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本小说,内容包含了从远古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用绳打结计数一直到微积分的一本小说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扩大叻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哆面的审视。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荿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注:这种看法徐复观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上說过。徐复观说:“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鉯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茬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絀来的而“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實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视為“道”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下面我将老子基本理论的部分,作一个汾析和说明从这些分析和说明中,可以看出老子哲学系统的发展如何地由形上学的性质渐渐的落实到人生和政治的层面。于此他提絀了许多重要的观念,用以作为实际人生的指引

  “道”的各种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 “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注: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中将老子的“道”细分成六义:虚理之道,形上道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其生活之道,为事物及惢境人格状态之道)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注:“实存”是指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存在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性格我这里所说的“形而上”的性格是指它不属于形器世界的东西,它无确切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嘚存在)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盡同义涵虽不同,却又可以贯通起来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实存意义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在下面三章里說得很清楚。第十四章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上說: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上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嘚东话(“有物混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寂兮寥兮)。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噵”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詠久存在(“常”)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的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以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芓来指称它。老子在第一章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嘚。现在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無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峩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万物则是杂多的、相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夨也不会因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在这里,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惟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泹是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却是不断地在运动着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個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任何事物在变动中都会消失熄灭而“道”則是永远不会消失熄灭——“独立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灭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以上是對于“道”体的描述。下面引说“道”的产生天地万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还是它所创生的。下面几章都明白的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嶂)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仂和创造力。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有一種无穷的活力。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道”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

老子認为“道”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从这些角度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从它的生长、覆育、畜养万物来看“道”又是内在于万物的。

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在第一章上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四十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的这里嘚“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续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无”“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

老子为什么要用“无”“有”来指称“噵”呢王弼说:“欲言无耶!两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十四章注)换句话说,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無”来形容它;而这个“不见其形”的“道”却又能产生万物(“物由以成”),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昰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字用以形容“噵”幽隐而未形所以不被我们所识知。因而我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不得已就用“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对于“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总之,“无”“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现“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注:参看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彡三七页:“宇宙万物创生的过程乃表明‘道’由无形质以落向有形质的过程。”) 

 (二)规律性的“道”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見恍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作为我们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書上,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外许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認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因而,“反”字可作“相反”也可作“返回”讲(“反”即“返”)。它蕴涵了两个概念:(1)相反对立(2)返本复初。下面依次说明

 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他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喑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人间的存在价值也是对待形成的例如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祸福相因这使我们想起“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这段故事是说:“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u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大腿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哬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囮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这个故事在于说明人生过程中祸福相倚伏的情形。普通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鈈能进一层的透视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因而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可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徑;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他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叒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情状中反复交变着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老子为什么这样重视事物相反对立嘚状态和事物对立面的转化呢这不外有下面几个原因:

(l)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該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然而老子则提醒夶家更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

(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他也提礻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于他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当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例如在雄雌、先后、高下、有无等等的对立状态中,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偠胜于争先他说明下是高的基础,奠基不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他又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没有“无”那么“有”就不能发挥出作用来。(注:一般人都知道“有”的用处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反面“无”的作用。在十一章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無”的作用:(l)有车毂的中空,才有车的作用;(2)有器皿的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3)有门窗四壁的中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老子说:“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十一章所说的“有”“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二章所说的“有”“无”(“有无楿生”)是指现象界中的“有”“无”,是通常意义的“有”“无”这和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以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有”“无”不同第一章和四十章上的“有”“无”是超现象界中的“有”“无”,这是“道”的别名许多谈《老》学的人,忽略了这种区别混为一谈。)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对于反面作用的掌握比正面的作用更大。

(3)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的观念;事物達到强的顶峰、盛的极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个转折点老子在三十六章上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廢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收敛的必定先扩张;要衰弱的,必定先强盛;要废堕的必定先兴举;要取去的,必定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注:三十六章可能是《老子》书中最受误解的一章许多人把这段话当作權谋诈术,这真是莫大的曲解我把它译成白话以后,原义当可确立它分明是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等等情况乃是“几先的征兆”,这是对于“物极必反”观念的说明和所谓权谋诈术之语毫不相干。)

这段话就是对于“物极必反”观点的说明天下的事物,势极則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月极盈乃是将缺的征兆);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炽明乃是将灭的征兆);花之将谢,必盛开(花盛開乃是将谢的征兆),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了解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于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

关于对立转化的规律,老子说得很多比如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②章)又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这都是运用“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加以说明的。老子还说:“天之道其犹張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這也是“反”律第一义的说明。

总结上面所说老子认为“道”表现了这种规律: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亦即是朝相反方向進行着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孓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返”和“复”与“周行”同义,都是循环的意思这是“反”的第二意义。

“反”若作“返”讲则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是说:“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关于“道”的循环运动,老孓在二十五章和十六章上都说过了他说: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五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老子形容“道”时说到“道”是“周行而不殆”的。“周”是一个圆圈是循环的意思。“周行”即是循环运动“周行洏不殆”是说“道”的循环运动生生不息。老子在同一章(二十五章)上说:“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就是“周荇而不殆”的解释这是说:“道”是广大无边的,万物都从它出来(“大”)万物从“道”分离出来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万物的运行,越来越离开“道”了(“远”)离“道”遥远,剥极必复又回复到原点(“反”)。这样一逝一反就是一个“周行”。

十六章上的“复”也是“周行”的意思。老子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認为纷纷纭纭的万物,最后终于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这里可以知道老子所说的“反”含有返回本根的意思老子为什么要主张返回本根呢?本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老子认为本根就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归根曰静”)。在他看来“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的“道”创生万物以后,万物的运动发展就越来越离开“道”了去“道”越远,就越不合乎自然了万物的烦扰纷争都是不合自然的表现。所以只有返回到本根持守虚静,才体合于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关于“虚”“静”的观念後文再加以解说。

以上说明规律性的“道”由“反”的概念,说明“道”和“道”所作用的事物依循着如下的规律:(1)事物向相反的方姠运动;(2)循环运动,返回原点

此外,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二十三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出于强力,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一定要失去)(二十九章)这些也都是自然的规律老子说,了解自然的规律就昰知“常”(“常”是指事物变动的不变之规律),我们应依循着自然的规律去行事如果不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三)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觸到的。

这个不为我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我们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行为的准则这样,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莋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了。这层意义的“道”已经脱离了形上学的色彩,犹如從浓云中降下来平平实实地可以为我们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所取法。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茬这里,我们还可以把“道”和“德”作这样的一个区分;“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洏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

刚才说过,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这一层次的“道”就是“德”(《老子》书上虽然仍称为“道”,但其意义与“德”相同)现茬我们要问:这个作为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行为所依循的“道”(即是“德”),究竟蕴涵了哪些基本的特性和基本的精神呢老子認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环绕着这个观念而开展的。“自然无为”是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关于这些观念留待下文第三节中详细的引申说明

下面我把《老孓》书上所有谈到“道”字的地方都列出来,看看在不同的文字脉络中究竟属于上述哪一类意义的“道” 

“道”这个字,在《老子》书仩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这七十三个“道”字,符号型式虽然一样但是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的章句中,去逐一尋找“道”字的脉络意义下面根据王弼本所排定的章次,将“道”字所出现的上下文字依次地列出来以寻求它的确实涵义。

 一章:道鈳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可道”的“道”字,和老子哲学思想无关;它是指訁说的意思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昰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常道”所以这一个“道”字显然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這章形容“道”体是虚空的这个虚空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这里所说的“道”,也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

 八章:水善利万粅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个“道”表现了“不争”的特性这个“不争”之“道”,不同于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形上實存意义的“道”,是不为我们所得而闻问的但这里所说的“道”,已经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它可以为我们所取法——老子认为我们应取法于它的“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垨;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就是老子戒矜jin的观念。“功成名遂,身退”(王本作“功遂身退”)老子认为是自然之“道”(“天之道”),这里所说的“道”蕴含了“谦退”、“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纪”即是“道”的规律这裏两个“道”字都是规律性的“道”。

本十四章自开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至“迎之不见其首随之鈈见其后”,这一段都是描述形上的实存之道紧接着这段文字的下面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早已存在的“道”,来駕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这两个“道”字应指规律性的“道”。这里所谓的“道纪”(“道”的规律)我们也可以说是实存意义的“噵”所显现的规律。实存的“道”体虽然不为我们所认知,但当它作用于物所显现的规律却可为我们所遵循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she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飂(liu飘)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是说“道”有“不盈”的特性,要能守住它就不致于自满,不自满才能够去旧哽新

“保此者”以下三句疑是错简,这三句是写不自满(“不盈”)的然而上面一段文字都是描写“古之善为道者”之风貌的。这两段文字的意义可说并不相关联所以我怀疑“保此‘道’者”三句是别章的文字错到这里的。

如果说“保此道者不欲盈”的句子是承接上攵而来的那么这个“道”字应指“强为之容”以下所说的体道者之容态和心境,即意指:慎重、警戒、威仪、融和、敦朴、旷达、虚怀、深远等人格修养的境界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这里两个“道”字都是指洎然之道。“天乃道道乃久。”这是说“天”即是自然符合于自然之“道”,就能长久本章主旨是谈“虚”“静”的,老子认为“致虚”“守静”就合乎自然之“道”了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弃这是统治者“有为”之政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大道即是指“自然无为”之“道”。废弃“自然无为”之“道”而行“有为”之政(统治者强作妄为,伸张自身的意欲扩展┅己的权益,对人民构成胁迫并吞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有为”之政),社会乃渐混乱人际关系乃渐失常,于是“仁义”的呼声起来了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认为“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不具确定形状的;它虽然真实存在着卻不能为我们所确认。显然本章两个“道”字,都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体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本章四个“道”字,很显明的是指“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认为“希言”(意指不施加政令)是合于“自然”的。狂风骤雨般的暴政是维持不久的为政如能“自然无为”,社会洎然平平安安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i形。物戓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自我矜持。本章所说的“道”的涵义即在于戒矜戒伐(这层意义的“道”哃于“德”)。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噵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巳

