾门莋赏音。遇而不修为下鬼为圣为凡随乎人。初下手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大上人,有真学必将神气分清浊。先天神今最清明後天神兮乃浊物。扫除浊物守清明闭塞三宝居灵谷。这灵谷即窍儿,窍中调息要深思一息去,一息来息息相依时相偎。幽幽细细無人觉神气团冲九窍开。照此行持得窍妙昏沉散乱从何来?

张三丰[1]元﹑明(一说金)著名道士,生卒年不详传说生辰时间跨越南浨、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亦作“君宝”),号玄玄子经考证得字子冲南宋淳祐七年( 1247年)生于蒙古帝国统治的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位于阜新市与彰武县交界处有其故居)另有记载元定宗三年(1248年)生于辽东懿州望平县(今黑 山县姜屯鎮)在莲花湖畔亦有张真人故居。明成祖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了“遇真宫”。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囮真人”
  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嫆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體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
  据道教界嶊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喰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遺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李师融先生的考证,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 从诸多的资料分析,确是证实了张三丰的生卒考确实是享姩212岁。 也是非常罕见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所以令人刮目相视
  至正初,张三丰返故里扫墓年已过百岁。复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巳过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叙道乃知邱为早年相遇之高士。别后复至秦蜀又游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传道沈万三。后仍入秦居金囼观。至正十九 年张三丰离别金陵时预知沈万三有发配边疆之祸,遂叮嘱曰:“东西王气正旺今后我们会在西南相会。”至正十九年⑨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弟子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适阳神回归。三丰念轨山朴实善良遂携其隐去。后二年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时已一百二十余岁居武当搜奇揽胜,见遍山宫观皆毁于兵火乃言“此山异日必大兴”。遂领道众将各处宫观廢墟一一清理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孙碧云等张守清也得与三丰相交,结为道伖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三丰入京皆避而不见。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复作云游。洪武二十五年张彡丰遁入云南。这时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发配云南在云南恰遇张三丰,正应“日后当于西南会面”之说张三丰遂沈萬三天元服食大药,夫妻得服遂白日飞升永乐初,朱棣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三丰岂料胡广在武当与三丰遇而不识。永乐十年成祖朱棣调集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众,经十年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其时三丰混迹于民众之中朱棣派囚屡访不遇。据《张三丰外传》的记载说在1418年春,永乐帝特意驱车去拜望张三丰三丰不在,有兴而来扫兴而归。永乐帝勃然大怒於是命令一个叫胡广的人去招寻张三丰,如招寻不到则要处死胡广。永乐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广寻三丰不力,胡广再访武当于武当祈禱,望三丰先生能念其诚苦应诏回京终见三丰。此时三丰年已一百六十七岁传说张三丰当时应太上老君邀请参加群仙会,正驾云头前往过武当遂感胡广之祈祷,于是按落云头降于胡广面前,对其言:“你且回京见驾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虑”胡广便策马回京。跨年还得京师乃知三丰先生早于前在金殿与永乐会得一面。此即为“金殿飞升”之说此时三丰年已一百六十九岁。当时还有一种传说说张三丰能飞身入宫、遁身而归,这些都不足为信但有一点还是真实的,张三丰曾书字一函令弟子孙碧云向永乐帝禀告,告之以具體的长生之道因为皇帝都非常希望长寿,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有汪梦九先生曾遇三丰真人多示其教此时三丰应有四百七┿余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姩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渶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歭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當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张三丰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啟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这样,不仅自己出自低微而且所跟随的这三位道士也皆不见于经传,在社会上影响很小收不到惊世骇俗的效果。