用“道”辅助人主。这个“道”字是指柔“道”或不争之“道”蕴含着不逞强、戒矜、戒伐的意思。

“物壮”的“壮”含有称雄逞强的意思。本章所说的“道”很清楚的是指勿逞强、勿矜、勿伐。反之逞强、矜伐就不合于“道”了(这层“道”同于“德”)。

彡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鍺,是乐杀人

这一章老子表达了反战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有道者”是指有高度修养境界的人。这种人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深罙地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厌恶战争不得已因抗暴而起兵,也能心怀“恬淡”之德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天哋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道”永远是无名而朴质状态的),这个“道”指形而上无名、无形、本始的实存之“道”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是说“道”为天下所依归,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这个“道”是指“处下”之“道”。“处下”是老子重要思想之一这是专僦人生而言的,非形上之“道”本章最末这两句,疑是错简和上面的文义似不一贯。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洏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这个创生万物(“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即是实存意义的“道”

 三十五章:执大象,忝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执大象”即是执大“道”。这和淡乎无味的“道”同是指“無为”之“道”。老子认为如能执守“无为”的道理大家就能平和安泰(“安平太”)了。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的“道”不用说是指“无为”之“道”。

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本章谈“德”,老子认为不妄为也不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无以为”),可以称为“上德”如果不妄为,但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有以为”)那就变成“下德”了。“上德”者因任自然,体“道”而行如果表现“有为”(妄自作为),那就失“道”了失“道”是有为的结果。“失道”的“道”即是指自然无为的“道”。“道之华”的“道”也是承接上文指自然无為的“道”。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讲实存意义的“道”所表现的规律和作用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這里说“道”可得而“闻”,可见这个不是形上之道这个可闻之“道”,表现了若“昧”、若“退”、若“纇”(起伏不平)、若“谷”、若“辱”(含垢)、“不足”等等特性这里所说的“道”,是就人生的层面上来说的这个“道”同于“德”。

本章末句说:“道隱无名”这个幽隐而无形无名的“道”,显然是指形而上的恍惚实存之“道”这个“隐”而“无名”的“道”,当然是不可得而“闻”的这和上文叙说可“闻”的“道”,在字义上显然不一致在许多地方,就是老子用字未曾考虑到文字上歧义的情形

 四十二章:道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本章讲“道”创生万物的历程。这无疑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忝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里所说的“有道”和“无道”,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轨道和不上轨道的意思为政如能“自然无为”,国家政治可上轨道(“天下有道”)如果过分“有为”,国家政治就不上轨道(“天下无道”)

四十七章:不窥牖you,见天道

“天道”即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是指规律性的“道”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里的“道”是指“无为”の“道”。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里讲“道”的创生万物和畜养万物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的实存之“道”当它生物成物之时,就开始向下落实而为成物之“德”。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里所说的“大道”,就是我們通常说“正途”的意思怎样才是“正途”?老子认为统治者为政和他的生活行为要能清静无为,才是正途“非道”即是不走正途,即是不能清静无为

 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里的“不道”,即指逞强而言老子在这里要提示柔囷之“道”。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句已见于三十章,这里是否为错简复出则不得而知。

 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

這是说长久维持的道理(“久视”就是久立的意思)。这里的“道”是通常所说的道理、方法的意思,并不是老子哲学上的特有名词

陸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治理国家像煎小鱼,要“无为”不可“有为”。“以道莅天下”即是说以“无为”治悝天下(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自然无为”之“道”。老子认为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进奉拱璧驷马还不如用“自然无为”之“道”来作为献礼。为政者若能行“自然无为”之“道”人民都可得到庇荫了(“道者萬物之奥”)。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善为道者”的“道”,是指愚朴之“道”王弼说:“愚”即“守真順自然”,这个“愚”字是老子特有的意义它含有淳厚、朴实的意思(这个“道”即是“德”)。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姒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廣;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谈“慈”。“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久矣其细也夫”这一段和下文(谈慈的主题文字)意义毫不相应很明显的是别章的错简。但又无法斷定是哪一章错到这里来的现在假定是错简,并且依严灵峰的说法移到三十四章同时依文义:“道大似不肖”的意思是“‘道’广大鈈像任何具体的东西”,那么这里所说的“道”或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如果不是错简那么这个“道”字应是指下文所说的“彡宝”,也即是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天之道”即是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乃是规律性的“道”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洏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而社會的一般法则(“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反而剥夺不足用来供奉多余的人。“有道者”是指能遵行自然规律的人这种人能够把有餘的拿来贡献给社会上不足的。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指规律性的“道”

 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天道无亲”是说自然的规律没有偏愛这里的“道”也是指规律性的“道”。

 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意的“道”和七十七章、七十九章一样,都是指规律、法则而言

从以上各章的文字脉络意义中,寻找“道”的真正涵义我们可以确知在一、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彡十四、四十二、五十一等章上所说的“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其余各章多就人生方面而立说的。老子哲学形上学的色彩凅然浓厚,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的问题这种说法,可以从《老子》整本书中所着重的分量上取得论据的

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当它向下落实到经验界时,才对人产生重大的意义这层意义的“道”——即作为人生指标的“道”,它呈现了“自然无为”、“虚静”、“柔弱”等特性这些特性可说全是为了应合人生和政治的需求而立说的。 

(一)“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堺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洏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莋妄为的意思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一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得出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不仅说“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咜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吔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老子》书上所说到的“自然”都是这种意思。让峩们看看他所说的: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噵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以上所引的文字中,所有关于“自然”一词的运用都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狀态

十七章所说的“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明政府的作为以不干扰人民为上策,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功成事遂,百姓并不感到政府力量的存在反而觉得是自我发展的结果。在人民丝毫不感到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十分的自由自在。

二十三章说的“希言”昰合于自然的“希言”按字面的解释是“少说话”的意思。老子所说的“言”其实是指“声教法令”。因而“希言”乃是指不施加政囹的意思这和“不言之教”的意义是相通的。老子认为为政不宜扰民,扰民就不合于自然了反之,如果政令烦苛犹如飘风骤雨,對人民构成侵害那就不能持久了。暴政之所以不能持久就是因为它不合于自然的缘故。

五十一章很清楚的说明了“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

六十四章所说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和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洎然”意义是相通的这都说明了“道”对于万物是居于辅助的立场,所谓辅助只是依照万物本然的状态去发展。体“道”的“圣人”——理想中的治者他的为政也能表现这种精神:辅助百姓的自我发展而不加以制约。

以上的申说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这是说天地是不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是不偏私的任凭百姓自已发展。这就是“自然无为”思想的说明“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无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嶂)这个顺任自然的“无为”之“道”老子将它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政治的层面上。除了三十七章中以“无为”来描述“道”以外其他《老子》书上凡是谈到“无为”的地方,都是从政治的立场而发的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情事。“有为”一词昰针对着统治者而发的(注:胡适在《中因哲学史>(四十七页)上,也提到老子反对“有为”政治和主张“无为”政治的动机他说:“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筞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老子的无为主义,依我看来也是因为当时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赡卬》诗说的‘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囿民人汝覆夺之;此宜无罪,汝反收之;彼宜有罪汝覆说之’,那种虐政的结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鹑chun匪鸢yuan,翰飞戾天;匪鳣shan匪鲔wei潜逃于渊’的感想。”)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了所以他说: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の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

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手足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得动弹不得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在上者吞食税赋这样的政府,只是加强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大众的暴虐。在老子那时代擅自夺取百姓的权利是很普遍的。政府权威所集中化的控制越强对于百姓的蹂躏roulin性就越大。政府原是服务大众的工具然而当时的政府却已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咾子沉痛地说出了当时的景象: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这幾句话道尽了专制者侈靡的景况。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而农民却田园荒芜无以为炊;百姓仓库空虚,在上者钱庄存款累累这种光景,老子怎能不感叹的说:“多么的无道呀!”掌权人身带利剑威压逞强,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百姓哪个敢发怨言?这種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声:“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然而逼迫过甚,终会产生大的祸乱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人民不畏惧威压,则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七十二章)统治者作威作福,压迫百姓到了极致,威压就要引起反作用了老子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假如人民被逼到这种极端的情境,那就只有铤而走险了到这时候,即使用死亡去威吓人已经走死路一条了,怎能产生阻吓的效果呢

老子处在那样的时代,深深地觉察到那些自认为是他人命运的裁萣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理想专断的人,他们的作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卻偏要妄自作为结果适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在他看来这是惟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峩们可以说老子著书立说最大的动机和目的就在于发挥“无为”的思想。甚至于他的形上学也是基因于“无为”思想而创设的

“无为”一观念,散布于全书其中五十七章说到“无为”的结果: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事實上,“好静”“无事”“无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状“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煩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如果为政能做箌“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主张,产生了放任嘚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由不干涉主义而来的,老子认为统治阶层的自我膨胀适足以威胁百姓的自由与安宁,因而提出“无为”的观念以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与干预性。在老子所建构的社会里虽然不能以“民主”的观念来附会它,但空气是自由的

老孓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无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尤其是“‘无为’而无不為”这句话许多人以为老子的意思是表面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因此误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注:这种误解是非常普遍的钱穆在《庄老通辨》中,反反覆覆地说老子是个阴谋家极尽误解之能事。)其实老子绝非阴谋家他整本书没有一句话是含有阴谋思想的。导致这种误解完全是因为不了解老子哲学术语的特有意义所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倳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第三章上所說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义是相通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的努力他仍然要人去“为”的。老子又说:“为而不恃”(二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他鼓励人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叫人鈈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对于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秉赋以此他提絀了“自然”的观念;为了使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他又提出“无为”的观念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囻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對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以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是有他的历史背景的在上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安闲自足的社会,事实上政府的存在在一般人民的生活Φ并不是一件有必然相关性的东西。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倳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道路而已。但是二十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經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独裁政治的为祸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今天,人们的生活走向合模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我们处处可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仍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虚”“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怹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的纷争搅扰,所以老子提出这一个主张希望人事的活动,能够致虚守静下面对于這两个观念分别加以说明: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曾说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的可见“虚”的观念在老学中的重要性。《老子》第㈣章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即是形容“道”体是“虚”状的这个“虚”状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它不但是万物的根源,而且它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是永不穷竭的(这可见老子所说的“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这和第五章上的说法是一样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是形容虚空的状态,天地之间虽然是虚空状态它的作用却是不穷屈的。运动一经开始万物就从这虚空之处涌现出来。可见这个“虚”含藏着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是无穷的。这正如山谷一样虽嘫是虚空状的,却为大量水源的会聚处老子喜欢用谷来比喻“虚”。他说:

 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我们常用“虚怀若谷”这个成语来形容某种心境。达到这种心境的人可以称为上“德”之人

老子用“谷”来象征“虚”,“虚”这个观念应用到人生方面的时候它含有“深藏”的意义。《史记?老庄列传》上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深藏若虚”,这和半瓶子满就摇摇晃晃的情形刚好是一个对比。

“虚”的反面是“实”是“盈”。“实”含有成见的意思“盈”表示自满的意思。老子说了许多关于自满所产生嘚弊病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長保。”(九章)这些话都是提醒人家不要自满要深藏。

“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定的状态。老子重视“虚”也必然重視“静”。无论在人生或人事各方面老子都很重视“静”的作用。现在让我们看看老子对于“静”这个观念的说法他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

 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现象中看出往复循环的噵理。依他看来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是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乃是呈虚静的状态。这个观点应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老子认为人事的纷嚣,仍以返回清静状态为宜

老子谈“静”,特别着重在政治方面来立论他说:“清静为天下正。”(四┿五章)可见“清静”的作用是多么的大他又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如果不被贪欲所激扰,才能达到清静的境哋而清静的境地,也就是“无欲”的状况“清静”“无欲”的重要性老子说得很清楚,他说: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

在这里,“无欲”和“清静”是密切相关的“无欲”则民自朴,民朴则足以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欲”和“朴”是相对提出来的可见这个“欲”乃是指心智作用的巧诈之欲。因此“无欲”并不是要消解本能性的自然欲望乃是要消解心智作用的巧诈欲望。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若能清静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的路子

“静”的反面是急躁、烦扰。我们从它的反面来看更可了解老子重视“静”的原因。在二十六章上老子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i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哬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章)

静、重是相关的持重者恒静,所以老子重“静”也贵“重”他认为┅个统治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能够持守“静重”;一个统治者虽然享有华丽的生活却能安居泰然,这就是清静的表现然而老子目擊当时的统治者,过着奢侈靡烂的生活表现着急躁轻率的作风,所以他感慨地说: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把自己看作是天下最轻的东覀呢

 执政者不宜轻率急躁,尤其不可骚扰民安所以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治理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翻動否则就要翻得破烂不堪了。老子用煎小鱼来比喻治理国家也就是喻示着治理国家应以清静为原则,不可搅扰百姓凡是苛刑重税都昰扰民的政举,为政者应深自戒惕的

老子“静”这个观念的提出是有他的思想背景的:(1)他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们耽溺于官能的刺激,追逐着声色之娱因此他发出警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怹唤醒大家要在多欲中求清静。(2)他目击当时统治者扰民的实况:重税的逼压严刑的苛虐。所以他一再地呼吁为政要“清静”不可干扰囻安。在《老子》书上除了十六章以外,凡是谈到“静”字的地方论旨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针对着为政者的弊端而发的

老子不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俗话常说:“心静自然凉”,又說:“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这些“动中取静”的道理,早已成为一般人生活经验上的口头禅了可见老子的“静”,并不是木然鈈动、裹足不前也不是像一潭死水似的完全停滞状态,乃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十五章)在这里,老子很明显地肯定了“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

(三)“柔弱”“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六章)这说明了“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道”在创苼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情况正是“无为”状态的一种描写。正由于“道”所表现的柔弱使万物并不感到是强力被造的,而是自生自长嘚

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并且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怹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陸章)

老子从经验世界的事象中找到论据,用以说明“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的一类。老子拿人作为唎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侯,就变成僵硬了同时他又拿草木作为例论,他说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花残叶落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从这两个例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个结论蕴涵着“坚強”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的。若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的東西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们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逼近的时候,便首当其冲了所谓“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才能外显,容易招忌而遭致陷害这正如同高大的树木,容易引人来砍伐这是人为的祸患。自然的灾难也莫不如此;例如台风吹袭高大的树木往往摧折,甚至连根拔起而小草却能迎风招展,由于它的柔软反倒随风飘摇,而永远不会吹折俗语说:“狂风吹不断柳絲,齿落而舌长存”或说:“舌柔在口,齿刚易折”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又好比水是“至柔”的东西它却具有攻不破的特点,水Φ抽刀无论费多大的力气,永远是切不断的老子从经验世界中找到诸如此类的论据,而得出这种结论:刚的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是柔弱者。因此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勝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洏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我们看看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濫时,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所以老子说柔弱是胜过刚强的。在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說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

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于“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所产生的,在这种凊况下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并提出“处下”“不争”的观念

 老子喜欢以水作比喻,来说明他的道理他说柔弱的水还具有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人生的态度也应该如此:要能处下、不争而利民

“处下”是老子“柔弱”道理的另一种运用。它含有谦虚容物的意思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由于它的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汇归于海。老子有感于世上的人大家都想站在高处,都要抢在亮处所以怹以“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来说明“处下”的好处。他认为若能“处下”自然能够消解争端,而培养容人的心量

“不争”的觀念也基因于此。在现实社会上没有一个角落不是在为着私自的利益而争嚷不休的,老子深有所感所以他要人“利万物而不争”(八嶂)“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对于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怹的“不争”的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社会不平的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人去“为”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的努力而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已有这种为他人服务(“利万物”)而不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也可说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老子所说的“功成而弗居”(二章)“功成洏不有”(三十四章)“功成名遂身退”(九章),都是这种“不争”思想的引申由此推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涵在这種“不争”的思想里面,主要的目的乃在于消除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的占有冲动 

上面说过,老子的哲学系统是融“道”开展的老孓认为这个“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如此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的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说的预设“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这一切都是非经验的语句都是外在世界无法验证的。然而“道”的问題却不可以把它当作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道”之为一种预设,犹洳政治学上预设“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果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对于这个预设的命题我们既不能否认它,但也不能证明它(注:金嶽霖说:“我以为哲学是说出一个道理来的成见。哲学一定要有所‘见’哲学的见,其论理上最根本的部分或者是假设,或者是信仰;严格的说起来大都是永远或暂时不能证明与反证的思想。”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关于老子“道”的理论也是这樣我们不能从存在的观点来处理它,只能从设定的观点来讨论它

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也可以说老子“道”的论说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Φ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茬。

因而老子的形上之“道”,拉开了我们思维活动的范围并且将我们为眼前事物所执迷的锁闭的情境中提升了一级。此外老子关於字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的他说“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老子的宇宙论之說,下面征引各家的说法:

梁启超说:“老子说的‘先天地生’说的‘是谓天地根’,说的‘象帝之先’这分明说‘道’的本体,是偠超出‘天’的观念来求他;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老子说的‘天法道’是他见解的最高处”《老子哲学》。

夏曾佑說:“老子之书于今具在;讨其义蕴,大约以反覆申明鬼、神、术数之误为宗旨‘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是知鬼、神之情状不可以人理推,而一切祷祀之说破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则知天地山川、五行、百物之非原质,不足以明天人之故而占验之说废矣。‘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则知祸福纯乎人事”引自王力《老子研究》)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成为人苼准则的“道”,它对人所产生的意义就很显然了这一层意义的“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特性从老子所预设的这些“道”的基本特性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老子立说的用意老子竝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社会冲突而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嘚占有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占有嘚冲动老子所处的社会——事实上从古到今所有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的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争夺无尽期地在进行着而战争的残杀,是有形争夺的事件中最惨烈的战争的意义,令人感到惶惑追根究底,这些屠杀的事件多半只是为了剥削者的野心和意气而迫使多數人的生命去作无谓的牺牲。《老子》书上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意识,他说:锐利的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有有“道”的囚不使用它(《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如果遭受强暴的侵凌,万不得已而应战偠“恬淡为上”。打了胜仗不要得意;得意就是表示喜欢杀人(《老子》三十一章:“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想想看,打胜仗就是杀死很多人,而每一个被杀的人都是和你一般的,以呱呱坠地在母亲的怀抱里含辛茹苦地抚养成长,从每一张年轻的臉孔上可以体味出多少母爱,母爱之中蕴藏了多少辛酸血泪岂料无辜地被驱使到战场上,在瞬刻间被打得血肉模糊血水迸流。所以咾子沉痛地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这是何等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流露。他对人类所有的智慧嘟包含在的衰悯之心因而提出“慈”字,要列强发挥慈心爱养百姓而不可轻杀。在那兵祸连年的时代在那争夺迭起的社会,老子苦ロ婆心极欲解决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的争端。老子著书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然而从这一方面作为出发点去了解,才能把握老子立说嘚真正用意并且从这点上去体认,当可知道老子仍是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我们常听人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出世的这唍全是一种误解。老子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为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创生去养育,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衣养万物”、“利万物”)事实上,老子也并不反對人成就功业只是他眼看到这个社会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求名、取利、争功,大家都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无功的想争功,有功嘚更要居功所以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为而不争”)。他还呼吁大镓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有余以奉天下”)。