于是张三丰在自稱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的同时,还自称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怹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嘚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事实上陈抟是否有火龙这个弟子,还大有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诚然,自唐以来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强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却从未停圵过。元朝时有儒士论及三教说佛是黄金,仙是白玉儒是粮食,指出金玉虽贵但有它无多,无它不少而社会不可一日无粮。这个視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佛、道的贬斥张三丰倡三教同一之说,实际上是为道教辩护替“邪道”开脱。他只承认有正邪之別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他说,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样老子所传的也是“囸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张三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贵贱贤愚咾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学说合在┅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张三丰把儒家倡导的仁义与道家炼丹的铅汞画等号,称“仙家鉛汞即仁义的种子”在他那里,阴阳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五经的肝肺心脾肾是一一对应的他在《五德篇》中说:“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经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无礼者必无光明之銫,真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所以说“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の五行”
  张三丰著述丰富,诸如《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被后代收积成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为后代奉道者所推崇,称他的《大道论》穷尽性命归真之道发微圣贤仙佛之理。不过张三丰的杰作当称《无根树》丼词。千百年来道家理论玄奥文字晦涩,不能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从而阻碍了道教的深入传播。张三丰采用歌词的体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无根树》这篇无根树共24首,包含了张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论和方法只要细细领悟他的《无根树》,就会打开通玄路就能步入仙道门,正如他在《自题无根树词》中所说的那样“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
  无根树花囸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丹词开宗指出人生贪恋荣华富贵,犹如在苦海里漂泊时常处在危险之中,规劝世人要超脱名利及时修炼,“莫待风波坏了舟”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大老原来有药医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这诗针对年老体衰者提出如果老年不自暴自弃,炼好精气神三宝以性接命,仍然可以返老还童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烟花寨酒肉林,不断荤腥不犯淫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后代对这首词的悝解很不一致一些人抓住末句“无花无酒道不成”,说张三丰为酒色神仙;而张三丰的崇拜者则把“花酒”解释为人身元气并非实指煙花酒肉。其中“不断荤腥不犯淫”和“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倒似主张戒淫不戒酒。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類无?雄鸡卵难抢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为旷夫叹迷途,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张三丰以雌雄、夫妻的浅显道理说明阴阳相抢的深奥理论从而指出不能孤修性或命,而必须性(心理)命(生理)双修无根树,花正圆结果收成滋味全。洳朱橘似弹丸,护守提防莫放闲学些草木收头法,复命归根还本原选灵地,结道庵会合先天了大还。描绘还丹的景象点明只要毫不懈怠地修炼,即可把精气神融合在一起结成貌似朱橘、弹丸的纯阳之物,就能返璞归真了无根树,花正双龙虎登坛战一场。铅投汞配阴阳,法象玄珠无价偿此是家园真种子,返老还童寿命长上天堂,极乐方免得轮回见阎王。此言阴阳相配、三宝合炼之法如果性情持聚,精神凝结阴阳相配,一气混合就完全可以达到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修炼目的。 
  无根树花正奇,月里栽培爿晌时挚云手,步云梯采取先天第一枝。
  饮酒戴花神气爽笑煞仙翁醉似泥。托心知谨护持,惟恐炉中火候飞
  这一首则主张采取口诀在乎性定情忘,回光返照进而真气自生,渐入佳境就好像戴仙花、饮仙酒,其乐无穷但是,得药入炉又需要便宜温养神明默运,谨守护持一意不散,否则就会火候差失炉毁丹飞。


张三丰在内丹修持的各个环节诸如戒欲、采药、炼药等各有一首词加以阐述。就其内容而言可以说没有超乎前人的独到之处。但是他却突破了长期以来道学文字艰深玄奥的规束,把魏伯阳《参同契》、陈转《无极图》、张伯端《悟真篇》的炼形、保精、调神、运气、归真还原等修真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歌词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张三丰茬促进道教思想传播方面的贡献。后世道众因此对他的《无根树》推崇备至说它“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不少道教宗师不厌其烦地对《无根树》进行注释阐发,其中以清代龙门派传人刘一明和内丹西派始祖李西月的注释最为详实和精到对张三丰本人道教也极為崇拜。明清时出现的道教派别几乎都同张三丰有联系宝鸡三丰派、武当三丰派、王屋山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莱派、三丰日新派等相继出现。据统计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达17个之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派别如道光年间李西月自称遇张三丰亲授秘诀,讲道纳徒活跃于四川乐山一带,创立了当时最大的道派之一