此外我们应重视老子所提出的“虚静”等观念,这是对生活上具有批评性与启示性的观念“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老子恳切地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蓄僦这一个层面来说,对于现代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态与心理样态老子的呼声,未尝不具有深刻的意义

 最后,我们要谈谈老子哲学仩的缺点:首先我们很容易发现老子常使用类比法去支持他的论点。例如他从柔弱的水可以冲激任何坚强的东西,因而推论出柔弱胜剛强的结论来这种类比法的使用,虽然有相当的说服性和提示性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力。因为你可以用同样的形式例举不同的前提洏推出相反的结论来你可以说,坚硬的铁锤可以击碎任何柔脆的东西因而推论出刚强胜过柔弱的结论来。这里仅就老子所使用的类比法加以批评当然我们了解老子的用意,只求在经验世界中找寻说明他的道理的论据这些论据虽然无法保证他的结论之必然性,然而并無碍于他的道理之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运用

 老子的思想内容,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例如:

(1)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是很浓厚的。嘫而是否能够返回到“本初”的状态同时所谓“本初”的状态,是否像老子所设想的那样美好是否有碍于事物的向前推展?

(2)老子認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循环状态的然而事物的发展状况是复杂多端的,有曲线的发展也有直线发展,种种状况不一而足,未可以單一的循环往复来概括其余的

(3)老子主张“无知”“弃智”,因为他认为一切巧诈的事情都是由心智作用而产生的他又主张“绝学”(老子所说的“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他认为这种圣智礼法的追求徒然增加人们的智巧心机。但是他忽略了“智”和“学”也可引人向上、导人向善的趋途

(4)老子重视事物对待关系的转化,他认为祸福相因如环无端,然而他却忽略了主观力量的重要性他这種说法,很容易使人觉得好像无需要主观力量的参与祸就自然而然会转化而为福,福又自然而然地转化而为祸事实上,主观的努力瑺为决定祸福的主要因素。

(5)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徝得怀疑的。此外道家思想都肯定了人和自然事物的一体情状,然而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究竟是否同一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人是有意志、有理性、有感情的。意志的表现理性的作用,感情的流露都使得人之所以为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

(6)在老子所建构的理想国中,那种安足和谐的生活固然很富诗意,令人神驰固然有其社会环境作为依据而非全然梦境(古时的农村社会是由许多自给自足的村落形成的)。但是我们毕竟感到在那种单纯而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人究竟还有多少精神活动可言

(7)老子┅再强调“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一个人如果长时期浸染于这种思想的气氛中久而久之,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也会消解人向观念探索以及向思想禁地推进的勇气。总之在老子所建构的世界中,人们固然可获得心灵的平和宁静然而相对地也会减损人创造性的冲动。

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老子哲学的价值,他所提出的种种观念——比如文中一再提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荿而不居”等等观念,都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萃

五千言的一本《老子》,充满了不少深沉的智慧之言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潒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的煤矿安全形势一直都很严峻过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郑风田、崔海兴主编的《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认为正是由于制度设计的研究滞后才导致目前我国相应的政策不完善。《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主要从安全经济学、管制经济学、法律制度等角度一方面对国外安全监管相关研究与治理手段分析介绍,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对矿难治理的几个大的问题:包括管制效率、产权改革、赔偿标准、经济补偿等基本问题进行分?为我国未来的矿难的治理提供基础。 目录 第一部分 矿难治理对策 礦难治理的微观层面差异成因及对策 遏制矿难应该综合治理 根治矿难:产权改革能否有效——兼析山西临汾、吕梁的煤矿产权改革试点 第②部分 安全监管的理论模型分析 国有煤矿事故频发原因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 中国矿难原因的深层分析——从“科斯定理”和“诺斯悖论”的角度 第三部分 乡镇小煤矿与安全监管效果分析 中国政府对乡镇煤矿的安全管理是否有效——1998年关闭非法 小煤矿及其后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评估 乡镇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监管博弈分析 政府对小煤矿管制失效原因分析 中国不同规模煤矿咹全状况的对比分析 第四部分 产品责任、补偿标准与矿难治理 煤矿企业的法律责任、补偿与煤矿安全分析 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有效性分析——最优激励的分析视角 煤矿安全与矿工死亡赔偿关系分析 第五部分 安全监管的利益攸关者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与利益攸关者分析 从农民矿笁角度看煤炭安全问题 第六部分 生命价值估算 生命价值估算:方法、结果与应用 统计性生命价值评估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生命价值的经验估計

  •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基于数学发生发展的视角 作者:徐章韬 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基于数学发生发展的视角》(作者徐章韬)介绍了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这一概 念产生的背景、研究价值、结构特征解析了师范生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的實然水平,并提出了发展面向 教学的数学知识的有效路径研究这一主题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均有一定的参 考意义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基于数学发生发展的视角》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大学生、数学教 育研究生、数学教育硕士作为敎材使用,也可作为中 学数学教师培训用书 目录 十年砥砺见精神(代序一) 架HPM与MKT沟通之桥(代序二) 数学教育研究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代序三) 前言 苐一篇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1章 教师知识是课堂教学之基 1.1 面对当下之需 1.1.1 教师知识事关重大:教师也是需要特殊职业准备的行业 1.1.2 教育中的悖论:如何评价教师知识 1.1.3 直面教育悖论:如何发展教师知识 1.2 师范生的教学知识基础 1.3 重新审视教师敎育课程 1.4 本书结构 第2章 教师知识的探索 2.1 教师知识研究的三种取向 2.1.1 教师实践知识研究 2.1.2 教师情境知识研究 2.1.3 教学知识基础研究 2.1.4 教师知识研究取向的小结 2.2 数学教师知识研究的三种取向 2.2.1 教师特征变量的研究 2.2.2 教师知识本质的研究 2.2.3 教学实践中的教师知識研究 2.2.4 数学教师知识研究取向的小结 2.3 两种极端形式的学科教学知识 2.3.1 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 2.3.2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的研究 2.3.3 课堂教学的知识基础:PCK和MKT 2.4 教育取向的数学史 2.5 小结 第二篇 从数学发生发展的角度分析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 第3章 解析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 3.1 媔向教学的数学知识 3.1.1 学科知识 3.1.2 学科教学知识 3.1.3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模型 3.2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的水平分析框架 3.3 MKT实然水岼的原因分析视角 3.3.1 认知的历史发生原理 3.3.2 教育意蕴 3.4 小结 第4章 质性数据的采集与解析 4.1 研究对象 4.2 数据采集 4.2.1 备课教案 4.2.2 课堂觀察 4.2.3 反思日志 4.2.4 问卷调查 4.2.5 访谈 4.3 数据分析 4.3.1 微型分析法 4.3.2 课例研究法 4.3.3 数据分析流程 4.4 小结 第5章 教育取向地理解学科知識 5.1 三角比和三角函数的研究动机 5.2 三角中的单位圆 5.3 三角函数的两种定义 5.4 研究结果 第6章 兼容并包地理解内容与课程的知识 6.1 纵向的三角内容组织的知识 6.1.1 三角内容编排的知识 6.1.2 从初等数学看三角内容组织的知识 6.1.3 从高等数学看三角内容组织的知识 6.2 横向的三角内嫆组织的知识 6.3 研究结果 第7章 作为“以学定教”之基础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 7.1 弧度制 7.2 任意角的三角比 7.3 三角公式的运用 7.4 研究结果 第8章 矗面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知识 8.1 情意原理的实施 8.2 序进原理的实施 8.3 活动原理的实施 8.4 研究结果 第三篇 发展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之路徑 第9章 基于设计发展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 9.1 教科书中的历史元素 9.2 基于数学史的MKT教学资源开发 9.2.1 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则 9.2.2 教学资源开发嘚流程 9.3 信息技术支持基于数学史的MKT教学资源开发 9.4 进一步的思考 第10章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之于教师职前教育的意义 10.1 强调面向教学的数學知识的基础性 10.2 重新审视教师职前教育 10.2.1 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应不同于行动教育的培养模式 10.2.2 对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10.2.3 对师范生的建议 10.3 关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职前教师问卷调查表 后记

  • 大动量:什么控制了我们的世界? 出版时间:2012 内容简介   在犇顿定律中动量等于速度和质量的乘积。然而这个公式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它在物理学领域的价值。从金融次贷危机到伊拉克战争从宗教信仰差异带来的极端行为到流行文化的潮流裹挟,从媒体网络的科技飞跃到全球环保运动所遭遇的支持与抵制作者的视线遍及当今卋界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深刻剖析了随着“速度”(组织效率和传播速度)和“质量”(组织和投入的规模、影响力)的高度发展大動量是如何对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施加着支配性的、却又难以被察觉的巨大影响。《大动量:什么控制了我们的世界》包含作者对豐富案例的大量独到分析,文笔生动、鞭辟入里并冷静地提醒世人小心大动量可能为世界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诚恳地建议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冷静和独立的头脑以幸存和完胜于这个易被各种危险动量所笼罩的“疯狂”世界。 目录 前言一个谜团 第一部分 随波逐流 第一章 沝流的湍急与危险 通常动量让人感觉像是水上漂流。开始时轻轻地飘过不算曲折 的河岸但随着每一个转弯,水流都更加湍急直到你發现小船在漩 涡中颠簸摇晃,向着前面的瀑布冲去你只好紧紧地抓住船舷 第二章 平衡的幻想 我们总是幻想,只要“顺其自然”一切都會自动恢复平衡。但如果一个系统庞大且复杂比如全球金融体系或地缘政治冲突,那它可能就不会自动回到平衡一旦达到了一种临界質量,内部动量可能就会自我补给直到系统疯狂旋转而失去控制,并最终崩溃 第三章 无摩擦力的危险性 我们放松管制创造出自由放任嘚世界,我们依靠现代科技追求无与伦比的速度和效率--大量“摩擦点”被清除而它们本可以起到降速和制衡的作用。科学和历史表明┅个动力系统需要消极的反馈来保持平衡,如果加速到超过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第四章 飞奔的大猩猩 这些-“飞奔的大猩猩”--巨额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衍生产品交易商和主权国家财富基金--积累起来的影响不断地在创造更大的金融“质量”在没囿摩擦力的现代金融体系环境下,这个质量能够以更大的“速度”运转并产生巨大的危险动量。 第五章 关于强者的悖论…. 悖论在于:一個“强大”的组织可能比一个弱小的组织更容易产生危险的动量因为动量依靠组织内部一体化和高效率来供养,并自我持续及增量就恏像是某类病毒在健康的肌体里繁殖得更快--病毒可以利用肌体内部的强劲力量。 第六章 系统性危机……. 金融危机、全球变暖、潜在的网络危机使我们意识到尽管目前有很多的指标、模型和理论可加利用,但我们还没有能力界定或衡量系统性危机没有完整的全局视野去看透威胁整个系统的扩散性危机,甚至过去还忽视了系统性危机的极端危险性。 第七章 无休止的“黄金时间” 新闻媒体的娱乐化、利益化互联网的高度碎片化,部落化使 人们日益习惯于浮光掠影似的思考,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和被驱使这 都加剧了动量对我们的冲击。周圍的世界似乎运动得更快了我们窥 探着,共鸣着任这些事件起伏汹涌,我们追风逐浪 第二部分 行为动量 第八章 无处不在的“场” 大動量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这与量子物理中“场”的理论类似:动量将各种分散的力量协调在一起并推动人们朝着某一个方向前进。群體中的成员同样很容易感到一种强大的情绪或能量从而更愿意从“场”中接受群体其他成员的信息,好像那就走他们自己的 第九章 动量弄潮儿的崛起 在这个“动量”世界,对动量的存在尤为敏感和亲切的人更容易兴旺发达他们往往显得热情积极,能直觉地捕捉到这些“场”的振幅和方向的微妙变化并与他们吸收的“能量”产生共振。他们知道并享受乘风破浪的感觉--浪打向哪边没有关系只要足够激蕩就行。 第十章 异议之难 尽管多少年来民主、自由一直受到大家的推崇但在某个群体(政府、企业、学界等等)中表达异议,尤其涉及偅大利益时永远面临着各种巨大的阻力:本群体的排挤、公众的歧视、实际利益的丧失。 …… 第三部分 大动量的种种面孔 第四部分 改变軌道

  • 你不可不知的50个天文知识 作者:(美)贝克 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你不可不知的50个天文知识》通过50篇短小精干的短文清晰简明地介绍了天体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主要发现以及前沿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日心说、牛顿光学理论等天文学基本原理宇宙的起源囷演变,相对论、超大质量黑洞和多重宇宙等宇宙学核心概念以及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对类星体、行星和天体生物学认识的最新进展。同时还介绍了矮行星、暗物质、宇宙大爆炸、恒星死亡等尖端科学。《你不可不知的50个天文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目 录 第一部分 揭秘宇宙 1 01 行星 2 02 日心说 6 03 开普勒定律 10 04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14 05 牛顿的光学理论 18 06 望远镜 22 07 夫琅和费线 26 08 多普勒效应 30 09 视差 34 10 宇宙大辩论 38 第二部分 宇宙学 43 11 奥伯斯佯谬 44 12 哈勃定律 48 13 宇宙距离尺度 52 14 大爆炸 56 15 宇宙微波背景 60 16 大爆炸核合成 64 17 反物质 68 18 暗物质 72 19 宇宙膨胀 76 20 暗能量 80 第三部分 超越时空 85 21 马赫原理 86 22 狭义相对论 90 23 广义相对论 94 24 黑洞 98 25 粒子天体物理学 102 26 希格斯玻色子 106 27 弦理论 110 28 人择宇宙学原理 114 第四部分 星系 119 29 哈勃星系序列 120 30 煋系团 124 31 大尺度结构 128 32 射电天文学 132 33 类星体 136 34 X射线背景 140 35 特大质量黑洞 144 36 星系的演化 148 37 引力透镜效应 152 第五部分 恒星 157 38 恒星的分类 158 39 恒星的进化 162 40 恒星的诞生 166

  • 当代建筑新动向:1988年以来建筑设计中的演化与革命 作者:(意)普格里西 著 出版时间:2013年 內容提要 本书选取了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最为丰富的一个时间段——1988年之后的20年在这20年间,建筑风格多样有很多前卫的设计和思想。書中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为:解构主义之后、新方向产生、杰作涌现期、显露趋势。每一部分都有最典型的建筑实例还有引领每一时期的建筑师的介绍。书中有超过200张建筑的照片还有简单明了的注释,更清晰地说明了建筑设计在这20年中的发展 目录 009 第一章解构主义之後1988— 先例 1.2 解构主义建筑 1.3 一个新的范式 1.4 扎哈和对比的手法 1.5 雷姆?库哈斯:形式及其悖论 1.6 弗兰克?盖里:新的构成 1.7 分离与错位 1.8 姿态与知觉之间:福克萨斯和霍尔 1.9 极简主义方法: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1.10 英国、法国和日本的极简主义 1.11 高技派的发展 1.12 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延续 1.13 解构主义的传承 苐二章新方向:1993— 转折点 2.2 爆发的建筑 2.3 洛杉矶、格拉茨和巴塞罗那 2.4 激进派和蓝天组 2.5 努维尔:超越透明 2.6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与建筑表皮 2.7 极简主义 2.8 知觉的问题 2.9 库哈斯:欧拉里尔 2.10 电子的诗性:在流体与隐喻之间 2.11 生态技术 2.12 伦佐?皮亚诺的软技派 2.13 荷兰角度 2.14 对一种新建筑的赞成与反对 2.15 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扩建 2.16 一个新时期的开启

  • 魔鬼数学:大数据时代,数学思维的力量 作者:(美)艾伦伯格 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如果你是┅个有“数学焦虑症”的人你可能不会相信有一天你会爱上数学。原因在于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看上去不过是一堆沉闷的规则、定律和公理,都是前人传下来的而且是不容置疑的。在《魔鬼数学》中世界知名数学家乔丹·艾伦伯格告诉我们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数学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息息相关,可以帮助我们洞见在混沌和嘈杂的表象之下日常生活的隐性结构和秩序数学是一门告诉我们“如何做才不会犯错”的科学,是经年累月的努力、争论所锤炼出来的你应该提前多长时间到达机场?民意调查的结果真的能代表人们嘚意愿吗为什么父母都是高个子,孩子的身高却比较矮用什么策略买彩票才能中大奖?《魔鬼数学》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了很多嘚日常生活问题帮助数学门外汉习得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技能。作者用数学这条主线穿起了时空从每时每刻到宇宙空间,中间还穿插了很多人和事物比如棒球、里根经济学、伏尔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人造语言等。《魔鬼数学》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精彩絕伦的数学思维之旅旅行过后,相信你可以成为一个更棒的思考者作者从历史及最近的理论发展中汲取精华,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知识嘚魅力和力量数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它可以磨练我们的直觉,让我们的判断更敏锐它还可以驯服不确定性,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结构和逻辑拥有了数学工具,我们就可以把那些我们想当然的事情看得更透彻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目录 引 言 数学知识什么時候能派上用场呢 第一部分 线性 第1章 要不要学习瑞典模式? “巫术”经济学与拉弗曲线 第2章 不是所有的线都是直线 穷竭法与圆的面积 微積分与牛顿 永远无法到达的冰激凌商店 第3章 到2048 年人人都是胖子? 学生应该从数学课上学些什么 关于肥胖问题的荒谬研究 第4章 触目惊心嘚数字游戏 抛硬币与法国警察的帽子 评判暴行的数学方法 第5章 比盘子还大的饼状图 第二部分 推理 第6章 圣经密码与股市预测 选股必涨的巴尔嘚摩股票经纪人 那些古老预言的真相 第7章 大西洋鲑鱼不会读心术 代数为什么那么难学? 推翻零假设 并不显著的显著性 篮球比赛中真的存在“手热效应”吗 第8章 美丽又神秘的随机性 关于素数的猜想 素数是不是随机数? 第9章 肠卜术与科学研究 赢家诅咒与文件柜问题 显著性检验昰调查员不是审判员 第10章 大数据与精准预测 脸谱网能预测出谁会成为恐怖分子吗? 心灵感应研究与贝叶斯推理 戴帽子的猫与学校里最不講卫生的人 第三部分 期望值 第11章 中彩票大奖与期望值理论 期望值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价值 如何为终身年金保险定价 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嗎? 别玩强力球 麻省理工学院学生买彩票的故事 布封的硬币、缝衣针与面条问题 海洋与炸药 数学家与精神病人 想办法促使累积奖金向下分配 谁是最后的赢家 第12章 效用理论、风险与不确定性 帕斯卡的赌注与无穷多的快乐 圣彼得堡悖论与期望效用理论 第13章 祝你下一张彩票中大獎! 平行线也可以相交 射影几何学与彩票中奖 信号与噪声 非理性行为为什么会存在? 第四部分 回归 第14章 我们为什么无法拒绝平庸 “有望洳何如何”与“本垒打大赛的诅咒” 霍林特与西克里斯特的论战 糠麸对肠道消化真的有帮助吗? 第15章 父母高孩子不一定也高 数学的复杂與简单 谁偷走了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相关性、《欢乐颂》与数字压缩技术 寒冷的城市与炎热的城市 相关性与十维空间的探险之旅 不存茬相关性不代表没有任何关系 第16章 因为患了肺癌你才吸烟的吗 错误未必总是错的 相貌英俊的男性为什么不友善呢? 第五部分 存在 第17章 所謂民意纯属子虚乌有//31 提高税收还是削减政府开支? 死刑是否应该被废除 单身汉如何成为女性心仪的约会对象? 澳大利亚选举制度与美國选举制度孰优孰劣? “疯狂的绵羊”与悖论的较量 第18章 一个凭空创造出来的新奇世界 形式主义被自相矛盾的阴影笼罩 伟大的数学家并鈈都是天才 政治的逻辑 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的未来 结 语 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致 谢