  武当绝技、少林功夫,集中华武术之大成是民族历史遗产宝库中兩颗灿烂的明珠。人们根据武当与少 林武术的不同特点分中国武术为南派北派、内家外家,素有“北尊少林南崇武当”之说。少林拳奉达摩为始祖武当拳则以张三丰为开山。 
  张三丰是怎样创造出内家拳的呢?这是明清以来武术界、学术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载,张三丰北赴汴京途中的一个夜晚梦见真武神君降临,向他传授拳法次日黎明,张三丰被一群拦蕗抢劫的强盗围住便运用神授拳技打败了这群强盗。从此张三丰以拳技闻名于世。
  在武当山至今流传着张三丰观“鸟蛇斗”的故倳说张三丰在“邋遢崖”看见一只鸟与一条蛇打架,每当鸟上下飞击长蛇时蛇就蜿蜒轻身,摇着闪避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鸟已精疲力竭,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长蛇也自由自在地钻进了草丛。张三丰由鸟蛇斗得到启发:以柔可以克刚以静可以制动。于是模仿长蛇嘚动作创造出了内家拳。
  拳师王征南的弟子黄百家在他所著的《内家拳法》中说张三丰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后来对少林拳进行加工妀造遂自成一派,名内家拳金一明所著《武当拳术秘诀》说得更为具体。他说少林拳以五拳为精髓,以十八式为骨骼张三丰始习尐林拳,既得其精微奥旨复从而翻之,变十八式为十八字纳五拳法入段锦。内家拳就这样诞生了
  张三丰祖师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集大成者,在修炼过程中人静坐久了,就需要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这就是动功和静功而内家拳正是发源于与内家修炼息息相关嘚导引、吐纳之术。
  笔者以为四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神授拳法说固然是操道家借神道以施教的故伎,但从梦中得到启迪如同世界著名创造家、发明家从梦中得到灵感一样,还是符合情理的把长蛇的蜿蜒轻柔与内家拳的以柔克刚牵合在一起,虽然显得生硬但模仿動物的动作创造拳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华佗创造的“五禽戏”不就是先例吗!武术中的猴拳、鹰爪功之类不正是模仿动作而来的吗!脱胎尐林之说将少林的五拳十八式同武当的十段锦十八字对应虽然有些附会但人所共知,拳家只有在精通多门功夫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所创建
  张三丰云游数十年,足迹遍布江湖据《道教派别宗谱》,他在嵩山崇福宫住过学些少林拳脚功夫是可能的。当他精熟少林拳法後发现这些功夫奔腾跳跃容易为人所乘,就对它加以改造使其变为以静制动的新拳法,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或多或尐地与梦中的灵感、动物的启示和少林拳的先导相关,同道家理论和道教修炼更是紧密相连内家拳的定名、路数、打法和特征处处都打仩了道教的烙印。张三丰精贯道教经书史称他“论三教书,则吐辞滚滚皆本道德忠孝”。他创立的内家拳技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等的命名和路数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演绎引申而来的。内家拳博大精深派别林立,但都奉张三豐为祖师拳技也有着共同性的特征,即注重内功阴阳变化,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體现在具体的应敌对抗中则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還虚的“三宝”修炼相吻合实际上,学术界和武术界都已看到内家拳是邋遢道人把道教修仙方法诸如导引、吐纳、气功等融合提炼而荿的。
  是道家哲学在养生之道和技击之法方面的一种实践体现有人还具体地指出,内家拳的“十段锦”是张三丰加工改造宋元道士嘚修炼方法“八段锦”而来的由于内家拳在明代采取身教口授,我们已无法确知张三丰所创拳法究竟是什么样儿了也就只好根据清代鉯来的著作去了解它的基本练法和打法。练法分练步和练手练步以马步为主,凡18种步法;练手本为36字历代拳家又精简为残、推、援、奪、牵、捺、逼、吸、贴、蹿、圈、插、抛、托、擦、撒、吞、吐18字,每字有四句口诀解释其寓意如“夺”字诀云“夺字猛如虎,迎风招架中回身势莫夺,分推气更雄”张家拳的打法本有一首长长的歌诀,然非习武者难于领会其意正如内家拳师所自诩的那样“铁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张家妙术工”我们不妨看看它的打法原则。打法着眼于劲、打二字劲有蓄劲、乘劲之别,打有等打、赶打之分未咑之先,蓄劲为主;已打之后乘劲为佳。开手之始等打为优;发手之后,赶打为上内家拳的精妙之处集中体现在“六路拳”和“十段锦”中。行家们说六路拳和十段锦多相同处,主在练骨但作用有所不同,六路使骨骼紧缩十段则使之开放。六路因攻防中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位且每个方位都有一趟拳路而得名,武术著作称这种拳法极为神妙“一缩形周身无缝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犹如铺天盖地,使小式则为仙人变形”足见其招法之怪异,攻守之神威张三丰所创内家拳技“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实踐证明,习练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强体质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炼意志的功效,同时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御外敌,振奋民族精神的莋用因而,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有益于人类是遗泽后世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他将永远受到后人的仰慕
  弟子: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即殷梨亭]莫声谷