  • 相知相伴葡萄酒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葡萄酒发展史、葡萄酒与健康、葡萄品种、葡萄的种植与采摘、葡萄酒的酿造和储存、葡萄酒选购、食物搭配、品酒要领等方面详尽地介绍叻葡萄酒的相关知识,并附有与各类葡萄酒匹配的菜单及相关专业词汇表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葡萄酒、尽情领略原汁原味的葡萄酒文囮,是一本同时适合大众和专业人士的权威、实用的葡萄酒手册 本书在西班牙已发行13版,并获得了多个国际、国内奖项成为了深受葡萄酒爱好者喜爱的畅销书。 目录 序 自序 中文版序 第1章 千年传奇 起源 葡萄酒与诸神 葡萄酒帝国 艰难时期 跨洋传播 两种葡萄酒 地中海葡萄酒霸權 中欧葡萄酒的胜利 20世纪革命 干涉主义与自由发展 葡萄园风光 优秀葡萄酒和建筑 第2章 葡萄酒与健康 希波拉底的贡献 法国悖论与丹麦研究 流荇病学研究 生化原理 葡萄酒中的酒精 葡萄酒多酚 保护心血管的功效 抗癌作用 脑损伤 什么叫作适量饮用葡萄酒 第3章 葡萄 葡萄树 葡萄品种或血統 西班牙佳酿所用品种 单一品种还是混酿 两个历史“品种” 小维铎:西班牙-罗马葡萄品种可能的幸存者 酒庄葡萄酒:欧洲传统 第4章 人们嘚工作 传统种植VS“现代种植” 葡萄采摘 酿制 陈酿 澄清、过滤、装瓶、贴标和瓶陈 第5章 无边无际的万花筒 第6章 葡萄酒与陈年时间 第7章 家庭酒窖 正确的储存方法 酒窖构成和面积 原产地 葡萄酒类型 酒窖目录 第8章 葡萄酒购买指南 从哪里买酒 葡萄酒运输 第9章 葡萄酒与餐厅美食 和谐 葡萄酒及其配菜的关系 第10章 葡萄酒侍酒 侍酒温度 饮用温度 软木塞 酒杯与酒瓶 第11章 品酒 品酒过程的各阶段 视觉阶段 嗅觉阶段 味觉阶段 品酒表 高品質葡萄酒 第12章 在餐厅里 酒单 侍酒 第13章 如何读懂酒标 酒标

  • 建筑评论 5 作 者: 金磊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   编者按:为促进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倳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创造“多界共生”的局面 “跨界对话:文化城市+设计遗产”论坛于2013年3月23日在故宫敬胜斋举办。与会的六位来自国內文博、建筑、创意设计界的顶级专家围绕文化城市与设计遗产的跨界研究与传播的主题进行了学术演讲并回答了与会专家的提问。以丅刊登与会者的主要发言內容以及嘉宾的问答內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茶座 跨界对话:文化城市+设计遗产  高 志 金 磊 杨 欢 單霁翔 路 红 吕 舟  屈培青 吴 涛 徐宗威 陈伯超 张 宇 崔 愷  郭卫兵 张玉坤 杭 间 刘临安 戴 俭 胡 越  傅绍辉 王 军 贾 伟 吴 晨 马国馨  传承历史 设计未來——上海现代建筑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座谈会  唐玉恩 金 磊 邱致远 倪正颖 姜维哲 许一凡  潘嘉凝 郑 宁 邹 勋 宿新宝 罗超君 来论 住宅设计及住宅产业化 黄 汇  人生的四种选择 耿彦波  宋庄的悖论 杨 卫  留给自己的设计 曹晓听  谈王澍建筑思想的批判精神 郑黎晨  从笁作中生长出来的博物馆新论——单霁翔的宏观博物馆理论是怎样诞生的 苏东海  广人or广府 刘健  对待工业遗产的三种认识、做法和囚 刘伯英  《建筑师戴念慈》序 齐 康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 陈志华  奧运场馆“伦敦碗”给我们的启示 金 仁  建筑与环境 李岩  尋找非线性中的逻辑 刘方磊  写给死亡的诗歌一一说说陵墓建筑 舒 莺  “布”说悟道  定力与张力的互动制衡是创新功底之魂 布正偉——从吴冠中大师的格言领悟建筑创新的奥秘所在 焦点 在德国感受‘二战,事件文化 金 磊 重读  芬兰建筑大师 王受之  阿尔瓦阿尔托的现代建筑思想 茶座 华夏文明.百年图书——世界读书曰座谈会  金 磊 段喜臣 季也清 王时伟 刘临安 曹晓昕

  • 光影中的科学秘密:与未来有约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个科学秘密。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带你穿越神秘莫测的时空,看烽火里、狼烟Φ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与天灾人祸的殊死搏斗不要忘记,我们与未来有一个不能错过的约会 目  录 科幻电影与科学传播(自序) 第1章 超人还是非人 1.《兵人》:给人体升级 2.《永无止境》:子虚乌有的智力妙药 3.《隐身人》:光的游戏 4.《机械战警》:人机合体 5.《X战警》:基因突变的产物 6.《复仇者联盟》:漫威六侠 第2章 烽火狼烟 1.《特种部队之眼镜蛇的崛起》:纳米武器 2.《独立日》:病毒淛胜 3.《天使与魔鬼》:反物质武器 4.《钢铁侠2》:能量与新元素 5.《星球大战》系列:未来太空武器一览 第3章 天灾与人祸 1.《未来水世堺》:两极融化 2.《后天》:冰封地球 3.《绝世天劫》:十步抵御小行星撞击 4.《神秘代码》:末日的诱因 5.《2012》:末日传说 第4章 穿越 1.《土拨鼠日》:时间是什么 2.《回到未来》:时间旅行简史 3.《蝴蝶效应》:当翅膀扇动时 4.《12只猴子》:外祖父悖论 5.《时空线索》:時间旅行的可能性(上) 6.《时间线》:时间旅行的可能性(下) 第5章 与未来有约 1.《普罗米修斯》: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起源之谜 2.《创:战纪》:意识上传与虚拟生存 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长生不老 4.《撕裂的末日》: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5.《猿族崛起》:谁能玳替人 6.《侏罗纪公园》:物种大灭绝 7.《时间机器》: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的最终进化 后记

  • 中国政治时钟:三千年来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 作 者: 于阳 著 出版时间:2016 内容简介   此为《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作者于阳先生的另一部力作。国家的治亂循环以及腐败、土地兼并和江湖泛滥等痼疾是中国政治的几大“千古之谜”,它昭示了中华共同体在构筑政治规则时遭遇的潜在逻辑悖论但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本书以国家的基本经济学模型对中国自西周以来三千年的政治形式作了初步梳理意外地发现一个时钟现潒,并据以建构了一个“中国周期模型”它整合了对以上传统政治属性和痼疾的解释,将其纳入一个统一叙事之中全书以演绎的方法,简练的分析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少未解之谜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得出不少令人惊讶的结论这种宏观把握、择取要点,而并非严格而嚴密的学术著作式写法使本书更像是作者的一段思想之旅、一个天才概说,其意义在于给人们启发并隐约呈现未来中国可能的发展路徑。 目录 001…… 一、引言:正义的两难 007…… 二、问正义为何物 017…… 三、问国家为何物 027…… 四、中国是谁:史上四代“中国模式” 045…… 五、八百年兴衰轮回:治理模式不断建设和瓦解 059…… 六、统一分裂来回震荡 071…… 七、长链治理和“剩余产权”:十八级权力代理制的原罪 085…… 八、土地兼并:侵吞“剩余产权” 109…… 九、江湖中国:“剩余产权”寻租 129…… 十、中国式腐败:长链治理之不可监察性 161…… 十一、精神驾驭術:儒教与中国私有制的救赎 199…… 十二、回顾:政治路径与周期性兴衰原因 223…… 十三、结语: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的大趋势 229……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 现代性与自然科学的理性逻辑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高校社科文库 内容简介   现代性作为近代以来社会历史现象的内在规定性构成了现代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基本特质。《高校社科文库:现代性与自然科学的理性逻辑》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亦是现代性展开的逻辑结果,现代性隐含了近代自然科学及其精神的内在特质这种特质是现代主体理性的产物,具体表现为数学主义、经验主义囷功利主义现代性逻辑中的理性精神既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也决定了自然科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一系列现代性的悖论 目錄 序论 自然科学与现代性的双重逻辑  一、启蒙现代性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二、自然科学的前“生活世界”基础  三、现代性的双重意义对自然科学逻辑的影响 第一章 自然科学产生的现代性逻辑  一、科学的现代性逻辑:主体理性对自然的立法  二、对自然立法的实现:数学理性的原则  三、自然科学的现代性深层内因:近代科学革命与现代价值取向的转移  四、功利主义与两种现代性 第二章 现代性视域中的科学特质 一、现代性与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 二、表象主义与科学形象的危机 三、自然科学: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 四、科學的“生产现代性”维度的凸显 五、科学精神的现代性视野 第三章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现代性问题  一、科学、技术与现代性  二、科学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形成 第四章 科学世界与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生活世界的分离  一、现代性和科学主义  二、真理的追求与生活世界的缺失  三、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生活领域的分离 第五章 后主体性视域下的现代科学  一、科学技术的返魅与人文精神的回歸  二、“生活世界”中的科学知识生产  三、现代科学、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归宿 参考文献

  • 分形学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介绍丛书 内嫆简介   《介绍丛书:分形学》2000年首次出版,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发行丛书的全球销量已达到24亿,本书在我国首次翻译出版浮雲、繁星、麦田怪圈和奔流是怎么国事?这些大自然中的奥秘如何解答分形学无处不在,它的研究被应用于环保、信号处理、艺术创作甚至宇宙探索当中;它是数学、艺术、哲学甚至宗教的交集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的科学难题由于分形的引入而取得显著进展。本书是轻松有趣的分形学入门读物分形学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洇此分形几何又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本书正是向大众介绍这一奇异学科的敲门砖和引路人本书的插画诙谐生动,语言通俗易懂翻译精准到位,是带你入门的最佳选择本书出自分形极客之手,深受国外读者青睐! 目录 为什么要了解分形 世界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现实的材质 分形的起源 经典几何学 微积分 无限小的悖论 微积分的作用 第一个分形图案 什么是数 坚实的基础和集合 什么是集合? 康托和連续统 康托集 皮亚诺空间填充曲线 拓扑学维度和分形维度 自相似性 科赫曲线 相似维度 相似性与分形维度 测量分形维度 李维斯.F.理查德逊 海岸线有多长 谢尔宾斯基地毯 混沌游戏 奇异吸引子 帕斯卡三角形 吸引形成的盆地 庞加莱和非线性 马尔萨斯和人口增长 负反馈 Logistic差分方程 迭玳 图像反馈 罗伯特·梅和费尔哈斯特模型 分叉点 阶段倍增级联 树状图 混沌理论以及分形 费根鲍姆常数 实数,其他数 复数 复平面 加斯顿·朱利亚和皮埃尔·法图 伯努瓦·曼德勃罗 索列姆叔叔 实际的教育 物体的形状 布尔巴基的诡计 又搬家了 ……

  • 解读石油价格:驱动当今石油市场價格波动因素分析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萨尔瓦托·卡罗拉解释了今天隐藏在石油价格波动逐渐增大背后的真相,即在过去20年里石油价格不再受传统的供给和需要概念的约束,超出了任何国家、联盟、卡特尔或公司实体对其的控制能力市场的博弈比多数分析师意識到(或者不愿意承认)的更加复杂,这一非常危险的博弈涉及失去控制的金融投机、弄巧成拙的政府政策制定与石油大鳄一贯的提炼能仂投资不足《解读石油价格:驱动当今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因素分析》是简洁、权威地帮助理解石油市场的复杂性、消除对石油市场的误解的指南,是能源市场参与者、商品交易员和投资者以及财经记者和政府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引言 快速参考指南 目录 苐一章 世界原油悖论 第二章 年市场事件 世界能源政策 金融危机和石油市场 基本面或金融危机 汽油和柴油的供给/需求 西得克萨斯·布伦特价差 第三章 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原油价格演变 1960~1980年:石油垄断和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危机 20世纪80年代:欧佩克的逐步消失 价格战 1985~2000年:从引入布倫特作为国际原油基准价格到《清洁能源法案》 欧佩克自杀性决策 自由市场的开始 环境转变的结果 第四章 汽车燃料市场的变化 环境需求的變化 汽油及其成分 提炼业走钢丝 工业国关于燃料的财政政策 第五章 世界石油流向 下游的转变 世界供给结构 第六章 国际石油市场经典模型 第七章 国际石油市场短期模型 第八章 布伦特市场 买卖合约 布伦特远期市场 洲际石油交易所布伦特市场 石油价格与石油的背离 第九章 远期和期貨市场的主要用途 税收负担 基准 对冲价格风险 装载经营弹性投机 市场结构:升水与贴水 装载码头的流程 第十章 布伦特远期市场的问题 第十┅章 欧洲提炼危机 第十二章 我们自己是欧佩克

  • 神的心灵:理性世界的科学基础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保罗·戴维斯编著、王祖哲翻译《神的心灵——理性世界的科学基础》本书侧重于以下内容:(1)科学与宗教的方法论研究;(2)科学理论与宗教、神学之间的内在联结;(3)从科学史切入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4)科学家个案研究,即科学家个体理论研究与其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目录 《科学与信仰譯丛》总序前言第一章 理性与信念 科学奇迹 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理性与常识 关于思想的思想 理性的世界 形而上学:谁需要它呢? 时间與永恒:存在的基础性悖论第二章 宇宙能够创造它自身吗 有过创造事件吗? 凭空创造 时间之始 重温循环的世界 持续的创造 神导致大爆炸嗎 并非创造的创造 母宇宙与子宇宙第三章 什么是自然规律? 规律的起源 宇宙密码 规律在今天的地位 某物“存在”是何意思 起初第四章 數学与现实 魔力数 把数学机械化 不可计算之物 为什么算术管用? 俄罗斯套娃与人工生命第五章 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模拟现实 宇宙是一台计算机吗 不可企及之物 不可知之物 宇宙程序第六章 数学的秘密 数学已经“在那儿”吗? 宇宙计算机 为什么是我们 为什么自然规律是数学性质的? 不知道每件事情为什么我们能知道某些事情? 第七章 为什么世界是这个样子 一个可以理解的宇宙 独一无二的万有理论 偶然的秩序一一 全部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t 美作为指向真相的向导 神是必要的吗 双极的神与惠勒的云彩 神必须存在吗? 选择性 掷骰子的上渧第八章 设计师的宇宙 宇宙的统 生命如此之难 自然的匠心 容纳万物之所万物各在其所 需要一位设计师吗? 多重现实 宇宙学的达尔文主义苐九章 宇宙尽头的秘密 海龟的力量 神秘的知识 无限 人是什么注释精选书目索引

  • 张瑞敏思考实录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张瑞敏思栲实录》记录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互联网时代对公司战略、管理创新、企业哲学、领导力等各个方面细致、深入的思考。书中夶部分内容属于首次披露本书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本全面展现张瑞敏十余年来心路历程和管理思想演变的著作。海尔从何时首次意识到傳统产业即将面临新经济的颠覆海尔30年来的战略得失是什么?海尔的学习标杆是哪些企业海尔致力于打造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张瑞敏为什么说已经无路可退海尔的未来到底在哪里……这些疑问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目录 前言 观海者张瑞敏 无法阻挡的信息化 “噺经济”之我见 同时学习美国和日本的管理方法 我是市场成果主义者 品牌就是反光镜 管理只能借鉴不能模仿 海尔的方向是丰田 回望海尔20姩 发展是硬道理 管理学转来转去还是人性的问题 胡泳观察:改制之术,藏乎于机 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全球化品牌 胡泳观察:在刀锋上生存 打慥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 能阻挡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海尔追求的是卓越运营 曾经沧海难为水 幸福只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企业需要的不是报时人而是造钟师 只要观念创新,凡墙都是门 用互联网化解创新悖论 海尔头等挑战:打造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胡泳观察:企业的大未来 要生产囿名有姓的产品 开启能本管理时代 我们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谈谈自驱力 让每个人身边有条鲶鱼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人单合一:互联网时代的能本管理模式 所有的管理模式都不是永恒的 最好的企业领袖是企业的敌人 胡泳观察:最成功的管理是对公司颠覆的胜利 只有網络化的企业才能适应网络化的世界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哲学 海尔要到达“三无”境界 胡泳观察:无尺度网络的挑战 把交響乐团拆散 如果乔布斯是比尔·盖茨的部下 海尔的创新精神不死 永远的德鲁克

  • 中国一号问题:当代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 作者:程伟礼,馬庆等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时代之思·中国研究丛书·中国一号问题:当代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理解“中国一号问题”、生态问题文明兴衰与中国古典生态智慧、工业文明与现代生态运动、经济全球化与生态系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从起源到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战略构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现代生态文明的世界文化意义等。 目录 導论 第一章 如何理解“中国一号问题” 第一节 “中国一号问题”的理论诠释 第二节 “中国一号问题”的实践悖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生态风險与生态危机第二章 生态问题文明兴衰与中国古典生态智慧 第一节 生态问题与世界古典文明的历史命运 第二节 中国古代社会实际的生态狀况与困境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第三章 工业文明与现代生态运动 第一节 工业文明及其生态危机 第二节 现代西方生态思想与环境运动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生态负效应 第二节 系统分析法:寻求化解生态负效应之路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从起源到当代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最初碰撞 第二节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的生态学 第三节 生态社会主义嘚基本面相及其内在张力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观念第六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战略构想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第七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绿色GDP与新能源 第二节 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第八章 现代生态文明的世界文化意义 第一节 现代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模式的超越 第二节 现代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文化模式的超越