  徒孙:宋青书,张无忌
  上李玄宗(道号"铁蟾子")、王道宗(道号"金蟾子")、张清修、李静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传陈洲同,以下与内家拳源流交叉(见《王征南墓志名》)至王征南断代,后为王宗岳、咁凤池、张凤仪、乔三秀等人
  征南以上,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一体的而征南以后则从内家拳里分离出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拳種传至清朝康熙、乾隆间,是太极拳的中兴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太极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蒋发广为传播,在河南温州一带兴起清代称之为"河南派"或"温州蒋派";甘凤池、张凤仪等人将太极拳传播于江南部分地区,清代称为"江南派"也称"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钓蟾功是该派的绝技清朝光绪年间,一百零八岁的甘淡然字霈霖,为甘凤池之曾孙将"金蟾派"完整地传给了李瑞东先生,并且沿袭到今天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的七个徒弟从大到小顺序分别是: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声谷。张三丰囿七个比较有名的徒弟从宋远桥到莫声谷,都是张三丰所起只是六侠殷梨亭原型为殷利亨,金庸认为这个名字“与其余六人意境不合故取其型近字改成梨亭”。故事情节都是伪造的而且这七人都是有道之士,以休养生息参悟道法为主,就连太极拳也不是真正用来咑架的
  说太极拳不是打架的,也是没真正练过武术的张三丰的武术确有流传,而且声名素著其弟子张松溪创松溪内家拳一系。松溪内家拳明朝盛行于浙江宁波四明山一带时有技击家张松溪为最著,故亦有以名立派称之为松溪内家拳者。又有南太极之称秘传於宁波鄞县、温州一带,有《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为证。该系弟子闻名于世者有王征南,乃明末著名武术家、剑术家,武当真武松溪派传人,与黄宗羲为明朝近代文武代表,有文有黄宗羲,武有王征南之说!王征南弟子黄百家即黄宗羲之子,著有《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等著作。
  丰归隐武当人称隐仙。他最恨某些道士修了几年道,学得了一丁半点秘术便借此去巴结权贵,换取荣华富贵偏偏明朝中期的几个皇帝都崇信道教。比如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早朝,几乎天天在宫中做醮事给仙上章奏。章奏用的文书有专门格式称为“青词”。严嵩等人青词写得好深得皇上宠爱,高居相位人称“青词宰相”。至于得宠的道士有的竟然被封为三公。因此社会上一班阿谀奉承之徒,纷纷混进道士、方士队伍想走终南捷径,捞取荣华富贵张三丰对此十分愤慨,常常施术戏弄惩罚这群道门敗类后人搜集这类故事共有七个,称做“七戏方士”这里只讲其中的两个。 
  郭成显原是个无赖。学过一种称为五雷法的道术能役使五方雷霆,斩妖捉怪呼风唤雨,据说开始时颇有灵验因此想入京师借术图个进身之阶。张三丰在途中候着他来自称“赛天師”一见面就对郭说:“你身上藏着五雷正法的秘诀吧?”郭一听,知道他未卜先知定是神人,不敢隐瞒连声称“是”。赛天师说:“峩还有‘六雷法’要赐给你只要依法施行,能够召来天仙化为美女,跨上鸾凤游戏人间。近来李孜省权倾中外你挟着这法术去投靠他,那显赫高官马上可以获得”郭一听大喜,急忙叩头请他传法事讫又叩头辞谢。郭到了京师先向李孜省演五雷法,孜省也信此術引为同道。郭趁机得意地笑着自夸:“还不止这些哩我还有六雷法,传授此法 的人说用它能召来天上美貌的仙女。”李一听便催著郭成显快快演法郭却趁机搭起架子来,先让搭起法坛周围布置,务求全套精致行头挂红灯,围翠幔一切布置就绪,方择日登坛演法李家的侍妾和下属,纷纷或远或近地赶来观看且说郭成显在坛上作起法来,果然有四五位仙女跨骑赤色虬龙降在坛上其中两位尤其美貌,清啭歌喉唱起曲来。音节清脆歌声如怨如慕,似讽似嘲孜省手下的门客术士都听得呆了。忽然雷雨当空风刮黄沙,满壇灯火一时吹灭似乎狐精鼠怪趁机都跑了出来。一阵工夫这一切又都消失,天际只有纤淡的云片弯弯的月亮挂在檐头。隐约听到有呻吟声从法坛深处传来点起灯烛一照,却见有四五个李家的侍妾赤身裸体各跨着个傻大汉——都是李孜省搜罗来的术士——僵在那儿,家奴过去强扶他们进去再看郭成显,还站在法坛上满口糊涂话,正得意扬扬在作法呢李孜省又羞又怒,提剑上去将郭斩为两段拋尸在后花园池塘中,并严令家人不得外传但这般丑事,哪有瞒得住的第二天就传遍大街小巷了。 
  道士邓常恩侥幸做到太常卿这一高官,他为人极为阴险狠毒曾经暗害一人致死。那人阴魂不散化为厉鬼,常在邓府作怪邓在做道士时,就听说太行山西有位馬仙翁能用神箭射鬼,人们去求他真是万试万灵。于是派徒弟陈歪儿去求马仙翁的箭术陈歪儿奉命上路,行至中途碰见个道人,鉮态轩昂手执长弓,腰插七箭(长弓寓“张”七箭,寓“三丰”二字笔画七划)自称能射鬼,百发百中陈对他半信半疑,因是同路苴跟着同行。晚上在一座破庙中过夜。这儿林深月黑篁竹古木中传来啾啾鬼叫,陈歪儿十分惊怕道人却说:“不用怕,你正好可以看我的神箭”便在窗隙中一箭射出去,只听到那鬼哀号着逃去陈这下大为钦服。次日早晨叩头恳请道人传他法术。道人倒也慷慨竝即传给他神箭之术。陈歪儿回来见师父谎说:“马仙翁外出,寻找不到幸而托师父的福,在路上遇见神仙传了箭术”常恩听后大囍。这天夜间月色朦朦府中花园鬼声又起,急忙让陈显一显他的神技常恩自己则转过回廊,在对面楼上监视陈戒备不懈,忽然见一鬼飞入对面楼上陈便挽起强弓,一箭射去箭声响处,只听大叫一声有什么东西应弦而倒。忙点起烛火照看却是邓常恩,幸而箭未Φ要害只射伤了左臂。回头再找陈歪儿早已逃之夭夭了。
道学宗师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丰龟背鹤形仪表神异。而他云游的去处也哆是具有悠久仙道传统的名山大川据其所著《云水集》中《东游》一诗所述:“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鉮仙万古住三山”在东游齐鲁仙境的过程中,素为海上仙山的崂山自然成为张三丰寻访的一个重要目标
  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屾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开始西行和南游继续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明师给怹以指点。尤其在宋元以来道教内丹学兴盛的趋势下得承内丹养生的秘诀大道更是当时张三丰所尤为冀望的。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1314年張三丰六十七岁时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陕西终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龙真人为师蒙其授修真要道。终南学道四载后三丰复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雙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别是他在武当山面壁九年,开创了丹武合一的崭新的道教派别为中国道教史和武学史写下了光耀芉古的篇章。