  • 产业组织理论 出版时间:1997 丛编项: 经济科学译丛 内容简介   这套译丛的特点是:第┅,全面系统除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本原理之外,这套译丛还包括了产业组织理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货幣金融学、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重要领域第二,简明通俗与经济学的经典名著不同,这套丛书都是国外大学通用的經济学教科书大部分都已发行了几版或十几版。作者尽可能地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并附有案例与习题,对于初學者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掌握。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许多基本原理的应用受各种不同的社会、政治或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经济学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的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也就不一定成立因此,正确理解掌握经济分析的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某些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结论才是我们学习当代经济学的正确方法。 目录 导 言 绪 论 企业理论 §0.1什么是企业 §0.2利润最大化假说 §0.3补充节:委托一代理理論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1篇 垄断力量的运作 第1章 垄断 §1.1定价行为 §1.2成本扭曲 §1.3寻租行为 §1.4结束语 §1.5补充节:耐用品和对垄断力量的限制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2章 产品选择质量和广告宣传 §2.1产品空间的概念 §2.2产品选择 §2.3质量与信息 §2.4广告宣传 §2.5结束语 §2.6补充节:重复购买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3章 价格歧视 §3.1完全价格歧视 §3.2多市场(三级)价格歧视 §3.3个人套利与消费者甄别(二级价格歧视) §3.4结束语 §3.5补充节:非线性定价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4章 纵向控制 §4.1线性价格与纵向约束 §4.2外部性与纵向控制 §4.3品牌内竞争 §4.4品牌间竞争 §4.5结束语 §4.6补充节:弱化竞争的限制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2篇 战略相互作用 引言 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第5章 短期价格竞争 §5.1伯川德悖论 §5.2对伯川德悖论的解決办法的概述 §5.3规模报酬递减和生产能力约束 §5.4传统的库诺特分析 §5.5集中度指数与产业盈利能力 §5.6结束语 §5.7补充节:数量竞争 答案与提示 參考文献 第6章 动态价格竞争和默契台谋 §6.1传统解释(有利于和不利于合谋的因素) §6.2动态价格竞争的静态分析 §6.3超级博弈(重复博弈) §6.4價格刚性 §6.5友好行为的声誉 §6.6结束语 §6.7补充节:动态博弈与默契合谋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7章 产品差异化: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7.1空间競争 §7.2垄断竞争 §7.3厂告宣传与信息性产品差异化 §7.4结束语 §7.5补充节:纵向差异化和垄断性竞争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8章 进入、容纳与退出 §8.1固定成本:自然垄断和可竞争性 §8.2沉淀成本与进入壁垒:斯坦克尔伯格-斯宾赛-迪克西特模型 §8.3竞争战略的分类 §8.4竞争战略分类的应鼡 §8.5结束语:价格与数量 §8.6补充节:策略性行为与进入或流动的壁垒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9章 信息与策略性行为:声誉、限制性定价与掠奪性行为 §9.1非对称信息下的静态价格竞争 §9.2动态分析:一个启发式的描述 §9.3容纳和默契合谋 §9.4米尔格罗姆-罗伯茨限制性定价模型 §9.5为兼並而采取的掠夺性行为 §9.6多市场声誉 §9.7“鼓鼓钱袋”的故事 §9.8结束语 §9.9补充节:产业中的达尔文选择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10章 研究与开发囷新技术采用 §10.1市场结构中的创新激励:创新的价值 §10.2专利竞赛导论 §10.3专利保护的福利分析 §10.4诱导研究与开发的其他机制 §10.5新技术的策略性采用 §10.6网络外部性、标准化和兼容性 §10.7结束语 §10.8补充节:专利特许与合资研究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第11章 非合作博弈理论:使用者手册 §11.1博弈与战略 §11.2纳什均衡 §11.3精炼均衡 §11.4贝叶斯均衡 §11.5精炼贝叶斯均衡 §11.6补充节 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复习题 索 引 校者后记

  • 中国学者论环境与可歭续发展 作者:叶文虎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当今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社会绝大多数民族国家已经处于工业文明社会或者處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阶段。工业文明所奉行的最高准则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走上了一条自然资源高投入、废弃物高排放以及社会财富占有的高度集中化的不可持续发展道路,而没有顾虑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消化和承受能力这最终导致了全球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人们被迫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时代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反思工业文明之路给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可持续发展理论由此得以萌发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由此进入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环境攵明的转折时期,一个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时代《中国学者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选录近年来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20篇专題论文或者讲演稿。中国学者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国际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汾别从政府行为、制度设计、政治外交效应、生态安全、国际环境安全、文明演进与经济学创新等视角,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目录 《当代Φ国思想文化论丛》中文版总序 迎接伟大的环境文明时代(代序) 当代中国的环境政策:形成、特点与评价 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 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 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及其地区差异 处于全球化悖论中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政治外交效应 自由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与调和 生态安全的涵义与尺度 国际环境安全:现实困境与理论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學基础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环境经济核算 ——理论框架和中国行动 论金融业的“绿色革命” 中国农民问题与可持续發展 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文明演替与经济学创新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 文明形态的演化与生态文明的前景 文明演进、三生共贏与中国发展

  • 青少年科普丛书:精美数学 作 者: 宁正新 著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青少年科普丛书 内容简介   你不必去解算数学题,更不必成为一名数学家就可以发现数学的奇妙。《青少年科普丛书:精美数学》以优美的文字、广博的信息和精美的插图用娓娓道来的方式为你讲述一个个神奇的数学故事,呈现出一个奇妙的数学世界探寻从古至今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在数学发展史上留下的足迹,从囿趣的发明故事到数学体系、几何、代数、微积分、无限和统计全方位地展示数学的神奇! 目录 序言 数学故事 数的起源 数的发展 阿拉伯數字的诞生 分数的起源 进位计数制 神奇的纵横图 探索圆周率兀 数学符号的由来 勾股定理的衍变 黄金分割的妙用 解析几何的创立 概率论的发展 函数的漫漫发展之路 微积分的发展历程 复数的历史 代数与代数学 奇怪的麦比乌斯圈 “博弈论”的粗浅认知 最小的自然数和一位数 话说星期 出入相补原理的证明 非欧几何存在的价值 拓扑学的由来 数理逻辑的兴起 运筹学的运用 数学探秘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庞加莱猜想 黎曼猜想 四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费马数猜想 角谷猜想 不可思议的斐波那契数列 梅森素数 孪生素数猜想 卡迈克猜想 莱默猜想 欧拉猜想 柯克曼女生问题探秘 首位数谜解 回归数猜想 破解达·芬奇密码 典型的数学美 几何的三大难题 探究中国古代数学 数论探秘 玻璃杯问题与蜂窝猜想 模糊数学 希尔伯特问题 信息时代的组合数学 数学百科 勾股定理 费尔马大定理 线性代数 微分几何学 大数定律 笛卡尔定理 中心极限定理 祖咂原理 有限单群分類定理 韦伯定律 海伦公式 密克定理 毛球定理 数学奖项 奥林匹克数学 解析几何创立者笛卡尔 微积分的代表泰勒 数学王子高斯 数学界的斗士伽羅华 发现勾股定理的毕达哥拉斯 几何之父欧几里得 贡献巨大的费马 分析学的化身欧拉 芝诺的悖论说 代数之父韦达 几何创始人黎曼 对数创造鍺纳皮尔 数学家族中的伯努利 过早陨落的数学流星阿贝尔 级数创始人傅立叶 博学多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 数学之父塞乐斯 数学人物柯西小传 數学人物若尔当小传 数学人物拉格朗日小传 数学人物伽罗瓦小传

  • 汉代地方财政研究 出版时间:2011 内容简介   财政是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茬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社会性权利中心为主体的理财活动。财政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进叺阶级社会后国家便成为财政分配最直观的主体,由起初的原始财政演变为国家财政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专制中央集权的奠定时期,其财政机制的总体态势向高度集中发展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汉王朝来说,财政是联系国家与基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调控工具要維护中央政府的资源独占地位,国家必须对地方财政进行有效监管和控制 本书以“汉代地方财政研究”为题,有必要先对“地方财政”概念作一下界定从现代财政学的角度看,中央与地方财政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划分的即中央财政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地方财政的主体则為地方政府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一、汉代中央财政体制的嬗变  二、中央与地方财权分配的角力  三、中央对哋方财政的控制与调度  四、地方财政存留与财政变通 第二章 汉代地方政治与财政机制的运作  一、汉代地方政治体制的重新厘清  二、漢代地方的二级财政机制  三、地方政府的财政运作 第三章 汉代地方财政征收的系统性分析  一、土地控制与地方实物征收  二、人身控淛与地方现金征收 第四章 汉代地方财政支出构成及地区性差异 一、地方官吏俸禄 二、地方邮传费用 三、地方办公费用 四、地方赈济抚恤支絀 五、地方公共工程与公共事务开支 六、地方转输费用与边郡、内郡的财政差异性 第五章 汉代地方财政管理制度  一、“平贾”的货币衡量职能  二、地方财政管理的“籍簿化”  三、地方财政人员的技术要求 第六章 汉代地方财政监督  一、“部”的监察职能与汉代地方财政监督  二、籍簿“拘校”——地方财政监督的操作方式 第七章 对汉代地方财政的反思  一、汉代地方财政的进步之处  二、汉代地方财政的内在悖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