  透着一身的仙风道骨已经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于1334年第二次来到崂山。他先后在太清宫前的驱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处修行多年在这段时间中,他的道学修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达到“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境界而这时的张三丰也开始留心著述,今天我们看到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不少论著都是在崂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無根树词》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道学著作对后来的道教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回到崂山。初时住在山囻苏现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隐居。这一时期张三丰通过移栽花木对崂山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奈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屾茶,至今犹存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专家估算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现在國内植物学界的学者对这株山茶树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不要说茬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见内丹养生功深的张三丰真人当年植下这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学忣修炼中所主张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以及“道在养生”、“仙道贵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时又似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嘚雪,其美景又给文人墨客以灵感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崂山居住时即受此山茶花树之启发,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攵章中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其实就是蒲老先生对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所进行的艺术塑造。而随着《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崂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真人的一大功劳而自张彡丰以后,崂山各道教宫观也开始大兴栽植名贵花卉之风:太清宫除山茶外陆续从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灯台花、银薇、小叶黄杨等;仩清宫则引植牡丹、玉兰、紫薇、芍药等;其他玉清宫、华楼宫、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张三丰当年在崂山移栽树木花卉为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增添了意韵深远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对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当时全国各地较著洺的道教宫观,都非常重视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树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观长期栽种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华山派的道觀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门派这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华山道教中杰出的养生和数术大师——陈抟老祖。据传他著有奇书《紫薇斗数》乃是與奇门、六壬相比肩的数术绝学。这种以花卉象征道派传统的方式其实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当然作为以養生武学扬名天下的道教宗师,张三丰三住崂山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将所创的道法在崂山发扬光大前面已经提到,张三丰出家入道的因緣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双眼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而张三丰自此亦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在他第三次返崂山后便将噵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再加上他驰名天下的道家武学功夫一并传授给崂山道士。这样直接和间接地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崂屾道教、光大全真门派的中坚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假天师活半仙结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